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明代史学
第六章明清时期ppt课件
历史背景
4、文学艺术大发展。
文学作品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兰陵笑笑 生的《金瓶梅》、蒲松龄的(1640——1715)《聊斋志异》、吴敬梓 (1701——1754)的《儒林外史》、曹雪芹(1715——1763)的《红 楼梦》;戏剧作品有明代汤显祖(1550——1616)《牡丹亭》、清初 洪 昇 ( 1645——1704 ) 的 《 长 生 殿 》 、 孔 尚 任 ( 1648——1718 ) 的 《桃花扇》;
历史背景
※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是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中央 集权制度更加强化、完善、成熟的时期,也是商品货币经济空前发达 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特殊时期。
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明太祖设三司(承宣布政使司主民政、财政; 提刑按察使司主司法;都指挥使司主军事;)、设通政使司行“敷奏 封驳”之事;废中书省、废丞相“关白”之权、分相权于六部;掌控 军权(兵部、都指挥使司、都督府)立严刑峻法、三法司(刑部、都 察院、给事中)协同断案;改科举(三甲,一甲状元、榜眼、探花, 赐进士及第;二甲、三甲赐进士出身或同进士出身)、兴文字狱、设 特务机构“厂卫”(明太祖朱元璋设“东缉事厂”、明成祖朱棣设 “锦衣卫”、明宪宗设“西厂” )、大力削藩(二十五王与宁、晋、 燕三王);
第一节 概述[3]
1840年帝国主义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中国人民饱受帝国 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如火如荼,历年不 断,加速了封建制度的没落和崩溃。中国在西方炮舰的威胁下被迫接 受西方商品的同时,也接受了西方文化。欧洲音乐的理论、乐器、技 法输入我国。清末民初,学堂乐歌蓬勃兴起,它对我国新音乐的形成 具有启蒙意义。
历史背景
1、科学技术成就突出。李时珍(1518年—1593年)的《本草纲目》、 徐光启(1562年——1633年)的《农政全书》、宋应星(1587年— 1661年)的《天工开物》、徐宏祖(1586年——1641年)的《徐霞客 游记》。数学发展、测绘技术、明长城6000多公里、明清宫殿群、天 坛等。
明代史学
明代史学的转型明代史学,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觉得没什么成绩可言,其实明代史学著作的数量是惊人的,其质量也是不可轻忽的。
到了嘉靖以后的晚期,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本文将在综述明代史学发展历程基础上对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作一些探讨。
一、明代史学发展的历程从14世纪70年代至17世纪70年代,这300多年的史学研究史,是明代史学发展的时期。
那么。
对于明代史学的发展时期如何分段,史学界有不同的分法。
在本文中,我将把洪武元年至正德末年作为前期,嘉靖元年至万历二十一年为中期,明末清初为后期。
[1]这种分段法突出了明代史学由理学化走向非理学化这一渐变的历程。
(一) 理学影响下的明初史学明代初期的史学有两个特点:第一:多是直录当时的政事。
这包括两种途径,即官方记录和民间个人记述。
明初政府继承了我国历代重视修史的传统,沿袭前朝旧制,设翰林院,置史官掌修国史。
老皇帝死后,新即位的皇帝即诏修前一代实录,以勋臣为监修官,阁臣充总裁官。
土木之变之前,明朝政府共修出了实录四部。
明朝中期和后期继续实行这一制度。
从太祖到熹宗共十五朝,先后修成十三部,共2925卷。
明代各朝实录所记内容十分丰富,他以编年体的形式,不断地记载一朝的诏敕令旨、政务活动、财政赋役、政治制度、典章制度、官员升迁,以及重大的历史事件和民族关系等等,保存了具有重要的历史史料价值的原始材料。
[2]民间个人记述多是跟随朱元璋、朱允炆、朱棣等人创业从政的人,将自己亲身经历的或耳闻目睹的事情记录下来。
如詹同、宋濂等是明初的名臣,他们撰写的《大明日历》100卷,详细记载了明朝自朱元璋1356年临濠起兵,至1373年征伐戎绩、礼乐沿革、行政设施、群臣功过、四夷朝贡等事。
[3]刘辰在明初曾奉命出使方国珍,以后又参与修《太祖实录》,其《国初事迹》一卷所记之事都是作者亲见亲闻,因此比较真实确切,无所隐讳。
金幼孜曾于永乐八年(1410年)和永乐十二年(1414年)先后两次随朱棣北征,其所著《北征录》和《北征后录》各一卷,即他在行军途中,逐日据马鞍撰写而成。
明代的史书与历史记载
明代的史书与历史记载明代,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留下了众多珍贵的史书与历史记载。
这些文献记载着明朝的兴衰、社会变迁以及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就明代的史书与历史记载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
一、史书的特点与价值明代的史书主要以编史体裁为主,记录了明朝的历史事件、皇帝事迹、政治制度等内容。
其中,最为著名的史书有《明史》、《资治通鉴》等。
这些史书不仅仅是对历史事实的简单记录,更是对明代历史的系统性总结与评价。
因此,可以说史书是研究明代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首先,明代的史书具有公正客观的特点。
史书作者在进行历史记载时,力求客观公正地反映历史事件的真实性,避免个人主观色彩的加入。
这使得史书成为了研究明代历史的重要依据。
其次,史书对于明代社会的描述相对完整。
明代作为一个较为繁荣富庶的时期,社会发展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而史书作者对于社会各个方面的描述较为全面,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明代的社会结构、经济状况以及文化风貌等。
此外,史书对于研究明代政治制度也具有重要价值。
明代的政治制度相对稳定,采取明君专制的模式,史书对于这一制度的运作与发展进行了记录,并且对明朝的政治家、思想家进行了评价与总结,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明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与规律。
二、历史记载的特点与应用除了史书外,明代的历史记载还包括其他形式的文献资料,如史诗、遗书、家谱等。
这些历史记载以不同的形式展现了明代历史的片段和个人经历,让我们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明代人的生活与思想。
首先,史诗是明代历史记载的重要来源之一。
明代的史诗以长篇叙事形式,通过描绘英雄人物的事迹和社会背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例如《平凉会武记》就是一部以武将李自成为主角的史诗作品,通过描绘李自成的斗争过程及其对明朝的影响,反映了明末社会的动荡与变革。
其次,遗书也是明代历史记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社会,遗书常被用来表达个人的遗愿、寄托思念,同时也是了解当时社会风貌的重要窗口。
明朝史学和史料的整理和传统
明朝史学和史料的整理和传统明朝历时27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一个极具文化成就的时期。
明朝的兴衰史由许多学者和史学家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和研究,形成了许多珍贵的史料和文献。
史学是明朝的繁荣之一,而史料的整理和传统,则是现代研究者研究明朝历史、探究中国历史的重要依据,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传统。
一、明朝史学的兴盛明朝经历了多个时期的繁荣和发展,也应目睹了多次战乱和动荡。
无论是在明初的洪武年间,还是在永乐年间,史学都是相当兴盛的。
明初的洪武时期,朱元璋非常重视史书传承工作,最终形成了“明代正史”,包括《明史》等主要史书。
而在永乐年间,已经对历史研究有了很大的落脚,特别是官员懂得很多,又有宫廷的支持,很多书籍得以发扬光大。
国子监的改革,重新树立儒家学派和学术研究的地位,也使得明朝的史学重获新生。
明代的史学家有很多杰出人物,如特别值得一提的任光远,他是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学家,更是官修《明史》的主编。
人才辈出,史书撰述风格也愈加成熟。
此外,采用了很多口授方式进行史学研究,也使史学家们得以得到不同的史料。
二、史料的整理和传统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同历史的文献资料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历史资料尤其多元而繁杂,并不是所有的史料都有原始的版本且具有可靠性。
传统的学者是在逐渐整理、筛选和加工这些资料,最终建立明朝史学的研究体系,并发展出了一些重要的世系、郡志、族谱等等。
这些资料中,史书、碑文、笔记、传说、道德规范、仪礼规章中,皆包括了中国史学研究的主要资源。
明朝时期翻译、注释和原创的许多经典文献、历代人物笔记、研究著作诸如《明史》、《吕氏春秋》、《永乐大典》、《太和正音》、《世说新语》之类的藏书,在后来的历史研究中仍然显得极为宝贵。
明朝的史料整理和传统不断升华,逐步建立起起重要的世系、族谱、郡之记录等,这些记录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结构的状况、人口分布、家族关系、地方历史和文化背景。
三、传统在现代的价值明朝的史学之路,虽然历经很多波折,但是完整记录了中国历史的数百年,更为丰富多彩的则是其中的传统。
明代史学
明代史学的转型明代史学,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觉得没什么成绩可言,其实明代史学著作的数量是惊人的,其质量也是不可轻忽的。
到了嘉靖以后的晚期,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本文将在综述明代史学发展历程基础上对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作一些探讨。
一、明代史学发展的历程从14世纪70年代至17世纪70年代,这300多年的史学研究史,是明代史学发展的时期。
那么。
对于明代史学的发展时期如何分段,史学界有不同的分法。
在本文中,我将把洪武元年至正德末年作为前期,嘉靖元年至万历二十一年为中期,明末清初为后期。
[1]这种分段法突出了明代史学由理学化走向非理学化这一渐变的历程。
(一) 理学影响下的明初史学明代初期的史学有两个特点:第一:多是直录当时的政事。
这包括两种途径,即官方记录和民间个人记述。
明初政府继承了我国历代重视修史的传统,沿袭前朝旧制,设翰林院,置史官掌修国史。
老皇帝死后,新即位的皇帝即诏修前一代实录,以勋臣为监修官,阁臣充总裁官。
土木之变之前,明朝政府共修出了实录四部。
明朝中期和后期继续实行这一制度。
从太祖到熹宗共十五朝,先后修成十三部,共2925卷。
明代各朝实录所记内容十分丰富,他以编年体的形式,不断地记载一朝的诏敕令旨、政务活动、财政赋役、政治制度、典章制度、官员升迁,以及重大的历史事件和民族关系等等,保存了具有重要的历史史料价值的原始材料。
[2]民间个人记述多是跟随朱元璋、朱允炆、朱棣等人创业从政的人,将自己亲身经历的或耳闻目睹的事情记录下来。
如詹同、宋濂等是明初的名臣,他们撰写的《大明日历》100卷,详细记载了明朝自朱元璋1356年临濠起兵,至1373年征伐戎绩、礼乐沿革、行政设施、群臣功过、四夷朝贡等事。
[3]刘辰在明初曾奉命出使方国珍,以后又参与修《太祖实录》,其《国初事迹》一卷所记之事都是作者亲见亲闻,因此比较真实确切,无所隐讳。
金幼孜曾于永乐八年(1410年)和永乐十二年(1414年)先后两次随朱棣北征,其所著《北征录》和《北征后录》各一卷,即他在行军途中,逐日据马鞍撰写而成。
明代史学
明代史学一、方志与稗史1、方志汉代(史念海)。
《中国地方志联合书目》著录,900多种。
○1、总志1461年,《大明一统志》,皆依两京、十三布政使司编次,分记有关内容。
○2、通志(省志)与府、州、县志○3、卫志军卫系列,边关志、边镇志、卫志。
2、稗史野史,历史琐闻、社会风貌的笔记、杂史。
《明史·艺文志》,史部杂史类和子部杂家类、小说家类。
杂史类著录215部,2232卷;杂家类著录67部,2284卷;小说家类著录128部,3317卷。
野、稗,漫笔、漫录、杂记、杂谈、杂言、杂录、随笔、笔谈、丛话、丛谈。
皇朝掌故、社会风俗、重大事件、历史人物。
余继登《典故纪闻》;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李乐《见闻杂记》;叶子奇《草木子》;吴应箕《东林本末》、蒋平阶《东林始末》。
二、经济史撰述的繁复《明史·艺文志》史部故事类1、治河、漕运、水利之史○1、治河之史潘季驯《河防一览》○2、漕运之史《漕政举要录》18卷,明武宗时总督漕运邵宝。
○、水利之史归有光《三吴水利录》4卷,7篇编为前三卷,末卷《水利论》2篇。
2、农政、盐政、荒政之史○1、农政之史徐光启(1562-1633)《农政全书》农学名作,农政之史。
225种,农业文献遗产。
○2、盐政之史朱廷立《盐政志》○3、荒政之史王圻《续文献通考·国用考》,“赈恤”一目。
《农政全书》荒政篇有备荒总论、备荒考、救荒本草、野菜谱三、史学的通俗形式和历史教育1、史学的通俗形式○1、节选旧史通史:马维铭《史书纂略》220卷,“二十一史”纪、传。
皇朝史:茅国缙《晋史删》40卷、张九韶《元史节要》。
史论:彭以明《二十一史论赞辑要》36卷○2、史钞茅坤《史记钞》65卷,兴趣和鉴赏。
杨以任《读史四集》4卷,可快、可恨、有胆、有识者○3、蒙学、乡墅读本程登吉《幼学琼林》2、历史教育○1、皇朝对于贵戚、大臣、文武百官的“善恶以为鉴戒”。
一定主题“录”、“鉴”。
○、通俗史学在市井民众、乡墅蒙学。
明朝的史学思想
明朝的史学思想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一个王朝,它的兴起与结束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在这个时期,由于国家氛围的影响和社会的需要,史学思想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史学家和学术成果。
本文即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明朝的史学思想。
一、种类丰富的史书与其他历史时期相比,明代的史书是种类最多、内容最广泛的。
不仅有编年体、官修体、私修体、地方志等各种史书形式,还有小说、戏曲、笔记、传记等文学作品呈现了不同的历史叙事方式和史学思想。
这些史书不仅反映了社会和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折射出古代人对历史的理解和解释。
其中官修体的正史最为严谨,对于史实的记录和叙述都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在其中反映了明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变化。
如《明史》就是明代官方最后一部编纂的正史,其撰写背景和目的都为明朝宣扬其统治的功绩和政策,但其中也包含了不少翔实的史料和精彩的历史事件。
二、史学思想的演进明代史学思想的演进可以分为清明之治和萧规曹随两个时期。
清明之治是明代初期,以洪武和永乐年间为代表,其总体思想主张"刚斋清瘦,不息民间",即希望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国家实力,不再投入过多的资源和精力于传统文化和文学的繁丽世界。
史学方面,这一时期的史书注重事实记录和评价,追求实证主义。
如《太和正音谱》就收集了明初以来的语音,反映了实证主义的影响。
萧规曹随则是明末期的一种史学思想倾向,其总体思想是"拥玉堂于惟新",即更加注重考据和学理。
这一时期,史学家们对于史实和文献批判意识较强,注重史料的价值和应用。
如杨慎的《北山录》,收录了许多名家笔录和学术话题,融合了谈史、谈诗、谈诗中论史的风格,透露出萧规曹随的风范。
三、史学家们的贡献在明代,有许多杰出的史学家对于明朝的史学思想贡献巨大。
例如戴震,他在考证方面精益求精,著有《通典》,是古代百科全书的一部分;陈邦瞻是著名的《四库全书》总体策划者和主要编辑人员之一,集大成者和实证主义者的身份于一身;万历年间有明代最著名的史学家顾祖禹,著有《金石录》,还编纂了《五代史要》等重要著作,为明代史学思想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明代史学派别与历史思想
明代史学派别与历史思想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且在历史学研究上也有着独特的贡献。
在明代历史学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多个派别,这些派别的历史思想影响了后来的历史研究。
本文将探讨明代史学派别与历史思想。
一、范、米、朱三家明代历史学派别以范仲淹、米芾、朱熹三位学者代表的三家为主要代表。
他们各自对待历史的态度和方法有所不同。
1.范家范仲淹是宋代文官、学人、军事家,因其才能卓越,曾三次荐举为宰相,其史学成就也极为显著。
范仲淹的史学思想主要包括:重视实践经验,讲求实证资料;主张实事求是,讲求向真实探究历史;强调政治、道德、军事等方面的相互关系,指出它们相互影响。
2. 米家米芾是宋代画家、书法家,晚年出任南靖县令。
他的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历史绘画的方式上,他认为通过绘画将历史表现得逼真,可以从中得到历史的真实感受。
他的代表作《画史》即是通过绘画的形式来展现历史的。
3. 朱家朱熹是宋代理学家,他的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所著《春秋大义》中,他提出“大义”,即“专注于政治伦理,强调道德和智识的道路”。
他认为专注于大事,通过人物的行为来描写历史,反映历史的法则和道德伦理。
二、其他明代史学家除了三家之外,明代还有许多其他的史学家,如钱宏祖、李奭孙、杨时等。
他们的史学思想各有特点。
1. 钱宏祖钱宏祖在《明史纪事本末》中提出了“大兴史家”,即对历史学家的倡导和支持。
他认为,历史学家应当对史书进行详细精准的审查,全面展现历史的真实性。
2. 李奭孙李奭孙以《纪元志》及其注释著称。
他提出了“理史”思想,即通过逻辑推理来分析历史中的问题。
他强调人类精神的作用,研究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心理变化。
3. 杨时杨时以《燕坡文集》中的《吴越春秋本传》著称。
他的史学思想侧重于社会制度和政治变革的研究。
他认为研究历史要关注社会之间的关系和权利的变迁,认为历史上政治权力的更替造成了社会文化和思潮的变化。
明朝的历史学与史书编纂
明朝的历史学与史书编纂明朝以其辉煌的历史在中国史书中熠熠生辉。
明朝的历史学和史书编纂在传承和发展中国学术传统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明朝的历史学以及其中的史书编纂,为读者提供对明朝历史的更深入了解。
一、明朝历史学的特点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长的朝代,因此明朝的历史学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
首先,明朝历史学注重对古代史书的整理和研究。
明代许多学者对先秦至唐代的经史子集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注释,如王守仁的《周易注》和顾炎武的《日知录》等。
他们的研究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明朝历史学还注重实地考察。
很多地方志书在明朝时期编纂完成,这些地方志包含了丰富的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等信息。
明朝地方志的编纂为后世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朝历史学还重视对历代文献的搜集和整理。
明代编修院成立在位于北京的文献馆,负责收集和整理历代文献。
这对于后来编纂正史《明史》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二、《明史》的编纂与影响正史《明史》是明朝后期编纂的一部重要史书。
该书由明代的官僚学者沈一贯领导,历经几十年的时间才最终完成。
《明史》以官修的形式呈现,涵盖了明朝建立至崇祯帝自缢的历史,详细记录了明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明史》在明代史书编纂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首先,《明史》以较为客观的态度对明朝历史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阐述,为后世研究明朝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其次,《明史》对于明朝建立和治理的历史背景、制度和政策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为后人了解明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此外,《明史》在历史学方法和写作风格上也有一定的突破,对后世明代史研究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明朝史书编纂的其他成就除了《明史》外,明朝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史书编纂成就。
其中,《明史》的前身《明太祖实录》记录了明太祖朱元璋的统一战争和建立明朝的历史。
这对于研究明太祖及明朝建立的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志书在明朝时期编纂完成,如《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等,这些书籍收集和整理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对于后来学者研究明朝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文献。
明朝的历史学与编纂事业
明朝的历史学与编纂事业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朝代之一,其历史学与编纂事业在当时达到了空前的发展水平。
明朝历史学家以严谨的态度和精湛的学术造诣,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学术思想,对于研究明代历史和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历史学思想的发展明朝历史学思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史学观念的深化和丰富。
明初的历史学家以陈寅恪为代表,他强调史事考证的重要性,倡导“以文为本”,注重原始文献的研究和整理。
此后,明代历史学家开始关注历史人物的价值评价和历史事件的影响力,形成了“史以人事为主”、“史以变化为法”的史学思想,为后世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二、史书的编纂和整理明朝历史学与编纂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史书的大规模编纂和整理。
明成祖朱棣为了加强国家管理和自我宣传,命令编纂了大量的史书。
其中最重要的是《明太祖实录》和《明仁宗实录》,它们收录了明太祖朱棣和明仁宗朱高炽的诏令、敕谕等政治文件,对于研究明朝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三、地方志的编纂除了中央编纂的史书外,明朝还大量编纂了地方志,将各地的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等方面的资料整理成册。
明代地方志的编纂除了对于地方文化和历史的保留,还对后世了解地方经济、社会变迁等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据。
四、历史学思想的传播和影响明朝的历史学和编纂事业在当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且对于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明代启蒙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的“理化之术”、“格物致知”等观念,为后世科学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代著名历史学家李贽的“朝章台”学派,通过不断整理和研究历史资料,为后世的历史研究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综上所述,明朝的历史学与编纂事业对于中国历史学乃至世界历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明代历史学家们以严谨的态度和卓越的学术造诣,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学术论述,这为我们研究明代历史和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同时,明代历史学思想的发展和编纂事业的成就也为后世的历史研究和学术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第六章知识点同步指导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第六章知识点同步指导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明、清(鸦片战争以前)第一节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一、明朝的建立1.时间:1368年。
2.地点:应天(后改南京)。
3.人物:明太祖朱元璋。
二、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一)政治??调整官制1.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
2.地方:三司分权。
(二)军事: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相互制约(三)制定《大明律》1.增加经济立法。
2.重其重罪,轻其轻罪,加强控制。
3.严惩贪污受贿。
(四)特务统治:设厂卫特务机构(五)文化专制1.八股取士。
2.大兴文字狱。
三、明成祖建立统治(一)靖难之役(二)营建北京第二节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起义一、原因(一)根本原因??明朝中后期的政治腐败1.皇帝昏庸腐朽。
2.奸臣把持朝政。
3.宦官专权乱政。
4.土地兼并严重。
(二)直接原因1.天灾不断。
2.明政府加派三饷。
二、经过1.陕北起义:王二首义(1627年)揭开序幕。
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献先后起义。
2.进军河南:提出均田免粮口号。
3.攻克西安:建立大顺政权(1644年正月)。
4.攻占北京:1644年三月。
5.明朝灭亡:崇祯自缢,标志明朝灭亡(1644年三月)。
三、意义1.给封建统治以沉重打击。
2.进入一个新阶段。
第三节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一、满洲的兴起和建国(一)努尔哈赤(清太祖)1.统一女真各部。
2.建立八旗制度。
3.建立后金(赫图阿拉,1616年)。
4.攻打明朝。
5.迁都沈阳。
(二)皇太极(清太宗)1.改女真为满洲。
2.该国号为清(1636年)。
二、统一中国(一)清军入关:吴三桂降清,清占北京。
(二)剿杀农民起义军(三)迁都北京(清世祖顺治帝)(四)基本统一:消灭南明小朝廷。
三、强化君主专制(一)君主权力的逐步加强:1.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初)。
2.南书房的设立(康熙)。
3.军机处的设立(雍正)??顶峰。
(二)文化专制的金一步加强??大兴文字狱1.目的:(1)压制汉人反抗意识。
明代史学的发展
明代的史学 (整理的目录)第一部分实录和官修史书《明实录》简介:记录明太祖朱元璋到明熹宗朱由校共十五代皇帝的史实。
全书包括《太祖实录》,《成祖实录》,《仁宗实录》,《宣宗实录》,《英宗实录》,《宪宗实录》,《孝宗实录》,《武宗实录》,《睿宗实录》,《世宗实录.,《穆宗实录》,《神宗实录》,《光宗实录》,《熹宗实录》。
内容繁多,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皇家的礼节仪式,包括皇帝即位、册封皇后、及皇后家族、选妃、皇女下嫁、黄自诞生赐名、祭祀等对天文天象的变化都要化为政治手段记载。
二、各机关各衙门的设置、增添、废除、撤并;亲王、公主、公侯、军队、分封的诸侯薪俸的规定和发薪办法,包括实物和货币按什么比例发放都要记载。
三、文武官员的任免及考核制度。
中央三品以上,地方布阵使以上官员的任免、升降、起复都有记载,此外还有学校的增设和停废。
四、臣下的奏折凡是关于国事的奏折全文记录。
五、经济政策田赋、徭役、苛捐杂税、屯田新条例、盐法、水利及变化等。
六、边防军事内容,兵政、边防、讨伐、靖边、敌台的构筑、马政。
七、平反大冤狱,主要是地方狱史弹劾官员的原因和结果。
八、少数民族和周边国家的兴衰和发展情况。
包括进贡朝觐以及明朝的安抚政策、遣使通好等活动。
其中对清室的祖先女真人的记载很详细。
九、大臣的生平事迹选载。
文武官员三品以上地方官员总督都巡抚以上,侍官五品以上死后,在实录上都有记载包括皇帝对此人的态度,最后是死者的小传。
十、工匠的征集、放免、仓库、开矿条例新令,修建宫殿、皇陵、诸王坟、公主坟等《大明会典》简介: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以行政法规为主的官修书。
《大明会典》是书历经弘治、嘉靖、万历三朝先后编修、续修和重修。
以六部为纲,分述诸司职掌,附以事例、冠服、仪礼等项内容,还附有插图的基本格局,具有语言简洁平实、行文规范之写作风格和体例特色,采用了叙文、注文、图表、互见等手法。
其编次,文职衙门自宗人府以下,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及其他衙门为序;武职衙门自五军都督府以下诸衙,分类述其职掌。
第六章 明代史学
第六章明代史学——中国封建史学的衰微对于明代的史学发展状况,自清朝以来,历来评价不高。
如明末清初的张岱说:“有明一代,国史之诬,家史之谀,野史失臆,故以二百八十年,总成一诬妄世界。
”对明代史学评价很低。
谢国桢先生的《增订晚明史籍考》则认为明代史学最盛。
第一节明代史学的特点一、官方史学没落明代官方史学没落,既没有设置专门的史馆,对史学活动也不重视。
而且中期以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连续不断,内阁倾轧、党派纷争等都影响到官方史学的发展。
二、私家修史兴盛,野史发达谈迁称之为“汗牛充栋,不可胜数”,全祖望说“不下千家。
”清代《四库全书总目》说:“明人学无根柢,而最好著书,尤好作私史。
”1、私修纪传体史书:A.郑晓《吾学编》B.邓元锡《明书》C.何乔远《名山藏》D.朱国桢《皇明史概》:成就很大。
2、私修编年体史书:A.谈迁《国榷》:有明一代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B.薛应旂《宪章录》C.张铨《国史纪闻》D.雷礼《皇明大政记》E.谭希思《明大政纂要》F.陈建《皇明资治通纪》3、私修纪事本末体史书: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和《元史纪事本末》4、典制史、政书与经世文的编撰:A.徐学聚《国朝典汇》B.王圻《续文献通考》:上续马端临《文献通考》,又增补了“节义”、“书院”、“氏族”、“六书”、“谥法”、“道统”、“方外”诸考,从而扩大了志书的内容。
尤以保存明代史料内容为多,对研究元明典制有一定价值。
C. 于继登《典故纪闻》:史料价值较高。
D.冯应京《皇明经世实用编》E.陈子龙、徐孚远、宋征壁编写《皇明经世文编》:三、经济史著作繁多1、漕运与水利方面的:潘季驯《河防一览》,总结经验:“综理纤悉”,是综合治理的方法,治河、治漕、治淮、治海相结合;生平以“束水攻沙”为治河基本方针。
邵宝《漕政举要录》、杨宏《漕运通志》、归有光《三吴水利录》。
2、农政、盐政、荒政、榷政之书:徐光启《农政全书》、马一龙《农说》、朱廷立《盐政志》、俞汝为《荒政要览》、周孔教《救荒事宜》、王宗圣《榷政记》等。
明代史料概述
明代史料概述明代史料概述明朝自1368年朱元璋改元洪武到1644年利来亨抗清失败止,前后近三百年的历史。
明代的历史内容特别丰富,史料在明代也有所发展,留存下来的史料很多。
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第一,私人著述多。
明代时期出了一大批知名的史学家:郑晓、王世贞、焦竑、胡应麟、何乔远、陈仁锡、谈迁等。
第二是史学著作数量浩繁。
官修书籍据李晋华的《明代敕撰书考》的统计,有二百多部,其中明朝前期的居多;官修实录累计有三千多卷,线装本达五百多册;私人著述中仅文集来说,著录于《千顷堂书目》的,就有近五千人的别集。
第三,体裁相当完备。
诸如纪传、编年、纪事本末、杂记、志书、舆图、类书、丛书等都有。
第四,内容丰富。
明朝历史著述反应的内容十分广泛和丰富,包含着社会经济、典章制度、政治事件、农民起义、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各方面。
但是明朝史料也有诸多局限:明代的历史著述除了受坐着的阶级立场局限之外,或由于朝堂水火、互相倾轧、人各为说,以致多有缺漏或是失实之处;或由于为科举考试为应对时务之需“书肆刊本盛行”,以致杂滥而不精;或囿于作者的经历见闻,此因彼袭,辗转相因,以至于不确切和重复者也为数不少。
所以广泛收集史料并加以鉴别和考订,以求材料的翔实准确,十分重要。
接下来我们就开始梳理一下明朝的史料:一、基本史料(一)《明实录》《明实录》明代历朝官修的编年体史书。
从明太祖朱元璋到熹宗朱由校十三朝,均经修纂,计《太祖实录》二百五十七卷,《太宗实录》二百七十四卷,《仁宗实录》十卷,《宣宗实录》一百一十五卷,《英宗实录》三百六十一卷,《宪宗实录》二百九十三卷,《孝宗实录》二百二十四卷,《武宗实录》一百九十七卷,《世宗实录》五百六十六卷,《穆宗实录》七十卷,《神宗实录》五百九十六卷,《光宗实录》八卷,《熹宗实录》八十七卷(今存七十四卷),累计三千零四十五卷。
其中《太祖实录》修过三次:第一次为建文帝时方孝孺主持修撰;第二次为永乐时由李景隆等修,并由熟悉明初事物的刘辰参加编撰;第三次也是永乐时,由姚广孝、夏原吉等人主持重修。
明代史料综述
明代史料综述总论:明代的史籍在数目上非常多,但是抄书成风,没有什么比较大的建树。
顾炎武曾经批评明代的不良学风,年少的时候曾经受祖父告诫:“凡作书者,莫病乎其以前人之书篡改而为自作也。
班孟坚之改《史记》,必不如《史记》。
宋景文之改《旧唐书》,必不如《旧唐书》也。
至于今代,而著书之人几满天下,则有盗前人之书而为己作者矣,故得明人书百卷,不若得宋人书一卷也。
”——《亭林诗文集》卷二,《钞书自序》,《四部丛刊本》。
成祖时,命胡广等修《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宣扬程朱理学,解缙等编《永乐大典》。
官修的《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是经注的官方标准版,基本上抄袭宋元人的成说。
而《永乐大典》有22937卷之多,这实际上是一部以韵目排列的书,往往是一部一部的抄写进去,类书性质不明显,但是因为保存了很多的史料而受到推崇。
但从史学发展的角度来说,这只是抄录而成,没有太大的发展。
一、明末清初的史学和经世致用明代的史学发展主要分成两部分,在嘉靖、万历以前,明代基本没有太多值得注意的历史撰述,而嘉靖、万历之后,社会矛盾的日益尖锐和复杂,在思想领域显得更加活跃起来,这时候出现了一批以经世致用为主的学者和大师。
1、郑晓与《吾学编》郑晓(1499—1566)是明代杰出的史学家,浙江海盐人,是以纪传体记载明代史事的开创者。
郑晓在兵部时就撰写了《九边图志》30卷。
而他的著作原本包括了明以前的历代史事和明兴以来的本朝国史,本纪下限至武宗正德,典章制度叙述到嘉靖,国家大事甚至记载到嘉靖二十九年蒙古族军队攻至北京城下的“庚戍之变”。
但是在成书的时候,发生了吏部尚书李默的文字狱,此时郑晓是李默的副手,因害怕自己也因为文字狱受到迫害,命儿子将自己的书稿烧毁,儿子不忍一生心血化为灰烬,保存了明代部分的史料,这就是《吾学编》。
2、王世贞与《弇州史料》王世贞,字元美,号凤洲,江苏太仓人。
家学渊源,交友甚广,为当时文坛盟主。
王世贞所编纂的资料有《明野史汇》100卷,《皇明名臣琬琰录》,搜集了许多官僚的家乘。
明代的史学思想与史书编纂
明代的史学思想与史书编纂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灿烂的时代,而在这个时代中,历史学的发展也是相当重要的。
明代的史学思想和史书编纂,不仅对当时的历史文献有着很大的影响,也为后世的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一、明代的史学思想明代是中国史上一个高峰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既重视历史,又重视历史学的时期。
由于南宋时期积累起来的文化底蕴,以及北元入侵和铁木真的文化推动,到明朝时期,社会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安定和发展,从而历史学也得以得到了发展。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明朝的史学思想重视实证主义,强调史料的真实性,反对笔记体的写作方式,强调史料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在文化上,明代的文化是多元化的,不同的文化流派对史学的发展都有了自己的贡献,比如儒学、墨学、道学和佛学。
这些不同的文化流派在史学思想中有着很大的差异,虽然在某些方面有着分歧和争议,但是在总体上都表现出了史学思想的复杂性,也表现出了史学思想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二、明代的史书编纂明代的史书编纂也是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这个时期,各种历史书籍层出不穷,每个时期都会有记录当时历史的书籍问世。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和王夫之的《永历大典》。
《资治通鉴》是中国史书史上的巨著之一,是北宋司马光所撰写的。
该书共294卷,以时序为编排方式,记录了从周到清朝共1319年的历史。
该书被中华文化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成书之奇冠千古”,在中国史书史上有着至高的地位。
同时,司马光的史学观点也影响了后来的史学家和历史编纂家。
《永历大典》是明朝王夫之在永历年间编纂的一部大型百科全书,共80函,包含文、史、子、集、丛、志、策、训、格、文化等全盘知识。
该书所涉及的学科、知识面之广,也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该书在历史文化上也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总体来看,明代的史学思想和史书编纂,对中国历史和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强调实证主义和对史料的科学性研究,为中国后世的史学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影响和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明代史学
第六章明代史学
——中国封建史学的衰微
对于明代的史学发展状况,自清朝以来,历来评价不高。
如明末清初的张岱说:“有明一代,国史之诬,家史之谀,野史失臆,故以二百八十年,总成一诬妄世界。
”对明代史学评价很低。
谢国桢先生的《增订晚明史籍考》则认为明代史学最盛。
第一节明代史学的特点
一、官方史学没落
明代官方史学没落,既没有设置专门的史馆,对史学活动也不重视。
而且中期以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连续不断,内阁倾轧、党派纷争等都影响到官方史学的发展。
二、私家修史兴盛,野史发达
谈迁称之为“汗牛充栋,不可胜数”,全祖望说“不下千家。
”清代《四库全书总目》说:“明人学无根柢,而最好著书,尤好作私史。
”
1、私修纪传体史书:A.郑晓《吾学编》B.邓元锡《明书》C.何乔远《名山藏》D.朱国桢《皇明史概》:成就很大。
2、私修编年体史书:
政全书》、马一龙《农说》、朱廷立《盐政志》、俞汝为《荒政要览》、周孔教《救荒事宜》、王宗圣《榷政记》等。
3、王圻《续文献通考》含经济史内容42卷,关于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土贡、国用。
四、史学思想活跃
明代前期,思想界沉闷无生气。
中期,心学兴起,对明代学术产生很大冲击。
在史学上出现了几大思潮:1、启蒙史学思潮:对当时的封建思想进行批判。
祝允明:汤武非圣人,伊尹为不臣,孟子非贤人。
李贽: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决于一己之是非。
2、经世致用史学思潮: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史家经世意识普遍。
3、实证史学思潮(即考据学)。
考据学在明朝还是伏流,至清代乾嘉时才成为主流。
五、方志兴盛
明王朝对纂修方志的活动非常重视。
各朝中央政府屡有修志之举,并在编纂全国总志的同时,均下诏各地修志。
有明一代,十三布政使司都有志书编纂,而且府、州、县等地志也大量出现,有的县志还一修再修。
万历年间就已“郡邑莫不有志”。
不过,数量虽多,但质量却很成问题。
所谓“事既归官,成于借手。
府县等诸具文,撰修类皆不学。
”从各种资料看来,明代地方政府在修志时,有着一套比较系统的组织机制:一是有一定的志书体例。
中国古代,由官府统一制定志书体例始于明朝。
为了因地制宜,朝廷也允许地方政府在此基础上略作变通。
二是有申详呈报制度。
三是有乡绅呈请制度。
四是建立公告制度。
明代一系列修志机制的建立,一方面体现了明朝统治者对纂修方志活动的重视,规范修志行为,防止志书越轨,违背他们的需要;另一方面又呼吁社会各界踊跃参与,促进了各地志书编纂的发展与进步,标志着我国方志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六、出现了历史著作的普及性潮流
明代史学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包括当代史在内的普及性史书大为流行,绝大多数人都不再像前代史家那样去谋求朝廷的认可,而是面对社会上的广大读者。
他们著史写史是为了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使更多的人了解其中所记之事与所持见解,在整个社会文化氛围中表现出浓厚的史学普及意识。
这在明初的官、私修史活动中即已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此后,官、私修史活动的这种
普及意识更是持续增长,到明神宗时达于鼎盛,并一直持续到明末。
风气所及,一些史家虽不欲刊行其书而不可得。
民间的书坊、富户、学塾等,也参加纂史。
大多互相抄撮,极少力作,而且为牟利而图新鲜、抢进度,编纂草率,但也还是遵循着史学规范,采取史书体式进行编纂,总体上做到不凭空虚构史事,不故意采用已知是虚幻失实的内容,同时注重传布历史见解,史论地位比较突出。
明朝灭亡后,普及性史书仍在流行,还产生出许多新的作品。
但当考据学成为学界主流的时候,它们退居到次要地位。
随着《四库全书》的编纂,查禁违碍图书活动在全国迅速展开,这些书绝大多数被打入禁毁图书之中。
第二节明代官方史学
一、明代官方的史学活动组织
明代既没有专门的史馆,也没有专职史官。
其官方史学活动组织主要有二,即起居注和翰林院。
起居注设于朱元璋即吴王位元年(1364),但此后罢设不常,至万历初期终于罢去。
翰林之官始于唐朝,但当时只备文学顾问,无修史之任,宋时亦然。
元世祖时,设翰林国史院,
其后又称翰林兼国史院,于应奉文字之外,兼有史官之职。
明初,典章制度多承元朝旧制。
洪武十四年设翰林院史官,但并非一力专职修史,尚有其他一些行政事务,而更为荒唐的是,包括史官在内的所有翰林院官员,“官名虽异,然皆不分职,史官皆领讲读,讲读官亦领史事。
”从而造成“翰林皆史官”的局面,这就更使史无专司。
郑晓:“我朝虽设修撰、编修、检讨为史官,特有其名耳。
”这种情况,愈到后期而愈发不可收拾,因而也就顺理成章的出现了如下现象:“馆阁诸公,以无所记载为合宜,若违众有作述,则馆中多疾之,不能安其官,故非以功令约之,虽有贤者,亦不过从容待迁而已。
”
二、明代官方的史学活动
1、《元史》
前后二次修纂,时间只有11个月,成书之速带来了不少缺陷和讹误。
一是详略悬殊,疏漏太多。
二是编写草率,杂乱重复,缺乏熔铸加工。
三是人名、地名的汉译多不统一,由此也造成讹误者甚多。
四是文献取材不完备。
但是作为一朝正史,其体例是基本完备的,资料也还比较丰富,特别是当时据以修纂的十三朝实录、《经世大典》等现在多散佚不传,故而至今仍为研究元史的基本史料。
2、《明实录》的纂修
是明代最为重要的官方史学活动。
在现存《明实录》中,大多有“修纂凡例”。
从对象上看,是以皇帝为核心,以皇亲国戚、文武官员为主体,兼及下层人民;从内容上看,是以政治为核心,以经济、军事、文化教育为辅,目的是为皇帝提供治乱兴衰的借鉴,歌颂先帝的“功德”和“仁政”。
从各朝《实录》看来,虽然有些《实录》没有具体制定“纂修凡例”,但也遵守既定的义例规范。
明代实录修成,都要举行隆重的进书仪式。
实录纂成后,誊写正、副两本,分藏不同地点,而将底稿在进呈前,由史官会同司礼监官于太液池旁椒园焚毁,使一字不传,以示禁密。
明代实录中除存在一般性的史书避讳外,在其纂修过程中,还因政治斗争而直接造成了实录的改修、重修等情况的出现。
这当然是官方史学与现实政治紧密相连的极端
例证,将官方史学在组织和运行中无时无刻不受到统治阶级政治因素干预和破坏的情况,给予了毫无遗漏、突出而充分地展现。
3、《大明会典》的编纂
《大明会典》也是明代官方史学活动的一项重要成果。
起源于明太祖时期,神宗时修成颁行。
《会典》以六部为纲,分类记述各种典章制度,后面附以历年事例,目的是“使官领其事,事归于职,以备一代之制。
”
现在看来,这部书确实是当今研究明代典章制度的重要资料来源,但它在编修过程中,在组织和运行中,也受到了统治阶级内部政治因素的干预和破坏。
4、万历朝官修“国史”
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1593)九月,礼部尚书陈于陛上疏,建议诏修纪传体“国史”。
这是明代自开国以来二百余年中惟一的一次纂修“国史”活动,因而很快得到了神宗皇帝的批准,并于次年三月正式开局纂修。
陈于陛在上疏中,对纂修“国史”的一系列问题都提出了详细的构想。
在此后被任命的五十余名总裁、副总裁和纂修官中,也有不少人为修史出
谋划策,纷纷提出建议。
但好景不长,两年以后,因宫中起火,特别是陈于陛卒后造成的“主议虚无人”和“同列害成”的主观原因而告罢。
在明代官方史学活动的组织和运行机制中,各种现实政治斗争对史学的干预和破坏的力量是极其强大的。
当然,这也并不是明代才有的现象,唐代史家刘知几早在此前八百余年就已经指出了官方史学的这一弊病,可以说,这是官方史学与生俱来的痼疾,其自身是不可能清除和解决这一赘瘤的。
第三节晚明史学三大家
1、王世贞:见教材
2、李贽:其著作有强烈的历史批判精神和突出的史学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主张历史评价不应“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二是把历史进程看作是种种不同历史人物活动的轨迹,不论这些历史人物的活动的性质及其后果如何,都应当在这个轨迹上反映出来。
三是表现在对众多历史人物与众不同的评价上,敢于非前人所不敢非。
3、谈迁:原名以训,字观若,明朝灭亡后,改
名迁,字孺木。
《国榷》总计32年才最终定稿。
在编年体明史中篇幅最浩繁。
取材主要根据列朝实录和邸报,参以其他明人著述百余种,对史事的记述十分慎重严谨。
黄宗羲:“详赡博辨,足资征信,在明季史乘中,要以此书为善。
”特点:①直书实录。
②长于评论。
③严于考订。
当然此书也有缺点,如有过于简略和自相矛盾或重复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