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市龙安区马投涧镇第一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二十一《梦溪笔谈》二则教案+苏教版
苏教版七上教案全集∶二十一、《梦溪笔谈》二则
二十一、《梦溪笔谈》二则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联系课文的背景,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
(2)掌握课文中重点字字音,如“蝎“喙”钳"穰”傍”等。
(3)掌握课文中的常见文言文实词词义,如“岁”穰”等。
(4)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如“之“以”等,【过程与方法】(1)欣赏课文简练的语言风格。
(2)学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简短的科技片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的了解,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兴趣。
(2)了解身边的科技发展情况,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在班级中形成浓厚的科学氛围。
教学重点难点【l点】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难点】学习简洁生动、详略得当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一我们的祖国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有一部作品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它就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在这部伟大的作品中,有两颗无比美丽的珍珠.让我们一起走近这其中的一颗——《以虫治虫》。
(板书)导语=请同学们来读这副对联,你们能猜出这是在赞美哪位文化名人吗?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l括囊乎天象地制人文物理之学笔靖谈论自纵横.这副对联赞美的是北宋科学家沈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出自他的笔下。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走近作者沈括是一位北宋科学家,他博学多艺,但他的著作大多散失,现存《梦溪笔谈》和《良方》等。
他所进行的研究十分广泛,《梦溪笔谈>更是他毕生研究科学的结晶,此书共分三十卷.属自然科学的条文有二百多条,约占三分之一,其余皆为社会科学。
(先请学生将知道的有关知识讲出来。
可以是书上的,也可以是自己预习查阅资料获取的。
适时对学生的探究精神给予表扬和鼓励)2.字词积累狗蝎喙钳搏穰3.整体感知本文可以分为三层来理解。
第一层为第一句话,首先说明虫害发生的年代、季节和范围。
河南省安阳市龙安区马投涧镇第一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二十一 《梦溪笔谈》二则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课文中重点字字音,如:“蝎”、“喙”、“钳”、“穰”、“傍”等;2.掌握课文中的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词义。
3欣赏课文简练的语言风格。
(二)过程与方法:讨论,自主学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受到应有的启发学习重点:1.识记文中重要实词的意义。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写作手法学习难点:宋代的科学成就对我们的启发了解生物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过程:一、创设情景、质疑自探1.下面的对联中隐含了一个科学家的名字及其代表作品,细心的你,发现了吗?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学生:2.作者及作品简介A.沈括,北宋。
字,杭州钱塘人,他博学多闻,于天文.地理.律历.音乐.医药等多有成就。
他被英国学者李约瑟誉为“”。
B.《梦溪笔谈》,共卷。
分故事、辨证、象数、等609条。
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地理等。
其中自然科学部分。
总结了这部书被英国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
3.感知课文A.自读课文,注音并组词喙()其喙有钳穰()岁以大穰缘()缘故壤()土壤〔及时检测〕请选择正确的读音()狗蝎A.xiēB.jiēC.hē()其喙A.yuán B.huìC.jěi()大穰A.xiāng B.ráng C.rǎng()B.需要注意的词语以——①以钳搏之:用。
②岁以大穰:以,因。
之——①土人谓之“傍不肯”:代词,代子方虫的“天敌”。
②方为秋田之害:的③以钳搏之:代词,指“子方虫”。
④其虫旧曾有之:语气助词,无实意。
其——①其虫旧曾有之:这样,这种。
②其喙有钳:代词,它的。
〔及时检测〕解释加点词语(1)方为秋田之害:________________ (2)千万蔽地:________________(3)悉为两段:____________________ (4)岁以大穰:________________ (5)旬日子方皆尽:C..请你说出请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讲述故事内容。
《梦溪笔谈》二则 教案
《梦溪笔谈》第一课时以虫治虫主备:王殿领审核:七年级语文组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学习常见的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
【学习重难点】1、学习常见的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以虫治虫》给予我们“生物防治”、“环保”等方面的思考和启示。
【课前热身】见学案【课堂导学】一、预习展示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1、活动一:、自读课文,翻译。
2、活动二:①归纳重点实词及虚词。
(结合预习2)②小结重点句的翻译。
3、活动三:合作探究,赏析课文,完成问题。
①用自己的话说说“傍不肯”这种虫子的形状、武器、数量和消灭“子方虫”的办法。
②“岁以大穰”的原因是什么?③动物中还有哪些有关天敌的例子,请说出来。
(学生比赛发言)4、活动四:联系文章内容,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现代农业的看法。
(即谈一谈学了本文的启示)。
三、课堂小结:谈收获和疑惑。
四、反馈·训练1.见《补充习题》。
2.区别下列各句中“之”的不同用法。
①其虫旧曾有之.。
()②土人谓之.“傍不肯”。
()③方为秋田之.害。
()3.设想一下,如果子方虫没有遇到“傍不肯”将会发生怎样的情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梦溪笔谈》第二课时梵天寺木塔主备人:王殿领审核:七年级语文组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学习常见的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大意。
2、课上交流学生自己收集的有关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材料。
【学习重难点】学习常见的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大意。
把握人物的心理活动。
【课前导学】见学案【课堂导学】一、预习反馈分小组朗读课文,评选朗读优胜小组。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停顿自然,朗读熟练。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1、活动一:利用页下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作好记录。
师生共同活动,理解文意。
七年级语文教案:古代文化名著《梦溪笔谈》二则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古代文化名著《梦溪笔谈》二则教案。
第一节教学目标在本节课中,学生将:1.学习并掌握古代〈梦溪笔谈〉的两则故事2.理解并分析故事主题和内容3.掌握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基本分析技能4.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教学重点:〈梦溪笔谈〉两则故事的主题分析教学难点:如何分析〈梦溪笔谈〉两则故事的主题第二节教学内容1.上课铃声后,向学生介绍《梦溪笔谈》这部古代文学作品。
可以简要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
2.分发学生〈梦溪笔谈〉第一则的阅读材料。
让学生花5分钟左右读完故事,然后组织学生对这个故事进行讨论。
可以询问学生他们认为这个故事的主题是什么?主角是否成功实现他的目标?学生在阅读和讨论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关键词和细节?3.教师对这个故事的主题进行简要讲解。
通过展示图像或其他互动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故事背后的道德指导和文化观点。
4.分发学生〈梦溪笔谈〉第二则的阅读材料。
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材料逐一记录下关键信息,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故事的主题。
可以询问学生他们认为这个故事的主题是什么?主角是否成功实现他的目标?学生在阅读和讨论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关键词和细节?5.教师对这个故事的主题进行简要讲解。
通过展示图像或其他互动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故事背后的道德指导和文化观点。
6.整合两个故事的主题并对其进行比较。
教师要求学生列出故事的相似和不同之处7.提醒学生注意两个故事的重要性和意义。
学生可能会感到好奇,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故事的主题和思想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第三节教学反馈1.评估学生对两个故事的阅读理解能力。
可以通过小测验、讨论、问答等方式来完成。
2.让学生通过书面作业或口头表达,表达他们对《梦溪笔谈》这部作品的看法。
他们是否喜爱这些故事?他们认为这些故事可以带给他们什么样的体验和价值?3.向学生展示古代文学作品的重要性。
可以通过讲解文学的价值和作用,引导学生形成对文学的充分认识和理解。
结论本节课是一份精心设计的七年级语文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古代文化名著《梦溪笔谈》的两个主要故事。
七年级《梦溪笔谈》二则教案
七年级《梦溪笔谈》二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梦溪笔谈》二则中简洁生动的语言,体会古代笔记体著作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翻译,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含义,疏通文意。
理解文章所蕴含的科学道理和人文精神。
2、教学难点体会《梦溪笔谈》简洁生动的语言风格。
引导学生从文中获得启示,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理解文意。
2、讲解法:对重点字词和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入理解课文。
4、归纳法:引导学生归纳文言字词和语法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有一部著名的科学著作,它记载了许多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神奇的发明创造,这本书就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二则,一起领略古代科学的魅力。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1、沈括(1031—1095),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他博学多闻,在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地质、气象、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
《梦溪笔谈》是他晚年用笔记文学体裁写成的一部综合性著作,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被英国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2、《梦溪笔谈》共 30 卷,包括《笔谈》《补笔谈》《续笔谈》三部分。
其中《笔谈》26 卷,分为 17 门,依次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机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
这部著作详细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
《〈梦溪笔谈〉两则》教案
《梦溪笔谈》两则教案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梦溪笔谈》的作者及成书背景理解并掌握两则故事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认识1.2 教学内容课文:《梦溪笔谈》两则附录: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1.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两则故事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难点:掌握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汇第二章:教学准备2.1 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理解其中的意义和价值准备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2.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复习相关的文言文知识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梦溪笔谈》的作者及成书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会写这样的故事?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故事中涉及的科技文化知识3.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汇教师分析故事的寓意和作者的写作意图3.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学生互相提问,解答疑惑3.5 总结提高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确定下一步的学习目标第四章:作业布置4.1 作业内容学生翻译课文,巩固文言文阅读能力4.2 作业要求翻译准确,语句通顺读后感内容充实,观点明确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方式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5.2 评价内容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学生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运用和提升学生对故事寓意和作者写作意图的感悟和认识第六章:教学延伸活动6.1 活动设计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再现课文中的场景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通过表演来深入理解故事情节6.2 活动准备学生准备台词,熟悉自己的角色特点教师准备道具和背景布置6.3 活动过程学生进行表演,其他学生观看并给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第七章:课堂小结7.1 小结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两则故事的寓意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7.2 小结方式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第八章:课后作业8.1 作业内容学生翻译并背诵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学生选择一篇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和分析8.2 作业要求翻译准确,背诵熟练阅读理解深刻,分析有条理第九章:教学反馈与调整9.1 反馈方式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反馈学生通过互相评价、课堂小结等方式进行反馈9.2 调整内容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教师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法学生根据教师的反馈和指导,调整学习策略和目标第十章:教学总结10.1 总结内容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反思教学效果和不足学生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进行总结,反思自己的优点和不足10.2 总结方式重点和难点解析六、教学延伸活动详细补充和说明:角色扮演活动是一种情境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梦溪笔谈》二则教案
《梦溪笔谈》二则教案《梦溪笔谈》二则教学目标: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岁”、“穰”、“患”、“贻”等常见文言实词及“之”、“其”、“以”、“悉”等文言虚词意义或用法,熟练翻译课文。
2、掌握本文简洁、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3、了解《梦溪笔谈》及作者沈括教学方法1、生自主学习,感知课文,引导学生对照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2、分组学习,相互质疑,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3、师生互动,欣赏分析,教师和学生相互问答,共同解决悬而未决的问题。
4、学习本文简洁生动,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初备统复备一、导入新课,请学生展示各自收集的有关本课的图片、资料,教师作总结,并点评准备材料,准备得最详细。
三、学生自主学,疏通文意。
1、学生根据手中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自读课文,分小组交流:字音、字形、字义、语句意。
2、集体讨论探究,教师作归纳。
(1)字音、字形部分:喙(hui) 穰(rang) 梵(fan) 胠(qu) 箧(qie) 履(lu) 贻(yi) 钗(chai)(2)字义部分大穰:庄稼大丰收方:才级:层患:嫌、担心贴:赠给但:只盖:因为伏:通“服”胠箧:从旁边打开箱子以:用悉:全之:结构助词的其:代词,它的(3)语段意:(重、难点)方为秋田之害:译:正要成为秋田里庄稼的祸害。
则以钳搏之,悉为二段:译:就用嘴上的钳子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译:十天后,子方虫全部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译: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未布瓦,上轻,故为此。
译: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译: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办,塔身就稳定了。
人皆服其精练译: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三、根据大家刚才的集体探讨对课文的了解、学生在次自习课文,简述文章主要内容。
答案:《以虫治虫》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作物获得丰收。
《〈梦溪笔谈〉两则》教案
《梦溪笔谈》两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梦溪笔谈》两则的内容及寓意。
(2)能够分析两则故事中的科学原理和古代人民的智慧。
(3)能够概括两则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科学文化的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3)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善于思考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梦溪笔谈》两则的故事内容。
(2)分析两则故事中的科学原理和古代人民的智慧。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
(2)故事中科学原理的阐述和解释。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故事背景、科学原理等。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理解故事内容。
3.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4. 案例分析法:分析故事中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提前阅读《梦溪笔谈》两则,熟悉故事内容和科学原理。
2. 学生准备:预习《梦溪笔谈》两则,了解故事情节。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梦溪笔谈》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引发学生对古代科学文化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梦溪笔谈》两则,理解故事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故事的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科学原理。
(2)学生阐述自己对科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6. 课后作业(1)翻译《梦溪笔谈》两则,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初一梦溪笔谈二则的教案及原文
初一梦溪笔谈二则的教案及原文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感受中国古代文明。
2.理清行文思路。
3.把握文章重要内容。
【学习重难点】1.理清行文思路。
(重点)2.把握文章重要内容。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2.介绍作品3.朗读课文,掌握生字。
蝎(xiē)喙(huì)蔽(bì)钳(qián)穰(ráng)梵(fàn)皓(hào)钗(chāi)贻(yí)讫(qì)弥(mí)履(lǚ)胠(qū)箧(qiè)4.归纳“之”“其”“以”字用法与意思。
(1)之:①方为秋田之害: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②则以钳搏之:代词,指子方虫。
③其虫旧曾有之:语气助词,无义。
④土人谓之“傍不肯”:代词,它,指子方虫的天敌。
⑤钱帅登之:代词,它,指正在建造的木塔。
⑥乃以瓦布之:代词,它,指木塔。
⑦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⑧问塔动之因: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⑨便实钉之:代词,指木板。
(2)其:①其喙有钳:第三人称代词,它的,指子方虫天敌。
③患其塔动:指示代词,这个。
④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他的,指匠师的。
⑤匠师如其言:他的,指喻皓的。
⑥人履其板:指示代词,那。
⑦人皆伏其精练:他,指喻皓。
(3)以:①则以钳搏之:介词,用。
②岁以大穰:介词,因为。
③贻以金钗:介词,用,把。
④乃以瓦布之:介词,用。
5.思路探析。
初读课文,理清两篇短文的写作思路。
明确:(1)《以虫治虫》第一层:第1句。
说明虫害发生的年代、季节和范围。
第二层:第2—3两句。
这一层写子方虫的天敌出现,灭尽子方虫,庄稼因此获得大丰收。
第三层:最后一句。
告诉人们,天敌的出现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旧曾有之”,并点明子方虫的天敌名称,加深读者的印象。
(2)《梵天寺木塔》第一层:第1—3句。
写建塔过程中出现塔身不稳定的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七年级语文上册 21《梦溪笔谈》(第2课时)教案 (新版)
“笑”字既透露出喻皓对匠师无能的嘲笑,也透露出他对解决“塔 学 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 分钟)
一、解释下面加横线的字。1、钱帅登之
乃以瓦布 问塔动之因 便实钉之
2、乃以瓦布之 贻以金钗 过 二、回答下列问题
1、是谁“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他为什
盖:
因为。
弥束:履: 伏: 六幕:
连接。 好像。 当然。 动词,走,踩。 同“服”,佩服。 上、下、左、右、前、 后六个面。
胠箧
从旁边打开箱子,这里 指箱子。
4 a 匠师在建造梵天寺木塔时遇到什么困难?喻皓是如何解决的?科
讨论补充记录
1
学原理是什么?
塔动 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
《梦溪笔》谈二则
时间 课题 《梦溪笔》谈二则
地点 课时
七年级办公室
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
召集人 科任 教师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1、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2、了解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成就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重点: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重难点
难点:了解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成就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 分钟)
讨论补充记录
1、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2、了解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成就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 分钟左右)
自学提纲:
(1)、通读课文读准字音。
(2)、读通课文,做好文言文学习卡片,理解词义,试翻译课文。
(3)、思考:
教
a、匠师在建造梵天寺木塔时遇到什么困难?喻皓是如何解决的?
21《梦溪笔谈》二则_教案教学设计
21《梦溪笔谈》二则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和科学成就,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热爱祖国。
2掌握文言文常见的实词和虚词。
3理解文章简洁生动,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走近作者可以由学生收集、也可由教师提供。
沈括,字存中,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生于公元1031年。
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科学家。
沈括自幼勤奋好学,在其母指导下,十四岁就读完了家中的藏书。
其父沈周曾在现今的镇江、泉州、简阳、开封等地为官,少年时代的沈括随其父走南闯北,增长了许多见识。
沈括于1051年11月任沭阳(今江苏沐阳)主簿,1063年考中进士,不久升为太史令。
熙宁年间积极参与王安石变法运动,受到王安石的信用和器重。
1072年兼任提举司天监,大部分时间在开封研究天文,改革历法。
次年做集贤院校理。
因职务上的便利条件,使他有机会读到了更多的皇家藏书,充实了自己的学识。
以后他还担任过许多重要官职。
1082年西夏攻永乐(今陕西米脂县西)、绥德(今陕西绥德)二城,沈括奉命力保绥德,因永乐失守,连累坐贬,调为均州团练副使,实际上被软禁。
1085年哲宗即位大赦,恢复自由。
1088年退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筑梦溪园,汇集平生见闻,撰写了《梦溪笔谈》。
约于1095年病卒,终年64岁。
沈括学识渊博,成就卓著,在天文、地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药以及水利、军事、文学、音乐等许多领域都有精湛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他一生撰书多种,据《宋史·艺文志》载,其著述有22种155卷,但据《梦溪笔谈》和宋代诸家书目,此外尚有18种。
现在尚存的只有《梦溪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长兴集》残存本19卷和《苏沈良方》中的一部分沈括医方,其他均已失传。
《梦溪笔谈》是以笔记体裁形式写成的科学典籍,全书总计30卷,分成17类,609条,10几万字。
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数学、地质、地理、物理、化学、医药、生物、建筑、冶金、文学、史学、音乐、艺术及财政、经济等等,可以说是一部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的光辉巨著。
(七年级语文教案)《梦溪笔谈》二则教学设计5
《梦溪笔谈》二则教学设计5
七年级语文教案
《〈梦溪笔谈〉二则》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本文是学生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疏通文意仍是重难点,因此,掌握一些常见的实词和虚词仍是本文的学习目标之一,同时《课程标准》阅读部分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因此,以“通译选文,明确大意”为另一学习目标。
好在本文二则的故事性比较强,且注释较详,加之有一定的文言基础,疏通文意的难度不是太大,宜采用小小组合作的形式,小组内解决,体现自主和合作意识。
并通过练习二、三、四来检测目标的达成情况。
另外,本单元是以“关注科学”为主题,而《梦溪笔谈》是宋代科学家沈括记录的我国古代,尤其对当时科学发展和先进技术的情况的书,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在本课选的两则中体现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科学思想?你在生活中有何启发?(或如何运用这些思想的?)
引导学生收集一些生活中发现的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并简单说明其原理,为后面写作简单的说明文作准备。
《〈梦溪笔谈〉两则》教案
《梦溪笔谈》两则教案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梦溪笔谈》的作者及成书背景。
掌握两则故事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增强对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认识。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两则故事的内容、精神内涵及阅读理解。
难点:文言文词汇、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1.3 教学准备教材:《梦溪笔谈》两则。
多媒体设备:PPT、视频等。
1.4 教学过程导入:介绍《梦溪笔谈》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在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中的地位。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两则故事,理解故事内容,体会故事精神内涵。
课堂讲解:讲解文言文词汇、句式,解读两则故事的主题思想。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两则故事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分享阅读感悟。
第二章: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2.1 教学内容第一则故事:《梦溪笔谈·杂志一则》第二则故事:《梦溪笔谈·技艺一则》2.2 课时安排第一节课:介绍《梦溪笔谈》及第一则故事《梦溪笔谈·杂志一则》。
第二节课:讲解第一则故事《梦溪笔谈·杂志一则》的文言文词汇、句式,进行小组讨论。
第三节课:介绍第二则故事《梦溪笔谈·技艺一则》,讲解文言文词汇、句式。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文言文词汇、句式,解读故事主题思想。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阅读感悟。
3.2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使用PPT、视频等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兴趣。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加深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对问题回答的准确性。
4.2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业,检测学生对两则故事内容的理解程度。
4.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第五章:教学拓展5.1 参观博物馆:组织学生参观科技博物馆,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历程。
5.2 观看相关视频:播放关于《梦溪笔谈》的纪录片或讲座,加深学生对作者及作品的理解。
(七年级语文教案)《梦溪笔谈》二则
《梦溪笔谈》二则七年级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岁”、“穰”、“患”、“贻”等常见文言实词及“之”、“其”、“以”、“悉”等文言虚词意义或用法,熟练翻译课文。
2、掌握本文简洁、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3、了解《梦溪笔谈》及作者沈括教学方法1、生自主学习,感知课文,引导学生对照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2、分组学习,相互质疑,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3、师生互动,欣赏分析,教师和学生相互问答,共同解决悬而未决的问题。
4、学习本文简洁生动,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初备统复备●一、导入新课,请学生展示各自收集的有关本课的图片、资料,教师作总结,并点评准备材料,准备得最详细。
●三、学生自主学,疏通文意。
1、学生根据手中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自读课文,分小组交流:字音、字形、字义、语句意。
2、集体讨论探究,教师作归纳。
(1)字音、字形部分:喙(hui) 穰(rang) 梵(fan) 胠(qu) 箧(qie) 履(lu) 贻(yi)钗(chai)(2)字义部分大穰:庄稼大丰收方:才级:层患:嫌、担心贴:赠给但:只盖:因为伏:通“服”胠箧:从旁边打开箱子以:用悉:全之:结构助词的其:代词,它的(3)语段意:(重、难点)方为秋田之害:译:正要成为秋田里庄稼的祸害。
则以钳搏之,悉为二段:译:就用嘴上的钳子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译:十天后,子方虫全部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译: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未布瓦,上轻,故为此。
译: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译: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办,塔身就稳定了。
人皆服其精练译: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三、根据大家刚才的集体探讨对课文的了解、学生在次自习课文,简述文章主要内容。
答案:《以虫治虫》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作物获得丰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一《梦溪笔谈》二则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课文中重点字字音,如:“蝎”、“喙”、“钳”、“穰”、“傍
”等;
2.掌握课文中的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词义。
3欣赏课文简练的语言风格。
(二)过程与方法:
讨论,自主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受到应有的启发
学习重点:
1.识记文中重要实词的意义。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写作手法
学习难点:
宋代的科学成就对我们的启发了解生物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与现
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质疑自探
1.下面的对联中隐含了一个科学家的名字及其代表作品,细心的你,发现了吗?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学生:
2.作者及作品简介
A.沈括,北宋。
字,杭州钱塘人,他博学多闻,于天文.地理.律历.音乐.医药等多有成就。
他被英国学者李约瑟誉为
“”。
B.《梦溪笔谈》,共卷。
分故事、辨证、象数、等609条。
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地理等。
其中自然科学部分。
总结
了
这部书被英国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
3.感知课文
A.自读课文,注音并组词
喙()其喙有钳穰()岁以大
穰
缘()缘故壤()土
壤
〔及时检测〕请选择正确的读音()
狗
蝎 A.xiē B.jiē C.hē()
其
喙 A.yuán B.huì C.jěi ()
大
穰 A.xiāng B.ráng C.rǎng ()
B.需要注意的词语
以——①以钳搏之:用。
②岁以大穰:以,因。
之——①土人谓之“傍不肯”:代词,代子方虫的“天敌”。
②方为秋田之害
:的
③以钳搏之:代词,指“子方虫”。
④其虫旧曾有之:语气助
词,无实意。
其——
①其虫旧曾有之:这样,这
种。
②其喙有钳:代词,它的。
〔及时检测〕解释加点词语
(1)方为秋田之害:________________ (2)千万蔽地:________________ (3)悉为两段:____________________ (4)岁以大穰:________________ (5)旬日子方皆尽:
C..请你说出请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讲述故事内容。
要求:1.声音响亮,口齿清楚,表述流畅。
2.故事情节完整.准确。
3.可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想象。
评点的角度:
1.情节的讲述
是否清晰.流畅
2.讲述的情节哪些是课文中提到的,哪些是通过想象加上去的。
3.课文中提到的情节讲述是否正确,尤其是一些文言词语的意义理解是否恰当。
4.根据文章内容,评价想象部分的合理性。
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
1.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一)《以虫治虫》,全文分三层。
第一层(第句)
,文章首
先
第二层(第句),
写
第三层(第句),说
明
2. 需要分析的重点语句
句例1: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分
析:
句例2: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分析:
〔及时检测〕翻译下列各句。
(1)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
(2)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3.找出文中有关子方虫、傍不肯的文字,比较一下,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三、精讲
点拨、巩固训练
1.用自己的话说说“傍不肯”这种虫子的形状和消灭子方虫的方法,你还能想到生物防治害虫方面的其他例子吗?
2.沈括撰写的《梦溪笔谈》,有总结科学成就的目的。
而本文只叙述了农耕中的一件小事,似乎很难看出其中有人类科学研究的功绩。
那他把这样一件小事记入《梦溪笔谈》,究竟想告诉人们什么呢?编者从该书众多辉煌的科学成就中选这一篇入教材,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四、反馈检测、拓展运用
教师:科学为我们打开了探索神秘世界的大门。
而科学本身也不是神秘的,它不仅仅属于科学家,也属于所有的有心人。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
你有严谨的态度,进行细心的观察,你就会有许多收获。
你也许也能向伟大的科学家一样改变世界
学生:写出你的收获
1.文学常识:
《梦溪笔谈》共()卷,内容涉及()、
()、()等。
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时期的科学成就。
作者(),字(),浙江钱塘人,是()家、()家。
2.阅读文言文《禹门大蛇》,回答问题。
(湖北省鄂州市2003年中考题)
禹门大蛇(明)薛渲
有大蛇,穴禹门(地名,山西河津,古龙门所在地)下岩石中,常束尾崖树颠,垂首于河,伺食鱼鳖之类,已而复上入穴,如是者累年。
一日,复下食于河,遂不即起;但尾束树端,牢不可脱。
每其身一上下,则树为之起伏,如弓张弛状。
久之,树枝披折,蛇堕(duò)水中。
数日,蛇浮,死水之漩隈(隈,wēi,山、水等弯曲的地方)。
(1)①用现代汉语写出“穴禹门下岩石中”一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线标出下列句子中加横线部分的停顿之处
(每句限标一处)。
树为之起伏,如弓张弛状。
蛇浮,死水之漩隈。
(2)问题回答:蛇堕入水中之前“每其身一上下,则树为之起伏”的原因是什么?把你认为最有可能的一种原因写在下面,并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布置作业:课后回顾:翻译全文
课后反思:
梵天寺木塔
沈括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朗读、译讲,初步理解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讨论,自主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受到应有的启发。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朗读、译讲初步理解课文
2、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受到应有的启发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质疑自探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我们的祖先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
翻开中国古代史,我国在科技文化等许多领域都几乎始终处于世界的前列。
四大发明就是杰出的代表。
哪位同学能说出你所知道的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
中国古代建筑的成就同样举世瞩目。
中国古人建造了许多庄严宏伟、设计精巧建筑,其中的一些建筑虽然经历了漫长岁月,却仍屹立巍然,完好无损,成为我们民族古代科学文化伟大成就的象征。
在杭州,曾经有一座香火鼎盛的梵天寺。
如今,梵天寺在历史变迁中,终于损毁殆尽,而名噪一时
的梵天寺木塔彻底消失在的尘世间。
如果不是沈括,如果不是《梦溪笔谈》,也许这座宏伟的建筑早就为世人所遗忘。
我们就会忽略这项伟大的成就。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梦溪》二则中的《梵天寺木塔》让我们一起感受中国古代建筑的辉煌成就。
沈括和他的《梦溪笔谈.》(有学生简要回忆并介绍)
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
1、先检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大屏幕中的生字,谁会读?
2、自己大声朗读课文
3、下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声音要洪亮,愿意读的举手。
(2人)
你先读。
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果发现读错了,就举手帮他更正。
4、齐读不带标点的课文
二读课文,练习译讲
1、合作完成:利用注释或字典练习翻译课文。
如有疑难,同桌互相同学请教。
师提示:请同学们不要放过一个疑难,有不会的一定要提出来。
2、一人一句翻译课文。
先解释句中的词语,再翻译句子。
3、试一试:看大屏幕,翻译课文
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
公元964年,在沈括的家乡杭州,梵天寺里,工匠们正热火朝天的忙碌着。
一座巍峨的木塔将要屹立于此。
但是开工不久,工匠们就遇到了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