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儒学说之本原都是来自人类的社会生活

合集下载

西铭_北宋·张载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

西铭_北宋·张载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

西铭_北宋·张载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为了让更多人学习到文言文的精华,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西铭_北宋·张载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西铭宋代北宋·张载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

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

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

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

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

违曰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形,惟肖者也。

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

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

恶旨酒,崇伯子之顾养;育英才,颍封人之锡类。

不弛劳而厎豫,舜其功也;无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

体其受而归全者,参乎!勇于从而顺令者,伯奇也。

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

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译文《易经》的乾卦,表示天道创造的奥秘,称作万物之父;坤卦表示万物生成的物质性原则与结构性原则,称作万物之母。

我如此的藐小,却混有天地之道于一身,而处于天地之间。

这样看来,充塞于天地之间的(坤地之气),就是我的形色之体;而引领统帅天地万物以成其变化的,就是我的天然本性。

人民百姓是我同胞的兄弟姊妹,而万物皆与我为同类。

天子是我乾坤父母的嫡长子;而大臣则是嫡长子的管家。

“尊敬年高者”(的意义),乃是为了礼敬同胞中年长的人;“慈爱孤苦弱小者”(的意义),乃是为了保育同胞中的幼弱之属。

所谓的圣人,是指同胞中与天地之德(案:指健德与顺德)相合的人;而贤人则是其中优异秀出之辈。

天底下无论是衰老龙锺或有残疾的人、孤苦无依之人或鳏夫寡妇,都是我困苦而无处诉说的兄弟。

及时地保育他们,是子女对乾坤父母应有的协助。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自产生之日起就颇受瞩目,其侧重社会取向的价值观,富有伦理特色的政治观,追求自我完善的道德观,在中国封建时代长期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

儒家思想,在世界观方面,它是理性的;在人生目的方面,它是功利的;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方面,它是和谐的。

凡此都与现代社会的观念有着相似或相通的地方。

所以说,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儒家思想依然有其正面的价值和积极的影响。

可以说,儒家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思想资源,挖掘它的积极面,对市场经济有着建设性作用,对现代管理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孔子;儒家思想;当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人们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

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孔子;儒家思想;当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人们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

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

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

他的儒家思想至今还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应进一步发扬光大。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

是人道的启蒙者。

他的思想博大精深。

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结晶。

孔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

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化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

伦理道德的规范所据,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

早在公元一世纪,孔子儒家思想就传入东亚地区。

先后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产生广泛的影响。

到十七、十八世纪后,孔子及儒家思想又影响到欧洲,在十八世纪曾掀起一股“孔子热”,当时人们就尊称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为欧洲的孔夫子。

2l世纪的人类在经过了三次工业革命的大变革和二次世界大战血的洗礼以后在思想上已经进入一个迷茫时期。

在人类所面临的众多挑战中。

最大的挑战是来自于人类自身的道德水准,西方学者因此提出了“全球精神危论”。

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和高度的物质文明,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其价值取向更趋于复杂和多元。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儒家的哪些思想对现代有借鉴意义?儒家思想又被人们称为儒教或儒学,是由至圣先师孔子创立的。

儒学最初只是指的司仪,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了一种思想体系,并且将尊卑等级的“仁”作为该体系的核心。

儒家学派对中国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成为了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甚至对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是儒家学派的思想家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或价值取向,是他们看待、处理问题的基本态度和立场。

归纳起来,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肯定人的现实价值,尊重人的生命在近代人文社会科学出现之前,对人的现实价值持完全肯定态度的只有我们中国的文化。

在作为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中,人生存在现实世界的意义得到了充分肯定,儒学认为在天、地、人三者之中,人处于最重要的位置,是中心。

中国古代的“天命论”,认为包括人在内的世间万物都是上天安排的结果,体现了上天意志。

这种说法虽然与宗教的“上帝创世论”相似,但是也存在着重要的区别。

儒家思想中的“天”主要指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也就是现在所讲的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虽然也有神的含意和成分,但不是主要的。

而最为重要和根本的一点是,中国古代“天命论”的出发点和归宿并不是要求人们为“天”献身和殉道,或者去追求“天国世界”,而是借助“天”来证明在现实世界行为的合理性和按照天的意志(即客观规律)办事,以达到天为人服务的目的。

第二、主张顺应和合理满足人的欲望不同的文化流派中,对人类本性的看法和处理方法都不一样,甚至差别巨大。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人类的本性给予了肯定和承认,提出应该对人的欲望予以合理的满足,而不是采取诅咒式的态度。

如对人类“性”的理解,儒家认为“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们的这种本能的欲望应该得到合理的满足。

第三、“仁者爱人”,充分承认和尊重人们的基本权利“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基础,“仁”的基本会归纳起来就是人们要有友善、宽容、助人之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孔孟的儒家学说

孔孟的儒家学说

孔孟的儒家学说,是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官方”学说,也就是具有“宪法”地位,指导中华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根本理论依据。

在先秦时代,它受到了道家文化的讥讽与嘲弄,在南北朝以来,又受到佛教文化的强烈冲击。

但儒家文化雍容大度,在保持自己指导社会政治生活作用的前提下,也积极吸取了佛教二教的精义,特别是用心性之学以丰富和完善自己,使之在宋明理学的时代发展到鼎盛时期。

近代许多学者把中国封闭落后归咎于儒学,不如把这个责任归咎于借儒学以巩固自己的明清王朝。

明清两代王朝极端地利用了儒学中对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有利的部分,扼杀了其中开明和健康的部分,使儒学对人生和社会的积极意义受到了歪曲。

而近现代某些人崇信西方那一套,对民族文化全盘否定,则更不足取。

在这里,我们结合佛学,来看看儒学中有益和有趣的一面,这可是儒学的合理内核,也是现代社会和未来时代需要大力提倡,并在东西方文化大汇合中值得重视的一些内佛教长期被认为是出世之学,而儒学则理所当然是入世之学,而且还是治世之学。

孔子曾自信地说“天生德予余”,孟子更说“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所以,对儒学治世的功能,孔孟及后来的儒家都是坚信不移的。

但这个“世”,佛教认为是“五浊恶世”;人类的根本性,也就是人的社会性,佛教认为全是烦恼的积聚。

早在孔子的时代,有人就对孔子说过“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之类的话,但孔子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坚信儒家的观念,只要坚持不懈地宣传、推广和普及,就会对社会起到良好的补救作用。

儒家的方法就是通过“克己复礼”的方式,把人改造或陶冶为仁信忠孝节义的君子,进一步达到“止于至善”、“保和大和”的这一崇高的圣人境界。

儒家学说对个入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是坚决反对的,孔子对个人的修养准则,提出一个仁字;对社会统一和安定的准则,提出一个礼字。

“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中华民族两干多年来所遵循的做人的美德,并使人达到“温良恭俭让”这种“中庸之为德”的崇高境界。

中国哲学史试题

中国哲学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1、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统治的一种制度,它由原始的父系家长制血缘组织,经过变质和扩大而成;所谓宗法制,其实就是以血亲的名义而建立起来的官爵制度,一个按着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所分配出来的“敬宗”方式及其现象;2、性善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战国时孟子首先提出;性善就是说人的本性具有善的道德价值,每个人生来就有向善的潜能;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宋明学者予以改造后,成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正统理论;3、形而上:形而上出自易经·系辞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儒家哲学中指无形的或未成形体的东西,与表示有形的或已成形的东西的“形而下”对称;形而上是精神方面的宏观范畴,形而下是物质方面的微观范畴;4、人伦:封建社会中人与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及各种尊卑长幼关系;孟子·滕文公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5、性恶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性恶论以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本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6、崇本举末:王弼提出的“崇本举末”他主张以“崇本息本”、“崇本举末”、“守母存子”,来处理自然与名教的关系;具体来说,一是“因道立教”,即根据自然无为之则制定名分、设置名教,亦即名教以自然为本,而不可以舍本逐末、“离道执教”;二是“越教归道”,即由有反无、由末归本,复归于自然之道,以解现实中所出现的名教之弊;三是“即道全教”,即遵循自然规则,而不执着于名教,以全名教功,达到化成天下的目的;7、格物致知:中国宋明理学认识论学说;始见于礼记;原是作为诚意、正心、修身等道德修养方法的命题;从宋代理学家程颐开始,把格物致知作为认识论的重要问题;程颐认为格物就是就物而穷其理,格物的途径主要是读书讨论,应事接物之类;格物致知的过程,就是一个体认人所固有的理的过程;朱熹认为格物致知是连结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方法;他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并认为,“致知格物只是一事”,是认识的两个方面;陆九渊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王守仁认为格为正,物为事,致为至,知为良知;8、人副天数:春秋繁露卷十三人副天数, 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论,主张“人副天数”,及“人副天数“为基础的“三纲五常”,所谓“王道之三纲,可求之于天”. ;他关于天的结构与阴阳五行的关系的论述,都是为了证明“人副天数”进而阐释其“奉天而法古”的政治哲学宗旨;既然“人副天数”,“为人者天”而又“天辨在人”,因而,人的行为必会在“天”上得到反应,天人谴告由此而来;但天之谴告主要是因为人取法于天迷失了,导致国家失措的负面戒惧论道;9、理学:又称道学、新儒学;宋元明清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吸收了道家和佛教哲学思想而产生的新儒学;它以性命义理为核心,是宇宙论、认识论和道德学说高度统一的思辨哲学;它以“理”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和宇宙本体,取代了传统儒学思想的“天”的地位;南宋以后,被统治者奉为官方哲学;明清之际,从理学内部分化出王夫之、颜元、戴震等人,对理学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批判;二、简答题1、孔子的仁学思想要点有哪些“仁”、“义”、“礼”为孔子学说的基本义;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2、韩非子思想的理论来源主要有哪些来源有三:墨子、道家和儒家;如道家的“无为”,在法家学说中转为御下之术;道家之智慧,在韩非子思想中转为阴谋;墨家之“尚同”和“天志”即权威主义也为韩非子采用;3、如何看待黑格尔和海德格尔对老庄“道”的理解在哲学史讲演录中,黑格尔把Sein等同于老庄之“道”,即把后者也理解为规律、规则乃至那个最大的概念,而忘却了“道”之“原初性”这层含义;海德格尔则紧扣“原初性”不放,其具体含义为“道”是原生性的,如“道路”4、法家与道家有何关系“道生法”;从总体讲,法家是接过了老子政治层的“无为”含义上的人君南面术,把它改造为进行赤裸裸统治压迫的政治理论的;无为是道家的观念,也是法家的观念;韩非和法家认为,君主必需具备一种大德,就是顺随无为的过程;他自己应当无为,让别人替他无不为;道家与法家代表中国思想的两个极端;道家认为,人本来完全是天真的;法家认为,人本来完全是邪恶的;道家主张绝对的个人自由;法家主张绝对的社会控制;可是在无为的观念上,两个极端却遇合了;这就是说,它们在这里有某些共同之处;法家对老子思维特点的发展,三点:第一,是由冷眼旁观的非情感态度发展到极端冷酷无情的利己主义;第二,是这种冷静计算空前地细密化;韩非提供了“理”的哲学范畴,用“理”来说明“道”,“理”是客观事物的具体规律,特别是对立项双方即矛盾的对立和冲突;要求极端冷静,只有冷静,才能心“虚”,才能客观地去认识对象;主观的喜怒情感便容易使人产生成见和偏见;同时韩非强调要用实践行动来检验;第三,这一切冷静态度和周密思虑具有异常明确的功利目的;法家思想服务于新兴奴隶主的大一统专制政权的君主统治,韩非不同于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一反“贵柔”、“守雌”、“不争”,强调对立项的冲突斗争,不并容,不两立,重强、重兵、重力,绝对地排除仁义而峻法严刑,专制君主必须用难见不测的权术来进行统治,所以不但不排斥而且正是要运用各种阴谋诡计残忍狠毒的手段,才能保持自己的势力权利;5、如何看待朱熹的理气关系朱熹理气先后的思想经历了一个发展和演变的过程;朱熹早年从理本论出发,主张理气无先后;由南康之后经朱、陈之辩到朱、陆太极之辩逐步形成了理在气先的思想;晚年则从逻辑上定论理在气先;朱熹在论本原时讲理在气先,但在论构成时强调理气无先后;朱熹关于理气先后的思想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一般说来,朱子是主张理气不分的,但作为二物,则必定有所分,这时,理在气先是基本义;但是,气本身也自由的,它有不受理的约束的一面,这就是朱子的理气观;三、问答题1、老子道德经的主要观念有哪些老子道德经主要观念可分为三:1常、道、反;2无为、无不为;3守柔、不争、小国寡民;其中,第一组为思想根基,二组为思想中心,中心思想在人事上的展开就是第三组;2、如何理解周敦颐的“太极而无极”周敦颐以道教无极图为依据,变更改造为太极图,既保留无极之旨,又援道入儒,提出了新的学说;太极图说,是周敦颐为其太极图所写的一篇说明;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提出了一个宇宙生成的图景: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万物;他认为,无极的动与静,产生出阴阳二气;阴阳的变与合,产生出水火木金土五行,随之形成万物;阴阳二气的合凝,则产生出具阳性的为男,具阴性的为女;阴阳二气的交感,构成了宇宙万物生生不息地变化;在这里,他把万物生长发展的原因,归于阴阳二气的作用;又把阴阳变合的原因,归为太极;太极本自无极,因而太极归终于无极,无极即虚无,这才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他认为,人由阴阳中最灵秀的气所化生,因而人是万物之灵;人禀受了阴阳之气,便有了肉体形状和精神欲望,由此产生善与恶的分别;于是圣人制定“中正仁义”道德,教化人们,使之以主静方式修身养性,扬善弃恶,树立起人生高尚的目标境界;圣人的功德,即在于遵循天地的德性,而倡日月之明,依四季之时,知鬼神之吉凶;他得出结论,天道的规律,体现在宇宙生成上是阴阳的交合变化,体现在大地上是万物的柔刚,体现在人世间则是仁义道德;这样,周敦颐依据其以无为本的宇宙图式,经过推演,将其理论核心归旨于儒家德目上,使仁义礼乐的道德原则取得了与宇宙规律同一的至上权威;道儒结合,是周敦颐哲学思想的风格特征;朱熹曾深刻揭示这一特征的三点内容;他说:“其高极乎无极太极之妙,而其实不离乎日用之间;其幽探乎阴阳五行之赜,而其实不离乎仁义礼智刚柔善恶之际;其体用之一源,显微之无间,秦汉以下,诚未有臻斯理者,而其实不外乎六经、论语、中庸、大学、七篇孟子之所传也;”周濂溪集,卷十一这即是说,首先,周敦颐思想体系,虽然以无极为本,构造了宇宙发生的规律;但是它并不是纯粹的自然哲学,而是人世间人伦日用的指导原则而已,其理论指向是现实社会生活;其次,周氏探索阴阳五行,也并非以阴阳五行说为目的,而是以此为根据,提出儒家道德的宇宙论来源;再者,无极为本的天道是体,儒家道德原则是用,天道与人道是体用关系;并且,无极本体之用,并非泛指天下万物,只是指儒家经典;朱熹认为,周敦颐这种道儒结合的思想体系,是秦汉以来,最好的说法,它上接孔孟真谛,下凌驾汉唐诸儒,为儒学复兴开辟了新道路;在周敦颐的道德论中,其中心范畴是“诚”;他认为诚是体认无极本体的道德境界,是圣人学道的最高目标;诚来源于“万物资始”的宇宙,诚确立于宇宙阳气的变化之中,它具有“纯粹至善”的先天品质;诚是对无极的体认,因而它如同无极是“寂然不动者”①,表现为一种无欲的主静状态;诚的展开,则体现为儒家仁义礼智信五常,和人行为的诸项道德规范,这就是“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由此,他提出立诚去妄的修善说;3、如何看待戴震对“之谓”与“谓之“的区分;戴震在绪言中指出,“一阴一阳之谓道”与“形而上者谓之道”不同;“凡之谓,以上所称解下;如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此为性、道、教言之”;而“凡曰谓之者,以上所称解下;如中庸: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此非为性、教言之,以性、教区别自诚明、自明诚二者耳;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亦非为道器言之,以道器区别形而上形而下耳;”盖“一阴一阳之谓道”,增加对“道”的理解,而“形而上者谓之器”则增加对“形而上”的理解,此其一;其二,接受“之谓”与“谓之”之区分,就增加了戴震对太极理气之理解;1“阴阳”之外无道;2以“气”为“形而上”者,从而否定宋儒“理气之分”之说;4、概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第一,汉初,遭秦始皇焚书坑儒政策摧残的儒学逐渐抬头,汉武帝推行“举贤良对策”,以选拔人才;第二,尖锐的社会问题呼唤新的政治思想;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随着地主阶级及诸侯国势力的强大,一些官僚、贵族凭借封建特权,对土地进行大规模的掠夺,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也逐渐加重,农民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这些情况要求统治者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以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而作为汉初统治思想的道家思想,因主张清静无为,已不能满足这一政治需要;第三,董仲舒结合了道家、阴阳五行家和法家的一些思想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以适应统治者的需要;针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主张儒家六经之外的各家学术,都应当罢黜,以思想的统一来保证国家政治的统一;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思想,宣扬封建专制君主是“天”在人间的代表,为君权独尊披上了神圣的外衣;针对土地兼并现象,董仲舒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以减轻国家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使土地和劳动力比较稳定地结合,以缓和阶级矛盾;针对为人处世的标准,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提倡孝道,认为君臣伦理是上天的安排,不可违背,以此来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第四,汉武帝即位之日,正是西汉国力强盛之时;国力允许的客观条件,再加上汉武帝好大喜功的个性,决定了他必然会有所作为;他对内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对外征讨匈奴以除边患,开疆拓土;为了施展他的雄才大略,必然需要一个权威的思想作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其政治目标服务,而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家思想正符合了汉武帝的需要; 5、谈谈你对老庄之“道”的理解,与黑格尔的解读有何异同老子、庄子的“道”有三层含义:一是世界之本根,二是最高的认识对象,三是最高的人生境界;道是一种无差别的、混而为一的状态,它无所谓真伪、是非、大小、美丑、同异的,是一种精神的绝对自由状态,老子称为“自由”,庄子称之为“逍遥”;可从天地万物的运行中领悟,也可以在“静观”、“玄览”中获得;道是无为的,无私的,海纳百是因为处下,高山耸天是因为无私;老庄之道的本性有四:第一,道是一种真实的存在;第二,道是自然无为的;一方面,道是不受外物支配的,是独立的;另一方面,道是“无为而无不为的”;第三,道是柔弱的;道的柔弱是一种无形的、深沉的、巨大的力量,且必能战胜刚强;第四,道是虚静的;"道"是一种精微至于无比,广大至于无限,有名有实的存在,处于无所依待的境地而不受外物变迁的影响,顺应万物的变化而执守事物的根本;道是万物的本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深而幽隐,立本源而智慧通达于神妙不测的境界;忽然而出,勃然而动,道看它幽冥暗,听它没有声音,幽冥暗之中却能看到光明,寂静无声之中,却能听到和音,道深远而又深远却能产万物,妙而又妙而能成精气;道和万物相接, 一切无为而为,顺其自然;四、论述题1、周公的天命思想及其影响;周公的天命观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把天的权威重点放在“命哲,命吉凶,命历年”三个方面,突出了至上神在社会人事方面的特殊作用;周人特别把这三方面突出出来,说明他们对至上神的把握和认识是紧紧围绕社会政治这个中心进行的;这就不同程度的摆脱了殷人帝观念中表先出来的神话崇拜的特征,为进一步为至上神以理性的内涵打下基础;第二,赋予天以道德的意义,作为“命哲,命吉凶,命历年”的客观依据;尚书·周书中有“天德”一词,吕刑说:“惟克天德;”“天德”是指上天立下的道德准则;上天监察世间统治的好坏,就拿这个标准去衡量;周人赋予天以至善和赏罚明辨的特性,使天成为人世间王权的监督者;一个明德的君王,上天会把大命交给他;周康王时代的大孟鼎,麦尊等铭文中,已经出现“天子”一词,表明西周初期或稍晚天子观念开始形成;尚书·周书·蔡仲之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为怀;”天,在这里不是作为纯粹自然的法则,而是体现为道德意义的法则和秩序;第三,抛弃殷人帝信仰中的盲从性,以理智的态度指出天不可信,提出“惟人”的观点;在尚书·君奭中,周公认为周的基业能否长久,在人不在天;商王朝的覆灭在于失德,违背了上天的旨意;天虽然降大命给我们,诚心的帮助我们,但我们千万不可以忽视它的威罚,让民众产生不满的情绪,一切都在人为;此时,天在周公的眼中开始失去其神圣的位格性了,这是天至上观念转变的第一步,但依然有至上神的影子,在新的理解中,天已经有了确定的道德内涵;周人在对天的构建过程中,产生了“以德为本”、“以天为宗”,使人与天靠着德行统一起来了;“‘天’的神性的渐趋淡化和‘人’与‘民’的相对于‘神’的地位的上升,是周代思想的发展方向;”不仅使至上神的天威在社会政治领域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且人的力量也在德教的自我约束中参与了天命的运作;从帝到天,由殷人猜度卜的对象,变成了可以认识可以理解的对象;人作为上天旨意的执行者,也从对天的盲目信从中解脱出来,靠着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努力主宰着自我“惟人”,以企与天命永远合一;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的“亲”作何解更妥程子曰:“亲,当作新;”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所谓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1亲民之亲,朱熹认为是“新”字之误;如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2王阳明则认为改字不妥;他引大学“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以及“此之谓民之父母”传习录上,爱问在亲民;然而,第一,阳明上面引的话,不能认为是紧承“在亲民”而言的;第二,“亲其亲”指的是“老吾老”、“幼吾幼”的意思,即中庸之所谓“尊贤”与“亲亲”,所亲的是自己的家族,并非亲民之意;第三,如作新民解释,就大学来说,并不排斥亲民的观念,所以阳明的从文献上去反驳朱元晦,是没有力量的;3透过现象看本质,首先,通过朱王的不同注释可见,文本是可以不断地诠释的,问题只在于如何解释才更合乎时代需要;以这种眼光审视,朱王无疑都是对的,因为其时代及各自社会环境不同;当然,朱熹的解释更妥当一些了,而王的解释则也有他的生命关怀;3、结合劳思光的新编中国哲学史四卷本和西方哲学相关知识,试分析劳思光的哲学观劳思光以黑格尔对哲学的理解为蓝本,以基元问题研究带动哲学思考;第一、他以“系统性”和“自觉意识”为哲学的根本要素;所谓“系统性”是指“主体性”与“客体性”之间的对应关系,而所谓“自觉意识”则是指生命的自觉,即主体的自由或最高自由;第二,他以“自我问题”作为哲学的基元问题,只是此问题在他看来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变化的;其中,形躯我、情意我生命我、认知我以及德性我构成了自我问题,不同流派对此问题有不同程度的自觉,而只有孔孟对“德性我”达到了高度自觉;以是否有“心性论”的自觉为标尺,劳思光用之来衡量了中国哲学史上有所学派,如把宇宙论、形而上等视为第一等级的思想;第三,在依傍着西方哲学观念来组织中国哲学写法的旧的范式尚未打破的情形下,该着作可谓是对冯友兰、胡适等的哲学史的深入推进,而就其缺陷而言,中西哲学许多观念还是有根本区别的,这一定劳思光尚未觉察;如ontology,metaphysics等西方哲学核心概念,本不可直接与中国哲学中的“本体”、“形而上”相对应,而该着作在未做分疏的情况下就直接对应,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戕害了中国哲学的根本精神;。

儒释道思想的现代意义

儒释道思想的现代意义

儒释道思想的现代意义儒学在我国历史上曾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进入现代社会,我们该怎样看待儒学?特别是在复兴中华文化、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儒学能发挥哪些积极的作用?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是北京大学《儒藏》编撰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儒学研究,近年来多次到国外讲学。

在这里我们请他讲一讲儒学的现代价值,听一听儒学能为我们现代社会提供哪些有益的帮助。

一、儒学现代意义的两个重要原因“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人们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古’,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

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儒学的现代意义”有两个:第一,我们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的民族复兴的前夜,此时此刻,必须回顾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

雅斯贝尔斯(1883~1969)曾提出“轴心时代”的观念。

他认为,在公元前500 年前后,在古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等地几乎同时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对人类关切的根本问题提出了独到的看法。

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老子、孔子,等等,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

这些文化传统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人类文明的主要精神财富,而这些地域的不同文化,原来都是独立发展出来的,最初并没有互相影响。

“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

自那以后,情况就是这样。

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忆,或曰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动力。

对这一开端的复归是中国、印度和西方不断发生的事情。

”例如,欧洲的文艺复兴就是把目光投向其文化的源头古希腊,使欧洲文明重新发出新的光辉,而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的宋明理学(新儒学)在印度佛教文化冲击之后,再次回到孔孟而把中国文化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关于儒学思想的理解

关于儒学思想的理解

关于儒学思想的理解儒学,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和“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诸子百家之一。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汉朝汉武帝时期起,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如果从孔子算起,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

儒学中有一些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认识,但自然科学非其所长。

儒学主要是一种“正德”之学,是一种道德伦理、政治和教育学说。

也可以说儒学是一种“人学”,是教人如何做人的学问,包括怎样修身律己、成就理想人格,怎样善待他人、和谐人际关系,怎样治国理政、使天下长治久安。

儒学中包含着我们的先哲探索宇宙、社会、人生真谛的丰富智慧成果,其中有许多是可以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思想精华。

儒学的核心思想为:修身养性,齐家治国。

中庸之道,中庸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把握阴阳的大智慧,尤其是讲变通,中是整全的,但我们无法同时掌握整全的,所以中就变成了合理。

当它大才合理的时候,这个中就代表大,当它小才合理的时候,这个中就代表小,当它极端才合理的时候,中就代表极端。

中庸之道,就是如何找到这个合理点,达到以虚控实的目的。

仁、义、礼只是将心比心平衡的方法。

儒学是一种修身立德、培养高尚情操、成就理想人格的人生哲学。

儒家最讲求修身做人之道。

修身的目的在于以德润身、“以美其身”,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成就理想人格。

个人的修身需要反求诸己,“吾日三省吾身”,“深造之以道而自得”,所以儒家的修身立德之学,也就是所谓的“为己之学”。

儒家要求博大胸怀和历史使命感,以经世济民为职志,以担当道义为己任;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和坚强意志,以及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大智大勇,为实现社会、人生理想而不懈奋斗。

历代志士仁人包括一些近现代革命家都深受儒家人生哲学的影响,吸取并践行了其中的思想精华,为国家、民族以至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

浅议儒家入世思想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浅议儒家入世思想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浅议儒家入世思想在当代的现实意义儒家的入世在当代社会具有一点功的现实意义,儒家直面现实社会,关注政治变化,参与社会活动,积极进取,乐观入世。

儒家是入世的,它对现实社会,生活的研究和探讨是很深刻的。

儒家是现实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在困苦时候,先把自己生活料理好,有了基础再向完成更远大的抱负。

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民族文化集大成者,包含了非常丰富的社会内容和精准的对人的研究,对当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都有着现实的意义。

指导着现世的人们。

关键词:儒家,入世,现实意义,积极进取儒家的入世精神在当代的社会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这里浅薄的理解儒家的入世,最简单的来讲就是把自己放在现实社会的活动当中,有一个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有进取心,也有正常不违反伦理道德的私心,在自己的社会圈子中努力证明自己,靠实力来有所作为。

杜维明说过“一个基督徒可以不关心政治,可以不参与社会,可以不顾及文化,只追求自我的修行,到达彼岸,超脱一切。

但是儒家不可以。

“儒家式的”一定是关切政治,参与社会,热心文化的。

所谓的儒家式的就是入世的,现实的。

”一.儒学思想的入世思想孔子说,年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至于学,学什么?是学习人际往来,学习独善其身后兼则天下。

这是一个过程,在社会中磨砺成长的一个过程。

孔子一生年幼丧父,青年丧母,官宦世家到他败落,连士当的都畏首畏尾,在游说过程中四处碰壁,他还是不卑不亢,不屈不挠,有那一股子韧劲“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总之就是出世。

因为他不能逃避,他有重大的责任感,使命感,社会是他发展的平台,而山林,峡谷僻静之处必不是他的栖息地。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忧道不忧贫”等都充分反映了孔夫子乐观进取的社会担当意识,积极向上,要有所作为。

亚圣说过“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这正好说明了孟子的发扬的儒学思想,以人为本,大千社会纷纷扰扰,而正是很多人作为一个个的介质组成了这纷扰的世界,如大家都消极避世,隐居山林,社会不会发展,世界也不会再多姿多彩,生老病死往复循环,白来世界走一遭。

儒家思想对我们日常生活的意义

儒家思想对我们日常生活的意义

这一切成就的根本原因是儒家思想有着其他思想无法比拟的活力,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

谈论儒家思想的优点就不能空谈、泛谈,因为儒家思想已经深深融入中华儿女的骨子里。

所以儒家思想的优点必须体现在其现代意义上。

对我们新时代的大学生而言,更要考虑儒家思想给我们的人格塑造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1.儒家思想是与我们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促使我们在学习生活中积极进取。

例如,做一个好父亲、好儿子、好丈夫、好员工都是儒家思想所提倡的。

因此,儒家思想给我们庸常的生活以动力。

2.儒家思想提倡孝道,形成尊老敬老的良好风气。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人口最多的国家,探索养老服务模式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儒家思想强调家庭和谐,维系家族内部关系,成为我国养老模式的重要渊源。

比如,在我的家里,父母就尊重孝顺爷爷奶奶。

父亲常说:“老了不图你多孝顺我,像我和你妈照顾你爷爷奶奶这样就行。

”无疑,儒家思想提倡的尊老爱幼的良好品德在我们这个家族会得到一代一代的传承。

这种传承是无言的更是深刻的。

3.儒家思想强调仁义中和之道,帮助我们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与人的日常交往中,会出现种种不同,怎样处理这些不同,每个人是不一样的。

儒家中庸思想倡导“和而不同”、“和而不流”。

儒家思想促使我们善于发现集体中其他人的长处和短处,相互帮助、寻找差距、共同发展。

我们要不断吸收前人的优秀思想精华,并不断将其内化为自身修养,学会理解、宽容,做到与人为善,使自己的言行更好地符合社会道德要求,很好地融入社会大家庭,实现很好地与人合作,和谐共处。

这不仅有利于我们个人的素质提升,更是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源源流传的法宝。

例如,现今外交部很多的对外发言都运用到了中庸之道。

更明显的就是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求同存异思想了。

以上,我国独特的中庸思想在我国的外交事业、彰显我国的大国风范中有着独特的作用。

综上,儒家思想教会我在学习中要积极进取、对父母要孝顺、对朋友要和谐相处。

儒家还有很多宝贵的思想等待真我的深入研究。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的核心思想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的核心思想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的核心思想儒家、道家、佛家思想核心表述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讲的是入世,儒家指由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两千五百多年。

儒家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讲的是出世,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

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两千六百多年。

;佛家,唯心主义,强调自身修养,讲的是超世,佛教是教育,是教人要深信因果,要得正知正见,超脱轮回,度己度人,成就佛果。

佛教的创始人是悉达多,从创立到现在有两千多年。

经过一千年的融合,在宋代,道、儒、佛已经三位一体了:以道行、儒礼、佛法为灵魂影响着每一位华夏子孙。

道、儒、佛家的养生思想:儒家讲的是敬,道家讲的是静,佛家讲的是净.从修为的层次上,我认为一个比一个层次高.哲学的核心思想表述?首先,什么是哲学。

首先是起源,我就结合历史知识解说一下。

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希腊出现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一些人人开始怀疑宗教神话对世界和人生的解释,试图从实际出发去探究世界万物的本来面目,提出一系列普遍性问题,于是,最早的哲学诞生了。

再次,从字面上理解,哲学一词,起源于古希腊词语”philo"(热爱)和“sophis”(智慧)。

哲学本意就是“爱智”,哲学家是“热爱智慧的人”。

说白了,哲学就是一门使人聪明的智慧之学。

那么,哲学实质是什么?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在这里,什么是世界观,什么是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辩证关系,我就不一一解说了,从字面上模糊了解即可)。

但是,人人都有世界观,但是,一般人的世界观都是凌乱的,不规则的,自发的,所以不能称为哲学,而哲学就是哲学家根据一定得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中国古代文化道家、儒家、佛家思想 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的介绍 道家是

中国古代文化道家、儒家、佛家思想 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的介绍 道家是

中国古代文化道家、儒家、佛家思想道家思想道家思想的介绍道家是中国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

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

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

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

道家从此成为非流思想。

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揉合了道家思想发展而成。

佛教传我国后,也受到了道家的影响,禅宗在诸多方面受到了庄子的启发。

道家先秦各学派中,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这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道家对生命的观点一般认为道家思想的特征之一,是幻想通过各种养生修炼而达到长寿不死,“因而开创了中医养生学” [③] ;或从考察养生学源流的角度说:“寿命的无限延长说,即源自哲学特别是老庄学说[④] 。

著名的中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强调指出:“道家思想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研究道家思想体系“对于了解全部中国科学技术是及其重要的”。

但他也同样认为:“道家思想从一开始就迷恋于这样一个观念,即认为达到长生不老是可能的”;“道家迷恋于肌肉坚实、肤色丰美的青春,他们相信可以找到能够用以遏制衰老过程或返老还童的技术。

” [⑤] 可见,李约瑟乃至许多科学史家都自然而然地将追求不死成仙的思想和服食、导引、房中、行气等各种具体养生方法的起源归之于道家和道家思想体系。

然而如果我们认真考察一下先秦道家对于“寿命生死”问题的看法,就不难发现上述观点并非道家宗旨。

在《老子》中,虽然没有直接讨论人的寿命生死问题,但从其一切均不得违反自然规律的宗旨观之,是不可能相信长生不死的,即所谓:“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⑥] 而成书于其后的《庄子》,对于生死乃自然规律这一点,则有较明确的说明,如:“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死生,命也。

孔子思想学说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孔子思想学说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孔子思想学说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

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例如,我们现在提倡要“尊重他人”、“五讲四美”、“精神文明”等等,如果不把它和长久影响中国社会的伦理思想体系联系起来,那怎么能让它有个根基呢?“尊重他人”(“爱他人”)这样的道德观念正是和儒家的“仁学”相联系的。

如果我们抛弃了孔子的“仁学”理论,天天批判“仁政”,鼓吹“己所不欲要施于人”,提倡什么“与人奋斗其乐无穷”,那么你能真止地“尊重他人”吗?你能真正地爱护别人吗?所以任何对人们的社会规范的具体要求它都必须有—套伦理学理论作支撑,而这套伦理学理论又是内传统积累而成的。

这里不能全面的讨沦儒家的伦理问题,它无疑有许多方面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但它的核心内容“爱人”思想无论如何是我们今天仍应继承和发挥的。

照我看,孔子把“仁”解释为“爱人”,是基于“亲亲”思想,《中庸》引孔子的话说:“仁音,人也,亲亲为大。

” 《论语。

学而》:“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爱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从爱自己的亲人出发,是爱人的基础,但是“为仁”不是仅止在“亲亲”上,而必须“推已及人”,要作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而要作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得把“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作为“为仁”的准则。

如果要把“仁”(“仁政”)推广到整个社会,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克已复礼曰仁,—日克已复礼,大下归仁。

为仁由已,而由人乎!”我认为,对“克己复礼”的解释常有误。

概括孔子之道的影响

概括孔子之道的影响

概括孔子之道的影响孔子之道,即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孔子之道的主要影响:一、强调人的社会性存在孔子之道促进人类强调人的社会性存在。

5000年前,孔子创立了儒学,孔子思想的突出特点在于对以前数千年文化的继承总结、凝练提升。

孔子提倡“天下为公”的观念,指人的公德意识和公共意识,强调人的社会性存在。

儒学注重人性和人的价值,考虑人与人、家与家、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致力于处理人情和人义、天理与人欲的关系。

二、传播仁爱精神孔子之道促进仁爱精神的传播。

儒家注重“人道大伦”,希望推衍爱与敬。

儒家的仁爱精神、敬畏观念,对于人的道德培养,尤其对于青少年的是非观、价值观培育有重要价值。

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孔子之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中国人代代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

中国人基因中的责任思想(以天下为己任)、忠孝思想(仁、义、礼、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伦理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四、建构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孔子之道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

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德道体系强调道德修养,提倡人们在生活中遵循道德规范,以达到个人品质的提升和社会的和谐共处。

五、影响书法艺术发展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书法,产生了独一无二的审美价值。

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以及真、善、美等美学理念,不仅影响到统治阶层,还体现到了日常的文化生活中。

书法艺术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标准和艺术风格。

综上所述,孔子之道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中国人民的道德观念、社会行为和艺术审美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干,代代相传,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儒学、道教、佛教的发展》 导学案

《儒学、道教、佛教的发展》 导学案

《儒学、道教、佛教的发展》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儒学、道教、佛教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掌握儒学、道教、佛教的核心思想和教义。

3、分析儒学、道教、佛教对中国社会、文化和思想的影响。

4、探讨儒学、道教、佛教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二、知识梳理(一)儒学的发展1、起源儒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由孔子创立。

孔子强调“仁”和“礼”,主张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规范秩序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发展(1)战国时期,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仁政”学说,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荀子则主张“性恶论”,强调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来改造人性,同时也重视礼法并用。

3、秦朝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儒学受到沉重打击。

4、汉朝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融合了阴阳五行等学说,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5、魏晋南北朝儒学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冲击,但仍保持着重要地位。

6、隋唐时期儒学在与佛教、道教的相互影响和融合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7、宋明时期儒学发展到新的阶段,形成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以“理”为核心,强调“存天理,灭人欲”;陆王心学则主张“心即理”,强调通过内心的反省来达到道德的自觉。

8、明清时期儒学出现了批判继承的思潮,代表人物有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

他们批判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

(二)道教的发展1、起源道教起源于古代的神仙信仰和方术,东汉时期张道陵创立了道教。

2、发展(1)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得到进一步发展,葛洪、寇谦之、陆修静等对道教进行了改革和整顿,使其理论更加系统化。

(2)唐朝时期,道教受到统治者的尊崇,地位得到提高。

(3)宋元时期,出现了新的道派,如全真道、正一道等。

(三)佛教的发展1、起源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中国。

2、发展(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迅速传播,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融合。

(2)隋唐时期,佛教达到鼎盛,形成了众多宗派,如禅宗、华严宗、净土宗等。

第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儒学

第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儒学

• 孔子思想 • 孔子面对春秋末期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汲取夏 商的文化营养,继承周代的文化传统,创造了以 “仁”、“礼”、“中庸”、“教”与“学”为 主要内容,包括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 等思想在内的完整学说。孔子的学说内涵丰富, 自成系统,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 子的弟子辑录而成的《论语》一书集中地体现了 孔子的思想学说,是研究孔子及原始儒家思想的 最直接也最可信的资料。
• 4.周人对殷文化的继承与批判 • 周人是后起的部族。在古公旦父时代,定居于周(今陕西 岐山),还在穴居野处。经过王季、文王两代,仅仅五六十 年时间便骤然强盛,取殷而代之。 • 政治上的兴旺,并不能掩盖周人文化上的贫乏。 • 周人在股废墟重建统治秩序时,更多地是从殷人而非自己的 先辈那里继承思想资料。在天命观上,也不例外。 • 周人也认为是上天保佑着周王,使他江山巩固,多福多益, 享有百禄,一切兴旺。周人对天的敬畏之情,又比殷人那种 僵化、机械的宗天迷信有所进步。 • 殷人原本是天之骄子,为什么上天后来却一改初衷,转而给 予周人以格外的青睐呢?对这一问题的严肃思考,周人得出 “天命靡常”的逻辑结论。
• 周公的封地是鲁国。由其长子伯禽代为受封。因 此,到春秋之世,鲁国对周公的礼制资料保存的 最为完整。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 家,更是我国古代的一位文化巨匠。孔子开宗立 派,首创儒家学说,然而,追根溯源,其思想的 一个重要源头正可以上溯到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 开山鼻祖——周公。 孔子对周公崇拜至极, 除毕生追求“克己复礼”(周公所制“周礼”), 还不时“梦见周公”。
• 秦汉以后,严格意义上的宗法制已不复存 在,但它的基本精神却以另外的形式顽固 地存在于整个中国封建社会,这就是家族 制度或者叫宗族制度。宋代以后,士族丧 失了他们的社会影响。 一些人主张重建古 代的宗法组织,在经过一定的调整之后, 修族谱、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订族 规等这些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家族制度的具 体内容被人们逐渐接受了下来。

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的体现1

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的体现1

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的体现【内容提要】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以民为本、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等思想对当今"以德治国"有着重大的意义;其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以义制利等思想契合当今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可持续与和谐发展。

【关键词】儒家思想现实意义以德治国可持续发展儒家思想自孔子创立以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儒家思想与当今的"以德治国"中国自远古三代就有"以德治世"的思想传统。

孔子继周公之后,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德政"的思想,首开儒家德治主义之先河。

强调道德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把道德视为治国安邦、协调人际关系、提高个人道德素养和境界的根基和出发点。

后经孟子、荀子的系统发挥,《大学》、《中庸》的理论升华,形成了一套严密完整系统的治国方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后世儒家,无论是董仲舒的宇宙论,还是宋明理学的本体论,都只是在理论层面上论证为政以德的重要性、必然性而已。

在当今社会,古代德治主义思想虽不能直接作为治国之道为我所用,但其思想精髓及合理内核仍具有显著的价值意义,并为当今实施以德治国方略提供必要的思想资源。

(一)以民为本"以民为本"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基础。

所谓"民本"就是认识到人民、民众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如果统治者背离了民心,得不到民众的拥护,国家政权就不能巩固,甚至会被人民群众用武力推翻的。

孟子的"仁政"理论就是以民本为基础的,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孟子看来,人民是宝贵的,不能忽视人民的利益和疾苦。

荀子引用古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

_道家哲学

_道家哲学

大道则不然,它让万物生 化,而自处一无为的境地,永 远不会枯竭。因此老子才说: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大道生化 一切,却不去占有它们,成就 一切,却从不踞为己功。学道 行道者,也应当效法大道,做 到清净无为。
依此,老子构建了无为而无所不 为的政治理想。无为要求的并非是 绝对的无所作为,而是无为而无不 为。只要在上者做到了无为,在下 者便会自然随其引导而走向纯朴, 从而坐享天下大治。老子的社会主 张是最终促成‚小国寡民‛的上古 理想社会的实现。
5.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道有固定的运行变化规 律,不因任何人意志而改 变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 不殆‛.
6.道是最高原则
故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故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何故, 道使之然
所以天地不以为仁,圣人亦不 以为仁,而以为自然。
《老子· 三十八章》: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 下德无为而有不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 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 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 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 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 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 华。故去彼取此。
只不过面对春秋战国时代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儒家主张用礼义恢复社会秩序而道家则认为人们在受到约束的情况下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建立的社会秩序也就不会是理想的社会秩序

家 哲 学
1\道家的概念
先秦时期, 主张以‚道‛为 万物本源的诸子, 统称为‚道‛家。
道家诸子中,较著名的有主张 ‚无为而治‛的老子、 (二)代表人物 主张‚虚己游世‛的庄子、 与主张‚为我贵己‛的杨朱等 人,其中尤以老子与庄子的影响 最大。 战国后期,黄老道家之学兴起, 先宗老学,后倡庄学,为原始道 家的转化。

儒家入世思想的现实意义

儒家入世思想的现实意义

儒家入世思想的现实意义摘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礼崩乐坏,杀伐不断,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苦不堪言。

那似乎已经是一个无法挽救的世界了。

但是,孔子却带领着一群弟子四处云游,主张积极入世,以求挽救世道人心。

儒家的这种积极入世的行为在很多人看来都是十分可笑的。

但是,我认为在当今社会,这种入世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到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问题,小到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问题,积极入世的思想都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和指导。

关键词:孔子入世责任勇气实践正文:面对纲常殆废的动乱社会,儒家积极投身于乱世之中,企图通过“人”这一主体的努力来实现政治的和平。

而面临着人口膨胀问题、环境污染问题、资源短缺等问题的人类也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积极入世的思想努力地改变自己,改善自己生活的环境,进而改善全人类的生活。

一.儒家入世思想教导我们要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1)孔子的入世之路在那个道德沦丧、暗无天日的时代里,人们看到的只有战火的硝烟、政权的变更、官员的腐败和生活的残酷。

许多当权者为了升官发财,贪图享乐,将肩上的民生大任抛到九霄云外。

部分迫于生计的人则选择了与腐败官员同流合污,一起剥削压迫百姓,苟且偷生。

还有少数虽关心民间疾苦,但因认为时代无法改变就不用勉强去做的知识分子也选择了归隐山林。

因此百姓只能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

这时候,只有怀揣着自己伟大的政治理想,心系百姓的孔子,仍带着一帮弟子周游列国,四处宣传仁政思想,主张积极入世,为国为民效力。

从古至今,很多人都不理解,既然入世的道路那么艰辛,社会又不能改变,那么孔子为什么还要周游列国到处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呢?明“知其不可”为什么还要“为之”呢?我想这也正是孔子的伟大之处!孔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孔子和那些隐士一样,他们都在忧世,担忧这个国家,担忧这个社会,只是做法不同罢了。

隐士可以丢下这个社会这个时代不管,只管自己去种田,只求自己内心的安宁清净,但是孔子丢不下。

现代人对儒学的误解

现代人对儒学的误解

现代人对儒学的误解儒学现在在大部分人眼里就是一个迂腐的学问,很多人认为儒学是封建时代的落后的思想,因为他们总认为现在人比古代人聪明,古代皇帝用这套方法只是为了控制人民让他们忠诚于自己,但是这并不代表儒学是为了古代君王控制人民而形成的,只是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学变质了,变态了,孟子说圣人之泽五世后也就消失了,这种消失并不是单单指的圣人的恩惠思想五世就消失了没了,这消失也可以指圣人说的话本来的意义消失了,扭曲了,这是一个规律。

儒家讲的非愚忠也非愚民,当官是为了造福百姓而非造福皇帝,君不义,臣奔他国。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儒家的所谓学问,就是解释什么是善恶什么是仁义道德。

儒家可以说又傻又坏,他把自己当上帝,他说什么是善就是善什么是恶就是恶,善恶是每个人自己判断的,凭什么由儒家说了算?他是上帝吗?儒家听皇帝的,结果等于皇帝说了算,谁官大谁说了算,去尼玛的儒家,我说了算行吗?你肯定说不行。

那凭什么他们说了算?评论专业智障一万年:你祖宗十八代祖坟早被人刨了,还在这里哭丧那,早说了你们就是丧家的千年坟墓里爬出来的僵尸,评论专业智障一万年:责任是互相的?原来你承认两面性了啊,说明仁义道德不是你一面说就是能做到的吧?所有人以儒家的善恶标准为善恶标准,所有人就没有了自己的善恶标准,所有人就都跟傻子一样,唯权威标准是从,所有人就没有了自己脑袋。

西方圣经开篇就把分辨善恶的树称为智慧树,果子称为禁果,就是说,没有人能规定人类的是非善恶,那是上帝的能力,吃了禁果的人类,从此脱离了无忧无虑的生活所以西方人也有善恶观,但从不去规定什么是善恶,因为每个人标准是不一样的评论专业智障一万年:文革红卫兵是儒家产物,以儒家思维才有红卫兵,外国人有红卫兵义和团吗?那是中国传统评论专业智障一万年:那是当然,谁捅我屁眼我捅谁的屁眼,你不是,谁捅你屁眼,你就叫谁爹,你家儒家就是这个德性的当儒学成为了政治工具,儒学就开始变味了。

儒学本身并不迂腐,教人向善,总是值得肯定的,可是当统治者用儒学教人向善,就完全不一样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儒学说之本原都是来自人类的社会生活
以前我看了道家或儒家的学说以后,总是觉得老子和孔子一类的学问家确实了不得,他们的头脑极好,总是能够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规律,说出别人说不出的惊人之语。

后来随着我读到越来越多的历史书籍,或者是学者们从历史书籍中发掘出来的历史故事,我才发现,其实他们的许多论述都是有大量的历史事实的,老子孔子只不过把历史上发生过的人和事的故事按照一定的逻辑思维排列出来,理顺了各种历史故事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了一些规律性的论述和学说。

他们当然也是十分的了不起,但是如果没有前人的社会实践经历,没有前人一点一滴的经验总结,他们的头脑再聪明,恐怕也难以创造出道家或儒家的大篇学说来。

比如说:老子的道德经中说了大量的譬如: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辱为下。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为我有身。

及我无身,吾有何患!等等类的论述。

以前我就以为这是老子的睿智,其实这些无不是大量社会中人在自己的社会实践中体会出来的,你要是功成名就而不身退,
那么在现实的社会中,你就会遭到所有的人嫉妒,攻击你,如果你占住了利益毫不放松,那还会有人置你于死地而后快,在皇权就是一切的制度下,功高震主,不把你赶尽杀绝是不会罢休的。

伍子胥就是老子的这句话的事实根据。

如此这般的例子,只要你耐心的道理是书籍中去寻找,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2004-6-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