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放射病的病理诊断与分型诊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放射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射性核素的吸收和沉积,如放射性碘进入体内,应即刻服用碘化钾或碘化钠;放射性锶进入 体内,应服用褐藻酸钠磷酸三钙。必要时应用缓泻剂,加速肠道内容物的排出。
2.尽早开始应用特效药物进行加速排出治疗。如放射性铯进入体内,应服用普鲁 士兰;镧系和锕系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应使用螯合剂(如二乙烯三胺五乙酸,螯核羧酚等); 钋进入体内使用二巯基丙磺酸钠等等。
受照剂量的确定除依据物理方法测定的剂量外,尚应参考外周血象(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
和淋巴细胞染色体检查结果(25—500拉德准确性较好)估算的剂量值。对受中子照射的人
员还应测量感生放射性估算剂量。必要时安排事故模拟。
2.受照射后引起之主要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所见,依受照剂量大小,受照部位
和范围之及人体情况而异。可根据表1、表2做出分型和分度诊断。
开始时间(天)立即
3~6
<10
15~25 20~30 极 期 不 明
显
口咽炎
-
+++~+
++~-
++
+
-
+
最高体温 ↓
↑或↓
>39℃
>39℃ >38℃ <38℃
极
脱发
-
期
++~-
+++~+ +++
+
++~+ -
出血
-
++~- +++~- +++ ++~+ -
柏油便
-
++~- +++
++
-
-
血水便
+~-
++
-
-
-
-
腹泻
+++
+++
+++
++
-
-
拒食
+
+
+
±
-
-
衰竭
放射病(急诊医学)
放射病1.详细询问病史很重要,发病原因主要为核辐射事故、医疗事故、治疗性照射。
2.急性放射病(radiation injuries)和慢性放射病均为全身性疾病,后者以造血组织损伤为主。
3.根据接触放射线剂量、基本病理改变和临床特点,分为骨髓型、肠型和脑型三种类型的放射病,且病程呈阶段性发展,可分为初期、假愈期、极期、恢复期四个阶段。
后两种类型的放射病分期不明显,病情进展快,多死于循环衰竭、休克。
4.尽早住院,休息,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不容忽视。
5.肠型放射病预后较差,对于病情较轻者应及时调整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禁食,尽早纠正脱水,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进行严格的无菌隔离,积极抗感染、抗出血,有合适供者行骨髓移植。
病情较重者,主要给予对症治疗,减轻患者痛苦及延长生命。
6.骨髓型放射病分期明显,积极治疗预后较好。
7.脑型放射病目前无有效的治疗措施,主要采用对症治疗。
并且发病很快,病情凶险,多在1~2天内死亡。
8.感染是急性放射病的严重并发症,也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重度患者或腹部接受大剂量射线照射者可出现肠套叠、肠梗阻。
病历摘要患者男性,50岁,既往体健,主因“反复恶心、呕吐2小时”来诊,同时伴有全身乏力、头痛,追溯病史距患者居住地2000m处核电站发生爆炸。
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内科系统及神经系统未见明显阳性体征。
【问题1】在急诊应完善哪些基本化验检查?思路1:血常规:受照后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降低较早,降低速度与照射剂量相关,1~2天降至<0.6×109/L提示重度以上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受照后外周血白细胞继反应性升高后减少的程度和最低值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照后7~10天白细胞值降至2×109/L,最小值低于1×109/L,提示重度以上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受照后2~5天外周血血红蛋白升至110g 以上提示可能发生肠型急性放射病。
思路2:骨髓穿刺及化验:大剂量照射早期骨髓有核细胞减少,粒/红比值先增高后抑制。
急性放射病
二、继发作用 (secondary effect)
原发作用时间极短,吸收能量极微,在原发损伤后,发生的生化与病理变化
第二节 急性放射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和病理基础
一、 ARS的分型分度
急性放射病分型:
根据基本损伤、临床表现和预后分为—— 骨髓型、肠型、脑型 骨髓型 造血损伤突出 肠型 肠损伤为主 脑型 脑、神经损伤
临床表现:全血细胞减少、感染、出血
病理基础:
造血器官损伤
基本损伤 关键环节
骨髓损伤---造血功能障碍
正常骨髓
有核细胞变性坏死、数 量减少、髓腔空虚
病理表现
骨髓 变性 坏死 减少 空虚 出血 再生
脾脏、淋巴结 体积缩小 细胞坏死 空虚 再生
临床表现
1.全血细胞减少--- 造血损伤
受照后时间(天)
是放射损伤根本的问题
损伤机理:
1)破坏/抑制造血细胞: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 2)破坏造血微环境:血窦和造血间质细胞损伤
具有明显照射早期的时相性:
白细胞 红细胞 血小板 细胞退变 短暂↑→进行性↓→顿性回升→最低值→恢复
诊断的重要依据
淋巴细胞 进行性↓ 贫血较迟
介于“白与红”之间变化 胞核肿胀、空泡、固缩、碎裂、中毒颗粒
[例] 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 (1986年4月26日)违反操作规程、核泄漏、爆炸、火灾 切 尔 诺 贝 利 核 电 站 4 号 机 组 损 毁 现 场
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 (1986年4月26日)
444人受严重照射,237人住院. 134人患急性放射病,已死亡49人, 重度以上放射病多复合烧伤Fra bibliotek轻度 中度
1.2 0.9
1.0 2.0
0.6
急性肠型放射病.
肠型放射病临床特点
(一)病情重,发展快,病程短
临床分期不明显,20Min-4h内全部症状出现
(二)假愈期不明显,极期突出表现为胃肠道症状
照射后一周转入极期,或不出现假愈期期直接进入极期。 严重腹泻是极期的突出表现,以血水便为特征 ,含肠黏膜脱落物。肠套叠、 肠梗阻、肠麻痹等发生率高。
(三)造血损伤严重
造血系统抑制
感染
感染
出血
体温 血压 脉搏 消化系统
D1
D2
D3
D4
D5
D6
D7
39
12.2 /8.66
114
吐多 次
便3 次
36.537.1
16.9/ 11.0
84102
便3次
37.738.5
16.6/ 10.6
8696
吐1次 便1次
37.338.9
14.7/ 11.2
92100
便3次
37.339.7
少量 大量
浓痰
啰音
两肺湿 罗音
呼吸 窘迫
+
+
++
++
++
+++ ++
+
差
恶化 病情恶 继续恶 无明显 中毒症 血液 极度 继续
化
化
变化
状加重 灌洗无 严重 加重
效
1度房 口咽房早综合征:牙龈和咽喉粘膜水肿, 呈“珍珠贝壳” 色, 覆盖房浓颤
室传阻
稠的粘液,悬雍垂和腭弓水肿,喉头粘膜严重充血和水肿。
9
器官损伤比骨髓型重,外周血象变化快。
(四)感染发生早
免疫力低下、肠道屏障丢失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特点与诊治研究现状
第39卷第2期(总第230期)辐射防护通讯2019年4月•综述•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特点与诊治研究现状胡云轩(中南大学湘雅公共卫生学院,长沙,410008)刘玉龙(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江苏苏州,215004)摘要:外照射急性放射病是指人体一次或短时间(数日)内分次受到大剂量外照射引起的全身性疾病。
外照射引起的急性放射病根据其临床特点和基本病理改变分为骨髓型、肠型和脑型,临床病程一般分为初期、假愈期、极期和恢复期四个阶段。
本文介绍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诊断标准、临床特点及治疗原则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外照射急性放射病;临床特点;治疗原则中图分类号:R81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356(2019)02-0034-09急性放射病是机体短时间内受到大剂量(大于或等于1-0Gy)电离辐射所引起的全身性疾病'1(%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致病原因有:(1)医疗照射: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近年调查表明,医疗照射目前是广大人群最常接触的放射来源,过量照射可导致急性放射病'2-(;(2)事故与应急照射:包括核事故或辐射事故,如核反应堆事故、核燃料处理或回收事故、加速器事故、放射治疗机事故和辐照装置事故;放射源丢失事故等,具有不确定、非意愿性;(3)核武器辐射:是所有原因中最严重的一类%外照射急性放射病所致损伤的轻重取决于吸收剂量大小,同时受多种因素影响:(1)一般诊断,组织吸收剂量与组织受损的轻重成正比,是衡量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关键因素%近年研究进展表明,基因突变与患者对辐射敏感程度有相关性,参与损伤的相关基因有X射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C XRCC1)与人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基因(HGSTs)等'4(%因此,在患者对辐射敏感程度不同,采取的防护措施不同的情况下,个体化的分析判断以及参照“区间剂量”更能得出患者的真实情况[5]%(2)放射生物效应主要表现为细胞杀伤效应与炎性因子介导效应,受细胞敏感性、组织动力学、组织器官构成方式的影响%分化程度越低的组织器官所受影响越严重'6(,例如6.0-8.0Gy可导致精子永久缺乏,然而部分肾脏组织的耐受剂量可高达30Gy%电离辐射的旁效应可激活并释放炎性趋化因子或活性氧等信号,损伤周围的正常细胞,使病情趋于严重[7]%(3)表现形式上,电离辐射的直接损伤表现为细胞的死亡,破坏DNA、质膜结构[8],不能再增殖新的组织,抵抗力降低,血管破裂出血,组织崩溃,出、凝血时间延长等;电离辐射的间接损伤可以引发肿瘤、白血病,寿命缩短,反复感染,发生贫血和溃疡等%时间分布上,电离辐射的远后效应可在受照后几个月或几年后才出现%全身性疾病只有在机体内几个器官组织受损或全身受照时才发生%彭瑞云等⑼实验结果表明,2.5~7Gy)射线照射小鼠骨髓后,不同形式的直接、间接损伤在不同时间段均可发生,且随着剂量增加损伤加重,不同个体有敏感性差异%总的来说,外照射急性放射病有着阶段性、临床症状复杂性、病变广泛、剂量及受照部位相关性等特点%本文介绍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诊断标准以及临床特点、治疗原则的研究现状%1外照射急性放射病诊断急性放射病病情较为复杂,影响因素较多,既收稿日期:2019-03-10作者简介:胡云轩(1998-),女,2016年考入中南大学湘雅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在读%通讯作者:刘玉龙,yulongliu2002@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特点与诊治研究现状胡云轩等要确定病人是否患有急性放射病,又要早期判断病情程度和就诊时处于疾病哪一时期(分类、分 型诊断),因此必须根据受照剂量与受照史、早期临床症状、病程经过、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结合健康档案进行综合判断'10(,这对指导及时采取有利的救治措施非常重要。
第5节 急性放射病
放射医学系 周美娟
急性放射病 (acute radiation sickness,ARS)
机体在短时间(数秒-数天)内受到 大剂量(>1Gy)电离辐射照射引起的 全身性疾病。
什么情况下发生急性放射病?
• 核弹袭击:原子弹、氢弹、中子弹
>万吨核爆时受屏蔽的人员 千吨级核时伤员 在严重放射性污染通过或久留人员
治
疗
( 4)
早期使用抗放药,改善微循环的药 *改善微循环:低分子右旋糖苷、三磷酸腺苷、 COA、氢化可的松、6一氨基己 酸、对羧基苄胺 。
*抗放药:预防用药
机理:自由基竞争学说 混合二硫键学说 缺氧学说
治
疗
( 5)
几个常用抗放药: 半胱氨酸(CSH):SH-OH2-CHCOOH 特点:照前短时间给药有效 药效与纯度有关 静注优于皮下注射,口服无效
恢复期
定义:机体逐步好转的时期(照射后35~60天) 骨髓相:恢复早期呈岛状分布(单一或混和造血灶) 各系细胞以红系恢复最快,中幼红增加尤为明显 血象:随骨髓相的恢复,外周血象开始恢复,网织红 增加最明显。
网织红的增加是观察ARS的造血恢复的敏感指标
中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轻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症状少,病情轻,一般不出现脱发 、感染;
两部分: 早期分类诊断 临床诊断
主要依据:病史,尤其是照射史; 初期症状和体症; 实验室检查。
早期分类诊断
病史:主要是照射史,诊断的重要依据,对剂量仅做粗 略估算。 初期症状:指照后1~2d的症状,尤其是胃肠道症状。
恶心,食欲下降 呕吐 腹泻 CNS症状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无 偶有
无 无
无 无 无 无 无 有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 12月16日,张芳也开始掉头发,张芳的白血球细胞数不到正常水平的 十分之一。 12月20日,他们组织了专家会诊,经过淋巴细胞染色体 畸变分析,于12月30日确诊张芳患有骨髓型中度急性放射病,放射源 为钴-60。 • 1973年,忻州地区科委为培育良种,从上海引进六枚钴-60放射源。 十几年后科委迁址时将放射源封存,随后将原址移交给当地环境监测 站。1991年,监测站要盖楼,委托太原的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将钴源 迁走封存。
•
1996年1月5日早晨7点半,吉化建设公司管线 工宋学文在经过厂区裂解炉炉下时拾到-条类似 “钥匙链”的小链子,他顺手放在了右腿膝部的 裤袋内,约9点多钟,正在高空作业的宋学文突然 感到头晕、恶心,便回到休息室休息,在频繁的 呕吐中折腾到下午5点。 他只好从6楼宿舍爬到5楼值班室求救。一小 时后,队长及公司领导赶来才知道,他捡的正是 昨天晚上工地技术人员遗失的用于工艺管线探伤 的γ放射源-铱192。
• 太原忻州放射源事故
1992年11月19日,做泥瓦工的张有昌突然恶心、肚子疼, 不断呕吐,张有昌的二哥张有双继续陪护,四天后也病倒, 脸颊和腮腺出现和弟弟一样的可怕紫色。一个星期后,张 丑寅和亲家张明亮分别背着张有昌兄弟俩,去了太原的山 西医学院附属医院。张有昌开始脱发,右腹部和大腿呈深 紫色。
武汉医疗照射事故案
时间:1972.12.9 概况:武汉市某医院钴-60治疗机检修中钴-60源掉落在 机头出线口处的滤过板上,未被发现,检修后未经检测即 开始治疗病人,直至12月25日工作人员检查机头取下滤过 板时方发现。 后果:21名患者受到以局部为主的多次分割全身大剂量 照射。其中2人患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7人为中度急性 放射病,6人为轻度急性放射病,5人为急性放射反应。2 人照后10天左右先后死亡。不同人员全身受照剂量在 0.9~16Gy之间。
急性放射病
大剂量照射
小肠隐窝细胞死亡, 增殖停滞,绒毛细 胞,功能受损继续 脱落
小肠绒毛裸 露,屏障、 吸收功能消 失
细菌入血 菌血症 败血症
小
肠
中间代谢产物入血
严重中毒
绒
毛
裸
大量液体渗出 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露
呕吐腹泻
血液浓缩
末稍循环衰竭
粘膜坏死脱落 肠壁变薄 肠穿孔
腹膜炎
肠型放射病临床表现
②开始出血与发烧间隔时间可标志伤情轻重 出血早于发烧(中、轻度) 近于或晚于发烧则为重度
③出血后果取决于出血部位及程度。
(三)感染 Infection Complication
①体表屏障功能破坏 ②吞噬细胞数量减少和吞噬活性下降 ③非特异性体液因子作用减少 ④特异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降低
感染的表现
体内某些敏感的辐射生物效应指标 来反映病人受照射的剂量
1、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
公认的生物剂量计; 特别适宜于0.25~5Gy剂量范围; 通常测定的畸变类型是: 双着丝粒体、着丝粒环和断片 。
2、染色体微核分析等
早期分型诊断
1、照射剂量:物理和生物剂量。
2、早期症状: ①脑型: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明显,呕吐早。 ②肠型:呕吐,早、多;腹泻,早、频繁; 血水便,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轻。 ③骨髓型:呕吐少,无明显腹泻,全身可者。
肠型放射病的治疗措施
2.尽早实施骨髓等造血干细胞移植 最好有HLA相合的同胞供髓, GVHD、间质性肺炎等并发症的防治。 移植后应用造血生长因子(G-CSF等) 注意肠套叠、肠麻痹、腹膜炎等的防治。
肠型放射病的救治原则:
早期应用可减轻肠道损伤的药物; 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矫正酸碱平衡失调; 加强抗感染和抗出血治疗; 尽早实施造血干细胞移植; 积极给予综合支持治疗。
放射病的诊断与治疗课件
放射病的诊断与治疗
4
2、事故照射
• 由于对放射源或辐射装置使用、管理不当、操作失误等 均可引发核事故。包括源丢失、被盗或反应堆事故如美 国三里岛(1979)、前苏联Cherbobyl(1986)事 故。
• 一般射线所致伤亡事故远低于交通事故和火灾。
放射病的诊断与治疗
5
放射病的诊断与治疗
6
3、医疗照射
• 放疗或白血病患者移植治疗预处理,均采用大剂量照射, 引起医源性急性放射病。
4、应急照射
• 核事故时为防止事故扩大或抢修、抢救等,工作人员受 到超过规定剂量限值达到1Sv以上,导致放射病。
• 前苏联Cherbobyl(1986)事故中消防人员和营救人 员均有急性放射病例。
放射病的诊断与治疗
24
• 极期:一般状态恶化,出现脱发;白细胞、血小板降至最 低值,出现感染;体温大于38℃;出血;消化系统症状明 显加重。总之,假愈期末出现脱发,皮肤粘膜出血,出现 感染即为极期开始
• 恢复期: 一般照后第5周开始进入恢复期,一般不存在截 然界线。判别依据有:一般状态改变;外周血开始出现单 核细胞、网织红细胞,白细胞开始回升;感染消失;体温 恢复正常3天以上;出血症状消失;血小板开始回升;无 明显消化道症状;骨髓增生改善;幼稚细胞尤其红系、单 核细胞增多
中度敏感
感觉器官(角膜、晶状体、结膜),内皮细胞(主要是 血管、血窦和淋巴管的内皮细胞),皮肤上皮,唾液腺, 肾、肝、肺组织的上皮细胞
低度敏感 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腺(性腺除外),心脏
不敏感
肌肉组织,软骨及骨组织,结缔组织
放射病的诊断与治疗
10
(五)病理变化 1、骨髓型 • 主要为造血组织损伤、造血功能障碍、出血、感染
第5章 急性放射病
中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严重的感染
特点:早期:口腔G+球菌为主:牙龈炎,咽峡炎,扁桃体炎 晚期:G-杆菌为主:肺炎,尿路、肠道感染
乏炎细胞性的炎症反应,红肿不明显,
而出血坏死严重,渗出少。
感染是引起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可加重出血
中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明显的出血
病理基础:PIT数量明显减少,功能下降; 凝血因子减少; 血管壁通透性、脆性增加 特 点:全身广泛性出血,一般内脏出血 早于体表出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主要损伤胃肠道 ,小肠黏膜上皮广 泛的变性、坏死, 黏膜大面积脱落。 临床表现是高烧、 呕吐、反复腹泻、 血水样便。
小脑颗粒细胞、脑干 部细胞大面积固缩坏死 、脑循环障碍,出现水 肿,主要表现为多发性 点状出血。临床表现为 共济失调、肌张力增加 和振颤、强直性或痉挛 抽搐、昏睡、眼震( CNS五大症状)
事故经过
‡ 按预定计划于1986.4.26.停堆检修; ‡ 4.25.1:00整操作人员降低反应堆功率,14:00关闭了 堆芯紧急冷却系统;23:10又降功率,原定降到700-1000MW,误操作降到30MW以下; ‡ 规定不得少于15根的安全棒被抽得不到10根; ‡ 4.26.1:00,将反应堆功率稳定在200MW; ‡ 4.26.1:23.30’’,达到停堆水平,要求立即停堆却未停堆,
治
疗
( 4)
早期使用抗放药,改善微循环的药 *改善微循环:低分子右旋糖苷、三磷酸腺苷、 COA、氢化可的松、6一氨基己 酸、对羧基苄胺 。
*抗放药:预防用药
机理:自由基竞争学说 混合二硫键学说 缺氧学说
治
疗
( 5)
几个常用抗放药: 半胱氨酸(CSH):SH-OH2-CHCOOH 特点:照前短时间给药有效 药效与纯度有关 静注优于皮下注射,口服无效
急诊常见疾病放射诊断
左 侧 基 底 节 区 脑 出 血
吸左 收侧 期基 边底 缘节 变区 模脑 糊出
血
右 侧 丘 脑 区
脑 出
血
中 脑 左 侧 脑
出 血
血 肿 吸 收 后 遗 留 残 腔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aemorrhage
特征 Characteristics
◦ 指颅内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内,分为外伤性和原 发性
急诊常见疾病的放射诊断
急诊常见疾病
神经系统:血管性病变,外伤 呼吸系统:肺炎,气胸,纵隔气肿 消化系统:食道异物,肠梗阻,气腹,内脏破裂,
急性胰腺炎,胆系结石 循环系统:肺动脉栓塞,动脉夹层 泌尿生殖系统:结石 运动系统:外伤
神经系统
中风 Stroke
特征
◦ 定义:持续24小时以上的血管源性的局灶性的神经功能 缺损。往往(10–15%)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起病
临床症状 Clinical features
◦ 由于压力增高通常造成危险。所产生的占位效应可以导致 缺血性脑损伤
◦ 临床症状取决于外伤持续的时间以及血肿形成的速度
影像学表现 Radiological features
◦ CT显示脑组织与内板之间的新月形积液,凹面可见脑组织 轻度移位.
◦ 跨骨缝,但不会越过硬膜返折. ◦ 积液在急性期出现高密度,在亚急性期(伤后2-4周)与
肺实变(consolidation)
定义:灶性、肺段、大叶或一侧肺、肺泡内的气体被 渗出物代替而形成肺实变
多见于急性炎症、肺TB、肺出血、肺水肿
肺门血管
正常肺叶
右
左
侧
侧
胸部病变的基本X线表现
阻塞性肺不张(obstructive atelectasis): 定义:系多种原因所致肺内气体减少和体积缩小的改 变。 原因:支气管阻塞、肺外压迫、肺内瘢痕牵拉。
辐射病的诊断与治疗
辐射病的诊断与治疗第一章外照射急性辐射病(Acute Radiation Sickness from External Exposure)一﹑概念急性辐射病是指人体一次或短时间(数日)内分次受到大剂量照射引起的全身性疾病。
急性辐射病是一种少见而严重的全身性疾病。
人们开始认识它,还是在1945年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进行了核袭击之后。
那时,发生了数以万计的伤病员。
由于当时对这类疾病的经过与特点缺乏了解,加之原子弹爆炸后多种杀伤因素(如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幅射及落下灰核幅射等)的复合作用,故对当时发生急性放射病的伤病员并没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观察,因而对急性放射病仍缺乏系统了解与认识。
但是,通过这一事件,人们开始重视这一特殊疾病的系统研究。
同时,随着核科技术应用的广泛发展,大型核设施逐年增加,全世界不断发生重大核事故,各种类型的急性放射病病例,成为世界各国重点观察研究与治疗的对象。
我国自60年代初期,也有各类事故病例发生,在急性辐射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二﹑急性辐射病的发病特点由于急性辐射病是一种非随机效应,故其严重程度与照射量呈正相关,并存在着照射量阈值(见表13-1)。
损伤过程复杂,病变广泛放射线作用于机体内重要分子,引起它们不同程度的原发损伤,从而导致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生化﹑功能和形态改变。
而这些改变,又可继发性引起一系列并发症。
例如:免疫系统受损,可以引起全身或局部感染;凝血机制受损,可以引起全身或局部出血。
这些并发症,重者甚至危及病人生命。
同时,由于射线作用不可能全身非常均匀﹑各组织和器官的敏感性又不同,临床表现错综复杂。
急性辐射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病变十分广泛。
由于不同器官﹑组织敏感性不同,故不同照射量引起的急性放射病,具有不同的规律性表现。
从而奠定了急性放射病各种不同类型特征的基础。
骨髓型急性辐射病病程的阶段性人体全身吸收剂量达1~10Gy,可发生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即其临床表现以骨髓造血抑制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