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胶东文化中海阳大秧歌的艺术特色
浅谈海阳大秧歌舞蹈的艺术特色
浅谈海阳大秧歌舞蹈的艺术特色作者:马晨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22期【摘要】海阳大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
它与鲁北的"鼓子秧歌”、还有胶州的"胶州秧歌”一起称为三大秧歌,此中海阳秧歌的规模最大、角色也最多,最有名望。
本文从起源、基本动作、表演形式、风格特色这几个方面介绍了海阳大秧歌舞蹈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海阳大秧歌;舞蹈;民俗引言海阳是山东的抗日根据地之一,他们的地雷战术远近闻名,并且这个县早在1942年就己全部解放。
在抗战期间,海阳大秧歌对于宣传抗日、歌颂军民团结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些革命传统也一直鼓励着当地人民努力去战天斗地,并且改变农村旧时的面貌,而海阳秧歌也在不断的发展中创新。
同时,简单的风格,粗犷的风格,加强团结,伊犁秧歌的传统说,一直保存。
海阳大秧歌是汉族民间舞蹈中最为古老的一种,是山东三大秧歌其中之一,并且也是民间社火中的相当重要的舞蹈部分,主要在山东半岛的南翼以及黄海之滨的海阳市一带比较流行。
它的艺术形式包含了歌、舞以及戏并把他们紧密的融合在一起,在海阳的十余处乡镇甚至是周边地区也都有大秧歌。
海阳秧歌,海阳秧歌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广泛的群众和各种综合性能的民间艺术,是一种自我娱乐的艺术形式。
海阳大秧歌有着五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它的特点是既粗犷奔放又热烈欢快,同时还结合了质朴坦率,风趣幽默的表演风格,使之闻名遐迩。
一、起源(一)出现时期海阳秧歌最早出现于明朝初年。
凤城镇建设村赵兵书法家用“赵谱书》记载:“二世祖昭(通)遗传(松尾)镇五高峰武略将军的命令。
明洪熙一年(1425),一代又一代的同堂,给了‘七叶汉翔'金额,悬匾古丹,先生们命令伴随着士族的存在给他,乐舞生闻韶率和秧歌练习唱歌跳舞,愉快”。
这是有关于海阳大秧歌的最早的记载,由此可见海阳凤城在当时已经出现了类似海阳大秧歌的艺术形式。
所以,海阳秧歌应该是起源于汉朝,开创于明,兴盛于大嵩卫城(也就是如今凤的城)。
海阳大秧歌——传承五百余年舞动在民间的胶东文化符号
072走向世界 仙境烟台文化·非遗CULTURE——传承五百余年…舞动在民间的胶东文化符号文/王平……图/刘泽明…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海阳大秧歌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舞蹈,属于山东三大秧歌之一,是民间社火中的舞蹈部分,流行于山东半岛南翼、黄海之滨的海阳市一带。
海阳秧歌据《海阳县志》记载有560年的历史,它以粗犷奔放、热烈欢快,质朴坦率,风趣幽默的表演风格著称于世。
海阳大秧歌是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它遍布海阳的十余处乡镇,并辐射至周边地区。
海阳大秧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广泛的群众性和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表演,是一种自娱性艺术形式,至今仍保留有秧歌队传统拜年形式,还有广场秧歌汇演,正月十三祭海等大型活动。
海阳秧歌表演形式独特,其内容十分丰富,表现打渔狩猎、农田耕作、大夫行医、货郎卖货、锢漏锯缸、艺人卖艺,还有扮演戏剧佳话、民间故事,粉墨浓妆,锣鼓伴奏,列成长队,踏拍欢舞,串街走巷。
表演形式分大场子和小场子两种:大场子是群舞,主要表现欢乐和激昂的情绪(大地开花、大走阵等);小场子是独舞、双人舞和多人舞(锢漏与王大娘,货郎与翠花等)质朴优美,耍逗有致,情趣盎然,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海阳大秧歌表演内容丰富,队伍结构严谨,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出行时排在最前列的是执事部分,其次是乐队,随后是舞队。
舞队有各类角色几十人。
秧歌队常用阵式有"二龙吐须"、"八卦斗"、"龙摆尾"、"龙盘尾"、"二龙绞柱"、"三鱼争头"、"众星捧月"等。
海阳秧歌舞蹈动作的突出特点是跑扭结合,舞者在奔跑中扭动,女性扭腰挽扇、上步抖肩,活泼大方;男性颤步晃头、挥臂换肩,爽朗风趣。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0732016.03。
浅谈海阳秧歌的艺术特征
浅谈海阳秧歌的艺术特征言及山东的秧歌,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活跃于胶州地区的“胶州秧歌”,生发于商河、惠民地区的“鼓子秧歌”以及本文所探究的“海阳秧歌”。
海阳秧歌活跃于山东海阳地区,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汉族民间舞蹈艺术,在年节、丰收时节或者是值得庆祝的时间节点集中上演。
今时,我们常以“古朴”“粗犷”“灵活自如”等词汇来描述海阳秧歌所呈现的特点,然而在多种多样的民族舞蹈艺术种类当中,“海阳秧歌”当属佼佼者之一。
一、海阳秧歌的基本构成通常人们提到秧歌,便是活灵活现的扭动起来。
然而,秧歌经过长期流传和演变,已经具有较为成熟和固定的整套仪式,并不仅仅局限于“扭”的动作和姿态。
首先,它由“祭祖”仪式开启秧歌的表演,而后按照相对固定的表演形式进行表演。
“海阳秧歌是包括道具舞蹈、扮演人物、民间小戏等表演形式在内的综合形式。
”由此便可得知,海阳秧歌的构成元素十分多样,表演起来也十分热闹。
(一)祭祖传统的海阳秧歌在开始之前,要举行一个庄重又严肃的仪式,通常称之为“祭祖”仪式。
此仪式中,祭祖者将祖先的名簿高高举起并祭拜,以示最崇高的敬意。
这也是原始遗风影响下,多民族多地区都存在的文化现象,而海阳秧歌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乡下秧歌进了城,先拜娘娘后耍景”,这句通俗的民间歌谣便是用最普通的语言无意间透露了原始海阳秧歌的祭祀内容。
“拜娘娘”在这里大抵是一种统称,它会因为各地区的风俗不同而祭拜不同的对象,但无论如何,祭拜仪式的重要地位是不可随意忽略的。
(二)表演形式秧歌活动一般包括“队伍行进”及“广场表演”两大部分。
原始的海阳秧歌活动中,二者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行进”一般是由秧歌人群组成纵队,随着队伍排头按照行进路线一路走一路演。
在《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中,罗雄岩将具体的程序归纳如下:“整个表演过程由土炮鸣礼、三进三退、群艺争辉、小戏尽兴等部分组成。
”可见,秧歌队伍进村之前,先鸣炮、放火鞭,如此而来,热闹的气氛瞬间点燃。
而后,秧歌队按照规定的队形变化开始舞动,按照规定的制式三次重复称为“三进三退”。
浅谈海阳秧歌的艺术风格
出上身肩膀的颤动 ; 有的则突出跳跃 、 扑地 、 跪 地的动作 , 但都在 突出大夫 的威武 、 勇猛 、 以及 至高无上 的总指挥形象 。
尾” “ 遍地开花” 等每一个阵势都充 满了流动韵律和图案质感。 慢
走 阵也 是在行进 中进行 , 队形整 齐划 一 , 边走 边舞 , 每一种角 色 在统一 的节奏中表演着各不相同的动作 , 让人感 觉眼花缭乱 , 美 传说锢漏 匠为南天门土地神所变 ,肩挑担子走街 串巷 为百 跳跃 , 挥臂抖肩 , 爽朗风趣 ; 姓锔 锅为晃子 , 实则伺机寻找妖精王大娘 , 把她 收回天界。但在 不胜收 。男演员在队形变化 中拧 动 , 秧歌中锢漏不是 以神仙的形象展现 ,而是散发 着质朴的乡土气 女性则扭腰挽扇 , 活泼大方 。 他们的表演整齐划一 , 钢 劲有力 , 动 息, 舞 蹈风格都是模拟生 活夸 张形成的 , 屈膝挑担 负重 的体态 , 作 时而大跳大转 , 时而大起大落 , 在隆隆的花鼓 与铿 锵的伴奏锣
一
、
生动的体现。
( 一) 大场子表 演是 海阳大秧歌 艺术的重头戏
大夫在海 阳当地传说是镇山之神 , 能把泛滥 的海水 定住 , 使
在热 烈的锣鼓 和音乐声 中,大夫带领秧歌 队员在观众 中拉 开一个宽阔的表演场地 ,用快走阵的节奏开始表演海 阳秧歌里 的各种队形花样图案 , 秧 歌里称跑 阵势也 叫耍大 场 , 队形 图案变 化莫测。跑阵势是整个秧歌表演场面最为壮观 的部分而且每 次
演 出的阵势不尽相同可以 自由选择衔接 。如 : “ 二龙 吐须 ” “ 龙摆
百姓免除灾难 , 为了纪念这位济世造福 的神仙 , 人们依据 自己的 心愿模仿他的形象 , 赋予他至高无上 的权利 。 又有称是行 医的药 大夫 , 他左手抱伞或令旗 , 右手执拂尘 ( 秧 歌中俗称甩子 ) 。但 同
海阳秧歌六大特点
海阳秧歌六大特点老百姓总结了它的六大特点:一是舞队庞大,歌舞单逗。
二是结构严谨,礼仪深重。
三是舞则纯舞,唱则逗情。
四是即兴扭舞,多样统一。
五是走阵多变,布阵巧妙。
六是鼓乐清纯,快慢适度。
根据这些特点,海阳秧歌形成了形式、内容极其丰富的民间舞蹈艺术。
它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精粹,也是百姓过大年时一道丰盛的"大菜"。
海阳秧歌在胶东这片热土上,红红火火,蓬勃发展起来。
队伍组成海阳秧歌的队伍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出行时排在最前列的是执事部分,由三眼铳、彩旗、香盘(由会首或副会首端捧)、大锣组成。
乐大夫是舞队的指挥,左手抱伞,右手执甩子,关于其身份,民间传说不一,有说是一看场佬,反穿皮袄是为御寒,手抱雨伞有祈求风调雨顺之意;也有说是一过路大夫,手执马甩是为了消病去邪。
花鼓一般由十六至二十四名男青年组成,武生扮相,排在队伍前列,为秧歌队开路和打场,单手击鼓,左手虽持鼓槌但不击鼓,只随节奏相应地做动作。
小女曼作乡间姑娘扮相,原与花鼓结对表演,后逐渐脱离花鼓而独立表演。
货郎与翠花。
表现乡间小商人串乡走村,村姑挑挑买小百货的生活情节。
箍漏匠与王大娘。
民间传说;王大娘是玉皇大帝的女儿旱魃所变,她私自下凡,变成村妇王大娘。
箍漏匠是南天门土地神变化,受玉皇大帝之命,到凡间捉拿王大娘归天。
艺人选取二人相遇后戏逗打闹、相互周旋的情节,编排成一段双人舞蹈,既可以串街走阵,又可以在演场时单独表演。
丑婆与傻小子。
丑婆是乡间老妇扮相,傻小子则是顽皮孩童扮相。
二人在秧歌队中不受局限,可随意跑动,逗闹嬉笑,取悦观众音乐海阳秧歌的音乐由锣鼓和歌曲两部分组成,以锣鼓伴奏为主。
打击乐由大鼓、大锣、大钹、小钹、堂锣等组成。
两种主要的锣鼓曲谱慢走阵与快走阵,只是速度不则,而节奏型基本相同,都是三鼓一锣(一板三眼)。
歌曲多为民间小调,演唱时,中间进有打击乐插入,其代表曲目为《大夫调》、《跑四川》等,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笛子、笙、二胡等乐器伴奏。
山东海阳秧歌的舞蹈特征
山东海阳秧歌的舞蹈特征引言秧歌,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和各地不同的传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舞蹈形式。
其中,山东省海阳市的秧歌舞蹈因其优美的舞姿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备受观众喜爱。
本文将从音乐、舞蹈方面分析海阳秧歌的舞蹈特征。
音乐特征海阳秧歌的音乐有着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独具鲜明的调式海阳秧歌采用一种独特的调式,叫做“秧歌调”。
这种调式有着明显的特征,即音域较高,旋律欢快活泼,往往伴随着鼓点和粗犷的唱腔。
这种调式充分表现了海阳地区的特有文化气息。
充满节奏的鼓点在海阳秧歌的音乐中,鼓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鼓点的节奏感非常强烈,让人不禁跟随击鼓的节拍起舞。
鼓点的使用不仅增加了舞蹈的节奏感,还为舞蹈表演增添了更丰富的层次。
地域特色鲜明的曲调海阳秧歌的音乐虽然有着自己的独特特点,但又融合了许多地方音乐元素,如东北二胡乐曲、山东小曲等。
这种音乐融合让海阳秧歌的音乐又有了更具地域特色的味道。
舞蹈特征同样,海阳秧歌的舞蹈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下面是几个方面的分析:活泼欢快的动作海阳秧歌的舞蹈动作以活泼欢快为主,许多舞蹈动作来自于生活中劳作和娱乐的场景,如割麦、摘桑、压线等等,这些舞蹈动作仿佛将观众带入到了田野间的快乐生活,让人忍不住随着音乐和舞蹈动起来。
以手舞为主的展现形式海阳秧歌的舞蹈以手舞为主,手臂动作多姿多彩,多为拍手、弹指、挥手、侧手等街舞式手势。
这种手舞风格让整个动作看起来更加协调而流畅。
伴随着唱腔的表演海阳秧歌舞蹈表演中除了有音乐和舞蹈外,还有粗犷的唱腔。
唱腔唱较为低沉的男音和高亢的女音交替唱出,表达了秧歌的节奏美,有着浓郁的地方文化气息。
独特的服饰及道具海阳秧歌的舞蹈衣着皆为普通的民间服装,以白色为主色,平凡而朴素,但其中的生活气息却是很浓。
此外,农业用具、芦笙、鼓等道具也成为了海阳秧歌不可或缺的舞蹈元素,加强了舞蹈表演的独特风格。
后记总之,海阳秧歌的舞蹈和音乐虽然看似平凡普通,但却真实地展现了海阳地区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三大秧歌的风格特征
三大秧歌的风格特征山东秧歌是汉族舞蹈中的重要部分,全面地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和齐鲁文化。
山东秧歌包含着鼓子秧歌、胶州秧歌以及海阳秧歌三大类,这三类秧歌是具有深厚地域文化民间舞蹈形式,它们的风格特征和表演形式相互联系,却又存在着较大的不同。
文章主要对三大秧歌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人文背景以及三大秧歌的文化传承进行了解,对表演风格以及表演内容进行了解,比较三者风格特征的关系,更好地认识山东三大秧歌。
1鼓子秧歌的风格特征鼓子秧歌在动律上具有“沉稳神韧”的特点,鼓子秧歌的表演过程中将动作韵律有效进行表现传达,形成独具特色的动律体态特征。
鼓子秧歌中的沉主要是指鼓子秧歌的表现内涵中蕴含着对包公的歌颂,稳主要是指鼓子秧歌表现形式的沉稳和完整。
神则是鼓子秧歌在表现形式中的动作和神态的传神,是鼓子秧歌表现中较为典型的艺术特征规律。
韧则是指鼓子秧歌中具有较强的舞蹈动作韧性,这也是鼓子秧歌对舞蹈动作的一个要求,鼓子秧歌的动律特征在长期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不断的获得延伸,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鼓子秧歌表演形式。
鼓子秧歌在表演过程中较为注重韵律和节奏,鼓子秧歌在表演形式上主要分为音乐表演和群众演员表演两个部分,在乐队表演部分主要是根据需要表演的内容进行表演,鼓子秧歌的表演乐器跟传统秧歌的乐队乐器较为相似,主要有鼓、锣、镲、饶博以及旋子等。
在表演风格上鼓子秧歌较为热闹,形式较为完整,在音乐的节奏上较为欢快和喜庆,鼓子秧歌在表演部分包括伞鼓棒花一起其他角色,在鼓子秧歌表演中领头的叫头伞,主要是对表演现场的指挥。
表演者一般左手持伞,右手拿旋子,花伞则是鼓子秧歌表演中的亮点,表演者一般左手持伞,右手拿虎撑,代表风调雨顺和保佑平安的寓意。
鼓主要是指表演者击鼓起舞,表演者表演内容一般为勇士,棒也就是戏曲中的武生,在形象上一般较为干练,花则相当于戏曲中花旦,一般主要有年轻的妇女表演,鼓子秧歌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大鼓子秧歌是鼓子秧歌的较早的叫法,鼓子秧歌主要活跃在山东鲁北地区,在表现题材上更多的以齐鲁文化中的故事题材为主,鼓子秧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历史发展和演变中不断的获得发展。
浅谈海阳秧歌的艺术风格
浅谈海阳秧歌的艺术风格作者:纪文清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8期摘要:海洋秧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是集歌,舞,乐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表演风格以古朴,豪放,气势恢宏而著称。
它的主要特点在于它的大,舞队庞大,角色众多,再加上乐队打击乐、吹打乐和彩旗组共计有百号人之多,因而被称为大秧歌。
它歌舞单斗,结构严谨,礼仪深重,舞则纯舞,唱则逗情,走阵多变,鼓乐清纯,快慢适中,形成了内容丰富多彩的有歌有舞的艺术形式。
关键词:乡土气息;大气豪放;礼仪表演;演唱音乐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4-0160-01海阳秧歌这颗绚丽的民间艺术之花,之所以能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并海且香飘四海,长盛不衰,其根本原因在于它拥有坚实的群众基础,鲜明浓郁的地方特色,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广泛赞誉,得到了政府及专家的高度重视。
一、浓郁的地方乡土气息是海阳秧歌的主要特点由于海阳秧歌产生于民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内容也都是反映民间劳动生活的人和事,设置的角色即多又杂,在统一节奏中其表演又各具特色,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如大夫行医,锢漏锯缸,货郎卖货,丑婆与傻小,打渔狩猎等,在海阳秧歌里都有生动的体现。
大夫在海阳当地传说是镇山之神,能把泛滥的海水定住,使百姓免除灾难,为了纪念这位济世造福的神仙,人们依据自己的心愿模仿他的形象,赋予他至高无上的权利。
又有称是行医的药大夫,他左手抱伞或令旗,右手执拂尘(秧歌中俗称甩子)。
但同样是大夫,每个乡镇、村在表演风格上有着不同的差异,有的突出上身肩膀的颤动;有的则突出跳跃、扑地、跪地的动作,但都在突出大夫的威武、勇猛、以及至高无上的总指挥形象。
传说锢漏匠为南天门土地神所变,肩挑担子走街串巷为百姓锔锅为晃子,实则伺机寻找妖精王大娘,把她收回天界。
但在秧歌中锢漏不是以神仙的形象展现,而是散发着质朴的乡土气息,舞蹈风格都是模拟生活夸张形成的,屈膝挑担负重的体态,稳健的提沉步,轻快的小沉步,都突出了他诙谐、逗趣、睿智的人物性格。
浅谈山东三大秧歌的风格特征的比较
浅谈山东三大秧歌的风格特征的比较浅谈山东三大秧歌的风格特征的比较摘要山东秧歌是汉族民族舞蹈中的重要部分,它比较全面地继承了齐鲁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
山东的秧歌中包含着鼓子秧歌、海阳秧歌以及胶州秧歌三大类,这三类秧歌是传统精神文化的有效伸展,其风格和艺术特征以及表演内容都独具特色,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三大秧歌是具有深厚文化地域的民间舞蹈形式,虽然山东三大秧歌的风格和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但是其表形式也具有较大的区别,比较其风格形式的异同对于研究民间舞蹈和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主要对山东三大秧歌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人文背景以及三大秧歌的文化传承进行分析,探析其风格特征,重点对动律特征和表演风格以及表演内容进行分析,并归纳分析出三者风格特征的内在联系与比较其异同,从而更好地认识山东三大秧歌,并深入挖掘三者的传统文化内涵。
关键词:山东;鼓子秧歌;海阳秧歌;胶州秧歌;风格;比较目录摘要 (1)引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山东三大秧歌概述 (3)(一)山东自然环境与秧歌 (3)(二)山东人文环境与秧歌 (3)(三)三大秧歌的发展与传承 (4)二、山东三大秧歌的风格特征 (4)(一)鼓子秧歌 (4)1. 动律特征 (5)2. 表演风格 (5)3. 表演内容 (5)(二)海阳秧歌 (6)1. 动律特征 (6)2. 表演风格 (6)3. 表演内容 (7)(三)胶州秧歌 (7)1. 动律特征 (7)2. 表演风格 (8)3. 表演内容 (8)三、山东三大秧歌的联系与差异比较 (9)(一)山东三大秧歌的联系 (9)1. 文化渊源 (9)2. 表现形式 (9)3. 表演内容 (10)(二)山东三大秧歌风格差异比较 (10)1. 表演道具 (10)2. 表演舞蹈 (11)3. 表演风格 (11)四、结论 (11)参考文献 (13)致谢 (14)山东秧歌是齐鲁地区比较传统的艺术形式,在山东地区流行较为广泛,其中鼓子秧歌和海阳秧歌以及胶州秧歌,是影响较大的传统民俗艺术舞蹈,主要用来庆祝丰收和重要节日的民间舞蹈形式。
山东海阳秧歌舞蹈动态文化探究
山东海阳秧歌舞蹈动态文化探究作者:魏向昕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7期摘要:山东海阳秧歌作为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一种,它占据着民间舞蹈的重要地位。
本文主要通过对山东海阳秧歌进行一个舞蹈风格、文化特点、音乐文化特征等方面的介绍,指出海阳秧歌本身的内涵和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分析其历史发展变迁仍然存在的原因,从而歌颂山东地区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精神,传达给世人一种海阳人的豪爽精神。
关键词:秧歌;舞蹈动态;文化研究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162-01一、海阳秧歌舞蹈文化特征海阳秧歌的舞蹈是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海阳地区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民俗特点,透过舞蹈我们能够看到海阳秧歌里所展现出来的活泼与热情。
海阳秧歌舞蹈动作要求必须具有活泛的身体,注重内在力量的扩张运动。
强调演员“铺身刹架”、“脚底生根”,要具有硬度和柔软度,给人一种沉重的、健康的感觉,但女演员是讲究披露的心态,特别强调腰部的灵活性,形成海阳秧歌男“沉放”,女“捉襟见肘”特有的节奏和丰富。
海阳秧歌因为其人民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而承担着许多的职能,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祭祀职能,海阳秧歌需要体现出祭祀时候的隆重性。
每年正月初一,海阳秧歌都要热热闹闹的表演起来,而在秧歌表演之前,都需要先去祭拜祖宗,表达出与祖宗同乐的情怀。
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仪式已经从简,但是有一部分的仪式没有被抛弃,在秧歌表演之前,乐大夫需要带领着秧歌队伍以舞蹈的形式行祭拜之礼,并且只有乐大夫、花鼓这样的重要角色可以祭拜,像丑婆、王大娘这样的角色是不允许祭拜的,当然现在已经没有这样的规定了。
海阳秧歌主要是以歌舞戏融为一体的这一种综合性的民间舞蹈艺术,其中歌和戏占据了主要的地位,并且只有歌戏相互配合才能表达出典型的海阳秧歌文化特征。
海阳秧歌的音乐节奏通常比较平稳,而且多以平均节奏为主,其中会加入一些花点的变化,一般是四拍或者八拍的无限反复演奏。
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舞蹈风格特点差异及文化背景差异研究
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舞蹈风格特点差异及文化背景差异研究前言山东地区的两种秧歌形式——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有着不同的舞蹈风格,这主要是文化背景的不同,造成两种两个在舞蹈风格上出现了一定的差异。
但是针对胶州秧歌与海阳秧歌舞蹈风格有哪些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如何产生影响,并没有得到学者们的过度关注,普通大众对两种秧歌的认知也不够深入,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传统舞蹈形式面临着难以发展、传承的困境,而明确不同秧歌舞蹈风格特征,深化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的对比,可以让大众深入了解这两种秧歌,并且对于舞蹈创作者来说,可以将秧歌的舞蹈风格特征融入舞蹈作品中,让更多的群众感受秧歌的魅力,在传承传统舞蹈艺术时,让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焕发出了新的生命。
本研究通过对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的舞蹈风格特点及文化背景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探究两者之间的不同,能够深化大众对这两种秧歌的认知,对传统舞蹈艺术的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1.1 研究对象本文以胶州秧歌,海阳秧歌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1.2.1 文献资料法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学术期刊网站上,以山东秧歌现状、胶州秧歌、海阳秧歌风格特点为依据,收集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包括书籍、期刊、学位论文等,将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分类,深入分析各类文献资料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与结论等,从中提取与本研究密切相关的内容,为本研究的进行提供参考依据。
1.2.2 对比分析法以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为分析对象,进行舞蹈风格特点以及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对比,分析二者形成的不同原因,通过对比分析法更加明确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化对民间传统文化的理解。
1.2.3 逻辑分析法从专家访谈、文献资料以及对比分析过程中,运用归纳、判断、推理、总结等逻辑分析方法,对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舞蹈风格特点差异、文化背景差异进行分析,以总结出影响结论。
1.2.4 专家访谈法对山东老艺术家进行电话专访,具体了解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在山东秧歌中占据的地位以及在当地的影响力,以专家论据为本文的写作提供参考。
山东海阳秧歌舞蹈文化特征探究
01 一、历史渊源
目录
02 二、舞蹈特色
03 三、文化内涵
04 四、结语
05 参考内容
山东海阳秧歌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流传于山东省海阳市及周 边地区。这种舞蹈形式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和艺术价值,是当地人民在长期历 史发展中形成的文化瑰宝。本次演示将从历史渊源、舞蹈特色、文化内涵等方 面对山东海阳秧歌进行探究。
3、音乐特点
山东海阳秧歌的音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其曲调主要由当地的民间小调、山 歌和号子等组成,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同时,打击乐伴奏也是海阳秧歌的一 大特点,节奏明快、欢快热烈,为舞蹈增添了浓厚的氛围。
三、文化内涵
1、地方特色与民族精神
山东海阳秧歌作为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文 化信仰和民族精神。这种舞蹈形式将海洋文化与中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 的艺术风格。同时,海阳秧歌还体现了当地人民勇敢、坚韧、乐观的民族精神。
一、历史渊源
山东海阳秧歌起源于明朝时期,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当时沿 海地区的百姓多以渔业为生,为了祈求出海平安和丰收,人们开始在陆地上表 演具有海洋特色的舞蹈,这便是海阳秧歌的雏形。随着时间的推移,海阳秧歌 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集娱乐、祭祀、教育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民间舞蹈。
二、舞蹈特色
3、创新发展模式:在保留海阳秧歌传统特色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元素进行创 新,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
4、拓展传播渠道:通过文艺演出、展览、影视作品等多种形式,将海阳秧歌 推向更广阔的舞台,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谢谢观看
四、海阳秧歌的未来发展趋势和 前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海阳秧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受到重视,然而也面临着 传承与发展的问题。为了保护和推广海阳秧歌,以下几点建议值得:
海阳秧歌的艺术特点和传承
海阳秧歌的艺术特点和传承作者:暂无来源:《尚舞》 2021年第1期张丽丽【摘要】海阳秧歌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其集乐、舞、歌为一体,表演风格豪放、古朴,具有恢弘的气势、角色多、舞队庞大是其显著特点。
海阳秧歌队伍加上彩旗组、乐队有上百人,所以海阳秧歌又被叫作“大秧歌”。
其有歌有舞,内容丰富。
本文主要以海阳秧歌为研究对象,对其艺术特点和传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海阳秧歌;艺术特点;传承胶州秧歌、鼓子秧歌和海阳秧歌是山东秧歌中最具代表性的秧歌。
其中,本文所探究的海阳秧歌在山东海阳地区最为活跃,是一种极具综合性的汉族民间舞蹈艺术。
今天,我们经常用灵活自如、粗犷、古朴等词汇对海阳秧歌呈现的特点进行描述,在多样化的民族舞蹈艺术种类中,海阳秧歌始终位于前列。
由此可见,探讨海阳秧歌的艺术特点和传承,意义极为重大。
1.发展历程1.1出现时期海阳秧歌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明朝刚刚建立之时,被记录在《赵氏谱书》一书中。
《赵氏谱书》记载:“二世祖赵(通)世袭(大嵩卫)指挥镇舞诰封武略将军。
明洪熙一年,欣逢五世同堂,上赐‘七叶行祥’金额,悬匾谷旦,诸位指挥偕缙绅光临赐贺,乐舞生闻韶率其创练之秧歌,舞唱于庭,其乐融融。
”洪熙一年为公元1425年,可见当时已有秧歌活动于今海阳凤城。
据上所述,海阳秧歌源于汉,创于明,兴于大嵩卫(今凤城)。
1.2兴盛时期海阳秧歌兴盛期为清朝中后期,即雍正开设宋魏海阳县后。
老城区、海阳以及丰城离海很近,当地经济文化繁荣,民间艺术发展非常快,这便为民间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有这样一首民谣:“乡下秧歌进了城,先拜娘娘后耍景。
正月十五不进城,过日来了撵出城。
”由此可以看出,秧歌当时在重大节日中已成为必不可少的节目。
1.3成熟时期海阳秧歌在其自身基础上借鉴了其他艺术活动的优势,取长补短,这是其得以发展的一大因素。
所以,两百年前左右,海阳对蜀地的歌舞就进行了深刻研究。
此外,海阳秧歌中的“乐大夫”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八卦门”和“螳螂门”,也就是它的舞蹈基本动作融合了各种拳术套路,最终促进各自的风格特点形成。
浅析山东海阳大秧歌中的民俗文化
188浅析山东海阳大秧歌中的民俗文化周晓 山东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舞得欢畅、唱得逗情、结构严谨、礼仪厚重;是一种生活的回报,也是悠久记忆的传承。
集这种种魅力于一身的,就是山东海阳大秧歌。
[1]本文将结合海阳的地理、历史、文化因素,浅析海阳大秧歌中较为突出的几点民俗文化特征。
图1是本文的分析思路。
一、“大”海阳大秧歌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海阳大秧歌的动作幅度大。
秧歌表演的动作以跳、转、扭为主,人们评价秧歌队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其动作是否夸张有力,这也是海阳大秧歌极具感染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海阳大秧歌表演服饰、妆容的颜色碰撞大。
大秧歌表演者服饰的颜色大都以亮色为主,妆容也比较夸张,特别是领队的“乐大夫”,红脸黑文,充满了原始的神秘性。
最后,海阳大秧歌的表演人数庞大。
人员少则数十人,多则百十余人。
鼓槌起、锣声响,轰轰烈烈大有排山倒海之势。
而周围的村民对此更是有极大的热情,秧歌队表演时,附近的村民都会去围观,里三层外三层,确有万人空巷之景。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海阳大秧歌的庞大气势离不开其地理位置的影响。
海阳市地处黄海之北,万米金沙滩环绕其周。
海风吹拂,海浪轻拍,良好的气候环境为优秀的民俗文化提供了丰厚土壤,而在海边生长的海阳人民与江南人的温婉柔和不同,海阳人习惯了大海的澎湃汹涌,并将这股“冲劲”自然地融入到了秧歌的表演之中——慷慨激烈的鼓点、大幅度的跳跃、夸张的扭摆。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优越的地理位置也为海阳人民提供了丰富的海洋资源,而有关祭海的活动也越来越频繁。
每年正月十三的龙王节是海阳渔民最为重视的一个节日,他们会在这一天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
渔民在龙王庙前磕头上香,祈求来年风调雨顺、鱼虾满仓,祭祀活动中请、送“龙王”的重任便交给了海阳大秧歌。
跟其他各地带有祭祀意味的活动一样,海阳大秧歌表演者的妆容充满了原始的神秘性,色彩的夸大是必不可少的,人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吓走一些不好的东西”。
山东海阳秧歌的舞蹈特征
山东海阳秧歌的舞蹈特征-音乐论文山东海阳秧歌的舞蹈特征刘星彤(长江师范学院,重庆408000)【摘要】作为山东地区“三大秧歌”中的一种,海阳秧歌凭借着厚重的文化韵味与极具特色的舞蹈特征成为我国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文章首先系统地阐述海阳秧歌的角色定位,在此基础上对海阳秧歌的动律动势、队形、道具、服饰、化妆、表演程序等展开深入的分析,最后再研究形成这些特征的原因。
【关键词】海阳秧歌;角色定位;舞蹈特征;形成原因海阳秧歌在我国享有盛誉,在2006年被正式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的民间艺术瑰宝。
据考证,海阳秧歌产生于明朝,至今已有接近六百年的历史,在北方的农村地区特别流行。
笔者针对山东海阳秧歌的舞蹈特征展开深入的分析论述,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并喜欢海阳秧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一.海阳秧歌角色定位海阳秧歌的规模大、角色多。
总的来说,海阳秧歌的主要角色有乐大夫、花鼓、小嫚、货郎和翠花、锢漏和王大娘、丑婆与傻小、霸王鞭等,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明确的定位。
下面对这些角色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乐大夫乐大夫在海阳秧歌队伍中的角色定位是领舞,因此担当此角的往往是村中有着较高声望,并且舞蹈技艺非常成熟的人。
在秧歌盛行地区流行这样的一句话:“耕田靠拖拖,秧歌靠大夫”,由此乐大夫在海阳秧歌的地位可见非同一般,乐大夫是队伍的领头人物,负责领导整个舞队、播报节目、贺谢、逗趣等工作。
(二)花鼓花鼓是海阳秧歌中继乐大夫之后的二号人物,通常由强壮的男性担任这一角,负责为整个秧歌队伍打场开路。
在表演开始的时候,他们要在场地的外围敲锣打鼓,驱赶人群让出场地。
此外,需要协助乐大夫开展祭祀活动。
表演不局限于一种形式,例如有单双锤花鼓、长短穗花鼓。
不同形式的花鼓表演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三)小嫚小嫂意为年轻姑娘,因此此角色由女性承担。
以往这一角色只是配合花鼓表演,发展至今小嫂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角色,表演人数为4的倍数,一般在16~24之间,小嫂的服装通常是汉族的民间舞蹈服装,对动作没有特别的要求。
山东民间三大秧歌的艺术表现形式研究
服饰:色彩鲜艳,图案丰富,展现 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
服饰和道具的搭配:根据舞蹈情节 和人物角色的需要,进行合理的搭 配,增强舞蹈的表现力和视觉效果。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道具:种类繁多,如扇子、手绢、 花伞等,通过巧妙的运用,展现出 秧歌舞蹈的多样化和技艺性。
创新与传承: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 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使秧歌的服 饰和道具更具有时代感和艺术性。
保护措施:政府和社会 各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如加大资金投入、开展 非遗项目申报、加强传 承人培养等,以保护和 传承三大秧歌这一宝贵 的文化遗产。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三大秧歌在保持传统元素的同时,不断融入现代舞蹈、音乐等艺术形式, 展现出更加丰富的艺术魅力。
多元化的表现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三大秧歌的表现形式也日趋多样化,如广场表演、舞台 演出、民间赛事等,吸引了更多观众的关注。
地域特色:山东民间三大 秧歌分别代表着鲁南、鲁 北和胶东地区的文化特色 和风情,具有浓郁的地方 色彩。
风格特点:山东民间三大 秧歌在舞蹈动作、音乐伴 奏和服饰装扮等方面各具 特色,展现出丰富多彩的 艺术魅力。
秧歌通过舞蹈、音乐、服饰等 表现形式,传递了山东地区的 民俗风情和文化特色
山东民间三大秧歌是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 文化内涵和价值
弦乐:以二胡、板胡等弦乐器为主,演奏细腻、婉转,与鼓吹乐形成鲜明对比。
唱腔:三大秧歌的唱腔各具特色,如胶州秧歌的“呵哟哟”唱腔,海阳秧歌的“咳腔”等,表现了不同地域的文 化特色。
节奏:三大秧歌的节奏也有所不同,如鼓吹乐的节奏明快、跳跃,而弦乐的节奏则较为缓慢、柔和。
商河秧歌:服饰简洁,道具实 用,突显出朴实的民间风情
胶东婚丧风俗
胶东婚丧风俗篇一:烟台民俗文化■海阳大秧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阳大秧歌的表演完全可以用“震撼”二字来形容,隆隆的花鼓声与铿锵的锣鼓伴奏,60名秧歌手舞动起来,犹如万马奔腾,英雄气概尽显。
指挥者“乐大夫”、花鼓、小嫚、霸王鞭、货郎与翠花、箍漏匠与王大娘、丑婆与傻小子、老头与老婆、相公与媳妇等等以及各类角色的舞者,各有各的妙,各有各的喜。
庙会上,海阳大秧歌“串”了好几个“场”,一路跳一路演,看得观众目不暇接。
据介绍,历经580多年传承与发展的海阳大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是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它以豪放、古朴的表演风格、严谨的表演程式和恢宏的表演气势而著称于世。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明朝初期,近年来更是走向世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表演上也出现了他们的身影,如今俨然是烟台的一张历史文化名片。
■胶东大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栖霞盲人曲艺队表演的胶东大鼓则令人在感悟历史文化中为之动容。
入选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胶东大鼓,是产生并流行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曲艺形式。
当日庙会上,盲人曲艺队先后给观众表演了《打黄狼》、《家有贤妇》、《劈老头》三部鼓书。
曲艺队中年龄最大的是68岁的王秀云老人,他说,这支盲人曲艺队从当年抗日时期的“盲人救国会”以及建国后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发展而来,从爱国热情到如今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很高兴,很自豪。
据介绍,胶东大鼓在整个胶东民间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1923年,世界音乐大师克莱斯勒来到烟台,耳濡目染了胶东大鼓的神韵,随后,就创作了世界经典名曲《中国大鼓》,成为近百年来世界乐坛反映中国乃至亚洲的经典之作。
■只楚庙鼓(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咚,咚,咚咚,咚??”只楚庙鼓打起来,气势恢宏。
庙鼓手舞动槌穗、击鼓开场,边甩边打,击鼓震天如雷声,槌穗飞舞如闪电,节奏抑扬顿挫,表演威武强悍。
庙鼓的第二代传人、今年已经72岁的邹积沅说,只楚庙鼓已有120多年的历史,在旧社会,敲打庙鼓是村民祭祀祈雨以及赶庙会时必举行的活动。
国心文化乡村专题:结构严谨的海阳秧歌
国心文化乡村专题:结构严谨的海阳秧歌“海阳秧歌”是流行于胶东地区的另一种秧歌。
海阳秧歌结构严谨,秧歌队分指挥、演员、乐队三部分组成。
其中指挥名为“乐大夫”,集体表演者为“花鼓”、双人表演为“货郎”与“翠花”、“丑婆”与“傻小”、“老头”与“老婆。
正文指挥乐大夫左手抱伞,右手拿“甩子”,抱伞之意为祈求风调雨顺,手执甩子是为消病去邪。
指挥者的动作寓于舞蹈动作中。
演员分男女演员两种,人数多则几十人。
男演员叫“花鼓”,一般由16至24名男青年组成,戏剧武生扮相,排在秧歌队伍前列,为秧歌队开路打场,单手击鼓,与乡间姑娘扮相的做结对表演,也可以脱离花鼓独立表演。
货郎与翠花是表现乡间小商人走街串巷、村姑娘挑买小百货的生活情节。
丑婆则是乡间老妇扮相,傻小是顽皮孩童扮相,两人在秧歌表演中不受限,可随意跑动,逗闹嬉笑,取悦观众。
扮老头、老婆的表演者随秧歌队跑场,并指挥乐大夫点报表演节目。
海阳秧歌的演出步骤有:拜进、拜出,串街、走大阵,耍小场、跑阵式,演场。
“拜进”与“拜出”主要是用于秧歌队与接受单位的联系和告别;而显示秧歌队阵容、技艺和进入表演场地开辟表演区域、拉大场的表演叫“串街”、“走大阵”;“耍小场”和“跑阵式”为秧歌队中几种角色的重复表演和各种图案变换的默契配合,犹如众星捧月;“演场”则是以上几种形式的“煞板收势”。
秧歌队按逆时针方向走大圆场,指挥乐大夫舞至中间点报节目,各种秧歌小戏舞蹈节目依次亮相表演,其他演员蹲地小憩。
海阳秧歌的动作,要求全身都要“活泛”,要“浑身会说话”。
动作非常讲究内在力量的扩张,而扩张要靠呼吸来带动,呼吸聚散着内在力量,作用到胸部、胯部,扩展到全身,控制着动作的力度和幅度,可谓“以气带动,以内制外”。
男演员讲求“铺身刹架”、“脚底生根”、刚柔相济,给人一种沉重、稳健之感觉。
女演员讲究心态的表露,追求舒展飘逸,特别强调腰部的灵活性,从而形成海阳秧歌男“提沉”,女“抻拉”的特有韵律和丰富内涵。
论胶州秧歌与海阳秧歌体态特征中“拧”的区别
论胶州秧歌与海阳秧歌体态特征中“拧”的区别刘舒璐秧歌是山东民间文化的一大特色,胶州秧歌、海阳秧歌和鼓子秧歌并称为山东三大秧歌,其中,胶州秧歌与海阳秧歌的女角都有“三道弯”的形态而易被混淆,但其实二者有很大差异,如形态表现、大众审美取向、历史源流等。
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只是在形态上容易被误认,其实二者在体态上表现出较大差异。
正是因为海阳秧歌和胶州秧歌有着这样的训练意义,因此,有必要探讨二者表演体态中“拧”的形态,在具体的舞蹈表演中,通过道具和身体舒展的配合来进一步体现二者的区别。
本文正是在这样探讨的基础上展开对二者体态中“拧”的具体比较。
一、胶州秧歌中的“拧”(一)胶州秧歌的训练意义胶州秧歌距今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是一种将舞蹈与戏剧结合在一起的秧歌形式。
胶州秧歌主要分布在山东南部郊县一带,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色。
胶州秧歌有很多别称,如“地秧歌”“跑秧歌”“扭断腰”和“三道弯”等,从它的各种别称来看,胶州秧歌因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而深受大众的喜爱。
胶州秧歌由女角进行表演,从女子形态来看,胶州秧歌的表演形式十分丰富,群众都可以参与其中,群众可以根据喜好来选择其喜欢的表演形式。
胶州秧歌也逐渐开始从民间走向舞台,即从农村广场逐渐走向舞台,走向学生课堂,成为当地舞蹈表演的一大特色,吸引了很多外地人来这边学习和表演。
胶州秧歌的表演特点是“脚拧扭腰,小臂绕八字(动肩),手推、翻腕的有机配合”,尽管总结出来就这几个字,但是它们概括了胶州秧歌的表演特点,这些动作的要义在于表演者的脚掌要富有弹性,而脚跟要跟随节奏而灵活地扭动,如此具体的摇动动作使得膠州秧歌不同于其他秧歌,因此,胶州秧歌的训练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二)从单一动作看胶州秧歌中“拧”的作用不同秧歌的动作形式不同,但是秧歌的动作从整体上看较为单一,或者是尽管存在很多动作,但动作内容依旧较少,如何通过单一或者简单的动作吸引群众去喜欢它,去学习它,其精华就在于动作中的“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胶东文化中海阳大秧歌的艺术特色作者:赵倩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4年第11期活跃在齐鲁大地上的大秧歌最主要的有“胶州秧歌”、“海阳秧歌”和“鼓子秧歌”,被称为山东“三大秧歌”或者说“三大民间舞蹈”,其总体风格男性粗犷豪放、尽现阳刚之气,女性则是妩媚柔韧、富有含蓄之美,而最具豪情、粗犷奔放、风趣幽默的则是流传在胶东半岛的海阳秧歌……一、简介海阳秧歌表演形式独特,其内容十分丰富,表现打鱼狩猎、农田耕作、大夫行医、货郎卖货、锢漏锯缸、艺人卖艺,还有扮演戏剧佳话、民间故事,粉墨浓妆,锣鼓伴奏,列成长队,踏拍欢舞,串街走巷。
表演形势分大场子和小场子两种:大场子是群舞,主要表现欢乐和激昂的情绪(大地开花、大走阵等);小场子是独舞、双人舞和多人舞(锢漏与王大娘,货郎与翠花等)质朴优美,耍逗有致,情趣盎然,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由于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的不同,俗有“南文、北武、东雅、西俗”之说,又有“大架”和“小架”秧歌两源之分。
大架秧歌,舞队文雅富丽、豪放优美,以锣鼓伴奏。
小架秧歌,舞队朴素,粗犷,自由欢快,以锣鼓管弦乐伴之(唢呐、二胡、笛子等)。
总政歌舞团、解放军艺术学院创作的获奖舞蹈作品《在希望的田野上》、《苦菜花》都充分表现出了鲜明的海阳大秧歌的艺术特色。
1983年北京舞蹈学院舞蹈系,把海阳大秧歌正式列为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必修教材,登上了高等学府的讲坛。
海阳大秧歌是文化,是艺术,也更像是一幅画、一首诗、一曲交响乐,她那古朴豪放的表演风格、浓郁厚重的乡土气息、个性张扬且和谐统一的韵律,使全国乃至世界的人们领略了海阳底蕴深厚的文化风采,带给人们无限的美的享受。
二、寻根索源海阳秧歌的历史,据现有资料可追溯到明初。
凤城镇建设村赵炳书家藏《赵氏谱书》记载:”二世祖赵(通)世袭(大嵩卫)指挥镇舞诰封武略将军。
明洪熙一年(1425年),欣逢五世同堂,上赐’七叶行祥’金额,悬匾谷旦,诸位指挥偕缙绅光临赐贺,乐舞生闻韶率其创练之秧歌,舞唱于庭,其乐融融”。
这是有关海阳大秧歌最早的文字记载,可见当时已有秧歌活动于今海阳凤城。
据上所述,海阳秧歌始于汉,兴于大嵩卫城(今凤城)海阳秧歌的兴盛时期大致在清朝中期,即雍正十三年裁大嵩卫设海阳县以后。
海阳旧县城凤城,依山傍水,海运方便,是当时海阳经济文化的中心,这势必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发展。
当地有这样一首民谣:”乡下秧歌进了城,先拜娘娘后耍景;正月十五不进城,过日来了撵出城。
”说明秧歌当时已成为庆贺节日不可少的活动内容,而凤城已是四乡秧歌的活动中心。
海阳秧歌得以逐步发展、日趋成熟,重要因素之一是它能不断地吸收各种外来艺术的精华,如乾隆三十五年海阳柳树庄人陈英弼编写的秧歌剧《陈老喜劝子跑四川》序中所述:”余随胡公廷章供职邛州,甚爱蜀歌之美,仿做’跑四川’。
教秧歌班演唱”。
由此可见,早在二百多年前,海阳秧歌的音乐唱腔就已经借鉴蜀歌了。
另外,海阳秧歌中”乐大夫”俗有”螳螂门”、”八卦门”之分,即是指他的舞蹈基本动作汲取了不同拳术套路而形成各自的风格。
三、艺术特点海阳大秧歌表演内容丰富,队伍结构严谨,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出行时排在最前列的是执事部分,其次是乐队,随后是舞队。
舞队有各类角色几十人。
秧歌队常用阵式有”二龙吐须”、”八卦斗”、”龙摆尾”、”龙盘尾”、”二龙绞柱”、”三鱼争头”、”众星捧月”等。
海阳秧歌舞蹈动作的突出特点是跑扭结合,舞者在奔跑中扭动,女性扭腰挽扇、上步抖肩,活泼大方;男性颤步晃头、挥臂换肩,爽朗风趣。
海阳秧歌的队伍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出行时排在最前列的是执事部分,由三眼铳、彩旗、香盘(由会首或副会首端捧)、大锣组成。
乐大夫是舞队的指挥,左手抱伞,右手执甩子,关于其身份,民间传说不一,有说是一看场佬,反穿皮袄是为御寒,手抱雨伞有祈求风调雨顺之意;也有说是一过路大夫,手执马甩是为了消病去邪。
花鼓一般由十六至二十四名男青年组成,武生扮相,排在队伍前列,为秧歌队开路和打场,单手击鼓,左手虽持鼓槌但不击鼓,只随节奏相应地做动作。
小嫚作乡间姑娘扮相,原与花鼓结对表演,后逐渐脱离花鼓而独立表演。
货郎与翠花。
表现乡间小商人串乡走村,村姑挑挑买小百货的生活情节。
箍漏匠与王大娘。
民间传说;王大娘是玉皇大帝的女儿旱魃所变,她私自下凡,变成村妇王大娘。
箍漏匠是南天门土地神变化,受玉皇大帝之命,到凡间捉拿王大娘归天。
艺人选取二人相遇后戏逗打闹、相互周旋的情节,编排成一段双人舞蹈,既可以串街走阵,又可以在演场时单独表演。
丑婆与傻小子。
丑婆是乡间老妇扮相,傻小子则是顽皮孩童扮相。
二人在秧歌队中不受局限,可随意跑动,逗闹嬉笑,取悦观众。
海阳秧歌的音乐由锣鼓和歌曲两部分组成,以锣鼓伴奏为主。
打击乐由大鼓、大锣、大钹、小钹、堂锣等组成。
两种主要的锣鼓曲谱慢走阵与快走阵,只是速度不则,而节奏型基本相同,都是三鼓一锣(一板三眼)。
歌曲多为民间小调,演唱时,中间进有打击乐插入,其代表曲目为《大夫调》、《跑四川》等,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笛子、笙、二胡等乐器伴奏。
四、演绎流派海阳大秧歌素以粗犷奔放、感情充沛、风趣幽默的表演风格著称于世。
海阳秧歌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流派风格。
即”大架子秧歌”与”小架子秧歌”。
”大架子秧歌”代表了海阳秧歌的基本风格特点,主要流传在海阳东部和南部地区,以颜明玉、王发为优秀代表。
”小架子秧歌”流传为海阳西北部地区,除打击乐伴奏外,还配有唢呐、笙、笛等乐器。
舞蹈动作不多,以跑阵式为主,俗有”跑秧歌”之说。
舞蹈步法主要是”三步一隔”,即走三步、踏一步,当秧歌队串街走阵时,主要是以两竖排队相互交叉走”三步一隔”贯串始终。
而在在表演形式上,分大场子和小场子两种,大场子是群舞,锣鼓铿锵、万马奔腾,宛若大河滔滔。
小场子多是双人舞、多人舞,恰似小桥流水,一波三折,美不胜收。
五、发展随着社会发展,海阳秧歌的形式与内容不断变化,然而,它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却始终没有变,海阳秧歌也因而经久不衰,得以继承和发展。
几十年来,海阳大秧歌得到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的重视和支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赋予了新的活力。
1983年北京舞蹈学院舞蹈系,把海阳大秧歌正式列为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必修教材,登上了高等学府的讲坛。
近年来,海阳大秧歌在艺术专家、学者、文化工作者及民间老艺术人的共同努力下,进一步地得到了继承、发展、改革和繁荣,在一系列的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1994年应邀参加了第四届”中国沈阳国际民间(秧歌)舞蹈节”,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质朴豪放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在数十个国内外强队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了大赛最高奖--金玫瑰奖。
同年12月又荣获了全国”群星奖”银奖。
12月份又奉调加了山东省第五届文化艺术节幕式的演出,受到赵志浩、李春亭等省五大班子领导的新切接见和赞扬。
1996年12月在山东省首届农民艺术节舞蹈比赛中荣获金奖,96、97年连续二年参加了山东省春节联欢晚会的拍摄演出。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海阳大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六、现状和传承意义随着社会发展,海阳秧歌的形式与内容不断变化,然而,它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却始终没有变,人们素以看秧歌、演秧歌为生活中一大乐事。
正月间,每当秧歌锣鼓一响,男女老少便蜂拥而至,争相观看,墙头、屋顶、树上……处处挤满人群,”没有秧歌不叫年”,已成为群众的一句口头禅。
近年来,海阳大秧歌在艺术专家、学者、文化工作者及民间老艺术人的共同努力下,进一步地得到了继承、发展、改革和繁荣,在一系列的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1994年应邀参加了第四届”中国沈阳国际民间(秧歌)舞蹈节”,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质朴豪放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在数十个国内外强队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了大赛最高奖--金玫瑰奖。
同年12月又荣获了全国”群星奖”银奖。
12月份又奉调加了山东省第五届文化艺术节幕式的演出,受到赵志浩、李春亭等省五大班子领导的新切接见和赞扬。
1996年12月在山东省首届农民艺术节舞蹈比赛中荣获金奖,96、97年连续二年参加了山东省春节联欢晚会的拍摄演出,1997年海阳市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海阳大秧歌是海阳人民集体智慧和创造精神的体现,在现实中,海阳秧歌鲜明地展现了海阳农村百姓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是一方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对于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海阳大秧歌现已被编列为汉民族舞蹈教材之一。
1996年,海阳市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七、取得的成绩1983年,北京舞蹈学院把海阳大秧歌正式列为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必修课程。
1994年9月应邀参加了第四届”中国沈阳国际民间(秧歌)舞蹈节”,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质朴豪放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在数十个国内外强队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了大赛最高奖--金玫瑰奖。
1994年12月又荣获了全国”群星奖”银奖。
并奉调加了山东省第五届文化艺术节幕式的演出,受到赵志浩、李春亭等省五大班子领导的新切接见和赞扬。
1995年10月,在’95金华中国优秀民间广场舞蹈展演中,荣获最高奖--优秀表演奖。
1996年12月在山东省首届农民艺术节舞蹈比赛中荣获金奖,96、97年连续二年参加了山东省春节联欢晚会的拍摄演出。
1997年海阳市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2006年5月20日,海阳大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8月,受邀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之前的暖场演出。
近年来海阳大秧歌还受邀参加烟台毓璜顶庙会、青岛啤酒节等大型活动,收到群众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