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1 邓稼先 导学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原创导学案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原创导学案

邓稼先第一课时【学习导言】邓稼先,“两弹”元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这是一个“大写的人”!我们做人就是要做这样的人!让我们随着作者饱含深情的笔触,去感悟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吧!【通读课文】默读几遍课文,读通课文。

【积累基础】读一读,写三遍,并给加点字注音。

宰.割()筹.划()彷.徨()仰慕.()可歌可泣鲜.为人知()当之无愧锋芒毕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马革裹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查找资料】通过看书、查资料,了解邓稼先、杨振宁【研读课文】一、速读训练:快速浏览课文一遍,了解六个部分的内容1邓稼先是一位的科学家。

2简单介绍邓稼先的。

3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进行对比,揭示。

4作者为邓稼先感到骄傲。

5写邓稼先在条件下,肩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

6对邓稼先的总的评价:二、思考讨论:这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分析形象】一、总结: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这篇文章歌颂了邓稼先思想品格以及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的奉献精神。

二、文中表现了作者对中华民族的深情,对有着50年友谊的老朋友的深情,请在文中划出有关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温馨提示:如:第二部分的9、10节,第五部分的52节1、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抄写在下面2、读自己最喜欢的语段,用深情的语调3、完成词语抄写练习和作业本34页邓稼先第二课时【学习导言】邓稼先,“两弹”元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这是一个“大写的人”!我们做人就是要做这样的人!让我们随着作者饱含深情的笔触,去进一步感悟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吧!【课前思考】思考: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我的理解是:最后讨论的结果证明我的理解是(正确的错误的)【研读课文】1、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研制“两弹”的过程和巨大贡献上,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地介绍?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3、第四部分最后说:“我热泪满眶,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说明了什么?4、为什么作者说,如果拍《邓稼先传》,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揣摩语言】1、“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导学案及答案

邓稼先导学案及答案

《邓稼先》导学案及答案主备教师:习志国焦立伟杨明杰时间:2014.2 共计2 课时课题《邓稼先》课型:讲读课【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在行文顺序、材料安排方面的特点。

3、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并理解其深刻含义【教学重难点】1、体会文中洋溢的对中华民族,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及文中所表现出的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课件准备】白板【小组任务】自学合作探究【课堂过程】【自学质疑】(一)资料关于“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关于杨振宁究员。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

第一课邓稼先(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邓稼先()元勋()无垠()选聘()至死不懈().....筹划()宰割()彷徨()仰慕()鲜为人知()开拓......()难堪()鞠躬尽瘁()风悲日曛()兽铤亡群()....二 : 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文体特点。

三: 自主阅读 , 认真思考。

1.文章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在写邓稼先以前 , 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年来的历史 ?3.文章既然是写邓稼先 , 为什么还要写奥本海默 ?4.标示出你认为最感人的并能揭示邓稼先精神和人格的句子, 用“我们看到了一个的邓稼先”的句式说话。

二、人物探究1.课文写了哪些事例 ?通过这些事例 , 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 ?【组内讨论交流完成。

】2.分析人物的描写方法 , 找出哪些属于正面描写 , 哪些属于侧面描写。

句 , 圈出词语。

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找出的语句。

】三、质疑探究1. 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2.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第一课邓稼先(第二课时)一、前情回顾一篇回忆性人物传记 , 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 , 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 , 高度颂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献身国防科学的崇高情怀。

这节课 , 让我们一起走进邓稼先的内心世界 , 去了解他的爱国情怀。

三、精读探究1.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 , 句式多变。

有时句式十分整齐 , 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 , 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达感情的需要。

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2.以第三部分为范例 , 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 :找出第三部分第九、第十两段中的关键词语 , 说明这些词语各自概括了这一部分的哪些内容 , 说一说这样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好处。

3.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四、写作手法探究五、精段研读阅读第五部分 , 思考如下问题 :1.本部分主要写什么 ?3.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 , 圈出其中的关键词语。

《邓稼先》导学案(含答案)

《邓稼先》导学案(含答案)

《邓稼先》教学案教与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在行文顺序、材料安排方面的特点。

3、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并理解其深刻含义过程与方法:通过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全班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教与学重难点:1、体会文中洋溢的对中华民族,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及文中所表现出的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与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放一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新课(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交流背景及作者情况提示:关于“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关于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邓稼先》优秀教案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邓稼先》优秀教案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邓稼先》优秀教案【学习目标】1.能勾画出让人感动的句段,揣摩其含义。

2.能通过了解人物生平及时代背景,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

3.能通过品味关键语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预习成果一、基础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元勋.( xūn )奠.基( diàn )选聘.( pìn )可歌可泣.( qì )yáo( 谣 )言背sònɡ( 诵) zhòu ( 昼 )夜鲜.为人知( xiǎn )昆仑.( lún ) 挚.友( zhì ) 鞠躬尽cuì( 瘁 ) 锋máng( 芒 )毕露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__至死不懈__:到死都不松懈,比喻对某件事(信念)有着执着的追求。

(含褒义)__鞠躬尽瘁__: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__当之无愧__:担得起某种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__家喻户晓__:每家每户都知道。

__锋芒毕露__: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

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__妇孺皆知__:妇女和小孩都知道,指某件事物众所周知,流传得很广。

3.文学常识填空。

(1)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____物理____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7年与李政道一起获得____诺贝尔物理学____奖。

(2)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

人物传记的首要特征是____真实____,另一个显著特征是____生动____。

(即真实性和文学性)二、我的疑问互动课堂【课文感知】1.文章分六个部分,请简要概括这六部分的内容。

答案:①在历史的背景中引出邓稼先。

②写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

③通过与奥本海默的对比,突出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

④通过作者与邓稼先的交往与对话,表达作者对邓稼先的情感。

⑤描写邓稼先在古罗布泊的工作情形,突出他的献身精神。

《邓稼先》导学案(第二课时)

《邓稼先》导学案(第二课时)

《邓稼先杨振宁》集体备课导学案
年级:七年级科目:语文主备人:杜娟辅备人:一、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朗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了解邓稼先,感受科学巨人的献身精神和“纯正”人格,获得人生启迪,学习他的这种精神,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二、自主学习
全文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合作探究
1.学生速读课文,概括文章六部分的大意(自己思考,写下答案后小组合作交流)。

2.思考:这六部分能不能相互调换顺序?(理清作者的思路)
四、达标测评:
概括课文段落大意。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教案[精选]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教案[精选]

教案一一、教材分析《邓稼先》选自1993年8月21日《人民日报》,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高度颂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献身国防科学的崇高情怀。

二、学生分析学生对作者和邓稼先了解甚少,学习前应详细介绍;同时讲述核研究的危险性和艰难,为课堂上有表情朗读酝酿情感。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题。

2.抓住文章语言进行整体把握。

3.培养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为主)。

2.小组学习,责任分工。

3.朗读法、讨论法等。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在名人的感染中升华自己的爱国情怀。

2.树立远大志向,立志报效祖国,唱响“我的中国心”。

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邓稼先生平,学习他伟大的抱负和精忠报国的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1.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2.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五、教法与学法(一)教法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让学生反复读,读出感情来才能体会强烈的爱国情感和献身科学的情怀。

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音乐设置情境。

3.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学法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交给学生发现真理。

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解决问题的要求。

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多方面接受信息,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六、课型新授课七、教具多媒体课件八、教学时数两课时九、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情引入法)教师先播放1999年9月中央为“两弹一星”有功人员授勋的有关报道,然后介绍一些与之有关的具体事件。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邓稼先》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邓稼先》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邓稼先》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年为例: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很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

在20世纪人类历,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长远的巨大转变。

对这个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两弹”元勋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

在北平上了小学和中学以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

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很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很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

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

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下第一单元《邓稼先》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下第一单元《邓稼先》教案
另外,对于课程难点的处理,我觉得可以尝试更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例如,通过观看相关纪录片、邀请专家讲座等形式,让学生们更直观地感受到邓稼先的伟大事迹和科研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课文内容理解:通过阅读《邓稼先》,使学生掌握课文大意,理解作者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贡献。
-词汇学习: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四字词语和成语。
-思想感情教育:通过邓稼先的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国家和民族事业努力奋斗的意愿。
4.阅读延伸,了解我国其他杰出科学家的事迹,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敬仰之情。
教学内容与教材紧密关联,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科学精神。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此外,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的环节,我认为是比较成功的。学生们积极参与,热烈讨论,展示了自己的观点和思考。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也发现有些学生较为内向,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表达,增强自信心。
在教学内容方面,我觉得可以进一步拓展,比如结合当前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让学生们了解邓稼先的成就对于国家科技进步的重要意义。这样既能加深学生们对邓稼先的认识,也能激发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方面,教师可以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邓稼先事迹的理解和看法,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邓稼先》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பைடு நூலகம்否遇到过无私奉献、为国捐躯的人或事?”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邓稼先的伟大事迹和精神内涵。

邓稼先三体案教案导学案

邓稼先三体案教案导学案
3、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长篇传记要写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周围环境等。当然,重点是写人物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短小的传记(小传),只需写人物的主要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甚至可以选写人物生平的几件典型事情。
课题名称
第11课:邓稼先
备课组
语文备课组
审核校对
白军龙
授课人
白军龙
授课时间
第七周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在行文顺序、材料安排方面的特点。
3、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并理解其深刻含义
重点难点
1、体会文中洋溢的对中华民族,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及文中所表现出的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10.下面句中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①老师接连问了三个问题。②重要的问题在于领导是否重视。
③这个问题连爸爸也答不出。④这种药治胃病很解决问题。
⑤那台机器出了问题。[]A.①③B.②④C.②⑤D.③④
11.仿写下列句子。
例句:选择了高山,你也就选择了坎坷;选择了宁静,你也就选择了孤单。
仿句:选择了________,你也就选择了________。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力量。
C.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元勋:最高领导人。
D.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徬徨,没有矛盾。
徬徨:徘徊;犹豫不决
9.下面两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分别是
①[]A.可歌可气B.家喻户晓C.安然无恙D.辨伪去妄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邓稼先》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邓稼先》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邓稼先》教案(优秀4篇)《邓稼先》教学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了解邓稼先及杨振宁的有关文学常识。

2、识记:宰割元勋鞠躬尽瘁奠选聘悴曛凛铤摄3、找出文中重点句、段特别是抒情议论部分并体会其作用。

4、理解邓稼先的人格魅力和为祖国两弹事业贡献自己毕生精力的精神。

为实现强国之梦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学习重点】1、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把握全文的重点及各段的重点。

2、体会文章的深刻含义,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朗读诗歌天府杨柳塞上烟,问君此去几时还?实验场上惊雷动,江河源头捷报传。

不知邓老今何在?忠魂长眠长江畔。

这首诗歌的标题是《怀念邓稼先院长》,是邓稼先的朋友们怀着无比悲痛、崇敬的心情献给他的一支挽歌。

他的朋友们为何如此深沉地怀念、崇敬他呢?是因为被他的精神与人格魅力所吸引。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邓稼先》这篇文章。

二、了解邓稼先及杨振宁的有关知识三、速读全文,了解各部分主要内容正音:宰割元勋鞠躬尽瘁奠选聘悴曛凛铤摄记住六个部分各自的小标题四、讨论研究1、阅读第一部分,思考下列问题:⑴《邓稼先》的开头与前面我们已经学过的传记性文章的开头有何不同?⑵这些内容与邓稼先有关吗?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来?⑶文章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⑷贡献巨大却鲜为人知说明了什么?2、阅读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⑴用两弹元勋作这一部分的小标题好不好?为什么?⑵这一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这样写的用意何在?⑶①段写邓稼先得到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表明了什么?⑷⑤段属于什么表达方式?作用是什么?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⑸邓稼先在重病期间仍然坚持工作,他做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精神?⑹两弹元勋称号他是当之无愧的,为什么?3、阅读第三部分,思考下列问题:⑴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各有什么性格特点?⑵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⑶⑥段主要强调了什么?想说明什么问题?⑷⑦⑧段举例的目的是什么?⑸末段补充说明作者对两人的看法,是否多余?为什么?4 阅读第四部分,思考下列问题:⑴第四部分的小标题有什么特点?其含义是什么?⑵这一部分写到寒春是不是参加了中国原子弹工作是何用意?体现了什么?⑶这一部分不是直接写邓稼先的光辉事迹的,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5 阅读第五部分,思考下列问题:⑴引用《吊古战场文》的作用是什么?⑵邓稼先的`工作环境是怎样的呢?⑶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⑷我不能走这句话表现了邓稼先的什么精神?⑸引用五四时期的歌曲有什么作用?⑹最后为什么补充说明我父亲喜欢那首歌?6 阅读第六部分,思考下列问题:⑴怎样理解标题永恒的骄傲的含义?⑵这一部分中四个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⑶这一部分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⑷怎样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⑸这部分是全文的最后一部分,请指出它在全文中的作用。

邓稼先导学案(含答案)

邓稼先导学案(含答案)

邓稼先杨振宁第一课时【资料链接】:(1)邓稼先,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为我国成功研制出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为研究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

这位我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被称做“两弹”元勋。

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杨振宁,安徽省合肥县人,1922 年出生。

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物理学大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1957 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 观念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其于1954 年提出的规范场理论,则于70 年代发展成为统合与了解基本粒子强、弱、电磁等三种相互作用力的基础;此外并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作出多项卓越的重大贡献。

(3)关于“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是对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的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统称,并没有明确具体指哪两颗弹和哪一颗星。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预习导学】1.文学常识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又是一篇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的文字,它往往通过一些特殊事件来刻画人物的特殊贡献、精神品质和高尚情操。

2.读文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古文的意思。

原文:浩浩乎!平沙无垠,敻不见人。

河水萦带,群山纠纷。

黯兮惨悴,风悲日曛。

蓬断草枯,凛若霜晨。

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

往往鬼哭,天阴则闻!”译文:广大辽阔的,无边无际的旷野啊,极目远望看不到人影。

河水弯曲得像带子一般,远处无数的山峰交错在一起。

一片阴暗凄凉的景象寒风悲啸,日色昏黄,飞蓬折断,野草枯萎,寒气凛冽犹如降霜的冬晨。

鸟儿飞过也不肯落下,离群的野兽奔窜而过。

亭长告诉我说:“这儿就是古代的战场,曾经全军覆没。

【K12学习】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轩》导学案

【K12学习】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轩》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轩》导学案邓稼轩一、教材教法【教学目标】.识记并积累“可歌可泣、鞠躬尽瘁、鲜为人知、马革裹尸”等词语2.划出你认为最感人的、能揭示邓稼先精神和人格的语句并解释、分析。

【教学重点】划出你认为最感人的、能揭示邓稼先精神和人格的语句并解释、分析【教学难点】理解邓稼先的贡献对当时中国的意义,从而真正地认识邓稼先这个人【知识链接】、邓稼先获“两弹一星”勋章,两弹分别指原子弹、氢弹,一星指卫星课文中也提到了1964年中国原子弹爆炸,1967年氢弹爆炸这是爆炸升空的图片,那一刻天上宛若两颗太阳,无比耀眼闪亮,中国实现了通过原子弹、氢弹以壮国威。

他是原子弹理论设计部的负责人,而理论设计部堪称原子弹研发的龙头,邓稼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杨振宁是一位科学家,和邓稼先是同学、老乡、朋友深厚的友情、爱国的感情把他们紧紧连在了一起。

杨振宁正是从一位科学家、一个好朋友的角度来写这篇怀念邓稼先的,字里行间处处饱含着真情。

在那个内忧外患的时代,邓稼先等科学家把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都奉献给了国家。

二、预学思考、生字注音邓稼jià先元勋xūn至死不懈xiè殷红yān彷徨pánghuáng锋芒毕露lù2、解释成语从中选择三个组一段话可歌可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马革裹尸:鲜为人知:锋芒毕露:妇孺皆知:当之无愧:连词组段:3、默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部分内容,理清的思路。

(提示:老师提示记叙文采用要素串联法,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巧用小标题,采用题目扩展法,或摘录文中的重点句。

采用表示先后顺序的关联词,比如首先、然后等等,将段意串联、合并就可以概括出全文的主要内容。

)三、课堂活动(一)导入引学今年中日关系因钓鱼岛事件备受关注,我刚刚看到钓鱼岛的最新消息:日本外相采访欧洲尴尬收场,称愿和平解决中日纠纷美国等舆论纷纷谴责日本,向中国倾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的所作所为不得人心,也让我们看到正是中国的日益强大让日本三思后行,愿和平解决回顾抗日史,回顾近代史。

《邓稼先》导学案及答案

《邓稼先》导学案及答案

s liáo liáo 无几( ) 珩( ) 轮 kuò( )
g 2.下面成语的书写都有错误之处,请指出并改正。
in 暂露头角( ) 消声匿迹( ) 含辛如苦( )
th 汉马功劳( ) 风尘朴朴( ) 风餐路宿( )
ll 风刀双剑( ) 廖廖无几( )
A 3、整体感知:
d (1) 邓稼先,著名
家,是中国
2、试用一句话说说“我眼中的的邓稼先”,比比谁说得 好
我眼中的邓稼先:他孜孜不倦地奋斗了 28 年,长期甘当无名英雄; 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所从事的事业;他一生始终在执着地追 求,无私地奉献;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国几千年传统 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3、小组讨论,从邓稼先的典型事例中概出他的性格特点 以及所表现的精神品质。


an 要的理论设计者,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

”奖章。
e (2) 本文是一篇
通讯。这种文体要求能
地报道
tim 新近发生的事情。以叙述为主,也可结合

;时
a间要求不像
那么及时。
ing at 1
小组
姓名
二、合作探究
1、试概括一下文中六个部分的大意,看看谁概括得准确。
全文可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乃至世 界历史的背景下推出邓稼先,是全文的引子;第二部分简单介绍 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 扩展,对比奥本海默突出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 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是第二部分的扩展; 第五部分重点写出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身先士卒、不怕 牺牲的气概,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总 体评价邓稼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邓稼先》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邓稼先》教案

1邓稼先1.通过小标题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揣摩关键句段的含义。

2.品味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

3.了解邓稼先的成就,感受他的襟怀,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视频。

导语:一百多年前的中国,人民饱受欺凌,经过奋起抗争,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这是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的伟大胜利!他们傲骨铮铮,挺起了民族的脊梁:孙中山、毛泽东、钱学森……这些划时代的“巨星”光耀中外。

有一颗“巨星”,也许是被“两弹”的蘑菇云遮没了光辉,也许是“一星”的光亮过于璀璨,他反而鲜为人知,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

这节课,让我们跟随杨振宁走近邓稼先,认识邓稼先!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梳理字词,了解背景1.字音字形。

选聘.(pìn)元勋.(xūn)邓稼.先(jià)至死不懈.(xiè) 鞠躬尽瘁.(cuì) 无垠.(yín)奠.基(diàn) 彷徨.(huáng) 鲜.为人知(xiǎn)锋芒毕露.(lù)2.重点词语。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元勋:立大功的人(多指开创性事业中的)。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直到死了为止。

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

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

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形容毫无共同之处。

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层,重复;穷,穷尽。

3.文体介绍。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

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

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

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

4.相关人物背景介绍。

邓稼先(1924—1986)中国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邓稼先》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邓稼先》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中学语文七年级下册导学案1《邓稼先》导学案班级小组姓名评价【学习目标】1.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妇孺皆知”等词语。

2.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学习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赏析文章优美而饱含感情的文字,并作好语言积累。

4.了解邓稼先生平事迹,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学法指导】1.朗读课文两遍,充分预习:边读边给生字注音、生词做记号,段落标号。

2.结合注释,解决重点字词,朗读课文。

(小组内共同提出并解决)3、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标出疑问的地方。

【知识链接】关于“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关于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关于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 邓稼先 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 邓稼先 导学案

1 邓稼先导学案Mb9和邓稼先有长达半个世纪的深厚友情。

【合作探究】5.速读课文,试用一句话说说“我眼中的邓稼先”。

6.请用“我发现……词语(句子、段落)写得好,它好在……”的句式赏析文中的美点。

【拓展提升】 7.从图书馆查找、从网络上检索关于邓稼先等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仿照感动中国的颁奖词,写一段话礼赞伟大的科学家邓稼先。

【2002年度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辞】黄昆──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一生都在科学的世界里探求真谛,一生都在默默地传递着知识的薪火,面对名利的起落,他处之淡然。

他不仅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科学的领域里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

“两弹”元勋──邓稼先:第二课时【预习导学】1.快速浏览课文一遍,归纳六个部分的内容,说说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1)(2)(3)(4)(5)(6)【合作探究】2.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3.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研制“两弹”的过程和巨大贡献上,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地介绍?4.邓稼先和奥本海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5.第四部分最后说:“我热泪满眶,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说明了什么?【拓展提升】6.课文第五部分中引用了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显示了邓稼先工作地点的荒凉,用300字左右的文字,充分发挥你的想象与联想,描绘邓稼先工作的环境。

7.读下列材料,简要谈谈你的看法杨振宁和周润发同机抵达上海机场。

周润发一下飞机,就被无数的歌迷影迷团团围住,拍照、送鲜花、请求签名……热闹非凡。

一位工作人员对身边的青年说:“杨振宁也在这架飞机上!”有青年问了一句:“杨振宁是唱什么歌的?”第三课时【预习导学】1.朗读第五部分(“我不能走”),完成文后问题(1)这部分的标题“我不能走”,如果改为“他忠于职守”好不好?为什么?作者引用他和邓稼先在昆明读大学时一起背诵过的《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不知稼先在……手有没有颤抖”一句表达了作者对老友怎样的思想感情?文章引用“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一首五四时代的歌曲有什么作用?【合作探究】2.阅读老舍的《我的母亲》,完成文后问题我在小学毕业的时候,亲友一致的愿望是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

《邓稼先》 导学案

《邓稼先》 导学案

总第课时 11.邓稼先(一)班级小组姓名【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字词,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

2.深入阅读,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6分钟了解学习目标和预习回馈,8分钟合作探究,12分钟展示点评,5分钟质疑拓展,4分钟课堂知识总结,5分钟评价并布置学后训练。

【预习导学】(一)资料助读 1.邓稼先: 1924年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

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

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

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

在父亲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卖国独裁的斗争。

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

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

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土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1950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

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邓稼先追授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和邓稼先有长达半个世纪的深厚友情。

3.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导形式,具有内容真实详细具体、形式自由灵活、表达方式多样、语言生动形象等特点。

《邓稼先》导学案答案

《邓稼先》导学案答案

《邓稼先》导学案答案《邓稼先》导学案答案【预习检测】(二)1.páng、xiǎn、chóu、tuò、yān、tǐng、chàn、kuàng、啸、签、挚、奠、仰慕、拔2.懈、芒、孺、裹、层、明3略(三)热爱祖国、刻苦钻研、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导学步骤】一、读一读1、第一部分,展示背景。

通过列举中国自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时代开始的百年屈辱历史,引出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为研制两弹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忠厚朴实、真诚坦白的品格。

第四部分,写作者与邓稼先50年的友情及1971年访华的经历,表达作者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对邓稼先的无比钦佩之情。

第五部分,以大漠戈壁的艰苦与艰险,展现邓稼先为了国家利益,不计个人生命的献身精神。

第六部分,以书信的形式,用评论性的语言对邓稼先一生2、第三部分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讨论明确: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中两国原子弹研究的领导人。

他们的共同成就表明他们同样都是学术非凡的人。

但是两个国家,两种社会背景,又造就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

但是站在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基础上考虑,我们更钦佩邓稼先,更接受他为国忘我、为科研忘我的伟大精神。

作者也正是要通过在国家大背景下的对比,来进一步突出邓稼先的高尚品格。

3、第四部分似乎对邓稼先的伟大作用不大,作者为什么要安排此环节?讨论明确:这一环节,以寒春事件,时时透出邓稼先对自己的工作认真小心,高度保密,即便是挚友世交,也决不犯规,这正是他为人忠正的反映。

此部分的题目中用到两个问号,以此正是告诉读者,自己为民族而自豪,为邓稼先而骄傲。

(完整)1、《邓稼先》导学案

(完整)1、《邓稼先》导学案

1.《邓稼先》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积累生词;了解传记的特点,把握并概括六大部分的大意。

2、品读重点句段,了解作者情感,体会本文的艺术特色。

3、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学习邓稼先的为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

第一课时二、【知识链接】1.走进作者: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人科学家,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一。

2。

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县人,中国杰出的科学家“两弹元勋”。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

后毕业美国普渡大学并获博士学位。

1950年从美国普渡大学辞去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研制试验,均作出了重大贡献。

邓稼先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3。

文体知识:传记,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

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

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三、【自主学习】1、字音与字形宰割()元勋( )氢弹( )奠基()选聘()筹划()殷红()挚友()彷徨( )鲜为人知()至死不懈()鞠躬尽瘁()当之无愧( )家喻户晓( )锋芒毕露( )妇孺皆知()2。

解释词语鲜为人知:妇孺皆知:当之无愧:家喻户晓:可歌可泣:马革裹尸:锋芒毕露:层出不穷:热泪盈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四、【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六部分的大意。

(自己思考,写下答案后小组合作交流)2、思考:这六部分能不能相互调换顺序?(理清作者的思路)第二课时五、【研究研读课文】1、写邓稼先以前,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有什么作用?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3、读第四部分,思考①邓稼先对“谣言”仍然亲自调查,你从中感受到他怎样的品质?②你认为杨振宁流泪的原因究竟是什么?4、引用《吊古战场文》的作用是什么?5、说说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走也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解决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邓稼先导学案
【导学目标】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一)积累字词1.给加粗的字注音
可歌可泣___鲜为人知___鞠躬尽瘁___锋芒毕露___
热泪盈眶___马革裹尸___层出不穷___风悲日曛___
2.据拼音写汉字
至死不xiè___妇rú___皆知平沙无yín___
家喻户xiǎo___兽tǐng___亡群燕然lè___功
3.你能根据下面的词义说出成语吗?
(1)比喻人的锐气、才能完全显露出来,多用于爱逞强显能,好表现自己。

()
(2)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为止。

()
(3)每家每户都知道。

()
(4)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5)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得流泪。

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

()
(二)根据你掌握的文学知识填空。

4.《邓稼先》的作者是______,美籍华裔____学家,获1957年诺贝尔____学奖。

他和邓稼先有长达半个世纪的深厚友情。

【合作探究】
5.速读课文,试用一句话说说“我眼中的邓稼先”。

6.请用“我发现……词语(句子、段落)写得好,它好在……”的句式赏析文中的美点。

【拓展提升】7.从图书馆查找、从网络上检索关于邓稼先等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仿照感动中国的颁奖词,写一段话礼赞伟大的科学家邓稼先。

【2002年度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辞】
黄昆──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一生都在科学的世界里探求真谛,一生都在默默地传递着知识的薪火,面对名利的起落,他处之淡然。

他不仅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科学的领域里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

“两弹”元勋──邓稼先:
第二课时
【预习导学】
1.快速浏览课文一遍,归纳六个部分的内容,说说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1)(2)(3)
(4)(5)(6)
【合作探究】
2.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3.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研制“两弹”的过程和巨大贡献上,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地介绍?
4.邓稼先和奥本海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5.第四部分最后说:“我热泪满眶,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
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拓展提升】
6.课文第五部分中引用了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显示了邓稼先工作地点的荒凉,用300字左右的文字,充分发挥你的想象与联想,描绘邓稼先工作的环境。

7.读下列材料,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杨振宁和周润发同机抵达上海机场。

周润发一下飞机,就被无数的歌迷影迷团团围住,拍照、送鲜花、请求签名……热闹非凡。

一位工作人员对身边的青年说:“杨振宁也在这架飞机上!”有青年问了一句:“杨振宁是唱什么歌的?”
第三课时
【预习导学】
1.朗读第五部分(“我不能走”),完成文后问题
(1)这部分的标题“我不能走”,如果改为“他忠于职守”好不好?为什么?
作者引用他和邓稼先在昆明读大学时一起背诵过的《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不知稼先在……手有没有颤抖”一句表达了作者对老友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引用“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一首五四时代的歌曲有什么作用?
【合作探究】
2.阅读老舍的《我的母亲》,完成文后问题
我在小学毕业的时候,亲友一致的愿望是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

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辛劳困苦。

可是,我也愿意升学。

我偷偷的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

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说升学的话。

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

这是一笔巨款!母亲坐了半个月的摊,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
去。

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

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

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眼泪。

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

母亲对儿女都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有点偏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

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以至耽误了女儿的青春。

当花桥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

大家都怕她晕过去。

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

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下母亲自己。

她还须自早至晚的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

新年到了,正赶上政府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

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

母亲笑了。

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

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

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

今天,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

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1)这篇文章写了哪三件事?各用一句话概括。

(2)这篇文章是按照________顺序记叙的。

(3)老舍善于运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试根据示例,用一两句话简析下面的话。

示例:“她愣住了”,写出母亲听说儿子还须辞母返校时感到突然,爱子情深。

[甲]“母亲笑了”,写出母亲
[乙]“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写出母亲
[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写出母亲
(4)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邓稼先》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1、(1)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科学家(2)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

(3)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进行对比,揭示出它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

(4)作者为邓稼先成功的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自力更生,获得成功感到骄傲。

(5)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肩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6)对邓稼先的总的评价。

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

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

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

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

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

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2、先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3、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

现在这样写,原因在于: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
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

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

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

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

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

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4、——他们都是本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都是本国的功臣。

——但他们的性格和为人截然不同。

奥本海默锋芒毕露,爱出风头,令人难堪;而邓稼先忠厚朴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说明“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作者将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对比的目的:他们是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科学家,作者的意图显然不是要褒贬某人,而是通过对比,使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呼之欲出。

5、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