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污染后治理
先污染后治理
从字面上看“,先污染后治理”就是先任由污染发生,或污染在人们还未意识到时就已发生,然后再采取行动控制、克服污染。
进一步分析会发现“,先污染后治理”实际上有2 种具体表现形式:1.企业运作过程中,对外部环境造成了污染,随后在社会施加的压力之下被迫自行或由社会对污染进行治理,这是人们使用“先污染后治理”一词时主要表达的意思。
2.企业在运作过程中产生了污染物,但并不向企业之外的环境排放,而是在企业内部即对其进行处理。
这实质上还是“先污染后治理”,只是人们一般并不将其看作是个问题,也不以之作为管理对象。
(二)成因1.技术与经济因素形成了“门坎”技术难度大,又提高生产成本,常常成为企业采用“绿色技术”和控制、减少污染技术的“门坎”,“门坎”又随企业发展而降低,此过程就成为“先污染后治理”的内在微观依据。
消耗资源多的技术产生污染的可能性相应也大,“绿色技术”自然可降低污染。
所以,减污、治污要求企业生产向资源节约方向调整。
粗放型资源开采方式能使直接生产成本降低,相应的资源价格也低,也能降低工业产品的成本,而由此给环境造成的损害是企业外部的事,产生的损失并不由企业直接承担。
这种环境影响的外部性有利于企业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并由小到大发展,也为新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经济保障。
便成为“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动因。
2.认识上的滞后性和行动中的惰性环境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使得相当一部分的环境破坏以渐变形式出现,这种环境影响实际发生的滞后性便导致人们对环境损害的认识的滞后性。
由于对污染的认识落后于污染的发生,行动又落后于认识,所以,直到经济达到一定水平,污染也越来越清楚,甚至直接威胁到当地的基本生存条件时,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实际治理工作才能展开。
3.行政把关不严使污染企业得以创办虽然规定企业成立注册时要提交“环保批复”资料,可是我国现阶段企业上马太多、太快,相当部分企业申报又多有隐瞒,甚至向政府有关机构寻求庇护,工商管理部门又不具备审查企业是否污染环境及是否采取了治理措施的能力,很难对之全面核查,而环境管理部门受人员、经费所限,更难实施切实有效的监督。
新常态下我国环境保护的战略与原则
新常态下我国环境保护的战略与原则摘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推进,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成为了必须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
做好新常态下的环境保护工作,需要新思维,新举措。
本文对新常态下我国环境保护的战略与原则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新常态;环境保护;战略;原则要实现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必须要解决当前的环境问题。
必须从提高环保意识入手,通过各种措施方法提高环境保护,使环境保护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良性循环,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互动发展。
1新常态下环境保护现状1.1公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不高。
环境保护问题关系着社会大众的切身利益,但是社会大众环境保护意识较为薄弱,参与环境保护积极性不高,有时只针对生活的环境进行维护,忽视社会大环境的参与治理,对污染防治重视不够。
比如当前农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染物的排放,导致水源、土地出现严重污染。
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膜、化肥和农药,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导致土壤和水体污染。
农产品中的有害物质超标问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农村地区的废水、废气、生活垃圾等不断增加,大多没有经过无害化处理,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峻。
1.2环境管理忽视源头注重末端。
环境管理中还存在对末端治理比较重视对源头污染监管有所忽视的现象,源头对原料的消耗控制不严,中间环节监管的不够,导致资源废物排放量依然没有降低,在污染物总量控制上很难实现预期目标。
当前依然处于先污染后治理的环境治理怪圈,导致污染治理的难度和成本都在显著增加,影响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综合发展。
1.3形势严峻成为社会共识。
当前大形势下,局部环境整体恶化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
雾霾重,沿海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垃圾围城、环境污染危害居民健康,一些如噪声、扬尘等局部性污染,酸雨、水体富营养化等区域性污染等传统的环境污染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重金属、化学品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新的污染种类和问题相继出现,粗放发展的方式显现出一系列后遗症,总的来说,我国没有完全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传统与新型环境问题叠加,出现农村环境叠加城市环境、生态退化叠加环境污染、国际环境叠加国内环境特征。
后治理先污染,
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会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你认为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环境是我们人来赖以生存的根本,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要为了经济为了富裕而不断破坏自己的生存根本,总的来说是人们思想意识上的问题,认识上的滞后性。
我们都清楚环境有一定的自净能力,所以在环境被污染的前期并不明显,只有到一定程度才能显现出问题,然而当环境污染问题已不得忽略的情况被显现出来的时候我们已经需要很大的措施力度以及保护行为才能维护回来或者终将维护不到原状。
从工业到各人人们都抱有或多或少的侥幸心理与互相攀比的心理;个人总是希望别人保护环境,或者以恶小而为之,不从点滴做起,而工业对于企业的处理污染问题需要更高的技术与资金维护,导致企业运作要求变高,成本的提高自然而然使得企业集体抱有侥幸或者走向先污染后治理的这样的冠冕堂皇的说法的一边。
尽管政府与地方组织在环保方面近些年来已经很努力,高招层出,整治力度加强,手段推陈出新,鼓励诱导与惠民政策,但是环境污染问题宏观上现在仍然与经济活动与经济发展是背道而驰的。
所以尽管大家都知道环境的重要性,却没有办法的倾向于落实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上。
工业污染是污染的最大源头,但是地方政府为了经济增长不得不先放下污染治理或者更重视经济增长一些,地方经济的GDP追求,地方经济的保护,企业的天生逐利性,根本不能使得发展与环保协调平衡的发展。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没有得到贯彻落实,一些地方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技术装备落后,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现行环境监管体制、监管能力、考核体系不适应新形势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普遍存在;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污染治理市场化程度低等。
以上这些大概涵盖了人们之所以走先污染后治理道路的基本以及根本原因。
“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模式的研究和反思
31 “ . 环境 库兹 涅 茨 曲线”
回答 以上 问题我 们首 先 充 分探 究 这种 发 展道 路 的规 律 , 这
里我们 介绍一下 “ 境库 兹 涅 茨 曲 线 ” 这 种 发 展规 律 的概 括 环 对
( 图 1。 见 )
替 望
螭 蟋
人走路 困难 。烟雾 事件 使 呼吸道疾 病 患者猛 增 。 日本 由于人 口 激增 , 资源过度开发 , 生态环 境和产业发展 的极度 不平衡 , 从而 使 得大气 , 土壤 , 水源等 自然环境遭 受到严重 的污染 和破坏 , 以致 出 现 了富 山骨痛病 案 , E市 烟 害案 , 四 t 熊本水 俣病 以及 千叶 铁公 害
定程度 的生态退化 , 土地荒漠化 , 水土流 失 , 被破坏 等现象严 境 利 益 。 植 问题二 : 环境 受污染到一定程度之 后是否 能随着 经济 的发展 重, 整个 经济 的快速发 展受 到严 峻 的挑 战 , 民的福利 在一 定程 人
一
度上为环境污染所 削弱 甚 至抵消 。未 来社 会 的发展 的模式 存在 自然改善 。 问题三 : 先污染后发展 ” “ 的道路对于处于快 速发展 中的 中国 着一定程度上 的争论 。
经济发展模式仍 然是推动经济发展 的主要 因素 : 0 年 我 国单位 今天 的物质 财富 的社会生 产能力 和成果都 可能 远远超过 了这一 2 5 0 。如果 中国能 源 消耗 水平 像美 国一样 , 球 根本 难 以 为 地 G P的耗能不 降反 升 ,0 6年上半 年重 点控 制 的河流. O D 20 C D和 大 限度 j 继, 现在 的发达国家 的发展 方式并 不是 全人类 的标 准 , 而且 也难 气 中 S : 然在上升 , O仍 都是 很好 的说 明。
先污染后治理
"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思想要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发展与环保"双赢"。
强调:不重视环境保护的政府是不清醒的政府,不重视环境保护的部门是不称职的部门,不重视环境保护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
要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发展与环保“双赢”。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经济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生态环境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恶劣的生态环境,不但经济难以发展,即使发展了,也难以为继。
那种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发展,那种“要钱不要命”的发展,那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发展,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的选择中,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按照“生态优化、环境美化、分区指导、因地制宜”的总体思路,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首先,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境价值理念,实现以环境换取经济增长向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转变。
绿水青山意味着优美的人居环境、清洁的水源和清新的空气,可以大大减少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大大减轻因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所需付出的巨大代价,大大缓解生态环境问题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其次,要树立结构决定功效的宏观调控理念,着力在调整经济结构上下功夫。
当前,要根据我省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进一步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区域定位,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科学区域开发新格局。
要着力合理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尽快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发展的“腾笼换鸟”、“凤凰涅槃”。
第三,要树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循环经济发展理念。
关于先污染后治理的思考
关于先污染后治理的思考众所周知,中国的经济自改革开放起经历了三十年的大发展大腾飞,中国的经济实力已位居世界第二位,中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国人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当我们看到这些成绩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应该思考,我们失去了什么,因为只有当我们知道我们失去什么的时候,我们才会真正知道我们想要什么。
当我们打开电视,打开报纸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基本上都是关于某处污水直接排入河里造成大量生物死亡,某处废烟直接排出,造成空气污染,某处地基无故塌陷,等等,这样的新闻对于我们来说已经不是新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种现象呢,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整个中国社会弥漫着的对高利润高回报的不择手段的追求,人们往往只顾眼前的利益而不管不顾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由于各个省之间对GDP 增长的盲目攀比,领导将政绩与GDP直接挂钩的心里,导致各个地方政府之间对于环境是否污染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从而使得企业得不到有力的监督,政府监督机制的缺乏也是先污染后治理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
我认为在中国,还有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特殊原因,那就是我们的普通老百姓缺乏保护环境的意识,至少这种意识不够强烈,作为普通人来讲,总认为保护环境是国家的事,与己无关,所以不到自己成为受害者,是不会采取行动的。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我们都不能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特别是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增长,这样做是得不偿失,一时的经济增长只会带来更大的损失,因此,首先我们要从思想上转变过来,认识到竭泽而渔是不明智的。
同时,中央政府要给与地方政府正确的导向,不能一味的追求地方经济的高增长,而忽略其他的所有事情,我们要追求的不光是经济增长的数量,更加要追求质量,不能用GDP代表一切。
当然,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建立一整套的环境评价,监督,保护,治理机制,以制度来取代人为的影响,以制度来评价对环境的影响,以制度来评价政绩,以制度来确保环境保护落到实处。
以上就是我对于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的一些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会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制度建设?
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会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制度建设?三、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会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请结合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以及自己的工作实际,说明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制度建设?(40分)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什么会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先污染后治理就是先任由污染发生,或污染在人们还未意识到时就已发生,然后再采取行动控制、克服污染。
环境污染问题的出现,既有认识不到位、政策不到位、治理不到位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首先,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公共基础设施薄弱.许多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供暖、煤气、排水、城市污水处理等,远远跟不上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
其次,很多城市缺少周密而有预见性的总体规划,致使城市功能分区紊乱,或没有很好执行城市总体规划和工业合理布局规划,造成了本可以避免的环境污染问题。
最后,技术水平低,能源消耗严重.企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技术改造严重不足,存在高消耗、高耗能、高污染的现象。
我国能源利用率低,使许多应该回收利用和循环使用的大量废弃物排入环境,既浪费了资源,有污染了环境.总而言之,根本原因可以归结为:首先是人们认识上的滞后性,环境有一定的自洁能力,在环境污染的前期影响并不明显,只有环境破坏到一定的程度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有些污染制造者存在侥幸心理,希望别人控制污染,治理污染使污染处于环境的自洁范围之内.其次我们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的制度还不是很完善,而且大部分制度是针对先污染后治理的。
再次减少污染会对企业的运作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成本也会相应提高。
结合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以及自己的工作实际,说明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制度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如此浓墨重彩地阐述、强调和谋划,昭示我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决心。
作为一名煤矿工作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制度缺失下人类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现行关于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完善的制度可以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
先污染后治理的案例
先污染后治理的案例德国鲁尔工业区是世界上重要的工业区之一。
在20世纪50年代,鲁尔工业区由于廉价石油的竞争,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大批工厂破产,数十万人失业,工业污染严重。
自60年代开始,德国推出了“制定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战略规划”,主要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创新能力培育与新兴产业培育等方面展开。
传统产业重在转型升级。
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在于以什么样的技术和方式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
鲁尔工业区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策略,一是增进规模经济性,尽可能采取最有效率的技术降低成本。
比如,蒂森克虏伯钢铁公司对鲁尔最大的杜伊斯堡钢铁生产联合体进行了根本性技术改造投资,包括2007年建成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顶吹炉、升级热带连轧系统等。
二是从投资于扩大产能到投资于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制造生产设备,延展生产经营的领域。
三是聚焦于生产专业性的高附加值的产品,包括产业链下游客户需要的产品。
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作用关键。
从1960年开始,鲁尔地区在多特蒙德、杜伊斯堡等城市陆续建立了多特蒙德大学等22所高等院校,成为欧洲高校密度最大的地区。
2015年,有超过22万学生在鲁尔工业区的大学和技术学校读书。
同期,还建立了许多研究所、跨学科的研究中心和促进技术转化的科技中心。
这些教育和研发机构的建立,培养了创新人才,加强了鲁尔与其他地区在技术交流方面的联系,厚植了创新的土壤,有力地推动了鲁尔工业区的转型发展。
大力培育新兴产业,调优产业结构。
鲁尔工业区将极具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作为发展重点,以此来提高区域产业的竞争力。
并规定,凡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到北威州落户,将给予大型企业投资者28%、小型企业投资者18%的经济补贴。
在强有力的优惠政策扶持下,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环保技术、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取代煤钢行业成为北威州的支柱产业。
鲁尔工业区经济结构得到明显的调整、充实和提升,第三产业部门比重大幅提高。
关于中国要不要先污染后治理的辩论材料(本站推荐)
关于中国要不要先污染后治理的辩论材料(本站推荐)第一篇:关于中国要不要先污染后治理的辩论材料(本站推荐)正方:要先污染后治理反方:不要先污染后治理反方论点:0.我国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支持材料:日本在回顾工业化历程时,认为“先污染后治理”给社会和公众造成的损害是惨痛的,所付出的代价比事前污染防治投资高10倍以上。
在中国,若我们选择“先污染后治理”,付出的可能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超额支付,因为国情和时代的差异以及我们所依存的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很可能在理论推算的污染排放峰值到来之前“生态泡沫”已经破裂。
原因有以下几点:1)我国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已远远超过环境自净能力,像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均居世界第一,若不采取断然措施,污染物排放总量不仅居高不下,而且还会继续增加,环境污染已成为中国社会不可承受的问题。
2)环境突发事件高发期已然来临,去年年末以来,平均每两天就发生一次水污染事故。
在一些地方,长期污染对人民健康造成的损害已从隐性转变为显性,典型表现就是不断增高的癌症发病率。
污染的反作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蚕食改革开放的成果。
3)人民生活水平和环境识的提高,使他们的维权意识和改善生活质量的呼声高涨。
反映在实践中,就是以环境维权为特征的群体上访甚至与排污企业的冲突事件时有发生,能否依法公正处置此类事件,成为考验政府执政能力的新课题。
在一些地方,公众对环境污染的忍受程度已近极限,私力救济开始萌芽。
4)国际社会的约束。
在发达国家“先污染”的时代,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远远低于当今,环境容量也远比现在丰富,无论是国际法还是国内法,对环境污染的管制十分有限,而在生物多样性、臭氧层保护、减缓气候变化等方面更是空白。
而今,情形截然相反,发达国家“先污染”时的“宽松”外部条件已不复存在。
更严重的是,发达国家借全球化之势,将高污染、高能耗的制造业纷纷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借此完成了本国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却加重了我们的压力,污染排放和资源消耗大国正在成为西方国家“妖魔化”中国的一个新选项。
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_你认为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精)
问题:理论上人们都知道,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不少企业、甚至有的地方政府还是认为发展经济是最重要的,环境污染的问题等经济发展了,有了经济实力再进行治理。
你认为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真正地把保护环境落到实处? 。
(百度文库结合一下当下国内的一些典型的环境污染问题,分析一下题目中经济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石药中润公司的“药厂排污问题” ,其实背后的是联想。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知名大企业陷入“污染门”的事件,比如紫金矿业、哈药六厂都曾陷入污染门而不能自拔,去年的陆良化工、苹果、江铜再赴后继,公众的神经对此早已不再敏感。
近几年来,政府和地方组织在环保方面做了相当大的努力,尤其是环保部门的决心,整治力度越来越大,手段也屡有创新。
但事后却没能真正有效地阻止环境污染事故的不断发生。
为什么环境污染事故如此频繁的发生呢?很明显,正是人类的经济活动,带来了越来越频繁的环境事故。
其实,大家都知道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又都明了现在的我们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了,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接二连三的违背这一众所周知的理论,为何?原因不难发现,之所以频现污染事故,与企业的侥幸心理、地方政府的行政不作为、污染违法成本低有着很大干系。
而最根本的症结,恐怕还是地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悖论。
这就是为什么地方政府明明知晓污染的厉害,却放任那些辖内的企业污染环境而不去严格的惩治。
以下是引用腾讯新闻的评论, 很有道理——“由于企业天生的逐利性,环保投入等成本是能省则省,经常存侥幸心理;而地方政府,明明知道不少企业会给地方环境造成污染,甚至是严重污染,但出于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追求,也或因官员们对 GDP 速度的需求,以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没能求得起码的平衡。
地方政府扶植企业、服务企业,发展经济,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生活幸福。
如果居民的住宅楼和企业超标排放废气的烟囱比肩,村民的水源与企业超标排放废水的河道比邻,当企业一边发展壮大,一边污染河流、空气,破坏自然环境,危害民众健康,即使企业上缴利税创造了再高的 GDP ,又有什么样的社会价值呢?这个悖论是一个困局,走不出这个困局,密集的环境污染事故注定会持续发生下去。
资本主义先污染后治理
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从十九世纪末期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一段落,从六七十年代至今,资本主义进入后工业阶段,即信息时代。
这一百年时间内,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经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即起初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为发展经济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待经济发展起来了,财富充裕了,再拿出钱来解决日益恶化的环境。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强调避免走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先污染后治理”老路,但现实是,某些地区、某些企业,在壮大经济实力同时,破坏着环境,浪费着资源,透支着未来。
难道“先污染后治理”是经济发展中一条不得不为之的规律吗?。
先污染后治理原因分析
一是技术与经济因素形成了门坎。
技术难度大,有提高生产成本,常常成为企业采用绿色技术和控制、减少污染技术的门坎,门坎又随企业发展而降低,此过程就成为先污染后治理的内在微观依据。
粗放型资源开采方式能使直接生产成本降低,也能降低工业产品的成本,而由此给环境造成的损害是企业外部的事,产生的损失并不由企业直接承担。
这种环境影响的外部性有利于企业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并由小到大发展,也为新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经济保障。
便成为“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动因。
二是认识上的滞后性和行动中的惰性。
环境有一定的自净能力,环境污染的前期影响不明显,只有污染开始危及到人们的生活人们才开始重视。
此外,有些污染者存在侥幸心理,希望别人治理污染,只将污染控制在环境自净范围内。
三是行政把关不严使污染企业得以创办。
相当部分企业申报又多有隐瞒,甚至向政府有关机构寻求庇护,尤其是那些有叫客观的经济效益并能给当地财政带来收入、解决就业等社会问题的企业往往会受到当地政府当局的保护与纵容。
另外,现行环境管理部门受所在地政府横向领导的组织体制也对其独立依法开展工作行程制约。
四是其他原因,我国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不抬完善,执法力度不严。
其次,进行除污处理成本很高,使得企业不愿意进行相应的净化,这也是环境企业恶化的原因之一1.法律手段:通过税收这一杠杆,进行奖善罚恶。
一方面政府部门对于按照要求对污染物道标排放的企业单位给予优惠;另一方面针对企业单位不按照对顶排放污染物的实行严惩。
此外,督促企业完善其排污系统。
而且要严格执法,依法保护环境,这是最关键,也是最难的。
2.经济手段:第一我们在制定发展目标时不能只看经济增长而且要看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第二要严格实行产业政策,那些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企业和基础设施一律不能搞;3. 要加大对环境污染的专项整治,特别是对重要的水体、空气和土地的面源污染,要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治理。
4.社会手段:首先要加大环保法律法规的普法宣传,使更多的普通民众了解环保法律法规;其次,要切实使行政机关在惊醒打击环境污染企业的污染活动或者进行专项整治时,要公正公开执法,对其他的潜在污染企业起到警示作用;最后要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宣传以及舆论作用,对一些污染环境的人和事进行曝光,从而在社会上对当事人形成制约与监督。
《环境法学》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原则
3、贯彻
• 加强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 • 把环境保护切实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 • 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 措施 • 加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 • 强化环境监督管理
⑴加强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
• 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必须全面考 虑,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科学决策。 • –不仅要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 考虑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 • 要正确处理 • –经济增长速度和综合效益的统一、 • –生产力布局与资源优化配置、 • –产业结构调整与解决结构性污染、 • –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等问题。 • 从源头就控制可能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⑸加强环境监测 通过环境监测,掌 握环境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为加 强环境监督管理和治理提供科学依 据。
《清洁生产促进法》 2003年1月1日正 式施行----预防为主原则的新突破
• 清洁生产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 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 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 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 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 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 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其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清洁生产促进法》 2003年1月1日正 式施行----预防为主原则的新突破
• –对生产过程而言,清洁生产包括节约能源和原 材料,淘汰有毒有害材料,减少废物(废渣、 废水、废气)和有害物质的产生量;通过综合 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废物和有害物质的排放量。 • –对产品来说,清洁生产旨在降低产品全生命周 期,即从原料的提取到产品的最终处置对人类 和环境的有害影响。
2、意义
• (1)是社会经济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的客观要求 •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最大限度地满 足整个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 –自然生态规律是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规律, 必须遵循 • ⑵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 ⑶是保障人体健康、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需要 • –以人为本
不能先污染后治理
理论上人们都知道,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不少企业、甚至有的地方政府还是认为发展经济是最重要的,环境污染的问题等经济发展了,有了经济实力再进行治理。
你认为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真正地把保护环境落到实处?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吉林大学胡玮先污染后治理的路今年来被公认为是一条行不通的路,但是遇到实际问题时,企业政府还是认为先发展经济,有经济实力再治理。
原因有很多,一是目前我们国家经济落后,治理污染需要大笔的费用。
工业项目的建设如果环保要达标,投资和环保设施运行成本将是非常大的,目前我们的国家和一些企业不愿意为此付出更多的成本。
二是以前国民环保意识落后,消除意识需要一定的时间。
三是工业项目的建设如果环保要达标,投资和环保设施运行成本将是非常大的,目前我们的国家和一些企业不愿意为此付出更多的成本。
四是地方政府或者地方官员为追求政绩和GPD的增长忽视环保的建设和监管。
所以以上几个原因造成了空气,水质,土地以及生物都被污染,最后的结果就是治理成本更高,国家为污染花的代价更大,辛苦换来的GDP增长将得不偿失。
有人曾经说过,英美等发达国家随着人均GDP的不断增长,环境污染程度也在不断降低。
先污染后治理,已经被西方国家反复论证了许多年,要发展工业都逃不过这一劫。
中国的现代化必须要经过传统工业化这一阶段,可以先污染后治理。
只要有了钱,什么都好办。
但是从我国实际国情来看,建国以来,我国人口从6亿到13亿,增长了1倍;而可居住土地由于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从600万平方公里减少到了300多万平方公里,几乎减少了一半。
目前我国二氧化硫排放达到2600万吨,超出环境容量1倍;酸雨的覆盖率达到国土的1/3;70%的江河湖泊受到污染,90%流经城市的河流严重污染;3亿多农村人口喝不到安全的水,4亿多城市居民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每年有1500万人因此患上呼吸道疾病。
潘岳预计,如果按照目前的污染水平发展下去,随着15年后我国的经济总量翻两番,污染负荷还可能增加4至5倍。
从“边污染,边治理”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视角看德育
从“边污染,边治理”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视角看德育学校到底应该如何有效地进行德育,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各种寻求解决德育困境的思想、理论层出不穷,学校的德育改革实践也是大刀阔斧、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却收效甚微。
除了实践没有落实的原因外,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走的是“边污染,边治理”和“先污染后治理”的德育之路。
本文希望通过深入思考和探究,找出德育矛盾的主要方面,最终给德育的理论与实践一些启发,从而促进德育的发展。
先污染后治理;德育环境;潜移默化;德育;防污染;学道德一、对德育“边污染,边治理”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诠释1. “边污染,边治理”和“先污染,后治理”的实质。
污染,原意是环境污染的简称,指由于某种物质或能量的介入,使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在法律上,环境污染则是指由于某种物质或能量的介入,使某一特定区域的环境质量劣于适用该区域的环境质量标准的现象。
治理,是指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科学技术和行政、经济、法律、教育等一系列手段减弱污染,并消除污染带来的影响。
2. 德育环境的内涵。
对于德育环境,教育界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大多数人认为,德育环境指的是影响道德教育活动开展的各种外在条件和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德育活动实施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和教育对象所处的内部小环境。
而笔者认为,凡是能对个体的道德形成产生影响的环境都属于德育环境范畴,除了出于道德教育活动所需而创建的环境外,还有自然非人为的环境。
按其影响范围,划分为宏观环境、中观环境与微观环境。
按其状态,划分为开放的环境和封闭的环境。
按其内容,划分为社会物质环境和社会精神环境。
按其性质,划分为良性的环境和恶性的环境。
恶性的环境也就是被污染了的环境,这种被污染的环境也会污染儿童。
3. 对德育“边污染,边治理”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诠释。
人们给孩子提供的环境,尤其是学校环境之外,开放环境里的一些不良风气,不良行为(物质或能量的介入)等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如养成不良习惯、品行不端等,也就是恶性环境对儿童的一种污染,这种污染具有隐蔽性、文化性和时代性,其对孩子的影响方式是隐性的、渗透性的,但往往就是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化作用才更可怕。
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与清洁生产与环境管理体系
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与清洁生产与环境管理体系清洁生产是污染预防战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战略。
相对于传统的末端治职,清洁生产具有本质的区别。
传统的末端治理与生产过程相脱节,即“先污染、后治理”;清洁生产从源头抓起,实行生产全过程控制,尽最大可能减少乃至消除污染物的产生,其实质是预防家纺污染。
传统的末端治理投人多、治理难度大、运行成本高,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不能有机结合;清洁牛产要求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将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中,不仅环境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改善,而且能源、原材料和生产成本降低,经济效益提高,竞争力增强,能够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统—。
传统的末端治理是对工业污染物产生后实施的物理、化学、生物方法治理,其着眼点是在企业层次上对生成污染物的治理;清洁生产是关于产品和产品生产过程的一种新的、持续的、创造性的思维,有理论基础、技术内涵、实施工具、实施日标和行动计划,实施清洁生产的措施是综合性的预防措施,包括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完善管理。
传统的末端治理把环境责任只放在环保研究、管理等人员身上,仅仅把注意力集中在对生产过程中已经产生的污染物的处理上,而具体对企业来说只有环保部门来处理这一问题,所以企业总是处于一种被动的、消极的地位;清洁生产是一种对产品和生产过程持续运用整体预防的环境保护战略,要引起研究开发者、生产者、消费者也就是全社会对于工业产品生产及使用全过程对环境影响的关访。
四、清洁生产与环境管理体系清洁生产与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都是从经济—环境保护角度提出的新思想、新措施。
赐014000是一个系列的环境管理标眩,它包括了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生命周期分析等国际环境管理领域内的许多焦点问题,旨在指导各类组织(企业、公司)取得和表现正确的环境行为。
清洁生产强调“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三个方面,强调度物的源头削减,促进企业从产品设计、原料选择、工艺改进、技术进步和生产管理等环节着手,最大限度地将原材料和能源转化为产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污染后治理”现象分析
班级:
学号:
作者:
摘要: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城市发展与环境污染都相伴相随。
如何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桎梏,寻求正确的,科学的发展道路,已成为迫在眉睫的议题。
本文通过查找资料与对现实生活体验相结合的方法,采撷众家之言,得出政府的引导乃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与关键所在。
关键词:经济技术政府环境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进行着飞速的发展,然而,环境的问题也显得日益突出。
无论从天气预报上对可吸入颗粒物的报道,还是从现实生活中人们呼吸道感染病例的增多,我们都能强烈的感觉到环境质量的下降。
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似乎都绕不过先污染后治理的铁律,象伦敦的“雾都”事件,中国的雾霾天气,等等,无不证实着这一铁律的不可打破性。
那么,先污染,后治理的这种现象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这种现象的产生包含着种种因素,首先是经济因素。
以破坏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方式能使成本降低,有利于产品在市场价格上占据优势,拥有竞争力,为资本家带来更大的利润。
然而,环境的污染与资本家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在这样的经济动因下,他们何乐而不为呢?
其次是技术因素。
由于技术的落后,致使许多先进的生产方式得不到利用。
譬如垃圾处理技术,我国的垃圾处理与发达国家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并且,技术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会消耗人力,物力,财力。
值得一提的是,先进的技术并不代表利润的提高,就如绿色食品的生产,由于投入与回报的不对等,很多生产者面临着严峻考验。
另一个因素是人们认知上的局限性。
环境破坏的显现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等到问题真正让人们所发觉时,它已经演变为一个大的问题,此时再去想办法解决,它已经不容忽视了。
并且,环境的治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的成本也是相当高的。
最后是政府的监管不力。
象很多的在焦点访谈上曝光过的环境问题,最后的解决也是差强人意,更何况是一些不为舆论所曝光的呢?
针对先污染后治理产生的主要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解决这一问题:1.对生产环保产品的企业,工厂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经济上的帮助。
2.国家投入一定量的资金用于技术的开发,出台相关的政策来支持企业,公司的技术创新。
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3.出台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法律。
环境管理部门严把质量关,对严重污染环境的工厂进行整改或关闭。
4.加大环保意识的宣传,注重与其他国家及非政府组织的合作。
要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经济手段与非经济手段要共同施行。
在此间,政府的宏观调控占据着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因而,相关部门应积极承担起环境监管的职能,为我们的美好生活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