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炼觉性悟性 成就智慧人生--禅觉禅师

合集下载

生活中的禅修——如何训练觉性?

生活中的禅修——如何训练觉性?

生活中的禅修——如何训练觉性?一、因果的原则禅修有一基本的原则,即任何的禅修开始的‘因’若不同,后面的‘果’当然不同。

所训练的方式,其‘因’若掌握正确,正确的‘果’自然呈现。

一开始,心怎么摆在所观察的对象上,必须掌握住正确的要领。

传统的禅修是强调专注,切掉外面的讯号,一开始若是种下此‘因’,后来的‘果’一定偏向于一种安静,排斥外面的讯号。

这样就如世尊时代早期外道修定的方法,只专注于一境,身心上产生一些喜悦,但‘果’也只能停留在这里。

只专注于一境,应用在生活上就有一距离。

要前进的话,一定要有所转变。

故一般的修法是到一阶段,又要改变另一种方式、方法。

用前面的修法为基础,后面改变另一方法。

密宗也是如此,一开始修生起次第,观想一尊佛的形相,令心专注。

接下来修圆满次第,观身体的气脉等,转变另一方式来修。

最后到大手印、大圆满,就舍弃心的专注,走入心的觉性本身。

因不同,果不同。

必须改变一下因,才能呈现另一结果。

以上先介绍第一个基本的观念 : 因不同,果就不同。

二、专注行与觉知行的不同第二要好好分辨专注式的修行(以下简称专注行)以及觉知式的修行(以下简称觉知行)的不同之处。

专注(concentration)与觉知(awareness)的不同,以走路为例子,专注行是走时内心专注一点,未觉知旁边。

觉知行是心仍是开放的,可觉知旁边的状况。

此二者有一共通点,都是要求没有妄念,但是觉知行可同时觉知外在状况。

同样是没有妄念,但一种是专注一点,忘记旁边。

一种是心是开放的,看到房子还是看到房子,但心没有妄想。

专注的譬喻:如握紧拳头,有紧张、压力,禅修者易头痛、身体不舒服,而且专注行不能持久。

握紧拳头十分钟就会不舒服,专注会有很多副作用。

觉知行的譬喻:如轻轻的握着拳,不费力,很舒服,要握多久就能握多久。

二者方式不一样,专注会使内心有压力,易出状况的是专注行,而且专注一点,多少有排斥心理。

例如,在禅修时有声音传来,心就不舒服,不喜欢声音,心是处在紧的状态。

彻悟禅师语录白话

彻悟禅师语录白话

彻悟禅师语录白话彻悟禅师,是中国禅宗历史上的一位重要禅师,他的教诲以深刻的智慧和直击人心的语言而闻名。

他的语录成为了禅宗修行者们的指南,通过其中的禅理和禅悟,引导人们走上通向真实自我的道路。

本文将以白话的形式,将彻悟禅师的语录进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禅宗的智慧。

1. 悟道无门,可进可退,全在心念。

这句话告诉我们,修行禅宗并不是一定要通过特定的方法或途径,而是要通过觉察和反省自己的内心,以了悟自性的真相。

没有固定的门槛或标准,只要心念净空,悟道的大门便会向我们开放。

2. 禅宗讲的是一种无上的智慧,不是言语的慰藉。

禅宗的智慧是超越语言的,它无法通过言语来完全表达。

禅宗的修行者们应该通过亲身体验和悟性的觉醒来理解禅宗的真义,而不是仅仅依赖于言辞的描述或教条的传授。

3. 禅不是追求特殊的境界,而是在平凡中发现不凡。

禅修并不是追求超凡脱俗的境界,而是通过对平凡生活的觉察和体验,发现其中的不凡之处。

禅宗的修行者们应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体悟禅理,从平凡的事物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4. 禅修不在于学问的积累,而在于内心的净化。

禅修并不是一种学问,也不是对于经书的死记硬背。

禅宗的修行者们应该通过内心的净化,摆脱烦恼和执著的束缚,实现心灵的解脱和觉醒。

5. 不要固守名相,看破一切,不受其扰。

禅宗的修行者们应该超越名相的表象,看破万象的虚妄。

不要被外界的名利诱惑所困扰,要以超然的心态去面对一切,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6. 禅宗是无我之修,要舍弃执著的自我,体悟真实的自性。

禅宗的修行强调无我,意味着要放下执著的自我,超越个体的束缚,去体悟真实的自性。

只有舍弃个人的欲望和执念,才能真正体验到禅宗的无边境界。

7. 在平静中观照自心,体悟无尽的智慧。

通过在内心的平静中观照自己,我们可以超越思维的纷扰,体悟到内心中无尽的智慧。

只有在平静的状态下,我们才能真正地体验到禅宗的智慧和解脱。

总结起来,彻悟禅师的语录传达了禅宗的核心思想和修行方法。

禅悟人生

禅悟人生

禅悟人生——人品为贵成功之本自身最宝贵的无形资产是人格信誉,更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

只有当一个人具备了良好品行的时候,他的人生才会显得充实,才会追求到自己的幸福。

每个人的人生本来就是起伏不定的,不过只要有所本,就不至于随波逐流、不知所措,以至于随波逐流。

禅悟人生——佛性九岁时仰山慧寂禅师就投师于和安寺,十四岁时,他的父母想让他还俗成亲,慧寂禅师不愿意还俗,并自断两根手指,以此来表示他一心向佛的决心。

南塔光涌禅师第一次拜见慧寂禅师的时候,仰山问他:“你是来做什么的?”仰山又问道:“见到了!”仰山在问到:“那禅师的样貌像不像驴马?”光涌说道:“那禅师的样子也不像佛呀!”光涌不甘示弱的回答道:“若有所像那驴马还有什么区别呀!”仰山非常惊叹,说:“我用这句话来考验人已经有二十年了,从没有人能够大彻大悟的。

而你今天的回答真是凡圣两忘情尽体露,二十年之中,二十年中再也没有人比你更优秀的了!你一定要好好保重呀!”智慧小语人世间的种种显赫其实全部来源于名利;同样,人世间的种种爱上也全部来自名利;人世间的种种凄凉更是来自于名利。

淡泊是治疗贪心的一方良药,它是一种崇高的心态和境界,更是一种将人生追求定位在深层次的方式。

有了淡泊的心态保持一颗平常心,这样,一切对身心健康有害的因素,才会全部被击退。

我们看待名利的时候,应该用平和的心态和理智的眼光,我们还要去善待名利。

仰山和光涌两位禅师议论人不像驴马,也不像佛,那么人究竟想什么呢?像自己!只有真正见到自己的本性,真正做到凡圣两忘,体用一如,那才真的是见到无相的真谛。

只有一个人到了非常真诚的忘记自我的时候,那才可以说是真正的禅。

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

隆波帕默《在日常生活之中开发觉性》

隆波帕默《在日常生活之中开发觉性》

在日常生活之中开发觉性隆波帕默尊者 著在线文字:/tgcxzc隆波帕默尊者简介隆波帕默尊者是目前泰国最具影响力的禅修大师!隆波帕默尊者在开示之中曾经笑着说:当今的泰国,很难找到既没有看过他的书,又没有听过其讲法的音频或视频的人。

——译者注1952年出生于泰国首都曼谷市。

本科及硕士学位就读于泰国第一大高等学府“朱拉隆功大学”政治系。

1975年-2001年在泰国政府机关工作。

7岁时在父亲带领下,跟随泰国著名禅修大师隆波李学习观呼吸与念佛陀的修行方法,从此开始持续的修行之路。

三十岁时,他开始接受多位上座部禅修大师的修行指导,包括隆布敦、隆波蒲、隆布特,以及隆布辛、隆布布詹、隆布苏瓦等等。

第一次剃度是在大学期间,剃度师为泰国著名的隆波般亚尊者。

第二次2001年6月30日,苏里省的菩提寺剃度出家。

出家的前五个结夏安居,安居在甘扎纳布日省的菩提阳园。

第六个结夏安居至今,隆波帕默尊者在泰国的春布理省的斯里拉查市的素安散提旦寺。

尊者的著作有:《禅修入门》、《在日常生活之中发展觉性》、《觉悟之路》、《看见真相》、《佛法之光》等等。

译者序2014年3月13日,众多因缘的推动让我来搭建一座中国人面对面跟随隆波帕默尊者学习禅修的桥。

尊者本人同意我翻译他的法宝,以供养和护持中国的修行人。

尊者的法谈,道出佛法的核心与修行原则,适用于所有的法门!他的每一个法语音符都像一把犀利的刀直取要害,心里只有震惊与感叹!2014年4月24日下午3点20,在最后与一位同修谈到网络发布确定稿的时候,我说:“我希望所有修行人可以更早的看到这篇法宝,因为我们都苦了太久太久!找了太久太久了!”我的眼泪自己脱眶而出,给朋友回了一句短信“我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换这样的法宝!”之后嚎啕大哭,但心却是出奇的宁静与温馨!感恩隆波帕默尊者的慈悲!并对尊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感恩翻译本书过程之中,所有无私付出的好心人们!尤其是偲程的校对与文字编辑、胡健的网络编辑、阿紫的校对等等!还有那些泰国的无数好心人,包括阿姜给、阿姜巴山等等,常常撼动我那颗不柔软的心!由于个人原因可能导致法宝的偏差,深表惭愧与歉意!同时接受各方面的批评与指正,以便更快、更早的纠正。

参禅悟道的十种境界

参禅悟道的十种境界

参禅悟道的十种境界参禅悟道是一种修行方式,通过冥想和反思,达到超越自我、认知自性的境界。

在参禅悟道的过程中,人们可以逐渐体悟到十种境界,这些境界是修行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这十种境界。

一、初学者境界初学者境界是指刚开始接触参禅悟道的人。

他们对这种修行方式并不了解,还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逐渐熟悉。

在这个阶段,他们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惑,需要不断地寻求帮助和指导。

二、坐禅境界坐禅境界是指在参禅悟道中通过冥想来达到内心平静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可以逐渐摆脱外界的干扰,沉淀自己的思绪,感受内心的真实。

通过坐禅,人们可以提高自己的专注力和意识,为后续的修行打下基础。

三、一心境界一心境界是指在坐禅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专注力和意识,达到内心完全沉浸在冥想中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可以逐渐体悟到内心的本质和真实,感受到宇宙的无限和自己的渺小。

四、舍境界舍境界是指在参禅悟道中,逐渐摆脱物质和欲望的束缚,达到心无旁骛、心中无物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内心的自由和轻松,体悟到快乐和幸福的本质并不在物质层面。

五、顿悟境界顿悟境界是指在参禅悟道中,突然领悟到内心的真实和宇宙的奥秘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可以逐渐超越自我和时空的限制,感受到宇宙的奥妙和内心的智慧。

六、明心见性境界明心见性境界是指在参禅悟道中,逐渐认知到自己的本性和真实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可以逐渐摆脱对外界的追求和干扰,认清自己的内心和宇宙的本质。

七、菩提心境界菩提心境界是指在参禅悟道中,逐渐产生一种为众生利益的心态和行动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可以逐渐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和行为,关注他人的需要和幸福,成为一个充满爱和智慧的人。

八、佛性境界佛性境界是指在参禅悟道中,逐渐体悟到自己和宇宙本质上是一体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可以逐渐领悟到佛性的本质和内涵,成为一个具有慈悲和智慧的人。

九、涅槃境界涅槃境界是指在参禅悟道中,逐渐超越生死和时空的限制,达到真正的解脱和归一的境界。

每日一禅经典语录

每日一禅经典语录

每日一禅经典语录
每日一禅经典语录是指每天选择一句禅宗经典或禅师箴言,用以启发人们的思考和冥想。

这些语录通常以简洁、深入的方式表达禅宗的智慧,能够帮助我们在喧嚣的日常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禅宗是一种源于佛教的修行方式,强调直接体验和直觉的重要性。

禅修的目的是通过专注和冥想来超越思维的边界,达到身心灵的觉醒和解脱。

禅宗的智慧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以帮助人们面对挑战、减轻压力和提高生活质量。

每日一禅经典语录可以帮助人们培养正念和觉知,引导我们关注当下的经验,而不是被过去的烦恼或未来的焦虑所困扰。

这些语录常常以简短而深刻的方式表达禅宗的真理,具有启发人们思考的力量。

例如,一句经典的禅宗语录是:“当你走路时,只是走路。

当你吃饭时,只是吃饭。

”这句话强调的是全身心地投入当下的行为,而不是被思绪所困扰。

通过专注于此刻的活动,我们可以深入体验其中的乐趣和满足感。

另一个例子是:“把过去当作亲密的朋友,把未来当作宁静的老师。

”这句话提醒我们珍惜过去的经验教训,并放下对未来的担忧和期待。

通过接纳此刻的现实,我们可以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坚定。

每日一禅经典语录不仅可以在个人修行中起到指导作用,还可以被用作日常生活中的启示和指南。

它们提醒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以及在忙碌和压力的生活中保持平衡和内心的宁静。

总之,每日一禅经典语录是一种激励和启发人们思考的方式。

通过每天选择一句禅宗经典或禅师箴言,我们可以培养正念、觉知和内心的平静。

这些语录提醒我们要活在当下,并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智慧和灵感。

禅是一种修行的方法

禅是一种修行的方法

禅是一种修行的方法禅(Zen),亦称禅定,是一种修行的方法,起源于中国佛教,后传入日本、韩国等地,成为东亚文化的一部分。

禅的修行方式主要是通过静坐冥想来实现思维的超越与觉醒,达到对真实自性的认识。

禅修行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生活方式,通过内省和觉察,让人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禅是源自佛教,但它并不依赖宗教信仰。

禅修行的核心是舍弃对外部世界的执着,而将注意力集中于内心的体验。

禅宗强调直接体验,认为理性思维的边界不能揭示真实的本质;唯有通过静坐与觉察,才能超越思维的限制,直接体悟真实的自性。

禅修行不仅仅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更是一种直接体验生命本质的途径。

禅修行的核心实践方式是坐禅(Zazen),也称坐观(Zagin)。

坐禅通过特定的姿势和呼吸,使思维逐渐平静,达到超越思维的境地。

禅宗认为,思维是维系我们与外界的纽带,同时也是我们无休止烦恼的根源。

通过静坐冥想,可以超越思维的界限,觉察到超越思维的真实自性。

禅修行强调非概念的思维,即超越言语和概念的思维方式。

在坐禅中,禅修者要放下心理上的执着和意识形态的束缚,以空灵的意识去感知内外的现象。

禅宗强调直接体验,认为言语和概念只能带来片面和有限的认知。

只有当我们超越言语和概念,没有任何预设的观念,才能真正直面真实的自性。

禅修行追求觉醒与解脱。

禅宗强调追求自性的觉悟,认为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存在于对自性的觉知中。

禅修者通过静坐觉察,逐渐超越对烦恼和欲望的执着,体悟到自性的真实和本质。

禅宗的目标是解脱人们在世俗生活中的束缚,找到真正自由和平静的境地。

禅与现代生活也有很多的契合点。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被各种压力和焦虑所困扰,禅修行可以帮助人们舒缓身心,重拾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禅宗提倡简约生活,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与现代社会中繁杂纷扰的生活方式形成鲜明对比。

通过禅修,人们可以找到平衡和自我平静的状态,更好地应对现代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禅修行对个人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有积极的影响。

人生禅语与悟道

人生禅语与悟道

人生禅语与悟道
人生禅语与悟道
1. 什么是禅?
禅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有时也被译成禅修、禅定等。

禅的本意是指“制止、静止、安住”,主要是通过内心的沉淀和观察,让人达到内心平静、明悟真理的境界。

禅修在中国的佛教和道教中也被广泛运用。

2. 禅修的好处
禅修能够让人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解决焦虑、担忧和困扰。

更重要的是,禅修能让人提高思考和判断能力,从而更加清晰地看待问题和做出正确的决策。

此外,禅修还可以提高意识和感知能力,提高自身的生命能量和智慧水平。

3. 悟道的过程
悟道是指通过禅修和冥想,达到一种开悟的状态,领会到人生的真谛和价值。

悟道的过程需要通过内心的寻觅和领悟,逐渐摆脱人类的尘世烦恼,找到真正的自我和人生意义。

悟道既不是一种短暂的体验,也不是一种简单的结果,而是需要通过长期的努力和修行才能体悟到其中的奥妙。

4. 人生禅语
在禅修和悟道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指导,更需要具有
实际指导意义的人生禅语。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人生禅语,供大家参考: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不幸即是福,福之所倚即是不幸
- 大智若愚,大爱无疆
- 忍耐就是力量
-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这些禅语不仅是禅师们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寻
找内心平静和悟道的灵魂指南。

5. 结语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时会感到烦躁、不安和迷茫,但只要我们通
过禅修和悟道的方式,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就能够更加深入地探
索人生的真谛和价值。

希望大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实践和体验禅修,感受禅文化的魅力和生命的意义。

禅修的心得感悟

禅修的心得感悟

禅修的心得感悟禅修,是一种古老的修行方式,通过静坐冥想来达到心灵的平静与觉醒。

在禅修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许多心得感悟,这些感悟不仅改变了我的生活方式,也让我对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禅修让我学会了专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被琐事所困扰,无法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情。

然而,在禅修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和当下的感受上,逐渐摆脱了杂念的干扰,达到了心灵的平静。

这种专注的状态也让我在工作和学习中受益匪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学习成绩。

其次,禅修让我学会了接纳。

在冥想的过程中,我学会了接纳内心的种种情绪和感受,不再逃避或抗拒。

通过接纳,我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安宁,学会了与自己和解。

这种接纳的态度也让我更加宽容地对待他人,学会了理解和包容别人的不同。

另外,禅修让我学会了感恩。

在静坐冥想的过程中,我开始感悟到生命的可贵和世界的美好。

我学会了感恩身边的一切,学会了珍惜每一个当下。

这种感恩的态度也让我更加乐观向上,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热爱。

最后,禅修让我学会了平和。

在冥想的过程中,我学会了放下执念和纠结,学会了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和困扰。

我学会了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一切,不再为外界的变化而动摇。

这种平和的心态也让我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挑战,不再被情绪所左右。

总而言之,禅修让我在修行的过程中获得了诸多心得感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通过专注、接纳、感恩和平和,我找到了心灵的平静和觉醒,也让我在日常生活中受益匪浅。

我深信,禅修的心得感悟将会伴随我一生,让我活得更加从容和幸福。

净悟老师禅语分享

净悟老师禅语分享

净悟老师禅语分享
今天,我要与大家分享净悟老师的禅语。

净悟老师是一位具有深厚禅修功夫的禅师,他的禅语深入浅出,意义深远,为人们指出了修行禅道的方向。

净悟老师说:“禅修是为了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是为了明白生命的意义。

”他告诫我们,应该时刻关注我们内心的感受,认识自己内在的情感和冲动,这样才能真正地发现自己的本性。

净悟老师还说:“禅修是为了打破自己的迷糊状态,让我们认清事物的真相。

”他提醒我们,应该放下自己的执念和偏见,认真思考事物的本质,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觉悟。

净悟老师说:“禅修是为了帮助我们摆脱情绪的困扰,让我们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他教导我们,应该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和不如意,这样才能实现内心的平衡和和谐。

净悟老师的禅语富有哲理和启示,指引我们走向正道,让我们在生活中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认清事物的真相,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达到真正的内心平静和宁静。

- 1 -。

动中禅解脱道实修体验

动中禅解脱道实修体验

动中禅解脱道实修体验一、【工作背景】我在南方一线城市从事营销工作已十年有余,这是一份繁忙、高压、充满贪婪的工作,我们每天都背着年业绩目标,月业绩目标,周业绩目标,甚至每天都有业绩目标,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和消费者,每天都要总结,研究,形成方案和策略,几乎每天都开会到深夜,每天除了工作就是睡觉,身心已透支到极点,有几年,身边有些同事二十多岁就得了癌症,也有工作时猝死的。

因压力大,有一次,我一连失眠二十多天,每天只能睡两到三个小时,当时感觉再这样下去肯定会死,有一天无意间在网上看到静坐能治疗失眠,于是就跟着南怀瑾学习如何静坐,每天坐40分钟,差不多二十天左右失眠的症状就消失了,躺下就能睡着。

还有一次,一连一个月加班到凌晨,突然有一天,浑身僵硬,起不了床,也动不了,就这样躺了一天,第二天才能动,去医院经过治疗后才慢慢康复。

那时的我充满了贪嗔痴慢疑,工作的动力就是多赚钱。

应酬也多,每次都喝多,心态也不好,除了看自己顺眼,看周边的人基本上都不顺眼,总觉得这个领导水平很一般,觉得他人不如我,非常的自负、狭隘,脾气也不好,几乎从不妥协,总之就是十毒俱全。

二、【修行背景】1、2012年开始接触一些佛学的闻思,主要有:因果观,对苦的认知,出离心,菩提心,缘起性空,当时也只是泛泛的了解,并没有深入思维,也看过《金刚经》、《心经》和《六祖坛经》,但看不懂也就作罢;2、2013年开始断断续续的念咒,三年有余,可能不够精进,也没有明显的觉受;3、2015年开始每年参加一次动中禅集中禅修,2015年为七日禅修,2016、2017年为十五日禅修,2018、2019、2020年为1个月深修。

三、【动中禅实修整体感受】对于在家人来说,动中禅可以说是一部消除烦恼最合适的无上大法,因为像我这样忙碌的都市人,几乎没有时间修行,动中禅恰好能在工作、生活中用功,而且不需要太多的理论基础、繁杂的仪轨、安静的环境,非常适合在家人和喜欢动的人。

✧站在禅宗的角度来说,动中禅和禅宗可以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禅宗的明心见性、开悟、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切法如梦幻泡影、缘起性空、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等都会在动中禅中一一得以实证。

读禅悟人生感悟心得体会(3篇)

读禅悟人生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禅宗便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修行方式,吸引着无数追求内心宁静和人生智慧的人们。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禅宗仿佛一盏明灯,照亮了人生的道路,引领我们走向内心的平和与智慧。

近日,我有幸阅读了《六祖坛经》等禅宗经典,对禅宗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禅宗的核心理念禅宗认为,人生在世,烦恼无尽,而禅宗的修行便是帮助人们消除烦恼,达到内心的清净和平和。

禅宗的核心理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禅宗强调直指人心,即直接指向人的本性,认为每个人都有成佛的潜能,关键在于发现和回归自己的本性。

2.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禅宗认为,佛性本自具足,文字、语言只是辅助人们悟道的工具,过分依赖文字和语言反而会束缚人的本性。

3. 顿悟法门。

禅宗主张顿悟,认为修行者通过直接领悟,瞬间达到开悟的境界,而非循序渐进。

4. 修行在行。

禅宗强调修行不仅在禅堂,更在日常生活中,主张将禅的智慧融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

二、读禅悟人生的感悟1. 发现内心的宁静在阅读禅宗经典的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内心的宁静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源于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世界的认知。

禅宗教导我们要放下执着,不追求外在的名利,而是关注内心的感受。

当我们学会放下,内心的宁静便会油然而生。

2. 洞察人生的真谛禅宗认为,人生如梦,世间万物皆是过客。

通过阅读禅宗经典,我明白了人生的真谛在于珍惜当下,活在当下。

不要为过去的遗憾而懊悔,也不要为未来的未知而担忧,把握住每一个瞬间,便是人生的意义。

3. 学会包容与接纳禅宗强调“无我”,即放下自我,接纳他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自己的执着而与他人产生矛盾。

通过禅宗的修行,我学会了包容与接纳,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他人的不足,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4. 勇于面对困境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各种困境。

禅宗教导我们要勇于面对困境,将困境视为成长的契机。

在困境中,我们才能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潜力。

禅的智慧与人生境界

禅的智慧与人生境界

禅的智慧与人生境界禅的智慧是通达生命本性禅,指中国独创的禅宗。

“宗”,指直契佛心,以与依靠佛陀经教入门并传授的“教”相区别。

禅宗在中国的产生,是佛教发展史上一次重大变革,也是出世的印度佛教在重视人文精神的中国土地上一次成功的文化移植。

随着大批知识精英加入佛教传播行列,开始用中国的社会伦理思想和思维方式改铸印度佛教,佛教逐渐走向入世、注重伦常日用和清通简要的道路。

在思想体系上,禅宗以大乘的般若空观和涅槃佛性论为理论基础,融合了中国儒家的心性论和老庄的自然主义态度。

禅的智慧,是通达生命和世界的实相。

如铃木大拙所说,“禅本质上是洞察人生命本性的艺术,它指出从奴役到自由的道路。

”(王雷泉等译:《禅宗与精神分析》,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这个奴役,是心灵自己设置的牢狱,即烦恼障和所知障,把完整的世界割裂成支离破碎,导致一叶障目、盲人摸象。

这种心结、心狱,按阿部正雄的分析,即人的自我疏离和焦虑,是人的局限性所固有的,阻碍我们对世界的真实认识。

《坛经·般若品》指出:“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

”菩提,是开悟的智慧。

禅宗直指人心,将出世的理想和境界,统统收摄于我们每个人内心本具的觉悟自性,通过般若智慧的修行而获得主体的自由。

顿悟在禅宗里有“迅速地体悟”、“不依固定修行阶次的体悟”和“不拘时间场合任运于平常生活中顿悟”这三层涵义,而禅宗的重点是在悟后如何重新面对人生和世界。

正如南泉普愿禅师所说“须向那边会了,却来这里行履。

”须向那边会了,即禅宗所说的顿悟,它解决宗教解脱的向上门问题。

却来这里行履,则开拓了面向社会现实的道德实践的向下门。

因此,超越的佛法必须落实在现实人生。

禅宗的根本任务就是如何在现实生命中动态地把握住超越的佛心佛性和内在的本心本性的终极合一。

由于禅宗的这一挑战,而深化了儒家的心性论,完成了沟通中国思想中的宗教解脱与哲学智慧的历史使命。

只有把握住禅宗向上和向下两门,才能理解禅为何在现代依然焕发异彩。

分享禅宗智慧探讨禅悟人生

分享禅宗智慧探讨禅悟人生

分享禅宗智慧探讨禅悟人生
嵩山少林寺释延勇法师以《禅悟与人生》为主题,和听众分享了他修行的心得,分享禅宗智慧,并与听众共同探讨禅悟、自在、人生、命运等问题,向大家打开了一扇了解“禅”的窗口。

佛重在修,禅在于悟。

如何用禅的学问启发人的智慧和促进内心的和谐呢?释延勇在讲座中向大家讲解了禅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如何用禅与人生结合,让大家把禅运用到人生,运用到现实,让大家在纷繁的城市中有一颗自在的心。

他说,能享天下之大寂寞者便是禅者。

大彻大悟是禅,身心自在是悟,一个人如果打开心扉,与天地合一,与万物同体,自然会心无挂碍,若能这样便能产生智慧,只有智慧可解决人生一切迷茫。

要做到这些无非要静心。

因此,他教导大家要正身、正形、正心、正念。

在讲座中,释延勇法师不时抛出一个个颇具禅意的故事,他的睿智给市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讲座结束后的提问互动过程,可以用“火爆”两个字来形容,市民争先恐后提问。

有听众表示听了很有感受,并受益匪浅,他向法师提出,参悟人生要放下很多东西,才能看得更远,但是人生有很多责任,有追求,如何把放下与追求平衡起来?释延勇法师回答说,生活与修行并不冲突。

有大才华的人即使上厕所也能写出好文章。

要把心中的障碍放下才是真正的放下,用智慧透彻人间一切万象的本质才是真正的放下,透彻本质之后超脱出世,而又身在万丈红尘中,过着平凡人的生活,这叫自在。

修行与什么身份、什么背景没有什么关系。

聆听法师的讲座,许多市民得到启发,他们认为在生活中如果能以禅的心态和智慧去对付烦恼,用清醒的态度面对世间的存在、价值与意义,一定能获得一种全新的生活姿态,以积极乐观的处事之道去面对生活,开启生命的正能量。

禅悟人生故事

禅悟人生故事

禅悟人生故事禅宗是一种深受人们喜欢的佛教流派,其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禅宗强调觉悟和个人的体验以及对人生的认知和探索。

这种思想的深度和范围,可以从一个故事中看到。

一次,修行多年的和尚察觉到自己在理解禅宗教义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

于是,他前往禅院请教住持。

在中庭,他站在住持的前面,恭敬地焚香拜祷,然后问道:“师父,我多年来一直修行,但我仍然觉得自己没有领悟禅宗的最底层道理。

请你给我讲讲,佛陀悟到的是什么?”住持没有回答,但他转而指着净水池说:“我正在喝一杯咖啡,你要么喝也一起来,要么就不要喝。

没什么复杂的。

”和尚感到似乎自己听懂了一些什么,但还是感到糊涂不清。

他比以往更加的焦虑和困扰。

于是他跑到禅堂,焚香坐在座位上,深入思考住持的话。

他尝试着沉静下来,意识到那片树叶在凛冽的寒风中微微颤抖......最终他明白了一些东西。

他明白了,禅修不是本质上的一种过程,它不是一个技巧或科学,而是一种神圣的状态,一种真正的有生命的存在。

不是外部发生了什么,而是对内部的掌握,是对整个生命的体验。

这个故事给了我们很多启示:首先,禅宗必须对内心及时地回应和敏感,这样才能甚至开始接近真相。

禅修是沉淀内心及其无尽的可能性的一个载体。

因此,修禅的人必须准备好真正的心态,没有外界的干扰和心理障碍的状态下,全情投入禅修过程。

这是禅宗与其他宗教和疗愈技巧之间的区别所在。

其次,就如同住持所提到的那样,佛祖奉行的是一种动态的试验过程,是一种真正涉及我们的底层神经系统的人类体验。

类似于喝杯咖啡,禅宗修行要么做要么不做。

禅宗强调每个人必须自行体验、探索和接受它在个人的情况下的养生和治疗效果。

最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禅修是在一个充满爱和理解的环境中进行的,不是一个指责或批判的过程。

寻找到的是爱和深刻的掌握,换作普通人的话语,就是带着爱去看待生活,而不是在人生道路上抗拒或反抗。

不是羡慕周围人的物质财富或幸福,而是不放弃内在力量的搏击。

禅林宝训译释-定义说明解析

禅林宝训译释-定义说明解析

禅林宝训译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简要介绍禅林宝训这一主题,并提供一些背景信息。

以下是一种可能的编写方式:在佛教文化中,禅林宝训是一部极具价值和影响力的文献。

它是中国佛教禅宗宝典之一,被认为是禅宗禅机的集大成者,对中国禅宗的发展历程和智慧传承有着重要的地位。

禅林宝训着眼于禅修的实践,以指导修行者达到觉悟和解脱的目标。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禅林宝训的起源和背景,以及在其中所体现的佛家智慧和禅宗神髓。

我们还将关注禅林宝训的翻译和解释,探讨如何理解其中的语言和内涵,以便更好地传承和理解这一重要文献。

最后,我们将评估禅林宝训对个人修行和人们生活的启示和影响,并对其重要性进行评价。

通过对禅林宝训的全面讨论和分析,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禅宗的核心思想和实践方法,以及其对个人心灵成长和社会和谐的积极影响。

本文将以扎实的学术研究和细致的解读为基础,为读者提供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和体验。

1.2 文章结构本文按照以下结构进行撰写和组织:引言部分:在这部分中,将对禅林宝训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其背景和起源。

同时,会概述本文的目的和重要性,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了解。

正文部分:该部分主要分为三个小节,分别是禅林宝训的起源和背景、禅林宝训的主要内容以及禅林宝训的翻译和解释。

- 禅林宝训的起源和背景:在这一小节中,将详细介绍禅林宝训的历史背景和起源。

涵盖的内容包括禅宗的发展背景、禅宗祖师的重要地位以及禅林宝训在禅宗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 禅林宝训的主要内容:本小节将着重介绍禅林宝训的核心内容和要点。

介绍禅林宝训的哲学理念、修行方法和重要思想等,通过对禅林宝训的详细解析,读者将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禅宗的教义和实践。

- 禅林宝训的翻译和解释:这一小节将介绍禅林宝训在历史上的翻译和解释情况。

包括对禅林宝训的不同版本和流派的研究,同时也会提及翻译过程中的困难和重要的翻译成果。

这部分内容将帮助读者了解禅林宝训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变动。

禅的训练徐进夫译本

禅的训练徐进夫译本

禅的训练徐进夫译本摘要:一、禅的概述二、禅的训练方法三、禅修的好处四、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行禅五、结语正文:禅是一种源自东方的哲学思想和修行方式,强调通过静心、冥想和自我反省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觉悟。

禅的训练徐进夫译本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禅的机会。

本文将介绍禅的概述、禅的训练方法、禅修的好处,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修行禅。

一、禅的概述禅起源于印度,后被传入中国和日本等地,形成了各种禅宗和禅修传统。

禅的核心思想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强调通过直接的体验认识自己的本性,从而达到觉悟。

禅宗传承了佛陀的教导,提倡“八正道”、“四谛”等教义,强调修行者要在生活中实践禅的教导。

二、禅的训练方法1.坐禅:坐禅是禅修的基本功,通过静坐冥想,让心境达到平静,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本性。

2.参禅:参禅是指在禅修过程中对禅宗的公案、偈语等进行思考、体会,以启发自己的悟性。

3.念佛:念佛是指诵念佛号,让心境专注于佛号,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

4.行禅:行禅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心境平和,时刻保持觉察,将禅的观念融入生活。

三、禅修的好处1.改善心理健康:禅修有助于减轻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提高情绪调节能力。

2.增强专注力:禅修可以锻炼我们的专注力,提高工作效率。

3.提升人际关系:禅修使人更加谦和、宽容,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

4.增进身体健康:禅修有助于减轻压力,提高免疫力,预防心血管疾病等。

四、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行禅1.保持心境平和:在日常生活中,尽量保持心境平和,不受外界因素干扰。

2.时刻保持觉察:关注自己的言行举止,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点滴。

3.学会感恩:对身边的人和事都心怀感激,珍惜当下。

4.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合理饮食,适度锻炼。

五、结语禅的训练徐进夫译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珍贵的机会,深入了解禅的内涵和实践方法。

通过禅修,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力量,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四禅八定的境界

四禅八定的境界

四禅八定的境界“四禅八定”属释家禅宗大乘功法。

这里主要介绍两大阶段的要领。

一、欲界定,欲界定分四个步骤训练:第一步:粗定练功的时候,专心一意。

即要专注,不分心,不乱想。

坐势也行,站势也行,睡势也行。

粗略地把意识定下来。

第二步:细定把练功意念进一步往深层里定,好像是定在了一个地方不走一样,即定根法。

其道理是,由于思想高度集中,认真地静下来了,所以就好像动不了似的,这叫细定。

这要求练功人把练功意念往深层定,气往下沉,人非常的安稳。

第三步:欲界定练功的意念稳稳地定住以后,下意识就开始出现一些美好的想法。

所谓“欲界定”,是指有了某种想法和念头之后,马上就定住了,不要让某种想法或念头继续往前发展。

如,练功时,你脑子里突然出现某地,但你马上把意念就定在那某地,不要让下意识走进了那某地的地方——欲界定。

又如,你的意念刚好出现的是大海边,那你马上把这个意念定在海边上,可不要想到下海——欲界定。

或意念刚好出现的是井边,可不要想到下井一一欲界定。

或出现了一棵大树,那就马上把意念定到这棵树上,不要再出现上树或其它杂乱的意念——欲界定。

练功练到这一步常常心神爽快。

这是练功中关键的一步。

由粗定到细定,进一步到欲界定。

就是下意识的欲望跑出去了,跑到某个地方了。

如前面出现大河,你就把意念定在那观看大河,而不要让意念再往前走,走进河里边去,如走进去就要出麻烦。

这叫“欲界定”。

第四步:未到地定,又叫“未来禅”。

“未到地定”这一步是指,练功的下意识在“欲界定”的那个地方观望好长时间以后,随之再用意念把下意识往回收、收、收,收拢回来,整个下意识又回到了你练功坐着的位置上。

回来后,再把意念放松,放松到觉得你周围什么都好像没有了,心身也没有了似的,这就进入了气功的“心身境虚”的境界。

这一步叫“未到地定”。

以上的四个步骤,是“四禅八定”的第一阶段。

如果你练功时能把这几个过程都经过了,就完成了第一阶段。

二、根本禅根本禅又分为四步功夫,即四禅。

古代禅宗与心灵修养

古代禅宗与心灵修养

古代禅宗与心灵修养禅宗,作为佛教禅修的一支重要派别,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在中国古代,禅宗对于人们的心灵修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禅宗强调了内心的觉知与觉悟。

修行的核心在于觉知,即时时刻刻保持内心的警觉和正念。

禅修者通过观察内心的起伏和变化,从而认识到内心的不稳定和烦恼的根源。

通过觉知的培养,人们能够逐渐发展出超越烦恼的智慧和内心的平静。

其次,禅宗强调了静坐禅修的实践。

在静坐禅修中,人们通过专注于呼吸或观察心流,逐渐将自己的思绪稳定下来,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安定。

通过长时间的坐禅修行,人们能够培养出耐心、毅力和克制力。

这些品质对于日常生活的处理和人际关系的建立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另外,禅宗倡导直指心性的修行方法。

禅师们常常以破问、公案、禅语等方式来激发修行者对于自己内心的直觉和觉知。

通过这样的修行方式,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现自己本有的慧性和清明的智慧。

在禅宗看来,觉悟不是通过外在的知识或信仰来获得的,而是通过个体的直接体验和领悟而得到的。

与此同时,禅宗注重身心合一的修行。

修行者在坐禅时通过调整姿势和呼吸来平衡身体,使身体的放松和意志的专注相得益彰。

这种身体上的平衡和心理上的专注相互促进,使得禅修者能够更好地抵御外界的干扰和内心的波动。

通过身心的调和,人们能够更好地体验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此外,禅宗强调心灵的开放和接纳。

禅修的目的并不是要让人们逃避现实或者追求一种特定的境界,而是要让人们能够真实地面对自己和世界,接纳一切的存在。

禅修者通过觉知和冥想的修行,能够超越对于过去和未来的执着,活在当下的真实和清晰之中。

这样的修行态度能够使人们更加开放、宽容和理解他人,从而建立更加健康和和谐的人际关系。

总而言之,古代禅宗与心灵修养息息相关。

禅宗通过觉知、静坐、直指心性、身心合一和心灵的开放与接纳等方法,引导人们修行,培养内心的平静、智慧和善良。

禅宗的价值观和修行方法不仅在古代,而且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锻炼觉性悟性成就智慧人生--禅觉禅师
《实修转经透视人生》序引:锻炼觉性悟性成就智慧人生
禅觉禅师众所周知,“禅”是成就圆满智慧的最好方法。

自古以来,多少人终其一生想要契入“禅”的世界,却不得其门而入。

从古至今,关于禅学方面的著作,多如牛毛。

现代关于禅方面的书籍,更是汗牛充栋,可是真正懂禅的却少得可怜。

原因在于“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纵使读遍万卷书,那也只是一个知,如未经实践,哪知真伪?现在人渴望禅,但是对于禅修,却不知“即使能说十分,也比不上亲到一回”这个概念。

所谓亲到就是通过亲自实践后的切实体会。

必须亲身去实践、去体会,这是禅修最为强调的,对于我们的现实生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我们活在世上,事情无时无刻都在发生,这些问题最终都是怎么解决的?还不都是靠我们自身的能力来解决,所以我们要善于提升能力。

而所谓能力,不是老王卖瓜,自卖自夸,而是要体现在对日常生活、工作的问题处理结果之上。

基于必须亲身去实践、去体会,因此“禅”是切忌说透的,严格来说,不但不能说透,连说也是不行的。

但不说,学人就无从入门,为了引导学人,就不得不说。

然而要说又不能说破,因此只能借由禅师的实修经历,从各种不同角度和学人问答。

有时
为了印证学生的真实体验,甚至会有所谓的打骂棒喝的动作,就形成了所谓的禅机。

禅机就是禅师在接引学人时,依据时节助缘,使用不同的机缘语句来引导学生悟道,此时学人如能体悟禅师的用心,就会因不同机缘而顿悟。

至于悟性的高低,在于平时实践的积累。

现在大众渴求智慧,渴望领悟“禅”的真谛。

可是如今环境、社会背景、价值观念、学习方式都已经不同于以前,如何有效接引大众契入禅的世界,是必须审慎思维的。

因此教学方式必须有所改变。

如何促使禅越来越让人易于理解,却又能保持禅味不变,以及如何让有心学禅的人,契入禅法的方便法门,在如今的社会尤其重要。

在这个充满教条、说教式和所谓专家、名家置入性行销的知识爆炸时代,《实修转经?摇透视人生》这本书的出版,可以说是为这个时代的知识注入一股清流。

这部著作,从封面设计到书名直至书中的内容,无处不是禅。

针对书名《实修转经?摇透视人生》在此以浅薄所悟,作为抛砖引玉之用。

实——真实不虚,没有虚妄;修——就是做、行;转——即转化、转换,也就是不被文字、名相所困,而是能将文字、名词灵活转化成方法为自己所用,就是悟性;经——为轨辙,也就是路径、方法。

“实修转经”就是指:当真实不虚地依照方法去实践,就能增强悟性;相对的,当真实不虚地依照方法去实践,也能悟出不同的方法、路径。

而这之中,是依照方法去实践,还是真正
地去实践然后悟出方法,就是学习者和开启者之间的差别。

透——无障碍,故无所挂碍,没有任何执著;视——指视野,眼界。

“透视人生”即没有任何执著,因此人生无所挂碍,视野无障碍。

无障碍者唯有虚空,虚空代表无限大,也就是“道”,也叫“智慧”。

本书书名就是在告诉我们:只要真实不虚地依照方法去实践,就能契入“道”,人生智慧就会无限大。

佛法的智慧,在于强调“事出必有因”,也就是任何问题的发生都已经是个果,如果只在这个果上作用力,对于问题的解决,并不会有实质的帮助和成效。

想要彻底根除问题,就必须深入问题的核心,能深入到什么程度,就能根除问题到什么阶段。

现在人们从小到大的学习过程,普遍是依循着周遭环境的因素,进行有意识的模仿和习以为常无意识的植入。

幼儿时期,通常都会有很强烈、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欲望,这时会有大量“为什么”的疑惑、疑问出现,可惜有太多的家长不懂得如何去引导孩子,让他们从自己发现的问题中去观察、去发现答案,训练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家长们通常的做法是在小孩提出问题时,就直接给予一个答案,这使得小孩失去理解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的,以及是怎样获得一个结果和如何应用一个结果的最佳学习机会。

等到孩子长大了,接受学校教育的时候,又是一个各种知识、常识的“填鸭式”灌输,到最后,我们已经习惯于把“知”一个道理或方法都当成我“会”、
我“懂”了,完全忘了观察自己对于所知的道理或方法是否真的能灵活运用。

正是这些因素造成我们逐渐习惯于空谈和嘴上的争论,很少去注意实践的重要性。

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成长,使我们养成了不论在网站、书本上等媒介看到或听到的资讯,都会习惯性地以自己之前所知的理论或经验来评断对、错。

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使得我们离事情的真相、事物的本源越来越远。

就像我们在看各式人物传记或历史典籍时,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些内容有几个是当事者或亲历者所写?写这些传记、典籍时作者是在场亲眼目睹了吗?有没有加入自己的喜好分别去评断?会不会为了自身的利益
又会加入对自身有利的角度?尤其是佛法,在古代是作为一种宗教性的传播,也是当时帝王作为统治民众的一种手段,就必须制造一种神奇的境界,才能震撼人心。

可是同样的东西现在人来看时,就会产生排斥。

本书的作者,从现代人现实的生活角度,用简洁明了的文字风格,讲述了释迦牟尼佛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成长过程、学习过程、修道过程以及传播教理过程,让我们很清晰地明白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是如何推广佛法的。

其中严格禁止谈论神通,因为当时婆罗门的祭祀仪轨就是与神沟通,佛法的传播就是要把这些哗众取宠的内容禁止,与婆罗门和外道区别开来。

为了明确这一区隔,释迦牟尼佛在传播佛法时,一再强调他的教育法则,即每个人必须亲自实践,否则空谈是不能明白的;
释迦牟尼佛所讲述的法是引导大家认知苦和烦恼的根源,每个人只要如实依法通过实践,都能止息自己的烦恼而获得清净自在。

《六祖坛经》云:“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

”阅读这本书,如果还是以我们已经知道的知识或常识来评论,必定无法从中受益;用一个研究学理的心态来研究对比本书作者所写的和典籍间的差异,也必定无法从中受益。

唯有在阅读的整个过程中,仔细观察所有故事的流程和情节,然后看自己在阅读中能否有所体悟。

如果没有,再仔细针对作者为我们引导的问题深刻思维,并且反思一下,在阅读中我们注意到这样的角度了吗?若能如此训练,就能改变看书的模式,从书中发现问题、了解问题并通过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去解决问题,这就是转经,就能提升我们处事的能力,这就是智慧的增长;如果只是执著在典籍的研究和文字表面义理的知解中,除了增加与人聊天的题材与谈资之外,对于处事的能力并不会有任何助益,就被经转了。

一般书中内容,普遍存在许多专业且晦涩难懂的名词,把读者搞得晕头转向,其实众多读者根本无法理解,也无从了解那些名词真正的含义,因此只能以片面的知解去推敲、演绎,不仅造成对作者本身所要表达意思的错误理解,也使自己原本要从书本中获取知识、提升自我的本意产生了偏离。

这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作者“平凡带过”的思维及技巧。

没有批判的文字,没有诱导式的说辞,
更没有夸大不实的置入性推销;没有晦涩难懂的专业名词,而是运用大家所熟知的最普遍的文字;没有高深神秘的内容,只用朴实不虚华、且不加入作者个人思想角度的方式,重新描述了大家普遍所知的历史故事、现代环境以及发生在我们周遭的大小事物。

在这些再平凡不过的内容中,借由作者的提问,使得我们发现了平时未注意的各种事物和角度,这是最不平凡的智慧。

“学习禅法,如同炼金,杂质不尽,真金不显。

”期盼在作者的引导下,大家都能从中学习到发现问题的方法,透过实践逐渐修正、去除、止息我们不正思想、行为的染污,提升我们的人生智慧,不再被问题拉着跑。

/thread-338953-1-1.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