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生态优先的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以重庆嘉陵江草街滨江景观规划为例

合集下载

重庆“两江四岸”生态修复及防洪排涝设计策略

重庆“两江四岸”生态修复及防洪排涝设计策略

重庆“两江四岸”生态修复及防洪排涝设计策略摘要:研究对象以重庆市长江、嘉陵江滨江带为核心,从防洪安全、生态保护安全、城镇开发需要、历史人文特征等多方面对城市滨江用地的生态修复及防洪排涝设计进行评价分析,确定滨江不同高程范围、不同功能属性空间的实践性类型,实现长江滨江空间的保护与利用相结合,以系统性、整体性思维解决长江行洪安全防护与长江滨江空间开发之间的矛盾。

关键字:滨水、生态修复、人文特色、防洪排涝、城市公共空间0引言重庆是山环水绕、江峡相拥的山水之城,是历史文化名城。

主城区“两江四岸”是重庆母城的发源地,也是城市发展的主轴,历史文化资源富集,人文底蕴深厚,滨水空间特色鲜明,是打造“山水之城•美丽之地”城市名片的重要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重庆时,要求重庆“深化城市建设管理,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功能配套,彰显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独特魅力,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典范城市”。

“两江四岸”是城市提升的独特资源,努力把“两江四岸”打造成为山清水秀生态带、便捷共享游憩带、人文荟萃风貌带、立体城市景观带,要彰显特色,立足山水资源禀赋,将主城区“两江四岸”打造成国际一流滨江带[1]。

本文围绕“四带”总体目标及分解目标进行展开,对主城区两江四岸治理提升109公里岸线设计进行分析与研究,开展城市水体整治和消落区生态保护和修复,构建多层次、多色彩的滨江绿带系统,让“两江四岸”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

1生态修复设计策略由于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巨系统,狭义的生态修复往往“治标不治本”,因此针对特定区域实施系统性生态修复已逐渐成为共识[2]。

在重庆两江四岸项目中,生态修复主要从生态廊道、生态斑块及消落带等方面来进行考虑。

1.1生态廊道保护“两江四岸”生态资源,保留岸线原有滩涂和动植物群落。

因地制宜、因水施策,合理利用消落带植被生态治理技术,构建稳定的植物群落,恢复江岸植被,营建动物栖息地,提升江岸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物种多样性。

重庆北部新区嘉陵江沿江景观带城市设计方案1

重庆北部新区嘉陵江沿江景观带城市设计方案1

Architekten Stadtplaner Herdecke /
10
Stuttgart
CPDI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介绍 INTRODUCTION
分析 ANALYSIS
金海商业区 DAZHULIN
构想 CONCEPT
城市肌理 URBAN TEXTURE
主要地块 KEYPLOTS
盛地风情居住区 CAI WAN
透视 IMPRESSIONS
Pesch & Partner
Architekten Stadtplaner Herdecke /
13
Stuttgart
DZL 印象
Images
金海会展中心是该 片区的标志性建筑,建 筑面积约20万平米。
CPDI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Pesch & Partner
Architekten Stadtplaner Herdecke /
Pesch & Partner
Architekten Stadtplaner Herdecke /
22
Stuttgart
BT 竹塔大酒店 Great Bamboo Tower
CPDI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竹塔大酒店坐落在马山坪山麓绿地并紧 邻白云湖,集住宿、餐饮、休闲和观景于一 体,内设桥梁博物馆,其独特的造型、修长 的轮廓已受到国内外投资者的青睐。
Pesch & Partner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Architekten Stadtplaner Herdecke /
17
Stuttgart
CW 鸟瞰
Birdview
CPDI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介绍 INTRODUCTION

重庆两江四岸滨水地区规划设计

重庆两江四岸滨水地区规划设计

重庆两江四岸滨水地区规划设计【摘要】重庆两江四岸地带是反映重庆城市风貌的重要地区,本文着重从问题入手,全面分析两江四岸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站区域发展和城市战略发展的高度,从城市整体功能结构、空间结构、交通组织、景观组织、生态维护、文化传承和特色塑造等方面,提出整体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的总体定位、功能分区、风貌引导、土地开发、资源控制的两江四岸滨江地带风貌建设规划。

【关键词】两江四岸;滨江景观;建筑风格;城市风貌guo xin(chongqing planning research center, chongqing 400000)1.两江四岸滨水地区概述1.1自然地理条件重庆山峦叠嶂、沟壑纵横,高程上的多变起伏限制了城市建设中土地使用的有效性,但是山、水、城交错相应的格局同时也给城市风貌注入了独特的性格。

两江四岸滨水地区项目范围内的可建区大多处于丘陵地带,海拔高程在196-350米之间。

坡度是重庆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坡度小于25%的土地适宜建设,而在本次两江四岸地区研究范围内, 25%以下的坡地只占60%,使得建设用地非常珍贵,同时也造成城市建设成本高,难度大的问题。

1.2历史沿革脉络长江、嘉陵江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1891年开埠前,人们依水而居,靠江吃饭;开埠后洋行在重庆城内逐渐增多,长江航运给城市带来了商贸发展机遇。

建国后,三线建设时期,重庆成为重要的工业基地,两江四岸地区布局了大量轻、重工业。

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要求产业结构调整退二进三,随后重庆实施了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两江四岸地区遗留了大量的老工业厂房。

2.两江四岸风貌建设规划的机遇与挑战2.1规划机遇与挑战(2)总体战略定位的审视与提升。

一是直辖市的行政级别带来的管理和资源优势;二是作为重庆国家中心城市定位的政策优势;三是对外综合交通的提升将强化重庆与区域和国际经济的互动影响;四内陆唯一保税港将进一步扩大重庆的经济辐射范围和辐射能力;五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重庆带来经贸合作潜力;六是三峡大坝将增加重庆的港口通航能力。

滨江休闲带景观设计实例

滨江休闲带景观设计实例

滨江休闲带景观设计实例(图文)华侨城滨江休闲带为重庆华侨城文化旅游综合项目中的生态公园项目,紧邻嘉陵江,与周边社区组团紧密相连。

这里拥有长达1500m的宽阔观江界面。

从滨江大道入口至江边高差下降约40m,地形具有典型重庆山地梯田特征。

该区域属于重庆嘉陵江生态长廊规划范围,设计团队接受华侨城委托时,现场人行步道局促,观景台及台阶多次受到过周期性水位涨跌的冲刷腐蚀。

泥沙堆积,杂草丛生,构成通行障碍的同时,也大大削减了行人的感官体验,其作为城市公共滨江休闲带的本质功能属性也逐渐丧失。

经过华侨城整体规划设计之后的滨江带,既是周边社区的后花园,也将重启它作为城市公共滨江休闲带的功能。

同时,它还需链接起重庆礼嘉滨江带与悦来滨江带,助力两江新区实现嘉陵江滨江休闲沿线的完善,打通沿岸动线。

整个滨江带的自然生态基底优越。

场地的原生植被较为完整未经破坏,一片原始梯田构成了天然的视野层次,临江的湿地滩涂维护着周边区域的水生态循环。

这些元素都为景观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对于一个强自然生态属性的公共空间,景观的第一思路是低干预。

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之上,建立起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提升滨江活力。

保留的第一步,是尊重场地的原始地貌轮廓。

原有的梯田与竹林都得以充分保留,标高也未做过多处理调整,设计团队希望最大程度降低对原始场地的人为破坏。

由于场地中心区域属于洪水消落带,团队必须谨慎选择该区域所使用的材质耐久度和植被类型。

休闲步道、梯田道路、沿江跑道使用维护成本低、防腐耐淹的天然材料,并彰显天然野趣之美。

该区域属于重庆嘉陵江生态长廊规划范围,设计团队接受华侨城委托时,现场人行步道局促,观景台及台阶多次受到过周期性水位涨跌的冲刷腐蚀。

泥沙堆积,杂草丛生,构成通行障碍的同时,也大大削减了行人的感官体验,其作为城市公共滨江休闲带的本质功能属性也逐渐丧失。

消落带的植物在衔接水陆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不容小觑。

梯田散播两栖植被,利用田坎做自然面步道,水土两生的两栖花卉既具有观赏价值,又能较好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即使被洪水漫过也可较快恢复。

重庆“两江四岸”滨江慢行步道的规划设计建议——以重庆市主城区嘉陵江段为例

重庆“两江四岸”滨江慢行步道的规划设计建议——以重庆市主城区嘉陵江段为例

智库观察重庆 两江四岸”滨江慢行步道的规划设计建议以重庆市主城区嘉陵江段为例周 淼 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既是重庆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㊁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必然要求㊂主城区 两江四岸”作为重庆发展主轴,是重庆独特的生态岸线㊁城市的山水走廊㊁景观的风貌窗口㊂通过建立完善的滨江慢行步道系统,保证 两江四岸”滨江空间的可达性㊁开放性和共享性,打造城市公共活动的核心区域,从而为市民创造诗意的栖居环境,为游客提供美好的滨水体验㊂慢行步道(行人及非机动车出行速度≤15千米/小时)是滨江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㊂本文将以 两江四岸”中嘉陵江段重点治理提升范围(嘉陵江南岸约14公里:从千厮门大桥至磁器口古镇;嘉陵江北岸约15公里:从千厮门大桥至高家花园大桥)为例,总结 两江四岸”滨江慢行步道贯通的挑战,提出滨江慢行步道规划建议㊂一㊁嘉陵江重庆主城段两岸慢行步道规划的主要问题重庆主城区 两江四岸”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山水景观特色鲜明,为建设慢行步道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建设慢行步道仍存在一些问题㊂(一)嘉陵江水位变化大,部分江滩常年在水下自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运行以来,嘉陵江重庆主城段每年1月至5月为泄水期,水位缓慢下降,5月降至一年中最低水位160米高程;7月至9月进入洪水期,一般年份洪水位达到180米高程,10年一遇洪水水位接近184米高程,50年一遇洪水水位接近188米高程;10月至12月为三峡大坝蓄水期,水位保持在175米高程㊂在三峡工程蓄排水和汛期的双重影响下,嘉陵江重庆主城段每年消落高差达20米以上㊂因此,175米高程以下区域常年淹水3 ~6个月,175~180米区域常年淹水7~40天㊂(二)滨江路的建设阻断城市与滨江空间的联系作为城市主干道,嘉陵江两岸滨江路贯通性良好㊁通过性强㊂但由于地形限制,嘉陵江两岸滨江路以高架桥为主,长约22千米,占嘉陵江两岸滨江路总长75%左右㊂滨江路与江面的巨大高差与滨江通道的欠缺导致滨江路只能看江㊁不能达江㊂同时,滨江路高架桥的架设也将内侧城市与滨江空间的步行通道 隐藏”在高架桥下,滨江通道缺乏标识,市民难以发现㊂(三)滨江轨道交通站通而难达轨道2号线渝中区段部分沿嘉滨路布局,沿途有黄花园站㊁大溪沟站㊁牛角沱站㊁李子坝站四个临江站点㊂通过实地调查发现,从以上四个轨道站点出发,均需要通过标识性弱的曲折通道和梯步,绕行十多分钟方可到达滨江空间,临江站点通而难达的特征明显㊂二㊁嘉陵江重庆主城段两岸规划慢行步道的建议滨江慢行步道通过串联健身㊁休闲㊁运动㊁交往㊁娱乐㊁购物㊁居住㊁人文遗址等功能场所,构建起完整的滨江步道网络系统,不仅可以提高滨江空间可达性,也可以提升滨江空间品质㊂(一)分级贯通基于重庆山地城市的特征,结合嘉陵江水文条件与‘重庆市主城区防洪规划(2016 2030年)“‘重庆市河道管理条例(2015年修订)“要求,滨江步道以分时段分季节全线贯通为目标,划分为175米以下,175~185米,185米以上三个区域,以延续重庆立体交通特征,保留特色山水格局㊂175米高程以下区域常年淹水3~6个月,滩涂以草本和灌木为主,是滨江消落带㊂对于此区域,应尽量保留自然地形地貌㊁保护原生动植物群落㊁维护原有消落带生境,减少人为干扰㊂因此,此区域内的滨江步道应是自然式小径,富有生态野趣㊂175~185米高程区域常年淹水7~40天,呈现乔-灌-草多层次复合群落,是滨江景观带㊂此区域淹水天数较少,但每年汛期易受洪水冲刷,因此滨江步道宜顺应地101重庆行政 2020年第5期形布局㊂禁止在行洪断面内建造构筑物以免影响汛期行洪安全,并减少硬质挡墙等工程措施对原始地形和生态环境的影响㊂总体上营造高低起伏㊁步移景异的慢行体验,构建独一无二的山地城市滨江步道景观㊂185米以上区域位于二十年一遇洪水线以上,可全年通行㊂此区域内的滨江步道应适应市民的休闲活动需求,体现景观性㊁文化性㊁艺术性㊂(二)结合沿线码头打造亲水广场主城嘉陵江段沿岸有8个货运码头,包括刘家台码头㊁大溪沟码头㊁相国寺码头㊁忠恕沱码头㊁羊角堡码头㊁中渡口码头㊁石门码头㊁庙溪嘴码头㊂根据‘主城区 两江四岸”109公里港口及停泊船舶岸线治理规划(2018 2022年)“,中渡口㊁忠恕沱㊁相国寺㊁大溪沟4个码头将改造为观光航线停靠点,而其他4个货运码头(庙溪嘴㊁石门㊁羊角堡㊁刘家台)将完全退出货运功能㊂与狭窄㊁陡峭㊁常年被淹的嘉陵江岸不同,8处码头平整㊁开阔㊁规整,且均在175米常水位以上,无疑为滨江休闲广场的打造提供了充足的空间㊂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江经济带 共抓大保护㊁不搞大开发”的要求,坚持工程减量㊁生态增量的原则,采用减砼增绿的策略,对硬质㊁空旷的混凝土码头进行大规模生态绿化治理㊂通过搭配嘉陵江消落带乡土植物物种,保证景观能够自然且持久地生长和维护,将嘉陵江沿岸8处位置优越的货运码头转变为绿意盎然的滨水广场㊂(三)优选布局景观眺望点:看得见水㊁望得见山㊁记得住乡愁通常来说,眺望点总是处于山顶㊁超高层楼顶之类的高处,以鸟瞰㊁俯瞰㊁远眺为主㊂而处于低处的嘉陵江两岸则提供了独特的眺望视角与 潮平两岸阔”的视线通廊,同时嘉陵江沿岸优异的山水禀赋㊁丰富的历史遗迹,为市民提供了山㊁水㊁文化三个类型的景观视线焦点,带来立体山水城市的美景㊂1.望得见山㊂嘉陵江两侧视域范围内主要有南侧的鹅岭-佛图关中部山脊线和北侧的鸿恩寺森林公园两座明显山体,共三处重要眺望对象㊂一是由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㊁轻轨2号线㊁鹅岭公园飞阁构成的展示重庆山城特色的多层次景观;二是佛图关山顶的重庆电视发射台;三是鸿恩寺公园内的鸿恩阁㊂通过选择山景眺望对象和滨江眺望点,控制前景㊁背景及两侧相关区域高度,以保护眺望景观不受影响,构建独特的仰视视线廊道眺望山城景色㊂2.看得见水㊂得益于山城地形,重庆的江边不单可以观水㊁亲水㊁玩水,还可以透过江水观赏重庆的夜景㊂古巴渝十二景中 字水霄灯”描绘的就是江水映照出两岸的灯火,熠熠生辉的景象㊂嘉陵江段最美的 江灯”在洪崖洞,清乾隆巴县知县王尔鉴诗云: 高下渝州屋,参差傍石城㊂谁将万家炬,倒射一江明㊂”对于此类水景,需要对眺望点㊁视角㊁视线㊁视域和层次进行分析和安排㊂借助于嘉陵江蜿蜒曲折的岸线,除了对岸的眺望点,同一侧水岸也应设置多处眺望点,提供与众不同的景观视角㊂3.记得住乡愁㊂嘉陵江两岸历史遗迹众多,以抗战文化㊁统战文化㊁革命文化为主,沿线有4处传统风貌街区,分别是中山四路传统风貌区㊁李子坝传统风貌区㊁第十兵工厂传统风貌区㊁磁器口历史文化街区;有多处近现代工业遗址,如大溪沟发电厂旧址㊁特钢厂旧址㊁嘉陵厂旧址;有多处历史建筑,如周公馆㊁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等㊂目前沿岸历史遗迹大多保持着良好的传统风貌,第十兵工厂传统风貌区正处于开发建设阶段㊂除了成为记录重庆历史㊁承载城市情感的视觉焦点,一些历史遗迹与滨江空间直接连通,使得历史文化与江岸休闲空间相融合,增加滨江步道的趣味性㊂(四)增加与城市的连接,彰显山水之城的独特魅力嘉陵江两岸地形复杂,需要延续重庆地上㊁地面㊁地下的立体连接模式,缝合滨江步道与城市腹地㊂首先,针对滨江与城市腹地高差大㊁多层次交通相互孤立的情况,在合适的节点设置步行天桥连通滨江空间,提高通道的标识性,加强山城与水岸的联系㊂其次,在布局滨江步道的基础上,规划连接水岸与城市腹地的沿线商业中心㊁居住社区㊁城市公园㊁公交站及轨道站的纵深步道,构建一个相互连通的步行道路网络,保证空间序列的连续与完整,实现城市与水岸的融合㊂再次,选取可连通滨江腹地的地下空间,设置地下通道和停车空间,在增加水岸与城市连接的同时,为市民解决滨江路沿线停车难的问题㊂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责任编辑:张 波201。

江城水岸,重组复兴——重庆嘉陵江两岸滨水景观设计

江城水岸,重组复兴——重庆嘉陵江两岸滨水景观设计

江城水岸,重组复兴——重庆嘉陵江两岸滨水景观设计如同世界上所有著名城市的发展历程,重庆因水而兴,随着工业化进程,城市发展逐渐回归滨水城市中心区。

然而与许多欧洲城市不同,重庆的城市中心区活力从未衰落,衰弱的是城市山水之根。

城市与水割裂,山城长而水市消。

因此嘉陵江水岸的重组与复兴必然是修复自然生态与提升城市生活并驾齐驱。

标签:景观设计;规划;生态本项目位于重庆市主城几何中心位置,长江交汇口以西的嘉陵江两岸,是重庆“山水之城”核心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质量发展要素的核心聚集地,更是重庆推动内陆开放的重要门户和载体,是重庆“江城、山城”的自然本底和城市特色的生命力所在。

图1 景观规划总平面图1、定义城市发展之轴1.1回归两江四岸重庆是著名的山城、江城,主城区“两江四岸”是城市发展的主轴,是重庆“山水之城”的核心地带,也是重庆推动内陆开放的重要门户和载体。

将“两江四岸”建设成为“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城市典范,使“山、水、城、桥”互相辉映的美景成为亮丽的城市名片。

1.2丰富城市生活嘉陵江作为重庆主城区城市发展主轴,补充和提升城市功能,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态带、立体城市的景观带、便捷共享的游憩带、人文荟萃的风貌带”,成为宜居宜业宜游、彰显山魂之雄、水韵之灵的国际一流滨水空间,为市民和游客提供美好的滨水体验。

1.3绘制山水底图嘉陵江改造提升提出绿洲金湾、耦合发展整体策略,形成了“靓五湾、展四带、强主轴”的整体空间格局。

嘉陵江以生态、景观、游憩、文化风貌四带为串联各个单元的共同维度,四带贯通,以人流导入为先导,功能补充为后续,以水定城,山水融城,将嘉陵江水岸真正打造成为重庆生命主轴。

2、水岸解析与认知2.1生态环境较差、植被覆盖不均匀嘉陵江两岸生态脆弱、环境差,部分区域为块石生境,滩涂、裸露土壤与碎石较多,蓄水功能较弱,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整体植被覆盖较少,植物杂乱,植被层次单调,缺乏多样性。

高架桥下整体绿量不足,大量箱涵与桥柱缺乏景观处理,桥下仅有的绿地也沦为市民自由种植的菜地,整体效果不佳。

基于共享性的山地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初探——以重庆市嘉滨路滨水景观风貌试验段设计为例

基于共享性的山地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初探——以重庆市嘉滨路滨水景观风貌试验段设计为例

基于共享性的山地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初探——以重庆市嘉滨路滨水景观风貌试验段设计为例黄鹏【摘要】本文通过讨论滨水景观共享性设计在项目中的应用,试图探寻山地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的新思路,以期为复兴滨水空间及塑造国际山水都市形象提供一些思考.【期刊名称】《重庆建筑》【年(卷),期】2012(011)005【总页数】3页(P12-14)【关键词】山地城市;共享性;滨水空间;复兴【作者】黄鹏【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 40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6重庆是一座典型的滨江城市,同时又是一座山地城市。

其滨水地段因其独特的自然景色与人文风气形成了别具吸引力的景观风貌。

市政府对未来两江四岸经济发展的重新定位——“开放、转型、多元”(滨江带由单一货运和居住功能转变为旅游、休闲、生活、内陆客运交通功能),为重庆滨江带景观设计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1]随着城市大发展以及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山地城市滨水带景观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各种山地城市传统滨水文化逐渐被人们遗忘或者被新兴城市文化所代替。

山地城市的滨江带景观设计,应该是一种能够满足多方面需求、服务于多目标的设计,它要求设计人员能够全面系统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1 山地城市滨水带的认知山地城市滨水区是指城市陆地部分与城市中的自然水体相接的一定范围的区域,其特点是水与陆地共同构成环境的主导因素。

山地城市滨水带不仅涵括了山地特征明显的陆地部分和水域部分,最重要的当然是其水陆交接的区域。

城市中的这些既有水体作为源泉,又有湿地和山地作为活动空间的区域,与城市滨水带景观生态的关系相当密切。

山地城市滨江带是一个城市与江河水体之间的水陆界面,既是城市重要的景观界面,与水体、城市、背景山体形成一个景观复合体;同时,又是重要的生态界面。

2.2 山地城市滨水带的景观要素构成山地城市滨江景观要素分为自然要素、人工要素、人文要素三个部分。

[2]城市本来就是自然要素、人工要素和人文要素构成的,理想的城市景观应该是建立在科学规划基础上的以自然景观为“底”,人工景观和人文景观为“图”,两者有机融合、和谐共生的总和,以供人类实现诗意的栖居。

浅析滨江景观带规划设计

浅析滨江景观带规划设计

规划与设计gui hua yu she ji33浅析滨江景观带规划设计◎周倩 李晓斌摘要:通过对滨江绿地的建设,打造以自然绿化景观为主,设计中采用现代的造园手法、自然式布局形式,景观规划强调以人为中心,以植物造景为重点,以人居环境规划建设为核心,实现滨水空间的可观、可赏、可达,为游人闲谈漫步、欣赏江景提供优雅的环境。

合理的运用园林景观效果,不仅能给人们带来赏心悦目之感,还可以为园林艺术带来自然空间景象和意境上的诗情画意,增加人们的休闲、生态空间。

关键词:植物造景;滨水空间;充满古韵一、项目概况滨江绿地位于小谷围岛的南部,成条带形,西侧与西南角湿地公园相连,东侧与文娱公园相连,北侧是外环路,南侧临江,东西长3000米,南北宽110米左右,总面积为339200平方米。

园内东部绿地地势平坦,西部临近文娱公园处地势起伏较大,在此有需保留的三处祠堂古迹。

绿地中间有一条规划道路、两条规划河涌穿过,通过分析现状及周边环境,拟出如下规划意向:(1)本绿地以满足生态维育功能为主,提供简单游览休闲场所。

(2)规划应注意内外空间景观的相互渗透。

(3)现有文物古迹和规划河涌通过修整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对绿地景观和植物配置均起到丰富的作用。

(4)绿地应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与广州大学城整体气氛相融洽。

二、规划理念设计中采用现代的造园手法、自然式布局形式,景观规划强调以人为中心,以植物造景为重点,以人居环境规划建设为核心,同时满足以下四点要求:(1)生态性:根据本标段标书要求,生态维育绿地需占总面积的80%以上,应以植物绿化为主要内容。

通过绿化,增加大学城绿量,改善周围环境质量,为师生创造更好地学习生活环境。

(2)景观性:与主要路口相对应的地方开设广场及小品,注意与城市道路相交的节点处的景观的处理。

既考虑从园内向外看的景观,同时又考虑到从外环路及江上看园内的景观。

(3)休闲性:应提供简单的游览路线和活动场所。

三、结构布局总体布局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即三轴一线五个景观节点。

轻介入设计--以重庆中嘴河滨水景观设计为例

轻介入设计--以重庆中嘴河滨水景观设计为例

轻介入设计--以重庆中嘴河滨水景观设计为例发布时间:2023-06-09T03:38:41.848Z 来源:《新型城镇化》2023年11期作者:吴冬丽[导读] “轻介入设计”是指通过置入新元素,对介入对象进行轻微干预并融入其中,以适宜地设计、谨慎地实施来让原环境焕发出新活力,达到保护与更新的目的。

深圳市水务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000摘要:在社会快速发展、民众生活条件更加优越的新时期,民众对自然的向往更加热烈,位于城郊的郊野河流具有重要而特殊的景观生态价值。

项目基于河流的地理形态、生态禀赋以及周边土地开发的基础上,在满足城市水安全的基础上,提出轻介入设计,尊重河流的自我发育的特征,让场地的自然语法得以有效传承和创新。

关键词:郊野型河流;轻介入;自我发育;1 轻介入与郊野型河道“轻”的含义:少干预,顺应常态、贴合生活,随形就势、因地制宜。

“轻介入设计”是指通过置入新元素,对介入对象进行轻微干预并融入其中,以适宜地设计、谨慎地实施来让原环境焕发出新活力,达到保护与更新的目的。

轻介入设计是一种干预小、具有可持续性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式,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禀赋挖掘,综合研判,用设计、建造等一系列手法,使轻介入的元素能够直接对其介入对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精准的局部改造,而不产生破坏作用,更新后的部分能够以适宜的方式融入原有大环境或建筑,并能够对尚存的问题进行调整,达成更有吸引力的整体[1]。

常见的城市河道类型一般有城镇型、郊野型。

郊野型河道一般位于城市建成区边缘,且具有良好的交通可达性,景观呈自然或半自然的状态,依托城市外围的自然生态环境建设,为公众提供亲近自然的绿色休闲空间,防止城市无序蔓延,保护绿色自然资源,并具有一定的生态防护功能。

适用轻介入的设计手法的一般为有一定的生态效能的郊野型河道。

2 项目概述中嘴河位于重庆市两江新区渝北区,为嘉陵江左岸一级支流,中嘴河河口以上集雨面积21.4km2,河长10.6km,河道平均比降21.3‰。

基于地域文化的重庆主城区滨江景观构建分析

基于地域文化的重庆主城区滨江景观构建分析
2.1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regional culture)是一种文化形态,它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而逐步 受到学界重视和研究。从19世纪后半叶兴起了文化人类学之后,各个学科从不同 的角度,对文化的传承发展这一问题展开研究,主要提出的理论观点有两个:文 化进化论与文化传播论。前者主张历史性的分析而忽略了文化的地域差异性,后 者重视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却否认文化传承的规律性。只有把这二者有机的结 合起来,用进化和多元化的辩证统一的角度来看待文化发展问题,才能正确的认 识到文化传承与演变。
因此,对地域文化的发展及其内涵构成可概括为:地域文化包括低于传统文 化和外来文化,传统文化线性的历史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多元移植,共同构成地域 文化发展的主脉【4】。(图2.1)地域文化一般指人类在地域空间中自身繁衍发展出的 地域文化,其地域空间特征显著,通常具有历史积淀深厚、个性鲜明的特征,而 外来文化泛指区别于地域传统文化的不同文化,外来文化的迁入往往以先进的技 术、观念为前提,是地域文化发展演进的重要推动力。
1.3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滨水区景观设计是关于城市滨水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 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对有关于重庆滨水区及其他城市滨水区人类活动户外 空间的环境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从地域文化特色着手研究问题的解决方 案和途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滨水景观设计的实现。滨水景观设计应该建立在广 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之上的。本论着重从地域文化的层面来对城市滨水 景观设计进行研究。笔者认为研究中遇到的难点有两点,其一是明晰重庆滨江景 观营造中存在的地域文化特色不足:其二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即通过对重庆滨江 景观中地域文化营造的研究及其设计方法探析。从而展望滨江景观发展态势与对 今后重庆滨江景观设计与建设发展提供理念支持和方法参考。

山地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策略研究——以重庆清溪河景观整治项目为例

山地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策略研究——以重庆清溪河景观整治项目为例

山地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策略研究———以重庆清溪河景观整治项目为例赵樾(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010)摘要:重庆素有山城之称,复杂的地貌和高差给景观设计带来诸多挑战,特别是滨水绿地的景观设计。

本文以重庆清溪河景观整治项目为例,充分研判片区发展规划、场地的现状条件及未来所需承载的功能需求,针对项目存在的四大突出问题,因地制宜提出山地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策略。

笔者希望借此抛砖引玉,为山地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山地城市;滨水绿地;景观策略中图分类号:TU9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21)04-0042-021项目概况本项目位于重庆北部新区,设计总面积约20.4万m2,南面与渝北区隔江相望。

区内山水环境保存良好,是重庆滨江地带中生态宜居潜力突出的重点区域。

2上位规划与现状分析2.1上位规划分析从北部新区总体发展概况及未来发展趋势来看,项目地应顺应新区快速发展趋势,应积极提供多种功能以应对北部新区整体城市发展要求。

除此之外,通过分析项目地的自然与人文特征可知,场地具有绝佳的自然生态条件,易形成自然人文和谐共处的城市滨水空间。

2.2现状分析项目从多方面对现场情况进行分析,因地制宜地对场地进行设计。

2.2.1项目周边建设分析现状周边主要以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为主。

东北、东南方向已经建成和正在开发高档住宅项目。

2.2.2项目内部现状分析地形地貌:场地具有典型的山地特征,场地竖向高差最大处达到30m。

绿化:现状植被多为竹、水生植物为主的植被,部分地表裸露。

排水:现状有部分排水沟,不成系统,在丰水季易形成积水,造成场地内涝。

道路:现状道路较为单一,多为石子路,河涌上游有慢行步道。

服务设施:现状场地内基本无驿站、廊亭、垃圾桶等配套的服务设施。

项目内部水文分析:根据防洪规划对洪水分析计算的要求,项目所在地相关的洪水位数据分别是百年一遇203m以及50年一遇201.3m。

滨江景观规划书

滨江景观规划书

滨江景观规划书1. 引言本文档旨在提供滨江景观规划的详细描述和建议。

滨江景观规划是为了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打造具有吸引力和舒适度的滨江景观区域。

规划的目标是创造一个融合人文历史、自然景观和现代城市元素的滨江区域,既满足居民的需求,又吸引游客前来欣赏和体验。

2. 滨江景观现状分析滨江景观区域位于城市的中心,河流景观是其最大的特色。

然而,目前滨江区域存在以下问题:2.1 乱建乱放滨江区域现有建筑物和设施缺乏整合和规划。

高楼大厦、停车场和商业设施等构成了一个杂乱无章的景观。

这给城市形象和居住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

2.2 遗失历史文化滨江区域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包括古老的建筑物、文化遗址等。

然而,这些资源未得到妥善保护和利用,导致其价值逐渐被忽视和遗失。

2.3 缺乏公共空间目前滨江区域缺乏合适的公共空间,居民和游客难以休憩和交流。

这不仅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也降低了滨江区域的吸引力。

3. 滨江景观规划策略基于对现状的分析,以下是滨江景观规划的策略和建议:3.1 整合和规划建筑物和设施为了提升滨江区域的整体形象,应对现有建筑物和设施进行整合和规划。

建筑物的高度、外观和布局应与滨江自然景观相协调,创造出和谐统一的城市风貌。

3.2 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滨江区域的历史文化资源应得到保护和利用,以增加滨江区域的吸引力和特色。

可以修复古老的建筑物,并将其改造成文化遗址和艺术空间,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吸引游客和居民参与。

3.3 建设公共空间滨江区域需要建设合适的公共空间,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休憩、娱乐和交流的场所。

公共空间可以包括公园、广场、步行道等,需要考虑景观、照明和座椅等设计元素,使人们能够舒适地享受滨江区域的美景和氛围。

4. 实施计划为了顺利实施滨江景观规划,以下是实施计划的主要步骤:4.1 确定规划目标和要求在开始实施之前,应明确滨江景观规划的目标和要求。

这包括定义城市形象、保护历史文化、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的目标。

区域生态优先的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r——以芜湖市滨江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为例

区域生态优先的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r——以芜湖市滨江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为例

区域生态优先的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r——以芜湖市滨江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为例王红英;郭声蒿【摘要】以芜湖市滨江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为例,对项目用地生态资源的实地调研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对滨水公园生态适建性的研究来营造兼具物性感知和人性情境的绿色空间.【期刊名称】《现代园艺》【年(卷),期】2016(000)004【总页数】2页(P115-116)【关键词】滨水公园;生态系统;景观规划;构思理念【作者】王红英;郭声蒿【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湖北武汉430068;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湖北武汉430068【正文语种】中文城市滨水景观空间是自然景观资源与人工建筑景观相互平衡、有机结合的双重产物。

作为城市中与自然资源接触最主要的开敞空间,城市滨水景观空间承担着“生态、休闲、经济、景观、文化”等多项综合功能。

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城市生态系统不仅包括生物组成要素和非生物组成要素,还包括人类社会要素和经济要素,形成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

基于区域生态优先的景观规划原则,规划时需要从保护城市区域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进行可持续性的景观设计。

本次研究范围主要为利民路至鲁港大桥段防洪墙(堤)及长江大堤外的沿江滩涂地区域,长约5.6km、面积在2.2km2。

现状用地主要为:大面积滨江滩涂、临时码头、船舶维修、水厂取水口及城市排水口、农田、鱼塘、林地、泥沼地等。

现状取水环境状况为:用地岸线功能凌乱、城市景观形象差,需要进行有效地梳理和改造。

鲁港至桂花桥泵站段滩涂区域即将实施长江干流水利血防综合整治工程。

芜湖市滨江公园位于芜湖中心城区西部的长江沿岸,北起芜湖造船厂南至鲁港大桥,全长9.5km。

滨江公园分三期设计与施工,一、二期已基本建成,本次项目为滨江公园三期工程。

规划为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促进自然融合城市,打造城市滨江湿地生态景观,塑造用地整体景观形象,形成和滨江公园一、二期工程项目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滨江景观,构建完整的滨江公园风景区,发挥用地公共服务功能。

城市滨水景观生态设计方法探讨

城市滨水景观生态设计方法探讨

城市滨水景观生态设计方法探讨作者:蒋泓彦兰妮毛云燕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1年第11期摘要:城市滨水景观生态设计有助于解决城市地表硬化的问题,增强滨水区域的公共性,提升人们的幸福感以及重现城市的历史文脉。

在进行城市滨水景观生态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应在满足城市防洪需求的同时,遵循生态优先、开发在后的原则,最大化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关键词:滨水景观;生态设计;重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工业发展所产生的工业废水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生态设计理念倡导人们保护环境,注重减少工业生产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污染,这是一种新的设计方向,也是最重要的设计原则之一。

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因此,对城市滨水景观生态设计方法进行研究,对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概念简单来说,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含义主要可以分为“滨水”和“景观”两部分,即对水域和陆地的交界区的处理。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是对城市滨水岸线的处理,旨在协调人与自然、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虽然城市滨水景观设计都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但不同城市在地理环境上存在差异,其滨水景观设计会各有偏重。

笔者以重庆城区滨水景观设计为例,探讨城市滨水景观生态设计方法。

二、重庆城区滨水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在不断增长,城区面积不斷扩张,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环境负担。

尤其是以前对河道进行的硬化处理,导致河床和周边环境缺乏一定的自我净化能力,进而引起了城市内涝、水体黑臭等一系列问题。

同时,对河道进行的硬化处理也剥夺了人们的亲水空间,使得人与水之间被隔离开来。

滨水区域的公共性不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失衡;河岸护堤的不断加高,使得人们丢失了亲水环境。

部分工程建设者忽略了对河岸生态的保护,浪费了滨水区域所具有的地理优势,也忽略了河流生态景观的重要功能,大大降低了市民的幸福感。

城市滨江景观带设计探析——以重庆市主城区“两江四岸”治理提升长江南岸线贯通工程为例

城市滨江景观带设计探析——以重庆市主城区“两江四岸”治理提升长江南岸线贯通工程为例

1引言项目地点位于重庆市区南岸区,本项目不仅是重庆“山水之城”核心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质量发展要素的核心聚集地,更是重庆推动内陆开放的重要门户和载体,其地形地貌是重庆“江城、山城”的自然本底和城市特色的生命力所在。

本项目是景观专业牵头的综合类项目,因其有现场环境复杂、涉及管理部门较多以及涉及诸多历史遗留问题等特点,要求设计人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才能保证方案的可行性及落地性。

因此,本文试图通过总结此项目的实践经验,为日后该类项目的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2案例分析2.1前期调研阶段遇到的问题与对策1)由于重庆早期城市建设对于滨江区域的无序开发缺少管控,导致该区域内形成了各类建筑,建成至今部分已经废弃、部分还在运营,建筑权属部门以及其合法性在设计初期难以明确,需协同业主及相关主管部门进行逐一落实,对于违章建筑的处理形式,是拆除还是保留需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决定,对于合法建筑的处理形式,是进行外立面的提升改造还是保留也需结合设计方案与业主商定。

若在建筑是否违章迟迟未能明确的情况下,项目进度需按时推进,建议保留不做改造处理,减少后期实施阶段方案不能落地的风险。

2)由于滨江带涉及的管理部门较多,在管理者内部存在【作者简介】汤玮(1990~),男,湖北武汉人,工程师,从事风景园林设计与研究。

城市滨江景观带设计探析———以重庆市主城区“两江四岸”治理提升长江南岸线贯通工程为例Analysis on the Design of Urban Riverside Landscape Belt———Taking the “Two Rivers and Four Banks ”Governance and Upgrading of the South Bankof the Yangtze River in the Main Urban Area of Chongqing as an Example汤玮(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武汉430014)TANG Wei(China Municipal Engineering Central South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Wuhan 430014,China)【摘要】城市滨江景观带因其现场条件的复杂性、改造内容的系统性、涉及专业的综合性等特点,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众多问题导致前期方案无法落地。

基于城市双修理论的滨江景观带的分析与改造--以绵阳市涪江滨江景观带为例

基于城市双修理论的滨江景观带的分析与改造--以绵阳市涪江滨江景观带为例

四川省绵阳市,自古以来水系发达,并有三江汇流之称。

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中,作为城市建设的黄金地段、城市中心独特空间的滨水地带,其承载了太多责任与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而本文立足于“城市双修”理论,不断挖掘绵阳市独特的地域性文化,并以其为先导,遵循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的规划思路,在原有景观带的基础上提出改造建议,营造属于绵阳市的独特的滨江景观带的城市名片,以及集休闲、娱乐、商业等为一体的滨江空间。

一、概况(一)区域位置绵阳市为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素有“中国科技城”之称。

绵阳市境内地理区位条件良好,交通便捷,且涪江流域内地势平缓,经济潜力大,区位条件突出。

涪江流经的主城区住宅密集,人口众多;东方红大桥、涪江三桥、涪江二桥等多条干线经过,交通密集且便利。

这就为滨江景观带提供了良好的人流量基础,这样一来,涪江景观带就的建设就更有必要了。

从城市发展范畴来讲,涪江沿岸的建设是城市发展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助于城市形象的提升,可以成为城市重要的滨水地标。

(二)自然条件绵阳市区的大部分气候特点为:热量丰富,光照条件好,雨量充沛,夏季东部易旱,西部易涝;绵阳市降水年均量826~1417mm,导致涪江水位四季变化明显,且汛期每年都有洪水期,洪水泛滥。

因此,建设应更加注重防洪功能,真正从景观美感度、基础设施、社会人文、自然生态等方面全面综合进行考虑。

二、“城市双修”视角下的涪江两岸现状剖析(一)城市双修理论随着近年来我国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因发展而藏匿的一系列问题以及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后遗症”也随之出现。

“城市双修”即“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即利用再生态的理念,修护在城市化进程中被不断破坏的自然环境(土地、地形地貌、生物链等)。

(二)绵阳市“三江六岸”的总体规划布局绵阳市以涪江、安昌江、芙蓉溪三条河流为骨架的滨水空间资源的利用成为制约城市整体形态打造的核心因素,将“三江六岸”地区打造为绵阳市的城市精品区域,留住城市的山水情怀是目前绵阳市发展规划的迫切需求。

承启人文生态重塑山城水岸——重庆主城两江四岸滨江地带城市设计

承启人文生态重塑山城水岸——重庆主城两江四岸滨江地带城市设计

承启人文生态重塑山城水岸——重庆主城两江四岸滨江地带
城市设计
扈万泰;胡海;姜涛
【期刊名称】《城市规划》
【年(卷),期】2010(000)001
【摘要】重庆主城两江四岸滨江地带城市设计通过对山地型特大城市滨江特点和发展策略的分析研究,运用生态、人文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开展滨江地区整体规划策划和功能组织优化设计,突出对重要滨水景观资源的合理利用,挖掘山城、江城特色,倡导城市滨江空间公共性和可达性,促进城市功能与社会、生态、文化、景观建设协调发展,探索构筑高品质人居环境、塑造国际山水都市形象并重的城市设计策略.
【总页数】4页(P73-76)
【作者】扈万泰;胡海;姜涛
【作者单位】重庆市规划局;重庆市规划局总工程师办公室;重庆市规划局总工程师办公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意在山水之间—渝中区两江滨江地带城市设计 [J], 彭瑶玲
2.基于分形理论的城市滨江地带风貌控制——以重庆市两江四岸地带为例 [J], 黄
海静;陈纲
3.和谐为本美化滨江——以重庆主城"两江四岸"城市形象为例 [J], 李勇
4.重庆"两江四岸"滨江慢行步道的规划设计建议
——以重庆市主城区嘉陵江段为例 [J], 周淼
5.水岸运动生活圈的重塑——以宁波市“三江六岸”滨江休闲带工程为例 [J], 楼慧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控制性景观规划初探——以嘉陵江(重庆段)沿江景观规划为例

控制性景观规划初探——以嘉陵江(重庆段)沿江景观规划为例

控制性景观规划初探——以嘉陵江(重庆段)沿江景观规划为例杜文武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摘要:本文以嘉陵江(重庆段)沿江景观规划为例,阐述了流域景观规划的工作思路;展示了常规景观规划的内容;着重探索了在复杂条件下的景观控制的思路、方法与手段;提出了流域景观的管理机制。

关键词:嘉陵江 景观规划 景观控制1、前言当前,流域景观规划已逐渐兴起,其原因在于滨江、滨湖、滨海地区已经成为绝大部分城市扩张和经济发展重要物质基础,它为城市化提供了宝贵的自然与土地资源。

但同时,发展过程中,流域生态环境恶化、景观破坏、文化遗产毁坏现象也日益严重。

追本溯源,大部分流域的相关利益团体在发展中各自为政,没有在较大范围内进行系统、整合性质的规划进行协调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嘉陵江(重庆段)沿江景观规划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催生的,为了协调好保护与开发、建设与管理,受重庆市规划局委托,我们承担了嘉陵江(重庆段)景观规划项目的编制。

2 项目概况:嘉陵江是长江上游左岸的一大河流,从上游流经陕西、甘肃、四川,流入重庆并汇入长江。

嘉陵江重庆段位于重庆的西北部,上游从重庆与四川界起始,至下游重庆朝天门。

嘉陵江沿岸风光秀丽、峰险景美,既有小三峡、缙云山等著名自然历史景观,也有钓鱼城、金刚碑、缙云寺等著名人文景观,还有正在建设的草街水电站、嘉陵江大桥等社会景观,景观资源丰富。

但随着新一轮重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各区县相应制定了各类型各层次的规划,嘉陵江作为一个整体,在沿岸自然人文景观的系统保护及培育方面面临着条块分割、多头管图3 嘉陵江核心段数字模型理等重大挑战。

3 工作思路3.1 本规划的特殊之处经过大量的调研,以及与市、区等相关领导及专家的多次交流,我们认为本次规划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景观规划,而是针对当前嘉陵江(重庆段)沿岸景观保护、开发控制及规划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而及时提出的,具有很大的探索性。

其特殊点在于涉及流域面积广阔(约300km2);途径行政区域多(五区);自然人文景观丰富(内含缙云山、钓鱼城、小三峡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及若干遗址、古镇、温泉);地形地貌条件复杂(海拔200m 到海拔1000米,滩、坝、堤、岸、峡;山、水、绿、城、岛一应俱全);已编制和正编制的涉及嘉陵江的规划众多(参见附录);管理机构不一(市规划局、区县规划局、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各乡镇机构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圈3滨江带现状分析图4生态敏雅区划分3.4滨江景观开发模式中的低影响研究开发强度分级就是基于环境敏感度的调查研究和分级分区,在景观规划中平衡保护资源与开发建设的关系。

其目的在于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最终实施低影响的开发利用。

根据环境敏感度分区研究的成果,以及实行分区分级管理的策略,对高敏感度区域的建设进行严格控制,对中敏感度区域实行低影响度开发,而对于低敏感度区域则适当放宽限制。

通过这种分级分区的方式达到重点保护、严格监控、整合资源以及平衡利益的目的。

3.5规划建立完整的生态系统架构这里所指的生态系统架构指的是“斑块一廊道一基质”模式。

我们在景观开发过程中应尽量保护这三者之问的空间架构关系。

基于对滨水区域生态元素构成的分析,其生态系统架构的组成和功能如下:生态斑块:即原有的河岸草地和林地资源。

这些资源用来创造城市生态公园,为动物提供栖息地,实现空气交换;改造水塘、修复湿地、净化水体,实现水陆面空气的良性循环。

生态廊道:即原有的冲沟、陡坡以及河岸等。

陡坡的植被应完全保护,不得建设,冲沟作为水体廊道加以生态化的景观利用,以保持其生态廊道作用。

而河流与湿地的生态岸线则作为整个市域的生态廊道加以重点保护。

生态基质:生态基质作为生态斑块和廊道的载体,既是基础也是延伸。

为保护生态基质,应建设分散的城市绿地作为多种生态元素的支撑。

在滨水空间生态系统架构模式和功能研究的基础上,制定该项目的生态系统架构规划(图3),用纵横双向的生态廊道联系各生态斑块,形成整合的区域生态系统。

3.6滨江带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和区域的市政基础设施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必需的社会经济服务,而相对应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则为城市居民提供持久的生态服务晦1。

它是服务性的、基础性的、战略性的规划体系,是需要法律化、规范化、制度化从而加以修复和完善的生态系统。

在滨水景观规划中应加深对生态基础设施的理解,通过对自然过程、生物过程、社会过程和人文过程的推演,来提出生态基础设施的长远规划目标。

在本项目中,滨江带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含湿地修复、生态护坡建设以及生态码头的开发(图4)。

1)湿地、滩地、洼地资源的重新整合:结合新的土地利用模式,重建流域内湿地、洼地、滩地体系,为河流生态功能中国园林Chinese51万方数据的恢复提供充分的保障,恢复河滩天然湿地。

2)生态护坡:主要针对现有的硬质水泥护坡,提出生态护坡的概念.根据不同的高度位置以及河流的涨落情况,设计相适应的构造措施以达到植被覆盖的效果。

3)生态码头的景观开发利用:应做到对嘉陵江的环境影响最小,最大限度地考虑环境保护。

并且在设计、建设和使用过程中都应有严格的管理和监控。

3.7区域生态优先原则引导的景观规划设计成果基于区域生态优先原则。

得到了开发等级分区、生态系统构建、生态节点控制、生态基础设施设计等研究成果。

在此基础上,对项目用地进行了最终的功能划分和景观设计(图5):1)一条沿江的生态保护岸线:属于生态高敏感区,包括分散其问的原始湿地、2个冲沟入河口的自然湿地、生态护坡以及生态水利设旋等。

这些沿江设施基于一个整合的生态控制观念,不仅在物质空间上不断裂。

景观通道上曲折萦回,而且在生态功能上形成廊道。

2)2个重点保护及重建湿地:属于生态敏感度最高的区域,尊重自然湿地的原有形态,对可能存在的污水排放加以控制,只在周边辅以极少的步道来提高其观赏价值。

3)3块服务设施用地与舒适港湾:属于生态中敏感区,由水位上升形成的自然内湖为中心,3块滨湖用地围绕形成组团。

围绕这个内湖,设置低强度开发的旅宿、饮食以及游乐设施。

这3块功能相辅相成而避免重复建设,为使用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4个滨水宜居建设用地:这4块建设用地都位于生态敏感度最低的台地上,原生植被较少,在协调其他区域生态保护功能的基础上,可适圈3生态系统架构规划圈4生态基础设施规划52中国园林Chinese当进行居住开发,提升整个地块的生活品质。

5)若干散布的生态中敏感区、高敏感区:这些区域较为分散、面积较小,规划设计中将它们连接整合.形成环绕宜居建设用地的生态纽带,既是4个居住用地之间的绿色链接,更是居住地和沿江生态岸线之间的绿色走廊。

3.8区域生态优先规划的实施策略滨水景观开发会对社会、经济、政策等各方面产生影响。

各种利益的博弈将成为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难题。

一方面城市滨水空间的生态改善修复能给城市带来极大的公共利益,但另一方面又会影响部分原有居民的生活和滨江产业的生存[61。

为解决城市滨水区域景观规划在实施中面临的多项问题,采取区域生态系统综合管理,分区分级、因地制宜地采取保护和修复措施,重视生态恢复与社会发展的同步进行,是区域生态保护和恢复的根本道路。

3.8.1实施区域生态系统综合管理区域生态系统综合管理的理念、策略、方式和方法获得了国际上的普遍认可,其核心是强调区域生态系统的多重要素、全面系统的综合式管理口1。

在滨江景观项目的实际运用中。

就是要改变分要素管理生态系统的传统方式,综合社会的、经济的、行政的、生态的和法律的方法管理生态系统。

其重点是要统筹协调区域内社会及政府职能,广泛吸收社区力量参与,实现生态系统功能的有效保护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3.8.2实施分区分级管理针对滨江景观项目不同的关键生态问题,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恢万方数据图5规划功能分区图复和治理措施。

在高生态敏感区,生态资源应作为构建完整生态系统架构的主干划定为生态保护区。

在中生态敏感区,实行低影响度的开发.使之成为高低生态敏感区之间平衡缓;中的区域。

而在低生态敏感区,可进行较高强度的开发建设,以化解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之间的矛盾。

这样分级分区的规划原则能较好地平衡各方利益,有效发挥生态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8.3重视与产业发展的协调自然资产就有双重价值,即资源价值和环境价值”】。

城市滨水产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是因为采用了不合理的自然资源利用方式,比如水利资源、湿地资源、水岸景观资源的过度使用等。

河岸耕作、无序建设、垃圾堆砌以及污水的随意排放,对滨水区域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构成持续压力和威胁,生态功能持续退化甚至消失,而反过来又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水平的发展。

因此,只有从提高自然资源的环境价值利用出发,合理设计事关居民生活和企业生计的景观开发项目,才能实现区域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和修复。

4结语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滨水景观的生态作用也日趋明显。

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理论正在不断自我完善和丰富,并在社会的各层面、各方位的实践活动中得到总结和论证。

将区域生态优先的理念引入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不断提高景观开发对宏观生态系统的关注。

城市滨水生态资源必将更加有效地发挥其在整个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注:文中图片均为作者绘制。

参考文献:【1】王东宇,李锦生.城市滨河绿带整治中的生态规划方法研究[J].城市规划,2000(9):27—30.【2】钱德琳.生态治河理念与设计思路探讨[J]中国水利,2004(11):43—44.【3]张惠远,饶胜,万军.发挥生态功能区划的基础作用,促进区域生态恢复【J】.环境保护,2009(7):23—26.[4]张全东.关于环境敏感区的思考【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9(5):49—51.【5】王占,孟凡荣.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基础设施规划思考【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7):45.【6】刘红梅。

陆健健,董双林,等.区域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双赢理论及模式研究【J】.生态经济,2008(6):62—65.【7】唐华俊。

陈佑启。

伊·范郎斯特.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0:63—67.(编辑/王媛媛)作者简介:曾旭东门961年生,男/重庆人,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重庆400045)张振华/1984年鲥男厘庆人/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重庆400045)中国园林Chinese53万方数据基于区域生态优先的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以重庆嘉陵江草街滨江景观规划为例作者:曾旭东, 张振华作者单位:曾旭东(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重庆,400045), 张振华(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400045)刊名:中国园林英文刊名: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年,卷(期):2010,26(8)被引用次数:0次1.王东宇,李锦生.城市滨河绿带整治中的生态规划方法研究[J].城市规划,2000(9),27-30.2.钱德琳.生态治河理念与设计思路探讨[J].中国水利,2004(11):43-44.3.张惠远,饶胜,万军.发挥生态功能区划的基础作用,促进区域生态恢复[J].环境保护,2009(7):23-26.4.张全东.关于环境敏感区的思考[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9(5):49-51.5.王占,孟凡荣.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基础设施规划思考[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7):45.6.刘红梅,陆健健,董双林,等.区域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双赢理论及模式研究[J].生态经济,2008(6):62-65.7.唐华俊,陈佑启,伊·范郎斯特.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63-67.本文链接:/Periodical_zgyl201008012.aspx授权使用:上海交通大学(shjtdxip),授权号:adce28bc-a495-4e29-a312-9e3e01085406下载时间:2010年11月30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