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重感悟积累重运用
朗读感悟 背诵积累 迁移运用
朗读感悟背诵积累迁移运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和突出“感悟、积累、运用”。
一、以读为本,感悟语言《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由此可见,学习语文,就得多读。
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多读书,爱读书,指导学生读好书。
“以读为本”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是学生感悟语言,获取语言,发展语感的重要途径。
要落实“以读为本”,不但要多读,而且必须有效地多读。
要有效地多读首先必须层次清楚,读有目的,读有要求:初读要求准读通读顺;细读要求理解内容;精读则要抓住重点句段,细加品味,感悟人情;熟读则要积累语言,以至背诵。
第二要保证读书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
其次,读书的形式要多样,指导要得法。
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时,要做到读前有要求,读中有指导,读后有反馈,并体现个体差异。
感悟就是让学生读有所获,情有所感,理有所悟。
①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常常是在品词、品句、品读以及情境体验中进行。
如教学《荷花》一课,为了让学生体会“冒用得真好”时,我让学生读句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想想“冒”可以换上哪个字来理解,学生联系句意,不难说出“生”或“长”。
那么用“冒”字妙在哪?我让学生查字典,引导他们正确选择“冒”的字面意思是“液体或气体往外或往上涌”,在此基础上,联系上文“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反复朗读,结合插图展开想像:荷花是透过什么,怎么升上来的。
由此自然悟出“冒”在这里形容白荷花突现出来,形象的表现了白荷花的艳丽夺目,卓尔不群。
这样抓住关键词句品读,就能品出语言的生动传神,领悟作者遣词的独具匠心,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二、熟读成诵,积累语言学习语言重在积累,积累语言最主要的是靠背诵。
“读书感悟与积累运用”心得体会
“读书感悟与积累运用”心得体会"读书、感悟、积累运用"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诀。
它符合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尤其符合汉语言文字"模糊性"、"创造性"、"意会性"的特点,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一、读书把读书放在阅读教学首位,要舍得花时间,花精力,达到会读书,能读书。
(1)课内要有充足的读书时间,新课开始先要保证学生读上三、五遍课文。
一些篇幅较长的课文,要学生课前先读上两三遍。
对读书能力差的学生,要启发他们笨鸟先飞,预先读课文。
(2)要自读为主,让每个学生能充分地读书,少一些齐读,免得"南郭先生"滥竽充数。
(3)读书要有要求,要求要分层次。
先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再要求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最后要求熟读成诵。
对读书水平差的学生,先要求读得正确,然后再逐步提高要求。
(4)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读书要集中精力,专心致志;边读边思;边读边圈划,批注等。
(5)要激发学生读书兴趣,调动读书的积极性,做到读而不厌。
二、感悟1.充分地读书是感悟的基础,熟则能悟,悟则能化。
2.感悟最忌巨细无遗,眉毛胡子一把抓。
3.感悟要引导学生"精读深思,理解语言,进入境界,体会感情,揣摩表达方法"。
4.感悟要营造良好氛围。
三、积累运用1、"课文无非是例子",学习语言是学习课文的归宿。
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积累语言,是提高读写能力的有效手段。
2、"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
”将消极的语言材料转化为积极的语言材料,把书面语言转化为自己语言是在语言实践中进行的。
3、选情节性强的课文或语段进行复述练说。
4、对适宜迁移的语言材料或写作方法,进行造句、写篇段等书面仿写练习。
2024年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1、识认字250个,写字250个。
2、掌握字的间架结构和书写规则。
3、继续培养阅读的兴趣,培养经常阅读的习惯。在“自检”中,学生要自查、互查,交流阅读体会 。
4、通过“语文天地”中设计的活动,创设写话的情境,使学生愿意写,有东西可写。
四、教材分简析:
新人教版编部本于20xx年秋期正式使用,本册教材安排课文27篇。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分八个单元。 “语文园地”包括五个栏目: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写话、展示台、我爱阅读。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形式多样,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富有童趣,语言规范,浅显易懂,插图精美,便于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复述、口语交际等训练。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 人。学生在二年级学习基础上,主动识字的愿望非常强烈,字词的自学能力较强,并已基本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孩子们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有愿意与人交流的意识,认真听别人讲话,能听懂主要内容。在说话方面,能主动与别人交谈,讲述简短的故事和见闻。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乐于观察大自然,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语句较连贯。片段写作已经没有太大困难,为下一步的完整习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对于认识的字,由于精读和略读课文中的生字都注音,学生认字并不困难,可以让学生自学完成。老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检查,可以对多音字、难读准的生字或易混的生字作指导。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多种识字方法识记生字。选读课文中的生字一律不注音,为的是让学生在阅读中自主识字,自查字典读准确,培养独立识字能力。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课外阅读,通过各种渠道主动识字,扩大识字量并养成独立识字的习惯。
略读同精读的区别
略读同精读的区别(一)基本模式1、精读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入领悟;品读赏读,揣摩写法;积累语言,尝试运用.在这个基本式的基础上,可以有许多变式.对于景美情深的课文(包括诗歌),可以用创设情境,激情导读,反复诵读,穿插评读的思路组织教学.对于托物言志的课文,如《白杨》,教学的重点应是借物喻人的语言,先理解字面的意思,再体会字里行间背后含着的意思,在读、思、议中知其志,抒其情,明其法.对于以事喻理的课文,如,《画杨桃》《钓鱼的启示》,可在事与理之间设计重点问题,引导学生研读、品读重点句段,讨论交流,既了解事件,又悟出道理.2、略读课:更需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建议采取几遍读的方法.如,一读,读对读通,口诵心惟;二读,画画批比,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收获(可以是受到教育启发的,可以是好词佳句的,可以是文章写法的,可以是读书方法的),积累语言.(二)主要特征精读是以传授本质的,带规律性的知识为主要特征,重在“精”“细”;而略读课则是精读的延展与深化,教学略读课文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准确地把在精读课文中所获取的基础知识、阅读方法、经验等迁移到略读课文的学习中,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小学语文略读课文的方法略读课文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略读课文的教学有其重要的地位,它是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还是拓宽学生知识的纽带、桥梁。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略读课文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利用提示,自主阅读崔峦先生在《对语文课程和阅读教学的思考》一文中提到:“略读课教学更要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因此教学时,务必要求学生先认真读读略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
这段文字不仅自然地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还有针对性地提出本课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性情的功能。
例如,《找骆驼》一课的阅读提示: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
文本解读的核心价值:指向教学内容
文本解读的核心价值:指向教学内容作者:刘尚亮来源:《小学教学研究》2014年第07期新课程改革已经历了十个春秋,在我们天台县已实施七年,经历了“简—繁—简”的轮回,寻找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平衡,从语言的训练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再回到语言训练……在轰轰烈烈的课改面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百花争艳”的局面;讲花哨,乱用课件;讲形式,肤浅解读;讲自主,教师主导缺位……目前,语文缺席倾向比较严重,语文课变得不像语文课,语文味被冲淡。
从这些表象中可以发现,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把握出现偏差,文本解读重心指向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教育理念而摇摆不定。
一、选文功能鉴别与文本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没有具体的课程内容,只把小学阶段分为三个学段,把学生的语文素养养成划分为具体的阶段目标,为完成这项任务,编写了十二册具体的教材,这些教材内容就是教师“用什么去教”学生。
1.定篇——准确把握选文的人文内涵人教版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每册八个组,每组围绕某一专题一般安排四篇选文,这个专题的人文精神在导语中点拨明朗,但在具体选文中因作者表达的角度不同,文章的时代背景不一,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尽相同,选文的人文内涵是比较具体的,可延伸发展的。
从整册教材入手,整体把握教材人文性的编排特点,有利于我们正确解读文本。
从文本的功能去审视,教材一般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我)三条线安排选文。
分别揭示了三个文学价值:一是揭示人的生存境遇状况,叩问生存价值;二是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延伸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三是憧憬未来,实现人生发展价值。
2.样本——精确体会选文的意义作用样本,是从学生现在或日后为应付日常生活接触的文本中选取的真实、典型、不同类型的文章。
如人教版教材文体的角度拓宽,除了一般的写景状物、写人记事的文章外,增加了儿童诗、古文、相声、剧本,并在小学阶段开始接触文言文与古代白话文。
一个单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种块状结构的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明确一组专题通过不同文体的选文建构起专题思想。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六册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六册,是根据教育部2000年3月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在原《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试用本)语文第六册》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修订后的教材,更加注重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注重思想品德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有效地培养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喜欢学语文,学会学语文,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了帮助教师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更好地使用教材,现对本册教材作如下说明。
一、教材的编排本着大纲“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精神,精选课文,减少课文类型,将课文分为精读和略读两大类。
本册共有课文32篇。
看图学文2篇,精读课文15篇,略读课文15篇。
此次修订,对课文进行了大幅度的更新。
保留了原教材2 4篇课文,新选了8篇内容丰富、时代感强的课文,新课文约占全部课文的四分之一。
新选的课文有《找骆驼》《一束鲜花》《纸奶奶的生日》《万能胶水发明记》《信箱》《女娲补天》《神笔马良》《猪八戒吃西瓜》及古诗等。
在语文训练上,既注意围绕重点设计一个大体的序,又注意训练的整合以及训练重点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教材将课文分为8组,每组一般4篇课文。
在每组课文之前设“导读”。
在每篇精读课文之后设“思考·练习”,略读课文前设“阅读提示”。
在每组课文之后设“积累·运用”。
本册的2个重点训练项目是“理解重点词句”和“读文章,想画面”,分别在第二、六组中通过读写例话加以提示。
每组教材一般由四部分组成。
1.导读。
安排在每组课文之前。
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简要说明本组教材的组成、提示学习的方法以及学习中要注意的问题,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之前对整组教材的内容、要求有一个总体的印象。
培养学生积累和运用的能力
2019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启发思维,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积累语言运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
”由此可见,积累语言对于丰富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下我就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积累和运用能力发表一点浅见。
一、词语教学是语言积累的重头戏要培养学生积累和运用的能力,就必须重视词语的教学。
对于课文中的新词,要先让学生读准字音,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机地让学生进行理解,还可以通过补充反义词、近义词,换词比较等形式,体会词语的用法。
例如,《生命生命》一课中,有这样一句:“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我让学生找出“极力”和“跃动”的近义词,然后问学生:“能把句子当中的‘极力’换成‘尽力’,把‘跃动’换成‘跳动’吗?接着让学生找出这两个词语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分析、比较,学生很快就回答:“不能,因为用上‘极力’和‘跃动’更能说明飞蛾具有强烈的求生欲望,它非常珍惜自己的生命。
”多数课文后面还安排了词语的练习,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接触各种语言现象,感悟语言,积累语言。
二、强化熟读背诵,在积累过程中学会运用不论学什么语言都得背,背诵使人受益不浅。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学习就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所以语文老师要进行引导,要让学生精读和背诵一些范文、名篇、古诗,包括每单元语文园地当中的“日积月累”,让学生积累更多的优美词句。
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个别读、男女生赛读、小组读、分角色读、齐读等,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培养语感,体会感情,发展思维的目的。
语文的教学重点是什么
语文的教学重点是什么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和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教学的成败取决于阅读教学是否有效落实。
因此,切实重视和加强阅读教学,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和要求,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以读为本;应该要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组织教学,体现“感悟——积累——运用”的阅读教学三层次。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以上述理念和要求为指导,积极探索阅读教学的一般流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这个流程以读为基本方法和手段,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读通读顺,整体感知。
一般来讲,读通读顺的要求应包括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①正确认读。
即读准字音。
②读顺句子。
要做到不添字、不丢字、不错读、不回读、不截读、不读破句。
③大致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这一步应从学生课前预习开始。
教师要重视学生课前预习的指导。
学生预习课文要做好几件事:一是课前读课文一两遍,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二是把握课文的大意,划出不懂的词句,中高年级学生可运用查工具书等方法弄懂这些词句。
此外,应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课文有关资料。
上课伊始,教师应创设一定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动机和兴趣。
紧接着,让学生通读全文,在预习基础上进一步读准、读顺课文;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不是只从一点或一个侧面)形成对课文的感性认识,并能初步提出一些自己尚未读懂的问题。
例如,教学《养花》这一课时,在学生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默读课文,从而在整体上把握课文: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养花?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你有什么弄不明白的地方?第二步——精读品读,理解感悟。
这个步骤要求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段的咀嚼品味,对课文的内容和思想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要达到这一要求,学生须精读课文。
所谓精读,就是围绕课文的重点语段带着关键问题进行深读。
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
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阳光洒在身上,在这个漫长的冬日,我翻开了叶圣陶、夏丏尊两位先生的《我怎样教语文》,我应该怎样教语文?带着疑问,细细品读……还未品读,封面上的文字“深入浅出的大师经典,历久弥新的语文教学实用心法”就已让我非常期待。
《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精编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和夏丏尊多年教授语文的心得,从教学指导、阅读方法、写作教学和写作提升四个方面,系统展示了教育大师的语文教学方法和技巧,解答了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根本问题。
比如,语文教学应该有怎样的理念、阅读是什么、怎样阅读、写作是什么、怎样写作等。
教学案例丰富详实,为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精辟而实用的指导。
书中的教学实例虽然大多取材于三四十年代的语文教学内容,但所讲的有关教学理念具有很强的前瞻性。
书中没有艰涩难懂的文字,大多是像拉家常的一样话语,可读了却让人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许多不曾明白的或者困惑的问题突然之间在此找到了答案。
大师的语言,三言两语便能切中肯綮,便可指点迷津。
叶老在文中强调,“学习国文该认定两个目标:培养阅读能力,培养写作能力”。
作为教师的我们,深刻的感觉到现在学生缺乏的就是阅读能力。
多多阅读,多多写作。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多鼓励学生阅读各类书籍,让学生随时动笔,课后的小练笔,写日记,写信,写笔记,写自己种种想要写的。
叶老在文中说到“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我就想着在课堂上要多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引导和启发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
《我怎样教语文》第一章第一篇是“认真学习语文”。
叶老对语文怎样教,如何学这些非常现实的问题,在鞭辟入里的教育经典论述中对此做出了本真、朴素但最根本的明确阐述。
这一篇文章共有5个小标题。
分别是:学习语文很重要、对学习语文要有正确的认识、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学习语文要练基本功、认真不认真,是学得好不好的关键。
所讲内容其实就是学习认知、学习要求和学习态度三个方面。
谈略读课教学和精读课教学的比较
谈略读课教学和精读课教学的比较略读课文作为小学语文教材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其重要的地位。
它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重点所在,无论是阅读能力的提高,还是知识的拓宽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长久以来,一些教师在实际教学只重视精读课文,忽视了略读课。
对于如何把握好略读课的讲授尺度,寻找一种切实可行的途径,来改变当前的现状,我通过积极地探索和实践,对略读教学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那么到底略读课教学与精读课教学有何区别?略读教学容易走入那些误区?接下来我将会从这两方面来阐述。
一、两种课型的比较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
“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悉了例子,制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
”叶老已经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可以看出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它们都是阅读的最基本的方法,略读与精读一样重要。
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但是二者在课堂上的呈现方式确是不同的,接下来我就结合具体课例来谈谈二者的不同:(一)精读课文重方法的总结,略读课文重方法的运用,体现在教学目标不同结合课后思考制定了精读课的教学目标,结合课前连接语制定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
从“目标”的对比中我们不难发现,精读课文更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总结,而略读课文却更关注学习方法的运用。
为此,我们在略读教学中应该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独立把课文学懂。
(二)精读课文重细节研读,略读课文重整体把握,体现在导入过程的不同精读课文的导入是教师精心预设教学过程的必要组成部分。
这个环节是在第一课时的反复地读、用读来丰富语言积累的基础上的一个巧妙设计,训练学生在语文中迅速寻找与之匹配的内容,连成句子。
略读课文的导入更言简意赅、目标明确,直奔主题。
由此可见精读课文重细节研读,略读课文重整体把握。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一、全册教材分析。
1.本着大纲“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精神,精选课文,减少课文类型,将课文分为精读和略读两大类。
本册共有xx篇课文,其中精读课文xx篇,略读课文x篇。
2.本册要求认识303个字,会写300个字。
3.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
4.会使用字典,学习使用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的能力。
开始练习使用钢笔书写正楷字。
5.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词典,字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7.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练习复述课文。
9.结合语文学习,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10.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地写出见闻、感受和想法。
二、教材分析:1.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
2.课例由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组成。
3.本册安排了八个专题。
它们依次是多彩的生活,名人故事,心中的秋天,中华传统文化,壮丽的祖国山河,科学的思想方法,爱护周围环境,爱的奉献。
4.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有4个固定的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第5个栏目是机动栏为“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或“成语故事”。
三、全册教学总目标㈠.政治思想方面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了解革命战争的艰苦,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学习革命前辈的远大志向和献身精神,从小立志为祖国刻苦学习的思想;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受到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陶冶爱美的情趣。
以阅读为载体,以积累为纽带,以运用为目的
以阅读为载体,以积累为纽带,以运用为目的作者:沈益红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1年第29期摘要:教学实践中,笔者往往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朗读课文不够流利,多字少字;口语表达能力不强,往往词不达意;遣词造句,错字漏字,写作更是词汇匮乏,缺乏一定的条例。
这一切足够说明学生缺乏一定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文素养低。
“运用”乃语文学习之根本,它瞄准的是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
因此,笔者开展了以阅读为载体,以积累为纽带,以运用为目的小学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活动。
关键词:阅读积累语言文字运用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9.005一、背景材料及研究意义我校属于农村小学,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往往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朗读课文不够流利,多字少字;口语表达能力不强,往往词不达意;遣词造句,错字漏字,更不用说写作文,语句不通顺,词汇匮乏,缺乏想象力,乃至好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也是空洞无比,缺少新意与美感。
这一切足够说明学生缺乏一定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种因素:一是学生语言积累不够;二是家长素养较低;三是教师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逐渐淡化,偏向于语文的“人文性”。
种种因素导致我校目前的语文水平低下,从近年来的抽测情况不难看出,我们学校一直处于中下水平。
那么到底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呢?新《课标》指出:“语文应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多读书,多积累,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读书,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中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二、实施策略在确定了研究的目的和内容后,我们发放了一份家庭阅读情况表,包括学生调查表和家长调查表两份,了解我校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及农村家庭环境阅读对学生阅读心理、阅读习惯的影响。
从调查结果得出,在学生方面,学生喜欢看电视的同学占60%以上,每天看课外书超过一小时的不超过10%,喜欢看漫画卡通类的占50%,诗歌类基本为0;看书没有一定的阅读方法的占80%。
《山雨》教案
《山雨》教案《山雨》教案1<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轻闭眼睛,简笔画导入,生动有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按照课前阅读提示要求来学习课文。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山雨的?在雨中,作者抓住了山雨的哪些方面来写?(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与自读课文要求,让生自主学习。
)<三>、精读课文,重点感悟:1、理解雨声,品读想象(3—5自然段):①自读自悟: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分清__的主次。
雨声的美,究竟有多美?山林的绿,究竟有多绿呢?再自读3—5自然段,认为哪一个句子最美,美在哪儿?请画下来!(充分给学习自读、自悟的机会,抓重点段学习,体现单元“知识与能力”训练点。
)②体会“歌谣”:你认为哪一句也很美?请大家画下“歌谣”这个词,“无字的歌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啊!……想读的一起来读……让老师也来读一读,师配乐读……全班配乐读……(抓住“歌谣”一词,体现阅读教学三层次中的“感悟”:品词品句品读。
突出教师的引导与示范作用。
)③体会“小曲”:山雨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落在什么地方了呢?你现在不也是在山中观赏雨景吗?你还会把山林中的什么景物当成琴键呢?……作者的想象……我们写作文的时候,难道不应该学习这样的方法吗?带着你的理解,美美地读吧!(全班配乐读……)(继续引导品读“琴键”、“小曲”二句,让学生想象画面,充分与文本交流与对话,体会对山雨喜爱的情感,并学会在写作文时运用比喻、拟人的方法,体现读为写服务的思想。
)④总结学法:你现在对山雨是一种什么感情?回忆一下,你是用什么方法学到这种程度的?“品读课文”——“想象画面”“体会情感”——学会感受。
请大家按照学习方法自学“山林绿”这部分。
可以把你想到的用简单的话写在句子旁边……(教师由扶到放,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形成能力,体现自读课文特点。
)2、自学山林,品读想象:通过自学,大家都知道了,那是怎样的一种绿哇?读出你最想读的句子!你读懂了什么……还想读哪一句?你想到了什么?……读吧……师吟诵一首小诗送给大家:……(在学习汇报中检测自学效果:深入品读想象,入情入境,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朗读有层次性,体会对山雨的赞美。
用文学“四要素”来重新审视诗词教学的“语文味”
用文学“四要素”来重新审视诗词教学的“语文味”当下,不少教师都在谈语文的回归,谈本色语文、本味语文、语文味。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语文味”呢?又如何体现“语文味”呢?在作者看来,许多教师似乎就把“言语训练”当成语文味的突出表现,甚至是主要的、唯一的表现,这是有问题的。
针对这一现象,作者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研究,并且给出了我们明确的指示。
“语文味”问题是语文教学中的老问题,但是近几年来,由于人们对语文性质认识的模糊,在教学中过分强调“人文性”的一面,淡化了语文的“工具性”,导致语文教学一定程度上的偏差。
因此,回归语文的本味,强调本味语文、本色语文的呼声日渐高涨,追求语文教学的“语文味”成为当下一道突出的风景线。
然而,“语文味”难道就是“语言训练”吗?究竟怎样完整地理解“语文味”?本文试图对此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语文味”辨析所谓“语文味”,实质上是要求语文教学体现“语文学科”(而不是其他学科)的本质,体现语文学科的主要或核心特色。
那么,如何理解“语文味”呢?它的“要素”包括哪些方面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们首先要回到原点,即首先要理解语文、语文学科(教学)、语文课程性质等问题。
中国独立的“语文教育”并不是自古就有,在古代,语文教育是与经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等教育融合在一起的,识字、作文与研习儒家经典结合在一起,仅仅是读经的工具和手段,德、才、学、识、能等都纳入“四书”“五经”“六艺”等学习之中。
可见,“语文”当初的“根”是扎在“综合”土壤之中的,即是扎在具有综合意义的“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的。
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语文始独立设科。
在此后颁布的壬戌学制中,语文学科在小学、初中称“国语”,在高中称“国文”。
在1942年,叶圣陶就指出“学习国文就是学习本国的语言文字”。
关于“语文”,有不同的理解,经典的或主流的理解是“三老”(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的观点:叶老认为:“什么叫语文?平常说口语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
2024年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2024年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2024年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1一、班级情况分析本班学生一共有54人,其中男同学35人,女同学19人。
本班大多数同学能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尊敬老师,按时完成作业,课堂上积极发言,积极参加学校、班级举行的各项活动,并取得良好的成绩。
总体上,本班班风良好,得到各任课老师的好评。
但是,本班有将近一半的孩子父母不在家,由其爷爷奶奶带,或是寄托在亲戚、朋友家,这些孩子相对来说,各方面的学习、生活习惯不尽人意。
六年级是小学最后一个学年,其特殊地位要求第十一、十二册加强整合性,并兼顾与初中课本的衔接。
为此,要致力于综合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比较广泛的文化积累,基本上实现能够自学语文,切实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
二、教材简析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
本册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和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
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28小学语文工作计划篇,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各14小学语文工作计划篇。
其中,“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为了落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个一以贯之的目标,首先在选文上下功夫,认真选择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__作课文,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言,又能陶冶情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
本册教材保留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的一些优秀小学语文工作计划篇目,如《詹天佑》《穷人》、《只有一个地球》、《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月光曲》,这些课文文质兼美、历久弥新,教师们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教材还增选了新__,如,《草虫的村落》、《中华少年》、、《伯牙绝弦》等。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落实好"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落实好"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导读:本文是关于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落实好"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希望能帮助到您!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落实好"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史兰霞关于语文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可见,阅读已被赋予了一种全新的内涵,它在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作用与价值越来越厚重。
语文阅读已逐渐提升为一种精神体验,一种审美欣赏,它也赋于了学生更多更大的人文关怀。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落实好“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已经不可避免地摆在我们每个语文教师的面前。
笔者以为,可以从下面几方面来着手。
一、保正好“读”的时间。
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要保正学生有充足的读书时间就必须靠科学合理的安排。
一般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其一,精讲多读。
教师要坚定树立“讲”为“读”服务的教学指导思想,做到“精讲多读”。
认清教师的“讲”是为了帮助学生疏通思想、指点迷津、拨正方向。
因此,课堂上,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讲,讲在点子上,讲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空白处,通过“精讲”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读。
其二,以读代讲。
对课文中文字浅显、学生一读就懂的部分,无需教师再作详尽地讲解,可以“以读代讲”。
而那些易于意会却难于言传的句段,教师很难把它讲得更传神,就应当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情感,以此把不可言传的感情读出来。
通过这种以读代讲的方法,促使学生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其三,读贯始终。
“读”是阅读教学的特征,要把它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的始终。
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以“读”为基础,将“读”体现在每个教学环节中,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
阅读教学一般要做到三读:初读、细读、精读。
只有将这三“读”落实好,让学生多读,才能达到《大纲》提出的“正确地读、流利地读”这一基本要求。
二、选准“读”的内容。
每篇课文教学的内容都是极为丰富的,而教学的时间却是很有限的。
小学语文教材把阅读课文分为三种类型课文
小学语文教材把阅读课文分为三种类型课文。
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
这是从语文阅读方法上对课文进行划分的。
一、关于精读课的教学。
“精读课文”是在老师指导下进行阅读理解,让学生体会课文的主要内容,获悉文本传递的信息。
教学策略上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法上落实一个“教”字,侧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习得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
具体落实到课文中,我们该先思考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再确定“教什么”“怎么教”呢?我们的做法就是找准每篇“精读课文”的“精读点”,以此为抓手,引导学生进行习得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1.整体感知,确定精读点。
初读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既是一种重要的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又是把准文章精读点的重要环节。
学生初读课文扫清“拦路虎”(即生字新词),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后,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标》学段、单元及课文的要求和特点来确定精读点,把准精读点,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各种项目一齐上”的局面。
2.重点感悟,突破精读点。
①紧扣关键词,教活一课。
许多精读课文,常常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
这些关键词语,或者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或者点明了文章的情感;或者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或者暗示了文章的思路。
教学设计时找准一篇课文的关键词,就可以紧扣这个关键词来重点感悟,教活整篇课文。
如《北京的色彩》可紧扣“壮丽而辉煌”作者从哪些地方写北京壮丽而辉煌的色彩?(品析重点句子,梳理观察顺序:首先把我征服的,是北京的树叶。
从机场进入市区--------漫游天坛------登香山---------攀登长城,漫游故宫(建筑),体会思想感情),你的头脑中还浮现出哪些壮丽而辉煌的色彩?”来设计;《我的百草园》精读点:结合课后题1、说说百草园带给我哪些快乐?抓精读点:“乐”(不必说-------也不必说--------单说--------)捕鸟的动作理清观察顺序:先概括(不必说------)-也不必说-,后具体(单说--------捕鸟)《歌词两首》中《我的中国心》紧扣“中国心”,哪些诗句体现了作者的“中国心”?这些诗句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你能读出作者对祖国的深深热爱之情吗?《将相和》可紧扣“和”来设计。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哪些问题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哪些问题?一、教学目标模糊、虚化,教学效率不高。
解决策略:1、要把对《课标》的研读作为校本教研教师业务学习长抓不懈的内容,并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将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
2、综观课标学段目标,把握好学段教学重点,明确各学段的阶段目标,才能把握好阶段训练重点,避免盲目教学。
3、统筹考虑教材编排体系,把握单元训练重点。
每一个单元都围绕一个主题,要把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情感方法、习惯态度等融为一体,进行整合训练,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研读课文,了解学生,把握每课教学目标。
根据课文特点和学段目标要求准确确定教学目标。
目标既定,课堂教学所有的学习活动都要为实现达成教学目标服务,教学的重点要深究精练浓墨重彩,与目标关系不大的则可捎带而过轻描淡写。
在教学中把握住了学段重点、单元重点及每课教学重点就能做到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
对重点处不惜时间精力进行训练,做到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教学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二、备课设计教学时,教师对文本细读感悟不深入不透彻,对文本蕴涵的情感体会肤浅冷漠,不能准确提炼设计语文基础知识、语文能力训练的内容,导致教学质量的低下。
往往既没有学生情感熏陶感染升华的心灵感动也没有扎实的语文知识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解决策略:1、教师备课要克服照搬照抄现成教案设计,过分依赖教师教学用书的弊端,要树立“细读文本才是最好的备课”的'思想,通过细读体味文本情感,通过细读品味语言。
2、阅读教学中精读感悟是最重要的环节,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运用积累都在这一环节体现,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也是贯穿其中,而抓哪些词句进行品析感悟,品析感悟出什么只有细读才能明确;“读什么、怎样读、读到什么程度”等等,教师在细读文本中都要明确这些读的目标和定位,教学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3、在细读文本中把握教学重点,设计有价值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引领学生展开有效阅读。
三、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真正体现,导致学生的个性、学习能力得不到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读重感悟积累重运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管见
精读重感悟积累重运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管见
关键词:初读精读积累;感知感悟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
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小学生阅读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知识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
积累是运用的必要基础,没有积累或积累不够丰富的
人将会大大削弱交往能力,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水平将难于进一步提高。
语文
课程标准关于小学生阅读积累提出了明确要求:低年级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中年级不少于40万字;高年级不少于100万字。
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和不断地积累,让学生从字、词、句、章,逐层感知、感悟,不断积累,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从而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
一、初读重感知
阅读教学始于初读。
初读这一教学环节目标是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针对学生开始时对课文还不太熟悉,阅读生疏的字、词和书面语言时可能会
出现读破词语或句子的情况,教师要及时给予具体性的指导。
首先,解决字、词
的初读正音;其次,指导学生将生字、生词纳入句子和文章的段内进行朗读,要
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做到眼到、心到、口到,根据段的情感理解去读好句,读
准句子的语调,体会句子所要表达的情感;最后,将文中的生字、生词、好词、
好句子归纳出来,放入全篇课文中进行朗读。
这样有层次地进行阅读指导训练,
降低了学生朗难度,基本上能保证“读得字字响亮,不误一字,不少一字,不多
一字,不倒一字”。
但在这一教学环节中,还有一个教学目标往往被执教者所忽略,那就是初步感知。
感知是理解的基础,感知是想象的摇篮,感知是语言运用
内化的有效形式;感知是提高语言素养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