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政府选址之谜
揭秘民国的12个直辖市是怎么来的
揭秘民国的12个直辖市是怎么来的?近日,网上传言河北省将一拆为三,其所辖市、县将划入北京市、天津市,并设立石家庄为直辖市,消息一经传出,官方即刻出来辟谣。
其实,这样的消息也并非什么新鲜事儿,在此之前,厦门、西安等城市也有过“被直辖”的遭遇。
“直辖”在古代称为“直隶”。
直隶制始于宋朝,北宋设“路”作为省级行政区划,在二十三路之外,还有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府,如北宋京师所在开封府。
1946年,国民政府通过的“宪法”多次提到“直辖市”,但是在第十一章“地方制度”中只讲到“省”、“县”,无直辖市与地方(西藏)的规定。
而且此后的公文中仍是采用“院辖市”一词,因此“直辖市”并没有落到实处。
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域“全国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此,直辖市成为直隶于中央的市建制的专名。
国民政府时期曾有12个直辖市1921年7月北京政府颁布的《市自治制》中曾规定京都市由内务部直接监督。
这是提出设置由中央政府直接监督的市的第一个正式法令,但这种市是属于自治性质的。
真正在行政区划中实行直属于中央政府的市建制始于1926年。
国民政府攻占武汉后,在汉口成立特别市政府,不属于湖北省管辖,由国民政府直接领导,这是我国产生的第一个直隶于中央政府的市建制。
1927年,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后,便开始设置特别市(后改为行政院直属的院辖市,即直辖市)。
到1947年,一共设立了12个直辖市:南京:1927年5月,设南京特别市。
1930年6月,改称南京市,为行政院院辖市。
上海:1928年8月,设上海特别市。
1930年7月,改称上海市,为行政院院辖市。
北平:1928年6月,设北平为特别市,1930年6月,降为河北省辖市,11月,又改称北平市,为行政院院辖市。
天津:1928年6月,设天津为特别市,1930年11月,降为河北省辖市。
1935年6月,又改称天津市,为行政院院辖市。
汉口(武汉):1929年4月,设武汉为特别市(含武汉、武昌、汉阳三镇)。
国民政府最终为何迁都重庆
西部 与巾部 、东 部的结合 点 ,义
是联结 f f l 同 部地 区两 南 、两北 的枢 纽 。这 种 “ 腹心 ”位置 ,既
有 利 于 沿 海 地 T 厂 、学 校 、机
父 、人 员 向重庆迁 移和疏 散 ,也 有利 于大 后方各 地兵 员 、物 资等 向前方运送 。 在 空间上 ,重 庆与 J 海 的直
道 .『 f 的 沿 汀 沿 海 岸 的 防 御 武 I , j .
・
狭 小 的 范 I 内是 “ 山I 蹄 不
L 【 l : 城I ’, H ‘ 近 郊 的j I 北 L t - ( 今
特别策划 ・ 纪 念全面抗战爆发8 0 周年
版} 鍪 { 内 ,露庆存地理 f 处于r } 1 围
的 “ 腹 心 ” 位 置 ,距 r i 罔 陆 地
的最东 端 、最 两端分 ) j l 】 为3 1 8 6 公
里 、3 1 5 0 公 里 ,距 中 陆 地 的最
南端 、最北端 分 别为2 9 3 4 公 里、
不仅如 此 ,重 庆还是 著名 的 山城 ,清术 臣张之洲 曾这 样吟 咏重 庆 : “ 名城 危踞层崖上 ,鹰 瞵鹗视 雄 。”张安 弦也 对重 庆有 “ …作城 墙岩作 柱 ,水 为锁 匙峡 为关” 的描述 重 庆地下 .
使得 泵 J 火 与 战争 、战 以技 前线
保 持 够 的 战 略 纵 深 离 , 从而
所 以蒋 介石在 l 9 3 5 q = . 3 ) - J 2 H抵 达 重J 夫的 j 天 ,就有 “ 不刮夔 门巫
峡 ,小知川路之险也 ”的感慨 数r 丁 上 千公 里 的A 线距 离 ,
1932年:国民政府秘迁洛阳
非余
可 比
人获罪之
”
官 处 暂 住 洛 阳 第 八 中学
。
。
刚任行政
,
随着 大量 机 关 和官员 的涌入 堪 物 价 上 涨 秩 序不 稳
.
,
洛 阳变得 拥 挤 不
院长 的汪 精卫 在
河南开封联欢社
。
洛 阳城 里 电灯 设 备极 度 缺
乏
,
各 机 关 每 当夕 阳西 下 都要 遍 挂 洛 阳制 的小 红 纱
,
而 两 害 相 权 当取
公 场 所 连 居 住 的地 方 都难 找 只有 暂借学 校 等地 办 公
,
其轻 政府倘 不 迁
.
国 民 党 中 央 党 部 及 国 民 政 府 占据 了 河 洛 图 书 馆
,
,
移
,
此 害之 大 远
,
一
行政 院等挤 进 了 洛 阳第 四 师 范学 校 参谋部 及 国 府 文
镐黔 塑L
案铲 嚆鑫
‘ ” 。。 。鸥
杜月
。 吕 春
19 4 9
年 4 月 2 7 日夜里 杜 月
.
一
产党 能容忍 他 吗 ? 黄炎 培 章 士 钊
、
断
。
杜月 笙沉思
一
会儿说
“
:
今天
。
,
笙 黯 然神伤 的独 包
“
艘荷 兰 轮 船
、
等 人 都 来 做 过 他 的 工 作 中共 中 央
。
我 们 都 算 是 无 家可 归 的 人 了 今 后
,
拳 国 民 政 府 迁 到 中原 腹 地 将
, 量 以 策应 全 国
.
只 有 这 样 才能 团结
民国南京中央政治区选址争议与建设
民国南京中央政治区选址争议与建设作者:刘涵之来源:《东方教育》2018年第02期摘要:1927年国民党完成北伐,正式定都南京。
而南京既为中央政府所在地,最为重要的便是中央政治区的建设。
中央政治区的规划建设,历经近十年的时间,中间多有曲折,最后“百年之用”的宏伟蓝图终成梦幻一场。
关键词:民国;南京;建设;首都计划资料来源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正文1927年国民党完成北伐,正式定都南京,奉安孙中山先生于紫金山。
这些早年追随孙中山,推翻满清和北洋政府的国民党人,如今站在宏伟无比的中山陵前,俯瞰新都南京城,无不感到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正在到来。
先前口口声声矢志民族复兴与国家现代化的国民党,现在是时候将南京打造成全国现代化建设的楷模,甚至是“比伦欧美”的世界名城。
她承载的,不仅是首都的功能,更是中国在那个动荡年代里的光荣与梦想。
为了更好的建设首都,国民政府于1928年1月成立了“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以下简称“国设办”),由孙中山的子嗣孙科主导,著名的设计师林逸民为处长。
同时,为了学习借鉴欧美规划经验,本着“用才于外”的原则,还特聘了美国设计师茂菲和古力治二人,以及曾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吕彦直相助。
“百年之用”的美丽蓝图1929年底,在国设办一年的努力之下,堪称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的鸿篇巨制《首都计划》横空出世。
林逸民处长于开篇便立下豪言“所有计划皆为百年而设,非供一时之用”。
在计划中,国设办采用了世界先进城市设计理念,宏观上采纳欧美划模式,微观上采用中国传统形式。
城市空间布局以“同心圆式四面平均开展,渐成圆形之势”,明确提出避免使城市发展呈“狭长之形”,避免“一部过于繁荣,一部过于零乱”的非均衡发展。
道路系统引进了林荫大道、环城大道、环型放射、矩形路网等新的规划概念与内容。
在配套设施方面,国设办也希望建成若干个大型飞机场,巨大而现代化的五台山体育场、点缀城市之中的公园、太和殿式的火车总站、庄严而优美的市行政区以及雄踞全国之冠的下关港。
南京国民政府迁都洛阳始末
迫“ 搬家”
次 日,汪精卫在河南 开封联 13 年 1 , 92 月 日军挑 起 “ ・ 一 -J ” 'k 事变 , 大举进攻上海 。同时
有数艘 日本军舰驶至南京下关 江
欢社讲 演时 ,又详细 阐述 了国 民
政府 暂移洛阳办公的原因 。 2月 2日,国民党 中央执行 委员会发布 《 为国民政府及 中央
了《 沪停 战协定 》 国民政府 以 淞 , 对 日妥 协换 取 了暂 时 的和平 , 日 军对南 京的威胁也暂 时解 除 。于
当然也被排 除 ;西 安则 因为当时 陇海铁路还未修 到那里 ,陆路 交
通不便 而被排 除 ;重庆尽管 比较 适合作为 战时国都和 民族 复兴基
会, 会议 通过 了《 政方 针案 》 施 和 《 对于东北 事件之决 议案》 ,特 别
赃、 窝藏 者张作 弼 、 王希荣 、 宝 董 珍 、王国林 及飞贼 的姘妇包 淑华
等人。
飞贼的防线全面溃败 ,供认
了全部犯罪事实 。 飞贼 自 15 年 91
到 15 93年 1 0月 间 ,共 作 案 5 7 次 ,盗 窃人 民币 14 余 万元 , 40 手
最后 ,侦察员把 飞贼 的众多
日军兵临城下 , 蒋介石 、 汪精
卫 和宋子 文等极 力主 张迁 都 , 以 避免被 日本逼迫签订城下之盟 。 1 3 月 0日, 时任 国 民政 府 主 席林森 和行政 院长 汪精 卫联合签
国民政府 迁都洛 阳也是经过
了反复 斟酌 ,并 排 除 了北 平 、 武 汉、 西安和重 庆四地 的。 当时 日军 刚刚 占领 东三 省 ,
以及 大量 的衣物等 。这些物 品绝 大多数都通过同案犯销 赃。
飞贼还交代 了其他盗 窃犯 罪 者, 以及买赃和销赃 的嫌疑人。 经
中央政治区选址缘由
中央政治区选址缘由资料来源:《首都计划》,国都设计技术委员会编印,民国十八年十二月“中央政治区地点”中央政治区地点之选择,应就其地面积位置布置经营与军事上之作用。
及与国民思想观惑习尚之关系。
详加研究,分别鉴衡。
以为取舍之标准。
征人察勘所及。
参以地图所载,紫金山南麓、明故宫、紫竹林三地,均有可采之点。
惟详相比较,则实以紫金山之南麓最为适用。
盖其地处于山谷之间,在二陵之南北,北峻而南广,有顺序开展之观。
形胜天然,具神圣尊严之象。
若就上举各端考察,均甚妥适。
中央政治区域之选择,盖无逾此。
兹将其优点所在,分述如次。
其一,面积永远足用也。
查中央机关职工之人数、应行保留空地面积之总数、建筑物最适宜之高度,三者均为中央政治区域面积大小所生决。
惟应留空地之多少,本之职工人数而定,而职工人数之多少,又复因时而异。
故关于面积方面,不能只适现在,且须预及将来,现在中央机关职工,据调查所得,总计约九千五百余人,惟此恐各方填列,或未尽确。
且时移事迁。
尤不能以此数为一定不易。
……中央政治区域,应有一又四分三方英里乃至二方英里之面积,方可敷用。
而紫金山南麓地方,照图上界限所括,面积约二又十分九方英里,约我国一万一千一百亩。
必能永久足用。
其二,位置最为适用也。
查中央政治区域,最重交通便利,故对于京的重要地方,如职员住宅、火车总站、轮船码头、商业区域及大旅馆大戏院所在地等。
对于京外重要地方,如近邻之繁盛市镇等,均须与之密迩联络。
对于工业区域,又须远相距离,以免嚣浊侵扰。
现在紫金山南麓之地,火车总站既拟建筑其西。
明故宫地正将又成为商业区及建筑旅馆、戏院、百货店等最宜之处。
山麓四周,且有广阔适用地点,将来职员住宅即建基中。
中山大道,直达境北。
轮船码头距离虽远,联络亦易。
而新近拟筑通至上海、杭州、镇江等市镇之大道。
又从境中经过,将来来往绝不困难。
故以交通言,无论京内京外,便利均无逾此。
至于所定工业区域,远在三汊河之南。
喧闹之声,恶浊之气,邈不相及。
历史趣谈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的原因 抗战时为什么迁都重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的原因抗战时为什么迁都重庆导语:八年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最为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
在中国历史上,很少有一座城市像重庆那样,在短短几年内登上全中国乃至全世八年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最为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
在中国历史上,很少有一座城市像重庆那样,在短短几年内登上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瞩目的舞台。
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中、美、英、苏四国同盟的出现,中国从近代以来一直饱受列强压迫的角色,崛起为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名义上的“四强”。
重庆是这一过程的见证者,她在八年抗战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烽火记忆。
绝对的最后的守备地带1932年1月,日本为了掩护制造所谓“满洲国”,在上海频频制造事端,第十九路军官兵守土有责,奋起抵抗,史称一·二八淞沪抗战。
南京距离上海不到300公里,当时的国民政府缺乏对外战争准备,情急之下移驻河南洛阳办公。
3月初,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讨论通过了“以西安为陪都,定名西京;以洛阳为行都”的重要决议。
留在南京指导淞沪抗战的蒋介石稍觉心安:“国都既有根据,则持久抵抗之计划较易实施。
”实际上西北地区贫穷匮乏,地方势力强大,加上紧邻晋绥,国防地理毫无优势可言。
河南还是拜1930年中原大战剪除阎锡山、冯玉祥等地方实力派所赐,蒋介石心里很清楚,即使迁都洛阳,“政府所在地,仍不能算作安全”。
那么问题来了,哪里安全呢?事关“国防中心区”,也就是国家抗击外敌入侵的战略总后方。
参谋次长杨杰撰写《关于国防中心问题的意见书》,论述战前可供国防中心区选择的南京、武汉、成都、洛阳、西安等五处地方。
最不被看好的是南京,因其距海最近,安全条件最差。
武汉位于华中腹地,生活常识分享。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两次迁都之比较
基
i鲤 篓
文◎
一— — …
—…Leabharlann …—~—
—
一_ —】 二
南京 国民政府 时期 两次迁都 之 比较
熊 展 钊 ( 北咸 宁学 院 湖 湖北咸宁 )
关 东 军 乘 此 时 机 一 步 步 推 进 了满 洲 建 国 的计 划 。 ” E本 的 侵 略 重 心 仍 是 在 中 国 东 北 , 日 l 本 发 动 “ - 八 ”事 变 的 目标 已基 本 实 现 , 一 二 因 而 无 意 继 续 扩 大 战 争 , 同 意 停 战 。 所 以 说 ,在 这 一 时 期 日本 并 没 有 做 好 全 面 侵 华 的 打 算 , 进 攻 上 海 只 是 在 做 样 子 。而 国 民 政 府 也在 同年 还 都 南 京 。 接着 , 日本 开 始 了 全面 侵 华 的准 备 。 1 3 年 2 2 日 , 日本 军 部 中的 皇 道 派 发 动 了 96 月 6 摘 要 : 南 京 国 民政 府 于 i 2 、 I 7 3 年 9 3 年 9 先 后 迁 都 洛 阳 和 重 庆 。对 于 这 两 次 迁 都 , 现 从 国 际 形 势 、 日本 侵 华 政 策 、 中 国 国 内 形 势 和 抗 战 决 心 、 迁 都 前 后 所 采 取 的 政 策 四 个 方
不 容 缓 了。
关键 词: 南京国 民政府 ;两 次迁都 :比
较
1 3 年 1 8 , 日本 在 上 海 发 动 “ ・ 92 月2 日 一 二 八 ” 事 变 。 i 3 日 , 国 民政 府 迁 都 洛 阳 , 月 O
并于 同年 i 月2 i 9日还都南京 。I 3 年 I 月, 97 1 国 民政府 再次迁 都,这次 是迁到 了重庆 ,到 1 4 年 5 5日才 正 式 还 都 南 京 。 纵 览 国 民 政 96 月 府 的 二 次 迁 都 , 存 在 着 极 大 的 差 异 , 本 文 正 是 试 图 比较 这 种 差 异 。
民国时期国部选址之争
拮据 , 无力支撑 。 叉慷慨给学堂三万两 白银 又主动捐银 10 两 , 60 而且 “ 竭力多捐 , 拟 旋
的巨额捐助 。
5 . 芳名长存 。12 年 , 霞女士驱车 92 刘青
中国则尚未能 比伦 , 蒙古北 方各省 尚 盖 因为“ 两京” 的优越条件使 然 , 而是 因为谁掌 为最 良国体 , 世界所公认 。 并表示 : ” “ 永不使 制 ,
握 了政权 . 谁就主宰都城之所在地 。 第一次国都之争
一旦都会迁都, 断难免以勤王 君主政体再行于 中国。 孙中山为顾全大局 , 未确向共和, ” 思图扰乱 ; 一为财政关系 , 北方轮轨交 避免战乱 , 维护共和 , 拯救百姓 , 照事先 的 为名 , 按
因失 败而止” 此后 , 自己的话说 : 。 用她 “ 今年 北上 , 回阔别 已久的故乡—— 彰德 府。2 返 7
青霞如此热心教育事业 , 京师各界人士 ( 民国元年 ) 省城办 自由报 , 捐洋 20 00元 , 年前,当她经由足下这条路出嫁尉氏的时 其 甚为钦仰, 辛亥革命前后她 曾被聘 为北 京女 余 如赈捐工厂 、 社等等 , 捐 lo 元 , 候 , 报 或 8o 或 是一个不知 国难 民愁 的贵府千 金 ; 而今 子法政学校校 长 ,北京女 子学务维持 会会 捐三百五百元 , 不胜枚举 。 总之 , 凡属公益善 却已经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社会活动家了。 她
果然, 不少外国公使便附和着说: 民国临时约法》确定南京为临时政府首都 。 表所议定 , , 不能更改。二是俟 参议 院举行总 施加压力。
本 非北京建立共 和政府 , 则各国断不承认。” 临时政府 刚刚成 立 , 国事初 定 , 面临诸 统 亲到南京受任之时 , 总统及 国务委员方 “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始末(一)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始末(一)
唐润明
【摘要】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燃起抗日的烽火。
为了抵御外侵,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中国人民进行了顽强不屈的斗争并取得伟大胜利,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格局与进程。
【期刊名称】《红岩春秋》
【年(卷),期】2017(000)007
【总页数】12页(P30-41)
【关键词】中国抗日战争战时首都四十年代顽强不屈民族危亡市档案馆研究馆员
【作者】唐润明
【作者单位】重庆市档案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5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燃起抗日的烽火。
为了抵御外侵,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中国人民进行了顽强不屈的斗争并取得伟大胜利,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格局与进程。
抗战时期,重庆作为中国的战时首都,为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与牺牲。
那么,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为什么要迁都重庆?迁都重庆的背景怎样?迁都的决策与经过又是如何?迁都重庆的作用及其对重庆的影响又
有哪些?值此纪念全面抗战爆发80周年之际,本刊特邀重庆著名抗战史研究专家、重庆市档案馆研究馆员唐润明为读者朋友一一道来。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始末(三)——西北不宜做战时首都真相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始末(三)——西北不宜做战时首都真相佚名
【摘要】抗战爆发后,随着局势的变化,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最初将建立行都、陪都的着眼点放到了中国的西北和中原地区,并在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以专门的人力、财力和机构,经营着行都洛阳、陪都西安的建设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期刊名称】《红岩春秋》
【年(卷),期】2017(000)009
【总页数】6页(P18-23)
【关键词】国民政府战时首都西北真相重庆迁都中原地区党中央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5
近代中国,在列强的欺侮和瓜分之下,变得极度贫弱,备受屈辱。
在孙中山有关建立“海都”“陆都”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一批有识之士纷纷提出在未来对外战争爆发之际,中国的应取方略与对策;国民党中央于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后,又将此方略上升为国家决策,毅然将首都迁至洛阳,并在洛阳举行了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通过了以洛阳为行都、西安为陪都的决议;还都南京后,国民党中央还对洛阳和西安进行了诸多建设。
但是,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中央并没有将首都迁到先前预定的洛阳和西安,也没有听从汪精卫任主席的国防最高会议有关将首都迁到武汉和广州的提议,而是一下子远迁到偏居西南的四川重庆。
这是为什么呢?。
开罗会议中国民政府领土诉求之溯源
作者: 徐飞
作者机构: 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合肥230039
出版物刊名: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20-24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0期
主题词: 国民政府;领土诉求;蒋介石;开罗会议
摘要:1943年底,中国参加开罗会议,在这个举世瞩目的会议中提出了自己的领土诉求。
这些领土诉求体现了国民政府抗战建国的目标。
但是,这些领土诉求并非是一时兴起制定的,而是有其长期的发展过程。
从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政府面对空前国难,一直到开罗会议,期间领土诉求的细微变化,是一脉相承的,是坚决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
即使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国民政府也从未动摇过对中华民族固有领土的维护。
这种领土诉求也是国民政府坚持抗战的一个精神支柱。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始末(二)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始末(二)
唐润明
【摘要】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帝国主义妄图吞并中国,相继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1931年9月26日,
在九一八事变爆发一个星期后.
【期刊名称】《红岩春秋》
【年(卷),期】2017(000)008
【总页数】16页(P18-33)
【关键词】日本帝国主义;战争爆发;古都洛阳;大演习;迁于
【作者】唐润明
【作者单位】重庆市档案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5
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帝国主义妄图吞并中国,相继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和一·二
八事变,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1931年9月26日,在九一八事变爆发一个星期后,当蒋介石得知日本不接受国
联调停而主张中日直接交涉时,相当愤慨,称:“如此,则暴日之凶焰将更张矣。
倘与之直接交涉或听其地方交涉,则必无良好结果。
我断不能任其枭(嚣)张横行,决与之决一死战,以定最后之存亡。
与其不战而亡,不如战而亡,盖可以存我中华民族之正气与人格也。
余今决心移首都于西北,集中军队主力于陇海路,严阵以待
之也。
”10月3日,蒋介石在与熊式辉谈对日备战计划时,又称:“此次无论对日和与战,而西北实为政府之第二根据地,万一首都沦落,即当迁于洛阳,将来平时亦以洛阳与西安为陪都也。
”
1932年1月28日,一·二八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毅然宣布移驻古都洛阳办公。
此举既作为中国对外战争爆发后向内迁移的初步试验,也为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作了一次大演习。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的原因和经过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的原因和经过
温贤美
【期刊名称】《文史杂志》
【年(卷),期】1992(000)004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这是经过较长时间酝酿选择的重大战略决策。
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到年底日军就占领了东北三省全境。
为了扩大对中国的侵略,1932年日军又发动“一·二八”事变,突然袭击中国上海驻军,强占闸北。
蒋光鼐、陈铭枢、蔡廷锴即率十九路军奋起抵抗,拉开了淞沪抗战的帷幕。
日军来势汹汹,若上海沦陷,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即行暴露在日军面前。
因此,国民政府不得不另觅安全之地,遂于1月30日仓皇宣布迁都洛阳,但军政部、外交部仍留南京办公。
3月1日,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在洛阳召开,6日闭幕。
会议决定以洛阳为国民政府的行都,以西安为陪部,随即筹
【总页数】2页(P10-11)
【作者】温贤美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的决策与实施 [J], 周勇;汪浩
2.略述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对重庆发展的影响 [J], 黄妍
3.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始末(一) [J], 唐润明;
4.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始末(二) [J], 唐润明;
5.国民政府最终为何迁都重庆 [J], ;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革命高潮时期的迁都之争
作者: 曾宪林
出版物刊名: 江汉论坛
页码: 15-19页
主题词: 南昌;宋庆龄;蒋介石;国民政府;江西;迁都之争;毛泽东;中央委员;武昌;中国共产党
摘要: <正> 1926年冬至1927年春,国民政府由广州北迁武汉问题,是当时关系时局中心的一个重要问题。
那时,在北伐节节胜利,工农运动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新右派也非常猖獗,蒋介石为了进一步篡夺领导权,挑起了迁都之争。
在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的反击下,蒋介石改都南昌的阴谋被挫败了。
这一斗争,反映出了当时各阶级及各派政治势力的动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民政府选址之谜作者:韩文宁来源:《百科知识》2011年第07期有人说,“汉唐看西安,明清看北京,民国看南京”,此言凿凿,南京称得上是民国时期现代都市的典范。
民国建筑有何特点?南京的民国建筑是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篇章,其发展历程可视为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缩影,具有独特的地位。
南京的民国建筑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等级高,国民政府的“五院八部”以及中央研究院、中央体育场、中央医院、中央博物院的等级和规模,均属当时全国乃至东亚之最;二是类型全,举凡行政、纪念、文教科研、宗教、使馆、公共、官邸、工业、交通、民居等各式建筑,应有尽有,行人在不经意中就与它们不期而遇;三是历史及艺术价值高,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南京,汇聚了吕彦直、杨廷宝、赵深、范文照、童寯、卢树森等众多当时中国最优秀的建筑师,他们运用现代建筑技术建造出的一批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以及对新民族形式建筑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许多建筑现已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名录中;四是内涵丰富,每栋民国优秀建筑都与当时发生的历史事件、历史名人相关,文化内涵非常丰厚。
随着时间的流逝,南京近代建筑已经成为凝固的历史音符,是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国时期的中央政治机关旧址几乎全部集中在现今中山北路一线,西北自挹江门起向南,沿途有海军总司令部、行政院、交通部、军政部、联勤总部、立法院、监察院、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最高法院、外交部;中山北路至鼓楼结束,以南称中山路,有“三青团”中央团部、司法院;至新街口向东即为中山东路,这里有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等。
这一路的党政军机构,如珍珠般散落在串联的中大大道两旁,其中行政院、立法院、监察院、司法院再加上位于鸡鸣寺东南侧的考试院,共同构成国民政府的核心机构“五院”。
孙中山当初借鉴了西方三权分立的政治模式,又结合中国特色,在行政、立法、司法之外,又加上考试和监察,是为五权分立,由此形成“五院”。
行政院居于总统府内10年行政院位列“五院”之首,是全国最高的行政机关,掌管内政、外交、财政、经济、军政、文化教育等国家事务。
行政院院长一职乃权力之中心,历来角逐激烈,历任院长有谭延闿、宋子文、蒋介石、孙科、汪精卫、孔祥熙、张群、翁文灏、何应钦、阎锡山。
1937年抗战爆发以前,行政院一直与国民政府一墙之隔,位于现今总统府东花园内。
大门门楼坐南朝北,原门额“行政院”为谭延闿所题。
现保留有西式2层两幢办公楼,青砖砌筑。
北楼建于北洋时期,时为“五省联军”司令孙传芳掌控之下;南楼则建于1934年,由建筑师赵深设计,平面呈“凹”字形,现二楼西北角的办公室内仍按当年布局摆设,门口还挂有“院长办公室”的牌子,不经意中彷佛又回到了那个时代。
抗战胜利后,行政院返京,迁至中山北路61号(今254号)原国民政府铁道部旧址办公,原址为国民政府社会部所用。
铁道部大楼由建筑师范文照设计,建于1929年,为中国传统宫殿式样,中央办公大楼高3层,两侧附楼为2层,重檐庑殿顶,琉璃瓦屋面,斗拱、梁枋、门楣均施以彩绘,庄重而大气。
1949年2月,行政院院长何应钦因此地离长江不远,已在解放军大炮射程之内,遂将行政院迁到中山东路307号励志社临时办公。
现今建筑均保存完好。
立法院曾在张爱玲祖父故居内立法院为最高立法机关,有议决法律案、预算案、大赦案、宣战案、媾和案、条约案以及其他重要国际事项的职权,先后担任院长的分别是胡汉民、林森、张继、孙科、童冠贤等人。
立法院院址有两处,一处在白下区斛斗巷的张侯府,今白下路273号南京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内。
这里曾是清流派著名人物张佩纶的府邸,他是李鸿章的女婿,又是著名女作家张爱玲的祖父。
后几经变迁,立法院成立后,这里成了院址,斛斗巷一度改名为立法院街。
第一任立法院院长胡汉民曾居住其内,张学良于1930年首度莅宁,胡汉民在此以西餐招待。
另一处在中山北路105号(原261号),抗战前乔迁。
这组建筑建于20世纪30年代,原为法官训练所,由设计师童寯等人于1937年设计并建成,有中西合璧的2层楼房3幢218间,西式平房9进78间,木板房3座33间,还有白铁皮房1间以及防空洞4个。
主楼钢混结构,歇山顶,小瓦屋面。
维新政府和汪伪时期,这里是“督办南京市政公署”和“南京特别市政府”。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立法院重返这里办公,现主体完整。
只留下大院门的司法院司法院是国民政府最高司法机关,成立于1928年11月,其职责是掌理“司法审判、司法行政、官吏惩戒及行政审判”,其直辖机关有最高法院、行政法院、中央特种刑事法庭和中央公务员惩戒委员会,王宠惠、伍朝枢、居正先后出任院长。
司法院旧址位于今天的中山路251号(原269号),原有房屋16幢118间。
主楼建于1935年,坐西朝东,高3层,是一座西方宫殿式建筑,平面可分为左、中、右3部分,中央高耸,两边略低,左右对称,主楼中间顶部有半球形拱顶,上面镶嵌有自鸣钟。
前有大庭院,遍植花草和松柏,环境幽雅。
1949年4月南京解放前夕,一场大火将司法院焚毁,如今这里是南京市供电局办公楼,8根高大的爱奥尼亚柱式大门则是当年司法院仅存的遗物。
装点门面的监察院监察院为国家的最高监察机关,具有对国家各级行政机关行使同意、弹劾、纠举及审计的权力,成立于1931年2月,历任院长有蔡元培、赵戴文、于右任。
监察院办公地点最初是在复成桥东、公园路旁的一座老式平房内,这里北临第一公园,南接明御河,是一处风景不错、清静安宁的办公场所,与监察院的工作实情倒是有几分相似。
1946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监察院另择新居,搬到中山北路办公,与立法院毗邻。
于右任担任监察院院长的时间最长,这位颇有傲骨的“美髯公”曾想在整顿吏治方面有所作为,但事与愿违。
1933年6月,监察委员刘侯武弹劾铁道部部长顾孟余在向国外采购铁路器材中有违法舞弊行为。
此案刚一公布,就引起蒋介石和汪精卫的不满,最后不了了之。
监察院实际成了国民政府的摆设,有名无实。
于右任书法造诣很高,求墨宝者甚众,他曾自我解嘲地说“我这里是闲衙门,就是写字的生意挺兴隆”,言语中透露几多无奈。
五院之“另类”考试院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监察院成立之初,“就地取材”,分列各处,后相继以中山大道为轴线汇集,唯独考试院一直在鸡鸣寺东南侧的文庙旧址,和其他四院不在一条轴线上。
究其缘由,这大概是与考试院脱胎于传统的科举制度有关,因“近亲”关系而“旧物利用”。
考试院是国民政府最高考试机构,掌管国家机关人员的考试、任用、考核、升迁、退休、养老等事宜,今北京东路41—43号即是当年考试院所在,现为南京市委、市政府办公地。
这里的历史要追溯到明代洪武年间,因供奉关羽而被称为武庙,明亡后改为文庙。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期间,这里是宰夫衙,后毁于战火。
同治年间,在两江总督曾国藩、李鸿章的倡议下,文庙迁至朝天宫另建。
1930年,第一任考试院院长戴季陶选择在这里兴建考试院,占地面积10万多平方米,在五院中为最大。
除武庙原有建筑外,新建宁远楼、华林馆、宝章阁、明志楼、衡鉴楼和公明堂,既有中式大屋顶,亦有西式洋楼,中西新旧,交相辉映。
该建筑群由建筑师卢毓骏设计,结合原有建筑,按东、西两条平行线一字排列,布局对称,相得益彰。
1931年~1936年间,考试院共举行过4次高等文官考试,这是政府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
据载,考试院自成立至1949年,录取考生总数约为5000人。
汪伪时期,伪国民政府在此粉墨登场。
抗战胜利后,考试院迁回原址,现大部保持完整。
中央机构选址未按《首都计划》执行1934年的南京地图上,在明故宫一带出现了“中央政治区”的字样,令人不解,因为这里唯一能和“中央”挂上点钩的就是励志社,但它仅是蒋介石的内廷供奉机构,绝非权力机关,并不具备代表性和说服力。
那地图上又为何这样标呢?1929年出台的《首都计划》中是将中央政治区定在中山门以外紫金山南麓,因为财力不足,选址过偏,办公多有不便,实际并未“照章办事”。
1934年前后,国民政府开始调整原有方案,考虑在明故宫一带兴建新的中央政治区,并于1935年6月基本敲定了使用分配方案,规划征用7000多亩地,分南北中3个部分建设,并已在地图上标明。
不过,由于时局动荡和财政吃紧,直到1949年,明故宫的中央政治区也未形成,成了“纸上谈兵”。
一幢幢建筑就是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又如同是一组历史画卷,倘佯其间,令人流连,恨不能读懂看遍。
不过,百闻不如一见,只有亲自造访,才会有更深的感受。
【责任编辑】王凯相关链接《首都计划》:《首都计划》将南京的城市建设纳入整体规划之中,其布局以新街口环形交通广场为市区中心,以中山大道为城市的中轴线。
中山大道专为迎接孙中山先生灵柩奉安中山陵而建,包括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3段,北起下关,东出中山门与陵园大道衔接,全长12千米。
1928年8月12日破土动工,赶在1929年6月1日孙中山奉安大典前初竣。
奉安大典之后,又对中山大道进行改造修建,一条路宽40米的大道最终成型。
如今,80年过去了,这条大道仍是南京市内交通的主动脉,继续发挥着积极和有效的作用。
初识南京从中山大道开始,走“进”南京则由民国《首都计划》步步深入。
《首都计划》的内容甚广,共编制有28项规划。
按照现代都市的标准,采取了不同功能的划区,分别为:中山门外紫金山南麓为中央政治区;傅厚岗一带为市级行政区;长江两岸及下关港口为工业区;主干道两侧和明故宫、新街口一带为商业区;鼓楼、五台山一带为文教区;山西路一带为新住宅区。
随后,大规模的首都建设就此展开,通过近10年的建设,南京现代都市的风貌一举奠定,今日南京旧城的总体格局乃当时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