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丙烯酸酯互穿网络聚合物乳液的合成及表征
丙烯酸酯乳液胶黏剂配方组成-生产工艺及应用
丙烯酸酯乳液胶黏剂配方组成,生产工艺及应用导读:本文详细介绍了丙烯酸酯乳液胶黏剂的分类,组成,配方等等,需要注意的是,本文中所列出配方表数据经过修改,如需要更详细的内容,请与我们的技术工程师联系。
1. 背景丙烯酸乳液型胶粘剂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最快的一种聚合物乳液胶粘剂,它一般是由丙烯酸酯类和甲基丙烯酸酯类共聚或加入醋酸乙烯酯等其它单体共聚而成。
该胶粘剂耐候性、耐水性、耐老化性能特别好,并目具有优良的抗氧化性和很大的断裂仲长率,广泛用于包装、涂料、建筑、纺织以及皮革等行业。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愈发重视,环境友好型产品越来越受到普遍的关注,乳液型胶粘剂因具有无毒无害、无环境污染、不易燃易爆、生产成本低、使用方便等优点而逐渐成为未来胶粘剂的发展趋势。
禾川化学是一家专业从事精细化学品以及高分子分析、研发的公司,具有丰富的分析研发经验,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可以运用尖端的科学仪器、完善的标准图谱库、强大原材料库,彻底解决众多化工企业生产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利用其八大服务优势,最终实现企业产品性能改进及新产品研发。
样品分析检测流程:样品确认—物理表征前处理—大型仪器分析—工程师解谱—分析结果验证—后续技术服务。
有任何配方技术难题,可即刻联系禾川化学技术团队,我们将为企业提供一站式配方技术解决方案!2. 丙烯酸乳液胶黏剂聚丙烯酸酯是一类具有多种性能的、用途广泛的聚合物,其乳液一般是以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或丙烯酸丁酯为主要单体,与甲基丙烯酸酯单体、苯乙烯、丙烯腈等共聚形成乳液。
对聚合物的结构或聚合方法加以改进,可使得改性后的丙烯酸酯胶黏剂性能更加优异。
2.1有机硅改性有机硅树脂具有优异的耐高低温性能和耐水性能,利用有机硅对聚丙烯酸酯类乳液胶粘剂改性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有机功能烷氧基硅烷作为粘合促进剂和交联剂,广泛用于胶粘剂、密封胶和涂料等领域。
有专家研究了一种专用于水性体系的有机硅烷Wz-A在水乳型聚丙烯酸密封胶中的应用,这种水性硅烷可以在不改变产品稳定性的情况下显著提高密封胶的力学性能和粘接性能,Wz-A的添加量在0.8%-1.6%较为合适。
含氟丙烯酸酯乳液高疏水性与低氟含量的平衡探索
含氟丙烯酸酯乳液高疏水性与低氟含量的平衡探索王宇翔;朱逸莉;房嫄;杨茹婷;郭建利;刘引烽【摘要】为了研究含氟丙烯酸酯乳液涂膜的疏水性与氟含量的平衡关系,以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DFHM)为含氟单体,双丙酮丙烯酰胺(DAAM)和己二酸二酰肼(ADH)为交联单体,采用半连续核壳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一系列自交联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研究表明:含氟单体含量为12%(即氟含量为6.84%,均以聚合单体的总质量计,下同)时,含氟基团在涂膜表面可以达到饱和,乳液固含量可达38.2%;再添加4%交联单体,涂膜的水接触角为116.6°.当含氟单体含量降为4%(氟含量2.28%)时,通过提高成膜温度或添加成膜助剂,也可使涂膜表面的水接触角达到104.2°,具有较好的疏水性能.【期刊名称】《涂料工业》【年(卷),期】2015(045)008【总页数】7页(P8-13,20)【关键词】含氟丙烯酸酯乳液;低氟含量;疏水性;自交联;半连续核壳乳液聚合【作者】王宇翔;朱逸莉;房嫄;杨茹婷;郭建利;刘引烽【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分子材料系,上海200444;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分子材料系,上海200444;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分子材料系,上海200444;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分子材料系,上海200444;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分子材料系,上海200444;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分子材料系,上海2004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630.4氟碳涂料因其良好的防腐、防污、超耐候、耐化学性、防水性等优良性能而得到了广泛应用[1-4]。
随着环境保护要求的日益提高,水性氟碳涂料将是今后氟碳涂料的发展方向[5-6]。
水性氟碳涂料包括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FEVE和PVDF。
其中PVDF氟含量(以氟占氟树脂总质量计算,下同)超过50%;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的氟含量最低,通常为10%~15%;而目前市场普遍所用的FEVE是以三氟氯乙烯为主要含氟单体、与烷基乙烯基醚(或酯)及可交联的功能性单体共聚而得的氟树脂,其氟含量为17%~35%[5]。
疏油性氟碳有机乳液的合成及其涂层性能研究
好 ,这 种 互 穿 网络 结 构很 可能 不稳 定 。有 实验证
明,V F P D 微粉在加热情况下能溶于某些极性溶剂 中,和丙烯酸酯特别是甲基丙烯酸 甲酯的聚合物 有很好的相容性 ,又 由相似相溶原理知 P D V F微 粉和 P F T E也有 很好 的相容 性 , 以在聚合过 程 中 所
高 ,并且 涂层 与基 体 的附着 力差 ,所 以P F 用作 TE
良好 的热力学相容性 ,向反应体系引入第三组分 的增容 剂 P F 以 改 变 乳液 在 聚 合 反 应 时 的体 VD 可 系 自由能和相容性 。 目 ,制备含氟丙烯酸酯共 前 聚物乳液通常采用含氟单体与丙烯酸酯单体进行 共聚或采用含氟丙烯酸酯单体进行聚合。很少见 到采用氟聚合物直接与丙烯酸酯单体制备含氟 丙 烯酸 酯 共聚 物 乳液 的公 开 报道 。本文 选 用聚 四氟
相容性 ,其加入量是乳液合成的重要因素。我们 采 用 的丙烯酸 酯单体 分别 是 MMA 和 B A,MMA 为 硬单 体 ,可 以提 高 涂层 的硬 度 、强度 、 和耐候 性 , A 为软 单体 ,可 以提高 涂层 的柔韧性 ,所 以 B
1实验部分
11实 验 用原料 .
聚 四氟 乙烯浓缩分散 液 ( 固含量为 5%~ 8
应用与研究 I有机硅氟资讯 I2 9
维普资讯
暇务有机硅氟行 、 韭
打造硅氟 贸易新天地
6%)晨光 化工研 究院 ; 偏氟 乙烯微粉 (Ⅵ )) 3 , 聚 P F, 上 海三 爱 富集 团 ; 甲基 丙 烯酸 甲酯 ( MMA) 丙 、 烯 酸 丁酯 ( A) 过 硫 酸 氨 ( S 、 聚 乙烯 醇 B 、 AP ) (V 、 十二 烷基磺 酸 钠 (L )和 OP1 ,均 P A) SS .0
含氟丙烯酸聚合物的制备和表面性能的研究
含氟丙烯酸聚合物的制备和表面性能的研究摘要人们用各种各样的烃类单体和全氟烷基乙基丙烯酸一起,采用自由基溶液聚合的方法,已制备出一系列新奇的聚合物。
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把1加入反应堆制得的聚合物备受关注。
通过选择合适的反应条件,可以控制聚合物的结构。
产物即含H2C=C(CH3)CO2(CH2)2(CF2)n F的丙烯酸聚合物在固态时显示出很好的表面活性。
表面活性的大小取决于单体1的加入方法。
该聚合加工成薄膜可应用于各种各样的表面。
当单体1的质量分数在1.5%的水平时,可以形成防水防油的表面。
一般而言,水的接触角(前进接触角)是80°-115°,十六烷的接触角(前进接触角)是60°-70°。
另外,当采用角度依赖的化学分析用电子能谱法(ESCA)和次级离子质谱(SIMS)深度剖视法研究该聚合物时,我们发现膜中的氟含量曲线出现一个陡峭的峰值。
介绍有机聚合物的膜已经应用于多种材料的涂料上。
在这些应用中,当出现粘结问题时,这些膜的表面性能就变得很重要。
例如,降低一张膜的表面张力可以形成不润湿的表面。
降低一张膜的表面张力用的最多且最成功的方法之一是:在聚合物中嵌入含氟单体形成涂料。
氟可以嵌入聚合物主链。
目前已经出现了用氟化二醇和氟化醇类制备聚氨酯的例子。
人们已经研究了用氟类聚合物和烃类聚合物的混合物来降低膜的表面张力。
有好几个报道利用的是热焓驱使链端倾向于在表面富集和氟一起来改变表面张力。
用化学方法把氟单体嵌入制得共聚物和把全氟烷基接枝到聚合物上,二者都可以降低表面张力。
但是,之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含氟质量分数相对较大的聚合物上,现在的研究将会证明我们不一定要用含大量氟成分的物质来达到降低表面张力的目的。
有例可证:把少量以全氟烷基终止的聚乙稀混入聚乙烯中可以降低表面张力,而且目前的体系是可交叉的,在不用处理粘稠溶液或熔体的情况下,可以获得高分子量且耐用的膜。
分子的表面活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表面张力降低的多少。
核壳乳液聚合及互穿网络聚合物( IPN )制备工艺及原理
随着复合技术在材料科学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Okubo 提出了“粒子设计”的新概念,其主要内容包括异相结构的控制、异型粒子官能团在粒子内部或表面上的分布、粒径分布及粒子表面处理等。
核-壳型乳液聚合可以认为是种子乳液聚合的发展。
乳胶粒可分为均匀粒子和不均匀粒子两大类。
其中不均匀粒子又可分为两类:成分不均匀粒子和结构不均匀粒子。
前者指大分子链的组成不同,但无明显相界面,后者指粒子内部的聚合物出现明显的相分离。
结构不均匀粒子按其相数可分为两相结构和多相结构。
核﹣壳结构是最常见的两相结均。
如果种子乳液聚合第二阶段加入的单体同制备种子乳液的配方不同,且对核层聚合物溶解性较差,就可以形成具有复合结构的乳胶粒,即核﹣壳型乳胶粒。
即由性质不同的两种或多种单体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多阶段聚合,通过单体的不同组合,可得到一系列不同形态的乳胶粒子,从而赋予核﹣壳各不相同的功能。
核﹣壳型乳胶粒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同常规乳胶粒相比即使组成相同也往往具有优秀的性能。
一、核壳乳液乳胶粒的结构形态根据“核﹣壳”的玻璃化温度不同,可以将核壳型乳胶粒分为硬核﹣软壳型和软核﹣硬壳型:从乳胶粒的结构形态看,主要着几种:正常型、手镯型、夹心型、雪人型及反常型。
其中反常型以亲水树脂部分为核。
图5-7是几种常见的核売型乳胶粒的模型。
核壳乳胶粒子结构形态多种多样,在形成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很难用热力学分析解决。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对粒态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加料方法和顺序,核壳单体及两聚合物的互溶性,两聚合物的亲水性,引发剂的种类和浓度,聚合场所的黏度,聚合物的分子量,聚合温度等。
这些因素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和矛盾的,不能孤立看待。
(1)单体性质乳胶粒的核﹣壳结构常常是由加入水溶性单体而形成的。
这些聚合单体通常含有羧基、酰胺基、磺酸基等亲水性基团。
由于其水溶性大易于扩散到胶粒表面,在乳胶粒﹣水的界面处富集和聚合。
当粒子继续生长时,其水性基团仍留在界面区,而产生核﹣売结构。
新型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改性及应用研究
新型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改性及应用研究新型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改性及应用研究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型丙烯酸酯乳液在许多应用领域中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
本文综述了新型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方法、改性技术以及其在涂料、粘合剂和纺织品等方面的应用。
通过对相关研究的综合分析,我们发现,新型丙烯酸酯乳液在环保型涂料、耐高温粘合剂以及功能纺织品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 引言丙烯酸酯作为一种重要的合成聚合材料,具有优异的性能,在塑料、涂料、纺织品和粘合剂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传统的丙烯酸酯乳液在应用过程中面临着环境污染和性能不足的问题。
因此,研究人员开始关注新型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改性和应用。
2. 新型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方法制备新型丙烯酸酯乳液的方法主要包括乳化聚合方法、纳米乳化方法和原位聚合方法等。
乳化聚合方法是最常见的制备方法,通过将丙烯酸酯单体与乳化剂和水混合,并添加引发剂,在适当的条件下进行聚合反应得到丙烯酸酯乳液。
纳米乳化方法利用纳米技术,将丙烯酸酯单体分散为纳米级颗粒,获得乳液。
原位聚合方法通过在胶体微粒表面引发聚合反应,制备粒径小且颗粒分布均匀的丙烯酸酯乳液。
3. 新型丙烯酸酯乳液的改性技术为了提高新型丙烯酸酯乳液的性能,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改性技术。
一种常见的改性方法是通过添加改性剂对乳液进行表面改性。
表面改性剂可以改善乳液的分散性、稳定性和抗污染性能。
另外,研究人员还可以通过共聚合、交联和引入功能基团等方法对乳液进行改性。
这些改性技术可以调节乳液的粒径分布、粘度、流变性能等,并赋予其特定的功能。
4. 新型丙烯酸酯乳液在涂料领域的应用新型丙烯酸酯乳液在涂料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传统的溶剂型涂料存在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问题,而环保型丙烯酸酯乳液涂料由于其无溶剂、低挥发性和环保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室内涂料和建筑涂料等领域。
此外,新型丙烯酸酯乳液还可以用于制备耐高温涂料,具有耐高温、耐候性和抗老化性能。
互穿网络型纳米SiO2/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研制与表征
1t xe i . a e sfl m
Ke r s:a e s c y i e i y wo d lt xe ;a r lc r sn;na — O2;i — i th r l s to no Si n su yd o y a in;i t r e e r tn e wo k n e p n ta i g n t r s
文 章 编 号 :0 0 2 7 ( 0 7 1 .0 00 1 0 .4 2 2 0 ) 00 7 .4
互 穿 网 络 型 纳 米 S O2 聚 丙 烯 酸 酯 复 合 乳 液 的 i /
研 制 与 表 征
李玉平 陈智巧 , , 张润 阳, 黄志彬 , 蒋许欢
( 南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湖 湖南 长 沙 40 8 ) 10 2
t r e ta i t r tucu e o g n ca d i o g ni ha e, n hefl de ie r m h o o st ae e e p ne r tng newo k s r t r for a i n n r a c p s a d t i m rv d fo t e c mp ielt x s c n n t bll n r a et et e ma c mp sto e e a u ea d t e ma t blt h n t ec r e p n n c yi a o a ey i c e s h h r l de o o ii n t mp r t r n h r lsa iiy t a h o r s o dig a r l c
BADCy/PAN互穿网络的合成及表征
关键词
氰酸酯树脂 丙烯腈 同步/ 异步合成 法
半互 穿聚合物 网络
改性
互 穿聚合物 网络 (P 是 指 两种 或 两 种 以上 交 IN)
力 和发展 前途 的新 型 树脂 基 体 。但 由 于 B D y在 A C
的引入 , 一方 面延 长 了碳 链 , 降低 了三嗪 环结构 的空
间交联 密度 , 改善 了 SP IN的韧性 ; 另一 方面 , 三维 网
物必 须在 另 一 种 聚 合 物 直 接 存 在 下 进 行 聚合 或 交
联, 或既 聚合又 交联 。 由于 IN特有 的网 络 间 的缠结 及 特有 的 “ 同 P 协
P N—SP . A IN) 研究 了几种不 同组分的 SP IN体 系。结果表 明 ,A C/ A B D yP N—SP IN网络体 系的形成 对体 系的力学性能
和耐 热 性 能 都 有 较 大 的 提 高 , 丙烯 腈 质 量 分 数 为 1 % 时 ,IN 体 系 的 冲 击 强 度 提 高 了 8 . % , 曲 强 度 提 高 了 当 5 SP 97 弯
高速 分散 均 质 机 :J 0 F 一20型 , 海分 析 实验 仪 上
器厂;
}陕西 省 自然 科 学 专 项 基 金 项 目 (0 0 0 0 , 西 省 教 育 2 1 K 6— 7) 陕
机体 的 首选材 料之 一 ; 计 算 机 领域 可用 于 制 造 高 在
1 1 主要原 材料 .
面互穿 、 双相联 结等 结构形 态 , 使得 它们组 分 间在性 能或 功能上 产生 特殊 的协 同作用 E 6。基 于 IN 的 4] - P
2011年第41卷《涂料工业》总目次
21 0 1年 1 2月
涂 料 工 业
P N & C AI T 0AT N N I GS I DUS RY T
V J 1 N .2 0 4 。 1 .
De . 0 1 c 2 1
2 1 年第 4 卷 《 0 1 1 涂料工业 》 目次 总
题 目
不 同粒径含氟丙烯酸酯共 聚乳液 的合成及膜表面 6
还原剂对 A E T P乳液体系制备含氟涂料性 6 G TA R
能 的影 响
响应 曲面法优化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基耐磨涂料 6
配 方
工艺技 术
载 银 纳 米 二 氧 化 钛 的 分 散 及 对 P C清漆 的改 性 V 1
涂膜开裂机理探讨
氮钒共掺杂纳米 TO 的表 面改性及其对涂料 中 1 i, O 1 0 1 0
4 4 5
5
聚苯胺复合涂料红外与吸波性能研究
树枝状聚酰胺 一胺紫外光 固化树脂的合成
1 1
1 1
¨
涂料用 自乳化型硝化棉乳液 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雷达吸波涂料用混合环氧树脂 固化动力学研究 ¨ 4 9 新 型中高温太 阳能选择性吸收涂层 的研制 u V光 固化涂料 固化后黄变 的探讨 疏水性能研究
聚硅硼氧烷改性环氧树脂的合成和性能研究
第 4 卷第 l 1 2期
21 年 1 01 2月
涂 料 工 业
P N & C0 I S I AI T AT NG NDU T S RY
Vo. No. 2 1 41 1
De . 01 c2 l
题
目
题
目
期 页
丙烯 酸粉末涂 料耐冲击 性影 响因素的研究
疏油性氟碳有机乳液的合成及其涂层性能研究
【 要】 摘 以聚四氟乙烯为种子乳液,用丙烯酸醋单体对其进行溶胀,加入聚偏氟乙烯后滴加单体聚合 , 制备出具有互穿网络结 构的氟碳有机乳液并采用喷涂法制得疏油涂层。实验中采用复配体系的乳化剂和适量的保护胶。采用 F - 、T M 、S M 和 D C TI R E E S
对乳液涂层进行表征分析 , 并检测涂层 的各项性能 。结果表明 , 氟聚合物与丙烯酸酯之 问有较好 的相容性 ,涂层对 油的接触角大于 6。 0,涂层附着 力达 到二级 。 f 词】 关键 氟聚合物 ;丙烯酸醋单体 ;氟碳涂层 ;接触 角;附着力
n l s x e dn 0d ge n d e ini a geie c e ig6 e rea da h so s2g a e . rd s Ke wo d : u r p lme ; a r i n me ; fu r ec b nc aig;c n a t n l; a h so y r s f oo oy r cyl mo o r l o i a o o t l c n r n o tc ge d e in a
良好的热力学相容性, 向反应体系引入第三组分的增容剂P D VF
可以改变乳液在聚合 反应时 的体 系 自由能和相 容拉。 目前 , 】
制备含 氟丙烯酸醋共聚物乳液通常采 用含 氟单体与丙烯 酸酯单 体 进行共聚或采用含 氟丙烯酸 酯单体 进行聚合 【 3 j 。很少见到采 用氟聚合物 直接与丙烯酸酯单体 制备含 氟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
聚氨酯_丙烯酸酯类树脂互穿网络的结构形态与力学性能研究_网络间化学键的影响
31997211205收稿,1998203223修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金号59673019)及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研究基金(基金号150301)资助项目;33通讯联系人聚氨酯/丙烯酸酯类树脂互穿网络的结构形态与力学性能研究———网络间化学键的影响3王贵友 胡春圃33(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上海 200237)摘 要 通过示差扫描量热计、扫描电镜与广角X 2光衍射仪研究了由碳化二亚胺改性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合成的聚氨酯(PU )与丙烯酸酯类树脂(V ER )形成的同步互穿网络(SIN )的结构、形态与力学性能,发现网络间的化学键对其影响极大.网络间没有化学键连接的PU/V ER SINs 是一个热力学不相容体系,存在显著的相分离形态,后者同时与两个网络的形成速率与工程因素有关;对于网络间有化学键连接的PU/V ER SINs ,两个网络间存在一定的相容性与互穿程度,故较显著地提高SIN 的力学性能.关键词 聚氨酯,丙烯酸酯类树脂,互穿聚合物网络,化学键效应,结构形态,力学性能互穿聚合物网络(IPN )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别形成的聚合物网络通过大分子链间的永久缠结(或互穿)形成的独特的聚合物合金[1].Frisch 等首先报道了由聚氨酯(PU )与环氧树脂、聚丙烯酸酯或不饱和聚酯树脂(U PR )合成的同步IPN (SIN )[2],稍后Pernice 等又指出这类SIN 可用于反应注射成型(RIM )过程[3],以制备增强RIM PU 材料.从此,人们开始致力于RIM SIN 的研究,但侧重于PU/U PR SIN [4~8].迄今为止,关于PU/环氧树脂SIN 的研究报道较少,因为绝大多数的环氧树脂的固化剂均可与形成PU 的异氰酯酯反应;此外,环氧树脂大分子链上的仲羟基以及由于环氧基开环后形成的仲羟基,也可与异氰酸酯反应,导致复杂的结构、形态.我们实验室合成了含环氧树脂骨架的丙烯酸酯类树脂(V ER ),然后与PU 制备适于RIM 的SIN [9,10].然而,这类V ER 中也存在仲羟基,故详细研究了网络间的化学键和形成SIN 时的工程因素与这类SIN 的形成动力学、形态发展与材料性能间的关系,发现影响较大[11~15].前文已报道了网络间的化学键对由甲苯二异氰酸酯形成的PU 与V ER 合成的SIN 的形态与力学性能的影响[16].本文着重研究网络间的化学键对由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 )制备的这类SIN 的结构形态与力学性能的影响,并与由RIM 制备的SIN 相对照.1 实验部分111 原料及精制聚氧化丙烯三元醇由Arcol 公司提供(羟值:54mg KOH/g ),碳化二亚胺改性MDI (L 2第1期1999年2月高 分 子 学 报ACTA POL YM ERICA SIN ICANo.1Feb.,199924MDI )(异氰酸酯含量:2814%)由烟台化工厂生产,E 251环氧树脂(环氧当量:01513)由上海合成树脂厂生产,其它原料均为化学纯.聚氧化丙烯三元醇在353K 、低于66616Pa 的真空下干燥24h ,然后用4A 分子筛浸泡一周后备用.1,42丁二醇(BDO )先用少量金属钠处理,然后在纯氩条件下减压蒸馏,收集379K/66616Pa 馏分.过氧化二苯甲酰(BPO )溶于氯仿并经无水Na 2SO 4干燥、过滤,然后在甲醇中重结晶,最后在室温下真空干燥至恒重.苯乙烯经洗涤、干燥后真空蒸馏.112 丙烯酸酯类树脂合成与表征用E 251环氧树脂和α2甲基丙烯酸先合成丙烯酸酯类低聚物(V EO ),然后加入苯乙烯(V EO/苯乙烯=64/36,重量比)得到V EO 中含有仲羟基的V ER (V ERH );V EO 中的仲羟基用乙酰氯封闭后,加入苯乙烯混匀,得到不含仲羟基的V ER (V ERA ).具体的合成过程和表征前文已经报道[11,12].113 SIN 的制备将氧化丙烯三元醇、V ER 、BDO 、BPO/二甲基苯胺(DMA )(氧化2还原引发体系)、L 2MDI 和二月桂酸二丁基锡(DB TDL )按比例高速搅拌30s 后,真空脱气1-2min ,注入玻璃模具中室温反应10小时.然后进行后固化:353K/1h 和383K/3h.DB TDL 的用量为聚氧化丙烯三元醇的0101%,BPO 的用量为V ER 的2%,BPO 与DMA 的重量比为2/1.所有PU 的硬段均由BDO 与L 2MDI 组成,其含量为45%.114 试样表征及力学性能测定试样的DSC 图谱用Dupont 1090B 型热分析仪测定,升温速度为20℃/min.广角X 2射线衍射(WAXD )用Rigaku D/Max 2γB 型X 射线衍射仪测定(Cu 靶,功率40KV ,40mA ).试样的断面形态用扫描电镜(Stereoscan ,250M K3,Cambridge )观察,试样表面先经二甲基甲酰胺(DMF )刻蚀一个月,然后喷金处理.测定拉伸强度的试样按G B1040279制备,然后用Shimadzu A G 22000A 型力学性能测定仪在298K 时测定.2 结果与讨论211 SIN 的结构与形态图1列出不同组成的PU/V ERA SIN 的DSC 扫描曲线,它们在231至235K 处出现转折,可归因于PU 网络中软段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 g ),在440至450K 处呈现出吸热峰(T a ),与PU 网络中硬段的长程有序结构有关[9,13].虽然V ERA 网络在320K 处出现明显的T g ,但除PU/V ERA 的组成为50/50或60/40的SIN 外,在其它组成的SIN 中这种二级转变峰均未探测到,这可能与这类材料具有双相连续的形态有关[9],故仍呈现出V ERA 网络的T g .表1列出DSC 的测定结果.表1的数据指出,SIN 的组成对其中PU 软段的T g 以及表征硬段长程有序结构的T a 的影响均不大.由于PU/V ERA SIN 中两个网络间不存在化学键连接,因此上述数据证实,PU 网络与V ERA 网络的相容性较差.然而前文已报道[13],通过RIM 过程高压撞击混合制备的PU/V ERA SIN 中,PU 软段的T g 随V ERA 组成的增加而升高(从纯PU 时的233K 上升至PU/V ERA =53/47时的249K ),T a 逐渐下降(从449K 降低至435K ),说明两个网络间存在强迫互穿.在机械混合制备这类SIN 时,网络的形成速率较慢,两个521期王贵友等:聚氨酯/丙烯酸酯类树脂互穿网络的结构形态与力学性能研究———网络间化学键的影响网络形成的速率相差较大(PU 网络的形成速率比V ERA 快得多)[12],导致显著的相分离形态.Fig.1 DSC scan plots for PU/VERA SINs with different compositionsA :100/0;B :80/20;C :70/30;D :60/40;E :50/50;F :0/100T able 1 Results of DSC scan for PU/VERA SINs a )PU/VERA(wt ratio )T g 1(K )T a(K )ΔH (J/g )100/02314508.880/20235450 5.670/302344507.060/40b )232440 5.150/50b )2314405.1 a )VERA :T g =320K;b )T g 2=315K (50/50),T g 2=317K (60/40) 进一步用扫描电镜(SEM )观察了它们拉伸断面的形态,如图2所示.由于试样经较长时间的DMF 刻蚀,已溶去表面上的软段,因此图2a 显示出清晰的PU 硬段的纤维状有序排列的形态.图2b 为PU/V ERA (70/30)SIN 的断面形态,V ERA 以分散相的形式存在于PU 连续相中,后者仍然显示出硬段的纤维状有序排列。
丙烯酸酯乳液胶黏剂配方组成,生产工艺及应用
丙烯酸酯乳液胶黏剂配方组成,生产工艺及应用导读:本文详细介绍了丙烯酸酯乳液胶黏剂的分类,组成,配方等等,需要注意的是,本文中所列出配方表数据经过修改,如需要更详细的内容,请与我们的技术工程师联系。
1. 背景丙烯酸乳液型胶粘剂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最快的一种聚合物乳液胶粘剂,它一般是由丙烯酸酯类和甲基丙烯酸酯类共聚或加入醋酸乙烯酯等其它单体共聚而成。
该胶粘剂耐候性、耐水性、耐老化性能特别好,并目具有优良的抗氧化性和很大的断裂仲长率,广泛用于包装、涂料、建筑、纺织以及皮革等行业。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愈发重视,环境友好型产品越来越受到普遍的关注,乳液型胶粘剂因具有无毒无害、无环境污染、不易燃易爆、生产成本低、使用方便等优点而逐渐成为未来胶粘剂的发展趋势。
禾川化学是一家专业从事精细化学品以及高分子分析、研发的公司,具有丰富的分析研发经验,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可以运用尖端的科学仪器、完善的标准图谱库、强大原材料库,彻底解决众多化工企业生产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利用其八大服务优势,最终实现企业产品性能改进及新产品研发。
样品分析检测流程:样品确认—物理表征前处理—大型仪器分析—工程师解谱—分析结果验证—后续技术服务。
有任何配方技术难题,可即刻联系禾川化学技术团队,我们将为企业提供一站式配方技术解决方案!2. 丙烯酸乳液胶黏剂聚丙烯酸酯是一类具有多种性能的、用途广泛的聚合物,其乳液一般是以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或丙烯酸丁酯为主要单体,与甲基丙烯酸酯单体、苯乙烯、丙烯腈等共聚形成乳液。
对聚合物的结构或聚合方法加以改进,可使得改性后的丙烯酸酯胶黏剂性能更加优异。
2.1有机硅改性有机硅树脂具有优异的耐高低温性能和耐水性能,利用有机硅对聚丙烯酸酯类乳液胶粘剂改性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有机功能烷氧基硅烷作为粘合促进剂和交联剂,广泛用于胶粘剂、密封胶和涂料等领域。
有专家研究了一种专用于水性体系的有机硅烷Wz-A在水乳型聚丙烯酸密封胶中的应用,这种水性硅烷可以在不改变产品稳定性的情况下显著提高密封胶的力学性能和粘接性能,Wz-A的添加量在0.8%-1.6%较为合适。
全氟烷基丙烯酸酯共聚物细微乳液的合成及表面施胶性能研究
全氟烷基丙烯酸酯共聚物细微乳液的合成及表面施胶性能研究全氟烷基丙烯酸酯共聚物细微乳液的合成及表面施胶性能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合成一种具有优良表面施胶性能的全氟烷基丙烯酸酯共聚物细微乳液,并研究其合成条件对其性能的影响。
通过调整合成体系中的溶剂体系、表面活性剂种类和浓度等因素,成功合成了一种稳定的全氟烷基丙烯酸酯共聚物细微乳液,并进行了多项表面性能测试。
1.引言细微乳液是一种具有微结构特点的乳液体系,其中的颗粒粒径范围在10-100纳米之间。
由于具有较小的颗粒粒径和高度的分散性,细微乳液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黏合剂、抗污染涂层、纺织品润湿剂等。
然而,由于全氟烷基丙烯酸酯具有高度的疏水性,使其在乳液体系中较难实现稳定分散。
因此,本研究旨在合成一种稳定的全氟烷基丙烯酸酯共聚物细微乳液,并研究其表面施胶性能。
2.实验方法2.1 材料选购全氟烷基丙烯酸酯单体、表面活性剂、溶剂等实验所需材料均从商业渠道购买,并按照实验要求进行配制和处理。
2.2 共聚物细微乳液的合成根据实验设计,选取适当的溶剂体系和优化合成条件,将全氟烷基丙烯酸酯与其他单体进行共聚反应,得到稳定的共聚物细微乳液。
合成过程需严格控制反应温度、单体配比和反应时间等参数,确保得到理想的产物。
2.3 表面性能测试使用接触角仪测定共聚物细微乳液的表面接触角,评估其表面疏水性能。
同时,利用胶囊滑移法测定其胶结强度,以评估其施胶性能。
3.结果与讨论通过优化反应条件,成功合成了一种稳定的全氟烷基丙烯酸酯共聚物细微乳液。
实验结果显示,共聚物细微乳液具有良好的表面疏水性能,其中的接触角可达到XX度。
此外,共聚物细微乳液在施胶性能方面也表现出较高的胶结强度,说明其在黏合剂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4.结论本研究合成了一种稳定的全氟烷基丙烯酸酯共聚物细微乳液,并研究了其表面施胶性能。
实验结果表明,该共聚物细微乳液具有较好的表面疏水性能和施胶性能,适用于各种黏合剂的制备。
IPN及其在涂料中的应用
• IPN不同于简单的共混、嵌段或接枝,由于存在着化学交 联点,IPN在任何溶剂中都只能溶胀,不能溶解,IPN也不 会发生蠕变和流动,使得IPN具有更好的粘接力。它由于 网络存在互穿,使体系的机械性能、物理性能、耐热性等 均优予单一组分聚合物。参与互穿的聚合物大分子之间相 互交叉渗透、机械缠结,起到“强迫互容”和“协同作 用”。通常至少有一种大分子为交联结构,不同大分子链 之间互相缠结,使相组织微细化。这种网络间的缠结,明 显改善了体系的分散性和界面的亲水性,提高了体系的相 对稳定性,实现了聚合物的性能互补,从而达到改性的目 的。
纺织助剂等方面。
IPN在涂料中应用举例
众所周知,几乎所有的涂料研制、开发与生产,无不 涉及到聚合物的共混,复配相互改性。因而在涂料制造行 业推广应用IPN合成技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以下举一
些IPN应用于涂料中的例子。
IPN改性丙烯酸聚氨酯涂料[1]
• 为了降低外用丙烯酸聚氨酯涂料的成本,用IPN技术向涂 层中引入部分芳香族多异氰酸酯以取代脂肪族多异氰酸 酯.在保证涂料耐候性要求的前提下减少后者的用量。该 涂料的耐候性优于一种国产脂肪族丙烯酸聚氨酯涂料。由 于该涂层既具有聚氨酯漆的耐腐蚀性好、丰满度好 耐曝 晒的优点,又兼备丙烯酸漆的保光保色,耐候性好,装饰 性好的长处,因而可作为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等户外使 用的中、高档装饰用漆。
网络并最终形成网Biblioteka 互穿。IPN的结构特点各种IPN的形态结构存在一些共同的基本特点,归纳起来 有以下几点: 1.绝大多数IPN是复相材料,甚至由均聚网络形成的IPN也表 现一定程度的复相结构。 2.大多数IPN具有胞状结构,胞壁主要由聚合物1构成,胞体 主要由聚合物2构成。胞壁内尚有两种聚合物链相互贯穿 而形成的精细结构。一般而言,胞壁是两种聚合物网络相 互贯穿的主要场所。有时胞体内也会含有聚合物2所组成 的更小的胞体。 3.具有明显的界面层。与一般聚合物共混物相比,IPN的界面 层更为明显,对性能的影响更为突出。
互穿网络聚合物胶乳的研究及其在新型涂料中的应用前景_肖继君
并探讨了各种引发体系对 )*+, +- ( +. 的形态结 +., 构和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并且对其应用进行了初步 尝试。
*
*" !
结果与讨论
!
!" !
试验部分
#$%& %’ ( %) 的合成
原料及其规格
#$%& %’ ( %) 的两相结构 图 $ 及图 ! 分别为网络 ! +- 及 )*+, +- ( +. 的 乳胶粒子的 1FG 照片, 两组照片对比表明, 网络!+-
试验研究与应用
互穿网络聚合物胶乳的研究 及其在新型涂料中的
肖继君 赵俊芳 李彦涛 李志勇
( 河北科技大学, 石家庄 "&""$’ ) 摘 要
应用前景
耿耀宗
。通 采用两步法的技术制备了涂料用聚氨酯 ( 聚丙烯酸酯胶乳互穿网络聚合物乳液 ( )*+, +- ( +.) 过电子显微镜观察了 )*+, +- ( +. 的粒子形态结构以及引发剂种类对粒子形态结构和动态力学性 能的影响。
关键词 分类号
胶乳互穿网络聚合物 /0%$# $ 12%$3# !3$
聚氨酯
聚丙烯酸酯
粒子形态
动态力学性能
)*+, 是 *+, 的一个分支,它是一种新型的、有发 展前途的高分子共混材料,而各种 )*+, 不同成分之 间的相容性问题一直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大多数 )*+, 由于组分间有限的混容性使其在形态结构上表现得 很复杂, 可能出现 “ 核壳” 结构、 细胞状结构及粒子内 部各种精细结构 8 $ 9 % : 。)*+, 的形态结构决定于化学组 成、合成条件等,其动态力学性能与形态结构密切相 关,所以 )*+, 形态结构与动态力学的研究在理论上 和实际应用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对 )*+, 本文 +- ( +. 体系的研究报道尚少 。在这种条件下, 从分子设计的角度,首次采用胶乳互穿聚合物网络 ( )*+,)技术,制备了用作水性涂料基料的 )*+, +- (
丙烯酸酯环保型乳液
乳液型丙烯酸酯环保胶黏剂目录编辑本段基本特点作为水性胶黏剂的一种,丙烯酸酯类乳液胶黏剂由于来源广泛,容易制备,具有粘接性能优良、粘接面广泛的特点,广泛用于包装、涂料、纺织。
建筑、医疗以及皮革等各行业。
丙烯酸酯类乳液胶黏剂具有优异的性能:①以水为分散介质,不使用有机溶剂,无毒害或易燃危险,属环保型产品;②丙烯酸系单体种类多,含有的酯基、羧基、羟基等官能团具有很强的极性,很容易和其他单体如醋酸乙烯酯、苯乙烯、氯乙烯等进行乳液共聚合,制成具有各种性能的乳液胶黏剂;③丙烯酸系聚合物有优良的保色、耐光及耐候性,不易氧化,对紫外线的降解作用不敏感;④丙烯酸系聚合物粘接强度和剪切强度均很高。
[1]编辑本段组成与配方设计(1)单体合成丙烯酸酯类乳液共聚物胶黏剂的单体一般为丙烯酸及其C1~C8的丙烯酸烷基酯,随着烷基链长的加长,均聚物逐渐变软,玻璃化温度降低,质地柔软,直到丙烯酸正辛酯后,由于烷基碳原子的增加,出现侧链结晶倾向,聚合物变脆。
在丙烯酸酯类乳液胶黏剂中,共聚单体的组成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软单体,玻璃化温度低,赋予胶黏剂粘接特性,如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异辛酯等;第二部分为硬单体,玻璃化温度高、赋予胶黏剂内聚力,如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丙烯腈、醋酸乙烯、偏氯乙烯等;第三部分为官能团单体,通过引入带官能团的单体,赋予胶黏剂反应特性,如亲水性、耐热性、耐水性、交联性。
另外,进行分子设计时,还需根据单体均聚物的性能及所粘接的基材的结构特征选择单体的种类。
(2)引发剂该体系的引发剂多为水溶性的过硫酸盐,常用的为过硫酸铵、过硫酸钾及过硫酸钠。
引发剂的量太少,不易引发聚合;引发剂的量太多,聚合不平衡,较适宜的引发剂量为单体总量的0.2%~0.8%,其中选用0.2%~0.4%的引发剂用量,可使制备的聚丙烯酸酯乳液呈现蓝色,乳液粒子的粒度小和乳液的稳定性好。
(3)乳化剂乳化剂有非离子型、阳离子型和阴离子型体系。
浅谈含氟丙烯酸酯共聚乳液研究进展
浅谈含氟丙烯酸酯共聚乳液研究进展浅谈含氟丙烯酸酯共聚乳液研究进展文章标题:浅谈含氟丙烯酸酯共聚乳液研究进展摘要:综述了含氟丙烯酸酯的性能和用途,对含氟丙烯酸酯共聚乳液常规乳液聚合以及最新共聚方法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总结出几种改进含氟丙烯酸酯体系表面性能的方法,并对含氟丙烯酸酯今后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做了展望。
关键词:含氟丙烯酸酯,乳液聚合,共聚氟是迄今为止所知的电负性最大的元素,其原子共价半径(0.064nm)仅比氢原子稍大,所以当碳氢键(C—H)上的氢被氟取代后,氟原子和碳原子形成的碳氟键(C—F)的键能增加了63kJ/mol[1]。
同时由于氟原子核对核外电子及成键电子云的束缚作用较强,C—F键极性小,含有C—F键的聚合物分子间作用力较低[2](例如PTFE的分子间作用力为32kJ/mol,而大多数聚合物的分子间作用力为4-40kJ/mol),因而表面能低,具有非粘着性、自润滑性、憎水憎油性。
又由于氟原子可极化性小,所以折射率小,可用作光学材料。
由于材料领域对材料性能要求不断提高,氟树脂领域的研究十分活跃,至今,已有各种含氟树脂材料的合成工艺被开发出来并应用到弹性体、泡沫塑料、涂料等产品中,力学性能及表面性能都很好的含氟丙烯酸酯材料更是近年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1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乳液聚合研究现状全氟丙烯酸酯聚合物是在原聚合物的侧链上引入全氟基团,由于全氟侧链取向朝外,对主链及内部分子形成“屏蔽保护”,氟原子的电子云把碳碳主键很好地屏蔽起来,保证了碳碳键的稳定性,使得全氟丙烯酸酯类聚合物物理性能稳定,耐久性及抗化学药品性好。
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全氟丙烯酸酯聚合物乳液由于具有优异的表面特性,耐候性及环境友好性,已经在建筑涂料,纺织工业以及其他重要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3-5]。
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合成多为自由基聚合,所用引发剂大多数是水溶性过硫酸铵、过硫酸钾(钠),但也有用氧化还原体系或油溶性引发剂(如偶氮二异丁氰AIBN)来合成高性能含氟聚合物乳液的相关报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n i 后加入部分乳化剂 , 并开始滴加剩余单体 , 将
单体 在约 3h的时 间 内滴入 反应体 系 中, 间分 批 期
补加剩余 的引发剂和乳化剂 , 单体滴完后 , 降至室
温, 出料 , 到 白色 乳液 . 得 用 空 气 喷枪 将 上述 乳 液 喷到 干 净 的玻 璃 片或
金 属 片上 , 入 电阻 炉左
把 装有 电动 搅 拌 器 、 冷凝 管 、 度 计 和 滴 液漏 温 斗 的四 口烧 瓶 放 置 在 恒 温 水 浴 槽 中. 一 定 量 的 将 P E浓缩分 散液 及去 离子水 倒入 四 口烧 瓶 中 , TF 边 搅拌边 加入 P F微 粉 和 14质量 的单 体 对 其进 VD / 行浸 泡溶 胀 , 拌约 1h后将 恒温 水 浴槽 升 高到 一 搅 定温 度 , 后 加 入 保 护 胶 及 部 分 引 发 剂 反 应 2 然 O
得到具有互穿网络核壳结构的乳液 , 并且聚偏氟 乙烯的加入起到 了增容作用; 通过正交实验得 到涂 层接 触 角达 到 6。 O以上 的 配方 , 过 国 内含 氟涂 料 的疏 油接触 角. 超
关键 词 : 聚四 氟 乙烯 ; 疏油性 ; 穿网络 聚合 物 ; 丙烯 酸酯 互 聚
中图号 : TQ6 0 3 .6 文 献标 识码 : A
维普资讯
第 2 7卷 第 2期 20 0 7年 O 4月
西 安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J OURNAL 0F XIAN ’ TECHN0L 0GI CAL UNI VERS TY I
Vo. 7 No 2 12 .
Ap . 2 0 r 07
摘 要 : 为 了降低 氟涂 料 的 成 本和 固化 温度 , 用互 穿 网络 的方 法 以聚 四 氟 乙烯 为种 子 乳 采 液 , 丙烯酸 酯单 体 对其进 行溶 胀 , 入 聚偏 氟 乙烯后 , 用 加 滴加 剩余 单体 聚合制备 乳 液. 通过 红 外 光谱 、 扫描 电镜 和 透射 电镜 分析 表 明 , 用 阴 离子 乳化 剂 、 离子 乳化 剂 和 以硫 酸铵 为 引发 剂 采 非
附着力, 降低固化温度的乳液.
1 实验 方法与过程
1 1 实验 用原料 .
1 n 取 出降至室温 制备 出涂 层. 0mi,
1 3 测试 方法 .
聚 四 氟 乙 烯 浓 缩 分 散 液 ( 含 量 为 5 ~ 固 8
用 X 1型 静滴 接 触 角 测 量仪 测 定 油滴 在涂 A一
简单 , 但疏油性和耐候性能差. 前 , 目 制备含氟丙烯 酸 酯共 聚物 乳 液 ¨通 常 采用 含 氟 单 体 与丙 烯 酸 酯 3 ]
单体 进 行共 聚或 采用 含氟 丙 烯酸酯 单体 进行 聚合 . 本 文采 用氟 聚合 物 直 接 与 丙 烯 酸酯 单 体 制 备 含 氟 丙 烯 酸酯 共 聚 物 乳 液 , P E, VD 以 TF P F和 丙 烯 酸 酯 单体 为 主要原 料 来 制 备 既 具 有 双疏 性 又 可 提 高
为分析 纯. 1 2 乳液 与涂层 的制 备 .
以及突出的疏水疏油性l. 1 在氟聚合物中使用较多 ] 的是聚 四氟 乙烯 ( TF ) 由于 其 分子 外 被 一 层 惰 P E, 性的氟外壳包围, 使它具有 突出的疏水疏油性; 聚
偏 氟 乙烯 ( VD ) 了 自身 具 有 较 强 的疏 油 性 外 , P F除 它 的另 一个 重要 作 用 是 改 变 乳 液 在 聚合 反 应 时 的 体 系 自由能 和相 容 性L . P F 2 用 T E做 涂 料 时 价 格 ] 昂贵 , 固化 温度 高 , 并且 涂层 与基 体 的 附着 力差 , 所 以 P E用作 涂 料 组 元 时 必 须 与 其 他 组 元 配 合 . TF 丙烯 酸 聚合 物 用 作 涂 料 的成 膜 物 , 具有 成 本 低 、 柔 性、 附着力 好等 优 点 , 聚丙 烯 酸 聚 合 物乳 液合 成 且
* 收 稿 日期 :0 60— 1 2 0 —91
作者简介 : 杨觉 明(9 0) 男 , 15 一, 西安工业大学教授 , 士, 博 主要研究方 向为陶瓷及复合材料 、 陶瓷功能材料、 轻合金等.
E mal ̄m5 4 2 1 3 c m. - i : 0 2 @ 6. o
维普资讯
氟涂 料具 有 优 良 的耐候 、 自洁 、 化 学 腐蚀 性 耐
6 ) 晨 光 化 工 研 究 院 ;聚 偏 氟 乙 烯 微 粉 3 , (VDF , 海 三 爱 富 集 团 ; 基 丙 烯 酸 甲 酯 P )上 甲 ( MMA)丙烯 酸 丁酯 ( A)过 硫酸 氨 ( S 、 乙 、 B 、 AP ) 聚 烯 醇 ( VA) 十二烷 基 磺 酸钠 ( L ) OP 1 , P 、 S S和 一0 均
第 2期
杨觉明等 : 丙烯酸酯互 穿网络聚合物乳液的合成及表征 氟/
19 4
层表 面 的接触 角 ; JM一4 0型 扫描 电镜 表征 乳 用 S 66 液涂 层 的形 貌 , T eo Xi ltNE S型 傅 立 用 h rm— c e— X o 叶变 换红 外分光 光度 计进 行乳 液涂 层 的光 谱分 析 , 用 J M-0 0型透射 电镜 观察 乳液涂 层显 微结 构. E 21
文 章编 号 : 1 7—9 520 )20 4—5 6 396 (0 70—180
氟 / 烯 酸 酯 互 穿 网络 聚 合 物 乳 液 的合成 及 表 征 丙
杨 觉明 ,庞 雯 ,绪永定 ,袁世权
(. 1 西安 工业大学 材料与化工学 院, 西安 7 0 3 ;. 10 2 2 宁波方太厨具有 限公司 技术 中心 , 慈溪 3 5 0 ) 1 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