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与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
浅谈在新课程改革下高中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
浅谈在新课程改革下高中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语文教学是一台戏,教师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这台戏的质量。
然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或代替作者言论,这不是语文教师应扮演的角色,下面我谈谈对新课程改革下高中语文教师应扮演角色的几点认识。
一、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探究、发现的引导者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传授知识是教学的唯一目的。
因此,在课堂中,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问、学生答”的不变模式。
学生不允许多发言,不允许有不同的观点。
这样,知识从教师嘴里流出,直接灌注给学生。
学生的兴趣被压抑。
其实,学生是以一个有丰富情感和各种需求的活生生的人来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
学生接受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心理构建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物传递过程。
在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导出来的学生大多容易陷入一种盲目的接受思维模式而反应呆滞,难以体会到探究和发现知识的快乐,兴趣逐步消失,直至厌恶学习。
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师的主要职能已从认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探究、发现知识的引导者。
也即在教学中通过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恰当地选择课堂教学内容、适当地运用课堂试验和讨论模式、发挥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等等,倡导和鼓励学生勇于探究和发现知识,联系和应用于生活,从而调动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最终步入自主学习的良性轨道。
例如:在学习《布衣总统》这篇课文时,不要急于向学生讲述课文的内容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师给出特定的时代背景,提出相关的问题“孙中山既是总统,为什么又说他是布衣呢?”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形成自己的独特的见解。
又如:在教《核舟记》时,让学生充分地研读课文,教师在作个别难词上作些点拨,重点引导他们体会文中对“核舟”上人物的生动描写,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自找搭挡,分别扮演苏东坡、黄鲁直及佛印,还有舟尾的两个舟子。
学生的扮演情况怎么样,这跟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密切相关,教师也不要急于去纠正或评价,让学生仔细自己去观察,创造条件激发他们去发言,指出表演的优缺点。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课程理念的变化必然要求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方法产生相应的变化。
而这些变化的核心因素应该是教师角色的转换。
实际上,角色转换是一个过程,是教师以其头脑中的理念与实际的教学实践不断碰撞、调整与完善的过程。
在教学实践中如果这个过程能够充分地进行,则新课程的实施就会真正发生。
一、由控制者转向“平等首席”改变长期以来教师的控制者角色,使之成为“平等首席”。
教师要放下架子,真正走到学生中间,以一个平等对话者的姿态融入学生当中,参与谈论,和学生一起寻找真理,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长和合作伙伴。
例如,在讲《游褒禅山记》时,教师先以一名学习者的身份,向学生提出自己在看这篇文章的时候,遇到了几个没有理解好的字,如“观”“名”“险”等,请学生解释一下。
然后接着问,《游褒禅山记》跟《桃花源记》和《岳阳楼记》都是“记”,它们有什么不同呢?这样就会引导学生探讨游记这个问题。
教师这样上课,就使自己由原来的控制者转向了“平等首席”,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会得到有效调动。
二、由“授业者”转向参与者传统教学理念下的语文教师,往往以“传道、受业、解惑”为己任,把学生当成了“受道、受业、供惑”的被动求学者。
这种单向的传递和接受正是新课程所摒弃的。
新课程倡导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这就要求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
教师作为参与者,应该从如下方面体现自己的角色定位: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体验,肯定他们的感情和想法。
例如,教师在讲《说木叶》时,为了使学生能更加主动地探求木叶这一诗歌意象的深刻蕴含,可以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诗歌意象资料。
然后举屈原的《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和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与学生一道探讨对比赏析“落木”“木叶”的深刻意境。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师的角色转变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师的角色转变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高中语文教师的角色也在发生转变。
传统的教师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引导者,而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师则应该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引导者、合作伙伴和促进者。
高中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学理念,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和学生需求,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师需要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引导者。
在过去,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接受知识。
但是在新课改下,教师应该更多地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构建知识,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师应该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和资源支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高中语文教师需要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
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应该更多地扮演一个与学生共同合作的角色,与学生一起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与学生一起完成学习任务和项目,共同创造学习的成功体验。
教师应该倡导平等、尊重和信任的教学关系,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和沟通,鼓励学生相互帮助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高中语文教师需要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新课改要求教师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性学习和跨学科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创新思维。
教师还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主动参与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丰富学科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
高中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和专业素养。
新课改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和丰富的教育经验,同时要具备跨学科思维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教师还应该具有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和教学评价的专业知识,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浅谈高中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
浅谈高中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摘要:新课程提出的全新理念给教师带来了诸多挑战,教师必须在教学行为上做出调整,转变自身角色。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师角色学生的引导者学生的激励者教学研究者在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教师的任务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启智、陶情、冶性、锤志”。
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时,必须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以多重身份、多重角色的新形象身体力行地体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因此,在新课程逐渐推广之际,准确认识与全面把握教师新角色已成当务之急一、教师成为学生的引导者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总是先制定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评定,然后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让学生听,记,答。
造成了信息交流的单向传输.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彻底的“应试教育”,使教师成为唯一的知识拥有者,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
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因而需要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重传统向重发展转变。
通过相互矛盾的事物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活动,监测他们发现后的反思。
教师引导并适应学生的观念,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引导学生掌握真正的探究方法和步骤。
在讲授《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时,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先给学生抄写生字、词语解释,接着给这篇课文分段,写出段意,然后逐字逐句逐段的讲述整篇课文,再归纳中心思想,最后讲解课后练习题。
整篇课文结束,就是教师以知识传授为重点,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课程条件下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说理互动,共同发展。
同样以《记念刘和珍君》为例,应让学生先预习课文,解决以下的问题:读不准的字、词查字典,课文哪几节是记念刘和珍的,学生通过预习对课文内容加深了了解。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作者为什么将写作动机放在前面,它们的顺序能否调换,让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
这样,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论语文课程理念的创新与教师角色的转换
论语文课程理念的创新与教师角色的转换要想走进新课程,必须了解新课程。
只有走进了新课程,才能构建出生命的课堂。
只有构建出生命的课堂,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生命价值,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更加色彩斑斓。
标签:新课程理念定位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也正是在此思想理念的指引下进行了重大创新与突破。
以全新的课程理念,全新的评价视角,审视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它要求教师重新认识和确立自己的角色。
一、新的语文课程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理念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文性、时代性、实践性和科学性,代表了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体现了民族创新的精神。
1.理念上的创新新的语文课程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建设开发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这四个基本理念体现了国家课程改革精神,体现了社会和人的发展需求,体现了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
突出了语文教学的丰富内涵和多重教育功能,突出了语文教育在人的终身发展中的奠基作用。
2.内容上的突破新的语文课程是围绕着人的发展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
在课程目标上,新的语文课程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
总目标和各阶段目标不只是“知识、能力”的达成度。
三个维度的要求具体地、有层次地体现在各个阶段的目标中。
3.要求上的科学新的语文课程对我们的培养目标,教育思想都提出了非常科学的要求。
3.1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注重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新的语文课程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成为新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同时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目标中的地位,强调了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而不是靠灌输。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师的角色转变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师的角色转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高中语文教师的角色也在不断转变。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具备更多的能力和素质,以适应新的教育理念和要求。
本文将就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师的角色转变进行探讨。
一、传统角色下的高中语文教师在过去的教育体制下,高中语文教师主要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的,他们是学生的知识传递者和学业指导者。
语文教师通常以教学为中心,注重传授文学知识和语言技能,强调学生的记忆和积累。
传统的教学方式多以讲述和讲解为主,学生在课堂上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教师则是授予者和评判者。
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高中语文教师的角色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知识传授和学业指导上。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高中语文教师的角色也在不断发生转变。
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倡导以情感、思维、学习方式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高中语文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指导学业,更多的是要成为学生的启蒙者、指导者和引路人。
1. 启蒙者:在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师需要成为学生的启蒙者,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引领,引导学生从中获得思想和情感的启迪,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综合性的思考和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 指导者:高中语文教师在新课改下更应该成为学生的指导者,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和思想动态的解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方式,辅导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和困难,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控和自我管理。
三、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具备更多的能力和素质,以适应新的教育理念和要求。
除了传统的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外,高中语文教师还需要具备以下能力和素质:1. 知识宽度和深度:语文教师需要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和深厚的文学素养,能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引领学生从中获得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师的角色转变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师的角色转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高中语文教师的角色也在发生着转变。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扮演着更多的引导者和启蒙者的角色。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师需要有更广阔的视野,更灵活的思维方式,更丰富的教学方法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本文将从教育环境、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分析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师的角色转变。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师的角色转变与教育环境的改变密不可分。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他们对知识的获取也更加便捷,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素养,还要有开放的心态来接纳新事物,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善于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引导他们认识语文的魅力和意义。
与此高中语文教师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积极参与各种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做好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以更好地适应新课改下的教育环境。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师的角色转变也体现在教学方式的改变上。
新的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高中语文教师需要放下传统的“讲授者”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师要采用更多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高中语文教师还需要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引导他们做好课外阅读,并通过各种方式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表达能力。
高中语文教师还需要与学生建立更加平等、开放的关系,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他们的自信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师的角色转变还体现在教学内容的改变上。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艺术品种丰富多彩,语文教学的内容也更加广阔和丰富。
高中语文教师需要深入研究新的教学内容,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新课改下的教学要求。
论语文课程理念的创新与教师角色的转换
论语文课程理念的创新与教师角色的转换朱立会论文提要: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语文课程性质观、语文课程目标观、语文课程内容观、语文课程资源观、语文学习方式或学习观和语文课程评价观六个方面都有深刻创新。
在课程理念有所更新的情况下,语文教师的角色必然要求随之转换,即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教育意义上的对话者,由课程的被动执行者转为主动创造者,由课程成绩的评判者转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理念创新教师角色转换当今世界上,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而教育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已经提高到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由此给中国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格外令人关注。
尤其是近年来毁誉参半的语文课程更是以其崭新的课程理念走在课程改革的前沿。
解读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深感字里行间内蕴丰富、新意迭出。
处处体现着科学理性和人文主义精神。
本文拟就语文课程理念的创新与教师角色的转换谈点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专家学者和广大一线教师。
一、关于语文课程理念的创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实施建议”三个部分,课程的内容结合在“目标”中作了阐述。
“前言”即是这个标准的基本理念部分。
而基本理念又渗透于“课程目标”、“实施建议”之中。
这个标准突破了学科中心,将素质教育新的理念融注于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据此可将语文课程理念的创新归结为:语文课程性质观的创新、语文课程目标观的创新、语文课程内容观的创新、语文课程资源观的创新、语文学习方式或学习观的创新、语文课程评价观的创新。
(一)语文课程性质观的创新是语文教育思想解放的重要成果。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提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关于语文的工具性,过去我们讲得很多。
语文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工具,是人脑思维的工具,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是人类传承文化、积累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的工具。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教师角色转变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教师角色转变高中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扮演着知识的灌输者和评判者的角色。
然而,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教师角色也在发生转变。
如何适应新时代的教学需求,成为摆在高中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探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从知识传授者到知识引领者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
然而,在信息时代,知识的获取已经不再依赖于教师的灌输,而是通过互联网等途径随时可得。
因此,高中语文教师需要转变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变成知识引领者。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二、从检验者到指导者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扮演着评判者的角色,对学生的作文、阅读等进行评分和批改。
然而,这种评分和批改往往只注重结果,忽视了过程。
在现代化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放弃过度强调评分和批改的做法,而更多地扮演指导者的角色。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帮助他们找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并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建议,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从传统教材到多元化资源的转变传统的高中语文教材往往以文言文为主,内容较为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当今社会,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文化和思想冲击,因此,教师应该摒弃单一教材的观念,引入多元化的教学资源。
教师可以通过文学名著、报刊杂志、网络文章等多种途径,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四、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的转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和探究精神。
然而,现代化的高中语文教学应该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组织讨论、开展项目研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从传统评价方式到综合评价的转变传统的评价方式注重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
论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
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师 教 学
Ne Te c rTe hi w a he ac ng
Oc . t 201 0
第 1 0期
NO. O 1
论 课 程 理 念 下 语 文 教 师 的 角 色 转 换
许 红 霞
( 南 省 商 水县 固墙 二 中 , 南 , 水 ,6 10 河 河 商 46 0 )
3 应 由课 程成 绩 的 裁 判 者 而 成 为 课 程 学 习和 这种 大 工业 生 产式 的 语 文 课 程 , 以 适 应 多 样 化 和 个 性 化 发 展 的 素 质 发 展 的 激 励 者 难
教育。 传 统 的语 文课 程 评 价 , 比较 注 重 其 甄 别 和 选 拔 功 能 , 师 扮 演 着 教 新 课 标 确 认语 文 课 程 是 教 师 和 学 生 共 同探 讨 新 知 、 等 对 话 的 过 终结 性 和惟 一 性 的课 程裁 判 者 , 使 学 生 始 终 处 在 一 种 被 评 价 和 被 测 平 致 程 , 师 就 应 以 “ 话 人 ” 身 份 尊 重 同 样 作 为 “ 话 人 ” 学 生 个 体 试 的 消极 境 地 , 是 , 教 对 的 对 的 如 建立 在 自省 自审 意 义 上 的 自主 发 展 将 没 有 可 能
语 文 课 程 理 念 的 一 系 列 重 要 更 新 , 切 呼 唤 着 教 师 角 色 相 应 作 出 与 否 , 要 根 据 本 地 、 校 、 班 的 实 际 情 况 而 作 出相 宜 的安 排 , 忌 热 均 本 本 切
深 刻 的 转 换 。这 种 转 换 是 教 师 伴 随 着 中 国 基 础 教 育 改 革 的 实 质 性 推 简 单 照 搬 学 科 专 家 的 方 案 而 忽 视 特 定 的 教 学 情 境 和 活 生 生 的 “ ” 人 。 进 和 现 代语 文 课 程 的 新 成 长 而 发 生 的 , 教 师 面 向 教 育 未 来 的 发 展 性 其 二 , 课 程 动 态 建 构 而 言 , 文 教 师 要 着 力 突 破 课 堂 教 学 的 自闭 性 , 是 就 语 建 构 。 这 就 需 要 首 先 理 性 地 审 视 和 反 思 语 文 教 师 的 传 统 角 色 , 之 逐 主 动 建 构 与 社 会 、 界 和 日常 生 活 的 广 泛 联 系 , 而 使 有 字 之 书 与 鲜 使 世 从 步从 所 谓 传 道 授业 解 感 之 权 威 向 与 新 课 程 同步 成 熟 的 “ 等者 中 的 首 活 的 现 实 同 化 为 充 满 生 机 的 统 一 体 , 母 语 课 程 得 天 独 厚 的 资 源 优 势 平 使 席 ” 根 本 位 移 。换 言 之 , 文 教 师 要 在 新 的 课 程 环 境 下 重 新 塑 造 自 得 到 尽 可 能 充 分 的 发 挥 。 诸 如 让 报 刊 、 视 、 播 、 络 、 讲 、 论 、 作 语 影 广 网 演 辩 己并 界 定 角 色 职 能 。 广告 、 自然 风 光 、 物 古 迹 、 俗 民 情 、 球 事 件 等 素 材 性 课 程 资 源 进 文 风 全 语 面 1 由课 程 知 识 体 系 的 灌 输 者 而 成 为 教 育 学 意 入 教 学 流程 — — 如 是 , 文 课 程 才 可 谓 面 向 生 活 、面 向 未 来 、 向 世 界 。其 三 , 课 程 实施 而 言 , 文 教 师 要 努 力 改 善 和 优 化 教 学 流 程 , 就 语 使 义 上 的 对 话 者 每个 教 学 环 节 都充 满 生 机 和 活 力 。 教 师 不 仅 是 上 述 素 材 性 课 程 资 源 以往 的语 文 教 学 , 以系 统 传 授 学 科 知 识 的 严 谨 性 而 成 为 一 大 特 的重 要 载 体 , 且 自身 首 先 是 语 文 课 程 实 施 的基 本 条 件 性 资 源 。在 语 而 点 , 同时 也 难 免 唯 知 主 义 倾 向 的抬 头 , 端 者 甚 至 使 原 本 内涵 丰 富 、 文 课 程 日益 走 向开 放 性 、 成 性 和 创 造 性 的基 本 趋 势 下 , 师 要 建 构 这 极 生 教 品位 高 雅 的母 语 课 程 异 化 为 以 复 制 系 统 知 识 为 目的 的 流 水 型 作 业 。 崭 新 的语 文 课 程 价 值 观 , 以 激 发 学 生 超 越 语 文 知 识 之 上 的 智 慧 、 即 灵 这 种 机 械 化 和 程 式 化 的操 作 过 程 , 方 面 将 浑 然 天 成 的 美 文 , 解 成 感 、 情 和 创 造 性 生 命 活 力 为 课 程 的 价 值 追 求 。 破 语 文 知 识 体 系 的 一 肢 激 突 时 代 背 景 、 心 思 想 、 落 大 意 和 写 作 特 点 这 若 干大 块 的 “ 粮 ”, 心 束 缚 , 展 学 生 洋 溢 着 灵 气 和 才 情 的 个 性化 言语 能 力 。 中 段 粗 用 发 良苦 地 灌 输 给 待 哺 “ 粮 ” 精 的学 生 ; 一方 面 脱 离语 境 而孤 立 和 片 面 地 另 串连 语 修 逻 文 知 识 线 , 知 识 难 以为 学 习 主 体 有 目 的 、 意 义 地 建 构 。 使 有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摘要:自从实施新课程改革之后,作为教师在积极地参与这场课程改革的同时,应该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
所有这些对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教学实践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促使教师在对传统教师角色进行重新定位上作出回应。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角色转变一、语文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
学生不是知识的接受器,教师也不是输出系统,而只是引导者,学生与教师处在平等的地位上,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实现了由接纳知识的容器向学习、探求、自主发展的主要角色转变。
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重在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有兴趣地积极进行询问、探究,找到答案,在原有的基础上达到扩展,从而产生新的驱动力。
所以教师一定要努力转变观念,与时代同步,使语文教学研究和改革深入地发展下去。
二、语文教师传统角色的反思1.教师是蜡烛。
有人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形容教师。
一方面,它体现了教师职业的无私奉献精神;另一方面它反映了一种重要的师生关系,即生重于师。
事实上教师不仅要照亮别人也要照亮自己,教师也有自己的生命,需要与学生教学相长,需要发展和完善自我。
2.教师是园丁。
学生是种子或者禾苗,有自己的发展的可能性;教师是农艺师,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一定的环境,为学生的成长而浇水、施肥、拔草、松土。
它重视学生的生长性,考虑到了学生的发展和共同规律,也考虑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3.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隐喻包含了十分丰富的内涵。
一方面,它表明教师从事的是一种非常崇高的职业,塑造学生的灵魂,教师不仅是向学生灌输知识和能力,而且注重学生心灵的发展;另一方面,工程师似乎暗示了一种固定、统一的质量标准,学生是按照一种整齐划一的规格批量生产出来的产品。
三、新形势下的新课程理念更适合学生的发展1.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与语文教学改革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与语文教学改革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无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教育现代化的需要,需要进行相关的教学改革。
在语文课程基本理念下,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通过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在此过程中加强阅读和写作等方面的指导,进而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综合水平。
因此,教师应该认识到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采取这些措施予以改革和完善,从而更好地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效果。
一、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探析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积极地倡导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中,教师就应该结合这些基本理念进行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深入渗透这些理念。
二、语文课程基本理念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一)启发学生主体意识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努力构建开放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等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引领下,教师应该积极创设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范围,在此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传统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上课比较严肃、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课堂环境和氛围也显得比较枯燥和乏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心理压力,自然无法催生出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运用多媒体创设出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想、敢问、敢说、敢质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出相关问题,并让他们在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中解决这些问题;同时针对一些故事性强的课文,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编排课本剧进行相关表演。
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的一文中,这是一篇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的文言文,讲述了战国时期刺客荆轲不惧生死、刺杀秦王的悲壮历史故事,深刻反映了当时各国政治与实力情况,体现了一种重义轻生和勇于牺牲的精神。
谈谈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师的角色转变
谈谈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师的角色转变摘要:语文课程理念的一系列重要更新,要求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语文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综合素质,教师角色相应作出深刻的转变。
即由课程知识体系的灌输者转变成为课堂教学的对话者,由教材实施者转变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由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由课程学习成绩的评价者转变成为课程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
关键词:新理念语文课程语文教师教师角色转变当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茶地进行。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以其崭新的理念突出了语文教育对于每位学生的发展,乃至民族复兴的重大作用。
语文课程理念的一系列重要更新,不仅要求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综合素质,而且热切呼唤着教师角色相应作出深刻的转变。
那么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语文教师,面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应该怎样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以多重身份、多重角色身体力行地体现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呢?一、由课程知识体系的灌输者转变成为课堂教学的对话者传统的学校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师是作为知识的化身而进行单向的知识灌输,以往的语文教学,以系统传授学科知识为主要目的,有的教师甚至使原本内涵丰富、语言优美、品位高雅的母语课程异化为以复制系统知识为目的的流水型作业。
这种机械化和程式化的操作过程,一方面将浑然天成的美文,肢解成时代背景、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和写作特点这若干大块的“粗粮”,用心良苦地灌输给待哺“精粮”的学生;另一方面脱离语境而孤立和片面地串连语修逻文知识线,使知识难以为学习主体有目的、有意义地建构。
这种大工业生产式的语文课程,难以适应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的素质教育。
“对话”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
现在,新课标确认语文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就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及其对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的选择,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把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思想和做法。
语文课程理念的创新与教师角色的转换
语文课程理念的创新与教师角色的转换作者:彭光英来源:《速读·上旬》2014年第05期面对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的挑战,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
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具体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改革的理念,为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绘制出一幅宏伟蓝图。
一、关于语文课程理念的创新1.语文课程性质的创新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基本属性,它是决定语文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根本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的理念提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所谓的“人文性”是指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人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
因此,语文教育是“人文化成”的过程。
2.课程目标方面的创新新课程标准从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和不同侧面提出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体包括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潜力。
3.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激活《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有鉴于此,课程标准引导师生走出“以课堂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的误区,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
4. 课程评价的创新课程评价是课程改革的核心。
语文课程标准主张发展性评价观,体现质性评价的基本理念。
就评价目的而言,从过度偏重甄别和选拔转向有效地促进学生个体的可持续发展。
就评价维度而言,从单纯的知识体系和能力训练点转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的综合,最终指向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
就评价方法而言,从单一的终端评价转向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兼顾,从烦琐化的定量评价转向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结合。
论语文课程理念的创新与教师角色的转换
论语文课程理念的创新与教师角色的转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语文课程性质观、语文课程目标观、语文课程内容观、语文课程资源观和语文课程评判观五个方面都有深刻创新,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角色进行历史性转换,即由课程知识体系的灌输者而成为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者,由教科书的被动使用者而成为新课程的塑造者,由课程成绩的裁判者而成为课程学习和进展的鼓舞者。
:语文课程;理念创新;教师角色转换全球化进程给中国教育带来了严肃的挑战。
在现在代背景下,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格外令人关注。
其中,近年来毁誉参半的语文课程,以其凸显自身个性活力的崭新理念而走在课程改革的前沿。
解读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1],深感字里行间内蕴丰富、新意迭出。
它积淀着几代语文教育工作者对现代母语课程的曲折探求和深沉摸索,充满着科学理性与人文主义精神相辉映的专门风采。
一、关于语文课程理念的创新至今还慎重地标注为“实验稿”的那个语文课程标准,事实上早在20 21年即已正式启动研制工作。
2021年先行出台的《全日制一般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尽管只是一个过渡性文件,但已在语文课程的差不多理念方面较前有了一定的突破。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正是此后在广泛征求各方面专家、学者、教师乃至企业界高层领导意见的基础上而逐步形成和完善的,与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更具有开拓性和完整性,顺应国际母语教育改革的宏观趋势和素养教育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观的创新要紧表达在对课程特点的准确界定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差不多特点。
”那个地点融入了语文教育界通过长期探究而达成的一种共识,为语文课程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施作出了理性的定位。
正是由于对语文课程性质全方位的、内蕴丰富的定位,进而才形成了囊括工具性知识、技能和人文精神、道德情操及个性风采的课程新概念“语文素养”。
那个新概念,标志着语文课程的一种理想境域。
试论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师角色
试论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师角色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和改革。
语文教师的角色相应也要作出深刻的转换。
那么,在语文新课标理念下,语文教师该如何定位呢?一、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语文新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到实施方法,乃至评价策略都有了重大变化。
如何适应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在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的指令性课程范式中,语文教师过度偏重于执行教学计划,而追求语文课的基本性和共性,以致自己的教学个性、教学特色的偏废,进而抑制了个人语文教学创造力的发挥。
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已经更新,从而也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转换自己的角色。
1.语文课程目标树立了“以人为本”的观念语文新课程标准更新了教育观念,从“以知识为本”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言语能力、思维能力和情意要素的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如何主动建构与文本、与教师之间平等的对话关系,强调语文教师如何尊重学习主体的生命体验和个性选择。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对固定的语文知识、课标降低了要求而着眼于能力的培养。
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和修辞知识教学。
这种语文课程理念的重大变革使语文教师在课程目标展开中必然会遇到非预期性和非计划性的因素。
这些因素与具体的教学情境相整合,使语文课程目标不断衍化和出新。
2.语文课程内容的自主性对语文课程内容的封闭主义和孤立主义倾向的全面矫正,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新课标要求“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
”这样,对语文教材内容的教学自主性大大增强了。
而另一方面,新课程标准要求广泛地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摘要:本文作者作为一名偏远地区的中学老师,反思了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师的角色转变问题。
文章围绕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师角色的转换两个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关键词:新课程;基本理念;语文教师;角色转换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3)11-0000-01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不仅受到国外教育形势的影响,而且受到国内新课程改革的影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焦点。
这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步骤。
作为新疆库车县第二中学的一名普普通通的语文教师,我认真研读了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并深刻的感受到了字里行间蕴含的真理以及语文课程理念的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开始反思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师的角色转变问题,并进行了深入剖析。
围绕这个内容我想谈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二是新课程标准理念环境下的教师角色的转换。
一、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基础语文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理念,是语文教育改革的创新和发展。
新课程理念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课程目标观、课程内容观、课程结构观、课程资源观、、课程评价观。
具体分析如下:(一)课程目标观创新。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基础教育课程培养目标过分注重全面化,片面追求平均化和一统化,重知识轻实践、重继承轻批判,甚至存在着严重的社会政治本位的倾向,缺乏知识的创新和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变化,教育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然而长期的流水线式的教育方式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为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特别强调:“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注重实践能力,发展创新精神,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
(二)课程内容观创新。
课程内容的创新与整合历来是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我国传统的教育课程内容往往局限于全国通用的教科书,并且往往具有统一的教学方案,甚至连教学进度都必须一致,这就忽视了学生的地区差异性和层次性,实际封锁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也束缚了教师的创造性,最终导致了教师和学生都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
试论语文课程理念的创新与教师角色的转换论文
试论语文课程理念的创新与教师角色的转换论文试论语文课程理念的创新与教师角色的转换论文论文关键词:语文课程理念创新教师角色转换论文摘要:语文课程理念的一系列重要更新,热切呼唤着教师角色相应做出深刻的转换。
这种转换是教师伴随着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质性推进和现代语文课程的新成长而发生的,是教师面向教育未来的发展性建构。
这就需要首先理性地审视和反思语文教师的传统角色,使之逐步从所谓传道授业解感之权威向与新课程同步成熟的“平等者中的首席”作根本位移。
换言之,语文教师要在新的课程环境下重新塑造自己并界定角色职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经过多年广泛论证和反复实验,终于出台。
这一指导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领性文件,集中体现了课程理念的创新,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纲要》对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的标准、课程的评价、课程的管理、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教学过程、教材的开发与管理、教师的培养与培训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
新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熟悉新课程标准应当是语文教学的前置条件,每个语文教师都要认真学习领会,并自始至终予以贯彻落实。
同时,要搞好新教材通研,熟悉新教材,用好新教材,以达到语文课程理念的创新。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广实施,语文教师在教育舞台上的历史定位发生变迁,语文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以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为基础重新建立新的教学方式,成为一名开放型教师,实现语文教育的价值。
新课程向广大语文老师提出了新的思考、新的挑战,所以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的转换很有必要。
一、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具备先进、明晰的教学思想新一轮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换,而教师教育观念的转换,主要在于如何看待学生主体地位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良好语文习惯的培养者、信息的提供者、意义的建构者、学习的帮助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与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一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这一表述既是改革开放多年来语文课改关于语文课程性质地位探索的正确结论,更是我们当今语文教学的指导方针,体现了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必然要求。
语文素养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组成的动态系统,包括听说读写等显形言语行为;语文知识、言语技能、语文感悟等知识技能方面的因素;动机、情感、态度、意志等心理因素;言语主体的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知识积累、智力水平、人格个性以及语言环境等言语行为的背景因素。
它是方方面面的文化知识和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积淀融合形成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综合素质。
因此,语文素养的养成过程是一个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相长互生的过程,它需要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来整体推进,全面发展。
(一)“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新课程要培养的不是个别精英学生,而是关注每一个学生,面向全体学生。
每一位学生的出生背景、智力水平、生活经历都不可能完全一样,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就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树立新的学生观,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和个性,有高度的责任心。
责任心是教师拼搏奋斗的动力和事业成功的保证,责任心也是教师实现自身价值、追求人生幸福的最现实和最可靠的途径。
以责任心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
教师要热爱本职工作,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重视“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培养学生创造和思维力,开放课堂,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每一个学生都蕴含着等待开发的潜能,是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教师必须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改变过去灌输式的教师中心教学模式,将目光转向学生,形成课堂教学的对话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面向每一个活生生的学生,用教育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适应每一个孩子的发展。
(二)“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但以往的语文教学,往往流于知识教学,知识教学成了课堂的主宰。
教师津津乐道的是知识的灌输,学生孜孜以求的只是简单的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知识背后所包含的极为丰富的情感、意志和发现知识的热情,使得语文课程中道德的陶冶、审美的愉悦和人性的阐扬,被弃置在了一边。
教师要用文质兼美的文章,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锤炼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使每个学生都有理想、有追求。
(三)“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是教育工作的一切。
”教师的榜样具有如此大的感召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严以律己。
以崇高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形象,对学生形成一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感召力。
教师要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质,首先必须塑造自己的美好心灵。
在学生眼里,教师是“智慧的化身”、“行动的榜样”。
通过语文教学,应当在丰富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促成学生的和谐发展。
二新课程标准沿袭了2000年大纲的提法,立足于语言和文化的层面,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的提法则是首次写进课程标准之中。
新课程标准在捍卫语文课程工具性的同时,突出了人文性,旨在通过人文学科本身所独具特色的价值理性和方法去引导语文教学,来充分挖掘课文中的各种人文资源,即语文学科不仅仅要教育学生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方法,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提高文化修养和品位,塑造文明、开放、民主、进步的具有民族特点的人文精神。
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人文精神作为教育的灵魂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最重要的最现实的人文科学,就是认同先民的心声,体验他们的意志,接受他们灵魂呐喊、生命拼搏的同化。
(一)“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那么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把握“人文性”呢?第一,教师要准确理解人文教育的内涵。
语文学习不再是单纯狭义上的学习,而是在学习语文的基础上,熏陶人的情感、性格、人格,培养人的同情心和正义感。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导向,关注人类本身的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存亡,关注自然的变化。
提倡理解和尊重民族文化和外国文化。
教师在实际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因为它们是最重要的人文素养。
要在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第二,教师要恰当使用人文教育的方法。
教师在语文教育中如何恰到好处地使用人文教育的方法,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每个学生对所学的课文以及各种社会现象、自然现象的理解也是不尽相同的,这是客观存在的。
也正是由于这种反应的多元化,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内涵才能真正得以被挖掘和拓展;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形成与语文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
教师在认识这一客观现实的基础上,一定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并予以充分肯定和支持。
(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将新课程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把学生从课程领入社会生活的实践之中。
一方面可以拓展课程时空,使学习不再仅仅指一堂课所学的内容,它打开了学生的视野,穿越时空的隧道,把过去、现在、未来的有关知识浓缩在一起,供学生采摘,它跨过地域的界碑,让学生占有人类的全部精神财富。
另一方面,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了解人不但活着,而且知道人应该怎样活着,使他们在与世界的沟通中感受生命的崇高,使精神世界日益丰富起来。
(三)“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语言文字是客观事物的符号,人们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物必须借助于语言符号。
但除了它的客观性外,更重要的是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这是语文作为工具的显著特点之一。
它是诉诸情感的,是一种既具有理性而又具感性的学科。
语文是传递信息的载体,学习语文的直接目的就是要求学生能正确地、熟练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并能够运用这些语言文字表达丰富的人文性内容。
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能够体现语文学习特点的规律的训练,如熟读成颂、多读多写等等,训练过程的教师指导要着眼于揭示规律,教授具体方法,使学生在教师点拨下能够自己理解课文、感悟文章结构、语言的精妙,从中获得文化熏陶。
三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主要是就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主客体关系而言,即把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一个观念,即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而不是什么都在学生之上的传统师者形象。
在课堂上,每一个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教师必须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改变过去灌输式的教师中心教学模式,将目光转向学生,形成课堂教学的对话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合作”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要在交往和对话中实现,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与审美过程。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
“探究”就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思考,去提出问题,去寻找答案。
它并不是一项课外活动,而是在教学过程中一贯的态度。
探究的目的并不是要学生完成什么课题,而是在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从而我们可以得知,新课程标准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他们分工合作,勇于承担责任,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善于取长补短,得到成功的满足与喜悦。
事实证明,这样的课才是真正有效的,能使学生学会学习。
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愉快、满足,学习成了他们真正的享受。
(一)“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和传统观念不同的是,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是旁观者,更不要做局外人。
教师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这是传统语文教育从未涉及的内容。
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不是为了考试。
而是为了人生。
”当语文评论开始转向对学生个性的尊重时,语文教学也应该有相应的变化。
首先,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不能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容器,不能预设一个个圈套(问题),让同学往里钻,应该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
阅读教学中,不能用所谓的正确的标准的答案来取代学生的感受,统一学生的理解,束缚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的个性,以至阻碍、窒息了学生的创造。
因此,在课堂上,即使学生的回答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教师切忌一棍子打死,应当热情地鼓励、引导,用心去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
教师不仅在教学生,而且向学生展示了一种虚心诚恳、民主宽容的人格风范。
其次,学生独特的理解,对教师的教师理念、教师方式和文化积淀无疑是一个挑战。
因此,教师比过去更累,课前尽管想了很多问题,看了很多资料,但不管怎样准备,上课也难免要碰到问题。
而有些问题,学生讲得头头是道,让其他同学心悦诚服,然而这个观点和书上参考答案相违背,和老师预想的不一致。
现在的学生思考问题深入、尖锐,你不得不绷紧思维这根弦,逼迫自己不敢松懈,必须继续读书,终身学习,不断地发展充实,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