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1.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1北京课改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新版)北师大版.doc

七年级语文上册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新版)北师大版.doc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教学H标1、积累词语,掌握“攒、拗、确凿、轻捷、相宜、方正”等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朝花夕拾》。

3、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他成长的足迹,体味童真童趣。

2学情分析本课是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有学习兴趣,消除畏难情绪,提高学习口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关键,将奠定整册课文学习的棊调。

所以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引导,让学生达到思维兴奋点从而产生乐学是组织教学的关键,因此在“备教材”的同时,也要在“备学生”上下功夫。

3重点难点1、理解美女蛇故事的作用,初步了解插叔。

2、揣摩三味卩屋这一部分的思想内容,理解其中一些重耍的词语。

3、引导学生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每个人的童年,是一片宽阔的原野,在这上而,你可以任意栽植世界上所有的花草,可以放E所有的希望,可以播泗一生的幸福,可以荡漾一生的笑意,只要有一颗敏锐易感的心,童年的一切记忆都会深深留在心中。

今天我们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解鲁迅先生冇关童年的记忆。

活动2【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1、范读课文,让学纶了解课文大意。

2、正音。

确凿(zao)菜畦(qi)斑螫(wd)攒(zan)敛(lian)脑髓(sui) flt(bi)谷蝉蜕(tui)书塾(shd)宿儒(询倜(⑴傥(tang)窦(d?u)'3、请学牛说说初读后的感受。

二、划分文章层次讨论后归纳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来不及走到中间去”)写百草园的生活。

'第二部分(从“出门向东”到完)写三味书屋情形。

'三、研读第一部分1、齐读第一部分2、探究质疑|(1)第1自然段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吋却是我的乐园”,这句话是否有沖盾呢?讨论后归纳:没冇矛盾,前一句是用大人的眼來看的,“确凿只冇”断是其中不会冇什么动人Z处, “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

2024最新-七年级上册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优秀3篇)

2024最新-七年级上册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优秀3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优秀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里是可爱的小编给大家收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优秀3篇),欢迎阅读。

优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习通过对比来反映生活的写法。

3、学习运用形象、准确的词语状物、叙事、写人。

教学重、难点1、重点(1)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

(2)记叙的感情色彩。

2、难点:(1)对三味书屋内容和写法和理解。

(2)两相比照的结构。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解题初读课文,疏通字词,划分文章结构,教读文章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约二分钟〉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好像蒲公英的一粒种子撑起毛绒绒的絮伞离开母亲的怀抱到大自然去寻找自己的天地一样,包含着依恋与向往。

鲁迅先生在他四十五岁时,回忆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了《》这篇回忆性散文,这是朵“夕拾”的小花,字里行间蕴含着纯真、质朴之情。

阅读时要细心体会。

二、看文下注释和“预习提示”了解作家作品及学习重点。

〈约三分钟〉三、检查预习情况(不看课文)。

〈约五分钟〉1、出示小黑板(学生说、互相纠正、教师指导)①常用字(要求会读、会写、会用)畦敛髓罕蜕鼎拗②辨析读音(要求掌握)确凿攒成长妈妈系一条长绳宿儒③非常用字(要求会读、会理解)葚蛉蝥珊瑚窦厥倜傥叵盔2、出示词语(要求会解释)确凿轻捷鉴赏人迹罕至人声鼎沸四、默读课文(集中注意力、不动唇、不指读),读后回答〈约五分钟〉1、根据本文标题的结构“从……到……”分清写百草园和写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

[一、(1-8)节、二、(9-24)节]2、哪一节是连接这两部分的过渡段?[第9节]五、教读文章第一部分,重点分析第二节。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3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北京课改版(1)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3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北京课改版(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预习并掌握“攒、拗、轻捷、相宜、方正”等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品位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4、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合作与交流,探讨写景的妙处。

2、结合自身实际,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多角度深思课文的主题。

揣摩本文的语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鲜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揣摩三味书屋这一部分的思想内容,正确评价老师。

2、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3、着重品味准确、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自主感受其景其情其意,培养主体意识、合作与探究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还记得第一单元学的一面这篇课文中写的是“我”与谁的一面吗?鲁迅先生给你们的总体印象是什么呢?如何对待我们青年的呢?他曾因阻止弟弟游戏,自认为犯下不可饶恕的过失,并为此抱恨终生。

那么鲁迅先生的童年时代是怎样度过的呢?让我们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里,追踪一下他的成长足迹吧。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学生回忆)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作品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三﹑整体感知1﹑从文题来看,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明确:表明了记叙的是作者的一段经历(从……到……),点明了写作的两个场景(百草园、三味书屋)2、快速阅读课文。

学生探究: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从题目看,文章是按空间顺序来写的,那么他们各自的起止段落是哪段,哪一段是过渡段,请同学们探讨。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1北京课改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1北京课改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运用多种手法写景状物,提高鉴赏和写作能力。

3.感悟作者对童年生活的追忆和怀念之情。

[ 自主预读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作者是,原名,字。

我国现代伟大的、、。

他的散文诗集是。

2.请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菜畦.()②蝉蜕.()③人声dǐng()沸④确凿.()⑤宿.()儒⑥桑葚.()⑦斑máo()⑧倜.()傥.()3.结合语境解释下面的词语。

①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机关:②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高枕而卧:③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方正:④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人生鼎沸:⑤这是荒园,人迹罕至....人迹罕至:4.按照课文内容在横线上填写出恰当的动词。

开一块雪,出地面,用一支短棒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些秕谷,棒上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着,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便住了。

5.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6.我的疑难:[ 文本研讨 ]活动一走进“百草园”7.品读“百草园”部分,思考:①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乐”在何处?②第2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③文中插入“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④第7自然段中动词的使用有什么作用?活动二走进“三味书屋”8.品读“三味书屋”部分,思考:①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三味书屋的?②书屋中的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③我为什么不太喜欢在三味书屋呢?对“我”在三味书屋中的表现你如何评价?9.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反映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儿童生活,作者为什么要把它们写在一篇文章中?活动三联系实际展才华10.口头作文,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要求:扣题说文,突出“趣”字。

可以小组比赛,展开竞赛,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说得好。

[ 书声琅琅 ]◎美文赏读思,在百草园刘绍棠绍兴的初春,乍暖还寒。

踏着绚烂的晨光,走进了渴望已久的鲁迅故居——百草园。

语文七年级上北京课改版1.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4汇总

语文七年级上北京课改版1.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4汇总

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一)课堂教学要求:【教材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

我们在阅读散文时,要透过表面现象挖掘出文章内容之间内在的联系,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

表面上看“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是毫不相干的两个地方,实际上作者是将这毫不相干的两个地方的所见所闻所感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百草园”是儿童的乐园,那里的生活丰富多彩,无拘无束;三味书屋虽看似枯燥、呆板、压抑,但小伙伴们在一起也可感受另一番乐趣。

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少年儿童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乐观的心理。

【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2.体会课文抒写的童趣,体会作者对百草园、三味书屋相关人和事的亲切怀念。

3.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传神。

【教学重点】1.领会、学习本文的写景笔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三味书屋部分的理解。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1课时)【教学建议】1.激情导入。

新课伊始,教师可以凭借多媒体课件出示“百草园”图,激发学生兴趣,或者以“童年,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快乐岁月,可是,每个人都必须告别童年,成长为一个大人,当一个成人回顾童年时,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一篇此类题材的名篇。

”这样的导语开头。

2.由学生简介鲁迅先生的生平与作品。

教师明确课文选自一部散文集《朝花夕拾》,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

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3.检查并巩固重点字词的音形。

让学生自己找出生僻或认为重点的字词,通过标音、注释来解决疑难、重点字词。

4.整体把握。

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精推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第【1】篇〗一、设计理念1.本课反映的是儿童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宜从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经历与体验入手,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生活,体味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2.紧扣教材,运用联系比较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意旨;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活世界,领悟学习和生活的真谛。

3.自主探究与讨论交流相结合,听说读写与实践模仿相结合,以增强全员参与的兴趣,促进动脑动口动手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学习目标1.熟记鲁迅的有关知识。

2.理解并运用描写景物的手法。

3.学习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4.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

三、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2.难点:主题的理解及对学习、对生活的正确认识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材料:(1)范读录音;(2)有关。

2.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反映童年生活的材料五、科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百草园生活是儿童热爱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生动体现。

2.学习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手法。

3.掌握“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

二、教学步骤(一)导入:第一单元的文章多是反映童年和少年生活的,学过后会勾起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现在生活的反思,还会有新的感触和更深的认识。

启发:童年生活在你的心目中有什么特点(二)板书课题,作者。

回顾有关鲁迅的知识,口答明确:原名及籍贯、地位、主要作品及学过的作品、本文的出处。

(三)释题: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明确本文有两部分内容:1.百草园生活。

2.三味书屋生活。

)(四)听范读录音(或默读)。

要求:听后分别概括两种生活的特点。

(五)整体感知。

1.概括特点(参考:百草园生活:自由快乐、丰富多彩、有无限趣味;三味书屋生活:单调枯燥、乏味、受束缚)2.找出两部分的起止句及过渡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设计:根据以上分析,将本文教学设计如下: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朝花夕拾》3.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表达能力。

4.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5.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6.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对事物的准确描摹、对动作的准确表达及写作思路的条理性。

教学难点1.理解美女蛇故事的作用,初步了解插叙。

2.揣摩三味书屋这一部分的思想内容,理解其中一些重要的词语。

3.引导学生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学方法借助多种形式诵读,感知内容,体味情趣;通过多角度品析,感受语言、习得语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多层次评说,体验“成长”,感悟思想情感。

训练朗读、探究标题、理清思路、评说人物、把握特色五种阅读方法指导,注意细节、逐层渐进、手法新颖,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

每个人的童年都一定会由许多趣事,令人回味无穷。

你能讲一讲你的童年趣事吗(指名几个学生回答)下面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看看他是如何写自己的童年趣事的。

《朝花夕拾》这个集子的名称就很有艺术性,“朝”本来是指什么,这里指什么(早晨,童年)“夕”本来指什么,这里指什么(晚上,成年或老年)二、展示目标:①介绍鲁迅,走进课文。

②速读探究标题、朗读评说乐趣,感知文章。

三、自主学习1.鲁迅生平:1892年2月—1898年断续在三味书屋;1898年入南京水师学堂;1902年到日本;1918年《狂人日记》:1926年《朝花夕拾》;30年代,“左联”;1936年病逝。

七年级语文上册 1.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2 北京课改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1.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2 北京课改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大家好,我这一次说课的题目是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部分向大家说课。

1.教材分析:(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北京课改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这篇课文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

纵观全单元,虽然各篇文章文体不同,其中有散文,小说,童话,诗歌,还有古文,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成长”。

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应整体感知,总体把握,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情,所言之理。

此外,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启发他们有意识地培养成长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品质。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散文,选自《朝花夕拾》,写作此文时,鲁迅时年45岁,全文语言一改鲁迅杂文式的晦涩激扬,取而代之的是平易,清丽,富有韵味的话语。

全文描写了作者童年看似几个毫无关联的生活片段,但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的一种天真的童趣。

全文意旨紧扣,因此,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散文形与神的关系,并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2.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2)学习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3)揣摩和理解散文化的精彩语言(4)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由于作者所处的年代久远,加上七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高级的鉴赏能力,因此,很难把握作者的心境,也很难领悟所描写景物之下笼罩着的主观心理色彩。

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应是教学的重点。

3.教学设想(1)以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2)本课时整体感知文章,围绕“童趣”这两个字共同品味鉴赏文章课前准备:要求学生通读整单元的课文,并通过书籍或网络的途径选读鲁迅的生平。

此环节的目的在于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4.教学过程1.导入阶段导语:同学们,你们了解鲁迅先生吗?你知道他的家乡在哪儿吗?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下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鲁迅先生成长的足迹吧。

A.导入法首先教师与学生作一次平等的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课后作业
学生找出文中所写的景物及其特点,分析它们分别是什么季节的景物。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1由植物写到动物,先写静景,再写动景
2写静景时,由低到高
3写动景时,由高到低
4从春到夏到秋
学生自读课文
1用课文内容填空:
写百草园的冬天,先以无味作陪衬,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写捕鸟,先不直接写,而是先写(拍雪人和塑雪罗汉)的不相宜,突出雪地捕鸟的无穷趣味。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文集中。
三、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四、泛读整体把握
1、播放示范朗读录音
2、共同解决在诵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五、作业
(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确凿(záo)菜畦(qí)桑椹(shèn)油蛉(líng)斑蝥(máo)缠络(chán luò)攒(cuán)豁(huō)敛(liǎn)脑髓( suǐ)陌生(mò)鉴赏(jiàn)人迹罕至(hǎn)觅食(mì)竹筛(shāi)秕谷(bǐ)
2、理解美女蛇故事的作用,初步了解插叙。
情感
态度
价值

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他成长的足迹,体味童真、童趣。
教学
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对事物的准确描摹、对动作的准确表达及写作思路的条理性。
教学
难点
体味鲁迅在百草园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回顾
上节课我们通过阅读,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梳理了课文结构。今天我们要继续走进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去体会作者写景状物的妙处。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问:文中所写的景物及其特点,分析它们分别是什么季节的景物。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七-八两段(默读、朗读等),了解百草园的冬天
(四)学生默读3-6段
三.总结
学习了百草园这部分,我们可以感受到,百草园的生活是何等的欢乐、天真,充满童真和童趣,充分表现出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情感。
情感
态度
价值

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鲜知识的精神;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
重点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2、精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总体思路;体味作者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
教学
难点
重点研读文章第一部分,引导学生掌握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手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边听歌曲边听老师解说。
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在全班交流。
这个导入设计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另一方面是为了调动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课堂教学充满新奇感。
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方面是提高学生搜集归纳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童年》
二、作品背景介绍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反动当局列入拟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鲁迅难以公开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鲁迅到厦大正值暑期,学生还没有开学,鲁迅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写下了这篇散文。最初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19期上,后来鲁迅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
1.概括特点(参考:百草园生活:自由快乐、丰富多彩、有无限趣味;三味书屋生活:单调枯燥、乏味、受束缚)
2.找出两部分的起止句及过渡段。
3.体味:最喜欢哪部分,简述理由。
4、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1)抄录课后所列字词并用两个成语造句
(2)比较所搜集的童年生活材料
二.分析“百草园”部分
(一)教师朗读第一节
提问:“似乎”“确凿”这两个词矛不矛盾,为什么?
(二)提问: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造句,并文章的思想内涵。
学生独立思考后明确:不矛盾。“似乎”是因为事情已经隔了七八年,不能轻易下判断。“确凿”是因为从成人的眼光看,园子里肯定只有一些野草。
学生齐读第二节,品味写景状物
学生小组交流后明确:
它的作用在于由整体概括到突出局部。作者先用两个“不必说”宕开一笔,为的是突出下面“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就有无限趣味,那么百草园中的佳趣定然是比比皆是了。
明确学习目标,有的放矢。而且把学生想知道的作为尝试内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注重教给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联系画面及上下文来理解课文的方法,还注重培养学生自读勾划、合作提高的良好学习习惯,训练学生的语言文字,使学生真正成为语言的实践者,从而保证双基训练能落到实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课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课型
新课




知识
技能
(1) 积累词语,掌握“攒、拗、确凿、轻捷、相宜、方正”等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2) 了解《朝花夕拾》。
过程
方法
(1) 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二)解释下列词语
确凿:确实无误。
人迹罕至:很少有人来到。罕:稀少。至:到。
渊博:(学识)精深广博。
消释:消融,熔化。
宿儒:素有声望的博学之士。宿:年老的,久经其事的。
人声鼎沸:人声喧嚷嘈杂,好像鼎里的水沸腾起来一样。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圆形,三足两耳;也有长方四足的。
学生听读,把握情感节奏,整体感知。学生自读,然后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




学校教学设计
编写时间:2016年2月25日学期总课时:2
课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课型
新课




知识
技能
1、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2、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对事物的准确描摹、对动作的准确表达及写作思路的条理性。
过程
方法
1、体味鲁迅在百草园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所以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
通过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的学习做到有的放矢。
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因为学生只有真正的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才能读出感情;而读的过程正是学生正确理解文本,领会作者表达的过程,这种体验是心灵深处的,也是最长久、最深刻的。
通过几种不同形式的写话练习,增加练笔次数,提高学生的写话兴趣和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