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_市民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_省略_时间序列数据及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_吴先华
城乡收入差距研究的文献综述
城乡收入差距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关键字:目前,在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背景下,城乡收入差距问题被许多学者所关注,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一.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熊邓灵、李芳丽在《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一文中依据1985年——2009年的数据,建立计量经济模型,从城市化水平、二元经济结构、对外开放程度、产业特征及经济增长速度五个方面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实证结果显示,对外开放程度、产业特征及中国长期以来的二元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较大。
刘亚南在《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变动: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一文中认为国家政策的倾斜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根本出路就在于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
主要包括:第一,取消现行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使劳动力可以自由地在城乡之间流动;第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使城乡居民享有同等的待遇等。
赖小琼, 黄智淋的《财政分权、通货膨胀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研究》一文中以我国1978 - 2009年的数据,构建以财政分权、通货膨胀与城乡收入差距为内生变量、财政支出为外生变量的向量自回归模型, 可考察财政分权、通货膨胀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长期均衡和短期动态关系。
发现: 三者不仅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而且存在短期的动态关系。
具体而言,财政分权在长期和短期均不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 通货膨胀虽在长期不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但在短期则显著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
王晓鸿、张俊杰在《城乡收入差距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原因研究———以甘肃为例》一文中用模型对甘肃省城乡收入差距的相对值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甘肃省城乡物质资本比值的变动对城乡收入比值的影响更大。
李海波《关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若干问题》以我国1980-2009年城市和农村人均收入时间序列数据依据,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其内在规律性。
结果表明,城乡收入差距受历史沿革、资源禀赋及发展阶段、经济体制改革及体制变迁、.原有体制的政策惯性及部分宏观政策的影响。
计量经济学期末论文选题。
18979105625
econ_zzf@
二胎政策的制度变迁
“小产权房”的制度变迁
土地信托流转——草尾模式
“全民医保”,福兮?祸兮?
为何中国星巴克的咖啡会比国外贵?
为何中国的豪华轿车会比国外贵?
鲍赣峰
13979113570
baoganfeng@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危机防范研究初探。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与反垄断研究。
养老保险制度并轨与经济增长质量研究初探。
土地所有制改革与房地产危机防范之研究。
破产保险制度完善与我国经济质量提高之关系研究。
王宇锋
15079171515
sard_wyf@
电子商务提供商与商场关系研究
中国货币量的内生机制研究
外商直接投资的工资效应——来自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
万 春
13979164716
angchung001@
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解决之路——基于XX地区的分析
后危机时代我国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抉择
后危机时代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
农业产业化研究——基于XX地区的样本
城镇化道路研究——基于XX的案例分析
收入分配与宏观经济政策效果
淘宝电子商务中价格歧视问题研究
淘宝电子商务中的信誉问题研究
电子商务促销行为研究——经济学的视角
实体店与电子商务企业间关系研究
黄文华
13970943538
huangwhjxcd@
民间借贷的风险及其控制
小产权房的流通制度设计
江西省经济结构的调整与经济增长
南昌房地产市场状况分析
从劳动力与消费者的双重身份看物价对普通民众的影响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困境与出路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困境与出路作者:孙圣华柳福健来源:《今日财富》2021年第06期平衡城镇发展、促进城镇融合是当前实现城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就需要促进城镇一体化发展,加快城镇间居民文化融合。
农民市民化是在城镇化进程中不断完善的,推动农民向市民化转型不仅能提升农民市民化的社会认同感,而且是促进城镇融合发展的重要途经。
农民向市民转变中受政策、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面临着多方面的困境,为此提出强化相关制度落实监察力度、组织提高农民专业技术能力、提倡和谐共享丰富多彩社会、增加文娱活动增添人文氛围。
为了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向市民过渡的问题,党和国家始终围绕“农民市民化”进行探索。
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明确指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生活差距是基本实现城镇化的保障。
在2013年至2020年间“中央一号”文件中从完善农转非户籍制度、稳定农民就业、平等共享城镇公共服务、提高乡村教育教学质量等多方面做了进一步落实工作。
尽管政府从多方面为城镇化建设做努力,但在其进程中,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城镇一体化发展成果仍面临着诸多的考验。
因此,健康促进农民向市民转型,增强农民向市民转变的社会认同感,增加其生活幸福感成为了当今社会所关注的焦点。
一、烟台市农民市民化现状根据2001年-2019年山东省统计年鉴数据整理可知,2001年到2019年间,烟台市农村户籍人口从438.36万人下降到246.83万人,年平均降低3.1%。
而在这20年间里,烟台市的城市户籍人口从207.63万上涨到466.97万人,年平均增长4.4%。
可见,烟台市农村户籍人口呈直线下降趋势,城市户籍人口呈直线上升的发展趋势。
其中,非农业人口上升的速度略高于农业人口下降的速度。
具体数据可参看表1,年均增长率计算公式为:据表1所知,2001-2019年烟台市农业人口数量呈下降态势,非农业人口数量呈上升态势,其中2012年烟台市城镇户籍人口数正式超越农村户籍人口数,成为一个农民市民化良好发展的转折点。
基于面板VAR模型的城市化、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基于面板VAR模型的城市化、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作者:文彦斐来源:《大经贸·创业圈》2020年第05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居民收入显著提高,但收入差距问题也日益突出。
本文使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分析我国城市化水平、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结论表明,城市化进程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起正向作用;城乡收入差距短期内能拉动经济发展,但长期则无显著关系;经济增长反过来有助于城市化的推进。
【关键词】城市化城乡收入差距经济增长面板VAR模型一、引言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高质量的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农村问题是关键,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显著差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所在。
城乡收入差距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必须着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发展。
二、文献综述关于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一些学者认为,城乡二元结构限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不利于“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的发挥[1]。
林毅夫认为,在现实条件的约束下,城市化水平的下降,会导致农村劳动力过剩,这使得土地的规模报酬递减,农民收入降低,城乡收入进一步被拉大[2]。
有关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Alesina发现,从税收的角度来看,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会使得政府加征税费来进行二次分配,这必然会使部分人群的生产积极性降低,对整体的经濟增长是不利的。
实证研究方面,陆铭结合联立方程模型和分布滞后模型,研究发现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呈负相关关系。
王少平、欧阳志刚设定面板协整模型进行分析,发现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异质性协整关系。
本文利用面板VAR模型将城市化、城乡收入差距和经济增长统一到一个分析框架中,由此揭示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以及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作用关系。
三、研究方法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理论:Panel VAR模型是用一个内生系统来处理所有变量,考察变量滞后因子的变动影响,这与普通VAR模型是一样的。
我国城镇化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实证分析_范爱军.
2007年第 3期山东社会科学No. 3总第 139期S HA NDONG SOCIAL S CIENCESGeneral No. 139收稿日期 :2006-10-12作者简介 :范爱军 (1955- 男 ,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丽丽 (1983- 女 ,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我国城镇化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实证分析范爱军王丽丽(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 山东济南 250100[摘要 ] 本文在协整检验的基础上 , 运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和预测方差分解对我国城镇化发展与农民收入及其各部分的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实证结果表明 :我国城镇化发展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之间均存在正向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 但对纯收入各构成部分的影响力度不同 , 虽然短期内城镇化发展对农民增收的影响作用较小 ,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 其作用程度逐渐趋于显著和稳定。
[关键词 ] 城镇化 ; 农民收入增长 ; 协整关系[中图分类号 ]F061.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4145[2007]03 0079 05一、城镇化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文献回顾在西方 , 关于城镇化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增长的研究有着丰富的理论成就 ,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理论是发展经济学中的刘易斯拉尼斯费模型 , 托达罗模型和乔根森模型。
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能有效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
刘易斯 (W. A. Le w is, 1954 认为 , 将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释放出来 , 转移到现代城镇工业部门是实现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化 , 缩小各经济部门劳动生产率和生活水平差异的关键。
1964年 , 拉尼斯和费景汉 (G.. Ranis &J. H. Fei 对刘易斯模型又进行了重要的修正与补充 , 补充后的模型更加重视了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过程中农民收入的增加。
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多维测度、空间差异及动态演进
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多维测度、空间差异及动态演进徐雪
【期刊名称】《统计与决策》
【年(卷),期】2024(40)10
【摘要】文章首先基于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内涵,从产业、绿色、社会、空间和生活五个维度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改进的熵值法测度2010—2020年中国31个省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整体水平及分维度水平,并对时空格局进行分析,最后借助Dagum基尼系数法和Kernel密度估计进一步探究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来源及绝对差异的动态演进规律。
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整体水平呈现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并且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
(2)各维度水平在研究期内均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其中生活城镇化水平提升最快。
(3)全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不断缩小,且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其中,东部地区与东北地区间差异最大,东北地区与西部地区间差异最小。
(4)全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右拖尾和两极分化现象逐渐弱化。
【总页数】6页(P100-105)
【作者】徐雪
【作者单位】兰州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07;F299.2
【相关文献】
1.新发展理念下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及空间非均衡性分析
2.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测度评价:地区差异与动态演进
3.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异测度、动态演进及来源分解
4.中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测度评价:区域差异与动态演进
5.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城镇化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动态计量经济分析
中国城镇化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动态计量经济分析作者:侯卓君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7年第19期中国城镇化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动态计量经济分析侯卓君英国利物浦大学摘要: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在城镇化这个命题中,中外众多学者从不同领域入手,研究了其与宏观经济变化,平均人口收入变化和产业重构调整升级等众多领域的关系,结果均显示正相关关系,因此得出了城镇化是人类社会进程推动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的结论。
本文将运用数学模型,将定理结合实际来分析我国城镇化与农副产品产业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中国城镇化发展;农民收入增长;关系;动态计量经济分析中图分类号:F323.8;F299.27;F224???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28-000-01一、背景通过阅读文献可以发现,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农民收入增加、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农业产业化之间的关系,认为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人均GDP、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工业化水平、农民收入水平等因素都关系密切,且呈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
但是,专门就城镇化与农业增长关系的研究较少,定量研究的资料更是缺乏。
农业增长与城镇化相互作用的效果如何?如何结合中国数据定量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这个问题有利于正确把握我国城镇化与农业增长的互动机制,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下文运用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分析对我国城镇化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定量研究,分析我国城镇化与农业增长相互影响的动态变化。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1. 单位根检验首先对所研究的相关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
如果序列存在单位根,则进行一阶差分,一阶差分后,序列成为平稳过程,则称时间序列为一阶单整序列,记作I(1)。
如果非平衡时间序列经过 p 次差分才能达到平稳,则称其为 p 阶单整序列,记为I(p),其中 p 表示单整阶数。
本文采用 ADF 检验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
金融发展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及协整分析
金融发展\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及协整分析作者:艾华丰, 冯尔捷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32期摘要:基于2000—2008年间省级面板数据设定面板协整模型,对我国金融发展、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长期关系进行分析非常必要。
在此期间,我国的金融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面板协整关系,总体看来,金融市场的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作用显著,城市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亦显著,但这两种效应均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
关键词:金融发展;城市化;城乡收入差距;面板协整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2-0014-03引言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攀升,同时,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资源配置的核心,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不平等均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研究金融发展、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三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中国城市化推进动力机制的研究上,不同的学者分别从工业化、产业结构转换、投资、制度与政策等因素对城市化发展贡献的角度,研究了城市化的主要动力问题,尽管不同学者对此认识并不一致,但他们提出的共同结论是中国过去的一元或二元动力已被当今多元动力所代替(丁登,2000;邓德胜,刘京锋,花琪,2008)。
这些研究涉及农业人口转移、工业化进程、三产贡献、投资主体变化、政策作用等。
然而作为联系上述要素的一个重要纽带——金融,其如何支持城市化建设与发展,应是当今必须关注的问题。
从现有文献看,金融发展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一直不是研究的重点,尽管有些学者从金融对城市化建设支持的角度探讨了中国金融发展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但缺乏相应的实证分析(邓德胜,刘京锋,花琪,2008;饶华春,2009)。
相对而言,关于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学者进行了比较多的研究。
陆铭(2004)等通过对于1987—2001年间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并且考虑了城市化指标的内生性问题之后,研究发现,城市化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显著。
经济发达国家收入差距变化影响因素_省略_个OECD国家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_洪丽
2014年第5期(总第146期)黑龙江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 In Heilongjiang No.5,2014General.No.146·经济理论与实践探索·经济发达国家收入差距变化影响因素分析———基于12个OECD 国家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洪丽a ,b ,c(武汉大学a.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b.社会保障研究中心;c.政府管制与公共经济研究所,武汉430072)摘要:利用12个OECD 国家1960—2004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对经济发达国家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的结果发现,一国经济发展水平与收入差距密切相关,发达国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其收入差距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 型变化过程,这一结果不仅验证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学者提出的“U 形曲线”,也支持了库兹涅茨的“倒U 假说”。
影响经济发达国家收入差距变化的因素主要涉及二元经济结构、经济全球化、技术进步、政府干预、劳动力市场制度等几个方面。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资本从经济发达国家的自由流出、工业部门劳动力比重的下降、外来移民的增加,都会推动发达国家收入差距的扩大;工会力量的削弱和女性劳动参与率的上升,也成为20世纪80年代后经济发达国家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推动因素。
关键词:OECD 国家;收入差距;经济发展;面板数据;U 形曲线中图分类号:F01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4937(2014)05-0063-07收稿日期:2014-05-25作者简介:洪丽(1979—),女,湖北荆门人,讲师,研究人员,从事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多数经济发达国家的居民收入差距都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 型变化过程,到达波谷的时间大致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1]。
从理论上来说,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教育的迅速发展等伴随二元经济发展的自然因素,以及政府实施的有利于穷人的再分配政策是1950—1970年经济发达国家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主要原因,而经济全球化、技术进步和政府干预减弱等因素则是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经济发达国家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推动力量。
城镇化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
CATALOGUE目录•引言•城镇化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理论分析•城镇化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城镇化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分析•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研究结论与展望研究背景与意义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城镇化水平从1978年的17.9%迅速提高到2020年的近61%(国家统计局数据)。
这种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不仅对城市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也对农村地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仅关系到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因此,研究城镇化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对于制定合理的城乡发展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01 02 033. 研究城镇化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4. 探讨如何通过政策调控优化城镇化进程,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在研究方法上,我们将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收集和处理相关统计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对城镇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
定义特点城镇化的定义与特点城乡居民收入相对于平均水平的偏离程度,一般以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等来衡量。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相对收入差距绝对收入差距城镇化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人口流动效应公共资源配置效应数据来源与处理数据来源数据处理采用回归模型、协方差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分析城镇化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变量选择选取城镇化率、人均GDP、产业结构、教育水平等作为解释变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作为被解释变量。
模型构建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VS实证结果与分析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现代化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力市场扭曲劳动力流动障碍就业歧视现有社会保障制度主要面向城市居民,农村居民享受不到同等的保障待遇,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在城镇化过程中,财政支出往往偏向城市,忽略了农村地区的投资和发展,导致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
城乡差异对电子支付的影响——基于中国居民消费支付方式问卷调查数据
城乡差异对电子支付的影响——基于中国居民消费支付方式问卷调查数据高俊杰内容摘要:本文运用2018年居民消费支付方式问卷调查的数据,研究城乡差异对居民银行卡、第三方支付两种电子支付方式使用数量和使用频率的影响。
研究发现,相较于城市居民,农村居民使用电子支付的数量和频率更低。
进一步分析表明,电子支付对受访者的现金需求产生替代,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居民持币行为的转变,会对货币供给产生影响;电子支付通过多种渠道促进消费,在农村地区有序普及电子支付有助于拉动内需。
本文提出以下建议:逐步推进电子支付在农村地区的普及;谨慎关注电子支付的使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加强支付安全的监管,建立健全电子支付相关法律法规。
本文的研究为理解中国城乡地区电子支付发展水平提供了参考,可为数字金融缩小城乡差距提供新的证据。
关键词:城乡差异;电子支付;现金需求;消费支出中图分类号:F8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794(2021)04-0018-10DOI: 10.13778/ki.11-3705/c.2021.04.003一、引言与文献综述现阶段我国存在明显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与此同时,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相对薄弱,资源配置效率低,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
伴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金融能否一定程度地缓解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不足的情况,提供给农村居民必要的信贷、投资等资源引起了广泛关注。
当前,作为数字金融中的重要一环,电子支付正深刻融入居民生活的各领域。
本文拟分析电子支付的城乡差异,讨论电子货币对现金需求和消费的影响,总结电子货币使用存在城乡差异的基础上对于货币政策、拉动内需的启示和政策建议。
(一)城乡差距与数字普惠金融为破除现有城乡二元体制,减少城乡差距,金融所能发挥的作用引起广泛关注。
叶兴庆等(2014)指出农村金融体系薄弱,农村地区支付结算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支付结算方式单一、支付结算服务手段陈旧、非现金支付工具应用比重低等问题依然突出,制约着农村地区资金的有效配置,不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1]。
区域经济差异与城乡收入差距研究
区域经济差异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 彼此影响、互为因果。区域经济差异是城乡收入差距的重 要原因之一,而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又进一步加剧了区域 经济差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调整,区域经济差异与城乡收入 差距的互动关系也会发生变化。例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 加速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城乡收入差距有望缩小,进 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01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 障体系,确保人人享有基本社会 保障。
02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关注பைடு நூலகம்势群体,加大对低收入人 群的扶持力度,促进社会公平正 义。
03
推动社会保障制度 可持续发展
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监管,确保基 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实现社会保 障制度可持续发展。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区域经济差异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 的结果,包括政策、历史、自然、文化等多方面因素。
研究不足与展望
数据获取和处理
由于数据来源和统计口径的限制 ,本研究在数据获取和处理方面 存在一定不足。未来可以进一步 拓展数据来源,提高数据质量和 可比性。
研究方法和模型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描述性统计和 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影响因素的 探讨不够深入。未来可以尝试引 入更多先进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和 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更加全面 和深入的分析。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趋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 施,未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有望逐步缩小。
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和影响
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
主要包括制度因素、资源禀赋差异、教育水平差异、 就业机会不均等以及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
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城镇化对中国农民收入影响研究
城镇化对中国农民收入影响研究摘要:为了解我国城镇化发展与农民收入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我国2000~2013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使用面板的参数和非参数的估计方法,对城镇化发展影响农民收入的成效进行实证研究。
两种方法的实证分析都表明城镇化发展对提高我国农民收入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同时逐点回归分析还发现,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边际影响也不断增加。
关键词:农民收入非参面板模型逐点回归城镇化党的十八大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而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关键是保障其收入持续增加。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从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2013年的8895.9元,增长迅速,但是与城镇居民的26955.1元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增加农民收入依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同时也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关键。
城镇化被认为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2013年年底,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推进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提高城镇化,农村多余的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提高农民的就业率、增加非农收入的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而使得农民收入增加。
一、文献综述很多学者都对城镇化与农民收入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宋元梁等(2005)建立动态计量模型分析了城镇化与农民收入的关系,认为加速城镇化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蔡伟民(2006)对四川省的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农民收入进行研究,认为加快城镇化对农民增收有促进作用。
马远(2010)利用2000~2007年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城镇化、财政支农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得出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大于财政支农;姚寿福等(2012)运用时间序列实证分析表明城镇化对农民各项收入的增加都有显著作用,工业化与农民增收不存在明显关系;王鹏飞等(2013)运用1999~2011年的面板数据得出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存在区域性差异;运用VEC模型得出城镇化与农民收入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和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
城镇化程度与收入差距
城镇化程度与收入差距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也日益凸显。
城镇化程度与收入差距成为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有人认为城镇化能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而另一些人则担心城镇化会加剧贫富差距。
那么,城镇化程度到底与收入差距之间存在何种关系呢?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城镇化如何影响收入水平。
城镇化可以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水平。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许多农村居民涌入城市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
城市中的工资普遍较高,尤其是对于有一定技能的人士。
城市中的工资水平不仅反映了劳动力的供需关系,还与城市的资源配置和劳动力市场的效率有关。
因此,城镇化程度的提高往往伴随着收入水平的增长。
然而,城镇化与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城镇化过程中存在一些潜在的不平等因素。
首先,城市中的工作机会可能并不平等地分布在不同的群体之间。
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和行业结构差异,城市中一些地区或行业的就业机会更加稀缺,从而导致这些地区或行业的收入水平较低。
此外,城市中的教育、医疗、住房等资源分配也存在不平等现象,这可能影响到一部分人的收入水平。
除此之外,城镇化程度的提高还可能导致农村地区的人才外流,从而造成收入差距的拉大。
一方面,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农村地区的劳动力数量减少,导致农村地区劳动力的稀缺,从而提高了劳动力的价格。
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缺乏高素质的人才,这使得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缓,从而影响了农村地区的收入水平。
这样,城镇化程度的提高可能会使农村地区的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大。
综上所述,城镇化程度与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多样的。
城镇化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尤其是对于那些有技能的人士来说。
然而,在城镇化过程中,不平等因素也可能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
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并通过改善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资源的分配,来减少城镇化过程中的不平等现象,以实现社会的公平与可持续发展。
城镇化水平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
韩 蕊
( 西北 大学 经济管理 学院 , 陕 西 西安 7 1 0 1 2 7 )
摘要 : 本 文运 用面 板 数 据 模 型 , 对 中国 2 0 0 5年 一 2 0 1 1 年
1 . 引 言
3 1 个地 区的城镇化水平和农民收入之 间的关 系进行 了分析 , 以确 定 城 镇 化 水 平 对 农 民 收入 的 影 响情 况 。结 果 表 明 : 城镇 化水平与农 民收入 增长之间存在 正向相 关关系, 但城镇化 水 平 对农 民 收入 增 长 的 影 响 幅度 较 小 ; 从 不 同地 区 来 看 , 西部
四、 结 语
金融危机在给全球经济带来灾难性 打击 的同时 , 似乎给 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带来了机遇 。 当然 , 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
特殊 的时期 . 面对特殊 的环境 。 中国企业 的海外并购又呈现 出不 同的特点。中国的企业要想继续在 国际舞 台上发展海外
并购, 仍然需要继续努力 , 做足功课 , 具体情况具体分 析 , 采 取多样 的战略 , 使得 自身的国际化道路能够顺利延伸下去。
中国私募股权公司 的海外收购交 易量近期有所上升 , 外 国私募股权公 司从投资组合公司中推 出, 最终 由中国企业收
4 . 中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积极性提高 由于在 国际 和国内政治 、 经济 、 政策等方面 的因素的影 要 因素 。 响 .中国企业 的海外并购开始于大型国有企业的海外并 购。 以前 . 除了这些大型 的国有 企业 , 其 它企业也不具备 实现海 外并购的实力和条件 。 但是 , 随着 中国民营企业 的迅速成 长 , 它们参与国际竞争 的能力增强 , 我国政府也 出台了一些鼓励 民营 企 业走 出 去 的政 策 , 因而 中国 民 营企 业 海 外 并 购 的积 极
中国区域城镇化发展差异的解释
中国区域城镇化发展差异的解释中国区域城镇化发展差异的解释——基于空间统计分析与Shapley 值分解方法内容摘要: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区域性差异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与城市化发展水平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城市经济的发展。
如何有效度量城市化发展水平,针对城镇化发展差异展开分解,研究主要影响因素与发展水平的相互关系,是提出有效政策依据,加快城市化进程、缩小区域间差异的关键所在。
本文在对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测算的基础上,利用克服常规指数分解分析的局限的基于空间半对数误差模型的夏普里值分解法对城镇化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排序。
实证结果表明:房价是拉动我国区域间城镇发展差异的关键性因素;人均收入和人才竞争力对城市化发展具有强烈的反弹性,人才流动和提高人均收入是缩小城镇化发展差距的关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在公共支出和税收收入方面的政策改变可以有效调解城镇化发展的差异。
关键字:城市化差异性面板数据夏普利值分解一、引言人口迁移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
由于城市化动因对区域发展水平的影响,最终都会反映到人口的迁移上,所以人口是度量城市化的优良指标(Davis,1965)1。
国外对城市化的问题研究较早,许多学者利用人口对城市的发展水平做出度量。
最常见的度量方法是居住在城市区域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国际上则采用人口超过百万的大都市居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比来度量一个国家的城市化发展水平(Casis和Davis,1946)2。
但是这两种度量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随着人口统计口径的不同城市化水平将发生多种变化;二是小城市城区人口占居住总人口的比重有可能与大城市相同,但这不能成为两城市发展水平一致的有力证据(Berry和Garrison,1958)3。
针对测度中所存在的问题,Jack(1966)4以美国城市等级分类体系标准为基础提出了城市化发展水平的经典1 Kingsley Davis,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Human Population," Scien-tific Ainerican 213, no. 3 (September 1965):40-53.2Ana Casis and Kingsley Davis, "Urbanization in Latin America," Mil-bank Memorial Fund Quarterly 24, no. 3 (July 1946):292-314.3Brian J. Berry and William L. Garrison, "Alternative Explanations of Urban Rank-SizeR elationships,"A 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48 (March 1958):83-91;4Jack P. Gibbs, "Measures of Urbanization,"Social Forces 45, no. 2 (December 1966) :170-77.测算方法,他用一个城市的人口占所在等级体系中总人口的比例与所在体系总人口占国家总人口的比率的乘积来定义城市化规模(Scale of Urbanization简称Su),用城市人口占等级体系总人口的比率平方来度量人口的聚集规模(Scale of Population Concentration简称Sp)。
《2024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安徽省为例》范文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安徽省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逐渐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安徽省作为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份,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情况具有代表性。
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安徽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近年来,安徽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然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存在,且呈现出一定的变动趋势。
这一现象不仅影响到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还可能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对安徽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对于促进安徽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三、文献综述前人关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收入差距的测量与评价;二是影响收入差距的因素分析;三是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
在测量与评价方面,多采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等指标;在影响因素方面,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教育水平、政策制度等。
然而,针对安徽省的实证研究尚不够充分,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四、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安徽省为例,收集相关数据,运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安徽省统计局发布的官方数据、相关研究报告及学术论文等。
五、实证研究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情况根据收集的数据,本文计算了安徽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发现安徽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但总体呈扩大趋势。
2. 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因素分析通过回归分析等方法,本文发现影响安徽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教育水平、政策制度等。
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最为显著。
随着安徽省经济的发展,城市地区的经济活动更加活跃,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从而提高了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
数字经济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特征与机制
数字经济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特征与机制
樊轶侠;徐昊;马丽君
【期刊名称】《中国软科学》
【年(卷),期】2022()6
【摘要】数字经济发展有利于赋能经济发展和优化产业结构,其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呈现与库兹涅茨假说相同或相反的“U型”型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从理论上分析数字经济可能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生的非线性影响,并采用省级面板数据模型加以检验。
提出政府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措施应因地制宜、努力弥合数字技术“可鉴别与利用程度”差异化带来的数字鸿沟、抓住农业数字化发展机遇、培育数字经济的“后发优势”、以数字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政策建议。
【总页数】12页(P181-192)
【作者】樊轶侠;徐昊;马丽君
【作者单位】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9
【相关文献】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化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1995~2008年安徽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例
2.关于普惠金融影响收入分配差距的理论机制及实证分析r——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3.数字经济发展、数字鸿沟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4.经济发展、城乡二元化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
5.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经济效应:理论、实证与对策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经济效应:理论、实证与对策在当前世界经济再平衡和再调整的复杂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内外交困,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大,经济转型面临多重挑战,如何化解这些不利因素,确保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寻求引领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力和新途径。
新型城镇化蕴藏着巨大的内部需求,具有拉动内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改善民生的重要优势,具有化解各种经济发展瓶颈问题的巨大潜质,能对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今后较长时期引领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引擎。
因此,本论文主要从理论、实证与对策三个层面研究新型城镇化的经济效应,重点考察新型城镇化对破解我国各种经济发展瓶颈问题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探索中国情境下借力新型城镇化推动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规律与策略选择。
本论文从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出发,通过全面考察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以及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新型城镇化是传统城镇化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对传统城镇化的校正与优化,并基于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涵,从新型城镇化的经济基础、人口发展、社会功能和环境质量四个方面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科学测度与客观评价,在此基础上从多个角度对新型城镇化的经济效应进行实证研究。
论文首先研究了新型城镇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
研究表明,在时间维度上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同时在空间维度上对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异现象,即对全国和东部地区表现为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中西部地区作用有限,表明中西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仍然未能跨越有力推动经济增长的某一“门槛”,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中西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可能存在着某种潜在的传导路径来促进地区经济增长。
再对这种潜在传导路径及其影响强度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消费路径和投资路径是新型城镇化推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但产业结构升级路径对经济增长存在阻碍作用,说明在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来有力推动经济增长还有待时日。
城市化进程、空间溢出效应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2002-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
作者: 王建康[1];谷国锋[1];姚丽[1]
作者机构: [1]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出版物刊名: 财经研究
页码: 55-66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5期
主题词: 城市化进程;城乡收入差距;空间溢出效应;空间计量模型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在促进了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却伴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
基于此,文章选取了2002-2012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通过空间自相关性检验和构建空间计量模型,从表征与保障两个方面考察了我国城市化进程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溢出效应)。
结果表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虽然相关程度逐渐减小但仍非常显著;人口非农化、固定资产投资与政府能力对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消极影响,而产业结构、城市建设用地与人力资本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积极影响,且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溢出效应,即邻近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会对本地区城乡收入差距产生影响。
最后文章针对城市化进程中如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问题提出了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0-03-11;修订日期:2010-09-28基金项目: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A 200516-5;2009R K A 484)资助。
作者简介:吴先华(1979-),男,山东济南人,硕士,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镇化和城乡统筹。
E -m a i l :x h w u 1234@163.c o m城镇化、市民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山东省时间序列数据及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吴先华(山东省建设发展研究院城市化研究所,山东济南250001)摘要:在区分城镇化与市民化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时间序列和面板数据模型,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时序序列数据多元回归、面板数据多元回归等多种方法,对城镇化、市民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多重检验。
结果显示,城镇化在长期水平上通过影响市民化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在短期水平上则与城乡收入差距呈正向关系,即目前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不仅没有缩小城乡收入,相反是在扩大城乡差距,这一结果打破了现有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固有认识。
而市民化则与城乡收入差距呈长期稳定的负向关系,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
因此,应积极转变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将市民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途径。
关 键 词:城镇化;市民化;城乡收入差距;面板数据中图分类号:F 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90(2011)01-068-06 城镇化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途径和方式,这似乎已经成为中外理论界的共识。
刘易斯等发展经济学家从理论上论证了城镇化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显著作用[1],中国部分学者通过实证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这一认识,如陆铭等人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城乡收入差距与城市偏向的经济政策、城市化有明显的关系[2],许秀川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与城市化和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呈良性循环关系,而工业化的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呈恶性循环关系[3]。
程开明等人认为城市化和城市偏向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4],陈迅等人则认为城乡劳动生产率差别、工业化、失业率等因素造成了城乡差距扩大[5]。
这些研究成果对认识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相互关系,以及具体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然而,与此相悖的是,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并没有使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相反却在逐步扩大,特别是城镇化水平达到50%以后的部分地区仍未呈现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局面[6]。
这主要是由于上述研究对中国的国情及城镇化发展模式关注不够,没有注意到中外制度和文化基础的差异。
因此,有必要反思西方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问题[7],重新审视和检验中国城镇化、市民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
此外,部分学者对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研究多采用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征城镇化水平,然而该指标实际上反映的是非农化程度,而非城镇化水平。
本文利用山东省1990~2007年相关历史数据,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8],研究三者间的因果关系,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检验三者间的正负影响关系。
最后,利用山东省17地市2000~2007年的面板数据,构建面板数据模型[9],综合考察时间历史及空间个体综合影响下城镇化、市民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相互关系。
1 相关概念1.1 城镇化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地域的迁移过程,一般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即人口城镇化率来衡量城镇化发展水平[10]。
目前,中国城乡人口的统计是基于城乡地域的划分,因而,城镇人口是一个地域概念,人口城镇化率主要反映城乡人口的地域分布和转变。
实际上,城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不单是人口向城镇的集聚和集中过程,还包括经济、社会、生活方式、生活水平等的转变。
从中国城镇化发展实际看,各地城镇化以人口的职业和地域转变为主,忽视了人们身份和生活方式等的转第31卷第1期2011年01月 地 理 科 学S C I E N T I AG E O G R A P H I C AS I N I C A V o l .31 N o .1J a n .,2011变。
因此,虽然人口城镇化率不能全面反映城镇化过程中人们身份和生活方式等的转变,但它却反映了当前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实际和本质。
1.2 市民化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农民市民化”主要是指农民在向市民转化的进程中,获得城市居民的身份和权利,如居留权、选举权、受教育权、劳动与社会保障权等[11],以及适应城市并具备一个城市市民基本素质的过程[12]。
在中国,市民化最明显标志就是获得所在地的城市户口及其相应的社会权利。
因此,市民是城镇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城镇人口并不一定全部是市民,如2007年山东省人口城镇化水平达到46.7%,而市民化水平仅有37.76%,相差近10%[13]。
由此可见,城镇化是市民化的前提条件,而市民化则是城镇化的结果和目标,城镇化的进展必然会带动市民化的进程,但市民化程度的提高,还有赖于城镇化以外的诸多因素。
2 城镇化、市民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因果检验 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反映城乡收入差距水平(u r c),用人口城镇化率代表城镇化发展水平(u r b)。
用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反映市民化水平(n o n a g r i)。
利用山东省1990~2007年相关历史数据[14]①,对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市民化与城乡收入差距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
首先,格兰杰因果检验需要时间序列数据平稳,利用E V i e w s6.0软件对数据平稳性进行检验(表1)。
人口城镇化、城乡收入差距、市民化的检验统计量均小于5%的临界值,且均为2阶单整,满足协整检验的前提,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残差估计方法,对人口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市民化与城乡收入差距进行协整检验(表2)。
协调检验结果显示,A D F检验统计量均小于5%临界值,表明市民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确实存在着长期稳定关系。
但这种长期稳定关系,并不能说明他们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所以还需进一步做因果检验。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对滞后期数非常敏感,不同的滞后期数常有不同的结果,本文通过选择多种滞后期数,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是否具有稳健性(表3、表4)。
表1 数据平稳性检验结果T a b e1 T h e r e s u l t s o f d a t a s t a t i o n a r y t e s t变量检验形式A D F检验统计量1%临界值5%临界值10%临界值u r b C T2-4.4958-3.9591-3.0810-2.6813 u r c C T2-3.4514-4.0579-3.1199-2.7011 n o n a g r i C T2-9.1986-3.9591-3.0810-2.6813表2 协整检验结果T a b l e2 T h e r e s u l t s o f J o h a n s e nt e s tA D F检验统计量1%临界值5%临界值10%临界值u r b对u r c-6.9318-4.0044-3.0989-2.6904 N o n a g r i对u r c-3.8878-3.9204-3.0656-2.6734表3 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格兰杰因果检验T a b l e3 G r a n g e r c a u s a l i t y t e s t o f u r b a n i z a t i o na n du r b a n-r u r a l i n c o m e i n e q u a l i t y因果关系假设滞后期数F统计量相伴概率u r b不是u r c的格兰杰原因15.525350.0442 u r c不是u r b的格兰杰原因16.538540.0404 u r b不是u r c的格兰杰原因23.857640.0538 u r c不是u r b的格兰杰原因24.218980.0475 u r b不是u r c的格兰杰原因33.489670.0699 u r c不是u r b的格兰杰原因35.212500.0471 u r b不是u r c的格兰杰原因48.244270.0199 u r c不是u r b的格兰杰原因42.094600.2191表4 市民化与城乡收入差距格兰杰因果检验T a b l e4 G r a n g e r c a u s a l i t y t e s t o f c i t i z e n i z a t i o na n du rb a n-r u r a l i nc o m e i n e q u a l i t y因果关系假设滞后期数F统计量相伴概率u r c不是n o n a g r i的格兰杰原因10.737490.4049 n o n a g r i不是u r c的格兰杰原因16.492180.0232 u r c不是n o n a g r i的格兰杰原因20.938200.4205 n o n a g r i不是u r c的格兰杰原因212.06150.0017 u r c不是n o n a g r i的格兰杰原因33.656230.0633 n o n a g r i不是u r c的格兰杰原因310.34820.0040 u r c不是n o n a g r i的格兰杰原因45.603930.0432 n o n a g r i不是u r c的格兰杰原因415.63910.0049691期 吴先华:城镇化、市民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实证研究 ① 山东省统计局.山东省城镇化发展历程、现状与思路[R].2009. 对城镇化不是城乡收入差距格兰杰原因的假设,在滞后2、3期时,在10%显著性水平上应拒绝原假设,在滞后1和4期时,在5%显著性水平上应拒绝原假设,即城镇化是城乡收入差距的格兰杰原因;对城乡收入差距不是城镇化的格兰杰原因的假设,在滞后1~3期时,在5%显著性水平上均应拒绝原假设,即城乡收入差距是城镇化的格兰杰原因。
总体来看,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
对于市民化不是城乡收入差距格兰杰原因的假设,在滞后1~4期5%显著性水平上,市民化是城乡收入差距发展的格兰杰原因;对城乡收入差距不是市民化格兰杰原因的假设,在滞后1、2期时,其相伴概率均大于10%,所以不应拒绝原假设,即城乡收入差距不是市民化的格兰杰原因。
在滞后3期时其相伴概率介于5%~10%之间,在滞后4期时其相伴概率小于5%,即城乡收入差距也是市民化的格兰杰原因。
总体来看,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而市民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
但这种因果关系不能表明他们之间的正负向影响关系,还需进一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