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语法的发展语法是语言中最稳定的部分

合集下载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

言语
• 是对语言的运用,它有两个意思:一是指 人的说和写的过程,是人的一种行为,叫 言语活动;一是指人说出来的话,写出来 的东西,也叫言语作品。 • 言语是人们讲话的行为和所讲的话(包括 写下来的话)
符号
• 一个社会全体成员约定俗成的用来表示某 种事物的标记。它包括了形式和内容两个 方面,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
语言的谱系分类
• 根据语言的历史来源或者按照语言的亲属 关系对世界语言所作的分类。按照语言间 的亲属关系的亲疏程度把语言分为语系、 语族、语支等。
音质
• 又叫音色,是指声音的特色,音质是一个 音区别于其他音的基本特征。音质取决于 发音体的振动形式。
语音的物理属性
• 语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音波构成的。 这种音波以空气媒介传播到听话者的耳朵, 刺激听觉神经,通过一定的程序使听话者 产生声音的感觉。音质、音高、音强、音 长是构成语音的四要素。
语文学
是为给古代文化遗产,即政治历史文学等 方面的经典书面著作作注释,目的是使人 们可以读懂古书的一门尚未独立的学科。
小学
• 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围绕阐释和解读先秦 典籍来展开研究,形成了文字学、音韵学、 训诂学,分别探讨和研究汉字的字形、字 音、字义。
个别语言学
• 专门对某一种语言或某一系族的语言进行 研究的学科,如汉语语言学。
• 一个词位形式里边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义 位就构成多义聚合。这样的词叫多义词。
词汇
• 是具体语言所有词位和固定词组的总汇, 是多种成分聚合而成的分层体系,是构成 言语作品的材料。
基本词汇
• 是语言中最主要最稳定的部分,通常是由 具体语言中生存时间比较长,通行范围广 而且是全名常用的词位构成的
一般词汇

语言学概论课后习题详解

语言学概论课后习题详解

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语言和语言学第一节语言的性质和范围一、为什么说社会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答:(1)社会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

自然语言从形成到发展变化,甚至直到消亡,都取决于社会意志和社会需要。

①自然语言系统由特定社会群体共同约定俗成,不由个别人或少数人创造。

a.语言符号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由社会群体共同约定。

个人最初或者临时用某种语音代表某种语义,得到社会群体共同认可,并加以仿效,才能进入语言系统,成为语言符号。

b.语言符号的组合规则由社会群体共同约定,它取决于社会群体使用语言的惯例。

任何个人或少数人都无法制定或者何个人或少数人都无法制定或者改变语言的组合规则。

②语言的发展变化离不开社会。

a.新词语的产生,旧词语的消亡,都取决于社会交际的需要;b.语音、语义、语法的变化,都是为了满足社会交际的需要;c.语言的发展变化都取决于社会集体意志,个人意志不能决定语言的发展变化。

③语言的消亡取决于社会需要。

一种语言如果不再为社会交际所需要,不再作为社会交际的工具使用,就会消亡。

例如,西方古拉丁语的消亡,中国满语的趋近消亡。

总之,自然语言从产生到消亡都取决于社会,所以社会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

(2)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①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

a.语言具有交际过程,它包括五个部分:编码-发出-传递-接收-译码。

b.交际功能决定语言的生死存亡。

第一,语言的产生取决于交际功能,人们“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第二,语言的消亡取决于交际功能,语言不再为社会交际需要时就会消亡。

②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

人类语言符号和其他动物的交际方式如叫喊、舞蹈等,有本质的区别。

a.任意性。

动物“语言”中一定程度的任意性局限于一个题目,是僵硬的,不能与人类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同日而语。

b.单位的明晰性。

人类语言有界限清晰的单位,动物以囫囵一团的叫喊或舞蹈动作来表示某一固定的意思,分析不出单位。

语法是语言中最稳定的部分

语法是语言中最稳定的部分

语法是语言中最稳定的部分,它比语音、词汇变化都慢。

语言的稳固性主要是由语法的稳固性所决定的。

但语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只是处于缓慢的演变之中。

现代语言的语法结构是千百年发展过程逐步演变的结果。

一组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语序的变化。

以汉语为例,从古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语序上曾发生过几次重大的变化。

如在上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和人称代词在否定句中作宾语,它们的位置都在动词前:①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②我无尔诈, 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自汉以后,这种前置的代词宾语才逐渐移到动词后面来,跟“动-宾”的基本格式取得一致。

如:③莫知我夫。

(《史论.孔子世家》)④出户独徘徊,愁丝当告谁?(《明月何皎皎》)这种宾语前置现象现还保留在一些合成词的结构中,如自救、自杀、自信、自夸等。

汉语偏正结构在定型之前,很可能有过“正偏”“偏正”并存的阶段,根据是现代汉语中有一种“小名+大名”的偏正式复合词,如“松树”、“桃花”、“上海市”等,但在上古汉语中却有一种与之相反的语序,即“大名+小名”的类型,如甲骨卜辞中的“丘商”,《左传》中的“丘舆”、“城濮”等。

五四之后,出现的欧化句式,有前正后偏的现象。

二聚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形态的改变,语法范畴的消长和词类的发展。

1 形态的改变,语法范畴的消长原始印欧语形态极为丰富,据拟测,名词有三个性、三个数、八个格的变化。

因而有性数格的语法范畴。

而现在的英语,名词“性”的范畴已消失,“数”的范畴只有单复数的对立,双数已经消失;“格”只有表生物的名词还存在属格的形式“-s”,其它名词和形容词都没有格的变化了。

俄语的形态变化虽然比较完整,但比起古俄语来又大为逊色,如现在俄语中双数消失了,格也只有6个。

2 词类的发展汉语缺少形态,它的变化跟西欧语言的发展有着不同的趋势。

如词类的发展;偏正语序的变更。

但总的来说,汉语缺少形态,语序特别重要,欧化句式只是在汉语句法结构许可的范围内作了一些调整,并未涉及结构规则本质的变化。

语言学中的语法和语言变化

语言学中的语法和语言变化

语言学中的语法和语言变化一、引言语法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语言的结构和规则。

与语法密切相关的是语言变化,在语言学中,语言变化是指随时间发生的语言形式、语义和用法的演变过程。

本文将探讨语言学中的语法和语言变化的关系以及相关理论和现象。

二、语法概述语法作为语言学的核心研究领域,它着眼于语言结构和规则的研究。

在语法中,重要的概念包括词类、句法结构、语义关系和句法规则等。

通过分析这些概念,我们可以了解语言如何表达含义和构建句子。

三、语法与语言变化的关系语法和语言变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语法规则是随着语言的发展和演变而变化的,语言变化为语法研究提供了实证数据和理论支持。

同时,语法也对语言变化产生影响,它可以塑造和调整语言的结构和用法。

四、语言变化的理论1. 语音演变理论语音演变理论研究语音的历史演变和变化规律。

它涉及到语音变异、语音转换、语音规则和声音的时空分布等方面。

通过研究语音演变,可以揭示语言音系的演化轨迹和语音规律。

2. 词汇演变理论词汇演变理论研究词汇的历史变迁和词义的演变。

它关注词汇在不同语境和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变化和用法变化。

通过对词汇演变的研究,可以了解词汇的起源、发展和变化规律。

3. 句法演变理论句法演变理论研究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的变化。

它包括研究句法结构的形态、语序、语法范畴和句法规则的变化。

通过对句法演变的研究,可以揭示句法规则的发展和语言结构的变迁。

五、语言变化的现象1. 语音变异现象语音变异现象指的是同一语音在不同语境和语言环境中的发音变化。

比如在方言中,不同地区的人们发音方式不同;在社会语言中,不同社会群体可能对某个音素有不同的发音。

2. 词义演变现象词义演变现象指的是词汇在使用过程中,其含义发生改变。

比如“手机”一词原本指的是便携式电话,而现在也可以指代智能手机。

词义演变是语言变化中常见且重要的一种现象。

3. 结构变化现象结构变化现象指的是句法结构和语法规则的变化。

比如古代汉语中的“是……的”结构在现代汉语中逐渐被“的”字省略;另外,某些方言中的语序可能与普通话有所不同。

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演变

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演变
• 英语的“pen”原指羽毛,因为人们用它来 作为书写工具,因而后来就用来指钢笔。
思考与练习
• 一、填空 • 1、研究语音变化所凭借的材料主要是()
和()。 • 2、语音演变主要包括()的变化,如音位
的合并、消失和分化,从而又引起音位() 的变化。 • 3、语音演变的三个特点是:()、()和 ()。
• 2.上海话的ph对应北京话的ph
• 3.上海话的b对应北京话的p和ph,其条件 是古仄声字对应p,平声字对应ph。
• 有的方言随社会的分化可以变成亲属语言, 亲属语言之间也一定存在着语音对应关系。
• 像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 这些拉丁系语言,英语、德语这些日耳曼 语言之间,都分别存在着有规律的语音对 应关系。
中古汉语 /b/ /d/ /g/ /dz/
现代汉语北方话 例词
(平)/ph/
蒲、爬、皮、菩
(仄)/p/
步、部、备、倍
(平)/th/
徒、桃、头、谈
(仄)/t/
杜、道、豆、但
(平)/kh/
狂、逵
(仄)/k/
共、柜
(平)/tsh/
慈、曹、层
(仄)/ts/
字、造、增
• 3、语音演变的三个特点:条件性、时间性、 地区性。
• 8、词汇系统的演变具体表现在()、() 和()方面。
• 9、声调的平仄是汉语实现浊音清化规律的 重要条件,()指上声、去声和入声。
• 10、“戏子”现称“演员”,“金陵”现 称“南京”,这属于词语的()。
• 11、汉语为了解决由于语音变化而带来的大量同 音词的问题,它所采取的方法是(),用()为 主的格局来取代()为主的格局。
• 汉语代词宾语从前置变成后置,也是类推 作用的结果。古汉语中,“动-宾”是占优 势的结构格式,“宾-动”中在一定的条件 下出现。在发展的过程中,“动-宾”替代 了“宾-动”。

语言学概论第九章

语言学概论第九章

第九章语言系统的发展三、辨析题1.语音演变规律只在一段时期中起作用。

正确。

因为时间性本身就是语音演变的特点之一。

2.语法是语言中最稳定的部分,一般不会发生变化。

不对。

相对词汇和语音而言,语法是语言中最稳定的部分,但稳定是相对的。

因为任何语言的语法都会发生变化的,只不过这种变化相对缓慢一些而已。

3.语法发展中的类推作用是无限的,可推而广之,无一例外。

不对。

类推作用的效能有一定限度,一则它推不倒根基深厚的旧山头,二则语言中的演变到处都在发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所以语言总是达不到井然有条的境界,而类推作用也总是有它的用武之地。

4.词语的替换全部取决于语言系统内部的原因。

不对。

引起词语替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语言系统的内部原因,也有属于语言系统外部原因的社会因素。

四、问答题1.为什么语音演变规律具有地区性特点?语言的演变是像波浪一样从一个中心向外扩散的,而且扩散有地域的限制,所以音变只在一定的地域中进行。

比如,汉语的浊音清化规律在北方话系统中是普遍起作用的,而在吴语区和湘语区则仍保留原来的浊音,并没有发生清化的现象2.举例说明汉语语法组合规则的演变。

组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词序的改变。

词序在汉语语法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从先秦的古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词序方面有几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1)由上古汉语“宾+动”语序到后来“动+宾”语序的变化。

如:“君子是识”(《诗·大雅·瞻印》)“是刈是护”(《诗·周南·葛覃》)“他人是保”(《诗·唐风·山有枢》)“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不吾知也”(《论语·先进》)“偻句不余欺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2)由上古汉语“大名+小名”到后来“小名+大名”的变化。

如:“丘获”(昭公四年)、“城颖”(隐公元年)、“城濮”(僖公二十八年)、“城隶”(襄公五年)。

清人俞樾在概括这类现象时说:“古人之文,则有举大名而合之于小名,使二字成文者,如《礼记》言‘鱼鲔’,鱼其大名,鲔其小名也。

语言学概论 第七章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

语言学概论 第七章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
• 常见的“--子”后缀(袜子、帽子、饺子)消失了,名词出 现一系列的重叠,来表示喜爱、亲昵的感情色彩。
Ø语言风格变体的存在增加了社会方言的丰富性 和多样性。
(二)地域方言
• 地域方言,通常指方言,是一种语言在不同地区的变体, 也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变体,是统一的全民语言的 分支。
• 地域方言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 尤以语音差别最突出,汉语普通话和地域方言最大的差 别是在语音上。
Ø听得懂、听不懂不能作为划分方言的标准。
• 如斯拉夫语族的国家,操俄语、乌克兰语、白俄 罗斯语、波兰语、塞尔维亚语的人相互间可以通 话,但却是不同的语言。
• 汉语的北方方言与吴、湘、赣、客、粤、闽方言 之间的差别比较大,相互间很难通话,但却是同 一种语言的不同方言。
5. 确定是语言还是方言的标准:
• 6.商阜片:商丘市区、睢县、鹿邑等,f和sh不分,如“喝 水”称作“喝fei”。
• 7.信蚌片:信阳市区、淮滨、罗山、安徽蚌埠,“俺爸俺 妈”听起来像“阿爸阿妈”,且无翘舌音。
• 8.汾河片:三门峡市、渑池、灵宝等,如“脖子”叫“婆航”、 “膝盖”叫“哭气盖”。
3.方言岛
• 方言岛,是语言学的一个术语,由于历史上大规 模移民,使外来的方言势力占据了原来某方言区, 形成被原方言区包围着的独立的方言孤岛。 • 如美国的唐人街就是英语包围汉语的方言岛,四 川官话区域中的湖南话小区,就是方言岛。
Ø交际要求语言保持稳定的状态,不允许一下子 发生大的变化。所以语言的演变只能采取渐变的 方式,不允许突变。 如斯大林所说:“语言从旧质过渡到新质不是经 过爆发,不是经过消亡现存的语言和创造新的语 言,而是通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也就是经过 旧质要素的逐渐死亡来实现的。”

XX大学成人教育学院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言学概论》复习试卷1

XX大学成人教育学院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言学概论》复习试卷1

XX大学成人教育学院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言学概论》复习试卷1一单选题(共12题,总分值12分,下列选项中有且仅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在答题卡上正确填涂。

)1.在英语中,属于同一音位的两个音位变体是(D ) o (1分)2.A. [k]⅛I[p] B. [b]^∏[p]C, [t]⅛(p]汉语“卡宾枪”中的“卡”是一个(D )0(1分)D. M]和[p]3.A.词 B.词根 C.词缀汉语中的声调属于(D ). (1分)D.音节4.A.音质音位 B.时位 C.重位下列词中属于复合词的是(A )o (1分)D.调位5.A.天子 B.傻子 C.席子现代汉语普通话中,[p]与[t]的区别特征是(A )。

(1分)D.椅子6.A.双唇/舌尖中 B.塞音/擦音 C.清/浊“他读书”中的“书”和“我看报”中的“报”之间的关系为(B )。

D.送气/不送气(1分)7.A.组合关系 B.聚合关系 C.线性关系英语“g。

” 一词的过去时形式是went,其语法手段是(D )o (1分)D.任意关系8.A.附加 B.内部屈折 C.重音转移下列词语中属于音译词的是(C )<. (1分)D.异根9.A.电话 B.马力 C.葡萄用词形变化表现的行为动作进行的状态这种语法范畴属于(C )o (1D.面包分)10.A.格 B.时 C.体下列词组属于基本词组的是(B )。

(1分)D.态11.A.数量词组 B.偏正词组 C."的〃字词组现代汉语表达句法结构的语法意义一般不用(C )0(1分)D.介词词组12.A.虚词 B.语序 C.词形变化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单位是(O0(1分)D.重叠A.词B.词组C.语素D.句子二判断题(共12题,总分值24分正确的填涂“A”,错误的填涂"B" o )13 .态是用词形变化表现出来的动词所表动作与主语间的施受关系。

(2分)(正确)14 .在语流里绝大多数音位变体不可能在同一位置上出现。

591#——语言学概论

591#——语言学概论

新增 2019.12-语言学概论一、单选题1.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指的是(B)A.一切思维必须由语言完成B.主要指抽象思维和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的高级阶段离不开语言C.指直观动作思维和表象思维离不开语言2.方言是全民语言在(D)的变体A.不同民族B.不同时代C.不同交际领域D.不同地域3.下列关于元音与辅音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C)A.发辅音声带不振动,发元音声带振动B.发辅音开口度较小,发元音开口度大C.发辅音口腔气流有阻碍,元音则没有D.发辅音口腔肌肉不紧张,元音则紧张4.一种语言消除方言分歧而走向统一的正确途径是(B)A.消灭方言B.推广共同语C.语言的替换D.语言的混合5.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是(B)A.音渡B.音素C.音位D.音节6.属于词义要素的是(B)A.义位和义素B.理性意义和色彩意义C.同义和反义D.类义和同义7.义素这个概念是(B)A.自然的语义单位B.理论上分析出来的语义区别特征C.相当于语音的音素D..相当于词汇的语素二、多选题1.下列属于辅音的发音特点的有()A.发元音时,气流不受明显的阻碍B.发音时,有的颤动声带,有的不颤动声带C.发音器官各部分肌肉均衡紧张D.发音器官各部分肌肉紧张程度不均衡2.下列关于语言发展演变的表述,正确的有(AD)A.语言是社会的交际工具,因而只能渐变B.与语汇和语法相比,语音最容易发生演变C.语言的发展演变与语言自身的结构特点并无关系D.语言的发展演变在不同地域之间会呈现不平衡性3.根据舌位的高低,元音可分为(ACD)A.高元音B.央元音C.半高元音D.半低元音4.语言的全民性体现在(BCD)A.只为部分人所用B.语言为全民所创造C.语言为全民所使用D.语言为全民所服务5.会话含义的特征(ABCD)A.可取消性B.不可分离性C.可推导性D.非规约性6.从研究方法来看,语言学可以分为()A.个别语言学B.普通语言学C.比较语言学D.描写语言学7.语音具有(ABC)A.物理属性B.生理属性C.社会属性D.数理属性8.下列语言单位中,属于派生词的是(BCD)A.律师B.鸟儿C.老婆D.苦头三、判断题1.词的科学意义是词义的基本的和核心的部分,没有了它,词语就会丧失指称和区别事物的功能。

语言学纲要 第九章

语言学纲要 第九章

第九章一、填空题(50分,每空2分)1.研究语音变化所凭借的材料主要是(方言和亲属语言)、(记录了语言的过去状态的文字)。

2.语音演变主要它包括(组合关系)的变化,如音位的合并、消失和分化,从而又引起音位(聚合关系)的变化。

3.语音演变的三个特点是:(一定的条件限制)、时间性、(地区性)。

4.有的方言随着社会的分化可以变成(亲属语言),它们之间存在着语音(对应关系)。

人们正是根据这种关系来确定(语言亲属关系)的。

5.语法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语法的(组合规则)、(聚合规则)的演变和语法发展中的(类推作用)。

6.语法组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词序)的改变;语法聚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形态)的改变,(语法范畴)的消长和(词类)的发展。

7.语法中有齐整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种趋势的矛盾,但前者是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叫做(类推作用)。

8.词汇系统的演变具体表现在(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词语的替换)、(词义的演变)几个方面。

9.声调的平仄的汉语实现浊音清化规律的重要条件,(仄声)指上声、去声和入声。

10.“戏子”现称“演员”,“金陵”现称“南京”,这属于词语的(替换)。

11.汉语为解决由于语音变化而带来的大量同音词的问题,它所采取的方法是(增加音节),用(复音词)为主的格局来取代(单音词)为主的格局。

二、单项选择(20分,每小题2分)1.语音演变的主要是指_____。

Aa.音位系统的演变b.音素的增加c.浊音清化d.词的读者变化2.古汉语声母中有[b][d][g]在现在北京音系中按声调的平仄分别归入[p][t][k]和[p‘][t‘][k‘],这条语音规律叫做_____。

Ca.腭化规律b.清音浊化规律c.浊音清化规律d.浊音送气化规律3.汉语中古音的浊音音位[b],到了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变成了[p][p‘],这属于_____。

Ba.语流音变b.条件音变c.无条件音变d.音位的对立4.中古英语的“wifeman(妇女)”由“wife(女人)”和“man(人)”构成,是个复合词。

语法是语言中最稳定的部分

语法是语言中最稳定的部分

语法是语言中最稳定的部分语法是语言中最稳定的部分语法是语言中最稳定的部分,它比语音、词汇变化都慢。

语言的稳固性主要是由语法的稳固性所决定的。

但语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只是处于缓慢的演变之中。

现代语言的语法结构是千百年发展过程逐步演变的结果。

一组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语序的变化。

以汉语为例,从古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语序上曾发生过几次重大的变化。

如在上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和人称代词在否定句中作宾语,它们的位置都在动词前:①吾谁欺?欺天乎?(《论语. 子罕》)②我无尔诈, 尔无我虞。

(《左传. 宣公十五年》)自汉以后,这种前置的代词宾语才逐渐移到动词后面来,跟“动-宾”的基本格式取得一致。

如:③莫知我夫。

(《史论. 孔子世家》)④出户独徘徊,愁丝当告谁?(《明月何皎皎》)这种宾语前置现象现还保留在一些合成词的结构中,如自救、自杀、自信、自夸等。

汉语偏正结构在定型之前,很可能有过“正偏”“偏正”并存的阶段,根据是现代汉语中有一种“小名+大名”的偏正式复合词,如“松树”、“桃花”、“上海市”等,但在上古汉语中却有一种与之相反的语序,即“大名+小名”的类型,如甲骨卜辞中的“丘商”,《左传》中的“丘舆”、“城濮”等。

五四之后,出现的欧化句式,有前正后偏的现象。

二聚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形态的改变,语法范畴的消长和词类的发展。

1 形态的改变,语法范畴的消长原始印欧语形态极为丰富,据拟测,名词有三个性、三个数、八个格的变化。

因而有性数格的语法范畴。

而现在的英语,名词“性”的范畴已消失,“数”的范畴只有单复数的对立,双数已经消失;“格”只有表生物的名词还存在属格的形式“-s”,其它名词和形容词都没有格的变化了。

俄语的形态变化虽然比较完整,但比起古俄语来又大为逊色,如现在俄语中双数消失了,格也只有6个。

2 词类的发展汉语缺少形态,它的变化跟西欧语言的发展有着不同的趋势。

如词类的发展;偏正语序的变更。

但总的来说,汉语缺少形态,语序特别重要,欧化句式只是在汉语句法结构许可的范围内作了一些调整,并未涉及结构规则本质的变化。

当代英语语法的发展趋势

当代英语语法的发展趋势

当代英语语法的发展趋势作者:薛妙王立功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6年第12期语言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语法的稳定性,因为语法是语言中较稳定的部分,但语法也并非一成不变的。

当代英语的语法结构正呈现出简洁、科学、方便的发展趋势。

一、综合性减少。

而分析性增加英语中的综合性是指借助词尾变化表示句法关系的特性。

当代英语对词的屈折变化依靠越来越少,而越来越多地依靠词序和功能词(如介词和助动词等)一些现象表明曲折变化正在逐渐消失。

例如,who/whom的差别;曲折形式whom在口语中已被who所取代,但当whom紧跟在介词之后,whom不能用who代替。

如To whom shall I give it?和I don’t know for whom it isintended.但这样的句子实质上属于书面语,听起来很做作;而Who shall Igive it to?I don’t know it’s intended for更符合人们说话习惯。

形容词比较级和最高级的屈折变化在逐渐消失,即-er和-est形式正在被more和most形式取代,在双音节中表现尤其突出。

如common的比较等级过去用commoner和commonest,现在却说more common和most common。

这类形容词很多,如:dense,easy,fussy,quiet,cruel,subtle,clever,profound.simple和pleasant.……一些单音节词也出现了这种发展趋势。

像one of the most goodpeople that he knew,(引自Iris Murdoch女士的小说《The Bell》)当然,这种变化也不是绝对的,因为of所有格使用的减少和’s所有格使用的增加中,我们也发现了一种相反的趋向,过去,’s所有格主要用于有生命的名词,近年来,’s所有格与无生命的名词连用已事空见惯,特别是与地理和机构名词、时间名词和对人的活动有特殊意义的名词。

语言的稳定性名词解释

语言的稳定性名词解释

语言的稳定性名词解释导言: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的基础工具,是社会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然而,任何一门语言都会经历演化和变迁的过程。

本文将对语言的稳定性进行解释,并探讨其在语言学和社会学中的重要性。

正文:一、语言的稳定性定义及重要性1. 语言的稳定性定义语言的稳定性指的是语言体系相对于时间和空间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和巨大的变革。

即使在长期的使用和演化中,语言的基本结构、语法规则和词汇等元素也不会被彻底改变。

2. 语言的稳定性的重要性语言的稳定性在语言学和社会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稳定的语言体系为人类思维的表达提供了稳定的框架,促进了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其次,稳定的语言使得文化、历史和传统能够被全面而准确地传承和保存。

二、语言的稳定性的途径1. 词汇稳定性词汇是语言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词汇的稳定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词汇的意义和用法相对保持稳定。

虽然新词汇的产生和老词汇的淘汰不可避免,但大多数词汇在长期使用中仍然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2. 语法稳定性语法是语言的骨架,决定了语言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语法的稳定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语法规则相对稳定并不会经历较大的变革。

虽然在不同的语境和社会环境下,语法规则可能会有一定的调整和变种,但总体上仍能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三、语言的稳定性与变异1. 语言变异的原因语言变异是指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发生的变化和演化。

语言变异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内在因素包括语言本身的演化和发展,以及人类思维和认知的差异;外在因素包括地理、社会和文化等环境的影响。

2. 语言变异的表现语言的变异表现在多个方面,例如不同地区和社群之间的方言差异,语法规则的调整和变种,以及词汇的产生和淘汰等。

这些变异是语言发展和演化的自然产物,反映了不同文化和社会之间的差异和多样性。

结论:语言的稳定性作为语言学和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对于理解语言的本质、语言的演化以及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简述语法结构的发育特点

简述语法结构的发育特点

简述语法结构的发育特点
语言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它包括了语音、语义、文法、语用等多方面的研究。

其中,语法结构是构成语言的基本部分之一。

它支撑着语言的实现,在各种表达方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语言的发展非常迅速,语法结构也随之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语法结构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首先,语法结构的发展表现出一定的渐进性。

语法结构从古至今一直在不断发展、完善,其中包含了思维的发展过程。

从古老到现代,从粗糙到复杂,从最基本的句法规则到最复杂的语义元素,一直在发展着。

其次,语法结构的发展体现出一定的规则性。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发展趋势,但它们都有一定的规律性。

比如,很多语言的发展都是从弱形态学发展到强形态学,从简单句式发展到复杂句式,从被动结构发展到主动结构等。

再次,语法结构的发展也受到一定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社会文化变化会直接影响语言本身,从而影响语法结构的发展。

在不同的文化社会中,人们有不同的说话习惯,其中包括不同的语法结构,进而影响语法结构的发展。

最后,语法结构的发展也受到一定现代技术的影响。

现代技术对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不仅促进了少数语言的发展,而且也改变了语法结构的发展趋势。

比如,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网络语言的发展,从而带动了语法结构的发展。

总之,语法结构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话题,它包括了渐进性、规律性、社会文化影响和现代技术影响等多方面的研究。

只有充分了解了语法结构的发展特点,才能更好地理解语言本身的复杂性,从而更好地让语言供给满足我们的文字表达需求。

语法全书详尽介绍

语法全书详尽介绍

语法全书详尽介绍语法是指语言中用来构建意义的规则。

准确地运用语法可以使我们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避免歧义和误解。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语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本文将详尽介绍语法的各个方面,从基础知识到高级技巧,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语法的精髓。

基础知识首先,让我们从语法的基础知识开始。

语法主要包括词法、句法和语法三个部分。

词法是研究词的内部结构和形态变化规律的学科,句法是研究句子结构和句子成分在句子中的相互关系的学科,语法则是指一门语言全体结构和语法现象的总称。

在词法方面,我们需要了解各种不同词类的特点和用法,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介词等。

掌握词类的区分对于正确理解句子结构至关重要。

另外,还需要了解单词的屈折变化规律和构词规则,这有助于我们正确拼写和使用单词。

句法部分是语法的核心内容,它研究句子的结构和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句子是语言中最基本的单位,正确的句子结构能够使我们的表达更加清晰和有条理。

在句法方面,我们需要了解主谓宾结构、定语和状语的修饰关系、并列句和从属句的语法规则等。

高级技巧除了基础知识,语法还涉及到一些高级技巧,如语法规则的运用、句型的变换和修辞手法等。

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正确地运用这些高级技巧可以使我们的表达更加生动和有力。

在语法规则的运用方面,我们需要注意时态、语态、语气等细微之处。

正确使用时态可以表达动作发生的时间顺序,正确使用语态可以表达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正确使用语气可以表达说话人的态度和意图。

其次,句型的变换是增加语言表达多样性的有效方法,如将主动句改为被动句,将陈述句改为疑问句等。

最后,修辞手法是指通过某种语法结构或词语选取来达到修辞目的,如排比、对偶、拟人等。

正确地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我们的表达更加生动有趣。

总结综上所述,语法是语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学习语法可以使我们的语言表达更加准确和丰富。

在学习语法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掌握基础知识,又要不断提升高级技巧,才能使我们的语言表达达到更高的水平。

语法的发展演变_2022年学习资料

语法的发展演变_2022年学习资料
6.6语法的发展演变-6.6.1语法发展演变的表现-主要内容-6.6.2语法发展演变的原因-6.6.3语法 展演变的形态-6.6.4语法发展演变的结果-6.6.5语法发展演变的特点-6.6.6用发展的眼光看变化
发展变化是任何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0任何事物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任何语言-也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 语言的发展变化表现为语言要素的发展和变化。-词汇变化最快,语音次之,语法最慢。-语法发展演变的总体方向是趋 密化、严谨化。
6.6.3语法发展演变的形态-6.6.3.1类化-类化也叫“类推”,即用某一种形式把表示同一语法意义-的不 形式统一起来的过程-在各种语言中,语法的发展都存在类推的现象,只不过类-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历史的考 中才能发现。-古英语-现代英语-eye-eyen单数-复数eyes-cow-kine单数一复数→cows汉语:“动-宾”组合占优势,“宾-动”出现有条-件。由于“动-宾”的类推作用,现在宾语多放在动词后。-类推 用:使不规则形式规则化。
6.6.3.3虚化-虚化,也有人称之为语法化。-/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通常指语言中 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达语法功能的成分的过程或现-象。-“语法化”这种思想最早是中国人于13世纪 出来的,-中国人习惯称为“虚化”。-g.动词向介词的虚化;“起来”的虚化„
6.6.4语法发展演变的结果-”语法意义的消失-·古代英语有单数、双数和复数,现代英语只有单数和复数;-· 代汉语内部屈折构词(春风风人),现代汉语无这种构词法。-,新的语法意义的产生-·古代汉语数词直接修饰名词, 代汉语中大量使用量词;-·现代汉语时体助词、介词在汉语发展过程中产生。-w语法结构的变化-·一些印欧语系语 的语序由“宾+动”变成“动+宾”型;-·英语随着性范畴的消失和格范畴作用的下降,现代英语由以词法-为中心转 为以句法为中心,语序变得日趋重要。

汉语语法史.

汉语语法史.

第三节 量词的发展
• 一、单位词的分类
• 第一,从词的意义方面分类:1,度量衡单位;2.天然的单位词 • 第二,从与其他词搭配方面:1.事物单位词(名量词);2.行为单位词(动 量词) • 二、上古汉语表示物量的方式 • 1.“数词+名词”,不用量词。 •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2.“名词+数词”,不用量词 • (1)牛一,羊一,豕一。(《尚书·召诰》) • (2) 齐为卫故,伐晋冠氏,丧车五百。(《左传·哀公十五年》) • 3.“名词+数词+量词” • (1)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战国策·赵策四》) • (2)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诗经》 • 有时候,名词省略,如: (3)养弟子以万钟。《孟子﹒公孙丑下》 • 4.数词+量词+名词:充当名词的定语。 • 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孟子﹒告子下》)
• 5.指某種行業的人(舟子、漁子); • 6.指圓形的小東西(黑子)。 上古时代“子”字已經有詞尾化的迹象,魏晋以后,到中古时期詞尾 “子”逐渐普遍应用起來,如: • (1)凡五种谷子。(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 (2)有石子,紫色。(晋葛洪《神仙传》) • 隋唐时期更加普遍,如: • (3)俗谓之嫁茄子(唐段成式《酉阳杂俎》) • (4)一骑红尘妃子笑(杜牧《过华清宫》) • 宋代出现了“交子、会子”等。 • 可见,中古时期,名词词尾“子”已很发达,并有极强的构词能力。 • (二)词尾“儿” • 词尾“儿”的产生比“子”晚些。 • ★有三种“儿”字不应认为是词尾: • 1.凡未脱离小儿的实际意义的; • 2.表示下等人(侍儿)或不道德的人(偷儿); • 3.表示禽兽虫类的初生者。詞尾“儿”是从唐代采开始产生的。

人教版-语文-高一-新课标《古今言殊 汉语的昨天和今天》教案

人教版-语文-高一-新课标《古今言殊 汉语的昨天和今天》教案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教案一、教学目的:1、理解语言一面是稳定的,另一面又在演变的道理。

2、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初步区别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一般异同点,注意语体风格,纠正书面用语中“半文不白”的现象。

3、学习本文在说明中运用不同的方法和通俗简练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 本文举例说明的方法和综合运用各种说明方法的写法。

2、难点: 古今语言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

三、教学时数:三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课文与作者简介:本文为《语文常谈》一书的第六章,原名《古今言殊》,是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普及性读物,共收文章八篇,课文是其中的第六篇。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四个部分的小标题为“语言也在变”,“语汇的变化”,“语法、语音的变化”,“从文言到白话”。

选入课本时,作者删去了第四部分,前三部分的小标题换成了序数词一、二、三。

吕叔湘,江苏省丹阳县人,我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

数十年来一直从事语文研究和语文教学工作。

写了不少专著,代表作是《中国文法要略》、《汉语语法论文集》、《语法修辞讲话》(与朱德熙合著)课文分析:第一部分: 语言也在变。

写一封信的“信”,古人用哪一个字表达?“书”例: 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信”在古代是什么意思?“信”在古代的意思很多:(1)相信“宁信度,无自信也。

”《郑人买履》(2)使者“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孔雀东南飞》(3)确实“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一节告诉我们: 语言具有稳定性,它的变化短时期不能察觉。

但是语言同世界上万事万物一样,是不断地运动和变化着的。

语言又具有继承性,现代汉语就是继承了古代汉语并加以发展而成的。

它们之间是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比如: “人”、“手”、“心”、“笔”、“墨”、“山”、“水”、“牛”、“羊”、“田”、“收”、“放”、“大”、“小”“追”、“长”、“短”、“弱”等的词义,古今大体是一致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语法的发展语法是语言中最稳定的部分,它比语音、词汇变化都慢。

语言的稳固性主要是由语法的稳固性所决定的。

但语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只是处于缓慢的演变之中。

现代语言的语法结构是千百年发展过程逐步演变的结果。

一组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语序的变化。

以汉语为例,从古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语序上曾发生过几次重大的变化。

如在上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和人称代词在否定句中作宾语,它们的位置都在动词前:①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②我无尔诈, 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自汉以后,这种前置的代词宾语才逐渐移到动词后面来,跟“动-宾”的基本格式取得一致。

如:③莫知我夫。

(《史论.孔子世家》)④出户独徘徊,愁丝当告谁?(《明月何皎皎》)这种宾语前置现象现还保留在一些合成词的结构中,如自救、自杀、自信、自夸等。

汉语偏正结构在定型之前,很可能有过“正偏”“偏正”并存的阶段,根据是现代汉语中有一种“小名+大名”的偏正式复合词,如“松树”、“桃花”、“上海市”等,但在上古汉语中却有一种与之相反的语序,即“大名+小名”的类型,如甲骨卜辞中的“丘商”,《左传》中的“丘舆”、“城濮”等。

五四之后,出现的欧化句式,有前正后偏的现象。

二聚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形态的改变,语法范畴的消长和词类的发展。

1 形态的改变,语法范畴的消长原始印欧语形态极为丰富,据拟测,名词有三个性、三个数、八个格的变化。

因而有性数格的语法范畴。

而现在的英语,名词“性”的范畴已消失,“数”的范畴只有单复数的对立,双数已经消失;“格”只有表生物的名词还存在属格的形式“-s”,其它名词和形容词都没有格的变化了。

俄语的形态变化虽然比较完整,但比起古俄语来又大为逊色,如现在俄语中双数消失了,格也只有6个。

2 词类的发展汉语缺少形态,它的变化跟西欧语言的发展有着不同的趋势。

如词类的发展;偏正语序的变更。

但总的来说,汉语缺少形态,语序特别重要,欧化句式只是在汉语句法结构许可的范围内作了一些调整,并未涉及结构规则本质的变化。

古今汉语的主要区别在于现代汉语句法功能较确定,词类界限比古汉语清楚:①古汉语的名词、形容词、数词可以做动词用,如“佗脉之”,“范增数目项王”;“衣以温肤”;“六王毕,四海一”。

②古汉语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或动词,做定语或状语。

如“齐人三鼓”,先秦两汉的“一羊二牛三马”用法逐步消失。

量词发达是现代汉语语法结构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又是外国人学习的难点。

“一口猪”“一头牛”,为什么不能说“一口牛”?不学又无法表数。

如“火柴”的量词,量词的修辞效果:“一弯新月”“一叶扁舟”③出现了一些构词词缀,如前缀“阿”“老”等,后缀“子”“头”“者”等,构词词缀的产生和发展,使汉语构词增加了一种新的派生词构词法(附加法)。

近代以来,为了吸收西方的科技成果,翻译西方用派生法构成的术语,汉语中又陆续增加了好些能产的构词词缀,如“-化”“-性”等。

语法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的变化可以引起另一方面的变化,如组合规则的改变可促使聚合规则的发展,表示汉语完成体的“了”,在汉魏是表“终了”“了结”的意思,是实词。

在南北朝时本来存在着“动词+宾语+完成动词”的结构,如“看书尽”(《世说新语》)从南北朝到唐朝这个结构的框子没有变,“了”在这个框子里的运用逐渐占优势,逐渐代替了“尽”“毕”等其他表示完成的动词,形成了“动词+宾语+了”的固定格式。

从中唐到宋代,它又随着结果补语移前的类推,由句末挪到动词和宾语之间,进一步引起结构格局的变化,至元代能和“了”字结合的动词种类和范围不断扩大,“了”已完全虚化。

有人统计《西厢记》,“了”用作实词的有32例,用作虚词的共320例。

组合规则的变化促进了聚合规则的变化和发展。

同样,聚合规则的变化也能引起组合规则的变化和发展。

三演变的方法 1 类推也叫“类化”,即用某一种形式把表示同一语法意义的不同形式统一起来的过程。

如在古英语中,“eye(眼睛)”的复数形式是“eyen”,“cow(母牛)”的复数形式是“kine”,由于绝大多数名词的复数形式是加词尾“-s”“es”,在类推作用下,eye、cow的复数也就分别变为eyes和cows了。

前面讲到汉语代词宾语从前置变为后置,其实也是类推的结果。

在古汉语中,“动-宾”组合格式占优势,而“宾-动”的出现是有条件的,由于“动-宾”的类推作用,现在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后面了。

类推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它可以使一些不规则的形式规则化。

如英语动词的过去时和过去分词存在着许多不规则的变化,由于类推的作用,有些被拉入规则的行列,或出现规则和不规则并存的局面。

当然,类推与不规则形式的斗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谁胜谁负,还要看力量的对比。

2 异化即原来用同一种手段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后来为了互相区别而改用不同的手段。

在汉语发展史上,曾运用改变声调的办法来区别同一个词的不同语法意义。

如“妻”,“妇与夫齐者也”,名词,平声。

“以女妻人”,动词,去声。

“好”,“美也”,形容词,上声。

“爱好”,动词,去声。

现代汉语已不再用这种方法来区分不同的词性了,但运用异化的法则仍不乏其例。

如汉语“和、跟、同、与”,原来都既是连词,又是介词,有时容易引起歧义。

现在书面语已有了分工:“和、与”专做连词用,“跟、同”专做介词用。

如“我国根据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同其他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

”汉语的发展史汉魏以后,由于反切的应用,学者们渐渐意识到汉语的语音构成中有声调这一因素不过把中古汉语声调正确地归为四类,是到了齐、粱的时候才完成的。

当时由于四声初发现,了解的人还很少。

梁武帝(萧衍)是一个有文化的人,还问什么是四声,就是一个证明。

直到陆法言《切韵》一书出来,把比较重要的汉字的声调全部确定之后,四声的知识才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掌握。

中古汉语有四个声调,因为史有明文,而《切韵》一书又为我们提供了完整而确切的资料,所以是十分可靠的。

至于上古汉语有没有声调,如果有的话,有几个声调,由于文献不足,比较难以确定。

自清初以来几百年间学者们有种种不同的意见。

有人认为上古声调不太固定;有人认为上古声调的类别比中古的要少,比如有平、上、入而无去,或有平、上、去而无入,等等;有人认为上古声调和中古声调基本相同,只是在个别字上有差别。

在这些意见k中,我们觉得最后一种意见根据比较充分,因为它和上古韵文的押韵情况基本相符。

从《诗经》和《楚辞》的押韵情况看,在中古属于某一声调的字老是在一块儿押韵,而不搀杂中古其它声调字。

这在那些用韵较多的长诗章里,犹为明显。

比如有连押七字乃至十字而不改调的:《诗经.公刘.一章》押:康疆仓粮囊光张扬行《诗经.七月.五章》押:股羽野宇户下鼠户子处《楚辞.九辨》押:带介慨迈秽败昧《诗经.(bì)宫.九章》押:柏度尺(xì)硕奕作若第一例全押中古平声,第二例全押中古上声,第三例全押中古去声,第四例全押中古入声。

上古声调如果不是和中古的相同,似乎不可能出现这类押韵现象。

另外,《诗经》里有些诗每章一韵,而一韵一个声调。

比如《召南.(biào)有梅》:一章押:七吉(入声)二章押:三今(平声)三章押:(jì)谓(去声)这也清楚地表明上古有和中古相同的四个调类。

至于每个声调里的字上古和中古有个别的不同,也可以从《诗经》的押韵里得到证明。

比如“庆”字中古在去声一类,可是在《诗经》押韵里它出现七次全部和平声字相押,说明在上古属于平声一类;“享”字中古在上声一类,可是在《诗经》押韵里它出现六次,全都和平声字相押,说明它在上古也属于平声一类;等等。

可见从上古韵文的押韵情况来看,说上古和中古一样,也有四个声调,只是在个别字的归类上与中古有所不同,还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

(二)从中古的四声到现代汉语的四声平分阴阳中古的平声调,现代汉语分化成两个调,即阴平和阳平。

这种分化以声母的清浊为条件。

凡中古的清声母平声字,现代多读阴平,即第一声,比如“公”中古声母是g,现代读gōng,“多”中古声母是d,现代读duō,凡中古次浊声母(指m,n,ng,l等声母)和全浊声母平声字,现代读阳平,即第二声,比如“明”中古声母是m,现代读míng,“驼”中古声声母是d,现代读tuó.平声分化成阴阳两调在现代方言里非常普遍,说明这一音变的发生一定不会太晚。

日本和尚安然在他所著的《悉(tán)藏》(公元880年)一书里曾经提到日本所借的汉字音平声读起来“有轻有重”,显然那时平声已有分化为阴阳两调的方言。

和安然差不多同时的段安节(公元894-898)在他的《乐府杂录》一书里有“平声羽,上声角,去声宫,入声商,上平声调为zǐ”的说法。

段安节把平声分为“平声”和“上平声调”,又拿它们分配于不同的乐调,也说明当时他的话里平声已经分化为两调。

宋代也有关于平声分化的记录。

比如南宋的张炎,在他的《词源》一书中,谈到他父亲填词十分讲究音律的时候,曾经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有一次,他父亲作《惜春花早起》一词,其中有一句是“琐窗深”,唱起来声音不和谐,把“深”字改为“幽”字仍然不和谐,又把“幽”字改为“明”字,这才觉得和谐了。

“深”、“幽”、两个字都是阴平调,“明”字是阳平调。

“深”、“幽”不和谐,而“明”和谐,显然是因为声调不同的原故。

可见在张炎那时的话里,平声也是两个调。

《中原音韵》是第一部把平声字分为阴阳两调的韵书。

阴阳的名称就事周德清创造的。

他的这种做法使我们清楚地知道平分阴阳在他那个时候的方言已经取得了统治地位。

浊上变去中古的上声字,凡事属于全浊声母的,在现代汉语里都变成去声。

比如“杜”和“赌”中古都是上声字,可是“杜”的声母是浊音d",现代就变成了去声。

而“赌”的声母是清音d,现代就没有变,仍然读上声。

浊上变去开始的也很早,到了唐代末年,已经不止一个方言有这种现象。

那时,有个李涪在他所作的《刊误》一书中,批评《切韵》把一些去声字错误地归为上声字。

他举了很多他读着是去声而《切韵》归入上声的例子,比如“舅、辨、皓”等等。

而这些字正好都是全浊声母的字,比如“舅”的声母是d",“辨”的声母是b",“皓”的声母是h",等等。

可见在李涪那时的语言里,浊上都已经变成去声。

他因为不了解《切韵》的语音是古音,他的语音是音变的结果,因而他站在自己语音的立场上去批评《切韵》,认为《切韵》把这些字的声调归错了,那当然是不对的。

在和李涪差不多同时的敦煌俗文学抄本中,浊上的字大量地和去声字互为错别字,比如:仕错成事被错成备“仕、被”都是中古浊声母上声字,“事、备”都是中古浊声母去声字。

“仕、事”的声母是z",“被、备”的声母是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