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个性化发达城区教育内涵提升的实证研究-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上海市静安区:走向个性化的区本教育实践
16EDUCATOR个性化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时代呼唤,是让学习回归本原并走向现代化教育的内在要求。
要培养有文化基础、能自主发展、重社会参与的全面发展的人,就必须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关注学生不同发展需求。
2012年至今,上海市静安区持续探索个性化教育的时代内涵,秉持“让教育激发每一位学生生命活力”的理念,形成以教育个性化为追求、以重大项目驱动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区域教育发展路径,尝试以个性化教育为突破口,解决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学习负担重、成长空间小、学习兴趣低、创新能力弱等现实问题。
优化资源配置,提供有力支持个性化教育强调的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聚焦个性与共性的融合、国家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人发展目标的和谐统一。
因此,静安区兼顾教师、学校和区域三个维度,围绕增强学生的愉悦体验、提高教育针对性、拓展学生成长空间三个关键要素,积极探索班级授课制下的精准教学、个性化学校的创建、保障个性化教育实施的长效机制等,不断深化个性化教育。
教师层面,静安区提出教师个性化教育素质应包括“精准具体的学生个别分析”“积极主动的课堂氛围创设”“丰富适切的学习资源提供”“关注差异的学习过程评价”四个方面,并积极开展教师个性化教育素质提升行动,包括开展区域性的个性化教育专题行动、推进观照教师个性化需求的区校联动研修、加强信息技术与个性化教育的融合等。
学校层面,静安区不断为学校赋权增能,支持学校自主发展,开展丰富的个性化教育探索。
例如,上海市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基于“愉快教育观”进行学习设计,注重个体学习的基础、需要与可能,凸显对个体差异的尊重,同时以自选课程、走班学习、混龄合作为特色,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个性。
再如,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以“后茶馆”式教学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上课不讲,体现了以学生的“学”为线索的课堂教学逻辑结构,同时开展深度整合的主题式课堂,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创造“轻负高质”的办学样本。
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校外教育增值行动综述 - 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华东校外教育会议交流稿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校外教育增值行动综述静安区积极实施课堂增值提升学业效能,指出:探索减负增效提升学业效能,不仅仅是静安教育目前的任务,还将成为下一阶段乃至“十二五”工作的重心。
随着静安区“十一五”国家级重点课题——“课堂增值行动”研究的深入推进,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在积极思考实践过程中,召开课堂教学研究专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习绝对不只是课堂中的学习,也不仅是书本的学习,丰富的活动将对学生的一生产生影响。
”因此,优质的校外教育活动,是《提高中小学生学业效能:“轻负担、高质量”的实证研究》课题研究举足轻重的一部份。
相对于中小学校的“课堂”增值行动,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主要从校外教育教学效能的提高及“活动”增值方面,展开了研究与实践:一、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课堂增值行动是学校为整体的共同行动,措施落实在每一位教师、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
从教学目标上来说,应特别关注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得培养;从课堂教学来说,关注减负增效。
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致力于打造孩子们的校外乐园,从学生需求出发,营造轻松、愉快、有趣的活动氛围,开发了科技、艺术、人文类八十多门具有前瞻性和创新型的活动课程,充分开发与利用金钥匙科普馆、海洋贝壳馆、艺空间工坊、新能源探究馆,以及刚投入使用的创意梦工厂等活动基地,对广大中小学生实施高质量、公益性的校外教育,以组织学生展示、演出、比赛等形式检验成效,并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与张扬个性的舞台。
与学校课堂教学互补,产生合力共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指导与服务于中小学校优化选择性课程及科技艺术活动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制作、计算机、科普、音乐、舞蹈、人文领域的数十个项目在中小学校“着陆”,深入个案和课题的研究,整合学校的相关课程和各类教学活动,发挥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优质师资和硬件资源,拓展了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服务、指导的功能,为学校提升科技与艺术的教育水平、发展特色教育助力。
同时,为学校培养一批艺术、科技辅导员,致力营造学校良好艺术与科普氛围,使科技、艺术教育向优质发展再迈进一步。
坚持个性化教育发展方向探索校内外有效衔接-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坚持个性化教育方向探索校内外有效衔接——静安区创意梦工厂“落地签”式开放带来的启示《上海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到2020年上海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每一个人的发展潜能得到激发,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外领域应努力适应新的发展目标,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发展和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方面,校外教育一直就具备独特的优势。
随着时代发展,在不久的将来,上海校外教育机构所策划组织的活动将大部分要走开放式、公益属性的市场化选择模式。
即通过各种媒体、网站来发布活动信息,由学校、社区、学生或家长自己报名参加。
这就要求我们通过不断创新来吸引社会关注、吸引学生和家长们参与。
除了关注活动的内容外,活动的组织方式也是要素之一。
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创意梦工厂”在今年暑假里除了开展传统的科技项目外,还开设了最新3D打印制造技术普及课程,探索“落地签证”活动组织模式,即:通过直接向社会、来中心活动的学生和家长发布信息,自主领取预约劵,现场直接报名参加活动的组织方式。
在整个暑假中,有数百名学生参加了梦工厂的各种科技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这引起了我们对校外科技类活动课程内容和组织模式的再思考。
一、创新活动组织模式,是校外教育当前面临的紧要任务本文中的“活动组织模式”是指在活动组织过程中进行的信息发布、学生报名及活动管理整个过程。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校外活动组织模式必须有所改变,主要基于以下主要原因:1、学生校外学习时间的“碎片化”特征日趋明显当前,社会上层出不穷各种类型的补习培训班给了家长和学生们更多选择。
随着经济的发展,家长们也有能力来支持孩子参加丰富多彩的各种社会培训项目,他们的课余时间安排得非常紧凑。
因此大部分学生的校外时间呈现出了“碎片化”特征,即很难挤出整块连续的时段来参加传统、系列化的校外科技、艺术学习。
开发活动课程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化发展-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开发活动课程,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化发展——摘自区教育系统中心组联组学习发言稿张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教育的核心话语。
在活动中心的多年实际工作中,这同样也是我们党政班子一直努力的方向。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校外教育如何能发挥出自身特有的优势和作用,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焦点。
我们感到,校外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提升教育内涵、实现精品教育中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校外教育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即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兴趣特长及个性发展的需要,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教学活动,以达到校外教育既定的教育目标。
在多年的实际工作中,活动中心一直在致力于校外教育特点的课程开发。
校外教育就是要通过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实施来达到教育目标,强调学生自主参与,强调学生实践。
目前我们已经开发的课程为科技、艺术、人文三大类,共计五十五项活动课程。
课程类型有普及培训班、下基层指导服务学校、学生社团等。
为使活动课程能有效实施,我们有计划有目标,积极努力开展了系列教研活动,如青年教师说课比赛、校学科带头人教学示范课、举行市、区、校各类公开课,还涌现出赵珊珊名师工作室、冯景华名师工作室、王少庆名师工作室为代表的校外教育工作佼佼者。
我们感到,校外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更是要让学生在校外教育的学习过程中,经历更有意义的、和学校学科课程不相同的学习方式。
与学校学科课程相比,校外教育开展的活动课程应该是围绕着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来开展的,应该为每一个参与活动的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机会,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时间都应具有更大的开放性。
其次,校外教育中活动课程是以活动形式、问题的解决、主题研究等为单元编制起来的课程,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主要内容,以综合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应用性学习为主导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一种新型课程。
静安区小学校本课程实施现状分析与思考
化教 与学的平 台、 诊 断及反馈体系等作为走 向“ 个 别化教 学 ” 的支撑 。 校本课程又 一次被 提到了事关学生个性 发展 的高度 。 静 安区对区域 内校本课程的构建和实施做 了全方 位的调研 , 特别是从课程修 习的主体—— 学生的视 角出
度。
在 校本 课 程 的推进 过 程 中 , 教 师 群 体 的观 念也 发 生 了质 的变 化 , 从过 去 的推三 阻 四 、 被动 接 受 , 到 现 在 的主 动而 为 。参与 本 次调 查 的 3 4 2名 教 师 , 一 致认 为校本 课程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生 的成长 发展起 到 了积 极 的促 进作 用 。在 各项作用 中, 按重要 程度排 序 , 位 列前三 的分 别 是 “ 培养 探 究 创 新 精神 ”“ 体验 快 乐 的 学 习 过 程 ”“ 拓 宽视 野 ” , 这 也正 是我 们 推行 校 本课 程 的 初 衷 。此外 , 调 查 发现 , 有9 4 . 7 4 %的教 师 认 为校 本 课程 的开发与教 学工作 , 对本 人发展 有促进 作用 , 这 其 中, 更有 近一 半 的教 师 认为 这种 促 进作 用是 极 大
课程 实施 中最主 要的 困难 ( 问题)集中表 现在 “ 教师 的专业化 发展 ” 这一焦 点上 , 学校普遍 认为教师 缺少 专业化培训与 教研 , 教师对校本课程 开发 与实施的能 力有待 提 高。此外 , 课 程 资源 的 不足、 相 关经 费的不 足也有提及 。 我 区小学在职 教师有八 百多位 , 有超 过一半 的教 师承担 了校本 课程的开发与执教工 作。其中 , 仅2 位 是专职校本课 程教师 , 其余都 是兼职 教师 。在接受 问
2015年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2015年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教师培训工作计划2015年中心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方向,高标准地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主动对接国家教育综合改革项目和市教委、区教育局部署的重点工作。
按照“高起点、开放型、国际化”的工作思路,建设区域素质教育最佳实践基地和校外德育实训基地,打造静安校外教育的名片。
中心教育教学管理将结合中心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组织各类专题讲座。
建立中心教师两年至少要开设一次公开课的常态管理机制,从而达到互帮互学,共同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中心将研究并试行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交流评比,展示教学研成果。
全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继续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忠诚事业、爱生乐教”师德建设系列活动,利用教师节加大师德典型的评选表彰和事迹的宣传弘扬。
教师人文素养培养教师是科学文化的学习者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者,肩负着提高民族素质的重任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使命。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教师人文素养、文化品质的提升有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提高教师的育德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全面发展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对创建和谐文明社会,提高民族素质,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建立学习型团队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通过教师人文素养培养,提高教职工的思想觉悟和理论素养,丰富教师的人文知识和审美情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适应教育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创建学习型学校,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
实施过程、主要内容、研修方式:教师业务能力培养一、加强教师业务理论研究。
理论是实践的指导,教育教学的创新离不开教师理论学习,活动中心将积极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理论研究,针对入门级课程和学生案例,展开专项课题研究,本学期将组织17位教师以撰写论文的形式开展此项工作。
轻负担才能高质量-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轻负担才能高质量——谈校外综合实践活动育德功能请看以下三段式:1、通过让学生了解科学原理与设计基本要求,养成他们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2、小组合作进行设计、制作与调试,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科学协作的精神。
3、通过探究与实际问题解决,养成实事求是、知难而上、勇于创新、坚韧不拔科学态度。
这是我们在写三维目标的最后一段,几乎是个标准模板,只要加点修改,再把目标写小一点,可以适用很多教案,如:养成责任意识、爱护自然、感受中华文化等等。
这些话的特点是;在教案中没有绝对不行,多了少了无关紧要。
但,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设定情感目标吗?或我们对情感价值观目标在教学中认真思考并落实了吗?甚至:教学中情感价值观目标的设定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我们再对我们从事了N年的校外教育的任务,再来重新审读一遍的时候了。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由国家教委、文化部等七部委颁发的《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工作规程》明确指出:“校外教育机构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多种形式向少年儿童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思想品德教育……”。
从中可以看出“立德树人”同样也校外教育固有的责任,而且德育目标是放在首位,因为这关系到我们为谁在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核心目的。
但长期以来,似乎德育成了校内教育才有的专项任务,校外教育更注重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如:在校外活动方案设计中,虽然情感价值观目标也一定会被提及,但往往说得比较空泛,如刚才那个例子。
或承载的内容过多,而落实过程与方法单一。
先不要说内容如何去内化,因为有些内容甚至都无法引起学生的关注。
久而久之,校外德育功能会渐渐散失,校外教师的育德能力也得不到学习与成长。
这也是造成校内外育人目标无法有效衔接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我们校外教育确实要重视审视自己的德育功能,在课堂中努力予以落实。
优势与对策我认为:不同于校内的课堂教学,校外不管你在教室内或教室外,不管是一节课或一次比赛。
我们从事的教学的总和可以称为——校外综合实践活动。
走向个性化校外教育课程的开发-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冯景华
பைடு நூலகம்
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 霍华德加德纳 (Howard Gardner)
人的智力分类
语言智能 音乐节奏智能 数理逻辑智能 视觉空间智能 身体运动智能
自省智能
人际交流智能 自然观察智能
中心承担子课题突破方向和实施方法
“走向个性化,校外教育课程开发、实施 的研究” “校外教育的课程开发” “校外教育的课程实施”
校外课程建设的三个问题
1、什么样的校外教育课程才算是具有个 性化的特质? 2、如何开发这类课程? 3、开发的周期一般会是多少?
三、校外教育的课程开发的基本策略
购物主要过程
衣服品牌
衬衫柜台
款式颜色
尺寸大小
推论: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分
层”是建设个性化课程的重要方 法
《青少年业余无线电通信》
课程开发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主要阶段 1、确定课程标准: 课程定位;核心素养;课程目标;学习水 平;课程内容与要求(模块与主题) 2、编写课程教材: 编写试用教材;修订试用教材;形成正式 教材
校内基础课程:劳动技术
校外课程标准研究的要素
课程育人价值 课程目标(三维目标) 课程模块(内容、教时) 课程主题(分一级、二级)
内容总结
校本课程标准的研究应与校本课程开发、 教学同步进行 校外校本课程的标准至少应具有的要素: 课程育人价值、课程目标(三维目标)、 课程模块(内容、教时)、课程主题(分 一级、二级) 校本课程开发要充分运用现有基础,从小 到大,逐步累积 科学地“分类分层”是个性化校外课程开 发的重要方法
在实践中升华创意之光-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新闻稿在实践中升华创意之光“圆中国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区县教育改革系列巡访活动(静安站)8月1日上午,由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委主办,静安区教育局承办的“在实践中升华创意之光”——“圆中国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区县教育改革巡访活动走进了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活动以创新教育为重点,聚焦静安校外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成果和暑期组织的各类活动。
上海市教卫党委宣传处王辛老师参观创意梦工厂 媒体现场采访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冯景华老师 创意梦工厂(静安校外科技创新基地之一)是一个在为青少年提供研讨场地和各种实验器材的创新项目孵化基地。
青少年在梦工厂里能进行各种研讨活动和科学实验,聆听名师讲授创造发明的思路与方法、介绍国际获奖的发明作品、揭秘科学魔术等;创意梦工厂在2013年暑假,通过网站与社会报名,还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创意实践活动,包括3D 打印体验、拼装模型DIY 、DI 创意体验等,丰富了静安区学生的暑假生活。
媒体采访创意梦工厂——课题实验展智慧 媒体采访创意梦工厂——三维设计秀创意“炫彩艺空间”的炫动小舞台、扇面清凉风、潮汕工夫茶,“N+1欢乐营”组织学生全方位多角度探访新能源探究馆的新体验,与“创意梦工厂”一起,成为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三大校外教育课程平台亮点,体现了科技、艺术、人文各个方面静安素质教育的风采。
媒体采访炫彩艺空间——茶话潮汕功夫茶N+1欢乐营——“新能源新家园”主题实践活动展示据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冯景华介绍,根据《静安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及《静安区学校科技教育发展规划》要求,在区教育局及学校、社会方方面面的关心与支持下,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创建的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创意梦工厂”,以创新的思路和科学的方法,成功构建了静安创新教育又一崭新平台,根据区域内学校、师资、文化、社会资源等,对全区科普教育进行系统思考、科学规划,实现校内外联动,教育资源优化并发挥最大效益,彰显区域科普教育特色。
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科研工作报告
2011年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科研工作主报告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是集艺术、科技、劳技、人文、少先队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校外教育机构。
近年来,中心领导始终将教育科研工作纳入到发展的思考中,以科研为先导,以课题研究、校本研修为抓手,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为保证,结合校外工作实际,通过承担市、区级课题,规范管理,形成激励机制,取得了丰硕的教育科研成果,并且积极推广。
科研工作注重从实处、基础做起,抓好课程体系建设和教材建设,以活动、培训的实效,促进中心的内涵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校外教育做出静安的一份贡献。
一、积极开展全员教育科研活动(1)借助外力进行培训,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形式有:[1]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市、区级专业培训机构的进修活动;[2]加强与兄弟区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少科站的合作交流;[3]努力寻求与国内外校外教育机构的交流、学习机会,以开拓教师专业发展的视野;[4]鼓励中青年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进修高一层次学历,以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5]利用社会资源,拓展教师的视野和专业技能。
如组织教师去观摩、学习高层次的专业展演活动——国内外专业文艺团体演出、各类科技展观等。
(2)开展校本研修活动,有效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主要形式有:[1]加强教研组建设。
如:教研活动要与科研相结合,每学期要有研究专题,积极开展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备课、说课、听课、评课活动等;[2]开展新型的互动式师徒结对活动。
不仅中心内部开展师徒结对活动,从2007年起,每年还派出青年教师全脱产到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与市级专家进行师徒结对;[3]在服务、指导基层学校中锤炼教师队伍;[4]利用政治学习时间安排校本培训,请有关专家开设讲座;[5]开设“教育论坛”,由走在教改前列的教师上台交流;[6]在承接市级活动项目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7]在活动策划中提升教师的整合能力;[8]在与区教院的项目合作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通过以上措施的落实,我们教师的专业水平正不断获得稳步提高。
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上海市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上海市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是一所具有现代化、综合性、多功能特征的校外教育机构,是静安区中小学生参加校外教育活动的自主天地,占地面积10044平方米,建筑面积16265平方米。
1996年1月12日,静安区少年宫、少科站合并为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1997年6月1日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新楼在原少科站旧址落成。
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坚持“面向学生、面向学校、面向少先队”的服务方向,努力发挥活动、指导、培训、服务等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根据青少年学生的爱好与需求,结合社会教育热点,开设了以培养兴趣、启迪思维、自主实践为特征的艺术类、科技类、文娱类、劳技类等68个教育活动项目,并将社团活动、技能培训、成果交流、展示竞赛等方法融入整个教育活动的过程中。
其中,新蕾管弦乐团、墨田学生书篆社、未来工程师俱乐部、小影迷俱乐部、红领巾图片社等二十余个学生社团为青少年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技能专长的形成提供了空间。
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成立以来,先后参与承办“上海市布谷鸟学生音乐节”、“上海学生艺术节”、“上海市业余钢琴考级”、“上海市学生艺术节单项比赛”等二十多项大型活动,被认定为上海市艺术教育中心音乐分中心、上海市校外教育科研基地、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影视教育活动基地,每年接待大量海内外宾客,并先后组团出访美、日、澳、匈等近十个国家和地区,还被评为市教委、区委宣传部推荐为“上海市社会建设与管理先进单位”,并被评为文明单位。
为充分发挥综合性校外教育机构的功能,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对中心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新的瞻望:一、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多种发展需求。
二、充分发挥少年儿童的主体作用,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条件。
三、完善运作机制,创建特色活动项目,加强指导与服务。
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将求实创新,积极实践,力争成为“素质教育的窗口,群英璀璨的星空,缔结友谊的桥梁,展示才华的舞台,张扬个性的乐园,启迪智慧的天空。
让青少年活动中心成为少年儿童的校外乐园-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让青少年活动中心成为少年儿童的校外乐园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概况: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于1995年底由原区少年宫、区少科站合并而成,97年的6月1日,活动中心的新楼群作为全区少年儿童的“六一”献礼,正式落成并投入使用。
如今,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集综合性、多功能、现代化于一体,作为静安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广大少年儿童在校外接受了科学、艺术、劳技、人文等方面的优质公益性教育,在合唱、舞蹈、美术、书法、科技等各类教育活动中具有较强竞争力,获奖总数及高等第奖项在全市名列前茅,并形成了书法、无线电、笛子、摄像四个特色项目,在校外教育领域赢得较高声誉;活动中心更是面向全区中小学校,对广大学生开展科技艺术的普及性教育,与静安区近二十所学校签定了四十多个扶持、指导项目,还对静安区高中学生进行劳技课程培训,充分发挥了活动中心、培训中心、指导中心的作用,为学校提升科技艺术的教育水平、发展特色教育助力,使科技艺术教育向均衡、优质发展再迈进一步,为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场所定位1、服务理念:让活动中心成为少年儿童的校外乐园!2、办学思想:培养每一个少年儿童对科学、艺术的兴趣,是我们的责任;让每一个少年儿童在活动中健康、快乐的成长,是我们的追求;让每一个少年儿童成为“完整的人”,是我们的理想。
3、发展定位:一个宗旨:贴近和服务全区中小学生和区域内社区中的广大未成年人;两大原则:一是坚持公益性原则,二是坚持素质教育原则;三大任务:一是明确定位、完善功能。
即要明确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公益性质,充分发挥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教育服务功能;二是理顺体制、整合资源。
即要理顺活动中心的管理体制,整合校外教育资源;三是健全机制、改善服务。
即要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校外活动和学校教育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和管理制度,加强校内外沟通,为全区青少年儿童提供优质的服务和指导。
4、培养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以创建和谐校园为核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以教育质量提升为重点,以构建校外教育课程体系为载体,把活动中心建成培训指导的场所、课外活动的乐园、展示才艺的舞台、彰显特色的殿堂、缔结友谊的桥梁、素质教育的基地、精品教育的窗口。
创先争优活动案例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创先争优活动案例1: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凸现静安精品教育特色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工作目标与思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人的个性发展,个性化、多样化和差异性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产生的先决条件。
个性化教育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理念和发展趋势。
静安区作为上海中心城区,文化底蕴深厚,教育基础良好,拥有一批优质教育资源,历来为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
由于区域小、学生数少,静安区已率先具备了探索个性化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条件。
为达成“个教育”的目标,静安区实行了多种探索,如“运动处方”、“N项活动”、家教指导中心等,都体现了教育的个性化的理念。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探索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在校外进行。
实现个性化教育,需要学校、家庭乃至校外教育力量的通力配合,而由于教育所处环境的限制,校内教育在实施学生个性化教育方面往往需要克服更多困难。
相比之下,校外教育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方面比校内教育拥有更多的教育优势,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有着无法取代的地位。
基于这一认识,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项目建设为驱动,以教师培训为依托,实践探索校外教育如何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凸现静安精品教育特色。
实施过程与方法:1、课题引领,科研促教。
近几年来,活动中心作为本区唯一一所教育局领导下的校外教育机构,在培养学生科技、艺术特长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随着静安区“十一五”国家级重点课题——“课堂增值行动”研究的深入推进,活动中心《校外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实证研究》子课题围绕校外教育的特点展开研究,分别从“教师有效教学及实施策略”、“关注学生长期发展”等方面,对摸索校外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可循规律,提高校外教育效能以及深化个性教育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项目驱动,课程开发。
根据《静安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及《静安区学校科技教育发展规划》的要求,在区教育局及学校、社会方方面面的关心与支持下,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创建的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活动中心“创意梦工厂”于2011年5月初步建成。
教育科研创品牌校外教育树精品 - 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做青少年影视科普园地忠实的开拓者和守护者——2012年静安区园丁奖吴汉镇老师事迹材料“做青少年影视科普园地忠实的开拓者和守护者。
”——这是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吴汉镇老师的人生目标和坚定信念。
吴汉镇是一位耕耘在青少年影视科普教育园地的校外教育工作者,他以德立教、爱岗敬业、开拓创新、乐于奉献,是一位深受学生和家长喜爱的青年教师;他潜心课题钻研,以先进教育理论指导影视教学实践,成为活动中心最年轻的学科带头人。
自2005年起负责上海市青少年民族文化培训系列活动静安区摄像项目的组织、策划和实施以来,吴汉镇老师始终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将“拓展学识、培养能力、倡导合作、鼓励创新”的育人理念融汇其中,积极寻求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探索社会文化资源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与途径,以“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态度,拓展形式、丰富内容、深化内涵。
策划、组织并实施了多个学生主题创作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观察、感受和体验中获得提升,涌现出不少优秀作品,在学校、学生和家长中产生了良好反响;并于2008年暑期举办了专题论坛,逐步建立起了多方沟通、交流的平台,扩大了社会影响。
在论坛活动中,学生、家长、基层教师对于吴汉镇老师的专业技能和立德从教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肯定;他执教的学生社团在区青少年科技节、民族文化培训等公开展示、交流活动中多次获得专家的好评。
作为学科带头人,除了完成眼前的各项工作,对于本区青少年摄录像项目未来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吴汉镇老师有着更多的思考。
面对目前青少年摄录像项目发展存在的诸多瓶颈,吴汉镇老师以实验教学为载体,寻求二期课改的创新点,精心拟定了《静安区青少年摄录像科普活动项目建设方案》,着力从基层学校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课程资源整合与学习资源包建设、学生队伍梯次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不懈的探索、实践和研究。
尽管长期满负荷甚至超负荷工作,但他对基层学校发展项目的需求总是有求必应,为摄录像科普项目在基层学校的普及提供便利、为学校课程开发提供支持、为学校教师开展摄录像科普活动提供帮助、为广大青少年提供培养才能和展示才华的舞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向个性化,校外教育课程开发的再思考以静安区校外教育为例首先,静安是极具个性化的小区、全区面积7.6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0.5万,学生(所有的学生)2万多点,总有26所中小学校,静安的定位是:高品位的商务商业区,以楼宇经济为特色,大学院校很少(非科学类,两所,上海商学院和戏剧学院,一个号称培养商务精英,一个号称专培养美女,有时我会拾到点票子,去看看戏院学生们的演出,印象最深的不是演出的质量如何,或舞台上戏表演专业的俊男倩女们有多漂亮,而是门口停着,没有人,但发动机照转,不时发出低沉轰鸣准备接那些美女们的“劳斯莱斯”、“凯迪拉克”、“马莎蒂那”、“宾利”等豪车,我突然想到了:商务楼中的精英们,开着“凯迪拉克”,到戏院去接美美们去潇洒,最后回到静安所谓的高价自称是高品味的住宅区,共享幸福人生,这是多有趣的一种组合啊。
只是缺少了灵魂和智慧)。
静安这样的小区,从横向来说,已经不再具备了可比性(特别是失火后,似乎每天都准备着被别人吃掉,据说:相关区的思想动员和准备工作,也在积极进行中,但不知咋地,一直没有落实,被恐吓多了,也就不怕了。
我们都就养成了义无反顾的品质)。
不过这样反而可以静下心来,回归教育的本质,做一点作为教育者所应该努力去作为的东西。
因此静安区教育局承担了“十二五”期间的重要课题研究,题目是:“走向个性化,发达城区教育内涵提升的实证研究”。
这个课题,体现了静安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体现了静安作为发达城区教育研究的前瞻意识,更体现了静安教育的实力和高度。
课题将在未来四五年的时间里,将成为静安教育发展和改革主攻的方向,成为静安学校、包括校外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的指针。
为什么要以走向个性化作为静安教育研究的主攻方向,从现代教育的发展角度来看:可以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作分析。
首先,我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策略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意味要培养众多具备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未来建设者。
整齐划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只能培养出庸才而不可能培养天才。
因此通过课堂教学,研究在“班级授课制”的预设前提下采用“个别化教育”方法,来发展学生的个性。
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是极具远瞻的,也是学校面对现实所开展的教育研究,否则会陷入“死循环”的困境。
其次,个性化教育符合当前国际发展的潮流。
关于这一点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早已经采取了切实的行动,如英国课程改革计划的目标是向学生提供“激动人心的课程”。
美国从小布什总统一直到现在的奥巴马。
坚持开展以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称之为STEM计划。
这个计划的实施决不是口号(类似中国房产调控),也不是遥遥无期的跋涉,美国人从宇航、通信、智能控制等领域,早就针对美国中小学生提供了一定的课程(硬软件)。
而且全民动员,实实在在地在行动。
虽然PISA上海获得了一次世界第一,中国教育似乎又一夜之间,走到了世界前列,(“领导特高兴,专家极兴奋,群众很疑惑”)。
跟据我的内幕消息是:中国学生主要优势(赢)在阅读、语言与文字上,在这几方面优势非常明显,因此并不是全面发展的结果(就好比GDP相当部分是落在抄卖房产上)。
我个人认为:至少到目前为止,如果中美学生之间真的比拼科技创新实力,中国学生还不是对手。
如果再从教育理论上来查依据:教育理论依据非常多,但相对其它教育理论来说都非常晚,为大家所普遍接受的有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在《遗传与天才》一书中,统计了977名天才人物的思维特征,这也是国际上最早对“个性化研究”的比较系统的资料。
其后弗洛伊德,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在《诗人与白日梦》,《思维的艺术》采用了哲学思辨的方法研究创造性,把创造性作为人格和个性的体现,从教育发展的规律角度对个性进行了研究。
当然类似的心理、教育方面的理论研究还有很多。
但我个人推崇的是:多元智能理论,它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智力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一书中提出。
多元智能理论赋予人类智能新的内涵。
他认为:人的智力分为八类即: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省智能、人际交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
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其中的多项智能。
多种智能是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存在于不同的个体身上,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殊性。
同时,环境和教育也可造成多元智能的差异性。
多元智能强调对学生的评价不应当是谁更聪明,而是谁在哪个方面更聪明。
因此,我们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的观念,开发人的多元潜能就应该且必须面向每一个学生,同时要研究重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确定不同的教学方式。
多元智能理论关照下的课程强调的是课程模式的多元化;课程设计个别化和课程实施情境化,最大限度地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机会。
换句话说,就是教育要使每个学生都有“独胜”之处,即具创新品格。
从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也再次证明:校外教育应该是实施个性化的素质教育最佳实践区。
一、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承担子课题的突破方向和实施方法由此,我们清楚认识到,相对于学校教育,校外教育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将永远是学生个性培养的主阵地,校外科技、艺术、人文教育教学的老师们是当仁不让的主力军,这个地位,目前无人能替代,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也很难有人替代。
根据区教育局制订的研究方向、目标及对中心研究方向的要求,中心的研究方向定为“走向个性化,校外教育课程开发、实施的研究”。
这个研究课题的主要突破方向聚焦在两个点上:“校外教育的课程开发”、“校外教育的课程实施”。
点穿了就八个字“课程开发”,“课堂教学”。
“校外个性化的课程开发”,“在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校外个别化的课堂教学”。
突破点之所以选择这两个方向,基于以下思考:着重突显校外教育特色课程开发平台和形成教学特色。
重点和焦点在于:校外教育的课程开发。
相比于学校教育,校外教育有其相对较多科技、艺术、人文课程供学生进行选择。
但进一步丰富课程项目,提升课程的内涵,使之更适合时代的要求是每个教育人孜孜不倦的追求。
相对于校内教育,校外教育没有高考、中考指挥棒的约束,大部分参加学习学生是对学习的项目有着浓厚学习兴趣,家长和社会多数是支持的态度;相对于校内教育无论是从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模式的开发和实践,都有相对自由的思考和实践空间,这都为课程的进一步丰富,积淀了良好的基础。
作为区域性校外教育机构,应为区域所有学生搭建能张扬自己科技、艺术、人文个性成长的空间。
这个空间,我个人称之为:校外教育课程开发平台。
通过这个平台,设计出更多的课程,满足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科学求真,艺术求美,人文求善”。
二、课程开发的一般过程和方法现在几乎每个校长都会讲学校进行课程开发,不会讲的比熊猫还珍贵,否则就OUT了,在同行面前绝对抬不起头的。
从严格意义上说课程是指学校为达成办学目标,进行的所有教学活动的总和。
但课程最具代表的标志符号就是教材。
教材分两类,一类是经过国家或地方教委审过的统编教材,还有一些为校本教材。
但这两者差异巨大。
老师们在新华书店或上海书城,林林总总的学校校本课程如过河之鲫,多得密密麻麻。
据我了解有的学校一年能搞上五六套也不算多,还是正规出版社出版的。
我所了解的一个与我们类似的教育机构,规定所有老师都必须要出一本校本课程,时间规定三个月,以丛书形式,给一定工作量或奖励,最后果然高产丰收。
当然,我也浏览了一些,平心而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有指导意义,老师自身水平在编写过程中会有较大的提高,另外评职称时还有点用。
从而看出该学校领导有长远的眼光。
但从总体上看:这种开发方式总体还属于草根线路,特点是:短平快,无论是从理论深度和教育价值还存在一些欠缺。
那如何更加科学地开发校外课程,另一种我称之为技术线路,这个要参考基础学科教育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开发过程。
如上海市的劳技、学科统编教材。
这些基础课程不同于学校的校本课程,我曾经参加过教材的审编,过程极为严格,繁琐。
从组成来分析:统编课程配套有以下几部分:课程标准;教材;教参;配套教具;学具从开发的过程来分析有两个主要阶段:1、确定课程标准:课程定位;核心素养;课程目标;学习水平;能力矩阵,课程内容与要求(模块与主题);2、编写课程教材:编写试用教材;审定、修订试用教材;形成正式教材研究开发周期:如果一切顺利,各需要三年到四年不少老师可能对技术线路中:什么是课程定位;核心素养;课程目标;能力矩阵;学习水平;课程内容与要求(模块与主题)不太了解。
对于严苛到有了些变态的开发过程缺乏认识:我就以大家比较熟悉的劳动技术课程标准的一小部分作一个简要的介绍,让大家了解一下从学术上极为严格基础课程标准设计的一般过程:以上是劳技课程标准的主要构成,在此课程标准的引导下,相关教材才能进入编写,通俗解译是:课程标准是灵魂,教材只是肉体。
但是。
如果我们校外教育课程的开发完全走基础教育统编教材的技术线路,难度极大,周期实在太长。
我们只能是借鉴一些设计的思路,从而使校外校本教材的开发更加科学、完善、适合校外教育的节奏和效率。
从方法上:我认为:可以尝试采用校本课程标准研究和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学同步进行的方式,也称为“边设计、边建设、边实践”。
这样做的优点是:采用行动研究法,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课程观;能比较快的适应课程发展需要;能较快地看到研究成果,并能投入教学实践来验证。
校外独特的课程标准结构和内容,以某校外项目课程标准,我个人认为以下几部分绝对不能缺少。
1、课程育人价值2、课程目标(三维目标)3、课程模块(内容、教学课时)4、课程主题(可分一级、二级)针对以上几大部分进行研究,进行顶端设计,就是走技术线路,这需要有一定的耐心、逐步开展研究,不断地进行完善。
在技术研究的同时,对于校外教育,一定要走草根线路:根据常规的教学内容安排、学段和校外的项目特点,尝试开发校本教材,因为这是一种总结、学习和提高的过程。
草根线路与技术线路相结合,不但可以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进程,也能有效提高课程的高度和科学性的目的。
我建议可以从基础班教学,只有几节课的主题进行组合入手,一点点积累设计与开发的经验,累丝成匹,积少成多最终建成自己独特的课程大厦。
从校外开发管理实施的角度说:我认为可以有两种主要方法:发散法:从课程的育人价值等顶端设计开始,在正确确定某项目的课程标准后,再逐步开发校本教材。
这种方式,条件是要有具有一定教育理论研究的资深教师、教研员团队。
它的优点是不会做无用功,可以做到水到渠成。
缺点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参与顶层设计,可能很长时间只是少数几个人的空谈,进展不大。
聚敛法:以单个校本课程教学方案、配合学生读物为高低组合。
逐步积累,在一定数量的基础上,适配在建的课程标准框架,完成课程建设。
它的优点是起点不高,每个人都能参与,而且能相对快地看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