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罗泾中学2014届九年级语文上册 9 风筝(第一课时)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

合集下载

上海市罗泾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每周一诗(第一课时)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

上海市罗泾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每周一诗(第一课时)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

每周一诗(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背默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通过品读诗中关键字词句,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背默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难点:通过品读诗中关键字词句,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背默古诗,情景导入这一个多星期我们一直沉浸在那美妙多姿的情感世界中。

今天,我们再次回到诗的海洋中,来看看这两位诗人情感世界。

二、学习《生查子元夕》(一)朗读诗歌1、教师范读,提醒字音与字型。

查z ha2、学生散读一遍。

3、学生齐读一遍。

(二)作者:谁能介绍一下作者欧阳修?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

代表作《醉翁亭记》《桃花源记》。

(三)题解:1、你知道这首诗歌的体裁吗?2、交流:这是一首词。

生查子为词牌名,元夕为题目。

(四)再读诗歌,理解内容1、大家能否结合注释说说这首诗歌的意思?2、交流:(1)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重点字词:(1)元夜:元宵,唐代以来有元夜观灯的风俗。

(2)花市:指元夜花灯照耀的灯市。

译文:去年元宵夜之时,花市上灯光明亮如同白昼。

(2)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译文:与佳人相约在月上柳梢头之时、黄昏之后。

(3)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译文:今年元宵夜之时,月光与灯光明亮依旧。

(4)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译文:可是却见不到去年之佳人,相思之泪沾透了她那身春衫的袖子。

二、学习《观猎》(一)作者介绍:你能介绍一下作者王维吗?王维,字摩诘(jié),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二)朗读诗歌,解决字音问题。

1、教师范读,提醒字音与字型。

2、学生自由散读一遍。

3、学生齐读一遍。

(三)再读诗歌,理解内容1、大家能否结合注释说说这首诗歌的意思?2、交流:(1)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风筝》教师教案

《风筝》教师教案

《风筝》教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风筝》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风筝的喜爱和对亲情的珍视。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掌握风筝的制作方法和放飞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制作属于自己的风筝。

(3)学会观察和思考,培养创新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工艺。

(2)懂得亲情的重要性,学会珍惜和回报。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风筝》的阅读与理解。

(2)风筝的制作方法和放飞技巧的学习。

(3)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2. 教学难点:(1)风筝制作过程中的一些精细操作。

(2)放飞风筝时对风向、风力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课文内容。

2. 示范教学法:教师示范风筝制作和放飞过程,引导学生模仿和实践。

3. 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合作,互相交流、学习,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风筝样品、制作材料、放飞场地、教学课件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讲述风筝的起源和发展,引导学生了解风筝的文化内涵。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风筝》,感受作者对风筝的喜爱和对亲情的珍视。

3. 学习生字词:学生互教互学,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

4. 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讨论风筝制作和放飞的方法。

5. 制作风筝:学生分组合作,根据课文中的方法制作属于自己的风筝。

6. 放飞风筝:学生在放飞场地尝试放飞自己制作的风筝,体会其中的乐趣。

7. 总结反思:学生分享自己的制作和放飞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8. 拓展活动:学生发挥创新意识,设计独特的新型风筝。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制作和放飞风筝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上海市罗泾中学2014届九年级语文上册 诗歌(第一课时)复习教学案(无答案) 沪教版五四制

上海市罗泾中学2014届九年级语文上册 诗歌(第一课时)复习教学案(无答案) 沪教版五四制

诗歌(第一课时)
,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汉武帝是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
)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本
2
分东岳(泰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者描写了泰山雄伟壮阔的磅礴气势,抒发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磅礴的朝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望。

距离由远而近,时间从早到晚,并由望岳想到将来的登岳。


四、作业:
三、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第19课《风筝》教学设计(沪教版五四制初二上)doc初中语文

第19课《风筝》教学设计(沪教版五四制初二上)doc初中语文

第19课《风筝》教学设计(沪教版五四制初二上)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明白得课文,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初步领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明白得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明白得课文。

●教学设想1、课时安排:本课文打算用2课时完成;2、学习形式:设置让学生当电视导演来拍电视短片的情形,让学生在有味、有序、主动、互动中梳理课文,细读课文,揣摩课文,感悟课文;3、教学方法:以启发式引导为主,同时尽可能制造机会让学生在合作、探究、质疑、讨论、体悟中〝动〞起来;4、教学内容:词语教学不单独作为教学的内容,学生如在学习中遇到实际咨询题,随机解决,而有的词语不妨临时〝存疑〞,留待学生课后自己解决;5、指导思想:引导学生〝从文中来,到文中去〞,并依照学生的具体情形加以引导,不求〝彻悟〞,只求学生在原有的认识基础上尽可能得到提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更是真挚而令人难忘。

今天,我们临时导演速成班学习的«风筝»,确实是如此一曲人情美的赞歌。

据专家估量,假如能把它拍成电视短剧,收视率一定专门高。

下面,就请各位导演以快速朗读的方式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整体感知O为鲁迅设计一张名片〔要求简洁明了,重点突出〕。

O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情况?你对此有何感受?明确:回忆童年时期作为兄长的〝我〞干涉小弟弟放风筝,由此引发摸索和深沉感叹。

O教师与学生交流两个咨询题:你同意〝小时候放风筝是没出息的玩意〞?你是否赞成鲁迅先生的做法和态度?O为了节约经费,预备拍四组镜头,你如何拍?明确:将课文分成四个部分〔本课时重点完成对前两组镜头的探讨〕。

三、品味语言四组学生分工合作完成对四个镜头的探讨。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9课《风筝》课件7 沪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9课《风筝》课件7 沪教版
时代的一段往事,作者为什么 一直念念不忘,一写再写?
• 从《风筝》中找出词句说明这段往事对我 而言的意义
品读课文
• 1.回忆往事,哪些词句在为“精神的虐杀” 一词作铺垫?
• 品读《风筝》3、4段,找出相关语句说明。
• 2.课文后半部分如何表现“精神的虐杀” 带给我的心理感受?
• 2.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有没有被人“折断”过心中 的“风筝”呢?将这段经历写出来,诉说一下你 心中的感想吧。(书第42页“阅读”)
• 在以上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50字左右的随 笔。
• 品读《风筝》5-11段,找出相关语句说明。
比较阅读
• 《风筝》中有哪些内容是《我的兄弟》中 没有写到的?
• 比较两文不同,说说《风筝》为什么要这 么写。
• 1.假设“我”在发布现置并毁作坏业弟弟风筝的那天晚上
写了一篇日记,或者假设“我”在二十年后给弟 弟写了一封表达追悔的信。请根据课文,拟写这 篇日记或这封信。(书第42页“表达”)

上海市罗泾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10 故乡(第1课时)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

上海市罗泾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10 故乡(第1课时)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

10 故乡(第1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概括小说内容的方法。

2、通过品读分析相关语句,学习通过对人物、环境进行多角度对比描写以突出主题的写法,感受鲁迅先生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学习小说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主题的写法。

理解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感受其变革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

2、难点:对文中富有哲理、寓意深刻的语句的理解感悟。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一部好小说如同一面镜子,映照着一个时代的世态和人生;一部好小说还像长鸣的警钟,震撼着每个读者的思想和灵魂。

今天,让我们从鲁迅先生的《故乡》这面明镜中去了解旧时代人们的生活,去探究旧时代人们的命运吧!二、复习作者,介绍背景(一)你还记得鲁迅的相关常识吗?(1)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2)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

(3)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社戏》(选自《呐喊》)、《孔乙己》(选自《呐喊》)(二)介绍背景1912年,辛亥革命,赶跑了一个皇帝,却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 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文章。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默读课文,做到:1、标好小节号2、圈划生词。

3、判断体裁。

4、按照题目,给全文划分层次。

(二)解决字词问题。

阴晦(hui)瓦楞(leng)胯(kua)下獾(huan)秕(bi)谷鹁鸪(bo)(gu)髀(bi)嗤(chi)笑絮絮(xu)瑟(se)索蜷(quan)缩寒噤(jin)折(she)本惘(wang)然恣睢(zi)(sui)潺潺(chan)黛(dai)色愕(e)然五行(xing)(三)梳理课文脉络:1、题为“故乡”,请你根据时间顺序,在“故乡”前再添一个词,概括全文结构层次。

风筝沪教版九班级上册语文教案

风筝沪教版九班级上册语文教案

风筝沪教版九班级上册语文教案《风筝》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首先由北京冬季天空中的风筝联想到家乡早春二月季节的放风筝开头描写.以下是我整理的风筝沪教版九班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风筝》教案教学目标1、熟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

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

能读写“细心、希望、照旧”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能仿照心理描写的方法,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4、情愿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教学重点1、“村”、“丧”的字形,“磨”、“坊”的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1、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2、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课前预备1、查找一篇细致描写放风筝的文字片段,有条件地可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第一课时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1、唤起情感:童年的生活都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

你觉得童年最大的欢快是什么?和大家沟通共享一下,好吗?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欢快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共享他们的欢快吧!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宠爱读的可以多读几遍。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把自己宠爱的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评出读得好的,赐予表扬。

(师巡察,了解学情)3、感知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依据同学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要留意引导同学从简洁到简洁一步一步的归纳,切忌敷衍。

)三、读中悟情,以情促读1、以读代讲学习第1自然段,请同学朗读,其他同学听、评。

老师留意指导“最大的欢快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2、学习其次自然段。

风筝1、2课时学案设计

风筝1、2课时学案设计

《风筝》学案设计第一课时一、自学内容及自学目标1.自学内容:《风筝》2.自学目标(1)、了解作者。

(2)、理清课文脉胳,研读1、2、3段。

二、重点、难点1、重点:(1)体会小兄弟痴迷风筝的童心(2)学习作者的精神。

2、难点:三、自学提纲1、读一读,写一写课后的词语;2、概括故事。

要求从时间、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

3、略说人物自由朗读集中写风筝事件的两段后,说说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4、理清课文脉胳第一部分(1---2)第二部分(3—11)第三部分(12)5、研读第一部分(1)概括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2)作者看到北京的冬天,心情如何?明确:悲哀。

教师:从作者看到北京的冬天,心里很悲哀,这种悲哀的心情一直到文章的最后,作者是怀着一种悲哀的心情写了这篇文章,我们就可以说“悲哀”二字是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

6、研讨第二部分第3段(1)对风筝的态度我和弟弟有什么不同?点拨:弟弟---- 喜欢“我”----- 嫌恶,认为那是没出息的孩子做的、(2)课文中的哪些文字体现了弟弟非常喜欢风筝?点拨:文中动作、神态的描写。

(3)“我”认为玩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做的事,那么“我”认为做什么样的事才是有出息的孩子干的呢?教师补充:兄弟二人的不同态度,揭露了封建思想对“我”的毒害,而小兄弟因年幼,持有一颗天真的、真挚的童心。

四、自学测评1、必做题:《同步测练考》1、22、选做题:研讨与练习一、1五、你认为的疑点、难点是什么?互动学案一、教师预设疑、难、拓展点及解决办法。

疑点:圈出其中表示我的动作或神态的字词。

你认为作者当时的行为是一种怎样的行为?解决办法:蛮横无理难点: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解决办法:联系文章主旨分析,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拓展点:亲情是人间最温暖、最真挚、最美好的感情,在古诗文中有许多描写亲情的语句,你能写出一、二句吗?解决办法:回忆所学诗句,正确书写。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上海五四制语文九上《风筝》PPT课件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上海五四制语文九上《风筝》PPT课件
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主要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等 杂文集:《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等
1、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丫杈( )虐( )杀 伶仃( )什( )物 憔悴( )惊 huáng( ) huǎng ( )然大悟
性格: 自矜(骄傲)
取置覆酌沥
对比
谦虚
道理: 熟能生巧,即使有什么长处也不必骄傲自满。
课外延伸
1、联系生活、学习,说说熟能生巧 的事例。
2、你认为一个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 的长处?又如何看待他人的长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自满人十事九空,虚心人万事可成。 谦受益,满招损。
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 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 —— 老舍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 屈原
1、正视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 2、正视自己的缺点,知错能改, 3谦虚使人进步, 4、人应有一技之长, 5、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6强中更有强中手,一山还比一山高, 7艺无止境 8、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刻苦
1、作者运用哪几种方法去刻画人物的形象?从文 中找出具体句子进行分析。并说说你是如何看待这 两个人物的。 2、从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陈尧咨(善射)
神态 忿然 笑乎
尔安敢轻吾射
动作 笑而遣之
无他,但手熟尔 以我酌油知之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释担而立 但微颔之
2、根据语义填写字词。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走近鲁迅 第9课《风筝》教案2 沪教版五四制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走近鲁迅 第9课《风筝》教案2 沪教版五四制

第9课《风筝》1教学目标1、品读描写人物神态、动作、心理的语句,体会作者对弟弟的愧疚之情。

2、结合写作背景,揣摩人物心理,提高思辨能力。

3、揣摩文末含义深刻的议论句,理解作品的批判现实意义。

2学情分析学生对“我”少年时候对弟弟的风筝的摧残容易理解,对二十年后中年的弟弟已经全然忘却幼时被摧残之事,而“我”的心却更重地堕下去以及周围全是肃杀的严冬——这两个难点不易理解。

3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运用圈画、朗读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理解人物思想感情。

理解文末含义深刻的议论句,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4教学过程4.1导入:学生读古诗导入: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首诗写的内容是什么?预设学生回答:春天放风筝。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风筝(板书课题、作者)4.1.1新设计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散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风筝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在二十年前我踩坏了弟弟心爱的风筝,二十年后我为此感到愧疚。

预设学生回答:二十年前我毁坏弟弟苦心孤诣做的风筝,二十年后我想补过(或者“想讨他宽恕”)三、研读交流,体会人物心情:1、二十年前毁坏弟弟的风筝这一举动“我”后来觉得其实是对弟弟的一次?明确:精神的虐杀2、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一次精神虐杀?请大家圈画、作旁批。

交流。

四、讨论交流,深化主题:1、二十年后当“我”通过一本书认识到这是一次精神虐杀,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弟弟又是怎样的?师生配合朗读。

明确:沉重、悲哀(1)“我”为什么“沉重”?预设:“我”为自己毁坏弟弟心爱的风筝,虐杀了他的天性而愧疚。

“我”想要寻求他的宽恕却不能。

(2)“我”的心情是沉重的,那么弟弟又是怎样的呢?明确: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弟弟是真的“全然忘却”了吗?学生讨论。

(3)“我”又为什么“悲哀”?学生朗读、讨论。

2、教师总结:儿时的弟弟是何等的天真,但是在封建社会的父权专制之下,他的天性被虐杀,最后变得麻木。

【重点推荐】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走近鲁迅 第9课《风筝》教案1 沪教版五四制

【重点推荐】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走近鲁迅 第9课《风筝》教案1 沪教版五四制

第9课《风筝》1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2、引导学生明确文章写作的目的,学会多角度阅读、品味和理解课文。

3、感受文章蕴含的浓浓的手足之情和对封建教育的批判,学习我的自我剖析的精神。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目标4.1.2学时重点4.1.3学时难点4.1.4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导入,同学们我们街道每年春天都组织什么活动?(学生回答风筝节)每当你看到或者参与放风筝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快乐,激动……)但鲁迅先生不是这样,他要多到严冬里,那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和大家学习鲁迅先生的《风筝》。

活动2【导入】二、检查预习情况1、课前我让大家查阅关于鲁迅的文化常识,现在请同学介绍一下鲁迅。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881年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立志学医,后弃医从文,决心用文学改变国人的精神1918年5月,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指出中国社会的历史是人吃人的历史接着,鲁迅还发表了《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药》等十几篇小说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另有杂文16本,约650多篇鲁迅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36年l0月19日病逝于上海(特别强调思想家)2、检查生字、词的预习情况shí huáng sè shù chà líng dīng xián wù bǐ什物惊惶瑟缩宽恕丫叉伶仃嫌恶可鄙zhì nüè duò yì qiáo cuì mú wú gōng chéng掷虐杀堕苦心孤诣憔悴模样蜈蚣惩罚3、检查词语的理解伶仃: 孤独;没有依靠。

风筝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风筝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风筝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风筝》教案一、谈话揭题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1.轻声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连词多读几遍。

(1)自读,互读。

(2)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1)我来考考你。

一学生拿着生字卡片,让另外学生读出读音,然后再组词(如有可能再说一句话)。

(2)我来说你来猜。

出示词语:精心憧憬依然踪影似乎凌空飞起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半沉半浮翩翩飞舞一学生说出词语的大概意思(或做一些动作),其余学生根据他的话或动作,从上列词语中找出该词语。

三、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内容1.选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

读后回答,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四人一小组讨论。

3.每组选代表发言。

四、感情朗读课文,初步体会“我们”心情的变化自由读课文,可以把自己的想法与别人交流。

第二课时一、谈话导入二、感悟课文,体会“我们”的心情变化(一)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二)找出“我最喜欢的部分”。

1.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地方。

2.说出你为什么喜欢这部分。

(1)做风筝重点句子: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

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①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部分。

②感情朗读,读出“快活”的心情,强调“依然”。

板书:依然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③练习把“虽然……但是……”加进“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里去,进一步体会“我们”快活的心情。

(2)放风筝。

重点句子: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①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话。

②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反映出“我们”当时快活的心情?板书:拼命③感情朗读,读出“快活”的心情。

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3)找风筝。

重点句子: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风筝》教案优秀

《风筝》教案优秀

《风筝》教案优秀《风筝》教案优秀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风筝》教案优秀,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风筝》教案优秀1设计理念:1、语文教学应比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在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旧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教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3、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课文、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1、每个人都会有好朋友,你和你的好朋友发生过争吵吗?有过不愉快的`事情吗?指名述说。

(学生各抒己见)2、谁能说一说最后你和你的好朋友合好了吗?指名说。

(二)创设情境1、播放课件,展示松鼠和小熊快乐地玩耍着。

2、这种情景美吗?看过文后你的心情如何?(三)阅读、识字、探究、感悟。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生字。

(学生根据要求独立读课文)明确读的要求,对二年级学生来说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2、读带有拼音的字:坏、扎、抓、莓、吵、受、幸、福、祝(反馈时,学生读哪个就读哪个,读对了的,其他学生跟着将这个字读3遍。

)(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3、认读没有拼音的生字: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读。

(小组“开火车”读生字,读得全对的小组能得到5颗星)比赛是学生特别喜欢的方式,而小组比赛更有助于培养团结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积累词语2、完成课后思考。
欣 赏诗句:你知道这是什么物件吗?
阶下 儿 童仰面看,清明装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风筝自古以来就是孩子最爱的活动,请看: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个和风筝有关的故事。
二、作者介绍:
1、你了解鲁迅吗?我们曾学过他的什么作品,你还记得吗?请用三四句话介绍一下鲁迅。
(三)质疑汇总: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为什么这件事被称为“精神的虐杀”?
2、“我”懂得游戏的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为什么?
3、“我”讨弟弟的宽恕,弟弟全然忘记了,为什么“我”的心情反而“只得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着”?
8、为什么说“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形容天气外,有没有别的含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速读课文(1000字三四分钟),做到:
1、标好小节,不懂的字词圈划出。
2、这篇课文有很多难懂的地方,请就课文内容或结构提出五个你认为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解决字词问题:
1.给下列蓝字注音:
丫杈可鄙虐待笑柄瑟缩点缀宽恕苦心孤诣嫌恶什物
2、你能默写出这些字词吗?
诀别、惊惶、恍然大悟、荡漾、憔悴
(四)整体感知:
1.围绕“风筝”,这篇课文叙述了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内容)
交流:写“我”小时候不让弟弟放风筝,还弄坏了弟弟苦心孤诣做好的风筝。中年时,看到外国一本讲论儿童的书后很内疚,希望 得到弟弟的宽恕。
2、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 ?这篇课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 由此,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结构)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作品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华盖集》等16部
2、背景介绍:
《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该集收录了鲁迅1924—1926年所作的23篇散文诗,主要是用曲折幽暗的象征手法表达20年代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9风筝(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质疑的方法 逐步了解课文的内涵。
2. 通过圈划、探讨相关语句,学习鲁迅先生反思自省精神,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以及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圈划、探讨相关语句,学习鲁迅先生反思自省精神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
一、新课导入
交流:鲁迅,(1881- 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周树人)是大哥,周作人是老二.周建人是老三(即风筝里的弟弟)。代表作: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为什么叫“鲁迅”呢?原由 有三: “1、母亲姓鲁;2、周鲁是同姓之国;3、兼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交流:①看到北京 天空风筝浮动,“我”想到了故乡的风筝时节;
②回忆起自己幼年时不许小弟放风筝,并破坏了小弟偷偷做的风筝;
③中年时我明白了我的过错,想要补过,但小兄弟已经完全忘却了这件 事;
④我无法补过,心里只有着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
3、作者把这件事称之为什么?为什么我的行为被称为“精神”上的虐杀呢?
四、作业布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