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2.1《认识地球》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

合集下载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1《认识地球》说课稿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1《认识地球》说课稿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1《认识地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认识地球》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和地球的划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运动规律,以及地球的划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对地球有一定的认知,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掌握地球的运动规律,理解地球的划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使他们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基本形状,地球的运动规律,地球的划分。

2.教学难点:地球的运动规律,地球的划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实践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等教学辅助工具,直观展示地球的形状、运动和划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地球仪为道具,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新课:讲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地球的运动规律,地球的划分。

3.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地球仪,总结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划分。

4.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5.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地球的形状2.地球的运动规律3.地球的划分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练习题的正确率来评估;二是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观察地球仪、讨论和总结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划分来评估。

2.1认识地球——经纬线、经纬网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2.1认识地球——经纬线、经纬网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2.优化实践活动设计,增加实践环节的时间和指导,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
3.多元化教学方法,结合讲授、讨论、案例研究、项目导向学习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4.加强课后辅导和沟通,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针对性地提供帮助和支持。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认真实施这些改进措施,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地理,提高地纬网。经纬网是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形成的网络,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定位地球上的位置。在经纬网上,每个点都对应一个特定的经度和纬度。下面请同学们分组,在地球仪上找到一些我们熟悉的地方,并记录下它们的经纬度。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3.课堂实践
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实践活动。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按照地球仪上的经纬线,绘制一个简单的经纬网。然后,在你们的经纬网上标出几个地点,如北京、纽约、伦敦等,并注明它们的经纬度。
核心素养目标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理解经纬线的概念,掌握经纬网的基本构成和作用。
难点: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位置,培养空间定位能力。
解决办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和地球仪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经纬线的存在和作用。设计互动环节,如小组合作在地球仪上找出特定地点的经纬度,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同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如使用经纬网确定航线、地理位置等,增强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从而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3)反馈与沟通: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困难和需求,针对性地提供辅导和支持,帮助他们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设计了一些反思活动来评估教学效果,并识别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我会在课后对自己进行自我评估,回顾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同时,我还会收集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满意度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1认识地球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五篇范文

2.1认识地球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五篇范文

2.1认识地球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五篇范文第一篇:2.1 认识地球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真实形状,了解地球的大小2、能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并掌握南北半球、高、中、地纬的划分标准3、理解经纬网并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4、培养学生观察、演示、动手制作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地轴、两极、经线、纬线、赤道等概念,理解经、纬度及南北半球及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学难点如何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教学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我们遥望星空,看到太阳和月亮是什么形状?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又是什么形状呢?一、地球的形状学生预习,回答地球的形状展示地球卫星图片,理解地球的形状(过渡)在古代,由于受科学技术的限制,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结合板图讲述盖天说和“混天说”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渡)直到1522年9月,西班牙航海家麦哲伦环球一周的航行,才从实践上证明了地球的确是一个球体利用地球仪展示麦哲伦航行的路径,以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

设问: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设问:地球是个规则的球体吗?(学生阅读材料,回答)(过渡)地球很大,究竟有多大呢?二、地球的大小学生阅读P16图2-5,用图中的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教师利用“中国的面积”“珠峰的高度”说明地球之大。

(过渡)要掌握巨大的地球的详细情况很难,于是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制成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三、地球仪(活动)学生四人一组,找出地球仪上的南北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学生上台指出教师演示地球自转,指出地轴的含义,而后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学生从南北两极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

第2课时复习前一节的内容(过渡)在地球仪上,有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圈和连接南北两极的线,他们就是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一)经线和纬线学生观察地球仪,阅读P16最后一段文字和P18最后一段文字,完成表格练习概念形状指示方向长度纬线经线教师利用经纬网,引导学生理解经纬线的特点设问:在地球仪上,纬线有多少条?经线有多少条?(过渡)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和经线,人们分别将它们各自规定了一定的度数,这就是经度和纬度展示表格,学生阅读P17-18文字,讨论交流度数范围 0度经纬线划分经纬度划分半球划分纬度经度结合地球仪理解经纬度划分、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尤其突出在地球仪上如何判断东西半球。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1《认识地球》教案.docx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1《认识地球》教案.docx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材分析】《地球与地球仪》一节是选自湘教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第一章:《地球与地图》,它从静态的角度来研究地球和地球仪,它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创造了条件。

因此在学习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之前,必须先学习地球知识,它是地理知识的基础部份。

本课时主要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经线和纬线等知识。

【学生情况分析】初一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都很少,空间思维能力较弱。

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故在学习过程中设计学生自学自画、合作互助等环节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学习掌握地理知识、培养地理技能。

本节课将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分享、列表对比知识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4、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牛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重点】(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启发法【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小组至少准备一小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

2.教学器材:教学地球仪。

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学牛讨论、小组交流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提问、引导,师牛共同总结。

学生举例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

学生看图“地球的大小”,读出地球的大小地球的模型一一地球仪观察地球仪,制作简易地球仪引导、指导、评定、表扬纬线和经线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看图思考、回答。

指图、引导,边提问、边启发、边与学生讨论,让学生分析、归纳规律,并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认识地球》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基本概念、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以及地球的内部结构。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地球,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和运动规律,为后续地理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形状。

b. 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

c. 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2. 能力目标:a. 能够运用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形状进行简单的地理描述。

b. 能够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对地球日照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c. 能够通过图表等形式展示地球的内部结构。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b.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1. 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形状。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

3. 地球的内部结构。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对地球日照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2. 地球的内部结构的理解和展示。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球的认识较为浅显,大多数学生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地球的内部结构等知识缺乏了解。

但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和基本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方法和具体的例子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地球的面貌。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1. 教师展示一张地球的图片或地球仪,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是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什么?它有哪些特点?”3. 学生可以说出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星球,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有陆地和海洋等特点。

第二环节:呈现与讲解1. 教师通过多媒体或黑板展示地球的形状,并解释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

-教师可以使用一个橙子或一个篮球来比喻地球的形状,让学生观察并感受。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认识地球》精品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认识地球》精品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认识地球》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认识地球》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内容,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面貌,掌握地球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地球的运动等基本知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引导学生认识地球,理解地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对地球的认识较浅薄,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提高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面貌,掌握地球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地球的运动等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地球的运动等基本知识。

2.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地球的基本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实例,让学生理解地球的运动等知识。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课件、图片、图表等教学资源。

2.准备地球仪等教学道具。

3.准备相关练习题和案例分析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地球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对地球有什么了解?”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详细介绍地球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地球的运动等基本知识。

结合地球仪等道具,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运动。

3.操练(10分钟)分发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题目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涵盖本节内容的主要知识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利用课件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涉及到的地球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5.拓展(5分钟)讨论:地球的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1认识地球 学案(七年级湘教版上册)

2.1认识地球 学案(七年级湘教版上册)

2.地球仪和经纬网地轴: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想的轴,叫地轴。

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两极。

其中北极表示地球的最北端,与北极对应的点叫南极,它表示地球的最南端。

赤道:在地球仪表面,与南北两极距离相等的地方所画的圆圈叫赤道。

赤道将地球平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纬线:在地球仪上,赤道和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纬线。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缩短,到两极缩小为一点。

纬度:人们为了区别各条纬线,分别为它们标定了度数,这就是纬度。

赤道的纬度为0度(0°),南北两极分别为南纬90度(90°N)和北纬90度(90°S)。

0°-30°为低纬度地区,30°-60°为中纬度地区,60°-90°为高纬度地区。

经线: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叫经线。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各条经线长度相等。

经度:为了区别各条经线,也分别标定了度数,以通过应该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作为经度的起点线,即本初子午线,或称0°经线,从这条经线向东为东经,向西为西经,东西经最大度数为180°。

东西半球分界线:地球仪上任何两条相对的经线(经度之和为180°,方向相反。

),都组成一个经线圈;国际上习惯用20°W和160°E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因为这个经线圈基本从海洋上通过,可避免将一些国家分割在两个半球上。

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叫做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以很方便的确定地球表面一个地点的位置。

二、友情提醒1.经度方向的判断:向东递增为东经,向西递增为西经。

2.纬度方向的判断:向北递增为北纬,向南递增为南纬。

3.本初子午线表示为:0°,赤道表示为:0°,180°经线表示为:180度。

4.相对的两条经线方向向反,度数之和为180°。

2.1 认识地球 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2)

2.1 认识地球 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2)

课题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赤道、纬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掌握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掌握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2、过程与方法:用对比分析法,精讲多练,用讨论、抢答的形式练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纬线的定义、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并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2、教学难点:南、北半球和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教学过程步骤科主任与科代表活动复备一、导入激情二、自主学习1复习提问:1、地球的真实形状是?2、地球有多大?用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表示。

科主任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自主学习。

1、根据地球仪,找出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南极、北极。

2、阅读教材P16页和图2—7,掌握纬线的长度、数量、指示的方向。

3、掌握纬度的划分方法,南北半球的分界线,高、中、低纬度范围的划分标准。

根据自主学习目标,在科代表的带领下小组内讨论交流,如有本组无法解决的问题,由科代表或指派一个同学提出,可以请教外组和老师。

地球仪的摆放角度指导学生放正确。

首先,和学生一起找到赤道,提示学生赤道是一条特别的纬线,在地图上通常为实线,和赤道平行的线圈连同赤道都叫作纬线。

步骤科主任与科代表活动复备三、激情互动魅力精讲五、拓展应用1、什么是纬线?什么形状?有多少条?长度有什么特点?指示什么方向?2、纬度是如何划分的?南纬和北纬分别用哪个字母表示?中、低、高纬度范围分别是?3、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科主任根据小组讨论交流的结果,做精讲。

1、纬线和经线的特点,对比填表。

2、从赤道向北、向南,纬度是增大还是减小?3、举例判断某纬线,属于哪个纬度范围。

掌握南北纬的划分规律:越往北纬度度变大为北纬度,越往南纬度变大为南纬度。

掌握南北半球的划分标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地理:《认识地球》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

地理:《认识地球》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
2、根据学生举出的实例,科主任帮学生判断哪些
例子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
3、强调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的不规则的球体。
4、通过这个小计算让学生感觉地球有多大:假如
我们每天上学放学一共要走2千米,照这个速度,多越多长时间能绕赤道一周?
5、简单介绍什么是纬线。
通过本节学习情况,作练习巩固延伸。
本学期总第04课时
本单元第04课时
课题
地理:《认识地球》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
课型
新授课




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大小,学会运用有关地球的基本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知道并能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和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说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通过图片以及地球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等说明地球的大小。
4、说出地球的真实形状,并能举例证明。
5、从地球仪上找到基本组成,球体,底座,地轴等,以及球体表面的点.线.图形.找出地轴、两极。
6、在图2—6上找出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北极、南极。
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结果,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科主任做精讲。
1、读图2-4,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绕地球航行一周,依次经过了哪些大洋?
复备
一、
导入
激情
二、
自主
学习
科主任导入:苏东坡有这样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正是因为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受科学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探索过程。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把握地球的真实形状吧。
科主任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自主学习。

七年级地理上册2.1认识地球教案(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2.1认识地球教案(新版)湘教版

第一节认识地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的比例,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称及空间分布。

3.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及相互位置关系。

4.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探究互助,游戏激趣等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与经历整理、分析、归纳、总结的学习过程,领悟合作、互助、讨论、交流的意义,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

2.教学过程:采用直观教学原则,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3.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眼、动脑、动手、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今天正确反映在地图上的海陆面貌,是无数人科学研究的结果。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学情分析学生进入中学后,首次接触世界地理教学内容,海陆分布可以做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较熟悉,关键在于通过读图直观感受,并理解其逻辑关系。

在此基础上加强读图训练,强调七大洲、四大洋的相互位置关系,由于初一的学生在小学中已学过一部分地理知识,所以对本节课的内容并不陌生,但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等方面都存在着欠缺与不足。

针对这些情况,在学生学习时,主要利用课件和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并指导学生用“图上记忆法”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活动的主体,根据学生好动、好胜的特点,本课以做课本的活动题和完成老师在课堂上设计的活动环节的形式学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学生在做活动的同时初步养成读图、填图、绘图等运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的习惯,培养用图能力;通过查找、搜寻信息,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归纳、总结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地球”、“水球”的论证等,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究自然世界奥秘的精神;通过小组合作与竞争的活动,培养学生小组合作与竞争的能力。

七年级地理上册 2.1 认识地球教案 湘教版 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 2.1 认识地球教案 湘教版 教案

认识地球




教师分配任务,根据划分的问题来讨论交流。

合作交流教
师点拨根据经纬网确定一个点的经纬度位置,先找出纬线、纬度,
经线、经度,再确定北纬、南纬,东经、西经,画图分析,
引导学生掌握。

学生思考
拓展延伸利用经纬网确定方向:位于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只有正
东或正西;位于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只有正南或正北;不
在同一条经线或纬线上,是偏的方向;以北极点和南极点
为中心的半球图,必须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来判断东和
西,根据距离极点的远近来判断南和北。

教会学生如何在以北极点和南极点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
某个点的经纬度位置、判断方向,画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判断东、西半球。

教师画图
演示讲解
教师划板图讲解
分析
课堂小结本节课指导学生了解了经纬网,掌握了经纬网的作用,能
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个地点的位置,知道了经纬网的三种
表现形式。

掌握了在极地地图上判断某个点的位置,判断
方向,东西半球等重、难点知识。

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
一、经纬网
二、经纬网的作用:确定一个点的位置
三、经纬网的表现形式
四、利用经纬网确定方向
综合训练1、课本第25页活动题:1、2、
2、填充图册第14页第十一题
4、在上图中划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教学反思。

2.1 认识地球 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4)

2.1 认识地球 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4)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学科年级授课时间课型备课者地理新课型教学内容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学目标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大小,学会运用有关地球的基本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从而达到对地球事物描述能力的培养。

2.了解地球仪,并能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南北两级、经线、纬线、赤道和南北回归线、南北级圈等。

掌握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和东西半球的划分标准。

3.知道经纬网并能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科学态度的形成。

2.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地球仪,动手操作、演示的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了解地球仪,并能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南北两级、经线、纬线、赤道和南北回归线、南北级圈等。

掌握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和东西半球的划分标准。

2.知道经纬网并能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形式教学准备搜集相关资料充分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入)人类在地球上生活,地球到底形状怎样,大小如何,人类是怎样对地球进行研究,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弄清楚的问题。

教学过程:一、用投影仪显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本节内容要达到的目的。

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大小,学会运用有关地球的基本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从而达到对地球事物描述能力的培养。

2.了解地球仪,并能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南北两级、经线、纬线、赤道和南北回归线、南北级圈等。

掌握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和东西半球的划分标准。

3.知道经纬网并能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科学态度的形成。

2.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地球仪,动手操作、演示的能力。

二、出示本节内容要解决的问题:(第一课时)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有哪些说法?2.是哪位航海家证实了地球是圆的(即地圆说),是怎样证实的?3. 地球是怎样的形状?4.你知道地球有多大?教后修改5.什么是地球仪?6.什么是地轴?真正的地球有地轴吗?7. 什么是两极?南北极怎样区分?8. 什么叫赤道?它的作用如何?9.什么叫纬线,这种线有什么特点?10 .什么叫纬度,在地球仪上是怎样标识的?11 .低中高纬度是怎样划分的?请同学们围绕上面问题,认真研读教材第14—17页,思考并将答案写在课堂学习本上。

地理《认识地球》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

地理《认识地球》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

地理:2.1《认识地球》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教学目标:、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3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科学精神的培养。

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忆。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地球仪。

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够,地球上的经、纬线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第三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制作小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基本构造的认识。

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地理的基础性知识,必须牢固掌握。

经纬网定位是难点,应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湘教版初中地理七上2.1《认识地球》说课稿

湘教版初中地理七上2.1《认识地球》说课稿

《认识地球》说课上杭县实验中学罗德尧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

下面本人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环节进行本单元的说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教材包括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仪、经纬网等四部分内容。

“地球的形状”这部分内容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说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从古老的“盖天说”认为的“天圆地方”、“浑天说”认为的“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到麦哲伦率领船队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直至利用现代探测技术证实“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问题的结论很简单,关键是让学生能领悟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地球有多大”这部分内容通过图片以及地球的极半径、赤道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说明地球的大小。

“地球仪”部分通过文字和图像两方面来学习。

由于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很难看到地球的全貌,需要把地球按比例缩小制成地球模型,由此引出地球仪,进而探讨地球仪上具有特定含义的点(两极)、线(地轴、赤道、纬线、经线)、面(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并且指出东西半球的界线不是0°和180°组成的经线圈,而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原因是避免把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分隔在不同的半球上。

最后要求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制一个简易的地球仪。

“经纬网”部分,教材说明了经纬网的含义和作用,利用经纬网我们可以很方便地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

然后将经纬网从球面“转移”到平面,展示地球表面互相垂直的经线和纬线,使学生初步了解阅读经纬网地图的方法。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地球》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在整个地理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紧密,在军事、航海、航空和旅行等方面广泛运用,是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2.1《认识地球》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能力目标:1、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3、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情感目标: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人类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经度、纬度;南北半球与东西半球的划分;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经度与纬度的大小变化规律以及经纬度的大小与位置关系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教学难点:1、科学精神的培养。

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基本有所了解,具体描述要注意准确,对于地球的大小一些具体数据要加强记忆。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教学媒体:地球仪、地图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找学生讲述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小故事,讲述张衡、的学说、观点,及学生分组交流课前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讲授新课: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等故事,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故事、学说的看法鼓励那些平时注意积累的学生,教育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讲解出现这些故事的背景,使学生了解一部分历史,明白正确地世界观,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假设。

好的问题“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学生思考、讲故事,讨论,谈看法。

思考,回答、分析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

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认识总结地球的外貌地球的形状: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注意教给学生分清圆形和球体的区别(平面、立体)思考、回答交流让学生正确认识地球,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说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交流、探讨、举出实际中的例子分组讨论、达成意见,各小组代表发言举例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

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学会描述重在描述地球大小能力的培养,并学会描述相关事物达标反馈出示讨论题:1、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从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你有何感悟?3、试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4、列举能说明地球形状的地理现象。

讨论、交流、回答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总结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内容方法归纳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经历长期探索,多方考证的,同学们在平时要敢于假设、勇于探索,用实践认识真理。

要勤思考,常体验,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现象,养成思考、观察的习惯。

板书设计球的形状是球体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对地球形状的证明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地球仪。

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能力目标: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情感目标: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教学重点: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教学难点: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学情分析:学生对第一节课所讲的地球的形状、大小,缺乏理性思维,同时大多数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地球上的经、纬线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教学媒体:地球仪、地图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组织教学:复习提问:总结作业情况,地球的真实形状描述: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地轴、两极思考、回答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及时巩固引入新课:地球的真实形状由于很不规则,在日常运用时往往比较麻烦,因而人们常把它化简成为理想化的正球观察地球仪、思考引起学生对地球仪探索的兴趣体模型。

我们用的地球仪就是这样样。

了解地球仪展示并转动地球仪,组织学生讨论。

认识地轴、两极、赤道极圈、回归线、经线、纬线、经度、纬度。

了解低、中、高纬度的划分,南极和北极各用什么字母表示?地轴是一个假象轴。

观察地球仪,分组交流认识地球仪掌握、理解。

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认识、了解地球仪,直观,印象深。

完成经线和纬线的表格组织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思考、讨论,随学生的讨论逐渐显示答案(表格见板书设计)小组交流、讨论,完成表格。

可使学生对经线和纬线有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为以后学习地球的运动打下基础观察地球仪的转动演示地球自转介绍以右手指示地球仪转动方向:面向赤道(上北下南)自西向东转动,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观察教师的演示,并实际操作通过实际操作,能直观地观察地球仪的转动。

达标反馈指导学生上黑板绘制经纬网,并绘出主要的经线、纬线。

如: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0度经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到黑板上绘制巩固知识内容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内容小组合作总结培养学生归纳能力方法归纳注意观察,多看地球仪,认识和领会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等这些基本点及线的重要性,辨认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辨别东经和西经的区别。

板书设计地球的模型:地球仪(1)、地轴是假象轴(2)、南极S,北极N(3)、纬线和经线经线纬线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形状半圆圆长度一样长赤道最长,南北极最短指示方向南北方向东西方向特殊线0度经线赤道、南北回归线、极圈分布规律0度经线以东为东经,数值越来越大,0度经线以西为西经,数值越来越大并在180度东西经重合。

赤道纬度是0度,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数值逐渐增大,到南北极点为90度半球划分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第三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熟练利用经纬网定位,能够在地球表面找出已知点的方位,或根据方位确定未知点。

通过动手制作小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基本构造的认识。

能力目标:加强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阅读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兴趣教学重点: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经纬网定位,读图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连续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地球仪表面的点、线已经很熟悉,经线、纬线;经度、纬度是学习地理的基础性知识,必须牢固掌握。

经纬网定位是难点,应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具准备:地球仪、地图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在黑板上绘制经纬网图,复习经纬线知识回忆、思考巩固上节已学知识师生互动1 用经纬网定位举例说明,经纬网可以确定位置,它对军事、航海、交通、以及气象观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

给出经纬度,让学生找位置;给出位置,说出经纬度。

学生思考、举例讨论、思考、回答认识经纬网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说清南北纬、东西经是非常重要的。

否则就会出大错。

完成21页活动题引导、启发交流、讨论、合作学会知识,关键在于会用。

用小乒乓球制作地球仪明确制作步骤,对学生进行指导分组合作完成制作,展示制作成果。

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方法归纳运用知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多动脑、多动手,在过程中学习地理。

在地球仪的经纬网上确定方向和任何一点的位置,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板书设计利用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确定位置小地球仪的制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