《哥达纲领批判》读书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哥达纲领批判》读书笔记
12142113李雨晴
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在晚年写的一部伟大著作,它是上一世纪七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同拉萨尔主义斗争的产物。马克思的这部光辉著作,批判了在哥达城拟定的《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纲领》,是科学共产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继《共产党宣言》以后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纲领问题的最重要的著作,是反对修正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至今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还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公平分配思想:
马克思在批判拉萨尔派的“公平的分配”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分配问题的基本原理,指出了分配领域公平的标准,即不能从抽象的公平、平等出发,而要从生产方式、首先从所有制出发来研究分配问题。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集中在资本家手里,劳动者丧失了生产资料,但人身是自由的,因而劳动力成为他唯一可以出售的商品。资本家在市场上按照劳动力的价值购买劳动力,然后驱使工人进行劳动,在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创造出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资本家凭借生产资料所有权,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无偿地攫为己有。毫无疑问,资本家榨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仍是人剥削人的一种形式,但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唯一公平的分配方式。所以,公平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不能把分配看成并解释成一种不依赖于生产方式和所有制的、仿佛由“公平”、“平等”决定的东西,从而把社会主义描写为主要是围绕着分配兜圈子。今天一些人在研究分配问题时却往往重复马克思批评过的错误,脱离生产方式、所有制,抽象地追求公平与平等。其实,公有制有公有制的分配方式,私有制有私有制的分配方式,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公平标准是迥然不同的。企图寻找一种不同生产方式、不同所有制都适用的“公平的”分配方式,这是徒劳的。
社会保障思想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论述按劳分配时,看到了按劳分配事实上的不平等,提到为了弥补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和贫困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必须从消费资料中进行一些扣除,建立社会保障后备基金。在马克思看来,社会保障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要“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设立基金,而且还要设立“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而这些基金的设立,其基本出发点是为了保证社会稳定的需要。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当中要进行扣除,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和保险基金,以满足社会生产的正常运行。在再分配的过程中进行扣除“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设立基金”,以满足社会稳定的需要。马克思的这一论述从社会产品分配的高度概括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性质和内容,提出了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原则,成为社会保障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
《哥达纲领批判》中两个阶段的论述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把资本主义后的社会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共产主义低级阶段,这时“生产者的权利是与他们提供的劳动成比例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劳动来计量。”这一阶段不承认任何阶级差别,但承认个人天赋的不同和工作能力的天然差异。第二阶段“在共产主义阶段,在迫使人民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才能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按需分配的前提是物质财富的涌流,只有在每个人除了自己消费外还有剩余,每个人都能毫无保留地为社会奉献出聪明才智,又不计较是非得失的情况下才能实现。马恩的社会理想是按需分配,但他们并不要求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强制实现,因为“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
因此,如果把将来要实现的公平理想勉强拿到现在来实现,那么非但不能实现公平,反而会导致新的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