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精品教案 - 副本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word教案1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word教案1

11中国建筑的特征(时间:45分钟满分:40分)一、基础知识(12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帷幕(wéi)屋脊(jī)翘起(qiào) 翘首以盼(qiáo)B.埋怨(mán) 接榫(shǔn)厦门(xià) 高楼大厦(xià)C.点缀(zhuì) 辍学(chuò)角色(jiǎo) 凤毛麟角(jiǎo)D.穹窿(qiónɡ) 哺育(bǔ)门槛(kǎn) 直栏横槛(jiàn)答案 D解析A项,“脊”读“jǐ”;B项,“榫”读“sǔn”,“高楼大厦”的“厦”读“shà”;C 项,“角色”的“角”读“jué”。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1)这证明屋顶不但是几千年来广大人民所的,并且是我们民族所最骄傲的成就。

(2)考古学家所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中国的建筑体系已基本上形成了。

(3)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一致认为,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侵略政策和侵略行径严重了世界和平。

(4)针对这个反腐倡廉的报告,纪检书记说,鲁迅先生那副著名的对联,请允许我大胆地一下,叫“舒眉傲对贪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A.津津乐道挖掘妨碍篡改B.喜闻乐见发掘妨害窜改C.津津乐道挖掘妨害篡改D.喜闻乐见发掘妨碍窜改答案 D解析“喜闻乐见”包含两个方面,既有看到的,又有听到的。

“津津乐道”包含一个方面,只指“说”的方面。

“发掘”指挖掘地下的东西,对象具体。

“挖掘”指找出深藏的东西,对象可具体亦可抽象。

“妨碍”指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

“妨害”是有害于。

“窜改”是改动。

“篡改”是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古典建筑的熟悉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每一梁每一柱的作用他都能讲得头头是道。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特征;2.掌握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构造和装饰特色;3.能够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演变。

教学重点:1.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特征;2.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构造和装饰特色。

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演变;2.学生掌握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构造和装饰特色。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展示图片,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特征;2.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实际特征;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演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和特点,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二、讲解(20分钟)1.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特征:包括屋顶形状、建筑结构、装饰风格等;2.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演变:介绍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和演变过程。

三、实地考察(30分钟)1.带领学生到校园内的一些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建筑进行实地考察;2.学生观察建筑的外观、结构和装饰风格,记录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四、小组讨论(20分钟)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讨论自己观察到的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2.每个小组选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并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

五、总结(1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意义。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座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建筑,详细介绍其特点和历史背景。

教学评估:1.实地考察成果:学生是否准确观察和记录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2.讨论结果:学生是否能够合理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演变;3.作业表现: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理解和认识是否深化。

教学反思:1.教学内容是否新颖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学生实地考察和小组讨论的积极性和表现;3.布置的作业是否能够巩固和深化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的了解和认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4、斗拱说明斗拱的作用,先描述“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

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

(列图表举例子摹状貌下定义)5、举折、举架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下定义摹状貌)6、屋顶的装饰作用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作比较引用)7、颜色的选择——朱红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

(举例子作比较)8、部件的装饰作用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鲜明的装饰形状或图案。

(举例子)9、建筑材料的装饰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

(作诠释)(三)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什么顺序展开的?1、由整体到局部2、由主(结构)到次(装饰)个别建筑构成整中结构群体建筑构成体总体特征国主木材结构建特征斗拱筑举折和举架的屋顶的装饰作用结构方法基装饰颜色的选择—朱红本次特征部件的装饰作用局特材料的装饰作用部外观装饰征四、问题探究1、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为了说明这种“文法”,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请举例说明。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中国建筑的“文法”是指中国的建筑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并且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们所承认,成了法式,成为人们沿用的惯例。

11《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1《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课题名称: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教学内容分析这是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文本介绍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作者的思路特别的清晰,语言也通俗易懂。

当然文中提出的诸如“文法”、“可译性”等新概念的准确理解还需要我们加以引导。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手法。

2、了解自然科学小论文的写作特点。

3、在阅读鉴赏中探究中国建筑的特征。

4、激发学生对中国建筑的研究兴趣,使其产生民族自豪感,从而培养保护中国建筑的意识三、学习者特征分析作为高二的学生,他们是对科学小论文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是偏弱。

对不同地方的建筑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好在文本在介绍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时思路特别的清晰,语言也通俗易懂。

学习难度不大。

四、教学策略选择和设计教学上尽量引导学生读文本,通过初读课文把握思路,通过研读品读体味语言的魅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给学生更加形象的学习情境。

通过拓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从而增强保护意识。

五、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手法教学难点:对文中出现的建筑名词的形象理解六、教学过程预设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5分钟师:看看身边的这些建筑,说一说它们的特征师:看课件展示各民族的建筑课前说话练习生:猜一猜是什么民族的建筑。

多媒体展示建筑的图片,很直观地让学生去欣赏到各种建筑,也有利于学生去发现建筑的特征。

(二)初读课文:10分钟师:要求学生在3-5分钟内理清中国建筑的特征。

师:边提问学生边用课件展示它们的特征。

见“板书设计”,使学生明确说明的顺序。

生:自读课文;找到中国建筑的特征生:抽学生概括特征用课件展示建筑的特征,有利于学生直观地看懂文本。

更明确作者的介绍思路。

(三)拓展:5分钟师:在这些我们学过的文章中怎样体现建筑的这几个特征的:1、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王勃《滕王阁序》2、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中国的建筑特征编写:刘雪峰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3.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由透视“特征”内涵入手,探究文本内容。

难点:探究“特征”的外延、思想内核与美学价值。

教学课时:2个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1、作者简介梁思成,梁启超的长子,林徽因的丈夫,他是中国当代建筑大师、建筑理论家和教育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创立了清华大学、东北大学的建筑系。

梁思成在建筑理论上也有突出的建树。

他于50年代对北京城区改造、文物保护等方面的提议和疾呼颇受关注,令人感叹,引人深思。

1931年11月在飞机失事中徐志摩遇难。

闻讯,梁思成从北平赶去处理丧事,从现场捡回一块飞机残骸拿给林徽因。

林徽因非常悲痛,徐志摩是赶着来听她演讲的。

林徽因就把这块木头挂在自己卧室的床头,以这种方式纪念他,直到1955年去世。

1932年夏天,梁思成从河北考察古建筑回来,林徽因哭丧着脸说:思成,我痛苦极了,我现在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怎么办才好。

梁思成一听半天都说不出话来。

他一面痛苦自己的妻子爱上了金岳霖,一面欣慰她很坦诚,没有把他当成个傻子。

金岳霖是中国一流的哲学家,和徐志摩、梁思成一样,在各自领域中都是一代宗师。

梁思成想了一夜,反复的把三个人放在天平上衡量,觉得自己尽管在文学艺术上有一定的修养,但比不上金岳霖。

第二天他跟林徽因说了,同时还说,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你们永远幸福。

2、《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篇科普说明文问:什么是科普说明文?明确:所谓科普说明文,就是以介绍科学技术知识为目的而对某方面的科学知识进行说明文章。

(1).语言特点: 简明﹑确切﹑通俗﹑生动。

(2).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但也使用描写﹑叙述﹑议论等手法。

(3).说明方法: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分类别、作比较、画图表、摹状貌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1《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1《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2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阅读课文内容,理清线索,列出提纲。

3、识记重点字词,学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讲读结合,学习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能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的学习借鉴【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提高对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同时激发自己对我国建筑文化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筛选主要信息,理解课文内容。

掌握布局特点,学习写作特色。

领会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幻灯片展示著名建筑图片)人们常说,世界上有三种不需要语言交流就可以达到心灵沟通的事物。

那就是音乐、美术与建筑。

刚才给同学们看的图片是不是很美呢?它的魅力何在?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中国传统建筑,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

一、作者介绍:说起中国著名近现代建筑师,就不得不提起建筑界的一对伉俪——梁思成、林徽因。

梁思成,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

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

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以严谨、勤奋的学风著称。

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

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梁思成是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另外,他和夫人林徽因都是清华大学国徽设计组的负责人。

二、题目解读“中国建筑的特征”是偏正短语,中心词是“特征”,指示物的显著特色。

“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开阔,表现了作者作为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整体感知1、观察图片,选择属于中国特色的建筑。

谈一谈为何这样选择,通过图片对比,说说中国建筑有什么特点。

教师解释图片I是韩国的昌德宫。

2、要了中国的建筑特征,就得先了解什么是中国建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三维目的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培育擅长透视关键言语信息的才干。

2、经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念展开讨论,提高先生探求效果的才干。

3、引导先生关注现代修建的革新开展,了解巨匠的迷信思想,培育迷信肉体。

教学重、难点中国修建的九大特征及其说明顺序。

教具预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图片欣赏及自主、协作、探求。

课时布置1课时。

教学进程一、导入: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明绚烂的国度,不只拥有高耸的山川、秀美的河山,还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宏伟的现代修建艺术。

这些新鲜的修建闪烁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的光芒,它们终究有何特征呢?明天我们就来学习梁思成的文章«中国修建的特征»,从中我们一定能得出答案。

二、作家简介: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修建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

〝错批一人〔马寅初〕,多生几亿;错批一人〔梁思成〕少了名城。

〞三、剖析课文〔一〕读文章,理出文章的结构头绪〔段前标上序号〕1-2:从地域散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修建的影响。

3-13:剖析中国修建的九大特征。

14-19:讨论中国修建的作风和手法〔〝文法〞〕。

20:以倡议熟习中国修建的〝文法〞和〝词汇〞,建造新中国修建作总结。

〔二〕探求九大〝特征〞的外延、说明方法。

1、集体修建构成讲平面构成,单个的修建自下而上普通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局部构成的。

〔作诠释〕2、群体修建构成讲平面规划,一所房子由一个修建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修建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举例子打比如〕3、结构方法引见了中国修建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修建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结构原那么上是一样的。

〔举例子作比拟列数字打比如〕4、斗拱说明斗拱的作用,先描画〝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11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目标】1.关注现代建筑的变革发展。

2.理解大师的科学思想,培育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课题研究。

难点:课题选择。

【教学过程】一、重点选择家乡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二、有条件的地方,可请专家重点介绍城市建筑的历史、现状及发展,如上海外滩、小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现代楼宇区,石库门里弄、城隍庙老城厢,陆家嘴陈氏祠堂等1.课余集中分组或个人自行考察。

2.确定考察课题、建筑名称、考察方式、考察内容。

3.写出考察报告。

4.课堂交流。

参考课题1.一座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记×××××2.从城市文化的变迁看石库门建筑3.由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宫殿描写谈起4.飞檐的装饰美5.青瓦·红墙·浮雕6.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或选择自己熟悉的家乡建筑。

自行确定课题。

交流教师认真批阅学生的考察报告,并选择个性鲜明、材料详实的考察报告,课上交流。

以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为载体,结合社会实践活动,探讨中国建筑的传统风格和现代风格的交融,探究中国建筑美学的内涵和现实意义,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层次。

【相关链接】1.梁思成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籍贯广东省新会县。

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1915~1923年就读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人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至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

1931~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

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

在这期间。

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四)教学任务三:结合背景资料,理解本文的写作意图
【学生活动】分享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探究引入语言学概念阐述建筑特征的写作意图
【教师活动】明确:本文写于1954年,正值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作者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我们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用它的“文法”和“词汇”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服务,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阅读本文,同学们不仅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科学探究精神,还能体会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文法”: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词汇”:中国建筑中那些相对独立的建筑个体。
“可译性”: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尽管各民族使用不同的建筑手法,建造出各种不同的建筑,但往往是出于同样的需要,解决同样的问题,甚至表达同样的情感,因而各民族建筑之间是相通的。
(2)明确:作者之所以引入语言学的术语而不直接用建筑学的术语,一是因为建筑学和语言文学虽是不同学科但有共通点,作者是从一个更大的体系——民族文化体系去思考比较,运用联系比较的思维方式,发表创见,设喻贴切二是将比较复杂的问题论述得通俗易懂,有助于非建筑学专业的读者深化对中国建筑规则的认识。
【学生活动2】小组讨论交流
(1)结合文本,简要说明:什么是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我们又该怎样理解各民族建筑间的“可译性”呢?
(2)在厘清三组关键概念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何引入语言学的术语而不直接用建筑学的术语?
【教师活动2】
(1)明确“文法”“词汇”“可译性”三组关键概念的内涵:
(五)课堂小结
【学生活动】尝试写出主问题的结论,并梳理解决问题的路径
【教师活动】课堂结论及阅读路径指导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教学目标】1.理解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2.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关注现代建筑的变革发展,培养严谨的科学精神【教学重、难点】1.理解建筑的“文法”、“词汇”、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意思,体会中国建筑求同存异的特点2.学习本文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华民族世代生息于亚洲大陆东部,东观沧海,北依大漠,西阻高原,南接丛林,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中,经过数千年文明的演进,创造了光辉灿烂、独具一格的中华文化。

中国建筑就是其中最令世人瞩目的一种。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的特征》。

二、了解作者1.可以带学生观看视频:中国建筑之魂——建筑大师梁思成的一生2.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作者简介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省新会县人。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写作背景本文发表于1954年1月。

建国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

1950年5月7日梁思成发表了《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

在北京城墙存废的辩论会上他说,拆城墙如同“抽他的筋、剥他的皮”一样,他曾向中央政府谏言,力主在北京城的西面建一座新城作为政府所在地,这样便可以完整地保留全部老北京城。

《中国建筑的特征》(语文人教版必修5)

《中国建筑的特征》(语文人教版必修5)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第十一课。

这是一篇科普作品,属于建筑学小论文。

文章运用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通俗易懂地阐明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形成年代和历史意义,重点概况了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国建筑学的“文法”理论,以及各世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是梁思成建筑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 .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 .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为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3 、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4 、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城市街心如能保存古老堂皇的楼宇,夹道的树荫,衙署的前庭,或优美的牌坊,比较用洋灰建造卑小简陋的外国式喷水池或纪念碑实在合乎中国的身份,壮美得多。

且那些仿制的洋式点缀,同欧美大理石富于“雕刻美”的市中心建置相较起来,太像东施效颦,有伤尊严。

我们应该研究汉阙,南北朝的石刻,唐宋的经幢,明清的牌楼,以及零星碑亭,泮池, 影壁,石桥,华表的部署及雕刻,加以聪明的应用。

一一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设计意图】梁思成,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从作者入手,更能吸引学生兴趣。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1 .作者简介: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

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大学,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1)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设计【教材分析】《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第一课。

第四单元学习的是自然科学小论文,属于实用类文本。

这里所说的“小论文”,是科学普及意义上的文章,大多是为了普及科学知识、引起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兴趣和热情而写的,可读性很强。

阅读这类科普类文章,既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又可引起人们对科学的关注、兴趣和热情,更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思辨能力,进而掌握阅读科技类文章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本文属于建筑学小论文,本文的作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

作者首先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然后重点分析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最后作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和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

按照作者叙述的详略,文章的重点是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基本特征。

全文运用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通俗易懂地阐明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形成年代和历史意,是梁思成建筑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通过品读课文,不仅能收获有关中国建筑学的科学知识,而且能感受到作者心中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雅独特的审美境界,更能帮助学生生成阅读科技小论文的基本能力。

【学生分析】本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三的学生,已经学过诸如《宇宙的边疆》等一些自然科学小论文。

因此,学生对这种科学小论文已经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其论述的严谨性和语言的准确性。

但对于文中提出的诸如“文法”、“可译性”等新概念的准确理解还需要引导。

在此基础上,要逐步培养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目标分析】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必修五实用类文本学习的有关叙述是: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

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

所以,本文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思路,归纳文章要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阅读科技类文本的基本思路。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掌握文体特点,尝试小论文的创作。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结构层次;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树立科学意识;领悟作者寄寓文中的拳拳爱国心与浓浓的民族自豪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难点】对文中部分术语和主要观点的理解。

【学情分析】①高二的学生已经学习过很多说明文了,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这些术语已经了然于心,以他们的思维水平,对理清思路,归纳观点,品味语言等常规阅读要求也能通过自读解决。

②事实上,学生对科普文章是不感兴趣的,何况是讲他们接触不多的传统建筑,所以教师势必要提供一些精美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③文章太长,术语较多也是学生不喜欢文本,难以读懂文本的重要原因。

所以课前应该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预习,而以文体特征为纲要,以标题为切入点,探讨文章各部分与中国建筑的特征的关系,能够轻松地理清文章脉络。

④《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才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

正如古人所言的“文以载道”,“工具性”告诉我们“是什么”,“人文性”则告诉我们“应该怎样”。

而本文是体现二者结合的再好不过的范例。

所以本设计重在让学生明确本文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以及写作的目的何在。

通过探讨“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学习写作自然科学小论文的基本方法,强化科学探究意识;通过探讨“写作目的”领悟作者寄寓文中的拳拳爱国心与浓浓的民族自豪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显示垂花门图片,这仅仅是一扇门,可它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透着一股浓郁的中国味。

今天就让我们推开这扇门,去看看中国建筑的特征。

二、整体感知,文章主要讲了哪几个问题?①中国建筑的影响;②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③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④各民族建筑间的“可译性”。

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11 中国建筑的特征5-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11 中国建筑的特征5-人教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明确中国建筑的特征。

2、根据分层,归纳概括“文法”“可译性”等重点词句的含义。

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整体结构,理清思路,掌握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以及中国建筑的“文法”。

【教学难点】1、对建筑术语如“斗拱”的理解。

2、对作者提出的新概念“文法”“词汇”以及“可译性”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打开中国建筑的画卷,一种古典和诗意的气息扑面而来。

在那杏花微雨的江南、在那地广人稀的塞北,玲珑俊秀的阁楼、飞檐翘角的瓦房,都在建筑的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时光流转,斑驳了古老的城墙,却留下了见证历史的古老建筑。

中国建筑以一种厚重而独特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建筑体系。

梁思成先生曾说:“中国的建筑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推开这扇古老的大门,去看看那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的中国建筑。

二、解题1、《中国建筑的特征》明确:“特征”,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说明了研究的方向。

“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对象;而“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角开阔,展现出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九大特征讲析1、作者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请同学们用2分钟的时间快速浏览这九大基本特征,并说说这九大特征可以概括为几个角度?它是按怎样的说明顺序进行的?(多媒体)板书:明确: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由主至次的顺序展开的。

这样的写作顺序突出了说明文逻辑性的严密性,使文章结构更为清晰。

2、中国的建筑在平面布局上有什么样的特点?(多媒体图片)明确:往往左右均匀齐对称,构成显著的轴线。

从中国建筑的平面布局上可以体现出中国建筑文化的中规中矩和阶级分明的特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中国建筑的特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中国建筑的特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历史背景,包括常见的建筑风格、结构形式和材料等。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和课堂讲解等手段,掌握分析、归纳和总结中国建筑特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树立起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历史背景,了解常见的建筑风格、结构形式和材料等。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树立起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中国建筑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知识点讲解:结合课本讲解的内容,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和拓展。

例如讲解中国建筑的风格特点时,可以引用一些古代建筑实例来加深理解。

3.学生分组探究:根据预先设置的探究题目,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例如,“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的差异”、“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变化”等。

4.课堂交流与分享:让各小组代表上台分享讨论成果,鼓励学生们发表不同的观点,进行思想交流。

5.扩展阅读与作业:推荐一些关于中国建筑的经典书籍和文章,让学生进行扩展阅读。

结合本课所学知识,布置与了解中国建筑特征有关的作业,如写一篇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文章等。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讲解、演示、小组探究、讨论交流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建筑图片或视频、相关书籍等。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通过设置问答题、选择题等形式,检验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2.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结合本课所学知识,写一篇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文章。

要求内容充实、条理清晰、有一定思想深度。

3.评价方式: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知识技能的应用、学习态度和参与度等方面。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辅助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建筑图片或视频、相关书籍等。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4单元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4单元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梁思成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手法,了解说明文的写作特点。

2.过程方法:阅读中探究3.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中国建筑的研究兴趣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手法教学难点:对文中出现的建筑名词的形象理解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生息于亚洲大陆东部,东观沧海,北依大漠,西阻高原,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中,经过数千年文明的演进,创造了光辉灿烂、独具一格的中华文化。

中国建筑就是其中最令世人瞩目的一种。

下面请从这样一组图片中找出中国的建筑。

我们之所以可以从一组图片中一眼看出属于中国的建筑,就是因为我们心中清楚中国建筑独有的特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

(板书: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1分钟)二、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1.中国建筑的特征十分丰富,在这篇课文中,作者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建筑的九点基本特征(板书:基本特征),下面请同学们用三分钟的时间快速浏览这九点基本特征,想一想,这九点基本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哪些特征属于结构特征?哪些特征属于装饰特征?明确: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展开的。

三至五点属于结构特征,六到九点属于装饰特征,由课文的提示我们可以感知,一篇说明文要注重说明顺序的层次性(板书:说明顺序的层次性)。

(5分钟)2.在称赞中国建筑的坚固性中有句俗语“地陷墙塌屋不倒”,而中国的建筑之所以会如此的坚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结构的稳固性。

作者用了三点来具体介绍中国建筑的结构特征,下面我们分成3组结合具体问题来研究一下中国建筑的结构特征。

(幻灯片展示:1.中国房子是靠什么材料承重的?这种材料是怎样搭建成房子的基本构架的?2.什么是斗拱?它的作用是什么?3.举折、举架是怎样构成的,它作用是什么?)明确:1.依靠木材承重。

房身部分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副梁架,每副梁架之间用枋、檩连接。

2.斗拱是拱和斗综合构成的单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3824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3824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清作者说明线索。

2. 积极探究和体会中国建筑的特征,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情。

3. 学习和领会科普文章语言特色,并加以借鉴和运用。

【教学模式】合作探究式读写结合法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质疑、探究、归纳、整合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学习愉悦的方法。

读写结合式模式就是学生在反复吟咏成诵,充分感悟文本基础上,并以此为素材而进行的文本再创造,以读悟写,以写促读的一种双向互进教学共赢的教学法。

【教学过程】温故知新激情导课请同学跟老师一起重温下面的名句,大声朗读,看看它们描写的对象是什么?“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王勃《滕王阁序》“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杜牧《阿房宫赋》一个是滕王阁,一个是阿房宫。

一楼是点,一宫是面,一点一面构成了中国的建筑群,那么中国的建筑有什么特征呢?让我们跟随着我国当代建筑大师梁思成一起去探究。

自主探究整体把握快速阅读全文,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哪些是属于结构特征?哪些是属于装饰特征?它们是按什么顺序一一展开的呢?学生自主探究……预设生成:中国建筑总体特征(1——2)(1)立体构成:台基——房屋——屋顶(2)平面布局:建筑群组成——左右对称——坐北朝南——有主有次——户外空间中国建筑结构特征(3——5)(3)结构方法——框架结构(4)斗拱作用(5)“举折”“举架”作用中国建筑外部特征(外观、颜色、装饰等)(6——9)(6)介绍屋顶(7)着色特点(8)装饰特征(9)用材特点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出中国建筑的特征,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又有理论层面的解释,从总体到结构到外部的说明顺序一一展开,其中(3)(4)(5)属于结构特征,(6)(7)(8)(9)属于装饰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目标1. 了解梁思成,了解自然科学小论文的特点。

2.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了解自然科学小论文的特点2.了解课文的结构与作者的观点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情景激趣㈠创设情景。

梁思成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的儿子,林徽因的丈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者,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人之一,中国建筑学家,建筑史家,建筑教育家。

1.梁思成为什么学习建筑?1915年,梁思成考入清华学校,即当时的留美预备学堂。

他学业优秀兴趣广泛,既是体育健将,又是合唱团团员,还会吹小号,长笛。

他父亲希望他的儿女们能够专攻文化,从事学术研究,而这时梁思成的梦想是当一个雕塑家。

他最终却没有成为雕塑家,主要是才女林徽因的影响。

1920年,曾被诗人徐志摩苦苦追求的林徽因随父亲从英国回到北平。

19岁的梁思成第一次见到17岁的林徽因,便被林的聪慧美丽深深地打动了。

而林徽因的一番话则改变了梁思成的人生。

在与林的交谈中,林徽因谈到以后要学建筑。

当时梁思成连建筑是什么还不知道,林徽因告诉他,那是包括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梁思成喜爱绘画,所以也选择了建筑这个专业。

2.梁思成为什和能成为建筑大师?一是勤奋。

两人结伴到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

宾大有个藏书丰厚的图书馆,梁思成沉迷于看书画图是出了名的。

有一次,中国同学相约出外郊游。

梁思成仍在画图。

同学们与林徽因打赌,问她是否能请得动梁思成一同出游。

林徽因特意换了身儿好看的衣服,神采飞扬地敲开梁思成的画室。

梁思成饶有兴趣地跟林徽因讲起了他正在研究的一处古建筑的结构。

林徽因好几次想打断他……最后林徽因硬着头皮跟他说:跟我一起去郊游吧。

我都跟人打过赌了,你不去太不给我面子了。

梁思成却说:你跟他们去玩吧,我还要画图。

林徽因只好失望地一个人走了。

1二是热爱。

日本奈良有着至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唐代木建筑,那是梁思成的保护之功。

林徽音的三弟林恒,是一个年轻的空军飞行员,刚刚牺牲于对日空战。

但在1945年初,美军开始猛烈轰炸日本本土的时候,梁思成赶到美军设在重庆的指挥部,向布朗森上校陈述保护奈良城的重要性。

布朗森不明白一个中国人为什么要保护日本的古建筑,但是美军指挥部还是高度重视梁思成的建议。

美国的原子弹终于没有投向奈良。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

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

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本文属于自然科学小论文,这类文章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小”。

同正规学术论文相比,它们的选题较小,内容较浅,篇幅较短。

二是科学性。

材料,应当真实可靠,观点来源科学事实;语言准确、清晰、严密。

三是属于论文。

或为论述式,或阐发式,有作者明确的观点,有对观点的论证或阐发,具备论文的基本结构特点。

四是写作目的在于介绍科学知识,激发人们对科学的兴趣。

学习本单元我们要以科学小论文的特点作为切入点,加以快速而准确的解读,并注意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

㈡提出目标。

本节课我们学习的共性目标是:1.了解作者,了解自然科学小论文的特点2.了解课文的结构与作者的观点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你自己的学习或思想状况自主设定一个学习目标:二、探索生趣㈠阅读指导:速读课文,用序号(一,二……)标出意义段落,用序号(1,2……)标出段内层次,用“~”线标出作者的观点。

并批注对结构或观点的看法或疑问。

在阅读过程中把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埋怨(mán)接榫(sǔn)厦门(xià)辍学(chuò)穹窿(qióng)哺育(bǔ)门槛(kǎn)直栏横槛(jiàn)㈡课堂探索:探索结构2方法指导:探究结构,要求找出作者的思路,概括简明而有逻辑性,并体现篇章的整体性与构思的巧妙性。

要指导学生根据文体特征、文中表现思路的语句或词语,探讨课文结构,归结落层次大意,并从整体上理解课文。

1. 本文的结构:第一部分(1~2):中国建筑具有独特的体系第二部分(3~13)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㈠(㈠~㈡)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讲立体构成——讲平面布局㈡(㈢~㈤)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结构方法——斗拱的作用——“举折,举架”的作用㈢(㈥~㈨)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屋顶——着色——装饰部件——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第三部分(14~16)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第四部分(17~19)各民族建筑的可译性完成课后第一题:一、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哪些特征属于结构特征?哪些特征属于装饰特征?明确: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总体特征(包括个体建筑特征、群体建筑特征)、结构方法、外观装饰的顺序展开的。

其中(三)(四)(五)项属于结构特征,(六)(七)(八)(九)项属于装饰特征。

而(一)(二)项因为是从总体上来谈中国建筑的,既涉及结构特征,也涉及装饰特征。

2. 本文的结构有何妙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

总结中国建筑九大特征时并不是平均用笔,而是根据重要程度和或说明难易程度有所侧重,这样能突出重点。

3.本课的结构对你的写作有何借鉴作用?三、总结固趣㈠自主归结。

1.归结应掌握的基础知识:2.归结应积累的思想材料:3.归结应形成的能力:4.归结应掌握的学习方法:5.归结学习的作用:⑴学了本课对积累语文基础知识的有何作用?对学习写作有何作用?对提高阅读能力与掌握阅读技巧有何作用?3⑵本文有哪些思想或作者及文中的人物有哪些思想品质或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们如何用现代观念来审视这些思想行为或生活态度使之成为我们的行为指南?㈡自主反思1.反思学习效果⑴本课哪些学习目标已经达成?哪些还似是而非?哪些尚未达成?⑵对于掌握得似是而非、尚未达成的目标应怎样弥补?2.反思学习态度学习本课你的学习态度怎样?如果学习态度不够积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怎样改进?如果学习态度积极,是由于什么原因?将来如何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3.反思学习方法学习本课你运用的学习方法是否恰当?为什么?学习本课你学了新的学习方法了吗?如果学到了,那是什么方法?你将怎样运用于将来的学习中?㈡学习体验1.学习本课能引起你对社会生活的哪些联想?2. 学了本课你在思想情感上有何体验?㈢老师总结。

四、布置作业1.思考课文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2.领悟作家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及敢讲真话、敢于自责的精神。

第2课时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品味课文的语言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情景激趣㈠创设情景。

如今社会上有一种偏见,一提起梁思成,就联想起“大屋顶”,似乎大屋顶就等于梁思成。

其实这是对梁思成先生的误解。

他爱中国的古代建筑,对紫禁城的宫殿、天坛、颐和园、北海公园、景山公园以及全国各地的名胜古迹,如数家珍。

但是他从来不主张照抄木结构的古建筑格局。

在他设计或在他指导下设计的建筑物,最讲究的是建筑的艺术性,建筑的民族性,传统与革新,美观实用、经济、坚固,还要防火性能良好。

他所设计或在他指导下设计的建筑物,都是一级防火等级的建筑物,从来没有一幢是木质结构的宫殿式建筑。

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梁思成先生设计的。

其避雷针是带状的,而不是针状4的,能同主体结构造型相适应。

美观的建筑艺术同防雷实用效果相结合。

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也是梁思成先生设计的。

其建筑设计也是相当好的,并被评为优秀设计作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图案,也是在梁思成先生的主持下由清华大学营建系设计的。

今天我们深入学习《中国建筑的特征》,你对梁先生倡导的中国建筑风格有怎样的见解呢?㈡提出目标。

本节课我们的共性目标是: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品味课文的语言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你自己的学习或思想状况自主设定一个学习目标:二、探索生趣㈠探索内容完成课后第二题:1.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2.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明确: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

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

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㈡探索本课语言表达之妙1.方法指导。

先指导学生用标注的方法标出需积累的语言与表达技巧,如用“”标出关键句或主旨句,用小圆圈标出关键词语等。

再指导学生采用批注的方法,如在标注的语言或技巧旁批注阅读感受,以及提出自己的阅读疑问等。

2.指导学生鉴赏语言的表达之妙。

指导学生理解积累词语:⑴积累易理解错或不理解的词语:抱厦:围绕厅堂、正屋后面的房屋。

厢:厢房,在正房前面两旁的房屋。

耳:耳房,跟正房相连的两侧的小房屋,也指厢房两旁的小屋。

替木:联系檩与斗拱的短木枋。

戗兽:垂脊上的兽形装饰构件。

5瓦当:铜瓦的头部,上面多有装饰性的文字、图案。

正吻:正脊上的鸟兽形装饰构件。

正脊:屋顶前后两斜坡相交而成的脊,位于屋顶最高处。

完成课后第三题:三、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

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明确:以弟兄关系来比喻中国周边国家的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它们属于一个系统(大家庭),从而可见中国建筑的影响力之大已超出了国家的界限。

2.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明确:以“帷幕”比喻墙壁,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中墙壁的作用:“隔断内外”,“划分内部空间”,而不担负承重的任务。

3.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

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