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熊继柏谈《黄帝内经》诊法学
国医大师熊继柏:通腑治脏,疗效关键的“一味药”
国医大师熊继柏:通腑治脏,疗效关键的“一味药”图*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曰:“五藏不平,六府闭塞之所生也”。
如果六腑发生闭塞,就必然引起五脏的病变,导致五脏生理功能不协调。
“五藏不平,六府闭塞之所生”的方法并不局限于肺与大肠相为表里的脏腑之间,可以运用于整个五脏六腑。
通腑治脏法是中医整体观念的一种体现,临证中恰当运用该方法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熊继柏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六十余年,通晓中医经典,谙熟方药,其在临床运用通腑治脏法治疗疾病的方法治疗各种疾病,疗效非凡。
今天,小师妹将其运用通腑治脏法治疗疾病的3则病案分享如下,供临床优秀中医师参考学习。
01通腑治脏法熊老指出通腑治脏法的理论依据来源于《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曰:“五藏不平,六府闭塞之所生也”。
如果六腑发生闭塞,就必然引起五脏的病变,导致五脏生理功能不协调。
脏腑之间通过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相合的关系,如手少阴心经属心络肠,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心与小肠构成表里相合的关系,其他脏腑亦是如此。
在生理功能上脏腑之间相互配合,如肺气肃降,则有利于大肠的传导、糟粕的排出。
大肠正常传导则有利于肺气的肃降。
病理上脏腑之间相互影响,如肺气肃降失常可引起大肠传导不畅,出现便秘。
大肠传导不畅亦可以影响到肺的肃降,出现胸闷、咳喘的症状。
后世亦有很多医家运用通腑治脏的方法,如吴鞠通《温病条辨》曰:“喘促不宁,痰涎奎滞,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主之”。
宣白承气汤由杏仁粉、瓜蒌皮、石膏、大黄组成,用于治疗“喘促不宁,痰涎奎滞”,即痰热引起的气喘,该方最特殊之处在于加入大黄治疗喘促,通过通大肠以治肺脏之病。
“五藏不平,六府闭塞之所生”的方法并不局限于肺与大肠相为表里的脏腑之间,可以运用于整个五脏六腑。
如治疗心火上炎引起的口舌生疮所用的导赤散中的木通就是通过利小便通膀胱来泄心火。
又如治疗肝火上炎引起的头痛、目赤、烦躁所用的当归芦荟丸中的大黄就是通过通大肠来泄肝火。
熊继柏讲《内经》(增订版)
熊继柏讲《内经》(增订版)
《黄帝内经》,为中医理论之基础,居四大经典之首。
篇帙浩繁,文理深奥。
欲求精通经旨,必须刻苦勤求。
前人所谓“皓首穷经”,亦即非浅尝可及之意也。
习中医者,《内经》不可不读,然读不得其法,则难挈其要领,明其精义,更无法学以致用矣!明张景岳整理《内经》,经文以类相聚,条理分明,使中医理论自成体系。
《类经》之作,实别具一格,但注文仍多古奥难解,读者仍不易全面领会。
熊继柏同志有见于此,积三十年《内经》教学与医疗实践之经验,撰写出《内经理论精要》一书。
全书十二章,首为概论,简介《内经》理论之出处及其学术思想,明本源也;次则叙述天人相应及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基本理论,序体系也;再次分列病证、诊法、治则、针刺,详诊疗也;书后两章摄生、运气,应自然也。
纵观全书,已熔《内经》于一炉,深入浅出,前后连贯,使《灵》《素》各篇之精义汇成一家,非长期刻苦钻研,实难臻此境地。
学问之道,务求贯通。
熊继柏同志精研《内经》,融贯全书,举纲提要,井然有序。
《精要》一书,不但与张氏《类经》先后媲美,便以读者学习运用;循此深入,并可升堂入室矣!。
从经典到临床:国医大师熊继柏《内经》与临证治验
谢谢观看
怎样学《内 经》
第三讲运用《内经》 理论,辨治疑难病
证
第四讲中医治病必须 辨证论治
第五讲感冒证治
第六讲咳嗽证治 第七讲哮喘证治
第八讲呕吐证治 第九讲泄泻证治
第十讲痢疾证治 第十一讲黄疸证治
01
第十二讲水 肿证治
02
第十三讲血 证证治
03
第十四讲眩 晕证治
本书是在《从经典到临床:熊继柏与临证治验十三讲》一书基础上,又增补熊继柏教授临证讲座十讲整理而 成。再版后书名也修改为《从经典到临床:国医大师熊继柏与临证治验》。
本书用时14小时35分。这就尴尬了。且不说看病2分钟也就刚够搭个脉,熊大师在书中特别擅长症状鉴别法, 认为不同的特异性症状是区分病机和用方之关键。
读书笔记
非常好的一本书,熊老师医术精湛,冶病条理清晰,中医人必读之书。
西医很难理解肺与大肠有什么关系,就好像我在西学中班讲课,讲到口舌生疮要利小便、治小肠,他们不明 白。
初读此书是在18年,当时经内经老师推荐,并有幸在北京听到熊老的现场授课,感受益颇多,于是购买了此 书,认真拜读,所记笔记仍在家中存放。
从经典到临床:国医大师熊继柏《内 经》与临证治验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内经
熊
熊继柏 书
失眠
痹证
胁痛
国医
经典
讲座 内经
疑难
经典
熊继柏
胃痛
理论
头痛
淋证
病
内容摘要
本书是在《从经典到临床:熊继柏与临证治验十三讲》一书基础上,又增补熊继柏教授临证讲座十讲整理而 成。《从经典到临床:熊继柏与临证治验十三讲》自2012年1月出版以来,深受全国广大读者喜爱,8年间多次重 印发行。很多读者反映这本书既有对中医经典尤其是《黄帝内经》学习方法的指导,又有熊老临证辨证思维和个 人经验,鲜活生动地演示了如何用经典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受益匪浅。为让更多人能聆听熊老的讲座内容,本书 新增补眩晕、头痛、胃痛、胁痛、痹证、失眠、淋证、便秘、痛经、崩漏10个新的病证证治。另外,熊老亲自修 订了原书中的一些错漏之处。再版后书名也修改为《从经典到临床:国医大师熊继柏与临证治验》。
国医大师熊继柏论《黄帝内经》“汗症”治疗
国医大师熊继柏论《黄帝内经》“汗症”治疗在《内经》中所载汗证颇多,如魄汗、多汗、炅汗、大汗、漉汗、灌汗、寝汗、夺汗、绝汗、漏泄等。
历代医家研究《内经》汗证,有按五脏分类者,有从病因分类者,有依汗出的表现特点分类者。
笔者认为,《内经》之汗证,约可分为以下四类。
1.自汗证在《内经》中称为魄汗、多汗。
《景岳全书·汗证》说:“自汗者,濈濈然无时,而动作则益甚”。
《内经》中的自汗证主要有炅汗、漏汗、灌汗等三种。
炅汗:炅,热也;炅汗,即热甚出汗。
阳热太盛,蒸发汗津,其汗甚多,又称之大汗。
《素问·举痛论》云:“炅则腠理开,营卫通,汗大泄。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于暑,汗。
”《素问·刺热篇》云:“肝热病者……甲乙大汗”、“心热病者……丙丁大汗”、“脾热病者……戊己大汗”、“肺热病者……庚辛大汗”、“肾热病者……壬癸大汗”。
《素问·疟论》云:“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
”《灵枢·经脉》云:“胃足阳明之脉……温淫汗出”,凡此皆指热甚出汗。
张介宾《类经》十六卷释曰:“热蒸于表则津泄,故腠理开而汗出。
”观仲景《伤寒论》所述阳明实热证之“大热、大汗、大渴”“潮热、手足濈然汗出”;吴鞠通《温病条辨》所述暑温证之“汗大出”等,皆属此类。
后世治疗此证,法主清热止汗,一般选用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漏汗:指外受风邪,又兼体内有热,风热相迫致汗漏如泄。
《灵枢·营卫生会》称之为漏泄,谓“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故命曰漏泄。
”又《素问·风论》载有“饮酒中风,则为漏风”证,亦以漏汗为主要表现。
张介宾说:“酒后中风,则汗漏不止,故曰漏风。
”漏汗、漏泄、漏风,皆系风袭于表,腠理开疏,汗漏如泄之证,故其汗出多伴恶风,治法亦须疏风固表止汗,可选玉屏风散之类。
灌汗:谓大汗淋漓,如水灌不止。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肺脉软而散者,当病灌汗。
熊继柏谈经典与临床
熊继柏谈经典与临床讲述者:熊继柏熊继柏简介: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主讲《内经》课,并主讲过《难经》、《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和《中医内科学》。
先后8次被湖南中医药大学评为优秀教师、教学效果好的老师和学生最喜爱的老师,近几年来更是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等全国20多所中医药院校、医院讲学、会诊,听众逾万人,是一位真正的名师。
本文根据熊继柏教授2007年在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讲座录音整理而成,全文如下:朋友们大家好!我今天一来就碰到很多的老朋友,七七届如今挑大梁的来了很多人,我们难得见一面啊!我是1979年进中医学院教书,今年是2007年,我们相隔应该是28年,我都老了,头发已经白完了,说话也没有原来那么利索了。
我今天来,美其名曰讲座,倒不如说来跟大家见见面,是很高兴的一件事。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读中医经典,重临证实践”。
这个题目既可以分而言之,也可以合而言之。
分而言之,我们学中医,第一要熟读中医经典,第二要重视临床实践。
为什么要熟读中医经典呢?中医经典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理论基础是我们中医学的基座,就好比建高楼大厦,这个基座建得牢不牢固,就标志着楼房能不能建高,座如果建得不牢固,这座楼房最多建到三层四层,不能建成高楼大厦。
我们中医学就是如此,你基础很牢固、很扎实,你的水平肯定会越来越高。
我们要想当名医,如果不读中医经典,那恐怕是办不到的。
我们过去讲中医经典,习惯地讲第一部是《黄帝内经》,第二部是《难经》,第三部是《伤寒杂病论》,第四部是《神农本草经》,这是习惯上讲的四大经典。
可是《神农本草经》是讲中药的,是药物学的起源、基础,我们作为临床中医来讲,《神农本草经》可以不把它列为中医经典。
第一个经典《黄帝内经》是无可非议的。
因为中医的理论体系来源于《黄帝内经》。
在《黄帝内经》里面构成了中医学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十大学说,现在也有人讲九大学说——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病证、治疗、养生、运气,其实还有一大学说,就是针刺学说,所以这样归纳起来还是十大学说,这个十大学说的形成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
史上最牛:熊继柏讲怎样学内经(下)
史上最牛:熊继柏讲怎样学内经(下)第四点,临证运用。
我们读经典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临床实践。
中医之所以不倒,就是因为能看好病。
但看病是一个很过硬的功夫,我们怎么才能把临床水平提高?就是学好理论知识,学以致用,用以指导临床,这才是最正确的途径。
有的人只想走捷径,偷学几个秘方。
前些年,有些外地来的,包括外国的、台湾的等等,他们都说去熊老师那里,熊老师那里门庭若市,一定有什么秘方。
我说是有秘方不错,但秘方也是在理论指导下使用的。
所以我们学习经典的最终目的不在于标榜一下你的理论如何深,不在于显示你有如何多的造诣,关键是在于用理论指导临床,这才是真正的本领,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临床医生来说,就应该这样。
学经典的目的就是学以致用,如果你学而不用,即使你书读得再熟,背得再好,等于没背,因为你没有使用啊。
书上的东西你如果不能用于指导实践,那还是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你自己的。
只有在运用中,你会不断地加深认识,进一步理解,这才会成为你自己的知识。
所以我们要养成这样一个习惯,理论与实践绝不要脱节。
刚刚上临床,往往有这种现象,书本上的知识好像与临床上的不一致,挂不上勾。
这里一定有两个问题:一是你的带教老师有问题,二是你的知识还不能达到临床运用的水平。
你不能拿来用,因为你太不熟悉了。
无非就这么两个问题。
所以我一再地讲,学中医有一个“三不”基本条件:不蠢、不懒、老师不糊涂。
老师是什么标准?韩愈曾经在《师说》中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能不能传道、能不能授业、能不能解惑,这是老师的基本标准。
如果一个老师这三条都不能达到,那么这是你老师的问题。
医生也是有标准的,毛主席不就说过:“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
你能不能救死,能不能扶伤,能不能实行人道主义,这是医生的起码标准。
医生就要解决问题,老师就要能传道授业解惑。
那我们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水平呢?就是要学理论,学以致用,这是很重要的。
所以我们读经典,除了读懂读熟,达到融会贯通这样一个水平以外,更重要的就是临证应用。
国医大师熊继柏:仲景经方治疗急难...
国医大师熊继柏:仲景经方治疗急难...刘观涛按:近日,熊继柏教授(照片见图)的文章,得到了大家的超级喜欢和疯狂转发。
熊老是我个人非常喜爱的专家之一,我曾经在“全国经方应用高级讲习班”上说,有四位名老中医,是我这些年最为推崇的: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冯世纶教授、河北中医药学院李士懋教授、湖南中医药大学熊继柏教授、江西中医学院姚梅龄教授。
几天刊登熊老的这篇文章,曾经给我很大的震撼,曾为我学习经方过程中一盏永远温暖而明亮的灯盏。
仲景经方治疗急难病证十则湖南中医药大学熊继柏大家好!首先感谢大家热烈的掌声。
今天讲的题目是“仲景经方治疗急难病证”。
首先讲一些题外话,我觉得要当一个好的中医,必须具备几个条件:第一,扎实的理论功底。
扎实的理论功底主要来自中医经典,如果不学中医经典,或者是不能很好的学习中医经典,就不可能有扎实的理论功底。
当然中医经典是一个主要方面,要当一个好的医生,不仅中医经典的理论功底要扎实,而且方药要纯熟。
经典理论扎实,方药纯熟,才是真正的理论功底,这个功底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得到的,而是需要三年、五年的刻苦学习。
学中医经典,不仅要读懂,而且要读熟,并且要掌握,更重要的是运用。
怎么样学好中医经典呢?第一要读懂、读熟,第二要熟练掌握,第三要灵活运用。
灵活运用是关键,光读书不掌握,等于没读,一定要掌握了,并且能运用了,才是真正地融贯了经典。
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不可能当个好医生。
扎实的理论功底来源于中医经典,而中医经典的第一部书应该是《黄帝内经》,第二是《伤寒论》,第三是《金匮要略》,第四从我们现在临床使用价值的角度来看应该是温病学,主要是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和叶天士的《温热论》。
这是第一点,要当一个好医生首先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
第二,丰富的临证经验。
临证经验来源于长期的实践,而不是短暂的实践,一年、两年,甚至于三年、五年的临床医生都不可能谈有多少临床经验,因为古人大量的理论还不知道如何运用,临床上千变万化的疾病还有大量没有见到过,所以不可能谈有多少临床经验,十年以上可以谈谈临床经验。
国医大师系列——熊继柏谈怎么学中医?
国医大师系列——熊继柏谈怎么学中医?大医双合 DaYi Shuanghe第109期每天一期,弘扬中医导读:熊老十六岁开始行医,从事中医临床五十余年,中医高等教育三十多年。
对于中医从什么书入门学起,师承派和学院派各自优劣,老先生以朴实的语言讲解,给予年轻医生和中医爱好者诸多启示,也让更多人思考如何在学院派的时代洪流中学习和传承中医。
我不讲规律,我就讲讲我是怎么读书的。
我的第一个老师,胡岱峰老师,他是清朝秀才,古文功底好得不得了,他的古文真是学究式的。
他说我能读书,不能跟大家一起读,要开小灶,因为我们那时候是一个班。
让我开小灶就是学习《伤寒论》,读的是《伤寒论新注》。
开始是读原文,老师的标准就是背。
第一,读的是原著,没有水分,至少没有现在的书这么多水分。
我不是读的现在的书,我读的是原著,这是第一。
现在的教材里面有很多是人为的错误,人为的复杂。
第二,我读中医书,并且读得比较熟。
恐怕大部分人虽然读是读过,但没有读得这么深,读得这么熟,尤其是现在科班出身的,尽管对某一门很熟,比如讲《金匮》的对《金匮》不是很熟,讲《伤寒》的对《伤寒》不熟。
我的第一位老师教我通读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到1961年,我又拜第二位老师了,他是陈文和老师,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院毕业的,他是在国内学中医,然后到日本去深造。
陈老师发现我读书读得好,但有明显的缺陷,第一,没学过温病学;第二,没读《内经》。
温病学和《内经》讲些什么东西,我确实都不知道。
我后来见到我第一位老师胡老师时,我就问他为什么不教我读《内经》?他说:“你那么小,读什么《内经》,那是你读的啊?到时候你自然就可以读。
”我问他要到什么时候?“当几年医生以后,到20多岁30岁时再读吧”,这是胡老师跟我讲的,他叫我到二三十岁再读《内经》。
在陈老师那里,他就教我读《内经知要》,其实我原来真正的《内经》功底就是《内经知要》,温病功底就是《温病条辨》。
《温病条辨》拿到手以后,我的感觉就不一样,这都是我原先不知道的。
国医大师熊继柏治疗疑难重病验案两则
国医大师熊继柏治疗疑难重病验案两则疑难顽疾之所以难治,多是因病情复杂、诸症交织。
面对疑难顽疾,l国医大师往往能够透过表象,分析病证本质,抓住根本,然后对证用方,往往药到病除。
【验案一】经前泄泻便血:经前泄泻便血是妇科病,有个病人月经前大便下血、大便溏泻,已经10多年了,在西医院多次诊断的结论都是乙状结肠炎。
每逢月经前一个星期之内拉肚子,大便溏泻,接着就是下血,血色偏淡红一点,但还是红色。
张仲景《金匮要略》云:近血是湿热,用【赤小豆当归散】;远血是脾经的虚寒,用【黄土汤】。
病人当时一讲经前大便下血、便溏,就想到是远血,但是她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每逢经前才会大便泄泻,而不来月经的时候,或者是月经过了以后,泄泻也就随之没有了,不需要吃药也会好,每个月都如此。
关于经前泄泻,中医妇科学讲得很多,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中讲:经前泄泻的病机是脾虚。
当然经前泄泻肯定是脾虚,这一点毋庸置疑,这个病人是大便之后便血,因此她是远血。
有很多人、很多妇科专家都就经前便血立过方,比如傅青主提出【顺经两安汤】,我当时也想过【顺经两安汤】,但没有用。
张景岳在《妇人规》里面有一个约营煎,是清血热的,组成是生地、白芍、黄芩、荆芥炭、续断、地榆炭、乌梅、甘草。
而现在这个病人也不是热证,而且是明显的远血,又是10多年的经前泄泻,显然是脾阳衰弱,她的舌和脉都表现了虚寒征象。
因此,就根据《金匮要略》关于远血的论述,诊断为脾阳衰微引起的经前泄泻和远血,于是就用了一个标准的【黄土汤】,没有加减,这个病就治好了。
【验案二】肿胀重症:患者是一个36岁的小伙子,有水肿、腹胀、腹痛、大便溏泻等症状,诊断为克罗恩病。
治疗一个月,水肿更厉害,就抬到门诊。
刻诊:病人不能起身,问病、看脉都是在担架上,患者一身浮肿,头面及下肢部肿势尤甚,按其皮肤凹陷不起,腹部胀满,尤其是阴部肿胀明显,阴茎、阴囊尽肿,阴囊肿大如球,伴有腹痛,大便溏泻,日泻4~6次,并有畏寒、肢厥、气喘这样一些兼症,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沉细迟。
国医大师熊继柏先生辩证论治经典案例分享
国医大师熊继柏先生辩证论治经典案例分享
患者钟某,男,66岁,长沙人。
初诊(2005年06月07日):患者14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胁背疼痛,胸闷,胸胁部有明显的拘急紧迫感。
伴口苦,自汗,头晕。
耳鸣,欲吐。
在外院具体治疗不详。
后无明显好转。
纳差,大便结,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辩证:痰热胸痹,肝风拘急。
治法:通痹宽胸清痰热,平肝熄风止拘挛。
主方:小陷胸加枳实汤合镇肝熄风汤。
黄连,法半夏,炒瓜壳,代赭石,炒龟板,生龙骨,生牡蛎,白芍,甘草,玄参,天冬,川牛膝,川楝子,枳实。
10剂,水煎服。
二诊(2005年06月17日):诸证悉减,但胸背胁部拘急感未减,舌苔仍黄腻,脉滑数。
上方小陷胸加枳实汤合镇肝熄风汤加木瓜,全蝎,僵蚕,地龙,浙贝。
10剂,水煎服。
三诊(2005年07月06日):胸痹心痛及胸胁部拘急已减,但休息时显减,站立行走时则拘急感复增,口中多痰,口干。
舌苔黄腻,脉转滑而细。
拟小陷胸加枳实汤合镇肝熄风汤加贝母、白芥子。
本证一为痰热结聚胸膈,出现胸闷、胸痛、口苦欲呕及舌苔黄腻等症;二为肝风内动出现胸胁部拘急及头晕、耳鸣等症。
其治则针对二证,一以小陷汤加枳实汤苦辛通降;二以镇肝熄风汤熄风止挛急。
熊继柏:读中医经典 重临床实践
熊继柏:读中医经典重临床实践湖南中医药大学熊继柏同志们,朋友们,大家好!有幸来参加全国的经典临床研讨班。
今天讲的题目就是“读中医经典,重临床实践”。
这个题目分而言之是两个内容:第一个是要认认真真地攻读中医经典;第二个是要扎扎实实地从事临证实践。
合而言之,就是一个内容:我们读中医经典的目的,就是要用以指导临证实践。
一、读中医经典为什么要提倡读中医经典呢?我们过去讲中医经典,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
但是从实际作用和价值而言,应该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还有温病学。
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有了《黄帝内经》,才有我们中医学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诊法学说、治疗学说、病证学说、针刺学说、养生学说、运气学说等,这一整套理论体系的形成出自《黄帝内经》,这是无可非议的。
《金匮要略》和《伤寒论》这两部书,一部是讲外感病的辨证论治体系;另一部是讲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体系,所以我们必须熟读《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因为它构建了外感病和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体系,可以指导我们去辨证。
那为什么温病学也应该上升为经典呢?因为整个温病学,当然主要是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和叶天士的《温热论》,它形成了治疗外感热病的比较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系统地提出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的法则,而且系统地提出了相应辨证之下的主方以及药物。
所以,我们要想治外感病,治外感热病,也就是现在所讲的急性病,甚至于急性传染病,不学温病学是不可以的。
所以从临床实用的价值来讲,温病学应该上升为经典理论。
我们作为一个中医,应当熟读这些经典,要认认真真地攻读这些经典,才有可能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理论功底,这就是“读中医经典”。
二、重临床实践(一)中医的生命力在临床我发表过一个观点,就是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中医生命力旺不旺盛取决于临床水平的高低、临床本领的大小、临床疗效的好坏。
熊继柏教授辨治头痛的重要经验
熊继柏教授辨治头痛的重要经验熊继柏教授是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国家级名中医。
熊老年过七旬,学验俱丰,对中医经典理论十分熟稔,坚持临床56年,诊治患者近85万人次,临证经验十分丰富。
不久前,熊老入选国医大师拟表彰名单,这是对熊老医术的充分肯定。
现将熊老治头痛的经验汇录成文,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头痛源流《黄帝内经》称头痛病为“脑风”“首风”,《素问·风论》认为其病因乃外在风邪寒气犯于头脑而致。
《东垣十书》指出外感与内伤均可引起头痛,据病因和症状不同而有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还补充了太阴头痛和少阴头痛,从而为头痛分经用药创造了条件。
《丹溪心法》认为头痛多因“痰”与“火”。
明代徐春甫在《古今医统大全·头痛大法分内外之因》对头痛病进行总结说:“头痛自内而致者,气血痰饮、五脏气郁之病,东垣论气虚、血虚、痰厥头痛之类是也;自外而致者,风寒暑湿之病,仲景伤寒、东垣六经之类是也”。
《济生方·头痛论治》云:“夫头者上配于天,诸阳脉之所聚。
凡头痛者,气血俱虚,风寒暑湿之邪,伤于阳经,伏留不去者,名曰厥头痛。
盖厥者逆也,逆壅而冲于头也。
痛引脑巅,甚而手足冷者,名曰真头痛”。
关于头痛的治疗,《伤寒论·厥阴病》有“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的记载。
《冷庐医话·头痛》曰:“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项;属阳明者,上连目珠,痛在额前;属少阳者,上至两角,痛在头角。
以太阳经行身之后,阳明经行身之前,少阳经行身之侧。
厥阴之脉,会于巅顶,故头痛在巅顶;太阴少阴二经,虽不上头,然痰与气逆壅于膈,头上气不得畅而亦痛”。
头痛的主症头痛是指患者自觉头部包括前额、额颞、顶枕部甚至全头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头痛既是一种常见病证,也是一个常见症状,可以发生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
熊继柏:如何学习《内经》
熊继柏:如何学习《内经》作者/熊继柏⊙编辑/李剑光【作者简介】熊继柏,湖南中医药大学知名教授,国家级名老中医,湖南省名中医,13岁从祖父习医,16岁单独行医,从医45年,善于辨证施治,精于理法方药,对内科杂病、儿科病及妇科病经验丰富,对急性热病和疑难病证经验独到。
熊老学验俱丰,思维敏捷,语言风趣,尤擅讲学,曾8次被湖南中医药大学评为优秀教师、教学效果好的老师和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一、《内经》的主要特点这一次的学习,主要是讲经典与临床,主要的目的是来学经典。
今天讲第一个内容,怎样学《内经》。
我们知道《内经》难学,读《内经》的人看到《内经》就伤脑筋,讲《内经》的人,估计全国没有哪个老师会说《内经》好讲,都怕讲《内经》。
所以《内经》这个学科要想找个老师是不容易的,因为《内经》讲得不好就枯燥无味啊。
从这种情况我们就可以看到,《内经》确实难学。
为什么难学呢?因为它具备了一个特点,就是王冰所讲的“文简意博,理奥趣深”。
“文简”,文辞简练,先秦文学啊,焉得不简练啊;“意博”,内容广博,上及天文,下及地理,中及人事,什么内容都有。
不仅讲人的生理病理,不仅讲人与自然的统一,不仅讲辩证法,而且还涉及天文、地理、术数,包罗很广。
“理奥”,理论深奥。
因为《内经》一百六十二篇文章不是一个人写的,也不是一个时代成书,所以它的理论显得特别凌乱,我们读后需要把它加以融会、加以提高、加以总结。
《内经》是我们中医学理论的导源,中医学的整个理论体系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
我们中医学的理论,几千年以来,基本上没有脱离过《内经》这个范畴。
我们现在讲的理论基本上都是出自《内经》,不论你怎么讲,其源头都是在于《内经》,所以他的理论特别深奥。
于是乎意趣也就深远。
正因为有这样几个特点,所以我们读《内经》就显得很难。
姚止庵不是说了吗?“后人见之不敢读,读之不能解,解之不尽明。
”为什么不敢读呢?搞不明白啊,即使解释也解释不通啊!历代的《内经》注家特别多,代代都有注家,他们对于《内经》的研究是花了大量的精力,出了很多的著作,但往往为一个字、一句话、一个观点或一个理论扯不清。
国医大师熊继柏谈中医治病如何三因制宜
国医大师熊继柏谈中医治病如何三因制宜中医治病离不开整体观,所以中医一定要认识整体。
所谓整体,它不仅包括人本身这个整体,更重要的是各个方面的因素都要考虑,尤其是天人合一。
中医有一个著名的治疗原则叫“三因制宜”,就是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中医重视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去处方治病,比如热天,以天热为主,就是多暑热;比如冬天,以寒冷为主,就是多寒。
我们在治病的时候,那就肯定要区别热天和冬天,治病用药因时令而有所区别,热天我就要尽量避免用大热药。
比如我昨天作报告的时候,一个人向我提了个问题,是关于用附子30g。
我当时就给了他一个全面答复。
最后他们说我答复得很负责,我不负责行吗?他已经产生了误解,他因为误导产生了误解,他认为什么病都可以用附子,哪有这个道理?热天你就不能随便用附子。
大热天的时候,外面高温40度,你给人家开桂枝、附子、干姜、麻黄,就会出问题。
我就遇到这么个事例,那还是早些年的事,有一位村支部书记得了病,恶寒,发烧,无汗,一身疼痛,典型的伤寒证的表现。
一个农村医生给他开了麻黄汤。
这位医生读了《伤寒论》,照着《伤寒论》的麻黄汤开方,这是生搬硬套。
麻黄汤开了以后吃了三付,一点儿都没好,照样是恶寒无汗。
医生又让他吃三付,而且加了量。
结果第二个三付只吃了一付,鼻子开始出血,鼻衄,接着就是咳嗽吐血,那农村医生就慌了,跑了几十里山路,急急忙忙找我了。
我去了一看,这个人脉象洪大,还是无汗,还是一身疼痛,还是特别怕冷。
对于脉象洪大、舌苔黄厚,他偏偏看不到这一点,老是用麻黄汤,这不就麻烦了,这就出了大问题了。
我给他用什么方?用小承气汤加羌活、防风就治好了。
小承气汤加羌活方名叫三化汤,是《医宗金鉴》里的。
用小承气汤是因为火郁在里,阳气不能外达,当然外面还有点表证,我把火一泻,阳气就能够通达,再加一点点解表药,恶寒、无汗、身痛就解决了。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叫“因时制宜”。
我们看一下《温病学》里的“温病”名称,全是因时取名,如春温、冬温、暑温、湿温、秋燥、伏暑,哪一个不是因时取名字?各个阶段的用方也就不同,温病外感在卫分的,如果是冬温、春温、风温,一定是用银翘散、桑菊饮;如果是在秋天,一定是桑杏汤;如果是夏天,在卫分,一定是新加香薷饮,这就完全不一样。
读熊继柏《从经典到临床》笔记
读熊继柏《从经典到临床》笔记熊继柏教授为国医大师,第一批湖南省名中医,《从经典到临床》这本书是熊继柏教授把《黄帝内经》跟临床深度结合的产物。
这里摘录了这本书中一些本人认为比较重要的观点:1.弦脉,紧也,有劲的脉;滑者,溜也。
2.外风内风都是一个“动”字,内燥外燥都是一个“干”字,寒邪偏盛伤阳气,最容易造成水肿、水气不化,湿气偏盛就黏腻,就容易伤脾胃。
3.刘河间:大黄配荆芥,倒换散,治小便癃闭;升降散,治瘟疫咽喉痛。
4.“汗出偏沮”,出汗的这边容易发生偏枯。
5.血竭散:血竭归芍蒲桂延,治疗血癥。
6.水饮腰痛:腰痛吐水,可以用禹功散+五苓散,禹功散:丑牛、小茴香。
7.黄芪赤风汤:黄芪、赤芍、防风,主治:诸疮诸病或因病虚弱者。
8.六君子汤加紫菀、百合是治疗肺痨病中脾肺两虚证的验方。
9.治疗慢性哮证:六君子汤+熟地、当归。
10.二味参苏饮(人参一两、苏木二两)治疗淤血喘。
11.噤口痢:实证用开噤散。
12.肝火必然有三个症状:心烦、口苦、目赤并见舌红。
13.白及专门治疗肺空洞、肺穿孔。
14.酒精中毒的肝病、肝炎用桅子大黄汤。
15.中焦虚寒吐血用柏叶汤,柏叶汤:侧柏叶、干姜炭、艾叶、马通汁(童子尿)。
16.赤石脂、干姜炭代替灶心土。
17.肾病、慢性肾病、尿血、隐血长期不退,用六味地黄汤合大补阴丸再合二至丸。
18.上部出血(衄血、咳血、吐血):白茅根、茜草炭、藕节、大黄;下部出血:地榆炭、侧柏叶炭、蒲黄炭。
19.清瘟败毒饮治疗流行性脑膜炎的高热、头痛,并斑疹、抽搐、昏谵等证的特效方。
20.五痿汤主治脾肾虚弱痿证:四君子汤+黄柏、知母、当归、麦冬、苡米。
21.风寒三邪客于经络,以致经络闭阻,气血不达可成痿,用黄芪虫藤饮;22.湿疹用萆薢渗湿汤加苦参;五味消毒饮用于一般疮疹;风疹块和风疹为风热所致,主方为消风散;消风败毒散和枇杷清肺饮用于治疗面部痤疮。
23.附子走而不守,干姜守而不走:干姜守中焦而不走四肢,附子走四肢而不守中焦,附子重点是温肾阳,同时也可以温心阳,温肾阳是重点,典型的肾阳虚才能用附子。
国医大师熊继柏细谈咳嗽治疗及经验方
国医大师熊继柏细谈咳嗽治疗及经验方咳嗽源流关于咳嗽的病名,《黄帝内经》中有《咳论》,专门讲咳而没有讲嗽。
但在《咳论》以外的许多篇章,却大量论及咳嗽。
也就是说,在《黄帝内经》中既言咳,又言咳嗽。
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有两篇专门论咳嗽:一篇是《咳嗽上气》,另一篇是《痰饮咳嗽》,明确地提出了“咳嗽”这个病名。
大概从宋代开始有了咳与嗽的区别:“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声有痰为咳嗽”。
持此观点的医家有刘河间、李中梓、赵献可等。
是否有必要如此区分呢?我们比较两段《黄帝内经》原文就清楚了。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秋伤于湿,上逆而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两者均讲的是秋伤于湿出现咳嗽,说明咳与咳嗽没有区别。
所以,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说:“嗽与咳一症也”。
因此,咳即嗽,嗽即咳,在临床无区别的必要。
咳嗽主症《黄帝内经》中常提到“咳嗽上气”,说明咳嗽就是气往上逆。
刘河间《伤寒六书》中说:“肺主气,肺为邪所乘,邪气伤肺,气逆而不下,故令咳嗽”。
指出是肺气上逆而不能下降,故发为咳嗽。
因此,咳嗽这个病名实际上就是一个症状,是肺气上逆引起的发声。
《医学三字经》说得更清楚:“气上呛,咳嗽生”。
说明它是一个单独的症状。
咳嗽辨治要领主要有两点:一辨外感、内伤;二辨咳嗽之兼症。
1、辨外感、内伤咳嗽既有外感,又有内伤,这一点在《黄帝内经》中早有明确记载。
《素问·咳论》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
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意指外邪伤皮毛,可内伤于肺;寒冷的饮食进入胃中,亦可循肺之经脉上至于肺而发为咳嗽。
为何从肺之经脉上至于肺呢?因为肺之经脉起于胃中。
《灵枢·经脉》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因此,咳嗽的病因主要就是两方面:外受寒邪,内伤寒饮,一个外邪,一个内邪,也就是“外内合邪”。
从经典到临床熊继柏《内经》与临证治验十三讲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从经典到临床熊继柏《内经》与临证治验十三讲》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内容摘要
他还鼓励读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实践,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治疗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 技能。 《从经典到临床熊继柏《内经》与临证治验十三讲》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书籍,它不仅介绍了《内 经》的基本理论,还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案例展示了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实际治疗中。这本 书对于想要提高自己中医临床水平的读者来说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
阅读感受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生动有趣。熊继柏教授的讲解深入浅出,条分缕析, 让人听得津津有味。他善于将复杂的中医理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让人 能够轻松理解并掌握。同时,他还通过大量的临床案例和治验,让读者更加直观 地了解中医经典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阅读感受
这本书的价值非常高。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医经典的精髓和 内涵,掌握中医临床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我们还可以学习到熊继柏教授的临床经 验和心得,这对于我们提高自己的医术水平非常有帮助。
精彩摘录
《从经典到临床熊继柏《内经》与临证治验十三讲》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中 医书籍。它不仅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医经典理论及其临床应用,还结合了作者自 己的临床经验和心得体会,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和实践经验。对于中医 从业者来说,这本书是一本宝贵的参考书;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也可以帮 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医和健康知识。
阅读感受
阅读感受
《从经典到临床——熊继柏《内经》与临证治验十三讲》读后感 《从经典到临床——熊继柏《内经》与临证治验十三讲》是一本深入浅出、 理论实际的中医经典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医经典的无穷魅 力和熊继柏教授的深厚学术造诣。
熊继柏:中医治病最关键的四个法则
熊继柏:中医治病最关键的四个法则第一就是治病求本。
治病要推求疾病的本质,要找出疾病的原因,这就叫治病求本。
我刚才谈到的风湿性关节炎,就是中医的痹证,其实就是例子,它的治疗就体现了治病求本,推求疾病的本质。
同样是关节疼痛,同样是一身肢节痛,我们一定要搞清楚它的原因是风邪,或是寒邪,或是湿邪,或者风、寒、湿邪都有,还要辨别以谁为主,或者是湿热。
这不就是我前面讲的辨证,不就是治病求本吗?还要辨别他的病以哪个脏为主,是上肢痛得厉害些,还是下肢痛得厉害些?一方面辨别病邪性质,一方面辨别病变部位。
这就是推求本质,针对疾病的本质治疗,称为治病求本,这点非常重要。
比如我们治肝炎,西医认为肝炎就是肝脏的问题。
中医治肝炎没那么简单,湿热伤肝,这是一种肝炎,要清泄湿热;是肝脾失调,要治脾;还有肝肾亏损、肝脏瘀血的问题,还有水气停聚形成腹水腹胀的。
我们必须要搞清楚,是属于湿热,或是属于寒湿,或是属于瘀阻,是属于肝与脾还是肝与肾的亏损失调的问题。
必须搞清这些,才能分别施治,这就是治病求本。
又比如治咳嗽。
咳嗽就是一个表面症状,而中医治咳嗽没那么简单。
首先辨清是外感咳嗽还是内伤咳嗽,外感者有属于风寒的,有属于风热的,有属于风燥的;内伤咳嗽有属于痰饮的,有属于肝火犯肺的,有属于脾湿影响的,有属于肺阴虚的,有属于肾阴虚的,或者是肺肾两脏阴虚的。
应该诊断辨证之后再因证施治,这就是治病求本,一定要针对病的本质去治疗。
我们治病不是针对表面症状,而是针对疾病的本质,这就是要害所在,所以中医治病是治根本的。
有老百姓讲西医是治标的,中医是治本的,老百姓的这个话是有道理的,当然不完全正确,不尽然。
但是,说到底中医治病是针对本质的,这是一个雷打不动的法则,是第一个法则。
第二个法则就是平调阴阳。
平调阴阳是个大法则,也叫协调阴阳。
《内经》有句话叫“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阳病怎么要治阴,阴病怎么要治阳呢?它是从平调的角度出发,它在认识上有一个前提,就是“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四诊合参缺一不可–经方派
四诊合参缺一不可–经方派125 阅读小编说在工作中,经常有病人在网上给中医发邮件,甚至把医院的检查片子也发过来,想请中医生开方用药。
但是只看看片子就开药方,对中医而言是很草率的行为。
因为,中医自古以来就主张察色按脉,要看病人的精气神,所以必须见人,才可以出方。
《黄帝内经》称为“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小编特摘选国医大师熊继柏的《中医看病必须四诊合参》(选自《中医创造奇迹——熊继柏诊治疑难危急病症经验集》)以及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黄煌《中医看病的思考》(选自《经方的魅力——黄煌谈中医》)两篇文章,或可对你有所启发。
中医看病必须四诊合参文|熊继柏我们都知道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四诊。
《难经》曰:“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内经》亦讲到:“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
”由《难经》到《内经》,老祖宗已经为我们定下四诊,但是我们在临床中能不能用、会不会用,这是个大问题。
有些人是学而不用,有些人是学了不会用。
望、闻、问、切四诊无论哪个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
《素问·五藏生成篇》指出:“夫脉之大小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藏之象,可以类推……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作为中医,既要善于望,又要善于闻,更要善于问,而且还要善于切,四诊合参,缺一不可。
望诊,包括望神色形态、望面色、望眼神、望动作举止、望舌荅、望舌色,这都属于望诊。
一些关键病、疑难病,尤其是危重病,望诊特别重要。
其中,尤以望神和望舌最为重要。
我们学过很多的望诊知识,比如望舌,白苔、灰苔、黑苔、黄苔分别主什么病?红舌、绛舌、黑舌分别主什么病?舌体有胖有嫩,舌质有紫有红有淡。
这些基本的知识我们都学过,但最大的问题是在临床上会不会用。
我讲几个活生生的例子吧。
第一个例子是我当年在农村当医生,一个19岁的女孩子,姓文,因为感冒发热,当地医生没治好,被送到当地人民医院。
熊继柏教授疑难病案治验钩沉
熊继柏教授疑难病案治验钩沉
周雄根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年(卷),期】2013(011)001
【摘要】熊继柏教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内经名家,名动三湘,精研经典,学富五车,而熊继老运用《内经》理论指导疑难病例的辨证施治,可谓是出神人化;对于疑难病例的思辨过程真如庖丁解牛,信手沾来,直入肯綮。
这次在“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班”得以亲聆熊继老的教诲,特记录熊继老数例一诊即效的疑难病案,彰显一代名医治疗疑难病例“如鼓应桴”的神韵风采。
【总页数】2页(P80-81)
【作者】周雄根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医学科,上海,200437【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熊继柏教授辨治发热验案五则
2.熊继柏教授辨治痹证的经验
3.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辨治肾病性水肿经验采撷
4.治痿未必独取阳明——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从《黄帝内经》理论出发治疗痿证思路探讨
5.从熊继柏教授辨治腰痛验案谈辨证论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医大师·国医大师熊继柏谈《黄帝内经》诊法学〔摘要〕熊继柏教授认为《黄帝内经》诊法学内容主要包括:诊法学的整体观思想;四诊合参的诊察方法;审察病机的纲领。
望诊之法包括察部位、辨脏腑,察神色、观成败,察形态、测病变;闻诊之法包括听声音、嗅气味;问诊之法包括问病情、审病因;切脉之法包括诊脉的一般要求、切脉的部位、测脉的至数、察脉的胃气、脉象的主病、脉合四时阴阳、脉合病证阴阳。
审察病机的纲领主要包括五脏六气病机、阴阳寒热病机、邪正虚实病机、气血营卫病机。
《黄帝内经》诊法学思想内涵丰富,对中医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黄帝内经》;诊法学;整体观;望闻问切;病机;熊继柏〔中图分类号〕R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18.02.001Discussion on Diagnosis in Huangdi Neijing by Na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ster Xiong JiboYE Peihan,SUN Guixiang*,HE Qinghu*(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Hunan 410208,China)〔Abstract 〕In opinion of Profossor Xiong Jibo,the diagnostics of Huangdi Neijing mainly include the holism thought ofthe diagnosis,four diagnostic methods,program of examination of disease pathogenesis.The inspection method include the observation site,differentiation of viscera,observing the look,view of success or failure,observation form,measuring lesions.The method of inquiry include the examination of the condition and the cause of trial.Pulse -taking method include the general requirements,the position of the veins,the motility of the veins,the stomach Qi of the veins,the main diseases of the pulse,Yin-Yang of the four seasons of the veins,and Yin-Yang of pulse syndromes.Program of examination of disease pathogenesis mainly include five -organs six -Qi pathogenesis,Yin -Yang cold -heat pathogenesis,evil -positive deficiency -solid disease pathogenesis,Qi -blood Ying -Wei pathogenesis.The thought of diagnosis from Huangdi Neijing has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in the clinical practi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Keywords 〕Huangdi Neijing ;diagnostics of TCM;holism;inspection;auscultation;olfaction;inquiry;pathogenesis;XiongJibo叶培汉,孙贵香*,何清湖*(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2018年2月第38卷第2期Feb.2018Vol.38No.2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收稿日期〕2017-12-05〔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医大师熊继柏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资助;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国家重点学科开放基金项目(2013ZYZD21);湖南省卫计委科研项目(B201546);2014年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201407004);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改项目(JG2014B043)。
〔作者简介〕叶培汉,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诊断学。
〔通讯作者〕*孙贵香,女,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E-mail :84663423@ ;*何清湖,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E-mail :hqh1111@ 。
诊法,即诊断疾病的方法。
中医诊断理论的形成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其中《黄帝内经》论述了望神、察色、观形、闻声、问病、切脉等内容,强调整体观和辨病辨证相结合,为中医诊断学奠定了理论基础[1]。
本文根据熊继柏教授在2017年11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诊断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年会上的学术报告及相关资料予以整理,详细阐述《黄帝内经》诊法学内容及其对中医诊断学发展的贡献。
本文引用:叶培汉,孙贵香,何清湖.国医大师熊继柏谈《黄帝内经》诊法学[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8(2):117-121.1171诊法学的整体观思想《内经》论诊法是以整体恒动观为指导,以藏象经络为基础,“从外知内”“以表知里”“以常测变”,全面诊察,综合分析,测知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进而作出正确的诊断。
《内经》认为诊断疾病必须注意各方面因素,如四时气候、地理环境、生活习惯、性情好恶、体质、年龄、性别、职业以及疾病的起始经过等,是集天、地、人合而为一的全面考虑。
《素问·疏五过论》曰:“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藏六府,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
”不仅提出了诊法的原则,而且突显了整体观思想在诊断学方面的重要意义。
2四诊合参的诊察方法《内经》所述诊法内容归纳起来,主要见于《素问》“玉版论要篇”“诊要经终论篇”“脉要精微论篇”“平人气象论篇”“疏五过论篇”“五藏别论篇”“方盛衰论篇”“大奇论篇”“三部九候论篇”“玉机真藏论篇”,《灵枢》“五色篇”“师传篇”“五阅五使篇”“外揣篇”“禁服篇”“本藏篇”“邪客篇”“论疾诊尺篇”等,主要有察色望形、听声嗅气、询问病情、按肤切脉四个方面,后世称之为“四诊”[2]。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曰:“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
”在四诊中,《内经》尤其重视切脉和望色,正如《素问·五藏生成》所说:“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藏有余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惟有四诊合参,全面诊察,综合分析,才能了解五脏的虚实、六腑的强弱、形体的盛衰。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又云:“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
故知一则为工,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
”指出望色、切脉与察形体应当相参合,这样才算是一位技术全面的医生。
《素问·五藏别论》还强调:“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
”更加明确了全面诊察的思想。
《难经·六十一难》据此将其概括为望、闻、问、切的四诊方法,云:“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2.1望诊之法《内经》诊法注重望诊,而望诊之中,尤重望色察神。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说:“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
”《灵枢·五色》提出望色的纲领:“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抟,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积神于心,以知往今。
”望诊突出要点有三。
2.1.1察部位,辨脏腑《灵枢·五色》说:“五色各有藏部”,如“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肠也”,“挟大肠者,肾也”。
由于头面各个部位均内应于五脏六腑,故从不同部位的色泽变化就可测知脏腑的病变情况,如《灵枢·五阅五使》说:“肺病者,喘息鼻张;肝病者,眦青;脾病者,唇黄;心病者,舌卷短,颧赤;肾病者,颧与颜黑。
”2.1.2察神色,观成败《素问·脉要精微论》云:“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精明见于目,五色见于面,二者是五脏精气的外在荣华,故审察两目与面色即可测知五脏精气的盛衰。
望目的神气主要辨其有神无神,若两目反应灵敏、瞳神灵活、精彩内含、炯炯有光,为有神;若两目反应迟钝、目光暗淡、瞳神呆滞、昏不识人,为无神。
《脉要精微论》云:“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
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望色亦在于察神,凡色有神,则五色明润光泽、含蓄不露;色无神,则五色晦暗枯槁、暴露不藏。
《医门法律》说:“色者,神之旗也。
神旺则色旺,神衰则色衰,神藏则色藏,神露则色露。
”《脉要精微论》所举“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皆提示了望色察神的关键所在。
此外,《灵枢·五色》指出:“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
”五色所主的一般病证,也是临床不可忽视的望色要点。
2.1.3察形态,测病变人的体质强弱、体型肥瘦、形体动态,都与内在的脏腑精气相应。
因此,内在的病变,必然在外部形态上有所反应和表现。
《素问·经脉别论》指出:“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脉要精微论》所说的“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
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
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
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即是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年第38卷118望形态、测病变的重要方法之一。
《素问·玉机真藏论》还指出:“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腹内痛,心中不便,肩项身热,破脱肉,目眶陷,真藏见,目不见人,立死。
”这又是通过望诊形态以判断生死预后的重要方法之一。
2.2闻诊之法———听声音,嗅气味《素问·脉要精微论》云:“中盛藏满……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