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曹操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作者:安丽晓
来源:《经营管理者·下旬刊》2017年第02期
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演义类小说之一,其中刻画了200多个人物形象,不仅深入人心,还蕴涵了丰富的管理思想与智慧,本文对《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与人力资源思想进行分析,发散性思考了《三国演义》中曹操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以丰富人力资源管理的学科性与艺术性,深入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不断探索。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人力资源管理当代社会启示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讲述的是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争霸的历史故事,其中包含了200多个历史人物形象,以丰富的社会形态为读者展现了忠于历史的艺术作品。

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看,小说中最大的亮点就是曹操、刘备、孙权的用人之道,通过对人才管理的智慧,以充分发挥人才在“争霸”过程中的作用,从而取得竞争中的制高点,历史的发展确如小说中所揭示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完胜成就了历史人物在当时的历史地位。

曹操,生于公元115年,卒于公元220年,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凭借卓越的政治军事管理方面的才能奠定了曹魏政权,统一了北方地区,并与蜀、吴形成三国鼎立的局势。

在曹操的统治之下,黄河流域一度出现政治清明、经济复苏、社会风气好转的局面,由此可见,曹操对人力资源管理深谙人性。

一、《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与人力资源思想分析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属于冷情、胆大和狡诈的综合型,曹操之所以被称为枭雄,就是因为后世对他的评价褒贬参半,他对求贤的强度,与残害贤士相等同,他曾说过“宁我负天下人,休天下人负我”,书中写到他知道误杀了吕伯奢的家人后,也将错就错地将吕伯奢也杀掉了;还有对他忠心耿耿的荀彧,在反对曹操进爵后被逼自杀。

曹操的残忍、狂暴的性格在这些事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也为后来他的失利埋下了导火线。

尽管在“争霸”的征途中充满了血腥和危机,但曹操的人力资源思想也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典范。

《三国演义》中曹操对人才的态度可以用四个字进行总结,就是“唯才是举”,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大背景与大环境的因素。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对东汉政权进行了打击,并削弱了当时政府的控制,从而导致“自由竞争”局面的出现。

“争霸”事业的发展不仅需要领导人成为一名伯乐唯才是举,还需要有真正能力的千里马。

曹操为了得到贤才,组建了青州军,先后进行招贤纳士,在赤壁之战后,总结战败经验,求贤若渴的认识越加深沉,甚至先后定下《求贤令》、《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和《举贤勿拘品行令》。

面对贤才,曹操竟然能不顾自身形象,未着鞋袜就起身相迎。


贤令的颁布是曹操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第一步,将人才引进来,才能使人才为己所用。

曹操对贤才引进的唯一标准就是“有才”,不管出身如何,他都惜才爱才,最为典型的就是降将张绣,面对张绣的假意投降,甚至在取了他的亲人性命之下,曹操都能尽释前嫌并与张绣结亲,由此,曹操对贤才的大度可见一斑。

人才的善用贯穿事业成功的始终,宽厚地对待下属,取得的回报可能会是成功路上的一个上升台阶,这就是曹操用人的另一个思想“以人为本”。

俗话说,世上无完人,对人才的运用也是如此,曹操在对属下的运用和管理中,深知人才自身的优势价值,并进行合理的安排,例如,将廉明正派的崔琰安排为官员选拔职位,将忠厚老实的任峻安排屯田等,都是发挥了人才自身的优势并进行合理运用,这些安排都体现了曹操“知人善任”的用人思想。

二、《三国演义》中曹操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对人才的管理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系,即是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当代社会中,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总结出一个复杂的进程,从招聘到录用,从培训到考核,从晋升到激励等都是一项巨大的学问,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对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恰恰也体现了这一点。

1.对招聘与录用的启示。

《三国演义》中曹操对人才的引进非常重视,已经达到了一种求贤若渴的状态,从人才的识别和招揽上,通过多种手段进行,如下达招贤令、举贤纳士等举措。

当代社会中,对人才的招聘也可借鉴这些方面,例如对内、对外的招聘和与猎头公司合作等方式。

当代社会中,企业的招聘一般是内部竞聘和外部招聘为主,当内部竞聘的人才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求时,急需吸收新鲜血液,促进内部的竞争意识,由企业外部发布招聘信息,通过对面試者的筛选,确定企业需要的人才,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这是最直接有效的人才招揽方式之一。

与猎头公司合作的招聘方式往往出现在企业中的高管层中,通过分析企业中的优劣,确定企业发展方向,从而确定企业需要哪类人才引进,以弥补企业对于管理发展的需求,这一类的招聘则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尽管有“唯才是举”的观念,但其中徐庶的“身在曹营心在汉”就是曹操招贤中的一大败笔,只因其态度动机不纯。

所以,招聘的有效性为后续的录用与工作的忠诚埋下了伏笔,而招聘有效性的衡量标准则需要从三方面进行考量,即是:专业技能、态度动机和个性偏好。

2.对培训与考核的启示。

人才的综合能力的提升实际上是体现在培训与考核中的,夏侯惇是曹操身边的得力干将之一,不仅有勇有谋,还深得曹操赏识,于是就有了栽培之心,培养其理政适宜,终助曹操迅速平定北方各地,统一黄河流域地区。

当代社会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的竞争,培养人才不仅是对人才自身的提升,还是对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以发展的角度看待企业人才的培养,则需要从内部的培训开始。

首先要培养人才对企业的文化认同,提高对企业的忠诚度,再针对性地对人才的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和工作能力进行有效的提高。

考核是与培训相匹配的评定制度,有效的考核能确定人才培训的效果与能力提升的高低。

建立适
合企业发展的培训体系和竞争模式,结合内部培训与外部培训综合对人才进行提升,取长补短,强化人才的个人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从而为企业创造有效的价值与经济效益。

3.对晋升与激励的启示。

《三国演义》中对人才管理较为推崇的就是“以德服人”,尽管曹操的大部分思想认识与之相悖,但他的“善谋权,多机变”,注定了他善用“谋权”与“机变”的手法进行人才的管理,较为典型的就是曹操的“二哭典韦三哭郭嘉”的行为激励将士,明确了他“褒亡为存,厚往劝来也”的思想,这也是“以人为本”的体现。

这在当代激励制度和晋升制度同时应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具有较大积极意义的,但制度的善用需要注意以公平、公正为原则,从人才的真正需求出发,建立在有效的沟通机制,从而形成和提高人才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激励体系的内容还需要包括健全的薪酬制度、福利待遇制度,为人才自身的未来发展进行考虑,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鼓励人才投身企业管理的环节中,不仅能提高人才对企业的忠诚度,还能建立良性的人才运行机制,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三、结语
人才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企业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有效运用,不仅是为了避免人才的流失,还是为了使企业在稳定中不断发展。

从《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中发现,将唯才是举、以人为本和知人善任,灵活应用于人才管理中,不仅能促进企业与员工之间的良性互动,还能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玉龙. 《三国演义》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及启示[J]. 语文建设,2016,(18):85-86.
[2]缪怡婷,周心怡. 《三国演义》中曹操用人对现代人力资源的启示[J]. 现代商贸工业,2016,(02):100-101.
[3]钟峥. 浅析《三国演义》中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 现代商业,2011,(35):173+172.
[4]周鹏. 《三国演义》中的经典人物形象探析——以人力资源管理为视角[J]. 语文建设,2014,(11):40.
作者简介:安丽晓(1999—),女,河北临城人,临城中学在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