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排放定价机制的现状与改进

合集下载

我国碳排放政策解析及建议

我国碳排放政策解析及建议

我国碳排放政策解析及建议
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加剧和全球碳排放量的不断增加,我国也在积极推进碳减排工作。

本文将从政策层面出发,探讨我国碳排放政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首先,我国碳排放政策的现状是比较积极的。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和政策,如《中国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方案》等,以鼓励企业加快转型,减少碳排放。

同时,政府也大力推进清洁能源的发展,鼓励企业采用低碳技术,实现绿色发展。

然而,我国碳排放政策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政策执行力度不够,部分企业在排放上存在违规行为,而政府的惩罚力度不足,没有形成有效威慑。

另一方面,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市场流动性不足、价格波动较大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加强政策执行力度,加大违规企业的惩罚力度,形成有效威慑。

其次,优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增加市场流动性,减少价格波动。

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投入力度,推动清洁能源的应用,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总之,我国碳排放政策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低碳发展目标,为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作出积极贡献。

- 1 -。

碳定价机制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报告

碳定价机制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报告

碳定价机制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报告第一章前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碳排放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为了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而碳定价机制是其中一个有效的手段,其旨在通过对二氧化碳排放进行一定数量的税费,并以此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碳减排行为。

本文主要就碳定价机制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分析。

第二章碳定价机制的发展现状碳定价机制是一种控制碳排放量的市场机制。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碳定价机制在全球的发展情况已经逐渐形成。

其中,欧盟的碳排放量交易市场是最为成熟的模式之一。

在此机制下,欧盟将所有碳排放权分配给各国政府,政府再将其分配给企业,企业可以在限制的额度内自由交易。

同时,这种机制还有一定的弹性,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补贴或处罚。

此外,许多国家和地区也建立了类似的碳交易市场,如美国的加州州长布朗于2006年通过立法,将碳交易机制引入加州,成为美国第一个推行碳排放交易制度的州。

在中国,碳交易市场也已经建立,目前已经有30多个省份和城市建立了碳交易市场。

第三章碳定价机制的未来趋势1. 建立统一碳市场。

在未来,很可能会出现统一的碳市场,各国和地区的碳排放量可以在该市场上进行交易,因此各国之间的碳排放问题也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解决。

2. 建立碳税制度。

虽然碳排放交易市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碳定价机制,但是碳税制度也是一种重要的手段。

在碳税制度下,政府可以对企业的碳排放量进行征税,以此促进企业的碳减排行为。

3. 提高碳定价水平。

目前各国的碳定价水平并不一致,未来可能会出现对碳定价机制进行升级的情况。

例如,政府可能会提高碳排放量的征税比例,或者对排放量进行严格的限制等。

第四章结论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碳定价机制已经成为各国政府治理气候变化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

虽然碳定价机制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情况并不一致,但是在未来,随着全球碳排放问题的日益突出,碳定价机制有望得到更加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配额分配的不足及其完善建议

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配额分配的不足及其完善建议

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配额分配的不足及其完善建议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任务艰巨。

碳排放交易市场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一项重要政策工具,旨在通过经济手段推动减排目标的实现。

目前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在配额分配方面存在不足,在完善这一方面仍有许多工作需要做。

目前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在配额分配上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配额分配缺乏科学依据。

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配额分配主要是依据历史排放数据和政府的制定的减排目标来确定的,缺乏科学的依据和标准。

这使得配额的分配过程缺乏透明度,也无法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精准分配。

二是配额分配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

目前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中存在着一些企业凭借政治关系或者资本实力等因素获取了更多的碳排放配额,而一些小微企业和新兴行业则面临着碳排放配额不足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不仅违反了市场公平竞争的原则,也会使得新兴行业发展受到限制。

三是配额分配中缺乏激励机制。

目前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中,企业减排和碳排放交易之间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一些企业可能倾向于购买碳排放配额来应对减排要求,而不愿意真正采取节能减排的措施。

一是建立科学的配额分配标准和机制。

配额分配应当基于科学的数据和预测模型,考虑行业和企业的特点以及实际减排潜力,建立精准的配额分配标准和机制,确保配额分配的公平合理。

二是加强配额分配的监管和透明度。

建立健全的配额分配监管体系,确保配额分配过程的公开透明,并对配额分配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防止不公平的分配现象发生。

三是建立激励机制,促进企业实际减排。

在配额分配机制中,加强对减排行为的奖惩机制,对企业实际采取的减排措施予以奖励,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改进来减少碳排放。

四是加强新兴行业和小微企业的支持。

对于新兴行业和小微企业,政府可以通过给予更多的碳排放配额或者提供财政补贴等方式来支持其减排工作,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五是促进碳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通过不断完善碳市场机制,建立完善的碳排放配额交易体系,提高碳排放交易的市场化程度,推动碳价形成和交易的有效进行,从而促进企业的减排行为。

碳排放市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碳排放市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碳排放市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近年来,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度不断提升,碳排放市场越来越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

碳排放市场作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种有效手段,不仅可以推动企业减少碳排放,还有助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碳排放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其未来发展的趋势。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碳排放市场的发展现状。

目前,碳排放市场主要分为两种机制:碳排放权交易和碳税。

碳排放权交易通过设立碳排放配额,然后企业可根据实际排放量的多少买卖碳排放许可证。

碳税则是对企业的碳排放征税,同时给予减免措施以鼓励减排。

这两种机制旨在通过市场手段对碳排放进行调控,从而达到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

目前,碳排放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

欧盟碳排放市场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涵盖了28个成员国的企业。

在欧盟碳排放市场下,企业需购买对应的碳排放许可证才能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

此外,其他国家和地区如加拿大、澳大利亚也相继建立了碳排放市场。

这些市场的建立为企业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同时也为政府监管碳排放提供了有效手段。

然而,碳排放市场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碳排放市场的设计需要更加完善和统一。

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碳排放市场机制存在差异,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参与碳排放交易时面临的风险和成本较高。

此外,市场监管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尽管碳排放市场的建立有助于推动企业减少碳排放,但监管不力可能导致市场失序,甚至出现碳排放造假等问题。

未来,碳排放市场将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首先,碳排放市场将进一步全球化。

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全球性,各国将加强国际合作,在碳排放市场建设和运营方面进行更加紧密的合作。

其次,碳排放市场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各国政府将加大对碳排放市场的支持和推广力度,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碳排放交易,同时提供更多的减排利益。

此外,碳排放市场可能会向其他行业扩展。

目前,碳排放市场主要集中在能源和工业等行业,未来可能会扩展到交通、建筑等更多领域,从而推动各行业实现低碳发展。

中国碳交易试点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碳交易试点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碳交易试点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近年来,我国逐步推进碳交易试点,旨在通过市场机制推动减排并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

然而,我国碳交易试点仍面临多种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促进其发展。

一、开展试点地区不平衡当前,我国的碳交易试点仅局限于数个省份和城市,地域范围相对较小。

这种情况下,难以对全国范围内的碳减排和碳交易进行有效引导和规划。

应当加快推进碳交易试点地区的扩大,增加试点的数量和范围,为全国的碳交易市场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二、参与主体不多样化目前,参与碳交易的主体以企业为主,而公众和社会组织等其他权利主体参与度较低。

在未来,应该优先采取了措施,引导更多的人参与到碳交易中来。

通过创新案例,完善相关的管理措施来增强公众参与感,并提高碳交易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三、市场定价不稳定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还处于初步阶段,市场定价不稳定。

另外,企业由于对碳排放定价方式和政策不了解,采用传统的体系评估碳排放成本,缺乏有效的参考和依据,从而导致市场价格存在竞争等扭曲因素,难以实现减排效果最大化。

针对这种情况,应该考虑加强对市场定价的监管和调整,完善 pricing models,并建立市场定价的规则和标准。

四、缺少有效的配套政策支持碳交易旨在通过市场机制推动减排,但是缺乏有效的配套政策支持。

应该通过政策制定上的及时性、完整性和科学性等方面,为碳交易提供全面的支持。

政策可以涉及到的方面包括:加强政策的宣传教育、配套环保技术和固定污染源、提高碳信贷、实现区域内碳交易等。

以上问题和对策是我国碳交易试点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建立一个健全的碳交易市场,是促进国家减少碳排放的有力方式。

政府、企业等相关方应当共同合作,从多个方面推进碳交易试点工作,创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

国内外碳定价机制概况与我国碳排放交易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国内外碳定价机制概况与我国碳排放交易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国内外碳定价机制概况与我国碳排放交易面临的问题及建议从国际碳定价机制的运行情况及碳价格的走势可以看出,在碳中和倡议下世界各国政府、企业践行绿色低碳减排的决心。

包括碳排放交易(以下简称碳交易)在内的碳定价机制能帮助企业将温室气体排放内部成本化,助力我国双碳目标的达成。

然而当前国内外碳价格维持低位以及碳定价机制的不尽成熟,均不利于全球范围内的脱碳实践。

在气候行动框架下包括强化碳定价及碳排放交易机制的相关政策及工具亟需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我国对温室气体排放计量检测相对落后,监管能力不足,碳排放交易机制尚不成熟,缺乏碳金融的有力支持,更缺乏相关领域的高层次人才。

研究中心建议:一是要注重对碳排放的过程监督、监测和评估;二是要完善全国碳市场相关的体制机制设计;三是要注重碳金融发展;四是要注重对碳定价机制相关领域人才的培养。

一、国内外碳定价机制运行概况及碳价走向趋势在控制全球碳排放的实践中,碳定价机制主要有两种形式,分别是“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两者都是利用市场调节机制来减少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温室气体的排放。

2020年,在碳定价机制下全球产生了530亿美元的收益。

这比2019年增加了约80亿美元,主要得益于欧盟碳交易配额价格的增加。

截至2021年4月,世界各地运行的碳定价机制共计64个,涵盖了全球21.5%的温室气体排放,较2020年仅涵盖15.1%的全球排放量有着显著的增长。

(一)国外碳定价机制及碳价概况。

一是大多数碳排放交易系统(ETS,Emissions trading system)的限额价格在新冠疫情影响减弱后从低位迅速反弹。

与2007-2008年的金融危机及随后低迷的碳交易价格走势形成了鲜明对比。

新冠疫情后碳交易价格的强劲走势受到各国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的陆续发布与调整以及碳交易价格或供需调节机制(PSAMs,Price or supply adjustment mechanisms)的支撑。

2020年,韩国的碳交易价格在5月下跌后于夏末开始回升。

碳定价机制复杂化及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碳定价机制复杂化及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23年第3期(总第198期)㊀㊀㊀㊀㊀㊀黑龙江社会科学SocialSciencesInHeilongjiang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3ꎬ2023㊀㊀㊀㊀㊀㊀㊀㊀General.No.198政治文明研究碳定价机制复杂化及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张丽华ꎬ韩忠诺(吉林大学行政学院ꎬ长春130012)摘㊀要:当前ꎬ随着气候危机的日益紧迫ꎬ应对气候问题已成为全球共识ꎮ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巴黎协定»ꎬ更多国家的参与逐步推动着气候治理从理想层面向实际层面落实ꎮ但由于国际权威缺失㊁参与主体增加㊁利益认知分歧等一系列原因ꎬ气候治理机制呈现出复杂化的局面ꎬ核心机制与其他正式及非正式机制交错并行ꎬ并呈现 意大利面碗效应 ꎮ聚焦作为核心的碳定价机制会发现ꎬ碳定价机制复杂化的现状引发了中美欧三方围绕 碳权力 的争夺战ꎮ而其造成的影响具有两重性ꎬ其中负面效应可能带来贸易壁垒㊁损害国际公平与多边主义等问题ꎬ这非常不利于全球气候治理的推进ꎬ同时也会给中国的碳经济发展带来挑战ꎮ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ꎬ我国碳定价机制发展潜力很大ꎬ综合竞争力强ꎬ在新一轮碳竞争中ꎬ如果能够把握机遇发挥优势ꎬ将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ꎬ增强国家实力ꎬ并提升在碳定价领域的国际话语权ꎮ关键词:全球气候治理ꎻ中国ꎻ碳定价ꎻ碳权力ꎻ碳经济中图分类号:D60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7-4937(2023)03-0021-0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气候治理机制复杂化和对策研究 (20BGJ018)作者简介:张丽华ꎬ1965年生ꎬ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教授ꎬ博士生导师ꎻ韩忠诺ꎬ1999年生ꎬ吉林大学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ꎮ㊀㊀面对气候危机和能源结构改革的世纪变局ꎬ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ꎬ要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ꎬ坚持先立后破ꎬ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 ꎮ实现双碳目标不仅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ꎬ更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局[1]ꎮ2020年ꎬ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明确表示ꎬ中国将 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ꎮ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总量ꎬ与通过碳汇㊁碳捕获㊁节能等方式产生的减排量正负抵消ꎬ达到相对 零排放 ꎮ而碳定价机制是实质性减少排放的重要举措ꎬ重点研究碳定价机制的实际内容和落实情况ꎬ辩证分析碳定价机制复杂化对全球气候治理有效性的影响ꎬ是推进双碳目标的重要内容ꎮ㊀㊀一㊁碳定价机制复杂化的表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附件为国际社会确立了一整套气候治理的行为框架ꎬ使得更多的国家参与进来ꎮ但由于各国利益偏好的多样性ꎬ在这套行为框架之外出现了形式多样的正式和非正式机制ꎬ并与之形成了双轨并行的格局㊁层次交织ꎬ出现了气候治理领域的 意大利面碗 效应ꎮ碳定价机制包括碳交易和碳税ꎮ国际碳行动伙伴组织发布的«全球碳市场进展2022年度报告»显示ꎬ截至2022年ꎬ全球68个国家(地区)已经实施了碳定价机制ꎬ3个正在规划中ꎻ共有25个正在运行的碳交易市场ꎮ但各国碳价差异较大ꎬ没有形成国际性的运行规则体系ꎬ包括我国国内的全国碳市场与各地方试点市场目前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ꎮ而碳税机制目前也未广泛使用ꎬ其与碳交易机制之间如何配合仍是较大的问题ꎮ总之ꎬ国内外的碳定价机制当前整体上呈现一种复杂化的特征ꎮ12(一)碳交易机制复杂化碳交易机制在国际㊁各国之间以及我国国内各个层次纬度内均呈现出复杂化态势ꎬ且各层次间也存在交织㊁重叠的情况ꎬ导致整个碳交易机制并未形成统一的运转规则与标准体系ꎬ各层级碳市场的碳价不统一ꎬ整体低于预期碳价ꎮ三个层次的碳交易机制复杂化具体表现如下:1.国际碳交易机制ꎮ«京都议定书»时期ꎬ国际社会对气候治理的普遍共识是:在环境合理容量前提下ꎬ限制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ꎮ该共识导致碳的排放权和减排量额度逐步稀缺ꎬ成为一种经济价值极高的有价产品ꎬ称之为碳资产ꎮ为了让碳资产在气候治理中更好地发挥作用ꎬ国际社会采用三种减排机制:清洁发展机制(CDM)㊁联合履行(JI)㊁排放交易(ET)ꎮ这三种机制都允许«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进行减排单位的转让或获得ꎬ具体的规则与作用有所不同ꎮ但因其 自上而下 的运行模式㊁参与主体覆盖不全面等原因ꎬ这一时期碳交易市场并未有显著的运行效果ꎮ而之后的«巴黎协定»则创新性地将减排模式由 自上而下的强制责任 转向了 自下而上的自主贡献 ꎬ不再规定减排目标总量ꎬ从而导致基于总量的国际排放交易机制消失ꎮ该时期继承了[3]«京都议定书»时期的基本原则ꎬ并创新发展出三种机制:减碳成果国际转让机制㊁部门核证减排机制㊁可持续发展机制ꎮ2.国外的碳交易机制ꎮ多重混杂的碳交易机制ꎬ根据形态可以分为两种:一是配额型交易ꎬ是指总量管制下所产生的减排单位的交易ꎬ通常是现货交易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欧盟的EU-ETSꎬ世界上第一个且最大的跨国二氧化碳交易项目ꎬ始于2005年欧盟委员会对成员国实行温室气体排放配额管理ꎮ其规定比京都议定书更严格ꎬ但采用了较为灵活的交易机制ꎬ允许多种交易方法并存ꎬ市场流动性强ꎬ因此交易非常活跃ꎮ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ꎬ欧盟接受了UNFCCC认定的减排项目ꎬ同时吸引了一些非欧盟成员国的加入ꎬ目前已发展至第四阶段(2021 2030)ꎮ而气候治理的另一个重要主体美国ꎬ目前还没有全国统一的碳交易机制ꎬ只有区域性的减排计划ꎬ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是区域温室气体行动(RGGI)㊁西部倡议(WCI)和加州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CAL-ETS)ꎮ除了欧美ꎬ新西兰侧重于农牧业的NZ-ETS以及日本韩国的ETS都是典型的基于配额的碳交易机制[4]ꎮ二是项目型交易ꎬ是指因进行自愿减排项目所产生的减排单位的交易ꎬ如清洁发展机制下的 排放减量权证 ꎬ通常以期货方式预先买卖ꎮ瑞士的黄金标准(GoldStandard)ꎻ美国的自愿碳减排核证标准(VCS)㊁气候行动储备方案(CAR)都是国际市场上常见的碳减排核证机制ꎮ3.中国的碳交易机制ꎮ我国在参考国际经验并结合实际国情的基础上ꎬ确立了以碳排放配额交易为主㊁自愿减排市场交易为辅的碳交易结构ꎬ在碳交易市场中引入了碳排放配额(CEA)与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两种基础交易产品ꎮ2013年ꎬ北京㊁天津㊁上海㊁重庆㊁广东㊁湖北㊁深圳7个重点省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建立ꎬ在试点期间ꎬ各试点地区依据自身经济结构及产业规划目标ꎬ出台了一系列碳交易实施方案㊁交易规则ꎬ且部分区域逐渐开始试点有偿碳排放权分配ꎬ对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形成起到了搭路铺桥的作用ꎮ2021年7月ꎬ全国碳交易市场正式运行ꎬ运行初期以无偿分配为主ꎬ第一个履约周期运行后ꎬ初步打通了各关键运行环节的堵点㊁难点ꎬ全国碳市场的总体机制框架基本建立完成ꎬ碳交易机制减排效果初步显现ꎬ企业减排意识和能力水平得到有效提高ꎬ实现了预期建设目标ꎮ除了基于配额的碳市场ꎬ在借鉴CDM的基础上ꎬ我国也发展了自主的核证减排机制ꎮCCER项目市场交易能够有效激励减排行为ꎬ在全国自愿碳减排交易市场ꎬ企业项目中不足基准线排放量的部分可申请成为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ꎮ之后可通过交易机制向控排企业出售ꎬ实现控排企业的碳抵消ꎮ我国的CCER机制发展曾因存在问题而中断ꎬ但随着全国统一的CCER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开发的完成ꎬ以及各大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ꎬ我国的全国自愿碳减排交易市场重启在即ꎬ届时定会为双碳目标的推进添砖加瓦ꎮ(二)碳税加剧碳定价机制复杂化除碳交易机制外ꎬ政府还可以对碳排放直接22收税ꎬ以碳税的方式来增加碳排放的成本ꎮ由于碳税属于税法框架下的内容ꎬ开征碳税往往只需借助现有的征税体系ꎬ相对简单易行且稳定ꎬ短期不会改弦更张ꎬ因此往往有更高的制度稳定性ꎮ但目前这一碳定价机制仍处于规划阶段ꎬ尚未有较大的实际运转成效ꎮ国际社会主要是欧盟大力推行这一机制ꎬ欧盟碳边境税是欧盟 Fitfor55 减排计划的核心部分之一ꎬ目的是防止 碳泄漏 ꎬ推动ETS下的欧盟产品支付的碳价格与进口商品的碳价格相等ꎮCBAM适用范围广泛ꎬ包括水泥㊁电力㊁化肥㊁钢铁㊁铝㊁有机化学品和塑料等多个行业ꎮ预计从2023年开始要求出口欧盟的商品根据其碳排放强度缴纳与欧盟企业同等水平的碳成本ꎬ从而让进口商和欧盟的生产商担负同等的碳税ꎮ具体来说ꎬ2023年到2026年为过渡期ꎬ2026年到2027年正式实施ꎮ届时ꎬ相关的免费配额将逐步淘汰ꎬ适用范围也将进一步扩大ꎮ在欧盟建立碳边界调整机制之时ꎬ美国也在推动制定美国版碳边境调节机制ꎮ与欧盟相比ꎬ美国版碳关税仍处于构想阶段ꎬ基本框架来自于清洁竞争法案(CleanCompetitionAct)ꎬ其基本规则也与欧盟碳关税迥异ꎮ通过对国外进口商与国内生产商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的碳排放征收碳税ꎬ以促进产品制造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ꎮ相对欧盟的碳关税ꎬ美国CCA的规则框架则较为柔和ꎬ这与美国当前碳市场建设现状密切相关ꎮ拜登政府之前ꎬ美国对于应对气候变化态度消极ꎬ迄今仍未形成统一的碳市场和碳定价ꎬ国内企业也没有普遍承担显性碳成本ꎮ采用相对碳强度的惩罚性税收ꎬ尽管实现了回避成熟碳市场的效果ꎬ但该做法是否有悖WTO的相关规则仍有争议ꎮ总之ꎬ目前碳税尚未发展到像碳交易机制那般成熟ꎬ其存在的前提是否符合WTO的相关准则仍充满争议ꎮ在碳税机制正式运行后ꎬ其与现有的碳交易机制之间如何配合ꎬ以避免重复收取碳价等一系列问题仍有待解决ꎮ所以ꎬ碳税机制的试运行将加剧碳定价机制的复杂化ꎬ而碳交易机制之间以及碳交易与碳税机制之间的多样化与层次交织ꎬ则共同形成了碳定价机制复杂化的现状ꎮ㊀㊀二、碳定价机制复杂化影响的两重性碳定价机制复杂化作为一种客观的㊁必然的发展现象ꎬ其造成的影响并不必然都是负面效应ꎬ由于机制之间互动情况的不同ꎬ碳定价机制复杂化的影响也具有两重性的特点ꎮ机制之间融合互动就会产生正面效应ꎬ而离散互动就会产生负面效应ꎬ对气候治理造成不利影响ꎬ这给我国的碳定价机制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ꎮ(一)正面效应1.参与主体范围扩大ꎮ后«巴黎协定»时代ꎬ气候治理的内涵其实不同于«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初立时期ꎮ当时ꎬ许多发达国家在气候危机这一问题上达成了共识ꎬ但并不要求发展中国家参与减排ꎬ单靠发达国家的自觉性ꎬ是一种 付出性 的举措ꎬ气候治理的内涵此时已倾向于 治理 ꎮ然而ꎬ气候问题具有全球性的特征ꎬ必须要在几乎全球范围内实现碳中和ꎬ才能真正化解气候危机ꎮ全球性问题需要全球化解决方案ꎬ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单独完成这一历史任务ꎬ并且气候治理初期效果也比较缓慢ꎬ但成本付出却显而易见ꎬ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造成国家的短视性ꎬ即在其他国家还未行动时ꎬ大部分国家都不会牺牲自身的经济发展速率去推行减碳排放ꎮ«巴黎协定»后ꎬ 自下而上 的自愿减排原则让大部分的国家都参与到全球气候治理中ꎬ支持减排的相关科技也在不断进步ꎬ绿色溢价逐步降低ꎬ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迅速ꎬ碳经济时代逐渐到来ꎮ气候治理这一概念的内涵也相应发生转变ꎬ倾向于 气候经济 ꎬ具有一定的利益导向性ꎮ减碳的举措不再是强制性的限制排放ꎬ而是带来新的经济发展机遇ꎮ各个参与国家都在这一世界性的发展模式变革中寻找到自己的利益点ꎮ参与主体增加后ꎬ不同条件的国家之间产生的差异性构成了交换的大前提ꎮ由于发达国家技术先进ꎬ其能源的利用效率不仅高而且结构优化ꎬ已经实现了碳达峰ꎬ其减排机制也较为成熟ꎬ因此在进一步优化减排机制时成本较高ꎮ相比之下ꎬ发展中国家能源使用效率低ꎬ结构偏重石化能源ꎬ且减排机制还不成熟ꎬ因此减排空间不仅大而且32成本低ꎮ这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异导致同一减排单位在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之间ꎬ成本并不一致ꎬ因而在不同国家开展减排活动会形成价格差ꎬ并出现供需关系ꎬ进而导致市场机制大逻辑的碳定价机制的产生ꎮ2.市场化提升减排效率ꎮ随着碳定价机制的运行和模式的不断改进ꎬ最终有望达到气候治理领域的 帕累托最优 ꎬ即最大化效率减排ꎮ碳交易市场带来的巨大商机能够吸引各国多类市场的参与者ꎬ包括企业㊁银行㊁基金ꎬ这些机构的参与会提升资源配置效率ꎮ同时ꎬ碳金融也会随之得到极大地发展㊁碳交易衍生品逐渐丰富ꎮ碳期权㊁碳期货㊁与碳排放权挂钩的债券可以拓展企业融资渠道ꎬ低碳企业则更容易获得投资者的青睐ꎬ从而提升气候治理最基层主体企业的积极性ꎬ减小气候治理进程的阻力ꎮ此外ꎬ碳税碳交易所带来的收入作为绿色资金ꎬ随着政策导向会加速流入绿色创新领域ꎬ从而推动氢能㊁核聚变㊁碳捕获㊁碳数字等最前沿科技的发展ꎬ进一步降低绿色溢价ꎬ使这些技术成本可控并真正运用到气候治理中ꎮ如若碳定价机制良性协同发展ꎬ同时政府配合出台相关激励政策ꎬ碳价会逐步合理上涨ꎬ在缓冲期内使各国政府机构和企业提升自身的碳管理能力ꎬ合理规划碳资产ꎬ更好地利用新能源ꎬ用新能源产业引领完善低碳市场发展ꎬ并最终落实到减排行动中ꎬ为能源转型气候治理提供动力ꎮ(二)负面效应1.责任转移导致公平缺失ꎮUNFCCC框架下最核心的原则就是 共同但有区别责任 ꎮ设定这一原则的主要原因在于ꎬ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早于发展中国家ꎬ早已实现了碳达峰ꎬ是历史上主要的碳排放主体ꎬ对气候环境造成较大影响ꎬ因此其应当依据历史责任开展减排活动ꎮ而如果要求较晚开始发展的国家现在就同发达国家一样遵守同样的减排标准ꎬ就会损害这些国家发展经济的权利ꎬ有失公平ꎮ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ꎬ由于碳定价机制复杂化且缺乏统一的国际标准ꎬ碳排放转嫁的现象屡见不鲜ꎮ例如ꎬ世界上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目前依然依赖煤炭㊁油气等传统能源ꎬ特别是煤炭能源在其中占比很大ꎬ而油气资源又有着很强的对外依赖性ꎬ同时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ꎬ能源普及率也不高ꎬ因此其能源安全性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始终是要面临的严峻问题ꎮ虽然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有着很多优点ꎬ但受制于大规模储能技术尚未突破ꎬ大规模并网技术尚未实现等技术难题ꎬ新能源仍然无法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主流能源ꎮ煤炭能源因为有着在极端天气下仍能保证供电安全的优点ꎬ仍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电网调峰调能的主力电源ꎮ然而ꎬ国际层面对于控制煤炭使用却愈加严格ꎬ这使得广大发展中国家保持经济增长与环境友好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ꎬ这对发展中国家显失公平ꎮ再比如ꎬ作为绿色转型的积极倡导者和先行者的欧盟ꎬ长期以来执行着比其他国家更为严格的环境规制政策ꎮ这种不对称的㊁ 严于律己 式的环境规制使欧洲本地企业面临着高于外国竞争者的碳排放成本ꎮ碳价的上升推高了本土产品尤其是高碳产品的价格ꎬ欧洲消费者转而寻找更便宜的外国产品ꎬ这使得外国的相关部门扩张㊁碳排放也随之增加ꎮ如果境内外环境规制水平的差异长期存在ꎬ欧洲相关企业便会将生产线转移至其他国家ꎬ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则会导致全球层面上的负减排效应出现ꎮ此外ꎬ发达国家利用与厄瓜多尔合作开展桉树碳汇项目的机会ꎬ以极低的成本获取碳资产ꎬ这种做法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ꎮ桉树是一种速生丰产树种ꎬ种植桉树能够较快地获取较高的碳信用ꎬ同时在减排审核速度方面有着较高优势ꎬ但桉树对水分的要求特别高ꎬ桉树人工林被称为 绿色沙漠 ꎬ这是因为当桉树规模化种植后ꎬ当地水位会出现下降ꎬ土壤会出现板结现象ꎬ导致当地环境迅速恶化ꎬ同时这种变化也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5]ꎮ这意味着ꎬ发达国家通过将高能耗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生产的方式ꎬ虽然能够完成其本国的减排任务ꎬ但却让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量增加ꎬ从而引发绿色悖论ꎮ2.碳壁垒加剧贸易保守主义ꎮ当前ꎬ在疫情与经济危机的双重打击下ꎬ部分国家单边主义和逆全球化倾向抬头且有不断加强之势ꎮ随着碳交易市场机制的成熟及气候治理领域 意大利面碗效应 的出现ꎬ构建国际碳交易市场机制成为博42弈焦点ꎬ而中美欧三方之间的碳权力竞争也日益激烈ꎮ以环保为名的新型 绿色壁垒 逐渐成为贸易保护手段ꎬ其既可以在国际竞争中保护国内产业ꎬ又可凭借技术优势㊁出口节能设备来获取低碳经济发展的红利ꎮ欧洲议会环境委员会主席帕斯卡尔 康芬说: 欧洲㊁美国和中国正在发起绿色产业和脱碳价值链本地化的国际竞争ꎮ 其背后的原因在于:首先ꎬ从现实主义的视角看ꎬ在气候治理这一领域缺少一个真正能统一世界碳定价机制运行规则的国际权威话语体系ꎬ即本领域一直呈现 无政府状态 ꎬ而且由于强力主体之间不存在一方绝对领先于其他几方的现象ꎬ而是大体处于势均力敌状态ꎮ其次ꎬ从新自由主义视角看ꎬ霸权之后国际机制仍能得以运行ꎬ此时国家在参与国际机制前主要是以本国利益为考量ꎮ罗伯特 基欧汉也曾在其 TheRegimeComplexforClimateChange 一文中指出ꎬ由于在气候治理领域各国制度偏好分散ꎬ且该问题多样性与不确定性都会造成气候治理机制复杂化的现状ꎬ其中主要国家在建立机构方面的投资最大ꎬ并希望获得先发优势ꎬ以赢得足够的支持者ꎬ吸引利益契合的国家共同组成 俱乐部 模式的 绿色联盟 ꎬ从而在政治上继续维护自身利益ꎮ同时ꎬ这种俱乐部也可能为未成为其 会员 的国家构建贸易壁垒ꎬ妨碍各国之间的自由贸易[6]ꎮ一直走在全球气候治理领域前列的欧盟ꎬ其碳定价机制成熟度远超其他机制ꎬ最有可能摸索出最优的碳定价运转机制ꎬ但其本国市场规模并不具备很大优势ꎬ且资源匮乏ꎬ一旦面临能源危机ꎬ其气候治理就会遭遇严重打击ꎮ例如ꎬ俄乌冲突导致的俄罗斯天然气断供ꎬ甚至使欧盟重启煤电厂ꎮ由于软实力强但硬实力薄弱ꎬ欧盟在碳权力博弈中的核心利益点就只有利用先发优势成为国际标准推行者㊁降低能源对外依赖度㊁保护本土产业等ꎮ以最新的CBAM机制为例ꎬ通过推行碳关税㊁挂钩ETS价格体系ꎬ欧盟可以将自身减排体系通过 切香肠 的方式一点一点向全球扩展ꎮ作为早期的 游戏规则制定者 ꎬ如果全球广泛应用欧盟的体系和标准ꎬ将在今后给欧盟带来巨大优势ꎮ通过征收 碳关税 ꎬ欧盟实际上为正常的进出口贸易建立了一种非贸易壁垒ꎮ通过要求缴纳 碳关税 ꎬ欧盟企业进口成本提高ꎬ可能会促使其转向欧盟本土产品ꎬ推动制造业回流欧洲ꎮ相比强行提高进口税率ꎬ试图平衡 碳泄漏 所采取的措施看上去似乎更 公平 ꎬ其打着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名义的 碳关税 也更具道德优势ꎮ实际上ꎬ这并不是欧盟第一次通过气候变化在产业政策和贸易关系上做文章ꎮ2008年ꎬ欧盟通过法案ꎬ在航空业引入ETSꎬ要求在欧盟境内飞行的航空运营商遵守碳排放配额机制ꎬ超出的排放量都要在ETS中购买ꎮ2012年ꎬ这一政策正式实施ꎻ也正是在这一年ꎬ以中美俄印为代表的20多个国家集体抵制ꎮ尽管欧洲最高法院支持欧盟的决定ꎬ但这一针对航空业的 碳税 最终还是不了了之ꎬ就连不少欧洲航空运营商和欧盟成员国的经济发展官员也都明确表示反对ꎮ作为油气资源大国的美国ꎬ其减排意愿远不如欧洲那样积极ꎬ从奥巴马加入«巴黎协定»到特朗普的退出ꎬ再到拜登政府的重返ꎬ可见美国的气候政策连续性较差ꎬ整体成果较少ꎮ但由于其强大的科技与金融实力ꎬ以及在关键领域仍具优势的全球领导力ꎬ美国仍然在碳权力竞争中具有强大的综合实力ꎬ其核心利益点仍是重夺全球领导力ꎬ打压竞争对手ꎮ为塑造和建立全球气候治理秩序ꎬ美国积极在各地区多领域组建气候伙伴关系ꎬ并逐渐搭建起跨大西洋绿色联盟和 印太战略 气候联盟组成的气候创新伙伴网络ꎬ这将成为拜登政府重塑国际权力体系的重要支柱[7]ꎮ2021年6月15日ꎬ欧盟与美国联合举办峰会成立了欧盟美国气候行动ꎬ其高级别小组峰会还计划建立跨大西洋绿色技术联盟ꎬ从而推动美国与欧洲绿色技术的合作与开发部署ꎬ并通过加强与日㊁韩㊁印等国的合作ꎬ促进 印太战略 与 新南方政策 的战略对接ꎮ同时ꎬ美国还在更多外交场合扩大影响力ꎮ美日印澳(OUAD)以气候合作为平台ꎬ计划启动绿包航运网络和清洁氢合作伙伴关系ꎮ㊀㊀三、中国在碳定价负面效应下面临的挑战根据上文所述的碳定价机制复杂化的负面效52。

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配额分配的不足及其完善建议

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配额分配的不足及其完善建议

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配额分配的不足及其完善建议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各国纷纷出台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

碳排放交易市场通过向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的企业收取排放权,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推动企业改善生产方式,减少碳排放。

中国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在配额分配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将就该问题提出完善建议。

从国际经验看,碳排放交易市场的配额分配主要有免费分配和拍卖两种模式。

免费分配是指政府免费分配一定数量的排放配额给企业,以弥补企业因执行限制排放的措施而带来的成本增加,这种方式在碳排放交易市场刚刚建立时比较常见。

拍卖则是政府将排放配额进行竞拍,由企业出价购买需要的排放配额,这种方式能够更好地反映市场需求,调节市场供给。

中国的碳排放交易市场采用了兼顾两种方式的混合配额分配方式,但在具体操作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免费分配的方式存在着一定的资源配置失灵问题。

过多的免费分配可能导致企业缺乏动力去改善排放水平,也可能导致资源分配不公平。

而拍卖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反映市场需求,使得资源配置更加有效,推动企业加大降低碳排放的投入和力度。

在配额分配方面,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可以逐步增加拍卖比例,减少免费分配的比例,以促进资源的更有效配置。

碳排放交易市场配额分配的不足还表现在对各行业、企业的差异化分配不够充分。

不同行业的碳排放能力不同,应对碳排放的措施以及成本也存在差异,因此在配额分配时需要更加细化地考虑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

中国的碳排放交易市场目前在差异化分配上还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行业的配额分配标准不够精细。

建议中国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制定更加差异化的配额分配标准上,以确保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碳排放交易市场的配额分配也应该更加注重企业的实际情况和能力。

一些中小企业可能在执行碳排放控制时面临更大的困难,因此应该在配额分配上给予更多的支持,鼓励这些企业加大减排力度。

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配额分配的不足及其完善建议

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配额分配的不足及其完善建议

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配额分配的不足及其完善建议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之一,对于减少碳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责任重大。

为了实现碳减排目标,中国政府于2021年启动了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雄心的减排政策之一。

目前碳排放交易市场在配额分配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

本文将分析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配额分配的不足,并提出建议以解决这些问题。

1. 配额分配不够严格目前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配额分配存在一些弊端,包括配额过度分配、审核不够严格等问题。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支持当地产业发展,过度分配碳排放配额,导致市场供给过剩,使得碳价格长期低迷,难以起到引导企业减排的效果。

由于配额审核不够严格,一些企业存在虚假报告、造假申报等行为,导致市场混乱,影响了市场的公平竞争。

2. 未考虑企业碳减排潜力在碳排放交易市场的配额分配中,大多数地方政府都是按照企业历史碳排放量来分配配额,这种做法没有考虑到企业的碳减排潜力,也就是说,碳排放量大的企业可以继续增加产量而碳排放量小的企业依然会受到限制,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 缺乏透明度和公平性当前碳排放交易市场的配额分配缺乏透明度和公平性,地方政府在配额分配上存在一定的严重行政干预,导致市场上的不公平竞争现象严重。

大型企业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更多的碳排放配额,而小型企业却因为配额不足而无法进行生产,造成市场上的资源分配不均。

二、完善建议1. 加强监管,严格审核要解决碳排放交易市场配额分配不够严格的问题,需要加强监管,严格审核各地政府对企业的配额分配情况,杜绝过度配额分配和虚假报告、造假行为。

要建立完善的配额分配审核制度,确保配额分配的公平和透明。

3. 提高透明度和公平性为了提高碳排放交易市场的配额分配透明度和公平性,可以建立起配额分配公开透明的机制,即通过互联网等平台公布各企业的配额情况,让公众和媒体可以对配额分配情况进行监督。

地方政府在配额分配上应该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杜绝任何形式的行政干预,确保市场上的公平竞争。

中国碳市场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碳市场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碳市场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重,低碳经济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议题。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积极推动碳市场的建设,但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

本文将分析中国碳市场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碳市场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碳市场;现状;问题;对策引言:中国碳市场的发展,作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低碳经济转型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备受瞩目。

自2012年以来,中国在多个城市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逐步探索碳市场制度的运行和推广,并于2021年启动全国碳市场。

尽管中国在碳市场的运行中取得了初步的进展和经验,但全国碳市场的发展仍然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因此,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碳市场的发展,促使其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推动我国实现可持续低碳发展的目标是必要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分析中国碳市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可能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我国碳市场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中国碳市场的发展现状我国碳市场建设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5年至2011年,主要参与国际CDM项目;第二阶段从2012年至2020年,开展国内碳排放权交易试点;CCER是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标准(Chinese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的缩写。

具体指的是我国境内特定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进行量化核证,并在国家注册登记系统中登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可用于控排企业清缴履约时的抵消或其他用途。

其中2015年,CCER 进入实质交易阶段。

2017年,我国CCER备案被暂停;但存量CCER仍在各大试点交易。

第三阶段2021年7月16日开始启动全国碳交易市场。

2021年1月,生态环境部印发《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允许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碳减排量用于抵销控排企业碳排放配额的清缴。

随着时间的推移,碳市场的交易规模逐年增长,为中国的低碳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中国碳交易试点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碳交易试点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碳交易试点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中国碳交易试点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在我国持续推进。

本文从背景介绍和研究意义入手,系统分析了中国碳交易试点的进展情况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包括市场不成熟、监管不力等。

针对问题,文章提出了碳交易试点的对策探讨,包括政策支持和监管建设以及市场机制完善。

展望未来发展并提出建议与总结,强调了碳交易试点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

文章通过深入分析,为中国碳交易试点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有助于推动我国碳市场建设取得更好的成果。

【关键词】中国碳交易试点, 发展现状, 问题分析, 对策探讨, 政策支持, 监管建设, 市场机制, 展望未来, 建议与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的碳交易试点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加强监管建设、优化市场机制等方面的工作。

只有通过探讨和研究这些问题,制定有效的对策和措施,才能推动中国碳交易试点向着更加健康、成熟的方向发展。

本文旨在对中国碳交易试点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中国碳交易试点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碳交易试点在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碳交易试点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碳市场可以促使企业更加积极地减少排放,推动向低碳经济转型。

碳交易试点对于推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助于促进绿色技术和绿色产业的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

碳交易试点对于增进政府和企业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也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构建清洁、美丽的生态环境。

碳交易试点也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国际合作伙伴参与到中国的低碳发展中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深入研究中国碳交易试点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并提出有效对策,对于推动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2. 正文2.1 中国碳交易试点的进展情况中国碳交易试点自2013年启动以来,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在碳市场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

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配额分配的不足及其完善建议

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配额分配的不足及其完善建议

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配额分配的不足及其完善建议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是指政府以碳排放权作为交易的对象,通过市场供求关系实现降低碳排放的一种市场化工具。

碳排放交易市场配额分配是其运行的核心环节,而目前在中国的碳排放交易市场配额分配存在着诸多不足。

本文将从不足之处出发,提出相关的完善建议,以期提高碳排放交易市场配额分配的有效性。

一、不足之处1. 配额分配不合理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中存在着政府对碳排放配额的分配不合理的问题。

目前碳排放配额的分配主要是由政府决定,而公众和企业的参与度不高,使得碳排放配额的分配没有更多的市场化因素,无法充分体现企业的碳排放状况和环境责任意识。

这意味着政府可能对碳排放配额的分配存在误差,进而影响了整个碳交易市场的有效性。

2. 缺乏透明度在中国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中,配额分配的过程缺乏透明度,相关信息不够公开透明。

这使得公众和企业无法全面了解配额分配的标准和原则,也难以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

缺乏透明度也会导致配额分配的公正性受到质疑,从而降低了碳交易市场的公信力。

3. 缺乏灵活性目前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中的配额分配缺乏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企业碳排放的动态变化。

配额分配的固化导致了企业之间碳排放的差异难以得到合理的体现,也使得碳交易市场难以真正体现碳排放交易的价值。

二、完善建议1. 增加市场化因素对于配额分配不合理的问题,我们建议政府增加市场化因素,引入公众和企业的参与。

政府可以通过公开招标和竞争性配额分配来增加市场化因素,使得企业在申请配额时需要根据实际的碳排放状况和减排措施来竞争,从而更好地体现企业的环境责任和碳排放情况。

为了解决透明度不足的问题,政府应该进一步开放配额分配的信息,公开配额分配的标准和原则,让公众和企业了解政府的配额分配依据。

建立配额分配的监督机制,鼓励公众和企业对配额分配进行监督和建议,以提高配额分配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3. 引入弹性机制为了增加配额分配的灵活性,政府可以引入碳排放弹性机制,根据企业的实际碳排放情况和减排措施,对配额进行动态调整。

碳排放管理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碳排放管理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碳排放管理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凸显,碳排放管理成为在全球范围内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

碳排放管理的目标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变暖对地球和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

本文将就碳排放管理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分析。

1. 碳排放管理的发展现状目前,碳排放管理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承认。

各国政府和企业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碳排放。

例如,一些国家通过立法和政策推动企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施碳排放交易市场,设立碳排放配额等。

此外,一些企业也自发地加强了碳排放管理,制定了自己的减排目标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然而,碳排放管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碳排放的监测和测量仍然存在困难,尤其是针对发展中国家和中小企业。

其次,缺乏国际统一的碳排放管理标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标准和计算方法存在差异,不利于全球碳排放减少的协同行动。

此外,碳排放的管理和减少需要大量的投资和技术支持,这对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难题。

2. 碳排放管理的未来趋势未来,碳排放管理将进一步发展和演变。

以下是几个可能的趋势:2.1 加强监测和测量技术的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碳排放的监测和测量将变得更加精确和可行。

无人机、卫星遥感和传感器等新技术将被广泛应用于碳排放监测,从而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持。

2.2 推行碳市场和碳税制度碳市场是碳排放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

未来,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将建立碳交易市场,并推行碳税制度,通过经济手段激励企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同时,国际间可能逐渐形成碳交易的合作机制,促进全球碳排放减少的协同行动。

2.3 提倡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是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之一。

推动绿色能源和清洁技术的发展,鼓励企业转型为低碳产业,将成为各国发展的重要方向。

同时,低碳经济的推动还将带来新的机会和增长点,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2.4 加强国际合作和协调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未来,国际合作和协调将更加重要。

全国碳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全国碳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全国碳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碳市场是指以碳排放权为交易对象的市场。

该市场的发展主要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推动全球减排工作的开展。

在全国范围内,碳市场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如下:一、发展现状:1.政策框架的完善:中国政府先后推出《国家关于治理气候变化若干问题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碳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

2.碳市场试点项目的启动:自2024年开始,我国陆续开展碳市场试点项目,目前已经有7个省市进行了试点,包括北京、上海、重庆、深圳等。

3.碳市场监测与核查体系的建立:为确保碳排放权交易的公平和透明,我国建立了碳市场监测与核查体系,建立了全国碳排放权注册与交易平台,并完善了核查和核算方法。

二、发展前景:1.政策环境的支持:中国政府将碳市场作为国家减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推进减排工作,建立碳排放权市场”的目标。

政府的支持将为碳市场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推动。

2.资源环境压力的加大: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加剧,我国面临着废气排放增多、能源消耗增加等环境压力。

碳市场的发展将有助于调整经济结构,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减少碳排放。

3.经济效益的提升:减排行为可以获得经济效益,通过碳交易市场进行碳排放权交易,可以促进节能减排的成本下降,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4.国际合作的机会:随着全球范围内碳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加强与国际合作,提高碳交易市场的参与度和竞争力。

总之,全国碳市场的发展现状较为良好,政策支持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将促使其未来前景更加广阔。

同时,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和完善相关产业链,能够进一步推动碳市场的发展,为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环境作出更大贡献。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一、国内碳排放发展现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碳排放问题也日益凸显。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碳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约30%。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少碳排放,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

1.碳排放总量控制中国政府设定了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然后逐步减少。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采取了减少煤炭消费、提高能源效率、发展清洁能源等措施。

2.能源结构调整中国政府积极推动能源结构的调整,减少对煤炭的依赖。

发展清洁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和水电等,并鼓励能源替代技术的应用。

同时,限制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发展,推动绿色发展。

3.企业碳排放管理中国政府加强了对企业碳排放的管理和监测。

通过实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鼓励企业减少碳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加大对高污染企业的整治力度,推动企业向清洁生产转型。

4.科技创新和合作中国政府鼓励科技创新,推动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少碳排放。

中国积极参预全球碳市场合作,推动国际碳减排合作。

二、国际碳排放发展现状全球碳排放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各国都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少碳排放。

1.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在减少碳排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通过推广清洁能源、能源效率提升、碳排放交易等措施,一些国家的碳排放量已经开始下降。

同时,发达国家也在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力度,匡助其应对气候变化。

2.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碳排放控制的双重压力。

他们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碳排放的增加。

为了平衡经济发展和碳排放控制,发展中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加强政策支持等。

3.国际合作国际社会意识到减少碳排放是全球共同责任,积极展开国际合作。

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黎协定等国际机制,各国共同制定减排目标和政策。

同时,发达国家也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2023年碳定价机制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2023年碳定价机制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2023年碳定价机制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1. 碳定价机制的定义碳定价机制是指通过对碳排放进行定价的一种市场机制,旨在引导企业减少碳排放,促进低碳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它主要包括碳排放权交易和碳税两种形式。

碳排放权交易是指政府给予企业一定的碳排放指标,企业可以自由买卖这些指标;碳税则是对碳排放进行征税,促使企业减少碳排放。

2. 2023年碳定价机制的发展现状在全球范围内,碳定价机制已经成为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方式之一。

各国纷纷出台了相关政策,促进碳排放的减少。

欧盟实施了碳排放交易体系,美国也在加大碳税的力度。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也在不断完善碳定价机制,加强对碳排放的管控。

3. 未来趋势分析未来,碳定价机制将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随着《巴黎协定》的落实,各国将加大对碳排放的控制力度,促进经济向低碳发展转型。

碳定价机制也将越来越多地与其他环保政策相结合,形成更加完善的政策体系。

另外,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碳排放监测和计量的手段也将得到更大的提升,使碳定价机制的执行更加便捷和精准。

4. 个人观点与理解我认为,碳定价机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控制碳排放的方式。

通过对碳排放的定价,可以激励企业减少碳排放,从而推动经济向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但是,碳定价机制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调整,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总结与回顾通过对2023年碳定价机制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碳定价机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应用。

未来,碳定价机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世界向低碳发展迈进。

除了上述内容,本文章还包括了更多有关2023年碳定价机制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的深度和广度兼具的内容,以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这一重要主题。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5. 政策调整和国际合作随着碳定价机制的不断发展,各国政府将不断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以促进碳排放的减少和低碳发展。

在国际合作方面,各国也将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完善中国碳市场定价机制 破解发展和碳中和的两难

完善中国碳市场定价机制 破解发展和碳中和的两难

第3期2021年5月阅江学刊YuejiangAcademicJournalNo.3May2021㊃气象与人类社会: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行动方案㊃完善中国碳市场定价机制破解发展和碳中和的两难梅德文摘要:在实现碳中和的进程中,中国面临发展和减排的两难局面㊂我国或许可以借鉴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能源供给㊁交通消纳㊁金融货币协同发展模式(煤+铁路+英镑㊁石油+汽车+美元),采用风光新能源+电动车+碳市场背景下的人民币国际化的模式,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新能源发展机遇㊂在碳中和的进程中,作为市场力量之一,碳市场能够低成本高效率地提升经济效能㊁能源效率和资金效率㊂北京绿色交易所通过碳交易和绿色金融积极为环境权益定价,为低碳发展赋能,在碳中和㊁碳交易领域开展实践创新㊂我国要形成更加有效的㊁流动的㊁稳定的而且具备广度㊁深度与弹性的碳市场,需要严格的立法㊁严谨的量化和严肃的定价,引入碳金融衍生品交易机制,推动碳价格充分反映风险,最大程度地发挥碳价格的激励约束作用㊂关键词:碳中和;碳市场;绿色金融;新能源;碳交易;碳价格;环境权益中图分类号:F831.5;X2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分类号:1674⁃7089(2021)03⁃0044⁃07作者简介:梅德文,北京绿色金融协会秘书长㊂㊀㊀一㊁机遇与挑战:中国碳中和面临发展和减排的两难㊀㊀(一)挑战前所未有众所周知,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全球最大的转轨国家㊂中国作为 世界工厂 ,经济结构以制造业为主㊂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耗国,2020年的能耗折合标准煤近50亿吨㊂中国的能源结构是 富煤㊁贫油㊁少气 ,中国气候事务特使解振华先生近期指出, 我国煤炭消费占比仍超过50%,我国单位能源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倍,单位GDP的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倍,发达国家的2.1倍 ㊂可见,我国的能源结构需要调整,能源效率需要提升㊂在诸多因素的作用下,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家㊂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指出,2020年,中国碳排放量近100亿44梅德文:完善中国碳市场定价机制破解发展和碳中和的两难吨,占全世界碳排放总量的近30%,超过了美欧日三大经济体排放的总和㊂此外,中国金融机构以间接融资即银行业为主,而且主要的金融资产都与化石能源资产密切相关,潜在风险极大㊂据统计,欧盟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实现碳达峰,宣布将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从碳达峰至碳中和预计需要60 70年的时间;美国和日本大约在2007 2008年实现碳达峰,同样宣布将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预计需要40多年的时间㊂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计划用不到10年的时间实现碳达峰,再经过3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碳中和,任务非常艰巨㊂同时,一些低碳㊁零碳㊁负碳技术的关键设备和工艺等仍需要进口,技术综合集成㊁产业化与技术转移推广能力不足㊂建立低碳㊁零碳能源体系,我国仍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㊂另外,据解振华先生研究,美国㊁日本㊁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是在人均GDP3万 4万美元时实现碳达峰㊂而中国的人均GDP在2020年刚超过1万美元,按GDP年均增长5% 6%来推算,到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时,中国的人均GDP可能刚刚达到2万美元,即便如此,距离人均GDP4万美元还有较大的差距㊂在此,我们可以专门比较一下中美两国2020年的发展数据,即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与世界最大发达国家对标㊂2020年,中国GDP约为美国的70%,人口大约是美国的430%,能源消耗量约为美国的150%,碳排放量约为美国的200%;中国的广义货币发行量(M2)大约是219万亿元,而美国是125万亿元(折合人民币),中国的M2大约是美国的175%㊂总之,这一组数字对比说明,中国的经济效率㊁能源效率㊁金融效率都有待提升,这就是发展和减排的两难㊂正是因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具有 长期性㊁结构性㊁全局性 特点,中国要按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仅时间紧迫,而且任务繁重㊂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这无疑将是一场硬仗㊂㊀㊀(二)机遇千载难逢巨大的挑战蕴含着千载难逢的机遇㊂美国著名学者里夫金倡导以风光等新能源㊁信息技术㊁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理论㊂众所周知,每一次全球工业革命都会开启一轮技术长周期带动的经济增长,持续60 100年㊂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风光新能源生产体系,2020年风电㊁光伏新能源装机总量分别是2.81亿㊁2.53亿千瓦,合计5.34亿千瓦㊂中国的特高压电网技术成熟,在世界居于领先地位㊂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与储能产业发展方兴未艾,据工信部肖亚庆部长宣布,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6年稳居世界第一,累计销售550万辆㊂在绿色金融方面,我国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绿色信贷市场㊂截至2020年底,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约12万亿元,存量规模居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约8000亿元,居世界第二㊂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碳市场,2021年开启的全国电力碳交易市场年配额近40亿吨,规模将超过欧盟,居世界首位㊂也许,我国可以借鉴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能源供给㊁交通消纳与金融货币协同发展模式(煤+铁路+英镑㊁石油+汽车+美元),采用风光新能源+电动车+碳市场背景下的人民币国际化的模式,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新能源发展机遇㊂54阅江学刊:2021年第3期清华大学与中金公司研究团队在分别测算后,得出相近的结论:中国实现碳中和与完成能源转型需要近140万亿元的投资㊂中国人民银行易纲行长最近提出:中国碳达峰每年需要2.2万亿元的投资,十年共计22万亿元;从碳达峰至碳中和,每年需要3.9万亿元投资,30年需要117万亿元投资;碳达峰碳中和两项合计需要139万亿元投资㊂这项投资可以促进解决中国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促进解决发展与减排的两难矛盾㊂㊀㊀二㊁行动:中国碳市场的定价现状及问题分析碳市场制度是解决碳排放外部性的有效经济手段,可以实现总量控制目标下减排成本最小化,同时有利于经济高质量增长㊂碳市场制度可能是破解中国发展与减排两难矛盾,促进中国经济㊁能源与金融结构调整的有效工具㊂借助市场的力量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碳市场是一个选项,能够低成本高效率地提升经济效能㊁能源效率和资金效率㊂一方面,通过碳市场的激励机制,鼓励新能源产业或非化石能源产业的发展,发挥减排的正外部性效应;另一方面,通过碳市场的约束机制,抑制化石能源产业,解决碳排放的负外部性问题㊂经过多年的发展,相比于其他政策和交易市场,公平地说,中国碳市场取得了长足的进步㊂正如周小川先生所言,碳市场最重要的作用是引导投资,通过跨多个年度的项目与技术投资,着重改变未来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必然需要大量投资,无论电力㊁交通等行业的碳减排,还是发展新科技,都需要新的投资㊂吸引这么多的投资,这么多的投资要引导好㊁激励好,不酿成大亏空,显然是大事㊁难事㊂大量的投资不可能凭空而来,也不会凭号召就实现,每项投资都需要导向,需要算账,而算账必须有依据,需要碳市场给出信号㊂实际上,中国从2005年就开始参与国际碳交易市场,当时主要作为卖方参与清洁发展机制㊂2011年10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标志着我国碳排放交易正式启动㊂北京市㊁天津市㊁上海市㊁重庆市㊁广东省㊁湖北省㊁深圳市等七省市陆续开启了碳排放交易的试点工作㊂试点区域的人口㊁GDP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试点地区的配额总量超过10亿吨㊂从2013年正式交易到现在,我国已经经历了7个履约期,在七个省市的碳交易试点中,共有2837家重点排放单位㊁1082家非履约机构和1万多个自然人参与了交易㊂截至2020年12月31日,包括后来加入的福建省,八个试点碳市场配额现货累计成交4.45亿吨,成交额104.31亿元,交易价格23.5元/吨,另外,全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累计成交2.68亿吨㊂试点阶段,我国相对独立的碳交易市场存在系统独立㊁区域分割㊁重复投资㊁重复建设㊁碳汇和碳抵消机制不通用等问题,交易规模小,交易价格低,交易流动性差,投融资功能弱,碳交易价格和资源配置功能都有待完善㊂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㊂第一,中国的碳交易市场是区域分割的市场,不是统一的市场,规模有限,京津沪与广东㊁湖北㊁深圳都是不连通的㊂第二,中国的碳交易市场是一个现货交易市场,不是金融产品市场㊂无论欧洲的碳市场还是美国的碳市场,这些市场都是期现并行的,即开展碳交易时,期货与现货同时上马㊂总之,比较中外碳市场,分析中国碳试点的七年历史,毫无疑问,严格立法确定总量减排㊁配64梅德文:完善中国碳市场定价机制破解发展和碳中和的两难额分配方式㊁核查机制㊁交易产品属性㊁交易规则等是影响中国碳试点发展的重要核心因素㊂2021年新年伊始,中国碳交易试点开始走向全国统一,可以说2021年是中国碳交易元年㊂呼之欲出的全国碳市场最初仅覆盖发电行业,进入门槛为2013 2018年中任何一年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2.6万吨当量㊂目前,全国共有2225家发电企业为重点排放单位,碳市场主管部门根据电厂的发电量及其对应的基准线为企业分配配额㊂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20“,2019年中国单位火电发电量二氧化碳排放约838克/千瓦时㊂2020年全国火电发电量5.28万亿度,对应的是大约44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㊂火电全行业的碳配额约40亿吨,如果按照试点区域5%的配额进入交易平台,那么全国碳市场的单一年份交易规模就可以达到2亿吨㊂按照试点交易价格50元/吨计算,年交易额可达100亿元㊂未来,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碳价有可能在试点区域平均价格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最高市场规模甚至有可能达到400亿元(以碳价200元/吨计算)㊂根据美国环保协会预测,2021年中国的碳价格大约是49元/吨,2030年大约是93元/吨,到实现碳中和的时候,也就是到2060年有可能达到167元/吨㊂这是对中国碳市场规模与价格的一个基本判断㊂同时,对比以欧美为代表的国际碳市场㊂2021年,全球就业形势逐渐回暖,能源需求逐步上涨㊂由于欧盟碳市场看涨情绪的高涨和能源市场的提振,欧盟碳价接连刷新纪录高位,一路飙升至50欧元/吨,期货成交量突破2.15亿吨,平均每天的配额拍卖量为300万吨㊂2021年2月1日,欧洲能源交易所(EEX)的欧盟碳配额(EUA)期货价格达到33欧元/吨㊂以煤电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800 1000克/千瓦时来计算,煤电机组的碳成本在0.03欧元/度左右,约合人民币0.235元/度㊂中国多项研究成果显示,目前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在配额免费发放的前提下,碳价很难突破200元/吨㊂2019年,全国单位火电发电量二氧化碳排放约838克/千瓦时㊂以200元/吨的碳价计算,度电碳成本大约是0.1676元㊂但是,考虑到至少75%的免费碳排放额度,实际上0.1676元的度电碳成本会被均摊掉很多,实际度电碳成本不到0.04元㊂因此,按照目前价格对比,欧洲度电碳价大约是中国度电碳价的十倍以上㊂众所周知,碳市场的目的是通过资源配置㊁风险管理㊁价格发现引导稀缺资源获得更好的配置,如果碳交易无法形成公平㊁合理㊁有效的价格,碳市场的功能就会大大减弱㊂因此,有专家认为,以当前平均23.5元/吨的价格水平,中国碳市场很难起到资源配置㊁风险管理㊁价格发现的作用,无法成为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的有效市场机制㊂㊀㊀三㊁案例:北京绿色交易所在碳中和和碳交易领域的实践创新北京绿色交易所成立于2008年8月5日,在十几年的实践中,通过碳交易和绿色金融积极为环境权益定价,为低碳发展赋能㊂㊀㊀(一)开展北京碳强制减排交易试点自2013年11月28日开市至今,北京碳市场持续稳定运行七年,截至2020年底,北京碳市场各类产品累计成交近6800万吨,成交额突破19.4亿元,碳排放配额年度成交均价始终位于50至70元/吨的区间,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㊂与国内其他区域碳市场相比,74阅江学刊:2021年第3期北京碳市场的碳价较高,趋势性波动较小,有利于激励企业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形成稳定的减排预期㊂北京碳市场重点排放单位数量多㊁范围广,截至2020年底,参与北京碳市场交易的企事业单位和投资机构已逾千家㊂从运行情况来看,北京碳市场在配额分配,碳排放监测㊁报告㊁核查,市场交易,能力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㊂北京碳市场配额分配从严从紧,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市场供需关系;通过市场公开操作管理的办法建立碳排放配额价格预期,有利于增强各类参与主体对碳市场的信心,从而为稳定北京碳市场价格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㊂交易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碳市场较好地实现了碳价格对节能减排的促进作用㊂2016 2019年,北京重点碳排放单位的碳强度累计下降了16.5%,进一步验证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推动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方面的显著效果㊂㊀㊀(二)培育碳中和市场北京绿色交易所面向会议活动㊁企业运营管理㊁金融机构以及个人提供碳中和服务;不断开发绿色量化减排方法和标准;助推低碳能力建设,协助地方政府完成低碳发展规划㊁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㊁碳信息管理系统搭建等工作;在全国十多个省(自治区㊁直辖市)开发完成了近百个CCER等自愿减排项目㊂在个人碳中和市场方面,2016年,北京绿色交易所开始参与蚂蚁金服公司的 蚂蚁森林 项目,作为技术开发方,提供了三十多种应用场景的简单计算方法㊂截至2020年底, 蚂蚁森林 项目累计吸引5.5亿用户,已经种植2亿棵树,种植面积280万亩,守护树林面积280平方公里,累计减排1200万吨㊂目前, 蚂蚁森林 项目是在个人碳中和领域推进建设低碳社会最成功的案例,获得了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 2019 地球卫士奖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还授予 蚂蚁森林 项目 激励与行动 类别奖项㊂ 蚂蚁森林 项目的成功说明,中国实现碳中和归根结底取决于能源结构调整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从绿色投资向绿色消费的转变㊂ 蚂蚁森林 项目的庞大用户群显示,中国有近6亿中产阶级愿意投入个人碳中和行动,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强大的绿色消费群体㊂未来,如此大规模的绿色消费群体可以倒逼绿色生产㊁绿色消费㊁绿色流通㊂㊀㊀(三)成立碳中和股权投资基金中国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每年资金缺口超万亿元,中国亟须制定更多包括气候股权投资在内的绿色股权融资激励政策,以解决绿色债权融资与绿色股权融资不匹配的问题㊂北京绿色交易所目前正在联合有关机构积极推出气候股权投资基金,培育和推广碳中和商业模式和适用技术,服务地方和国家碳中和远期目标,以便有效改善当前减排项目资金支持不足的局面,届时也将在资本市场发挥一定的引领作用㊂㊀㊀(四)服务北京绿色金融国际中心建设2020年9月,国务院批复‘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该方案明确提出,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探索设立全国自愿减排等碳交易中心㊂未来,北京将在中国人民银行等国家金融管理部门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的服务体系,积极申请和创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和绿色金融国际中心,努力探索绿色金融引导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助力中国如期实现碳减排目标,全力建设面向全球的碳市场㊂北京绿色交易所未来要对标国际领先的碳市场,积极发展自愿减排交易,探索绿色资产跨境转让,同时借鉴国际碳市84梅德文:完善中国碳市场定价机制破解发展和碳中和的两难场中碳期货㊁碳期权等成熟经验,积极发展新型碳金融工具㊂北京绿色交易所将积极服务支撑北京建设全球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中心,逐步发展成为中国绿色金融市场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为中国低成本㊁高效率促进碳达峰碳中和作出贡献㊂㊀㊀四㊁对策: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完善中国碳市场定价机制的建议比较中外碳市场,分析中国碳试点七年的历史和经验,毫无疑问,严格立法确定减排总量㊁配额分配方式㊁核查机制㊁交易产品属性㊁交易规则等是影响中国碳试点发展的核心要素㊂毫无疑问,中国碳市场已经取得重大进步,但是仍在六个方面有待完善㊂第一,全国碳市场立法尚未完成㊂2020年12月31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部令19号),该办法自2021年2月1日起施行㊂针对碳市场和碳交易的立法工作仍未完成㊂第二,配额总量没有限制㊂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碳交易模式不同,中国没有设定碳排放总量上限,而是建设了一个 排放绩效系统 ,实际上给了发电企业更多时间以采取措施降低碳排放强度㊂第三,配额分配采取免费分配的方式而非有偿拍卖的方式㊂第四,参与主体类型单一,金融投资机构参与不足㊂根据发电行业(含其他行业自备电厂)2013 2019年任何一年度排放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约1万吨标煤)的标准以及相关碳核查结果,仅2225家企业成为2019 2020年全国碳市场配额管理的重点排放单位㊂第五,交易产品单一㊂目前,全国碳市场的交易产品为碳排放配额,建议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适时增加其他交易产品㊂第六,交易规则㊁交易方式有待完善㊂碳排放权交易可以采取协议转让㊁单向竞价或者其他符合规定的更有效率的方式,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全国碳市场引导温室气体减排的作用,当然也要防止过度投机的交易行为,维护市场健康发展㊂一般而言,市场最重要的三个要素是主体㊁产品和监管㊂我国要形成更加有效的㊁流动的㊁稳定的而且具备广度㊁深度与弹性的碳市场,需要三个条件,简单概括为三个关键词 立法㊁量化㊁定价㊂首先,需要严格的立法,确定减排总量,允许拍卖配额,即建立严格的政策体系㊂其次,需要严谨的量化,对各个行业的排放数据进行核查,将目前的碳排放核算法从碳排放因子核算法转向直接测量法,以建立更加科学透明的技术支撑体系㊂最后,需要严肃的定价,吸纳更加多元化㊁规模化的参与主体,推出更加市场化㊁金融化的产品,开展更加透明和包容的监管,以促进严肃定价㊂多元化的市场主体是指数量足够多的,具有不同风险偏好㊁不同预期㊁不同信息来源的市场主体,只有主体多元化,才能形成公允的均衡价格㊂除碳排放企业以外,还需要更多的碳资产投资者进入市场,他们既可能是机构投资者,也可能是个人投资者㊂碳市场不仅是排放者的市场,也是投资者的市场,是所有有志于应对气候变化㊁珍惜环境的个人与机构共同推动的市场㊂当然,规模化对于碳市场而言也很重要,目前我国碳市场只覆盖电力一个行业,未来可能会将石化㊁化工㊁建材㊁钢铁㊁有色㊁造纸㊁航空等七个行业纳入其中,市场配额有可能超过60亿吨,形成更大的市场规模㊂碳市场要满足信用转换功能㊁期限转换功能㊁流动性转换功能等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这就意味着碳市场能够提供足够丰富的多层次产品,不仅包括碳排放权的现货交易,而且包括更多的其他衍生品交易,提供期权㊁掉期㊁远期㊁期货以及其他与金融产品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服务,如抵质押㊁资产证券化㊁94阅江学刊:2021年第3期担保㊁再融资等,帮助履约企业和投资者实现跨期贴现㊁套期保值㊁合理套利与风险管理㊂透明和包容的监管是吸引多元化市场主体和开放多样化产品的土壤,也是碳市场国际化的前提㊂2021年4月15日,易纲行长在中国人民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召开的 绿色金融和气候政策 高级别研讨会上,提出要充分发挥碳市场的价格发现作用㊂预计2021年6月底,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正式启动㊂相关部门正在就管理条例征求意见,提出要逐步扩大碳排放配额的有偿分配比例,金融管理部门将配合相关部门参与碳市场的管理㊂构建碳市场应引入碳金融衍生品交易机制,推动碳价格充分反映风险,最大化发挥碳价格的激励约束作用㊂这些都是积极的举措,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给予我们完善碳市场的信心㊂㊀㊀五、结㊀语综上所述,中国碳中和 挑战前所未有,机遇千载难逢 ㊂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耗国家,最大的碳排放国家,我国的碳中和进程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㊂但是,我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国家,拥有世界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这是我国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㊂我国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绿色信贷市场和最大规模的碳市场,如果进一步做大做强绿色金融与碳市场,就可以用最低成本㊁最高效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抓住这一次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重要的贡献㊂责任编辑:沈㊀丹 05。

中国碳交易试点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碳交易试点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碳交易试点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中国碳交易试点是指中国政府在不同地区选择一些行业和企业进行碳排放交易的试点项目,旨在推动低碳经济转型。

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中国碳交易试点中存在的问题是监管不足。

由于尚未建立全面有效的碳交易监管机构,一些企业可能存在虚假报告、偷逃等行为,影响了交易的公平性与透明度。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需要加强监管力度,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加强对企业的监督检查,并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以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现有碳配额定价机制存在问题。

目前,碳交易的配额定价主要由政府来确定,这容易导致碳价格波动不稳定,难以保证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在碳配额定价中引入市场机制,让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碳价格,从而提供一个稳定和可预测的碳定价机制。

碳交易试点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在碳交易中,一些企业可能掌握了更多的信息,从而在交易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可以采取措施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例如设立公共信息平台,公布企业的排放数据和交易记录,让参与者能够平等地获取信息,从而降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不公平交易。

第四,碳排放交易市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目前,中国的碳交易试点项目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发达地区,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可以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鼓励中西部地区的企业参与碳交易试点,并提供相应的扶持政策,如减免交易费用、优惠政策等,从而促进全国范围碳交易市场的均衡发展。

碳交易试点中缺乏参与主体意识的问题。

一些企业尚未意识到低碳发展对企业的重要性,缺乏主动参与碳交易的积极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和经济激励措施,提高企业对低碳发展的重视程度,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碳交易试点,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中国碳交易试点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监管不足、碳配额定价机制、信息不对称、市场发展不平衡和缺乏参与主体意识等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碳排放定价机制的现状与改进
作者:李晓曼
来源:《华人时刊·中旬刊》2014年第07期
【摘要】我国碳交易定价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国际碳套利、交易成本过高、买方垄断等弊端,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缺少碳减排的全民意识、碳交易主体单边化、没有成熟的碳交易市场等。

因而,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多层次一体化的碳交易定价机制是完善碳交易市场、提高减排效率以及扭转我国在国际碳交易不利地位的根本。

【关键词】碳排放权;定价机制;碳金融衍生品;清洁发展机制
中图分类号:X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7-083-01
随着碳交易市场的规模迅速膨胀,各国纷纷建立碳交易市场,为其国内的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产生的核证碳减排量(CERe)及相关衍生品搭建交易平台,以期在这个新兴市场中抢占先机。

我国也预见碳交易市场的潜力,北京、天津和上海已成立环境交易所,但国内市场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业务仅限于项目信息介绍服务,还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金融交易平台。

一、目前我国的碳排放定价机制不完善导致的问题
(一)存在巨大的买卖差价与国际碳套利
目前国内碳交易指导价不低于8-12欧元/吨,而欧洲气候交易所公布的二级市场价格,基本都在12欧元/吨以上,甚至达到20欧元/吨。

由于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不能直接与发达国家拥有碳排放权的需求者交易,因此,我国创造的核证减排量只能被交易中介购买,而后再经过金融机构的包装和开发,成为碳交易权的金融产品、衍生产品及担保产品,以更高的价格卖给需求企业。

碳交易中介机构就从中获取了大量套利收益。

(二)高昂的交易成本
增大了信息搜寻成本与道德风险。

国际碳交易价格的变化具有很强的动态性,其决定因素主要包括国际市场的供求关系、交易环境、政策、法律环境等。

由于国内没有成熟的碳交易二级市场,企业对碳交易机制和价格信息的了解非常有限,这就往往给交易中介提供了暗箱操作的机会,加大了交易中的道德风险。

(三)纯粹卖方地位与国际买方垄断
我国企业在全球碳交易市场中处于纯粹卖方的地位,国内很多碳交易企业对于全球市场供需情况和其他碳交易项目的价格知之甚少,导致我国企业在与国际投资机构的谈判中常常处于弱势地位,无法获得一个公平竞争的国际市场价格,交易也不够透明和公开,只能接受买方的价格。

同时,交易的相关政策要遵循国际交易所的规定,但其政策的稳定性较差,加上国际经济的风云变幻,都会给我国碳交易企业带来较大的风险。

二、问题分析及改进建议
上述问题的存在一方面是我国国民仍然缺少碳减排的全民意识,另一方面是目前我国的对企业的减排原则也是自愿为主,没有形成硬约束,企业购买碳排放权完全出于承担社会责任或者在绿色供应链中跨国公司要求我国供应商具有碳足迹的核证,因此目前我国的碳交易仅有单边需求。

最重要的原因是目前国内并没有成熟的多层次统一的碳交易市场。

第一,没有碳排放权初始配额分配的市场,碳排放权的稀缺和碳减排的成本不能通过市场来表现;第二,碳排放权的二级市场由于需求方的缺位导致碳排放市场的供求机制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第三,碳金融发展比较滞后,银行为碳交易提供融资等服务的项目和产品还比较少,碳金融衍生品仍处于研究开发阶段,这样也就无法利用碳期货和期权发挥碳金融衍生品的价格发现和风险规避的功能。

因此,受到国内碳交易市场机制的制约,我国碳排放权供给企业自然很难拥有碳交易的定价的发言权。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发展碳交易一级市场中初始碳排放权拍卖的定价机制
碳排放限额是碳交易的基础,企业受到碳排放限额的约束,碳排放权才具有价值,进而才能够形成碳交易。

因此,初始排放权分配的公平性和有效性是排放权交易顺利进行的保障,而初始碳排放权的拍卖可以较好地实现碳排放权分配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在拍卖中,政府规定最低限价,企业通过竞标的方式获得初始碳排放权。

而且,政府可以把收入的一部分用于资助与气候有关的项目。

(二)建立完善的碳交易二级市场的供求定价机制
碳交易的二级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价格以碳交易权的价值为基础,并受供求双方势力、交易成本、预期、销售时机、风险水平、代际公平分配等因素的影响。

碳排放信用额度的价值是碳排放的边际治理成本。

需求企业愿意为碳排放权支付价格的基础是其治理碳排放成本的净现值。

因此,碳交易的买方会在购买碳排放权的费用与治理碳排放的费用之间做出权衡。

供给企业对碳排放权的定价取决于减少碳排放的成本和费用与碳交易收益之间的对比。

在不完全竞争的碳交易市场,合理的碳交易价格是在政府以优化资源配置为目标的规制和供求机制的作用下,激励企业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利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达到碳排放权的最优配置。

(三)制定合理的碳金融市场的衍生品定价机制
我国应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碳金融衍生品市场定价机制,整合各种资源和信息,能够为买卖双方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对话机制,增强我国在国际碳交易定价方面的话语权。

首先,积极推动碳交易所开展碳期货等各种碳衍生品的金融创新;其次,鼓励各金融机构设立碳金融相关业务部门,开展相关融资业务等。

商业银行作为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平台,可以依托众多的网点渠道资源,通过提供融资租赁、财务顾问、资金账户管理、基金托管等多项业务全方位地介入碳交易的中介服务。

参考文献:
[1]刘航.中国清洁发展机制与碳交易市场框架设计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
[2]吉宗玉.我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必要性和路径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
[3]李通.碳交易市场的国际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2.
[4]赵捧莲.国际碳交易定价机制及中国碳排放权价格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