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精编高中物理4.2.基本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必修一 4.2《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 4.2《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教案

授课年级高一课题课时4.2 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课程类型新授课课程导学目标目标解读1.进一步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并能根据平衡条件分析和计算共点力的平衡问题。

2.初步掌握解决共点力平衡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会正确选择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建立平衡方程求解。

学法指导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关键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画出受力示意图,根据平衡条件选用适当的方法,列出平衡方程进行求解。

课程导学建议重点难点受力分析、正交分解、共点力平衡条件的综合应用。

教学建议本节内容需要安排1个课时教学,若自主学习安排在课外,建议用20~25分钟,安排在课内则只用20分钟左右。

通过教材中的两个“活动”,让学生初步掌握利用共点力平衡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本节课重点是应用共点力平衡解决三力平衡和多力平衡问题,需清楚合成法、正交分解法在处理平衡问题中的应用,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和方法的选择,总结解题的基本思路。

课前准备研读教材,估计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疑难点,在导学案的基础上根据本班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二次备课,准备课堂演示的实验器材或视频资料。

导学过程设计程序设计学习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媒体运用新课导入创设情境惊险的杂技表演中,为什么走钢丝的演员不会掉下来呢?因为他们所受的合外力均为零。

那我们怎样利用物体的平衡来处理一些实际遇到的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分析、讨论处理这类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图片展示第一层级研读教材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双色笔,确保每一位学生处于预习状态。

通读教材,作必要的标注,梳理出本节内容的大致知识体系。

PPT课件呈现学习目标完成学案巡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进展和学生填写学案的情况。

尽可能多得独立完成学案内容,至少完成第一层级的内容。

结对交流指导、倾听部分学生的交流,初步得出学生预习的效果就学案中基础学习交流的内容与结对学习的同学交流。

第二层级小组讨论小组展示补充质疑教师点评主题1:推箱子和拉箱子解答时要准确的作图。

2023-2024学年高中化学5.2.2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教案苏教版必修第一册

2023-2024学年高中化学5.2.2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教案苏教版必修第一册
- 对于优秀层学生,采用研究法和项目导向学习法,鼓励他们进行深入的探究和研究,进一步拓展他们的知识领域和思维深度。
2.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电荷、分子等角色,通过模拟实验和互动表演,亲身体验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 实验:安排一系列关于电荷间、分子间以及磁铁间相互作用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023-2024学年高中化学 5.2.2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教案 苏教版必修第一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五章第2节“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该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等基础知识后的进一步拓展。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子间的作用力以及磁铁间的相互作用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粒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特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微粒之间相互作用力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随堂练习中的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2. 能力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相互作用力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静电现象、磁铁吸附等。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和小组讨论,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得到提升。
3. 科学思维: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方式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交流,培养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第五章5“基本”粒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19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第五章5“基本”粒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19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基本”粒子》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粒子的基本概念和特性,包括电子、质子、中子等微观粒子的基本性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及其在物质世界中的作用,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本课时的重点是“基本”粒子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包括粒子的分类、带电性、质量和相互作用等。

教学难点:难点在于理解粒子间复杂而抽象的相互作用力,以及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相结合。

三、教学准备为确保本课时的教学顺利进行,需要准备以下内容:1. 教材与教具:准备高中物理教材、粒子模型图、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2. 预习材料:提供预习资料,让学生提前了解粒子概念和相关知识。

3. 实验器材:准备简单的物理实验器材,如静电发生器等,用于演示粒子间的相互作用。

4. 课堂互动:准备问题卡片,用于课堂互动提问,激发学生思考。

通过提问卡片进行互动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粒子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与影响。

首先,在演示粒子间的相互作用时,可以利用简单的实验设备如悬浮颗粒实验器或烟雾演示器。

这些设备能够通过演示颗粒在电磁场或流场中的运动来直观地展示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比如静电力和流体动力学力的作用。

此外,也可使用粒子动画软件进行演示,让同学们观察并理解粒子的相互碰撞、弹射、吸附等动态过程。

然后,准备一系列的问题卡片。

这些卡片内容涉及上节课的重点内容及一些相关的延伸思考问题。

课堂上可以适时提出问题卡片,鼓励学生们进行积极思考与交流,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也有助于激发他们对物理学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兴趣。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增强课堂互动性,还能有效促进学生们的思考和探索精神。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与启发本环节是教学过程的起始部分,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以往学习过的基本概念如分子、原子等,来回顾“粒子”这个话题。

高中化学必修2《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教学设计一等奖

高中化学必修2《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教学设计一等奖

高中化学必修2《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教学设计一等奖《高中化学必修2《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高中化学必修2《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教学设计一等奖一、教材依据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 第一章微观结构与物质多样性第二单元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离子键、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

二、设计思想本节的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内容,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

本节课的化学基本概念较多,内容抽象,根据高一学生的基本特点,他们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由于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比较抽象,应用多媒体课件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及概念。

在学生深入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知识后,很自然的引出了化学键的概念,了解分子间作用力以及氢键。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了解分子间作用力以及氢键,通过离子键和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对离子键、共价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电子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通过分子构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化学键形成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2)、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培养学生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四、教学重点离子键与共价键的概念,分子间作用力以及氢键的应用。

五、教学难点理解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理解共价键的形成过程、认识化学键的涵义和氢键的应用。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氯化钠固体,液态水和酒精。

高中物理基本粒子教案

高中物理基本粒子教案

高中物理基本粒子教案
教学内容:高中物理基本粒子
教学目标:
1. 了解基本粒子的概念和分类;
2. 了解基本粒子的作用和相互作用;
3. 掌握基本粒子的性质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
1. 基本粒子的概念和分类;
2. 基本粒子的作用和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
1. 基本粒子的性质和重要性。

教学方法:讲授与实验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经典物理学中的基本粒子的认识,引出基本粒子的新概念。

二、讲授
1. 基本粒子的概念和分类
教师介绍基本粒子的概念和分类,包括费米子和玻色子等不同的分类方式。

2. 基本粒子的作用和相互作用
教师讲解基本粒子之间的作用和相互作用,包括引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等。

三、实验
教师安排基本粒子与相互作用的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基本粒子的作用。

四、总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基本粒子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作业
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基本粒子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有了一定的了解,培养了他们对基本粒子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同时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基本粒子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最新高中物理4.1.基本粒子教学设计

最新高中物理4.1.基本粒子教学设计

第四讲 基本粒子§4、1、基本粒子4.1.1、 什么是基本粒子在古代就有一些哲家认为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颗粒,不可再分。

有基本的涵义,可称为基本粒子。

自19世纪初,英国家道尔顿以反应为依据,提出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说以,人们相继发现了电子、质子、中子、正电子、中微子、介子等大量的基本粒子,基本粒子目的大量增加,使人们认识到它们也不可能是最基本的组分,所以有“基本料子不基本”的说法。

中微子的发现,中子不是稳定粒子,它衰变为质子和电子:e P n 01111-+→,实验发现此衰变中动量不守恒。

经不断实验发现,中子衰变的正确反应应为v e P n ++→-01111。

v 为中微子的符号,v 为v 反粒子的符号。

4.1.2、 粒子的自旋 到本世纪30年代末,加上在宇宙射线中发现的μ子,人们认为,电子、质子、中子、中微子、μ子和光子都是基本粒子。

除中子和μ子是不稳定粒子外,其余都是稳定的。

基本粒子的主要特征除质量的电荷外,还有自旋,这是一个量子力概念,表征粒子的内部属性,相当于经典物概念是微粒的自转。

它遵从量子力的规律,以π2h 为单位,只能取整0、1、2……,或半整1/2、3/2……。

上述6种粒子,除光子自旋为1外,其余都是自旋为1/2的粒子。

自旋为整的粒子又称为玻色子;自旋为半整的粒子又称为费米子。

4.1.3、 粒子和反粒子 经实验发现,每一种粒子都存在相应的反粒子。

反粒子和粒子的质量、自旋都相同,电量相同而符号相反。

对不带电的粒子,粒子和反粒子有其它的区分标志,这里不具体描述。

在粒子的符号上加一横,代表反粒子,如v 是反中微子。

也有的粒子的反粒子就是自身,而无区别,如光子。

1932年安得森发现了正电子,使反粒子的存在第一次得到了证实。

其他反粒子也先后被发现。

如反质子和反中子分别是1955年和1956年在加速器中发现的。

粒子和反粒子是互为反粒子的,只是当初称呼电子、质子等为粒子而已。

高中物理《相互作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相互作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3.6 相互作用复习课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 理解记忆高中物理中常见的三种力的特及规律;2.能正确地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3.理解力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的实质;4.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能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知识分析解决受力平衡问题;5.能用整体、隔离法解连接体问题。

二、教学重点1. 重力、弹力、摩擦力的大小、方向;2. 受力分析的矢量三角形方法,正交分解方法;3. 平衡问题三、教学难点1. 弹力、摩擦力的判断2. 矢量三角形法、正交分解法的选取的使用四、教学过程【知识网络】课前完成知识网络,并在多媒体展示学生学案。

【课堂导学】提问弹力、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及判断条件。

(一)弹力、摩擦力的判断弹力摩擦力存在判断产生条件假设法受力分析产生条件假设法受力分析方向判断恢复形变的方向。

平面、球面、点接触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受力分析大小 F =k∆x 受力分析或受力分析或 f =μN学生随堂练习。

例1提问学生答案和分析。

例2实时展示多名学生的答案,并做点评。

例1. 关于弹力和摩擦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BCD )A.桌子受到了杯子的压力是因为桌子表面发生了微小形变B.两物体间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而有摩擦力一定有弹力C.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或静摩擦力既可以充当动力也可以充当阻力D.绳子的拉力只能沿绳收缩方向,且绳上弹力处处大小相等例2. 判断并画出弹力或摩擦力的方向(二)力的合成和分解2. 方法:按照力的作用效果分解;正交分解(三)平衡问题提问平衡状态的条件和特点。

平衡状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提问和展示力的合成和分解遵循的运算法则。

1. 运算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三角形定则平衡条件:解决问题的方法:F合=0三个力作用下:可使用合成法(三角形定则)四个以上力作用下:正交分解法(基本方法)1.静态平衡特点:物体受到恒力的作用下达到平衡状态,则物体所受各力构成闭合三角形(受三个力)或正交分解后坐标轴方向合力均为零。

高中物理相互作用教案

高中物理相互作用教案

高中物理相互作用教案
主题:相互作用
目标:学生理解相互作用的概念,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
一、导入(5分钟)
引入相互作用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相互作用的定义和分类。

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明白相互作用在我们周围的重要性。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引力:讲解引力的概念和定律,以及引力的计算公式。

举例说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和万有引力定律。

2. 电磁力:介绍电磁力的概念和表达式,讲解静电力和磁力的作用原理,以及电磁感应和库仑定律。

3. 核力:简单介绍核力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核力在原子核中的重要性。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进行有关相互作用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相互作用的过程,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问题讨论(10分钟)
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与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应用练习(10分钟)
布置相互作用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六、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相互作用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七、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下继续学习和巩固相互作用的相关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相互作用的定义和分类,掌握相互作用的概念和相关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课稿: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基本”粒子》

说课稿: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基本”粒子》

说课稿: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基本”粒子》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基本粒子以及它们的分类和性质,能够理解基本粒子对物质结构和性质的影响,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基本粒子的分类、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和实验研究方法。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内容概述本册主要讲解了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基本粒子的性质方面的内容,探讨了基本粒子的分类、基本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实验研究方法。

2. 基本粒子的概念和分类基本粒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位,可以分为:夸克、轻子、光子和重子。

其中夸克又分为上夸克、下夸克、粲夸克、底夸克、荷电夸克和中性夸克等六种。

轻子包括电子、介子、μ子、反电子中微子等。

光子是光的量子。

重子是夸克和强子的组合体。

3. 基本粒子的性质基本粒子具有质量、电荷和自旋等性质。

夸克具有电荷和色荷,轻子具有电荷和轻子数,光子没有电荷和质量,重子具有质量和电荷。

基本粒子还具有波粒二象性和反粒子性质。

4. 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基本粒子之间存在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引力相互作用。

强相互作用是夸克和胶子之间的作用力,导致了核子的稳定性。

电磁相互作用包括电荷之间的作用力。

弱相互作用指的是夸克和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引力相互作用是广义相对论所描述的引力现象。

5. 实验研究方法实验是物理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研究基本粒子方面,目前主要应用加速器和探测器进行实验研究。

加速器可以提供高能粒子,通过粒子碰撞的方式研究基本粒子的性质。

而探测器则用于观测和测量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产生的粒子。

四、教学步骤与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步骤如下:1. 导入引入通过提问和导入实例,引发学生对基本粒子的兴趣,并激发其思考。

2. 学习基本粒子的概念和分类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可以理解基本粒子的概念和分类。

物理相互作用公开课教案竞赛

物理相互作用公开课教案竞赛

物理相互作用公开课教案竞赛一、选题背景和教学目标物理相互作用是高中物理中的重要概念,对于学生理解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提升学生对物理相互作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举办物理相互作用公开课教案竞赛,旨在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和优秀教学案例的分享。

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相互作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相互作用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3. 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1. 相互作用的基本概念:力、质量、加速度、牛顿第三定律等;2. 引力和重力:引力的概念、万有引力定律、地球引力的特点等;3. 弹力和弹簧:胡克定律、弹簧振动等;4. 摩擦力和粘滞力: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影响因素等;5. 其他常见相互作用:电磁力、核力等。

教学方法:1. 以问题为导向,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2. 结合实例进行讲解,引发学生对物理相互作用的兴趣和理解;3. 运用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和计算;4. 进行实验演示,加深学生对相互作用的体验和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实例,引发学生对物理相互作用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介绍物理相互作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图示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质量的影响、加速度的计算等内容。

3. 实验演示设计相关实验,演示不同类型相互作用的过程,如弹簧的拉伸与压缩、重物下落等,引导学生观察、记录数据,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4. 延伸拓展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和应用物理相互作用的概念,如滑雪、摩擦力对运动的影响等。

5. 提升能力训练设计一系列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评估方式和标准评估方式:1. 学生小组进行公开课展示,展示教学案例和实验演示;2.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和解答问题。

评估标准:1. 公开课展示的教学案例内容准确性和逻辑性;2. 实验演示的操作规范和数据准确性;3. 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和答案的准确性。

高中物理粒子动画演示教案

高中物理粒子动画演示教案

高中物理粒子动画演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和组成粒子。

2. 掌握常见的粒子结构和性质。

3. 能够利用动画演示的方式展示粒子运动过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常见粒子的结构和性质。

难点:理解和运用粒子的运动模型。

三、教学准备:
1. 电脑、投影仪等教学辅助设备。

2. 物理粒子动画软件。

3. 粒子结构和性质的教学PPT。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段粒子动画,引起学生对物质微观结构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2. 粒子结构的介绍:通过PPT讲解常见的粒子结构,如原子、分子、电子等,并讲解它们的性质和相互作用。

3. 粒子运动的模型:介绍粒子的运动模型,如布朗运动、气体分子的混乱运动等,并通过
动画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运动模型。

4. 粒子的碰撞:讲解粒子的碰撞并通过动画演示展示碰撞过程,让学生了解碰撞对能量传
递和转化的影响。

5. 课堂练习: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并通过动画演示分析解决问题。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回顾重点,强化学生对粒子动画演示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
1. 阅读相关教科书,进一步了解物质微观结构和粒子动画演示。

2. 制作一份粒子动画演示PPT,并在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和粒子运动过程,通过动画演示增强了学生的视觉感受,提高了他们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粒子动画的应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物理知识。

《第五章 5 “基本”粒子》学历案-高中物理人教版19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第五章 5 “基本”粒子》学历案-高中物理人教版19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基本”粒子》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学习主题为“高中物理课程《‘基本’粒子》”,主要围绕原子物理中“基本”粒子的概念、性质及相互关系展开,帮助学生建立粒子物理的基础知识体系。

二、学习目标1. 理解并掌握质子、中子、电子等基本粒子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2. 了解原子结构与基本粒子之间的关系,并能简单描述原子核的组成。

3. 学会运用基本粒子知识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

三、评价任务1. 概念理解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小测验,评价学生对基本粒子概念的理解程度。

2. 知识应用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运用基本粒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思维发展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后反思,评价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探究能力的发展情况。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之前学习的内容,引出本课主题——基本粒子的概念和特性。

2. 新课讲解:(1)质子、中子、电子等基本粒子的定义和特性。

(2)原子结构的模型及基本粒子在其中的作用。

(3)原子核的组成及核力的概念。

3. 课堂互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加深对基本粒子知识的理解。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基本粒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分享讨论结果。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课重点内容,强调基本粒子的概念和特性。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进行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基本粒子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基本粒子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书籍和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知识面。

六、学后反思1. 学生反思: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应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运用能力以及科学思维方法的运用等。

2. 教师反思:教师应对本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包括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重难点的处理、学生互动的效果等方面,以便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反思,提出改进措施,包括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生互动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科学思维方法的运用能力。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物理第3章相互作用第6节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教案粤教版必修第一册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物理第3章相互作用第6节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教案粤教版必修第一册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课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的知识点。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的知识点和技能。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④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运用共点力平衡的条件来分析和解决力学问题。
板书设计:
1.板书标题: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2.第一行:共点力平衡的条件
-二力平衡
-三力平衡
3.第二行:共点力平衡的应用
-物体悬挂时的受力分析
-桥梁结构的稳定性
4.第三行:实验方法
-平衡尺实验
-弹簧测力计实)共点力平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学生难以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生活实例、设置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共点力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第2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化学苏教版高中必修1(新课标】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第2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化学苏教版高中必修1(新课标】

第二单元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第2课时共价键和分子间作用力一、教学目标1.知道共价键的概念和实质。

2.学会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用结构式表示简单共价分子的结构。

3.通过对共价键形成过程的学习,培养抽象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认知模型。

二、教学重难点1.共价键概念、常见物质电子式的书写。

2.分子间作用力对物理性质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课程引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请同学们以氯化钠为例,用电子式表示其形成过程,并分析哪些元素之间可以形成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新知讲解】(一)共价键与共价分子【思考】氯气、氧化氢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两个氯原子可以结合成一个氯分子。

一个氯原子和一个氢原子可以结合成一个氯化氢分子。

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相近,原子间无法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键,那么它们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呢?【学生活动】画出氢原子、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氢原子和氯原子的电子式【讲解】1、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角度认识HCl的形成2、共价键氯分子的形成过程:(1)定义: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强烈的相互作用(2)构成微粒:原子(3)条件:一般是同种的或不同种的非金属元素;成键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未达到饱和状态。

3、共价分子(1)定义:像氯气、氢气等分子,原子之间全部以共价键结合,我们把这样的分子称为共价分子。

与此类似的还有:氮气、白磷分子、水分子、氯化氢等。

氯化氢、氯气、水分子、氨气和甲烷等中直接相邻的原子间均以共价键结合,其中HCl 、H 2O 、NH 3、CH 4等为化合物我们称之为共价化合物。

4、共价化合物:(1)定义:不同原子之间以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

(2)类型:①酸(如HCl 、H 2SO 4、HClO 等); ②非金属氧化物(如CO 、NO 2、SO 2等); ③非金属氢化物(如NH 3、H 2S 、H 2O 等); ④有机物(如CH 4、C 2H 5OH 、CCl 4等)。

人教版高中物理《“基本”粒子》精品课件下载名师课件

人教版高中物理《“基本”粒子》精品课件下载名师课件

【 最名 新校 版课 本 堂 说课】稿获 人奖教PP版T- 高[中人物教 理版]《教“ 材基高本中” 物粒理子《 》 “ 精基 品本 课 ” 件粒 下子 载 名》师PPTpp教t 用课课件件( (优最选新) 版本) 推荐
即学即用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目前,人们认为粒子界由夸克、强子、轻子构成.( × ) (2)强子是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质子是最早发现的强子.( √ ) (3)电子、质子和中子是组成物质的不可再分的基本粒子.( × ) (4)夸克的带电荷量是电子电荷量的整数倍.( × )
第五章 原子核
学习目标
1.了解粒子的发现史. 2.知道粒子的分类及特点. 3.了解夸克模型.
最新版本 说课稿 人教版 高中物 理《“ 基本” 粒子》 精品课 件下载 名师ppt 课件( 优选)
内容索引
NEIRONGSUOYIN
最新版本 说课稿 人教版 高中物 理《“ 基本” 粒子》 精品课 件下载 名师ppt 课件( 优选)
最新版本 说课稿 人教版 高中物 理《“ 基本” 粒子》 精品课 件下载 名师ppt 课件( 优选)
【 最名 新校 版课 本 堂 说课】稿获 人奖教PP版T- 高[中人物教 理版]《教“ 材基高本中” 物粒理子《 》 “ 精基 品本 课 ” 件粒 下子 载 名》师PPTpp教t 用课课件件( (优最选新) 版本) 推荐
强子有内部结构,由“夸克” 构成
轻子
不参与强相 互作用
电子、电子中微子、 μ子、μ子中微子、 τ子、τ子中微子
未发现内部结构
规范 玻色子
传递各种相 互作用
光子、中间玻色子、 胶子等
光子传递电磁相互作用,中间 玻色子传递弱相互作用,胶子 传递强相互作用

人教版高中物理全套教案和导学案4.2.基本粒子间的相互作用

人教版高中物理全套教案和导学案4.2.基本粒子间的相互作用

§4.2、基本粒子间的相互作用4.2.1、 四种基本的相互作用 一切物质归根结底都是由基本粒子组成的。

基本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属于基本的相互作用。

实践证明,基本的相互作用有四种:1、引力作用 在宏观上,特别是对于天体,引力作用是极其重要的。

但是,对于基本粒子来说,比起其他相互作用来,引力作用极其微弱,可不予以考虑。

2、弱相互作用 强度远小于电磁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存在于除光子外所有粒子之间的一种短程用用。

3、电磁相互作用 直接存在于带电的粒子之间。

4、强相互作用 存在于夸克之间。

介子或重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夸克间强相互作用的间接表现,核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即核力属强相互作用。

这四种的基本相互作用,按由强到弱排列,它们的相对强度为 强相互作用 电磁相互作用 弱相互作用 引力相互作用1 210- 1410- 3910-正像电和磁是电磁相互分用的两个不同的表现方面一样,科学家们认为,电磁和弱相互作用两者是电-弱相互作用的两个不同的表现方面。

近年来,电弱统一的理论获得了成功。

传递相互作用的粒子 相互作用的本质是什么呢?在电学部分,我们知道,带电粒子是通过电磁场传递力的。

电磁场的传播就是电磁波,其量子是光子。

所以,带电粒子是通过交换光子发生相互作用的。

传递相互作用的粒子又称媒介子。

光子是一切带电粒子间电磁相互作用的媒介子。

轻子之间不存在强相互作用。

轻子或重子之间都存在弱相互作用。

弱相互作用的媒介子又称为中间玻尔色子或弱介子。

理论预言有 +W 、-W 、和30Z 种弱介子。

它们的质量都很大,自旋都等于1,在本世纪80年代,这三种媒介子先后被实验所证实。

夸克之间存在强相互作用。

强相互作用的媒介子称为胶子。

胶子的静质量为0,电荷为0,自旋等于1,但带有色荷。

夸克或胶子都没有被分离出来而直接观测到。

为什么没有单个的夸克出现呢?理论上认为,夸克之间的相互作用随着夸克之间的距离增加而加大,以致巨大的撞击能量未分离开夸克,而产生了两个或三个夸克组成的强子。

高中物理精品课件:基本粒子

高中物理精品课件:基本粒子
D.质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
解析:
质子


H 所带的电荷量为






2× e+(- )e=e,中子 n 所带的电荷量为
e+2×(- e)=0,结合不同夸克的带电荷量可知,B 正确。

【例题2】关于粒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电子、质子和中子是组成物质的不可再分的最基本的粒子
1、部分新粒子的实验发现年代
⑴1931——1970年发现的新粒子
1932年发现了正电子
1937年发现了子
1947年发现了K介子和 介子
后来还发现了一些粒子,质量比质子的质量大,叫做超子。
一、发现新粒子
1、部分新粒子的实验发现年代
⑵对撞机
1932年发明的粒子加速器,能使带电
粒子加速到很高的能量。让这些高能
解析:
根据题中给出的信息,中微子在衰变过程中分裂为μ子和τ子,符合动量守恒定
律,mv0=mμvμ+mτvτ ,因此mτvτ=mv0 -mμvμ,当μ子与中微子速度方向相同时,
则τ子运动方向与μ子运动方向只能是同向或反向,即在同一直线上,但由于不知道
中微子和μ子的动量大小,因此具体方向无法判断,所以A、B、D错误,C项正确.
D.强子是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质子是最早发现的强子
现代实验中还没有发现轻子的内部结构,故A正确;能量守恒定律等
对基本粒子也适用,故B错误;反粒子与其相应的粒子带等量异种电荷,反
粒子与其对应的粒子相遇时会发生湮灭现象,故C正确;质子是最早发现
的强子,故D正确。
赵忠尧(1902-1998)
吴健雄(1912-1997)

高三物理教案:《基本粒子》教学设计

高三物理教案:《基本粒子》教学设计

高三物理教案:《基本粒子》教学设计高三物理教案基本粒子“基本粒子”与恒星演化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及粒子物理的发展史;(2)初步了解宇宙的演化过程及宇宙与粒子的和谐统一。

2、过程与方法(1)感知人类(科学家)探究宇宙奥秘的过程和方法;(2)能够突破传统思维重新认识客观物质世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然的和谐统一并深知创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构成物质的粒子和宇宙演化过程教学难点:各种微观粒子模型的理解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一)引入新课宇宙的起源一直是天文学中困难而又有启发性的问题。

宇宙学中大爆炸论的基本观点是宇宙正在膨胀,要了解宇宙更早期的情况,我们必须研究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问题1:现在我们所知的构成物体的最小微粒是什么?(构成物体的最小微粒为“原子”,不可再分)其实直到19世纪末,人们都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不可分的最小微粒。

20世纪初人们发现了电子,并认为原子并不是不可以再分,而且提出了原子结构模型的研究。

问题2:现在我们认为原子是什么结构模型,由什么组成?现在我们认为原子是核式结构,说明原子可再分,原子核由质子与中子构成。

(二)进行新课1、“基本”粒子“不” 基本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1911年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

继而我们发现了光子,并认为“光子、电子、质子、中子”是组成物质的不可再分的粒子,所以把它们叫“基本粒子”。

那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它们”还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基本”粒子呢?2、发现新粒子20世纪30年代以来,人们对宇宙线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些新的粒子。

看教材(103页“发现新粒子”)思考:(1)从宇宙线中发现了哪些粒子?这些粒子有什么特点?(2)通过科学核物理实验又发现了哪些粒子?(3)什么是反粒子?(4)现在可以将粒子分为哪几类?提示:(1)1932年发现正电子;1937年发现μ子;1947年发现K介子与π介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基本粒子间的相互作用
4.2.1、四种基本的相互作用一切物质归根结底都是由基本粒子组成的。

基本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属于基本的相互作用。

实践证明,基本的相互作用有四种:
1、引力作用在宏观上,特别是对于天体,引力作用是极其重要的。

但是,对于基本粒子说,比起其他相互作用,引力作用极其微弱,可不予以考虑。

2、弱相互作用强度远小于电磁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存在于除光子外所有粒子之间的一种短程用用。

3、电磁相互作用直接存在于带电的粒子之间。

4、强相互作用存在于夸克之间。

介子或重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夸克间强相互作用的间接表现,核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即核力属强相互作用。

这四种的基本相互作用,按由强到弱排列,它们的相对强度为
强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引力相互作用
1 2
10-39
10-
10-14
正像电和磁是电磁相互分用的两个不同的表现方面一样,家们认为,电磁和弱相互作用两者是电-弱相互作用的两个不同的表现方面。

近年,电弱统一的论获得了成功。

传递相互作用的粒子相互作用的本质是什么呢?在电部分,我们知道,带电粒子是通过电磁场传递力的。

电磁场的传播就是电磁波,其量子是光子。

所以,带电粒子是通过交换光子发生相互作用的。

传递相互作用
的粒子又称媒介子。

光子是一切带电粒子间电磁相互作用的媒介子。

轻子之间不存在强相互作用。

轻子或重子之间都存在弱相互作用。

弱相
互作用的媒介子又称为中间玻尔色子或弱介子。

论预言有 +W 、-W 、和3
0Z 种弱介子。

它们的质量都很大,自旋都等于1,在本世纪80年代,这三种媒介子先后被实验所证实。

夸克之间存在强相互作用。

强相互作用的媒介子称为胶子。

胶子的静质量为0,电荷为0,自旋等于1,但带有色荷。

夸克或胶子都没有被分离出而直接观测到。

为什么没有单个的夸克出现呢?论上认为,夸克之间的相互作用随着夸克之间的距离增加而加大,以致巨大的撞击能量未分离开夸克,而产生了两个或三个夸克组成的强子。

这个论又称为夸克的禁闭论。

按照这个论,单个夸克是不能从强子中分离出的。

§4、3 其他
4.3.1、、黑洞
黑洞是指光子无法脱离其引力,因而接收不到从它射出的光子,所以称为黑洞。

可以认为光子具有质量
2c hv
m =。

设星体是一个质量为M ,半径为R 的均匀球。

则质量为的光子在星球表面所受到的引力为
222c R hv M G R Mm G f ⋅⋅=⋅=
光子以光速c 作半径为R 的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R c a 2
=。

当引力大于
向心力时,光子不会外溢,即f>有:
R c c hv R c hv M G 2
222⋅>⋅⋅
从上式可得
c R c Gm R =<
2 可以认为
2c Gm R c =就是黑洞的临界半径(从广义相对论所得结论为
22c Gm
R c =)。

对于太阳,可结算它演变成黑洞时的临界半径的量级为m 310。

假定我们所在的宇宙就是一个黑洞,即我们不可能把光反射到我们的宇宙之外。

所以即使在宇宙之外还存在空间,还存在天体的话(这完全是一种假设),那么外面的天体看我们的宇宙就是一个“大黑洞。

试从这一假定估算我们宇宙的半径。

解 设宇宙质量为M ,半径为R ,则
P R M ⋅=334π
由于黑洞的临界半径为 2c Gm
R c =。

所以 m Gp c R c 26212
10)3(==π。

4.3.2、引力红移
引力红移是指由于引力作用,我们观察星体的光比星体表面发射的光波变长。

因此可见光波长最长的光是红光,也即光谱向红端移动,称为引力红移。

根据广义相对论的等效性原,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是等价的。

光子能量以及光子—地球系统的势能满足能量守恒定律。

即光子的能量如引力势能为常,而光子的能量E=v ,引力势能为gz 。

其中
2c hv
m = ,所以当高度改变 z ∆ ,频率就会改变v ∆
z c hv z mg v h ∆⋅=∆=∆-2 即 2c z g v
v ∆-=∆ 这说明频率v 发生了红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