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的思考
[摘要]本文对如何优化计算机基础课程结构从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教学手段和方法如何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适应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的方案。
[关键词]课程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手段与方法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计算机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高职学生计算机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今后的发展。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21世纪人才培养方案中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如何进一步深化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使广大非计算机专业的在校大学生成为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当前各高校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根据为社会提供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必须对计算机基础的课程体系、教师队伍、系列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大力度的创新性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承担其工作领域中不同层次的计算机应用任务。
参照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根据襄樊职业技术学院“1233”办学模式培养人才的目标,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本情况,笔者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进行了探讨。
一、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具有高职教育教学特色的办学新路,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1233”办学模式,即实现“一个目标”,抓好“两个依靠”,搭建“三级平台”,建设“三支队伍”。
“一个目标”,即在保证学生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以社会职业岗位(群)对职业人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技能的需要为依据,培养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能将客观规律和原理转变为物化形态、成为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完成本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个目标也为计算机基础教学指明了方向。
计算机基础教学不同于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它面向的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去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具备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
高职计算机教学应以“打好基础,加强实践,提高能力,着眼发展”为培养目标,摒弃以往那种追求“高而全”的目标模式。
所谓“打好基础”就是通过对计算机基础理论和计算机语言的学习,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做好准备。
“加强实践,提高能力”就是要走出过分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误区,突出计算机实用性、工具性的特点,注重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着眼发展”就是充分认识计算机技术知识衰减期短、技术淘汰快的特点,及时了解计算机发展的新动态,有选择地调整教学内容,关注计算机发展的趋势,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技能。
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设置
要改变只开设公共基础课的情况,建设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系列开放式选修课程,建设具有鲜明实用性、先进性、基础性和系统性、面向不同专业类型的系列选修课程。
此课程应包括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如微机原理与接口、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常用软件的应用(如办公应用软件、多媒体制作软件、网页设计软件、统计分析软件等,课程内容与名称根据专业实际要求确定)等。
学生只有经过系列课程学习,才能具有一定的硬、软件开发能力和深入学习的知识准备。
下面针对各系专业应用计算机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课程建议方案。
机电工程系的建议课程: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等。
医学院和生物工程系的建议课程:计算机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常用软件的应用等。
会计经贸系的建议课程: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网络技术与应用、统计与分析软件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等。
艺术系的建议课程:计算机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等。
外语系和人文系的建议课程:计算机基础+多媒体技术与应用、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常用软件的应用等。
这只是针对各系的分类,各系可参考各相关类的课程建议方案自行选择合适的课程。
今后,我们将根据社会需要,不断地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加以精选,积极引入最新技术和成果(包括新概念、新技术、新方法),将这些内容组合成基础要求模块、选学模块,形成新的课程体系。
三、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学方法的改进。
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有必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和改革,加强实验室建设,增加实训作业,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一,以学生为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能力,在学院网站建立《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诸如学习课件、参考资料、查询手册、在线测试、在线答疑和联机帮助信息等)多种资源。
学生在开放实验和任何可以上网的地方进行交互式学习。
第二,多媒体教室的讲授与网络教室的交互学习相结合。
在多媒体教室讲授可以利用立体化的教学资源来提高教学效率,网络教室的交互可以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
第三,尝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思路。
重情境、重导学、重实践,充分利用立体化教学资源,强调自主学习、网络学习和合作学习,如微型计算机硬件组成等章节,以问题为前提,“任务驱动”为原则,采用“抛锚式”教学法,设计出让学生能在现实中去感受、去体验,获取直接解决问题经验的教学实施方案,培养学生解决特定问题的综合能力。
第四,推广案例教学。
对于数据库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等课时计划少、内容概念多的章节,通过案例驱动教学,既可以在较少的学时内概述章节的内容,又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发其进一步研究的兴趣,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五,加强实验教学指导。
理论教学中淡化操作性讲解,强调通过完成内容丰富的具体实验,牢固建立基本概念,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以及对基本操作方法的掌握和灵活运用。
特别是办公软件部分,由于学生计算机实际水平的参差不齐,相关内容不能硬性舍弃,一刀切除,应采取加强实验指导、提供免费上机时间等方式达到柔性过渡。
2.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与手段。
第一,制作多媒体课件。
在现有多媒体课件的基础上,分工合作,精心编制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CAI课件,为丰富教学资源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保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多媒体素材类型如下图所示。
第二,利用网络教学系统平台。
在现有的网络教学系统平台基础上,进一步自行研发,提供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指导、电子教案、网络课件、作业布置与提交、实验安排与提交、学习讨论区、注册管理等功能。
学生通过教学平台在网上浏览课件,做习题,提交实验,模拟考试,网上讨论和答疑。
教师通过教学平台布置、批改实验与作业,检查、统计完成情况。
同时,平台也会在实验教学监控、管理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计算机基础》资源库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第三,采用多媒体教室授课和网络教室互动学习的模式。
3.改革成绩评定方式。
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应采取形成性考核方式,由形成性考核的各项过程成绩组成。
第一,考核内容体系(具体见表1)。
第二,成绩分布(具体见图1)。
第三,实训考核采用项目考试方式。
第四,理论考试采用网络环境无纸化考试。
为提高考试效率和考试的公正性,推行网络环境下的无纸化考试,实现随机抽题、自动判分。
4.进行教材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
教材是教学思想与课程设计的载体,新编教材应能反映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
由宋清龙编写的国家“十五”规划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计划在2~3年内再出版3~4本教材。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现为襄樊职业技术学院院级精品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蔡泽寰.再谈“1233”办学模式[OL]. /ShowArticle.asp?ArticleID=355,2007-03-31.
[3杨宏丽.高职教育课程设计教学模式初探[J]. 职业教育研究,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