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暮光之城》看吸血鬼文化

合集下载

从电影《暮光之城》看吸血鬼文化

从电影《暮光之城》看吸血鬼文化

61MOVIE REVIEW 电影评介2015年第23期电影《暮光之城》剧照【作者简介】郑 立,女,河北衡水人,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教学与英美文学方向研究;王治国,男,内蒙古乌兰察布人,天津师范大学博士后,南开大学翻译学博士,天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 导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OSU)东亚语言文学系访问学者,主要从事翻译学、英美文学方向研究。

从电影《暮光之城》看吸血鬼文化郑 立 王治国《暮光之城》系列电影在全球的上映,以其独有的恐怖浪漫主义特色获得了观众的好评,也让我们对西方吸血鬼文化产生了浓浓的兴趣。

关于吸血鬼的传说由来已久,在过去的数千年时间里吸血鬼故事一直流传于欧洲各地,对欧洲各国的思想文化的形成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同时在思想文化的影响的下,文学家们创作了众多以吸血鬼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到了19世纪末,关于吸血鬼的文学作品的更是层出不穷,从那以后吸血鬼文化就已经根深蒂固的渗入西方民众的思想文化当中。

2008年11月21日,由著名女导演凯瑟琳·哈德威克执导的《暮光之城:暮色》在美上映,该片以7500万的北美票房位居榜首的同时,也让吸血鬼在好莱坞沉寂了十多年以后又一次吸引了全世界观众的瞩目。

一、《暮光之城》系列电影《暮光之城》系列电影是由美国著名作家斯提芬妮·梅尔所撰写的恐怖主义浪漫小说《暮光之城》改编而成,分别有《暮色》《新月》《月食》和《破晓》这四部。

据说小说《暮光之城》的灵感来源于作者提芬妮·梅尔的一个梦,从这以后提芬妮·梅尔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创作出了《暮光之城》系列小说,并一次一次地获得了读者好评。

2008年小说《暮光之城》被拍成了电影《暮光之城》,该片将现代浪漫主义的爱情观融入到魔幻的吸血鬼故事当中,将纯真的爱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暮光之城》系列电影讲述了人类女孩儿伊莎贝拉·斯旺和吸血鬼爱德华·卡伦这一对人类与吸血鬼恋人的爱情故事。

【doc】《暮光之城》系列中吸血鬼与狼人对决背后的种族歧视

【doc】《暮光之城》系列中吸血鬼与狼人对决背后的种族歧视

《暮光之城》系列中吸血鬼与狼人对决背后的种族歧视风格与特色/MOVIELITERATURE曼垦暮光之城系列中吸血鬼与狼人对决背后的种族歧视■曹亚峰(山东女子学院,山东济南250002)[摘要]《暮光之城》和《暮光之城Ⅱ——新月》中的吸血鬼形象有了超越性的变化,更确切地说是越来越偶像化.影片中吸血鬼和狼人以爱情的名义再次延续了传统的对决状态并以吸血鬼的胜利而告终.但贝拉最终选择了吸血鬼爱德华并非仅仅出于爱情,这也是一次肤色之选.隐藏于这魔幻爱情外衣背后的,是西方人内心深处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观念.[关键词]吸血鬼;狼人;二元对立;种族歧视《暮光之城》(以下简称《暮》)和《暮光之城Ⅱ——新月》中演绎的爱情,浪漫,神秘,唯美又甜蜜,就像深邃夜幕下闪烁的星光,穿透黑暗,散发出诱人又令人战栗的光彩.这种魅惑,是以人类女孩贝拉在吸血鬼和狼人中的选择完成的.这种选择,以爱情的名义使吸血鬼在对狼人的对决中获得了胜利.然而,贝拉的选择折射出的是低垂夜幕后隐藏的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观念.一,《暮》系列中吸血鬼形象解析吸血鬼,西方传统文化中地位最特殊的魔怪.他不是神,永世不可进入天堂;不是魔鬼,不以地狱为家;不是精灵,没有心跳,没有灵魂.然而,他们却如此神秘,诱人:永生不死,高贵俊美,天赋异能.历史悠久的吸血鬼文化借助影像世界终于得以进一步的演化,虽然人们依然经常将吸血鬼同恐怖联系在一起,但以此为题材的影片并没有千篇一律,吸血鬼的形象被成功地进行了多角度的深度开掘.(一)影像世界中吸血鬼形象的进化人们第一次在影像世界中感知吸血鬼是在1922年德国导演茂瑙拍摄的吸血鬼奠基之作《诺斯费拉图》.在这部影片中,几乎保留了传说中吸血鬼的全部外貌和性情特征:苍白的脸,耸肩弯背,尖耳朵,眼眶深凹,干枯的手,尖锐的指甲.诺斯费拉图要睡在棺材里,惧怕阳光又嗜血成性.影片获得了空前的成功,甚至作为吸血鬼电影的经典符号被以后的吸血鬼电影无数次地借鉴和引用.1931年,陶德?布朗宁执导的《德古拉》虽然依然描绘了一个嗜血成性的吸血鬼,但在在外形上却演变成为一个举止高雅的伯爵.从此,吸血鬼开始表里不一,他们开始拥有高贵的身份,迷人的微笑,但内心依然邪恶无比.吸血鬼影片主题的突变是从着名的《惊情四百年》开始的,用唯美来形容它一点儿也不过分.影片彻底地以爱情的名义改写了吸血鬼的形象.在这里,愤怒,背叛上帝,拒绝救赎,徘徊在永无止境的黑暗中……一切的根源都在于失去爱人的绝望.爱情第一次在吸血鬼电影中成了主题, 它超越了生死,超越了一切可望而不可即的事物!而此后,《夜访吸血鬼》《黑夜传说》系列等吸血鬼电影,主题都获得了多角度的开掘,恐怖因素渐渐退去,吸血鬼们大都容貌俊美,气度非凡,但他们依然保留着渴望鲜血,惧怕阳光等传统本质.(二)《暮》系列中吸血鬼形象的偶像化升华爱情魔幻片《暮》系列中的吸血鬼形象有了超越性的变化,更确切地说是越来越偶像化.1.不惧怕阳光,不隐匿踪迹.为了让人类女孩和吸血鬼男孩的爱情得以顺利进行,《暮》系列以最大的可能性扩大了吸血鬼的活动范围:不再只隐藏于夜色间.他们可以在阴雨天气自由行走于人群中,能拥有和人类一样的生活而不被察觉.他们躲避开灿烂阳光的理由也并非是阳光能使他们顷刻间灰飞烟灭,只是阳光下钻石般闪闪发亮的皮肤会使他们暴露身份而已.而贝拉看着爱德华闪亮的皮肤却感慨那美丽得让人炫目.2.抵制鲜血的诱惑,医病救人.传统的吸血鬼电影中,吸血鬼对人类鲜血的吸食总是罪恶的,而在《暮》中,库伦家族只吸食动物的鲜血,被称为"素食者".更重要的是,卡莱尔将艾斯米,爱德华等变为吸血鬼不是摧毁,而是拯救.爱德华即将死于西班牙流感,卡莱尔忍受着自身的痛苦将他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并给了他永生.这就使得卡莱尔对人类的咬食成了一种义举,一如卡莱尔在人群中的身份是救死扶伤的医生.因此,影片不仅延续了吸血鬼外表英俊,贵族气质,天赋异能的影像传统,而且最大可能地拥有了正常人的生活,并会在允许的范围内医病救人.终于,吸血鬼们再次做到了表里如一,就像人们仰望的偶像,是非常完美的内外统一.至此,才可能会引发一场浪漫,神秘,诱人的爱情!二,《暮》系列中狼人形象解析(一)传统影像世界中吸血鬼和狼人的二元对立狼人的传说,和吸血鬼同样的悠久.人们相信狼人会在月圆之夜兽化成狂狼,嗜食生肉和鲜血.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影像世界中,和越来越完美的吸血鬼相对,狼人的形象一直是作为对立面出现的.影像的世界,视觉是第一要素.因此,首先在形象上,狼人站在了吸血鬼的对立面.他们没有城堡,也不可能衣冠楚楚.狼人通常生活在下水道或丛林中,衣衫褴褛,语言粗俗.《黑夜传说》中,赛琳娜第一次发现狼人的踪迹就是在地道中,狼人们正在粗暴地自我争斗.大部分影片都垦垦M0VIELITERATURE/风格与特色强调了狼人的狼性而非人性,在月圆之夜,狼人会狂性大发,甚至会伤及最亲密的人.这一点使他们注定要远离自己所爱的人.这些和居住在城堡,俊美优雅,组织严密的吸血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当吸血鬼和狼人一起出现的时候,往往会形成主人——奴仆,奴役——反抗的二元对立,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平等的抗争.《黑夜传说》系列将这种对立演绎得非常到位.影片一开始就宣称狼人是吸血鬼的奴隶,并因狼人的背叛而展开了一场历经千年的猎杀.虽然第二部展现狼人和吸血鬼有着共同的祖先,但狼人还是被塑造成了没有自制力,滥杀无辜的野兽,最终被封存.同时,狼人在影片中因具有超能力而成为吸血鬼的劲敌.《范海辛》中,范海辛最终借助狼性战胜了吸血鬼,但影片并没有强调范海辛成为一个狼人.而《黑夜传说》中的迈克,在变成狼人后拥有了同吸血鬼抗争的资本,但充当迈克拯救者的却是吸血鬼赛琳娜.可见,吸血鬼对于狼人,总是有着明显的优势. (二)《暮》系列中狼人形象的矛盾传承《暮》系列依然延续了传统影像世界吸血鬼和狼人对立的传统.当库伦家族成员出现在镜头中的时候,是如此的高不可攀.他们开名车,衣着得体,举止言谈中处处显露着优越感.而周围的人,正如贝拉的同学安吉拉的一句"或许(库伦家族)会收养我",是以一种羡慕的目光看着他们.而影片中的狼人男孩们,形象显然非常矛盾.影片是一部以青少年为主体观众,以爱情为主题的影片,因此同样选择了相貌还算俊美的演员出演狼人主角雅各布.他率真,勇敢,甚至比起吸血鬼来说,他更真实.他心灵手巧,帮贝拉修好了汽车,改装了摩托车.但和王子般的爱德华相比,狼人男孩们还是处于明显的劣势.狼人男孩们聚集行动的时候,赤裸着上身,双脚泥泞,互相之问的举止也很难称之为高雅.更重要的是他们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 甚至会伤及最爱的人.狼人首领山姆就曾因愤怒而伤了未婚妻艾米丽的脸,这些无疑继承了传统的狼人粗野,无理性的形象特点,比起单纯偶像化的库伦家族,狼人男孩们的形象显然矛盾了很多.贝拉的选择——肤色之选《新月》再一次将吸血鬼和狼人集合在同一部影片中, 而狼人也再一次站在了吸血鬼的对立面:他们警惕着违反盟约的吸血鬼,随时准备猎杀他们.但这一次,吸血鬼和狼人的较量,是以贝拉的爱情选择来决定胜负的.虽然影片将吸血鬼库伦家族特别是爱德华进一步偶像化,但雅各布似乎应该是贝拉最好的选择.比起贵族般的吸血鬼,雅各布来得更自然,亲切.贝拉和他有童年的记忆,连贝拉自己都承认雅各布"如此特别,像太阳一样温暖".选择雅各布,贝拉依然是人类女孩贝拉,可以走在阳光下过正常的生活;选择爱德华,贝拉就要成为放弃灵魂的吸血鬼,只能在阴雨天气出现在人群中.但当贝拉将变身为狼的雅各布和同样愤怒的爱德华挡开的时候,贝拉依然选择了爱德华.贝拉的选择,并不仅仅是因为爱情.《暮》中的狼人男孩,与以往的狼人不同,他们有了种族身份指认——奎鲁特人.奎鲁特人,美洲土着人,古老印第安人的一个分支,居住在自己的保留地.这一种族的指认绝非偶然.印第安人本身的确有深厚的狼文化,他们认同狼的团结,忠诚和勇敢.但欧洲殖民者却武断地将自己对狼的曲解和恐惧附会在印第安人身上.欧洲人的祖先.是游牧民族,他们对于狼的恐惧十分深远,可以说已经形成了集体无意识.在最初踏上美洲这块土地的时候,作为殖民者身份的他们,带着强烈的文明优越感,"以欧洲基督教徒的身份……把对美洲的侵略合法化".…在欧洲殖民者眼里,美洲的土着民族印第安人是野蛮的异教徒,在企图同化甚至灭绝印第安人的同时,也企图在想象和文本中歪曲他们.直至今天,印第安人的生存现状也并不乐观.在200多个保留地中,大多都土地贫瘠,只有在一些发现矿产资源的保留地中印第安人生活得到了改善,但同时又遇到难以获得政府批准转租土地的限制.使得"印第安人离开土地十分困难同时又难以摆脱贫困."而种族歧视的观念也依然存在于大多数美国人心中且根深蒂固.因此,透过《暮》系列中爱情的表象,我们看到,贝拉的选择,不是出于爱情,而是潜意识中对肤色的选择.《暮》中雅各布在海边给贝拉讲了奎鲁特人的祖先和库伦家族的盟约:如果库伦家族不在奎鲁特人的保留地狩猎, 奎鲁特人将不会把库伦家族成员是吸血鬼的秘密告诉白人. 在这里,雅各布将库伦家族归为"pMe~ce".他们自己和库伦家族的根本不同并不是狼人和吸血鬼,而是印第安人和白人.传统吸血鬼和狼人的二元对立:主人——奴仆,在这里被白人——印第安人取代.影片中,吸血鬼和狼人交锋的时候,种族歧视显而易见.例如,爱丽丝探望失恋的贝拉,疑问贝拉身上为什么有狗的味道.当看见雅各布的时候,爱丽丝也是出言不逊,侮辱性的语言惹怒了雅各布.在她们眼里,狼人只是和狗一样的畜类而已.横在贝拉和雅各布之间的这道种族之墙到底有多坚固?贝拉站在雅各布面前说出了"我爱你",但还是转身站在了爱德华身边.虽然我们不知道《暮》第三部是否遵守小说的结局,但在《暮光之城Ⅱ——新月》中,影片至少积极暗示了贝拉可以变为吸血鬼和爱德华在一起,正如爱德华以前是人类男孩而后转变为吸血鬼一样.贝拉和爱德华之间的距离,只是一个转变之吻.他们自始至终都是白人.而雅各布和贝拉呢?雅各布之所以是狼人,并不是意外的转变.正如雅各布自己所说,那是他命中注定的,是流淌于他身体里的奎鲁特人祖先的血决定的.也就是说,他以前就和贝拉不同,而以后,贝拉也没有机会和途径追随他而去.影像世界中的吸血鬼和狼人,在无数次的对决之后在爱情的两端再次以吸血鬼的胜利而告终.这一次的胜利,尽管穿了魔幻爱情的外衣,仍然折射出了西方人内心深处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观念.【参考文献][1]埃默里?埃利奥特.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M].朱通伯,等译.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2]JamesH.Cox,AllThisWaterImageryMustMeanSomething: ThomasKing'SRevisionsofNarrativesofDominationandConquestin- GreenGrass,RunningWater[J].AmericanIndmnQM,2OOO(02). [3]马戎.美国的种族与少数民族问题[J].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o1).[作者简介]曹亚峰(1976一),女,山东济南人,文艺学硕士,山东女子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影视文化批评.。

[暮光,之城,西方文化,其他论文文档]《暮光之城》中的西方文化隐喻

[暮光,之城,西方文化,其他论文文档]《暮光之城》中的西方文化隐喻

《暮光之城》中的西方文化隐喻[摘要]�《暮光之城》巨大成功的背后隐含着深刻的西方文化隐喻。

作品以“火与冰”的意象奠定了创作的核心内涵、代表欲望与理性的对抗以及两者最终达到的平衡;并通过构建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纯爱故事,倡导了一种具有古典色彩的情感观念;小说还与诸多文学经典在结构、内容与主题上具有互文关系,从而继承和延续了西方文学的创作传统。

[关键词]�《暮光之城》;火与冰;纯爱小说;互文性一、火与冰:欲望与理性的对抗第三部《月食》的开端引用了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一首短诗《火与冰》:“有人说世界将毁灭于火,/有人说毁灭于冰。

/根据我对于欲望的体验,/我同意毁灭于火的观点。

/但如果它必须毁灭两次,/则我想我对于恨有足够的认识/可以说在破坏一方面,冰/也同样伟大,/且能够胜任。

”[2]1诗中比较了火与冰这两个极具毁灭性的力量,阐明世界毁灭于火或是冰的可能。

这首诗实际奠定了整个创作的核心内涵。

表面看,小说中的“冰”喻指身体冰冷的吸血鬼爱德华,“火”喻指体温灼热的狼人雅各布,两者本是天敌,却都深爱人类的贝拉。

爱德华虽属血族,却坚强地克制着对贝拉血的渴望。

两个人经历了炼狱般的抉择,最终“愚蠢”的羔羊与“暴虐”的狮子热烈相爱。

雅各布则代表贝拉对人世的牵绊,对她“如此特别,像太阳一样温暖”[3]。

他阳光般的力量守护着贝拉,但冲动的行为也可能把结伴永世的承诺压垮。

冰与火的矛盾不可调和,两种力量都将置脆弱的人类于死地。

若从深层意义上解析“火与冰”的含义,也可将其理解为西方文学的永恒主题——欲望与理性的斗争:火象征激情与欲望,而冰象征理性与冷静。

吸血鬼对血无法控制的本能像火一样,狼人的火爆性格也具有火的危险,如果这些不以理性控制就会带来毁灭,因此需以“冰”的方式去处事。

然而冰也并不完美,它的另一面象征仇恨与阴险,如血族与狼人之间的世仇;又如维多利亚组建“吸血鬼新生儿军队”的可怕报复。

这种生活方式也会将一切毁灭;事物本身不具有情感,而人的意志决定着事物的发展变化,于是每个人都须在理性约束与自我放纵中取得平衡。

从电影《暮光之城》系列看吸血鬼的正面形象

从电影《暮光之城》系列看吸血鬼的正面形象

从电影《暮光之城》系列看吸血鬼的正面形象刘娟贺红岩雷海峰山东华宇工学院基础部摘要:电影《暮光之城》第一部于2008年11月上映,之后陆续上映第二部、第三部及第四部,此电影系列由著名玄幻系列小说改编而成,讲述一个有关吸血鬼和平凡少女的爱情故事,男主人公是个“素食”吸血鬼,并与传统的吸血鬼进行正义的抗争,从而让我们对吸血鬼的形象耳目一新,本文以《暮光之城》系列影片,通过对吸血鬼文化的初步探究和对电影中主人公的对比介绍来简要说明吸血鬼形象的转变,及吸血鬼正面形象的树立。

关键词:《暮光之城》; 吸血鬼; 吸血鬼正面形象The Positive Image of Vampire from theMovie Twilight SeriesLIU Juan HE Hongyan LEI HaifengDepartment of Basic Courses, Shandong Huay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bstract: the movie Twilight is firstly released in November, 2008, and then the Twilight series of vampire movies have been in public. This movie is adapted by the famous fantasy series of novels which is about a vampire and ordinary girl's love story. A 17-year-old Isabella Swan is a smart and popular girl who met a mysterious classmate named Edward Cullen, then she found out Edward came from a "vegetarian" vampire family. By fighting with the traditional vampire for the justice, we refresh the image of the vampire. This passage just undertakes a general research of the vampire culture and briefly explains the vampire image transformation by comparison, all of which sets up the positive image of vampire.Keywords: Twilight; vampire; the positive image of vampire引言小说《暮光之城》系列,是美国女作家斯蒂芬妮·梅尔的力作。

从《惊情四百年》到《吸血鬼日记》看吸血鬼文化的发展

从《惊情四百年》到《吸血鬼日记》看吸血鬼文化的发展
当的第一 任妻子 。 因为追逐超 越亚 当的力量而离开 了他 。后 来亚 当与第二 任妻子 夏娃在一 起有 了亚 伯 、 隐两 个孩 子 。 该

吸血 鬼 的 诞 生 : “ ” “ ” 由 恨 到 爱
该隐 因为嫉妒 亚伯得 到 了上帝 的喜 爱而将 其杀 害 ,上帝将
他驱逐 到黑 暗的荒野 , 在荒野 之地 遇到 了莉莉 丝 , 莉丝 他 莉 将 自己的血 给该 隐喝 , 而唤醒 了该 隐的黑 暗力 量 , 回到 从 他
劳斯 的妈 妈利用 自己女 巫 的力 量 ,将 自己的家族 成员 都变 成 了长 寿且拥有 超强 能力 的吸血鬼 。尽管 吸血鬼 嗜血 的本 性 使他们 变得 残暴 , 杀害无 数无 辜的人来 满 足 自己的需要 ,
地位 . 长期 以来 都是很 多文学 作 品及 影视 作 品的主题 , 尤其 是 近几年 , 随着 美 国女 作家 斯蒂 芬妮 ・ 梅尔 的《 暮光 之城 》 系
“ 文化是文 化学 的一个分 支 。有着 丰富 而深邃 的 内 鬼 涵. 是伴 随着人类 文化 出现而 出现 , 人类历 史长 河 中的奇 是 特 的历史现象 。” 吸血鬼 文化则在 西方鬼神 文化 中 占有 重要
与狼 人为邻 , 睦相 处 2 和 0年。在 一个月 圆之夜 , 克劳斯带 着 最 小 的弟 弟去看 狼人 如何 变身 。为此 付 出的惨重代 价 是小 弟弟 被狼人夺 走 了生命 。为 了保 护家庭成员 的健 康长 寿 , 克
隐被认 为是吸血鬼 的祖先 。
个 噩耗 , 实是 个谣 言 , 传德 库 拉 已战死 疆 场 , 落成 其 疯 败 事实 。他 的妻子 伊莉 莎 白悲 痛欲绝 , 毅然选 择 了投河 自杀 。
灰 。一个谣 言被无数人 传说无数 次后 , 就成 了不得 不相信 的 班 师凯旋 的德库拉 只看 到 了妻 子的尸体 。牧师告诉德 库拉 , 伊 莉莎 白是 自杀 而死 的 , 照基督 教 的教义 , 的灵魂 不能 按 她 升入天 堂 , 只能堕入 地狱 。因此 他愤 怒地责 问上 帝 , 为什 么 他 一生都 为主而 战 , 最终却遭 到这种结 局 。他用长 矛刺穿 了

浅析暮光之城中的暴力美学(DOC)

浅析暮光之城中的暴力美学(DOC)

学年设计(论文) 题目:浅析《暮光之城》中的暴力美学学生姓名周莹莹学号201020940130专业班级广告1001分院(系)人文科学分院指导教师(职称)季靖(副教授)2013年6月诚信承诺书本人谨此承诺,本人所写学年设计(论文)均由本人独立撰写,无任何抄袭行为。

凡涉及他人的观点材料,均作了注释。

如出现抄袭或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情况,愿承担由此引起的任何责任,并接受相应的处分。

学生签名:年月日浅析暮光之城中的暴力美学【摘要】“暴力美学”一词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才出现的一个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暴力美学”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电影中,比如说好莱坞的吸血鬼电影《暮光之城》系列作品,对于西方的吸血鬼题材的电影。

本文主要是从暴力美学的定义,以及《暮色》中的暴力美学的表现形式,和让受众对暴力美学产生好感的生理和心理基础来进行探讨。

【关键词】暴力美学;电影;《暮光之城》目录1 绪论 (1)2暴力美学概说 (1)2.1什么是暴力 (2)2.2什么是暴力美学 (2)3 《暮色》中暴力美学的表现形式 (4)3.1动作场面的夸张化 (4)3.2镜头设计的浪漫化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价值追求的娱乐化 (5)3.2叙事情节的喜剧化 (5)3.2表达方式的风格化 (5)4 影片中暴力美学产生的生理和心理基础----------------------64.1生理原因——暴力是人类的动物性本能 (6)4.2心理原因——英雄情结 (6)结论 (8)参考文献 (8)1 绪论当刀剑,枪炮,鲜血,尖叫,恐惧等词汇和惊人的画面以华丽的姿态进入人们视野的时候,人们为它寻找了一个新的出路,那就是电影“暴力美学”。

“鬼怪故事”——中西鬼魂文化的交融《暮光之城》系列与《聊斋志

“鬼怪故事”——中西鬼魂文化的交融《暮光之城》系列与《聊斋志

写、 吸收 、 扩展 或在 总体 上 加 以改 造 的其 他 文本 之
( 1 ) 对 善恶 的理解 的互 文性 。 吸血 鬼是 欧洲传
说 中极为 重要 的一 个鬼 怪 。他起 源 于西 方 的宗 教 和文 学之 中 ,在西 方社 会 和 民众 之 间有 着 深厚 的 认识 基础 。 在 西方 漫长 的文化进 程 中 , 吸血鬼 与人
【 关 键 词 l《 暮光之城》 ; 《 聊 斋 志异 》 ; 互 文 性
中图分类号 : 1 0 6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 8 0 4 ( 0 2 0 1 4 ) 0 4 一 O 1 1 3 — 0 6


小 说 和 理 论 介 绍
1 . 小 说 介 绍
J i .2 n 01 4
V0 1 . 3 3 No . 4
“ 鬼怪故事 ”
中西鬼魂文化 的交 融
《 暮光之城》 系列 与《 聊斋志异》 的互文性
赵 妍
( 重庆 文理 学 院 外语 学院 ,重庆 永川 4 0 2 1 6 0 )
【 摘
要 】斯蒂芬妮 ・ 梅 尔书写的 小说《 暮光之城》 系列 , 自问世 以来连续创下 了出版佳 绩 , 并 赢得评论界及读 者的
以 吸血鬼 为 主角 的影 视作 品
也 频 频 出现 在 银 幕上 。《 暮》 系列 小说 无 疑是 最 成 功 的一部 作 品 , 小说 分 为 四
部, 《 暮色 》《 新 月 》《 月食 》《 破 晓》 。故 事讲 述 了一 个 叫伊 萨贝 拉 ・ 斯 旺 的普 通
在 中 国 民间也 流传 许 多关 于鬼 、 狐 的传说 , 其 中蒲松 龄 的 《 聊 斋 志异 》 在 思

《暮光之城》系列电影中哥特文化

《暮光之城》系列电影中哥特文化

《暮光之城》系列电影中哥特文化[摘要]欧洲的“哥特风”于20世纪初登陆被称为第七艺术的电影领域,在经历了曲折发展的百年历史后,哥特电影在当今世界影坛已然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自2009年《暮光之城》系列电影的首部影片上映以来,这一系列的影片便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巨大的轰动。

本文将在呈现哥特电影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聚焦《暮光之城》系列电影,以其中吸血鬼形象与狼人形象的分析为重点,解读其背后的哥特文化内涵[关键词]哥特电影;《暮光之城》;吸血鬼形象;狼人形象;哥特文化一、哥特电影与《暮光之城》在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的当下,哥特建筑、哥特文学、哥特音乐、哥特电影等哥特风格的艺术形式层出不穷,受到了全球各地文艺爱好者的关注和追捧,但哥特风格起源之初在欧洲却并未受到欢迎。

“哥特”一词最早是北欧部落的名称,受哥特部落的原生态特点影响,“哥特”被认为是野蛮、愚昧、恐怖、黑暗的代表。

哥特风格在艺术领域最初体现在建筑中,12世纪欧洲的教堂和城堡的建筑特点是尖顶、石壁、彩窗,其内部环境较为幽暗,虽然这一建筑风格的教堂和城堡在欧洲流行了多个世纪,但依然因其所营造的幽暗空间氛围而遭到业界人士的诟病。

当历史的车轮转至18世纪,浪漫主义的风潮在欧洲大陆上蔓延开来,哥特风格的建筑也成为反叛传统文化的代表。

随之而来的是哥特风格在艺术领域的首次兴盛,哥特文学便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主题极端、风格黑暗的哥特小说不�H涉及死亡、仇杀、虐待、变态等内容,还出现了吸血鬼等鬼怪形象,随着布朗、爱伦・坡、霍桑、华盛顿・欧文等著名文学家的哥特小说创作,哥特文学逐渐确立了自身在欧洲文坛的地位,一改往日的边缘化处境,甚至影响了欧洲音乐的发展,对于哥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成为艺术家们所关注的焦点欧洲的“哥特风”于20世纪初登陆被称为第七艺术的电影领域,1910年,首部改编自哥特小说的电影上映,讲述了吸血鬼德拉库拉的故事;1922年,吸血鬼德拉库拉的故事再次被翻拍,即由导演茂瑙执导的影片《诺斯费拉杜》,《诺斯费拉杜》不仅在欧洲引发巨大反响,还成功地进军美国好莱坞,直接影响了好莱坞哥特电影的产生与发展。

《暮光之城》中的吸血鬼文化探析

《暮光之城》中的吸血鬼文化探析

美国当代作家蒂芬妮 ・ 梅尔 2 0 0 5 年以来出版的 中寻找吸血鬼存在 的证据 ,并创造性地描绘了吸血 鬼的起源与历史 ,理清吸血鬼家族发展的脉络,吸 《 暮光之城》 系列小说 : 《 暮色》 《 新月》 《 月食》 《 破 血 鬼文化也 就在此时开始 正式形成 了 。 经面世 ,畅销不衰。2 0 0 8 年,改编 自《 暮光之城》 的第一部小说《 暮色》 的好莱坞青春爱情大片在北美 二、 《 暮光之城 》 中吸血鬼的新特征 上 映后 的第 一周 ,就 以 7 5 0 0万 票房稳 居北 美 电影 在 《 暮光之城 》之前 的文学作品中,吸血鬼 票房 冠 军 的宝 座 。这 部描绘 吸血 鬼与人类 的青春 爱 情 大片使 吸血 鬼在好 莱坞 沉寂 了十几年后 又再度 吸 的普遍特 征可概括 为终生 尝尽孤 独 、在欲 望 与 良知 中挣扎、从未体会过真正 的爱情。而 《 暮光之城 》 引全 世界人 们 的眼球 。 中吸血鬼 的新形 象则颠覆 了这一切 。 吸血鬼文化 的起 源 1 . 不再孤独——吸血鬼成为融人人类 的现代贵 吸 血鬼 ( v a m p i r e ) ,意思 是僵 尸 、吸取血 液 的 族 恶魔的意思 , 是西方世界里著名的魔怪。作为一个 在 《 暮光之城 》 中, 孤独并非像吞噬所有吸 和人类关系密切 的恶魔形象 ,它在开始的几百年的 血鬼那样使爱德华寻找同类 ,相反 ,孤独使爱德华 传说里一直带有离奇而恐怖迷幻的色彩。 学会思考 ,审视 自己及其同类所处的困境以及如何 并尝试和人类和平相处 。他们甚 在 《 圣经 》 中的 《 创世纪 》 章节 中记 载 , 获得灵魂的救赎 , 亚当和夏娃 的两个孩子分别叫该隐和亚伯。该隐长 至 与狼人们 达成友好 协议 ,平 和快 乐地生 活在 阴雨 大后 成为 一个农 夫 ,而亚伯成 为一个 牧人 。在一 次 绵绵的小镇 。爱德华家族各个英俊美丽 ,吸血鬼父 对上 帝 的献祭 中 ,该 隐拿 出了收获 的谷物 和新 鲜瓜 亲 还是 受人 尊敬 的 医生 ,他们 住 别具 品 味 的别 墅 , 果 ,亚 伯则 拿 出 了羊油 和小嫩 羊羔 肉 。结果 上帝 唯 欣赏高雅的古典音乐,成为校园和小镇里一群被崇 喜欢 亚伯 的祭 品 ,对该 隐 的献祭 则没 什么兴 趣 。回 拜尊敬的现代贵族。 去后 ,该隐杀死 了亚伯 , 并把尸体埋在了农 田里。 2 . 不再挣扎—— 吸血鬼能 够理性地控 制欲望 上帝看到了一切 ,第二天问该隐亚伯哪里去了?该 当贝拉被另一吸血鬼詹姆斯所伤时 ,为挽救贝 隐愤愤不平地说 : “ 我又不是终 日看 管他 的人 ! ” 拉的生命 , 爱德华必须吸出她体内的毒液 ,而当他 于是上帝揭发该隐杀死亚伯的真相 , 并判罚该隐的 接触到贝拉的血液时,险些将贝拉体 内的血液全 郝 罪 行 :从 此 以后 不 能再 耕 作 ,在 黑 暗 中过 流浪 生 吸出。人类芬芳纯净的血液对吸血鬼构成了难以抗 活 ,只 能 以吸血 为生 。虽 然该 隐永 远不 死 ,但从 此 拒的诱惑,爱德华家族虽然已不再吸食人血,但嗜 受到诅咒 ,他的后代便成为吸血鬼家族的发端。 人血是其本能 ,对于人血 的渴望则是吸血鬼家族的 在文艺复兴时期 ,一些文学艺术作品开始涉及 巨大欲望陷阱。而此刻 ,毒液在贝拉体 内肆虐 , 痛 吸血鬼题材 ,许多作家甚至不厌其烦地从历史文献 苦的贝拉宁愿让爱德华吸食 自己的血液,成为和爱

美国吸血鬼小说中女性形象研究——以《吸血鬼编年史》、《暮光之城》和《吸血鬼日记》为例

美国吸血鬼小说中女性形象研究——以《吸血鬼编年史》、《暮光之城》和《吸血鬼日记》为例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魔术与童年》翻译中英汉词汇衔接对比研究2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对比分析3 艾米丽•狄金斯诗歌死亡主题分析4 Study on Net Lexicon and Its Future Trend5 中英日委婉语语言特征6 从男性角色解读《简爱》中的女性反抗意识7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蜜月》的文体分析8 论汉英翻译中基本颜色词的不同情感9 中英委婉语语用功能的对比研究10 在仙境中成长——《爱丽丝梦游仙境》的主题研究11 从节日习俗分析东西方文化差异——以春节和圣诞节为例12 The Analysis of Daisy in The Great Gatsby13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799 75 79 3814 论象征在海明威《永别了,武器》中的应用15 浅谈非语言交际中的手势语16 析《鲁滨逊漂流记》中“星期五”的人物形象1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8 《红与黑》中司汤达的爱情观19 《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中的人物冲突分析2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21 马克吐温小说的语言特征22 不做房间里的天使——解读《爱玛》中的女性主体意识23 Pursuing a Harmonious Man-Woman Relationship In The Thorn Birds24 论《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双面性25 《紫色》中西丽的妇女主义研究26 归化与异化在《老友记》字幕翻译中的运用27 从消费文化看《美国悲剧》28 宗教禁欲下的爱情-论霍桑的宗教观与道德观在《红字》中的体现29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当代启示30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口语交际误解现象31 透过《傲慢与偏见》看现代社会爱情观32 附带学习和有意识学习对英语词汇习得效果的比较研究33 文化碰撞和融合——探讨少数裔文化在美国主流文化下的生存34 路易斯——现实世界在非现实世界的投影——解读《夜访吸血鬼》的现代性35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36 环境对儿童心理的影响--以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为例37 从高校口译教学中看口译思维的重要性38 Naturalism in Sister Carrie39 The Tragedy Characteristics of Sister Carrie and An American Tragedy40 国际商务合同的用词特点及翻译41 论盖茨比悲剧的必然性42 外来词的翻译方法初探43 《杀死一只知更鸟》中主人公的成长危机44 学习英语词汇方法初探45 国际贸易中商务英语的翻译策略46 基于会话含义理论分析电影《飘》中女主角郝思嘉的性格特征47 语用预设视野下的广告英语分析48 论杰伊盖茨比之“了不起”49 试析《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讽刺艺术50 英国个人主义价值观在英语成语中的体现51 归化与异化在文学翻译中的融合应用——评《红楼梦》两英译本中的习语52 Pragmatic Consciousness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53 从空间语言的角度分析中美隐私观念的差异54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及其作用55 On John Galsworthy’s Realism in The Apple Tree56 浅析爱伦坡《乌鸦》的语音象征57 浅析中西方葬礼习俗的差异与融合58 高级英语课堂中教师角色研究59 小说《黑猫》中双重人格60 英语商务新闻中的概念隐喻分析61 “集体无意识”理论观照下艾米莉的悲剧性62 《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的资产阶级特征63 A Southern Elegy-A Feminist Study on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64 Gone with the Wind: From Novel to Film65 汉语喜剧小品中的模因现象研究66 法庭口译员角色研究67 隐喻视野下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比较分析68 论《小妇人》中的美国清教思想69 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喜福会》70 从文化角度谈动物习语的翻译71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习语学习的影响72 《愤怒的葡萄》中圣经的象征和隐喻73 从解构主义视角分析迈克尔•翁达杰《英国病人》中小说中心的消失74 问题类型对TEM阅读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75 《名利场》的女性主义解读76 当诗意邂逅商业---解读中英诗型广告意境之美77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Sense and Sensi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78 中英礼仪文化禁忌比较与跨文化交际79 论《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象征主义80 中式菜谱的翻译81 从翻译美学探究散文英译82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女性文学作品的三个男性形象分析83 The Developments of Marriage View over Three Periods in the West84 化学专业学生英语阅读策略研究85 从影视作品看中西方英雄主义的变迁86 人性在《红字》中的体现87 An Analysis of Gothic Features in Poe’s The Cask of Amontillado88 《野性的呼唤》中的人性和野性89 英语专业新生英语阅读习惯调查90 BB电子商务安全91 《傲慢与偏见》基本婚姻观背后的世纪英国社会历史因素92 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93 Oscar Wilde’s Aestheticism on The Picture of Dori an Gray94 你是爱丽丝吗?从《爱丽丝梦游仙境》中人物看作者刘易斯.卡罗尔的写作意图95 英语新闻标题中名转动词的认知阐释96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Cosmetic Instruc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97 《了不起的盖茨比》——论美国梦的破灭98 On the Diversity and Unity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Feminism99 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对比分析100 从《雾都孤儿》看查尔斯•狄更斯的善恶观101 《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102 从功能对等角度分析英文电影片名汉译103 企业资料的翻译原则104 中式菜肴名称的语言特点及其英译105 A Brief Study of the Causes of Emily’s Tragedy in A Rose for Emily106 英语新闻的互文性研究107 任务型教学过程及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08 元认知策略对英语写作的影响109 《绿色山墙的安妮》女主人公的人物性格分析110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to English Reading Instruction in Middle School111 从以目的为导向的翻译原则看委婉语的翻译112 Cultural Mediation in Interpreting—An Obser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113 浅析中国式英语问题及对策114 A study on Lin Yutang’s Translation standards:faithfulness,fluency and beauty115 翻译美学理论下的唐诗英译意境美研究116 商务演讲中的跨文化障碍117 分析《要说出全部真理,但不能直说》中的标记用法118 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中男主人公性格分析119 英国哥特小说故事情节中的怪诞表现120 女性意识的苏醒--对《愤怒的葡萄》中的约德妈妈形象的分析121 《爱玛》的三个中译本中翻译策略的比较研究122 对比分析在英语语音教学中的应用123 嘉莉妹妹在通向成功道路上的挣扎124 试探吸血鬼文化的起源125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126 论交际法在组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127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隐喻研究128 美国拓荒运动中的新女性形象--读威拉凯瑟《我的安东妮娅》129 英汉动物习语的对比研究130 跨文化交际中社交语用失误及应对策略131 从《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分析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手法132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救赎主题分析133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伊万杰琳形象分析134 “哈利波特”系列与儿童心理学135 从家庭价值观的角度分析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136 女性主义翻译视角下《紫色》汉译本对比研究137 《小妇人》--家庭教育对儿童个性的影响138 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看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的翻译139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产品说明书的翻译——基于iPhone使用指南案例研究140 疯女人的呐喊——《简爱》中失语疯女人的解析141 从美国电影中透视个人主义:以《当幸福来敲门》为例142 图式理论对中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143 网络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研究144 中西方思维方式对比研究及其在广告中的体现145 影响学生阅读的主要障碍及其解决策略146 国际商务英语合同翻译策略研究14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48 D.H 劳伦斯《盲人》中的人文主义研究149 解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帽子和鸭子的象征意义150 中美家庭教育与个人能力培养151 浅析《乞力马扎罗的雪》的现代主义特征152 Creative Treason in Film Title Translation153 探讨武侠和骑士形象的异同154 八十年代以来汉语中英语外来语及翻译155 论美国情景剧的幽默翻译--以《老友记》为例156 论象征手法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运用157 礼貌中的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158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研究萧伯纳《华伦夫人的职业》中的女性形象159 对英汉基本颜色词翻译的跨文化研究160 探讨法国葡萄酒营销与中国白酒营销中的民族特色161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162 英汉基本颜色词对比研究163 背诵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164 任璧莲《典型的美国佬》中的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解体研究165 广告英语中委婉语的语用研究166 《喧哗与骚动》中没落的悲剧167 英语名的取名艺术168 General Principles and Featur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169 露易莎•梅•奥尔科特《小妇人》中的新女性独立精神170 论《百舌鸟之死》中的百舌鸟象征171 从花语的不同含义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172 对《儿子与情人》中的自然环境描写的研究173 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研究174 反译法在英译汉中的应用175 中西方酒文化之比较研究176 从词汇对等角度看《红楼梦》中“笑”一词的英译177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分析《红楼梦》中的习语翻译178 论《弗兰肯斯坦》中贾斯汀的悲剧179 英文电影字幕中的文化意象翻译研究180 Biblical Ideas on Women and Sex181 从习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182 从符号学角度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主人公住所的隐含意义183 A Masterpiece "Stolen" from the Past—Intertextuality Analysis of The Great Gatsby184 目的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以《功夫熊猫》为例185 悲剧英雄—赫尔曼•梅尔维尔笔下的比利•巴德形象分析186 寻找真正的自我18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88 《一件小事》三种英译本对比研究189 中美家庭教育文化对比及其根源分析190 浅析《雾都孤儿》中的现实主义191 《太阳照常升起》中科恩屡遭排斥的根源分析192 霍尔顿形象解读193 从死亡委婉语中透视中西方文化差异194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分析爱玛的性格195 中国菜单的英译196 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看美国梦的破灭—富兰克林式美国梦与爱默生式美国梦的比较197 关于农村初中生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注意力的调查研究198 英语习语陷阱及其学习策略199 《宠儿》中塞丝的性格特征分析200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的性格分析。

《暮光之城》系列电影的中西文化融合

《暮光之城》系列电影的中西文化融合

《暮光之城》系列电影的中西文化融合【摘要】《暮光之城》系列电影是一部将中西文化融合进行到底的经典之作。

在角色设定中,不仅有西方吸血鬼与狼人的元素,还融入了中国式的家庭观念与情感表达。

场景设计中,西方现代城市与东方古老庙宇的碰撞,展现了独特的文化美感。

音乐及配乐中的中西文化元素巧妙融合,为电影增添了神秘感和跨文化的情感共鸣。

而在服装和化妆上,东方传统服饰与西方现代时尚的结合,为角色创造了独特的视觉效果。

这种中西文化融合对电影的影响不言而喻,使得观众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角色与情节。

《暮光之城》系列电影的成功也为中西文化交流树立了一个典范,提升了观众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尊重,促进了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关键词】暮光之城、系列电影、中西文化融合、角色设定、场景设计、音乐、配乐、服装、化妆、影响、意义、中西文化交流1. 引言1.1 《暮光之城》系列电影简介《暮光之城》是美国作家斯蒂芬妮·梅尔的一部畅销系列小说,被改编成了同名系列电影。

故事主要讲述了人类女孩贝拉与吸血鬼爱德华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他们所面对的各种危险和挑战。

该系列电影在全球取得了巨大成功,吸引了大批观众的追捧。

《暮光之城》系列电影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更是一个展示中西文化融合的典范。

影片中融合了西方吸血鬼的传统元素和东方神秘主义的色彩,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视觉和情感体验。

角色设定中穿插了中西文化元素,场景设计融合了中西文化元素,音乐及配乐中也参杂了中西文化元素,服装和化妆更是展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之美。

通过对《暮光之城》系列电影中的中西文化融合进行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影响,以及文化融合所带来的独特魅力和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主题展开探讨,希望能为读者带来新的启发和思考。

2. 正文2.1 中西文化融合的表现形式中西文化融合的表现形式可以在《暮光之城》系列电影中清晰地体现出来。

从角色设定到场景设计,从音乐配乐到服装化妆,都可以找到中西文化交融的痕迹。

从好莱坞吸血鬼电影与香港僵尸电影中探中西文化差异——以《暮光之城》和《僵尸先生》为例

从好莱坞吸血鬼电影与香港僵尸电影中探中西文化差异——以《暮光之城》和《僵尸先生》为例

中外互鉴 |从好莱坞吸血鬼电影与香港僵尸电影中探中西文化差异——以《暮光之城》和《僵尸先生》为例□张瀚文/文20世纪90年代,香港僵尸电影曾短暂地火爆过十余年,但近年来几乎没有新发布且热门的香港僵尸电影。

而从20世纪初开始上映的好莱坞吸血鬼电影,现在却依然能获得全世界观众的关注。

每次一上映新的好莱坞吸血鬼电影,放映厅几乎座无虚席。

早期的香港僵尸电影以《僵尸先生》为代表。

《僵尸先生》讲述了民国初年,富贵人家任老爷的父亲任老太爷当年凭着威逼利诱得到了一块风水宝地。

风水先生指出,下葬二十年后必须起坟迁葬,才能润及子孙。

一日,任老爷请来茅山师父九叔和他的两个徒弟帮忙迁葬,起棺时却发现任老太爷的尸体已化作僵尸,由此展开了一场恶斗。

好莱坞吸血鬼电影以《暮光之城》为代表。

《暮光之城》改编自美国著名作家斯提芬妮·梅尔所撰写的恐怖主义浪漫小说《暮光之城》,电影讲述了人类女孩伊莎贝拉·斯旺和吸血鬼爱德华·卡伦的爱情故事。

本文将以美国好莱坞和香港的两部具有代表性的电影——《暮光之城》和《僵尸先生》为例,从文化起源、形象差异、文化价值三个方面探寻中西文化的差异,以期从中西文化差异中对香港僵尸电影进行反思,并为其的发展提供一点有用的建议。

1 好莱坞吸血鬼与香港僵尸的文化起源1.1 香港僵尸的文化起源在汉语词典中,“僵尸”指“僵硬的尸体”[1]。

在香港僵尸电影《僵尸先生》中,存在着不同等级的僵尸,它们的攻击力和防御力也都各不相同。

早在古代,就有许多书籍对“僵尸”进行过猜想与描述。

在早期《大千录》中,“僵尸”被定义为一种状态,其特点在于四肢僵硬、头部挺直、眼神不斜、腿部并拢以及尸体不腐烂。

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对僵尸的形成原因进行了记录。

他指出,吕留良的焚骨之时,打开其棺材,发现其容貌如同生者一般。

即便用刀砍去,还会有微量的血迹渗出[2]。

袁枚在《子不语》[3]中,把僵尸的能力以僵尸的颜色区分成6种,从高到低分别是:紫、黑、蓝、红、绿、白。

从《惊情四百年》到《吸血鬼日记》看吸血鬼文化的发展

从《惊情四百年》到《吸血鬼日记》看吸血鬼文化的发展

从《惊情四百年》到《吸血鬼日记》看吸血鬼文化的发展作者:陈潇来源:《丝绸之路》2012年第10期[摘要]吸血鬼文化一直是西方大众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而吸血鬼的身影也频频出现在西方文学作品及影视作品中。

《惊情四百年》是1992年由著名导演科波拉根据吸血鬼小说的开山鼻祖之作《德库拉》改编拍摄,被认为是所有吸血鬼电影中艺术价值最高的一部。

而《吸血鬼日记》是目前正在全球热播、广受好评的美剧。

本文试将两个不同时代的以吸血鬼为题材的经典影视作品做一比较,从而梳理出吸血鬼文化在西方大众文化中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吸血鬼文化;《惊情四百年》;《吸血鬼日记》[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0-0045-02\“鬼文化是文化学的一个分支,有着丰富而深邃的内涵,是伴随着人类文化出现而出现,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奇特的历史现象。

”吸血鬼文化则在西方鬼神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都是很多文学作品及影视作品的主题,尤其是近几年,随着美国女作家斯蒂芬妮·梅尔的《暮光之城》系列小说的风靡,掀起了一股吸血鬼热潮。

“2009年,如果你不是生活在南极,一定会注意到吸血鬼影视作品的全球升温。

”美国《时代周刊》中的这句话足以说明吸血鬼文化在全球的流行程度。

为什么吸血鬼现在如此备受欢迎,今天影视作品中的吸血鬼与过去相比又有何不同,下面我们来作一比较与分析。

一、吸血鬼的诞生:由“恨”到“爱”公元1462年,土耳其人举力侵袭君士坦丁堡,德库拉伯爵受命踏上了讨伐土耳其军的征程。

他以果断的勇气、坚强的毅力和高超的战术打败了土军。

而当时的国内,却传出一个噩耗,其实是个谣言,疯传德库拉已战死疆场,败落成灰。

一个谣言被无数人传说无数次后,就成了不得不相信的事实。

他的妻子伊莉莎白悲痛欲绝,毅然选择了投河自杀。

班师凯旋的德库拉只看到了妻子的尸体。

牧师告诉德库拉,伊莉莎白是自杀而死的,按照基督教的教义,她的灵魂不能升入天堂,只能堕入地狱。

《暮光之城》与爱情与魔法的吸血鬼之恋

《暮光之城》与爱情与魔法的吸血鬼之恋

《暮光之城》与爱情与魔法的吸血鬼之恋暮光之城》与爱情与魔法的吸血鬼之恋暮光之城(Twilight)是美国作家斯蒂芬妮·梅尔的一部畅销小说系列,该系列小说于2005年首次出版,随后被改编成电影,并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巨大影响。

该系列小说以其浪漫、惊悚和神秘的氛围而在读者中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暮光之城》的故事背景设置在一个名为福克斯的小镇上,主要讲述了普通十几岁女孩贝拉(Bella)与吸血鬼爱德华(Edward)之间的禁忌爱情。

这段跨越生死的恋情穿插了许多神秘的元素,例如超能力、变身、追求永生等。

爱情与魔法的结合使得这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小说中的吸血鬼形象不同于传统文化中的怪物形象,而是富有魅力和情感的存在。

爱德华如诗如画的外表和他对贝拉的深情厚意使得许多读者心生向往。

爱德华虽然渴望鲜血,但在贝拉面前,他坚守自己的内心,用力保护她,这种情感的张力使整个故事更加扣人心弦。

正如爱德华一样,“暮光之城”系列中的吸血鬼都拥有超能力,这让他们更加神秘而吸引人。

有的吸血鬼可以读心,有的吸血鬼可以控制他人的感情,有的吸血鬼则可以快速移动。

这些超凡的能力增添了故事的神秘感和紧张氛围。

与此同时,小说中的吸血鬼也深陷于他们的家族和历史中。

他们拥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对外界外来者持有戒备心态。

贝拉与爱德华相识之后,她也逐渐发现了吸血鬼们的生活和秘密,这让她进一步深入了解和了解这个神秘的世界。

在这个故事中,作者通过吸血鬼和人类之间的爱情线索,探讨了不同种族、不同背景之间的爱情和友情。

贝拉和爱德华的爱情超越了他们的种族身份,他们战胜了许多困难,最终赢得了幸福。

这传递了一个积极的价值观,即真爱无关乎种族和背景,只要彼此相爱并相互理解,就能克服一切困难。

《暮光之城》系列小说和电影不仅在青少年读者中引起了轰动,也吸引了成年读者的关注。

它不仅仅是一部情感故事,更是一部以爱情和魔法为核心的幻想作品。

它展示了吸血鬼与人类之间的禁忌爱情,让读者陶醉其中。

分析电影暮光之城系列中的吸血鬼文化

分析电影暮光之城系列中的吸血鬼文化

分析电影暮光之城系列中的吸血鬼文化暮光之城系列是一部备受关注的电影系列,该系列着重展现了吸血鬼文化的各个方面。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电影暮光之城系列中的吸血鬼文化进行深入分析。

第一部分:背景介绍暮光之城系列是根据斯蒂芬妮·梅尔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由克里斯汀·斯图尔特和罗伯特·帕丁森领衔主演。

该系列共有五部电影,每一部都围绕着吸血鬼主角爱德华和人类女主角贝拉的爱情展开。

这些电影不仅深受青少年观众的喜爱,也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第二部分:吸血鬼形象电影暮光之城系列将吸血鬼描绘成美丽而神秘的存在。

他们拥有超凡的力量、速度和长寿的特点,并且不会受到日光的伤害。

同时,吸血鬼也具有吸取人类鲜血为生的能力。

这种吸血鬼形象展示了他们与常人的不同,给观众带来了一种神秘的诱惑力。

第三部分:吸血鬼社会暮光之城系列中,吸血鬼形成了独特的社会结构。

他们组成了各种氏族,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规则和领袖。

吸血鬼氏族之间的关系紧张且复杂,这不仅给故事情节增添了紧张感,同时也反映了吸血鬼社会的秩序和权力分配。

第四部分:吸血鬼与人类的互动电影暮光之城系列将吸血鬼与人类之间的互动作为一个核心情节。

贝拉是一名普通的人类女孩,而爱德华则是一个吸血鬼。

他们之间的爱情克服了吸血鬼和人类之间的差异和困难。

这种跨越物种界限的爱情描绘了一个超越常规的浪漫故事,令人心驰神往。

第五部分:吸血鬼文化的象征意义暮光之城系列中的吸血鬼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还具有象征意义。

吸血鬼代表着一种独特的存在方式和生活态度,他们与常人的差异彰显了个体的特殊和与众不同。

观众对于吸血鬼文化的喜爱和追捧,反映了当代社会中一种对于非凡、不拘一格的追求。

结论:通过对电影暮光之城系列中的吸血鬼文化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部电影系列不仅仅是一部针对青少年观众的爱情故事,更是一个展示吸血鬼文化的舞台。

吸血鬼形象的塑造、吸血鬼社会的描绘以及吸血鬼与人类之间的互动,都使得这个系列影片成为了一次关于吸血鬼文化的探索和思考。

《2024年无影之影_——吸血鬼流行文化的分析》范文

《2024年无影之影_——吸血鬼流行文化的分析》范文

《无影之影_——吸血鬼流行文化的分析》篇一无影之影_——吸血鬼流行文化的分析无影之影:吸血鬼流行文化的分析一、引言吸血鬼,一个充满神秘与恐怖色彩的生物,自19世纪初的文学作品中诞生以来,便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故事性成为了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文学作品到影视作品,再到现代的网络文化,吸血鬼的影子无处不在。

本文将深入分析吸血鬼流行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当代社会的影响。

二、吸血鬼流行文化的起源吸血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神话和传说。

在欧洲民间故事中,吸血鬼常被描述为死后复活、以吸食人血为生的亡灵。

随着19世纪初的文学创作,如布拉姆·斯托克的《德古拉》等作品,吸血鬼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成为了恐怖文学的经典角色。

三、吸血鬼流行文化的发展1. 文学作品:自《德古拉》以来,吸血鬼成为了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

许多作家以吸血鬼为背景创作了大量经典作品,如安妮·赖斯的《夜访吸血鬼》等。

这些作品进一步丰富了吸血鬼的文化内涵,推动了吸血鬼流行文化的发展。

2. 影视作品:随着电影和电视剧的兴起,吸血鬼题材的作品也越来越多。

如《暮光之城》、《吸血鬼日记》等影视作品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吸引了大量粉丝。

这些作品不仅推动了吸血鬼流行文化的发展,还影响了当代社会的审美和价值观。

3. 音乐与艺术:吸血鬼题材也被广泛应用于音乐和艺术领域。

许多音乐家和艺术家以吸血鬼为灵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和艺术作品,进一步丰富了吸血鬼流行文化的内涵。

4. 网络文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吸血鬼文化在网络上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许多社交媒体上的用户以吸血鬼为主题创作了大量的内容,如Cosplay、二次元文化等。

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网络文化,还推动了吸血鬼流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四、吸血鬼流行文化的影响1. 文化影响:吸血鬼流行文化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对当代社会的审美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还为创作者提供了无尽的灵感。

品味童话与现实:《暮光之城》的文化背景解析

品味童话与现实:《暮光之城》的文化背景解析

品味童话与现实:《暮光之城》的文化背景解析作为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最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之一,《暮光之城》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塞斯梅尔舍成为了全球年轻一代最为崇拜的文化偶像之一,而《暮光之城》的故事由一个人类女孩贝拉与一个吸血鬼爱德华之间的爱情故事展开,通过情节的跌宕起伏、特效的精美呈现和刻画人物的深情细致,构成了一幅从未有过的情爱时空画卷,成为21世纪初最为火爆的文化现象之一。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暮光之城》文化背景的探讨,揭示这部作品所蕴含的品味童话与现实之间的文化边界,进一步说明在当代文化语境下,我们如何去理解和欣赏童话故事。

一、品味童话的文化边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品味童话日渐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文化现象。

品味童话是指那些在童话故事中蕴含着深层次文化意义、并能够反映当代社会和文化心理的故事作品。

与传统的童话故事不同,品味童话更加关注人物塑造、情节转折和社会意义的表达,通过故事的展开,向读者展示了一种更加立体化和复杂化的人类情感和精神世界。

品味童话不仅保留了传统童话故事的精髓和特色,更加带有了一种深刻的人文情怀与微妙的文化意义,其内容和形式高度协调,使得品味童话的故事具有了更为深刻的意义和影响。

二、童话与现实之间的文化边界品味童话并不是简单的童话故事或现实生活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童话故事阐释和表述当代社会和文化的精神意义。

童话故事本身往往植根于某种文化传统和历史文化烙印,通过童话故事的解读和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内在脉络和深层次内涵。

现实生活和虚构故事之间的文化边界在品味童话中得到了独到的证明。

三、《暮光之城》的文化背景解析《暮光之城》是品味童话的优秀代表作之一,在品味童话的语境下,它运用了各种文化元素、塑造出了深刻的人物形象和浪漫的情节构思,涵盖了许多传统童话故事中的要素。

此外,《暮光之城》也恰当地将现代社会和文化元素融入到了其中。

它具有着广泛的跨文化影响和传播价值。

《暮光之城》小说中吸血鬼与狼人的对决背后

《暮光之城》小说中吸血鬼与狼人的对决背后

2542018年50期总第438期ENGLISH ON CAMPUS《暮光之城》小说中吸血鬼与狼人的对决背后文/毛馨宜【摘要】《暮光之城》是由一名美国作家撰写的系列小说,以一对恋人的情感纠葛为主线,融合了吸血鬼传说、狼人故事和校园生活,后来被改编为电影,在我们中学生中非常流行。

小说中的两大男主角一直受到我们中学生的关注和喜爱,而女主角贝拉在两人之间的选择也十分吸引我们眼球。

本文从《暮光之城》小说中两大男主的吸血鬼和狼人形象入手,主要分析了小说背后欧洲人对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问题。

【关键词】《暮光之城》小说;吸血鬼;狼人;种族歧视【作者简介】毛馨宜,明德中学。

引言《暮光之城》小说讲述了一个浪漫、唯美、感人的爱情故事,有一种魔幻的色彩,散发出诱人的魅力。

我周围看过这本小说的同学,基本都会被贝拉的两段爱情故事所打动,也会被小说中吸血鬼和狼人这两类形象所吸引。

但如果深层次地阅读书本,就会发现贝拉在这两人之间的选择并非偶然,其实在吸血鬼和狼人为了爱情对决的背后,深深折射出了一种种族歧视的观念。

一、《暮光之城》小说中吸血鬼形象解析在《暮光之城》小说中,吸血鬼爱德华的形象非常不一样,比起人们对吸血鬼的传统印象,爱德华的吸血鬼形象有了颠覆性的变化,简直就像我们日常追星的偶像形象一样。

这个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吸血鬼有着不惧怕、不藏匿的勇敢精神。

以往我看过的影视文学作品中,吸血鬼只能在夜色中行走,甚至要躲藏在人们看不到的角落,等到没人的时候再进行活动。

而在小说中,吸血鬼的行动范围扩大,他们勇敢地从黑夜里走了出来,在阴天的时候也大胆地外出行走,像普通人一样生活,而不被发现异常。

第二,吸血鬼有着抵制诱惑的坚持,能够抵制住鲜血的诱惑。

比如小说中的库伦家族就靠吸食动物的血而非人类的血维持生命。

总之,这部小说的吸血鬼形象英俊、高贵、迷人,让贝拉However, putting aside the factor of linguistic richness, we can see that language stereotyping, in actual socialsetting, serves perfectly for the interests and needs of the established groups to dispel “outsiders” and freeze their “social upward mobility” in an seemingly invisible but highly efficient way by marginalizing and stigmatizing their tongue. In Eliza’s case, coming from Lisson Grove in Paddington, oneof the poorest areas of London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Elizaspeaks and behaves in a way that sets her decidedly apart from the upper-class characters of the story. The resultingestrangement between her and Professor Higgins upon the first meeting illustrates what fundamentally divides socialclasses lies not only in terms of wealth, but in communication. Being able to speak with Received Pronunciation (RP) wins her entry ticket to the circle of upper social class while herCockney accent only serves as a stumbling block as evidenced by the failure in landing an assistant job and the public shock caused by her lapse of Cockney slang at Ascot Racecourse. In this sense, we can see that people with a collectiveawareness of covert or overt linguistic stereotypes, tend toemploy languages and accents not only to communicate but constitute and negotiate each other’s identities. Just as Miller (2004) explains, “Speaking is itself a critical toolof representation, a way of representing the self and others.It is the means through which identity is constituted, and agency or self-advocacy is made manifest. In other words, we represent and negotiate identity, and construct that of others, through speaking and hearing” (p. 293-4).Today, public opinion of Cockney becomes more tolerantand favorable. Class barriers as defined by accent also begin to break down as Cockney-speaking figures receiving more andmore recognitions such as actor Michael Caine. Nevertheless, “popular culture has a history of taking advantage of Cockney’s implied lack of refinement, and continues to use it today” (Espey, N). From Eliza Doolittle’s apparent need to be rid of it, to director Guy Ritchie’s use of it in gangster films, the Cockney accent has carried, and continues to carry, theburden of a gritty connotation.References:[1]Miller,J.Identity and language use: the politics of speaking esl in schools[J].Aneta Pavlenko,págs,2004:290-315.[2]Razfar,A.,&Rumenapp,J.C.Applying linguistics in the classroom:a sociocultural approach[J].Routledge,2013.[3]Espey,N.Cockney Rhyming Slang:An iconic vernacular[OL]./page_id__66.aspx?path=0p29p35p.【作者简介】李美,西安医学院外国语学院 。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暮光之城》看吸血鬼文化学号:2940610325 姓名:张凯电影《暮光之城》这部由著名魔幻系列小说改编的影片,讲述的是一个有关吸血鬼和凡人少女的恋爱故事,这个系列以其特殊的风格吸引了欧美千百万少男少女的眼球,在全球掀起了一轮吸血鬼魔幻热潮。

该系列小说以伊莎贝拉•斯旺和爱德华•卡伦的情感纠葛为主线,融合了吸血鬼、狼人的传说、校园恐怖悬念、惊奇喜剧冒险等各类吸引眼球的元素,而爱情则是全书“最强烈的情绪”。

作品以吸血鬼与人类的爱情发展为主线,在所有有关吸血鬼的故事中可数另类却广受欢迎,该系列改编的电影亦被评价为最著名的吸血鬼影片之一。

电影史上描写有关吸血鬼的众多影片中,比较著名的有1992年的《惊情四百年》,1994年的《夜访吸血鬼》,1996年的《杀出个黎明》到1998年的《刀锋》系列和《黑暗传说》系列。

而进入新世纪后有关吸血鬼的影片仍连年出现,如2002年的《吸血鬼女王》和《吸血莱恩》等,其中佼佼者即为本文提到的《暮光之城》系列。

说到底,其实此片该属于穿着吸血鬼外衣的琼瑶式浪漫爱情故事。

而吸血鬼题材在欧美电影的演绎中已屡见不鲜,为吸血鬼文化推波助澜。

吸血鬼文化起源吸血鬼(vampire)意思是僵尸、吸取血液的恶魔的意思,是西方世界里著名的魔怪,之所以说是魔怪,是因为他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既不是神,也不是魔鬼,更不是人。

就像被上帝遗弃一样,这一点在影片《吸血迷情》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作为一个和人类关系密切(吸血鬼通常是隐藏在人群中间的)的恶魔形象,它在开始的几百年的传说里一直带有离奇而恐怖迷幻的色彩。

近百年来,随着浪漫主义文学和影视兴起,带有神秘唯美的吸血鬼形象更成为了浓郁而坚持的文化情节——一个从宗教走向感性膜拜的奇特的夜之魔鬼。

吸血鬼是人类头脑的黑暗面创造的最恐怖的生灵之一,有关吸血鬼的传说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在《圣经》中《创世纪》章节中记载,亚当和夏娃的第一个孩子是个男孩,取名为“该隐”,第二个孩子叫亚伯,是该隐的弟弟。

该隐长大后成为一个农夫,而亚伯成为一个牧人。

两兄弟本来无忧无虑,快乐地生活,但在一次对上帝的献祭中,兄弟俩分别拿出自己生产出的最好的产品,该隐是收获的谷物和新鲜瓜果,亚伯则拿出羊油和小嫩羊羔肉。

结果上帝唯喜欢亚伯的祭品(上帝的口味和游牧民族出身的欧洲饮食文化相同),对该隐的献祭则没什么兴趣。

回去后,该隐杀死了亚伯,并把尸体埋在了农田里。

上帝看到了一切,第二天问该隐亚伯哪里去了?该隐愤愤不平地说:“我又不是终日看管他的人!”于是上帝揭发该隐杀死亚伯的真相,并判罚该隐的罪行:从此以后不能再耕作,在黑暗中过流浪生活,只能以吸血为生。

虽然该隐永远不死,但从此受到诅咒,他的后代便成为吸血鬼家族的发端。

而另一种说法是吸血鬼们吸血和不死的特性是撒旦赐予的,是撒旦反对上帝的爪牙。

不过不论是哪一种说法,吸血鬼文化早已深深扎根于西方世界长久以来的各种民间传说中。

究其根本,应与西方文化中对于血液的重视与崇拜有很大关系。

法国大哲学家卢梭曾言:“如果世界上存在着完好文献记录的历史,那么这就是吸血鬼的历史——它史料齐备,有口头的传说,有证人的证词,甚至还有外科医生、神父和法官都为之作证,还有谁能不相信吸血鬼的存在呢?”的确,在欧洲长久以来的宗教传统和民间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对血液的重视与崇拜,这与以儒道思想为主流的东方文化中将人的魂、魄、气、血为一体的思路本不相同,所以吸血鬼形象诞生于西方。

在中世纪的许多宗教和医学的文献中都曾记载有关血液疗法和血液崇拜,当然这是与当时的科学文化水平低下的情况有关。

人们认识到血液对于人体的重要性,却不能确切地得知其内在的关系和科学的解答,于是产生对血液的崇拜和失血的恐惧。

早在中世纪时,欧洲便已经出现了吸血鬼的传说雏形,尤其是十三四世纪黑死病(鼠疫)的大流行(甚至万能的上帝都对其束手无策,许多神职人员同样罹难),让人们出现前所未有的恐惧,缺乏医学知识的民众认为死神来无影去无踪,嗜血夺命,吸血鬼在世间作乱之说开始深入人心。

殊不知而其真凶是跳蚤进行的血液传播。

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一些文学艺术作品开始涉及吸血鬼题材,这些作品中无一例外地把吸血鬼描写成邪恶残暴、恐怖的魔鬼。

这些作品开始构想出吸血鬼的世界,他们有着如魔鬼般强大的力量,但也有着自己的弱点。

许多作家甚至不厌其烦地从历史文献中寻找吸血鬼存在的证据,并创造性地描绘了吸血鬼的起源与历史,理清吸血鬼家族发展的脉络,吸血鬼文化也就在此时开始正式形成了。

吸血鬼的特性吸血鬼爱德华的特殊能力:读心术他也不能在任何地方听得到任何人的心思,必须离得很近。

越是熟悉某人的声音,能听到他们的距离也就越远,但即便这样,也不会超过几英里。

这有点像在一个很大的厅里挤满了人,每个人同时在说话。

而那只是嘈杂声——背景里的杂音。

如果他集中精力去听其中某一个声音,就能明白他们在想什么了。

其他爱德华家人吸血鬼的特殊能力妹妹爱丽丝:预见未来养父卡莱尔:爱心养母埃斯梅:强烈的爱欲兄弟埃美特:力气,妹妹罗莎莉:执著贾斯帕:他在上辈子里很有个人魅力,能影响周围的人,按他的方式看问题。

现在,他则能控制他人的感情,例如说他能让一屋子愤怒的人平静下来,也可以反过来,令一群无精打采的人群情激昂。

那是一种非常微妙的天赋。

一般来说,它们是人死后复活变成的,以嗜血为生,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种族。

理论上它们没有生命和灵魂,没有心跳和脉搏,没有呼吸和体温,但永生不老。

吸血鬼通过把自己的血液给予人类而发展后裔,从而形成不同家族个体。

同时,它们会有自己的思想,能思考和交谈,也能四处走动甚至瞬间移动,但有时也会受伤和死亡。

它们拥有常人无法比拟的强大异能,比如速度和力量(《暮光之城》中每位吸血鬼都有自己的专长,如爱德华的能力是“读心术”);它们拥有着强大魅力,几乎没有人类能够抵挡;又因为无限的生命使其拥有极丰富的文化知识;它们拥有极快速的愈合能力,所以一般很难受到伤害,但为了维持这种生存状态,它们必须吸食鲜血。

大部分吸血鬼会吸食人类的血液,也有部分吸血鬼以吸食动物甚至其他吸血鬼血液为生。

吸血鬼的异能并非与生俱来,年轻吸血鬼几乎和凡人相同,但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它们会逐渐发掘自身的能力,从而越来越强大。

由此来讲,越年长的吸血鬼拥有的能力就越强。

有的吸血鬼能力甚至可以与神媲美。

吸血鬼同样也有惧怕和弱点,比如很多资料认为吸血鬼怕大蒜、圣水和银制品,这些物品可以给他们带来难以愈合的创伤。

而公认的是吸血鬼最怕阳光,部分异能强大的吸血鬼可以对太阳有着微弱的抵抗力,但没有谁能够经得起阳光的照晒(据说阳光可以使吸血鬼的血液燃烧,这一点在《暮光之城》中被设定为阳光下闪闪发光)。

还有的驱魔者用木桩定住吸血鬼心脏再斩其头颅来杀死它。

吸血鬼名人最著名的吸血鬼形象德莱斯和德古拉,这两位在历史上都曾是真实存在的人物,分别是英法战争时的圣女贞德的战友德莱斯男爵和罗马尼亚的德古拉伯爵,也因其残暴的恶行被后世的文学作品描写为吸血鬼。

前者为炼金术和黑魔法将300多名儿童折磨致死;后者则杀人如麻,并把反对者钉在刺桩做成刺桩森林。

而历史上亦有一位真实的“女吸血鬼”——匈牙利的伊丽莎白•芭瑟瑞伯爵夫人(1560-1614),其醉心于巫术,相信沐浴处女的血液能使其永葆青春,曾有六百多人被其残害。

这些人的做法实在令人不寒而栗。

在黑暗中泯灭人性的特权者无疑成为文学作品的灵感来源,而他们本身从现实意义来讲,亦是不折不扣的吸血鬼。

吸血鬼文学在许多有关吸血鬼的作品中,吸血鬼本身都不是邪恶的,有的还十分令人同情。

当一个人刚刚由人转变为吸血鬼时通常还会保留自己的“人性”,但随着日益惧怕阳光和高温,它们慢慢无法在白天出门,同时它们会感觉到对鲜血的强烈渴望。

逐渐地,它们开始远离人类,思想和行为方式发生改变。

一个吸血鬼最初可能会试图对抗自己的行为,但本性最终会占据上风,最终转变为一个真正的吸血鬼。

由于它们不会衰老的体质,它们会一直活在世界上,旁观世界的变化,目睹他从前的亲人和朋友们相继死去,而自己只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用鲜血作为自己的食物,在黑暗中前行。

人类在此时已变成弱小的生物,它们没有必要再去尊敬和爱护人类了,它们不仅藐视人类,而且又有嫉妒的心里,从此与人类分道扬镳,甚至化身为恶魔。

随着文艺复兴后所带来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使西方社会对“个性”追求不断上升,人们从思想到行为都追求自我和反抗。

他们要求对传统的封建价值观进行颠覆。

在此背景下,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吸血鬼形象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和转变。

吸血鬼真实而神秘的形象被许多作家和艺术家所青睐。

拜伦在1816年写下《吸血鬼》,柯勒律治写下《克里斯特贝尔》,济慈有《无情的美人》和《拉弥亚》等,都对吸血鬼做出自己的诠释。

到1897年爱尔兰作家布拉姆•斯托克(Bram Stoker)的著名小说 Dracula 的出版,使吸血鬼伯爵成为后来吸血鬼文学的典型形象代表。

吸血鬼文学此时已经成为一种另类的文学现象。

1976年一位诗人/画家的妻子——安•莱丝(Anne Rice)创作全新形态的吸血鬼小说《夜访吸血鬼》彻底对吸血鬼世界进行了改造,这部小说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描写了吸血鬼的内心世界,并建立和剖析了吸血鬼的特有的世界观。

将吸血鬼的人性特质以及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全都赋予吸血鬼,尤其关于吸血鬼反思自己存在价值这一哲学命题,使吸血鬼文化突破恐怖文学的范畴,成为一种严肃的社会文化载体。

之后的安•莱丝(Anne Rice)的系列作品一同被称为《吸血鬼记事》,其中许多已被搬上大银幕。

结语在新世纪到来后,全世界对吸血鬼文化的追求,已从《暮光之城》中可见端倪,亦反映出后工业时代整个社会群体的思想变革,人在机械化、信息化的丛林中寻找自身存在的价值,寻找爱情的价值,这与许多笔下的银幕中的吸血鬼何其相似?而吸血鬼长生不老的“超人”能力与英俊无比的外在形象,更迎合现代人内心深处的对于原始的向往。

人们厌倦日复一日的繁重单调的工作,渴望突破生活的重负,需要一种精神的依托,而吸血鬼主角正满足了大家的需求。

可以想见,未来我们看到的吸血鬼,会有更多的形象和内涵出现于不同的文学和电影艺术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