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创造性人格”的培养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格塑造力论文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格塑造力有一种说法为许多人所认同,孩子越小,可塑性越强,所以一切都要趁早。
这种说法有它的道理,因为它尊重了一个事实:孩子的可塑性强。
但机械地把这一规律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人们往往会碰壁。
尤其是对于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初中生。
初中阶段学生的年龄大部分是10岁到15岁,这个年龄段正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学要紧紧抓住这个时段,充分发挥语文教育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的功能。
使学生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形成正确的“三观”,塑造完备的人格。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在教学活动中发挥语文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力。
一、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在思想学习中塑造健全人格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
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社会意识形态影响较大。
钱谷融先生曾在60年代提出“文学是人学”,文风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情操和道德风尚。
语文学科中的人文性与语文课的思想性溶在一起,构成一种精神力量,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
因此,教师授课时不仅要从文学的意义上去讲授作家作品,更要联系实际为学生树立人格榜样。
我国又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几千年的文明史积累了丰厚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一身正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纯真情谊……又如,以“诚信”为主的社会交往准则;以“礼仪”为主的行为规范;以“孝敬”为主的家庭伦理;以“节约”为主的立家之根本;以“仁爱”为主的爱人之心……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可以把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进去,能够在思想认识上给人以启迪,在感情上给人以熏陶,在审美上给人以愉悦,能够丰富人的知识,扩展人的眼界,拨动人的心弦。
语文教学应加强学生人格塑造论文
语文教学应加强学生的人格塑造语文由于其独特的教育功能,在对学生人格塑造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种资源,在教学中有意识的通过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活动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达到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的根本目的。
在笔者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深深地感觉到,要达到塑造学生人格的目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充分利用好语文教材的思想教育功能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本身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而且是政治教材无法替代、比拟的。
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达到提高学生人格思想素质的目的。
如:文天祥《过零丁洋》“留取丹心照汗青”,高尚的民族气节溢彩流芳;陆游“僵卧孤村”“尚思卫国成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感人泪下,《最后一课》《藤野先生》等都洋溢着浓郁的爱国情……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些采用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旗帜,激发学生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
二、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如果说通过思想教育塑造健康人格偏重于“晓之以理”,那么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健康人格主要是“动之以情”。
审美陶冶作用除语文认识能力以外的其他心理因素,还包括情感、意志和个性品质,《新课程标准》也把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明确的提了出来。
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都是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这就为我们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
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作品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提高鉴别欣赏能力,以饱含情感的“可讲因素”诱发学生感应的心灵,使之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达到人格塑造的目的。
例如《背影》一课,首先动情地讲起了自己的父亲,学生听得入神感动,然后纷纷讲起父亲如何关怀、培育自己成长,全班沉浸在浓重的情感氛围中。
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格教育[论文]
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人格教育【摘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人格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与健全健康的人格,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品质、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和水平。
本文对中学语文教育的人格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主要从语文阅读、语文写作以及语文训练三个方面详细论述了中学语文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育人格教育策略分析一、利用语文阅读加强学生的人格教育中学语文教材中拥有丰富的阅读材料,如课文内容、作者的相关知识、课文的写作背景等,这对加强学生的人格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将会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强学生的人格教育。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在讲解诗歌、散文类的课文时,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用心去读,用心去感受以及体会作者表达的课文主题,还要认真分析作者赞颂的人格与人品。
学生在阅读和感受的过程中,人格将会受到自然而然的熏陶,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目的。
学生通过阅读海伦?凯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将会充分体会到光明给人类带来的幸福,懂得珍惜的道理;通过读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从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李白不畏权贵、正直的人格形象;阅读《世界最美的坟墓》,托尔斯泰身上拥有的崇高的人格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配乐读、齐读以及默读的教学方法,教师还要在学生阅读后进行详细地分析和点拨,使学生的人格得到更好地塑造。
2.引导学生对阅读中的重点问题进行讨论,强化学生的人格教育。
教师重视学生对教材中重点问题的讨论,有助于学生深刻地领悟高尚人格的重要性,强化学生的人格教育。
虽然有效阅读教材内容对加强学生的人格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不对阅读的内容进行重点强调和讲解,那么很难将其作用真正地发挥出来,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因此,对于一些教育意义较大的阅读内容,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心理素质培养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心理素质的培养【摘要】创造性素质教育,渗透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语文教学是一门极具创造内涵的学科,语文教师应以新时代的要求为已任,树立创新意识,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教育的氛围,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具备较高水平的创造性心理素质的学生。
【关键词】心理素质创造性培养创造性心理素质是现代素质教育中的一个核心部分,也是集体化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针对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如何探究出一个适合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小学生创造性心理素质的教学模式,对于素质教育显着极为重要。
创造性素质,要求对于客观事物,有着自己独立的见解,及标新立异的看法。
具备创造性心理素质的人,拥有常人所不能及的角度来分析遇到的问题,和强烈的敢于创造勇气。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学生创造性心理素质教育,从不同的角度来挖掘释放小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他们敢于创造,勇于创造的心理素质。
一、创设轻松情境,诱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创造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求新知识的心理需求。
一个人的创造能力,不但与其自身的知识积淀和智慧有关联,还与其在创造过程中的情绪,尤其是创造的欲望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我们在教授课堂内容时,必须注重课堂的教学气氛创设,尽量在轻松、快乐、兴趣的学习环境下,诱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会到乐学、好学、主动学的氛围。
教学《匆匆》这课时,准备自己儿时、青年及中年的照片,通过课件的展示,让学生观察画面的变化,理解岁月的匆匆,好奇的心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感悟细腻、诗意化的文本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学会与学生相处,放下传统的架子,将教师与学生看作是两个平等的个体,以“大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互动交流,平等对话,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开放性的教学环境。
在这种教学活动,提倡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敢于在教师面前提出自己的见解,质疑并与教师互动讨论。
二、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萌芽在发现问题、质疑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往往闪烁着人的智慧,也是优秀人才必备的品质。
中学语文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5篇材料]
中学语文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5篇材料]第一篇:中学语文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现代语文教学,在创新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语文作为母语,一方面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是我国丰富的人文精神的组成部分。
它关系着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增强,关系着民族的兴衰。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
它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更要导之以“创”。
它是要在全面优良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迸出智慧的火花。
从这种意义上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教育思想。
创新教育是一种超越式教育,价值观取向坚持以未来理想与成功为价值的“明天”教育价值观,它不以“重复过去”为己任,旨在人文本质上创造超越前人的一代“新人”。
创新教育是一种健全的人格教育,它努力塑造智商与情商和谐共融、完善健全的理想化人格,强调人格发展的独立品质。
创新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它属于高层次的素质教育,突出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二、创新的方法语文,作为一门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作为学科改革的排头兵,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新教育,即创造力,它是人类最高级的一种能力,是各种能力综合的结果,如记忆力、想象力、感受力、理解力以及好奇心等。
其中想象力起着重要作用。
(一)中学语文教育的创新能力培养,主要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习惯,并且要强化实践性,切切实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以落实。
必须转化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观,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学科教育论文 初中汉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
学科教育论文初中汉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初中语文作为文化基础的主干课程之一,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充分了解并发挥语文的教学功能,可以进行文学知识的传播、文化素养的提高,还可以通过语文教学进行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引导学生在性格培养、思想成熟以及道德素养提升上取得较大进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活泼、意志坚定、品德高尚的健全人格。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格教育的意义(一)进行人格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语文教学不仅是字词的认读、段落的阅读背诵、文章的撰写等基本的表象任务,语文教学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语文教学的素材大多取材于中国优秀文化的积累和现代先进文化的融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根本。
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包罗万象的感情是人们生活的写照,更是当代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无论是强烈的爱国情感、沉厚的民族感情,还是传统的民族美德、博大的知识内涵都是将学生培养成性格良好、意志坚定、思想成熟、品德高尚、人格健全的教育之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二)人格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中生正处于性格健全、思想成熟的关键时期,通过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其辨别是非的能力,对世界的认识更加深入透彻。
在初中校园周围总会有不良风气充斥着,自私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影响下,学生易受到蛊惑而走入歧途。
而语文教学中的内涵丰富、极具思想唤醒和教育意义的作品可以对学生的心灵进行净化和洗涤,矫正其在思想及行为上的偏差,帮助其重新审视世界,形成全新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树立清晰远大的理想。
(三)人格教育是其他教育活动开展的基础人格教育属于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教育中德育的范畴,德育又是五育之首,表明人格教育在学生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人格教育是塑造学生性格、教会学生为人处事的基础性教育。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学生能够学会学习、学会协作、学会做人、学会交流沟通,从而掌握生存的法则和手段。
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论文]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即将发育成熟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教育者一定要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做好引导性的作用,指引学生向着正面的人格方向发展,实现自身的价值意义。
加强对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因素的学习,能够使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我国主流文化的熏陶,净化自己的心灵,陶冶自己的情操,不断强化自己人格中的伦理构造,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中学语文人格教育学生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人文性,这种人文性决定了语文学科的教学能够对学生的人格培养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在中学语文学习中,学生能从中感受到众多的人文因素,我国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宝藏,我们的先辈将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精髓都汇聚在了一篇篇的文章里,成为后人学习和汲取文化营养的重要参考。
加强对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因素的学习,能够使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主流文化的熏陶,净化自己的心灵,陶冶自己的情操,不断强化自己人格中的伦理构造,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另外,语文学科中还含有很强的审美因素,对于中学生的审美结构的建立能够产生积极的意义。
加强语文教学中的人格培养,能够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才能,促进自己个性的发展。
一、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人格教育的必要性1.人格教育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
古代传统的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语文的教育,古代人通过对诗书礼乐等经典古籍诗文进行学习研究,从中学习道德伦理的常识,加强对自己的人伦教化,将这些诗书作为自己的“语文教材”,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的学科逐渐开始多样化,但语文教育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充分说明了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同古代诗文一样,现代语文教学同样起着对学生进行人格教化的作用,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和领悟,能够使学生成长为温文尔雅、知书达理的优秀人才,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一套具有重要价值的人格教育方法,即将人作为教育的主体,这种思想同我们现在的教育原则是殊途同归的。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作文训练中的人格塑造
语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语文的人格教育”)(程红兵《语文人格论纲》),作文是生命的律动,是生命思想的表现形式,作文也正是塑造健康人格的主渠道。
作文教学要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就必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感受生活,从中获得感悟启迪,自然而然接受熏陶。
一、培养热爱生活的宽阔胸怀热爱生活是一切善行的基石,更是人生拼搏进取的源泉。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对振奋学生精神,激发学生爱心,塑造其健康人格,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激发其心灵汩汩暖流,首先要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美感,感受生活的七彩阳光。
这不仅为了升华作品的主题,更是为了净化、升华作者的心灵,使其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拥有美的情趣,美的思想,美的人生。
曹英姿同学便是从生活小事中,捕捉到不易觉察的内心世界的美,使心灵得以莫大振动:“这么晚了,又这么冷,老传达肯定早已睡下了。
把他吵醒了,不被他骂才怪呢!”我站门外,举棋不定浑身糠栗般地索索发抖。
忽然“吱呀”一声,门开了,老传达站在门边。
我猛地一下呆住了,傻傻地站着。
“他一直没睡,他在等我!”一股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我发现了他的美》没有惊天动地的场面,也没有丰功伟业的显现,事情就是那么平常。
然而小作者却从这日常小事中体察到老人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对青年一代的关爱情怀。
作家曹文轩说:“一个艺术家的本领并不在于他对生活强信号的接受,而在于接受生活的弱信号。
”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接受美的微弱信号,从一个自然景象,一件细微小事,一个小小的微笑,一丝淡淡的心绪中发现美感。
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
”在生活海洋中,每一天都有无数优美的浪花在我们身边激荡跳跃,多一次捕捉,就多一份写作素材,多一次思索,就多一次理智的升华。
人生如泉,每一掬都是清爽的,人生如歌,每一拍都是优美的。
我们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追寻生活的美,使心灵得到美的洗礼、净化、升华。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格的培养(语文版七年级教学论文)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格的培养(语文版七年级教学论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格的培养(语文版七年级教学论文)摘要:中学时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语文教学在对学生人格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格培养谈了几点看法,比如利用教材、语文教学活动、教师的人格魅力等,让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从而为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做贡献。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格培养中学生教学活动中学时代是中学生的黄金时代,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将来能否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高尚人格的人,是否有爱心、责任心,是否会有坚强勇敢的意志,这个阶段是非常关键的。
而语文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担负着至关重要的责任。
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李镇西在99年“中语会第七届年会”上指出:“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交际的工具,而且是思维的工具,更是做人的工具。
惟有将语文教育的养料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我们的语文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
”可见,语文教学要优化与创新,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培养其语文能力,还包括在引导学生理解、掌握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优良的品质、健全的人格。
因而作为语文教师,在完成其自身教学目标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对课文的反复阅读和理解,与课文中的人(或事)同悲、同喜、同笑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是非常必要的,责无旁贷。
那么,该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格培养呢?一、利用语文教材中的优秀文章对学生进行高尚人格的培养。
我们的中学语文教材,就是以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为载体,呈现给学生丰富的人格教育资源。
其中大多数是以写人为主体的文章,无论是散文诗歌,还是论文,抑或是科学小品文,尤其是小说戏剧,无不能从中感觉到人格的特点。
而中学语文教材的编者又是精心挑选一些反映优秀人格的篇目在内,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地渗透人格教育,巧妙地把这些潜藏在文章中的人格教育内容挖掘出来,积极发现和努力发掘课文中人格的优美元素,尽量让之成为学生健全人格中的组成部分。
谈中学语文教学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谈中学语文教学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中学语文教学是创造性人格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随着社会的
发展,人们对创造性人格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如何通过语文教
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已经成为了每位语文教师的必修课题。
本
文将从几个方面来谈中学语文教学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一、创造性人格的概念
创造性人格指的是思维开放、灵活、富于想象力、富于创造力、富于探究精神、勇于创新和湛蓝墨水的采用者。
创造性人格主要包
括四个维度,即认知维度、人格维度、行为维度和环境维度。
认知维度:认知能力是创造性人格中的重要因素。
创造性人格
通常是在具备一定认知能力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发挥。
人格维度:人格是构建创造性人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创造性人
格不仅强调积极、开放的心态,还强调自尊、冒险、坦诚、求知和
自主等性格因素。
行为维度:创造性人格还涉及行为上的表现。
创造性人格的人
通常都是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尝试,能够快速适应变化的人。
环境维度:环境条件是培养创造性人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只有
提供一个和谐、有启发性和宽容的环境,创造性人格才能得到发挥。
二、中学语文教学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1、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
1。
谈中学语文教学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谈中学语文教学创造性人格的培养近年来,教育界对中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越来越重视。
教师不仅要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还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成为了教师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中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方式。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进行课堂讨论、阅读、写作等活动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灌输知识,而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拓展思路、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重要手段。
例如,在阅读文本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作家的写作手法有哪些?”,“文章中的故事背后有哪些哲理?”鼓励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案。
这样的思考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写作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写作,给予多样化的写作形式和题目。
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以夏天为主题的文章,或者以一个习惯为主题,让学生自由发挥其写作天赋,产生不同的作品,培养其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品味品味水平是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的体现,也是创造性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品味,让学生能够欣赏诗词、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作品。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艺鉴赏活动,通过欣赏文艺作品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文本分析中,可以对诗词、古文、现代小说等文学形式进行详细的解读,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化内涵,从而提高学生对这些文学形式的品味水平。
培养学生自信和勇气创造性人格的养成需要自信和勇气的支撑。
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和勇气,让学生敢于尝试表达自己的看法。
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表达空间,让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
同时,也应教会学生如何尊重别人的观点。
在写作中,应该鼓励学生敢于表达真正的想法,而不是机械地模仿教材。
教师应该夸奖学生写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的文章,让学生感到自己被认可和重视,从而激发其持续地表达和创新的动力。
创设开放式课题开放式的课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权和创造性的空间。
论中学语文古典诗文教学中的学生人格塑造
论中学语文古典诗文教学中的学生人格塑造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越来越简单直接,而古典诗文则成为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文化遗产,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的艺术表现吸引着众多爱好文学的人们。
同时,中学教育也从语言文字的学习转向更为全面的人格塑造。
因此,在中学语文古典诗文教学中,学生人格塑造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
语文是教育的基石,也是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
在中学中,语文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们能够掌握基本的语言表达技能,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们能够理解和欣赏优美的文学作品,通过文学作品展示人类的智慧和情感,培养学生们的审美情趣,提高学习兴趣,丰富学生们的艺术修养,以达到人格塑造的目的。
古典诗文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
古典诗文以其高超的艺术语言、深刻的思想内涵,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适合创造性思考和人格塑造的平台。
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从而不断塑造自己的人格。
在传统文化艺术的教学中,从学生的自身以及其所处环境出发,通过语文教育的方式,塑造学生的人格,是教育学研究者们探讨的课题之一。
与其他学科不同,语文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文学体系之上。
在文学中,艺术形式与文化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艺术的表现手段来传达人类的智慧与情感。
所以,在学习文学艺术的同时,也是通过文学来锤炼学生的人格。
在古典诗文的教学中,学生在感受到典籍的美之余,也会逐渐理解到其中深刻的人生哲理。
例如,在《道德经》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理,这是告诉人们一切皆由“一”而来,所以万物都有其本源,包含着神秘的因果关系。
在《离骚》中,有“踟躇者迈其次,独行者寡其辅”的诗句,意为徘徊而不进取的人会被落后,而不转意靠自己走出未来的人则会得到他人的支持。
这些深刻的哲理都会深刻烙印在学生的心灵中,让他们从小就懂得道德、文化,从而塑造了良好的人格。
优秀心得体会范文:语文教学与人格的培养4篇
优秀心得体会范文:语文教学与人格的培养优秀心得体会范文:语文教学与人格的培养精选4篇(一)语文教学与人格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字词句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的人格和培养其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首先,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语文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语感和语境的理解,它通过让学生读课文、背课文、默写课文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而这些基础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是至关重要的。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写作中,学生需要动脑筋,发挥想象力,培养自己的创造力。
通过语文的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其次,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情操。
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课文、讲解课文的文学价值和情感内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在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时,学生可以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和情绪,通过欣赏和欣赏文学作品,学生的情感得到了陶冶和升华。
而情感的培养对于学生的人格塑造和品德养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最后,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课堂演讲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学生不仅要学会自己的表达,还要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能够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与人格的培养是紧密相连的。
通过语文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陶冶学生的情感和情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语文教育不仅关乎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更关乎学生的品格和人格发展。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品质,使他们成为有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优秀心得体会范文:语文教学与人格的培养精选4篇(二)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我参加了一次关于语文教师培训的课程,收获很多。
通过这次培训,我深入了解了语文教学的一些新方法和理念,对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了反思和调整。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论文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论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全文如下:摘要:本文分析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途径,提出了语文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营造创新环境,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这样才能培养创造性人才。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学生创造力创造力是指人在某种动力的推动下,从事创新活动的能力。
虽然创造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但并不是每个人的创造力都一样,其高低也与后天培养有关。
现代社会是创新社会,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创造性人才,所以学校教育应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而语文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任。
一、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首先要有教学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循规蹈矩的教学只能培养出循规蹈矩的学生,创造力人才的培养须依靠创新的教学活动,而创新教学必须由教师实现。
因此,语文教师应认识教学创新对培养人才的重要价值,不断提高教学创新能力,积极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语言。
教师只有具有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增添课堂活力,增加课堂的灵动性,实现课堂的创新发展,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创造力人才。
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必须先营造创新环境。
在封闭、压抑的环境中,学生难以发挥创新的潜能;而在开放、活跃的环境中,学生才能有效发挥创新潜能。
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外,教师都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如有的学生喜欢写作,教师就可以鼓励他多阅读,多练笔,进行个性化写作;有的学生喜欢表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的相关内容编成剧本,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表演。
这就需要教师实施宽松的课堂管理措施,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积极营造宽松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大胆质疑,从多角度、多层面来分析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环境基础。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通过多种手段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效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初中语文语文论文语文教学与人格美的培养
语文教学与人格美的培养语文教学与人格美的培养语文教学是一个民族文明发展的重要信息繁衍的手段之一。
民族文明传统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以各自的语言文字为载体。
汇集了各民族的共同传统的人格心理沉淀。
那种种符号之中饱含了各民族对自己的审美心理,对自然的审美心态,对社会的审美人格的凝聚。
使人类文明的发展得以存在。
并有案可查的也是语言文字。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够在今天去分析和发扬各自民族的优良传统人格。
一个民族的传统人格美是无数个体的人格形象美的凝聚和汇集。
所以每个发展中的民族都十分注重各自民族的人格形象美的培养,塑造与诠释。
而这之中教育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尤其是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所担负的责任之一,就是要使民族传统的光辉人格,在下一代的心灵中发扬光大。
处在教育转型变革的巨大历史时代,语文教学应担负起它应有的历史责任。
使语文教学真正做到“为了人的发展”,而适应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的目标。
使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的改革中,能够真正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强学生完美的人格形象。
张志公先生提出并主张的“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和人文性都得加强”,道理正于此。
而人文性的加强就是要加强学生的人格美德的塑造和培养。
注重学生的个性心理特质与潜能的培训和开发。
真正做到“目中有人”,把培养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形象放在教学中应有的重要地位。
在李岚清的《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一文中,明确指出“教育要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健康的个性为宗旨。
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
这之中,思想,道德,情操,健康的个性,良好的心理素质都是人格内涵的重要内容。
而且在“五四”前后就曾提出过学校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国民健全的人格”,只不过随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不同要求,渐次淡化了这个宗旨。
而面对教育思想的大变革时期,提倡与推行素质教育又把人格美的塑造与培养摆在了重要的教学的位。
中学语文教学“创造性人格”的培养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创造性人格”的培养论文关键词:中学语文创造性人格培养能力语文学科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而基础学科在二十一世纪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大批的具有创新素质的“创造性人格”的中学生。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创造性人格的前提和原动力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是把语文审美能力传递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必然成为他们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长剂。
当学生对某一领域或某一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才会愿意主动地去学习和了解,进而深入的探究它,于是产生了学习的动机,所以说,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紧密相连,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转化为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时,我们才能引导学生轻松地走进语文的圣殿,去感受文学的美。
因此,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格的重要前提和原动力。
二、创设宽松的环境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性人格的重要条件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和具有强烈表现欲望的前提是:要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教材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信息传递。
不允许学生犯错误是压抑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的,教师应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和关怀,让他们具有自信心,大胆地去表现。
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惠所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应该用信任和鼓励多给学生创设一些自我表现的空间,多发现孩子们的优点,及时表扬和肯定,不是用烛光照亮学生,而是用火柴点燃学生的智慧。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的能力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分别是: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最佳的是合作学习,学生在合作中交流,交流中合作,通过交流与合作学生获得了知识和探求知识的方法,在与人共处中,激发学生创作的火花。
教学中把不同成度,不同能力,不同性格个性的学生分组,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启发,便于交流,便于个性互补。
优秀范文:语文教学与人格的培养3篇
优秀范文:语文教学与人格的培养 (2)优秀范文:语文教学与人格的培养 (2)精选3篇(一)语文教学在学生的人格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道德情感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人格素质。
首先,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语文教学以文学作品为载体,通过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欣赏美的艺术形式,感受美的情感。
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作者的情感,感受到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美好与真理,从而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操。
例如,在阅读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时,学生可以感受到其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形式,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其次,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文字的工具,更是学习人文精神和道德原则的过程。
通过语文教学,可以教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
在学习文学作品时,学生可以从作品中感受到人性的光辉和黑暗,了解到善恶之间的抉择和道德的力量。
例如,在阅读一篇描写友谊的作品时,学生可以感受到友情的真挚和纯粹,明白到友情的重要性,并从中汲取道德力量。
最后,语文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语文教学涉及到文化的传承和传播,通过学习语文,学生可以了解到丰富多彩的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
例如,在学习一篇古文时,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与人格的培养密切相关。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可以培养审美情操、道德情感和文化素养,提高自己的人格素质。
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发展个人品质和修养。
优秀范文:语文教学与人格的培养 (2)精选3篇(二)语文教育是人格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繁琐的语法和阅读技巧的传授,更是通过学习文学作品、领悟美文的艺术魅力,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二十一世纪是“创造教育世纪”,创造性人才要通过创造教育来培养。
创造性是每一位学生都具备的心理潜能。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虽不能奢望每一位学生都成为非凡的创造者,但我们完全可以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
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角度来看,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一些新的尝试。
一、重视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由于人格因素对一个人成才具有重要作用甚至决定性作用。
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推动学生的强大内驱力,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创造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对自己的现实学习及未来发展的价值。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尽可能地为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供能激起新异感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去尝试创造性地学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从中体会由此带来的成功的喜悦。
这样,一旦学生自己选择了学习方式,并负责地参与创造性学习的过程之中,也就会水到渠成,达到促进学习的目的。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变课堂为学堂,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中心,还学生学习主人之地位。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负面影响,我们许多教师总是津津乐道于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述。
教师单方面只管把知识讲下来,却不管听讲者的接受效果如何,有的老师甚至认为,我把该讲的内容讲到了,至于你学没学到,那就不关我的事了。
这种认识,不光是教法问题,更是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观念的问题。
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赫姆林斯基说:“我认为,重要的教育任务在于渐渐地养成学生从事紧张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
”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的养成,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双边互动,才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兴趣,还必须学生课堂学习主人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语文教学“创造性人格”的培养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创造性人格”的培养论文
摘要:创造性人格是学生具有善于提问,勤于思考、想象;勇
于肯定自我,树立自信,表现自我;具有持之以恒、好奇心和探究
心理的个性品质。
“中学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对学生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培
养学生创造性人格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关键词:中学语文创造性人格培养能力
语文学科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而基础学科在二十一世纪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大批的具有创新素质的“创造性人格”的中学生。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创造性人格的前提和原动力
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是把语文审美能力传递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必然成为他们热爱生活、陶冶
情操的助长剂。
当学生对某一领域或某一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时,
才会愿意主动地去学习和了解,进而深入的探究它,于是产生了学
习的动机,所以说,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紧密相连,当学生的学习
兴趣能够转化为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时,我们才能引导学生轻松地
走进语文的圣殿,去感受文学的美。
因此,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
神和创造性人格的重要前提和原动力。
二、创设宽松的环境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创
造性人格的重要条件
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和具有强烈表现欲望的前提是:要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营造一个民主和谐
的学习氛围,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
应该是教师与学生,教材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信息传递。
不允许学生犯错误是压抑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的,教师应多给学
生一些鼓励和关怀,让他们具有自信心,大胆地去表现。
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惠所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应该用信任和鼓励多给学生创设
一些自我表现的空间,多发现孩子们的优点,及时表扬和肯定,不
是用烛光照亮学生,而是用火柴点燃学生的智慧。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语文是语言的艺术,审美的学科,因发于心,故能动心。
每个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都与自己的内心情感体验有关,因而会产生差异。
重视差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宽松的创造空间,把学
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师生共同参与教学实践活动。
在教学中,让学
生收集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照片、录音、光盘、实物器具、网
上图片资料等,共同享受体验,甚至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对话、歌曲、舞蹈、小品等表演形式去感悟理解。
这种互动式参与教学,整理信
息的能力成为形成学生创造性人格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的能力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分别是: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最佳的是合作学习,学生在合作中交流,交流
中合作,通过交流与合作学生获得了知识和探求知识的方法,在与
人共处中,激发学生创作的火花。
教学中把不同成度,不同能力,
不同性格个性的学生分组,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启发,便于交流,
便于个性互补。
通过对交流结果的比较,学生学会了自信地表现自我,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乐于探索,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
启发。
教师要善于捕捉、发现学生的即兴创作、交流成果,及时进
行评价引导,把这些闪光的成果进行归纳、整理、积累。
这是培养
学生创造性人格的有效途径。
五、以隐性课堂教育为基本点,塑造创造性人格品质
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语文课堂中隐性教育的渗透是重要的途径。
文明、向上、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的示范作用,互动、民主、平
等的师生关系,能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教师端庄大方的仪表,全身心投入的工作态度,丰富、文明、富于感染力的`语言,公平待人的印象等,用这些看似平淡的细微之处
去影响和感化学生,使学生在无声、平淡中感受教师的品质,长此
以往,便会转化为自觉的行为,终身受益。
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体现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尊重人格和权利、相互开放、平等对话、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等关系。
交往
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有人格价值的人,师
生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
“学生的人格成长主
要取决于师生关系在内的隐性课堂。
师生关系紧张会伤害学生自尊,影响他们自由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养成发展”。
因此,语文教师在课
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
的个性,最大限度的发挥民主,创设宽松、自如、民主、平等的教
学氛围,以隐性课堂为基本点,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
六、以语文活动课为平台,引发学生完善自我人格
七、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培养。
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师生共处一种植根于语文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充分
激活本来凝固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使情感交融,造成一种痴迷
如醉、回肠荡气的人化情境”,从而达到语言立人,培养创造性人
格的目的。
具体来说,语文课堂教学,学生面对人文性很强的范文文本,这些文本或热情纯真,或优美典雅,或令人感奋,或启人思索,学生
在欣赏、赞佩的同时,触发了思想和情感,从而潜移默化地构建创
造性人格。
另外,语文课堂上通过审美鉴赏,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知,获取新的信息,经头脑加工,想象和联想,受到语言艺术美的
熏陶,物神合一,再与心谋。
审美教育触发了学生的灵感思维与艺
术再现。
八、以阅读教学为渠道,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1.重视质疑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人格应具有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从质疑开始的。
语文学科比其他任何学科更具有质疑的条件,更具有发展学生创造
思维的特征。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品大多是经典名篇,有很强的思
想性和艺术性,其注释经过许多专家学者审订,无疑是要相信的,
但相信不等于迷信。
名家作品中也会有一些不合语法,表意不确切
的句子或注释不准确的条文,不少篇目受特殊时代和地域的局限,
思想和主旨与新时代不符,同时文学本身往往带有多义性。
语文阅
读教学中通过学生质疑,培养他们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平中见奇,一般中见特殊,特殊中见一般的能力。
使学生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教师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要树立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敢于怀疑经典与
权威,去从自我的视角分析问题。
2.重视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打破传统的单向思维定势,把学生从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敏捷、灵活、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真正提高学生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如学习《愚公移山》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不搬房而要移山?难道真要几代人在终日移山的劳苦中
度过?几代人就为移山而活着?难道非要通过移山破坏环境而换取
出门顺利吗?这些理解虽有些以今律古,但难能可贵。
只有这样才
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效地培养创造性人格。
写作是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作文教学引导学生创造并表述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不断地审视自己,校正自己,使自己健康发展。
让学生明确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温暖环境中,引导他们热爱生活、热爱人生,成为一个真情贯注的人,懂得珍惜爱心,尊重他人,关心、同情、帮助困难的人、弱小的人,懂得把爱心回报他人,回
报社会,成为有责任感的人。
也可以让学生抛弃自卑、自负,激发
自强意识,改变当代学生慵懒怠惰、不思进取、怯于竞争、意志软
弱的个性品质……。
总之,让学生在作文中自塑,可以达到规范行为,培养创造性人格的目的。
总而言之,创造性人才必须具有创造性人格品质,创造性人格品质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通过培养逐渐成长发展起来的。
只要我
们对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上的条件、途径有了充分的认识,只要我们高高举起“创新”大旗,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志向、创新精神、创造毅力和创造性品质,语文教学的明天必然会更加灿烂辉煌。
参考文献
<1>陈建伟,《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版
<2>谢贵荣,《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和语文教学》、《福建教学研究》,2004年01期
<3>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