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角色游戏活动中违规行为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班幼儿角色游戏活动中违规行为的研究
作者:许婷田燕
来源:《早期教育(教育科研)》2019年第11期
【摘要】本研究采用观察的方式记录小班幼儿在娃娃家游戏中的违规行为,描述了小班幼儿角色游戏活动中违规行为的总体递减趋势、基本类型;通过对违规行为的观察及对教师的访谈,总结出小班幼儿角色游戏活动中违规行为的发生原因,包括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教师对角色游戏的组织与指导和角色游戏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小班幼儿;角色游戏;违规行为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9)11-0037-06
【作者简介】许婷(1996-),女,江苏南通人,南京市浦口小红花幼儿园教师;田燕(1977-),女,山东邹平人,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1]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占了较大比重的是角色游戏活动。

角色游戏活动是幼儿很早就开始接触的活动,为了顺利开展角色游戏,教师会引导幼儿构建角色游戏规则。

然而,在角色游戏活动中,幼儿经常会出现违规行为,即游戏者不遵守游戏中共同约定的、用以保证角色游戏顺利开展的游戏规则的行为[2]。

小班幼儿角色游戏活动中的违规行为有哪些类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教师要如何处理?带着这些问题,本研究对小班幼儿角色游戏活动中的违规行为展开研究。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观察法和访谈法收集研究资料。

(一)观察法
1. 观察对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法,以N市W幼儿园小S班中在娃娃家游戏区角活动的幼儿为观察对象,分析了小班幼儿发生违反角色游戏规则行为的时间、情境、语言、动作等方面,尝试找出幼儿违规行为的影响因素。

2. 观察工具
本研究借鉴朱小泉[3]的研究,制定了《小班幼儿娃娃家游戏活动中违规行为观察记录表》(具体见表1,下页),对幼儿违规行为进行观察。

3. 观察过程
观察过程中研究者以旁观者的角度,采用现场笔记、拍照录像的方式,對小班幼儿在娃娃家游戏中所有的违规行为表现进行描述性记录。

观察结束后,对收集的观察记录依照观察记录表的格式进行完善、分类和整理。

2018年9月,研究者观察了6次娃娃家游戏活动,10月和11月各观察了15次娃娃家游戏活动。

观察过程中,研究者采用事件取样法进行记录,幼儿每出现 1次违规行为记为 1 次事件。

(二)访谈法
在本研究中,访谈法是观察法的一种补充形式,主要目的是了解小班幼儿违规行为的动机、班级教师对幼儿违规行为的看法和态度,以及教师为纠正幼儿违规行为所采用方法的原因。

1. 访谈对象
本研究以N市W幼儿园小S班娃娃家游戏中有违规行为的部分幼儿、3位教师为访谈对象。

2. 访谈过程
访谈幼儿:研究者在违反角色游戏规则行为发生时对违规幼儿以问答的方式询问原因,幼儿有时不回答,有时答非所问,因此对幼儿的访谈信息不多。

访谈教师:研究者对教师的访谈,主要在其空闲时间以聊天的方式随机进行。

研究者向教师描述小班幼儿违反角色游戏规则的具体表现,通过访谈了解教师对幼儿违规行为的看法以及纠正幼儿违规行为的措施等。

访谈过程中所使用的访谈提纲主要涉及三类问题:您怎么看待幼儿该行为?幼儿为什么会出现该行为?导致该行为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访谈过程中,研究者以录音的方式进行记录,访谈后及时将访谈录音资料转换为文字资料,并进行初步的书面整理与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小班幼儿角色游戏中违规行为的总体情况
2018年9月中旬到11月下旬期间,研究者共观察了36个娃娃家游戏活动,记录了92次娃娃家游戏活动中的违规行为事件。

对观察记录表进行整理与分析,总结幼儿角色游戏中出现违规行为的总体情况如下: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班幼儿角色游戏中违规行为数量总体呈递减趋势。

图1显示,娃娃家游戏中小班幼儿出现违规行为数量成明显的递减趋势。

在36个游戏活动中,9月观察的6次游戏活动中出现了38次违规行为,占总次数(92次,下同)的
41.30%;10月观察的15次游戏活动中共有33次违规行为,占总次数的35.88%;11月观察的15次游戏活动中共有21次违规行为,占总次数的22.83%。

可见,9月发生的违规行为数量占比较大。

小S班,9月的前两周幼儿尚处于入园适应阶段,时常有强烈哭闹现象,教师忙着安抚幼儿情绪、布置班级环境等工作,因此未能正常执行一日作息时间安排。

在研究者向带班教师提出观察娃娃家活动的要求时,班级幼儿基本上缓解了入园焦虑,教师的工作也没有那么繁忙,该班级在9月18日开始了入园以来的第一次娃娃家活动。

图1数据显示,幼儿第一次玩娃娃家游戏时出现的违规行为数量最多,这说明小班幼儿在没有玩娃娃家游戏经验时,容易发生违规行为。

(二)小班幼儿角色游戏中违规行为的类型
分析观察记录资料,并结合石文华[4]的研究,研究者将幼儿的违规行为从外在规则、内在规则的维度进行分类。

1. 违反角色游戏外在规则的行为
(1)违反角色游戏参与规则的行为
角色游戏参与规则是指在角色游戏开始之前要求参加者遵守的规则,其功能是秩序选区、分配角色、保证游戏顺利进行。

娃娃家游戏活动规则主要包括按规定人数进区、自行商定角色、进区前夹/挂好区牌等。

没有遵守这些规则的言语或动作都可被视为违反角色游戏参与规则的行为。

案例1:娃娃家游戏要开始了,瑞瑞第一个跑去娃娃家,拿了“爸爸”区牌挂在胸前,凡凡不高兴了,追着喊:“我也要当爸爸,你已经当过爸爸了。

”“不,是我先抓到牌子的,我当爸爸。

”两人谁也不让谁,僵持在那儿。

案例1中,凡凡违反了角色游戏参与规则——“谁想当哪个角色需要挂哪个角色的区牌”,因为没有拿到自己想要的区牌而与同伴争执,阻碍了游戏正常开展。

(2)违反角色游戏材料取用规则的行为
角色游戏材料取用规则主要包括对活动材料的选择、使用和摆放的要求,其目的是保证活动材料的有序性。

没有按规定摆放游戏材料、没有及时放回、破坏材料等行为都属于违反游戏材料取用规则的行为。

观察发现,此规则是小班幼儿游戏过程中违反频次最高的规则,也是教师最为关注的规则。

案例2:姓娃家里5名幼儿正玩得开心,3位“妈妈”围着“煤气灶”烧饭,“妈妈”岑岑对“爸爸”铭铭说:“胡萝卜不够了,你再去拿点过来。

”铭铭跑去箩筐那里翻了翻,找到了三根胡萝卜,接着端起箩筐把里面的蔬菜全部倒了出来,蔬菜铺满一地。

岑岑喊道:“你怎么把玩具全部倒出来了?”铭铭大声笑起来,用脚将蔬菜踢来踢去。

游戏结束时,由于蔬菜散了一地,娃娃家的幼儿收拾到最后才匆忙完成。

在案例2中,銘铭将箩筐里的玩具全部倒在地上,把玩具当成了球,玩起了“踢球”游戏,违反了“选择需要的材料、不可多拿、不可将材料全部摆放出来”的规则。

(3)违反角色游戏安全规则的行为
安全是游戏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证。

角色游戏安全规则是指在游戏活动中为了保障幼儿安全而设定的规则,包括对幼儿安全行为的要求和材料使用安全的要求,如不准打人、不能把玩具放入口中或鼻子里等。

案例3:娃娃家增添了冰淇淋、棒棒糖等塑料玩具。

“妈妈”嘉禾带“宝宝”小霏去买零食,嘉禾递给小霏一个冰淇淋:“宝宝,妈妈买冰淇淋给你吃。

”小霏接过冰淇淋就往嘴里塞,真的在用舌头舔塑料冰淇淋。

其他同伴提醒小霏:“这是假的冰淇淋,不能放进嘴里!”小霏笑了笑,放下冰淇淋。

之后的游戏活动中,小霏仍不时会把冰淇淋放进嘴里。

小班幼儿喜欢摆弄玩具,对某些动作喜欢重复,尤其是对在生活中很具诱惑性的物品更是容易“当真”。

案例3中,小霏被提醒后,还是不由自主地违反了这一规则,反映了小班幼儿违规行为的反复性、明知故犯性的特点。

2. 违反角色游戏内在规则的行为
(1)违反角色游戏中社会角色规范的行为
社会角色规范是表达符合一定社会地位和社会要求的个人行为模式,包含动作、态度、语气、感情和社会中不同人物的关系表达。

因此,所有角色都有相关的社会行为规范,这些规范决定了个体在社会应有的责任和行为[5]。

例如,妈妈应该要呵护宝宝等,一旦角色表现出与此规范相反或没有承担这些责任的行为,即可被视为违反社会角色规范的行为。

案例4:“姐姐”岑岑对“妈妈”颖颖说:“我们一起坐床上吧。

”颖颖看了一眼床:“可是床上有宝宝。

”岑岑说:“把宝宝扔下去就好了。

”于是她们把床叠在一起,坐在了床上,一人抱一个娃娃。

岑岑坐在床上向上抛娃娃,并哈哈大笑,颖颖也学着岑岑将娃娃向上抛。

案例4中,两名幼儿的角色是“妈妈”和“姐姐”,两个角色所应该有的角色规范是“照顾宝宝”,却表现出了“扔宝宝”“抛宝宝”的行为,属于违反社会角色规范的行为。

(2)违反角色游戏流程规则的行为
角色游戏流程规则是角色游戏进行过程中的次序或顺序的布置规则和安排规则,包括各自所扮演的角色、游戏情节中的特定步骤等[6]。

一旦角色或情节顺序被随意调换或颠倒,将会打乱角色游戏的流程,破坏角色游戏规则。

案例5:娃娃家游戏开始了,嘉嘉扮演“妈妈”,瑞瑞扮演“爸爸”,布娃娃是他们的“宝宝”。

宝宝生病了,爸爸妈妈带宝宝去“医院”看病,“医生”青青给宝宝诊断,他一会儿给宝宝量体温,一会儿给宝宝听心率。

“爸爸”瑞瑞看见了,拿起注射器就要给宝宝打针,旁边的“妈妈”嘉嘉急了,阻止瑞瑞说:“瑞瑞,你是爸爸,怎么变成医生了?”瑞瑞说:“我现在是医生,不是爸爸。

”“医生”青青也说:“你是爸爸!不能变成医生!”
案例5中,瑞瑞因为羡慕“医生”给娃娃看病的情节,在没有与游戏伙伴商量、换区牌的情况下,在游戏中自行改变角色,扰乱了游戏流程,属于违规行为。

四、小班幼儿角色游戏违规行为的原因分析
幼儿的每一个违规行为背后都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教师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通过对小S班娃娃家游戏活动中违规行为的观察及对教师的访谈,研究者总结出小班幼儿角色游戏活动中违规行为的发生原因,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影响
角色区游戏活动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而设计的,活动的顺利开展依赖于角色游戏规则的制定,但如果幼儿年龄段的成长水平无法达到角色游戏的要求,就会导致幼儿的违规行为。

1. 规则认知弱
有学者提出,幼儿违反规则的原因是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无法理解规则,从而不知道遵守规则[7]。

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之前的家庭生活中没有或者很少接触到角色游戏,不知道角色游戏中要遵守哪些规则,也不明白什么是规则、怎样做才是遵守规则、为什么要遵守规则等问题。

如在本研究的观察前期,研究者发现幼儿忘记佩戴区牌、中途离开等违规行为数量较多。

餐前谈话中,教师向幼儿详细解释了进区规则,此类违规行为大幅度减少,每位游戏参与者都知道了“进区前要把鞋子脱在区外的小脚印上”“佩戴区牌”等规则。

可见,小班幼儿在角色游戏活动中之所以易出现违规行为,多因在活动开始前还没有形成相应的规则认知。

2. 具体形象思维
3~4岁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幼儿主要凭借实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才能理解抽象概念[8]。

如在案例3中,小霏在假装吃冰淇淋游戏中,虽然冰淇淋是假的,却忍不住通过“舔”的动作来完成吃东西的游戏情节,就算被提醒“要假装吃”,仍需要通过“舔食”来完成吃东西的游戏动作,这就是具体形象思维的典型表现。

3. 生活经验不足
幼儿因为生活经验不足而违反角色游戏规则,较多地体现在违反社会角色规范类型中。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社会性发展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的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9]。

因此,当幼儿生活经验不足时,就不知道怎么玩角色游戏,也就容易出现违反角色游戏规则的行为。

例如,案例4中幼儿扔娃娃、抛娃娃的行为违反了作为“妈妈”应有的社会行为规范,该班教师在访谈时提出:“小班的孩子刚开始接触角色游戏,对于玩具的摆弄更感兴趣,加上生活经验不足,不懂怎样照顾宝宝,只能漫无目的地玩。

”从教师的回答中可以看出,生活经验对于幼儿游戏的顺利开展是十分重要的,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容易出现违反社会角色规范的行为。

(二)教师对角色游戏的组织与指导的影响
1. 角色游戏活动开始前教师未能提供有效的游戏规则
在追求自由想象的角色游戏中,也需要有规则的约束。

部分教师,特别是新手教师,到了幼儿的游戏时间,说一句“现在可以去娃娃家玩了!”就匆忙开始游戏,随后活动中就会出现吵、闹、乱现象,幼儿时不时会向教师告状,教师可能还会抱怨“这些孩子怎么这么不让人省心!”殊不知,教师在游戏活动开始前就没有交代清楚游戏规则,幼儿也只能开始“无规则活动”,游戏环境遭到破坏,幼儿无法顺利开展游戏,教师跟在幼儿后面处理违规行为,“三败俱伤”。

2. 教师对幼儿违规行为未能及时反馈
研究者所观察的幼儿园非常重视教师能力的提升,园内经常组织园本研讨会、环创展示活动,教师的工作强度趋于饱和。

在观察娃娃家游戏时,研究者也发现该班教师很少有时间观察幼儿游戏情况,通常是在经过这片区域的时候,如正好看到某个违规行为就简单地说两句,这样的“走马观花”无法有效支持幼儿游戏。

如路过娃娃家时,教师看见幼儿把娃娃的床架在一起并坐在上面,认为这样的行为太危险,就让该幼儿从床上下来,随后就又去忙别的事情了。

试想,如果教师在发现幼儿架床行为后,不是简单地纠正幼儿,而是仔细观察幼儿的游戏情况,认真分析幼儿违规行为背后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做出相应的反馈与调整,那么,游戏活动中幼儿违规行为的反复性、从众性问题将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3. 教师设置的角色游戏时间不合理
观察中,小S班娃娃家游戏活动被安排在上午集体活动之后、午餐之前。

午餐时间是固定的,而集体活动的时长受活动类型、幼儿人数等因素影响,因此,每天的游戏时长不固定。

本研究中的36次游戏活动,游戏时长最长的是40分钟,最短的是18分钟,平均时间是21分钟。

以时长21分钟为例,期间幼儿要在游戏前脱鞋进区、挑选区牌、游戏后整理材料、穿鞋离区,究竟能剩余多少时间用于玩游戏就可想而知了。

因此,在有限的游戏时间内,幼儿想玩到自己喜欢的玩具,就会和别人抢;要想在规定的时间内离区,就会胡乱收玩具,违规行为也就屡禁不止。

所以,游戏时间的长短与违规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角色游戏环境的影响
著名的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要为幼儿提供“有准备的环境”[10],为了保障角色游戏的顺利进行,角色区也需要一个“有准备的环境”。

这个游戏环境对空间大小、材料投放等有着特殊的要求,当环境创设不合理时,幼儿就会出现违规行为。

1. 角色游戏区空间狭小
小班幼儿受同伴的影响较大,其游戏以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为主,幼儿之间会相互模仿[11]。

为了满足幼儿平行游戏的需求,班级需要设置多个同样的娃娃家场景。

小S班娃娃家游戏区有三张同样的小床并排着,床上各有一个玩具宝宝,这样就出现了一种有趣情形:三组家庭并排着照顾宝宝,一家的妈妈唱歌哄宝宝睡觉,另外两家的妈妈也唱起了歌,第一家妈妈责怪另外两家唱歌声音太大,不许她们唱,三位妈妈争执起来,游戏无法继续进行下去……此案例中,环境的设置虽满足了幼儿平行游戏的需求,但各组家庭挨得太近,娃娃家的空间狭窄,幼儿之间就容易发生争执,出现违反规则的行为。

2. 角色游戏材料杂乱无章
小班幼儿游戏以平行游戏为主,相同种类的游戏材料需要多准备一些。

同种类的游戏材料数量是否越多越好呢?研究者观察发现,如果同种类的游戏材料数量过多、太过杂乱,也会给幼儿挑选、收拾游戏材料增加困难,从而造成幼儿违反材料取用规则的行为。

小S班娃娃家游戏结束时收材料环节总是乱且慢,教师每次都要针对该现象强调“需要什么就拿什么,不要全部倒出来!”“按标记分类收玩具!”然而,情况并没有多大的改觀。

访谈幼儿时,研究者发现:幼儿之所以喜欢把筐里的玩具都倒出来,是因为蔬菜材料太多了,翻找玩具不如倒在地上找来得方便。

只是材料一旦被倒出来,想要再重新分类收拾,就得花费更多的时间,为了能快速完成收拾好玩具的任务,幼儿只能胡乱将玩具全部堆在一个筐里。

由此可见,游戏中同种材料的数量也不宜太多。

五、研究反思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观察法和访谈法来收集资料、探究小班幼儿角色游戏中的违规行为,由于研究时间、研究条件、研究者自身因素等的限制,本研究尚存在需要调整的地方,还需后期持续推进、深度研究。

首先,在研究对象方面,需要进一步扩大研究样本。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的是质性研究,但也有部分定量描述统计;定量描述统计样本的容量相对较小,研究者计划后期增加研究样本,持续推进研究。

其次,本研究结论还需要比较研究和实践研究的进一步验证。

本研究采用观察方式记录小班幼儿在娃娃家游戏中的违规行为,描述了小班幼儿角色游戏活动中违规行为的总体递减趋势、基本类型;并通过对违规行为的观察及对教师的访谈,总结出小班幼儿角色游戏活动中违规行为的发生原因。

然而,这些原因是小班幼儿特有的,还是普遍适用于3~6岁幼儿群体的?教师可采取哪些措施才能有效支持幼儿的角色游戏、减少游戏中的违规行为?这些问题都需我们采取小、中、大班幼儿游戏中违规行为的比较研究和实践研究,以进一步验证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合理性,并据此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教育建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EB/OL].http:
///srcsite/A26/s7054/200108/t20010801_166067.html. 2001-08-01.
[2] 张荃荃.幼儿违反游戏规则行为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3][6] 朱小泉.角色区游戏规则建立的研究——以4-5岁幼儿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4] 石文华.浅谈游戏规则与幼儿自主性的发挥[J].现代特殊教育,2002(04):34-35.
[5][11] 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407,409.
[7] 孙崇勇,杨斯童,刘丽丽,齐美玲.4~6岁儿童自我概念与社会规则认知的发展及其关系[J].学前教育研究,2017(09):46.
[8] 刘金花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85.
[9]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通知[EB/OL].http:
///srcsite/A06/s3327 /201210/t20121009_143254.html.2012-10-09.
[10][意] 玛利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马荣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33.
本文系2016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卓越导向的幼儿园教师培养过程中教育资源优化研究”(项目编号:2016SJB880026)阶段性成果;2018年度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项目的研究成果。

通讯作者:田燕,1670470779@
(责任编辑张付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