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表达技巧常识简介
高中语文古代诗词鉴赏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古代诗词鉴赏知识点总结
一、古代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
1.比喻:通过比较的手法来使读者更好的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从而起到烘托诗歌效果的作用。
2.夸张:通过夸张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从而加深诗歌的
艺术表现力。
3.拟人:将非人类的事物比拟为具有人的思想能力和行为特点
的形象,从而使诗歌有了别样的生命感。
4.象征:通过寓意隐喻的方式,使诗词表现得更加深邃,留给
读者的空间更大。
二、唐诗宋词必备积累
在研究古代诗词鉴赏的过程中,不能完全背诵而缺乏深入理解。
需要掌握一些必备的积累如下:
1.了解唐宋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
2.了解唐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能够清楚明确的区分他们的特
点和艺术风格。
3.掌握一些常用词汇和典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整首诗
歌的意思。
三、鉴赏技巧
1.语音韵律鉴赏:了解每个汉字的声调,把握诗歌句子的语音、韵律特点和节奏。
2.字词句法鉴赏:了解每个字的田字格、象形、会意、指事、
形声等特点,把握词义、造句法和句子结构。
3.意象、意境鉴赏:把握诗歌的意象、意境,并通过联想、比喻、夸张等方式理解和领会,提升鉴赏水平。
总之,古代诗歌是文学艺术的瑰宝,其艺术价值也是非常高的。
我们需要在不断学习、积累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
(完整)高中语文古诗中常见的表达技巧
古诗中常见的表达技巧一、修辞手法1.比喻: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渲染孤寂,凄清的气氛,烘托游子的哀愁。
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一、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1、描写方法(1)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
“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感伤之情。
《迟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卧鸳鸯。
(2)观察角度的变化。
俯视,仰视,远眺,近看,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
《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3)白描:即不加渲染烘托,粗笔勾勒,真切深刻。
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例1: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例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例3:《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例4:《送灵彻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4)动静:对景物进行动景和静景的描写,有以静衬动、以动衬静等手法例1、《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例2、《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例3、《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知识总结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知识总结(一)修辞手法(注:有些修辞手法的概念见本书第一编第七部分修辞格,这里重点解读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表达作用)【比喻】运用比喻,突出事物特征,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
例如写“愁”:南唐李煜云“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江水写愁,使人想到愁意之绵长。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运用比拟,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更生动形象。
如北宋刘欲的《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诗人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的“恶作剧”的喜爱之情。
【夸张】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可以引人注目,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以启示。
如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其愁思的深重。
【借代】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不但能使语言简练生动,而且能起到使诗歌含蓄而富于变化的效果。
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两句,用“布衣”这样的穿着来借代身为平民的自己,从身份上很好地契合了诗作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谴责的社会现实。
【双关】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含蓄风趣,耐人寻味。
如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中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既写出了江上的阵雨天气,又把诗中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巧妙地描写了出来。
【对偶】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如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感慨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闷。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实用)
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 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 “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
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 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
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 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 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
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 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 弯残月高挂柳梢。
• 今夜鹿中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
•虚实结合:
•虚: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 “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 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 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
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乐景:色彩亮丽,生机盎然之景(花红柳绿、 鸟鸣、日出等)
哀景:色彩暗淡,萧索悲凉之景(日落,花落, 落木,秋风、残阳、猿啼等)
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 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乐景) 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 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哀景)
托物言志
蝉
罗敷,脱帽著帩qiào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声衬静”“以 闹衬静”;
更多的是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 月(“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 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唯 见江心秋月白”“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 寒”),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 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知识点精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也就是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一、抒情手法。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叙事抒情等六种。
①借景抒情。
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所描写的景物予以抒发。
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又如唐朝李华的《春归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花自落”“鸟空啼”,强调了春山一路山花烂漫、鸟语宛转的佳境却“无人”来欣赏,以乐写哀,以闹写寂,写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
例1:[双调]清江引·秋怀张可久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解析: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思乡情。
不过这种思乡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
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这幅秋景着上浓丽的色彩呢?通过首句“西风信来家万里”一想便知,是为了寄托自己浓浓的思乡情!这就是借景抒情的美妙之处。
②托物言志。
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等,一般是咏物诗。
③托物寓理。
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王安石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一般是哲理诗。
④用典抒情。
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但常见的不外乎以下种类: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映衬对比,伏笔照应,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开门见山,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等,应结合具体的诗歌加以分析。
一、抒情手法1、直抒胸臆。
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一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
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再如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花自落”“鸟空啼”,强调了春山一路山花烂漫、鸟语婉转的佳境却“无人”来欣赏,以乐写哀,以闹写寂,写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全诗没有一字说惜别,没有一字说伤怀,但伤怀惜别之情悠悠无尽,随水长流。
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意蕴含蓄深远。
3、情景交融。
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4、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如虞世南的《蝉》:“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自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5、用典抒情。
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
如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中以“驿寄梅花,鱼传尺素”来表达远离故土、他乡为官、前途渺茫的惆怅之情。
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答: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叙)诗人独爱自甘寂寞安 贫守节的涧边幽草,无意居高媚时的黄鹂。郊野渡口一副水急舟 横的悠闲景象。(析)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 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评)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析】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 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 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 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 赞颂和高度自信。
(3)借古讽今(喻今、伤今)
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
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2)诗歌的颈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 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作者运用对比和用典的表现手法,借用“齐 人有一妻一妾”(齐人“乞祭余”还不算, 还 要向妻妾炫耀);介之推(甘愿烧死在 绵山中也不出山)两典故对比,在对比中讽 刺了向权贵谄媚的卑鄙小人,赞扬了受迫害 也决不改变操守的有气节之士。 (评分标准:对比手法、用典手法2分,分 析 2分)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句开门见山, 直叙登上高台 后,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的凄怆、苍凉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 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 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 而涕下”。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二、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1、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 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 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 而不是某种物品。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知识点整理一、表达方式描写记叙议论抒情说明二、表达技巧1、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以悲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怀古伤己2、描写手法正侧结合视听嗅结合虚实结合远近(俯仰)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3、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拟人排比借代对比用典设问反问双关对偶4、表现手法烘托反衬象征联想想象抑扬铺垫照应过度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怀古伤己关于表达技巧部分设问的答题步骤1、用了什么表达技巧2、翻译相关语句(分析该手法是怎样运用的)3、作用:表达效果(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抒情达意:抒发了……2010——20XX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表达技巧、思想内容、观点态度常见古诗的内容主旨和思想感情一、山水田园诗1、归隐田园,钟情山水2、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山河3、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情逸致,表达自己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的高洁品质二、边塞征战诗1、讴歌边关将士的奉献精神、报效国家的激情2、战争的惨烈,边地生活的艰辛,将士连年征战的痛苦,对家乡亲人的思念3、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对百姓的同情4、对战争的厌恶5、抨击主降派,对当朝统治者无能的讽刺6、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讽刺7、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山河、惊异于塞外绝域的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三、咏史怀古诗1、赞扬古人的英雄事迹,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自己渴望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怀古伤己2、悲叹年华消逝,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怀古伤己3、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或者感慨世事沧桑、物是人非,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借古讽今4、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借古讽今四、别离贬谪诗1、依依不舍的留恋2、情深意长的勉励3、坦陈心志的告白4、别后情景的想象5、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五、思想怀远诗1、羁旅愁思2、思念亲友3、征人思乡、游子思归4、思妇怀远、闺中怀人六、咏物诗1、对该事物的赞美或者批判2、托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志趣或品质;或书写自己的政治仕途及高洁的个人情操;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七、闺怨爱情诗1、描写男女之间深厚的情感,歌颂真挚的爱情2、表达闺中生活的孤寂,或对丈夫家人的思念、3、对虚度光阴、青春易逝的哀怨,对自由自在、幸福生活的向往4、被丈夫冷落、抛弃之后的怨情,或借此表示自己不被朝廷重用注:在闺怨诗中,一些诗歌中女性意象淡化,政治性较为突出。
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 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优美迷人的静态。 三、 四两 句“忽起” “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 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 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 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 池塘春景图,表现了诗人闲适愉悦的心情。
蜀中九日登高(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 鸿雁那 从北地来?
①
【答案】手法上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 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不得北 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 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 “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感情显得 特别真切动人。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答:通过比喻,写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 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 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古代诗歌鉴赏
——表达技巧类
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篇章结构
表达方式
• 包括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源自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 描写:
• 1. 人物描写:正面描写(动作描写,语言 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侧面描写(反衬和正衬)。
(一)表达方式
2. 景物描写:
注意立足点和观察角度的变化:远近、高低、 内外等。 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内容,如绘形、 声、色。 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虚实结合,以 动衬静,明、暗对比,粗笔勾勒和细节描写 相结合,点面结合等。
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4、白描和工笔: 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勾勒, 不加渲染烘托的表现手法。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 (列锦),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 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通 过景象有力地烘托了人物的伤感之情。
• 咏怀八十二首· 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 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 伤。
A、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以凤凰 自喻,表现自己志向远大、高洁 ,并希望 得到朝廷赏识。
(3)借古讽今(喻今、伤今)
2、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A、“朝雨”烘托出诗人思念友人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 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
绝句二首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B、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暮春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 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 ,别具韵致。
二、抒情方式
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 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 今等。
1、直接抒情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少年行 令狐楚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下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 A、全诗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写出了收 复失地的决心。全诗主调高昂激越,洋溢 着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4)、用典抒情
用典: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 词语来说明白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 也有暗用。 用典的作用: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 翩等作用。用典可以拓展意境,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 达到字少意丰的效果。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归纳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归纳一.抒情手法1.直接抒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叙事则因事抒情,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记史则咏史抒怀。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一般情况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2)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
(3)借事抒情(即事感怀、叙事抒情):通过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抒发作者的内心感受。
(4)用典抒情: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5)借古讽今(借古喻今、怀古伤今):咏史诗中常见表现手法,借历史上事件来讽喻当朝。
3.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区别:(1)“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这些“物”不是“景”,味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是借助写景来抒情,或景中含情,时时流露;或情寓景中,蕴而不露。
这里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2)“托物言志”中的“志”,含义很广,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爱好、愿望、要求等。
“借景抒情”中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鞭挞、快乐、悲伤等感情。
(3)“托物言志”不在内容上产生意境,作者的某种感情、志向通过与之相关的实物传达出来,即达到写作目的,可以叙述和议论。
“借景抒情”要求达到思与境谐,情与景会,寓情于景,情景相生,内容形成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审美意境。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常用表达技巧梳理(全)知识讲解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常用表达技巧梳理(全)高考语文—古代诗歌常用表达技巧梳理(全)一、表达方式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往往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3.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发表的意见。
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如“借景抒情”)。
二、修辞手法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比做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作用:有突出事物的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现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象,特征、标志代本体。
作用: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的作用。
4.对偶:用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从形式上看,音节整齐匀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含蓄。
5.比拟: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
作用: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作用:运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绘景可将景物描写细腻,生动形象,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抒情可使文章节奏和谐,增强语势,深化中心。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作用: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作用:可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
三、表现手法1.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
高考语文知识梳理:古诗中常见的表达技巧
古诗中常见的表达技巧一、修辞手法1.比喻: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渲染孤寂,凄清的气氛,烘托游子的哀愁。
古代诗歌阅读表达技巧基础知识表解
古代诗歌阅读表达技巧基础知识表解如何区分几种易混的表达技巧1.借代与借喻试指出下面诗句画横线词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借代还是借喻,并思考两者的区分方法。
①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柳永《望海潮》)②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③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杜甫《岁暮》)④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⑤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
(李白《于阗采花》)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归园田居》)⑦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赵秉文《和韦苏州〈秋斋独宿〉》)⑧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精要点拨借喻的本质是“喻”,往往“喻”中有“代”。
借代的本质是“代”,即直接把借体作为主体的替代,不存在“喻”的成分。
借喻可以转换成明喻,借代则不能。
2.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也可称为借物抒情)试指出下面诗句所用的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并思考两者的区分方法。
①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②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精要点拨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有相似之处,都是借某种景物来抒情的。
但“借景抒情”中所借之“景”具有临时性,一般是眼前实实在在的景,通常是多种景,需要从多方面来细致描绘出这些景物的自然形态特点;所抒之“情”多是指热爱、愤怒、赞美、快乐、悲伤等情感;情与景都是临时性的。
“托物言志”中所托之“物”一般具有一种约定俗成的性质,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的是某种概念、思想、情操、追求等。
作者的描写多聚焦在一个主体事物之中,多是“形”“神”兼备的。
3.衬托与对比试指出下面诗句或画线诗句所用的手法是衬托还是对比,并思考两者的区分方法。
②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古代诗歌中常见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中常见表达技巧
一、表达技巧概说
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构思立意的技巧四大类.
(一)表达方式主要涉及抒情方式【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和描写方法【正面描写(明写)/侧面描写(暗写),白描/工笔,实写/虚写,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动景/静景,远景/近景】。
(二)表现手法包括一些具体的描写技巧【如衬托(正衬、反衬)、对比、渲染、白描、细节描写、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远近结合、俯仰结合、情景交融、乐景哀情等】;也包括形象意义的表现方式【如象征】;还包括材料的组织方式【如联想、想象】。
(三)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对偶、排比、反语、双关、用典、设问、反问等.
(四)构思立意的技巧包括先景后情、以景作结、起承转合、抑扬、铺垫(蓄势)、照应、过渡、以小见大、借古讽今等。
二、表达技巧表解
3。
表现手法
5。
构思立意技巧。
专题13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高考语文必背知识手册
专题13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一、思维导图1.古代诗歌阅读考查内容二、知识清单诗歌的表达技巧总结一、表达方式:(一)、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例:“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析】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二)、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析】此诗阐明了这样的道理:人的认识具有相对性、局限性,只有摆脱了局部经验的限制,才能认识事物的实质。
(三)、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秋绪,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这种方式比较直观,这里仅略举三例,不深入讨论。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析】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例2:“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王风•黍离》)【析】直露而真率地抒发了诗人内心沉重而深广的忧伤;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借景抒情的基本形式:①触景生情(景→情):作者心中虽有某种情感,但却是隐含的,不显露的,而由于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而使之得以激发,引发作者将其表达出来。
此类诗一般先写景后抒情。
例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的《登高》)【析】前四句写登高见闻,常年飘泊、老病孤愁的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触景生情,抒写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②以景结情(情→景):在诗词的收尾处以饱含深情的写景句子收束全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常识简介
专题策划: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题备考指南
编者按:表达技巧一直是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中的设题热点,对考生而言却是难点。
其难就在于一些考生在对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理解上,概念不清,手法不明。
在高考试卷上呈现的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语言运用角度分析的修辞手法,二是从描写与抒情方式角度分析的表现手法。
本期文章归纳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有关常识,讲解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题的解答方法,列举解答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题的常见误区,希望能为考生备考提供参考。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高考涉及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直接对人物肖像、心理、语言、行动,或其所处的环境、气氛等进行描绘,称为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
正面描写可以使读者直接感受人物的言谈举止、仪表风貌、个性习惯以及环境的状况、事件的气氛等。
侧面描写则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描写来烘托、渲染所要描写的人物、事件,或通过别人的评价、议论来描写人物或事物。
比如胡令能的《咏绣障》: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前两句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写物、写人,后两句说绣好的屏风摆放到花园里,上面的花朵足以乱真,连黄莺都上当了。
黄莺入画这一侧面描写,丰富了诗歌形象,平添了动人的情趣。
2.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
”景中寓情、情景交融是古代诗歌常用的手法。
是否情景交融,是
判断古代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是否有意境,是判断古代诗歌是否为上乘之作的标志。
比如刘长卿的《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元中丞》: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此诗主要借描写旅途景色抒发自己被贬谪的凄苦情怀,同时对和自己一样遭贬的元中丞表示同情与慰藉。
全诗写景、抒情浑然交融,借秋江、夕阳、孤城、独树等,表现旅途的凄凉,寄寓内心的悲愤。
后两句以贾谊喻元中丞,也是自喻,说明两人都和贾谊一样不幸。
3.赋、比、兴
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就是详细地叙事写景,并表示作者的态度。
《诗经》中的《豳风·七月》、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南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白居易的《卖炭翁》等,均为大量用赋的叙事诗名作。
用赋的手法写诗,使人感到真实、亲切。
可是,通篇用赋,可能会失之肤浅、平直、松散,所以古人强调“赋、比、兴”合用。
比就是把某物比作另一物。
《诗经·硕鼠》中把奴隶主比作大老鼠,用的就是比的手法。
把某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是一种相似联想。
考生在阅读古代诗歌时,先要整体把握诗歌大意,然后理解比喻的内涵。
比如杜甫的《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颈联以落日为喻,委婉地表达了诗人顽强不息的精神、博大深沉的胸怀;尾联将自己比
作老马,用的是老马识途的典故。
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如《诗经·伐檀》中的“河水清且涟猗”就属于兴,它引出了后文的叙述。
4.虚写和实写
虚写,即不写眼前的实景,而写回忆或想象中的景象(包括梦境);实写,恰好与之相反。
比如欧阳修的《琅玡溪》: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最后两句从溪水漂流落花的角度,暗写溪流之源头——因见山中落花由水上流出,源头当在山中无疑。
诗人以眼前所见(实写)推想未见之源头(虚写),虚实结合,有暗示美景更在山中幽深处之意。
5.托物言志(象征)
所谓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具体景物、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志愿。
比如储光羲的《咏山泉》: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作者采用拟人手法,寓情于景,写山泉的“不知名”,说山泉的“无人问”;写山泉的“恬淡”,说山泉的“长自清”。
这一切都在暗示人们: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追求的个性,其崇尚恬淡自然、飘逸出俗的境界耐人回味。
总之,咏山泉与明心志的和谐统一,使此诗“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殷璠《河岳英灵集》)。
6.用典
古代诗歌中常常会引用古书里的故事或词句,这就叫用典。
使用典故,能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
比如李商隐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本诗以典故追述生平,自伤不幸,读来深情绵邈。
中间两联连用“庄周化蝶”“蜀帝化鸟”“鲛人珠泪”“蓝田烟玉”四个典故,用隐喻手法从不同侧面写出了一生的不幸——理想追求如同幻影,人生旅途遗恨重重,像杜鹃一样总在悲鸣,像明珠一样时时流泪。
四个典故,构成绵邈委婉的意境,寄寓了诗人浓重的悲慨与郁愤。
7.衬托
衬托是利用事物之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其他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
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称反衬。
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等,都是以动衬静的反衬。
欧阳修有一首《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作者写草薰、风暖、水绿,通过对美好春光的描写,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使抽象的情感具体化了。
8.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运用对比,可以
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其本质,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或者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比如高适《燕歌行》中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9.渲染
渲染在文学创作中,指的是对环境或人物的行为、心理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比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前两句渲染了寂寥、惨淡的气氛:野草、野花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滋长蔓延,足见景象衰败;乌衣巷不仅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背景下,还呈现于斜阳的残照中。
这就为后面的细节描写作了充分的环境烘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