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化学复习提纲(回答问题)
考博食品化学部分复习总结重点提纲.doc

考博食品化学部分重点复习提纲第一章:水水分活度:水分活度是指系统中水分存在的状态,即水分的结合程度(游离程度)。
水分活度是对系统中水的能量的测量,水分活度值越高,结合程度越低;水分活度值越低,结合程度越高。
无定形态:是指物质所处的一种非平衡,非结晶状态,当饱和条件占据优势并且溶质保持非结晶时,形成的固体就是无定形态。
玻璃态:是聚合物的一种状态,既像固体一样有一定的形状,又像液体一样分子间排列只是近似有序,是非晶态或无定形态,类似于玻璃,因此被称为玻璃态。
玻璃态在食品中的意义:在脱水,冷冻加工过程中,食品中的水溶性成分容易形成玻璃态。
玻璃态转化现象对流态食品转变成固态食品的操作具有实际意义,而且对食品的机械特性, 物理和化学稳定性以及食品货架期也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一些高水分含量的食品也能形成玻璃态。
玻璃化转变温度:非晶态食品从玻璃态到橡胶态的转变称为玻璃化转变,此时的温度称为玻璃化转变温度。
玻璃态形成条件:只要冷却速率够快,温度足够低,几乎所有物质都能从液体过冷到玻璃态固体。
无定形聚合物随温度变化过程:玻璃态-橡胶态-粘流态分子流动性:是食品科学领域最近发展设计的用来解释冷冻和干燥如何改变食品的贮藏稳定性的方法,是水分活度-水分吸附概念的替代方法和补充方法。
分子流动性(Mm)与食品性质的相关性:1.大多数物理和部分化学变化由分子流动性控制2.玻璃化温度与食品的扩散限制性的稳定性有密切的关系3.在溶解或溶化温度范围内,Mm和扩散限制性食品的性质与温度的关系4.水含量强烈影响玻璃化温度(Tg)5.溶质的种类强烈影响玻璃化温度和Tg' (最大冷冻浓缩液的玻璃化温度)Mm和Aw方法研究食品稳定性的比较:Aw法主要注重食品中水的有效性Mm法主要注重食品的微观黏度和化学组分的扩散能力1.估计扩散限制的食品Mm2.估计保藏到室温时导致的物性改变时Mm, Aw大致相同3.估计不含冰的产品的微生物生长和非扩散限制的化学反应速度时Aw第二章:碳水化合物多糖的生理功能:促进免疫功能,抗肿瘤功能,抗突变,降血脂等功能多糖的功能:1.能量的来源2.膳食纤维助消化3.可溶性纤维降低血糖与胆固醇环糊精:a环糊精(六元环分子),6环糊精(七元环分子),丫环糊精(八元环分子)环糊精结构特点:高度对称性,圆柱体,-0H在外侧,C-H和。
(完整版)食品化学复习提纲(回答问题)

二、回答问题1)试论述水分活度与食品的安全性的关系?水分活度是控制腐败最重要的因素。
总的趋势是,水分活度越小的食物越稳定,较少出现腐败变质现象。
具体来说水分活度与食物的安全性的关系可从以下按个方面进行阐述:1.从微生物活动与食物水分活度的关系来看:各类微生物生长都需要一定的水分活度,大多数细菌为0.94~0.99,大多数霉菌为0.80~0.94,大多数耐盐菌为0.75,耐干燥霉菌和耐高渗透压酵母为0.60~0.65。
当水分活度低于0.60时,绝大多数微生物无法生长。
2.从酶促反应与食物水分活度的关系来看:水分活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是两个方面的综合,一方面影响酶促反应的底物的可移动性,另一方面影响酶的构象。
3.从水分活度与非酶反应的关系来看:脂质氧化作用:在水分活度较低时食品中的水与氢过氧化物结合而使其不容易产生氧自由基而导致链氧化的结束,当水分活度大于0.4 水分活度的增加增大了食物中氧气的溶解。
加速了氧化,而当水分活度大于0.8 反应物被稀释,4.氧化作用降低。
Maillard 反应:水分活度大于0.7 时底物被稀释。
水解反应:水分是水解反应的反应物,所以随着水分活度的增大,水解反应的速度不断增大。
2)什么是糖类的吸湿性和保湿性?举例说明在食品中的作用?糖类含有许多羟基与水分子通过氢键相互作用。
具有亲水功能。
吸湿性是指糖在较高的空气湿度下吸收水分的性质。
表示糖以氢键结合水的数量大小。
保湿性指糖在较低空气湿度下保持水分的性质。
表示糖与氢键结合力的大小有关,即键的强度大小。
软糖果制作则需保持一定水分,即保湿性(避免遇干燥天气而干缩),应用果葡糖浆、淀粉糖浆为宜。
蜜饯、面包、糕点制作为控制水分损失、保持松软,必须添加吸湿性较强的糖。
3)多糖在食品中的增稠特性与哪些因素有关?由于分子间的摩擦力,造成多糖具有增稠特性。
多糖的黏度主要是由于多糖分子间氢键相互作用产生,还受到多糖分子质量大小的影响。
流变学的基本内容是弹性力学和黏性流体力学。
食品化学复习资料含答案(全).

食品化学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未选、错选或多选均无分。
1.牛乳中含量最高的蛋白质是( )A、酪蛋白B、β-乳球蛋白C、α-乳清蛋白D、脂肪球膜蛋白2.在食品生产中,一般使用浓度的胶即能产生极大的粘度甚至形成凝胶。
( )A、<0.25%B、0.25~0.5%C、>0.5%3.奶油、人造奶油为()型乳状液。
A、O/WB、W/OC、W/O/WD、O/W或W/O4.油脂的性质差异取决于其中脂肪酸的()。
A、种类B、比例C、在甘三酯间的分布D、在甘三酯中的排列5.下列哪一种酶不属于糖酶()。
A、α-淀粉酶B、转化酶C、果胶酶D、过氧化物酶6.下列何种不属于催化果胶解聚的酶()。
A、聚甲基半乳糖醛酸酶B、果胶裂解酶C、果胶酯酶D、果胶酸裂解酶7.下列不属于酶作为催化剂的显著特征为()。
A、高催化效率B、变构调节C、高专一性D、酶活的可调节性8.虾青素与( )结合时不呈红色,与其分离时则显红色。
A、蛋白质B、糖C、脂肪酸D、糖苷9.肉中()含量增高,则肉变得僵硬。
A.肌球蛋白 B.肌动蛋白 C. 肌动球蛋白D. 肌原球蛋白10.DE为的水解产品称为麦芽糖糊精。
A、<20B、>20C、≦20,D、=2011.为W/O型的食品是()。
A、牛乳B、淋淇淋C、糕点面糊D、人造奶油12.食品工业中常用的乳化剂硬酯酰乳酸钠(SSL)为()。
A、离子型B、非离子型C、O/W型D、W/O型13.一般认为与果蔬质构直接有关的酶是()。
A、蛋白酶B、脂肪氧合酶C、果胶酶D、多酚氧化酶14.导致水果和蔬菜中色素变化有三个关键性的酶,但下列()除外。
A、脂肪氧合酶B、多酚氧化酶C、叶绿素酶D、果胶酯酶15.下列何种蛋白酶不属于酸性蛋白酶()。
A、真菌蛋白酶B、凝乳酶C、胃蛋白酶D、胰蛋白酶16.活性氧法是用以测定油脂的抗氧化的能力;所测得的数值的单位为()。
食品化学复习提纲

食品化学复习提纲第二章水分1.食品中水分的转移(P37-39):(1)食品中水分的位转移(2)食品中水分的相转移:包括水分蒸发,水蒸汽的凝结。
2.食品中的水,水分与食品稳定性的关系(P29-39):(1)水分活度与食品的稳定性:水分活度与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关系,水分活度与食品劣变化学反应的关系,降低水分活度提高食品稳定性的机理。
(2)冷冻与食品稳定性:冻藏时冰对食品稳定性的影响,玻璃化温度与食品稳定性。
(3)水分转移与食品稳定性:食品中水分的位转移,食品中水分的相转移。
3.水分活度(P23-29):水分活度是指食品中水的蒸汽压与同温下纯水的饱和蒸汽压的比值。
水分活度是指食品中水分存在的状态,即水分与食品结合程度(游离程度)。
水分活度值越高,结合程度越低;水分活度值越低,结合程度越高(百度). 水分活度与温度的关系(P24-26);水分活度与水分含量的关系(P26-29);水分活度与冰点(P25-26):在比较冰点以上和冰点以下的Aw值时,应注意到有3个重要的区别。
第一:在冰点以上温度时。
水分活度是食品组成和温度的函数,并以食品的组成为主;在冰点以下温度时,由于冰的存在,水分活度不再受食品中非水组分种类和数量的影响,只与温度有关。
第二,在冰点以上和以下温度时,就食品稳定性而言,Aw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第三,在冰点以下的Aw数据不能被用于预示冰点以上的相同食品的Aw,这是因为冰点以下的Aw值与样品的组成无关,而仅与温度有关。
等温线的滞后现象(P28)4.自由水与结合水,各自的特点(P21-22):自由水又称为体相水或游离水,是指食品中除了结合水以外的那部分水,它又可分为3类:不移动水或滞化水,毛细管水和自由流动水。
其特点是:流动性强.易蒸发.加压可析离,是可以参与物质代谢过程的水。
结合水或称为束缚水或固定水,通常是指存在于或其他非水组分附近的,与溶质分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结合的那一部分水,具有与同一体系中体相水显著不同的性质,如呈现低的流动性,在-40摄氏度不结冰,不能作为所加入溶质的溶剂,在氢核磁共振(HNMR)中使氢的谱线变宽。
《食品化学》复习题纲

《食品化学》复习题纲第2章水分201. 结合水的定义、种类202. 自由水的定义、种类203. 自由水在食品中的实例#204. 结合水在食品中的实例#205. 结合水和自由水在性质上和表现上的异同206. 水分活度的定义、实质207. 水分活度与食品含水量的关系(一般情况下,食品中的含水量愈高,水分活度也愈大,但不成线性关系,其关系曲线为吸湿等温线)。
208. 吸湿等温线定义及含意(理解在三个区段中水分子的状态、水势值、含水量。
)209. 解释吸温等温滞后现象210. 水分活度与食品保藏之间的关系211. 冰冻对食品保藏保鲜的影响212. 举例说明水分转移在食品保藏中的表现#213. 净水的一般工艺流程及其原理第3章糖301. 重要糖、山梨糖醇、糖苷、还原酮、果糖基氨、葡基氨、薛夫碱的结构302. 非酶褐变定义、种类及相应的机制303. 美拉德反应定义、过程(三大步及其中的重要分步)304. 美拉德反应控制条件(共七种方法)305. 非酶褐变对食品质量的影响#306. 糖的功能性质及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亲水性、甜味、渗透压、溶解度、结晶性、粘度、冰点降低、抗氧化性、代谢性质等)307. 淀粉的结构(淀粉粒、淀粉分子)308. β-淀粉、淀粉糊化、淀粉老化的定义、本质、及影响条件309. 淀粉糊化和老化在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的表现和应用#310. 淀粉与碘反应的机理及结果311. DE的定义312. 主要的淀粉糖种类及其成分组成313. 淀粉糖的主要加工特性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314. 果胶物质的分类与结构315. 果胶的凝胶特性及凝胶条件316. 功能性低聚糖和功能性多糖的种类和主要功能第4章脂类401. 脂类的分类及各类的结构特点402. 主要高级脂肪酸的结构403. 脂肪的理化性质(常温状态、皂化、加成、酸碱反应等)404. 脂肪氧化的机理主要有哪几种405. 引起脂肪自动氧化的条件,脂肪自动氧化的后果406. 脂肪自动氧化的过程407. 测定脂肪氧化的指标及测定原理及各指标的特点第5章氨基酸、肽、蛋白质501. 蛋白质的分类502. 简单蛋白的分类503. 主要氨基酸的结构504. 丙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的碳架结构是何物505. 蛋白质的各级结构特点及维持立体结构的主要作用力类型506. 引起蛋白质变性的条件及原因507. 蛋白质变性特性在食品加工中的表现和应用#508. 蛋白质的性质及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溶解、凝胶发泡、两性、颜色反应等)509. 加热、碱处理、冷冻与脱水干燥对蛋白质的影响机理、现象及在生产中的控制#510. 禽畜类肉蛋白、鱼肉蛋白、乳蛋白、大豆蛋白、小麦蛋白、胶原蛋白的结构特点及主要特性。
食品化学复习提纲2020

第一章水
水分子缔合
水密度
疏水相互作用
水分活度
滞后现象
MSI
脂类氧化和ɑw的相互关系
第二章碳水化合物
糖苷
还原糖
单糖与低聚糖的功能特性
吸湿性
美拉德反应
焦糖褐变
淀粉老化、淀粉糊化
纤维素
果胶
第三章脂质
必须脂肪酸
晶型
固体脂肪指数
巧克力起霜
脂肪氧化,自动氧化、光敏氧化
抗氧化剂及抗氧化机理
第四章氨基酸和蛋白质
氨基酸等电点
蛋白质构象
蛋白质变性
蛋白质功能性质,蛋白质界面性质、蛋白质凝胶、起泡性第五章酶
辅酶
酶的固定化
果胶酶
淀粉酶
酶促褐变
与食品色素、质构、气味等有关的酶
第六章维生素和矿物质
酸性食品、碱性食品
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C、维生素B2 微量元素
三聚磷酸钠(焦磷酸钠)作用
第七章色素
叶绿素、护绿
类胡萝卜素
花青素
黄酮素
血红素
氧化作用、氧合作用
腌肉色素、亚硝酸盐作用
第八章风味化学
苦味物质
甜味剂
酸呈味机理
影响味觉因素
气味形成途径
腥臭气味
乳制品不良气味。
食品化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1学时)教学目的:了解食品化学的发展史,食品化学的内涵与学要解决的问题以及食品化学的研究方法和最新进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食品化学的内涵。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课堂讲述。
讲授要点:1、食品化学的发展史:化学、食品、食物、食品有关的化学、食品化学。
2、食品化学的内涵:食品化学的分类及其内涵。
第二章水分(5学时)教学目的:了解水在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行为控制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食品中水的组成,以及水分活度的概念和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难点:分子流动性的概念与应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课堂讲述。
讲授要点:1、水的功能2、水的状态3、食品中水的组成4、食品中水与非水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5、水分活度6、水分活度与食品稳定性7、食品的等温吸湿线8、分子流动性及其对食品稳定性的影响第三章碳水化合物(6学时)教学目的:了解食品种各种碳水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糖类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各类变化;难点:淀粉的糊化与老化机理。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课堂讲述讲授要点:1、糖的定义及其分类2、单糖、双糖在食品应用方面的物理性质3、单糖、双糖在食品应用方面的化学性质4、多糖在食品应用方面的性质第四章蛋白质(6学时)教学目的:了解蛋白质在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蛋白质在食品体系中的各类功能性质;难点:蛋白质食品功能性质结构——效应关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课堂讲述。
讲授要点:1、蛋白质的功能与分类2、蛋白质的化学反应及与食品成分的相互作用3、蛋白质在加工贮藏过程中的变化4、蛋白质新资源第五章油脂(6学时)教学目的:了解油脂在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的作用、变化及其控制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油脂的物理化学特性以及他们在食品加工中的变化;难点:油脂氧化的机理以及防止油脂氧化的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课堂讲述。
讲授要点:1、油脂的概念及其分类2、油脂的物理性质3、油脂在贮藏加工过程中的变化4、油脂的精炼5、油脂的分析第六章酶(4学时)教学目的:了解酶的概念与基本性质以及镁在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的作用及应用。
食品化学复习提纲2

在食品加工中,多糖或蛋白质等大分子,可通过氢键、疏水相 互作用、范德华引力、离子桥接、缠结或共价键等相互作用,形成 海绵状的三维网状凝胶结构。网孔中充满着液相,液相是由较小分 子质量的溶质和部分高聚物组成的水溶液。
含有阳离子金属元素较多的食品在生理上称为碱性食品,如果蔬, 豆类等。 2 酸性食品
含有阴离子酸根的非金属元素较多的食品,在体内代谢后的产物大 多呈酸性,故在生理上称为酸性食品。 3 维生素A源
凡是在体内转化成视黄醇的胡萝卜素称为维生素A源。 4 强化(Fortification) 加入一定量的各种营养元,使食品成为添加营养元的良好来源,超过 加工前已有的水平。 5 补充(Restoration) 加入关键营养元素使其恢复到加工前的水平。 6 添加(Enrichment) 根据FDA的标准加入一定量的特定营养元。
(3)游离糖本身有甜度,对食品口感有重要作用。 (4)食品的黏弹性也是与碳水化合物有很大关系,如果胶、卡 拉胶等。 (5)食品中纤维素、果胶等不易被人体吸收,除对食品的质构 有重要作用外,还有促进肠道蠕动,使粪便通过肠道的时间缩短, 减少细菌及其毒素对肠壁的刺激,可降低某些疾病的发生。 (6)某些多糖或寡糖具有特定的生理功能,如香菇多糖、茶叶 多糖等,这些功能性多糖是保健食品的主要活性成分。 2 碳水化合物吸湿性和保湿性在食品中的作用。 碳水化合物的亲水能力大小是最重要的食品功能性质之一,碳 水化合物结合水的能力通常称为保湿性。 根据这些性质可以确定不同种类食品是需要限制从外界吸入水 分或是控制食品中水分的损失。例如糖霜粉可作为前一种情况的例 子,糖霜粉在包装后不应发生黏结,添加不易吸收水分的糖如乳糖 或麦芽糖能满足这一要求。另一种情况是控制水的活性。特别重要 的是防止水分损失,如糖果饯和焙烤食品,必须添加吸湿性较强的 糖,即玉米糖浆、高果糖玉米糖浆或转化糖、糖醇等。 3 膳食纤维的安全性。 (1)大量摄入膳食纤维,因肠道细菌对纤维素的酵解作用而产 生挥发性脂肪酸、二氧化碳及甲烷等,可引起人体腹胀、胀气等不 适反应。 (2)影响人体对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膳食纤维 的食物充盈作用引起膳食脂肪和能量摄入量的减少,还可直接吸附 或结合脂质,增加其排出;具有凝胶特性的纤维在肠道内形成凝 胶,可以分隔、阻留脂质,影响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质与消化 酶及黏膜的接触,从而影响人体对这些能量物质的生物利用率。 (3)对于一些结构中含有羟基或羰基基团的膳食纤维,可与人 体内的一些有益矿物元素,发生交换或形成复合物,最终随粪便一 起排出体外,进而影响肠道内矿物元素的生理吸收。 (4)一些研究表明,膳食纤维可束缚一些维生素,对脂溶性维 生素有效性产生影响。 4 蔗糖形成焦糖素的反应历程。 蔗糖是用于生产焦糖色素和食用色素香料的物质,在酸或酸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回答问题1)试论述水分活度与食品的安全性的关系?水分活度是控制腐败最重要的因素。
总的趋势是,水分活度越小的食物越稳定,较少出现腐败变质现象。
具体来说水分活度与食物的安全性的关系可从以下按个方面进行阐述:1.从微生物活动与食物水分活度的关系来看:各类微生物生长都需要一定的水分活度,大多数细菌为0.94~0.99,大多数霉菌为0.80~0.94,大多数耐盐菌为0.75,耐干燥霉菌和耐高渗透压酵母为0.60~0.65。
当水分活度低于0.60时,绝大多数微生物无法生长。
2.从酶促反应与食物水分活度的关系来看:水分活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是两个方面的综合,一方面影响酶促反应的底物的可移动性,另一方面影响酶的构象。
3.从水分活度与非酶反应的关系来看:脂质氧化作用:在水分活度较低时食品中的水与氢过氧化物结合而使其不容易产生氧自由基而导致链氧化的结束,当水分活度大于0.4 水分活度的增加增大了食物中氧气的溶解。
加速了氧化,而当水分活度大于0.8 反应物被稀释,4.氧化作用降低。
Maillard 反应:水分活度大于0.7 时底物被稀释。
水解反应:水分是水解反应的反应物,所以随着水分活度的增大,水解反应的速度不断增大。
2)什么是糖类的吸湿性和保湿性?举例说明在食品中的作用?糖类含有许多羟基与水分子通过氢键相互作用。
具有亲水功能。
吸湿性是指糖在较高的空气湿度下吸收水分的性质。
表示糖以氢键结合水的数量大小。
保湿性指糖在较低空气湿度下保持水分的性质。
表示糖与氢键结合力的大小有关,即键的强度大小。
软糖果制作则需保持一定水分,即保湿性(避免遇干燥天气而干缩),应用果葡糖浆、淀粉糖浆为宜。
蜜饯、面包、糕点制作为控制水分损失、保持松软,必须添加吸湿性较强的糖。
3)多糖在食品中的增稠特性与哪些因素有关?由于分子间的摩擦力,造成多糖具有增稠特性。
多糖的黏度主要是由于多糖分子间氢键相互作用产生,还受到多糖分子质量大小的影响。
流变学的基本内容是弹性力学和黏性流体力学。
食品的流变学性质和加工中的切断、搅拌、混合、冷却等操作有很大关系,尤其是与黏度的关系极大。
4)环糊精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利用环糊精的疏水空腔生成包络物的能力,可使食品工业上许多活性成分与环糊精生成复合物,来达到稳定被包络物物化性质,减少氧化、钝化光敏性及热敏性,降低挥发性的目的,因此环糊精可以用来保护芳香物质和保持色素稳定。
环糊精还可以脱除异味、去除有害成分。
它可以改善食品工艺和品质此外,环糊精还可以用来乳化增泡,防潮保湿,使脱水蔬菜复原等。
5)亚硫酸钠(或焦亚硫酸钠)在食品中有哪些作用?可用于食品加工,改善食品的口感,用途主要有以下几个:1.漂白剂用于制造糕点等食物的面粉当中,对其进行漂白。
2.膨松剂能够使面包和饼干等食品结构变得疏松,口感比较松脆。
3.防腐杀菌剂在果汁、蜜饯、罐头中添加能够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并进行有效杀菌。
4.抗氧保鲜剂对海鲜和果蔬等具有很好的抗氧化和保鲜作用。
6)油脂的常温储藏对其品质产生什么影响?如何防止?油脂在常温储藏期间会发生各种变化,使油脂品质降低,甚至酸败变质,防止方法有以下:1.提高油脂的纯度,减少残渣存留,避免微生物污染。
在干燥、避光和低温条件下储存。
2.限制油脂的水分的含量。
3.尽量避免与空气接触。
4.金属(铁、铜、铅等)能加快油脂的酸败,所以储存油脂的容器不应含有铁、铜、铅等成分。
5.在油脂里添加一定量的抗氧化剂能防止油脂氧化7)油脂的高温热加工对其品质产生什么影响?如何防止?油脂经长时间加热,粘度增加,碘值下降,酸价增加,发烟点下降,泡沫量增加。
采取以下措施防止:1.T<150℃-180℃;2.选择稳定性高的油炸用油;3.低温(真空)油炸;4.添加抗氧化剂;5.清去食品微粒、清洗设备;6.采用间歇式操作。
8)为什么水果从未成熟到成熟是一个由硬变软的过程?软化水果如何硬化?水果未成熟的时候,自由水少,结合水多,里面化学成分经过光合作用,有的是乙烯作用,发生复杂反应,一些物质水解,产生了部分糖(有果糖但不全是),和水。
这个是自由水,它的增加让水果变软,有的变甜。
9)β-环状糊精特征及用途?环状糊精是淀粉经酸解环化生成的产物。
它可以包络各种化合物分子,增加被包络物对光热、氧的稳定性,改变被包络物质的理化性质。
β-环状糊精具有高度的选择性、不具毒性、为可食性、不吸湿性、化学稳定性佳及易于分离等优点。
环状糊精有着保护一些物质抗氧化、抗光、抗热、防挥发以及固相化等功能,所以可作为多功能食品添加剂。
10)简述果蔬制品护绿的方法?1.稀碱烫漂/焯水处理:0.1% CaO/小苏打或CaHPO3;2.高温瞬时杀菌;3.烫漂/焯水温度(65 ℃保持45 min)引发叶绿素酶将叶绿素转化为脱植叶绿酸(绿色);4.4,加入Cu2+/Zn2+等离子11)味感的相互作用有哪些,试举例说明?1.味觉的相乘效果(谷氨酸钠和5′-肌酐酸)2.味觉的相消效果(蔗糖和醋)3.味的对比现象:两种以上适当物质混合时,会使其中一种单独的味觉都增强的现象。
如:味精在有食盐存在时,其鲜味会增强。
4.味的变调现象:当喝过中药后,即刻饮无味的清水,会感到清水有甜味。
5.味的疲劳作用:吃第二块糖不如第一块糖甜。
12)对食品进行热加工的目的是什么?热加工对蛋白质有何不利影响?1.杀死微生物,主要是致病菌和其他有害微生物;2.钝化酶;3.破坏食品中不需要或有害的成分或因子;4.改善食品的品质与特性;5.提高食品中营养成分的可利用率,可消化性等。
对蛋白质的不利影响:蛋白质受热变性,这种变化一般会提高蛋白酶对它的消化率,在有还原糖存在时,蛋白质经美拉德反应而降解,碱性氨基酸反应更强烈,赖氨酸和苏氨酸对热最不稳定。
13)试述食品中香气形成的途径,并举例说明。
1.生物合成(食品中苹果和香蕉特征气味,是以氨基酸为前体嗅感物质合成的)2.酶直接作用(芦笋的香气形成)3.酶间接作用(茶类的加工)4.加热分解(美拉德反应)5.微生物作用(发酵啤酒)6.外加赋香剂(食品烟熏生香)14)试分别论述油脂在不同氧化机理下氢过氧化物的形成过程,并用化学反应式表示?自动氧化光氧化酶促氧化15)蛋白质具有哪些功能性质,它们与食品加工有何关系?1.水和性质,取决于蛋白质同水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水的吸附与保留、湿润性、膨胀性、粘合、分散性和溶解性等。
2.结构性质(与蛋白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的性质),如沉淀、胶凝作用、组织化和面团的形成等。
3.蛋白质的表面性质,涉及蛋白质在极性不同的两相之间所产生的作用,主要有蛋白质的起泡、乳化等方面的性质。
食品加工中的影响:a)饮料不同pH值时的溶解性,热稳定性,粘度,b)面团焙烤产品(面包,蛋糕等)成型和形成粘弹性膜,内聚力,热变性和胶凝作用,乳化作用,吸水作用,发泡,褐变,c)乳制品(干酪,冰淇淋,甜点心等)乳化作用,对脂肪的保留,粘度,起泡,胶凝作用,凝结作用16)写出某种脂肪酸的写出速记符号和名称?三酰基甘油:Sn-16:0-18:1-18:0 Sn-POSt17)什么是糊化?影响淀粉糊化的因素有那些?淀粉粒(β-淀粉)在适当温度下,在水中溶胀,崩解,形成均匀的糊状溶液的过程被称为糊化。
1.淀粉颗粒的大小:淀粉颗粒愈大、糊化愈困难.2.淀粉结构---直链淀粉小于支链淀粉.3.Aw:Aw提高,糊化程度提高.4.温度:提高温度,有利于淀粉的糊化5.糖:高浓度的糖可降低糊化速度6.盐:高浓度的盐使淀粉糊化受到抑制;低浓度的盐存在, 对糊化几乎无影响. 马铃薯淀粉例外.7.脂类:油脂可显著降低糊化速度和糊化率18)什么是老化?影响淀粉老化的因素有那些?如何在食品加工防止老化?稀淀粉溶液冷却后,线性分子重新排列并通过氢键形成不溶性沉淀。
浓的淀粉糊冷却时,在有限的区域内,淀粉分子重新排列较快,线性分子缔合,溶解度减小。
淀粉溶解度减小的整个过程称为老化。
影响淀粉老化因素:1)温度。
2)水分。
3)酸碱性。
4)表面活性物质。
5)膨化处理。
防止老化方法:1.控制温度高于60℃或低于-20℃都不发生老化。
2.水分活度在10%以下的干燥状态或超过60%的食品,则不易产生老化现象。
3.酸性或碱性环境中,淀粉不易老化。
4.表面活性物质可延缓老化时间。
5.淀粉制品经高温、高压的膨化处理后,可以加深淀粉的α化程度,不发生老化现象,19)美拉德反应的利与弊? 影响美拉德反应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产生怎样影响结果?有利方面:1.褐变产生深颜色及强烈的香气和风味,2.赋予食品特殊气味和风味. 某些中间3.产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
不利方面:1.营养损失,特别是必须氨基酸损失严重2.产生某些致癌物质3.产生不期望的颜色。
影响美拉德反应因素:1.糖的种类及含量:a.五碳糖>六碳糖。
b.单糖>双糖。
c.还原糖含量与褐变成正比2.氨基酸及其它含氨物种类:胺类> 氨基酸、肽> 蛋白质3.温度:升温易褐变。
4.水分:10-15%含水量最易褐变,干燥食品,褐变抑制5.Ph值:pH>3时,pH↑,速度↑6.浓度:降低产品浓度7.金属离子:催化Maillard反应,速度↑8.氧:室温下氧能促进褐变20)乳化剂的HBL与其适用范围之间有什么关系?HLB值1.5~3做消泡剂,3.5~6做W/O型乳化剂,7~9做湿润剂,8~18做o/w型乳化剂,13~15做洗涤剂,15~18做溶化剂21)主要的甜味、酸味、苦味、鲜味物质有哪些1.主要甜味剂: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乳糖2.主要酸味剂:食醋柠檬酸葡萄糖酸乳酸3.主要苦味剂:咖啡碱,可可碱,苦杏仁苷4.主要鲜味剂:谷氨酸钠,鲜味核苷酸,22)基本味感包括哪几种?酸味,甜味,苦味,咸味,辣味,鲜味,涩味23)多酚类衍生物天然色素有哪几种?1,花色(青)素2,原花色素3,类黄酮4,儿茶素24)防腐剂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1.是干扰微生物的酶系,破坏其正常的新陈代谢,抑制酶的活性。
2.是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凝固和变性,干扰其生存和繁殖。
3.是改变细胞浆膜的渗透性,抑制其体内的酶类和代谢产物的排除,导致其失活。
25)影响面团的两种主要蛋白质是什么?影响面团的两种主要蛋白质是麦谷蛋白和麦醇溶蛋白。
谷蛋白决定面团的弹性、粘合性,谷蛋白与面包的强度有关,含量过高会抑制发酵过程中残留CO2的膨胀,抑制面团的鼓起,醇溶蛋白决定流动性、伸展性和膨胀性,醇溶蛋白含量过高会导致过度的膨胀,产生的面筋膜易破裂和易渗透,面团塌陷。
26)导致水果和蔬菜中色素变化有三个关键性的酶是什么?脂肪氧合酶,叶绿素酶,多酚氧化酶27)同一种油脂以下列哪种结晶方式存在时,其塑性最好?当油脂为b´型结晶存在时,其塑性最好。
因为在β'型在结晶时将大量小空气泡引入产品,赋予产品较好的塑性和奶油凝聚性质;而β型结晶所包含的气泡少且大,塑性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