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病2010
2005-2010年郑州市腹泻病患者志贺病原菌检测
关 键 词 : 贺 菌 ; 势 菌 株 ; 泻 病 患 者 志 优 腹
中 图分 类 号 : 4 . 1 R 4 6 1 文 献 标 识 码 :B d i 0 3 6 / .s . 0 4—4 7 2 l . 2 0 5 o :1 . 9 9 ji n 1 0 s 3 X 0 2 0 .3
第 2 卷 第 2期 1
2 1 正 0 2
河 南 医 学研 究
H ENAN M EDI CAL R E EAR C S H
V0 . 1 21
No 2 .
6月
Jn ue
2 2 01
文 章 编 号 :0 44 7 2 1 l 2 0 2 -3 10 -3 X( 0 2 0 -2 50
( . h n zo e t f r sae C nrl n r e t n Z e g h u 5 0 3 C ia 2 S cn e l ’ H  ̄i lfZ eg h uC t 1 Z e g h u C ne o e s o t dP e ni , hn Z o 4 0 5 , hn ; . eo dP o e5 o t h n zo i r Di s oa v o p ao y Z e g h u4 0 0 C ia . w ee r h n zo i yteMae a n hl at , h n zo 5 0 2, hn 4 h n Z o 5 0 0, hn ;3 T oS vnA e o Z eg h u Ct b t n l d C i Hel Z e g h u4 0 5 C ia; af y h r a d h
r u h g la b ce i a o a oy tsi g Re u t 1 3 sr i s o h g la we e io ae o 2 51 y o ts i el a tra lb r tr e tn . s ls: ta n fs ie l r s lt d f m 8 8 r
小儿腹泻的治疗进展
・综述・小儿腹泻的治疗进展术蓝珍(广西忻城县人民医院,广西忻城546200)【关键词】/bJL腹泻;治疗进展;疗效【中图分类号】R725.7f文献标识码】Af文章编号】1673—9701(2010)08一f2—024,JL腹泻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我国每年5岁以下儿童患病平均为每人2—2.5次,其中2岁以下占75%tq。
病原复杂,以轮状病毒多见,占肠道感染50%以上阐。
近年来对该病的治疗取得了新的进展,现总结如下。
1饮食治疗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倡导下,尤其在1998年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推出后,饮食治疗在腹泻病中已得到推广。
然而我国4,JL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父母的溺爱心理特别严重。
总担忧,bJL腹泻后营养不足会影响生长发育,在治疗期间继续给予高蛋白、高脂肪、高糖饮食,使病情加重或迁延。
张强英等认为小肠绒毛表面的乳糖酶是轮状病毒靶酶闻,轮状病毒感染时.使小肠双糖酶尤其是乳糖酶活性降低而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导致渗透性腹泻明。
然而母乳中含有特异性抗体和有利于腹泻恢复的保护因子,特别是6个月以前的婴儿,通过胎盘获得母体的被动免疫,对轮状病毒有强的耐受性四。
因此腹泻时是否停止母乳喂养仍有争议,多数学者认为原母乳、牛乳喂养儿急性期改为无乳糖奶粉喂养对减轻腹泻、缩短病程有利圈。
亦有人认为刃:(1)母乳喂养者可缩短喂乳时间、延长喂奶间隔,人工喂养可给米汤或稀牛奶。
由少到多、由稀到稠、易于消化的奶制品,如酸奶。
(2)停止进食高脂肪或难以消化的食物以减轻胃肠负担,逐渐恢复消化功能。
2微生态疗法及消化道黏膜保护剂的应用近年来微生态制剂及消化道黏膜保护剂在治疗小儿腹泻中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
微生态制剂通过改变肠道内菌群组成,改变其代谢活性,可能对肠道粘膜屏障功能和免疫应答有积极作用嗣。
小儿腹泻时肠道微生态环境会发生严重紊乱,厌氧菌(主要是双歧杆菌)较正常儿童下降1000倍,补充有益的活菌制剂对4,JL腹泻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尤其需补充双岐杆菌,因为它是肠道微生态里的主要菌种(约占95%),乳酸杆菌只占10/#。
2010年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流行病学分析
2010年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流行病学分析【摘要】目的了解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感染情况和流行特点。
方法 2010年1月至12月,采集门诊或住院≤5岁婴幼儿腹泻标本248例,用酶免法(elisa)检测rv 。
结果248例腹泻标本,检出rv 133例,阳性率为53.6%。
rv感染对象主要为24月以内婴幼儿(占94.7%),发病高峰在 8月-9月。
结论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监测本地轮状病毒感染流行意义重大。
【关键词】轮状病毒; 腹泻; 儿童轮状病毒(rotavirus, rv)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最主要病原体,几乎所有儿童在5岁前都感染过rv(1)。
rv腹泻有明显季节性,多发生在秋冬季。
国内每年因rv引起腹泻1300万人次,造成3-4万死亡,所致疾病负担巨大[2]。
rv疫苗为唯一有效控制该病手段,为研制、引进或评估有效的rv疫苗,全国各地自2004年起陆续开展建立腹泻rv监测。
本文对2010年本地区248例腹泻婴幼儿进行了轮状病毒检测并进行了流行情况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12月采集本院门诊或住院≤5岁(2月~5岁,平均22.2月)婴幼儿腹泻标本248例。
其中,住院163例,门诊85例;男162例,女86例,男女比例为1.88:1。
标本检测轮状病毒后置-20℃保存。
1.2轮状病毒检测采用卫生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快速一步法轮状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直接检测粪便标本中轮状病毒抗原。
按说明书操作。
1.3 统计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数据处理用χ2检验。
p<0.05 表示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结果2.1轮状病毒感染情况2006年1月~ 12月共采集≤5岁婴幼儿腹泻标本248例,检测rv阳性133例,阳性率为53.6%。
其中门诊腹泻患儿阳性率57.6%(49/85);腹泻住院患儿阳性率为51.5%(84/163),二者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
248例腹泻标本中,男性患儿rv阳性率53.7%(87/162),女性患儿阳性率53.5%(46/86), 男女患儿阳性率近相同。
细菌性痢疾2010
概念
细菌性痢疾(菌痢):是由志贺菌属引起 的肠道传染病,亦称志贺菌病。主要通过 消化道传播,终年散发,夏秋季可引起流 行。
主要病理变化:直肠、乙状结肠的炎症与溃 疡。 主要表现:腹痛、腹泻、排黏液脓血便、里 急后重等,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状,严 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中毒性菌痢)。 一般为急性,少数迁延成慢性。 痢疾杆菌各组及各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 病后免疫力差,可反复发作。
鉴别诊断
其他细菌性肠道感染:肠侵袭性大肠杆菌、 空肠弯曲菌、气单胞菌等,确诊有赖于病 原学检查。 细菌性胃肠型食物中毒:进食被病原菌或 毒素污染的食物引起,有进食同一食物集 体发病病史,大便镜检白细胞不超过5 体发病病史,大便镜检白细胞不超过5个/ 高倍视野。确诊有赖于检出病原菌或毒素。 其他:急性肠套叠、急性出血坏死性小肠 炎等。
病原学
20~30℃左右痢菌在主食及肉类食品中4小 20~30℃左右痢菌在主食及肉类食品中4 时可增殖100~800倍,12小时超过50000倍, 时可增殖100~800倍,12小时超过50000倍, 在瓜果蔬菜中8 24小时可增殖20~800倍。 在瓜果蔬菜中8~24小时可增殖20~800倍。 D群宋内志贺菌抵抗力最强,其次为B群福 群宋内志贺菌抵抗力最强,其次为B 氏志贺菌,A 氏志贺菌,A群痢疾志贺菌抵抗力最弱。
临床表现
急性发作型:有慢性菌痢史,再次出现急性菌痢 的表现,全身毒血症状不明显。 慢性迁延型: 急性菌痢发作后迁延不愈,时轻时 重。大便间歇排菌。最为常见。 慢性隐匿型:有急性菌痢史,无明显临床症状, 大便培养可检出志贺菌,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肠 粘膜病变。最少见。
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检查
血常规:急性菌痢白细胞总数常在10—20× /L, 血常规:急性菌痢白细胞总数常在10—20×109/L, 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慢性菌痢可有贫血。 大便常规:外观多为粘液脓血便,镜检白细胞 ≥15/HPF(400倍),可见红细胞、脓细胞。巨噬细胞 15/HPF(400倍 有助于诊断。
慢性腹泻论文中医治法论文:慢性腹泻的中医治法
慢性腹泻论文中医治法论文:慢性腹泻的中医治法【摘要】慢性腹泻病程较长,虚实夹杂,寒热交织,瘟状反复,治疗颇为棘手。
此文从温壮阳气,匆泥实象,方用四神丸合理中丸或二仙汤增损;清化湿浊、当知升清,方用清震汤合藿香正气散加减;健运脾土、更宜疏导,方用健睥丸或资生丸化裁等方面加以论述,并附案例加以论证。
【关键词】慢性腹泻中医治法慢性腹泻又名慢性泄泻,一般指排便次数增多,大便溏薄或便质稀软不成形,每日3次以上,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病程在2个月以上者。
本病多由急性腹泻延误转变而来,也有直接表现为持续便多者,或饮食不慎,或感冒受邪,或情志波动,一有诱因,腹泻遂作。
从慢性腹泻的临床表现看,可分为久泻(大便长期溏软)、久痢(便中夹有粘冻或血丝)、痛泻(腹痛即泻,泻后痛止)、五更泄(凌晨则泄)等。
腹泻为患,不外虚实两端,虚则脾胃虚弱,肾阳不足;实则湿热蕴结.食滞伤中。
然慢性腹泻毕竟病程长久,虚实夹杂,寒热交织,症状反复,病情缠绵,治疗颇为棘手。
作者结合案例就施治处方的细微之处探述如下:1温壮阳气,匆泥实象对于慢性腹泻的病机认识,前人有“久泻无火”之说,临床所见,确有不少久泻患者的根本病理变化是阳气虚衰,其中尤以脾阳虚弱和肾阳不足最为多见,或以脾虚为主,或以肾亏为显,多数情况是上述两种病理改变并存,造成脾肾阳虚。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之化生精微需要肾阳温煦,肾中精气亦需要脾气充养,两者在生理上相互促进,在病理上互为因果。
有的患者因房劳不节,或高年体衰,或他病既久,直接表现为肾阳不足,釜底无薪.火不暖土,不能温煦脾阳,而下利清谷。
更多的患者是久泻脾虚,寒从中生,阴寒下沉,伤及肾阳。
而肾为胃关,司开台,主前阴后阴,若肾阳足,命火式微,肠失温养,关门不固,则泄泻不止。
病久必虚,泄泻为患,起病先多感受外邪,湿热交阻,或情志不遂,肝郁化火,用药苦寒清利,太过则阻遏阳气;泄泻初期或发作之时,服用抗生素粪在所难免药毒败胃,易致阳气虚弱,阴寒内盛,而脾肾阳虚,气化失权,内生湿浊,甚则郁久化热,泄泻以成笔者临证体会,有的久泻患者舌苷表现为厚腻或薄黄并非一定是湿浊或湿热实证,即使湿象明显,也是内生之邪.因虚生湿,其根本病机是阳气虚弱。
儿童腹泻病规范化诊治(转发)
口服补液盐的循证高度
被全球权威医学专刊
--《The Lancet》(中文译名:柳叶 刀)
评为20世纪最伟大的医学进展
口服补液盐的推出和运用 是当代最伟大的公共卫生 成就之一
WHO前总干事Gro Harlem Brundtland博士
ORS III补液及止泻作用机制
------ 调节肠道水、电解质代谢平衡
80
--
10
10
111
111
311mosm/ 311mosm/l l
2/3张
2/3张
低渗ORS 2.6g 2.9g -1.5g 13.5g
75 20 65 10
75 245mosm/l
1/2张
ORSⅢ治疗轻中度脱水与静脉补液
----同样有效、开始治疗更为迅 速!
73例中度脱水的病毒性腹泻患儿 ORT与IVF同样有效:4h时补液 成功率和住院率,ORT不逊于 IVF ORT开始治疗更为迅速 中度脱水,ORT更合适
ORSIII与标准ORS比较
---能减少粪便量,减少呕吐率,减少静脉补液率
--15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2397例儿童急性腹泻患者,腹泻病程不足5天
--分组:接受低渗ORS或标准ORS的治疗
0%
-10%
-20%
-30%
静脉补液率
-40% -33%
粪便量 -20%
呕吐发生率 30%
荟萃分析结论: 13个试验:减少粪便量20% 6个试验:降低呕吐率30% 9个试验:减少静脉补液率33%
• Children who are able to receive oral rehydration therapy (ORT) should not be given IV fluids (I, A).
2010—2011年仔猪腹泻的病因分析和防控措施
10 0 ) 50 1
自21 0 0年 l 2月起 , 国主要养 猪 省份相 继 出 我 现 了 以哺 乳仔猪腹 泻和高死 亡率 为特征 的猪病 , 给 我 国的养猪业造成 了很大 的经济损 失,导致 我 国猪 肉价格 不断上涨 。对于该次哺乳仔猪腹泻 的病 因众 说 纷纭,使广大猪场管理人员感到迷惑和恐慌 。笔 者 多次和现地养猪场 的管理人 员、技术 人员及 哈尔 滨 维科生物技术开发公 司的业 务员进行交流 ,了解 现 地猪场 的疫情 , 归纳总 结了 2 1 年哺 乳仔猪 腹泻 01 病的特征 。 本轮 疫情 主要 特征 是 : 发病 范 围广 , 国所 ① 全 有养猪省份都有发生 ; ②主要侵 害 7日龄 以内仔猪 , 表 现为水样腹泻 、 脱水和部分仔猪 呕吐; 发病持续 ③ 时间长且主要集 中在 2 1 年 3 01 —5月; 反复发作 , ④ 间隔 2 3 又有新 的哺乳仔猪群 发病 ; 发病 率可 -周 ⑤ 达 6 %~ 0 死 亡率 高达 8%: 强毒 免疫 ( 0 8%, 0 ⑥ 返饲) 效果不好 ; ⑦夏季 高温 时节 也有 发生和流行 。
掉膘 ; 导致饲料报 酬 降低 , 加 了人 工费 、 费开 ② 增 药 支; ③导致机体抵抗力下 降, 诱发其它疾病 。 对 猪 肉价格 波动 的影 响: 自 2 1 0 0年 l 2月 以 来 ,由于仔猪病毒性腹泻在主要养猪 地区的大规模 暴发 , 导致 7日龄 以内仔猪大批 死亡, 断奶仔猪成 活 率急剧下降 , 引起 生猪出栏率下降, 成部分猪场破 造 产, 严重打击 了养 猪者的信心, 相当一部分养 猪户退 出市场 , 导致生猪 市场供 应严 重不足 , 肉价 格快速 猪 上涨 ( 部分地 区涨 幅达 1 0 , 0 %) 直接带 动 C I消 费 P( 者物价指数) 大幅攀升, 严重影响了我 国的食 品安全 和 群众生活 。 3 防控措 施
腹泻病例
液体疗法病例6个月男孩,因发热、呕吐5天,腹泻4天,于2010年11月20日住院。
患儿于入院前5天开始发热,同时伴呕吐,每天7~8次,吐出水样物及食物残渣,每次量约50~60ml。
第二天出现腹泻,为稀水蛋花汤样大便,每天约10~15次,每次量约50~100ml,无粘液脓血。
病后食欲差,口渴思饮,尿量减少,今天精神萎靡、嗜睡,哭无泪,尿量极少。
体检:体温39.8℃,脉搏150次/分,呼吸45次/分,体重6.5公斤,发育营养一般,嗜睡,面色灰白,皮肤弹性极差,可见大理石花纹,呼吸深快,前囟1cm×1cm,凹陷。
眼窝深凹,唇舌极干燥,口唇略发绀,咽充血。
两肺呼吸音清晰,心音低钝,律整,无杂音(脉搏细弱),腹较胀,叩鼓音,肠鸣音减弱,肝脾未及。
四肢冰凉,膝反射减弱,无脑膜剌激征及病理神经反射。
实验室检查:血钠122mmol/L,血钾 2.6mmol/L,HCO3- 11mmol/L,BE-10mmol/L,pH7.25,大便常规:外观稀,黄色,镜检脂肪球(++)要求:1、作出诊断2、写出第一天具体补液方案初步诊断:1.秋季腹泻(急性,重型)2.重度低渗性脱水(休克)3.代谢性酸中毒(中度)4.低钾血症(中度)补液原则:先盐后糖,先浓后淡,先快后慢,见尿补钾,抽搐补钙,宁酸勿碱补液方案:三补: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量,生理需要量三定:定量,定性,定速三步走:先补累积,再补继续,后补生理一、定量:脱水程度重度中度轻度累积损失量 100-120 50-100 30-50继续损失量 ---- 10-40-----生理需要量 ---- 70-90-----二、定性:1、累积损失量:脱水性质高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液体张力 1/3-1/5 1/2 2/32、继续损失量:1/3-1/2张3、生理损失量:1/4-1/5张三、定速:累积损失量8-12小时内完成,继续损失量及生理需要量在接下来的12-16小时内补完。
广元市利州区2006-2010年感染性腹泻疾病流行特征论文
广元市利州区2006-2010年感染性腹泻疾病流行特征与分析【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9-0374-01【摘要】目的:了解广元市利州区感染性腹泻疾病的流行特征,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方法:选取广元市利州区2006年至2010年感染性腹泻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2006年至2010年广元市利州区共有感染性腹泻1483例,男性899例,女性584例,男女比例为1.5:1;0至3岁组发病占71.68%,且散居儿童发病占70.87%,其次为幼托儿童和学生;城区发病占76.74%;5月至12月发病占83.07%。
结论:广元市利州区感染性腹泻的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发病人群以儿童为主,且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散居儿童较幼托儿童和学生发病率更高;城区发病率高;发病时间集中分布在5-12月。
【关键词】广元市利州区;感染性腹泻;散居儿童;儿童;学生前言感染性腹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丙类传染病,患者发病时出现腹痛、腹泻以及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
广元市利州区地处偏远,流动人口多,近年来感染性腹泻发病数量较多,深入分析这一疾病的流行特征对加强防治工作至关重要。
现将该地区2006年至2010年感染性腹泻的发病情况加以分析。
1 材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本组资料为广元市利州区2006年至2010年感染性腹泻的病例资料,来源于自利州区法定医疗单位提供的感染性腹泻疾病报告。
患者经由医生填写流行病报告卡,并已经过核实,确保资料准确。
暴发病例包括辖区的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且均由疾病控制机构工作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研究中将对感染性腹泻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地区、时间等统计要素。
2 结果2.1 发病强度: 2006年至2010年广元市利州区共报告1483例感染性腹泻病例,其中2006年359例,2007年322例,2008年239例,2009年277例,2010年286例,无死亡病例报告。
某院2009-2010年肠道门诊疾病分析
性弧菌、 志贺菌 和沙 门菌培养 。
12 细 菌 学检 查 .
_ =20 0 0
1 0 5 0
按 《 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全 对腹泻患者粪便进行镜 检及分 离 培养 。分 别 采用 碱 性蛋 白胨 水 、 C S琼 脂 平 TB 板、s琼脂平板培养基分 离霍乱弧 菌、 s 副溶血性 弧 菌、 沙
豁 ’0 00
l 睦
5 0 0 0
翮I 罔 罔 I
3% 6  ̄】 I4 。 9 / 8 7
25
圈 霍 l 7 e
30 3  ̄ 9 40 49  ̄
口 圃 2 0
= 0 8
门和志贺菌属 , 采用生 化法 鉴定病原 菌 。以上培 养基 均
定的肠 道门诊 专病记 录卡 , 详细记 录流行病学资料 、 临床
病最多 , 2 .% , 占 35 其次为 2 2 , 11 ( 1 。 0~ 9岁 占2 .% 图 )
3 0 5 0 3 0 0 0 25 0 0
表现 , 行粪便 常规检查 和粪便 霍乱 弧菌培 养 。若 粪 常规
购 自上 海伊华 医学科技有 限公 司。 13 统计 学分析 .
采 用 S S 1 . P Sv5 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 分析。
作者简介: 杨爱芳 (9 8 ) 女 , 17 一 , 主治医师 , 士。 硕 通信作者: 韦松 华 , m i nw tr 0 8 7 yhocm.n E al e s y 0 0 @ a o.o c : o2
1 4—1 9
2 29 0 ̄
5 -5 0 9
6 - 0 69
70 9 -7
年 龄
呼和浩特市2006-2010年腹泻病流行病学论文
呼和浩特市2006-2010年腹泻病流行病学分析【摘要】目的通过对呼和浩特市2006-2010年5-10月份肠道门诊腹泻病发病人数统计,进一步了解本地区腹泻病的流行特点及其变化规律,掌握疫情动态,为制定腹泻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收集呼和浩特市九个旗县区二级以上医院肠道门诊腹泻病人监测数据,使用excel对数据进行整理作图,用分析流行病学方法对病情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06-2010年累计报告腹泻病病例28059例,年均发病率为230.44/10万,2007年发病率最高,2010年发病率最低。
腹泻病高发时段为5-10月,高峰在9月份。
监测未发现霍乱病例,主要病种为痢疾、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
痢疾和非感染性腹泻,发病人数和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感染性腹泻的发病人数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城区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农区。
结论呼和浩特市近三年腹泻病发病趋势较平缓,但发病基数比较高,应不断加强腹泻病的宣教工作,提高人群防病意识,改善居民居住环境,特别是改善城郊结合部的卫生条件设施仍是防控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腹泻病监测流行病学分析中图分类号:r18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8-379-03epidemiologic analysis of diarrheal diseases during 2006-2010 in hohhotliu menglai zhang zhiqiang li haoxue( neimenggu hohhot cdc ,hohhot neimenggu 010070;inner mongolia medical collegehohhot neimenggu 010059)【abstract】 objective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on the number of diarrheal disease from intestinal clinic in hohhot during 2006-2010 by 5-10 months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variation, then control the outbreaks dynamics and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methods collect the monitoring data from nine county and district hospital above secondary in hohhot and chart the data using excel and then analyze it by spss. results the cumulative report of diarrhea cases during 2006-2010 was 28059, the average annual incidence rate was 230.44/10 per million, the incidence rates in 2007 was the highest, while in 2010 was the lowest. diarrhea mainly occurred from may till october, peak was in september. no cases of cholera was found during monitoring, the main diseases were dysentery, infectious diarrhea andnon-infectious diarrhea. in which the incidence number and incidence rate of dysentery and non-infectious diarrhea showed decline trend year by year, the incidence number and incidence rate of infectious diarrhea showed rise trend. the incidence in urban area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inagricultural area. conclusion overall trend of diarrheal disease during nearly three years was more gentle, but still there was the occurrence of a high base. the emphasis in prevention controls is strenging the work of diarrhea education, raising the awareness of prevention and improving residents’ living environment, especially the hygiene condition and facilities of fringe area.【keywords】diarrheal diseasemonitoring epidemiology 腹泻病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常见肠道传染病,以起病急,大便次数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严重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甚至死亡[1]。
一起猪流行件腹泻病毒病的诊治报告
福建畜牧兽医第34卷第5期2012年自2010年10月开始,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暴发仔猪腹泻,据报道全国有80%猪场有发生仔猪腹泻,发病率约为40%,仔猪腹泻死亡占仔猪死亡总数的39.8%,而哺乳仔猪腹泻的死亡率高达90%以上,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的损失。
仔猪腹泻是一种典型的多因素疾病,与猪舍的环境卫生、气候温度和饲料情况等因素有关,还有一些细菌、病毒也可引起仔猪腹泻。
其中,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可引起猪的流行性腹泻,各年龄段的猪均可发生,以哺乳仔猪受害最为严重[1-2]。
2012年初,笔者所在地区某养猪场发生一起哺乳仔猪流行性腹泻,具体诊治报告如下。
1发病情况2012年2月下旬,福建省泉州市某猪场暴发大规模腹泻,发病急、传播快,1周内各生产阶段的猪均出现腹泻。
首先是育肥猪先出现水样腹泻,而后保育猪,再到后备母猪和妊娠母猪,最后是产房母猪与哺乳仔猪。
大于40日龄的猪腹泻后均能康复,且无其他明显症状;10~40日龄的小猪腹泻后康复率较低,被毛蓬乱,精神萎靡,甚至成僵猪,死亡率约20%;最为严重的是10日龄以内的哺乳仔猪,腹泻死亡率高达90%以上。
该场曾使用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二联灭活疫苗,在母猪妊娠后期进行后海穴注射免疫,免疫2次。
2临床症状母猪、育肥猪和保育猪呈水样腹泻,粪便呈水泥浆样或黄色。
母猪、育肥猪无腹泻致死,保育猪的腹泻死亡率较低。
腹泻的保育猪消瘦,体表常被稀粪污染,扎堆畏冷。
哺乳母猪腹泻时或腹泻康复期后,常出现乳房萎缩、乳水不足。
但最为严重属哺乳仔猪,通常在出生后12h内出现呕吐,随后开始腹泻,粪便常呈黄色、棕色、白色,脱水后畏寒,迅速发生死亡。
1周龄内的猪只发病率几乎100%,死亡率达90%以上。
3剖检变化腹泻死亡猪只的小肠整个肠管扩张,内容物稀薄,呈黄色、泡沫状,肠壁弛缓,缺乏弹性,变薄有透明感,肠系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肿胀,甚至出血。
猪流行性腹性病毒的防控要点
猪流行性腹性病毒的防控要点作者:吴成龙来源:《兽医导刊》 2015年第12期吴成龙/ 武汉科前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猪流行性腹泻是当前猪场所面临的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每年在我国不同区域都会暴发流行,造成大面积新生仔猪死亡。
由于其毒株的变异和疫苗的局限性,使得该病的防控难度相当大,在猪场反复发生,持续不断。
本文主要从该病的病原特点、致病机理、临床及解剖特征、防控难点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个人对流行性腹泻的几点防控建议,以供养殖同行借鉴参考。
一、病原特点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PED)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virus,PEDV) 引起的以猪水样腹泻、呕吐、脱水和哺乳仔猪高致死率为主要特征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为套病毒目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具有囊膜的单股正链RNA 病毒,虽只有一个血清型,但存在不同基因型的PEDV。
病毒基因组全场28 000 nt,主要编码4 个结构蛋白,纤突糖蛋白(S)、嵌膜糖蛋白(M)、小包膜糖蛋白(E)。
其中,S 蛋白为表面抗原,主要作用于靶细胞的识别,诱导中和抗体的产生,S 基因的变化主要体现PEDV 的变异程度。
二、致病机理猪流行性腹泻的致病机理主要是病原通过口鼻等途径感染后,经口腔和食管达到胃部,耐过胃酸的消化作用,从胃达到肠道,在肠道上皮细胞定植并大量繁殖,从而造成肠上皮细胞和肠绒毛的损伤和脱落,导致肠道上皮细胞的消化酶系统的破坏和紊乱,酸碱电解质的平衡失衡,肠道内渗透压升高,大量水分聚集肠道,从而导致剧烈的腹泻症状和猪只脱水死亡。
三、临床及解剖特征该病以7 日龄内新生仔猪发病为主,多发生于吃初乳后2 ~ 3 d,发病猪表现上吐下泻,呈现水样性腹泻,腹泻物中含凝乳小块,发病猪迅速脱水、眼睛凹陷,消瘦,3 ~ 5 d 死亡,死亡率可达80% 以上;临床解剖可见胃内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块,肠管充满液体内容物,肠壁扩张,呈半透明状,肠内绒毛脱落严重,肠壁变薄,肠系膜呈树枝状充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211132939_腹泻病例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病原学特征分析
分析检测腹泻病例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病原学特征分析张 苗1,焦淑波2,王雪梅1(1.淄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淄博 255206;2.日照市东港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日照 276800)摘 要:目的:通过毒力基因检测,了解腹泻病例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的分布特点,为DEC的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收集1 198例腹泻患者粪便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用毛细管电泳技术进行毒力基因检测,确定其致病型别并分析其分布特点。
结果:1 198例腹泻病例共检出DEC 92株,阳性率为7.68%。
其中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60株,占阳性菌的65.22%;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20株,占阳性菌的21.74%;肠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PEC)10株,占阳性菌的10.87%;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和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各1株,分别占阳性菌的1.09%。
结论:1 198例腹泻患者中EAEC为主要DEC型别,以典型EAEC为主;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主要为非典型的EPEC。
关键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毒力基因;分布特征Analysis of the Et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iarrheogenicEscherichia coli in Diarrhea CasesZHANG Miao1, JIAO Shubo2, WANG Xuemei1(1.Zibo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Zibo 255206, China; 2.Rizhao Donggang District Center for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Rizhao 2768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hrough virulence gene testing,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iarrheogenic Escherichia coli (DEC) in diarrhea cases were understood, which provided a basi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EC. Method: Escherichia coli isolated from the feces of 1 198 patients with diarrhea was collected , and virulence gene detection was performed by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to determine its pathogenic type and analyze its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Result: A total of 92 DEC strains were detected in 1 198 cases of diarrhea, with a positive rate of 7.68%. Among them, there were 60 strains of enteroaggregative Escherichia coli (EAEC), accounting for 65.22% of the positive bacteria; there were 20 strains of enterotoxic Escherichia coli (ETEC), accounting for 21.74% of the positive bacteria; 10 strains of 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EPEC), accounting for 10.87% of the positive bacteria; there was one strain each of enteroha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 (EHEC) and enterinvasive Escherichia coli (EIEC), accounting for 1.09% of the positive bacteria,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In 1 198 patients with diarrhea, EAEC was the main DEC type, mainly typical EAEC, and 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EPEC) was mainly atypical EPEC.Keywords: diarrheogenic Escherichia coli; virulence gen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菌群。
思连康联合思密达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分析
思连康联合思密达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分析目的分析小儿腹泻采用思密达与思连康互相联合进行治疗的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0~2012年收治的100例腹泻患儿,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饮食调整、补液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思密达联合思连康进行治疗,对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临床不良反应等指标进行观察。
结果通过1个疗程的治疗后,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患儿总有效率为80%,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儿,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本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没有出现不良反应,组间数据对比没有明显差别(P>0.05)。
结论小儿腹泻采用思密达与思连康联合治疗,获得较为明显的治疗效果,具有极大的临床意义。
标签:思密达;思连康;小儿腹泻儿科临床中小儿腹泻属于较为多发、常见的一种疾病,其主要以大便性状变化、大便频率增多作为基本特征,2岁以下的小儿有着较高的发病率,是导致患儿生长发育受阻、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1]。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我2010~2012年收治的100例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0~2012年收治的100例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
观察组男22例,女28例,年龄3个月~3岁,平均年龄1.5岁;患者的病程在1~3d。
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2个月~2.5岁,平均年龄1.35岁;患者的病程在1~3d。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没有明显差别(P>0.05),具有可比性。
1.2临床症状本组研究对象均属于急性起病类型的,患儿的腹泻病程均在3d,临床上主要是大便次数增多以及大便性状变化等表现为主。
本组患儿大便性状大部分是以稀水样、稀糊样为主,部分患儿出现血丝大便、粘液大便等症状。
1.3方法对照组给予纠正脱水、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口服补液、静脉补液以及饮食调整等常规方式进行治疗,1个疗程为3d。
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常规治疗上将思连康、思密达联合给予治疗。
猪腹泻三联活疫苗
猪腹泻三联活疫苗一、流行特点从2010年冬春以来汕头市生猪腹泻病发生与流行情况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特点:1、生猪腹泻病的发生流行主要集中在低温高湿的冬春季节。
一般从当年11月份开始,一直延续到次年5月份。
个别生猪养殖场在其他季节也有发病。
2、发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粪口传播,也可通过乳汁传播。
3、各日龄生猪均有发病,但以危害仔猪,尤其是7日龄以内哺乳仔猪为主。
母猪、育肥猪虽有发病,但并不全部发病,且发病症状轻,病死少。
而哺乳仔猪则发病率高、病程短、死亡率高;仔猪发病后一般表现为呕吐、水样拉稀等严重腹泻症状,其后很快消瘦、脱水、死亡。
4、发病急,疫病传播速度快。
养殖场一旦发现有生猪发病,即在3-4天内迅速传遍全群。
5、疫情持续时间长,时有反复。
疫情持续时间在1个月左右,同时随低温高湿天气的持续及反复变化,疫情在局部区域反复发作。
二、临床症状母猪主要表现轻微的一过性拉稀,粪便呈草黄色或绿色稀粥状,食欲减少,不愿活动,一般3-7天恢复,体温正常,很少死亡。
一般不引起流产。
哺乳母猪有的表现泌乳不足或缺乳。
保育猪和肥育猪与母猪表现相似。
哺乳仔猪在出生后最早8小时开始,突然呕吐,继而拉黄色水样稀粪,有腹疼表现,病猪迅速脱水消瘦,衰竭而死。
3日龄以内哺乳仔猪发病率和病死率几乎100%,5-7日龄以后发病猪死亡率在30%-70%。
随着日龄的增加而死亡率下降。
三、主要病原分析引起生猪腹泻发病的主要疫病病原有: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猪伪狂犬病、猪轮状病毒病等,从近年来采集的生猪腹泻病料检测与病原分离结果来看,目前已分离鉴定出的致病病原包括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轮状病毒、猪伪狂犬病毒、博卡病毒、致病性大肠杆菌等多种病原微生物。
根据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是造成当前我市生猪腹泻流行的主要病原。
四、预防措施1 母猪预防:加强对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供给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饲料,保证母猪常年不断青饲料。
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大学生食物中毒案例分析
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大学生食物中毒案例分析2010年9月3日,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某高等专科学校部分学生出现腹痛、腹泻、呕吐、头痛症状。
为了解本次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明确可能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有关专业人员到达现场对本次疫情展开深入调查。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病例定义⑴可能病例:9月1日以来,该高等专科学校师生中出现腹泻(≥3次/24h)、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两项及以上者;⑵确诊病例:可能病例中粪便、呕吐物、肛拭子标本培养出副溶血性弧菌者。
1.2 病例搜索⑴查阅该学校卫生所、大连市中心医院门诊日志;⑵在该学校开展宣传教育,要求出现腹泻症状的师生主动到医疗机构就诊;⑶通过询问就诊病例,获得其它出现腹泻等不适症状尚未就诊人员的信息,进行入户或电话调查核实。
1.3 现场卫生学调查⑴通过现场观察了解聚该校食堂卫生状况;⑵访谈病例和非病例了解就餐情况;⑶访谈厨师了解菜品制作过程;⑷访谈食堂采购人员了解原料来源。
1.4 病例对照研究⑴病例组:全部可能病例。
⑵对照组:可能病例同宿舍或相邻宿舍学生。
⑶调查内容:9月1日以来就餐情况,包括就餐时间、就餐地点、食物名称及食用量。
1.5 标本采集及检测共采集了10份样本,其中现患病例2人肛拭子;加工用具标本5份(菜刀2份,砧板2份,操作台1份);食物原料标本3份。
检测项目均为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变形杆菌、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
实验室检测按照《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方法进行检测[1]。
2 结果2.1 发病情况截至9月3日16时,共出现病例12例,罹患率6.0%(20/200)其中可能病例11例,确诊病例1例。
2.2 临床表现12例病例,腹泻100.0%,腹痛91.7%,恶心75.0%,呕吐66.7%,发热50.0%,血样便8.3%。
2.3 流行病学分布2.3.1 人群分布⑴性别分布:12例病例中,男性8例,占67%,女性4例,占3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轮状病毒、诺瓦克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基病毒、 腺病毒等
肠道内细菌感染 大肠杆菌:肠致病性 (EPEC)、产肠毒素(ETEC)、
肠侵袭性 (EIEC )、肠粘附性 (EAEC)、 肠出血性 (EHEC)
其他细菌:空肠弯曲菌、耶尔森肠炎杆菌、
鼠伤寒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肠道内真菌感染 白色念珠菌、曲菌、毛霉菌 肠道内寄生虫感染 蓝氏贾第鞭毛虫、阿米巴原虫等 肠道外感染:症状性腹泻 上感、肺炎败血症等 (可能的原因)
血钠
皮肤颜色 皮肤温度
低渗脱水
<130mEq/L
发灰花纹更明显 冰凉
高渗脱水
>150mEq/L
发灰有/无 凉或热
130~150mEq/L
发灰花纹 凉
皮肤弹性
皮肤湿度 粘膜 眼眶及前囟 神志 脉搏 血压
差
干 干 凹陷 嗜睡 快 正常或低
极差
湿而粘 稍湿 凹陷 昏迷 快 很低
尚可
极干 干焦,极度口渴 凹陷 易激惹 稍快 正常或稍低
胃肠道症状
Symptom of gastrointestinal
水、电解质 酸碱平衡紊乱
Disturbance of water、electrolyte and acid-base balance
腹泻(Diarrhea) 呕吐(Vomiting) 腹痛(Abdominal pain)
脱水(Dehydration) 代谢性酸中毒(Metabolic acidosis) 电解质紊乱(Disturbance of electrolyte)
低钾血症(Hypokalemia)
常在水泻一周以上才有明显表现 原因:
1)丢失过多
2)摄入少
3)肾保钾较保钠功能差,缺水时仍有钾离子继续排出
低钾血症的临床表现不仅取决于血K的浓度,更取
决于缺钾的速度。
低血镁低血钙症
低血钙 (Hypocalcaemia): 酸中毒未纠正:血Ca++浓度相对增高 酸中毒纠正后:血清结合钙,离子钙 低血镁 (Hypomagnesaemia) 较少见,多为营养不良和久泻者
(pathogenic colibacillus enteritis)
各年龄期(营养不良、人工喂养) 起病缓慢,部分迁延 病初不发热,少有呕吐
腥臭味
大便:黄绿色稀便或蛋花汤样,较多粘液, 大便培养
脱水:多为等渗/低渗
几种不同病原所致的肠炎
白色念珠菌 肠炎
(candida enteritis)
双糖酶 (乳糖酶)
乳糖
渗 透 性 腹 泻
水 电解质
双糖 分解不全
Na转运 障碍
(四)非感染性腹泻 饮食不当
食物 发酵腐败 消化功能 紊乱
食物过量 成份不当
肠腔内渗透压
渗透性腹泻
五、诊断
Diagnosis
诊断不困难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大便的性状
判断
感染性 非感染性
判断脱水 程度 性质
不同性质脱水
低渗性脱水 (Hypotonic)
血
(缺Na+>缺水)
间 质
细胞
血
间 质
细胞
血
间质 细胞 若用水治疗
水 正常 缺电解质
血浆低渗 间质\细胞液高渗
细胞膨胀
细胞外液仍低渗 更多的水进入细胞
细胞更膨胀
不同性质脱水
高渗性脱水 (Hypertonic)
血
(缺水>缺Na+)
血
间质
细胞
常并发于其他感染 大便:黄色稀便、泡沫多、带粘液
“豆腐渣”样
大便镜检:有真菌孢子体及菌丝
掌 握
病因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诊 断
鉴别诊断
治 疗
血
间 质
细胞
生理 盐水
间质
细胞
正常
缺水
血浆高渗, 水从间质区和细胞区 进入血浆
用生理盐水治疗 细胞外液渗压
更多的水进入细胞外液
胞内脱水
细胞内液 水 肿
Summary
一、腹泻病
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大便性质改变,大便 次数增加的常见疾病。
小婴儿发病率高(6月~2岁)
二、临床表现:
1、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2、脱水:程度、性质 3、代谢性酸中毒 4、电解质紊乱:低血钾、低血镁 、低血钙
(一)调整饮食、减轻胃肠道负担 (二)控制感染、合理应用抗生素 (三)纠正水及电解质紊乱,
(四)加强护理,避免继发感染
八、预防
(prophylaxis)
(一)加强卫生宣教,培养良好卫生习惯
(二)提倡母乳喂养 (三)避免滥用抗生素、防止肠道、菌群失调 (四)腹泻流行时加强消毒隔离
几种不同病原所致的肠炎
轮状病毒肠炎 (rotavirus enteritis) 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pathogenic colibacillus enteritis) 空肠弯曲菌肠炎
耶尔森菌小肠结肠炎
鼠伤寒沙门菌肠炎 伪膜性小肠结肠炎(抗生素诱发) 白色念珠菌肠炎(candida enteritis)
为什么脱水早期,钾离子总量减少,而血清
钾多数正常?
为什么随着脱水的纠正,低血钾的症状反而 会出现呢?
二、病因 (Etiology)
(一)易感因素(内因)Predisposing factor
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
机体防御功能差 人工喂养
(二)感染(外因)Infectious factor
几种不同病原所致的肠炎
秋季腹泻
轮状病毒 肠炎
(rotavirus enteritis)
粪-口或呼吸道传播 6~24月小婴儿 伴发热、上感、呕吐 大便:三多(次数多、量多、水分多)
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少量粘液
脱水:轻/中度,等渗/高渗
常有酸中毒
几种不同病原所致的肠炎
多发于夏季
致大肠菌 肠炎
不同程度脱水表现
轻
失水量(占体重%) 精神 眼泪 口干 皮肤弹性 眼眶、前囟 尿量 5% 良好或稍萎 有 + 无变化 稍凹 稍减
中
5~10% 萎、烦躁 少 ++ 较差 明显凹陷 明显减少
重
>10% 极萎、淡漠 无 +++ 极差 深度凹陷 极少或无
循环
好
四肢凉
四肢冰凉或BP
不同性质脱水体征
等渗脱水
判断电解质紊乱 酸碱平衡紊乱
六、鉴别诊断
(differential diagnosis) 生理性腹泻 (physiological diarrhea)
细菌性痢疾 (bacillary dysentery) 吸收不良综合征 (Malabsorption Syndrome)
七、治 疗
(Treatment)
ATP 不耐热 (LT)
激活
腺苷酸 环化酶
水、钠、氯 CAMP 向肠腔转移
耐热 (ST)
GTP
激活 鸟苷酸
环化酶
小 肠 液 总 量 增 加
腹 泻
CGMP 肠液分泌
(二)细菌直接侵袭作用 炎性变化明显:
直接侵袭
小肠 结肠
肠壁
粘膜充血、水肿、 渗出、溃疡、出血
(三)病毒感染
病毒侵入 回吸收功能
代谢性酸中毒(Metabolic acidosis)
血浆CO2-CP < 40Vol%(17.8mEq/L) 重症代酸—血浆CO2-CP < 25Vol%(11mEq/L) 原因:
1)碱性物质随大便丢失 2)产物
4)血液粘稠血循环缺氧乳酸堆积
腹泻病
Diarrhea Diseases
一、概述 (Overview)
腹泻病的定义(Definition):
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大便性质 改变,大便次数增加的一组常见疾病。
感染性腹泻
按病因分
非感染性腹泻
按病程分
急性:<2周 迁延性:2周2月 慢性:>2月
轻度腹泻
按腹泻程度分 重度腹泻
二、临床表现(Clinical Manifestation)
(三)喂养及护理不当(10%)
Inappropriate of feeding and nursing
喂养质和量不当 环境、情绪影响
(四)食物过敏及吸收不良
Food allergy and malabsorption
牛奶、豆浆过敏 酶的缺乏、脂肪泻
三、发病机制
Pathogenesis
(一)肠毒素(enterotoxin)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