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ET认证中课程持续改进的几点思考_王淑芳

合集下载

abet准则

abet准则

abet准则ABET准则是指由美国工程技术与计算机科学教育认证委员会(ABET)制定的一套规范,用于评估和认证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教育质量。

本文将从ABET准则的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分别是学生成果、课程、教学及学习过程、教学设施和实验室。

以下是对ABET准则的详细解读。

一、学生成果ABET准则要求教育机构能够确保学生在毕业时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这些学生成果包括工程和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室实践技能、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等。

通过教育机构的培养,学生应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课程ABET准则要求教育机构为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专业提供一系列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这些课程应涵盖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理论、专业实践、实验室实践等方面。

课程设置应与时俱进,紧跟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确保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

三、教学及学习过程ABET准则要求教育机构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能够充分掌握课程内容。

教学方法应多样化,包括讲授、实验、案例分析、团队项目等。

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同时,教育机构还应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包括图书馆、电子数据库、实验室设施等,以支持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教学设施和实验室ABET准则要求教育机构提供适当的教学设施和实验室,以支持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教学设施和实验室应满足教学需求,具备先进的设备和工具,能够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

教育机构还应提供良好的实验室管理制度,确保学生的安全和实验的顺利进行。

总结起来,ABET准则是一套用于评估和认证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专业教育质量的标准。

通过学生成果、课程设置、教学及学习过程以及教学设施和实验室等方面的评估,教育机构能够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人才。

ABET准则的落实对于提升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满足社会对于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人才的需求。

基于“持续改进,闭环反馈”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以北京交通大学为例

基于“持续改进,闭环反馈”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以北京交通大学为例
1 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北交大计算机学院构建了基于“持续改进,
21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Indust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闭环反馈”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主要包括 以下3个方面。
(1)合理的教学管理组织架构。北交大计算 机学院教学保障体系在组织、人员和制度落实等 方面得到了持续有效的保障,保证了本科教学活 动的开展和不断改进。从学院到系所自上而下建 立了完整的教学管理组织架构,在学院院长的统 一领导下,由教学副院长、院教育教学指导委员 会、系主任、教学科、本科教学督导组、专业责 任教授和课程负责人等共同构成院级教学管理队 伍,负责各项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形成 了由教学副院长主管,专业方向和教学团队负责 人、课程组负责人具体落实,教学科和本科教学 督导组监控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管理组织架 构。从体系运行看,完成了各项教学管理任务, 有力保障了教学活动的开展,满足了教学质量的 要求。其中,以学院本科教学督导组为抓手,从 各个环节进行评价、反馈与改进的闭环控制机制 是整个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
2019年3月刊
人才培养和机制创新
Talent Training & Mechanism Innovation
基于“持续改进,闭环反馈”的 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
—以北京交通大学为例
徐 薇,李清勇,王志海,樊崇艺
(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北京 100044)
【摘要】 本文针对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过程中发现的教学质量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提出了基于 “持续改进、闭环反馈”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方法,研究并介绍了其中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与反馈 和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与反馈两个核心子系统的设计过程,证明有效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能够为教学质 量的持续改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证。

AB ET认证对实验教学改革的启示

AB ET认证对实验教学改革的启示

AB ET认证对实验教学改革的启示
徐菊美;许琨;雷明;乐清华;吴炎
【期刊名称】《实验技术与管理》
【年(卷),期】2015(000)007
【摘要】通过对 ABET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分析,从3个方面阐述了当前实验教
学改革的重点: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以培养成果为导向,突出创新能力培养;注重对学生成果的支撑与评价,建立有效的持续改进机制。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国内首个通过 ABET认证并获得最长有效期的工程专业,其实践经验可为工程类专业开展国际化认证或工程教育国际化改革提供借鉴。

【总页数】5页(P194-197,202)
【作者】徐菊美;许琨;雷明;乐清华;吴炎
【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上海 200237;华东理工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上海 200237;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上海 200237;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上海 200237;华东理工大学实验室与装备处,上海 20023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0
【相关文献】
1.美国ABET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及专业群认证标准的解析和启示 [J], 贺小凤
2.ABET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机械类专业建设的启示 [J], 李旻
3.ABET认证对提升飞行技术专业教学管理质量的启示 [J], 顾莹
4.ABET工程专业认证标准新变化分析及其启示 [J], 彭熙伟;李怡然;郭玉洁;王亮
5.ABET工程认证对网络工程教育的启示 [J], 黄志武;焦家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ABET认证对提升飞行技术专业教学管理质量的启示

ABET认证对提升飞行技术专业教学管理质量的启示

质量管理 / Q u a l i t y M a n a g e m e n t101 ABET 认证简介1.1 ABET 认证概况ABET(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是一个非营利性、非政府组织,对大学中应用科学、计算、工程和工程技术等4个领域的专业进行认证。

ABET 认证对象是专业,而非学校或机构。

目前,ABET 已对24个国家、超过670所大学的、3 100多个专业进行认证。

ABET 认证是自愿的,采取同行审查过程进行,确保认证的专业达到质量标准。

ABET 认证包括3个阶段:评估计划、执行评估过程和认证过程。

其中,评估计划包括专业培养目标与学生表现的联系、评估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表现、展示不断改进的过程、收集学生事例、检查最新的评估标准和其他文件。

评估标准中涉及的元素有学生、专业培养目标、学生表现、改进情况、课程、教师、设施、学校保障情况等。

1.2 评估内容简介ABET 评估标准涉及的元素有学生、专业培养目标、学生表现、改进情况、课程、教师、设施、学校保障等8个方面。

(1)学生:在校学生的质量和表现和毕业生在职方面的文档记录等都是认证要考量的重要方面。

(2)专业培养目标:学生在毕业若干年后应能达到的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应能够符合社会各界的需求,并与学校发展方向一致。

(3)学生表现(即毕业要求):指毕业生必须具备的一些基本能力,包括应用数学的能力、设计和开展实验的能力、理解职业道德问题的能力,有效的交际能力等。

ABET 制定的通用学生表现共11个,用a-k 表示。

各专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增加其他学生表现。

(4)持续改进:要有评价和反馈机制,以发现学生培养过程中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师、设施等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的计划和措施。

(5)课程体系:为达到培养目标和学生表现,制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大纲。

工程类课程体系必须包括大学程度的数学与基础科学、工程类课程以及起补充作用的通识教育课程。

基于ABET工程认证学习成果标准的课程改进

基于ABET工程认证学习成果标准的课程改进

基于ABET工程认证学习成果标准的课程改进作者:滕金芳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第17期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为了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扩大教育开放方面要求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

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ccreditation Board forEngineeringand Technology,简称ABET)[1,2]成立于1932年,专门从事应用科学、计算科学、工程、工程技术四大领域的学术机构工程及技术教育认证,是国际上公认的最具权威性和普遍性的认证机构之一,作为独立于政府机构与市场体系外的第三方组织,其参与高等教育评价的绩效非常显著。

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本科专业目前正在申请ABET认证,本文将重点介绍在认证过程中,基于工程认证通用标准中的学习成果标准对“推进原理”课程进行的改进。

一、ABET认证的学习成果标准ABET的认证活动围绕保障教育质量、激励教育创新展开,强调通过认证改进学生的学习成果。

为了实现对质量的终极追求,ABET的评估理念经历了从“以投入为基础”(inputs-based)向“以产出为基础”(outcomes-based)的转变[3]。

ABET认证的学习成果标准包括产出a—产出k,共计十一项,分别是[3]:(a )应用数学、科学和工程知识的能力;(b)设计、控制实验以及分析、诠释数据的能力;(c)设计一个能够满足政治、伦理、健康安全、可制造性和可持续性等诸多现实条件约束的系统、零件或程序的能力;(d)在跨学科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e)识别、建构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f)对专业精神和道德责任感的理解;(g)有效沟通的能力;(h)具有宽广的知识储备,能够在全球性的经济、环境、社会背景中理解工程解决方案的影响;(i)对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有明确认识,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j)对当代重大问题的了解;(k)具备在工程实践中运用所需的各种技术、技巧和先进设备的能力。

基于ABET与过程管理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基于ABET与过程管理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基于ABET与过程管理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实践摘要:基于美国ABET专业鉴定标准,结合对国内相关教育教学质量标准的研究,本文阐述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将过程管理思想与ABET标准的系统化思想相结合,开展了教学质量管理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ABET过程管理;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与保障体系;建设与实践1引言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

要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学校必须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我国高等教育正逐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大规模发展,许多高等职业院校不同程度地出现教育资源匮乏问题,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

高等职业院校如何建立一套目标明确、方法科学、可操作性强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断促进教学质量的持久改善,已成为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课题。

美国的工程与技术鉴定委员会(ABET)对工程技术类学科的相关专业进行教育质量鉴定的标准和方法,可以值得我们借鉴。

美国的工程与技术鉴定委员会(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ABET)是美国工程技术相关领域后高中教育的一个非官方的鉴定组织,它通过开展专业鉴定来提供工程技术教育的质量保证。

它是得到美国官方和非官方机构承认,并同时得到美国高教界和工程界的广泛认可和支持的全国唯一的工程教育专业鉴定机构。

它的一大贡献就是推出“工程准则2000”(Engineering Criteria 2000, EC2000),它的精华在于准则的焦点放在学生“学到了什么”,而不像以往强调的是学校“教了什么”。

它要求学校和专业按照事先制定的使命和目标,不间断地改进质量。

从ABET鉴定本身的使命来说,鉴定某学校的某专业是否通过了ABET鉴定就意味着可以向关心这个专业质量的人或机构(例如,社会公众、学生、家长、教育机构、学术团体、企业雇主、相关政府机构、相关证照发放机构等)声明该专业是否达到了他们所期望的最低质量标准。

质量认证过程中的持续改进

质量认证过程中的持续改进

质量认证过程中的持续改进在当今社会,质量认证已经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和产品信誉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质量认证的过程中,持续改进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只有不断地进行改进,企业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在质量认证的过程中,企业各部门之间需要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机制。

只有各部门之间的信息畅通、协调配合,才能确保质量体系的顺利运行。

公司管理者应该加强对各部门之间协作的培训和指导,建立起共同的目标和愿景,让所有员工都能意识到持续改进的重要性。

二、不断学习与提升持续改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不断学习和提升。

企业应该鼓励员工参加各类技术培训和专业讲座,及时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只有不断学习,企业才能保持竞争优势,不被市场淘汰。

三、建立反馈机制质量认证过程中,建立一个有效的反馈机制是至关重要的。

企业应该鼓励员工提出改进建议和意见,及时了解市场和客户的反馈信息,不断优化和改进产品和服务。

只有不断接受外部和内部的反馈,企业才能找到提升的空间,实现质量的持续提升。

四、数据分析与追踪持续改进需要依托数据分析和追踪。

企业应该建立起完善的数据分析体系,及时收集和分析有关产品质量和客户需求的数据,找出问题根源并制定改进措施。

同时,企业还应该建立起质量体系的追踪机制,定期对改进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确保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五、全员参与与责任落实持续改进需要全员参与和责任落实。

企业应该建立起全员参与的文化氛围,让每个员工都意识到自己肩负着质量改进的责任。

同时,企业应该设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员工提出创新性的改进建议,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六、定期审核与评估质量认证的持续改进需要借助定期的审核和评估。

企业应该建立起完善的内部审核机制,对质量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定期审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风险,并制定相应的改进计划。

只有不断进行自我审查和评估,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专业认证推动下的教学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

专业认证推动下的教学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

专业认证推动下的教学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随着教育的发展,教学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成为教育的重要议题之一、为了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许多国家和地区推行了专业认证制度。

专业认证推动下的教学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为教育教学带来了诸多的机遇和挑战。

一、专业认证的意义专业认证制度的实施可以提高教育质量。

通过教育领域内的专业机构对学校、教师以及教学环境等进行评估认证,可以评估教育质量的高低。

认证的标准和评价体系通常比较严格,旨在提高教师、学校和教育机构的教育质量。

专业认证使学校、教师和教育机构之间形成竞争与比较。

学校和教育机构都希望通过认证取得好的评价结果,从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教师也会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以获得认证的资格。

这种竞争可以激发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推动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教学质量评价的意义教学质量评价是专业认证的重要一环,对教学质量的客观评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质量评价可以发现教学的不足和问题,有助于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通过评价,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果,为教学提供依据和指导。

教学质量评价可以为学校和教师提供改进教学的方向和途径。

通过评价可以发现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从而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评价结果也为学校提供了改进教育教学的依据,有助于提高整体教育质量。

三、持续改进的意义持续改进可以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发展的机会。

通过认证和评价的持续改进,可以提升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水平,增强教育机构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而对教师个人来说,持续改进可以提高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首先,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标准。

评价体系和标准应该符合专业认证的要求,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和实用性。

同时,要根据学校和教师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保证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其次,加强评价与认证的反馈机制。

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校和教师,帮助他们了解自身的不足和问题。

专业认证中师范专业持续改进的理性审思

专业认证中师范专业持续改进的理性审思

第9卷第5期教师教育学报2022年9月V o l.9 N o.5J o u r n a l o fT e a c h e rE d u c a t i o n S e p.,2022D O I:10.13718/j.c n k i.j s j y.2022.05.013专业认证中师范专业持续改进的理性审思洪早清(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持续改进是师范专业认证的三大理念之一,是打造高质量师范教育的重要途径,其内在逻辑意蕴就在于它是师范专业保规范㊁强适应㊁谋卓越的根本方式和必然过程㊂目前师范专业的持续改进,无论在专业与高校层面,还是在政策与制度层面,都存在一些使改进难以持续的问题,影响着持续改进的整体效果㊂推进师范专业持续改进,需要恰当把握对照标准与超越标准㊁意见反馈与自我判断㊁向内与向外㊁学校与专业四对关系,并且要完善配套政策㊁落实激励机制和合理修订标准,在继续遵循国家教师队伍建设系列文件精神和相关指导标准的前提下,重构观念㊁转换思维㊁优化机制㊁打造有精神品质的质量文化,从而为师范专业的持续改进提供不竭动力㊂关键词:师范教育;师范专业认证;持续改进;审思中图分类号:G64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129(2022)05-0114-11基金项目:2019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项目 新时期教师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C C N U19Z Y0089),项目负责人:洪早清㊂作者简介:洪早清,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㊂高等师范院校是我国基础教育教师培养的主要阵地,开展师范专业认证是全面保障和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㊁构建高水平师范人才培养体系㊁从源头上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战略举措和重要抓手㊂持续改进是师范专业认证的三大理念之一,是提高师范生培养水平和打造高质量师范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师范专业认证的目的和长期追求㊂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强师举措,一方面,我国师范专业认证总体进展顺利㊁影响日益深远,师范专业持续改进成效明显;另一方面,通过跟踪观察和调研分析发现,师范专业在推进持续改进的过程中,确实面临一些深层次问题和困扰,需要引起相关方的关注㊁重视和反思㊂师范专业认证主导部门需要正视这些问题的存在并努力推动解决,从而维护师范专业认证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确保师范专业后续建设取得成效,以实现我国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㊂一、师范专业持续改进的逻辑意蕴师范专业认证是教育评估认证机构对高校师范专业办学状况实施的全面检查与诊断,旨在通过外在监控和规约促进师范专业加强自我管理与自主建设,其时代价值就在于 以认促建重规范,以认促改上水平,以认促强创一流,将切实推动师范专业内涵建设,不断增强师范专业服务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能力 [1]㊂持续改进是认证的关键目的和核心意义所在,是师范专业增强发展动力㊁保持办学活力㊁提升培养能力的现实需要和使命要求,其内在逻辑意蕴就在于它是师范专业保规范㊁强适应㊁谋卓越的根本方式和必然过程,是师范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㊂(一)面对师范教育现实:补短板㊁保规范㊁显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师范教育被誉411为 人民教师的摇篮 ,师范专业长期承担着为基础教育培养教师的重任㊂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高等教育的开放化㊁综合化发展,原有的师范教育体系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和削弱,师范教育不再是师范院校办学的全部,走综合化㊁多元化的办学路子成为主流,原有的师范教育资源被不断稀释,师范特色逐渐淡化,师范生培养环境和培养质量愈加不尽如人意㊂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㊁建设教育强国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战略决策,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针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㊂开展师范专业认证便是重点解决师范教育体系不完善㊁内在发展动力不足㊁办学条件改善缓慢㊁教学及管理有失规范㊁人才培养质量得不到保证㊁教师素质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㊂认证就是一个梳理诊断问题和推动问题逐步得到解决的过程㊂师范教育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松散化和粗放式办学阶段,所积累的问题不少,尤其是一些明显制约和影响教师培养质量的短板问题,如果不通过推动认证的施行来加以解决,那么师范教育就难以担负起满足人民群众对 好老师 的期望和对高质量教育需求的重任㊂师范专业认证强调要建立 校外 校内 课内 三个循环相互呼应的动态完善的持续改进体系㊂ 木桶原理 告诉我们,短板问题解决不好,师范专业就谈不上规范办学,专业建设与发展可能会陷入低水平循环,难以实现高位突破㊂短板没有统一的判断标志,不同地域㊁不同层次㊁不同培养定位㊁不同类别的师范专业其短板表现形态各不相同,因此,补短板的任务及要求也不一样㊂同时还要看到,短板问题具有相对性,即眼前的短板问题解决了,在发展中还会出现新的短板㊂补短板不是静态的暂时性要求,而是持续改进的逻辑起点,能为全面提升师范人才培养质量奠定良好基础㊂就整体而言,补短板还在于 不让一个掉队 ㊂只有致力于各个师范专业的全面发展与变革图强,才能保障师范教育的整体提档升级;只有确保每个师范专业内的每个基本要素都得到合理培育和科学配置,才能使教育健康发展㊂补齐短板㊁规范办学是施行师范专业认证的底线要求,持续改进可能具有层级性㊁多向性和多重目的性等特点,但补短板㊁保规范和强质量是当务之急㊂师范教育是职前教师的专业化教育,教师专业性是师范教育的底色,专业性不强,师范教育特色就凸显不出来㊂高等教育无论是内涵式发展还是高质量发展,都以特色来彰显专业人才培养的内涵和质量,特色越鲜明㊁持守越坚定㊁信心越充足,其专业内涵就越丰富㊁质量基础就越厚实;反之,没有特色㊁五心不定㊁目光短视㊁盲目跟随,其专业就很难做到内涵式生长和高质量发展㊂师范专业认证的重要功能就是要促进师范专业按照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来建设专业,就是要通过认证让师范教育回归 师范 属性㊁紧扣教师教育办学宗旨,就是要引导师范专业做强师范特色㊁充实师范内涵,确保师范人才培养更专业更有质量㊂可以说,认证标准的每一项指标其内涵都指向师范教育专业宗旨,认证制度所倡导的持续改进理念其目的是促使师范专业聚焦于师范教育㊁使师范教育成为更加专业的师范教育㊂因此,改进的目标就是要瞄准师范教育内在要求和提高师范人才培养质量㊂特色发展是内涵式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灵魂,有特色才有主体属性和主体地位可言㊂强化师范教育特色是个革故鼎新㊁创造积累的过程㊂彻底回归 师范 属性㊁不断强化师范特色,永远是师范专业持续改进的核心命题和主体使命㊂(二)面向基础教育需求:优培养㊁提质量㊁强适应师范教育培养出的学生适应性不强的问题饱受社会诟病㊂师范专业认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㊁以产出为导向的宗旨,重视质量建设和实践转向,并通过持续改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㊂以产出为导向的师范专业认证设计,必然促使师范专业把基础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规格要求放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首位,必然要建构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观念㊁教育教学范式和质量保障体系,必然要对人才培养的相关要素进行重组和优化㊂教511师培养重在质量,教师立足之本在于适应需要㊂因此,师范教育的培养质量是注定与适应基础教育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㊂师范教育不能忘记或忽略自己的服务对象,更不能淡化为谁培养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意识㊂以往学界对教育教学体系㊁人才培养模式㊁人才培养目标等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主观判断,关注或思考基础教育的现实需要和改革发展变化的研究还很不够,导致培养出的很多教师走上基础教育岗位后面临多重不适应㊂不仅如此,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联系也不密切㊁相互依存度不高㊁深层互动更是缺乏,这就导致师范教育应有的培养资源㊁培养环节㊁实践过程得不到有效保障,师范生培养 短斤少两 成为常态㊂师范专业认证旨在改变这种现状,推动教师培养模式革新,把产出作为根本,树立 学生第一 的思维导向,推动师范专业开门办学和协同培养模式的建立㊂为此,师范教育要强调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和实施过程要面向基础教育㊂师范院校要搭建大学与基础教育的协作平台和倾听用人单位的真实建议,要不断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变化的需要,要建立常态化的㊁开放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反馈机制,要关注人才培养的后续成长过程,要抓住问题要害,以系统化的改进思路和要素的整体优化来推动持续改进,充分聚焦师范毕业生 怎么学 学到了什么 能做什么 等问题,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㊁专业化㊁创新型中小学教师㊂(三)面向教育未来:谋卓越㊁创一流国家开展师范专业认证是为了构建符合我国实际㊁具有世界水平的教师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全面提升师范生培养水平和保障师范教育质量,面向未来打造卓越的师范人才培养体系,持续造就国家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㊁专业化㊁创新型教师㊂认证构建了三级递进的分级分类标准体系,意在引导各师范院校向着打好基础㊁规范办学㊁追求卓越的方向发展㊂从动态发展上看,卓越不是身份和等级的固化形态,而是所有师范专业都有可能通过自身不懈努力而实现的目标㊂迈向卓越的进阶路径就是不断针对新问题和新要求进行持续改进的过程㊂一方面,认证标准(三级)为所有师范专业追求卓越发展搭建了一个可以参照的框架;另一方面,2018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2],为卓越教师的培养规划了更为清晰的路径㊂该文件在目标要求中明确提出,经过五年左右的时间,办好一批高水平㊁有特色的教师教育院校和师范专业,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显著增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显著更新,以师范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新形态基本形成,实践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协同培养机制基本健全,教师教育师资队伍明显优化,教师教育质量文化基本建立;到2035年,师范生的综合素质㊁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为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㊁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㊁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奠定坚实基础[2]㊂在相关举措中还特别指出,要落实‘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全面保障㊁持续提升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师范生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形成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2]㊂不难看出,师范专业认证与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都具有政策的高度关联性与互动性,师范专业持续改进的终极指向正是谋卓越㊁创一流,有了卓越计划,持续改进更具针对性㊁方向性和更有动力源㊂同时,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在目标的确立和推进的过程上,给所有师范专业提供了上升空间及发展机遇,这与师范专业持续改进的目标要求在本质上是同向而行㊁同频共振的㊂换言之,卓越非静态,改进无止境,只要持续用心用力,每类师范专业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㊂追求卓越和争创一流是师范专业持续改进应有的信念,没有这种高目标高追求就不可能办出优质而富有生机的师范专业,更不可能形成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卓越人才培养体系也就无从谈起㊂二、师范专业持续改进何以难以持续实施师范专业认证,如果持续改进落实不到位或持续不下去,那么师范专业存在的问题便得不到实质性解决,师范专业办学水平势必难以巩固提升㊂揆诸现实,对师范专业的持续改进,尽管师范院校都在积极行动,也取得一定成效,但当深入观察不同个体及分析具体进611程时便会发现,持续改进的力度和走势与师范专业认证的整体预期尚存距离,前景不容乐观㊂(一)从师范专业角度看按理说,师范专业所在院系最应知晓开展专业认证的作用与意义,专业自身是持续改进的核心主体,如果师范专业所在院系缺乏领悟性㊁积极性和自觉性,那么持续改进必定难以有实质性进展㊂从师范专业认证实践看,专业内部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师范专业所在院系对认证理念及标准的内涵和要求理解㊁把握程度参差不齐㊂有些师范专业所在院系组织学习与贯彻落实认证标准措施扎实㊁机制健全㊁执行到位,能够把认证标准和精神合理㊁准确地贯穿于专业建设和改进当中去㊂有些师范专业所在院系对认证标准的学习研讨程度不深㊁组织动员不够有力,专业建设与改进未能紧扣标准,缺乏有效机制,人才培养主线不清晰㊁贯通性不强,关键培养环节设计不完备㊁关联不紧密㊁落实不精细,底线保障言行不一,专业建设及持续改进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欠缺㊂二是师范专业所在院系对师范专业认证及其持续改进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参差不齐㊂有些师范专业院系对师范专业认证及其持续改进的要求有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将其视为专业的重生和发展机遇,以认证为契机主动查找问题,以持续改进为动力科学谋划,促进长远发展㊂有些师范专业所在院系则明显缺乏对认证意义的仔细领悟,认识有偏差,主体意识还未真正觉醒,往往把师范专业认证当成过关性㊁强制性的检查任务,重心只专注于整理认证材料,仅仅追求表面的 过关 ,认证结束后便觉得万事大吉,并未做好全面思想动员和周密筹划,持续改进应怎么改心中无底,上面推动一下就草草应对一下,甚至出现以总结材料代替实际整改的做法,把持续改进变成消极应付㊂此外,还有的师范专业所在学院同时开设师范专业和若干非师范专业,四面出击,教师精力和师资力量被分散,任课教师大多相互兼任,教学谈不上 精 和 专 ,甚至师范专业在学院整体办学格局中并非主干专业,能把师范专业认证应对下来算是使尽解数,持续改进已然有心无力㊂三是认证的持续改进要求总体上还未达到师范专业绝大多数教师深度参与的目标㊂有些师范专业所在的学院组织教师学习钻研认证标准和动员教师参与持续改进的功夫做得不足,认证标准内涵及执行要求在相当一部分教师中并未入心入脑,持续改进也未真正落实到课程建设与教师的施教过程中㊂普通教师对师范专业认证的认同感还不高,对持续改进大多并不十分关心㊂认证准备及其持续改进似乎变成了由少数管理人员和教学责任人在操作的事情㊂大部分教师并没有发挥专业领域主人翁作用,课内课外无动于衷,现在与过去差别不大,改进过程往往形式大于内容㊁表面多于实质,乃至越改越走样㊁越改越肤浅㊂(二)从高校主体责任角度看有的师范院校对国家重视和加强师范教育的意义依然认识不足,对师范教育主业关注不够,对教师职前教育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不力,对师范专业建设重视不够㊁投入不足,师范专业办学缺乏统筹规划,资源短缺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人才培养依然处在 粗放经营 状态㊂有的校领导或重要职能部门领导甚至连师范专业认证标准都未系统了解过㊂在这些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领导眼中,师范专业办学,一方面要求多㊁产出慢㊁见效难,另一方面似乎不管也能办得下去㊂加之,有些高校的师范专业早已不是办学主体,因此,多数情况下,师范专业的持续改进较难成为学校工作重点㊂一些高校美其名曰 重心下沉 或 学院办专业 ,其实质是不负责任地把师范专业建设和认证责任交给了专业所在的二级学院㊂还有些学校统筹协调机制不健全,指导督促不到位,实际支持非常有限,无非是开开会㊁提提要求而已,相关职能部门往往口惠而实不至㊁协同配合不积极,主体责任履行不到位,支持行动不给力㊂从师范专业认证已有的实践看,师范专业所在的二级学院教学任务超载㊁负担过重,而学校层面参与的程度和给予的支持都不足,这些都是不争的带有普遍性的事实㊂在这种现状下,要做好认证后的持续改进工作,实则难矣㊂师范专业所在的二级学院即便愿意做好认证及认证后的持续改进工作,也无法协711调学校各方的人力㊁物力,更无权整合调度学校相关方面的资源㊂若校级层面存在认识偏差,就会造成统筹不力㊁支持欠缺的局面;若主体责任不落实或履责不到位,就会造成师范专业所在的二级学院容易松劲或泄气的状况㊂因此,没有足够动力输出的持续改进,不是半途而废就是有名无实㊂(三)从政策与制度环境角度看虽然师范专业认证的大政方针及制度设计总体上日益健全,前期落实成效良好,但进一步细看,确实还存在有些政策的执行力度正在减弱㊁有些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情况㊂2017年,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规定: 明确高校在专业质量建设方面的主体责任,引导开展师范类专业自我评估,推动建立专业质量持续改进机制,提升专业质量保障能力㊂ 认证结果为政策制定㊁资源配置㊁经费投入㊁用人单位招聘㊁高考志愿填报等提供服务和决策参考㊂ [3] 2018年,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颁布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 2022年)“强调: 启动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将认证结果作为师范类专业准入㊁质量评价和教师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并向社会公布 [4]㊂‘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中还提到: 持续改进,强调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进行全方位㊁全过程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教学改进,推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㊂ 整改提高㊂高校依据认证报告进行整改,按要求提交整改报告㊂教育评估机构组织专家对整改报告进行审查,逾期不提交或整改报告审查不合格,终止认证有效期㊂ [3]相关政策执行力不够和相关制度不够健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师范专业持续改进的状况㊂事实上,对持续改进确实存在着不同的理解㊂如果将持续改进定位于教学改进,那么被认证的学校就可以据此理所当然地把持续改进任务全部压向专业所在的二级学院㊂同样,如果认证后的改进仅靠提交整改报告和接受审查这种方式,那么无形中将会助长凭借材料 落实 整改的形式主义作风㊂当然,还有其他与师范专业认证关联度紧密的一些政策文件,存在着如何进一步相互协调配合等问题,不在此列举㊂高校在如何推进师范专业的持续改进这一问题上,大多还未建立起完整可行的制度体系和运行保障机制㊂所谓 持续改进 ,多数时候只是迫不得已㊁点到为止的应急行动,真正形成常态化闭环良性运行的高校并不多㊂三、师范专业持续改进相关关系考察师范专业的持续改进是个系统性㊁前瞻性很强的复杂工作,关联要素众多,若关系把握不当就会影响持续改进的实施及成效㊂关系是管理的命脉㊂理顺关系是为持续改进创造条件㊁拓展空间㊁营造氛围㊁提升效果㊂实践表明,做好师范专业持续改进工作需要着重把握和处理好以下四对关系:(一)对照标准与超越标准的关系对照标准是师范专业认证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㊂标准是依据㊁是指南㊁是规范㊂没有标准就没有建设目标,没有标准就无法衡量比较,没有标准就没有公平可言㊂从师范专业认证标准本身来说,其研制设计是 建立在国际经验基础上的高水平集成,标准在理念㊁体系㊁方法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创新性㊁前瞻性和引领性具有鲜明的时代导向与强大的激发力量,对师范专业建设能发挥统领㊁规范和把控的实际作用 [5]㊂现在至今后一段时间内,就我国师范教育办学与发展实际而言,标准所起的规范和导向作用是毋庸置疑的㊂因此,领会标准精神㊁对标建设与改进是当前师范专业办学的现实要求和根本途径㊂师范专业认证标准更多的是基于现实 仅仅对教师教育发展中必要的基本要素进行了最低标准的要求,可以说是 兜底 监测,即绝大多数是针对教学㊁教师㊁科研㊁管理等领域各种要素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体现的是教师教育办学基本条件的 合格线 ㊂ [6]而师范专业应该还有各自更高的追求,每个专业可以在满足合格标准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更大的空间,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和优势,加强内涵建设,凸显个性和彰显特色,从而提升专业实力和竞争力㊂从动态发展角度看,师范专业认证持续改进的意义绝非只为眼前的事项查漏补缺和满足一般需要㊂对照标准811及认证结果来改进是当下持续改进的基本要求,师范专业相关主体要能深刻认识持续改进的前瞻性意义,及时关注业界最新发展动态和新问题㊁新要求,把握主动,勇于超越标准,及时对接新需求,善于探索创新,坚持自觉改进和动态改进方针,以持续改进为契机和抓手,追求更高质量㊁更高水平的师范教育,积极打造专业优势和师范教育影响力㊂(二)意见反馈与自我判断的关系一般而言,师范专业认证后的持续改进主要依据认证反馈意见来进行㊂这样做,虽然符合要求,但不一定百分之百合理准确㊂一方面,师范专业认证依据的是全国统一的通用标准,实际上难以完全兼顾到各个区域㊁各个大学㊁各个师范专业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专家无论是审核专业自评报告还是进入现场考查,由于专业背景㊁个人取向㊁精力投入㊁参与程度㊁关注角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能会使认证结果出现偏差,这种情况今后还会不可避免地存在㊂如前所述,持续改进是师范专业自己的事㊂有专家帮助检查诊断并提出有价值的改进意见,可以更加客观㊁全面㊁清晰地发现不足,并可借助专家的智慧和启发对症下药地实施改进,不失为良策㊂但是,仅仅止于此,未免显得亦步亦趋㊁消极被动,即便是专家意见也不是不可置疑或无可商榷的㊂师范专业持续改进从根本上说是个应时而动的自我否定㊁自我提升㊁不断进阶的过程㊂因此,师范专业主体的自我把握最重要,要善于运用历史的㊁系统的㊁比较的㊁关联的思维来助力专业发展,坚持动态性㊁贯通性㊁长远性的发展方针,加强自我分析判断和增强自主改进的信心与定力㊂总之,师范专业主体基于证据进行改进无疑非常必要,但也要有主动㊁长远谋划的意识,在参照认证反馈意见的基础上运用发展性思维全面地审视㊁评估自己,结合实际情况找准方位㊁明确发展目标和行动策略㊂(三)向内与向外的关系师范专业担负着面向未来为社会培养合格教师的历史任务㊂师范专业持续改进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其根本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教师㊂改进过程中会面临向内与向外的关系问题㊂向内,即内部建设㊁培养和保障的过程;向外,即主动争取外界支持和谋求协作的过程㊂具体而言,师范专业持续改进工作中的向内与向外的关系问题就是把国家政策红利㊁社会需求和基础教育变革发展要求纳入专业建设改进视野及行动要素中,合理开拓和利用外部资源,并对外在的教师教育发展态势和兄弟高校师范专业发展改革动向保持敏锐,及时吸收和借鉴外在有益的思想与经验㊂向内改进意在强基固本㊁提质增效;向外改进重在适应需要㊁搭建平台㊁增强力量㊂内外融合的改进才显高度和境界,才能更加明确专业方位㊁丰富专业内涵和保证专业质量㊂因此,做好师范专业持续改进工作,向内与向外两个方面都要做到相辅相成㊁相得益彰,任何时候都不可偏废㊂目前,师范专业认证持续改进落实情况不容乐观,还明显存在重内轻外的问题,尤其是师范专业院校与基础教育的全面协作伙伴关系,始终不冷不热,处理好向内与向外的关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㊂(四)学校与专业的关系严格说来,学校与专业不是对称性的关系,但从师范专业认证及持续改进的实际需要来看,又必须慎重地提出来㊂师范专业认证是以专业为切入点开展的综合考查与诊断行动㊂专业的持续改进当然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专业责任人和专业教师无疑是最核心㊁最能动的主体,但改进实施起来牵涉到诸多要素和内外部关系,涉及学校培养体系㊁学科协同㊁资源调配㊁制度建设㊁管理服务㊁内外协调等方方面面的工作,需要上下紧密联动,哪一个环节不顺畅,改进就有可能发生阻塞㊂换句话说,学校不主动履责,指导㊁服务与保障不到位,专业持续改进就会变得举步维艰㊂只有把师范专业持续改进置于学校全盘工作体系中加以规划和推进,学校的相关部门行动起来,积极履职担责㊁齐心协力㊁主动作为,专业的持续改进才能在一个良好的进取氛围中有效持续下去㊂师范专业认证整体上就是要打造高水平的师范教育体系,就是要通过上下结合和层层推进精细地打磨好每一个个体,进而实现整体的提升和达标㊂每所高校的师范教育都911。

高校教育中的课程质量评估与持续改进

高校教育中的课程质量评估与持续改进

高校教育中的课程质量评估与持续改进在高校教育中,课程质量评估和持续改进是确保教育质量持续提升的关键步骤。

通过对课程的评估,学校可以了解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本文将探讨高校教育中的课程质量评估与持续改进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有效的评估方法和改进措施。

一、课程质量评估的重要性课程质量评估在高校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可以帮助学校了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课程的评估,学校可以了解到教师教学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是否达到要求,学生是否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充分的理解与消化。

如果评估结果显示存在问题,学校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课程质量评估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教师可以通过评估了解学生对课程的反馈和建议,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策略,提供更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评估表达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学校改进教学质量。

最后,课程质量评估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通过评估,学校可以了解学生对课程的兴趣程度和参与度,根据评估结果对课程进行相应调整,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二、课程质量评估的方法为了确保评估的准确性和客观性,高校教育中采用了多种课程质量评估的方法。

首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评估。

学校可以设计一份针对学生的问卷,询问他们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师表现等方面的评价。

通过收集和分析问卷结果,学校可以详细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改进。

其次,可以通过课程观摩和教学演示的方式进行评估。

学校可以邀请专家或其他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观摩和评估,以了解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之间也可以相互观摩和交流,借鉴他人的优点,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专家评议的方式进行评估。

学校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评审团队,对课程进行评估和评议。

专家可以从教学设计、教材选择、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

如何确保培训课程的持续改进和优化

如何确保培训课程的持续改进和优化

如何确保培训课程的持续改进和优化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培训课程的质量和效果对于个人和组织的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仅仅开展一次成功的培训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能够确保培训课程的持续改进和优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环境。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首先,明确培训目标是确保培训课程持续改进和优化的基础。

培训目标应该是具体、可衡量、可实现、相关且有时限的(SMART 原则)。

在设定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员的需求、组织的战略目标以及行业的发展趋势。

例如,如果是针对新员工的入职培训,目标可能是让他们在一周内熟悉公司的基本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如果是技能提升培训,目标可能是让学员在一个月内掌握某种特定的软件操作技能,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10%以上。

只有明确了清晰的目标,才能为后续的改进和优化提供方向和标准。

其次,收集和分析反馈信息是持续改进和优化培训课程的关键环节。

反馈信息可以来自多个方面,包括学员、培训讲师、培训组织者以及学员的上级领导等。

学员的反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小组讨论、个人访谈等方式获取,了解他们对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时间安排等方面的满意度和建议。

培训讲师可以根据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和体会,提供关于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学员表现等方面的反馈。

培训组织者可以从培训的组织和管理角度,提出关于培训流程、培训场地、培训设备等方面的改进意见。

学员的上级领导则可以从工作绩效的角度,评估培训的效果,并提出对培训内容和方式的调整建议。

对收集到的反馈信息进行认真分析和总结是至关重要的。

要找出学员普遍关注的问题、培训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例如,如果大部分学员反映培训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实际案例和操作练习,那么在后续的改进中就应该增加实践环节,让学员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如果学员对培训讲师的教学方法不满意,认为讲解不够清晰、生动,那么就需要对讲师进行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

专业建设标准——持续改进

专业建设标准——持续改进

专业建设标准——持续改进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CEEAA提出,该标准项要求认证专业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

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通过教学环节、过程监控和质量评价促进毕业要求的达成;定期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质量的评价。

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有高等教育系统以外有关各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是否达成进行定期评价。

能证明评价的结果被用于专业的持续改进。

该部分的重点在于专业有没有以常态化机制的形式,保持持续改进的信息反馈渠道通畅和定期进行关键指标的增量测量。

台湾工程教育学会IEET对于专业持续改进标准项的定义是专业须提供自我评量过程及具体成效,以及持续改善专业和落实成果:
①须持续确保学生在毕业时具备核心能力。

②课程与教学须持续符合产业需求,及培养学生实务技术能力。

③其他持续改善之机制与成果。

香港工程师学会HKIE 对于专业持续改进标准项的定义为学校对社会和职业需求保持敏感性,以发展专业应对本地和国际要求,为职员发展技能以帮助专业达到本地、国际的职业和学术水准提供机会,这些都是学校义不容辞的任务。

为了做到这一点,HKIE认为学校有责任将工程专业、行业和高等文凭专业及其发展联系起来。

美国工程技术评审委员会ABET对于专业持续改进标准项的定义为专业必须定期使用适当的评估方式评估学生成果的达成度,并记录过程。

这些评估结果必须被系统地用于专业的持续改进。

除此之外,也可以有其他信息协助专业持续改进。

悉尼协议论坛
总结经验、交流经验、信息共享。

校本课程建设的困境和路径

校本课程建设的困境和路径

校本课程建设的困境和路径
王淑芬
【期刊名称】《课程.教材.教法》
【年(卷),期】2018(038)006
【摘要】核心素养作为校本课程建设的具体认知框架,备受学者们的关注.如何将核心素养与校本课程建设相结合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校本课程建设正面临价值缺失、顶层难为、实践失能、成长受阻的现实困境.对此,本文从价值、校长、教师和学生四个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总页数】6页(P105-110)
【作者】王淑芬
【作者单位】江苏第二师范学院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南京210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3.07
【相关文献】
1.基于制度理论分析的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困境探究 [J], 魏登尖
2.校本课程建设的困境和路径 [J], 王淑芬;
3.校本课程建设的困境和路径 [J], 王淑芬;
4.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路径探索
——以宁德市民族中学校本课程建设为例 [J], 林国清
5.校本课程建设中教师专业成长的问题审视及有效路径 [J], 陈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ABET 认证中纳米专业学生学习成果导向机制的几点思考

ABET 认证中纳米专业学生学习成果导向机制的几点思考

ABET 认证中纳米专业学生学习成果导向机制的几点思考作者:杨阳来源:《江苏科技信息》 2018年第16期摘要:文章指出ABET的认证目标是以学生为本,重点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注重考察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就业表现。

某院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将参考ABET的思想和方法,瞄准ABET 认证标准的具体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完善专业的定位、量化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并基于学生的愿望,考虑学生的诉求。

关键词:ABET认证;学生;成果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1 ABET 认证和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1.1 ABET认证ABET(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ing andTechnology)是国际上公认的最具权威性和普遍性的认证机构之一,也是华盛顿协议(Washington Accord)的6个发起组织之一。

ABET的专业鉴定已获得广泛的国际承认,其关注重点是评估教育结果的质量,即教育的结果是否具有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特别是学生所获得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否能被相关行业和社会所接收,精华之处在于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以学生为本”的基于学生学习结果的准则——基于结果的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 OBE),着重强调教育过程及学生的“学习成果”。

从我国教育部实施的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情况看,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更加注重的是以投入为指标的教学生产力评估,而ABET认证的重点是关注学生的学习参与和产出,ABET 的一切活动都聚焦在教学质量上,通过持续改进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

ABET认证要求把学生作为学校或专业的首要服务对象,从课程安排、资源配置、学生服务诸多方面的重点都是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坚持以培养成果为导向的先进教育理念,并将其贯穿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始终,此举在美国等一些国家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已证明是当前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

工程教育认证教学理念

工程教育认证教学理念

工程教育认证教学理念工程教育认证(ABET)是一个有效的、社会认可的工程教育质量标准,它推崇的教学理念具有高度的实用性和现实性。

工程教育认证的教学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融合理论与实践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工程专业课程要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真正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并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情境中去。

这种融合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更加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促进其整体思维的开发和形成,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 强调团队合作工程教育认证强调了团队合作,这与“One Science”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

在团队合作中,学生们可以共同探讨解决难题的方法,并发挥各自的优势,培养协作能力,促进交流与合作。

此外,在团队合作的模式下,学生们还能体验到企业中的团队合作氛围,从而更好地融入未来的工作环境中去。

3. 注重跨学科教学工程教育认证重视跨学科教学,鼓励学生参加多领域的工程课程。

跨学科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为其未来进入更广泛领域提供基础。

例如,工程师们需要理解商业和经济的基本知识,以便更好地掌握市场和企业需求。

4. 培养工程职业素质ABET的教学理念重视工程职业素质的培养。

职业素质涵盖了强大的伦理、追求卓越、领导力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在工程教育中,学生们需要不断发掘实践中的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难题的方法和工程实践的职业精神,自我完善以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

这样,学生们将具备更好的自我认知、团队管理和创新思维等工程职业素质。

综上所述,工程教育认证的教学理念是极富现实性和实用性的,它对工程师的整体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

通过实践,团队合作和跨学科的学习,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工作和挑战,为建设更先进的科技体系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第5期(总第151期)[作者简介]王淑芳(1970-),女,职员,硕士。

ABET认证中课程持续改进的几点思考王淑芳(清华大学化工系,北京100084)[摘要]笔者以ABET认证中“持续改进”理念为引领,对课程持续改进进行了思考,主张以课程内涵建设为核心,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推进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ABET认证;持续改进Some Thoughts on the Sustainable Improvement of CurricularSystem from ABET CertificationWang ShufangAbstract:Leading by the conception of sustainable improvement in ABET certification,an idea,whichtakes the construction of course contents as cores and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as guarantee,is presented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training continuously.Key words:ABET certification;Sustainable improvement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

ABET国际专业认证引入了“以学生为中心”“目标导向”“持续改进”等先进的教育理念,对专业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教学活动是持续改进的主要内容。

其中,教学活动的改进包括课程体系、支持条件、教学评价等。

课程是课程体系的细胞,是专业知识的载体,课程的持续改进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就课程的持续改进,提出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加强课程内涵建设(一)更新课程内容,创新教学组织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技术的不断进步,专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课程教学内容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深化和发展。

为避免教学内容老化与落伍,教师需要保持对学术前沿的敏感度,积极跟踪最新学术动态,将最新的学术成果及时、合理地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去[1]。

教师应紧扣学科发展前沿,科学规划,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加强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力度。

在讲授最新科研技术和方法时,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最新文献作为课后阅读资料,启发学生开阔视野,打开思路,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研究能力和素养。

专业课程教学可以采用教师“请进来”和学生“走出去”的组织模式。

“请进来”就是在专业教学21中,邀请相关领域的工业界领军人物和学术界杰出带头人走进课堂,讲解专业知识在该领域中的应用和今后的发展趋势,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专业知识在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中的作用;“走出去”就是除了讲解专业知识在工业界的成功应用案例之外,尝试有效利用各类资源与条件,带领学生走进工业现场及从事相关研究的国家和行业重点实验室,让学生带着专业问题亲临现场,与研究人员和生产者直接交流,将书本中的平面知识立体化、生动化、形象化。

这样,学生就能够深刻、及时地使专业知识入眼、入耳、入心,充分内化并吸收。

课程建设中应打破理论课、实验课在教学组织上割裂的壁垒,形成“有效穿插、有机融合”的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教学组织模式。

当前,高校中大多数专业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教学模式是独立的、跨学期的,一般是本学期学完专业理论课,下学期再安排配套的实验课,并且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验课教师分别来自两支不同系列的师资队伍。

做实验时,老师要再讲一遍原理,学生跟着回忆上学期学过的理论知识。

无论从教师的角度还是学生的角度来看,这种教学组织模式都形成了教学内容的重叠和时间再占用的困局。

因此,若能将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一起规划,将理论课程中的原理教学和实验课程中的实验教学有机结合,二者互相借力,形成合力,势必事半功倍,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同时,学校应积极探索配套的教学管理模式,减少新的教学组织模式带来的管理复杂性和工作量大的问题。

(二)深化课程教学改革,适应形势发展目前,上海、浙江两省市率先进行了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为2017年全国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供依据。

上海和浙江都在实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基础上,取消了高考科目的文理分类,实行“3+3”考试科目,实现了必考和选考的结合。

必考科目均为语文、数学、英语3科,选考科目也均为3科。

高校按专业(或专业类)确定3门选考科目范围,学生则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6门或7门科目里选定3门作为自己的高考选考科目。

学生的选考科目和高校的选考科目范围只要有1门交集即可报考相关专业(类)。

高校的理工科专业对相关科目的要求往往在2门以上,一般都首选物理,即使是化工、材料专业,也同时对物理、化学有要求。

在1门交集的机制下,此类专业对选考科目的选择很纠结,有的学校会确定化学必选,也有的选择物理必选,物理、化学不能兼顾成为缺憾。

此外,基于专业的人才选拔将带来学生成绩构成上的多样化,选考将带来学生知识结构上的差异化[2]。

高考招生考试和录取体制的改革必然会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产生重大影响,高校应该未雨绸缪。

积极应对措施之一便是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模式和方法,避免产生各类生源入学时因知识结构的差异化导致专业课程学习效果参差不齐的现象,培养出符合专业培养标准和未来行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高校应积极探索,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改变学生中学阶段采用的“题海”战术的学习方法。

经过中学阶段的学习,学生习惯以“刷题”的方式掌握知识、提高成绩;进入大学,很多学生还继续沿用这一方式学习低年级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课程,并且收效甚好。

但对于化工专业学生来说,用这种方式学习第一门化工专业课化工原理会感到很不适应,甚至有些学生感慨“化工无理”,自己再也不能像学习数理化一样,掌握一个公式就能解出很多题目。

这是一个转折点,也是学生开始接触工程时普遍会遇到的困惑,其对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

学习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

教师应该精心设计,为学习者提供自我建构的教学活动,并根据他们的学习效果不断开发相应的教学策略[3]。

教学过程中应紧紧依托教学内容,将工程知识、工程思维、工程训练、工程文化有机结合,并循序渐进地融入每一门课程,培养学生从多学科角度,运用多种知识、理论和方法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4]。

针对工科专业和工科学生的特点,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充分认识和挖掘所授专业课程的工程元素及潜在的人文内容和人文精神,在教学中着重注入工程元素,让学31ABET认证中课程持续改进的几点思考生的认知植根于工程的土壤,引导学生以工程思维来思考问题,以工程伦理来解决问题,以工程情怀来面对问题。

结合不同课程的特点,教师应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实践,将教育理念巧妙融合在课程教学中,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将“三观”教育、方法论教育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学生。

(三)打造课程教学团队,形成教师梯队教师是课程教学的主体,高水平的课程教学团队是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

建设一支由老中青不同年龄段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是课程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由不同学缘结构、不同研究方向、不同授课风格和教学特色的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可以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帮助青年教师掌握工程教育理论知识,进行工程教学方法训练,练好教学基本功,逐步提高教学能力;也可以凝聚集体智慧,共同研究教学方法,进行教改研究,总结教学成果,共同推动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同时,教师多样化的教学风格、多元的人格魅力也能够使学生受到熏陶,对其产生深远影响。

二、构建制度保障体系(一)设计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指标持续改进机制建立的核心在于“持续”,持续改进必须成为教职员工自觉自愿的行为。

只有这样,才能使质量改进持之以恒,才能使质量不断提升[5]。

科研指标的效益是显性的,有多少论文、基金、成果就有多少名和利;而教育所产生的效益是隐性的,它所带来的人才培养效益要在10年甚至20年以后才能显现,在短期内不会对教师产生名和利的影响[6]。

因此,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应在绩效薪酬设计中合理体现。

由于考核评价指标具有导向性,设计科学合理的可量化指标尤为重要,这样可以借机引导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重视教学,思考教学,投入教学,研究教学,形成全员关注教学的氛围。

这不仅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能够推动课程教学各要素协调发展,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内涵建设。

目前存在的可量化指标包括学生评教、教学论文、教改项目、教材编写、教学成果奖、教学基本功大赛、MOOC课程建设等。

(二)探索多元化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激励机制的建设上来。

高校应探索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激励机制,以调动教师投入教学的积极性。

常态、持续的保障机制是课程持续改进的有力保证。

除目前奖励各类教学获奖外,学校和院系应设立专门的教学基金,持续投入经费,为教师搭建培训和交流的平台;改变以往由院系行政管理部门组织会议的模式,减少教师听从行政命令、被动参会的压力感,鼓励教师自主提出研讨题目,组织研讨会,探索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交流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建议与意见等。

对反响好、有影响力的教师和团队,学校应设立配套奖励制度,如物质奖励、增设助教、资助参加国内教学会议、奖励研究生招生指标等。

这样,同一课程团队及不同课程团队间都有机会、有平台、有经费、有热情灵活、自主地组织教学研讨会,开展教学研究,最终促使教学研究成为教师自发自愿的行为。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能够促进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推动学科及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保证并提高工程教育质量。

高校应以ABET认证理念为引领,以课程内涵建设为核心,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推进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进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文字编辑:李丽妍)参考文献:[1]姜兆华,姚忠平,王志江,等.依托课程建设培养青年教师教学能力[J].中国大学教学,2013(1):82-84.[2]边新灿.新一轮高考改革对大学教育的影响[J].中国高等教育,2015(2):7-9.[3]王铭玉.且教且学:懂得学生怎样学习[J].中国大学教学,2015(4):13-20.[4]王淑芳,金涌.大工程观教育理念下工程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11(1):13-19.[5]林健.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10-19.[6]来茂德.大学教育的十大关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4(5):4-11.41ABET认证中课程持续改进的几点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