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新版湘教版

合集下载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认识地球 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认识地球   教案

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收集资料掌握地球的大小,加深对地球的认识。

2、知道并能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和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

3、掌握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和东西半球划分标准和原因。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地球的形状2、地球的大小难点:地球仪三、教学用具地球仪四、教学内容与过程「复习提问」1、地图的三要素有哪些?2、怎样使地图上的方向与实际方向一致?3、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有哪几种?「导入新课」苏东坡有这样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正是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受当时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自到地球的全貌,对地球的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探索过程。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把握地球的真实形状。

一、地球的形状阅读P14并回答:当时的两种错误认识1、“盖天说”------“天园地方”“浑天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2、学生阅读P15“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路线图”讨论:⑴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绕地球行一周,依次经过了哪些大洋?⑵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什么形的?(学生可能回答园形,要向学生纠正:是球形)⑶你能举出哪些例子,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学生讨论后归纳: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大地球形说”问:地球是一个正球体吗?3、现代宇宙观察研究----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二、地球的大小1、地球平均半径:6371千米;2、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3、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想了解电脑的全貌会难,太抽象,怎么办呢?于是人们把地球按比例缩小后制作成地球模型----地球仪。

三、地球仪转动地球仪,让学生找到地球旋转的假想轴1、地轴和南北两极利用地球仪,让学生找到赤道、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2、纬线和纬度⑴纬线观察纬线从赤道向两极有何变化?学生讨论,总结纬线特点⑵纬度:①0°纬线—赤道②南北半球的划分界限③纬度的判别强调纬度必须说明南纬还是北纬。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二课时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二课时

1.关于地球表面上两个不同地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可能有相同的纬度和不同的经度 B.可能有相同的经度和不同的纬度 C.可能有相同的纬度和相同的经度 D.可能有不同的经度和不同的纬度 2.关于地球公转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地球公转方向是自东向西 B.地轴是地球公转的轴 C.地球公转周期是一年 D.地球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反
东半球
西半球
四、经纬网
1、地球仪上的经纬网 观察地球仪上的 经纬网,结合前面 所学知识,说说经 纬网中的经线和纬 线各有什么特征。
要素
形状
纬线
经线
纬线都是圆圈(除极点) 经线都是半圆
纬线长度有长有短,最长的 是赤道,从赤道向两极逐渐 缩短,最后成一点
长度
所有的经线长度都 相等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3)认识本初子午线
1884年国际经度 会议决定,以通过 英国格林尼治天文 台旧址的经线,作 为经度的起始线, 即0°经线,或称 本初子午线。
Z x x k
格林尼治天 文台旧址
英国首都伦敦东南的 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 有一座子午宫,一条宽 10多厘米、长10多米 的铜质子午线镶嵌在地 面上,笔直地从宫中伸 出来,这就是闻名世界 的“本初子午线”。
方向
相互 关系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经线和纬线相互垂直,构成网状。
2、利用经纬网确定位置 ① 利用标注的度数,
读出经度和纬度的度 数。
② 利用经度和纬度 的变化规律,判断其 是东经还是西经,南 纬还是北纬。 A:20°S,40°W

B ●
A
B:40°N,60°E
3、经纬网的其他形状
经纬度的判读

西 经 东 经 东 经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第二单元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第二单元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

北极圈
Hale Waihona Puke 90°N高纬度中纬度
北回归线
低纬度

低纬度
30°S 60°S
中纬度
高纬度
90°S
60°N 30°N 0°
南回归线 南极圈
①在地球仪上找出赤道、 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 极圈、南极圈、北极、南 极,算一算赤道与北极、 南极各相差多少度。
1.下列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是 ( C )
A.麦哲伦环球航行
3、在地球仪上用不同的颜色,文字和符号来表示陆地、海 洋、山脉、河湖、国家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4、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用于确定地 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一、地轴和两极
地轴:地球的自转轴
两极:地轴与地球表 面的两个交点。北极 是地球的最北端,南 极是地球的最南端。
在海边观察远处驶来的轮船,会出现 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的现象,这
种现象反反映的地理事实是( B)
A、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B、地球是个球体 C、地球绕太阳公转 D、海平面上升
思考:图中地球有两个不同半径,这说明了什么?
地球仪和地球真实原貌的不同主要表现在: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地球仪上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 在地球上却没有。
活动
有人认为,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结束了人们关于地 平、地方和地圆的争论。想一想,是这样吗?
麦哲伦是在前人猜想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伟大的实践, 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验证了地球是一 个球体,因而结束了人们关于地平、地方和地圆的争论。
地球的真实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 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B.人们先看到远航归来的轮船的桅杆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1《认识地球》教案.docx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1《认识地球》教案.docx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材分析】《地球与地球仪》一节是选自湘教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第一章:《地球与地图》,它从静态的角度来研究地球和地球仪,它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创造了条件。

因此在学习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之前,必须先学习地球知识,它是地理知识的基础部份。

本课时主要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经线和纬线等知识。

【学生情况分析】初一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都很少,空间思维能力较弱。

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故在学习过程中设计学生自学自画、合作互助等环节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学习掌握地理知识、培养地理技能。

本节课将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分享、列表对比知识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4、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牛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重点】(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启发法【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小组至少准备一小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

2.教学器材:教学地球仪。

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学牛讨论、小组交流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提问、引导,师牛共同总结。

学生举例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

学生看图“地球的大小”,读出地球的大小地球的模型一一地球仪观察地球仪,制作简易地球仪引导、指导、评定、表扬纬线和经线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看图思考、回答。

指图、引导,边提问、边启发、边与学生讨论,让学生分析、归纳规律,并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认识地球》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基本概念、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以及地球的内部结构。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地球,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和运动规律,为后续地理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形状。

b. 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

c. 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2. 能力目标:a. 能够运用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形状进行简单的地理描述。

b. 能够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对地球日照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c. 能够通过图表等形式展示地球的内部结构。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b.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1. 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形状。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

3. 地球的内部结构。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对地球日照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2. 地球的内部结构的理解和展示。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球的认识较为浅显,大多数学生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地球的内部结构等知识缺乏了解。

但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和基本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方法和具体的例子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地球的面貌。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1. 教师展示一张地球的图片或地球仪,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是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什么?它有哪些特点?”3. 学生可以说出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星球,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有陆地和海洋等特点。

第二环节:呈现与讲解1. 教师通过多媒体或黑板展示地球的形状,并解释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

-教师可以使用一个橙子或一个篮球来比喻地球的形状,让学生观察并感受。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 教案教学设计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 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加深对地球的认识和理解。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能够指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高中低纬度和半球的划分标准等。

3.通过阅读地球仪培养学生观察、演示能力。

4.通过用乒乓球制作简单的地球仪,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法、讨论法认识地球及相关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在远古年代与现代时期对地球开头的不同认识,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使其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地轴两极、经线、纬线、赤道等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经度、纬度以及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课前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人类生活在巨大的地球上,我们自身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你知道地球的真实形状吗?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回答。

(出示课题)二、课前热身教师出示地球仪,学生出示自己准备的小地球仪,提名学生描述地球,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地球是个球体。

提问:你能举出哪些例子来说明地球是个球体?生答:如登高望远,在海边看远方的航船,首先看到船的桅杆,然后才能看到船体;大草原上远处奔跑而来的马群,首先看到的是前面的马匹,然后逐渐看到整个马群。

三、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师:地球的真实形状如何准确地描述?地球究竟有多大?请同学们围绕这引起问题自学课本P14-18。

2、四边互动互动1:在远古时期由于受到人类活动范围和科技水平的限制,人们对地球的形状有哪些片面的认识呢?明确:麦哲伦在1522年9月完成了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多媒体显示麦哲伦船队航行路线图及相关的文字配音,让学生观察。

提问:如何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地球的真实形状?明确: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不规则的球体”这部分内容。

互动2:地球到底有多大?你能用具体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吗?明确: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地球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

2.1 认识地球 学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5)

2.1 认识地球 学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5)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半径和赤道的周长2.了解纬线的定义,理解纬线的特点、纬度的含义和纬度的分布,掌握南北半球的划分。

3.了解经线的定义,理解经线的特点、经度的含义和经度的分布,掌握东西半球的划分。

重点与难点1.经纬线的特点及经纬网地图上的方向的判断。

2.东西半球的划分。

3.东经、西经的判断。

自主合作探究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自主学习】1.地球形状是一个两极稍______,赤道略______的不规则球体(旋转椭球体)2.大小:平均半径_________km.赤道周长约_________km。

思维延伸:“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指的是地球上的_______________位置。

【跟踪练习】1.麦哲伦的环球航行依次经过的大洋是()A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B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C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D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2.若地球按1:20000000制成一个地球仪,则地球仪的赤道周长约为()A.40cmB.20 cmC.200 cmD. 400 cm二、地球仪(一)地轴: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想的轴。

地球仪上地球绕转的轴(倾斜方向不变)。

1.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为两极,北极表示地球的最____端,指向_________;与北极对应的点叫_______,表示地球的最____端。

2.地球的自转方向是_______________,公转方向是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地球仪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是按____时针方向转动;从地球仪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是按____时针方向转动,(二)在地球仪表面,与南北两极点距离相等的地方所画的圆圈叫_________。

赤道将地球平分为_____、_____两个半球。

(三)经线和纬线经线纬线概念地球仪上连接_______________的线地球仪上_____和与赤道______的线形状半个圆,且都不平行,所有经线都交于_______________一个圆,且都相互__________方向指示________方向指示________方向长度都________ (约2万千米)自赤道向两极逐渐___________,_____最长度的划分概念给经线标注度数给纬线标注度数划分从_________向东、向西各分____度从________向南、向北分______度符号东经(____)、西经(____)南纬(____)、北纬(____)分布规律东经度的度数愈向东愈______,西经度的度数愈向______愈大北纬的度数愈向北愈______,南纬的度数愈向______愈大图示主要经纬线本初子午线_______、180度经线________赤道______、南北回归线__________、__________南北极圈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半球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组成的经线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教案 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教案 湘教版

七上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1、地球是一个的不规则球体,赤道周长约万千米,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表面积亿平方千米。

)2、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是其长度是长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

指示方向。

3、纬度的划分: 赤道(0°纬线)以北为,用"N"表示;赤道以南为,用"S"表示。

4、低纬度:°至°;中纬度:°至°;高纬度:°至°;5、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

赤道以北为球,赤道以南为球;6、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其特点是:形状都是;长度;指示方向。

从(0°经线)以东的180°为东经,用“”为代号,以西的180°为西经,用“”为代号。

7、国际上习惯用和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限。

以东到为东半球。

以西到为西半球。

(切记:0°--20°W虽为西经,但属东半球;160°E——180°虽为东经,但是西半球。

)8、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自传方向是,在北半球上空看地球自转是针,在南半球上空看地球自转是针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所有的纬线都是圆B、纬度最大是180°C、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一个圆D、从赤道向两极纬度逐渐变大10、麦哲伦环球航行没有经过的大洋是()A、太平洋B、北冰洋C、印度洋D、大西洋11、地球的平均半径是()A、6357千米B、6378千米C、6371千米D、4万千米C、地球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D、地球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三、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写出下列各点的经纬度(,)②(,)(,)④(,)(,)⑥(,)2、写出各点所在的东西半球①②③④⑥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1、亚洲和非洲的分界限是山、河、山脉、海、海峡;亚洲和非洲的分界限是;南美洲、北美洲的分界线是;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是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洋是海洋的主体,一般离大陆较远B、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其面积和深度都比洋大C海峡是沟通两个海域之间宽度较窄的水道D海洋中面积较小的陆地称为岛屿3、面积最大、水温最高、水体最深的大洋是()A、太平洋B、北冰洋C、印度洋D、大西洋4、被北美洲、亚洲和欧洲围绕的大洋是()被五大洲环抱的大洋有()A、太平洋B、大西洋C、印度洋D、北冰洋5、世界四大洋中,跨经度最广的是()A、太平洋B、大西洋C、北冰洋D、印度洋6、四大洋中纬度最高的是()A、太平洋B、大西洋C、印度洋D、北冰洋7、四大洋中成“S”的是()A、太平洋B、大西洋C、印度洋D、北冰洋8、麦哲伦从西班牙出发环球一周所经海域依次是()A、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B、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C、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D、大西洋--印度洋-- 太平洋--大西洋9、纬度最高的大洲是()A、太平洋B、大西洋C、印度洋D、北冰洋第二章第三节世界地形一、五种地形:教材32页图2-45①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地面起伏小。

2.1 认识地球 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2)

2.1 认识地球 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2)

课题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赤道、纬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掌握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掌握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2、过程与方法:用对比分析法,精讲多练,用讨论、抢答的形式练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纬线的定义、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并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2、教学难点:南、北半球和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教学过程步骤科主任与科代表活动复备一、导入激情二、自主学习1复习提问:1、地球的真实形状是?2、地球有多大?用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表示。

科主任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自主学习。

1、根据地球仪,找出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南极、北极。

2、阅读教材P16页和图2—7,掌握纬线的长度、数量、指示的方向。

3、掌握纬度的划分方法,南北半球的分界线,高、中、低纬度范围的划分标准。

根据自主学习目标,在科代表的带领下小组内讨论交流,如有本组无法解决的问题,由科代表或指派一个同学提出,可以请教外组和老师。

地球仪的摆放角度指导学生放正确。

首先,和学生一起找到赤道,提示学生赤道是一条特别的纬线,在地图上通常为实线,和赤道平行的线圈连同赤道都叫作纬线。

步骤科主任与科代表活动复备三、激情互动魅力精讲五、拓展应用1、什么是纬线?什么形状?有多少条?长度有什么特点?指示什么方向?2、纬度是如何划分的?南纬和北纬分别用哪个字母表示?中、低、高纬度范围分别是?3、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科主任根据小组讨论交流的结果,做精讲。

1、纬线和经线的特点,对比填表。

2、从赤道向北、向南,纬度是增大还是减小?3、举例判断某纬线,属于哪个纬度范围。

掌握南北纬的划分规律:越往北纬度度变大为北纬度,越往南纬度变大为南纬度。

掌握南北半球的划分标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湘教版七年级上地理课程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示例五

湘教版七年级上地理课程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示例五

教案:认识地球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构成和特征,包括陆地和水体的分布。

1.2.认识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并能够初步识别洲和洋。

2.过程与方法:2.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2.通过地理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将地理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增强学生对地球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他们作为地球主人应有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地球的基本构成1.1.介绍地球由哪些部分组成:大气层、水层、地壳和核心。

1.2.解释各部分的功能和特点。

2.陆地和水体的分布2.1.讨论陆地和水体在全球的分布情况。

2.2.分析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3.地球仪的使用3.1.演示如何使用地球仪来识别不同的地理位置。

3.2.让学生尝试使用地球仪进行简单的地理探索。

4.洲和洋的初步认识4.1.介绍世界主要的洲和洋的名称及其位置。

4.2.讨论各洲和洋的地理特征及其经济和文化差异。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PPT课件详细讲解地球的基本构成和特征。

2.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讨论陆地和水体的分布情况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使用地球仪,进行地理位置的探索活动。

四、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1.1.开场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但你知道地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吗?”1.2.引入视频片段,展示地球的基本构成和特征。

2.讲解新知2.1.通过PPT课件详细讲解地球的基本构成和特征,包括陆地和水体的分布。

2.2.演示如何使用地球仪,并让学生跟随操作。

3.互动讨论3.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陆地和水体的分布情况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2.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4.实践操作4.1.学生分小组,每组配备一个地球仪,进行地理位置的探索活动。

4.2.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使用地球仪标出其位置,并简要介绍该地区的地理特征。

5.总结反馈5.1.总结本课所学的知识点,强调地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地球的面貌 认识地球 教学设计与反思

地球的面貌 认识地球 教学设计与反思

《地球的面貌认识地球》教学案例一、教学内容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中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让学生从地球仪上找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南北回归和南北极圈等;并掌握南北半球的低、中、高纬度地区和东西半球的划分标准。

2、能力目标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德育目标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三、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四、教学难点: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五、学情分析这一节课是地球和地图方面内容,是整个初中阶段最难理解和掌握的,绝大多数的学生难入门,并且学生在小学没有开设地理课,地理知识相对狭窄。

此外,他们的三维空间概念还未形成,许多知识无法理解,只能靠死记硬背一些。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具及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们的主动性和和积极性,发挥群体的力量,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作用。

六、教学媒体教学挂图、地球仪和学生用小型地球仪、自制投影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线和经纬度与南北、东西半球的划分。

七、课前准备]小纸片(上面写着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南北极、经线、纬线等)八、教学设计与分析十、板书设计:(投影)一、地球的形状是个不规则的球体二、地球有多大(三个基本数据)三、地球仪1、地轴与南北两极2、纬线和纬度:(1)南北半球的划分(2)低、中、高纬度的划分3、经线和经度:东西半球的划分四、经纬网1、经纬网的用途2、怎样阅读经纬网地图教学反思: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地点的位置,是本章教学的重点、难点之一,同时也是初中阶段地理学科的重点、难点之一。

初中学生的空间知觉能力较差,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新课改教学理念,为了让学生能够自由地参与探究和创新,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教学:读图提问:教育教学过程中,知识点以图像与问题相结合的形式出现,这样的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直观化、具体化,可以帮助学生回忆、总结、提高教学效果。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主要介绍了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生物等各个方面。

本章内容是学生对地球认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实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从而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值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他们已经通过之前的学习,对地球有一定的了解,但还不够系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地球,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他们对地球环境的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

2.地形、气候、水文、生物等各个方面的相互关系。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实例等直观手段,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图片、图表等教学资源。

2.地球仪、地形模型等教具。

3.网络、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网络、投影仪等教学设备,展示地球的自然地理风光,引导学生对地球产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地球的地形、气候、水文、生物等各个方面的特征,使学生对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研究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

认识地球教案加来中学钟文精知识目标: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4、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5、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6、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人类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经度、纬度;南北半球与东西半球的划分;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经度与纬度的大小变化规律以及经纬度的大小与位置关系活动一:导入,了解历史上人们对昼夜变化的认识。

1、谈话导入:2、知道是什么原因产生昼夜交替变化吗?根据你的生活经验猜想一下。

3、介绍历史上人们对这个现象的认识过程。

(1)为什么会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呢?关于这个问题,过去人们也非常想知道。

历史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说法。

介绍“地心说”和“日心说”。

老师总结:昼夜的变化是地球、太阳的位置相互变化的结果,但是历史上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

通过好多天文学家的努力,证实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才是地球、月亮等天体的中心,实际上地球本身自己也在运动。

活动二: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

1、我们知道了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转,但是昼夜到底是怎样形成的?让我们先来共同研究几个问题。

我们每天看到的太阳,它什么时候从哪方升起,何时又落向何方?分析这个现象,这说明了什么?同学们可以借助桌上的地球仪研究一下。

(地球是自转的,自西向东转)我们看到太阳的变化,两次变化一般间隔多长时间?讨论研究一下,这个现象又说明了什么?(3)白天与黑夜交替的变化是伴随什么现象发生的?学生讨论、交流。

老师总结。

(地球自西向东运转,自转一周大约是24小时,昼夜现象伴随太阳的东升西落发生。

)模拟实验研究昼夜交替变化的原因。

师:我们已经知道昼夜现象是与太阳的东升西落相伴发生的,太阳升起后,进入白天,太阳西落后,进入黑夜,也知道了地球能自转,自转一周是24小时,为了进一步搞清楚昼夜现象的成因,我们根据这个事实来做一模拟实验。

“认识地球”教学设计(湘教版)

“认识地球”教学设计(湘教版)

“认识地球”教学设计(湘教版)作者:伍黎来源:《地理教育》2010年第07期一、教材分析本节是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节“认识地球”,包括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经纬网及其定位等几部分内容。

认识地球,是学习地理的入门知识,是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以及海陆变迁等内容的基础,为后面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认识地球的过程,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利用地球仪,熟悉地轴、两极、赤道等特殊经纬线;理解经纬度及其变化、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经纬网。

过程与方法:利用地球仪,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通过比较分析,熟悉经纬线特点;通过学生活动,熟悉经纬网定位。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度,高中低纬的划分,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经纬网定位。

难点:经纬线的特征;经纬度大小的变化规律及其大小和位置的变化。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比较归纳法。

五、课时安排3课时六、教学过程(导课)地球在浩瀚宇宙中只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对于茫茫太空的一切未知,人类至今都没有停下不断探索的脚步。

那么,先让我们回到过去,看看咱们的祖先是如何认识地球的(播放动画视频,介绍古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主线:盖天说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周朝,就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盖天说。

但随着发展和进步,实践迫使人们不得不修改原来的错误观念,于是有人提出了拱形大地的设想,这就产生了“浑天说”。

主线:盖天说——浑天说著名的汉朝科学家张衡在《浑天仪注》中写道:“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

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

”(拓展发散)请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大地不是平的。

①模拟“海边看船”:远处驶来的船,先看到船的桅杆,才能看到船体;②观察“月食照片”:月食图片中古铜色影子弧形边缘,是地球投射的影子;③古诗有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站得越高,看得越远,说明地球不是平面的。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 认识地球教案仁爱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 认识地球教案仁爱湘教版

湘版第二章地球的面貌年级:七年级执笔人:七年级集备组总第()课时【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大小、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

掌握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和东西半球的划分标准。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了解如何用统计图表表示地理事物。

【学习过程】:一.知识★1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______.它的两极_________,赤道_________★2地球平均半径____________千米,赤道周长约____________千米3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作成地球的模型,这就是________4用手指拨动地球仪,使它饶着一根固定的轴转动.这根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想的轴,叫___________5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________.其中_______表示地球的最北端;与它对应的点叫________,它表示地球的最南端★6在地球表面,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地方所画的圆圈叫____________,它将地球分为________ __________ 两个半球★7在地球表面,赤道和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________,它指示_________方向,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__________,到两极缩为_______★8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叫_______,它指示_________方向,而且它的长度都_________,每一条纬线的形状是________;两条________的经线组成圆圈★9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决定,以通过英国__________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为起点,叫________线二你知道吗?1.你知道有关地球形状的说法吗?2你知道是谁证明了地球的形状吗?3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说明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4你知道“坐地日行八万里”的在哪里能实现吗?5你知道赤道纪念碑在哪儿吗?★6你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吗?在南北极上空看到的情况有什么不同吗?★7.一架飞机从起飞,沿同一条经线圈飞行,最终又飞回.请问,它在飞行途中改变过方向没有?★8一个人想建一栋四面都朝南的房子,有这个可能吗?在哪里能实现?9你能分辨经纬线吗?【课堂练习】1.在右图的相应位置填注下列地理名称:赤道北极南极地轴经线纬线★2 填表比较经线和纬线的不同经线纬线指示方向长度特征形状特征3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 )A规则球体B正圆形球体C纺锤形球体D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球体4一个人站在北极,它的前后左右方向都是( )A正北 B正南 C正东 D正西。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二课时教案(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二课时教案(新版)湘教版
- 设计一个简单的地理实验,模拟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并解释实验原理。
- 结合实际生活,分析地球运动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
2. 详细补充和说明:
- 绘制示意图时,注意标注地球自转轴和公转轨道,以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 计算时差时,需考虑经度和时区的影响,使用公式计算两地之间的时差。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在讲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时,部分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 教学总结: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体较好。学生在知识方面,掌握了地球的基本概念和运动规律;在技能方面,学会了使用地球仪、经纬度等工具;在情感态度方面,培养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 地球仪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5. 地球运动与地理现象的关系
- 地球自转与昼夜更替:地球自转导致不同地区的昼夜交替。
- 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地球公转影响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产生四季变化。
- 地球运动与气候带: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影响地球表面的气候分布。
6. 地理知识与实际应用
- 如何利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如天气预报、旅行规划等。
- 短文中需分析地球运动对温度、降水等气候因素的影响,以及如何调整农业生产策略。
- 地理实验可利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光,观察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变化。
- 分析日常影响时,可从出行、作息、能源利用等方面入手,提出节能减排、绿色生活的建议。
3. 举例题型:
- 地球自转示意图:绘制地球自转示意图,标注出地球自转轴、北极、南极、赤道等要素。
(2) 利用地球仪模拟软件,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学习经纬度的划分和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
教学目标:
、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3、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索的精神。

球的划分;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科学精神的培养。

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体数据要加强记忆。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球仪。

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地球上的经、纬线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点。

通过动手制作小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基本构造的认识。

练学生的阅读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度、纬度是学习地理的基础性知识,必须牢固掌握。

经纬网定位是难点,应训练
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