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污染后治理
我国法律规定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
想一 想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你有什么节水小窍门?
材料说明,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国家,水污染 十分严重,造成严重的危害。 节水小窍门: 一方面,要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和能力,要循环利 用水、安装节水用具等。
另一方面,我国还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 防治法》。
大气污染防治法、森林法、 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法、 海洋环境保护法
我国法律规定的保护环 境的基本原则
看看我们居 住的环境
我不要这样 子!!
想一想
面临着如此严重的环境 问题,那我们该如何做呢?
一、国家颁布一系列 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
宪法
根本大法
庄严宣布:国家保护和改善生 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 污染和其他公害。
环境保护 法
环保基本法
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为25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占 有的四分之一,而且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开发利用难度 大,许多地区严重缺水。据调查表明,90年代初,全 国缺水城市已发展为近300个,较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00 多个。 我国80%以上的污水未经有效处理就直接排入水体, 已造成三分之一以上的河段受到污染,90%以上的城市 水域污染严重,近50%的重点城镇的水源不符合饮水标 准。 水环境质量的不断恶化,导致了可利用水资源的进一 步减少和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加剧,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和 生存,影响着工农业的发展。
依靠群众保护环境
• 环境的好环,关系到 生产发展和人民的健 康。环保工作是全民 的事业。保护既是公 民的权利,也是公民 的义务。必须贯彻党 的群众路线,紧紧依 靠群众搞好环境保护 工作。
小结
根本大法 系列法律 基本法律
宪法 环境保护法
环保基 本原则
专门性单行法规 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公需科目题目及答案-新版x
《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公需科目题目及答案1.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建设既是()关系又是包容关系。
( 3.0分)A.相互B.协调C.必然D.因果我的答案:D"答对2.生态文明是以()为核心价值,以人与自然关系相协调为基础的和谐的现代化社会状态。
(3.0 分)A.开发自然和保护环境B.尊重自然和保护环境C.开发自然和可持续发展D.尊重自然和可持续发展我的答案:B2答对3.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
(3.0 分)A.环境B.人C.自然D.动物我的答案:A2答对4.人人都能做到的绿色生活方式有哪些?(3.0 分)A.节约用水B.养成节电美德C.尽量多用可重复使用的耐用品D.以上全是我的答案:D#答对5.习近平强调,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乡村振兴要树牢()理念。
(3.0 分)A.绿色发展B.可持续发展C .生态文明发展D. 文化发展我的答案:A2答对6.()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我们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 。
(3.0 分)A.毛泽东思想B.马克思主义C.习近平D.恩格斯我的答案:B7.生态城市,也称生态城,是指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技术、文化与景观充分融合。
(3.0 分)A.经济B.人类C.环境D.生物我的答案:A2答对8.生态农业的重要特征是?(3.0 分)A.综合性、高效性、多样性、持续性B.综合性、高效性、多样性、C.高效性、多样性、持续性D.复杂性、高效性、多样性、持续性我的答案:A2答对9.如何建设生态屏障与绿色发展?(3.0 分)A.推进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发展B.加强湿地的保护和恢复建设C.以上都是我的答案:2答对10.推动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对人类文明历史发展中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与升华。
(3.0 分)A.认识B.认知C.反思D.吸取我的答案:2答对11.习近平在党的()报告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专升本)环境保护法学作业1答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环境保护法学课程作业1答案学习层次:专升本涉及章节:第1章——第3章一、简答题1. 什么是环境?环境资源保护法与环境科学所称的环境有何关系?答:环境:是指环绕着某一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中心事物不同,环境的含义也不一样。
环境科学所称的环境:环境科学以人类为研究对象,环境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即人类环。
环境保护法学所称的环境,《环境保护法》第二条的规定:“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不同学科对环境概念应有不同的理解。
我们认为:环境保护法并没有结合法律的角度给出真正的环境概念。
环境保护法上的环境概念应该以环境科学、经济学等学科上的环境概念为基础,但又不能受其约束,这是由于环境保护法的交叉性和边缘性决定的。
环境是人类的生命维持系统,反映生命维持系统的质量,其外延不仅包括自然客体,也应该包括人工自然。
界定环境保护法中的环境概念需要考虑以下:环境包括两部分:物质实体、非物质实体(自然景观、环境指标)。
环境要素一部分可物化,另一部分不能物化;一部分可量化,另一部分不能量化。
如古树名木无法以简单的量化和物化去规定。
要么遗漏一些功能要么重复计算;环境容量的物化和量化更困难。
如果从利益分析的角度给环境下定义,将其定义为:环境是通过有形的或无形的物质实体所表现的人们的生态利益以及其与经济利益的关系。
2. 什么是环境保护?为什么说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答:环境保护,就是指采取行政、经济、科学技术、宣传教育和法律多方面的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使之更适合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由于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模式的研究和反思
31 “ . 环境 库兹 涅 茨 曲线”
回答 以上 问题我 们首 先 充 分探 究 这种 发 展道 路 的规 律 , 这
里我们 介绍一下 “ 境库 兹 涅 茨 曲 线 ” 这 种 发 展规 律 的概 括 环 对
( 图 1。 见 )
替 望
螭 蟋
人走路 困难 。烟雾 事件 使 呼吸道疾 病 患者猛 增 。 日本 由于人 口 激增 , 资源过度开发 , 生态环 境和产业发展 的极度 不平衡 , 从而 使 得大气 , 土壤 , 水源等 自然环境遭 受到严重 的污染 和破坏 , 以致 出 现 了富 山骨痛病 案 , E市 烟 害案 , 四 t 熊本水 俣病 以及 千叶 铁公 害
定程度 的生态退化 , 土地荒漠化 , 水土流 失 , 被破坏 等现象严 境 利 益 。 植 问题二 : 环境 受污染到一定程度之 后是否 能随着 经济 的发展 重, 整个 经济 的快速发 展受 到严 峻 的挑 战 , 民的福利 在一 定程 人
一
度上为环境污染所 削弱 甚 至抵消 。未 来社 会 的发展 的模式 存在 自然改善 。 问题三 : 先污染后发展 ” “ 的道路对于处于快 速发展 中的 中国 着一定程度上 的争论 。
经济发展模式仍 然是推动经济发展 的主要 因素 : 0 年 我 国单位 今天 的物质 财富 的社会生 产能力 和成果都 可能 远远超过 了这一 2 5 0 。如果 中国能 源 消耗 水平 像美 国一样 , 球 根本 难 以 为 地 G P的耗能不 降反 升 ,0 6年上半 年重 点控 制 的河流. O D 20 C D和 大 限度 j 继, 现在 的发达国家 的发展 方式并 不是 全人类 的标 准 , 而且 也难 气 中 S : 然在上升 , O仍 都是 很好 的说 明。
先污染后治理
"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思想要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发展与环保"双赢"。
强调:不重视环境保护的政府是不清醒的政府,不重视环境保护的部门是不称职的部门,不重视环境保护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
要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发展与环保“双赢”。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经济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生态环境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恶劣的生态环境,不但经济难以发展,即使发展了,也难以为继。
那种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发展,那种“要钱不要命”的发展,那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发展,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的选择中,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按照“生态优化、环境美化、分区指导、因地制宜”的总体思路,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首先,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境价值理念,实现以环境换取经济增长向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转变。
绿水青山意味着优美的人居环境、清洁的水源和清新的空气,可以大大减少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大大减轻因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所需付出的巨大代价,大大缓解生态环境问题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其次,要树立结构决定功效的宏观调控理念,着力在调整经济结构上下功夫。
当前,要根据我省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进一步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区域定位,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科学区域开发新格局。
要着力合理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尽快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发展的“腾笼换鸟”、“凤凰涅槃”。
第三,要树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循环经济发展理念。
先污染后治理
先污染后治理
先污染后治理说是关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种观点。
认为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不得不忍受环境污染,只有当环境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才可能有效地去治理。
结论是先污染后治理具有客观规律性。
论争者进一步解释说,环境污染和破坏,作为人与自然之间冲突的表现,正如人类社会内部的分裂和对抗一样,是同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的。
强调先污染后治理的客观规律性,并不是反对采取措施来治理和防止环境污染,而是指出在经济水平不高的条件下,相当一部分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将由于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的限制而不能实现,社会将忍受环境污染的后果。
批评者认为,强调此案污染后治理具有客观规律性,将使社会放弃环境保护,放纵环境污染。
环境保护不应当落后于经济发展,二者应当而且可以同步进行。
如果等到严重污染后,再行治理,就需要花费数倍乃至数十倍的经济代价。
迄今,以上两种意见尚未统一。
先污染后治理
“先污染后治理”现象分析班级:学号:作者:摘要: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城市发展与环境污染都相伴相随。
如何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桎梏,寻求正确的,科学的发展道路,已成为迫在眉睫的议题。
本文通过查找资料与对现实生活体验相结合的方法,采撷众家之言,得出政府的引导乃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与关键所在。
关键词:经济技术政府环境近年来,中国的经济进行着飞速的发展,然而,环境的问题也显得日益突出。
无论从天气预报上对可吸入颗粒物的报道,还是从现实生活中人们呼吸道感染病例的增多,我们都能强烈的感觉到环境质量的下降。
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似乎都绕不过先污染后治理的铁律,象伦敦的“雾都”事件,中国的雾霾天气,等等,无不证实着这一铁律的不可打破性。
那么,先污染,后治理的这种现象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这种现象的产生包含着种种因素,首先是经济因素。
以破坏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方式能使成本降低,有利于产品在市场价格上占据优势,拥有竞争力,为资本家带来更大的利润。
然而,环境的污染与资本家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在这样的经济动因下,他们何乐而不为呢?其次是技术因素。
由于技术的落后,致使许多先进的生产方式得不到利用。
譬如垃圾处理技术,我国的垃圾处理与发达国家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并且,技术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会消耗人力,物力,财力。
值得一提的是,先进的技术并不代表利润的提高,就如绿色食品的生产,由于投入与回报的不对等,很多生产者面临着严峻考验。
另一个因素是人们认知上的局限性。
环境破坏的显现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等到问题真正让人们所发觉时,它已经演变为一个大的问题,此时再去想办法解决,它已经不容忽视了。
并且,环境的治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的成本也是相当高的。
最后是政府的监管不力。
象很多的在焦点访谈上曝光过的环境问题,最后的解决也是差强人意,更何况是一些不为舆论所曝光的呢?针对先污染后治理产生的主要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解决这一问题:1.对生产环保产品的企业,工厂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经济上的帮助。
关于中国要不要先污染后治理的辩论材料
正方:要先污染后治理反方:不要先污染后治理反方论点:0.我国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支持材料:日本在回顾工业化历程时,认为“先污染后治理”给社会和公众造成的损害是惨痛的,所付出的代价比事前污染防治投资高10倍以上。
在中国,若我们选择“先污染后治理”,付出的可能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超额支付,因为国情和时代的差异以及我们所依存的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很可能在理论推算的污染排放峰值到来之前“生态泡沫”已经破裂。
原因有以下几点:1)我国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已远远超过环境自净能力,像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均居世界第一,若不采取断然措施,污染物排放总量不仅居高不下,而且还会继续增加,环境污染已成为中国社会不可承受的问题。
2)环境突发事件高发期已然来临,去年年末以来,平均每两天就发生一次水污染事故。
在一些地方,长期污染对人民健康造成的损害已从隐性转变为显性,典型表现就是不断增高的癌症发病率。
污染的反作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蚕食改革开放的成果。
3)人民生活水平和环境识的提高,使他们的维权意识和改善生活质量的呼声高涨。
反映在实践中,就是以环境维权为特征的群体上访甚至与排污企业的冲突事件时有发生,能否依法公正处置此类事件,成为考验政府执政能力的新课题。
在一些地方,公众对环境污染的忍受程度已近极限,私力救济开始萌芽。
4)国际社会的约束。
在发达国家“先污染”的时代,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远远低于当今,环境容量也远比现在丰富,无论是国际法还是国内法,对环境污染的管制十分有限,而在生物多样性、臭氧层保护、减缓气候变化等方面更是空白。
而今,情形截然相反,发达国家“先污染”时的“宽松”外部条件已不复存在。
更严重的是,发达国家借全球化之势,将高污染、高能耗的制造业纷纷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借此完成了本国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却加重了我们的压力,污染排放和资源消耗大国正在成为西方国家“妖魔化”中国的一个新选项。
5)就全球资源供给能力看“驾着大棚车到西部拓荒”的时代已一去不返。
《环境法学》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原则
3、贯彻
• 加强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 • 把环境保护切实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 • 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 措施 • 加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 • 强化环境监督管理
⑴加强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
• 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必须全面考 虑,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科学决策。 • –不仅要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 考虑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 • 要正确处理 • –经济增长速度和综合效益的统一、 • –生产力布局与资源优化配置、 • –产业结构调整与解决结构性污染、 • –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等问题。 • 从源头就控制可能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⑸加强环境监测 通过环境监测,掌 握环境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为加 强环境监督管理和治理提供科学依 据。
《清洁生产促进法》 2003年1月1日正 式施行----预防为主原则的新突破
• 清洁生产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 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 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 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 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 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 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其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清洁生产促进法》 2003年1月1日正 式施行----预防为主原则的新突破
• –对生产过程而言,清洁生产包括节约能源和原 材料,淘汰有毒有害材料,减少废物(废渣、 废水、废气)和有害物质的产生量;通过综合 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废物和有害物质的排放量。 • –对产品来说,清洁生产旨在降低产品全生命周 期,即从原料的提取到产品的最终处置对人类 和环境的有害影响。
2、意义
• (1)是社会经济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的客观要求 •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最大限度地满 足整个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 –自然生态规律是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规律, 必须遵循 • ⑵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 ⑶是保障人体健康、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需要 • –以人为本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摘要:,英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是世界上最早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国家。
历史证明,工业革命不单单带给人们好处,生态环境污染也是工业革命造成的。
英国就是典型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国家。
今天的伦敦和英国呈现给人们的是阳光明媚,碧水蓝天的景象,从工业革命的环境污染到今天的生态典范,英国到底经历了什么,留下来什么教训和经验,这对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英国工业革命环境污染在人类历史上,伴随着工业化的发生,英国成为率先进行工业化的国家。
对这场工业革命和工业化,人们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是人类发展的新进程,它告别了农业文明,使得人们进入了工业文明的新阶段。
可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和历史的考验,可以发现,工业革命带来的不仅是好处,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留下了惨痛的历史经验。
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对工业革命描述道:“那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遭的年代;那是光明的时节,也是黑暗的时节;那是希望的春日,也是悲伤的冬日。
”本文主要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研究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问题及其相关治理,希望对正处于这一阶段的中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环境污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气污染。
机器的使用是工业革命的重要特点,其中瓦特改良的“蒸汽机”代替了人力,风力成为了工业生产的主要动力。
而蒸汽机的使用需要以煤炭作为燃料,因此,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煤炭资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了第一次工业化革命的主要能源。
煤的大规模开采和使用,在推动工业的发展和机器的运转的同时,也产生和释放大量的烟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其他有害的污染物。
这就造成了英国煤烟弥漫,浓烟滚滚,整个城市都呈现出黑乎乎的景象。
在伦敦,烟与雾相互混杂,形成了浓浓的烟雾,长年萦绕在城市上空,现在中国人称它雾霾。
二是河流污染。
泰晤士河是英国的母亲河,19世纪前,泰晤士河河水清澈,水中水面鱼鸟成群。
但随者工业革命的兴起,大量工厂沿河而建,两岸人口激增。
从“边污染,边治理”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视角看德育
从“边污染,边治理”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视角看德育学校到底应该如何有效地进行德育,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各种寻求解决德育困境的思想、理论层出不穷,学校的德育改革实践也是大刀阔斧、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却收效甚微。
除了实践没有落实的原因外,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走的是“边污染,边治理”和“先污染后治理”的德育之路。
本文希望通过深入思考和探究,找出德育矛盾的主要方面,最终给德育的理论与实践一些启发,从而促进德育的发展。
先污染后治理;德育环境;潜移默化;德育;防污染;学道德一、对德育“边污染,边治理”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诠释1. “边污染,边治理”和“先污染,后治理”的实质。
污染,原意是环境污染的简称,指由于某种物质或能量的介入,使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在法律上,环境污染则是指由于某种物质或能量的介入,使某一特定区域的环境质量劣于适用该区域的环境质量标准的现象。
治理,是指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科学技术和行政、经济、法律、教育等一系列手段减弱污染,并消除污染带来的影响。
2. 德育环境的内涵。
对于德育环境,教育界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大多数人认为,德育环境指的是影响道德教育活动开展的各种外在条件和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德育活动实施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和教育对象所处的内部小环境。
而笔者认为,凡是能对个体的道德形成产生影响的环境都属于德育环境范畴,除了出于道德教育活动所需而创建的环境外,还有自然非人为的环境。
按其影响范围,划分为宏观环境、中观环境与微观环境。
按其状态,划分为开放的环境和封闭的环境。
按其内容,划分为社会物质环境和社会精神环境。
按其性质,划分为良性的环境和恶性的环境。
恶性的环境也就是被污染了的环境,这种被污染的环境也会污染儿童。
3. 对德育“边污染,边治理”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诠释。
人们给孩子提供的环境,尤其是学校环境之外,开放环境里的一些不良风气,不良行为(物质或能量的介入)等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如养成不良习惯、品行不端等,也就是恶性环境对儿童的一种污染,这种污染具有隐蔽性、文化性和时代性,其对孩子的影响方式是隐性的、渗透性的,但往往就是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化作用才更可怕。
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与清洁生产与环境管理体系
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与清洁生产与环境管理体系清洁生产是污染预防战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战略。
相对于传统的末端治职,清洁生产具有本质的区别。
传统的末端治理与生产过程相脱节,即“先污染、后治理”;清洁生产从源头抓起,实行生产全过程控制,尽最大可能减少乃至消除污染物的产生,其实质是预防家纺污染。
传统的末端治理投人多、治理难度大、运行成本高,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不能有机结合;清洁牛产要求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将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中,不仅环境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改善,而且能源、原材料和生产成本降低,经济效益提高,竞争力增强,能够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统—。
传统的末端治理是对工业污染物产生后实施的物理、化学、生物方法治理,其着眼点是在企业层次上对生成污染物的治理;清洁生产是关于产品和产品生产过程的一种新的、持续的、创造性的思维,有理论基础、技术内涵、实施工具、实施日标和行动计划,实施清洁生产的措施是综合性的预防措施,包括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完善管理。
传统的末端治理把环境责任只放在环保研究、管理等人员身上,仅仅把注意力集中在对生产过程中已经产生的污染物的处理上,而具体对企业来说只有环保部门来处理这一问题,所以企业总是处于一种被动的、消极的地位;清洁生产是一种对产品和生产过程持续运用整体预防的环境保护战略,要引起研究开发者、生产者、消费者也就是全社会对于工业产品生产及使用全过程对环境影响的关访。
四、清洁生产与环境管理体系清洁生产与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都是从经济—环境保护角度提出的新思想、新措施。
赐014000是一个系列的环境管理标眩,它包括了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生命周期分析等国际环境管理领域内的许多焦点问题,旨在指导各类组织(企业、公司)取得和表现正确的环境行为。
清洁生产强调“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三个方面,强调度物的源头削减,促进企业从产品设计、原料选择、工艺改进、技术进步和生产管理等环节着手,最大限度地将原材料和能源转化为产品。
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_你认为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精)
问题:理论上人们都知道,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不少企业、甚至有的地方政府还是认为发展经济是最重要的,环境污染的问题等经济发展了,有了经济实力再进行治理。
你认为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真正地把保护环境落到实处? 。
(百度文库结合一下当下国内的一些典型的环境污染问题,分析一下题目中经济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石药中润公司的“药厂排污问题” ,其实背后的是联想。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知名大企业陷入“污染门”的事件,比如紫金矿业、哈药六厂都曾陷入污染门而不能自拔,去年的陆良化工、苹果、江铜再赴后继,公众的神经对此早已不再敏感。
近几年来,政府和地方组织在环保方面做了相当大的努力,尤其是环保部门的决心,整治力度越来越大,手段也屡有创新。
但事后却没能真正有效地阻止环境污染事故的不断发生。
为什么环境污染事故如此频繁的发生呢?很明显,正是人类的经济活动,带来了越来越频繁的环境事故。
其实,大家都知道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又都明了现在的我们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了,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接二连三的违背这一众所周知的理论,为何?原因不难发现,之所以频现污染事故,与企业的侥幸心理、地方政府的行政不作为、污染违法成本低有着很大干系。
而最根本的症结,恐怕还是地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悖论。
这就是为什么地方政府明明知晓污染的厉害,却放任那些辖内的企业污染环境而不去严格的惩治。
以下是引用腾讯新闻的评论, 很有道理——“由于企业天生的逐利性,环保投入等成本是能省则省,经常存侥幸心理;而地方政府,明明知道不少企业会给地方环境造成污染,甚至是严重污染,但出于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追求,也或因官员们对 GDP 速度的需求,以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没能求得起码的平衡。
地方政府扶植企业、服务企业,发展经济,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生活幸福。
如果居民的住宅楼和企业超标排放废气的烟囱比肩,村民的水源与企业超标排放废水的河道比邻,当企业一边发展壮大,一边污染河流、空气,破坏自然环境,危害民众健康,即使企业上缴利税创造了再高的 GDP ,又有什么样的社会价值呢?这个悖论是一个困局,走不出这个困局,密集的环境污染事故注定会持续发生下去。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摘要:,英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是世界上最早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国家。
历史证明,工业革命不单单带给人们好处,生态环境污染也是工业革命造成的。
英国就是典型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国家。
今天的伦敦和英国呈现给人们的是阳光明媚,碧水蓝天的景象,从工业革命的环境污染到今天的生态典范,英国到底经历了什么,留下来什么教训和经验,这对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英国工业革命环境污染在人类历史上,伴随着工业化的发生,英国成为率先进行工业化的国家。
对这场工业革命和工业化,人们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是人类发展的新进程,它告别了农业文明,使得人们进入了工业文明的新阶段。
可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和历史的考验,可以发现,工业革命带来的不仅是好处,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留下了惨痛的历史经验。
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对工业革命描述道:“那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遭的年代;那是光明的时节,也是黑暗的时节;那是希望的春日,也是悲伤的冬日。
”本文主要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研究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问题及其相关治理,希望对正处于这一阶段的中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环境污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气污染。
机器的使用是工业革命的重要特点,其中瓦特改良的“蒸汽机”代替了人力,风力成为了工业生产的主要动力。
而蒸汽机的使用需要以煤炭作为燃料,因此,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煤炭资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了第一次工业化革命的主要能源。
煤的大规模开采和使用,在推动工业的发展和机器的运转的同时,也产生和释放大量的烟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其他有害的污染物。
这就造成了英国煤烟弥漫,浓烟滚滚,整个城市都呈现出黑乎乎的景象。
在伦敦,烟与雾相互混杂,形成了浓浓的烟雾,长年萦绕在城市上空,现在中国人称它雾霾。
二是河流污染。
泰晤士河是英国的母亲河,19世纪前,泰晤士河河水清澈,水中水面鱼鸟成群。
但随者工业革命的兴起,大量工厂沿河而建,两岸人口激增。
中国的环境问题到底有多严峻
中国的环境问题到底有多严峻30多年来,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中国的资源环境与人口关系日益紧张起来。
目前,这一紧张关系已经发展到了临界点。
在“人口高位运行”(笔者将中国人口在10亿-14亿之间运行定义为“人口高位运行”;将人口超过14亿的情况定义为“人口超高位运行”)条件下,中国的资源早已严重超载、透支,环境污染触目惊心且已经临近触发大范围环境危机的边缘(严重雾霾“突然”大面积爆发仅仅是开始);未来十年、十几年,这种紧张关系的发展方向将决定中华民族的未来。
这是目前中国最大最基本的国情。
一、严峻的环境污染形势笔者收集了国家统计局、国家环保部、国家海洋局、国土资源部以及包括中国工程院、中国地质环境检测院和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在内的众多研究机构及其研究人员的研究资料,其中的研究数据显示:(1)全国安全饮用水高度稀缺。
笔者根据《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11)》数据计算,2010年,在七大流域,真正可以安全饮用的Ⅰ-Ⅱ类水仅有28.7%;在六大河流,仅有15.1%;在重点监测评价的湖泊水库,仅有30.2%。
本来,按照国家标准,Ⅲ类水可以用作居民集中饮用水源(需要处理后才能饮用),但是,2002年颁布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提高了Ⅲ-Ⅴ类水的门槛,饮用水专家认为,现在的Ⅲ类水还不如1999、1988年地表水质量标准的Ⅳ类水(见国家标准GB3838-88、GHZB1-1999)。
若修正还原数据(即按1988、1999标准将2002年的Ⅲ类水归为Ⅳ类水),2010年中国主要流域、河流、湖泊水库各类水质比例的真实情况是:七大流域的Ⅳ类(处理后也不能饮用)以上严重污染水质河长占评价总河长的71.3%,其中,不能用于农业灌溉的劣Ⅴ类水质河长占29.8%;六大河流的Ⅳ类以上严重污染河长占84.9%,其中,劣Ⅴ类水质占36.7%;重点监测评价的湖泊水库中,Ⅳ类以上水质占69.8%,其中,劣Ⅴ类水质占41.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字面上看“,先污染后治理”就是先任由污染发生,或污染在人们还未意识到时就已发生,然后再采取行动控制、克服污染。
进一步分析会发现“,先污染后治理”实际上有2 种具体表现形式:1.企业运作过程中,对外部环境造成了污染,随后在社会施加的压力之下被迫自行或由社会对污染进行治理,这是人们使用“先污染后治理”一词时主要表达的意思。
2.企业在运作过程中产生了污染物,但并不向企业之外的环境排放,而是在企业内部即对其进行处理。
这实质上还是“先污染后治理”,只是人们一般并不将其看作是个问题,也不以之作为管理对象。
(二)成因
1.技术与经济因素形成了“门坎”
技术难度大,又提高生产成本,常常成为企业采用“绿色技术”和控制、减少污染技术的“门坎”,“门坎”又随企业发展而降低,此过程就成为“先污染后治理”的内在微观依据。
消耗资源多的技术产生污染的可能性相应也大,“绿色技术”自然可降低污染。
所以,减污、治污要求企业生产向资源节约方向调整。
粗放型资源开采方式能使直接生产成本降低,相应的资源价格也低,也能降低工业产品的成本,而由此给环境造成的损害是企业外部的事,产生的损失并不由企业直接承担。
这种环境影响的外部性有利于企业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并由小到大发展,也为新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经济保障。
便成为“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动因。
2.认识上的滞后性和行动中的惰性
环境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使得相当一部分的环境破坏以渐变形式出现,这种环境影响实际发生的滞后性便导致人们对环境损害的认识的滞后性。
由于对污染的认识落后于污染的发生,行动又落后于认识,所以,直到经济达到一定水平,污染也越来越清楚,甚至直接威胁到当地的基本生存条件时,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实际治理工作才能展开。
3.行政把关不严使污染企业得以创办虽然规定企业成立注册时要提交“环保批复”资料,可是我国现阶段企业上马太多、太快,相当部分企业申报又多有隐瞒,甚至向政府有关机构寻求庇护,工商管理部门又不具备审查企业是否污染环境及是否采取了治理措施的能力,很难对之全面核查,而环境管理部门受人员、经费所限,更难实施切实有效的监督。
尤其是那些有较可观的经济效益并能给当
地财政带来收入、解决就业等社会问题的企业往往会受到地方当局的保护与纵容。
另外,现行环境管理部门受所在地政府横向领导的组织体制也对其独立依法开展工作形成制约。
4.其它原因
我国虽然制定了不少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但是现实中执行并不力。
而且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些法律再加上企业污染后也没有得到有效制裁,使得这些环保法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还有污染治理市场化程度低。
进行除污处理成本很高,而我国有特别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使得企业不愿意进行相应的净化,这也是环境日益恶化的原因之一。
中国作为有13 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在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更是责无旁贷,中国政府和民众应积极响应并行动起来。
我国处在工业化的发展初期,经济与环保一定要协调好,为此,我们必须:一是决策要前瞻。
要树立环保优先的思想,必须从决策和规划的源头综合考虑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统筹考虑经济行为对资源环境可能造成的潜在及长远影响,以战略环评作为科学决策的依据和必然选择。
二是企业要自律。
相信只要我们整个社会作出努力,中国的环境问题一定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