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物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环境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英文名称):环境生物学(Environmental Biology)课程代码:PRN241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学时:48学时(理论32学时,实验16学时)学分:3学分适用专业:环境科学先修课程:环境学、无机化学一、课程介绍1.环境生物学是环境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学科基础课。

环境生物学是20世纪50年代环境问题成为全球重大问题时,生物学家在运用生命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环境问题实质并寻找解决环境问题途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本课程系统介绍环境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主要技术和发展动态,使学生对环境生物学能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2.环境生物学属于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属重点基础课,许多后续课程如环境毒理学、环境生物化学、环境生物工程、环境污染修复工程等与环境生物学密切相关。

环境生物学也是环境生态类考研科目之一,对学生的考研具有重要作用。

了解与掌握环境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环境类专业人才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所必须。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本大纲范围内的环境生物学内容有比较系统和比较全面的了解,认识环境污染物的生物效应以及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使学生掌握环境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好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课程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为理解和掌握以下理论、方法和技术:1)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2)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3)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检测;4)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5)环境污染生物净化的原理;6)环境污染物的生物净化方法;7)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污染治理8)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三、课程学时分配、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说明环境生物学为重点基础课,牵涉面广,学科交叉较多,内容丰富,而学时有限,因此,贯彻“少而精”的原则,精选有代表性的、有广泛应用的、最基本的、较现代化的内容作为基本要求。

环境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导学

环境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导学

课程导学一、预修课程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等二、学习对象应用生命科学大类全日制本科生三、主要学习内容本课程包括环境生物学基础、环境生物技术和应用环境生物学等三部分。

介绍自然生物环境、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自然逆境和人为逆境、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生物保护与环境保护、生物监测和生物学评价、有机污水的生物处理、固体废弃物的生物处理与利用、污染物生物处理工程设计、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逆境危害性与风险评价、生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农田生态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等。

四、学习方法[课堂学习]课堂中认真听讲,并记录关键知识点。

在上课过程中遇到不明白的问题要及时提问或课后交流。

[课后学习]根据上课内容、教师课件以及课程网站内容,及时整理笔记,掌握知识点。

同时根据老师布置的作业进行自我测试,即完成作业也测试自我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查阅文献与课程论文写作]为了很好地完成课外讨论,结合撰写课程论文,要学会和掌握如何利用学校图书馆等网络资源或文献数据库(如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等),收集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参考科技论文写作要求与规范撰写课程论文,并制作PPT,以便开展课程论文报告与交流。

[课外科研训练]结合本科生导师制的执行,自觉主动与老师联系,申请有关科研训练项目,学会如何撰写申请报告、科研报告和科研论文等。

五、环境生物学相关网站生物1.生物物种网站:濒危大型猫科动物加拿大环境保护局鳄鱼鉴定手册/natsci/herpetology/CITEScroc/default.htm欧洲海洋物种记录爬行天下世界哺乳类(MSW)/msw/世界物种名录—动物、植物和微生物/species2.生物多样性网站《生物多样性公约》手册/handbook/的生态学/science/ecology/BIODI –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信息的精密计算途径BRE (2000) 生态之家/press2000/april/eco060400.htmlGAIA 计划—-自然资源管理和环境教育的一个多媒体工具(EU -委内瑞拉)http://cesimo.ing.ula.ve/GAIAIUCN外来入侵种专家组/Ramsar湿地公约埃尔贡火山综合保护和发展计划/澳大利亚政府的海外协助计划.au巴塞尔控制危险废物的跨疆域转移及其处理的公约http://www.basel.int保护技术支持计划(CTSP)每年为免税保护组织提供设备、软件和培训,帮助他们建立地理信息系统保护全球物种丰富度和地方特殊性ftp:///products/wcmc.publications/3.priorities保护中国生物的多样性北欧引入物种网络http://www.sns.dk/natur/nnis/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岛屿资源基金—东加勒比海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irbiodiv.html非洲生物多样性:未来的基石/publications/showhtml.php3?17非洲雨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europe/limbe/limbe.html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联盟/国际野生动植物保护基金会-IGF/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中国项目/wcs/default.htm国家航空航天局地球观察系统(EOS)国家航空航天局全球变化总目录国家环保总局生物多样性公约履约办公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生物多样性和生物保护中心/ccb/ccb.html联合国秘书处防止沙漠化公约http://www.unccd.ch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http://www.unfccc.de绿色营马达加斯加生物多样性和保护/mobot/madagascar/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中国项目/wherewework/asiapacific/china/美国人与生物圈(MAB)/农业生物多样性:食物安全性的可持续性使用/欧洲生物收集品信息服务的资源鉴别http://www.bgbm.fu-berlin.de/biocise热带生物多样性保护-栖息地保护与资助优先权之间的差距ftp:///products/wcmc.publications/6.tropics/ 森林保护档案和端口/生物保护协会-- UT Austin/students/scb/生物多样性:地球生物杂志/~tropical/biojournal.htm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生物多样性丛书.au/portfolio/esd/biodiv/about_series.html 生物多样性公约/生物多样性规划支持项目/bpsp/生物多样性规划支持项目东北亚和中亚地区/生物多样性和Worldmap模型/science/projects/worldmap/生物多样性和生物保护中心-- ROMhttp://www.rom.on.ca/biodiversity/cbcb/生物多样性评估规划署-世界保护监测中心/species/生物多样性信息协会/生物多样性中心/bio-cont.html生物多样性资助计划/生物多样性组.au/世界遗产公约/whc/nwhc/pages/home/pages/homepage.htm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台湾生物多样性信息网.tw未来图书馆资源:生物多样性/nat_resources/biodiversity.htm西非几内亚森林/WEB/FIELDACT/REGIONS/AFRIREG/guinea.htm 新南威尔士生物多样性调查和检测.au/science/biodiv.htm新千年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和异地保护.my/intbiodconference/新西兰生物多样性/conservation/issues/biodiv/index_biodiv.htm野生动植物贸易调查委员会/印度生物多样性简介/igcmc/main.html英国当地植物/pages/floraloc/homepage.html英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以科学取代传统/dt/hambler.html英国水域中的外来海洋物种/marine/dns/default.htm渔业保护有限公司/中国国家生物多样性信息交换所/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default.htm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网站中国生物多样性知识产权信息网中国自然保护区网自然保护/3.生物防治网站(1)生物安全网站American Biological Safety Association/absa/absa.htmlBelgian Biosafety Serverhttp://biosafety.ihe.beBiosafety Guidelines and Regulation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search/site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Genetic Engineering & Biotechnology- ICGEBNET (Italy) http://base.icgeb.trieste.it中国国家生物安全信息交换所/中国生物安全信息网/Index.htm(2)有害生物网站:昆虫频道/inse/index.asp浙江农村科技信息网植保学习站/te/zbjx/QUERY/INDEX.HTM中国公众科技网(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农垦信息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垦局)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863、973)中国水稻信息网课程教学网站::8080/kc/index.jsp。

环境生物学

环境生物学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环境生物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主要探讨生物与受损环境(人类干扰和影响条件下变化了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研究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污染和破坏,人类和生物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产生的响应,以及对受损环境进行生物净化、生物修复和保护的基本原理、技术和应用。

2.设计思路:《环境生物学》是环境科学学科的核心课程,与环境生态学、环境化学、环境地质学和环境规划与管理等学科的课程交叉,包含了污染生态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毒理学、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学等分支学科课程的先修内容。

该课程突出基础性、前沿性和应用性,着眼于环境生物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体系及其应用途径,切入一些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普通生物学》和《基础生态学》,后置课程《环境微生物学》和《生态毒理学》。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以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为首要目的,主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其基本规律,掌握环境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同时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和知识结构,为进一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 13 -学生将掌握环境生物学的基本内涵,认识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掌握污染物在受损环境和生态系统中的行为,污染物和受损环境对生态系统不同组织水平的影响和损害及其检测方法。

理解环境生物学原理和技术在生物监测、生态退化修复、污染治理、环境净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应用原理和基本方法。

三、学习要求为达到上述预期的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了解课中讲授的主要内容,找到知识要点和各人的难点;要求学生在课中认真听讲,掌握学习内容,明确并理解知识的要点和难点;要求学生在课后回顾课中学习内容,认真完成作业,巩固对要点和难点的掌握。

通过课堂中对前沿和热点知识的适当介绍,推荐经典和最新著作和文献,使学有余力的学生了解并深入学习学科前沿。

环境生物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物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物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生物技术课程类型: 专业选修课总学时: 36 讲课学时: 36学分:2适用对象: 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环境工程先修课程: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酶学基础、生化工程基础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环境生物技术》课程是为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和环境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所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是在学生具备了生物化学、微生物学或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之后才可进行选修的专业技术基础课。

主要研究内容:从工程设计、应用和发展前景的角度,对目前的环境生物技术进行了总体描述,主要介绍环境生物技术的两个方面内容,包括:(1)废水、废气最新处理工程技术的设计方法和应用状况,特别是好氧处理的AB法、SBR法,厌氧处理的UASB、EGSB、IC反应器;(2)对环境友好、用于环境保护的产品的生物合成过程和工业业化前景,特别是可降解塑料、生物絮凝剂、生物吸附剂和一些典型的环保用酶制剂。

为学生将来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不仅是掌握了生物工程的基本技术在环境治理领域的应用,由于这些基本技术的原理是一致的,又可以将这些所学知识与食品生产、化工产品的生产以及在制药方面的应用联系起来,为学生将来在其他领域的发展可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学生在学过上述先修课的基础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在生物技术中的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以及细胞工程在环境污染的治理以及环境友好材料的生产中的应用,懂得如何应用这些基本理论去分析和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绪论第一章:环境生物技术的理论基础环境生物技术的产生及其研究范围、国内外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展望。

环境生物技术的基本特征和研究内容、废水水质指标与排放标准、废水处理的基本方法了解本课程主要内容,课程目的和要求。

了解国内外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展望。

《环境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Environmental Biology一、课程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环境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

(二)能力目标通过各教学环节的实施注重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学风。

(三)素质目标从思想上明确认识到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统一体,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 1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环境生物学在环境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

(二)理解利用生物进行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治理的基本原理。

(三)掌握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检测、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评价、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以及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等基本内容。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一、环境生物学定义二、环境生物学的形成与发展三、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与研究方法四、环境生物学的发展趋势本章小结重点:要求掌握对现代环境问题认识的发展以及对环境生物学提出的任务;明确学习环境生物学任务、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难点:环境生物学的分类地位思考题:1.你认为环境生物学的形成及其研究范畴与传统学科有哪些异同?2.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与目的是什么?3.环境生物学在环境科学研究中有哪些作用?作业:如何开展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建议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多媒体相结合。

第二章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6学时第一节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2学时一、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二、污染物的形态和分布— 2 —三、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四、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第二节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2学时一、生物转运二、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第三节环境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缩、积累与放大2学时一、生物浓缩二、生物积累三、生物放大四、生物浓缩系数本章小结重点:要求掌握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以及在生物体内的浓缩、积累与放大。

环境生物学大纲.

环境生物学大纲.
环境生物学是环境科学、生态学、环境毒理学、环境化学、普通生物学 等相关科学的交叉学科,它包含了污染生态学、生态毒理学等不同分支 学科的内容,该学科主要研究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环境污染、生 态破坏对人类及生物产生的效应以及人类和生物对这种环境污染、生态 破坏的产生的响应,其目的在于为维护人类生态健康,保护和改善人类 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合理利用自然和自然资源提供科学基础,促进环境 和生物相互关系以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3.污染水体的生物修复
(三)课后练习
1.生物修复的基本概念和内涵是什么?
2.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影响是什么?
3.简述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生物治理方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配合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五、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教学环




其他 小

论 实验 教学
教学时数



环节 计
课程内容
三、考试的题型及比例 名词解释20分;选择题20分;填空题20分;简答题30分;论
述题10分。 四、考试形式及时间
考试形式为笔试,闭卷。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五、教材书目 李顺鹏主编.环境生物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6.城市化对环境和环境生物的影响 7.环境污染、环境激素与人类生存危机 (三)课后练习 1.环境污染物有哪些种类,各自对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2.SO2对植物的危害和影响有哪些? 3.水域氮磷污染的生物效应是什么? 4.环境激素对人类生存的威胁有哪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配合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第六章 生物监测和生物学评价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环境生物监测的概念和基本内涵的介绍,掌握大气污 染与水体污染的生物监测的基本方法,并掌握环境污染的生物 学评价方法。 (二)教学内容 1.生物监测和生物学评价概述 2.生物监测的基本方法 3.大气污染的生物监测 4.水体污染的生物监测 5.土壤污染的生物监测 6.环境污染的生物学评价方法 7.环境质量的生物学评价 (三)课后练习 1.生物监测的基本方法有哪些?并详细介绍指示生物法。 2.群落和生态系统监测法的代表方法是什么?具体步骤有 哪些? 3.常用大气污染的生物监测方法有哪些? 4.水体污染的生物监测应注意哪些问题? 5.环境污染的生物学评价方法有哪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配合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第七章 有机污水的生物处理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有机污水水质指标的学习,掌握有机污水生物处理的 典型方法,包括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和厌氧生物处理等方

环境生物学大纲(1-5章)

环境生物学大纲(1-5章)

4.臭氧和光化学烟雾 5.大气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
第二节 水体污染

一、水体污染 1、概念 2、水体污染物的类别:
生化耗氧量BOD 化学耗氧量COD



二、水体的富营养化及其生物防治
1、概念:水华、赤潮 2、水体富营养化的机理 3、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及其防治对策
第三节 土壤污染
绪论


第一节 环境生物学的定义 第二节 环境生物学的任务 第三节 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我国的优 先研究领域 第四节 环境生物学的发展动态



第二节 环境生物学的任务 第三节 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我国的优 先研究领域 第四节 环境生物学的发展动态 一、环境生物学的学科发展

二、环境生物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四节 酸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一、定义 二、酸雨形成机理 三、酸雨的危害




一、农药:分类 二、重金属:作用特点 三、多氯联苯PCBs 四、多环芳烃PHA 五、N-亚硝基化合物 六、酚类 七、氰化物
第二章 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 生物对污染物的转化和排出 生物对污染物的积累 影响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行为的因素


一、死亡

半数致死剂量(LD50)或半数致死浓(LC50)

二、对行为的影响 三、对繁殖的影响

蛋壳厚薄指数

四、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第四节 在种群和群落水平的影响

一、对生物种群的影响 二、对生物群落的影响
优势种:在群落中优势度大的物种 耐污种:只在某一污染条件下生存的物种 敏感种:对环境条件变化敏感的物种

《环境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1.课程中文名称(英文名称):环境生物学实验(Experiment of Environmental Biology)2.课程代码:PRN2413.课程类别:☐公共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4.课程性质: 必修课☐选修课5.课程属性:☐独立设课 课内实验6.课程总学时: 48学时总学分: 3学分实验学时:16学时实验学分:7.适用专业:环境科学专业8.先修课程:有机化学、高等数学等一、实验课程简介环境生物学是环境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学科基础课,本课程系统介绍环境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主要技术和发展动态,使学生对环境生物学能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验是环境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生物学实验一方面使学生在实验中验证、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环境生物学实验手段又是学科发展的必用手段,它是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操作能力、科研能力和素质的必要的、重要的过程。

环境生物学实验属于课程内开放的实验,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大纲。

二、实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本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环境生物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对环境生物学的兴趣和爱好,为后续专业课和实验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亲手操作,仔细观察,认真记录,课后认真完成实验报告,对所做实验的结果进行书面分析和讨论,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学风。

通过本课程的实验教学,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1.认识环境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2.掌握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基本方法和技术;3.初步掌握设计性或综合性实验的设计原理、步骤、实施等过程。

三、本实验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知识本实验课程是基于《环境生物学》理论学习而开设的,基本理论主要为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环境污染生物净化的原理等;基本实验技术包括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技术、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检测技术、环境污染物的生物净化与生物修复技术等。

环境生物学与自然保护课程大纲

环境生物学与自然保护课程大纲

环境生物学与自然保护课程大纲一、课程背景和目标本课程旨在介绍环境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并探讨如何运用环境生物学的方法进行自然保护。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掌握自然保护的核心原理和实践技巧。

课程的具体目标如下:1. 了解环境生物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重要性;2. 掌握环境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3. 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价值,并学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4. 学习环境生物学在环境评估和监测中的应用;5. 掌握自然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6. 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的影响;7. 了解国际自然保护政策和机构,并研究案例分析;8. 发展解决环境问题的创新思维和跨学科合作能力。

二、课程内容和安排1. 环境生物学导论- 环境生物学的定义和历史沿革- 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2. 生物多样性与保护-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组成-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威胁-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原则和方法3. 环境评估与监测- 环境评估与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监测的方法和技术- 环境生物学在环境评估和监测中的应用4. 自然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自然资源的管理原则和策略-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实践5. 气候变化与自然保护- 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 自然保护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气候变化适应和缓解策略6. 国际自然保护政策和机构- 国际自然保护政策的发展和演变- 国际自然保护机构的职责和作用- 国际自然保护案例分析7. 创新思维与跨学科合作- 环境问题解决的创新思维方法- 跨学科合作在自然保护中的重要性- 小组项目:跨学科解决环境问题的案例研究三、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1. 教学方法- 授课讲授:通过PPT、讲解等方式传授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讨论与案例分析:通过学生参与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考察实验:组织学生参与环境监测实验,掌握环境生物学技术和实践操作;- 小组项目:鼓励学生分组开展对跨学科解决环境问题的案例研究,并做成报告。

最近3年环境生物学教学大纲

最近3年环境生物学教学大纲

附件2 最近3年环境生物学教学大纲2001年环境生物学教学大纲序章环境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第1部分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第1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1.1 细胞的化学组成1.2 细胞的形态结构1.3 细胞代谢1.4 细胞分裂和染色体第2章个体的结构和功能2.1 组织、器官和系统及其对环境的反应2.2 营养2.3 气体交换2.4 物质的运输2.5 生殖和发育第3章生物分类和生态学3.1 生物界3.2 生物的生活史与环境第2部分环境与生物第4章生物圈4.1 生命的基础4.2 生命的多样性4.3 陆地生物群区(biomes)4.4 水域生物群区第5章基本的生态学概念和过程5.1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5.2 食物链和食物网5.3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物质再循环第6章环境因素和资源:生态学的主要决定要素6.1 环境因素6.2 资源第7章个体和种群7.1 个体的概念7.2 生理生态学:抗性、耐性和适应性7.3 生态遗传学7.4 种群生长和调节第8章群落和生态系统8.1 生境和生态位8.2 斑块性8.3 营养级与生产力8.4 演替8.5 生物多样性、稳定性和可恢复性8.6 生物地理学第3部分生物监测和生物防治第9章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9.1 基本概念和理论依据9.2 野外生物监测的基本方法9.3 生物测试第10章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10.1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富集10.2 大气污染的生物净化10.3 水体污染的生物净化10.4 土壤污染的生物净化10.5 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资源化第11章环境污染的微生物降解11.1 微生物降解的特性11.2 重要有机物污染物的生物降解途径11.3 非天然合成有机物的降解第4部分全球环境问题与自然保护第12章保护生物学与自然保护第13章全球主要环境问题13.1 全球气候变暖13.2 臭氧层破坏13.3 酸雨13.4 海洋污染、13.5 热带林减少13.6 生物多样性减少13.7 荒漠化13.8 有害废弃物的越境转移第14章主要自然资源的保护14.1 野生动物的保护14.2 植被的保护14.3 海滩和海洋的保护14.4 河流、湖泊的保护2002年环境生物学教学大纲序章环境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第1部分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第1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1.1 细胞的化学组成1.2 细胞的形态结构1.3 细胞代谢1.4 细胞分裂和染色体第2章个体的结构和功能2.1 组织、器官和系统及其对环境的反应2.2 营养2.3 气体交换2.4 物质的运输2.5 生殖和发育第3章生物分类和生态学3.1 生物界3.2 生物的生活史与环境第2部分环境与生物第4章生物圈4.1 生命的基础4.2 生命的多样性4.3 陆地生物群区(biomes)4.4 水域生物群区第5章基本的生态学概念和过程5.1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5.2 食物链和食物网5.3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物质再循环第6章环境因素和资源:生态学的主要决定要素6.1 环境因素6.2 资源第7章个体和种群7.1 个体的概念7.2 生理生态学:抗性、耐性和适应性7.3 生态遗传学7.4 种群生长和调节第8章群落和生态系统8.1 生境和生态位8.2 斑块性8.3 营养级与生产力8.4 演替8.5 生物多样性、稳定性和可恢复性8.6 生物地理学第3部分生物监测和生物防治第9章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9.1 基本概念和理论依据9.2 野外生物监测的基本方法9.3 生物测试第10章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10.1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富集10.2 大气污染的生物净化10.3 水体污染的生物净化10.4 土壤污染的生物净化10.5 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资源化第11章环境污染的微生物降解11.1 微生物降解的特性11.2 重要有机物污染物的生物降解途径11.3 非天然合成有机物的降解第4部分全球环境问题与自然保护第12章保护生物学与自然保护第13章全球主要环境问题13.1 全球气候变暖13.2 臭氧层破坏13.3 酸雨13.4 海洋污染、13.5 热带林减少13.6 生物多样性减少13.7 荒漠化13.8 有害废弃物的越境转移第14章主要自然资源的保护14.1 野生动物的保护14.2 植被的保护14.3 海滩和海洋的保护14.4 河流、湖泊的保护2003年环境生物学教学大纲序章环境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第1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1.1 细胞的化学组成1.2 细胞的形态结构1.3 细胞代谢1.4 细胞分裂和染色体第2章个体的结构和功能2.1 组织、器官和系统及其对环境的反应2.2 营养2.3 气体交换2.4 物质的运输2.5 生殖和发育第3章生物分类和生态学3.1 生物界3.2 生物的生活史与环境第4章群落和生态系统4.1 生境和生态位4..2 斑块性4.3 营养级与生产力4.4 演替4.5 生物多样性、稳定性和可恢复性4.6 生物地理学第5章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5.1 基本概念和理论依据5.2 野外生物监测的基本方法5.3 生物测试第6章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6.1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富集6.2 大气污染的生物净化6.3 水体污染的生物净化6.4 土壤污染的生物净化6.5 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资源化第7章环境污染的微生物降解7.1 微生物降解的特性7.2 重要有机物污染物的生物降解途径7.3 非天然合成有机物的降解第8章保护生物学与自然保护第9章全球主要环境问题9.1 全球气候变暖9.2 臭氧层破坏9.3 酸雨9.4 海洋污染、9.5 热带林减少9.6 生物多样性减少9.7 荒漠化9.8 有害废弃物的越境转移第10章主要自然资源的保护10.1 野生动物的保护10.2 植被的保护10.3 海滩和海洋的保护10.4 河流、湖泊的保护。

(生物科技行业)《环境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物科技行业)《环境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260411课程名称:环境生物学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Biology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时:54学分:3.0适用对象: 环境科学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简介环境生物学主要探讨生物与受损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控机理。

环境生物学是环境科学、生态学、环境毒理学、环境化学、普通生物学等相关科学的交叉学科,它包含了污染生态学、生态毒理学等不同分支学科的内容,该学科主要研究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对人类及生物产生的效应以及人类和生物对这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产生的响应,其目的在于为维护人类生态健康,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合理利用自然和自然资源提供科学基础,促进环境和生物相互关系以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和对生物体的危害,以及生物体在净化环境污染中的作用,使学生充分理解环境污染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更深层次地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环境污染物在生物体内从吸收到排泄的整个行为过程,和环境污染对生物在各级水平上的影响,了解污染物的生物效应的检测方法。

掌握生物净化污染物的基本原理,了解生物净化的基本方法和常用的工艺。

该学科主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其基本规律,了解和掌握环境生物学的基本识;本课程要求学生应具备普通物学、生态学、环境学概论等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和理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环境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同时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和知识结构,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

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论(2课时)(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环境生物学的概念、研究内容与任务;2.认识环境科学与环境问题,环境科学的发展历史。

3.了解环境生物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环境生物学的发展趋势。

《环境生物学实验》实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概况必修课2.实验课程内容

《环境生物学实验》实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概况必修课2.实验课程内容

《环境生物学实验》实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概况必修课2.实验课程内容《环境生物学实验》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1.课程概况课程代码 C07043 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名称环境生物学实验学时/ / 学分 30/1 英文名称 Environmental Biology E_periment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环境生物学、环境生态学大纲执笔人洪桂云适用专业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大纲审核人唐玉朝实验课程指导书自编课程简介:《环境生物学实验》是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必修课。

为了配合《环境生物学》课程的教学而设立的一门独立的环境生物学基础性实验。

本课程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实践技能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通过实验使学生对环境生态工程中的生物学原理有一个深入的认识,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且为日后深入研究污水监测、修复技术提供一种实践技能。

课程目标(Course Objectives, CO) 对应的专业培养目标 (Learning Objectives, LO) 或实践能力标准 (Practical Abilbiy, PA) (CO1) 掌握环境生物学的基本知识 (PA1) 培养独立操作能力 (CO2) 掌握生物培养和生物分析^p 方法 (PA2) 培养思考研究能力 (CO3) 独立设计简单的实验 (PA3) 培养独立设计实验能力教学方式( Pedagogical Methods,PM) □ √PM1.讲授法教学10 学时33 □PM2.研讨式学习学时□PM3.案例教学学时□PM4.网络教学学时□PM5.角色扮演教学学时□ √PM6.体验学习 18 学时60 □PM7.服务学习学时□ √PM8.自主学习 2 学时 7 考核方式( Evaluation Methods,EM) □EM1.课堂测试□EM 2.期中考试□EM3.期末考试□EM4.作业撰写□ √EM5.实验分析^p 报告50 □EM6.期末报告□EM7.课堂演讲□EM8.论文撰述□ √EM9.出勤率 20□EM10.口试□EM11.设计报告□ √ EM12.实验操作 30 2..实验课程内容课次实验项目名称实验教学主要内容学时课程目标教学方式评估方式实验类别 1 实验一.显微镜的使用及微生物形态观察了解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和各部分性能,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和维护显微镜的注意事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生物学》教学大纲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本课程对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污染生物治理技术及工程设计要领有重要基础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环境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并能结合生产实际进行具体应用;熟悉生物学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与发展;了解国内外环境生物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

.
本课程支撑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要求1、2、3、4和5。

三、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绪论(2学时)
第一节环境科学概述
第二节环境生物学概述
习题要点:1 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有哪几种
2 上述方法各自的优缺点有哪些
本章教学要求:
1.了解环境的概念和范围
2.理解环境生物学在环境科学及本专业中的地位,作用及分类第一章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6学时)
第一节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习题要点:1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有何不同
第二节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习题要点: 1 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有何不同
2.生物转化的过程有那几步骤
第三节污染空气在生物体内的浓缩,积累和放大
习题要点: 1生物浓缩生物积累生物放大三者之间的区别在哪里
2.生物浓缩系数对污染及治理的意义是什么
本章教学要求:
1.了解生物转运,生物转化,生物浓缩,生物积累及生物放大
等基本概念
2.掌握生物浓缩系数及应用
第二章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8学时)
第一节污染物在生物化学和分子水平上的影响
第二节污染物在细胞和器官水平上的影响
第三节污染物在种群和群落水平上的影响
第四节污染物在个体水平上的影响
第五节化学污染物对生物的联合作用
习题要点: 1. 污染物对生物的联合作用有哪几种类型
2.上述作用在环境生物学上的意义何在
本章教学要求:
1.了解污染物在生物各级水平上的影响
2.掌握化学污染物对生物的联合作用
第三章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检测(6学时)
第一节生物测试及方式
习题要点: 1. 何谓生物测试
2. 生物测试方法有哪些类型
第二节一般毒性试验
习题要点: 1. 急性毒性参数有哪些
2. 慢性毒性参数有哪些
第三节生物的分子和细胞水平検测
第四节生物致突变,致畸,致癌效应检测
习题要点: 1..选择两种常用的检测化学品致突变性的方法说明其原理。

2.三种效应分别属于污染物对生物哪级水平
本章教学要求:1.理解生物测试及三致的概念
2.掌握重要毒性参数的意义及应用
第四章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6学时)
第一节生物监测和环境质量评价概念
习题要点: 1..何谓生物监测何谓环境质量评价
第二节生物监测与评价
习题要点: 1..大气环境生物监测有哪些方法
2.水环境生物监测有哪些方法
第三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习题要点: 1..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含义及意义是什么本章教学要求:1.理解生物监测的概念
2理解生物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间的关系
第五章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8学时)
第一节生物修复的概念及原理
习题要点: 1.. 生物修复的概念及特点是什么
2. 有哪些生物种类可用于污染修复其原理是什么第二节生物修复工程技术
习题要点: 1..有哪些地表水生物修复工程技术
2.有哪些土壤生物修复工程技术
本章教学要求:1.掌握生物修复的概念及原理
2掌握生物修复在水污染和土壤污染修复中的应用技术
五、考核方式及要求??
平时成绩:30% 根据学生出勤,回答问题及作业情况评分
期末考试:70% 闭卷,100分制,多种题型
六、推荐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教? 材:《环境生物学》,孔繁翔编着,高教出版社,2000年,ISBN 7-04-008619-0。

参考书:《环境生物学》,李顺鹏编着,农业出版社,2002年,ISBN 7-。

大纲修订人:胡忠明
大纲审定人:李荣
修订日期:2015年4月28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