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炼觉性悟性 成就智慧人生--禅觉禅师
生活中的禅修——如何训练觉性?
生活中的禅修——如何训练觉性?
一、因果的原则
禅修有一基本的原则,即任何的禅修开始的‘因’若不同,后面的‘果’当然不同。所训练的方式,其‘因’若掌握正确,正确的‘果’自然呈现。一开始,心怎么摆在所观察的对象上,必须掌握住正确的要领。传统的禅修是强调专注,切掉外面的讯号,一开始若是种下此‘因’,后来的‘果’一定偏向于一种安静,排斥外面的讯号。这样就如世尊时代早期外道修定的方法,只专注于一境,身心上产生一些喜悦,但‘果’也只能停留在这里。只专注于一境,应用在生活上就有一距离。要前进的话,一定要有所转变。故一般的修法是到一阶段,又要改变另一种方式、方法。用前面的修法为基础,后面改变另一方法。密宗也是如此,一开始修生起次第,观想一尊佛的形相,令心专注。接下来修圆满次第,观身体的气脉等,转变另一方式来修。最后到大手印、大圆满,就舍弃心的专注,走入心的觉性本身。因不同,果不同。必须改变一下因,才能呈现另一结果。以上先介绍第一个基本的观念 : 因不同,果就不同。
二、专注行与觉知行的不同
第二要好好分辨专注式的修行(以下简称专注行)以及觉知式的修行(以下简称觉知行)的不同之处。专注(concentration)与觉知
(awareness)的不同,以走路为例子,专注行是走时内心专注一点,未觉知旁边。觉知行是心仍是开放的,可觉知旁边的状况。此二者有一共通点,都是要求没有妄念,但是觉知行可同时觉知外在状况。同样是没有妄念,但一种是专注一点,忘记旁边。一种是心是开放的,看到房子还是看到房子,但心没有妄想。专注的譬喻:如握紧拳头,有紧张、压力,禅修者易头痛、身体不舒服,而且专注行不能持久。握紧拳头十分钟就会不舒服,专注会有很多副作用。觉知行的譬喻:如轻轻的握着拳,不费力,很舒服,要握多久就能握多久。二者方式不一样,专注会使内心有压力,易出状况的是专注行,而且专注一点,多少有排斥心理。例如,在禅修时有声音传来,心就不舒服,不喜欢声音,心是处在紧的状态。而觉知行是接受声音的出现、经过、消失,心只觉知而不受其干扰。分清楚二者的不同很重要,因为一开始所修的因不同,果就会不同。又如,在禅修训练经行时,来回走来走去。同样是经行,因不同,果也有不同。有一种走的很慢,每一动作皆非常慢,不知不觉即走入专注,结果变成一种专注行,身心有一种压力在。另一种正常地走,但很注意脚接触地面,无形中心走入专注了。也有注意脚动作时的感受。这些专注的方法,皆进入专注行,身心容易产生变化,也容易产生光、影等禅相。觉知行则只是轻松地知道肢体在位移,不是固定在一小位置上,较不易产生禅相。
六度法门之禅定--坐禅务实
◎导师净元禅师
止观堂内修止观
不二法门千古传
若能识得个中妙
清净解脱原非难
壹、序记
贰、五事调和
一、调饮食
二、调睡眠
三、调身
四、调息
五、调心
六、三相合调
七、结语
参、调和料简
一、问调饮食
(1).修习坐禅的人,应吃素否?
(2).饮食的要领是什么?
二、问调睡眠
(1).修行人的睡眠,每天以多久为宜?
(2).若因工作而疲劳过度,可否打坐?
(3).中午吃饭后,有午睡的习惯,是好是坏?
(4).睡眠时,以何种姿势较适当?
三、问调身
(1).坐禅的姿势,以何种较佳?
(2).坐久了,腿部麻木不仁,怎么办?
(3).坐禅后,如不做按摩,会有什么弊病?
(4).初学与久修,对于按摩的讲求有无差别?
(5).坐禅时,如何矫正坐姿?
(6).坐禅一定要双盘吗?
四、问调息
(1).呼吸时,有何规则可循?
(2).坐禅数息要用自然呼吸,什么是自然呼吸?
(3).如坐禅不使用自然呼吸,有无缺失?
(4).坐禅时,若息已调和,接下来要怎么做?
(5).坐禅一定要数息吗?
(6).坐时,就只有一直数息?
(7).息尚未调,可否数息?
(8).数息数到后来,突然忘记数息了,怎么办?
(9).坐中数息不得,或数乱,或数忘,是何缘故?
(10).坐禅中,数息数到最后觉得很厌烦,又单调又控制不了妄想,应如
何处置?
(11).除了数息,可有别的法门能修禅定的?
(12).要如何调适胸臆烦闷的现象?
五、问调心
(1).坐禅时,杂念乱想很多,要如何消除?
(2).若在定中,应不能乱动身体,为何还要用心观察身体有否端直,随
时调调整呢?
六、问禅定
(1).什么叫欲界定?如何证知此定?
禅悟人生经典句子精选80句
禅悟人生经典句子
禅悟人生经典句子精选80句
引导语:快乐要懂得分享,才能加倍的快乐。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禅悟人生经典句子,欢迎阅读!
1、让别人一步,实际上是让自己一步。
2、顺逆因比较而显,善恶以分别而生。
3、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4、口头禅人人会说,心头道个个难修。
5、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6、让别人快乐是慈悲,让自己快乐是智慧。
7、在心思复杂的人眼中,没有“简单”二字。
8、真正随缘了才能顺利,真的放下了才能得到。
9、心有主见,不听传言,莫论人非,笑对人间。
10、不放弃任何人,不放弃任何事,这才是圆满。
11、能控制自己怒意的人,已经打倒了最大的敌人。
12、世界上没有什么完美,想开了想通了,就是完美。
13、能在性格上不断修正的人,就能成为自己的主宰。
14、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
15、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16、看重了钱财,你围着钱财转;看淡了钱财,财神围着你转。
17、没有平静的心,就不会有清净处,也不会有平平安安的事。
18、万物在说法,看你如何着眼;一切是考验,试你如何用心。
19、大富大贵不难,平平安安难;吃喝玩乐不难,自由自在难!
20、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做一切事,修一切法,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21、人得有智慧。事情本身没有好和坏,好坏是我们自己的分别执着。
22、抱怨就像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于人无益,于己不利,于事无补。
23、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却努力的了解自己。
24、不求牛气冲天,只求默默耕耘;不盼牛高马大,只盼俯首成孺子牛!
一条道路,九种禅修
一条道路,九种禅修
一条道路,九种禅修
——2019年春济群导师讲于三纲培训
三纲培训是书院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与不久前的院庆培训有什么不同呢?简单地说,院庆讲话是为新一年的工作提供指导,而三纲培训偏向于落实计划。2018年下半年以来,我们一直在探讨三级修学的App,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明确整个修学的理路、方法,及每一步所要完成的心行改变。在此过程中,我们对三级修学的理路和禅修方法作了细致梳理,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三级修学
关于三级修学的建设,虽然我们每年都在成长和优化,但今年在书院的性质和体制上会有较大改变,将从菩提书院转为三级修学研究院,形成三个研究室、七个部门、七个中心。这些部门的工作大体可分为基本、辅助、延伸、大众化四方面。
1.基本工作
三级修学的基本工作,是从传灯、办班到带班,分属传灯、修学、辅导。这是书院的重点所在。多年来,我们对这三方面,以及慈善、后勤、知察、文宣等工作,作了很多模式上的探讨和调整。可以说,书院正是伴随模式的不断优化发展而来。
2018年,我们最重要的工作是分灯,但分灯后做的还是这些事。那么,分
灯前后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分灯前,中台和前台基本是固化的,中台就是中台,前台就是前台。分灯后,前台和中台的角色不再固化,而形成流动、变化的关系。前台的班级要逐渐承担起中台的业务,进而成为中台,乃至成为修学点(处)。然后再去发展前台,把前台变成中台,形成新的修学点。如此,在不断推动中发展。
我们原来说过,这就像每个人所生的孩子,自己要负责教育。其实只说了一半,除了教育,关键是让他独立成长,最后也有能力成为
六祖为何能闻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开悟
六祖为何能闻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开悟.txt生活是一张千疮百孔的网,它把所有激情的水都漏光了。寂寞就是你说话时没人在听,有人在听时你却没话说了!六祖为何能闻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开悟?(2009-06-26 06:00:29)转载标签:杂谈分类:《修行路上的故事》
我们都知道六祖慧能大师一个字也不识,却能成一代禅宗大师,为什么呢?……佛法妙理,和文字没什么关系,不识字的人没有知障。对于修习佛法,你知道的多并不一定是件好事,因为知道会成为障碍。当我们执着于“知道”,“知道”就成了我们的障碍,因为“知道”挡住了我们看清存在和心本来面目的云埃。最下等的人常常有最上等的智慧,为什么呢?因为最下等的人没有知道的障碍。他的心完全开放,没有被任何“知道”所障住。什么是智慧?智慧就是心的开放程度。当一颗心越开放时,它就越智慧;当一颗心越封闭,它就越没有智慧。六祖大师当初因为没有上过学,没有接受过那些佛教知识文化的熏陶,所以没有任何“知”的障。因为他的“心”总是以为自己一无所知,因而他完全开放,因为他完全开放,所以他完全智慧。越以为自己一无所知的心越具备有智慧,因为它随时随地都是完全开放的。
我们知道的六祖大师的故事是,他于24岁时,一次在市卖薪时,偶闻一个人嘟囔“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顿然开悟。熟悉六祖故事的人都知道这个典故,但六祖大师为什么听到这一句话就能开悟,而你为什么却不能呢?这里面是有“奥秘”的。且听我给你分享这其中的“秘密”。
六祖大师早年家境贫寒,父亲是被贬到南方的政府官员,不幸在他很小的时候去世。六祖和其母亲相依度日。在那个时代,没有什么工业,六祖不可能到市里去打工。那时候没有煤炭,人们取暖依靠柴禾,但有些有钱人不愿意去山里花苦力砍柴,因此他们就买老百姓从山砍下的柴禾。因此,在那个时候,砍柴可以卖到钱。六祖家在山区,自然他就到山里砍柴卖柴喽。因为砍柴卖柴,这成就了一代大师。
一日禅
一日禅:用智慧把人生看得透透彻彻
我们的思想,就如这一只杯子。如果里面已经装满了水,智慧之水就不能再注到它的里面了。这个杯子中已经装满了的水,就是我们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势。而要感悟禅的智慧,必须从这种思维定势中走出来,清空归零,打开自己,这样才能得到最大的收获。
一日禅:明确目标知非便舍2009年04月14日08:58
生活不需要过多的欲求,否则它们会牵扯到你过多的精力的。在现实社会中,有许多人执意于财富和成功的追求,事实上财富和成功并不可能让你的幸福永驻。有明确的目标,人生才有坚定的方向。最不幸的人是确定目标后,却不自觉地偏离了航向,甚至与目标截然相悖。人生的不幸不在于身陷困惑,而在于不知道已身陷困惑。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一日禅:友善地接纳别人宽容产生的爱2009年04月15日09:26
友善地接纳别人,真诚地帮助别人,你的人际关系必能和谐,那些本来怀有恶意的人,也不会对你造成伤害。相反,如果你处处提防别人,就算没有恶意的人在你眼中也会变成了有恶意的了。
一日禅:拥有一颗包容的心洗涮心灵的尘埃2009年03月09
日18:53
犯错是平凡的,原谅才能超凡。嫉妒别人,仇视异已,就等于把生命交给别人。能忍之人,事事称心;善瞋之人,时时地狱。恨别人,痛苦的却是自己。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忘记别人的缺点吧!
一日禅:找回内心的宁静放下才是一种淡然2009年03月09日18:32
伤人之语,如水覆地,难以挽回。大家都知道生气是一种无知又无济于事,可是又奈何不了它。正因为少“悟”,放不下得失之故。五官刺激,不是真正的享受,“内在安详”才是下手之处。
智慧人生之禅的智慧与人生境界
禅的智慧与人生境界
【禅的智慧与人生境界】
【一、禅的智慧是通达生命本性禅,指中国独创的禅宗。】宗,指直契佛心,以与依靠佛陀经教入门并传授
的教相区别。禅宗在中国的产生,是佛教发展史上一次
重大变革,也是出世的印度佛教在重视人文精神的中国
土地上一次成功的文化移植。随着大批知识精英加入佛
教传播行列,开始用中国的社会伦理思想和思维方式改
铸印度佛教,佛教逐渐走向入世、注重伦常日用和清通
简要的道路。在思想体系上,禅宗以大乘的般若空观和
涅槃佛性论为理论基础,融合了中国儒家的心性论和老
庄的自然主义态度。
禅的智慧,是通达生命和世界的实相。如铃木大拙所说,禅本
质上是洞察人生命本性的艺术,它指出从奴役到自由的道路。(王雷
泉等译:《禅宗与精神分析》,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这个奴役,
是心灵自己设置的牢狱,即烦恼障和所知障,把完整的世界割裂成
支离破碎,导致一叶障目、盲人摸象。这种心结、心狱,按阿部正
雄的分析,即人的自我疏离和焦虑,是人的局限性所固有的,阻碍
我们对世界的真实认识。
《坛经般若品》指出: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
迷,不能自悟。菩提,是开悟的智慧。禅宗直指人心,将出世的理
想和境界,统统收摄于我们每个人内心本具的觉悟自性,通过般若
智慧的修行而获得主体的自由。顿悟在禅宗里有迅速地体悟、不依
固定修行阶次的体悟和不拘时间场合任运于平常生活中顿悟这三层
涵义,而禅宗的重点是在悟后如何重新面对人生和世界。
【二、明心见性:】提升人生境界《坛经行由品》开宗
明义指出: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明心见性,是《坛经》的核心思想。这段总纲性的话语
八步骤三种禅修(下)
八步骤三种禅修(下)
八步骤三种禅修(下)
三、观察修与安住修
(1)对禅修的误解:只有闭上眼睛,盘腿坐在那里才是禅修。
禅修是心地功夫,关键是改变我们的心,打坐只是辅助手段。真正的用心,贯穿在一切时,一切处,包括行住坐卧,吃喝拉撒。只要保持正念,随时随地都是修行。
(2)佛教中,禅修的方法很多。止观:通过培养定力获得观智;内观,通过培养觉知获得观照力;观想,通过想象来调整心行。
书院的修学比较重视观察修,也是《道次第》倡导的修学方式。通过听闻法义,运用理性思维,建立对世界的正确认识。学习佛陀的言教,是常规修学途径。
1.
2.观察修的心理基础
(1)人有理性
(2)我们今天接受到觉醒智慧的文化。否则,将永远看不清世界的真相,找不到生命的出路。
(3)佛陀不但找到了这条路,还为我们施设种种教法,尽管有方便,我们也有幸得人身闻佛法,但佛法浩瀚,很多人穷其一生上下求索,不得要领。
(4)有鉴于此,根据现代人的特点,安立三级修学模式,只要真诚、认真、老实遵循这一次第,下多少功夫,就能有多少受益。
3.
4.观察修的教理依据:如理思维
(1)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八正道,首先是正见,其次是正思维。我们接受了佛法正见,就要落实到心行,以此观察世界,思考人生,而不是一味随着妄念跑。/唯识:四种寻思才能引发四种如实智。
(2)参禅也好,念佛也好,都是在众多经纶基础上浓缩的修行手
段,而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表现形式。这些方法背后,还有完整的理论和修证体系。
(3)正见:为什么只有佛法能将人导向解脱?正是因为知见不同,对这些概念的分析和解读不同,由此发展的修行原理也不同。这才是佛法真正的不共所在。
【南怀瑾】:转识成智
【南怀瑾】:转识成智
[转载]“转识成智”,南怀瑾
修⾏并不是断了什么,⽽是回到本来。
唯识告诉你成佛是“转识成智”,只有这⼀转。是⼀个东西,把你转过来就成佛。凡夫也是⼈,佛、圣⼈也是⼈,转凡夫成圣⼈,只是这⼀转。所以转识成智,⼋识转成四智,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在凡夫是识,在圣⼈得道叫做智,智就是般若,成所作智——前五识。第六识意识转了,转成“妙观察智”;第七识我执的这个作⽤,转成“平等性智”;第⼋阿赖耶识转成“⼤圆镜智”。这叫“四智”,转⼋识为四智,这时凡夫成佛。转识成智,这唯识的道理。所以成佛的了,不是功夫的了,是智慧的了。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的成就。智慧成就,是转⼋识为四智,转识成智。
唯识学的前五识转了,变成什么智啊?“成所作智”。转前五识变成“成所作智”,那就叫成就。
所以佛经上说:“纵使经百劫”,⼀个⼈纵使经过⼀百劫,我们做了的⾏为、做了的事,“纵使经百劫”,第⼆句你还记得吧?“业果终不失”吧?是不是这样?这是戒律上的⼀个偈⼦。“因缘会遇时”,第三句;“果报还⾃受”。所以⼀切起⼼动念⼀个⾏为,修⾏⼈之重要。纵使经过了⼀百劫呀,“纵使经百劫,业果终不失”,始终没有丢掉的。丢不开。你说我证得空了,你以为把业也空了?果报不空啊。“纵使经百劫,业果终不失,因缘会遇时,果报还⾃受。”所以有时候你遭遇的因缘,假设你上街,到街上过、到马路在巷⼦⾥过,⼈家楼上⼀个洗马桶的⽔,咚,⼀倒,好,你淋了⼀⾝!你说这是什么因缘呢?是不是?为什么刚刚淋到你呢?“纵使经百劫,业果终不失,因缘会遇时,果报还⾃受”。
扫地僧的智慧
扫地僧的智慧
扫地僧,这个名字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他是唐代著名僧人,也是中国佛
教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扫地僧因其神奇的智慧和非凡的修行成就而被世人传颂,他的故
事经久不衰,流传至今。
扫地僧的真名叫慧能,据说他在唐朝天宝年间(公元742年-756年)出生于今天的山东省济南市。他年幼时即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和悟性,引起了周围人们的注意。有一次,慧
能还在家乡学习佛法的时候,一位名叫广慧的僧人到来,给慧能上课。后来,慧能跟随广
慧学习,认真修行,终成名僧。
据记载,慧能离家出家后,曾在天台山学佛,但后来他又前往五台山向名僧大愿学习
禅宗,一心修行。有一天,大愿问慧能:“南和尚!你到我这里来学,是为了什么?”慧
能回答道:“弥陀国尊今日也是人,生于北岭贞观年中。” 大愿对这一回答,非常满意。慧能后来前往华严寺跟随名僧僧胄学习佛法,悟道后,他成为禅宗第六代祖师,开创了禅
宗宗派的丛枝——曹洞宗。
扫地僧慧能大师是一位非常睿智的禅师,他的故事和智慧一直在世人心中留下深刻的
印记。他的智慧之处主要表现在对于生活和修行的深刻理解上。
第一,扫地僧的智慧在于对生活的洞察。在扫地僧的传说中,有一则关于他拨火弄冷
的故事。有一天,扫地僧在寺庙里拨动火炉时,一个僧人问他:“扫地的师傅,拨得过火
冷得过吗?”慧能回答说:“拨过便是火冷,不拨是火热。”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有着
深刻的内涵。扫地僧通过这句话告诉我们,一切都是相对的,只要我们懂得把握其中的平衡,就能够应对一切的挑战。
第二,扫地僧的智慧也表现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上。慧能大师非常注重修行者的心态和
隆波帕默《在日常生活之中开发觉性》
在日常生活之中开发觉性
隆波帕默尊者 著
在线文字:/tgcxzc
隆波帕默尊者简介
隆波帕默尊者是目前泰国最具影响力的禅修大师!
隆波帕默尊者在开示之中曾经笑着说:
当今的泰国,很难找到既没有看过他的书,
又没有听过其讲法的音频或视频的人。
——译者注
1952年出生于泰国首都曼谷市。
本科及硕士学位就读于泰国第一大高等学府“朱拉隆功大学”政治系。
1975年-2001年在泰国政府机关工作。
7岁时在父亲带领下,跟随泰国著名禅修大师隆波李学习观呼吸与念佛陀的修行方法,从此开始持续的修行之路。三十岁时,他开始接受多位上座部禅修大师的修行指导,包括隆布敦、隆波蒲、隆布特,以及隆布辛、隆布布詹、隆布苏瓦等等。
第一次剃度是在大学期间,剃度师为泰国著名的隆波般亚尊者。
第二次2001年6月30日,苏里省的菩提寺剃度出家。
出家的前五个结夏安居,安居在甘扎纳布日省的菩提阳园。
第六个结夏安居至今,隆波帕默尊者在泰国的春布理省的斯里拉查市的素安散提旦寺。
尊者的著作有:《禅修入门》、《在日常生活之中发展觉性》、《觉悟之路》、《看见真相》、《佛法之光》等等。
译者序
2014年3月13日,众多因缘的推动让我来搭建一座中国人面对面跟随隆波帕默尊者学习禅修的桥。尊者本人同意我翻译他的法宝,以供养和护持中国的修行人。
尊者的法谈,道出佛法的核心与修行原则,适用于所有的法门!
他的每一个法语音符都像一把犀利的刀直取要害,心里只有震惊与感叹!
2014年4月24日下午3点20,在最后与一位同修谈到网络发布确定稿的时候,我说:“我希望所有修行人可以更早的看到这篇法宝,因为我们都苦了太久太久!找了太久太久了!”我的眼泪自己脱眶而出,给朋友回了一句短信“我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换这样的法宝!”之后嚎啕大哭,但心却是出奇的宁静与温馨!
219341103_威廉·贡德特与《碧岩录》
慧的最后目标都是一致的。“虽然无论哪一方都
贡德特这样评价这个过程:“我们并非作为施予
具备自己的清楚而鲜明的性格;然而两者如平行
者与这个精神世界相遇,相反这个世界也施予我
线朝着同一个方向运动。两条平行线指向无限,
们最高 品 级 的 价 值, 尤 其 是 在 精 神 混 乱 的 时
”⑤19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是西方最高价值遭
代。
受毁灭的时期,所谓 “上帝死了”。贡德特所说
的最高品级的价值指的是佛教所重视的每一个生
那么它们最终落在一处。”⑨ 当然,贡德特也常常
不失时机地指出基督教与佛教的根本区别,基督
把 “爱”放在第一位,而在佛教中 “悲悯”是第
二位的,“禅”才是核心。佛者,觉也,觉悟一
命体的觉性,这种反求诸己的精神恰是西方现代
督完全相同。季羡林曾认为弥赛亚和弥勒佛两个
一著”。⑦
指称是同一个意义。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80·
宗
教
从1906年作为自由传教士来到日本,直到
1936年回德国担任汉堡大学日本语言文学教席
教授,这30 年间,贡德特仅于 1920 年至 1922
切众生的本具佛性。因此佛教强调悲智双运,不
工具理性所缺少的。西方现代思想对哲学所代表
小学毕业家长对老师的赠言小学六年级学生送给老师的毕业祝福-小学毕业老师赠言
小学毕业家长对老师的赠言小学六年级学生送给老师的毕业祝福:小学毕业老师赠言
小学毕业家长对老师的精彩赠言
1、“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这就是老师诲人不倦,无私奉献的体现。这种无私、伟大的爱给了我们温暖和力量,促使每一个学生实现自己的追求,到达理想的彼岸老师我永远记住您!伟大的老师们。
2、虽然我们只是一轮初升的太阳,我们也要学着释放温暖,更要怀着对老师感恩的心去思考、行动,毕竟老师为我们付出的太多太多。在这样的时刻,我代表全体同学,向我们尊敬的老师说一声:老师,您辛苦了。
4、桃李满天下
桃李竞芳非
俯首甘为儒子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5、“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
对啊!是老师从我们走进校园开始传授我们知识,从我们无知开始,老师就一天一天不停的教我们做人。
6、“学春蚕吐丝丝丝不断,做蜡烛照路路路通明。”
千百年来,多少人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在她的呕心沥
血、无私奉献中,又有多少祖国的花朵成为九州华夏的栋梁之材!谁又能知道,这其中包含着多少的汗水与泪水,也许老师那丝丝
白发,斑斑皱纹是最好的见证。
7、老师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老师教我们做事,教我们做人,引导我们走好人生之路,当我们遇挫折,老师帮我们撑
起前进的风帆;当我们遇到困惑与迷茫时,老师是为我们指点迷津;当我们因取得成绩而骄傲时,老师的及时点拨让我们清醒。
8、敬爱的老师,我把您比作绿叶,我把您比作红烛,也颂不尽您的奉献和成果啊!您不是绿叶却在滋养绿叶,您不是红烛却能照彻心灵,因为在我们眼睛里映射出的永远是您的身影。您把我
写给老师的诗 给老师的古诗词(精选13篇)
写给老师的诗给老师的古诗词(精选13篇)
给老师的古诗词篇一
1、《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2、《己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唐·白居易
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4、《题太公钓渭图》
明代·刘伯温
璇室群酣夜,璜溪独钓时。
浮云看富贵,流水淡须眉。
偶应非熊兆,尊为帝者师。
轩裳如固有,千载起人思。
5、《听颖师弹琴》
唐·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
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6、《酬问师》
唐·刘商
虚空无处所,仿佛似琉璃。
境何人到,禅心又过诗。
7、《天净沙六首·王本成》
未知作者
敢说敢作敢为,无怨无恨无悔。
狂风暴雨惊雷,吐气扬眉,天下舍我其谁?
8、《寻雍尊师隐居》
唐·李白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拨云寻古道,倚树听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9、《板书有感》
未知作者
字斟句酌细推敲,拈精撮要费咀嚼。
半亩方塘长流水,呕心沥血育新苗。
10、《冰心》
未知作者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
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
轻盈数行字,浓抹一生人。
寄望后来者,成功报师尊。
11、《师蚕》
小学毕业家长对老师的赠言小学六年级学生送给老师的毕业祝福-小学毕业老师赠言
小学毕业家长对老师的赠言小学六年级学生送给老师的毕业祝福:小学毕业老师赠言
小学毕业家长对老师的精彩赠言
1、“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这就是老师诲人不倦,无私奉献的体现。这种无私、伟大的爱给了我们温暖和力量,促使每一个学生实现自己的追求,到达理想的彼岸老师我永远记住您!伟大的老师们。
2、虽然我们只是一轮初升的太阳,我们也要学着释放温暖,更要怀着对老师感恩的心去思考、行动,毕竟老师为我们付出的太多太多。在这样的时刻,我代表全体同学,向我们尊敬的老师说一声:老师,您辛苦了。
4、桃李满天下
桃李竞芳非
俯首甘为儒子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5、“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
对啊!是老师从我们走进校园开始传授我们知识,从我们无知开始,老师就一天一天不停的教我们做人。
6、“学春蚕吐丝丝丝不断,做蜡烛照路路路通明。”
千百年来,多少人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在她的呕心沥
血、无私奉献中,又有多少祖国的花朵成为九州华夏的栋梁之材!谁又能知道,这其中包含着多少的汗水与泪水,也许老师那丝丝
白发,斑斑皱纹是最好的见证。
7、老师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老师教我们做事,教我们做人,引导我们走好人生之路,当我们遇挫折,老师帮我们撑
起前进的风帆;当我们遇到困惑与迷茫时,老师是为我们指点迷津;当我们因取得成绩而骄傲时,老师的及时点拨让我们清醒。
8、敬爱的老师,我把您比作绿叶,我把您比作红烛,也颂不尽您的奉献和成果啊!您不是绿叶却在滋养绿叶,您不是红烛却能照彻心灵,因为在我们眼睛里映射出的永远是您的身影。您把我
用禅的智慧点亮你的人生(八)
⽤禅的智慧点亮你的⼈⽣(⼋)
禅宗公案故事100则
⼤千世界为床
有⼀次,苏东坡要来见佛印禅师,并且事先写信给禅师,叫禅
师如赵州禅师对待赵王⼀样不必出来迎接。
苏东坡⾃以为了解禅的妙趣,佛印禅师应该以最上乘的礼仪来接
他──不接⽽接。
等到了却看到佛印禅师跑出寺门迎接,每次⽃禅⽃机都落下风的苏东坡,⼼⾥暗⾃庆幸终于抓住取笑佛印禅师的机会了,说道:“你的道⾏没有赵州禅师洒脱,我叫你不要来接我,你却落⼊俗套跑了⼤⽼远的路来迎接我。”
苏东坡以为禅师这回必居下风⽆疑,⽽佛印禅师⼝占⼀偈回他
说:
“赵州当⽇少谦光,不出⼭门迎赵王;
怎似⾦⼭⽆量相,⼤千世界⼀禅床。”
意思是说:赵州不起床接见赵王,那是因为赵州不谦虚,⽽不是
境界⾼,⽽我佛印出门来迎接你,你以为我真的起床了吗?⼤千世界都是我的禅床,虽然你看到我出来迎接你,事实上,我仍然躺在⼤千世界禅床上睡觉呢?你苏东坡所知道的只是⾁眼所见的有形的床,⽽我佛印的床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床啊!
⼀袭纳⾐⼀张⽪
有⼀位⽆果禅师深居幽⾕⼀⼼参禅,⼆⼗余年来都由⼀对母⼥护法供养,由于⼀直未能明⼼,深怕信施难消,所以想出⼭寻师访道,以明⽣死⼤事。护法的母⼥要求禅师能多留⼏⽇,要做⼀件衲⾐送
给禅师。
母⼥⼆⼈回家后,马上着⼿剪裁缝制,每缝⼀针念⼀句阿弥陀
佛圣号。做毕,再包了四锭马蹄银,送给⽆果禅师做路费。禅师接受了母⼥⼆⼈的好意,准备第⼆天动⾝下⼭,晚上和往常⼀机坐禅养息。半夜时分,定中见⼀青⾐童⼦,⼿执⼀旗,后随数⼈击⿎吹乐⽽来,另有⼀童⼦扛⼀朵很⼤的莲花,到禅师⾯前。童⼦说:请禅师上莲华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锻炼觉性悟性成就智慧人生--禅觉禅师
《实修转经透视人生》序引:锻炼觉性悟性成就智慧人生
禅觉禅师众所周知,“禅”是成就圆满智慧的最好方法。自古以来,多少人终其一生想要契入“禅”的世界,却不得其门而入。从古至今,关于禅学方面的著作,多如牛毛。现代关于禅方面的书籍,更是汗牛充栋,可是真正懂禅的却少得可怜。原因在于“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纵使读遍万卷书,那也只是一个知,如未经实践,哪知真伪?现在人渴望禅,但是对于禅修,却不知“即使能说十分,也比不上亲到一回”这个概念。所谓亲到就是通过亲自实践后的切实体会。必须亲身去实践、去体会,这是禅修最为强调的,对于我们的现实生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我们活在世上,事情无时无刻都在发生,这些问题最终都是怎么解决的?还不都是靠我们自身的能力来解决,所以我们要善于提升能力。而所谓能力,不是老王卖瓜,自卖自夸,而是要体现在对日常生活、工作的问题处理结果之上。基于必须亲身去实践、去体会,因此“禅”是切忌说透的,严格来说,不但不能说透,连说也是不行的。但不说,学人就无从入门,为了引导学人,就不得不说。然而要说又不能说破,因此只能借由禅师的实修经历,从各种不同角度和学人问答。有时
为了印证学生的真实体验,甚至会有所谓的打骂棒喝的动作,就形成了所谓的禅机。禅机就是禅师在接引学人时,依据时节助缘,使用不同的机缘语句来引导学生悟道,此时学人如能体悟禅师的用心,就会因不同机缘而顿悟。至于悟性的高低,在于平时实践的积累。现在大众渴求智慧,渴望领悟“禅”的真谛。可是如今环境、社会背景、价值观念、学习方式都已经不同于以前,如何有效接引大众契入禅的世界,是必须审慎思维的。因此教学方式必须有所改变。如何促使禅越来越让人易于理解,却又能保持禅味不变,以及如何让有心学禅的人,契入禅法的方便法门,在如今的社会尤其重要。在这个充满教条、说教式和所谓专家、名家置入性行销的知识爆炸时代,《实修转经?摇透视人生》这本书的出版,可以说是为这个时代的知识注入一股清流。这部著作,从封面设计到书名直至书中的内容,无处不是禅。针对书名《实修转经?摇透视人生》在此以浅薄所悟,作为抛砖引玉之用。实——真实不虚,没有虚妄;修——就是做、行;转——即转化、转换,也就是不被文字、名相所困,而是能将文字、名词灵活转化成方法为自己所用,就是悟性;经——为轨辙,也就是路径、方法。“实修转经”就是指:当真实不虚地依照方法去实践,就能增强悟性;相对的,当真实不虚地依照方法去实践,也能悟出不同的方法、路径。而这之中,是依照方法去实践,还是真正
地去实践然后悟出方法,就是学习者和开启者之间的差别。透——无障碍,故无所挂碍,没有任何执著;视——指视野,眼界。“透视人生”即没有任何执著,因此人生无所挂碍,视野无障碍。无障碍者唯有虚空,虚空代表无限大,也就是“道”,也叫“智慧”。本书书名就是在告诉我们:只要真实不虚地依照方法去实践,就能契入“道”,人生智慧就会无限大。佛法的智慧,在于强调“事出必有因”,也就是任何问题的发生都已经是个果,如果只在这个果上作用力,对于问题的解决,并不会有实质的帮助和成效。想要彻底根除问题,就必须深入问题的核心,能深入到什么程度,就能根除问题到什么阶段。现在人们从小到大的学习过程,普遍是依循着周遭环境的因素,进行有意识的模仿和习以为常无意识的植入。幼儿时期,通常都会有很强烈、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欲望,这时会有大量“为什么”的疑惑、疑问出现,可惜有太多的家长不懂得如何去引导孩子,让他们从自己发现的问题中去观察、去发现答案,训练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家长们通常的做法是在小孩提出问题时,就直接给予一个答案,这使得小孩失去理解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的,以及是怎样获得一个结果和如何应用一个结果的最佳学习机会。等到孩子长大了,接受学校教育的时候,又是一个各种知识、常识的“填鸭式”灌输,到最后,我们已经习惯于把“知”一个道理或方法都当成我“会”、
我“懂”了,完全忘了观察自己对于所知的道理或方法是否真的能灵活运用。正是这些因素造成我们逐渐习惯于空谈和嘴上的争论,很少去注意实践的重要性。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成长,使我们养成了不论在网站、书本上等媒介看到或听到的资讯,都会习惯性地以自己之前所知的理论或经验来评断对、错。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使得我们离事情的真相、事物的本源越来越远。就像我们在看各式人物传记或历史典籍时,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些内容有几个是当事者或亲历者所写?写这些传记、典籍时作者是在场亲眼目睹了吗?有没有加入自己的喜好分别去评断?会不会为了自身的利益
又会加入对自身有利的角度?尤其是佛法,在古代是作为一种宗教性的传播,也是当时帝王作为统治民众的一种手段,就必须制造一种神奇的境界,才能震撼人心。可是同样的东西现在人来看时,就会产生排斥。本书的作者,从现代人现实的生活角度,用简洁明了的文字风格,讲述了释迦牟尼佛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成长过程、学习过程、修道过程以及传播教理过程,让我们很清晰地明白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是如何推广佛法的。其中严格禁止谈论神通,因为当时婆罗门的祭祀仪轨就是与神沟通,佛法的传播就是要把这些哗众取宠的内容禁止,与婆罗门和外道区别开来。为了明确这一区隔,释迦牟尼佛在传播佛法时,一再强调他的教育法则,即每个人必须亲自实践,否则空谈是不能明白的;
释迦牟尼佛所讲述的法是引导大家认知苦和烦恼的根源,每个人只要如实依法通过实践,都能止息自己的烦恼而获得清净自在。《六祖坛经》云:“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阅读这本书,如果还是以我们已经知道的知识或常识来评论,必定无法从中受益;用一个研究学理的心态来研究对比本书作者所写的和典籍间的差异,也必定无法从中受益。唯有在阅读的整个过程中,仔细观察所有故事的流程和情节,然后看自己在阅读中能否有所体悟。如果没有,再仔细针对作者为我们引导的问题深刻思维,并且反思一下,在阅读中我们注意到这样的角度了吗?若能如此训练,就能改变看书的模式,从书中发现问题、了解问题并通过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去解决问题,这就是转经,就能提升我们处事的能力,这就是智慧的增长;如果只是执著在典籍的研究和文字表面义理的知解中,除了增加与人聊天的题材与谈资之外,对于处事的能力并不会有任何助益,就被经转了。一般书中内容,普遍存在许多专业且晦涩难懂的名词,把读者搞得晕头转向,其实众多读者根本无法理解,也无从了解那些名词真正的含义,因此只能以片面的知解去推敲、演绎,不仅造成对作者本身所要表达意思的错误理解,也使自己原本要从书本中获取知识、提升自我的本意产生了偏离。这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作者“平凡带过”的思维及技巧。没有批判的文字,没有诱导式的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