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的党的利益观——兼与王长江、方工二位先生商榷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指向-兼与俞宣孟先生商榷
-
l 98 -
20 0 2年 9月
该 有 自 己的 本 体 , 而这 种 本 体 是 建 立 在 现 实 基 础 之 上 的 , 过 实 践 为 手 段 和 途 径 , 成 关 于 现 实的 人 的存 在 . 因此 " 实 的人 的 通 形 现
存 在 " 具 有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本 体 论 意 义 应
关键 词 :终 极 关 怀 ; 体论 ; 本 体 论 化 ; 实人 学本 体 论 本 非 现
一种世界和思维方式本身只是人类思维在一定的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东历史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因为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水西而已但同时他又说在他指黑格尔笔者平不可能永远地停留在一个固定的水平上它总是注那里辩证法是倒立着的必须把它倒过来以便会随着这些变化而向前发展的
维普资讯
学 史 中的本 体论 的论 述 ,一 方 面我们看 到有 多种 本
体 或 本体 论 的存 在 ,另一 方 面这 种传统 的 范式都 会 以 不 同 的形 式 表 现 出来 . 从 古 希 腊 走 进 欧 洲 中世
纪 , 督 教在 犹太 教 的基 本教 义 的基础 上 , 立 了 以 基 建 上 帝 为本 体 的经 院哲 学 ,与 此 同时也建 立 了这一 时
中 图分 类 号 :O 4 B I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l 4 9 2 0 )3—18— 4 1 7 一07 (0 2 0 9 0
论马克思共产主义观念中个人利益和普遍利益相结合的思想_陈一壮
昔日“左”倾思想影响我国社会主义
建设的时期, 马克思的某些关于共产主 义社会的论断显得是不可理解的, 甚至 被人们讳莫如深,如《共产党宣言》中讲 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 发展的条件” ( [1](294) 这似乎有悖于共产主 义 的 “大 公 无 私 ”的 精 神 );还 有 《资 本 论 》 中讲到的:“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 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 动力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 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2](874)(这似 乎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公有制原则 格格不入)。 只是在拨乱反正、解放思想 之后人们才能详细探讨马克思这些论点 的深意。
出人们是互相需要的, 每个人的幸福离 不开他人, 因而人的本性是把自爱与爱 他人结合起来。 他为此宣扬“爱的宗教”。 赫斯是德国最早的共产主义者之一,他 使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获得社会实践的 形 式— — — 把 费 尔 巴 哈 的 类 概 念 同 对 社 会 主义的理解结合起来,把费尔巴哈的“爱 的宗教” 提升为社会主义的利他主义原 则,宣扬实现“普遍的爱的联合”即共产 主义社会。 马克思是在费尔巴哈和赫斯 的影响下脱离黑格尔思辨哲学走向人本 主义和共产主义(集体主义的人本主义) 的。 国内外学者已经发现马克思的《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深受赫斯的《论货币 的本质》一文的影响。 马克思在 1844 年 发表的《论犹太人问题》一文基本上还处 于费尔巴哈—赫斯人本主义的思想影响 下,他在文中讲到:在市民社会亦即资产 阶级社会中,人“还不是真正的类存在物 ,而 [5](434) 共产主义革命所实现的 “人 类 解 放”的实质是使人“成为类存在 物 ” 。 [5](443) 施蒂纳在《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批评马 克思这是将人变成一种与现实存在的个 人相对立的非现实的东西。 施蒂纳把人 的“类本质”与“现实的个人”对立起来, 主 张人 的 本 质 就 是 人 的 个 体— ——“我 ”, 认为费尔巴哈崇尚“类本质”使个人从属 于类实质上是提倡一种新的抽象的压制 人的宗教(只是名字好听些罢了)。 施蒂 纳反对鲍威尔的 “自由国家”、费 尔 巴 哈 的“人类本质 ”、赫斯的 “共产主 义 社 会 ” 等一系列总体性的概念, 把它们称为压 迫个人的本性的传统的“圣物”。 施蒂纳
刍议经典马克思主义者的国家利益观
第30卷第4期 咸 宁 学 院 学 报 Vo.l30,No.4 2010年4月 Journal of X ianning U niversity Apr.2010文章编号:1006-5342(2010)04-0003-03刍议经典马克思主义者的国家利益观*刘侣萍(咸宁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湖北 咸宁 437100)摘 要:本文从理解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探讨和分析了经典马克思主义者的国家利益观。
这些经典马克思主义者主要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
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他们因时因地地思考过国家利益,形成了彼此紧密联系又各有突出的国家利益观。
关键词:国家利益观;经典马克思主义者;好处中图分类号:D81文献标识码:A理解 国家利益 的概念,首先应从探讨 利益 出发。
利益 一词源于拉丁语,意为 与人或事有关的、有影响的、重要的 。
在汉语里, 利益 的词义就是 好处 。
[1](P698)这是一个意义相当宽泛的词。
既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既可以是暂时的也可以是永久的,既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预想的。
但是对于 好处 的确定,却是因主体、行为体的变化而变化。
这种好处有的是排他的,有的却是共享的。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利益 是人需要的满足,是主体之间的社会利害关系,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
谈到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一书中写道: 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
[2](P32) 需要 即是作为主体的人对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的客观依赖关系,表现为主体对物质需要对象、精神需要对象的自觉指向。
它反映了作为需要主体的人,对作为需要客体的社会生活条件的欲求。
需要的内容是客观的,需要的形式是主观的。
但需要并不能等同于利益。
需要转化成利益,必须通过以生产关系为主的种种社会关系的作用。
比如,食品可以满足人的生存需要,但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要获得这种食品必须首先占有生产资料,然后经过一定的社会分配方式才能获得。
政党改革的历史考察——王长江
政党活动和执政规律问题,是当代政党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综观200余年政党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凡是在民主政治体制中发挥重大作用的政党,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是它们能够根据变化的条件,不断对自身进行改革,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求得生存和发展。
可以这样说,政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政党改革史。
由此而论,考察和回顾历史上政党改革的历程,也是我们深化对政党执政规律认识的一个很有意义的方面,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本文拟从这一角度,对历史上的政党改革作一简略考察。
一、早期的政党改革考察政党变革的过程,不难看到,政党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也必然随着现代化的推进而不断改革和完善自己。
政党在刚刚出现之时,作为一个政治组织是不健全、不完善的,作为一种政治现象,其必要性也基本上不被人们所认识。
英国和美国是政党的发祥之地。
考察这些国家政党的发展,可以概括出早期政党的一些基本相似的特点。
一是党派成员的归属感不强。
例如当时英国的托利党和辉格党,都是在议会中形成的。
它们最初不过是观点相同的议员们的临时聚会,后来这种关系逐渐固定下来,才被称作政党。
这种政党结构简单,没有地方组织,至多不过是议员加上社会名流,再在选举时临时招募几个工作人员,在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上都显得很不规范。
甚至在党的人也往往不愿承认自己的党派性。
这种状况,同人们对政党的认识有关:人们倾向于把政党看作是少数人为取得权力而搞阴谋诡计的小团体,看作是一种祸害,而看不到它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二是党派之间互不承认,相互敌对,甚至你死我活地进行争斗。
例如英国早期的两党,在议会内外相互攻击,有时弄到剑拔弩张的地步。
两党的名称,就是在两党的对骂中形成的,以后才成为两党的正式名称。
17世纪80年代,辉格党要求通过《排斥法》的运动失败,托利党保王派便借机打击辉格党。
大量辉格党人被赶出政府,失去了官职,一些辉格党人还遭到逮捕和镇压。
1714年以后,辉格党在议会中占据了优势,托利党又成了被打击和被镇压的对象。
一篇反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文章
一篇反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文章——评中央党校王长江教授《要仔细研究一下<共产党宣言>的逻辑》一文郝贵生最近,正当人们关注围绕《辽宁日报》一封信所反映的高校以及整个社会意识形态问题的时候,笔者从网上偶然发现,中央党校党建部主任王长江教授2008年11月17日在《北京日报》(理论周刊)发表一篇《要仔细研究一下<共产党宣言>的逻辑》一文(以下简称王文)。
因笔者也写过关于《共产党宣言》逻辑的有关论文,于是对该文发生了兴趣。
但阅读之后,发现该文打着研究《共产党宣言》的旗号,实质是一篇歪曲和反对《共产党宣言》,打着红旗反红旗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极端错误的典范文章。
王文说,《共产党宣言》之所以有巨大的魅力和吸引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有非常强的逻辑性,“这个逻辑不是空中楼阁,不是抽象的推理,而是与现实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从现实出发。
”这个观点是对的。
那么《宣言》中的“逻辑”是什么呢?王文认为:“它从工业革命把人变成了机器的奴隶开始,进而推断出社会越来越分裂为两大阶级;两大阶级对决的时候,工人阶级应该成立自己的政党,维护自己的利益,实现自己的政治统治,争得民主。
”实际是说,由于工业革命才导致人变成机器的奴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尖锐对立以及维护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共产党人要夺取政权、争得民主等。
王文对自己所揭示的《宣言》的这个“逻辑”思想非常欣赏,并评价说:“这个逻辑非常准确地描绘了当时的现实,非常能打动人。
”然后就点中了本文的主题:要学习《宣言》中的这个“逻辑”,而不能“拘泥于那时得出的结论”。
王文虽没有直接指出《宣言》的结论是什么,实际上就是指大家所熟悉的“两个必然”、“两个绝大多数”、“消灭私有制”、“两个决裂”等思想。
然后笔锋一转说,既然《宣言》结论是建立在工业革命和人变成机器的奴隶这一“现实”基础上的,那么二战以后,人类科学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人已不再是机器的附庸,人变成了主体。
那么依据《宣言》的所谓“逻辑”,新的“现实”基础就决定了《宣言》的基本结论过时了,应当抛弃了。
浅谈王长江教授之“党有自身利益是一种客观存在”
浅谈王长江教授之“党有自身利益是一种客观存在”杨长理今有幸在《领导文萃》上拜读了知名学者王长江教授的大作,其思想解放强度之大、为党为国先忧后乐的责任感之强、言语辞章之激进实在令人叹为观止,以致后生在翻阅目录之时就被这突如其来的赫然标题给震慑住了,它就像一只带血的鸽子倏地飞进了你的视野使你情不自禁地往下读去。
文章开头第一句长江教授就以一种毋庸置喙的口吻给全文定下了基调——“承认也好,不承认也罢,党的利益都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论断句,有趣之处高度凝聚于此句的省略主语,究竟是谁承认也好不承认也罢呢?早在几百年前,马、恩就在《共产党宣言》中奋声呐喊道“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利益不同的利益”;中国共产党党章第一段的第一句就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由此可见,长江教授的主语是给谁留着的吧?文章指出:“众所周知,资源是稀缺的,参与稀缺资源的分配就不得不面对利益,党要活动,就需要经费。
如果党没有利益,党的活动经费算什么呢?”“政党都有自己的政治目标,而实现目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执政,从这个意义上说,执政就是政党的最大利益”。
资源的稀缺性没人否定,政党需要执政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也不会有人发出异议,但长江教授似乎对党章没有理解清楚,抑或是思考和撰文的时候突然忘记了:党的活动经费(至少在理论上)是为了谁?党执政是为了谁?党的利益又应该是什么?我们党的利益不是其他,是要使无产阶级的整体利益(注意这里是整体利益)高度抽象和发展到理想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这个自由人的联合体,而这个利益又必须兼顾到现阶段本国其他阶层人民的利益,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
从现阶段看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与现实关系,是一种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
正因为如此,党的活动及其经费的付出,乃至于执政都是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事业和人民的光明前途,从根本上来看也应该归属到人民的利益中去,换句话说,执政不是目的,使广大工人阶级和人民实现自身真正的根本利益才是执政的根本目的所在。
坚决防止党内形成利益集团
坚决防止党内形成利益集团作者:王尘子来源:《党政研究》2020年第01期〔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坚决防止党内形成利益集团”理论命题,是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无产阶级政党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合乎逻辑的理论演绎。
马克思主义对人的需要和利益进行了深刻阐释,将利益集团置于关系范畴和历史范畴中进行考察,并建立了系统的理论解释框架,揭示出利益集团的本质特征与生成逻辑。
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根本上超越了狭隘的集团利益和特殊利益诉求,其所具有的阶级性、先进性、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意味着利益集团在党内没有任何生存空间。
〔关键词〕利益集团;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中图分类号〕D26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8048-(2020)01-0055-10如何正确、科学地理解和阐述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的“坚决防止党内形成利益集团”命题的应然逻辑与现实启示,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多个重要场合反复强调利益集团问题,既使“利益集团”这一概念时隔多年重回官方话语体系,又突显出防治利益集团在全面从严治党和新时代反腐败斗争中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国内学界对利益集团的分析和探讨受限于西方研究范式,导致这一问题在我国呈现出一定的隐蔽性和模糊性。
本文力图从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和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角度回答利益集团的生成机理与本质特征,并以此为逻辑前提阐明“坚决防止党内形成利益集团”这一命题的科学性和理论意义。
一、对既有研究成果的回顾与反思在西方政治学领域,为了满足个人需求、增进个人利益而组织集团的思想由来已久。
早在欧洲古典时代,亚里士多德就指出:“人们为了获得特别的好处,通过为生活的目的提供某些特别的东西而聚到一处;同样,政治社团看来是为它所带来的总的好处而自发地聚到一处并继续存在下去。
”〔1〕18世纪末,詹姆斯·麦迪逊对党争与利益集团进行了深入论证,他在《联邦党人文集》第十篇中指出:“造成党争的最普遍而持久的原因,是财产分配的不同和不平等。
论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及其当代价值
论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及其当代价值【摘要】马克思在对现实经济关系的研究中,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利益观。
本文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主要内容,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在当代中国的价值。
【关键词】利益观;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当代价值利益,通俗地讲,指的就是好处。
而对于利益的解释也是多种多样的:在中国,《后汉书·循吏传·卫飒》中就提到:“教民种植桑柘麻紵之属,劝令养蚕织屦,民得利益焉”。
在西方,英国《牛津法律大辞典》将利益解释为:个人或个人的集体寻求得到满足和保护的权利请求、要求、愿望或需求,利益是由个人集团或整个社会的,道德的,宗教的,政治的,经济的以及其他方面的观点而创造的。
可见,若求生是人的本性,那么人就会去追求生存的利益。
而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一、追求利益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驱动力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非常形象地描述了资本家怎样剥削工人,资本家追求的就是利润,也就是剩余价值。
利润在资本家的眼中,就是我们所讲的利益。
对利益的追求是人的本性,是人们一切活动的内在动力。
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马克思认为:“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
”黑格尔也说过,“我们对历史最初的一瞥,便使我们深信人类的行动都发生于他们的需要、他们的热情、他们的兴趣、他们的个性和才能;当然,这类的需要、热情和兴趣,便是一切行动的唯一的源泉……”黑格尔认为,利益是促使人们去劳动的内在动因,劳动是满足人类需要和维持历史发展的基础。
恩格斯对黑格尔对恶欲的思想加以肯定,他说:“鄙俗的贪欲是文明时代从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至今日的起推动作用的灵魂:财富……是文明时代唯一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目的。
”从这些理论可以看出,利益是推动人类发展的驱动力,是内在动因。
二、在不同社会历史形态中,人们的利益需求是不同的马克思认为,“发展是更高基础上的重复,是按所谓裸线螺旋式而不是按直线式进行的;发展是飞越式的、剧变的、革命的;”人类社会的发展的确如此: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历史形态,而人们的利益需求也因社会形态的不同而不同:原始社会,人们的需求就是可以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为了自身的利益需求开始剥削奴隶阶级;封建社会中,剥削的本质没有变化,只是有了缓和,封建地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阶级统治,会适当放宽一些对农民的剥削,使农民自身的生存需求可以相对满足;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剥削阶级(资本家)对被剥削阶级(工人阶级)是掩盖在雇佣关系下的、对剩余价值的剥削,但对工人阶级这个利益集团来说,不仅有生存的利益需求,还有一些发展的利益需求;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要求消灭剥削阶级,追求共同富裕。
关于党的自身利益问题的探讨与分析及学习心得
关于党的自身利益问题的探讨与分析及学习心得关于中国共产党有没有、应不应该有自身利益的问题,近年来有种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是“一致说”。
认为党没有自身利益,党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一致的。
党“除了为实现人民利益服务,不仅不应该,而且也不可能主张自身利益。
”否则,不利于党员正确理解“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
党没有自身利益,应该成为全党的共识。
二是“代表说”。
认为党没有自身利益,党是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者、组织者和保护者。
革命时期,党是无产阶级利益的代表;执政后,党是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代表,利益整合是党实现人民利益代表功能的关键环节。
了三是“超越说”。
认为党没有自身利益,这只是表面现象。
实际上,党在代表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名义下,获取了超越人民利益的特殊利益。
四是“成本说”。
认为党有自身独立的利益追求,执政就是党的最大利益所在。
过去,在执政中,不讲党的利益,就必然出现不讲执政成本的问题。
承认党有自身的利益追求,不仅不会影响党的形象,,而且有利于降低执政成本。
五是“目的说”。
认为党有自身的利益,但是,党追求利益的最终结果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而不是为了党本身。
在“党的利益”问题上出现的观点分歧,凡此种种,主要在于对党章中关于“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
”这一论述出现不同的解读。
不仅一般社会公众,就连党内对这一论述的理解也千差万别。
笔者认为,应该明确提出党的自身利益追求就是谋求长期合法执政。
明确党的利益追求,有利于党的自身建设。
loCALHOst这是因为:第一,在理论上明确党的利益追求,有利于阐释共产党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
政党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组织存在,必然要有特定的、共同的利益基础,否则便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合理解释,共产党作为政党也概莫能外。
既然如此,那如何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的共产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这一著名论断呢?笔者认为,应该历史地看待这一论断。
论文范文:马克思主义利益视域之思想政治教育利益原则
论文范文:马克思主义利益视域之思想政治教育利益原则1 绪论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利益矛盾既推动社会进步,同时它也是引发社会矛盾的根源。
利益的差别和矛盾存在于各种不同的社会形态中。
在阶级社会背景下,根本利益的矛盾是由人们对生产和生活资料的不同占有程度而造成的,由此形成了阶级和阶级斗争。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其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虽然,这时也是存在利益矛盾的,然而却都是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表现形式。
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阶层的不断重组和分化,不同的利益诉求和不同的社会利益群体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产生了,人们对不同利益的诉求,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因此,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中国正处于社会加速转型的重要时期,各种价值观念冲斥着我们的社会。
受多种价值观的影响,人们在价值取向上,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给整个社会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个别企业为了追逐利润,以牺牲群众利益和周围环境为代价,超标排放污气和污水;个别业主为了一己私利,坑蒙拐骗,置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于不顾,利用卑鄙手段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败坏了社会风气,污染了社会环境,增加了人们的心理负担。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需要也呈现出多方面和多层次,对利益需求也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
其中包括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这些都是人们对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的需要。
在人的诸多需要当中,对于物质利益的需求最基本的。
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不仅仅满足于物质利益需求,更高的政治和文化利益的需求也由此产生。
但由于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深化改革的号角,社会的各个领域必将进入改革的深水区,必然涉及的到各个利益群体的调整。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 国外研究现状古希腊的智者普洛塔格拉的学说中,从人的主体性出发论述了利益问题,并且提出和论述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论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及其现实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及其现实意义作者:徐娟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12期【摘要】利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主要观点。
当今中国改革开发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尤其是社会冲突问题,从根源上来讲都是利益问题,因此,利益问题就成为当前我国发展建设工作中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本文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基本理论,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和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利益多元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各类利益冲突等现实问题,分析其背后根本性原因,并简要指出如何在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指导下缓解各类冲突矛盾,整合人民各种合理的利益诉求,统筹兼顾各种利益。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利益多元化利益冲突利益观实践【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241-02一、利益观及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概念利益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本源,是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依据。
利益观即是人们对有关利益问题的总体看法和观点,利益观有着阶级性、时代性和社会性等各项特点。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曾先后出现各种利益观,各利益观大体可分为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和非马克思主义利益观。
非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有如,德国管理学家马克斯·韦伯从社会学层面表明:“在自由市场上价值形成的规律性,市场的有关参与者正是把他们的举止作为手段,以自己的典型的、主观的经济利益作为目的,把他们怀着对对方举止的典型期望作为达到目的的条件,并使他们的举止以这种目的和期望为取向。
”而后又有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逐渐在以谋利为目的的经济人的基础上构建起全部现代国民经济的体系,将国家对经济生活的传统干预从经济活动中驱逐了出去,从而将伦理道德的考虑从经济活动中驱逐了出去。
此类非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主要于西方国家产生和发展,并在各西方国家得以广泛推崇,这种意识形态虽然对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对谋利动机的推崇则直接导致了西方个人主义、极端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的盛行。
论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及其现实意义
革开发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尤其是社会冲突问题,从根源上来讲都是利益问题,因此,利益问题就成为当前我
国发展建设工作中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基本理论,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和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
形成的利益多元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各类利益冲突等现实问题,分析其背后根本性原因,并简要指出如何在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
下用非理性的维权方式,从而引发了各类社会问题。 三、我国现阶段如何实践马克思主义利益观 1. 积极引导各利益主体合法、理性的表达利益,建立健全利
益表达机制。各方利益得以协调的前提是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能够 有效完全地表达,要实现完全表达,就应先在表达制度上进行规 范完善。可以通过如加强立法,规范各利益群体沟通、交流的各 项程序;完善和拓宽决策听证制度和政务公开制度,使各利益群 体能够平等的参与政府决策,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加强利益表达 渠道建设,可实施包括增加表达渠道的数量、种类和延长其开放 时间等途径。通过完善利益表达机制,可以从制度层面上规范各 利益群体的表达路径,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主体作 用,从而更好的了解各方利益要求,缓解冲突,减少分歧,进而 更好的制定协调方案。
作者简介:张庆(1983.10-)男,西藏林芝,讲师,法学硕士, 西藏农牧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论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及其现实意义
徐娟
(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2)
【摘要】利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主要观点。当今中国改
课程教育研究 Course Education Ressearch 2018 年第 12 期 论坛·交流
3. 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程的认可度 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程的认可程度,是增强学生对教师心理认 同的关键,只有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课程对自身素质的提升和未 来就业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才会被激发出来,学生 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才有可能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才会产生对教师的强烈心理认同感。因此,教师应努力让学 生认识到思想政治课不仅具有思想意义还具有现实意义,不仅对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人生理想 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在考研究生、事业单位考试和公务员考试中 也具有重要作用,从而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 进而增强学生对教师的心理认同。 参考文献: [1] 李炳崇 . 教师的素质与学生认同的关系 [J]. 新课程 ,2014(15).
马克思主义利益思想研究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 NO.5,2012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I S M 343马克思主义利益思想研究彭高菊(云南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4)摘 要:利益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正是因为对现实生活中物质利益问题的关注和尊重,才促使马克思走出唯心史观从而创立历史唯物主义,所以尊重利益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也是是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一个基本原则。
本文从马克思自身的经历出发,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产生的历史进程,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利益思想是马克思走出唯心史观、走向唯物主义的“阿莉阿德尼之线。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利益思想;历史唯物主义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2)05-0343-2利益是一个基础性的范畴,尊重利益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一个基本原则。
正是因为对现实生活中物质利益问题的关注和尊重,才促使马克思走出唯心史观从而创立历史唯物主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利益的理解与探索 马克思很早就开始了对利益概念的探索和研究,中学时期他就在毕业作文中表述了他对利益的理解,他认为人类幸福和自身完善这两种利益并不是相互冲突的,人们只有为人类的幸福努力工作,才能够实现自身的完美。
但后来,马克思就发现它们之间是有矛盾的,而且逐渐表面化和尖锐。
社会生活实践浮现于人们直观和表象中的是大量个别的利益现象,比如衣食住行、财富、金钱、土地等,甚至对于冷然寒暑,生物都有趋利避害的问题。
1841年,马克思初次参加工作,出于对当时德国书报检查的限制,他不得不写一篇评论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一篇论文,这次经历使得利益成为了马克思步入社会最先接触到的社会现实。
在莱茵省议会上,各等级的代表就出版自由这一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并且各自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不同立场和态度,诸侯们以满腔的愤怒痛斥出版自由,他们把出版社分为好坏两种,认为对群众起强大作用的是坏的。
论文浅析当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及其实践价值
浅析当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及其实践价值[摘要] 马克思主义认为,利益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动力因素。
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与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深入,利益观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越来越显示出学理的重要性与研究的基础性,已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前沿问题。
本文对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做了相关的阐述,并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实践价值做了相关分析,以更好的指导实践。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实践价值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一、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一)利益观的概念利益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本源,是社会历史发展整个过程的依据,是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的内驱力。
就利益观而言,利益观就是人们对利益问题的总的看法、总的观点。
利益观具有阶级性、时代性和社会性等特点。
虽然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过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利益观,但归结起来不外乎两类,即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和非马克思主义利益观。
非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以唯心主义思想为指导,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原则出发,用抽象的道德和政治说教掩盖其牟取私利的本质,把广大人民群众视为实现少数剥削阶级利益的工具,主张个人利益至上,强调利己主义,是一种落后的利益观。
(二)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概念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是科学的无产阶级的利益观,经过恩格斯、列宁等人的发展,逐渐成为内涵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利益观。
与各种剥削阶级的利益观相反,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出发,公开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实践不但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且推动着社会制度的变革,人民群众是利益的创造者,是利益的主体:“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活动和思想,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追求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利益的社会本质和社会基础是生产关系:“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中国化的历史逻辑与启示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中国化的历史逻辑与启示
朱平;宫晓虹;杜爱玉
【期刊名称】《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40)005
【摘要】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核心价值是人民利益至高无上.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人民立场,在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利益间题的应答中,具体地分析历史地变化了的利益主体及其相互关系,制定正确战略和有效策略,最大限度地“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上,不断扩大人民利益实现的范围.不断提高人民利益实现的水平、程度和层次,不断把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提升至新水平、新境界.
【总页数】4页(P628-631)
【作者】朱平;宫晓虹;杜爱玉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芜湖241003;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芜湖241003;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芜湖241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31
【相关文献】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发展逻辑与智慧启示——基于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史视角 [J], 魏振英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经验启示——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的新发展及经验研究》 [J], 钱亚仙
3.百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理论话语的建构逻辑与历史经验 [J], 谢昕忻
4.浅析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历史逻辑与当代构建 [J], 彭博[1]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成:历史逻辑与方法论自觉 [J], 陈加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再说金文所见之益公——兼与韩巍先生商榷
再说金文所见之益公——兼与韩巍先生商榷
杨亚长
【期刊名称】《考古与文物》
【年(卷),期】2009(000)005
【摘要】@@ 数年前,我在<金文所见之益公、穆公与武公考>一文中曾指出,从现有金文资料来看,西周时期应当至少有两位被称作益公的人,第一位益公为单氏家族的第二世先祖,此人名叔,字或谥称益公,其主要活动在成王时期.第二位益公很可能就是毕益公,此人为毕氏,字或谥称益公,其为文王之子毕公高之后裔,主要活动在恭王和懿王之世,但此人的私名目前尚不清楚①.
【总页数】4页(P60-62,67)
【作者】杨亚长
【作者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西安市,710054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马克思法哲学价值论真谛辨析——兼与公丕祥先生商榷 [J], 王干才
2.《世说新语》之“袁公”考辨——兼与范子烨先生商榷 [J], 左宜华;陈祥谦
3.《吐鲁番出土文书》所见“”当为“濄”字考--兼与王启涛先生商榷 [J], 包朗;杨富学
4.金文所见之益公、穆公与武公考 [J], 杨亚长
5.与李茗公先生商榷“逻辑”——兼解“李约瑟难题” [J], 张盛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马克思的利益理论--从马克思的经典文本中解读马克思的利益内涵
论马克思的利益理论--从马克思的经典文本中解读马克思的利益内涵王丽丽【期刊名称】《湖北函授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5【摘要】马克思的利益理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性范畴,是撬动马克思思想转变的杠杆。
马克思的众多经典文本中都对利益问题有过深入的探讨,通过对马克思利益理论的发展过程进行系统梳理,从而剖析马克思利益理论的深层内涵。
%As the basic categorie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Marx's interest theory is the leverage to lever Marx's thoughts trans-formation.There are many in-depth discussions related to interest issues in Marx's classical text.By combing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x's interest theory systematicall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ep connotation of Marx's interest theory.【总页数】2页(P57-58)【作者】王丽丽【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开封 475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A8【相关文献】1.马克思利益理论的文本解读 [J], 邓伯军;张荣军2.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的"文本"解读和现代诠释--读《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当代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构》 [J], 方国根3.马克思关于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关系的文本解读 [J], 刘芳4.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的新发展--龙迎伟著作《马克思利益机制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简评 [J], 谭培文5.马克思反贫困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当代价值——基于马克思经典文本的解读 [J], 康有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克思主义利益分析方法文稿
什么是利益分析方法利益分析方法是运用马克思的利益思想,依据利益的本质和作用,从利益的角度,透过各种社会主体的言行以及各种社会历史现象去把握其内在本质和根源,挖掘其最初的利益动因的方法。
利益分析方法在人类社会历史领域中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利益关系,制定政策措施的重要工具。
根据马克思对利益问题的阐述,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利益分析方法归纳为以下几方面:第一,从对社会表象分析深入到利益分析,是把握社会本质的有效途径。
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主义社会也是一个利益结合体。
因此,只有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各种表象中深入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利益及其相互关系,才能正确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发展规律和发展动力。
第二,从分析利益主体到分析利益关系,是利益分析的基本途径。
在进行社会分析时,旧唯物主义忽视了对利益主体的分析,犯了“见物不见人”的错误。
历史唯物主义则着重于分析人及其社会关系,认为利益关系不单是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抽象物,它在深层次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决定着利益关系的具体形式。
因此,只有揭示出物背后隐藏着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从一定社会的利益主体的构成、地位及其变化中来揭示其利益一致、利益差别、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才能完成对该社会的利益分析,从而实现对该社会的整体把握。
第三,从分配关系入手把握利益关系的状况,是利益分析的重点途径。
社会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领域,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发生在社会生产的全过程。
然而,就具体状况而言,利益关系主要表现为人对物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主要还是一种分配关系。
分配关系决定着“生产的全部性质和全部运动”。
分配关系理顺了,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才能理顺,利益主体的积极性才能得到发挥。
所以,从分配关系入手来把握利益关系的状况是可行的。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以后,毛泽东曾指出从经济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性,刘少奇也曾提出人民内部矛盾“特别表现在分配问题上”,这说明他们都注意到了从分配关系角度来把握利益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 工人一无所有 , 其要主张 自己的利益 , 既无 来 自传 统 习惯 的“ 历史 权利 ” 民) 以凭靠 , ( 农 可 也无
物质 的资本 力 量( 本家 ) 以使 用 , 要 改变 自己 资 可 他
理 论 探 讨
当代社科视野 2 1 年第 78 00 —期
的 “ 般无权 ” 态 。 一 状 唯一 的逻辑 依据 “ 只能求 助于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 阶级 ( 党) 政
利益 特 殊 性 、 遍 性 的看 法 普
1 类 自有 文字 以来 进 入 阶级 史 。在 同一 社 . 人
会 形 态 中的人 们 划分 为 不 同 的对 立 着 的 阶级 , 不 同 的阶级具 有不 同 的利 益所 在 。阶级 及 其 阶级 利 益 的 表现形 式 、利益关 系构 成不 同社 会形 态 的内
压 迫阶级 。实现 被压 迫 阶级 的阶级利 益 中去 加 以 说 明 。( 《 意 志 意识 形态 ・ 尔 巴哈 - 产 主 参见 德 费 共
义
党) 有无 自身利 益 的争 论 ( 《 习 时 报 ) o o年 4 见 学 2l
月 1 2日、 5月 3日 , 下 简称 方文 、 文)作 一 评 以 王 , 述 .分 析 一下他 们二 位的 说法在 多 大 的程度 上合 乎 马克 思主 义的 观点 ,包含 着多 大 的真理 性 和局
于 同一 阶级 地 位 的人 们将 产 生 相 同 的利 益要 求 , 这种 相 同 的利益要 求 ,可以称 之 为阶 级 的普 遍 利
益 ; 进一 步 , 再 在特 定 的 历史 时期 , 会 发展 为 社 还
人权 ” 而人 权 作 为普 遍 权 利 、 遍 利益 在无 产 阶 : 普
级身 上 的实现 ,则 意味着 资产 阶级 特殊权 利 和特
理 论 探 讨
当代社科视野 2 1 00年第 7 8 -期
论马克思主义 的党的利 益观
— —
兼与 王长江、 方工二位先 生商榷
胡 承槐
(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 浙江省“ 科学发展观与浙江实践” 研究中心 杭 州 312 ) 111
内容 提要 : 文 结合 马克 思 的《 本 黑格 尔法哲 学批判 ・ 言》 《 意 志 意识 形 态》 一卷 第一 章 、 共 产 导 、德 第 《 党 宣言》 恩格斯 的《 杜林 论 ・ 、 反 引论 》 的相 关论述 评述 了方工 、 王长 江二位 学者 关 于共 产 党有无 自身利 益 的争论 , 分析 了他 们论 述 的合理 性 和局 限性 。 关键 词 : 产阶级 政 党 自身利 益 无 关 于 阶级( 其 政 党) 及 利益 的 理 论 是 马克 思 主
社会处 于普遍 的对 立 之 中 ,而 旧的统 治 阶级成 为 社会 万恶 的象 征 时 。与统治 阶级处 于直接 斗争 最
前沿 的 阶级 。 如资 产 阶级将 “ 标榜 自己不是某 一 特
在依 据 。( 见《 产党宣 言》 一 章) 参 共 第
2任 何个 人 和阶级 都 有并 追 求 着 自己 的物质 .
殊 利益 的超 越 和抛弃 ,应 当从 这一个 人 的特 殊 阶 级地 位 和特殊 阶级 利 益 的共 同性 中去寻 找 ,革命
得需 大部 头 的专 门著 作才 可能 完成 。但 如果 仅 就
方工 、王长 江二 位学 者关 于无 产 阶级 政 党 ( 产 共
者 的崇高 要 从 阶级 对立及 其 革命者 力 图解 放被
相关 论 述 即可 。
一
相互之 间 充斥 着相 互竞 争 。 何 阶级 莫不 如此 。 任
5利 益 的社 会普 遍 性 。 阶级 社会 里 , 要 以 . 在 主 两种形 式表 现 出来 :一是 当 保守 的旧 的统治 力量 与新兴 的革 命力 量 之 间的对 立和斗 争还 处 于相 对 平 衡 、 分 高下 之 时 , 难 某一 第 三种力 量 以仲裁 的 身 份、 普遍 利 益的代 表 出现 , 如绝 对君 主制 时期 的王 权、 】 如 9世纪 初 法 国的路 易 ・ 波拿 巴 ; 二是 当整 个
殊 的阶级 的代表 。而是整 个 受苦人 类 的代表 ” 进 ,
而 , 阶级 利益 获得 社会 普遍 性 的外 衣 。参 见《 其 ( 反 杜林论 ・ 论》 《 引 、黑格 尔法 哲 学批判 ・ 导言 》 )
利 益及 其精 神利 益 。 是 “ 类生 存 的第 ~个 前提 这 人
也 就是 一切 历史 的第一个 前提 ” 而否认 这 一 历史 , 前 提 的任何 看 法 , 不过 是 意识形 态 的呓语 。( 都 参 见 《 意 志意识 形态 ・ 德 费尔 巴哈 ・ 历史 》 )
4所 谓 阶 级 的 普 遍 利 益 , 对 处 于 同一 阶级 . 是
地 位 的个 人 相 对 于对 立 阶级 的 利益 共 同性 而 言 的 ; 阶级 对 立 这一 层 面 之 外 , 在 阶级 内部 的成 员 ,
限性 。 只要 我们 去对 照一下 马克 思 的《 格 尔法 则 黑
哲 学批 判 ・ 导言》 《 、德意 志意识 形 态》 第一 卷 第一 章 、共 产 党 宣言 》 恩格 斯 的 《 杜 林论 ・ 论 》 《 、 反 引 的
义学 说 中最为 核心 的理论 .其 思想 观 点散见 于马 3一 方 面 , 是 首要 的 , 对于 各个 个 人来 说 , . 也 “ 出发 点 总是 他 们 自己 ” 另 一 方 面 。 ; 个人 对 自身 特
克思 恩格 斯 的差不 多全部 著作 之 中 ,要 将 他们 的
思想 理论 完整地 再 次叙述 出来 , 一项 巨大 工程 , 是
殊利 益 的 否定 ( 民 的 “ 农 历史 权 利 ” 资本 的历 史 在 发展进 程 中被资本 的力量 所否定) 参见 《 。( 黑格 尔
法哲学 批判 ・ 导言 》 1
会 的普 遍 利益 。 是 , 但 阶级 的普遍 利益 并不 否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