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行为异常表现分析——社会角色方面
中学生行为异常表现分析——社会角色方面
再心平气和地进行说服教 育 , 使其转变 。
嫉妒 心理 , 这是很危 险的 , 嫉妒者一是 与先进对立 , 二是要找 到 自
及 时查 找原 因 , 帮 助学 生树 立学 习信 心 , 补 缺补 差 , 培 养学 习兴 成 功是他 的心头之恨 , 孩 子产生 了嫉妒心理 之后 , 就会不 择手段 趣, 使 他们抓 紧时 间赶上来 。如果家 长对此 事漠不关 心 , 置 之不 地 给先进者 以打击 , 或恶语 相讽 , 或指 桑骂槐 , 或 暗地 惩治 , 或背
逃学 旷课 , 这就危险 了。造成 的原 因是 多方 面的 , 而主要的还是缺 不思 学习 , 以为 自己再努力 也赶不上 先进者 , 就会 想方设 法去惩 乏学 习兴趣 , 没 有明确的学 习 目的, 学 习态度 不端正 , 或受其 他不 治先进者 。再 有 , 极端嫉妒心 者的眼里 , 别人的幸福是他 的痛苦 , 愿学 习的同学影 响。家长要经常与学校取得联系 , 发 现这种情况 , 别人 的灾殃是 他 的快 乐 , 别 人 的才 能才是他 的在喉之鲠 , 别人 的
社会角色是一个人在社 会的不同地方 、 场合所表现 出的身份 。 名利 , 甚 至会有一些不正 当的想法 。父母要引起注意 , 给予其 正确
作 为青少年 时期 的中学生 , 在 家庭所扮 演的是儿 女角 色 ; 在学 校 的教育和引导 。
是学生 角色 ; 在 社会上也只能是未成 年人应接受 教育和照料 的角
色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 , 中学生都应该是学 习和接受教育 的 , 如 面 的行 为异 常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
浅析中学生的不良行为及教育对策
浅析中学生的不良行为及教育对策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形成是一个渐变过程,从日常生活中点滴小事,逐渐出现某些“偏差或偏激”行为习惯,再进一步“习惯成自然”,直至发展演变成“犯罪”。
中学生的不良行为经常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在家庭方面表现为不听从父母教育与劝说,对父母的“苦口婆心”极为反感,甚至公开反驳父母,在日常生活如服装、饮食、生活起居等细节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叛逆倾向,稍有不顺即产生“独自关在房间或离家出走”等偏激行为。
家长因怕这种偏激行为发生而停止说服教育。
其二,在学校方面表现为不遵守学校纪律,无视校规校纪,在学校中搞小团体乃至结成帮派,出现抽烟、喝酒、偷窃、打架斗殴、无端欺凌同学,甚至类似黑社会中的行为,对于老师正确的批评教育漠然处之,甚至会大声反驳,使老师亦感到无可奈何。
以下就中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教育对策两方面加以论述,并透析实例,总结个人心得,与各位同行共同探讨。
一、不良行为的成因中学生不良行为形成原因较为复杂,既有中学生自身生理、心理等内因,又有家庭影响、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外因。
1、自身因素。
发展心理学认为,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转折关头,道德与意识经常处于矛盾之中,青春期的各种烦恼随时随地会发生激化。
面临考试、升学、恋爱、择业及各种诱惑等社会问题,中学生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有时由于无法适应,经常茫然失措而产生偏离正轨的不良行为。
2、家庭因素。
家庭作为一个社会单位,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这类学生的家庭,一般表现为父母未受过良好教育,或是离婚单亲家庭,或父母下岗无业。
父母本身不良行为亦较多,或父母本身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这些父母通常认为给孩子吃饱穿暖已经尽责,从而疏忽了在思想品德及学习上的教育。
或者,对独生子女分宠爱乃至溺爱,父母或(外)祖父母忽略了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导致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意识的极度膨胀,以致出现各种不良行为。
3、学校教育。
学生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良行为,但是如果学校教师能善于做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善于对学生、家长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及家长均有一个心理和生理的适应期,这些学生的不良行为还是可以逐渐得以纠正的,学校教育不仅是中学教师的职责,亦是小学教师甚至幼儿教师应该重视的一个严肃课题。
学生失范行为的社会因素分析及应对对策-最新教育资料
学生失范行为的社会因素分析及应对对策自学校诞生以来,学生在学校和课堂中出现的各种失范行为,一直是社会各界广为关注的问题。
教育活动中学生的失范行为及其对这些违规行为的控制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失范”,社会秩序的纷乱和冲突,使青少年学生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感到无所依从和狐疑,对其缺乏必要的行为导向[1]。
另一方面由于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处于不断发展形成中,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因此,社会因素成为造成学生失范行为产生的主要因素。
一、学生失范行为的界定学生失范行为是指违反教育规范的行为。
教育规范是制约和控制学校成员个体行为合理性的严重途径,可以分为正式与非正式两类。
正式规范是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不变下来的,对违反者有特定的惩罚;非正式规范是不成文的,但能被学校成员普遍理解和接受。
[2]%学生的失范行为在教育活动和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多种多样,从学业成绩不良、考试作弊到逃学、旷课、离家出走,从偷窃、勒索他人财物到恃强凌弱,甚至对他人进行暴力攻击,进而违法犯罪。
二、学生失范行为的表现形式学生失范行为是对社会和文化体系与社会期望的偏离,是对学校纪律和学生行为规范的违背,给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学生的失范行为表现形式是繁复多样的,大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括和分类:根据失范行为发生的场所来规定,可以把学生的失范行为分成:课堂中的违规行为和课堂外的违规行为。
所谓课堂中的违规行为,指在课堂上影响和破坏教师教学和其他学生学习的行为,以及学生自己违背教师的要求的各种行为,例如课堂上的大声喧哗,故意扰乱课堂纪律等。
所谓课堂外的违规行为,指的是在学校的课外活动和学生交往中的各种违规行为。
例如青少年学生之间的打架斗殴等暴力行为,青少年学生在学校之外或社会上的各种违规行为,如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参与赌博,等。
这些违规行为的特点是,常常与社会的意识形态和社会行为规范或道德规范有一定的联系,有些情节严重者涉及违法犯罪行为。
初中生异常行为原因及对策探析
会的依赖性等 , 使得他 们更 容 易产 生心理 障碍 , 发 生行 又能减少孩子的上 网时间 。 为异常 。学校和教师必须 对此予以足够 重视 , 帮助他们 健康发 展 。
1 . 初 中生异常行 为之抑郁
3 . 初 中生异常行为之 自卑 学生 的健康快 乐成 长跟家 长和教师 的教育 密不可 分 。不 到位 的家庭 教育 是孩子 不 自信 的最大根 源 。克
第三 , 把工作 中的焦虑 带到孩 子 面前 的方法 问题都 不表露 出来 。然 而 , 孩子 毕竟是 个孩 子 , 承受 能 是错误 的 ; 力有 限。当他们 内心 的压抑达 到一定 程度 时 , 其心 理负 不可取 。孩子 的不 自信 与不 良的家庭教育 密切相关 , 良
荷 就超 载了 , 同时他们 的身 体也 会 出现 了一 系列 反应 。 好 的家庭教 育会 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 才能让孩 子健康 抑郁 由此产 生。
。关 注每个 学生 的特 点 , 提 出有 效 的矫 治策 小制作 比赛 、 主题班会等 。这些活动不仅可 以满 足学生 发展服务 ” 的表现欲望和成功需求 , 也 可增 强班级凝 聚力 , 促进 良 略 。 好班风的形成。最 后 , 要做好学生 的心理疏 导工作 。学 生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 不一定都能得 到满足 。对 解其 因需求得不到满足而留下的心理阴影 。
嫉妒是对他人 的优越 地位产 生 的不 愉快情 感 。青 力。指 导家长开展科学 的家庭教育 , 为家长提供切 实有 少年一方面 由于心理发展不健全 , 另一方面 由于社会交 效的指导与服务 ; 帮助家 长营造 良好 的家庭育 人环境 ,
对这类 学生 , 在 日常教育中要做到 以下三点 : 第一 ,
成 长。
初中生常见的不良行为及管理对策研究教育文档
初中生常见旳不良行为及管理对策研究1. 初中生常见旳不良行为体现类型(1)懈怠行为。
初中生旳懈怠行为重要表目前课堂上,如对学习不感爱好、上课听课不能集中精力,碰到难题及困难灰心丧气,缺乏自信,课下抄袭作业甚至不能准时上交作业等。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不能准时上交作业旳现象较为严重,另一方面是对学习不感爱好,这两种较为突出旳不良行为体现阐明学生旳积极学习能力较差。
(2)欺骗性行为。
初中生在生活中一般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诚信观念及责任感意识,如常常对老师及家长说谎,隐瞒学校和家里旳事情,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欺骗其他同学,模范家长签字等。
这些不良行为阐明学生不诚实,存在欺骗性行为,缺乏责任感。
其中抄袭作业现象尤为严重,表明初中生不乐意去付出努力,就想不劳而获,久而久之对他们此后旳健康成长导致严重影响。
(3)破坏性行为。
调查研究表明,近二分之一以上旳初中生均有破坏性行为,在常见旳不良行为中体现最为严重,一般体现为故意破坏公用物品和公共设施行为,如破坏花草树木、乱扔废纸、垃圾,乱写乱画乱刻,破坏桌椅板凳,损坏书本,以及在课堂上交头接耳、做小动作等干扰其他同学听课。
从上述行为体现阐明他们旳文明道德意识不够强。
学生从小能否树立对旳旳文明道德意识对一种国家旳国民素质有着深远旳影响。
2. 初中生常见旳不良行为产生旳原因(1)家庭原因。
父母是孩子旳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旳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旳作用,因此父母旳言行及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
近年来,伴随独生子女家庭旳增多,家长对子女旳宠爱程度越来越重,导致一部分学生任性、自私意识较强,再加上部分家长综合素质偏低,其教育基本观念淡薄,以及家庭交流较少等原因最终导致了学生不良行为旳发生。
(2)社会原因。
目前旳初中生正处在一种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生活多样化旳年代,在社会上出现旳某些缺乏社会公德、追逐名利、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以权谋私、行贿受贿等丑恶现象及犯罪行为,势必对未成年人产生较为深刻旳影响。
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对策
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对策摘要:所谓中学生不良行为,是指中学生违反学校纪律制度和违反《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条例》的行为,它包括中学生违反社会公德和影响社会正常秩序的行为。
过去,凡是具有不良行为或屡教不改的学生,学校都把他们开除并推向社会,从而给社会造成许多不安定因素。
关键词:不良行为;学生;心理分析及对策所谓中学生不良行为,是指中学生违反学校纪律制度和违反《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条例》的行为,它包括中学生违反社会公德和影响社会正常秩序的行为。
过去,凡是具有不良行为或屡教不改的学生,学校都把他们开除并推向社会,从而给社会造成许多不安定因素。
国家实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后,学校具有不良行为的学生人数仍占一定比例,他们的负面影响很大,因此分析学生不良行为的心理因素,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就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工作刻不容缓的一项重要任务。
它不仅关系到不良行为学生的前途,还会影响到学校学生整体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的健康发展。
一、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心理因素1.是非观念不清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往往由于缺乏正确观念或道德上的无知,分不清善、恶、丑,颠倒黑白,因而接受错误的道德逻辑,萌发错误的处世哲学,或被诱因引起的欲望所驱使,未能在出现不良行为的意图之前,加以是非鉴别。
例如,认为同学友谊就是哥们儿义气;学雷锋、助人为乐就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勇敢就是斗欧、干危险事。
2.个人意志薄弱有些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虽然有正确的道德观念,懂得道德行为准则,能分清是非,但由于个人意志薄弱,缺乏抗诱惑能力,当没有教师、家长在场,或失去监督的情况下,不能用正确的道德、信念战胜不合理的需要,控制不住自己。
例如,有些中学生明知吸烟违反中学生守则,但在没人监督时,又忍不住偷偷地吸;有些中学生明知逃学、缺课会影响学习,但当外界有新鲜事物出现时,又忍不住早退、旷课前往观看。
3.情绪容易冲动中学生处于长身体时期,性腺的发展使皮层下中枢较兴奋,使大脑皮层对下中枢的调节有所减弱,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能力还没有充分发展。
中小学生反常心理行为分析
中小学生反常心理行为分析中小学生反常心理行为是指与正常心理行为相比较出现了异常表现的心理行为,包括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这些问题和障碍可能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厌学、孤独、攻击性行为等几个方面分析这些常见的中小学生反常心理行为。
首先,厌学是许多中小学生常见的反常心理行为之一、厌学表现为对学习的兴趣明显降低,学习态度消极、消极对待学习。
厌学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学习内容难度过大、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教师教学方法不合理等。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或者长时间没有取得显著的进步时,可能会感到挫败和无望,产生厌学情绪。
同时,家庭教育和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也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产生重要影响。
为了解决学生的厌学情绪,家长和教师可以适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采用积极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困难、重建学习兴趣。
此外,攻击性行为是另一种常见的中小学生反常心理行为。
攻击性行为包括了肢体攻击、言语攻击、社会排斥等。
攻击性行为可能是学生面对挫折和困境时的一种保护机制,是应对问题的一种方式。
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可能与学生遭受欺凌、家庭暴力等环境因素有关。
同时,学生自身的情绪管理能力也会对攻击性行为产生影响。
为了解决学生的攻击性行为问题,需要加强学生的情绪管理教育,教育学生有效应对挫折和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合作,提供积极正面的教育环境,减少欺凌、暴力等负面因素的影响。
综上所述,中小学生的反常心理行为包括了厌学、孤独、攻击性行为等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造成不良影响。
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家长和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建立积极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同时,也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合作,共同解决中小学生的反常心理行为问题,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调查分析--
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调查分析摘要: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构进程中,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在客观上对人们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造成不同程度的的影响。
特别是中学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实令人担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不断地下降,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越来越凸现,问题学生在不断的升级,成为影响良好社会公共秩序发展的一主要因素,引起社会共同地关注和亟待解决社会问题。
关键词:中学生;不良行为;调查分拆。
在我们《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的调查分析中得到,导致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的有各种不同的因素,但是始终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个必然的因素。
因此,在调查研究《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中我们重点从: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进行调查和分拆。
在社会的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客观因素对中学生的影响尤为突出,它对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如何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三方面因素要有结合起来,才能共同抵制不良社会风气对中学生影响,树立起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
一、对中学生现状分拆(一)、面对绚丽多彩的世界,农村中学生既兴奋又烦恼。
他们开始脱离家庭的束缚,大部分学生上中学后将成为寄宿生,他们想摆脱落后的生活环境,挣脱家庭的依赖,但往往事与愿违,心理上产生失衡。
在大家庭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表现出种种不良行为,久而久之形成了短期内难以改正的习惯。
(二)、中学阶段,是学生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学生生理、心理都逐步走向成熟。
但是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还未完全成熟,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水平还不够高。
因此,在社会的潮流中,不良行为习惯很轻易地在他们身上演绎,演绎出与他们的身份、身心发育阶段不相称的旋律。
二、调查中主要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对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进行调查:(一)、家庭是学生不良习惯形成的主阵地1、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环境一般分为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两个主要方面,从物质环境上看,现在的农村家庭大多数经济条件有很大提高,基本可以满足学生在学习和日常交往的需求;从文化环境上看,农村学生家长大部分都是初中及以下的文化程度,对孩子的功课无法正确辅导,不懂如何正确教育孩子,一旦孩子成绩下降或达不到要求,动辄加以训斥、打骂,直接导致学生对学习的恐惧心理和对学校的厌恶心理,出现逃学旷课的现象。
分析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
分析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分析在当今社会,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问题日益突出。
这些不良品德行为给学生本身以及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对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原因和解决途径。
首先,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影响中学生的最主要因素是家庭环境。
一些家庭缺乏健康的家风和家教,父母缺乏对孩子的正确引导和教育。
家庭中的不和谐关系也会对中学生的品德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同伴影响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中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阶段,对同伴的认同和追求往往超过了对家庭和社会的认同。
如果同伴群体中存在不良品德行为者,就会对中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使其产生模仿和跟随的行为。
其次,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种类繁多。
其中较为普遍的有欺凌行为、故意伤害他人、偷窃、旷课、抄袭作业等。
这些行为不仅侵犯了他人的权益,也给中学生自身带来了情绪上的困扰和学业上的阻碍。
不良品德行为导致中学生在道德观念上产生混乱,容易影响其未来的成长与发展。
接下来,我们应该如何解决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问题呢?首先,家庭教育是关键。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注重对孩子的关心和引导。
要做到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模范。
其次,学校教育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应该加强对中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和引导,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运用课堂教育和活动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中学生的道德教育。
此外,社会上的力量也应该发挥作用。
社会机构和社区组织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公益活动,吸引中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在个人层面上,中学生也应该积极改正不良品德行为。
首先,要反思自身行为,认识到不良品德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的伤害。
其次,要主动寻求帮助,寻找适当的方式进行调整和改善。
可以向老师、家长或其他可信赖的人寻求指导和支持。
最后,要通过积极参与正面活动,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
总之,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问题的存在是不容忽视的。
学生不良行为的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
学生不良行为的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一、不良行为及其成因学生经常产生一些不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称之为不良行为。
通常表现为损坏公物、不诚实、小偷小摸、聚众赌博、拉帮结派、打架斗殴、考试作弊、无礼貌、爱骂人等。
正是由于学生的不良行为得不及时的纠正,任其发展,则容易产生道德品质败坏,甚至使少数人走上犯罪道路。
1、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客观原因如下:(1)庭环境中的不良影响①许多学生的不良行为的表现,并不是智商差,而是受其家庭的影响,主要有:家庭自然结构差,父母离异,缺父或缺母;家庭意识不好,小孩耳闻目睹家庭的错误思想,不良恶习,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父母不良性格的影响。
②家庭教育功能不良的影响,主要有:家庭的教育条件与水平、有的家长文化水平不高,教育孩子的时间少,对孩子的教育不重视,不了解孩子等;错误的家教态度与方式方法,有的娇生惯养,重养轻教,有的粗暴或忽视放纵等。
总之,家庭教育功能不健全,认为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牛马……都是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重要原因。
(2)学校教育不当的影响有的学校办学思路不端正,抱着“一肥遮百丑”的办学思想,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轻德,教学缺乏针对性,搞形式主义等,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主要有:有的教师对学生要求过严、过高,忽视学生的年龄特征,与个性差异以及心理需要;有的教师不去了解学生,不去关心学生和尊重学生,对学生强制命令,采用体罚;有的教师只教书而不育人,对学生违规违纪视而不见,导致学生任之放之;学校的各种压力,如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压力等,常常会引起学生过度的心理紧张,情绪波动和挫折心理,从而导致不良行为的产生。
(3)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主要有:社会上各种错误思想、不良风气,社会文化生活中不健康的影响;社会上具有各种恶习人的影响,尤其是不法的教唆;青少年不良品德与同学之间的影响,使其相互教唆,如道德败坏学生之间的相互教唆与影响等。
2、学生不良行为的形成有其主观方面的心理原因如下:(1)不健康的个人需要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动力需要。
中学生违背社会规范行为分析
中学生违背社会规范行为分析作者:司长娥来源:《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3年第09期社会规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个人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实现有很重要的作用,但中学生违背社会规范的现象却很普遍,这不禁让家庭、学校教育工作者和社会感到忧虑。
本文将从斯科特“弱者的武器”视角对中学生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进行分析,为中学生违背社会规范行为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一、斯科特“弱者的武器”的含义1985年美国著名学者詹姆斯·C·斯科特在《弱者的武器》一书中,批判许多农民革命的研究只关注真正的反抗,即“(a)有组织的、系统的与合作的,(b)有原则的或非自利的,(c)具有革命性的后果并且/或者(d)将观念或动机具体化为对统治基础的否定。
与之相反,象征的、偶然的或附带性的行动则是(a)无组织的、非系统的和个体的,(b)机会主义的、自我放纵的,(c)没有革命性的后果而且/或(d)就其意图或意义而言,含有一种与统治体系的融合”。
这些大规模的运动很显然对国家造成了明显的威胁,但大多被轻而易举地击败了,维持的时间也是很短暂的。
斯科特在此基础上,以马来西亚赛达卡农民的视角来看待农民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运用自己的方式来应对他们所遇到的困境,提出了“弱者的武器”这一概念。
“通过借用并批判葛兰西的霸权概念来解释这一概念——农民并不是没有认识到他们的处境,赛达卡农民完全认识到农业技术化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冲击,但是他们也认识到公开反抗要付出的成本和代价,所以采用了一种…日常反抗‟的方式,以获得保全和生存的机会” [1]。
斯科特对农民的关注,是因为农民的生存状况过于恶化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定。
正如他所描述的一样,农民的生存状况过于恶化会导致出现无数个体不服从与逃避行为,就犹如无数的珊瑚虫形成了杂乱无章的珊瑚礁,这些无数个体的不服从与逃避行为也形成了自身的政治或经济堡礁,当国家的航船搁浅在礁石上时,造成船只失事。
浅析中学生的不良行为及教育对策
浅析中学生的不良行为及教育对策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形成是一个渐变过程,从日常生活中点滴小事,逐渐出现某些“偏差或偏激”行为习惯,再进一步“习惯成自然”,直至发展演变成“犯罪”。
中学生的不良行为经常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在家庭方面表现为不听从父母教育与劝说,对父母的“苦口婆心”极为反感,甚至公开反驳父母,在日常生活如服装、饮食、生活起居等细节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叛逆倾向,稍有不顺即产生“独自关在房间或离家出走”等偏激行为。
家长因怕这种偏激行为发生而停止说服教育。
其二,在学校方面表现为不遵守学校纪律,无视校规校纪,在学校中搞小团体乃至结成帮派,出现抽烟、喝酒、偷窃、打架斗殴、无端欺凌同学,甚至类似黑社会中的行为,对于老师正确的批评教育漠然处之,甚至会大声反驳,使老师亦感到无可奈何。
以下就中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教育对策两方面加以论述,并透析实例,总结个人心得,与各位同行共同探讨。
一、不良行为的成因中学生不良行为形成原因较为复杂,既有中学生自身生理、心理等内因,又有家庭影响、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外因。
1、自身因素。
发展心理学认为,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转折关头,道德与意识经常处于矛盾之中,青春期的各种烦恼随时随地会发生激化。
面临考试、升学、恋爱、择业及各种诱惑等社会问题,中学生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有时由于无法适应,经常茫然失措而产生偏离正轨的不良行为。
2、家庭因素。
家庭作为一个社会单位,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这类学生的家庭,一般表现为父母未受过良好教育,或是离婚单亲家庭,或父母下岗无业。
父母本身不良行为亦较多,或父母本身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这些父母通常认为给孩子吃饱穿暖已经尽责,从而疏忽了在思想品德及学习上的教育。
或者,对独生子女分宠爱乃至溺爱,父母或(外)祖父母忽略了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导致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意识的极度膨胀,以致出现各种不良行为。
3、学校教育。
学生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良行为,但是如果学校教师能善于做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善于对学生、家长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及家长均有一个心理和生理的适应期,这些学生的不良行为还是可以逐渐得以纠正的,学校教育不仅是中学教师的职责,亦是小学教师甚至幼儿教师应该重视的一个严肃课题。
中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
中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与矫正当前,中学生中存在着许多不良行为,如:乱刻乱画,乱扔乱吐,乱放自行车;爬窗爬墙、坐课桌、站椅子;男女生勾肩搭背,行为举止不雅,看淫秽书籍;上车抢座、说脏话、喊绰号;抽烟喝酒、起哄闹事、结伙打架;迷恋网络、夜不归宿等。
针对这些不良行为,在学校进行有效的教育已是当务之急。
一、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1.家庭的不良教育与不良环境的影响家庭的影响主要是:首先,有些家长道德水平不高,言谈举止不雅,自私霸道,打架骂人,坑蒙拐骗,嫖赌偷窃。
这些行为对其子女做人起了不良的示范。
在子女的品德教育上,他们奉行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这年月好人吃亏,讲文明没用”、“人活着就是为自己”等,这为其子女滋生不良行为提供了思想基础。
其次,家庭教育方式不正确。
有的家长无原则地溺爱、袒护子女,缺乏严格管理;有的粗暴压制,缺乏民主。
对子女的关爱,只舍得在物质上投入,而在精神上很少关心。
教育方式过于简单,指责多于鼓励,教训多于理解,高压多于沟通,这些都不利于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
还有一些特殊家庭如单亲家庭、再婚家庭、大款家庭、父母双亡家庭等也会对学生品德造成一些特殊影响,为学生受侵蚀、产生不良行为提供了便利条件。
2.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在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增长的今天,大众传媒也随之崛起,学生接受的信息面迅速扩大。
社会思潮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黄色书刊、网络中的色情信息等引诱学生想入非非;社会上少数犯罪分子的欺骗、威胁、诱惑、教唆使学生心灵受毒害,沾染上不良的品德和不法的恶习;不正之风的滋生,社会生活中不文明行为的存在都对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
3.应试教育产生的不良影响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在“唯智主义”教育模式的束缚下,特别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片面重视学生知识和智力的发展,而其他方面被忽视或受到冲击,重教书,轻育人。
有的学校文明礼貌教育被忽略,学雷锋,综治宣传等公益活动成了敷衍了事,各个环节各种活动的育人功能萎缩。
中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情况调查报告
中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情况调查报告心理学认为“个性倾向体现了心理活动的动力和选择,是心里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
它决定着一个人行动的方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自我意识。
”因此,人们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是受一定的潜在的心理倾向所支配的。
行为习惯是一种后天潜在的,并不断发展变化的、正常的心理现象。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心理,生理的关键时期,是塑造人的个性、品质的重要阶段。
中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否得到正确的鼓励、或疏导、或矫正、决定了其心理是否能健康成长,最终决定其思想、行为的表现是否符合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行为规范。
积极的行为习惯当然需要鼓励其发展;而不良的行为习惯就更需要广大教育者去认真矫正。
因此这种不良的行为习惯最终会导致不良思想的产生,成为影响个人、家庭、社会的潜在诱因,是广大教育者所关心、研究和探索的心理学问题。
本次我选择的调查对象是岗坪镇东中学,以问卷、谈话调查的形式,调查了30名班主任、100名教师、校长和学校主任7人,还有600多名学生、100多名学生家长。
通过调查研究,我把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做出以下的总结。
一、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几种情况(一)中学生散漫的行为习惯通过调查发现有散漫型行为习惯的中学生占了10%。
这种心理行为表现为对任何事情都不在意、无所追求、期待无拘无速的生活。
有这种心理行为习惯的中学生往往表现出学习目的不明确、纪律观念淡薄,不羁于学校正常的行为规范、做事拖拉、对荣誉、尊严、责骂不屑一顾,自我感觉良好,常出现无故迟到、旷课、多讲话等懒惰现象。
(二)中学生的攻击行为习惯在调查中发现有5%的中学生有攻击型行为。
这种心理表现为冲动暴躁,逆反心理严重,惟我独尊。
往往表现为自我的约束差,不易接受别人的批评教育,报复心理强,对同学老师常带有顶撞、斗殴现象,对公物蓄意破坏,甚至开始模仿、涉足黑社会的行为等。
(三)中学生的利欲行为习惯在调查中还发现有15%的中学生有利欲行为。
这种心理表现为虚荣心重。
行为异常学生个案分析以及对策
题目:合适的教育方式是教育成功的基石姓名:陆翠冰单位:佛山市三水区西南街道第十小学日期:2010年7月9日单位意见:合适的教育方式是教育成功的基石——行为异常学生个案分析以及对策内容摘要: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但不受纪律约束,不能自制地动,就是一种异常的行为。
它不但影响了自己的成长,还自然而然地影响到了身边的同学。
那么,如何去帮助这些孩子呢?深入了解、分析其个体的、家庭的情况以及周边的其他因素,再对症下药—制定相应的措施与对策是必然的途径。
而众多的案例表明教师在实施心理教导过程,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及时把握时机,调整有效的心理辅导措施,运用科学的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好动行为异常分析关爱耐心一、个案内容个体情况嘉浚,男,9岁,小学二年级学生。
记得刚见到嘉俊时他戴着一副眼镜,老跟在他妈妈的身后,当时心里想,这孩子真斯文。
但当我真正与嘉俊接触时,却见到了与之前截然不同的现象。
1、行为异常,不受纪律约束。
主要表现在,课堂上喜欢前后摇摆座椅,时而扭转头和同学说话,还常常自言自语,或小声哼唱;有时还会突然大声叫喊,惹得其他同学哄堂大笑;有时乘老师不注意离开位置去打同学一拳,或用笔尖刺同学的背后,周边的同学都怕了他,而他则自得其乐。
2、运动障碍。
该生虽然好动,但他的协调性较差,走路时摇摇晃晃的,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摔倒,同时做运动时手脚不能同时动作,也不会听信号或看指挥做动作。
3、注意力障碍。
注意力很难集中,做事容易分心,易受外界刺激干扰。
主要表现在,上课只要一听到哪儿有一点声响,马上看过去,也经常在搞小动作或玩文具很少专心听课,经老师的不断督促就好一点,但持久性不长。
4、思维障碍。
大脑没办法控制自己的行为,我行我素,很难能静下来专心听课和思考问题或完成作业,连锁的反映就是严重地影响了他的学习成绩。
5、是非分辨能力差。
严重分不清事情的对错,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其他同学叫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从来不考虑后果,而对于老师严厉的批评教育他却一脸泰然,有时还装腔作势,令人哭笑不得。
中小学生行为失范的表现
中小学生行为失范的表现由于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的差异,使得学生对事物以不同的主观意识决定自己的行为,有目的地对外部环境作出反应。
少数学生由于基本需要,兴趣爱好等处于较低水平状态,若受到外部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便形成病态心理,表现出行为失范。
在学校中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一)、散漫性行为。
持这种行为的学生,生活散漫,纪律观念淡薄,没有纪律,不愿受正常规范制度的约束,自由散漫,行为随便。
做事没有计划,不分主次,全凭兴趣和情绪,自制力差。
如无故旷课、迟到早退、课上吵闹,甚至抽烟喝酒等,严重违反《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二)、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多种多样,可能是躯体的攻击伤害,也可能是言语攻击。
包括嘲笑、戏弄、羞辱、威胁或者过分的要求别人。
当遇到挫折时,出现焦虑不安、暴躁、伤人毁物,特别是对家人更加蛮横无理。
持这种行为的学生,性格暴躁,遇事冲动,自我约束能力差,在校内外打架斗殴,欺侮同学,故意损坏公共财物,对学校正常教育秩序破坏性很大。
(三)、利欲性行为。
持这种倾向的学生,私欲膨胀,自私自利,贪图享受,是非不分。
当他们的欲望得不到正常满足时,就会采取越轨手段。
如考试作弊、偷窃勒索、早恋、传看不健康音像读物、涉足学生不宜的场所。
以上这些不良行为的表现,有些是道德规范问题,有的则已是轻度违法犯罪。
由于这类学生大都追求低层次的兴趣爱好,物质和感官享受等原始欲望强烈,一旦受到社会上不良人员的引诱教唆,很容易滑向犯罪的深渊,如果这类学生畸趣相投结成不良群伴,则不良行为就有可能成为犯罪团伙的思想基础,或者这类学生个体成为学校中的后进学生。
二、中小学生行为失范的归因分析造成中小学生行为失范的原因有多方面的,有家庭原因、社会原因、学校原因等,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对症下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生理和心理原因中小学阶段是学生生理和心里急剧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身高和体重的增加,他们感到自己长大成人了,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对老师、家长言听计从了,他们开始不满足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书本上关于事物的解释,喜欢独立地寻找事物与现象的原因和规律,希望能够自己独立解决面临的问题,决定并选择自己的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