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学习共同体及其建构-最新年精选文档

合集下载

大学教育中的学习共同体构建策略

大学教育中的学习共同体构建策略

大学教育中的学习共同体构建策略一、引言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大学教育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构建一个学习共同体是至关重要的。

学习共同体是由一群志同道合的学生和教师组成的团体,他们共同学习、交流、分享,形成了一个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氛围。

本文将探讨大学教育中学习共同体构建的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1.尊重与信任: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的能力和潜力,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鼓励。

这样,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信任感,愿意与教师交流和分享。

2.倾听与沟通:教师应该主动倾听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并及时给予反馈。

同时,教师还应该与学生保持经常性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3.平等与公正:教师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偏袒某些学生而忽略另一些学生。

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应该公正、公开、公平,让学生感受到公正的氛围。

三、促进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1.组织团队活动:大学教育中,教师可以组织各种团队活动,如项目合作、团队讨论、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2.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担任团队负责人或领导者角色,通过领导实践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在团队协作中,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与其他成员有效沟通、协商和合作。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提供相关的训练和指导。

四、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1.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大学校园应该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意义。

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场所应该布置得温馨舒适,让学生愿意在这里学习。

2.鼓励自主学习: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学习资源,如在线课程、参考书籍、学术论文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选择和学习。

3.营造开放包容的氛围:大学教育应该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环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学习共同体在基础教育中的构建策略

学习共同体在基础教育中的构建策略

学习共同体在基础教育中的构建策略学习共同体是基础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强调学习不仅仅是个体的行为,更是群体的共同活动。

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共同体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提高整体素质和能力。

那么,如何在基础教育中构建一个有效的学习共同体呢?下面将介绍一些构建策略。

首先,建立师生互动的平等关系十分重要。

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建立起一种平等互动、尊重彼此的关系,共同探讨问题、分享知识。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和观点,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给予认可。

只有通过平等的互动关系,学生才会感受到被尊重和被理解,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共同体。

其次,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也是构建学习共同体的重要策略之一。

学校和班级应该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充满合作精神的学习氛围。

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小组学习、团体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互相合作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此外,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也是构建学习共同体的重要手段。

学校应该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培养他们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更好地参与学习共同体。

除此之外,利用现代技术和媒体手段也是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有效途径。

如今,信息技术和网络媒体已经深刻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教师可以利用电子教学平台、网络课程等现代技术手段,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拓展学习资源和渠道。

通过多媒体教学、在线互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最后,建立学习共同体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学校领导要重视学习共同体建设,给予支持和指导;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共同体;学生要珍惜学习机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普通高中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建构及策略研究

普通高中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建构及策略研究

普通高中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建构及策略研究普通高中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建构及策略研究一、引言近年来,教育界对于学习共同体的概念提出了越来越高的关注。

学习共同体旨在创造一个学习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共享知识和资源的共同体。

然而,在普通高中教育领域,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建构和运作面临着一些挑战。

为此,本文将探讨普通高中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建构和策略,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普通高中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基础普通高中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建构需要基于相关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社会交往和参与社会实践而形成的。

学习共同体的建构需要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另外,认知心理学中的社会交互理论也认为,学习是一个社会过程,学习共同体可以提供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创造力。

三、普通高中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建构策略1. 营造合作氛围: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组活动、鼓励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分享学习经验等方式,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 提供支持和指导:教师应该充当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引导者和支持者,提供学习上的指导和帮助。

同时,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共同体中主动参与。

3. 创造开放性的学习环境:教师应该创造一个宽松、开放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通过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的学习。

4. 针对学生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和策略,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5. 利用信息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教育软件等工具创造一个虚拟的学习共同体,让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合作学习和知识分享。

四、普通高中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效果评价评价学习共同体的效果是确保其有效实施的重要环节。

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学业成绩的提升、学生对学习共同体的积极参与度等指标来评估学习共同体的成效。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学习日志和个案分析等方法了解学生对学习共同体的看法和感受,从而进行改进和调整。

学习共同体在中小学教育中的构建

学习共同体在中小学教育中的构建

学习共同体在中小学教育中的构建在当前教育改革潮流的引领下,学习共同体的概念逐渐成为中小学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学习共同体不仅是教育理论的创新,也是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核心在于通过建立一个互帮互助、共同成长的学习环境,促使师生、家长以及社区等多方形成紧密的联系,从而提升教育质量与学生的综合素养。

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首先始于对教育环境的重新审视。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则是知识的传递者。

这种单向的教学模式往往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弱,知识的掌握也较为肤浅。

学习共同体强调的是知识与经验的共享,倡导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多元化的交流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这一模式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多是学习的指导者与促进者,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潜力与兴趣。

课程的设计是学习共同体构建的重要步骤。

中小学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应当灵活多样,既要满足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兴趣点。

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尤为适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通过项目研究、实践活动等方式,将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角色分工等形式,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而教师则可以通过观察与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学习共同体中,家长的参与同样至关重要。

教育是一项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努力的事业。

通过组织家长会、开放日、亲子活动等多种形式,使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不仅能够增强家长对学校活动的理解与支持,还能让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学习与成长。

家长与教师的密切沟通,可以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更为良好的环境。

与此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家校互动平台,使得家长能够及时获取孩子在校学习的动态,增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

除了家庭的参与,社区的力量也不可忽视。

学校应积极拓展与社区的合作,通过共同教育项目、社区服务活动等形式,让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

再议科学课堂中建立学习共同体

再议科学课堂中建立学习共同体

再议科学课堂中建立学习共同体
科学课堂中建立学习共同体是指学生、老师和学科之间共同合作,共同构建知识,共同促进学习。

这是一个相对开放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合作性的过程,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接受知识,更要参与知识的建构和共享。

在科学教育中,建立学习共同体尤为重要,因为科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本文将从科学教育的特点出发,探讨科学课堂中建立学习共同体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策略和方法,以期提高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建立学习共同体需要一些策略和方法。

老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们在小组中共同合作,解决问题。

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老师应该提供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敢于发言,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采用问答、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老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科学学习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自觉学习能力,才能更好地建立学习共同体。

科学课堂中建立学习共同体对于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不仅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我们应该通过一些策略和方法来建立学习共同体,让学科教育更加深入人心,更加贴近学生。

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应该主动参与,培养自己的学习动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相信随着科学课堂中学习共同体的建立,科学教育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教学中的学习共同体构建

教学中的学习共同体构建

学习共同体是指学习者之间建立起来的一种共同目标、共同利益和共同承诺的群体,它强调学习者之间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构建一个积极、合作的学习环境。

在教学中,构建学习共同体不仅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还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下面将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来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构建学习共同体。

首先,教师在构建学习共同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共同体中来。

教师首先要营造一个开放、包容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观点,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声音。

同时,教师还应该在课堂中设计一些小组活动和合作项目,让学生有机会相互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工具,搭建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在线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之外也能进行学习交流,拓展学习空间,增强学习者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其次,学生在构建学习共同体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应该树立一种“我是学习共同体的一份子”的意识,主动参与到学习共同体中来。

在课堂中,学生要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勇于提出问题,与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

在小组活动和合作项目中,学生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团队成员,发挥自己的特长,共同完成任务。

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参加学术讨论会、学习小组等方式,拓展学习共同体的范围,与更多的学习者进行交流、互动,共同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构建学习共同体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培养学习者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共同构建一个积极、合作的学习环境,才能真正实现学习共同体的目标,让每一个学习者都能在这个共同体中得到成长和提高。

课堂学习共同体及其建构

课堂学习共同体及其建构

课堂学习共同体及其建构作者:刘志耀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7年第48期摘要:推进教学深度变革要求课堂由“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转型,“学习共同体”理念所内涵的共享愿景、人际融洽、合作互动和共同发展的本质特征,丰富人们对“生命课堂”的理解。

通过改善学校组织形态,营造自由学习环境,增加师生教育决策权力,增强师生交往中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实现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建构。

关键词:共同体师生关系建构知识意义生成行动取向的教育理论越来越要求持续推进课堂教学深度变革,重构课堂教学结构,重建课堂教学关系,切实转换师生的思维、学习和交往方式,实现教学意义的重新理解。

学习共同体理论被引入课堂教学实践,对实现课堂转型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1]一、共同体理念近年来,随着共同体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科学共同体、学习共同体、职业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等延伸性概念和多样化解读,频繁出现在在各种语境与话语体系中,深刻冲击和影响着人们的观念与行为。

作为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共同体(community)经历了由自然形成的“原始共同体”到现代意义的“当代共同体”的发展历程。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Ferdinand Tonnies)于1881年在其著作《共同体与社会》中提出,共同体和社会是两种结构不同的人类群体生活类型,共同体早于社会,它建立在一定成员本能的中意或者习惯制约的适应或者与思想有关的共同记忆之上,表现为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精神共同体三种基本形式。

随着人际交往的扩大,血缘和地域的局限已经被突破,原始意义上的共同体概念被瓦解,脱域现象愈发明显,人们空泛地、不加区别的使用共同体概念,在不同语境与话语体系中重构着共同体的内涵,愿景、协商、共识、认同、参与、异质、脱域等意义在表达中突显。

[2]二、学习共同体的内涵1.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共同体有着共同愿景、共同信念、共同行动,现代教学活动本身内含着共同体的意蕴,共识、异质、脱域、互动和协商等因素在学习共同体中的得以显现。

高中生物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精选文档

高中生物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精选文档

高中生物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成为生物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学习共同体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应用而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它的目标整体性和系统开放性,既满足了课程改革的需要,又符合生物学科的系统观。

笔者结合生物学科教学,尝试构建生物课堂学习共同体,并进行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生物课堂学习共同体及特征生物课堂学习共同体是指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每位学习者既生活在各自独立的、自主的个人世界中,同时也通过与其他个体的交往互动,生活在课堂共同体的交互世界中。

在这个交互世界里,个体性活动与合作性活动相统一,通过个体认识的交流与共享,构筑相互促进和共同提高的人际关系[1]。

当然,在这种课堂教学环境下,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学习者;既是指导者,同时又是共同体的一员[2]。

笔者对生物课堂学习共同体的主要特征归纳如下:(一)课堂学习共同体拥有共同的愿景与信念,它是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焦点和能量。

(二)课堂学习主体既竞争又合作,各自的价值观念和人格得到尊重,在民主的氛围中各司其职,形成和谐协调的人际关系。

(三)课堂学习共同体以促进全体成员发展为目标,尊重每位成员的个性差异,化“差异”为个体间互补,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力。

(四)共同体成员既向集体贡献自己的智慧,也分享他人的成果,个人责任与集体共享相辅相成。

(五)课堂学习共同体拥有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二、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生物课堂教学根据学习共同体的相关理论以及高中生物教学的实际,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尝试建立学习共同体,进行教学实践研究,其课堂教学流程如下图所示。

笔者以高中生物“合理营养”一节的课堂教学为例,对生物课堂学习共同体理论的应用进行分析。

(见图1)(一)拟定符合课堂共同体的发展目标拟定教学目标是建构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出发点,也是学习共同体的归宿,它能维持学习共同体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需要确定的目标包括三个领域:认知、能力和情感态度。

浅谈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浅谈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浅谈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摘要: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是一个学校转型的重要标志,建立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已经成为了当今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

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发展阶段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共享愿景,寻求共同的情感归属;建立规章,确定内化的行为标准;解决冲突,建立互惠的合作关系;沉浸体验,达成双赢的发展目标;反馈信息,实现动态的持续发展。

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是一个学校转型的重要标志,对于课堂学习共同体来说,最为主要的是营造一个系统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共同体成员有机会获得来自环境的给予的帮助和支持。

倘如此,学习就会真正发生,并能够有效地达成师生的个人发展目标和学校的共同体发展目标。

一、共享愿景,寻求共同的情感归属博耶尔(ErnestL.Boyer)在《基础学校:学习的共同体》一书中首次使用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并把“有共享的愿景”作为“在学校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共同体”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提出来。

根据博耶尔的观点:学习共同体是所有人因共同的使命而朝共同的愿景一起学习的组织,共同体中的成员共同分享学习的兴趣,共同寻找通向知识的旅程和理解世界的运作方式。

麦克米兰(McMillan D.W.)和查维斯(chavis D.M.)从心理学的角度将共同体界定为:“一种成员所拥有的归属感,一种成员彼此问及与整个群体休戚相关的感情以及对成员的需求将通过他们对共同生活的认同而得到满足的共同信念。

”共享的愿景作为课堂学习共同体所有成员“共同信念”的具体表现能够使共同体成员寻找到共同的情感归属。

从价值观的角度来看,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需要有一个观念认同的过程”,有了“观念认同”,共同体成员才有可能将共同体的要求和规范转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

在课堂学习共同体发展的初级阶段,特别是新的课堂学习共同体组建的初级阶段,共同体成员都有很强烈的归属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被别人喜欢、被别人接受,并试图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在该阶段,班级应该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构建“理想说话环境”,从熟悉彼此的名字开始,让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以包容的心态和欣赏的原则建立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联系,建立共同体共享的愿景,促进共同体成员间相互包容,让个体觉得已经被他人接纳,体验到自己是共同体的一员,从而在心理上彼此接受。

学习共同体构建和谐课堂

学习共同体构建和谐课堂
3、成功 的学 习共 同体 学 习不仅 关 注 到 个体 的成长 ,而且也关 注到 整个学 习者 群体 的成长 。所 以 ,语 文学 习共同体 学习需 要设法 促进小 组群体 内聚力 的培养 、保持 和发展 。
4、在学 习共 同体 语文 学 习中 ,小 组 成员 一 起 产生 的想 法 往 往 比个 人 独 自工 作 时 产 生 的想 法 要 多 得 多 ,同 时就 必 须 要 避 免 “群 体思 维 ”。小 组 成员 仔 细讨论 ,深 入 交 流 ,他 们形 成 的想 法往 往 比个人更 好 。但 凝 聚力太 大 ,也会 产 生 不 良影 响 ,例 如 ,在 语 文 教 学 中 ,对 某 一 观 念 的认 同与 否 ,多 数 成 员 观念 掩盖 个别 成 员观 念 ,而个 人 的原 则 又不 得不 让位 于对 群体 的忠诚 。群 体会 不惜 一切 代价 在成 员 中寻 求共 识 ,结果 使群 体 在看 待 事物 和接 受 事物 方面 具有 较大 的片 面性 。在 学生 讨论 、师 生讨 论 的基 础 上 ,我 认 真 进 行分 析 归纳 确 定 了以下 内容 :
2、构 建共 同体 学 习成功 与 否还 取决 于 各 成 员 问正相 互依 赖关 系 的建立 和 维护 。每 个成 员 同舟 共 济 、荣 辱 与共 的关 系 ,使 每 个 人都 要 为小组 和其 他组 员 的学 习负 责 。学 习 共 同体学 习 中至 少有 8种类 型 。包括 :目标 正相 互 依 赖 、角 色 正 相互 依 赖 、外 部 对 手 正 相互 依 赖 、资料 正 相 互 依赖 、想 象正 相 互 依 赖 、身份 正相 互依 赖 、奖 赏正 相互 倚 赖 、环 境 正相 互依 赖 ,在这 里就 不作 解析 了 。
小组长 记录员

中小学课堂学习共同体建构策略

中小学课堂学习共同体建构策略

中小学课堂学习共同体建构策略摘要】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推进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要在课程中体现,并通过教学活动来转化。

课堂学习共同体作为教师与学生共同建立的学习共同体,有利于改善课堂学习,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是新课改精神内涵的体现。

课堂教学和学习是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经历。

课堂学习共同体不仅有利于师生心理健康,而且有利于师生对于人生价值的体验和实现。

所以,研究课堂学习共同体构建,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中小学;课堂学习;共同体一、何为课堂学习共同体课堂学习共同体,是教师作为助学者,学生作为学习者组成课堂中的学习共同体,告别传统的师生间的二元对立,以共同愿景为目标和准则,用一定的纪律约束他们的共同体学习过程,让学生在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获得成长和收获,挖掘学生自主、合作及探究精神。

课堂作为学习共同体,首先应该是一个自由的共同体。

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充分地得到彰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是一种平等交往和对话的关系,教学主体之间不是以自己的观点来征服或消灭对方的观点,而是一种对对方个性的肯定、接纳、尊重和认同。

其次应是一个生命的共同体。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基本是一种“事际关系”,即为了某种外在的社会性目的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决定者和绝对的权威,教师和学生不是以一个完整的人的存在方式出现,彼此之间缺乏一种本源性的尊重、真诚、信任和理解,也根本不把对方作为存在意义上的“人”来看待。

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首先是一种“人际关系”而不是“事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作为人的生命的共同体。

再次应该是一个有序的共同体。

我们强调共同体中成员思想的自由、个性的充分张扬,并不意味着在课堂共同体中不要规范,但这种公共秩序必须以所有个体的认同作为基础。

二、为何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

基础教育中的学习共同体建设

基础教育中的学习共同体建设

基础教育中的学习共同体建设学习共同体是在基础教育中促进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形式,它强调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协作与共享,以实现共同成长。

学习共同体引导学生在知识上、情感上和社会技能上的全面发展。

在此背景下,构建有效的学习共同体对于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共同体的概念源于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个体在社会互动中构建知识的过程。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尚在形成阶段,情感交流和社会互动对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深远影响。

学习共同体通过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参与知识构建,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使其在互动中获取新的见解和能力。

在学习共同体的建设过程中,教师是非常关键的角色。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他们应当有意识地设计课堂活动,鼓励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合作,促进知识的共享与交流。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运用小组讨论、项目学习、同伴互评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家庭与社区的参与是学习共同体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家庭是学生最初的学习环境,父母的支持和参与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因此,学校应当积极与家长沟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引导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各类活动中。

此外,社区资源的利用也能够丰富学习共同体的内涵,社区的专业人士和志愿者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经验,激发他们对社会的认知。

为了有效构建学习共同体,需要明确共同体的目标和价值观。

这些目标应当明确、具体且易于衡量,以便所有成员在这一共同目标下开展合作。

价值观的确立能够帮助成员分享相同的信念,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这些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不仅能够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也能够促进教师、家长和社区之间的良性互动,形成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技术在学习共同体建设中也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学习和电子通讯手段的应用为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例如,通过在线平台,学生可以实现跨区域的交流与合作,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践

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践

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践在当今社会,知识的获取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变得越来越重要。

学习不再仅仅是个体孤立的行为,而是逐渐演变成一种集体协作、共同进步的过程。

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模式,正逐渐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学习共同体,简单来说,是指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

构建学习共同体,首先需要明确共同的学习目标。

这个目标应该是具体、清晰且具有一定挑战性的。

例如,一个数学学习共同体的目标可以是在一个学期内提高全体成员的数学成绩,解决特定的数学难题,或者共同完成一项数学研究项目。

明确的目标能够为共同体的成员指明方向,让大家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和最终要达到的结果。

在确定了学习目标之后,成员的组成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理想的学习共同体应该包括具有不同背景、知识水平和技能的成员。

这样的多样性能够带来丰富的观点和思路,促进知识的交流与碰撞。

比如,在一个关于科技创新的学习共同体中,不仅要有具备深厚理论知识的科研人员,还要有富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以及具有创新思维的年轻人。

他们各自的优势能够相互补充,共同推动学习共同体的发展。

学习资源的共享是学习共同体得以有效运转的重要支撑。

成员们应该积极分享自己所拥有的书籍、文献、网站、软件等学习资源。

同时,共同体也可以共同建立一个资源库,将大家分享的资源进行整理和分类,方便成员们查找和使用。

通过资源共享,每个成员都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料,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良好的沟通机制是学习共同体的核心要素之一。

成员之间应该建立多种沟通渠道,如面对面的交流、在线论坛、即时通讯工具等。

在沟通中,大家要保持开放、尊重和包容的态度,认真倾听他人的观点和意见,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对于不同的观点,要以理性的方式进行讨论和辩论,而不是简单地否定或排斥。

高中新课程中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构

高中新课程中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构

高中新课程中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构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学方法的不断革新,高中教育也在不断调整自身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变化。

在这个背景下,高中新课程的推广实施成为了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面对新的课程要求和教学方式,教师们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困惑,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

构建高中新课程中教师学习共同体,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学习和分享,共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成为了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构建高中新课程中教师学习共同体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积极倡导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促进教师学习,完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积极性,加强评价指导促进教育教学改进。

要积极倡导教师专业发展。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能力素质的提升已经成为了当前教育工作的重要议题。

为了推动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学校和教育部门需要高度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和学习支持力度,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让教师们了解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掌握课程的具体要求和实施方法,从而提升其教学能力和教育水平。

教师个人也要重视自身的专业发展,积极参与各种培训和学习活动,不断充实自己的教育教学知识,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只有在教师个人与学校、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才能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师专业发展氛围,促进教师能力的全面提升。

要搭建平台促进教师学习。

构建高中新课程中教师学习共同体,需要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让他们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渠道,进行教育教学知识的交流、分享和学习。

在学校内部,可以建立教师教学沙龙、教学观摩、教学研讨等平台,为教师提供一个展示、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可以建立教师在线学习平台,将各种学习资源进行整合和共享,方便教师进行自主学习。

还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平台,实现教师之间的随时随地的学习交流。

这些平台的建设和推广,可以有效促进教师之间的学习互动,加强教师间的学习共享,从而提升整个教师群体的教学水平。

高中新课程中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构

高中新课程中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构

高中新课程中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构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研究和应用新课程的理念和方法,教师需要组建学习共同体以促进彼此的学习和成长。

本文将重点讨论高中新课程中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构。

一、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概念教师学习共同体是指一群教师基于共同的学习目标,通过相互交流、合作和反思来推动自己的专业发展的社群。

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构有助于打破传统教育中的孤立教学现象,促进教师的集体学习和个体专业成长。

二、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构目标1. 促进专业发展:教师学习共同体可以提供一个相互学习的平台,帮助教师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水平和专业发展能力。

2. 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学习共同体可以促使教师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3. 促进创新教学:教师学习共同体可以帮助教师共同探索和研究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推动教育教学的持续改进和创新。

三、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构策略1. 建设学习型班级:教师可以通过建设学习型班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型班级可以成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基础,提供一个共同学习的环境。

2. 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教师可以定期组织教研活动,通过集体备课、交流教学经验等方式,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教研活动可以使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3. 创设专业发展平台:学校可以创设专业发展平台,提供教师培训、教学研究等资源和支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习共同体的建构。

4. 倡导互助合作精神:学校可以倡导教师之间的互助合作精神,鼓励教师相互支持和借鉴,分享教学资源和经验,搭建起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框架。

六、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优化策略1. 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学校要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氛围。

2. 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学校需要提供教师学习共同体所需的支持和资源,包括培训、教学研究、学习空间等。

3. 建立良好的学校文化:学校要建立一种积极向上、互相尊重和信任的学校文化,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构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课堂学习共同体及其建构-最新年精选文档

课堂学习共同体及其建构-最新年精选文档

课堂学习共同体及其建构行动取向的教育理论越来越要求持续推进课堂教学深度变革,重构课堂教学结构,重建课堂教学关系,切实转换师生的思维、学习和交往方式,实现教学意义的重新理解。

学习共同体理论被引入课堂教学实践,对实现课堂转型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1]一、共同体理念近年来,随着共同体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科学共同体、学习共同体、职业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等延伸性概念和多样化解读,频繁出现在在各种语境与话语体系中,深刻冲击和影响着人们的观念与行为。

作为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共同体(community)经历了由自然形成的“原始共同体”到现代意义的“当代共同体”的发展历程。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Ferdinand Tonnies)于1881年在其著作《共同体与社会》中提出,共同体和社会是两种结构不同的人类群体生活类型,共同体早于社会,它建立在一定成员本能的中意或者习惯制约的适应或者与思想有关的共同记忆之上,表现为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精神共同体三种基本形式。

随着人际交往的扩大,血缘和地域的局限已经被突破,原始意义上的共同体概念被瓦解,脱域现象愈发明显,人们空泛地、不加区别的使用共同体概念,在不同语境与话语体系中重构着共同体的内涵,愿景、协商、共识、认同、参与、异质、脱域等意义在表达中突显。

[2]二、学习共同体的内涵1.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共同体有着共同愿景、共同信念、共同行动,现代教学活动本身内含着共同体的意蕴,共识、异质、脱域、互动和协商等因素在学习共同体中的得以显现。

1995年,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博耶尔在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的《基础学校:学习共同体》的报告中,首次提出“学校是学习的共同体”的命题,他认为学校教育最重要的是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而学校为了成为共同体,需要变成一个目的明确的、交往的、公平的、遵守纪律的、关心人的、用于庆祝的地方。

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为学习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基本框架和理论参照,促进了学习共同体内涵的丰富。

大学教育中的学习共同体构建

大学教育中的学习共同体构建

大学教育中的学习共同体构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

在这种背景下,学习共同体构建成为大学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教师、教育管理者、学习资源、学习环境等因素共同构成的一个学习空间,它旨在通过共享知识、交流经验、合作学习,促进学习者的发展。

本文将从学习共同体的概念、构建方法、实践应用等方面,探讨大学教育中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一、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学习共同体是指由学习者、教师、教育管理者、学习资源、学习环境等因素共同构成的一个学习空间。

在这个空间中,学习者可以相互交流、共享知识、合作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获得教师和同伴的指导和帮助。

学习共同体具有以下特点:1.共享性: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共享知识、经验和学习资源,形成一个共同的学习环境。

2.互动性: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相互交流、互动,形成一种合作学习的氛围。

3.实践性: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得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二、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方法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应当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如图书馆、实验室、网络资源等,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组织合作学习小组:学校可以组织合作学习小组,让学习者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4.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学校应当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指导和帮助。

三、实践应用1.课堂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从而增强学习效果。

2.课外活动:学校可以组织课外活动,如学术讲座、实践实习、文化交流等,让学习者在课外时间也能相互交流、合作学习。

3.线上学习平台:学校可以建立线上学习平台,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让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

大学教育中的学习共同体构建

大学教育中的学习共同体构建

标题:大学教育中的学习共同体构建:创新学习环境,促进深度学习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大学教育中的学习共同体构建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建立有效的学习共同体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学习共同体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和共享知识。

通过构建学习共同体,大学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以促进他们的批判性思考、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

一、引言在当今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大学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相反,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环境,正在逐渐成为大学教育的新趋势。

学习共同体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鼓励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和共享知识来促进深度学习。

二、学习共同体的定义和特点学习共同体是指由学生和教师组成的群体,他们共同参与、共享知识和经验,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学习共同体的特点包括: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合作;强调共享知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交流和讨论;促进批判性思考和创新,学生可以在共同体的环境中挑战传统观念,发展创新思维。

三、学习共同体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1.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共同体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让他们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这种参与感和自主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2.促进深度学习:学习共同体鼓励学生批判性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

这种深度学习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习惯。

3.加强师生互动:学习共同体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来源,而是与学生一起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伙伴。

4.增强学生的社交技能:学习共同体为学生提供了社交互动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构建学习共同体的策略1.建立积极的课堂氛围:教师应创造一个积极、安全和开放的环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观点,并给予适当的反馈和支持。

再议科学课堂中建立学习共同体

再议科学课堂中建立学习共同体

再议科学课堂中建立学习共同体科学课堂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学生发现、探索和思考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建立学习共同体是非常重要的。

学习共同体指的是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共同参与知识建构与分享的一种学习方式。

在科学课堂中建立学习共同体,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从学习共同体的意义、建立学习共同体的方式以及科学课堂中的实践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学习共同体的意义在科学课堂中建立学习共同体有着重要的意义。

学习共同体能够促进知识的共享和交流。

在学习共同体中,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讨论,老师也可以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促进知识的分享和深化。

学习共同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一个积极、和谐的学习共同体中,学生会更乐意参与讨论、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

学习共同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学习共同体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科学知识的深刻理解。

通过和他人的交流、讨论,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思考问题,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在科学课堂中,要建立学习共同体,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鼓励学生参与讨论。

老师可以设立一些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老师要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老师应该起到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帮助学生协调各自的观点,促使学生有序、充分地讨论和交流。

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权。

在学习共同体中,学生应该有足够的自主权,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和兴趣去探索和学习,这有利于激发学习的热情和激励。

要建立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在科学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表达,创造一个和谐、积极的学习环境。

三、科学课堂中的实践在科学课堂中,要建立学习共同体,需要老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巧。

老师要善于提问。

在科学课堂中,老师要善于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索,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再议科学课堂中建立学习共同体

再议科学课堂中建立学习共同体

再议科学课堂中建立学习共同体科学课堂中的学习共同体是指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并共同建设的学习环境,其中学生在这个共同体中不仅是接受者,更是参与者和建设者。

在这个共同体中,师生之间建立起了更加平等和开放的关系,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进行自主学习和参与协作学习。

建立学习共同体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在科学课堂中建立学习共同体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在科学课堂中建立学习共同体。

科学课堂中建立学习共同体需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基础,只有大家都积极参与和配合,才能让学习共同体更好地运转。

教师在课堂上要营造一种自由而开放的氛围,让学生有发言的机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质疑和讨论。

通过这样的交流互动,学生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小组活动和合作项目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从而更好地建立学习共同体。

科学课堂中建立学习共同体需要注重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学习方式,因此教师需要尊重和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探究和实践,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建立学习共同体。

科学课堂中建立学习共同体需要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互信。

教师和学生是学习共同体的核心成员,他们之间的互动和互信至关重要。

教师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激励学生,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教师还要与学生建立起互信的关系,不断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变化,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学习共同体及其建构
行动取向的教育理论越来越要求持续推进课堂教学深度变革,重构课堂教学结构,重建课堂教学关系,切实转换师生的思维、学习和交往方式,实现教学意义的重新理解。

学习共同体理论被引入课堂教学实践,对实现课堂转型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1]
一、共同体理念
近年来,随着共同体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科学共同体、学习共同体、职业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等延伸性概念和多样化解读,频繁出现在在各种语境与话语体系中,深刻冲击和影响着人们的观念与行为。

作为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共同体(community)经历了由自然形成的“原始共同体”到现代意义的“当代共同体”的发展历程。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Ferdinand Tonnies)于1881年在其著作《共同体与社会》中提出,共同体和社会是两种结构不同的人类群体生活类型,共同体早于社会,它建立在一定成员本能的中意或者习惯制约的适应或者与思想有关的共同记忆之上,表现为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精神共同体三种基本形式。

随着人际交往的扩大,血缘和地域的局限已经被突破,原始意义上的共同体概念被瓦解,脱域现象愈发明显,人们空泛地、不加区别的使用共同体概念,在不同语境与话语体系中重构着共同体的内涵,愿景、协商、共识、认
同、参与、异质、脱域等意义在表达中突显。

[2]
二、学习共同体的内涵
1.学习共同体的内涵
共同体有着共同愿景、共同信念、共同行动,现代教学活动本身内含着共同体的意蕴,共识、异质、脱域、互动和协商等因素在学习共同体中的得以显现。

1995年,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博耶尔在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的《基础学校:学习共同体》的报告中,首次提出“学校是学习的共同体”的命题,他认为学校教育最重要的是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而学校为了成为共同体,需要变成一个目的明确的、交往的、公平的、遵守纪律的、关心人的、用于庆祝的地方。

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为学习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基本框架和理论参照,促进了学习共同体内涵的丰富。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学习共同体”进行了概念阐述。

有人归纳学习共同体是指由学习者及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家长等)共同构成的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的,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作指导,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学习团体。

2.学习共同体的特征
尽管学习共同体的概念界定难以在学术界形成定论,但我们仍能归纳出学习共同体的本质特征:
(1)共享愿景
“共享愿景和价值观”是学习共同体的首要原则,共同体具有相对封闭性,有内部人员和外部人员的区别,成员获得了身份认同,形成了一道组织边界。

教师和学生之间须彼此共享学校、班级的价值、目标、规划,实现精神和文化的引领,能够自觉规范个人的言行,维护学校和班级的资源和利益,寻求共同的情感归属,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2)人际融洽
学习共同体追求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友情”与“和谐”,致力于把学校、班级发展成为一种温暖的、充满人文关怀的组织。

在师生平等交往中,既要保持利益互惠关系,又要达到精神同一性,教师与学生之间开展持续的、多方面的沟通与交流,增强实践智慧,有效化解冲突和分歧,满足教师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3)合作互动
学习共同体的核心任务是教与学的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的行为必须为学的行为服务,教学活动各要素要成为相互依存而又彼此关联的共同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团体学习中开展合作与对话,掌握知识,发展技能、完满个性,建构知识的意义,追求生命更高层级的生命体验。

(4)共同发展
学习共同体是指向生命主体共同发展的,在共享共享愿景和价值观的基础之上,营造多元、民主、平等、安全、开放的学习
环境,包容具备不同知识基础的成员,发挥成员异质性的优势,成功实现跨越边界的学习,调动教师和学生的个体能动性,利用、开发和扩展共同体中的各类资源,使教师和学生成为促进各自发展的主体。

三、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建构策略
1.建设学习型组织,形成共同愿景和价值观
根据美国学者彼得?圣吉(Peter M. Senge)在《第五项修炼》中所提出的观点,要使学校能够转变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必须经过五项修练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

改造学校组织,优化学校治理结构,制定自主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的理念、目标,价值观,计划发展的阶段和进程,培育形成学校文化和特色。

2.营造宽松、平等的课堂学习环境,促进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协商
学习共同体客观上要求改革学校组织的结构,实现弹性管理和人文化管理,为学习与发展活动创造一个包容性、开放性的环境,充分挖掘共同体成员异质性的优势,使教学活动能够满足学生和教学情境的需要。

3.推进教育民主化进程,增加师生教育决策权力
课程改革实现了教育权力重心的下移,确立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赋予了教师和学生主体权力,有利于师生自主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有利于师生根据教学活动需要,提高相应的知识和
能力,采用行动研究的方式自觉变革自身教育实践。

4.重建教育教学活动过程,鼓励师生多元参与和深度互动
打破常规思维和刻板印象,针对教育教学活动结构和过程,优化教育教学活动各要素的配置,制定有利于师生参与和互动的教育教学活动设计,力求师生在互动中建构知识的意义,体验生命的价值,增强教育教学活动效果。

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深入推进课程改
革的必然要求,因此,教学设计中要紧紧围绕教师的角色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处理教学事件,根据教学目标的达成要求,统筹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关系,衔接好教育教学活动环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使师生多元参与和深度互动落到实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