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特征——兼论武汉早期现代化
从外发应激到内生自主——简析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必然是解体 的过程 ,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材里的
木 乃伊 一接 触新 鲜 空气 便必 然 要解 体一 样 。” l i I 正是 在 外 国列 强 的入 侵 下 , 西 方 业 文 明的 “ 新鲜 空气 ”
不 断 渗 透进 了 旧 中国这 具 腐 朽 的 “ 木乃伊” 身上 , 产
、
中国早期 现代 化的 外发应 激性
中国早 期 现代 化 是从 l 9世 纪 6 0年 代 开始 启 动
的, 最初 源 于西方 资 本主 义势力 的入 侵 。由于 当时的
运动 是 近代 中国第 一次 以富 囝强 兵为 目标 的 现代 化 运动, 属 于 中国现代 化器 物层 次 的变 革 。它 在实 业方 面创 办 了第 一 批 近代军 用 企业 和 民用 企业 ,开创 了
的 冲击 , 使 中国的专 制社 会逐渐 走 向解体 。马 克思 对
学 堂 和 武备 学 堂 , 派遣 留学 生 , 翻 译外 国书 报 等 , 培
[ 作 者 简介 ] 何
4 ・
花( 1 9 7 2 一 ) , 女, 四川 南 充人 , 绵 阳 主 义 中 国化 、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来 越 表现 } H 内生 性特 点 。这 不 仅 由事 物 自身 发展 的
规 律所 决定 , 也 是外 界压力 迫使 的缘 故 。因为任何 外
生型 现代 化 , 要想 持 续 发展 下 去 , 摆 脱 依 附外 界 的状
态, 必 然要 走 内生 自主 的发展道 路 。只有 A觉 内生型
生 了与他们 主观愿 望 不一 致 的使 中国专 制社 会 不 断
关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几个问题
另 外 一 方 。 作为 一 个历 史过 程 , 现代 化发 端 于 十八 世 纪 下 半叶 的 工 业 革 命 , 而 资 本主 义并 非 发端 于 工 业 革 命 , 它 是 发 端 于 十五 世 纪 、 十六 世 纪 之 交 的新 航路 的 开辟 与文艺 复兴 , 并 随着英
国资产 阶级革命 的 胜利得 以 正式确立 。 现代化则 是发端 于工 业革命。 “ 马克思 的理论只 是把
的 历 史特 征 ( 或称 历 史 品质 ) , 即: 社 会 化 的大 生产 ; 世 界 范 围内联 系 的 日益 加 强 ; 社 会 的 急剧变革 与发展 ; 世俗 化 ; 理性 化 ; 民主化 , 等 等。 就此 意义而言 , 进 行现代化 建设 的国家
与民 族相 互 之 间是有相 通之 处 的 , 即: 在 现代化 内容方面是相 似的。 “ 现代 化模式” 与 “ 现代 化” 本身 还不是 同一个概念。 现代化模 式是 一 种具 体的现代化
自西 欧 的 现 代制 度 , 传播世 界 ” , ③ “ 从 历 史_ L看 , 现代 化 是 一 个朝 向 欧 美型 的 社 会 、 经 济 和 政 治 系 统 演变 的 过程 , 这 一 过 程 于 十七世 纪 至 十 九世 纪 就 在 欧 美 各 国 完成 了” 。 ④ 等 的 认
识 , 是有其 历史 片面 性 的 。
工 业 中资本主 义 的 一定 阶段 即 最 高 阶 段 叫 做大 机 器 工 业 ( 工 厂 工 业 ) 。 这 个 阶段 主 要 的 和 最 重要 的 标 志就是在 生产 中使 用机 器 体系 ” ① , 亦 即工 业化。 可 见 , 资本主 义 与工 业 化并非 一
回 事 。 整个 十 九世 纪 , 现 代 化 无 疑 只 有 一个 模式 , 这 就是资本 主 义 现 代化 。 但到 了 二 十 世 纪
中国早期社会现代化历程及启示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促进了与世界的文化交流,使世界更加了解中国 ,也使中国更加了解世界。
全球化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加速了全球化进程,为世界经济的繁荣做出了重要 贡献。
对未来的展望
持续发展
01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将继续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
使中国更加繁荣昌盛。
创新驱动
02
未来的发展将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以实现更高质量
中国早期社会现代化历程及启示
汇报人: 2023-12-01
目录
• 早期社会现代化概述 • 早期社会现代化的启动 • 早期社会现代化的进程 • 早期社会现代化的影响及启示 • 总结
01
早期社会现代化概述
早期社会现代化的定义
早期社会现代化是指在工业革命之前,由于各种原因,一个国家或地区 开始逐渐实现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这个过程通常包 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变革。
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中国早期社会现代化的经验教 训告诉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开 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现 代化进程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
中国早期社会现代化的经验教 训告诉我们,必须加强国家宏 观调控,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 发展,为现代化进程提供稳定 的社会环境。
重视文化交流与融 合
中国早期社会现代化的经验教 训告诉我们,必须重视文化交 流与融合,推动多元文化的共 同发展,为现代化进程提供丰 富的文化资源。
02
早期社会现代化的启动
西方列强的入侵
冲击了传统社会秩序
西方列强的入侵导致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激起了人们对传 统社会秩序的质疑和反思。
促进了思想的觉醒
西方文化的传入,打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启发了中国知识分子的 思想觉醒。
中国近代通史第三卷: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在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内外压力。外部列强的侵略与压迫, 内部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使得早期现代化的尝试变得异常艰难。然而,正是在 这样的困境中,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寻求变革的道路,以期实现国家的现代 化。”
“洋务运动是早期现代化的重要尝试之一。通过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和建立近 代工业,洋务派试图在保持封建制度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的现代化。然而,由于种 种原因,洋务运动最终未能实现其初衷,但它为中国社会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中国近代通史第三卷:早期现代化的尝试》的目录结构清晰,研究重点突 出,学术视角独特。通过对目录的分析,我们可以对这部作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并对中国近代早期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有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
作者简介
这是《中国近代通史第三卷:早期现代化的尝试》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中国近代通史第三卷:早期现代化的尝试》一书,深入剖析了中国近代史上早期现代化进程的 发展脉络和主要特点。本书从历史背景、政治经济变革、社会文化变迁以及国际环境等多个方面, 对早期现代化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解读,为我们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本卷开篇对中国近代早期现代化的历史背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自19世纪中叶开始,中国面临着 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尤其是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使得国家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这种背 景下,中国开始尝试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寻求国近代通史第三卷: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是一部揭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 的重要著作,深入探讨了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尝试与挑战。在这本书中,作 者通过详实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展现了中国近代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 个领域的变革与努力。以下是从本书中摘录的一些精彩片段,它们不仅展示了早 期现代化的艰难与曲折,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智慧与勇气。
中国早期工业化发展历程.
中国早期工业化发展历程■阶段特征:起步阶段(1840年—1895年),突出事件是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前期以“求强”为旗号,兴办了“三局一所”等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三局一厂”等近代民用工业。
这一时期,政治体制现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现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整体发展阶段(1895年—1927年),主要表现为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曲折前进阶段年—1949年),现代化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从外国人手中夺回了“关税主权”;设立了国家银行,实行币制改革;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工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现代化的进程。
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挤了民营工业的发展。
抗战期间,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大举侵略下遭到严酷摧残。
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现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突出特点:中国工业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与欧美各国的现代化相比,它具有非常明显的特征:(1)现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或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2)现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现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现代化的领导权。
(3)现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
高考文综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中国近代史阶段分期
中国近代史(1840—1949)二轮复习高考选择题考查:28、29、30题★中国近代史的阶段分期:1、按照中国革命的性质划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1840-1894: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2)1894-1919: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3)1919-194: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2、按照政权更迭顺序划分:(1)晚晴时期:1840—1912,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近代中国的动荡与转折;(3)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近代中国的进一步觉醒与探索;一、晚清时期(1840—1912)一、时空坐标二、阶段特征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2年清帝退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确立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在屈辱中走向近代化的时期,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政治上:(1)列强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列强先后发动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不断抗争与探索: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抗争:鸦片战争中广州三元里抗英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左宗棠收复新疆、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甲午战后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义和团运动。
探索: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1859)、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民族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地主阶级清末新政、民族资产阶级辛亥革命;(3)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晚清统治结束。
2.经济上:经济结构发生变动:(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2)出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外企,在华掠夺原料、倾销商品、资本输出);(3)洋务运动创办大量近代企业,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4)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5)“实业救国”思潮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探析王翠
第9卷第7期2012年7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ul.2012Vol.9No.7我们可以说现代化就是把各个国家、各个名族融合在一个统一的“世界社会”的进程中,谁也避免不了这场伟大的变革,它们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改变,都在现代化的框架里,影响着和被影响着。
唯有实现现代化才能在国际上免于挨打、在国内才能繁荣经济,让百姓免于挨饿。
如今的一架飞机、一辆火车都是现代化的结果。
中国也不例外,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我们伟大的中华名族便加入了世界现代化的进程,并成为其中的一员。
在中国,无论是毛泽东的现代化思想、邓小平的现代的构思,还是胡锦涛的现代化成果,都与中国早期的现代化成果有关,都参阅和借鉴了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明,并结合所处时代的变化不断的探索和创新。
一、关于现代化的内涵关于现代化的概念众说纷纭,如布莱克说:“如果一定要下定义的话,那么现代化可以定义为:“反映人控制环境的知识亘古未有的增长,伴随着科学革命的发生,从历史上发展而来的各种体制适应迅速变化的各种功能的过程。
”[1]周积明把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加以归纳,如在政治方面应该有效的协调各部门的政治系统,实现公民的普遍参与,经济方面实现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社会方面都由单一的社会结构向多样的社会结构转变,意识形态方面要注重理性、知识和科学技术力量的发挥,这些都是现代化的核心。
由于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以及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特点,我们不能把这几点简单的绝对化,认为现代化是一个整体上平衡的进程。
因此,周积明把现代化定义为:“人们利用近现代的科学技术来全面的改造人们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过程。
我们可以理解为现代化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来扩大本国的生产力,满足人们的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并通过本国具有而别国不具有的创新来为本国谋利益。
辛亥革命与中国早期现代化
辛亥革命与中国早期现代化现代化是当今世界所有国家的必然发展趋势,也可说是自18、19世纪以来世界上多数国家或主动走上、或被动学步的既有过程。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从积极的方面说,既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史,也可视为中国人不断努力追求实现早期现代化的艰难曲折的行程。
一、辛亥革命是学习西方、自强——维新道路与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道路的高度结合。
1840年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沦为附属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在这种“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面前,中国内部存在着三种应变态度或者说道路抉择。
第一条道路是封建统治集团中顽固守旧分子的道路,其特点是前倨后恭,要害则是死抱住自己的权位和既得利益。
他们其初怀着“天朝上国”的虚骄心态,对“外夷”不屑一顾,闭关锁国而自以为是天下中心;在被“外夷”打开门户之后,把自己的屈辱行径美其名为“抚夷”或“抚远”,把赔款、割地、通商视为“控制而羁縻之”的手段;而在经过八国联军的扫荡之后,则连一点义愤和做作也消失殆尽,剩下的只有甘当“奴隶的总管”的满足和感恩了。
守旧派中的略思振作者,也只能开出“尚礼义”、“正人心”、“厚风俗”、“施仁政”之类的古旧药方。
对此,连奕訢、李鸿章也不以为然,宣称“如别无良策,何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撸等词,谓可折冲樽俎,足以制敌之命,臣等实未敢信”。
(《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第四十八卷第4页。
)如果依照顽固守旧派的道路走下去,中国就无法摆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当然也谈不上早期现代化。
第二条道路是部分开明大吏和与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改良派知识分子想走的道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到90年代的维新运动,直至本世纪初的立宪运动,均是这一思路的轨迹,“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等主张,也基本不出其范围。
这批人部分继承了林则徐、魏源等先驱“师夷长技”的思想,提出并实施了若干学习西方、求变图强的主张和行动,在半个世纪中经过了从学“西器”到学“西法”、从官办实业官办新式教育到民办实业民办新式教育的发展变化,并对人民群众作了一些政治和文化的思想启蒙。
中国早期工业化发展历程.
中国早期工业化发展历程■阶段特征:起步阶段(1840年—1895年),突出事件是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前期以“求强”为旗号,兴办了“三局一所”等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三局一厂”等近代民用工业。
这一时期,政治体制现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现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整体发展阶段(1895年—1927年),主要表现为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曲折前进阶段年—1949年),现代化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从外国人手中夺回了“关税主权”;设立了国家银行,实行币制改革;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工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现代化的进程。
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挤了民营工业的发展。
抗战期间,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大举侵略下遭到严酷摧残。
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现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突出特点:中国工业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与欧美各国的现代化相比,它具有非常明显的特征:(1)现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或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2)现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现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现代化的领导权。
(3)现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
中国通史 第二讲 第一章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起步
时间 1869 1872 1878 1886 1887
创办者 方举赞 陈启源 朱其昂 杨宗濂、吴懋鼎 严信厚
企业 发昌机器厂 继昌隆缫丝厂 贻来牟机器磨房 天津自来火公司 通久源轧花厂
十九世纪中期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 (二)新的阶级力量的诞生 ∗ 1、无产阶级 ∗ 诞生于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 ∗ 产生地:外商企业 ∗ 主要特点:比资产阶级形成早 ∗ 2、资产阶级 ∗ 诞生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 主要来源:官僚、地主、商人、买办 ∗ 主要特点:革命性与妥协性并存
∗ ∗ b、具有明显的垄断性; 、具有明显的垄断性; c、既有抵制外国经济侵略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面,又有和其相依附的一面。 、既有抵制外国经济侵略的一面,又有和其相依附的一面。
电报总局
上海机器织布局
∗ 1、四支水师: 、四支水师: ∗ 广东水师(1866): 广东水师( ): ∗ 福建水师: 福建水师: ∗ 南洋水师: 南洋水师: ∗ 北洋水师: 北洋水师: ∗ 2、海军衙门成立(1885年) 、海军衙门成立( 年 ∗ 3、筹设海防:旅顺口、大连湾、大沽、烟台、威海 、筹设海防:旅顺口、大连湾、大沽、烟台、 吴淞口、马尾、 卫、吴淞口、马尾、黄埔
棠、张之洞
两个阶段:自强 求富 (60-90年代)(70-90年代)
∗
(一)兴办近代军事工业--自强 兴办近代军事工业--自强 --
∗ 1、主要军工企业: 、主要军工企业: ∗ 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 ∗ 金陵机器局 天津机器局 湖北枪炮厂 ∗ 2、特点: 、特点: ∗ 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机器生产,先进生产 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机器生产, 劳动力成为商品;后期受价值规律的制约) 力;劳动力成为商品;后期受价值规律的制约) ∗ 浓厚的封建性、垄断性和落后性(厂局衙门化、 浓厚的封建性、垄断性和落后性(厂局衙门化、 腐败现象非常严重,工人受到较大人身限制) 腐败现象非常严重,工人受到较大人身限制) ∗ 严重的依赖性:技术、器械、人员等方面依赖外 严重的依赖性:技术、器械、 国 ∗ 3、性质: 、性质: ∗ 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及阶段特征
2、中共在领导斗争的各个时期为实现近代化采 取了各方面的措施: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领 导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建立工农革命政权; 抗战时期,建立三三制政权、领导大生产运动, 召开中共七大,提出总任务; 解放战争时期:为实现民主政治和工业化参加 重庆谈判、重庆政协会议,召开七届二中全会, 召开人民政协;
主要特征:
(1)把从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 会制度等全方位变化有机结合在一起。 (2)已经触及到了思想、文学各方面;
近代前期中国的近代化总结:
1、中国现代化历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 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经历了 三个阶段,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全面启动,步步 深入; 2、从中国近代前期80年现代化历程来看,实施先工 业化后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但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 方案都难以实现,究其原因,主要是民族独立地位的 丧失和专制主义统治的存在。
(2)政治民主化: 1、摆脱封建主义和专制主义,建立民主的政治制度, 实行民主的政治生活; 2、摆脱外来民族压迫,实现民族独立; (3)思想和生活近代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现 代化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摆脱传统,走向现代化;
3、近代化的核心是: 工业化
二、中国现代化的历程
(1)萌芽阶段或揭开序幕阶段(19世纪四 五十年代) 主要表现:
(一)先天的不利条件: 资金、市场、技术和管理经验准备不足; 思想准备不足;
(二)面临三大政治障碍: 外国列强的阻挠破坏; 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 官僚资本主义的束缚。 (三)缺乏正确的道路和安定的环境。
从历史人物看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
从历史人物看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国的近代化,是在西方列强的炮舰政策下缓慢起步的,到目前,才经历一个半世纪左右的历史。
由于近代化中国的特殊国情,近代中国的早期现代化步履维艰。
中国早期现代化又称中国近代化,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仁人志士们追求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社会历史进程。
1840年的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开始,因为这次的战争,传统的中国被强行卷入资本主义现代化潮流,中华民族从此开始了被动而艰难的早期现代化历程。
(一)李鸿章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以李鸿章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
洋务派领导的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起步阶段。
由于李鸿章的主持和参与,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等。
有曾国藩和李鸿章共同创造的安庆内军械所。
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
不但促进了没落王朝的工业化,而且为在财政上捉襟见肘的政府提供了大量稳定的资金。
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初步启动的30年。
在这30多年中,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变化,譬如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工业企业开始出现、近代意义上的海军也初具规模等。
可以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等先驱者们有关现代化设想和呼吁的最早响应者、实践者。
正因为有了对设想的响应和实施,我们才将其视之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初步启动。
(二)康有为在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灭,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它标志着长达30年的洋务运动未能实现“自强求富”的目标,而是以彻底失败告终。
在严峻的民族危机面前,以康有为、为首的新一代有识之士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维新运动。
1888年,康有为第二次到北京应乡试,极感时事多艰,他发愤上书万言,“极言时危,请及时变法”。
这是他第一次上书,提出了“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的主张,强调只要“变成法”,“十年之内,富强可致,至二十年,久道化成,以恢属地而雪耻不难矣”。
(黄修改2010.3)中国的早期现代化——解读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视角
金冲及指出,中国的近代化走过的是一条
格外艰难的道路。两千多年来,中国一直 处在以农业文明为特征的自给自足的封建 自然经济状态中。在这样一个古老而又人 口众多的国家里,近代化的中心目标就是 要把以小农社会为主体的落后国家转变成 现代的进步的文明国家。这是中国人在一 百多年前根本没有想到过的全新课题。中 国近代的进步政治运动,不管是温和的改 革,或是暴力的革命,都是为了实现这个 目的。
政治方面 主要是裁撤闲散机构、广开言 主要是裁撤闲散机构、 路和招揽人才。 路和招揽人才。 经济方面 主要是发布了一系列振兴农工 商业、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措施。 商业、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措施。 文教方面 主要是废除八股文和兴办新式 教育。 教育。 主要是裁汰旧军、编练新军。 军事方面 主要是裁汰旧军、编练新军。
太平天国与中国近代化
一种观点认为太平天国为中国近代化迈出了可贵的一步:
以军事工业作为近代化的起点,是从太平天国开始的。 其军事近代化的途径有购买、缴获、租买、制造西洋枪 炮四种方式。太平天国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促进 统治集团内部的调整和更替,为洋务派的出台扫清了道 路。太平天国还在思想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气息的 近代化意识,尤其是《资政新篇》 近代化意识,尤其是《资政新篇》所勾勒的中国近代化 蓝图,具有开拓性的划时代意义。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本身并没有促进中国的 近代化。从太平天国起义的主力、领导阶级、政策等方 面来看,这种封建化的政权同近代化根本没有内在的必 然联系。太平天国颁布的《资政新篇》 然联系。太平天国颁布的《资政新篇》看上去是一个发 展资本主义的文件,但它同太平天国运动本身却没有内 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它只是洪仁玕个人偶然经历的产 物。可以说在太平天国运动里面并不具备实施近代化的 条件,这个运动本身对中国的近代化并不一定有利。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特征——兼论武汉早期现代化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特征——兼论武汉早期现代化> 发生在近几个世纪的现代化是一个多侧面、全方位的社会转型过程。
它包括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和观念领域的理性化等内涵,而它们之间又交融互摄、彼此渗透,呈现出一种多元一体的共生互动状态。
19世纪中叶以降的百余年间,中国演绎着“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坎坷历程,经历了现代转型从迂回迟缓期到快速急进期的变化。
作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具有区别于“早发内生型现代化”的一系列特征。
其一,由于中国现代转型是在巨大的外部压力下启动的,西方殖民主义的军事威胁使中国面临旷古未遇的国防危机,故中国早期现代化首先是对这种危局的防御性反应。
如果说,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国家的工业化,是从较易实现原始积累、赢得利润的轻工业起步的,那么,中国的工业化努力则开端于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兴建的第一批现代化工厂,如1865年李鸿章设于南京的“金陵机器制造局”、1865年李鸿章设于上海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1866年左宗棠设于福州的“马尾船政局”、1876年崇厚设于天津的“北洋机器制造局”等,莫不是制造枪炮、弹药、舰船的军工厂。
武汉的早期现代化机器工业也全然是这种“兵工洋务”的产物,如19世纪90年代张之洞在武汉建立的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等,便主要是为“强兵”而设。
湖北枪炮厂自不待言,张之洞设铁厂也是出于这种认识:“今日之铁,明日之械”,“今日之铁,明日之轨”(铁轨,指芦汉铁路,而修此铁路的主要目的又是运兵)。
后来建立的“纱布丝麻四局”等轻纺工业,虽号称“求富”,但其利润也主要用于填补铁厂、兵工厂的巨大财政亏空。
其二,中国早期现代化是在自身社会条件远未成熟的情形下,因外力逼迫,由政府自上而下发动的,故这是一种“强政府、弱社会”的现代转型。
因为中国是在文化的现代性与传统性不兼容的情态下开始实施现代化的,故尔需要依仗超经济的强制手段,导致中央及地方政府的作用异常突出。
专题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专题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1、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1)经济上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其间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办的过程。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2)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
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3)思想文化上开始了“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2、阶段特征这一时期,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也是最重要的阶段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巨变(1)经济(工业化)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比较快速发展与清末新政、(2)政治(民主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等,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国(3)思想(理性化)新文化运动的产生,民主、科学等思想广泛传播2、阶段特征: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整体发展”体现在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近代化内涵的全面体现和资产阶级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主角地位的充分体现。
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3、阶段性的成果:政治上,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经济上,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思想文化上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的进步,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及阶段特征.
(一)起步阶段(1840-1895)
总理衙门的设立
前期“求强”:三局一所(军事工业)
洋务运动
后期“求富”:三局一厂(民用工业) 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创建近代海军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特征: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发展,经历由重工业 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私营的发展过程。仅仅停 留在表层,政治体制的现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
央集权加强 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国际:列国争雄、优胜劣汰 思考2:中国现代化是否经历这一阶段?它给中
国现代化带来什么影响?
(二)第一次浪潮(18世纪后期-19世纪中叶) 英
经济工业化 法 美 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
政治民主化 拉美独立革命 1848年欧洲革命
(三)第二次浪潮(19世纪晚期-20世纪中叶)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英法美等国现代化进一步发展,德
(二)面临三大政治障碍: 外国列强的阻挠破坏; 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 官僚资本主义的束缚。
(三)缺乏正确的道路、科学的决策和安定 的环境。
四、中国现代化的启示?
五、练习
以下三条曲线分别代表我国何种经济成份?简要评 述其发展过程及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1840
1860
1927
1949 1956
意俄日等国也步入现代化进程。 (四)第三次浪潮(20世纪下半叶)
这是一次真正全球性浪潮,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同步进行。
思考3:比较近代中国现代化历程和日本现代化历程的异同, 并分析各自对本国历史产生的主要影响?
三、近代影响中国现代化的不利因素
(一)先天的不利条件: 资金准备不足;技术准备不足; 人才准备不足;思想准备不足。
武汉早期现代化刍议
武汉早期现代化刍议
冯天瑜
【期刊名称】《湖北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2(000)004
【摘要】“武汉早期现代化”可从一般、特殊、个别三个级次展开讨论,即从现代化、中国早期现代化、武汉早期现代化逐层辨析。
现代化可区分为“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和“后发外生型现代化,除西欧少数国家外,世界其他地区的现代化都是后发外生型的,我国也不例外。
从19世纪中叶以降,我国的现代化道路,充满坎坷。
武汉的早期现代化,晚于广东、上海、天津,早于内地多数城市,在全国处在中上级次,至19世纪20世纪初,武汉后来居上,发展成为超过广州、与天津争胜、直追上海的全国最大的现代工商文教中心之一。
了解武汉早期现代化的历史,对于建设武汉美好的未来,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3页(P22-24)
【作者】冯天瑜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人文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3
【相关文献】
1.论汉口租界对武汉早期现代化的影响 [J], 严锴;
2.辛亥革命前夕武汉工商业的早期现代化 [J], 王春雷
3.武汉与上海早期现代化的比较研究 [J], 邓正兵;华丽
4."洋务新政"推进武汉早期现代化 [J], 蔡佑林;吴明堂
5.武汉工商业早期现代化发展的成就与不足(1840-1911) [J], 王春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简述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得以“衍生”的关键
简述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得以“衍生”的关键中国早期教育是中国教育体系中的基础,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
近年来,中国的早期教育现代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得益于一系列关键因素的影响和作用。
本文将就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得以“衍生”的关键进行简要阐述。
一、政策的引导和支持政策的引导和支持是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得以“衍生”的一个关键因素。
中国政府对早期教育的重视和支持,使得早期教育行业得到了大量的政策支持和投入。
2010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加快发展早期教育的重要意义,强调提高早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各级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早期教育的具体政策,包括财政补贴、场地支持、教师培训等方面的支持举措,为早期教育的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和支持。
二、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是中国早期教育得以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体制不断进行着改革和创新,早期教育也不例外。
随着对早期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和对早期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中国的早期教育体系得到了较大的改革和创新。
推出了幼儿园三年制,实施了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建立了幼儿园教育指导中心等举措,为早期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和政策支持。
三、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
随着对早期教育的关注和投入加大,中国的早期教育师资队伍得到了不断的加强和培养。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师资培训政策,包括提高教师薪酬待遇、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为早期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各级学校和教育机构也加大了对早期教育师资的培训和选拔力度,促进了早期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四、家庭和社会的关注家庭和社会的关注也是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支持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早期教育的关注和重视逐渐增加。
家庭和社会纷纷加大了对早期教育的投入和支持,积极参与幼儿园建设和管理、加强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观念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特征——兼论武汉早期现
代化
以下是关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特征——兼论武汉早期现代化,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 发生在近几个世纪的现代化是一个多侧面、全方位的社会转型过程。
它包括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和观念领域的理性化等内涵,而它们之间又交融互摄、彼此渗透,呈现出一种多元一体的共生互动状态。
19世纪中叶以降的百余年间,中国演绎着“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坎坷历程,经历了现代转型从迂回迟缓期到快速急进期的变化。
作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具有区别于“早发内生型现代化”的一系列特征。
其一,由于中国现代转型是在巨大的外部压力下启动的,西方殖民主义的军事威胁使中国面临旷古未遇的国防危机,故中国早期现代化首先是对这种危局的防御性反应。
如果说,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国家的工业化,是从较易实现原始积累、赢得利润的轻工业起步的,那么,中国的工业化努力则开端于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兴建的第一批现代化工厂,如1865年李鸿章设于南京的“金陵机器制造局”、1865年李鸿章设于上海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1866年左宗
·
棠设于福州的“马尾船政局”、1876年崇厚设于天津的“北洋机器制造局”等,莫不是制造枪炮、弹药、舰船的军工厂。
武汉的早期现代化机器工业也全然是这种“兵工洋务”的产物,如19世纪90年代张之洞在武汉建立的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等,便主要是为“强兵”而设。
湖北枪炮厂自不待言,张之洞设铁厂也是出于这种认识:“今日之铁,明日之械”,“今日之铁,明日之轨”(铁轨,指芦汉铁路,而修此铁路的主要目的又是运兵)。
后来建立的“纱布丝麻四局”等轻纺工业,虽号称“求富”,但其利润也主要用于填补铁厂、兵工厂的巨大财政亏空。
其二,中国早期现代化是在自身社会条件远未成熟的情形下,因外力逼迫,由政府自上而下发动的,故这是一种“强政府、弱社会”的现代转型。
因为中国是在文化的现代性与传统性不兼容的情态下开始实施现代化的,故尔需要依仗超经济的强制手段,导致中央及地方政府的作用异常突出。
晚清的早期现代化,在中央是由奕?、文祥等较早与洋人打交道的皇族亲贵主持的,他们在相当程度上得到掌握朝中实权的慈禧太后的支持;在地方上则由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权倾一时的封疆大吏实际操办,继起者还有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等也都是主政一方的地方大吏。
上海、天津、武汉之所以成为晚清现代工商业的三鼎足,除三地特定的区位优势、西洋势力的渗入
·
等因素外,与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等人的坐镇也直接相关。
中国的早期现代化与军政强人的活动关系密切,以至人存事兴,人亡事衰,现代化进程不断发生大起大落以至中断。
这是政府大力干预的现代化所要付出的代价。
张之洞离鄂,武汉在全国的地位渐降,张氏本人有此预言,以后的历史进程也证实了这一点。
武汉早期现代化的成败得失与慈禧太后支持下的洋务运动后期巨擘张之洞干系甚深,人们为此盛赞张氏的功勋,但张氏在武汉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巨大个人作用,正埋藏着武汉早期现代化坎坷性的伏笔。
这是我们在考察这段重要史事时应予特别关注的。
其三,早期现代化的题中必备之义——民族资本的成长,一直受到帝国主义势力的挤压和官府的制约,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一段时间得到较舒畅的发展,纺织、面粉、火柴、香烟、日用百货等轻纺工业有长足进步,但从近现代大时段观之,民族资本处境堪称艰难困顿。
武汉著名商号“曹祥泰”的日用百货制造业,20世纪初曾兴盛一时,抗日战争则跌入低谷;裕大华集团一战前后颇有拓展,之后却饱经磨难,屡遭挫折;号称“地皮大王”、自称“创造了汉口”的刘歆生,其房地产事业于清末民初势头甚健,不久即一再败绩,地产大部典卖;其他如创办震寰纱厂的刘鹄臣兄弟、创办一纱厂的李紫云、轧花业巨头周文轩、建立民营机器厂的周仲宣、商界闻人驾衡
·
夫、周苍柏等,也都是企业初创有成,一度颇具规模,终因战乱、天灾、政治变故或自身经营不善而一蹶不振,甚至全然倒闭。
这与同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日本相较,形成明显差异。
日本的民族资本,如住友、三井、三菱等财团,自江户时代兴起,经明治时代大发展,直到今天,近二百年间蓬勃运行,遂成威震全球的大企业集团。
现代文明需要一种稳定的、渐进的积淀过程方能形成大气候,而中国及武汉缺乏这样一种现代文明的长时段积淀过程,许多民族企业都是“断尾蜻蜓”,武汉的民族资本家没有一位成为彪炳经济史史册的大人物。
这是我们回首中国及武汉早期现代化历程时的一种深切感受。
这种遗憾的造成,固然导因于战乱频仍等客观条件,但也与国际政治一再出现大幅度摆动造成对民族资本的惨重杀伤直接相关。
前车之鉴,不可忘却。
武汉的早期现代化,晚于广东、上海、天津,但早于多数内地城市。
自19世纪60年代开埠、洋商设厂,中经张之洞督鄂18年(1889—1907年)的洋务兴革,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武汉后来居上,发展成为超过广州,与天津争胜,直追上海的全国最大的现代工商文教中心之一,建于武汉的汉阳铁厂,在当时不仅是中国,而且是整个亚洲的第一家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早于日本第一家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八幡制铁所7年;建于汉阳的湖北枪炮厂是仅次于上海江南机器局的大型兵
·
工厂,成为近现代中国陆军装备(如七九式步枪,俗称“汉阳造”)的主要生产基地;建于武昌的“纱布丝麻四局”则是仅次于上海的现代化纺织工厂系列。
以汉口为起点的芦汉铁路,是纵贯中国南北的第一条铁路。
武汉还成为华中最重要的文教中心,以武汉为出发点的湖北留日学生数量曾高居各省榜首。
以武汉为主要基地的湖北新军是晚清军制改革的模范,是屡次“秋操”的冠军得主。
武汉的对外贸易额“驾乎津门(天津),直追沪上(上海)”,显示了20世纪初叶武汉经济发展在全国的翘楚地位。
武汉的早期现代化在19、20世纪之交成就斐然,颇耸动中外视听,成为现代化“后发优势”的一个例证,而其间包蕴的种种弊端,又制约着后来武汉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在此后近一个世纪,武汉的现代化建设又续有发展,其规模与水平非张之洞督鄂时可比,但就在全国的地位而言,20世纪初叶以后的武汉则要发出“不如昔时”之叹。
重温武汉的昔日辉煌,窥探其中奥秘,对今日武汉的现代化建设具有启迪意味。
19、20世纪之交的历史证明,武汉的区位优势提供了这座城市成为中国乃至东亚最重要的国际都会的可能性。
而且这种可能性不仅曾被历史所证明,也为高瞻远瞩的前景观察家所预言。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对武汉的未来寄予厚望。
联合国在20世纪末叶的一份未来世界10大城市名单上,列有中国的上海与武汉。
美国未来学家麦金利·康韦
·
则预测,武汉是21世纪世界十大超级城市之一,并将其排在第二位。
这种于武汉的青眼有加,既是对武汉历史的肯认,更是对武汉前景的看好,它立足于武汉自然地理及人文地理条件的综合考察,具有向现实转化的可行性。
当然,美好前景不会自行降临,机会只在有准备的人们那里变成现实。
因此,武汉要在21世纪雄风振起,尚须武汉人的智慧与勤奋,其中包括对武汉现代化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以及由此推导出的既富于想象力又切实可行的发展方略的制订。
在中国现代化进入快速发展期而武汉现代化建设也再次面临极佳机遇的今天,回顾武汉早期现代化的曲折历程,我们不难看到先贤筚路蓝缕的创业艰辛,洞察文明现代转型的种种不可抗拒的铁律,从而为今后进行现代化建设提供宝贵而真切的经验教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