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上课用

合集下载

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4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4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作者整理了4篇《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其中所蕴涵的诗情,能准确流畅地背诵,春望教案。

2、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培养读诗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的思想内容。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难点】1、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2、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加强朗读教学,以读激情,让学生进入诗歌氛围,体会诗歌的意境。

2、问题探索法。

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重在品味诗歌的精妙之处。

3、小组讨论法。

小组讨论,归纳要点,抒发感想。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文学中,诗歌是特别重要的一部分。

从《诗经》到现在,诗歌一刻也没停止它前进的脚步。

从小我们就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还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可以说,诗歌是伴着我们成长的。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抽背),领略了李白的浪漫风格,那么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另一种风格:杜甫《春望》。

二、学习《春望》(一)请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

(课件显示)杜甫,字子美。

唐代伟大的现实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李白"诗仙"),著有《杜工部集》。

杜甫诗三首 教案

杜甫诗三首 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杜甫诗三首,让学生掌握杜甫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写作风格,
了解诗歌与历史、社会、人文等多领域的内在关系。

2.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教学内容
本教案选取了杜甫的三首诗作为教学内容:
1.《登高》
2.《宿建德江》
3.《春望》
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可以通过介绍杜甫及他的诗歌、背景、创作风格等内容,让学生对杜甫产
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学习诗歌内容和写作特点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然后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情节、背景与
主题。

同时,介绍杜甫的诗歌创作特点,如诗歌的语言、格律、形式等等。

3. 朗诵诗歌
在学生了解诗歌内容和写作特点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朗诵诗歌,并指导学生
在朗诵过程中注意语音语调、节奏感、感情表达等方面。

4. 阅读杜甫其他诗歌
教师可以将学生引导到其他杜甫的诗歌中,让学生慢慢了解并包容杜甫的文学。

5. 写作实践
在学生熟悉诗歌内容和创作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作文实践,通过模仿、改写诗歌来练习写作能力,同时提升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评估
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表现、作品、测试等方式来评估教学效果,根据结果来调整后续的教学方向。

结语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特点,并通过朗诵、阅读、写作等活动来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同时,通过学习杜甫诗歌,学生也会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杜甫诗优秀教案篇1一、师生共同观看《唐之韵》第九集、第十集“千秋诗圣”。

二、师生共同回忆与三首诗作相关的杜甫主要生平事迹。

三、阅读鉴赏《登高》(教师导学)1.诵读(鉴赏音韵美)(1)按照要求自由诵读(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四是读出感情)(2)展示教师范读(教给方法:标画韵脚、节拍和平仄)(3)选读(师生简评,鼓励为主)(4)齐读,初步感知诗人情感(悲伤、忧愁、孤独……)2.品读(示范操作步骤,教给学生方法)(1)理解词句含义,培养习惯能力(教给方法:结合注释和语境,联系所学相关材料,推敲词句含义,做好笔记;教师示例:猿啸哀、鸟飞回、百年、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2)感受意象意境,想象贯通诗意(教给方法:抓住意象,联想想象,口述或笔述再现画面,走进意境;教师示例:秋风强劲,蓝天高远,猿啼哀啸,十分悲凄;清清河堤,白白沙洲,鸥鹭盘旋,鸟儿飞舞。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不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而来,奔腾而去。

万里漂泊,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悲伤;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登临,独自孤苦。

世事艰难,生活困顿,十分遗憾,鬓如白霜;浊酒消愁,怎奈潦倒,病体日衰,需要停杯。

)(3)逐句玩味感情,鉴赏表达方式(教给方法:分析描写景物的形态、色彩、神韵,概括意境特征;理解概括意象意境中寄寓的情感;分析鉴赏表达方式和作用,在课本空白处批注评点。

教师示例:首联、颔联,意境、情感、写法、作用,营造悲凉氛围、情景交融;颈联、尾联,“万里”与“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表达忧思深广,国难家愁、悲忧难遣、矛盾心情、尽展无遗。

)四、阅读鉴赏《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学生自学)1.学生依照《登高》学习的具体操作步骤,独立完成《秋》《咏》两首诗作的学习2.课堂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师生评价总结五、师生共同总结概括杜甫七律的一般特点(教给方法:三首诗作对比分析,找出内容、形式、抒情表意上的共同点,然后总括。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说课稿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说课稿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 教材简介《杜甫诗三首》是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3课本中的一篇课文。

该课文选取了杜甫三首代表作《登高》、《月夜忆舍弟》和《将进酒》,展示了杜甫诗歌中的豪放与激情,以及哀怨与乐观并存的特点。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杜甫的诗歌艺术和他对社会现实的探讨。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诗歌的创作背景、特点和主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诗歌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杜甫的诗歌,培养学生对国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和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杜甫《登高》、《月夜忆舍弟》和《将进酒》三首诗歌的艺术特点和主题。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解读杜甫诗歌中的比喻、意象和修辞手法。

•如何理解并分析杜甫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态度。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杜甫诗三首》中的三首诗歌:《登高》、《月夜忆舍弟》和《将进酒》。

2. 教学方法•导入法: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或展示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对杜甫的兴趣和好奇心。

•分析法:逐行或逐句分析诗歌,解读其中的比喻、意象和修辞手法,并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并互相交流,拓宽思路。

•归纳法: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杜甫的诗歌特点,梳理学习内容,加深印象。

四、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杜甫的肖像或相关图片,引发学生对杜甫的认知和兴趣,以及对古代诗人的好奇心。

2. 分析《登高》(30分钟)(1)朗读和感受首先,请学生自行阅读《登高》,然后按照节奏逐句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豪放和壮丽。

(2)诗歌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比喻、意象和修辞手法。

然后,引导学生总结诗歌的主题,并与学生一起分析杜甫对社会现象的态度。

3. 分析《月夜忆舍弟》(30分钟)(1)朗读和感受让学生自行阅读《月夜忆舍弟》,然后请一位学生朗读诗歌,让全班感受诗歌中的哀怨和离别之情。

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教案杜甫是唐朝时期的一位伟大诗人,他的诗歌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在教学中,杜甫的诗歌也是一种珍贵的资源,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质和情感体验。

本文将介绍三份优秀的杜甫诗教案,匡助教师更好地利用杜甫的诗歌进行教学。

第一份教案以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为例。

这首诗描绘了杜甫在月光下怀念已故的弟弟的情景。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这首诗,然后引导他们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接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亲情和生命的理解。

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对亲情和生命的思量。

第二份教案以杜甫的《登高》为例。

这首诗描绘了杜甫登高时的景色和内心的感受。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这首诗,然后引导他们分析诗中的描写手法和意境。

接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活动,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登高的景色和自己的感受。

最后,教师可以邀请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的感受。

第三份教案以杜甫的《登高》为例。

这首诗描绘了杜甫在逆境中坚持追求理想的精神。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朗读这首诗,然后引导他们分析诗中的意境和主题。

接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追求理想和坚持信念的理解。

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对追求理想和坚持信念的思量。

通过以上三份教案,教师可以匡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杜甫的诗歌,培养他们的文学素质和情感体验。

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便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活动,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质,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总之,杜甫的诗歌是一种珍贵的教学资源,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质和情感体验。

通过合理设计的教案,教师可以匡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杜甫的诗歌,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希翼教师们能够充分利用杜甫的诗歌,为学生的文学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

《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

《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具体章节为第五课,内容包括《春望》、《月夜忆舍弟》和《登高》三首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三首诗的主题和意境。

2. 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感受杜甫诗的艺术魅力。

3. 通过对三首诗的学习,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关爱家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三首诗的主题、意境和艺术手法。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杜甫的画像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2. 朗读:让学生齐声朗读三首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3. 讲解:分析三首诗的主题、意境和艺术手法,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解读。

4. 实践情景引入:以《春望》为例,让学生描述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体会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

5. 例题讲解:针对《月夜忆舍弟》,设计题目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抒情手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杜甫的写作手法,创作一首诗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六、板书设计1. 《杜甫诗三首》2. 内容:《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杜甫在《春望》中是如何表达忧国忧民之情的。

2. 答案:杜甫在《春望》中通过描绘战乱后的荒凉景象,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理解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学生是否能体会到杜甫诗的艺术魅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杜甫的诗歌,深入了解其创作风格和时代背景。

组织一次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魅力。

《杜甫诗三首》课件ppt(上课材料)

《杜甫诗三首》课件ppt(上课材料)

5
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 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 界广阔,有强烈的社会现实 意义,后人誉其诗为“诗 史”。
在诗歌艺术上,他能够汲取
和总结前人的成就,融合众
长,兼备诸体,形成反复咏
叹、沉郁顿挫的风格,对后
世影响很大。誉其为“诗
圣”,他的律诗在唐代诗人
中最为出色,他首创的“即
事名篇”的乐府诗,对后世
杜甫(712-770),字子 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 少陵。祖籍襄阳,迁居巩县 (今属河南)。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
的地主家庭,处在唐朝由兴
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
忠君爱国、积极入世的心情,
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
又历经祸乱,身受深重的时
代苦难,因而能对下层人民
的疾苦寄予诚挚的关怀和同
情。
基础课件
刘备、诸葛亮;
4、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一生漂 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基础课件
24
这首诗写了什么人, 表现什么心情?
(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 主旨的那个词语。)
(怨恨)
基础课件
25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千山万壑随着奔流的江水,奔赴荆门, 那里至今还保留有明妃生长的村子。
雄奇壮丽 气象雄伟
赴,写活山水,引出下文感慨万千
诗人极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
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
暗示局势动荡, 内心忧思翻腾。
基础课件
12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停留此处的时间很久了,再一次看到这 里的菊花开放, 往日流过的泪水禁不住又流下来了。 孤独的小船一直系在岸边,也系着我对 故园长久的思念。
触景生情 故园之思 暗示停留时间久,思念之苦之久。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8篇)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8篇)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8篇)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教案篇1【教学目标】1.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大致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理解诗歌的风格变化。

【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二、学习《望岳》1.了解作者生平。

2.播放录音,学生朗读。

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3.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4.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诗歌图片,要求学生欣赏图片,读出感情。

5.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贤众山小”)。

(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1.唐朝盛世。

2.诗人年轻,意气风发。

3.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6.合作探究:7.背诵本诗。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575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

杜甫诗三首教案范文五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范文五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范文五篇杜甫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2、理解诗歌内容及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准确流畅地背诵这首诗歌。

3、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唤起学生深入思考的意识,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事与情,领悟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悟诗歌的意境。

突破方法:在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多种方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感知诗歌的内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3、活动式教学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一组有关战争题材的*,感受到了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疾苦。

反映战争的文学作品自古就有,古代文学作品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杜甫的诗歌。

他的诗歌立足于现实,广泛而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这一题材的代表作品。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1、杜甫(712-770),字子美。

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风格浓郁悲壮、语言瑰丽,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在文学上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杜甫则被后世尊为“诗圣”。

他的诗作今存1400多首。

着有《杜工部集》。

2、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

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动起来。

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

一路上他所见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

着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的。

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而流传得最广。

三、出示目标1、熟读、背诵全诗。

2、体味作者情感和作品意蕴。

四、朗读诗歌,感悟内容。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感情的表达。

杜甫诗三首教案(12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12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12篇)杜甫诗三首教案(12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甫诗三首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杜甫诗三首教案1诗歌常识:古体诗:唐代人把《诗经》到汉魏六朝的诗叫做古诗,或者古体诗近体诗:把到唐代才定型并盛行的严格按照一定的格律写作的诗称做近体诗或今体诗。

近体诗分律诗和绝句两大类诗歌特点: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

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即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

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每首的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选入课本的《杜甫诗三首》都是七言律诗。

诗歌鉴赏之四抓:一、抓题目: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情感……二、抓作者:知人论世三、抓诗句:(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怎么写?)意象/意境、技巧、情感……四、抓注释:①难理解的词语;②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人物、背景、情感……)。

律诗的朗诵指导: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中间两联须对仗。

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节奏:七律一般二四六分明(平仄),(节拍)为“二二二一”,也可根据意义有一些变化,为“二二一二”《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诗歌的写作背景过程与方法通过把握诗歌意象,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重点通过把握诗歌意象,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一、抓题目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3篇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3篇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3篇《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3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展筹划的过程。

那么大家知道标准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的《诗三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送大家阅读。

1、能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根底上,发挥自己的想象进展再创造。

2、能举一反三地学习更多更好的。

对诗歌的吟咏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

对诗歌的再创造。

1、安排三课时。

2、方法:朗读法、研讨法。

第一课时学习《》一、导入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杜甫的《望岳》诗有三首,分咏东岳、南岳和西岳。

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

二、整体感知1、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

2、字词译释:⑴钟:聚。

⑵会当:唐人口语,一定要⑶凌:登,乘。

(又如:壮志凌云)三、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1、岱宗两句。

⑴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拟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那么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

⑵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

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

⑶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2、造化两句。

⑴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

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

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

⑵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

《杜甫诗三首教案:让学生感受诗歌之美》

《杜甫诗三首教案:让学生感受诗歌之美》

杜甫,唐代伟大的诗人,其人诗歌兼有浪漫与现实主义的色彩,能体现出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与人间苦难。

本文将分享三首杜甫的诗歌,并介绍如何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诗歌之美。

一、《登高》诗歌引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诗歌开篇即提出生死相许的问题,探究人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的十四句诗,以登高的经历为主线,以景色的描绘为辅助点缀,深切体现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其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道出了生活的真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形象地表现出大自然与人类相互依存的关系,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图片、音频等多种多样的手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体验。

在展示杜甫诗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听、看、读、思考诗歌,从而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感知力,了解和感受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师还可以将此诗与现实生活联系,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二、《登岳阳楼》诗歌引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此诗开篇就描写了巍峨的岳阳楼,以及周围的山川、湖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诗人接着再以“江干渔者唱晚”为切入点,深入刻画了岳阳楼的特色美景,将旷远的空间与深沉的哲理相结合。

通过诗人优美的行文和卓越的诗意,使人们感受到带有时代性的社会背景下的诗歌作品所具有的魅力。

在教学中,可以将此诗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思考自然、历史与人民的关系,了解乡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昌盛传承,以及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开发等。

三、《春夜喜雨》诗歌引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这首诗翻卷起了春的雨、新的生命的感觉。

通过雨水的形象表述,描绘了春季生命的滋长和曼妙的美景。

以达到内心深处的感染和思考的效果,读诗后能让人们进一步认识到自然界的伟大和多样性。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朗读诵读此诗,充分发掘诗歌的美感和内涵,以及含蓄、深沉的诗意。

教师还可以将此诗歌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思考,使他们进一步了解自然界和生命的历程。

《杜甫诗三首》高中二年级语文上课教案

《杜甫诗三首》高中二年级语文上课教案

《杜甫诗三首》高中二年级语文上课教案《杜甫诗三首》高中二年级语文上课教案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下面跟着一起来领略杜甫的诗。

高二语文《杜甫诗三首》教案1.理解诗歌主题;探究诗作风格的变化。

2.熟读成诵,涵泳体悟。

3.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1.涵泳背诵。

2.理解诗歌主题。

3.把握诗作风格。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屏显杜甫图片)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今天就让我们与诗圣同行,去感受他博大的思想情怀。

(板书标题、作者;屏显:与诗圣同行。

)二、活动建构与诗圣同行1.第一板块:忘情吟诵(屏显)。

(1)教师范读。

听清读音,把握停顿、重音。

(2)自由朗读。

(3)指生朗读。

校正读音,明确节奏。

(4)齐读全诗。

(5)合作译诗。

结合注释,疏通诗意;提出疑问,讨论解决。

2.第二板块:诗意描述(屏显)。

(1)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描述的口吻描写泰山的雄伟景象。

(2)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感叹的口吻抒写你站在战乱后的长安城上的感受。

(3)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讲故事的口吻再现当年石壕那个令人心碎的故事。

先自行准备,再小组交流,最后小组推荐同学向全班描述。

活动的全部目的在于通过诗意地描述,检验、强化、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因此活动完毕后的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解说是否准确(符合原意)、清晰(顺序合理)、生动(描绘细致)。

一句话,关键考查活动参与者对文本理解的准确度。

教师可视其情况做点必要的补充,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两句,就要指出这里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二百公里。

诗的末联提到的绝顶才是指泰山的主峰玉皇顶。

3.第三板块:品析妙点(屏显)。

杜甫曾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佳话。

在这三首诗中,你认为哪些词、句,或者标点用得好,谈谈自己的感受。

杜甫诗三首上课用

杜甫诗三首上课用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 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 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 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 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 重庆奉节)晢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 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 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 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 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 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
“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 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 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 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 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 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 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 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 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 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 艺术的集大成者。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
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
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 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 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 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 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四、西南飘泊时期
(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 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
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
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 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 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 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 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 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 《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哀感深沉。
江间波浪
塞上风云
诗作开篇前四句以极为酣畅的笔墨,描绘 出了一幅壮阔的巫山巫峡秋色图。图中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有经霜而凋伤的红枫林,又有峰峦高耸、 江险涛急、恶浪凌空、气象萧森的巫山巫 峡,还有充塞于整个空间且与地阴相接的 塞上风云。诗人正是利用这个特定背景来 烘托自己凄清哀怨的忧国伤时的情怀。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 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
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 • 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 • 玉露——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 • 巫山巫峡——诗人所在。
• 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
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
巫山巫峡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尾联描写的“艰难苦恨”是国家还是个人? 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诗中反映的虽是诗人万 里作客、衰年多病的个人遭遇,但读者却可从中窥 见战乱时代广大人民的苦难。诗人将个人的命运、 社会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而使一己 之悲有了广阔而深远的社会内涵,体现了诗人忧国 忧民的情怀。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 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 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 顿挫:艺术形式。
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情感的千回百折 节奏的徐疾相间 音调的抑扬顿挫
旋律的跌宕起落
诗 歌 中 的 登 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登高怀人、客中思乡
诗 歌 中 的 登 高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被誉为“杜集七言律 诗第一”、“古今律诗之 冠”
整体分析
• 这首诗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悲愤、孤独、沉郁。 • 诗文哪里写景?哪里抒情?
明确: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
四 漂 泊 西 南 时 期
安史之乱后于公元759年由甘肃颠 沛流离到了成都,靠了友人的帮助在 城西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他在这里 居住了将近4年,写下了240多首诗篇。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等就 是在这里写就的。
沉郁顿挫
• 沉郁:思想内容。
“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
猿鸣——使人听到它的叫声感到非常悲凉。
飞鸟 —— 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 比喻孤独无依。 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每种景物用 一字形容,却十分精准,可见炼字功夫之 深。
颌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 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这样的景 物,对于当时55岁(逝世前3年)、飘零流落 同时又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 襟的知识分子的杜甫来说,会产生怎样的感慨?
登 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满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如此多的“悲愁”,诗人应怎样排遣呢?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可能借酒浇愁是最 好的派遣方法,何况杜甫也特别爱喝酒。有诗为 证: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九日》 杜甫喜也喝酒,忧也喝酒。而且此时正值 重阳节,按习俗也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 能再喝了,因为他有严重的肺病、风痹等多种疾 病。借酒才能浇愁呀,至少能排遣一些愁绪,可 是他却因病戒酒,纵有千愁万绪,可怎生排遣?
• 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 仿佛和地面贴近。
• 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
罩四野。 • 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 安、前途未卜的处境以及诗人阴沉压抑、翻腾起伏的心情。 • 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壮阔,
二 长 安 十 年 时 期
公元746年杜甫满怀政治理想 到长安考试求官,由于奸相李林甫 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参加 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身受其 害,困居长安10年之久.不幸的遭遇 是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 创作出《兵车行》《丽人行》等杰 出的现实主义诗篇。
诗的风格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 坦荡变的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 挫”的诗风。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 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 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 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 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 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 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秋 兴 八 首 ( 其 一 )
秋兴八首(其一)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春江花月夜》
名句赏析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流
这两句诗,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 的树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 感慨万千。“无边”、“不尽”使“萧 萧”“滚滚”更加形象,也让人感受到韶 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露出浓重的 沉郁悲凉。
诗人仅仅是悲叹大自然之秋吗?所悲之秋 还有何意味?
孤帆一系
面对夔州萧森的秋 日山水,忧国伤时 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想起昔日在长安的 旧事,不禁老泪纵 横。他的心是和“故 园”、长安紧紧连在 一起的。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 我清晰地听到,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 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 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 • 催刀尺——催动刀尺 • 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 • 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 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
第一联14个字写了哪些景物? 体现了景物的什 么特点? 明确:14个字写了6种景物:急风、高天、哀 猿、清渚、白沙、飞鸟。
这些意象中,哪一个让你感受最深,请描绘一下。 “急风”——“急”字不仅传神地写出当时的季 节特点,还寄寓了诗人当时的深切感受。秋风本 来就凉,江边的秋风就更凉,而江边高处的猛烈 的秋风更是特别凉。所以年老多病的诗人站在江 边高岸上当然会感到寒意彻骨。这种寒凉,不仅 是诗人身体皮肤的感觉,更是诗人内心地感受。
• 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一许孤 独、忧伤之感。
孤舟可以系住,使其不 能泛诸中流,但诗人的心是 系不住的。他的心早已越过 江河,越过关山,飞到了长 安。 听到了白帝城传来的捣衣 声,想到了多少人家正在为 游子赶制寒衣,他的乡思离 愁以及忧国伤时之情有如白 帝城传来的捣衣声,一阵高 过一阵,一阵急过一阵。
(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江村》、《登岳阳楼》
一 读 书 壮 游 时 期
杜甫七岁即能诗文,十五时在 文坛初露头角。“读书破万卷,下 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 习自述。二十岁后, 他开始漫游生 活,南游吴越,北游齐赵,饱览了 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 和心胸,并在洛阳和李白结为肝胆 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创作,表 现了他青年时期的气概和抱负。如: 《望岳》。
感怀伤时,表达个人的身世之悲。
诗 歌 中 的 登 高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抒怀励志,鼓舞人心 。
写作背景
•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 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 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 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 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 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 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 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的 旷世之作。
诗歌至此戛然而止,诗人似乎有千言万语要向 世人诉说,却又不说了,不是不想说、不能说, 而是愁苦太多太重,说不完、诉不尽,索性不 再说,只任这无尽的悲愁郁结在诗的结尾,郁 结在诗人心头。


写景
首联 仰望云天秋风 俯视清渚白沙 颔联 仰望天边落木 俯视不尽江水 颈联 悲秋常作客 多病独登台 苦恨霜鬓
杜 甫
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望岳》 (涉世不深)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
(忧国忧民)
《丽人行》、《兵车行》、《出塞》、《赴奉先咏怀》
3、战乱流离时期(756-759):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月夜》、《春望》、《羌村三首》、“三吏”(《新安吏》《石壕吏 》《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落木——杜甫看到落叶飘零, 肯定想到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
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
比 喻 时 间 的 流 逝 。
长 江 一 泻 千 里 ,
“不尽长江”就指时间的无 穷,是指历史长河永不停息。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毛泽东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 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三国演义》
三 由于安史之乱,杜甫携家和人民 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 战 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 乱 甚深。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 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 流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 离 《潼关吏》)、“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无家别》)等具有高度 时 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 期 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