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伟大功勋------------邓稼先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淡忘了形形色色的历史风云人物,模糊了前人的一件件丰功伟绩。
时间无形的冲刷着我们的记忆,当我们喝着加糖的牛奶时,当我们悠闲地漫步于公园小径时,我们是否应该想想这种甜蜜,这份安逸从何而来?如果你热爱今天的生活,那么从热爱我们的功勋开始吧。
前辈们的功勋事迹记满了历史的一页有一页,被誉为“两弹元勋”的邓稼先,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
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1.学生时代:
邓稼先从青少年时代就有了把中国变为科技强国的夙愿,将个人的事业与民族的兴亡紧密相连,他以自己的行动展示了一个热血青年对祖国无限的爱。
他学生时代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七·七”事变后,全家滞留北京,他秘密参加抗日聚会。
在父亲安排下,16岁的邓稼先随大姐去了后方,在四川江津读完高中,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
抗日战争胜利时,他拿到了毕业证书,在昆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的伟大事业中。
2.报国之志:
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的梦想,他漂洋过海来到的大洋彼岸。
陌生的地方,陌生的语言,陌生的生活,但一切都没有让他炽热的心冰冷,经过刻苦的学习,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
当有人问他带了什么回来时,他说:“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
”此后在漫长的八年间,他孜孜不倦的进行着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迎难而上:
1958年,国际形势复杂而险恶的一年,中国面临着资本主义空前的威胁,国际大亨们脸上依旧刻着永久的笑意,但背后是剑拔弩张黑云压城尽人皆知的骗局。
当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时。
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了,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正值苏联政府终止了原有协议和三年困难时期,经常为未知的关键性难题而彻夜思索,经常因粮食缺乏而饥肠辘辘。
就是在酷暑和严寒的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日夜加班,昼夜不断地筹划。
4.创造奇迹: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亲眼去看,亲身去感受。
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8年的生活,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拭去惊喜的泪水后他又投入对氢弹的研究。
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
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10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速度的奇迹。
5.为国捐躯:
由于长时间从事这项特殊工作并且劳累过度,病魔无情的夺去了他宝贵的生命。
这位科学巨擘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全国上下为这位中华精英过早离开人世而感到无比的悲痛。
“天府杨柳塞上烟,问君此去几时还?……实验场上惊雷动,江河源头捷报传。
……不知邓老今何在?忠魂长眠长江
畔”。
这是对这位赤子生命的最好诠释。
我们没有经历过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童年,没有体验过一穷二白,危机四伏的历史。
他为祖国的富强,鞠躬尽瘁,默默奉献,是祖国的召唤,是爱国的赤子之心,作为新一代青年,我们致以崇高敬意。
两弹一星精神研究会
记者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