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治理视野中的党际合作
国家治理现代化场景下协同治理理论框架的构建
国家治理现代化场景下协同治理理论框架的构建协同治理是指不同主体之间为实现共同目标而进行合作、协调和共同决策的过程。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协同治理理论框架的构建非常重要。
以下是该理论框架的构建要点:一、政府主导与市场化协同在协同治理理论框架中,政府作为主导力量起到组织、协调和监管的作用,而市场则发挥资源配置和经济调节的作用。
政府和市场之间需要密切合作,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二、政府部门间协同为了提高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效能,协同治理理论框架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协同机制和制度。
这包括建立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决策协调机制和问题解决机制,以保证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畅通、资源合理配置和政策协调。
三、政府与社会组织间协同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场景下,社会组织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政府应该与社会组织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政策制定、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社会组织参与决策的机制、提供政策支持和优惠待遇等方式,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协同治理。
四、政府与公众间协同公众参与是协同治理的重要环节。
政府应该积极倾听公众意见,建立公众参与的渠道和机制,增加公众对政策决策的参与度和认同感。
政府可以通过社会媒体、公众会议等形式与公众进行互动,收集公众意见,参考公众意见进行决策。
五、政府与企业间协同企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需要与企业建立协同合作关系,共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政策支持、制定行业规范和促进企业创新等方式,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社会责任,共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六、国际间协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之间的协同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政府应该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国际协议,建立国际间的合作机制和平台,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
政府还应该积极倡导多边主义和经济全球化,推动国际间的协同发展。
党建工作的国际合作与地区安全
党建工作的国际合作与地区安全引言党建工作的国际合作与地区安全是当前全球政治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地区冲突的频发,各国都迫切需要加强党建工作的国际合作以确保地区安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党建工作的国际合作对地区安全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案。
主体1. 党建工作的国际合作对地区安全的意义- 国际合作可以促进政治稳定和和平发展,减少地区冲突的发生。
- 党建工作的国际合作可以加强各国政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地区治理水平和效率。
- 在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等极端势力威胁下,党建工作的国际合作可以更好地打击这些威胁,确保地区的安全稳定。
2. 党建工作的国际合作的实践案例- 通过国际组织的合作机制,各国政党可以分享党建工作的经验和最佳实践。
- 建立地区间的党际交流平台和对话机制,加强地区内政党之间的合作与共识。
- 通过举办党际研讨会议、学习考察等活动,深化党际交流与合作。
3. 党建工作的国际合作对地区安全的挑战与对策- 地区间存在的历史和文化差异,可能导致合作的障碍和矛盾。
解决之道是尊重多样性,平等对待各国政党。
- 国家利益的不同导致了党际合作的复杂性。
解决之道是树立共同利益意识,推动共赢合作。
- 地区冲突和恐怖主义威胁的存在,需要各国政党加强情报信息分享和联合打击。
解决之道是建立地区间的安全合作机制。
结语党建工作的国际合作与地区安全紧密相连,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展示党建工作的国际合作对地区安全的意义,介绍实践案例以及提出解决挑战的对策,本文旨在推动各国政党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地区安全挑战,为地区和平稳定发展作出贡献。
在党建工作的国际合作中,我们应以开放、共享的态度,建立起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的关系,以实现地区的安全与繁荣。
合作治理理论
合作治理理论
原理
合作治理理论的核心原理是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合作。
它强调在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公民等多个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共同制定和执行政策、规则和程序来解决问题。
合作治理理论追求多方参与、多方平衡和多方共享的治理模式,通过多元参与和权力分散来获得更大的效益和稳定性。
特点
合作治理理论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 多方合作:合作治理理论主张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广泛的协商、协作和合作,共同参与决策、执行和监督过程。
2. 共同目标:合作治理理论强调建立共同的目标和利益,使各方在合作中追求共同利益,实现共同发展。
3. 利益平衡:合作治理理论追求多方利益平衡,关注各方利益
的权衡和协调,避免单一利益或少数利益的垄断。
4. 稳定可持续:合作治理理论强调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治理的持续改进。
应用范围
合作治理理论在各个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包括环境保护、公共
卫生、社会福利、经济发展等。
在环境保护领域,合作治理理论可
以促使政府、企业和民间组织等各方共同参与环保措施的制定和执行;在公共卫生领域,合作治理理论可以促进政府、医疗机构和社
区居民的合作,共同应对疾病传播和公共卫生事件;在经济发展领域,合作治理理论可以促进政府、企业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实
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结论
合作治理理论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面临一些
挑战,如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合作机制的不完善等。
然而,通过不断推进合作治理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可以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合作治理的模式,实现更好的治理效果和社会发展。
合作治理问题研究
合作治理问题研究作者:唐莉晶来源:《理论观察》2021年第01期关键词:合作治理;共识;公共对话机制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1 — 0062 — 03合作治理是近年来产生于西方的一种治理方式,旨在以跨部门或多元治理主体协同的方式来解决公共问题。
合作治理的出现是对全球化时代问题溢出传统组织的一种积极回应,对于“泛化”的问题不能再以固有的治理方式来解决,合作治理也就应时而生。
另一方面,在高度复杂和不确定的社会情境下,社会问题是难以界定并且相互嵌套的,原有的問题还没解决好可能又衍生出新的问题。
这些问题仅靠某一政府部门是无法解决的,只能寄希望于合作。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在组织边界趋向模糊和问题复杂化的大背景下,合作的现象开始在社会治理中出现,也就是出现了合作治理的实践。
对合作治理研究的缘起,学界有两种基本观点:一种观点是,合作治理研究的产生与组织界限变得模糊有关。
在工业社会时期,传统组织模式是一种层级节制的官僚制组织形式。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使得官僚制组织的反向功能越来越凸显。
塞尔兹尼克对这种异化现象进行了分析,他认为组织中的自由裁量权或相互调适行为会导致非预期的后果,从而使组织陷入各种困境。
换句话说,官僚制组织中的非人格化制度与层级体系不足以完全约束和控制组织成员的行为。
组织成员的行为溢出组织边界,导致组织边界越来越模糊,组织模式发展趋向跨界性和网络化。
另一种观点是,合作治理研究的产生与问题的嬗变有关。
公共问题或政策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价值观和文化冲突逐渐取代利益诉求成为人们的关注核心。
甚至,人们很难辨识公共问题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往往是复杂因素形成问题。
在高度复杂和不确定的社会形态下,公共问题呈现为建构性。
问题是人们认为是问题时才成为问题的,政策问题中蕴含着认知和解释成份。
问题的复杂化需要以跨部门合作来解决。
总体来说,合作治理研究的缘起根源是后工业社会进程中社会的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党建工作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党建工作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引言:党建工作是指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工作。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党建工作也逐渐融入到国际事务中。
通过对外交流与合作,中国共产党能够与其他国家党派和政党进行经验分享,促进共同发展,进一步提高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主体:1.加强党的国际交流党的国际交流是指党派与其他国际政党之间的交流合作。
通过与外国政党的交流,中国共产党能够汲取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以更加科学的方式推进党的建设。
例如,中国共产党可以借鉴欧洲党派的组织管理经验,加强党员教育培训,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同时,党的国际交流还可以促进各国政党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为国际事务的发展和国际关系的和平发展做出贡献。
2.推进党派对外合作党派对外合作是指中国共产党与其他国家党派之间的合作交流。
通过与其他国家党派的合作,中国共产党能够推动共同利益的实现,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为国际社会的繁荣稳定做出贡献。
例如,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中,中国共产党可以与其他国家党派合作,共同推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利益得到更好的维护和体现,为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作出贡献。
3.加强党员对外交流党员对外交流是指中国共产党党员与其他国家党派和政党成员之间的交流。
通过与其他国家党员的交流,中国共产党能够向外界展示党的建设成果,增进外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和认同。
同时,党员对外交流也可以促进国内党员的交流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修正工作不足,并开阔党员的国际视野。
结语:党建工作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提高自身建设水平、增强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加强与外国政党和党员的交流与合作,中国共产党能够汲取他国经验,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也促进国际社会的友好合作。
党建工作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将进一步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发展和国际关系的和平稳定,为实现共同繁荣与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最新)
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最新)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最新)当今世界正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加速推进。
以什么样的理念指导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建设,既反映各国对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内在矛盾的认识与把握能力,也影响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建设的方向与成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日前,习近平主席在访问意大利时强调,我们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遵循的是开放、透明原则,实现的是合作共赢。
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建设的基本理念和主张,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为破解世界共同面临的治理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中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倡导合作共赢理念、正确义利观,努力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当今世界是一个互联互通的世界,人、财、物以及信息等在全球加速流动,前所未有地把世界各国紧密联系起来。
今天,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在封闭中发展自己,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
要实现自身发展,合作是必然选择。
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推进互联互通、加快融合发展成为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
”同时,各国发展环环相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面对的各类矛盾相互交织、日益复杂。
世界在互联互通和相互依存中出现了许多传统国际关系时代未曾遇到过的新现象、新问题。
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如果仅仅依靠自身努力、不寻求国际合作,许多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就难以得到解决,进而会影响各国和世界的共同发展。
因此,各国在完善自身国家治理体系的同时,必须兼顾全球治理体系建设。
另外,这种互联互通的状态也在重新界定国际关系中的权利、利益、责任等概念。
在国家主权根本原则不变的条件下,权利、利益、责任等日益呈现关联性特征,国际关系领域出现越来越多的关联权利、关联利益、关联责任。
国家治理现代化场景下协同治理理论框架的构建
国家治理现代化场景下协同治理理论框架的构建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指国家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和挑战时,通过创新治理理念、方法和体系,实现国家治理水平的持续提升和现代化。
在这一背景下,协同治理理论成为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理论支撑之一。
协同治理理论强调的是政府与社会各界之间的协同合作和共同参与,以及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和整合,从而达成治理目标,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协同治理理论的基本构架包括政府与社会协同、政府内部协同和政府间协同。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场景下,政府与社会协同体现在政府与社会各界之间建立起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参与和推动治理事务。
政府内部协同体现在政府各部门之间加强协同合作和协同决策,形成治理合力。
政府间协同则是指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不同地方政府之间建立起高效的协同机制,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协同治理网络。
协同治理理论的构建还需要从多维度进行考量。
首先是在制度层面上进行构建,要建立起多元参与、多元主体、多元互动的治理体系,鼓励各方参与治理决策和实践,形成共治局面。
其次是在政策层面上进行构建,要强调政策的整合性、综合性和协同性,打破部门间的利益壁垒,实现政策的统一部署和协调推进。
另外还需要在文化层面上进行构建,要宣扬协同、共享、共建、共享的理念,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形成社会共识和共同价值观。
在协同治理理论的构建中,还需要考虑到实践的问题。
在实践中构建协同治理理论需要注重制度创新,要建立起有效的参与机制、协调机制和监督机制,激发各参与主体的活力和潜力。
另外还要注重能力建设,要加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能力建设,提高治理能力和水平。
此外还需要注重规范化建设,要建立起协同治理的规范体系,明确各方的权责和义务,确保治理行为合法、规范和公正。
在协同治理理论的构建中,还需要考虑到国际层面的问题。
在国际层面上,协同治理理论要注重构建国际合作和交流机制,推动国际社会在全球治理问题上形成协同合力,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协作治理是适合中国现实需求的治理模式_郭道久
首先, 协作要求多元和参与, 但不仅仅是参与。协作治理指向的都是单个主体难以完成的任 务, 故多元主体和参与就成为协作治理论者经常使用的概念 。诚然, 协作治理改变的就是政府内 政府、 公共机构、 利益相关者都是协作治理的主体, 它们都需要参与。 部循环式的传统管理方式, “参与者” , “决定者” , 但是, 各主体不仅仅是 它们更是 即参与主体需要参与决策的所有阶段并真 正发挥决策作用, 为问题的解决作出实际的贡献, 并对决策的结果真正负责。 其次, 协作是结果导向的。协作一般是针对某种问题而诞生的, 比如解决大气污染、 治理流
*
“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政治分析 ” ( 09CZZ014 ) 的研究成果;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机制研究” 费专项资金项目 的研究成果。
· 61·
政治学研究
2016 年第 1 期
一、 协作治理是一种新的政府管理理念
协作( Collaboration) 是 20 世纪后期发展起来的政府管理理念, 它是对以科层制的组织系统 “命令— — —服从” 和 的行动逻辑为基础的传统政府管理理念的超越 。20 世纪中期以来, 人类社会 发生的诸多变化中社会分化变迁和信息化是最突出的两方面 。社会分化使公众的利益诉求多元 化, 从而增加了其行为不确定性, 并在政府之外产生更多的社会组织; 信息化则改变了组织的结 在提升交流便利性的同时也使社会生活复杂化 。面对变化的社会和复杂化的社会生活 , 以层 构, 级化的政府系统为主体的传统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社会管理的需求 , 诸如环境治理、 跨流域治 理、 危机管理乃至公共服务供给, 都是如此。于是, 强调网络化、 多元主体和协调合作的协作治理 理念便产生了。 协作是组织间关系状态的一种, 与它同一序列的还包括竞争、 合作、 控制等状态。 协作的基 ① 本含义是不同的组织发挥各自的优势以促进那些单个组织难以解决的特定议题的有效解决 。 基于这种协作的理念, 伍德 ( D. C. Wood ) 和格雷 ( B. Gray ) 在 1991 年提出了协作治理, 其含义为 ② 此 并由公共机构作出一致同意的决定的治理模式。 集中多个利益相关者于一个共同的议题 , 后, 协作治理在公共管理的多个领域得到实践 。 哈德米安等 ( Anne Khademian ) 探讨了以协商为 主要形式的空气污染治理中的协作; ③ 卡凯尼恩 ( Bradley C. Karkkainen ) 从公私合作等形式入手 分析了生态系统的协作治理; ④伊姆派瑞尔( Mark Imperial) 从水域治理工程中总结出协作治理的 经验; ⑤小科赫( Charles H. Koch,Jr. ) 则从具体案例出发分析了协作治理在电力工业重组中的重 ⑥ 与此同时 , 协作治理逐渐被研究者从理念上升到理论高度 。 弗里曼 ( Jody Freeman ) 从 要作用。 行政法学的角度提出行政国家中的协作治理 ; ⑦哈克斯汉姆( Chris Huxham) 在从协作治理实践中 Leary ) 等将协作治理称为 21 世 进行理论总结和提升方面作了重要努力 ; ⑧奥利瑞 ( Rosemary O ’ 纪的新思维, 并与一批协作论者就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 ⑨ 安舍尔 ( Chris Ansell ) 和加什 ( Alison Gash) 在总结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将协作治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全面论证了这一理
协同治理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理论参照
协同治理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理论参照协同治理: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理论参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社会治理体制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问题。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我国不断进行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其中协同治理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理论参照。
本文将从协同治理的概念、原则和实践案例三个方面来探讨协同治理在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中的理论参照。
一、协同治理的概念协同治理是指各利益相关方在共同参与、协作互动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协商和调整各自的权益和责任,解决公共问题和提供公共服务的治理模式。
这种模式强调各方之间的合作和互动,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来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治理的目标。
协同治理的核心是“协同”,即各方之间的合作和互动。
在协同治理中,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以及个人等各利益相关方都具有一定的参与和决策权力,通过协调各方的利益和责任,共同推动社会治理的进程。
二、协同治理的原则协同治理在实践中需要遵循一些原则,以确保各方在参与治理过程中的公平、公正和效率。
1.参与原则:协同治理强调各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和决策权力,不仅包括政府和市场的参与,还要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其他利益相关方的积极参与。
2.协商原则:协同治理的决策过程应以协商和合作为基础,各利益相关方应通过平等的协商与合作来找到共识和解决方案。
3.权责均衡原则:协同治理中需要明确各方的权益和责任,并通过协商和合作来实现权责的均衡分配。
4.效果导向原则:协同治理的目标是解决社会问题和提供公共服务,因此在协商和决策过程中应以实现治理效果为导向,提高社会治理的效率和质量。
三、协同治理的实践案例协同治理的理论参照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需要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应用。
在我国,协同治理的实践案例丰富多样,下面以几个典型案例进行介绍。
1.社区治理:社区是城市治理的基础单元,社区居民的参与和协作至关重要。
通过建立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开展社区议事会等形式,促进政府、社区组织和居民之间的协作,实现社区治理的协同。
治理视域下中国政党制度功能性价值新论
内部关 系是 经 过协 商来 调 整 的 , 国家事 务 中 的重 要 问 题 是协 商 成熟 而后 决定 的 , 国家 的选举 也 是经 过协 商 提 名 的 。正是 由于在 协商 过程 中反 复 地交 换 了意 见 ,
主党派 为之 所付 出的积极 努力 。 经过 数 十年政 治 实践 的探索 , 政 的 中国共 产党 已经基 本 明晰 了 自身 现代 执
化的方 向和 重 点 , 成 了 以党 的先 进性 建设 和 执政 能 形 力 建 设 为 主线 , 以思 想 建设 、 织 建设 、 风 建设 、 组 作 制 度 建 设 和 反腐 倡 廉 建设 五 项 重 点 为 基础 保 障 的 总体 布局 ; 同时参 政 的各 民主党 派也 形 成 了 以参 政 党 的进 步性 建设 和参 政 能 力建 设 为 主 线 ,以思 想 建 设 为 核 心 、 织建设 为 基础 、 组 制度 建设 为保 障 的总 体布 局 。 随 着 现 代性 的不 断 积 累 ,政 党 现 代化 的 目标 将 逐 步 实
高度共 识 基础 之上 ,最大 限 度 的反应 公共 利益 诉 求 。 比如 常见 的政 协会 议 、 民主协 商会 、 谈会 、 心会 等 座 谈 等, 都是 促 进 党 际 沟通 、 聚政 党 共 识 的具 体 制 度 安 凝 排。 正像 李 维汉所 总 结 的 ,我 国人 民 民主统一 战线 的 “
天 津市社 会 主义 学院 学报
人 民群 众 服务 ; 党对 于 人 民群众 的领 导 作 用 , 就是 正
但 是对 于各 民主 党派 的法 定参 政 权 利 给 予 了相 当 的
确 地给 人 民群众 指 出斗 争 的方 向 , 助人 民群 众 自己 帮 动 手 , 取 和创 造 自己的幸 福 生 活 。” 为执 政 党 以 争 成 后, 中国政党 制 度 的设计 也 鲜 明地体 现 了责任 政党 应 有 的人 民性 。 当代 中 国政 党 制度 的形 成虽 然萌 芽 于抗
政党国际合作:全球善治的必由之路
政党国际合作:全球善治的必由之路作者:肖洋来源:《唯实》2019年第11期政党国际合作是政党政治发展的新阶段,也是全球治理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
政党,尤其是执政党,作为主权国家的合法代表,必然会为了本国和本党派的核心利益而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因此,政党在当代国际政治舞台上扮演着相当活跃的角色,它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巨大,日益成为国内外学者重点关注的研究选题。
一、政党国际合作与政党外交的时代价值在全球治理的大背景下,加强国家间的党际交流与合作,是优化国际关系、稳定国际形势、减少国际冲突的重要途径。
外交的核心任务是护持并拓展国家利益,从这个维度来看,政党外交扩展了“外交”的概念内涵。
政党外交的主要工作是增信释疑、对话共赢,其核心理念是“合作”,这就促使学者深入探讨政党政治与国际政治的良性互动机制,从而将研究的视角从世界各国政党体制对本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力,逐渐延伸到各国政党如何共同参与全球治理上来。
政党已成为新型国际关系行为体,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契机下,国际层面的政党合作已是大势所趋,并渗透到全球治理的各个方面,显示出新的特点。
政党国际合作是一种全新的外交方式,其内涵在于:包括国际性和地区性跨国政党组织在内的各国政党,在与他国政党进行交往过程中,采取以合作与对话为基调的政策取向。
[1]探讨政党的国际交往在国家外交中的地位,通常考察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政党政治在该国政治生活中的活跃度,二是政党的法律地位及对国家外交决策的影响力。
前者表明了政党国际合作的必然性,后者决定了不同国家的各类政党开展国际交往的能力及功效大小。
通常而言,执政党总揽国家权力,其开展国际交往的能力大于在野党,甚至能够直接控制外交决策进程,将本党派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
由此可知,政党国际合作的基本行为体是执政党。
为了厘清政党国际合作对当代国际关系的促进作用,需要明确政党外交的时代价值。
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
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第一章:国际合作的背景及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合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国际合作不仅可以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取得互惠互利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解决许多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如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跨国犯罪等。
国际合作的意义在于提高国家间的相互认知和信任,减轻单边主义造成的不良影响,加强各国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上的协调和合作,促进全球性问题的可持续解决,让世界更加和谐、平等、共同发展。
第二章:国际合作的基本形式国际合作的基本形式包括政府间合作、企业间合作和人民间合作。
政府间合作是指各国政府之间的合作,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在解决国际性问题时发挥着重要作用。
企业间合作是指企业界之间的合作,包括跨国公司之间的联合、产业链的整合等,是国际合作重要的一环。
人民间合作是指各国人民之间的合作,包括学术、文艺、体育、旅游等领域,有助于加深相互了解和认识。
第三章:全球治理的难点及其挑战全球治理是指各国通过协商、合作等方式,合理、公正、有效地处理涉及多个国家或全球性的各种问题,也是国际关系中非常重要和复杂的问题之一。
全球治理面临诸多难点和挑战,如国际体系架构不合理、资源分配不均、国际经济秩序失衡、全球性环境问题突出、贫富差距加剧等。
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各国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合作。
因此,国际合作对于全球治理的进展至关重要。
第四章:国际合作的现状及前景当前,国际合作的形式与方式正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随着各国间互联网的普及和通讯方式的多元化,人民间合作的范围和深度不断增加。
同样,企业间的合作也日趋紧密。
政府间的合作也在不断推进。
除了传统的政府间机构和峰会外,许多新兴合作机制和平台也相继成立,如亚投行、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等。
未来,国际合作的前景值得乐观。
一方面,各国对于国际合作的重视程度将会越来越高,特别是在应对全球性问题时,国际合作将会成为解决方案的主要途径。
合作共治理论
合作共治理论“合作共治”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政治理论,它也被称为“共同治理”。
此理论的核心哲学思想是“合作共治,不是靠一人统治就能够处理问题,而是通过多方合作共同去应对挑战,以达到和谐的社会解决问题的目的。
”在实践中,合作共治是指社会和政府通过合作努力实现对某一决策或共同行动的共同决策。
它是随着政治理论不断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旨在促进不同兴趣、行动和责任的主体形成共识,开展共同实践,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合作共治的理论认为,主体的利益并不绝对,而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变化的,因此,它强调重塑利益关系,通过共同努力实现双方社会利益最大化。
在当今社会,合作共治已成为实践和探索社会发展和治理的重要方式,被广泛应用于政府政策、社区治理、民族宗教事务等多个领域。
同时,它也是当今国际社会其他国家和地区治理模式的重要参考。
首先,合作共治理论强调共识的重要性。
它将多方活动的兴趣纳入一个整体,将不同的活动的共同行动结合起来,构建一种新的社会秩序,以实现不同利益主体的合作共赢。
它也为政策决策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避免由于单一利益主体支配而导致行政失当,应当重视协商与沟通,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达成政策上的协议,实现双方共赢的状态。
其次,合作共治理论强调了参与的重要性。
通过参与,多个主体可以形成密切的立足点,促进解决问题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避免因利益主体的分歧而破坏治理的效率。
参与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能够及时反映主体的利益,激发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促进治理决策的质量。
有效的参与,能够让共同决策过程中受益主体获得更多的参与机会,有效管理主体有利益主体的利益冲突,更好地实现治理的民主化。
第三,合作共治理论的核心是共享的责任和目标。
它不仅要求主体在决策过程中共享资源,而且要求主体认可彼此的责任,并将其作为治理决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它希望主体在利益较大时共享责任,而不是以责任分配的形式减轻对自己的负担。
同时,合作共治理论认为,治理决策的质量取决于主体参与的多样性和责任感,因此,共享责任和目标是实现有效治理的必要条件。
协同治理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
协同治理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协同治理是指政府、市场和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并协同合作,共同解决社会问题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一种治理模式。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社会各种挑战的增多,协同治理的理念和实践在国际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实践。
本文将通过对国际协同治理模式的比较研究,探讨其对中国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国际协同治理模式的比较在国际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协同治理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1. 民主参与型协同治理模式在一些西方国家,协同治理模式主要体现在民主参与型治理中。
政府、企业、市民社团等各方都被鼓励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共同协商、共同决策,形成多方参与、多方协商的治理模式。
在北欧国家,政府与工会、企业主、民间组织等形成“三方协商”模式,共同决定劳动政策和社会政策。
2. 社会合作型协同治理模式在一些发达国家,协同治理模式体现在各种社会组织的合作中。
社会企业、非政府组织、志愿者组织等各种社会力量通过合作共赢的方式,共同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在美国,许多社会企业和非营利组织通过合作创新模式,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方向。
3. 政府市场合作型协同治理模式在一些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协同治理模式主要体现在政府与市场各方的合作中。
政府采取引导和服务的方式,推动市场主体加强自律合规,同时市场主体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承担起社会责任,共同推动社会事业的发展。
在中国的一些特色小镇建设中,政府与企业合作共建,促进了小镇旅游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
二、对中国的启示1. 推动政府社会协同治理中国政府需要积极推动政府与社会各方的协同治理,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和利益之争,形成政府与市民社会、企业之间相互协调、协商、合作的社会治理模式。
政府需要更多地倾听民意、接纳市场智慧、吸收社会力量,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和推动社会发展。
2. 强化市场主体责任中国市场主体在发展经济的也需要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鼓励企业创新发展,同时更多地回馈社会,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治理提供更多的力量和资源支持。
国家治理现代化场景下协同治理理论框架的构建
国家治理现代化场景下协同治理理论框架的构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国家治理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传统的治理模式已经无法完全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因此需要构建一个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场景的协同治理理论框架。
这个理论框架应该能够提高国家治理的效率和效果,使各方能够更好地协同合作,共同推进国家的发展。
国家治理现代化场景下的协同治理理论框架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多方参与的机制。
国家治理需要各个利益相关方的积极参与,只有各方共同参与,才能形成合力,解决各种问题。
因此,协同治理的理论框架应该建立在多方参与的机制上,包括政府、企业、公众和专家等利益相关方的合作。
二、信息共享的机制。
在国家治理的过程中,信息的共享和传递非常重要。
只有各方之间能够及时分享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动。
因此,协同治理的理论框架应该建立在信息共享的机制上,包括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完善信息交流机制等,促进各方之间的信息共享。
三、协同决策的机制。
国家治理需要各方能够共同参与决策过程,形成共识,做出正确的决策。
因此,协同治理的理论框架应该建立在协同决策的机制上,包括制定决策流程、开展协商磋商等,促进各方之间的共识和合作。
四、责任共担的机制。
在国家治理的过程中,各方应该共同承担责任,共同解决问题。
因此,协同治理的理论框架应该建立在责任共担的机制上,包括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建立责任追究机制等,促进各方之间的责任共担和合作。
五、协同评估的机制。
在国家治理的过程中,需要对各方的行动和成效进行评估,及时纠正错误,改进工作。
因此,协同治理的理论框架应该建立在协同评估的机制上,包括建立评估指标、开展评估工作等,促进各方之间的协同评估和持续改进。
六、创新驱动的机制。
在国家治理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创新,适应时代的需求。
因此,协同治理的理论框架应该建立在创新驱动的机制上,包括鼓励创新、支持创新、推动创新等,促进各方之间的创新和发展。
这个协同治理的理论框架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国家治理现代化场景下协同治理理论框架的构建
国家治理现代化场景下协同治理理论框架的构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协同治理理论逐渐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理论框架之一。
协同治理是指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各相关主体通过建立良好的互动和合作机制,共同解决问题,实现共同发展。
协同治理的核心是实现各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和互惠互利。
协同治理理论的构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协同治理理论的构建需要明确协同治理的目标和原则。
协同治理的目标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最大化。
协同治理的原则是平等互利、公开透明、共同参与和责任共担。
明确协同治理的目标和原则可以为协同治理提供明确的指导和约束,使协同治理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
协同治理理论的构建需要建立合理的协同机制和制度安排。
协同治理需要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合作机制,使各主体能够在协同治理过程中相互沟通、协商和合作。
协同治理还需要建立起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协同治理的实施能够有序进行。
可以建立起一种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的协同机制,通过制度安排实现各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权责共担和利益共享。
协同治理理论的构建需要建立起一种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
协同治理过程中,监督和评估机制可以对各主体的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估,提高协同治理的效果和质量。
监督机制可以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通过对各主体的行为进行评估和监督,推动各主体更好地履行职责和义务。
评估机制可以对协同治理的效果进行评估,及时纠正和改进协同治理的不足之处。
协同治理理论的构建需要注重实践和创新。
协同治理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需要不断总结和吸取经验教训,推陈出新,不断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协同治理也需要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验证协同治理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进一步完善协同治理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合作治理理论
研究不足与展望
对于中国合作治理理论的具体应用和实践效果的深入研究仍显不足,未 来可以进一步拓展该理论的应用领域和实践效果。
当前的研究主要关注中国合作治理理论的内涵和概念,对其与其他理论 的比较研究尚显不足,未来可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该理论。
在研究方法上,目前的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和案例研究等方法,未来 可以尝试引入更多的实证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实地观察等,以更全 面地了解中国合作治理理论的实践效果和应用情况。
详细描述
中国政府与市场的合作模式具有独特的特征。一方面,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法规和标准来引导市场的发展方向 ,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另一方面,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通过竞争和创新来提高效率 和质量。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有利于政府和市场各自发挥优势,还可以实现互利共赢的效果。
政府与社会合作模式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5
中国合作治理的未来展望
提高合作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增强合作治理的领导力
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合作治理意识和领导能力培养,提高他们在 合作治理中的决策水平和执行力度。
提升合作治理的技术水平
加大对数字化、智能化等现代技术的应用,提高合作治理的精准 度和效率。
强化合作治理的实践能力
鼓励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积极开展合作治理实践,加强经验交流 和案例推广,提高合作治理的实际效果。
互利共赢
合作治理追求公共利益的均衡分配 和最大化,实现各参与主体的共赢 。
持续发展
合作治理着眼于可持续发展,注重 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推动社会经 济的可持续发展。
合作治理的重要性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共问题 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断增强,合作治理能
合作治理理论
合作治理理论
合作治理理论是一种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治理思想,它强调多方共同参与,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
它指出,一个成功的治理方案需要多方合作,充分利用各方力量,以便共同解决问题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合作治理理论认为,治理不仅要完成具体的管理任务,而且还要建立参与性的管理结构,以促进参与者的共同支持,保障各方权益,促进共同发展。
合作治理的核心是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在管理过程中清楚地表达各方的利益,以共同利益为基础,尊重各方权利,促成双赢的结果。
合作治理理论还提倡共同分享资源,不仅仅是财力资源,还包括知识和技术的分享,帮助参与者发挥自身优势,提升治理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同时,还要注重治理的可操作性,尊重社会文化的多样性,突出治理的可持续性,构建一个和谐的治理环境。
合作治理理论是一种可持续的治理思想,它以共同利益为核心,强调多方共同参与,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它旨在建立一个充分尊重利益相关者、发挥多方力量和尊重伦理道德的治理环境,实现各方良性发展,让每个参与者都能从中获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党 是人 类政 治发 展 到 近代 的产 物 ,政 党政 治
是 当代世 界政 治 的主要 形 态 。 自 1 世 纪 以来 , 界 9 世
科 学 的零 碎 的专 门化 使 得 治理 的 学 问 与 实 践 相 脱 离 ,而社 会 的碎 片化 和 网络化 则 直接 使传 统 治理结 构 陷入 困境 。基 于等级 制 的工 业化 社会 正 在逐 步解 构 , 工业 化社 会迎 面 而来 , 统 的治理 方 式 已经越 后 传 来 越不 能适 应社 会发 展 的要求 。 而且 , 社会 结构 的转 变 自然 也要 求 治理 结构 随 之进 行调 适 ,这 是治 理变 革 的主要动 因。 张康之 指 出 :当前 , 类社 会正 在从 “ 人 工 业社 会 向后 工业 社会 转 变 ,在这 样一 个 新 的历史 阶段 即将 开 始 的时候 ,存在 于 工业社 会 的话 语 冲突 也 该终止 ,我们 应该 积 极地 探讨 重 构话 语体 系 的问
在实质上的实现方面步人正确的道路。”2 [ 合作共 1 1 9
赢 已经成 为普遍 共识 ,中国人 民的合作 意识 与公共
意识正在逐渐成长。 因此, 合作治理已经成为治理变
革 与发展 的一个重 要方 向。 合作 治理理念 源于西 方 当代 国际关 系理论 。国
视野 中 , 党虽 然是 最重 要 的治 理 主体 之一 , 必 须 政 但
加 强 与各 方 治 理 力 量 的合 作 才 可 能 实 现 良好 的 治 理 , 中一 个重要 的方面 就是 党 际合 作 。 其
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出 了强 大 的生命力 ,越来 越 得 到人 们 的广泛 认 同甚 至有 发展 为 一种 主导 性行 为 取 向 的迹 象 。社 会发 展
治理结构 向多元 、 民主、 合作 的治理结构转型 , 合作
治理 的理 念正 在逐 渐获 得社 会认 同 。在 合 作治 理 的
题 。事实上 , 2 世纪 8 年代开始 , 从 O 0 在政治实践 以
及 经济发 展 过程 中 ,全 球性 的积极合 作 已经 作 为一
个 显著 的行 为取 向出现 了 ,而且 这 种行 为 取 向表现
中 的这 种 新 趋 势 ,正 在 改 变 着 人 们 的意 识 以 及 思
、
社 会转 型 与治理 方式 的变 革
社 会分 工 的细化 与深 化 既导 致 了社 会科 学 的零 碎 的专 门化 , 也导 致 了社 会 的碎 片化 和 网络化 。 社会
维 。”勰笔者 以为 , 种 改变 了的 意识与 思维 体现 在 Ⅲ 这 治理 的变 革方 面就 是 治理 主体 的多元化 、治理 过程
理将是 一个 确定无 疑 的历史 趋势 。合作 治理 与传统 公共行 政 的重 要 区别在 于 :它打 破 了公共 政 策政治
目标的单一性 ,使政策走 出单纯对政治机构负责的 单线的线性关系形态 ; 在合作治理的条件下, 行政权
力 的外 向功能会 大大地 削弱 ,治理 主体不会 再依 靠 权力 去直接 作用 于治理 对 象 。行 政权力 服务 于抽 象 的公共 利益 的状况 也会 改变 ,进 而会 紧密地 与行政
第 2 卷第 5 1 期
21 0 0年 1 O月
广 西社 会主 义学 院学 报
J u a fGu n x n t ueo o il m o r lo a g i si t fS cai n I t s
Vo . No5 121 .
Oc . 01 t2 0
合作 治理视 野中的党际合作
王 海 龙
( 四川 大学 , 四川成 都 6 0 6 ) 10 4
[ 摘
要 ] 合 作 治理 的视 野 看 , 从 治理 主体 的 多元 化 、 治理过 程 的 民主化 和 治理 方 式 的合 作
化 以及 治理 关 系的伙 伴化 都 应该是 党 际合 作 治理 的主要 特征 。中国共 产 党在 已有 的党 际合作 成 果的基 础 上 , 继 续加 强和 深化 国 内外 的党 际合作 , 实现 良好 的 国 内国际 治理 。 应 以
[ 关键 词 ] 际合作 ; 党 合作 治理 ; 党政 治 政
d i 03 6  ̄.s.0 9 0 3 . 1 . . 6 o: . 9 in1 0 — 3 92 00 0 1 9 s 0 5 0
[ 图分类 号 ]6 5 中 D 6
[ 献标 识码 ] 文 A
[ 文章编 号 ]09 0 3 (00 0— 0 50 10 — 39 2 1 )5 02 — 5
收 稿 日期 :0 0 0 -0 21- 9 6
作 者 简介 : 海 龙 , , 川 大 学 公共 管理 学 院 中 外政 治制 度 专业 硕 士 研 究 生 , 究方 向为 地 方 治 理 与 制度 分析 。 王 男 四 研
王海龙 : 作治 理视野 中的党 际合 作 合
的 民主化 和治理 方式 的合作 化 。公 共 治理 的 目标 在 于实现公 共利益 的最 大化 ,如张康 之所 言 :如果 我 “ 们 不愿满 足于公共 利益形 式 上 的实 现 的话 ,就不 能 够 寄托于公共 行政 单方 面 的行 动 ,只有 当公共 行政 被纳入 到一个合 作 治理体 系 当中时 ,公共利 益 才能
政党 发 展 史 上先 后 有 过 四次大 的建 党 “ 潮 ”分 别 浪 , 发生 在 1 纪 6 9世 O年代 到 2 纪 初 、 次世界 大 战 O世 两 之 间 、 战之后 以及冷 战结 束 以后 。据 不 完全 统计 , 二 当今 世 界 的 5 0 个 政党 约 有 3%是 冷 战 结 束 以 0 0多 5 后建 立 的 。 见 , 党 特别是 执 政党 在 当代社 会 的治 可 政 理 中无 疑 是最 重要 的治理 主体 之一 ,具有 举 足轻 重 的作用 ,而且 这种 作用 在全 球 治理 时代 已经延 伸 至 国际治理 领域 。随 着人类 社 会 由一元 、 强制 、 断 的 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