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什么.doc

合集下载

《遥感地质学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遥感地质学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本课程是面向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介绍遥感基本原理与应用的专业基础课程,是海洋测绘方向开展遥感信息处理与实践课程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地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开展高级地学应用(如:微波遥感、高光谱遥感、热红外遥感、定量遥感、植被遥感、海洋遥感、环境遥感、地质遥感等)的理论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需要重点掌握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图像获取与处理、信息提取与分析方法,具备运用所学遥感知识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为今后从事面向陆海统筹以解决全球性问题为导向的地质调查生产工作(如:防灾减灾、环境监测、资源勘探开发等应用)以及地球空间信息与分析研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设计思路课程内容包括四部分(1)遥感物理基础:介绍遥感技术与应用的国内外发展现状、遥感电磁辐射物理基础、地物波谱特性;(2)遥感图像获取与处理:介绍遥感数据(光学遥感、微波遥感等)的获取、传输机理、成像规律、遥感图像几何与辐射处理等;(3)遥感信息提取与分析:介绍遥感图像判读方法、遥感图像自动识别分类方法等;(4)遥感技术的地学应用:结合理论、方法与实例,介绍遥感在地形测绘、环境与地质灾害监测、地质调查等领域的应用。

3. 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先修课程:大学物理(电磁场理论)、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字地形测量学、数字图像处理、摄影测量学基础、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质学等。

本课程涉及上述课程的部分基础理论知识,在完成先修课程基础上才能较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主要概念和应用。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遥感技术基础理论与方法,熟悉常用遥感卫星数据和数据处理软件,具备使用遥感图像分析方法开展地质调查应用的基本能力,比如:地形测绘、矿产勘查与开发、地质灾害监测与调查等领域,培养符合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专业

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专业

知识技能
像片判读调绘、控制、数字摄影测量、遥感图像分析的技能。
实践环节
航空摄影测量实习、数字摄影测量实习、数字测图技术实习、控制测量与GPS卫星定位技术实习、地形测量 实习、地籍测量实习、工程测量实习、计算机制图综合实习、计算机图像处理实习、计算机程序设计综合练习、 MicroStation综合练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
择业方向
毕业生面向基础测绘、勘测规划设计、国土资源、水利、电力、交通、地矿、测绘仪器销售等行业单位。
谢谢观看技术、数字测图技术、地形测量、工程测量、控制测量与GPS卫星定位 技术、计算机制图(CAD)、计算机图像处理、地籍测量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必备的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基本 知识,具备摄影测量和遥感信息数据处理能力,从事地形图测绘、像片控制测量、像片调绘、解析空中三角测量、 航测内业成图、遥感图像处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专业
学科专业
01 主干课程
03 知识技能 05 择业方向
目录
02 培养目标 04 实践环节
测量平差与计算机程序设计、数字化测图技术、控制测量与GPS测量技术、摄影测量、解析摄影测量、遥感 技术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地形测量及实习、像片判读调绘实习、数字摄影测量及实习、毕业综合 实训与毕业设计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具有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良好的遥感与摄影测量科学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掌握影测量与遥感技术获取影像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并进行分析、测量、处理和解译,以获得目标物体和环境的几何信息、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在测绘、城市、农业、水利、交通、军事、地质、环境、海洋等领域从事遥感与摄影测量生产设计,具有空间信息获取、处理、分析、应用、规划、管理以及科研与教学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1.素质要求(1)思想道德素质: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觉遵纪守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较强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稳定的专业意识,热爱本专业、注重职业道德修养;具有诚信意识和团队精神。

(2)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科学审美观,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人际沟通能力和现代团队意识。

(3)专业素质: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具备扎实的摄影测量与遥感基础理论知识和进行空间信息获取、分析、应用能力,具备结合社会需求进行遥感应用创新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工程管理意识和效益意识。

(4)身心素质: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2.能力要求(1)获取知识的能力: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系统学习遥感科学基本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沟通技巧、学习能力和用遥感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处理能力,具备计算机技术及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能力;(2)应用知识能力:具有利用遥感专业知识对相关应用领域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建模处理能力、综合实验能力、工程实践能力;(3)创新能力:激发学生求知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实验能力、科技开发能力、科学研究能力。

3.知识要求(1)工具性知识:①要求学生基本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

②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软件、硬件技术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程序设计和办公自动化的基本技能;熟练掌握文献查阅和检索技能;具备较强的数理建模基础。

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辅修培养方案

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辅修培养方案

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辅修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辅修旨在使得学生具有摄影测量与遥感理论基础、信息处理与分析技术能力,能在测绘、交通、国土、资源、环境、人口、旅游、国防、基础设施和规划管理等部门进行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

二、培养要求
掌握与测绘遥感有关的工程知识,主要有工程制图、信息处理、环境工程、控制理论与工程、系统理论与工程等方面的知识。

具备初步的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工程管理素质。

具有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遥感信息获取、处理、分析、表达、应用与服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具备较强的专业基本技能,了解本专业领域国内外最新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三、学分要求
选本专业为辅修专业的学生应修学本专业的31学分核心必修课,并符合《西南交通大学本科生辅修与双学位管理办法》规定者,方可颁发本专业辅修证书。

四、课程设置。

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专业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1、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摄影测量与遥感理论基础、信息处理与分析技术能力,能在测绘、交通、国土、资源、环境、人口、旅游、国防、基础设施和规划管理等部门进行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可在相关院校从事专业教学、科研工作,同时为摄影测量与遥感应用研究提供高素质的研究生生源。

2、培养要求(1)知识结构要求:工具性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外文专业文献,并有一定的听、说、写能力;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测试、调研、查阅文献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和较强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具有撰写论文和报告的能力。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文学、历史、艺术、哲学、思想道德、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自然科学知识:掌握数学、物理、资源环境、建筑、地质、地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工程技术知识:掌握与测绘遥感有关的工程知识,主要有工程制图、信息处理、环境工程、控制理论与工程、系统理论与工程等方面的知识。

管理知识:掌握管理学方面的初步知识,了解与测绘、遥感、地理信息产业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备初步的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工程管理素质。

专业知识:具有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遥感信息获取、处理、分析、表达、应用与服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具备较强的专业基本技能,了解本专业领域国内外最新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2)能力结构要求:获取知识能力:具有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能够开展学术交流和社会交际。

应用知识能力:具有综合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解决测绘遥感工程技术及相关工程领域实际问题。

创新研究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够开展创新实验和创新科技开发与研究。

(3)素质结构要求:思想道德素质:品质高尚、人格完善,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吃苦精神,能够和社会融洽相处,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VIP专享]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计划

[VIP专享]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计划

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计划(门类:工学,二级类:测绘科学与技术类,专业代码:080902W)一、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遥感信息工程与摄影测量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研究以航空航天摄影、近景摄影与遥感技术获取影像,并进行分析、测量、处理和解译,以获得目标物体和环境的几何信息。

培养能在城市、农业、水利、交通、军事、地质、环境、海洋等领域从事摄影测量与遥感生产设计以及有关空间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规划、管理、科研和教学的高级专门人才。

要求达到: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改革开放政策。

遵纪守法,尊敬师长,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2.勤奋学习,学风端正。

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知识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了解摄影测量与遥感学科的进展与动态,掌握摄影测量、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高新技术及数据获取原理等,能承担本专业科研和教学任务,具备组织科研项目或工程生产的能力。

3.能较熟练地利用一门外语阅读专业文献和撰写科研论文。

4.身心健康。

二、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遥感技术、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定位系统与遥感信息工程的关系,受到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有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研究、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技能及初步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数学、物理、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遥感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以及遥感科学与技术开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3.掌握相关专业如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定位系统、测绘工程等的一般原理和方法;4.了解国家科学技术政策、知识产权、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有关政策和法规;5.了解遥感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摄影测量与遥感产业发展状况;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遥感技术概论课程设计

遥感技术概论课程设计

遥感技术概论课程设计设计目的本次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实践,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遥感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遥感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

设计要求在本次课程设计中,学生需要完成以下目标和任务:1.理解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数据源、方法和应用范围;2.学习遥感影像处理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掌握遥感数据的处理流程;3.能够运用遥感技术,获取、处理和分析遥感数据,完成一定的应用任务;4.撰写实验报告,详细记录遥感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应用流程、所用工具、数据、方法和结果;5.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内容本次课程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实验环境准备1.安装必要软件:ENVI、ERDAS、ArcGIS等;2.获取遥感数据:卫星影像、航拍影像、DEM数据等;3.准备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报告模板。

实验任务1.栅格数据读取和预处理:–切片、拼接、重采样、辐射校正、大气校正等;–创建和设置图层、色彩表、合成多波段图像等。

2.矢量数据处理:–矢量数据读取、绘制、属性定义等;–空间分析、叠置分析、数据库查询等。

3.遥感数据分析:–影像分类、变化检测、纹理分析、物候学分析等;–遥感数据可视化等。

实验报告学生需要根据实验任务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包括以下内容:1.实验目的、任务和流程介绍;2.实验数据和工具简介;3.实验方法和处理步骤;4.实验结果和分析;5.思考题和讨论。

设计成果及评分标准本次课程设计按实验报告撰写质量和实验结果成果共两方面进行评分,具体要求如下:1.实验报告要求规范、准确、完整,包括所有指定内容,并体现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60分);2.实验结果要求符合实验要求,并体现出学生对遥感技术的掌握程度和应用水平(40分);3.其他方面,如参与度、贡献度等,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加分。

总结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学生不仅能够深入了解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过程,还能提高实践操作和科学写作能力。

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计划

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计划

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计划(2009 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实摄影测量与遥感理论基础、信息处理与分析理论基础,能在铁路、公路、土木工程、国土资源与环境、城市规划等领域进行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

也可在相关院校从事专业教学、科研工作,同时为高一级的摄影测量与遥感应用研究提供高素质的研究生生源。

二、基本要求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艰苦求实、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与方法及相邻专业的基础知识,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及开拓创新的精神,具备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从事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和适应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与素质。

3、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接受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义务。

三、学制及授予学位名称学制:四年学位:工学学士四、本专业特色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能在铁路、公路、地质、城市发展与规划、国土资源、环境、土地利用等领域从事摄影测量与遥感科学与技术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应用及管理等工作,也可在相关的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从事研究工作和教学工作。

紧密结合交通工程、土木工程勘测、国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城市规划、区域开发规划、土地利用与变化等与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领域的实际应用,并顾及21世纪空间信息产业的发展新趋势,培养有较宽的基础理论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能适应空间信息产业发展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英语Professional English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课程学分:2学分课程总学时:32学时,其中讲课:32学时课程性质:选修开课学期:第6学期先修课程:遥感原理I适用专业:遥感科学与技术教材:自编实习讲义开课单位:地里与遥感学院遥感科学与技术系二、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本课程为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选修课程,是该专业大学英语课程的延续。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大学英语的基础上掌握科技英语的语法特点和阅读方法,在遥感原理先修课程的基础上,学习和掌握遥感专业英语词汇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外文文献阅读能力以及科技论文写作能力,提高英语在遥感等相关学科专业应用方面的能力,加强学生的专业文化素养,扩宽学生的学术视野。

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得该专业相关学科的专业信息,能够通过英语专业文献阅读和一般英语交流了解遥感相关专业开展的最新动态。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第 1 章Introduction to Remote Sensing (2 学时)(1)了解Definitions of Remote Sensing> Development of Remote Sensing;理解Characteristics of Development of Remote Sensing;第 2 章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Principles (6 学时)(1) 了解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radiation terminology;(2) 理解Energy interactions in the atmosphere;(3 ) 掌握Spectral reflectance characteristicsof typical earth cover types> Electromagnetic energy0重点:Energy interactions in the atmosphere难点:Spectral reflectance characteristics of typical earth cover typeso第 3 章Sensors and platforms (6 学时)(1) 了解Spacecraft and orbital characteristics> Sensor characteristics;(2)理解Methods ofimaging;(3) 掌握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remotely sensed image。

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2016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专业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Remote Sensing Science and Techolonogy 专业代码 学科门类 学 制 四年 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二、培养目标及特色(300字以内)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数理基础和人文社科知识,掌握遥感科学与技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科学思维和工程实践训练,胜任国家基础测绘、城乡建设、国土资源、城市应急等领域空间信息的获取、处理、分析、应用及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特色: 本专业依托首都建设和学校土木建筑类学科优势,培养服务首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行业、服务城乡建设的专业人才。适应摄影测量与遥感高新科技发展,融教学、科研和生产为一体,强调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突出城市遥感特色,培养摄影测量与遥感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应用能力,满足城乡建设、古建筑保护、智慧城市等遥感人才需求。 三、主干学科 测绘科学与技术

四、主干课程 1.主干基础课程 专业概论、数字地形测量学、C语言与数据结构、自然地理学、地图学 2.主干专业课程 遥感原理(双语)、航空航天数据获取、摄影测量基础、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城市遥感、数字摄影测量 五、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数字地形测量学实习、摄影测量基础实习、航空数据获取、航空摄影测量外业综合实习、4D产品综合摄影测量实习、遥感原理实习、遥感数字图像处理、遥感综合实习、自然地理地貌及遥感图像解译实习、(近景与激光雷达、移动测量、微波遥感)新技术综合实习、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毕业设计。 六、毕业学分要求 参照北京建筑大学本科学生学业修读管理规定及学士学位授予细则,修满本专业最低计划学分应达到160学分,其中理论课程122学分,实践教学环节38学分。 七、各类课程结构比例 课程类别 课程属性 学分 学时 学分比例 通识教育课 必修 29.5 608 18.4 选修 11.0 176 6.9 大类基础课 必修 49 852 30.6 选修 1 16 0.6 专业核心课 必修 14 224 8.7 专业方向课 必修 8 128 5 选修 10.5 168 6.6 独立实践环节 必修 38 784 23.8 总计 160 2956 100

遥感科学与技术培养方案遥感

遥感科学与技术培养方案遥感

专业选修课
遥感应用类基础课程: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测量平差,作为遥
感原理与应用课程的延伸 专业能力训练类课程:遥感解译与制图、遥感科学专业 文献阅读、科技写作 行业应用类课程:地质遥感、国土资源遥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选修课
开设空间分析、软件过程与管理、空间数据结构、统计模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信息工程学院
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培养方案
专业培养目标
具有综合运用遥感、信息技术从事遥感相关领域科学研 究和工程开发能力的专业高级技术人才。
具备理工科的数理基础、计算机的软硬件知识、遥感专 业知识以及相关地学知识;掌握基于遥感影像的空间信 息采集、分析和应用的技术体系与方法。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信息工程学院
式识别、数字信号分析、影像库技术等课程。
空间分析、空间数据结构培养学生掌握空间信息技术相 关关键技术方法,是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的延伸。 数字信号分析、统计模式识别、影像库技术课程是指导 学生对遥感信息工程实施中关键技术进行进一步学习。 软件过程与管理课程让学生了解软件类产品开发的过程 管理方法,为从事遥感软件开发与管理打下基础。
掌握遥感常用专业设备与软件的使用以及开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信息工程学院
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三个课程群,加 上通识教育课程
计算机知识的课程设计、专业教学实习及毕业实习与毕 业设计(论文)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信息工程学院
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主干课
第一层次是针对空间信息科学中的共性基础性问题,包括
遥感原理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图学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程内
容学什么
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什么
实践教学,遥感原理与方法实习、微波遥感实习、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数字图像处理实习、数字信号处理实习、电路信号与系统实习、遥感图像解译实习。

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主干课程,主要专业课程有:电磁场理论、电子技术应用、航空与航天摄影、数字图像处理、遥感原理与应用、近景摄影测量、摄影测量学、微波遥感、数据结构与数据库、模式识别、遥感图像解译、环境保护与规划、数学规划与测量中的应用、计算机视觉、海洋测绘、计算机网络与应用、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信息论、地图投影与变换。

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前景,毕业生可在测绘、遥感、地质、水利、交通、农业、林业、石油、矿山、煤炭、国防、军工、城建、环保、文物保护等行业和部门从事与摄影测量与遥感相关的科研、教学、设计、生产及管理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