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仪器设计基础第6章方案

合集下载

《智能检测与仪器》课程教学大纲.

《智能检测与仪器》课程教学大纲.

智能检测与仪器》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7154 适用专业:本科电子工程专业学时数:64执学分数:4编写笔者:肖晓萍日期:2006年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智能检测与仪器》是是高等院校工科本科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是从事现代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

本课程的任务在于智能检测与仪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

主要内容包括测量误差和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电参数测量方法,智能仪器技术,检测新技术,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分析,以及由单片机组成的测量系统的设计方法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误差理论、基本电参数测量,智能仪器技术,检测新技术方面的知识和应用能力;了解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分析,以及由单片机组成的测量系统的设计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开拓学生思路,培养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第1章检测技术的基础知识(6)1 •理解检测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方法2. 了解仪表的基本结构、基本性能、构成原理和输入/输出特性3. 理解测量误差及处理方法4. 理解误差的合成与分配方法第2章电量的测量及相关仪表(12)1-电压与电流的测量方法2. 了解磁电系、电磁系、电动系、电压表和电流表,钳形电流表,万用表3•理解功率和电能,电路参数,频率和相位的测量方法4.电动系频率表、电动系相位表5. 了解磁参数的测量第4章智能仪器技术(10 )1. 了解智能仪器的基本知识2 •理解智能仪器的数据采集技术3•理解智能仪器的各种常用算法(误差处理算法、抗干扰和数字滤波和仪器的自动校准)4. 了解智能仪器的接口技术5. 理解智能仪器的设计方法第5章检测测量领域的新技术(14)1. 了解虚拟仪器的基本概念、组成及特点、设计步骤和虚拟仪器系统的数据采集方法2 •掌握虚拟仪器的软件开发工具LabVIEW及虚拟仪器的设计3 •理解现场总线的本质含义,优点和几种类型4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分类及特点;基本原理、过程及关键技术;结构与功能模型;数据融合方法;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应用5•了解软测量技术的建模方法、实时演算的工程化实施技术、软测量模型的自校正及维护及软测量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第6章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分析(10)智能温度测控系统1. 了解智能温度测控仪器的设计要求2. 了解智能温度测控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3 •智能化数字多用表(DMM4 •理解数字化电能测量系统的组成原理,如DMM交/直流转换器和其他转换器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本课程以课堂讲授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实验占12学时。

19280智能仪器原理及应用

19280智能仪器原理及应用

课程名称:智能仪器原理及应用课程代码: 09280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特点一、课程性质与特点1.课程性质《智能仪器》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电子工程本科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智能仪器在通信、家电、自动控制、仪器仪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微处理器系统使电子仪器实现智能化的具体方法,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

2.课程特点智能仪器课程侧重讨论智能仪器实际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的具体方法与技巧。

旨在使学生运用所学的微型计算机和电子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解决现代电子仪器开发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逐步具备能够设计以微型计算机为核心的电子系统的能力。

本课程中既有硬件的原理和组成,又有针对硬件的软件编程,软件与硬件必须同时兼顾。

因此本课程具有实用性强、理论和实践结合、软硬件结合等特点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1.课程目标使学生运用所学的微型计算机和电子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解决现代电子仪器开发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逐步具备能够设计以微型计算机为核心的电子系统的能力。

2.基本要求掌握智能仪器的结构、设计要点,模拟量输入输出通道,人机接口,通信接口,以及典型处理功能,掌握电压测量为主的智能仪器、智能电子计数器和数字存储示波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组成,还要掌握个人仪器和虚拟仪器的基本概念、组成原理和设计方法,了解VXI和LabVIEW仪器系统的组成原理。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联系1.学习本课程主要涉及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以及微机原理课程中有关接口和汇编程序、微机控制方法等方面的有关知识。

因此,应当尽可能地在先修《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和《微机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等课程或者学过“电路基础”、“数字电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自学.2.本课程将为有关智能仪器系统设计方面的课题打下必要的基础。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导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重点掌握智能仪器的组成及特点、智能仪器及测试系统的发展以及智能仪器设计的要点。

智能仪表设计

智能仪表设计

第一章 智能仪表原理与设计基础Microprocessor-Based InstrumentsSmart InstrumentsIntelligent Instruments1.1 智能仪表与常规仪表对比一、 常规仪表传感器:被测量Æ相应电信号(物理、化学方法)信号变换及运算:放大、滤波、线性化、归一化、远传、各种运算(信号处理、控制算法)显示器:显示被测量数值•模拟指示式(如指针位置):简单、直观、精度差•数码显示式:精度高、不直观执行器:将控制信号转换为控制动作二、智能仪表•以 MPU实现信号变换及运算;•以 MPU 为主体,以软件代替硬件,优化功能,提高性能及灵活性,改善人机界面;•引入一定的人工智能:如专家系统、神经网络等。

•仪表网络化智能仪表可实现的功能:1.自动调整与自校准:如自调零、自校正、自动变量程、补偿漂移、测量结果校正(如流量的温、压校正)、自检、自诊断等。

2.测量数据处理:如线性化、数字滤波、误差修正、曲线拟合、变换(如FFT,小波变换)、相关分析与统计处理、预测(如化工产品质量)、参数估计、模式识别(如成分分析)、故障诊断(如旋转机械)等。

3.改善人-机界面:如CRT显示:可模拟式、数字式、图形式,可显示多个参数、工艺流程图、历史数据、曲线、直方图、Pie Chart、立体图、动画等。

4.改善控制质量:控制功能为软件模块、软接线组态。

有多种PID、+、-、*、/、√、….可实现参数自整定、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多变量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

5.测量过程的软件控制:功能控制、测量流程控制、人机对话、自动检测等。

6.提高灵活性与可靠性:以软代硬、容错技术、自诊断、软硬件冗余等。

7.通信与网络化:现场总线,ASI总线,I2C,单总线,传感器网络等。

8.虚拟仪器:用计算机+接口+软件实现仪表功能。

1.2 智能仪表设计过程一、功能需求分析1.功能要求测量功能:被测量、传感器情况,输出要求(显示、打印、传输等);控制功能:控制对象,对象模型,控制种类(随动控制,恒值控制,变化曲线控制等);管理功能:操作要求,数据库要求,报表与决策,统计分析等功能。

人工智能导论课件第6章第4-5节

人工智能导论课件第6章第4-5节
• 机械装置往往会有数百个零件,非常复杂。这将需要专业的领域知识来诊断和 维修机械。决策表(DT)是一种紧凑、快速、准确的求解问题的方法(见第7 章中的CarBuyer示例)。
6.5.2 振动故障诊断的专家系统
• VIBEX专家系统结合了决策表分析(DTA)和DT,决策表分析是通过已知案 例来构建的,而DT是为了做出分类,使用归纳式知识获取过程来构建。 VIBEX DT与机器学习技术相结合,比起ⅤIBEX(VIBration Expert)TBL方 法在处理振动原因和发生概率较高的案例时,其诊断更有效率。人类专家合作 构建DTA,这最终得到了由系统知识库组成的规则集。然后,人们使用贝叶斯 算法计算出规则的确定性因子。
6.5.2 振动故障诊断的专家系统
• 专家系统的重要作用之一是用于故障诊断。在昂贵、高速、关键机械运转的情 况下,故障的早期准确检测非常重要。在机械运转的情况下,异常情况的常见 指标是旋转机械的振动。检测到故障后,维护工程师能够识别症状信息,解释 各种错误信息和指示,并提出正确的诊断。换句话说,识别可能导致故障的组 件以及组件失败的原因。
人工智能导论
Introduction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1)规划——在这个阶段,根据所有可能的原子构型的集合中和质谱推导出 的约束一致的原子构型集合,还原出答案。应用约束,选择必须出现在最终结 构中的分子片段,剔除不能出现的分子片段。
• (2)生成——使用名为CONGEN的程序来生成可能的结构。“它的基础是组 合算法(具有数学证明的完整性以及非冗余生成性)。组合算法可以产生所有 在拓扑上合法的候选结构。通过使用‘规划’过程提供的约束进行裁剪,引导 生成合理的集合(即满足约束条件的集合),而不是巨大的合法集合。”

仪器仪表行业智能化仪器仪表开发方案

仪器仪表行业智能化仪器仪表开发方案

仪器仪表行业智能化仪器仪表开发方案第一章概述 (2)1.1 项目背景 (2)1.2 项目目标 (2)1.3 技术路线 (3)第二章智能化仪器仪表发展现状与趋势 (3)2.1 国内外发展现状 (3)2.1.1 国际发展现状 (3)2.1.2 国内发展现状 (3)2.2 行业发展趋势 (4)2.2.1 技术创新不断突破 (4)2.2.2 产品多样化与个性化 (4)2.2.3 产业链整合与协同发展 (4)2.2.4 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4)2.2.5 跨界融合与创新 (4)第三章需求分析 (5)3.1 市场需求 (5)3.2 用户需求 (5)3.3 技术需求 (5)第四章系统架构设计 (6)4.1 总体架构 (6)4.2 硬件架构 (6)4.3 软件架构 (7)第五章关键技术研究 (7)5.1 传感器技术 (7)5.2 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 (7)5.3 通信技术 (8)第六章硬件开发 (8)6.1 传感器选型与设计 (8)6.1.1 传感器选型原则 (8)6.1.2 传感器设计 (9)6.2 控制器设计 (9)6.2.1 控制器选型 (9)6.2.2 控制器设计 (9)6.3 电源管理 (10)6.3.1 电源需求分析 (10)6.3.2 电源设计 (10)第七章软件开发 (10)7.1 操作系统选择 (10)7.2 应用程序开发 (11)7.3 界面设计 (11)第八章集成与测试 (12)8.1 硬件集成 (12)8.2 软件集成 (12)8.3 测试与验证 (12)第九章市场推广与运营 (13)9.1 市场策略 (13)9.1.1 市场定位 (13)9.1.2 产品差异化 (13)9.1.3 品牌建设 (13)9.1.4 价格策略 (14)9.2 销售渠道 (14)9.2.1 直接销售 (14)9.2.2 代理商合作 (14)9.2.3 渠道拓展 (14)9.2.4 跨界合作 (14)9.3 售后服务 (14)9.3.1 售后服务体系建设 (14)9.3.2 24小时客服 (14)9.3.3 定期回访 (14)9.3.4 售后服务培训 (14)9.3.5 售后服务承诺 (15)第十章项目管理与风险控制 (15)10.1 项目进度管理 (15)10.2 质量管理 (15)10.3 风险评估与控制 (15)第一章概述1.1 项目背景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化技术已渗透至各个行业,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智能仪器原理与设计课后答案

智能仪器原理与设计课后答案

智能仪器原理与设计课后答案【篇一:《智能仪器设计》复习题及答案】>答:智能仪器有以下特点:(1)自动校正零点、满度和切换量程(2)多点快速检测(3)自动修正各类测量误差(4)数字滤波(5)数据处理(6)各种控制规律(7)多种输出形式(8)数据通信(9)自诊断(10)掉电保护。

2、简述智能仪表的设计思想和研制步骤。

答:智能仪表的设计思想是根据仪表的功能要求和技术经济指标,自顶向下(由大到小、由粗到细)地按仪表功能层次把硬件和软件分成若干个模块,分别进行设计和调试,然后把它们连接起来,进行总调。

智能仪表的研制步骤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确定任务、拟定设计方案阶段;硬件、软件研制及仪表结构设计阶段;仪表总调、性能测试阶段。

3、在mcs-51系列单片机中扩展外部存储器用哪几个i/o端口?答:在mcs-51系列单片机中扩展外部存储器用p0和p2口。

4、在8031扩展系统中,片外程序存储器和片外数据存储器共处一个地址空间,为什么不会发生总线冲突?答:因为片外程序存储器和片外数据存储器虽然共处一个地址空间,但它们的控制信号是不同的,其中8031的为片外程序存储器的读选通信号,而和为片外数据存储器的读和写选通信号。

5、mcs-51有哪些中断源?它们各自的中断服务程序入口地址是什么?答:mcs-51有5个中断源,它们分别是外部中断0、定时器0、外部中断1、定时器1和串行口。

它们各自的中断服务程序入口地址见下表。

6、当使用一个定时器时,如何通过软硬件结合的方法来实现较长时间的定时?答:首先用定时器定时一个时间,然后在数据存储器中设置一个计数器,通过计数器对定时器的溢出次数的累计即可实现较长时间的定时。

7、试述模拟量输入通道的结构形式及其使用场合。

答:模拟量输入通道有单通道和多通道之分。

多通道的结构通常又可以分为两种:(1)每个通道有独自的放大器、s/h和a/d,这种形式通常用于高速数据采集系统。

(2)多路通道共享放大器、s/h和a/d,这种形式通常用于对速度要求不高的数据采集系统。

自动测试技术自动测试技术智能仪器基本系统设计原理与要求

自动测试技术自动测试技术智能仪器基本系统设计原理与要求
自动测试技术自动测试技术智能仪器基 本系统的设计原理和要求
第2章 智能仪器基本系统的设计
EPROM
EP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可擦除可编程 ROM)芯片可重复擦除和写入,解决了PROM芯片只能 写入一次的弊端。EPROM芯片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在 其正面的陶瓷封装上,开有一个玻璃窗口,透过该窗口, 可以看到其内部的集成电路,紫外线透过该孔照射内部芯 片就可以擦除其内的数据,完成芯片擦除的操作要用到 EPROM擦除器。EPROM内资料的写入要用专用的编程 器,并且往芯片中写内容时必须要加一定的编程电压 (VPP=12—24V,随不同的芯片型号而定)。
自动测试技术自动测试技术智 智能仪器基本系统的设计
EEPROM
EEPROM(电可擦写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是可用户更 改的只读存储器(ROM),其可通过高于普通电压的 作用来擦除和重编程(重写)。不像EPROM芯片, EEPROM不需从计算机中取出即可修改。在一个 EEPROM中,当计算机在使用的时候是可频繁地重编 程的。EEPROM的一种特殊形式是闪存,其应用通常 是个人电脑中的电压来擦写和重编程。
自动测试技术自动测试技术智能仪器基 本系统的设计原理和要求
第2章 智能仪器基本系统的设计 EPROM的型号是以27开头的,包括低功耗的 COMS 器件 27Cxxx,如:27C32、27C64、27C128、27C512 。 如27C020(8*256K)是一片2M Bits容量的EPROM芯片。 EPROM芯片在写入资料后,还要以不透光的贴纸或胶布 把窗口封住,以免受到周围的紫外线照射而使资料受损。 EPROM芯片在空白状态时(用紫外光线擦除后),内部 的每一个存储单元的数据都为1(高电平)。
自动测试技术自动测试技术智能仪器基 本系统的设计原理和要求

智能仪器仪表课程设计

智能仪器仪表课程设计

智能仪器仪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智能仪器仪表的基本原理,掌握其功能、分类及在工程领域的应用。

2. 学会分析智能仪器仪表的电路结构,了解其主要部件的工作原理及相互关系。

3. 掌握智能仪器仪表使用及维护的基本方法,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智能仪器仪表进行简单的操作与调试。

2. 能够分析并解决智能仪器仪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常见故障。

3.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智能仪器仪表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科学技术的热情。

2.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其认识到智能仪器仪表在工程领域的重要作用。

3.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旨在使学生掌握智能仪器仪表的基本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便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工程领域的发展需求。

二、教学内容1. 智能仪器仪表概述- 了解智能仪器仪表的发展历程、功能特点及分类。

- 掌握智能仪器仪表在工程领域的应用。

2. 智能仪器仪表的原理与结构- 学习传感器、执行器、微处理器等主要部件的工作原理。

- 分析典型智能仪器仪表的电路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3. 智能仪器仪表的使用与维护- 掌握智能仪器仪表的安装、调试、操作方法。

- 学会智能仪器仪表的日常维护及故障排除。

4. 智能仪器仪表实践操作- 设计并实施简单的智能仪器仪表操作实验。

- 分析实验结果,解决实际问题。

5. 智能仪器仪表案例分析- 研究典型智能仪器仪表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

- 分析案例中智能仪器仪表的作用和价值。

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与教材章节相对应。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将全面了解智能仪器仪表的相关知识,为实际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智能仪器课程设计题目6

智能仪器课程设计题目6

智能仪器课程设计题目6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智能仪器的原理与功能,掌握基本组成和工作方式。

2. 学生能掌握智能仪器在实际应用中的技术参数和操作方法。

3. 学生了解智能仪器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能够列举至少三种常见的智能仪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智能仪器的组装和调试。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智能仪器使用过程中的简单故障。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展示智能仪器的功能,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智能仪器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团队协作能力,提高沟通表达能力。

3. 学生能够认识到智能仪器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的知识深度,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旨在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应用中运用智能仪器,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智能仪器原理与功能- 理解智能仪器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原理。

- 掌握智能仪器的核心组件、功能特点及工作方式。

- 了解智能仪器的发展历程及其在科技领域的应用前景。

教学内容参考教材第3章“智能仪器的原理与功能”。

2. 智能仪器操作与应用- 学习智能仪器的主要技术参数及其影响。

- 掌握智能仪器的操作方法、调试技巧和维护保养知识。

- 分析智能仪器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探讨其改进方向。

教学内容参考教材第4章“智能仪器的操作与应用”。

3. 智能仪器实践案例- 介绍三种常见智能仪器(如智能温度控制器、智能测距仪、智能机器人)的组成、原理和操作方法。

- 实践操作智能仪器,进行组装、调试和故障排除。

- 分组讨论并展示智能仪器的实际应用案例,分享学习心得。

教学内容参考教材第5章“智能仪器实践案例”。

三、教学方法针对本章节内容,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 讲授法:- 对于智能仪器的原理与功能等理论性较强的内容,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为学生系统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操作方法。

智能仪器设计实例课程设计方案

智能仪器设计实例课程设计方案

智能仪器设计实例课程设计方案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智能仪器的基本原理,掌握其设计流程和关键参数。

2. 学生能掌握至少一种智能仪器(如温度控制器、压力传感器等)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3. 学生了解智能仪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能结合实际情境进行分析。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智能仪器系统,具备初步的创新能力。

2. 学生能通过查阅资料、团队协作等方式,解决智能仪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学生能熟练使用相关软件和工具,进行智能仪器的仿真与测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智能仪器产生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相互尊重、倾听他人意见,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

3. 学生了解智能仪器在国家和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高中生具有一定的物理、数学和电子基础知识,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实际操作和设计有较高的兴趣。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智能仪器概述:介绍智能仪器的定义、分类、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教材章节:第一章 智能仪器概述2. 智能仪器原理:讲解智能仪器的核心组成部分、工作原理及性能指标。

教材章节:第二章 智能仪器原理3. 智能仪器设计流程:阐述智能仪器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需求分析、方案设计、硬件选型、软件开发等。

教材章节:第三章 智能仪器设计流程4. 常见智能仪器应用实例:分析温度控制器、压力传感器、流量计等智能仪器的实际应用案例。

教材章节:第四章 常见智能仪器应用实例5. 智能仪器设计实践:指导学生进行智能仪器设计,包括选题、方案论证、硬件搭建、软件编程等。

教材章节:第五章 智能仪器设计实践6. 智能仪器调试与优化:介绍智能仪器调试的基本方法、技巧以及优化策略。

第6章 角度及角位移测量

第6章 角度及角位移测量
k 1 s/5
结论:在标准度盘上均布m个读数装置,并取它们读数的 平均值作为度盘的读数时,可将度盘刻线误差中除 m及其正整数以外的各次谐波分量予以消除,从而 减少了标准度盘刻线系统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例3: 当m=2,可以消除偏心e的影响 度盘中心O,半径为R , 轴系回转中心O1 ,偏心距为e 当度盘刻线转0时,实际转角为, B 误差为= -0,由图可知
② 切向光栅的环形莫尔条纹 两块切向光栅 ---栅距角相同 /切线圆半径不同/同心叠合 环形莫尔条纹 --- 以光栅中心为圆心的同心圆簇 条纹宽度 --- 随条纹位置变化 优点:--- 全光栅平均效应 应用:高精度角度测量和分度 ③ 环形光栅的辐射形莫尔条纹 两块环形光栅(相同)--- 栅线相对 /不大的偏心量 辐射形莫尔条纹 --- 条纹近似直线/呈辐射状 特点:条纹数目/位置 --- 偏心量大小/ 圆心连线方向 偏心量(一个栅距)--- 莫尔条纹数目 增加一条(一个象限内) 光栅旋转 --- 条纹数目/位置(不变) 应用:主轴偏移、晃动
6.多面棱体
形状:正棱柱体 面数:4、6、8、12、36、72等 基准:各工作面法线的夹角(底面定位) 应用:测量圆分度误差(自准直仪) 精度:0.5~1 用途:高精度角度标准器,主要用于分度器 件的精度标定。
1---被测度盘 2---多面棱体 3---工作台 4---自准直仪 5---读数显微镜 6---底座
因其能自动瞄准读数常用于高精度智能化仪器及加工机械中径向光栅的圆弧形莫尔条纹两块径向光栅栅距角相同不大偏心量光栅不同区域栅线交角不同圆弧形莫尔条纹不同曲率半径条纹宽度随位置变化偏心垂直位置上条纹近似垂直于栅线偏心方向上纵向莫尔条纹其他位置斜向莫尔条纹实际应用特例光闸莫尔条纹同心栅距角相同主光栅一个栅距角透光量一个周期莫尔条纹圆弧形环形辐射形切向光栅的环形莫尔条纹两块切向光栅栅距角相同切线圆半径不同同心叠合环形莫尔条纹以光栅中心为圆心的同心圆簇条纹宽度随条纹位置变化应用

智能仪器的可靠性与抗干扰技术

智能仪器的可靠性与抗干扰技术
NOP NOP LJMP
ERR
软件陷阱的安排
软件陷阱安排在正常程序执行不到的地方 (1)程序中未使用的中断向量区 当干扰使未使用的中断开放,并激活这些中断时, 就会导致程序执行混乱。MCS-51单片机的中断向量 区为0003H—0023H,如果系统程序未使用完中断向 量区,则可在剩余的中断向量区安排软件陷阱,以便捕 捉到错误的中断。 陷阱的设置就是在未使用的中断所对应的中断入 口地址单元中放一条跳转指令,让因干扰而激活的中 断服务进入出错处理程序。
程序“跑飞”后往往将一些操作数当 作指令码来执行,引起整个程序的混乱。 应对措施:采用“指令冗余” 在一些关键的地方人为地插入一些 单字节的空操作指令NOP 。 当程序“跑飞”到某条单字节指令上时, 就不会发生将操作数当作指令码来执行 的错误。
为加强捕捉效果,一般还结合指令冗 余,即为抑制CPU受干扰后把操作数当 成指令码来执行,而加入的不可能把操 作数当成指令码来执行的两个字节的空 操作指令NOP,实用中可在该指令前加 上两条NOP指令。
方案设想
设想措施
方案比较、确定
可靠性分析
软件设计
硬件设计
硬件措施
软件措施
测试、考验
故障评估分析
试运行
改进措施
系统设计进程
可靠性考虑
6.1.1 硬件可靠性设计
影响仪器可靠性的因素
人为因素
元器件 工艺 环境因素
电路结构
1
元器件的选择
2
筛选
3
降额使用
4
可靠的电路设计
5
冗余设计
6
环境设计
6.1.2提高软件可靠性的方法 1
CPU抗干扰技术需解决的问题: • 如何发现CPU受到干扰?

《智能仪器》(第二版 程德福 林君)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智能仪器》(第二版 程德福 林君)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智能仪器考试题型:名词解释、简答、简述、综合没有给重点,但是老师说考题都是由课后习题凝练出来的,所以我将大部分课后习题答案整理出来,仅供参考。

难免有错误,望大家谅解并指出。

课后习题参考第一章1-1 你在学习和生活中,接触、使用或了解了哪些仪器仪表?它们分别属于哪种类型?指出他们的共同之处与主要区别。

选择一种仪器,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或不足,提出改进设想(课堂作业)。

解:就测量仪器而言,按测量各种物理量不同可划分为八种:几何量计量仪器、热工量计量仪器、机械量计量仪器、时间频率计量仪器、电磁计量仪器、无线电参数测量仪器、光学与声学测量仪器、电离辐射计量仪器。

1-2 结合你对智能仪器概念的理解,讨论“智能化”的层次。

解:P2 智能仪器是计算机技术和测量仪器相结合的产物,是含有微型计算机或微处理器的测量(或检测)仪器。

由于它拥有对数据的存储、运算、逻辑判断及自动化操作等功能,具有一定智能的作用(表现为智能的延伸或加强等),因而被称为智能仪器。

P5- P6 智能仪器的四个层次:聪敏仪器、初级智能仪器、模型化仪器和高级智能仪器。

聪敏仪器类是以电子、传感、测量技术为基础(也可能计算机技术和信号处理技术)。

特点是通过巧妙的设计而获得某一有特色的功能。

初级智能仪器除了应用电子、传感、测量技术外,主要特点是应用了计算机及信号处理技术,这类仪器已具有了拟人的记忆、存储、运算、判断、简单决策等功能。

模型化仪器是在初级智能仪器的基础上应用了建模技术和方法,这类仪器可对被测对象状态或行为作出评估,可以建立对环境、干扰、仪器参数变化作出自适应反映的数学模型,并对测量误差(静态或动态误差)进行补偿。

高级智能仪器是智能仪器的最高级别,这类仪器多运用模糊判断、容错技术、传感融合、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等技术。

有较强的自适应、自学习、自组织、自决策、自推理能力。

1-3 仪器仪表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P3-5解:(1)仪器及检测技术已经成为促进当代生产的主流环节,仪器整体发展水平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2)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既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前提,也是创新研究的主题内容之一和创新成就得重要体现形式,科学仪器的创新是知识创新和及时创新的组成部分。

第6章数据采集技术

第6章数据采集技术

第六章数据采集技术对于智能仪器来讲,输入的信号大多数是模拟信号,而且模拟信号处理要比数字信号复杂的多。

模拟信号的输入也叫做数据采集系统。

由于许多内容,在前边相关课程中已经学过,如放大电路,A/D转换等,所以有的内容不讲或者讲些实例,或讲一些使用的内容。

第一节输入信号的形式模拟信号是比较复杂的,由传感器输出的信号,大多数是mV级的电压信号,如应变仪,热电偶等;也有信号较强的。

许多传感器输出的是0-20mA或4-20mA的电流信号,因为电流对辐射噪声和引线电阻上的压降不敏感,信号可以传输较远的距离。

(为什么选择4-20mA而不是0-20mA呢?为了减少接线的复杂性,传感器选择2线要比多线简单的多,2线既要传输信号,又要给传感器供电,所以设计者从中盗窃4mA电流给传感器放大电路供电,这样4-20mA的标准就确定了。

)一般是将电压信号转变为电流信号,在进入微处理器以前,还得变成电压信号。

变换的方法:1.无源I/V变换最简单的是用精密电阻,如用250Ω的精密电阻,可以将4-20mA转换成1-5V。

无源I/V变换电路是利用无源器件—电阻来实现,加上RC滤波和稳压二极管限幅等保护。

右图为0-10mA转变成0-5V的电路,对于0- 10 mA输入信号,可取R1=100Ω,R2+RP=500Ω,这样当输入电流在0 -10 mA量程变化时,输出的电压就为0 -5 V范围,RP用于调整输出电压值。

该方法提供的电流较小。

要求信号输出时阻抗很大,即输出电流几乎为零。

要求后面的电路输入阻抗很大。

2. 有源I/V变换有源I/V变换是利用有源器件——运算放大器和电阻电容组成,如图所示。

利用同相放大电路,把电阻R1上的输入电压变成标准输出电压。

该同相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为:A=1+R4/R3若输入电流I 的0-10 mA,R1=200Ω,由R1将电流变成0-2V电压,取R3=100kΩ,R4=150kΩ,就对应电压输出V的0-5 V;若取R1=200Ω,R3=100kΩ,R4=25kΩ,则4-20 mA的输入电流对应于1-5 V的电压输出。

大学生智能仪器课程设计

大学生智能仪器课程设计

大学生智能仪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智能仪器的原理、结构与分类,掌握常见智能仪器的功能与应用。

2. 学生能够掌握智能仪器设计的基本流程与方法,具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了解智能仪器在工程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智能仪器系统,具备实际操作与调试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相关软件工具,对智能仪器进行仿真与优化,提高系统性能。

3. 学生能够通过团队协作,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智能仪器项目设计,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智能仪器在现代科技领域的重要性,激发对相关领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能够树立创新意识,勇于尝试新方法,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自信心。

3. 学生能够遵循工程伦理,关注智能仪器在生活中的应用,具备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学生特点: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对实际操作和项目设计有较高的兴趣。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后续相关课程和实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智能仪器原理与结构- 智能仪器的定义、特点与分类- 智能仪器的核心部件及功能- 智能仪器的工作原理与性能指标2. 常见智能仪器及其应用- 数据采集与处理仪器的应用- 控制器与执行器的工作原理及选型- 网络化智能仪器的发展与现状3. 智能仪器设计方法与流程- 系统需求分析- 硬件设计原理与电路图绘制- 软件设计方法与编程实践4. 智能仪器仿真与优化- 常用仿真软件的使用方法- 智能仪器性能指标仿真分析- 系统优化方法与策略5. 智能仪器项目实践- 项目设计与实施流程- 团队协作与沟通技巧- 项目成果展示与评价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1. 第1-2周:智能仪器原理与结构2. 第3-4周:常见智能仪器及其应用3. 第5-6周:智能仪器设计方法与流程4. 第7-8周:智能仪器仿真与优化5. 第9-12周:智能仪器项目实践教材章节关联:1. 第1章:智能仪器概述2. 第2章:智能仪器硬件设计3. 第3章:智能仪器软件设计4. 第4章:智能仪器系统仿真与优化5. 第5章:智能仪器项目实践与案例分析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 讲授法:- 对于智能仪器的原理、结构与分类等基础理论知识,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

电压测量为主的智能仪器智能化RLC测

电压测量为主的智能仪器智能化RLC测
(5) 输入阻抗 Zi 输入阻抗Zi 是指从DVM两个输入端子看进去的等效电阻。 输入阻抗愈高, 由仪表引入的误差就愈小。同时仪器对被 测电路的影响也就愈小。
普通DVM的各项技术指标
(6) 输入电流I0 输入电流I0 是指仪器内部产生并表现于输入端的电流 ,它 的大小随温度和湿度的不同而变化 ,而与被测信号的大小无关, 其方向是随机的。 这个电流将会通过信号源内阻建立一个附加的电压 ,而形 成误差电压 ,所以输入电流愈小愈好。
二 、 智能DVM的功能及主要技术指标 普通DVM的各项技术指标
(3) 测量准确度
测量准确度常用绝对误差的形式来表示 ,其表达式为
Δ= ±a%U ±b%U
X
m
式中: a —— 误差的相对项系数;
b —— 误差的固定项系数;
UX —— 测量电压的指示值; Um —— 测量电压的满度值。
DVM的测量准确度与量程有关 , 其中基本量程的测量准确 度最高。
由上述计算可见 , 送入A/D转换器的输入规范电压为0V~3 . 16V,
由于电路被接成串联负反馈形式并且采用自举电源 , 0 . 1V , 1V , 10V三挡
量程的输入电阻高达10000Ma, 10V和1000V挡量程由于接入衰减器 , 输入阻 抗降为10Ma。
当VT5 ,VT6 , VT8导通 , S吸合时 , 电路组态为自测试状态 。此时放大 器的输出应为 3 . 12V 。仪器在自诊断时测量该电压 , 并与存储的数值相比较; 若两者之差在 6% 内 , 即认为放大器工作正常 。
二 、 智能DVM的功能及主要技术指标
普通DVM的各项技术指标
(1) 量程 为扩大测量范围 , 智能DVM借助于分压器和输入放大器分 为若干个量程 , 其中既不放大也不衰减的量程称为基本量程。

测控仪器设计 第4版 第六章 测量仪器电路设计

测控仪器设计 第4版 第六章 测量仪器电路设计
31
(1) 信号通道干扰的抑制措施:
1、开关量信号通道中干扰的抑制措施 滤除开关通道干扰的方法很多,但最为常用的是采 用隔离措施,采用的器件主要是光电耦合器件
2、模拟量信号通道中干扰的抑制措施 用于模拟量通道抗干扰的器件很多,主要有耦合变 压器、扼流圈和光电耦合器等。
转 换 时 间
准 电 源 稳 定


哈工大仪器学院光电测控与智能化研究所
18
二、中央处理系统设计
1、中央处理系统的作用与组成 中央处理电路的作用是对测量电路系统送来的信号进行运算和处理,然后按照仪器的 功能要求,向控制电路系统发出控制命令,并通过控制电路和执行器对被控参数实行 控制。它同时连结着测量电路和控制电路,即连接着信息流的输入通道和输出通道, 因此它是整个电路系统的中心,同时也是整个测控仪器的神经中枢。 2、传统的中央处理电路组成:
• (1)运算电路 • (2)特征值检测电路 • (3)补偿电路
19
三、控制电路设计
1、控制电路的作用
信号转换
放大驱动
作用
信号隔离
20
2、信号转换电路
信号转换电路
数/模转换电路
D/A
脉冲宽度调制电路
PWM
脉宽调制技术是基于“冲量相等而形状不同的窄脉冲加在 具有惯性的环节上时,其效果基本相同”的原理工作的。
工作的关键。
27
噪声源
• 表征系统干扰主要指标:信噪比 S/N=10lg(PS/PN)=20lg(US/UN)
干扰源 (1) 来自信号通道的干扰
(主要是由传感器、开关量输入输出、模拟量输入输出、电路本身的固有噪声产生。)
(2) 来自电源的干扰 (3) 来自空间的辐射干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 上页 下页
6.3.1量程自动转换
程控放大器增益的改变本质上是开关的切换 过程,由于开关从闭合转变为断开,或从断开转 变为闭合有一个短暂的过程,所以在每次改变量 程之后要安排一定的延迟时间,然后再进行正式 的测量和判断。
由于量程之间是十进制的关系,为了得到最大 的测量精度,最佳的测量值Ux应落在 Um≥Ux≥Um/10之间(Um为该量程的满度值),若 测量值Ux<Um/10,则判断为欠量程,应做降量 程处理(例如如原量程为10V量程,应降到1V挡量 程);反之,应做升量程处理。
6.2 仪器的自动校准
两种校准过程在进行校准时,信号源输出的改 变和被校准仪器功能、量程的设定要靠手工操作, 当被校准仪器的测量存在误差时,需要手动调节仪 器内部的可调器件(可调电阻、可调电容、可调电 感等)的参数,使其示值接近标准值。
必要时,还需要记录多个测量点上的校准值 并建立误差修正表,测量时再根据修正表对测量结 果进行人工修正。仪器校准后,有时还需要根据检 定部门给出的误差修正表对测量结果进行修正,如 果仪器的测量值超过了所公布的不确定性,就要调 整仪器使之符合已公布的规范,使用极为不便。
6.2 仪器的自动校准
智能仪器内含微处理器,可以自动对所得测 试结果与己知标准值进行比较,将测量的不确定 性进行量化,验证测量仪器是否工作在规定的指 标范围内。如自动校准时,仪器先对标准电压进 行测量,并将标准量(标准系数)存入“标准存 储器”中,重复测量、存储过程,完成对预定的 校正值测量。之后,校正程序可根据需要自动计 算每两个标准点之间的插值公式的系数,将这些 系数也存入“校准存储器”,在仪器内部就存储 了一张校正表和内插公式系数表。
返回 上页 下页
6.2.1内部自动校准
要特别注意的是: 在使用校准源进行零点偏移校准 前,一般应分别执行正零点和负零点偏移的校准, 并同时存储于校准存储器中。零点偏移校准原理如 图6.2所示,虚线方框表示输入通道。
图6.2 零点漂移自动校准原理图
3. 增益自动校准
6.2.1内部自动校准
•在仪器仪表的输入通道中,除了存在零点漂移外, 放大电路的增益误差及器件的不稳定也会影响测 量数据的准确性,因此必须对这些误差进行校准。
• 使仪器输入端接被测信号Vx,此时的测量值为Nx,则测量结 果为
Vx

VR NR N0
(NxΒιβλιοθήκη N0 )返回 上页 下页
6.2.2外部自动校准
6.2.2外部自动校准
外部校准要采用高精度的外部标准。进行外部 校准期间,板上校准常数要参照外部标准来调整。
如:一些智能仪器只需操作者按下自动校准的按键,仪 器显示屏便提示操作者应输入的标准电压,操作者按提示要 求将相应标准电压加到输入端之后,再按一次键,仪器就进 行一次测量,并将标准量(或标准系数)存入到“校准存储 器”,然后显示器提示下一个要求输入的标准电压值,再重 复上述测量存储过程。当对预定的校正测量完成之后,校准 程序还能自动计算每两个校准点之间的插值公式的系数,并 把这些系数也存入“校准存储器”,这样就在仪器内部固定 存储 了一张校准表和一张内插公式系数表。在正式测量时, 它们将同测量结果一起形成经过修正的准确测量值。
智能仪器的量程自动转换可以通过两条 途径实现:
一、采用程控放大器
二、选用不同量程的传感器
1. 采用程控放大器 当被测信号的幅值变化范围很大时,为了保证测量 精度的一致性,可以采用程控放大器。
程控放大器量程转换原理图
对幅值小的信号采用大增益,对幅值大的采 下用面小以增电益压,表使的A/自D转动换量器程信转号换满为量例程进达行到说均明一。化。
6.3.1量如程上自述动转数换字多用表处于10V量程,该量程有 负的测量误差,而1V量程有正的测量误差。一般 情况下,自动量程转换能正常进行,但当被测量 在量实程际转设换计点时附,近由时于,分如档在误10差V量的程存测在得,被同测一量个 被 上 了 读 11.V0测限避数量00量和免为程5在 下 在0V进.,9不 限 两行9超9同 还 种测0过的 要 量V量了,量依程,满低程据的但度于可实交在值满能际叉1,度V有情点量应值不况上程该的同做可测升1的灵能/得1到测活出0读,1量的现0数应V值 处 的为量该, 理 反程降量 , 复进到程 为 选行 择 测量量程,的 于情 是况 出发 现生了,被还选应量考程虑的使不低确量定程性的 。上 为限 了值 解 和 决这高一量问程题的,下可限使值低之量间程有的一上定限的值重和叠高范量围程。的下 限值之间有一定的重叠范围,如量程的上限值保
返回 上页 下页
例1四相动在((通取限0自量直程设定程大实控不益:超个选每欠常值的差V,至的现动程为控器制同,定某量量择个量在,11/01选 输 的量开止制的代的使是1电程程合量程满下倍00出 出 ,程 始 。 代 增 码 程 数由0。压 限, 适 程 限 刻 限,V最 端 送转 , 这 码 益 就 控 字C表 )每 的 设 ) 度 一,为P合 口 出换 逐 些 至 控 可 放 电共 和个 量 置 。 值 般1了U0适 送 不由 级 量 程 制 以 大 压通有 下量 程 上 上 附 取能00的出同最比程控端决器表过限程,限限近上1自VV量量的大较的放来定增处特,, 于某一量程上。
如FLUKE公司的MET/CAL® Plus,可用来实 现校准设施操作和管理的自动化。能够进行自动 化的校准工作,包括对所有各种测试和测量设备 进行计算机辅助校准、不开盖校准和闭环校准, 其中也包括对射频和微波仪器的校准;生成、编 辑、测试几千种校准程序,并形成相应的文件保 存;计算和报告与国际标准一致的测量不确定度, 从而减少外部校准所需要的时间,极大地方便了 各种仪器的校准及管理工作。
6.2 仪器的自动校准
仪器仪表测量参数的准确性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使用寿命、温度、湿度和暴露在外部环境的情况及误 用都会影响测量的准确性。为了保证仪器在预定精度 下正常工作,仪器必须定期进行校准。传统仪器校准 是通过对已知标准校准源直接测量,或通过与更高精 度的同类仪器进行比较测量来实现。
6.2 仪器的自动校准
•增益自动校准的基本思想是在不同功能的不同量 程上分别进行增益校准,使之在满刻度范围内都 达到规定的指标。
返回 上页 下页
6.2.1内部自动校准
• 微处理器通过输出口控制使仪器输入端接地,启动一次测量 得到测量值N0,此值便是仪器衰减器、放大器、A/D转换器等 模拟部件所产生的零位输出值N0。
• 微处理器通过输出口又控制输入接基准电压VR,测得输出数 据为NR,将N0、NR存入RAM的确定单元中;
第6章 智能仪器的自动测量 和自检技术
本章内容
6.1 概述 6.2 仪器的自动校准 6.3 仪器的自动测量 6.4 硬件故障自检
首页
重点: 1. 仪器的自动校准 2. 仪器的自动测量 3. 硬件故障自检
返回
6.1 概述
仪器仪表的优劣主要体现在精度和可靠 性两个方面。
一方面,传统仪器大多是实时地完成一 次性测量,就将测量结果显示或指示出来, 因此测量结果的精度只能取决于仪表硬件部 分的精密性和稳定性水平。当该水平低时, 测量结果将包含较大的误差。
返回 上页 下页
6.2.2外部自动校准
外部校准一旦完成,新的校准常数就被保 存在测量仪器存储器的被保护区域内且用户 无法取得,这样就保护了由于偶然的调整对 校准完整性的影响。制造商都应提供相应的 校准流程和在基于计算机的测量仪器装置上 进行外部校准所必需的校准软件。
6.2.2外部自动校准
目前有提供专门的校准和计量管理软件的公司。
6.3 仪器的自动测量
自动测量是智能仪器不可缺少的重要功能,测 量结果应满足所要求的测量精度和可靠性。由于微 处理器的引入,通过软件算法实现了原来仅靠硬件 难以实现的测量功能,且提高了测试精度和可靠性, 同时仪器操作人员就省去了大量烦琐的人工调节。 由于不同仪器的功能及性能差别很大,因而测试过 程自动化的设计应结合具体仪器来考虑,本节主要 介绍智能仪器自动测量中常有量程自动转换、触发 电平自动调节等功能。
1.输入偏置电流的自动校准
6.2.1内部自动校准
输入放大器是高精度智能仪器仪表的常用部件之
一,应保证仪器的高输入阻抗、低输入偏置电流和
低漂移性能,否则会给测量带来误差。如图6.1所示, 在 仪 器 输 入 高 端 和 低 端 连 接 一 个 带 有 屏 蔽 的 10MΩ 电阻盒,输入偏置电流Ib在该电阻上产生电压降, 经A/D转换后储存于非易失性校准存储器内,作为 输入偏置电流的修正值。
返回 上页 下页
6.2.1内部自动校准
智能仪器采用内部自动校正技术,可去掉普通 的微调电位器和微调电容,所有的内部调节工作通 过存储的校准数据、可调增益放大器、可变电流源、 比较器及数模变换器实现。即校准工作可以在控制 器的控制下快速完成,降低费用。
比如在使用示波器时,自动校准通过对环境温 度和仪器温度的变化进行补偿来实现最佳的示波器 性能,校准数据存储在非易失性存储器中,使用这 些校准数据以及示波器的内部电压和时间校准功能, 保证示波器总是在其最佳性能下工作。
本节介绍智能仪器的校准方法:
6.2 仪器的自动校准
内部自动校准(interior automatic calibration)
外部自动校准(exterior automatic calibration)
6.2.1内部自动校准
内部自动校准技术利用仪器内部的校准源将各 功能、各量程按工作条件调整到最佳状态。 在环境差别较大情况下工作时,内部自动校准实际 上消除了环境因素对测量准确度的影响,补偿工作 环境的变化、内部校准温度的变化和可能影响测量 的其他因素的变化。内部自动校准不需任何外部设 备和连线,只需按要求启动内部自动校准程序。不 用打开仪器盖就可以改变存储的校准数据。
返回 上页 下页
6.1 概述
另一方面,传统仪器不能保证测量的可 靠性。所谓测量的可靠性是指仪器的测量工 作必须在仪器本身完全无故障的情况下进行。 传统仪器在其部件有故障时往往也给出测量 结果的显示值或执行控制动作,并不通知使 用者输出是个错误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