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达批判纲领
哥达纲领批判导读
哥达纲领批判导读1. 引言哥达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之一,它被视为现代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哥达纲领并不是毫无争议的,德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对其进行了批判。
本文将对哥达纲领进行导读,并探讨波普尔的批判观点。
2. 哥达纲领概述哥达纲领是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于1847年起草的一份政治宣言。
这份宣言提出了共产主义的原则和目标,并呼吁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根据哥达纲领,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差别、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形态。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个人不再受到经济上的束缚,每个人可以按需取用物质财富。
3. 波普尔对哥达纲领的批判波普尔认为,哥达纲领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陷。
他认为哥达纲领过于理想化,没有考虑到人性的复杂性和动态变化的社会现实。
波普尔指出,哥达纲领忽略了个体的自由意志和创造力,过于强调集体主义和集体行动。
此外,波普尔批评哥达纲领没有提供明确的实施路径和政治机制。
他认为革命可能导致专制主义和暴力统治,并且无法保证社会公平和正义。
4. 对哥达纲领的回应尽管波普尔对哥达纲领提出了批评,但也有学者对他的观点进行了回应。
一些学者认为,虽然哥达纲领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它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
他们指出,在实践中,可以通过逐步改革来实现共产主义目标,并在过程中解决存在的问题。
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波普尔对哥达纲领的批判过于片面,忽视了其历史地位和影响力。
他们指出,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哥达纲领对社会主义运动和工人阶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5. 结论哥达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出了共产主义的原则和目标。
然而,波普尔对哥达纲领进行了批判,指出其理想化和缺陷。
尽管如此,哥达纲领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可以通过逐步改革来实现其目标。
这个导读提供了一个概览性的介绍,帮助读者了解哥达纲领以及波普尔对其的批判。
哥达纲领批判四逐句精读
哥达纲领批判四逐句精读以下是对《哥达纲领批判》的部分逐句精读:1.“德国工人党从这些原则出发,力求用一切合法手段来争取自由国家——和——社会主义社会,废除工资制度连同铁的工资规律——和——任何形式的剥削,消除一切社会的和政治的不平等。
”这一句表明了德国工人党的目标和手段。
他们的目标是争取自由国家和社会主义社会,废除工资制度和任何形式的剥削,消除社会和政治的不平等。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他们计划使用一切合法手段。
2.“在德意志帝国,‘国家’几乎同在俄国一样地‘自由’。
”这句话揭示了德国当时的国家状况。
作者指出,在德意志帝国,国家的“自由”程度几乎与俄国相同。
这种“自由”可能是指国家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3.“自由就在于把国家由一个高踞社会之上的机关变成完全服从这个社会的机关。
”这句话阐述了作者对“自由”的理解。
作者认为,真正的自由不是让国家凌驾于社会之上,而是让国家成为完全服从于社会的机关。
这体现了作者对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的坚持。
4.“德国工人党——至少是当它接受了这个纲领的时候——表明:它对社会主义思想领会得多么肤浅。
”这句话批评了德国工人党对社会主义思想的肤浅理解。
作者认为,德国工人党在接受这个纲领时,表现出对社会主义思想的浅薄理解,没有深入领会其精髓和实质。
5.“纲领还荒谬地滥用了‘现代国家’、‘现代社会’等字眼,甚至更荒谬地误解了向之提出自己要求的那个国家!”这句话批评了纲领中对“现代国家”和“现代社会”等概念的滥用和误解。
作者认为,这些概念的使用是荒谬的,因为它们没有准确地反映出现实中的国家和社会的真实情况。
此外,作者还批评了纲领对提出要求的国家的误解,这表明了纲领的局限性和不准确性。
以上是《哥达纲领批判》的部分逐句精读。
在阅读和理解这些句子时,需要注意它们的历史背景和上下文语境,以便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观点。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及当代启示1. 引言1.1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简介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是他在19世纪的德国哥达市写成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这部著作主要批判了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哥达纲领》,揭示了那个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矛盾和不合理之处。
在这部作品中,马克思主要关注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剥削和不平等现象。
他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导致的财富集中和阶级分化问题,同时也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社会分配制度的设想。
马克思通过《哥达纲领批判》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和局限性,同时也为当代社会的分配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这部作品对于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探讨经济发展方向以及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在当代社会中,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需要我们加以认真研读和深入思考。
2. 正文2.1 马克思关于分配思想的阐述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分配思想进行了深刻阐述。
他认为,分配是生产过程的延续,是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归属关系的反映。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是建立在剥削的基础上的,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工人的劳动来获取利润,而工人只能获得较少的报酬。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分配不公正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和贫富差距的加剧。
他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剥削现象,呼吁实现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实现劳动价值对应的分配原则。
马克思的分配思想强调了以劳动为中心的价值观念,主张建立一个公平的分配制度,消除社会不公正和剥削现象。
他认为,只有通过消灭私人占有和剥削,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化,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公正和平等。
马克思的分配思想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体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分配制度的深刻批判和对社会公正的追求。
这一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分配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借鉴。
哥达纲领批判主要内容
哥达纲领批判主要内容哥达纲领批判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在1781年发表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对德国古典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哥达纲领批判的主要内容进行解析和分析,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一重要哲学著作。
首先,哥达纲领批判主要涉及到的是对纯粹理性的批判。
康德在书中指出,人类的认识能力存在着局限性,我们无法通过感性经验获得关于世界本源的知识。
因此,我们需要借助于纯粹理性来探索超越经验的领域,这也是哥达纲领批判的核心观点之一。
其次,哥达纲领批判还对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康德认为,形式与内容是认识的两个基本要素,而且二者是相互依存的。
没有形式,内容就无法得到表现;没有内容,形式也就失去了意义。
因此,哥达纲领批判试图揭示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二者如何共同构成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此外,哥达纲领批判还涉及到对于时间与空间的哲学思考。
康德认为,时间与空间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框架,它们并不是外在于我们的客观存在,而是我们主观认识的先决条件。
因此,哥达纲领批判试图揭示时间与空间对于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对于我们认识的局限性。
最后,哥达纲领批判还对于自然科学的方法和范围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康德指出,自然科学虽然能够揭示世界的表象现象,但它并不能揭示世界的本源和本质。
因此,哥达纲领批判试图揭示自然科学的局限性,以及超越自然科学的哲学思考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哥达纲领批判是康德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作品,它对于德国古典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哥达纲领批判的主要内容进行解析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一重要哲学著作,从而深入探讨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和超越性,以及哲学对于自然科学的重要补充和反思。
哥达纲领批判-原文.doc
哥达纲领批判-原文.doc
哥达纲领批判是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的一部著作,它是对德国哲学家亨利克·古斯塔夫·冯·哥达的哲学著作《纯粹理性批判》进行的批判性分析。
马克思认为,哥达的哲学思想是唯心主义的,是对现实的否定和错觉。
马克思首先指出,哥达没有对现实世界作出完整的描述,而仅仅是描述了理性思维的形式和限制,因此他的哲学只是一种抽象的、无法实现的哲学,没有实践价值,更没有现实生活的指导作用。
其次,马克思认为,哥达错误地将人类思维的本质归因于人的思维能力本身,而没有关注社会历史条件的作用。
他认为,思维的能力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只有研究社会实践才能真正理解人们的思维能力。
马克思还指出,哥达提出的一些概念,例如“理念”的本质和“观念”的本质,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因为这些概念没有与人的实践和实际经验联系起来。
如果将这些概念与实际经验联系起来,就会发现这些概念是空洞的、没有实际意义的。
最后,马克思批评说,哥达的唯心主义思想与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实践行为相悖。
马克思认为,人的实践行为是通过改变自然和社会现实来实现的。
而哥达的唯心主义思想则否认了这种实践的本质。
马克思指出,哥达的思想是对人类实践的一种否定,对历史发展的一种错觉。
因此,马克思认为,哥达的哲学具有极大的局限性和错误性,不能真正指导人们的思想和实践。
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的科学哲学,因为它是建立在对社会历史的深入研究和对人类实践的充分认识基础上的。
哥达纲领批判的主要内容
哥达纲领批判的主要内容1845年,古德哥德发表了《哥达纲领批判》,该著作在西方法学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哥达纲领批判》以深刻的批判性论点剖析当时西方法律思想,提出了全新的理论框架和理念,主要涉及法律科学的哲学批判、法学的历史解释和现实主义的法律规范说明等三大内容。
首先,哥德发表了对法律科学的哲学批判,揭示了旧式法律架构的缺陷和滥用,判了法律科学中的“客观”概念,坚持了依据实证的实践研究方法,把法学社会化。
,哥德还从历史角度,批判了当时法律体系中的“过去派”和“现实主义派”,认为它们都停留在罗马法时代,忽略了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无法应对新的社会问题,但是又批判了社会法学家给社会问题带来的主观化和政治化倾向,宣称要从客观的事实出发,从哲学视角把握本质,以实证的方式探索真理,进行法律研究。
最后,德提出了现实主义的法律规范说明,把法律视为社会存在的标准,着重于实践,从而应对新的社会问题,建立一种可操作性的法律观。
哥德的思想对于推动西方法学的发展,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
首先,他突破了传统的客观理论,从客观视角把握社会本质,结合历史研究,把法律的实践视为法律研究的核心,带动了法学实践转向现实主义,推动了法学的发展。
其次,哥德的思想把法律从政治的角度抛弃,把它作为一种社会组织的工具,强调主观性和客观性的融合,实现了法律社会化,丰富了法学观念。
最后,他得出结论,即法律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必须从哲学角度把握本质,使社会受益于法律,从而推动法律发展。
《哥达纲领批判》在西方法学史上拥有重要的地位,它把法学变得更加具体、实践、社会化,揭示了旧式法律架构的缺陷和滥用,也开创了法学的新的理论方向。
如今,哥德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法学中对思想的探索仍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哥达纲领批判读书笔记
哥达纲领批判读书笔记哥达纲领是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于1847年联合撰写的共产主义政党的政治纲领。
该纲领总结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和策略。
以下是我对《哥达纲领批判》一书的读书笔记和相关参考内容的总结。
读书笔记:1. 哥达纲领的背景和目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撰写哥达纲领的目的是为了组建一个国际无产阶级的政党,总结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教训,并提出明确的政治和经济纲领。
在分析资产阶级社会的弊端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的同时,哥达纲领也规定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和策略。
2. 哥达纲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马克思和恩格斯批评资本主义社会的最主要的弊端是剥削和压迫。
他们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导致了无产阶级的贫困和剥削,使资本家阶级愈发的富裕和强大。
他们要求无产阶级团结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权。
3. 哥达纲领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哥达纲领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并提出了共产主义经济的构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经济是基于私有制和竞争的,导致生产和资源分配的不公平。
他们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的理念,主张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劳动力的社会化,以实现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4. 哥达纲领对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和策略:哥达纲领规定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和策略。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权。
他们提出了无产阶级通过选举代表进入议会,通过合法的和非合法的斗争手段争取政权的策略。
5. 哥达纲领对国际无产阶级的组织和团结:哥达纲领强调了国际无产阶级的组织和团结的重要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建立国际无产阶级联盟的构想,以在世界范围内实现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
他们强调了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反对民族主义的狭隘观念。
参考内容:1. Karl Marx and Friedrich Engels,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Marxists Internet Archive) - 这是哥达纲领的原始版本,可以在马克思主义者互联网档案网站上找到。
《哥达纲领批判》
《哥达纲领批判》《哥达纲领批判》写于1875年4月至5月初,是马克思对即将合并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纲领草案的批评意见,马克思生前并未公开发表。
马克思逝世8年后,恩格斯为了使德国社会民主党制定出政治上、理论上正确的党纲,不顾党内机会主义领导人的反对,于1891年将这一著作即“德国工人党纲领批注”公开发表。
《哥达纲领批判》由一篇序言、一封书信和正文组成。
序言及书信指出了写作和发表的背景、动机和目的。
正文四章中一、二章着重从经济基础方面对《哥达纲领》进行分析批判,三、四章侧重于从上层建筑方面对《哥达纲领》进行分析批判。
第一章,马克思剖析了《哥达纲领》草案第一部分的五个条文,批判了拉萨尔主义分配观点的错误,第一次阐明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原理和社会主义时期的分配原则。
(1)批判纲领草案中“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有益的劳动只有在社会中和通过社会才是可能的”和“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权利属于社会一切成员”等错误观点。
(2)揭露纲领只提劳动资料为资本家阶级垄断,不提地主阶级对劳动资料的垄断,实质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保护地主阶级,是一种改良主义。
(3)批判纲领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与分配的相互关系问题上的错误,论证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后来列宁所说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产品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
(4)批判分配决定论,阐明生产决定分配的原理。
(5)批判纲领混淆阶级阵线、诬蔑农民等“中间等级”是“反动的一帮”的错误,阐明了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军。
(6)批判纲领散布的资产阶级狭隘民族主义,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原则,指出放弃这一原则是一种倒退。
第二章批判拉萨尔关于“铁的工资规律”的观点,揭露资本主义工资制度的实质,阐明了工人阶级只有消灭雇佣劳动制度,才能摆脱贫困和被剥削的地位。
(1)“铁的工资规律”是拉萨尔的捏造。
(2)拉萨尔根据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以人口绝对数的变动来解释工资的变动,把无产阶级贫困化的原因归因于人口的繁殖,归因于自然规律。
《哥达纲领批判》的分配正义思想对新时代共同富裕的价值
《哥达纲领批判》的分配正义思想对新时代共同富裕的价值一、引言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撰写的《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之一,也是现代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关于分配正义的思想在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实现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以《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正义思想为基础,探讨其对新时代共同富裕的价值。
二、《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正义思想《哥达纲领批判》首次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理念,即“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这一思想强调了劳动者在创造财富时的平等地位和权益。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财富分配常常出现不平等的现象,少数人拥有巨额财富,而大多数人沦为贫困。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的分配正义就是要消除这种不平等,实现财富的公平分配。
具体而言,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导致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积累,而剩余价值的分配不公造成了社会阶级的分化。
资本家通过占有剩余价值获得了财富积累,而工人阶级却只能获得微薄的工资,从而造成了社会不平等。
为了实现分配正义,马克思主张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消除剥削关系,使得每个劳动者都能按照其能力工作,而收入则根据个人的实际需要进行合理的分配。
三、哥达纲领批判对分配正义思想的启示《哥达纲领批判》的分配正义思想对于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它要求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实现社会公平。
马克思主义强调的分配正义实质上是要消除阶级差异,关注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在新时代共同富裕的进程中,要特别关注贫困人口、农民工等弱势群体,通过改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使他们能够享受到平等的发展机会和福利待遇。
其次,它提醒我们要实现财富的公平分配。
资本主义社会中,少数人占有绝大部分财富,而大多数人只能得到残余的部分。
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推动财富的公平分配,通过税收政策、财产权保护等措施,减少财富的不平等现象,使财富更加平等地分配给每一个人。
此外,它倡导实现劳动者的自由和平等。
《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正义思想强调了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平等地位,要求消除剥削关系,使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相应的回报。
哥达纲领批判解读
哥达纲领批判内容简析一、历史背景马克思的这部着作写于1875年4、s月间,当时题为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公开发表于1891年,原题为德国工人党纲领批注;这一着作是马克思主义同机会主义斗争的产物,它批判了拉萨尔的机会主义路线,同时也批判了以李卜克内西为代表的爱森纳赫派对拉萨尔派无原则让步、妥协,拿原则作交易的投降主义思想和错误行为;19世纪60年代,在德国工人运动内部形成了两个对立的派别,一是拉萨尔派,一是爱森纳赫派;拉萨尔派是德国工人运动内部的一个机会主义派别,其头子拉萨尔是一个庸俗的民主主义者,德国工人运动中机会主义的始祖,他曾写了一些小册子宣扬右倾机会主义的理论;他幻想通过争得普选权和依靠地主资产阶级的国家的帮助来实现社会主义;他反对暴力革命,把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斗争仅限于议会活动和其他合法活动的范围内;他还同普鲁士首相俾斯麦秘密勾结,竭力支持俾斯麦通过王朝战争“自上而下”统一德国的道路;他在工人中的鼓动工作,使他获得了部分工人的信任;1 863年5月,德国八个城市的工人代表在莱比锡成立了全德工人联合会,他当选为该会主席;他的机会主义观点被写入了联合会的章程,成了这个组织的指导思想;186 4年8月,拉萨尔在一次决斗中死去,他的继承人约施韦泽和哈森克莱维尔等人先后领导全德工人联合会,仍然推行拉萨尔主义;以李卜克内西和倍倍尔为首的爱森纳赫派是无产阶级革命派,它是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关怀和指导下成长起来的;1869年8月,德国工人运动中的先进分子在爱森纳赫城召开代表大会,成立了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即爱森纳赫派;爱森纳赫派通过了自己的革命纲领,宣布参加第一国际;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主张通过自下而上的革命,推翻地主贵族的统治,实现德国的统一;积极为无产阶级的经济、政治利益而进行斗争,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在工人群众中的影响不断扩大;1873年爆发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也席卷了整个德国,工人失业,阶级矛盾激化;在这种新形势下,德国无产阶级迫切要求克服自己内部的分裂,建立统一的工人阶级的政党,以加强革命力量的领导,共同对敌;爱森纳赫派曾两次建议两派合并,但都遭到了拉萨尔派的拒绝;爱森纳赫派在实际的革命斗争中执行了马克思主义的路线,并充分显示了自己的力量,表明它是真正代表了工人阶级的利益;而拉萨尔派领导的全德工人联合会的广大成员则逐渐觉悟起来,对其领导人执行机会主义路线日益不缡,使拉萨尔派在政治上和组织上都面悔全面瓦解的危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拉萨尔派的头目们为了挽救自己快要解体的组织,保住自己已经开始动摇的地位,才不得不主动来要求同爱森纳赫派合并;对于两派的合并,马克思、恩格斯是极为关心和支持的,因为这样对德国工人运动有利:但是.他们认为,要使合并真正对工人运动有利,爱森纳赫派必须坚持在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基础上同拉萨尔派合并一决不能作无原则的妥协和让步、决不能“拿原则来做交易”;合并的第一个条件是,要拉萨尔派放弃机会主义的立场,不再作宗派主义者;如果拉萨尔派拒绝放弃机会主义立场和路线,爱森纳赫派就只能和拉萨尔派建立临时的组织联系,缔结一个反对共同敌人的行动协定.而不要急于合并;继续揭发和批判拉萨尔派的机会主义,进一步争取它的广大成员,使他们更加孤立,为两派在革命原则基础上的统一创造条件;可是,李卜克内西等人不听马克思、恩格斯的告诫.醉心于同拉萨尔派的无原则的和解与合并,同拉萨尔派的头目哈赛尔曼一起起草了一个浸透了拉萨尔主义观点的纲领草案,供两派合并的代表大会通过;马克思、恩格斯看到纲领草案以后,非常气愤;他们立即给爱森纳赫派的领导人写信,对纲领草案进行了严厉批判;1875年3月,恩格斯写信给倍倍尔,对纲领草案提出了尖锐批评,指出:“这个连文字也写得干瘪无力的纲领中差不多每一个字都是应当加以批判的;它是这样一种纲领,如果它被通过,马克思和我永远不会承认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新党,而且我们一定会非常严肃地考虑,我们将对它采取而且要公开采取什么态度;”选集3卷,第325页;1875年5月5日,马克思给威廉白拉克爱森纳赫派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不伦瑞克社会主义书籍的出版者写了信,在信中尖锐地指出:党的纲领是“判定党的运动水平的界碑”,而这个合并的纲领却是一个“极其糟糕的、会使党堕落的纲领”第296页;;同时,还寄出了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对纲领草案逐条进行了批驳,给予了拉萨尔主义以彻底的批判和打击;李卜克内西等人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正确批判不但不予考虑,而且采取了抵制的态度;于1875年5月22—27日,两派选出的代表在哥达城召开合并代表大会;大会选出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决定把党的名称改为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1 890年哈雷代表大会上又改名德国社会民主党,对纲领草案只在个别文字上略加修改就通过了,成为党的正式纲领,这就是机会主义的“哥达纲领”;“哥达纲领”产生以后,马克思恩格斯本想发表一个公开声明,说明这个纲领同他们没有任何关系,以表明他们对纲领的原则立场;但是,当时德国的反动派并没有看出纲领的机会主义实质,仍然把它当作工人阶级的东西来看待,并对纲领进行攻击;此外,一部分工人阶级也只关心联合,也没有看出纲领的机会主义性质,仍然把纲领中提出的一些要求当作马克思主义的东西来解释;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恩格斯为了顾全大局,为了工人阶级的联合行动,采取了沉默的态度,没有发表公开声明,哥达纲领批判也未公诸于吐;哥达纲领批判公开发表于1891年1月31日德国党的刊物新时代杂志上;当时马克思已经逝世,是由恩格斯主持发表的;事情已经过去15年了,恩格斯为什么要公开发表这一文献呢这是由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所决定的;19世纪的后期是资本主义相对稳定发展的时期,阶级斗争的形势有所缓和,加上资本主义制度正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资产阶级的统治策略和手段也有所转变,用其所掠夺来的垄断利润的一部分来收买工人贵族,培养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因此,当时各国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思潮普遍滋长,并有日益发展之势;在德国,政府于1890年宣布废除反社会党人法,并宣扬要实行所谓社会改良的“自由主义”政策;随着敌人策略上的改变以及德国党在国会选举中所获得的一些胜利,党内以福尔马尔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者日益猖狂起来;他们公开吹捧统治阶级的“自由主义”政策,说什么政府能“按全体人民的利益办事”,鼓吹通过议会道路,和平长入社会主义;反社会党人法取消后,德国工人党又可以公开进行活动了;1890年10月,党在哈雷召开党代表大会,决定起草一个新的纲领草案,准备提交给1891年即将在爱尔福特召开的党代表大会讨论,以代替原来的纲领即“哥达纲领”;为了反击国际工人运动中和德国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使将要在爱尔福特召开的党代表大会上制定一个正确的党纲,恩格斯决定公开发表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并写了序言;他在序言中指出:“既然哈雷党代表大会已把哥达纲领的讨论提到了党的议事日程,所以我认为,如果我还延迟发表这个有关这次讨论的重要的——也许是最重要的——文件,那我就要犯隐匿罪了;”第293页;但恩格斯的这个正确决定却遭到了李卜克内西等人的阻挠和反对;恩格斯坚决冲破重重阻力,迫使考茨基当时新时代杂志编辑于1891年1月31日在新时代杂志第1卷第18期上发表了哥达纲领批判和恩格斯所写的序;二、内容提要全文一共分四章,但主要内容集中在第一章和第四章;下面分别简要介绍各章的主要内容;一第一章所阐述的主要问题这一章里,马克思着重批判了纲领草案空谈“劳动”和“社会”的机会主义观点,第一次提出了关于共产主义两个发展阶段的学说;批判了纲领草案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与分配关系问题上的错误观点,阐明了社会主义阶段社会总产品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1、批判了纲领草案避开创造社会财富的物质条件和生产资料所有制,而空谈“劳动”和“社会”的错误;纲领草案中写道;“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第298页马克思指出:物质财富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而生产某种使用阶值,光有使用价值还不行,还必须有自然物质条件;人只有同一定的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生产使用价值,才是财富的源泉;而劳动者要同生产资料相结合,首先就必须以占有者的身份出现,即必须成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只有这时,“他的劳动才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因而也成为财富的源泉;”而纲领草案却避而不谈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避开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剥削工人的实质性问题,空谈“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这实质上是掩盖了资本主义制度和一切私有制社会的剥削实质;马克思为了进一步批判纲领草案空泛谈论“劳动”和“社会”的错误,还指出了两个重要观点:第一,“劳动只有作为社会的劳动”,“才能成为财富和文化的源泉”;第300页马克思在这里强调了创造财富的劳动的社会性;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创造物质财富并不是单个人孤立进行的,而是在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和联系的条件下,以团体或社会为单位进行的;因为,劳动总是社会的劳动,而只有社会的劳动,才能创造财富和文化;第二,“随着劳动的社会性的发展,以及由此而来的劳动之成为财富和文化的源泉,劳动者方面的贫困和愚昧,非劳动者方面的财富和文化也发展起来;”第300页这就是说,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发达,劳动的社会联系也越来越广泛,劳动生产率也日益提高,创造的社会财富日益增多;但是在剥削者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则被剥夺了生产资料的社会里,劳动者虽然以自己的劳动创造了社会财富,但他们所创造的财富的大部分却被剥削者所占有,因而剥削者的财富和文化越来越发展,劳动者则愈来愈贫困和愚昧;这是从奴隶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历史的发展规律;在阐明上述规律的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深刻指出:“因此,不应当泛泛地谈论‘劳动’和‘社会’,而应当在这里清楚地证明,在现今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最终创造了物质的和其他的条件,使工人能够并且不得不铲除这个社会祸害;”第300页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的发展和激化,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的发展,已经为无产阶级用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创造了物质条件和其他条件,无产阶级必须而且能够铲除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个社会祸害,以求得自身的解放;这才是工人党的纲领必须作出的结论,而不应空泛地谈论那些前后矛盾,不合逻辑的“劳动”和“社会’之类的空话;2、揭露纲领草案只攻击资产阶级,而不反对土地所有者的错误;纲领草案中说:“在现代社会中,劳动资料为资本家阶级所垄断;”301而把土地所有者放在一边,这实际上就是把土地所有者贵族地主阶级排除在革命对象之外了,而当时在德国掌握政权正是地主贵族阶级;这种观点正是拉萨尔的观点;拉萨尔投靠普鲁士宰相俾斯麦,出卖德国工人阶级的利益;拉萨尔死后,仍然坚持拉萨尔的立场和观点,维护和支持普鲁士封建贵族地主的统治;而爱森纳赫派的领导人则毫无保留地接受了拉萨尔的这一观点,是完全不能容忍的;因此,理所当然地受到了马克思的尖锐批判;马克思指出:“在现代社会中,劳动资料为土地所有者和资本家所垄断地产的垄断甚至是资本垄断的基础;”可是“拉萨尔由于现在大家都知道的理由仅仅攻击了资本家阶级,而没有攻击土地所有者;”301爱森纳赫派的领导人为了迎合拉萨尔派的需要而拿原则做交易,接受了拉萨尔的观点,这实际上是向拉萨尔的机会主义屈膝投降;3、批判纲领草案中的拉萨尔的小资产阶级的分配观点,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第一次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的理论;首先,马克思批判了所谓“公平分配”、“平等权利”等超阶级的机会主义空话;纲领草案第三条中说:“劳动的解放要求把劳动资料提高为社会的公共财产,要求集体调节总劳动并公平分配劳动所得;”在第一条中还提出:“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权利属于一切社会成员;”301为了批判所谓“公平的分配"的错误观点,马克思一连提出了四个质问;这四个质问所涉及的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弄清这些原理,就可以看清所谓“公平的分配”、“平等的权利”错误的实质;1所谓“公平”,在阶级社会里是有阶级性的;各阶级由于各自的利益不同,因而对公平的理解和标准各不相同,而不存在各阶级都能接受的共同的标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认为资本主义的分配是最公平的,而实事上,对无产阶级来说,只获得了以工资形式出现的劳动力价值,而其他部分则以剩余价值的形式为资本家无偿占有;因而这种分配对他们来说是最不合理的,也是不平等的;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无产阶级的平等只能是“消灭阶级”,不消灭阶级,就不能有真正的平等,阶级的存在是产生不平等的根源;2分配方式决定于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为资产阶级所占有,而无产阶级一无所有;因而,资产阶级能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剥削工人生产的全部剩余价值,而工人则只能出卖劳动力而获得工资即劳动力的价值;这种不公平的分配方式,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只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对无产阶级就不可能有什么公平分配;因此,要实现无产阶级所要求的公平分配,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然而纲领草案却避而不谈这一点,空谈什么“公平分配”、“平等权利”,这完全是对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背叛;3分配是经济关系,而“公平”是法权观念,前者是经济基础,后者是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认为,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不是反过来.由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纲领草案避而不谈根本改变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而指望用“公平”这一法权观念来调节分配方式,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也是完全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4各种社会主义宗派分子都提出过“公平分配”的口号和主张;如圣西门派提出过按工效定能力,按能力计报酬的主张;傅立叶派则主张将社会劳动总收入按参加者的劳动、资本和才能进行分配;欧文派提出了“工人有获得全部劳动产品的权利”的口号;英国工联主义者则主张“做一天公平的工作,得一天公平的工资”,等等;这些人都看到了资本主义分配的不合理,并主张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状况;但是都根本不提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当马克思主义已经在工人运动中传播,革命的思想、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已逐渐被工人接受之后,纲领还要宣扬和坚持拉萨尔的所谓“公平分配”的机会主义观点,是多么严重的不可原谅的错误;其次,批判所谓“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的谬论;302“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是拉萨尔的观点,纲领草案却毫无原则地接受了拉萨尔的观点;因此,马克思给予了尖锐的批判;首先,马克思把“劳动所得”这个极为模糊不清的用语明确为劳动产品,那术,集体的劳动所得就是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品就是一国在一定的时期内通常是一年所生产的全部产品的总和,其中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再生产的原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要扩大再生产,就必须有积累;因此,在将社会总产品分配给个人之前必须进行各种必要的扣除;首先要扣除三项费用:“第一,用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第二,用来扩大再生产的追加部分;第三,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302其中第一部分是用来维持简单再生产的;第二部分是用于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第三部分是用于应付突然事变的;显然,要维持社会的再生产并推动其不断发展,这些扣除都是必不可少的;社会总产品作了上述各项扣除之后,剩下的部分才是用于消费的;但是在分配到个人之前,还必须作如下各项扣除以作为公共消费,即:“第一,和生产没有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第二,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学校、保缝设施等;”“第三,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等设立的基金”;303这些扣除虽然与社会生产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对于国家行使其各项社会职能,维护社会的安定,为社会生产的发展创造一个正常的有利的社会环境,则是完全必要的;社会总产品在作了上述六项扣除之后,剩下来的消费品才能在劳动者之间进行分配;这样,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已经不知不觉地变成了‘有折有扣的,了”;303当然,这些扣除,归根到底还是为广大劳动者谋福利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从一个处于私人地位的生产者身上扣除的一切,又会直接或间接地用来为处于社会成员地位的这个生产者谋福利;”303这就是说,一方面,劳动者作为个人,他的劳动所得被扣除了,但另一方面,他作为社会成员之二,又直接或间接地从社会集体福利中得到了享受,被扣除的部分仍然以集体福利的形式为生产者自己所享有了;其次,第一次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的原理,论证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其分配原则;马克思在这里明确地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有两个发展阶段:一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阶段,即低级阶段,后来把它称为社会主义社会或社会主义阶段:一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阶段,即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或直接称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马克思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304这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高度概括;这些方面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等;社会主义在经济方面已经形成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劳动者成了社会生产的主人,劳动者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平等,互助合作的关系;但是,由于社会主义社会还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与未来的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相比,还存在不少缺陷,主要表现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由此而决定了公有制的公有化程度还不高;劳动者还没有得到全面发展;旧式分工、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本质差别还存在;社会总产品还没有达到极大的丰富,人们的思想觉悟水平也还不高,在人们的头脑中还存在许多旧的思想和习惯势力,等等;这样的生产方式决定了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必然是按劳分配;即“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回他所给予社会的一切;他所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从社会方面领得一张证书,证明他提供了多少劳动扣除他为社会基金而进行的劳动,而他凭这张证书从社会储存中领得和他所提供的劳动量相当的一份消费资料;他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全部领回来;”304这就是马克思当时所设想的按劳分配的形式;2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性质;马克思在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原则之后,接着就深刻地分析了按劳分配所通行的原则及其性质;马克思说:“至于消费资料在各个生产者中间的分配,那末这里通行的是商品等价物的交换中也通行的同一原则,即一种形式的一定量的劳动可以和另一种形式的同量劳动相交换;”304这就是等量劳动相交换,它和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是相同的;因为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按价值交换也就是等量劳动相交换;然而,尽管是同一原则,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已改变了;从内容来说,两种交换反映的社会关系性质不同:按劳分配反映的是劳动者个人同社会之间的关系;等价交换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是雇佣劳动者同资本家之间的关系;从形式来说,按劳分配是凭劳动证明书进行直接的消费资料分配;而等价交换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在市场上交换产品;无论按分配,还是等价交换,都要遵循权利平等的原则,在按劳分配中,社会和劳动者都要求劳动的交换平等,在商品交换中,商品生产者及方都要求阶值相等;但是,马克思认为,在商品等价交换中,平等原则和实践是相互矛盾的;因为在商品交换中,等价交换只有在全社会商品的总和中或平均数中才存在,而不是在每一个个别场合都存在;在按劳分配中,马克思认为这样的矛盾已不存在,即不但从总体上,而且在每个个别场合都是等量劳动与等量产品相交换;也就是说,在每个场合,社会都是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分配给他相等的消费资料;马克思当时的设想与今天实践的结果已有很大的差异;因为,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商品经济,按劳分配需要通过商品货币关系来实现;而且,按劳分配还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的标准统一实行,而必须以企业为中介来进行;企业要将集体所有的产品在市场上出卖,产品出卖后所实现的价值,即所获得的货币量,恰好等于实际劳动的消耗量的情况是极少有的,而更多的则可能是多于或少于实际的劳动消耗量;因而每一个劳动者所分得的货币量也可能是多于或少于他所付出的实际劳动量作了各种必要扣除之后;3对于按劳分配的历史评价;按劳分配是分配制度史上的巨大革命,具有伟大的历史进步性;因为它彻底否定了历史上一切形式的不劳而获,承认只有劳动者才有参加分配的权利,劳动者在历史上第一次以社会生产的主人的资格,按照平等的权利享有自己的劳动成果,因而极大的激励了广大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主动性,它与以往任何一种分配制度相比,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另一方面,马克思也指出了按劳分配的历史局限性和不可避免的弊病;这种局限性和弊病,就是按劳分配的平等权利,“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法权”,“仍然被限制在一个资产阶级的框框里”;这里所说的资产阶级法权,是指平等捉利是以不平等为前提的,并且只是形式上的平等,而实事上却是不孚等的;按劳分配的平等权利也包含着这种形式上的平等而实事上的不平等;具体表现在,按劳分配的平等权利的原则,只承认劳动是参加分配的唯一权利,并且按照劳动者各人所提供的劳动数量按比例分配消费资料;“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一劳动一一来计量;”304运用同一尺度来衡量当然是平等的,但是被衡量的个人却是不相同的;比如,有的人劳动能力强些,有的人的能力则弱些,因而在同一时间内,前者所提供的劳动量比后者多,因而前者所分得的消费资料也就比后者多;这样就产生了不同的劳动者所拥有的消费资料数量上的差别;因此,马克思说:“这种平等的权利,对不同等的劳动者来说是不平等的权利;”“它默认不同等的个人天赋,因而也就默认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所以就它的内容来讲,它象一切权利一样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利;”305如果再考虑到各个劳动者家庭人口多少的不同,生活负担轻重的不同等因素的存在,那么,即使在每个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量相等,因而所分得的消费资料也相等的情况下,各个人的实际所得也仍然不相等,富裕的程度仍然有差别,因而实事上还是存在不平等;因此,马克思指出:“要避免这些弊病,权利就不应当是平等的,而应当是不平等的;”305但是马克思接着又指出了按劳分配这种弊病“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在它经过长久的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里产生出来的形态中,是不可避免的;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305这就是说,按劳分配所包含的这种实事上的不平等的弊病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经济结构的特点所决定的,同时也与现阶段社会文化发展和人们思想觉悟程度等密切相联系;如果我们脱离当前社会经济、。
哥达纲领批判解读
哥达纲领批判解读哥达纲领(或称《共产党宣言》)是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于1848年撰写的一份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政治文献。
该宣言提出了共产主义的理论基础和目标,并对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批判。
一、历史背景哥达纲领的撰写是在19世纪中叶的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和工人阶级的崛起背景下进行的。
当时,工人阶级生活条件恶劣,遭受剥削和压迫,而资本家阶级则不断积累财富和权力。
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试图揭示其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构想。
二、历史唯物主义哥达纲领的理论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而经济基础的变革会引发社会的变革。
他们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认为这种矛盾将导致资本主义的崩溃,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三、资本主义的批判哥达纲领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入的批判。
它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问题在于剥削和阶级对立。
资本家阶级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并雇佣工人来获取利润,而工人阶级则处于被剥削的地位。
这种阶级对立导致社会不平等、贫富分化和社会矛盾的不断加剧。
四、共产主义的理想哥达纲领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构想。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私有制将被废除,生产资料将归全社会所有。
人们将根据自己的能力工作,并根据自己的需要获取物质财富。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将被消除,实现了真正的社会平等和自由。
五、革命的必要性哥达纲领认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需要通过革命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工人阶级作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必须联合起来,推翻资本家阶级的统治。
在革命胜利后,工人阶级将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推动社会向共产主义过渡。
六、国际主义哥达纲领强调了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和斗争的重要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呼吁全世界的工人阶级联合起来,共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并推动共产主义的实现。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的矛盾和革命的力量是普遍存在的,只有通过国际联合才能最终取得胜利。
《哥达纲领》批判研读
哥达纲领批判研读《哥达纲领批判》是对《哥达纲领》进行了全面的、极具逻辑性的批判,但是文中涉及到许多有关时代背景的内容,并且还会有许多相关专业的概念与词汇,会对初学者造成一定的障碍。
本片文章详细介绍了《哥达纲领批判》发布的背景,并按照原文的逻辑,用更加易于理解的语言进行表达。
一、发布背景19世纪60—70年代,德国工人运动中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派:一派是全德工人联合会,即拉萨尔派;另一派是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即爱森纳赫派。
拉萨尔派是在1863年5月23日由11个城市的工人代表在莱比锡建立。
拉萨尔直接参加了筹建工作并当选为第一任主席。
经拉萨尔修订的联合会章程规定,联合会的主要组织原则是主席个人独裁,地方组织(公社)只能执行主席的决定,不享有任何权利。
联合会的纲领仅限于争取普选权和合法的议会活动,反对阶级斗争,主张由国家帮助的合作社改善工人的生活,走和平过渡的“国家社会主义”道路,并轻视农民的地位和作用,反对工农联盟,宣扬“铁的工资规律”;赞同在普鲁士领导下,通过王朝战争实现全德统一。
1868年9月,拉萨尔派被莱比锡警察当局查封,后迁往柏林活动。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影响,先进的德国工人逐渐抛弃拉萨尔主义。
1869年其部分成员建立了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爱森纳赫派)。
爱森纳赫派主张通过自下而上的革命道路,暴力推翻容克地主阶级的统治,实现德意志统一。
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坚持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支持巴黎公社。
1871年,德国在普法战争中实现了国家统一,统一后的客观形势要求德国工人运动应该有统一的领导,因此两派克服分裂、实现联合的必要性日益突出。
1875年5月,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爱森纳赫派)和全德工人联合会(拉萨尔派)在哥达城合并,并拟定了合并的纲领草案——《德国工人党纲领》,也即《哥达纲领》。
爱森纳赫派为了合并不惜拿原则做交易,党的纲领(即《哥达纲领》)充满拉萨尔的观点,既没谈到无产阶级专政,也没谈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国家制度,充满了改良主义幻想。
哥达纲领批判导读
哥达纲领批判导读
【最新版】
目录
1.哥达纲领批判的背景和意义
2.哥达纲领批判的主要内容
3.哥达纲领批判的现实意义
正文
一、哥达纲领批判的背景和意义
《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于 1875 年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
当时,德国社会民主工党正在制定一个名为《哥达纲领》的政治纲领,希望建立一个公平、自由、平等的社会主义制度。
马克思认为这个纲领存在严重问题,可能会误导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于是写下了这部批判性著作。
二、哥达纲领批判的主要内容
1.对共产主义社会的阶段划分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共产主义社会应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社会主义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消除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第二个阶段是共产主义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消除生产和分配中的差距,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
2.对劳动和分配的批判
马克思认为,《哥达纲领》中关于劳动和分配的设想存在严重问题。
他指出,劳动不应该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应该是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同时,分配应该根据每个人的劳动贡献和需要来进行,而不是像《哥达纲领》中所说的平均分配。
3.对国家机器的批判
马克思认为,《哥达纲领》中关于国家机器的设想是错误的。
他指出,国家机器是阶级压迫的工具,不能成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基石。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应该消除国家机器,实现真正的无政府状态。
三、哥达纲领批判的现实意义
《哥达纲领批判》对当代社会主义运动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提醒我们,在实现共产主义的道路上,要明确阶段的划分,关注劳动和分配问题,以及警惕国家机器对社会的压迫。
哥达批判纲领主要内容
哥达批判纲领主要内容哥达批判纲领是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于19世纪中期共同提出的一项理论框架,目的是批判和瓦解资本主义社会。
该纲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哥达批判纲领首先从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结构入手,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制度和私有制的不公正性。
他们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被迫将自己的劳动力卖给资本家作为商品,而资本家则通过剥削劳动力从中获利,造成社会的阶级分化和不平等。
2.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哥达批判纲领中还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他们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其中包含的劳动决定的,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的付出远远超过了他们所得到的报酬,这部分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使得资本家不断积累财富。
3.社会历史唯物主义:哥达批判纲领还包括了对社会历史的分析和预测。
他们运用唯物史观的方法,将社会发展看作是一种必然的历史规律。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和矛盾将不可避免地引发社会革命,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
4.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解放:哥达批判纲领强调了无产阶级的重要性和无产阶级解放的必要性。
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是被剥削和压迫的阶级,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才能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
哥达批判纲领的主要内容可以总结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社会历史唯物主义的阐述以及无产阶级解放和阶级斗争的强调。
这些内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并且对后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哥达纲领批判解析
哥达纲领批判解析导语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以来,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如此伟大而激动人心的时期。
无产阶级反对资本家的斗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日趋激烈。
而这一斗争的最高峰,便是在1871年的哥达会议上通过的哥达纲领。
然而,时至今日,我们应当如何审视哥达纲领,以更好地继承这一伟大而重要的思想呢?一、哥达纲领的背景1871年的哥达会议,是欧洲各国无产阶级的代表们聚集一堂的一次伟大事件。
当时,巴黎公社起义刚刚失败,社会主义思潮在欧洲各国逐渐兴起。
而哥达会议的召开,便是在这种背景下,试图将各国社会主义者团结起来,为未来的社会主义事业制定统一的纲领。
二、哥达纲领的主要内容哥达纲领涉及到很多重要的议题,如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无产阶级民主、社会主义组织和社会主义教育等等。
以下,我们逐一分析这些内容,以更好地理解哥达纲领。
1.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哥达纲领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尖锐斗争。
它呼吁工人和贫民们团结起来,组织起来,以便在政治上击败资产阶级。
纲领中强调,无产阶级应当通过普遍选举制,进入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中,以便实现社会主义的胜利。
2.无产阶级民主哥达纲领强调了无产阶级民主的重要性。
它呼吁劳动者们应当拥有自由、平等和直接选举的权利。
此外,纲领还提出了工人代表制和工人委员会的概念,以保障无产阶级的政治权利。
3.社会主义组织和社会主义教育哥达纲领提倡建立一个统一的社会主义组织,以便各国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助。
该组织应当是一个国际性的组织,以便更好地协调各国无产阶级的行动。
此外,纲领还强调了社会主义教育和工人文化的重要性。
它呼吁劳动者们应当通过学习和集体劳动,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要求。
三、哥达纲领的当代意义尽管哥达纲领是在19世纪后期制定的,但它的许多思想和原则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哥达纲领强调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尖锐斗争。
在今天的世界,这一斗争仍然没有结束,资产阶级仍然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来削弱无产阶级的力量。
哥达纲领批判导读
哥达纲领批判导读摘要:一、背景介绍1.哥达纲领的来源2.哥达纲领的主要内容二、马克思对哥达纲领的批判1.对哥达纲领中劳动保障的批判2.对哥达纲领中平等权利的批判3.对哥达纲领中教育改革的批判三、马克思提出的替代方案1.废除工资劳动制度2.建立全民所有制3.实现全面教育改革四、结论1.马克思对哥达纲领的批判对我国现实的意义2.马克思的替代方案对我国发展的启示正文:一、背景介绍哥达纲领,全名为《德国社会主义者哥达纲领》,是19 世纪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在哥达会议上通过的一项纲领。
哥达纲领提出了劳动保障、平等权利、教育改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革措施。
然而,哥达纲领的很多观点并未得到马克思的认可,马克思针对哥达纲领进行了批判。
二、马克思对哥达纲领的批判1.对哥达纲领中劳动保障的批判马克思认为哥达纲领中关于劳动保障的提法过于空泛,没有触及到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核心。
纲领中提出的“按照劳动时间支付工资”并不能解决劳动者被剥削的问题,反而有可能使剥削制度更加隐蔽。
2.对哥达纲领中平等权利的批判马克思认为,哥达纲领中关于平等权利的提法混淆了平等和公正的区别。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是必然的,如果强制实行收入平等,反而有可能损害社会的公平。
3.对哥达纲领中教育改革的批判马克思认为哥达纲领中关于教育改革的提法过于保守,没有突破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束缚。
纲领中提出的普及教育、消除文盲等措施,并不能改变资本主义教育制度中培养剥削者的本质。
三、马克思提出的替代方案1.废除工资劳动制度马克思认为,要真正解决劳动者的困境,必须废除工资劳动制度。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不再是为了生存而被迫出卖劳动力,而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而劳动。
2.建立全民所有制马克思主张建立全民所有制,使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者所有。
这样,劳动者才能真正摆脱被剥削的命运,实现真正的经济独立和自主。
3.实现全面教育改革马克思主张对教育制度进行彻底改革,使教育真正成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手段,而非培养剥削者的工具。
简述《哥达纲领批判》中关于未来社会的思想
简述《哥达纲领批判》中关于未来社会的思想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在晚年写的一部伟大著作,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部纲领性文件献.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纲领同机会主义的发动纲领的尖锐对立.马克思写于1875年4月底-5月初.因德国工人运动中的两派即爱森纳赫派和拉萨尔派将于1875年5月下旬在哥达举行合并代表大会讨沦通过党纲草案,马克思对这个党纲草案作了批判.原名《德国工人党纲领批注》,后通称《哥达纲领批判》.当时没有公开发表。
1891年恩格斯为反对德国党内的机会主义思潮,帮助制定正确的纲领而发表。
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文献,它从理论上清算了拉萨尔主义,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第一次明确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
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溲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第一次提出共产主义社会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
第一阶段只能实行按劳分配,高级阶段才能实行按需分配。
“一个新的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
”革命的阶级有革命的纲领,反动的阶级也有发动的纲领。
浸透了拉萨尔机会主义思想哥达纲领,是一个代表当时德国地主,资产阶级利益的发动纲领,"这个纲领既没谈到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也没谈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国家制度。
"是个地地道道的大倒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极大发动。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这个纲领表现的断然退步,感到特别愤慨,马克思报病写下了《哥达纲领批判》这部伟大著作,“破字当头,立在其中”。
在批判机会主义纲领的过程中,指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战斗纲领。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预见到社会主义社会:“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
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
”“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到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国家。
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划分理论的意义——《哥达纲领批判》学习札记
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划分理论的意义——《哥达纲领批判》学习札记《哥达纲领批判》中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在1875年4-5月写出来的,由恩格斯发表于1891年的一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纲领性文献。
批判德国爱森纳赫派和拉萨尔派将在哥达的合并会上通过的党纲,阐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原理。
第一次提出共产主义社会分为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理论。
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这一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一、《哥达纲领》的写作背景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失败后,工人运动陷入低潮,马恩转向理论研究。
革命失败的影响:(1)资产阶级在革命中叛变革命,向落后反动的封建势力妥协,最终形成了反动势力占上风的局面,尽管如此,欧洲资本主义却蓬勃发展。
因此,资产阶级革命在各国完成,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2)工人运动陷入低潮,工人阶级独立革命的意识增强,在欧洲各国相继建立第一批工人阶级的政党,都有较强的独立性,有严密的理论性,使得工人运动在世界范围展开。
无产阶级政党获得了理论研究的时机,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广泛的传播发展。
但社会的复杂性表现在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同时,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也都得到传播。
因此,在思想界,工人队伍中都有各种社会主义,例如“假马克思主义”“宗派主义”“教条主义”“改良主义”的传播,严重影响工人运动的发展方向。
19世纪60至70年代,德国工人运动中存在着两派。
一是1863年5月在莱比锡成立的全德工人联合会,拉萨尔担任主席。
拉萨尔是与马克思主义有冲突的工人理论家。
二是1869年在爱森纳赫成立的社会民主工党。
领导人为李卜克内西和倍倍尔,按照马克思主义思想建立组织。
1871年,德国在普法战争中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普法战争得影响主要有两方面;(1)使德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使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工人阶级队伍扩大,工人运动有了新的条件和环境。
(2)法国国内的阶级矛盾尖锐,直接导致了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失败后,法国工人运动处于低潮。
哥达批判纲领主要内容
哥达批判纲领主要内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哥达批判纲领主要内容》哥达批判纲领是德国社会民主党成立之初,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共同起草的纲领文件。
这份纲领被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政治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斗争中的政治指导方针。
1. 阶级斗争的观点。
哥达批判纲领明确指出,社会存在着阶级对立,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将会推动社会主义的胜利。
纲领呼吁工人阶级必须团结起来,为争取自身利益而进行斗争。
2. 政治纲领。
哥达批判纲领提出了一系列政治要求,包括普选权、言论自由、集会自由等基本民主权利的保障。
纲领还呼吁废除封建贵族的特权,实现宪法和人民代表大会的制度。
3. 经济纲领。
哥达批判纲领强调经济问题是工人阶级争取权利的核心。
纲领主张实行八小时工作制、提高工资、保障劳动者的福利权益等措施,以改善工人的生活条件。
4. 国际主义。
哥达批判纲领支持国际主义和国际工人团结,反对帝国主义和战争。
纲领主张各国工人阶级应该团结起来,共同抵抗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5. 革命斗争。
哥达批判纲领认为,革命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趋势。
纲领鼓励工人阶级进行革命斗争,争取政权转移,实现社会主义理想。
哥达批判纲领为德国社会民主党提供了政治纲领和斗争方向,引领工人阶级争取权利的斗争。
这份纲领在当时的德国社会民主运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的主要内容不仅是对社会现实的分析和批判,更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和规划,为工人阶级争取权利和解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和政治指导。
第二篇示例:哥达批判纲领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作的著作,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基础之一。
它主要讨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的矛盾和不公正,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无法避免的崩溃。
本文将从哥达批判纲领的主要内容、思想内涵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哥达纲领批判
马克思1875年4、5月间,写 成了《哥达纲领批判》,在哥达 合并大会前寄给党的领导人白拉 克,请他转给其他领导人传阅。 李卜克内西等人没有接受马克思 的意见,只是作了个别文字的修 改,就急忙于同年5月22日至27日 在哥达召开的合并大会上通过了 哥达纲领。马克思考虑到哥达纲 领在工人中的影响有限,当时没 有公开发表《哥达纲领批判》, 直到1891年才由恩格斯在党的理 论刊物《新时代》上发表。
哥达纲领空谈“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 恰好适合了剥削阶级利益。因为剥削阶级为他们的利益辩护 时说,他们发财致富是因为他们勤劳经营,劳动人民贫困是 因为他们不好好劳动。
“劳动只有作为社会的劳动”,或者换个说法, “只有在社会中和通过社会”,“才能成为财 富和文化的源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第170页)
共产主义不同的发展阶段不能混为一谈,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有着不同的任务。它们之间不能机械地割裂和对立起来,两 者同属于同一社会形态,只是发展成熟程度不同,有内在的 共性和联系。
共产主义不同阶段的划分,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为 进一步深入探讨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 本特征提供了理论前提。
第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消失。迫使个人奴隶般 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生产劳动给每一个社会成员提 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能力(体力的和脑力的)的 机会。劳动不再是被迫的,而是从一种负担变成了一种快 乐,劳动由谋生的手段进而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
第四,随着生产力的增长,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 充分涌流之后,共产主义就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 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回避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第2条批判哥达纲领仅仅攻击了资本家阶级而没有攻击土地所有者第3条批判哥达纲领大谈分配决定论的陈词滥调把拉萨尔的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作为第一个口号写在党的纲领中第4条批判哥达纲领把农民小资产阶级都当作反动的一帮第5条批判哥达纲领抛弃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第二章批判哥达纲领所谓铁的工资规律的胡说概括说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工资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指出工人贫困的根源是资本主义雇用劳动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867年,他们推出了 “全德工人联合会”
• 1869年8月在爱森纳赫 城成立了德国社会民 主工党(即爱森纳赫 派),宣布自己隶属 于第一国际。”
李卜克内西(1826—1900)
发展状况:德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时有几千人,到七十 年代初发展到一万多人,在德国工人阶级中的威信不断 提高,拉萨尔派则越来越不得人心,它的许多群众纷纷 转到爱森纳赫派方面来.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际主义原则是大工业生产 形成的世界性联系对工人运动的必然要求。
拉萨尔认为:工人的工资永远围绕着按照每个 时代的需要,属于维持生活所必须的费用这个 极限波动,时而稍高于这个极限,时而稍低于 这个极限,这是一个铁的规律。
马克思指出:拉萨尔的这个所谓的规律的基础 是陈腐不堪的马尔萨斯人口论。如果这个理论 是正确的,那么,我即使把雇佣劳动废除一百 次,也还废除不了这个规律,因为在这种情况 下,这个规律不仅支配着雇佣劳动制度,而且 支配着一切社会制度。
(三)、《哥达纲领批判》对共产主义学说 的阐述
1、马克思恩格斯实现对未来社会预见新突破的条
件
2、科学地阐述了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 3、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及其特征
的理论
4、马克思没有解决的问题
(1)、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的出版和第 二、三卷手稿的大体完成
《资本论》是把资本主义社会作为特 定的必然被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的一 个历史阶段来研究的。这一研究不仅 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 历史规律,而且预先描绘了未来共产 主义社会的许多特征,这就为共产主 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制定奠定了坚 实基础。
拉萨尔主义的核心理论是国家帮助合作社。 《哥达纲领》无条件地接受了这一理论。
马克思指出:这是一种幻想。通过乞求剥削 阶级国家的帮助来实现社会主义纯属于欺 人之谈。它鲜明地暴露了拉萨尔主义的反 动本质。
《哥达纲领》依据拉萨尔超阶级的国家观, 不去揭露德意志帝国的本质,不讲无产阶级 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而是把建立所谓的 “自由国家”作为党的奋斗目标,这就根本 背弃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宗旨。
马克思指出:这是对《共产党宣言》关于 “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 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这一论述的 弯曲,严重地歪曲了阶级阵线,根本否认了 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事实上农 民和小资产阶级特别是农民具有极大的革命 潜力,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同盟军。
拉萨尔主义者以狭隘的民族主义对待工人运动, 只字不提工人阶级的国际职责,这根本背弃了 国际主义原则。
实行了过分的退让,但两派合并后,广大工人并没 有因纲领上的退让而感到沮丧,而是因终于实现了 工人阶级的团结而感到欢欣鼓舞,从而增添了进行 斗争的信心和力量。
马克思主义者的的基本经验是:既看到了工人
阶级中的观点的分歧与对立,又看到了工人阶级在 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根据不同时期形势发展的不同 要求,正确处理了从拉萨尔派中分离出来独立建党 与两派合并的问题。
1、批判拉萨尔主义的“反动一帮”理论
2、批判《哥达纲领》抛弃工人运动的国际主义原 则,鼓吹狭隘民族主义的立场
3、批判拉萨尔的“铁的工资规律”
4、批判拉萨尔的国家帮助工人建立合作社的理论
5、批判拉萨尔“自由国家”的谬论
拉萨尔认为:对工人阶级来说,其他一切阶 级都只是反动的一帮。《哥达纲领》继续坚 持和宣扬了这一机会主义观点。
求。
政治上:争取普选权,通过 普选把象他这样的人选到 议会中去,促使国家成为 “自由的国家”.
经济上:创办由国家帮助的 合作社,使工人阶级免除 剥削并取得“不折不扣的 全部劳动所得”。
拉萨尔(1825~1864)
不足:宣传鼓动使工人运动重新兴起并建立了独立组织的同 时,并没有给工人的解放指出一条正确的道路。他不主张革 命,只企图通过与俾斯麦的合作使工人得到解放
六、《哥达纲领批判》对共产 主义学说的阐述
(一)、《哥达纲领批判》写作的背景
德国是一个较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 路的国家。十九世纪上半期,德国还是一 个落后的封建专制的国家,处于分裂割据 状态。1848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冲击了 德国封建制度,在1850至1870年的二十年 间,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人 阶级队伍不断扩大。工人群众的思想也有 所提高,经常参加资产阶级所举行的集会, 揭露和攻击统治者,同时工人中的先进分 子对这些并不满足,六十年代初,他们提 出建立工人阶级自己的独立政治组织的要
马克思第一次明确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 共产主义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 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 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 级的革命专政.”
第一次提出共产主义社会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 阶段。第一阶段只能实行按劳分配,高级阶段 才能实行按需分配。
(二)、《哥达纲领批判》第一次对拉萨 尔机会主义做了全面系统的批判
马克思尖锐地指出:争取“自由国家”是资 产阶级的口号,绝非工人阶级斗争目标。任 何国家都是阶级压迫和阶级统治的工具,决 没有什么超阶级的国家;同样,在阶级社会 里也没有什么超阶级的自由。无产阶级理解 的自由,是彻底消灭阶级、消灭剥削。“自 由就在于把国家由一个高踞社会之上的机关 变成完全服从这个社会的机关。”
鉴于两派之间的原则性分歧, 4月至5月, 马克思应德国另一位领导人白拉克之请,抱 病写出了对纲领草案逐条逐句的批评意见— 《对于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即 《哥达纲领批判》当时没有公开发表。
1891年恩格斯为反对德国党内的机会主义 思潮,帮助制定正确的纲领而发表。
《哥达批判纲领》发表的意义
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文献,它从理论上清 算了拉萨尔主义,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目标一致,走向联合
• 1875年2月,两派领导人开始举行了合并谈 判。
• 同年5月两派在哥达城举行正式的合并大会 和建党大会。 大会通过了拟定的组织章程和纲领,完成 了两派的合并,建立了新的工人阶级政党, 定名为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后改爱森纳赫派对拉萨尔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