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管理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定位

合集下载

农业工程硕士人才培养定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农业工程硕士人才培养定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农业工程硕士人才培养定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农业工程硕士人才培养定位1.1 概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增加农产品供应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农业工程作为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农产品品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对农业工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农业工程硕士人才的培养成为当今时代的迫切需求。

农业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旨在培养符合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科技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他们将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机械设备研发、农业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农业工程硕士人才培养的定位进行详细探讨。

首先,我们将从硕士人才培养的背景和意义角度出发,介绍农业工程硕士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其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其次,我们将分析农业工程硕士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要求,揭示其与其他专业的区别和独特之处。

最后,我们将总结农业工程硕士人才培养的定位,并展望未来发展的方向。

通过对农业工程硕士人才培养定位的研究和探讨,有助于加强我国农业领域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升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和竞争力,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首先对整篇文章进行概述,简要介绍了农业工程硕士人才培养定位的主题和意义。

随后,对文章的结构进行说明,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的内容和布局。

最后,明确了本文的目的,即通过对农业工程硕士人才培养定位的深入研究,为该领域的人才培养提供科学参考和指导。

在正文部分,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硕士人才培养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农业工程硕士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要求。

首先,通过对硕士人才培养的背景进行分析,探讨了当前农业工程领域对高级人才的需求以及培养硕士人才的重要性。

接着,在农业工程硕士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要求部分,详细介绍了该领域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等。

高等农业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况论文

高等农业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况论文

高等农业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况论文高等农业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况论文【摘要】阐述了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在招生制度、生源素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式、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科研条件以及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旨在探索适合高等农业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创新能力;研究生培养;创新人才1.引言创新能力是一种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是人根据一定的目标任务,开展积极能动的思维活动并产生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新产品、新工艺的能力,是人类大脑思维功能和社会实践能力的综合体现,即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1]。

“科技是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创新是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创新已成为当今时代的标志和潮流。

高等农业院校是农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高等农业院校研究生是我国农业知识创新、农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因此,在高等农业院校中积极开展和探索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为例,浅谈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是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开设的最早专业之一,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省级重点专业。

2001年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开始正式招生,2005年获批农业机械化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和农业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018年获批农业机械化工程一级博士学科授权点。

本专业依托农业工程省级重点学科和“黑龙江优质米生产全程产业化技术”省级重点学科群,坚持立足黑龙江垦区、服务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办学思路,培养大规模现代化农业数字化关键技术与装备、寒区大规模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与装备、大规模旱作植物生产机械化关键技术与装备、现代农业系统工程技术等方面人才。

农业管理专业培养方向-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农业管理专业培养方向-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农业管理专业培养方向-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写作以下形式:引言农业管理专业是培养农业领域高级管理人才的一门学科。

随着现代社会农业发展的快速变化和复杂性越来越高,农业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也需要不断调整和突破。

本文将探讨农业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旨在为农业管理专业学生提供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学习方向。

农业管理专业涉及到农业经济、农村发展、农产品市场等多个领域,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现代农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和决策能力。

随着社会对农业发展的需求和对农业管理人才的要求的不断提高,农业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也得以完善和创新。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介绍农业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

首先,将探讨培养方向一,重点关注农业技术与管理的结合。

其次,将介绍培养方向二,重点培养农业市场营销与管理方面的人才。

最后,将介绍培养方向三,注重培养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人才。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这三个培养方向,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农业管理专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的挑战。

希望本文能够为农业管理专业学生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激发他们在农业管理领域中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以上为文章1.1 概述部分的内容,仅供参考)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农业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展开详细讨论。

文章结构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通过概述本文的内容、介绍文章结构以及明确文章的目的,为读者提供整体的信息。

第二部分为正文部分,主要分为三个培养方向进行介绍。

2.1 培养方向一:在此部分,将详细讨论农业管理专业的第一种培养方向,包括该方向的要点一和要点二,并提供相关的案例和实践经验来支持观点。

2.2 培养方向二:在此部分,将详细讨论农业管理专业的第二种培养方向,同样包括该方向的要点一和要点二,同时给出相关的实证研究或学术观点来支撑论述。

2.3 培养方向三:在此部分,将详细讨论农业管理专业的第三种培养方向,同样包括该方向的要点一和要点二,并提供相关的实践案例和学术观点以进一步说明该方向的重要性和效果。

农业硕士农业管理领域(095137

农业硕士农业管理领域(095137

农业硕士农业管理领域(095137)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第一章学位授予基本要求第一部分领域概况与培养方向一、领域概况农业硕士,原名农业推广硕士,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

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2014年11月召开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将“农业推广硕士”定名为“农业硕士”的报告。

农业管理领域农业硕士旨在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素质、知识、能力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农业专业基础知识,宽广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理论,在农业产业发展领域具有相应的创新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独立承担农业发展领域技术推广活动的能力,能够胜任各级农业管理机构相关政策制定、解释、执行,以及农、牧、渔、加工企业管理,金融机构涉农业务管理,农业科技组织管理,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标准化、农产品物流与电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二、培养方向农业经济与政策、涉农企业管理、农产品营销第二部分硕士学位授予标准一、获本专业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1.学术道德应遵守学术道德规范与研究伦理,充分尊重他人,在严格遵守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借鉴和创新。

2.专业素质应具备良好的科学态度与团队协作精神,系统掌握农业管理领域涉及的各种基本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创新创业能力3.职业精神应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立志于农业管理的研究和实践,自觉履行职业责任,掌握全面的职业技能,爱岗敬业,坚守优良的职业作风。

二、获本专业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1. 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掌握农业产业经济与管理领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具有在农业管理专业领域协同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把握农业发展的方向,熟悉国家农业产业发展、经营、推广等相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现代发展理念和技术创新、推广能力;掌握一定的人文社科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素质修养,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1203)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1203)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1203)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人才的需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方针,培养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正确的政治立场,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创新精神,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农林经济管理领域的复合型人才。

1.政治思想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品行端正,崇尚科学研究精神,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具有较强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努力奋斗的理想。

2.业务水平要求掌握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某一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所从事的研究方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3.学术素养及能力掌握本学科社会经济调查的基本方法与数据处理手段;具有合作精神;具有一定的洞察力,具有较强的通过自学、交流和查阅文献等方式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善于与他人沟通与合作,遵守学术规范。

4.身心素质性格开朗,积极向上,善于沟通与交流,具有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

二、学术方向1.农业经济与管理本研究方向主要侧重于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农村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组织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其研究内容是综合应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和农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结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发展和经营体制变革的特点,进行农业经济与管理的理论和政策创新研究。

本研究方向的特色是从促进农业经济理论创新、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创新、农业政策创新和农业经济及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出发,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之路,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及对策措施,为国家及区域农村经济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2.林业经济与管理本研究方向侧重于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与管理学等基本理论在林业领域应用的研究。

农业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农业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农业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引言•农业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构建•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实施及效果•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附录01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全球竞争的加剧,创新能力培养已成为农业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内容。

当前,我国农业院校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亟待改进和完善。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农业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优化方案,为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未来职业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背景本研究对于推进农业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本研究可以为其他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具有较为广泛的实践应用价值。

意义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农业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优化方案,以期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未来职业发展水平。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分析、问卷调查、访谈和案例研究等方法,对农业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

首先,通过文献资料分析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和趋势;其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农业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及问题;最后,通过案例研究探讨优化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研究目的与方法02农业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1农业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现状23介绍了农业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详细描述了农业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培养方案、教学和实践环节等情况。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分析了农业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结构、能力和素质。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导师队伍03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了创新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包括教育体制、导师素质、学生自身等方面。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农业科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在农业生产、科研、管理、服务等领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能力1.系统掌握农业科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

2.具备从事农业科研、生产、管理、服务等工作所需的专业技术能力。

3.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能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具备团队协作和组织管理能力。

5.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三、培养要求1.政治思想素质良好,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2.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

3.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核心知识和相关 frontier 知识。

4.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实验技能和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5.具有独立工作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6.具有较强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7.具有良好的外语读写能力和国际视野。

8.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内容和学分设置1.公共基础课:思想政治理论、管理学等,不少于6学分。

2.学科基础课: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等,不少于10学分。

3.专业课:核心课、限选课、任选课,不少于40学分。

4.学术活动: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学位论文等,不少于4学分。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学术报告、学位论文等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六、培养条件具备完善的教学实训条件、科研平台和设施设备,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经费充足。

普通农业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普通农业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普通农业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梁春英,衣淑娟,黄操军,韩静(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信息技术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9)摘要: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已经成为我国高层次教育的热点问题,它影响着未来我国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

研究生教育体系在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下,应当加强对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培养。

笔者在本文中就是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分析了普通农业院校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理优化课程体系、加强研究生的科研实践,强化研究生创新意识和营造学术氛围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推进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

关键词:创新性能力;农业院校;研究生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263-02教改项目:本文为黑龙江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JGXM_HLJ_2013078)作者简介:梁春英,女,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业信息检测与智能控制。

创新能力是指创新主体从事创新活动所具备的创新素质和表现出来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技能的综合体现[1]。

创新能力是经济竞争的重中之重,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的进步灵魂。

[2]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双引擎”。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是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核心和基本目标,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

研究生教育是创新教育体系的主干,在创新教育培育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构建出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让创新能力培养逐渐完善起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构建一个全方位的立体创新培育体系。

一、普通农业院校研究生创新培养现状根据目前的研究生培养状况来看,旧有的高校研究生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学科专业教育和学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理论体系还不完善,阻碍了创新教育的开展。

农业管理专业硕士培养方案

农业管理专业硕士培养方案

农业管理专业硕士培养方案专业学位代码:470111为规范农业管理专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学位授予等环节,确保培养质量,特制定本培养方案。

b5E2RGbCAP一、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1.培养目标农业管理专业是与农村社会发展、农业科技管理、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科技教育、农业职业教育、农民技术培训等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领域。

主要为从事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管理和推广等工作的企事业单位、教育机构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p1EanqFDPw2.培养要求(1)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具有集体主义观念,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能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DXDiTa9E3d(2)掌握农业管理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掌握解决农业管理领域的先进方法和现代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农业管理方面的工作能力。

RTCrpUDGiT(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研究方向1.农业科技管理2.农村社会发展3.“三农”法制建设4.农村文化与教育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1.在职攻读农业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要求在校学习的时间累计不少于6 个月。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采取多学科综合、宽口径培养方式。

5PCzVD7HxA2.学位论文由校内具有农业推广、农业或农村科技管理实践经验的导师与农业推广或农业、农村管理部门推荐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联合指导。

jLBHrnAILg3.学习年限一般为2 年。

四、课程学习本领域课程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设置。

教学内容应体现宽广性、综合性、实用性,并充分反映当代农业科技管理发展前沿。

攻读本领域农业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需学习以下课程,总学分应不少于30学分,其中全日制课程学分24学分,实践训练6学分。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本专业学位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农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的农业高级人才,具备在农业科研、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管理和农业企业管理等领域从事高层次的实践和管理工作的能力。

二、培养要求
1. 具备较好的专业素质和科研能力,能够独立开展科研工作。

2. 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熟练掌握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

3. 具备扎实的农业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在农业生产和管理中解决实际问题。

4. 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领导能力,能够协调和管理团队完成任务。

5. 具有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和国际视野,能够与国内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

三、课程设置
1. 必修课程:农业生态学、农业生物技术、农业经济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微生物学、农业机械化等。

2. 选修课程:农业保护与管理、农业信息技术、农业食品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等。

四、实践教学
1. 实习:根据专业方向和学生需求,安排实习岗位和实习时间,
提供实践机会,培养实践能力。

2. 实验:开设相关实验课程,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技能。

3. 科研:开展科研项目,培养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毕业要求
1. 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

2. 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从事农业生产、科研、管理等领域的工作。

3. 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领导能力,能够有效地协调和管理团队完成任务。

4. 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和国际视野,能够与国内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

农业管理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定位

农业管理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定位

2 0 1 6年 1 0月 ,教育部决定 ( 农业教 指委 【 2 0 1 6 ] 3 号 )农业 推广类专业 硕士改成农业 专业硕士 ,农村 与区域发展领域改成 农 业管 理和 农村 发展 ,并 于 2 0 1 8 年 开始招 生。2 0 1 7年 3月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了《 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件( 试行 ) 》 ,
【 摘 要】 农业推广类专业硕士改成农业硕士将于2 0 1 8 年招生, 针对其中农业管理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制定、 创新能力培养的 目 标定位是核心问题。基于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创新能力培养的经验,结合该领域转成农业管理领域后学
位授 权的新要求 ,挖掘在应用过程 中创新能 力内涵,得 出农业管理领域专业硕士研究 生创新能力培养的 目标 ,应 定位 于新 技 术、新成果的获取能力 ,对新技术 、新成果一 点示 范、多点推广 的理解和 掌握能力 ,掌握之后的创新应用能力。 【 关键 词 】 农业硕士 ;农业管理 ;创新能力 【 中图分类号 】 G6 4 3 【 文献标识码 】 B
发展观,才使得事物的发展进程不停向前迈进。
伯恩斯 和司道克 ( 1 9 6 1 ) 把创新能力最初用于经济 和管 理
学范畴 ,表示 “ 组织 采用或推行新观念 、新方法及新事物 的能 力 ”。心理学家 托兰斯认为创新能力是 “ 一个过程 ,即对产 生
其中《 农业硕士 ( 0 9 5 1 ) 专业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件 》 提 出: 农业 硕士是服务于我国农业及其相关 产业体系 、 经营管理体系 、 服 务体系及社会 发展需求 的专 业学位教育类 型,人才 培养 目标 应 符合职业 导向 ,培养与相关行业 、 职 业资质有效衔 接的应用
否定旧事物,并以全新的思考方式和观念取代。②价值性。创

农业工程专业硕士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农业工程专业硕士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农业工程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而创新是农业工程的关键驱动力。
当前,我国农业工程领域面临许多挑战,如水资源短缺、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等, 这需要农业工程专业硕士具备更高的创新能力来解决。
通过培养农业工程专业硕士的创新能力,可以推动农业工程领域的科技创新,提 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研究目的与方法
评价体系不科学
目前,对于农业工程专业硕士的评价体系存在一 些问题,如评价标准过于简单、评价方法不够科 学等,这些问题导致评价结果不能真实反映学生 的创新能力水平。
03
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构建思路与原则
01
02
03
04
05
思路
本研究以农业工程领域专 业硕士的培养为研究对象 。以提升其创新能力为目 标。从培养方案、课程体 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和合作交流等方面进行系 统研究和探讨
创新能力定义
创新能力是指个体通过学习、实践和反思,获得并提升自身 在某个领域内的知识和技能,并创造出新的、有价值的成果 的能力。
创新能力内涵
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创新实践和创新成果三个层面。其 中,创新思维是核心,创新实践是手段,创新成果是目标。
农业工程专业硕士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培养目标
农业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掌握现代农业工程技术的专 业人才,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
原则
在构建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理论与实践 相结合
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同 时强调实践能力和创新思 维的培养。
2. 个性化与多 元化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 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培 养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 潜能。
3. 合作与交流

农业管理专硕培养方案

农业管理专硕培养方案

农业管理专硕培养方案
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基本要求:研究生应具备本科学历,对农业管理、农村经济等领域有一定的基础和实践经验。

同时需通过入学考试或类似方式进行筛选和选拔。

2. 课程设置:研究生需要完成一定的学分要求,其中包括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和研究生论文(或项目)等课程。

专业必修课包括农业政策法规、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等方面的课程,选修课根据研究生的个人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进行选择。

3. 实践教学:研究生需要进行一定的实践教学和实习,以便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

包括企业实习、产业调研、政策解读等形式的实践活动。

4. 科研能力培养:研究生需要通过科研项目、研究生课题等形式,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同时,研究生需要掌握科研方法和文献阅读能力,书写学术论文和报告的能力。

5. 师资配置:母校需要安排相关专业教授、产业精英、政府管理人员等多方面的高水平师资,为研究生提供充分的学术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以上方案的培养,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可以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决策分析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现代化大型农业企业和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农村发展要求。

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摘要:行业的特点决定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

但是我国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仍然存在着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不够、教育模式单一、课程体系不合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通过优化教学模式、营造学术氛围、实行校企联合等方式,培培育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

ﻭ关键词: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竞争。

对于综合性而言,创新型人才尤为重要。

我国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为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高端人才的摇篮,所以对我国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育的研究尤为重要.一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概述ﻭ(一)创新能力的概念创新能力是指研究者运用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经过科学的思维加工和再造,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能力,是一种思维作用动机、认知指导的综合性能力.创新能力强调的是一种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具有现实意义的西的能力。

ﻭ(二)管理专业研究生需具备的创新能力ﻭ(1)获取和转化知识的能力ﻭ掌握丰富的的基础理论知识是研究生进行创新的必要条件,没有知识的积累,一切创新都只是空谈。

在研究生阶段,对于知识的获取需要注意的有知识的广度、深度以及获取知识的速度。

管理是一个涉及知识面非常广的专业,学生只有拥有了广博的知识才能使自己的思维更加灵活。

研究生阶段学习具有很强专业性,对知识的获取需更加深入,在“专”的基础上再“破”。

同时,快速获取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是知识创新的基础和前提。

知识是永无止境的,学术研究也是无止境的,加之业的迅猛,学生如果不能保证获取知识的时效性,那么创新就无从谈起[1].ﻭ(2)开拓创新的能力墨守成规是的绊脚石,创新的意义在于“出新”,新是创新的本质,是创新的价值所在。

要创新,就要突破常规戒律,突破固有的习惯,突破条条框框,突破已有经验,突破过去的思维定势。

农业经济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农业经济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农业经济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2年6月)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北京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品学兼优,具有创新和创业能力,能适应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多种岗位需求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基本要求是:1、身心健康,爱国守法,热爱农业,并具备团结协作、管理的基本素质。

2、掌握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系统知识。

3、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掌握基本的调研技能,具有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包括书面、口头表达能力)。

能用一门外国语熟练地阅读专业文献,撰写论文摘要和进行一般的专业英文写作。

4、具备研究和应用新经济管理理论与方法的能力,能够独立地承担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科学研究、教学等工作的能力。

5、力争多数毕业生能够考取博士生,从事科研、教学或管理等工作或出国继续深造。

二、入学条件、培养年限及培养方式入学条件:主要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具备一定学科基础的人员。

硕士研究生教育基本年限一般为2-3年,实行弹性学制,累计修业年限不超过4年。

培养方式为全日制。

三、研究方向1、都市型现代农业方向:主要研究都市型农业发展的理论与政策。

2、农村社会发展方向:主要研究新农村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与变迁。

3、农(林)产品市场与贸易方向:主要研究大都市农产品高端市场的组织、功能与农产品贸易创新。

4、涉农(林)企业管理方向:主要研究涉农企业管理的理论、模式与运行机制。

四、课程教学(知识传授)总学分不少于28学分。

1、学位课(18学分)(1)公共课(9学分)(2)专业主干课(8学分)2、非学位课(1)选修课(不少于10学分)根据培养目标和研究方向,在导师指导下从研究生课程选修。

经批准可到校外学习,校外选修课程其学分计入总学分。

(2)导师自定课(1学分,20学时)(3)补修课跨专业考取或同等学力攻读者,必须补修大学本科专业2门主干课程,并跟随本科生上课。

补修成绩以60分为及格,并记入成绩档案,注明“本科”字样,但不计入总学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管理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定位
作者:冷志杰尹丽春许家宁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13期
[摘要]农业推广类专业硕士改成农业硕士将于2018年招生,针对其中农业管理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制定、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定位是核心问题。

基于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创新能力培养的经验,结合该领域转成农业管理领域后学位授权的新要求,挖掘在应用过程中创新能力内涵,得出农业管理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应定位于新技术、新成果的获取能力,对新技术、新成果一点示范、多点推广的理解和掌握能力,掌握之后的创新应用能力。

[关键词]农业硕士;农业管理;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B
2016年10月,教育部决定(农业教指委[2016]3号)农业推广类专业硕士改成农业专业硕士,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改成农业管理和农村发展,并于2018年开始招生。

2017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了《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件(试行)》,其中《农业硕士(0951)专业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件》提出:农业硕士是服务于我国农业及其相关产业体系、经营管理体系、服务体系及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学位教育类型,人才培养目标应符合职业导向,培养与相关行业、职业资质有效衔接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因此,农业硕士中农业管理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应该总结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的研究经验,尽快定位农业管理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

以便结合办学领域的方向和特征,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

1 农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挖掘
1.1 创新能力的内涵
对“创新能力”的正确理解是讨论农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先决条件和根源。

创新具备下列特征:①新颖性。

创新是冲破惯性观念,是否定旧事物,并以全新的思考方式和观念取代。

②价值性。

创新必然具有价值体现,创新的根本目的便是创造价值,以不断发展的维度(包括文化、教育、经济等角度)来看,创新是内源驱动的动力,从这个角度看,创新的价值是无穷的。

③先进性。

创新即是领先于现有存在,是历史进化的内生动力,创新自身能够预见发展趋势。

创新的过程就是开拓现有状态下未解的领域,拓展已知领域的界限。

④更新性。

创新是破超既定存在,这代表眼下的创新不一定就是永远的新颖事物,可能以后会被新
事物替代成为旧事物,说明持续创新具有必要。

⑤可持续性。

创新是对既有事物的去粕取精,是一种扬弃,就是这种可持续发展观,才使得事物的发展进程不停向前迈进。

伯恩斯和司道克(1961)把创新能力最初用于经济和管理学范畴,表示“组织采用或推行新观念、新方法及新事物的能力”。

心理学家托兰斯认为创新能力是“一个过程,即对产生问题的缺点、基本元素的遗失、不和谐、有分歧等表象警觉,并有能力找出症结根源,寻求有效处置的方法,形成推测或架构设想,对设想进行实证和鉴定,也许是完善和考核,最终达到理想效果”。

赵桂荣认为创新能力指在已具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以科学方法进行润色和完善,产生新思维,新观念,新通路和新成果的能力。

甘自恒将创新能力定义为“主体在发明行为中展示的、成长的各种能力的概括”。

综上,创新能力是指一个人(或群体)坚持专注一个领域甚至问题,经过领会和获得知识、经验、理论、技能的积累过程后,经过应用训练,做出新创造、提出新观点、运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从而不断推动学科建设发展的能力。

1.2 农业硕士在应用过程中创新能力内涵
杨蕙馨认为,创新能力包含理性思考、敏锐发现和做出决策的才能,这些才能属于概念范畴,无法使用数字来测度,所以她构建了一种体系,以创新的根源能力、对所学知识的再造能力、学习方法的共享能力、把创新应用于新实践中的能力为测度标准的形式来度量学生的创新能力。

郭蕾认为,以创新性培养为目标的现代教学应强调,引导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去挖掘和创新,鼓励学生去实践操作。

如,北京大学调用丰富的业界影响力,邀请权威企业知名的管理人员,与前沿的研究人员以开办报告会的形式开阔学生的眼界。

研究生的各种实践环节是创新能力培养中不可缺少的应用过程,因此,农业管理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农业硕士的创新能力培养,应聚焦在应用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培养,主要包括:①成熟和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成果的资源获取能力;②成熟或先进的技术和成果的一点示范和多点推广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体现在案例改进创新的能力;③成熟或先进的技术和成果的一点示范和多点推广的创新应用能力,体现在实验室、科研团队、基地实践过程创新成果上。

2 农业管理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应用过程中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
2009年至今,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多年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经验和惯性难于应对规模性专业硕士人才培养,培养应用过程中高层次创新人才,有别于学术研究生的培养,成为当今研究生培养的热点问题。

2014年,教育部农业推广类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研究生教执委给出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其中在能力方面要求:本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备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具备进一步获取实践研究和实际工作所需要的研究方法的能力,具有不断发现新问题、获取新知识、新方法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承担农业推广或农业、农村管理工作的能力。

学位获得者还需要具备农村与区域发展分析与规划、发展项目管理与评估以及农村发展研究与管理方面的能力。

2017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件(试行)》中指明农业硕士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符合职业导向,培养与相关行业、职业资质有效衔接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培养质量包括,毕业生的就业率高,专业能力发展良好,职业素质高,在社会服务等方面具有良好表现,且用人单位社会评价良好。

综上,确定农业硕士农业管理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就是熟悉该领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在该领域能够寻找、整合专门的成熟和先进的技术,把成熟和先进的技术示范,或者推广出去。

这里突出培养的是应用过程中的创新能力,主要包括下面三个方面。

一是“成熟和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成果的资源”获取能力的培养目标。

达到快速了解国家相关部委的农业类推广项目等政策方针的目的;熟练掌握在各类文献资料数据搜索引擎中及时获取国内外前沿知识和技术成果的方法;掌握导师所在学科团队中产生的成熟或先进的成果。

二是成熟或先进的技术和成果的一点示范和多点推广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的培养目标。

通过教师相关一点示范和多点推广的案例教学,达到能够理解、模仿和改进现有案例,涌现新观点或者新流程,改进案例中的不足,优化案例结构的目标。

比如在教师对美国绿色有机农业及英国绿色有机农业案例讲解启发之后,同学们结合中国实际国情,从项目前景及实际环境出发,使用科学分析方法,提出可行性建议,并自行寻找国内成功和失败案例,分析优势和劣势,总结出能够实际应用的一套体系,并进行班级环境内的宣讲,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并提出观点。

三是成熟或先进的技术和成果的一点示范和多点推广的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

通过校内的各种实践活动以及校外的实践活动,参与并体验一点示范和多点推广成熟(先进)的技术和成果的应用过程,尝试应用过程中创新,并通过应用成果固化创新成果。

从而达到培养应用过程创新能力的目标。

具体而言,通过校内实践中进行学术论坛演讲及研讨交流,以及对实战案例进行理论创新,并在试验室工作和课题研究的实践中应用,或者校内顶岗实习的实践中应用创新;结合校外实践基地现实情况,参与将成熟或先进的技术和成果进行一点示范和多点推广,达到获得实践经验的目的。

上述目标最终在研究生学位论文中体现应用价值,帮助基地完成推广项目,促进教师团队的成果转化。

既,拓展思考广度,更新原有技术、冲破旧有观念,如将地理科技技术、信息传播技术、情报学研究技术、多媒体技术、电子技术等跨学科先进技术成果创新性地有机应用于农业推广领域,各取所长,各取所需,实现推动农业推广领域学科发展,实现农业种植水平提高,农产品增收,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等目的。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定位农业管理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应侧重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应用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定位于新技术、新成果的获取能力,对一点示范多点推广的理解和掌握能力,掌握之后的创新应用能力上。

该培养目标的确定,对2018年的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学管理、考核和评价具有指导性作用。

[参考文献]
[1] 廖志豪.基于素质模型的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2] 荀振芳.大学教学评价的价值反思[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
[3] 黄海洋.我国大学技术创新的扩散机理与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3.
[4] 吴淑芳.大学教育与人的创新素养发展[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5] 张文燕.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6.
[6] 赵桂荣,刘军,澹台湛.研究生创新教育改革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1(02):139-140.
[7] 龙美平.农业高校重点科技创新基地运行管理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3.
[8] 杨蕙馨.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及培养机制变革对策[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116-121+128.
[9] 郭蕾.探索开放式教育模式提高工程硕士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09):50-5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