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版
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五篇)
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一、本单位为法定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
二、在诊疗过程中发现法定传染病,由首诊医生或者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按要求规范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及时上报给单位疫情报告管理人员。
三、报告病种为传染病报告卡正面列出的报告病种。
四、由本单位负责传染病管理的科室收集、审核、上报、订正、查重等工作,并定期进行疫情资料分析。
五、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____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____、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____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____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
六、传染病报告卡填写内容要真实、详细,对____岁以下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必须记载家长姓名、学校年级及班级。
疫情管理人员收到传染病报告卡并进行网络报告后,要在传染病登记本的相应位置加盖“疫情已报”章。
定期核查门诊日志、住院登记本和传染病登记本,对漏报和误报的传染病要及时给予补报和订正。
七、对初诊者必须全部报告,即报告率____%,复诊者可不报告(在登记本上注明)。
报告病例诊断变更、已报告病例死亡或填卡错误时,应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
对报告的疑似病例,应及时进行排除或确诊。
八、网络直报人员根据传染病报告要求,进行网络直报或卡报疾控中心,并认真填写传染病总登记薄和肺结核转诊登记薄,保存传染病报告卡____年。
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二)一、总则为了加强对传染病的监测和控制工作,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和国家社会的公共安全,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报告范围和要求1. 本制度适用于全国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疗机构以及各级各类传染病监测单位。
2. 报告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各类传染病的发病情况、病例信息、疫情信息、传染病疫苗接种情况等。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24年版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是指对传染病信息报告的内容、报告者、报告流程和报告时限等进行规范和管理的措施。
2024年版的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是在前几年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和完善的,旨在加强传染病信息的报告、监测和控制,提高公众的健康安全意识,确保对传染病的预警和防控工作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
一、报告对象1.医疗机构:各级医疗机构应配备专职或兼职传染病信息报告员,负责传染病信息的报告工作。
2.流行病学调查机构:流行病学调查机构应及时报告所调查到的传染病疫情信息,并提供相关报告资料。
3.医务人员:医务人员对于发现和诊治传染病病例的信息有责任及时向所在单位报告。
二、报告内容1.传染病的基本信息:包括传染病名称、病原体、临床表现、传播途径等基本信息。
2.病例信息:包括病例患者的个人信息、就诊时间、就诊医疗机构等信息。
3.疫点信息:包括疫点的具体地址、疫情发生时间、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等信息。
4.防控措施:报告应包括已采取或计划采取的传染病防控措施,例如隔离措施、消毒措施等。
三、报告流程1.发现病例:发现疑似传染病病例的医务人员应立即向所在单位的传染病信息报告员报告。
3.上报中心:上级机构应将报告的传染病信息及时上报国家和地方主管部门的传染病防控中心。
4.分析评估:传染病防控中心应及时对传染病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四、报告时限1.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在发现传染病病例后应当在6小时内报告至所在地区的传染病信息报告员。
2.流行病学调查机构:流行病学调查机构在完成疫情调查后应当在24小时内报告相关传染病信息。
3.传染病信息报告员:传染病信息报告员应当在接到报告后的2小时内向上级机构报告。
五、报告程序1.建立传染病信息报告制度:各级机构应建立完善的传染病信息报告制度,并将其纳入日常工作管理中。
2.加强报告员培训:传染病信息报告员应定期接受培训,提高其报告工作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3.建立信息报告平台:各级机构应建立信息报告平台,方便各个报告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共享。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23版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23版引言传染病信息报告是重要的公共卫生措施之一,为了加强传染病信息报告的管理和规范,提高传染病监测和应急处置能力,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的目的是明确传染病信息报告的相关要求和流程,保障传染病信息的及时准确上报,实现信息共享和协调合作。
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相关机构。
一、报告要求1.报告对象:所有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机构等单位应当按照本规范要求报告各类传染病病例和疫情信息。
2.报告种类:传染病信息报告包括病例报告、疫情报告、传染病预警报告等。
3.报告内容:传染病病例报告应包括病例基本情况、就诊经过、病原学检测结果等信息;疫情报告应包括病例数量、地理分布、传播途径等信息;传染病预警报告应包括疫情趋势、传染病监测结果等信息。
二、报告流程1.报告责任人:每个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指定专门人员负责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确保报告的及时准确性。
2.报告时限:传染病病例报告须在发现初次病例后的24小时内上报,疫情报告须在疫情发生后的48小时内上报,传染病预警报告须在发现异常情况后的2小时内上报。
3.报告途径:传染病信息的报告可通过电子报告系统、电话报告以及纸质报告等方式进行,其中电子报告系统为首选方式。
4.报告接收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指定专人负责传染病信息的接收和处理工作,并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
三、信息管理1.信息收集: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应建立健全传染病信息的收集机制,定期收集病例和疫情信息,并记录相关数据。
2.信息存储:传染病信息应以电子化方式进行存储,建立数据库,并对数据库进行备份和加密,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3.信息分析: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对收集到的传染病信息进行定期分析和评估,并将分析结果用于制定防控策略和决策参考。
4.信息发布:传染病信息发布应及时准确,采取多种方式发布,包括网站公告、媒体通报等,提醒公众关注和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23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231. 引言传染病的爆发和传播对社会和公共卫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及时收集、报告和分析相关数据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档旨在规范传染病信息报告的管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时效性和安全性。
2. 信息报告的目的传染病信息报告的主要目的是: - 及时掌握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和传播趋势,以便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 支持公共卫生决策的制定和实施; - 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为传染病研究和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3. 报告内容要求传染病信息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 传染病类型和名称; - 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 - 发病地点及区域范围; - 发病时间和趋势分析; - 目前已采取的控制措施和效果评估; - 其他补充信息。
4. 信息报告流程4.1 信息收集各级医疗机构、疾控机构和相关部门负责收集本辖区内传染病的相关信息。
信息收集应包括以下方面: - 传染病基本信息(如传染病类型、名称、病原体等);- 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和流行趋势; - 发病地点和区域范围; - 发病时间及时序分析; - 采取的控制措施和效果评估。
4.2 信息报告编制收集到的传染病信息应及时编制成信息报告。
报告应以Markdown格式书写,清晰明了。
报告内容应准确、全面地反映传染病的情况,并包括必要的分析和解读。
4.3 信息报告审核和发布编制的信息报告应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核和审定,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审核通过后,报告应及时发布,确保报告信息的时效性。
4.4 信息报告存档和管理已发布的传染病信息报告应进行存档和管理。
存档后的报告应分类存储,方便后续查阅和研究。
同时,应建立相应的数据备份和安全保护机制,确保数据的安全可靠。
5. 信息报告的使用传染病信息报告的使用范围包括以下方面: - 公共卫生决策制定和实施; - 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指导和评估; - 学术研究和科学论文的撰写; - 对外交流和合作。
6. 信息报告的更新和修订传染病信息报告应根据传染病的发展和变化情况进行定期更新和修订。
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管理规范
1 培训和教育
提供培训和教育,提 高医务人员和报告者 的报告技能。
2 监测和反馈
建立监测机制并提供 及时反馈,以促进及 时准确的信息报告。
3 定期审核
定期审核和评估传染 病信息报告的准确性 和时效性。
沟通和协作
有效的沟通和协作对于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至关重要。
团队协作
建立跨部门和跨领域的合作 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 工作。
有效沟通
建立快速、准确和透明的沟 通渠道,确保信息的准确传 递和理解。
针对受众
根据不同受众的需求和背景, 提供定制化的传染病信息报 告。
总结
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管理规范对于预防和控制疫情至关重要。通过制定明确的目标和原则,规 范信息报告流程,加强信息采集和整理,确保准确性和时效性,推动沟通和协作,我们可以更有 效地保护公众健康。
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管理 规范
本次演示的主题: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管理规范
为什么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如 此重要?
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是有效应对传染病威胁的基石。它提供准确的数据用于 制定政府和公共卫生策略,及早识别和控制疫情,并满足国际卫生卫生标准。
目标和原则
目标
确保传染病信息报告及 时、准确、全面,以支 持决策制定和应对疫情。
为了确保传染病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有以下技巧:
1 标准化数据采集
使用标准表格和工具来收集传染病病例的关键信息。
2 数据验证和清洗
检查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并清除重复或无效数据。
3 数据分析和可视化
使用数据分析工具和可视化技术来呈现传染病趋势和模式。
报告准确性和时效性
确保传染病信息报告准确和及时的措施包括:
原则
保护个人隐私,保密传 染病病例信息,遵循法 律和道德规范。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是指为了及时准确地监测和控制传染病的流行情况,保障公众健康安全,制定的管理传染病信息报告的规范。
以下为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要点:一、传染病报告信息的范围1.报告对象:包括人类传染病、动物传染病、植物传染病以及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等。
2.报告内容:包括传染病病例的基本信息、流行特征、传播途径、病原体的鉴定等。
3.报告时限:传染病病例应当及时报告,确诊病例在24小时内报告,怀疑病例在12小时内报告。
二、传染病报告信息的来源和报告途径1.报告信息来源:包括医疗机构、疾控机构、实验室、动物疫情监测机构等。
2.报告途径:包括网上报告、电话报告、传真报告等多种报告方式,并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三、传染病报告信息的保密措施1.保密责任:所有参与传染病信息报告的工作人员都要签署保密合同,严守保密职责。
2.保密管理措施:建立传染病信息报告的信息系统,并采取防火墙、密码加密等措施确保信息安全。
3.保密违规处罚:对于泄露传染病信息的行为,依法进行追究和处罚。
四、传染病报告信息的分析和应用1.信息分析:疾控机构对传染病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和系统分析,及时发现疫情变化和流行趋势。
2.应用措施:根据传染病报告信息,及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制定应急预案和疫情处置方案。
五、传染病报告信息的发布和通报1.信息发布:疾控机构根据传染病报告信息,及时发布疫情通报、预警信息和防控指南等。
2.信息通报:公众、医疗机构和相关部门均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传染病报告信息。
六、传染病报告信息的考核和评价1.考核指标:疾控机构对相关单位和人员的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进行评估,考核指标包括报告准确率、时效性、完整性等。
2.评价措施:根据考核结果,对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进行评价,对工作成绩进行表彰或奖励,对问题进行整改和处罚。
综上所述,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对传染病的监测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各级疾控部门和相关单位应严格按照规范执行,并及时修订和完善规范,以确保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有效进行,保障公众健康安全。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根据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新形势,为进一步加强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提高报告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一、组织机构职责遵循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各有关部门与机构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中履行以下职责:(四)医疗机构。
执行首诊负责制,依法依规及时报告法定传染病,负责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要求的落实。
1.制定传染病报告工作程序,明确各相关科室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中的职责。
2.建立健全传染病诊断、登记、报告、培训、质量管理和自查等制度。
3.确立或者指定具体部门和专(兼)职人员负责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
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必须配备 2 名或者以上专(兼)职人员,二级以下医疗机构至少配备 1 名专(兼) 职人员。
4.一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应配备传染病信息报告专用计算机和相关网络设备,保障疫情报告及其管理工作。
5.负责对本单位相关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诊断标准和信息报告管理技术等内容的培训。
6.负责传染病信息报告的日常管理、审核检查、网络报告(数据交换)和质量控制,定期对本单位报告的传染病情况及报告质量进行分析汇总和通报。
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传染病疫情调查和信息报告质量考核与评估。
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任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履行以上职责的同时,负责采集和报告责任范围内的传染病信息,并在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指导下,承担本辖区内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报告的传染病信息网络报告。
二、传染病信息报告(一)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
(二)报告病种。
1.法定传染病。
(1)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 H7N9 禽流感。
2023年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2023年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一、前言:随着全球范围内传染病的不断爆发和蔓延,传染病信息的及时、准确、全面地报告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规范我国2023年传染病信息的报告和管理,确保公众的健康安全,特制定《2023年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二、目的和原则:1.目的:本规范旨在促进全国范围内传染病信息的报告和管理工作,提高传染病监测和防控水平,保障公众健康安全。
2.原则:本规范遵循科学、及时、准确、公开、便捷的原则,注重信息的全面性、针对性和实时性,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
三、报告对象和范围:1.传染病信息报告对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疾病监测机构等。
2.传染病信息报告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人感染的传染病、动物传染病、环境传播的传染病等。
四、报告内容和要求:1.报告内容:提交报告的单位应提供以下基本信息:传染病名称、病例数、病例流行地区、病例流行时间、病例流行方式、防控措施等。
2.报告要求:报告单位应及时、准确、全面地填报传染病信息,不得有瞒报、漏报或报告不及时等情况。
报告单位应建立健全传染病信息的收集、整理和报告机制,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五、报告流程和时限:1.报告流程:传染病信息的报告流程包括传染病发现→初步核实→病例报告→信息统计→上报。
2.报告时限:传染病发现后24小时内完成初步核实;病例报告应在发现后12小时内完成;信息统计和上报应在发现后48小时内完成。
六、信息发布和公开:1.信息发布要求:传染病信息发布应及时、准确、公开、全面,遵循事实、科学的原则,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和误导。
2.信息公开范围:传染病信息公开应包括感染情况、防控措施、相关政策等内容,便于公众了解传染病的态势和防护知识。
七、信息安全和保密:1.信息安全:传染病信息管理单位应建立健全的信息安全和保护机制,确保信息不被非法获取、篡改或泄露。
2.个人信息保密:传染病信息管理单位应严格遵守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保护个人隐私和权益。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是为了加强对传染病疫情的监测和控制,确保传染病信息的及时报告和准确性,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相关内容。
一、传染病信息报告的范围和对象传染病信息报告的范围包括所有疑似、确诊和死亡的传染病病例,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的信息。
传染病信息报告的对象包括医疗机构、卫生监督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学术研究机构等相关部门和单位。
二、传染病信息报告的时限和方式1. 传染病病例的报告应在发现之日起24小时内完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报告应在发生之日起2小时内完成。
2. 传染病信息的报告方式可以采取在线填报、电话报告、传真报告等形式,确保信息的及时准确。
三、传染病信息报告的内容传染病信息报告的内容应包括病例的基本信息、病情、治疗情况、转归等相关信息,以及可能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还需要报告事件的起因、影响范围、应急措施等内容。
四、传染病信息报告的保密与公开1. 传染病信息报告应严格遵守相关的保密法律法规,对个人隐私进行保护。
报告时应尽量减少个人身份的暴露。
2. 对于公众有利于健康和安全的信息,应及时公开,提高公众的防控意识和应对能力。
五、传染病信息报告的审核和核实传染病信息报告应建立严格的审核和核实机制,对报告的内容进行评估和确认。
相关部门应加强与医疗机构的协作,确保核实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六、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的监督和评估卫生监督部门应加强对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的监督和评估,对不按时报告、报告不准确或不完整的机构和个人进行相应的处理措施。
七、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的培训和宣传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医务人员和报告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的重要性和专业性的认识。
同时,通过宣传活动,加强公众对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的了解和支持。
综上所述,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至关重要。
《传染病信息报告规范》
报告数据管理
审核
传染病报告卡录入人员对收到的传染病报告卡须进行 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对有疑问的报告卡必须 及时向填卡人核实。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疫情管理人员每日上网对辖区 内报告的传染病信息进行审核,对有疑问的报告信息及 时反馈报告单位或向报告人核实。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日进行报告信息审核时,对 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 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 病人以及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的报告信息, 应立即调查核实,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对报告信息进行确 认,对误报、重报信息应及时删除。
• 8.流行性感冒:有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 例。无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必须有流行病 学史和临床表现)。(但直报网内报告有疑似病 例,是不符合诊断标准)
传染病信息报告
• 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的 监测和报告按照《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监测实施方案(试行)》和《县及县以上 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 》的规定执行。
对于其他传染病报告卡,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核 对无误后,于24小时内通过网络对报告信息确认。
订正
在同一医疗卫生机构发生报告病例诊断变更(疑似-临 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疾病名称变更、已报 告病例死亡或填卡错误时,应由该医疗卫生机构及时进 行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选择 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对报告的疑似病例,应及 时进行排除或确诊。
几种疾病病例分类
• 5.淋病:疑似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无临床诊断病例。( 实验室确诊病例,男性无合并症患者必须有涂片革兰氏染色 可见典型的细胞内革兰阴性双球菌;女性患者、有合并症患 者及泌尿生殖器外的患者应作分离培养,泌尿生殖道外的标 本还应作鉴定、确证试验)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传染病信息报告是指对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及疫情进行及时、准确、完整的报告,以便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预防传染病的扩散。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公众健康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规范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提高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效率和水平,特制定以下管理规范:一、报告范围。
传染病信息报告的范围包括各类传染病病例和疫情。
传染病病例包括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死亡病例。
疫情包括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和聚集性疫情。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疾控机构、实验室和其他相关单位都应当对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和疫情进行及时报告。
二、报告程序。
1.发现传染病病例或疫情的单位应当在24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按照要求提供相关信息和样本。
2.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在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组织调查和处置,并将调查结果及时报告上级部门和公众。
3.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建立传染病信息报告的网络化平台,实现信息的及时共享和交换。
三、报告内容。
传染病信息报告的内容应当包括病例的基本信息、病情发展情况、治疗情况、密切接触者情况等。
对于疫情报告,还应当包括疫情的传播途径、暴发地点、暴发时间、暴发规模等详细信息。
四、报告要求。
1.传染病信息报告应当做到准确无误,不得隐瞒病情或虚报疫情。
2.报告人员应当严格按照报告程序操作,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和完整性。
3.报告人员应当对报告内容进行认真核实,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报告效果。
传染病信息报告的及时、准确、完整对于及时制定控制措施、减少疫情扩散、保护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根据报告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加强对密切接触者的监测和隔离,遏制疫情的蔓延。
六、报告责任。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的传染病信息报告责任制,明确报告人员的职责和义务。
对于故意隐瞒病情或虚报疫情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七、报告监督。
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监督检查,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和处理。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本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本一、引言传染病信息报告是指对于发现的传染病病例或疫情情况进行有效的汇报和记录。
及时准确的传染病信息报告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公众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规范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提高信息报告的质量和效率,制定本管理规范。
二、报告对象本规范适用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其他有关单位的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
三、报告内容1.病例基本信息报告应包括病例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居住地等。
2.病情描述报告应对病例的临床情况进行详细描述,包括症状、体征等。
3.病例流行病学史报告应对病例的流行病学史进行记录,包括病例的接触史、旅行史、聚集性发病情况等。
4.实验室检测结果报告应对病例的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汇报,包括病原学检测结果、血液学检测结果等。
5.防控措施报告应对病例的防控措施进行记录,包括病例的隔离治疗情况、密切接触者的追踪管理等。
四、报告流程1.发现疑似病例一旦发现疑似传染病病例,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隔离,并安排接受相关实验室检测。
2.确认诊断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认病例的诊断,同时将病例的基本信息填写在传染病信息报告表上。
3.报告上级将填写完整的传染病信息报告表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同时将实验室检测结果和相关资料一并提交。
4.上报省级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传染病信息报告后,及时核实病例的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
五、报告要求1.及时病例的传染病信息报告应在发现后的24小时内完成,并上报上一级机构。
2.准确传染病信息报告应准确无误地填写,确保报告内容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3.统一传染病信息报告应采用统一的格式和标准,确保信息能够顺利传递和汇总。
六、报告监督1.随机抽查对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进行随机抽查,提高报告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2.督促指导定期组织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督促指导,提高报告的质量和效率。
七、报告保密传染病信息报告涉及个人隐私和国家安全,应严格保密。
传染病报告管理规范
传染病报告管理规范传染病报告管理规范是指对传染病发生、传播和防控情况进行及时、准确、全面、科学报告与信息交流的管理规范。
传染病报告管理规范的实施,有助于提高传染病监测和防控工作效率,保障公众健康安全。
下面将从报告对象、报告要求、报告程序和报告联络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传染病报告管理规范。
一、报告对象:1.医疗机构:各级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传染病监测与报告制度,严格按照规定完成传染病报告工作。
2.医务人员:医务人员在发现疑似传染病病例时,应立即报告并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
3.其他关键行业人员:如酒店、旅游、交通、餐饮等行业人员,发现疑似传染病病例时,应及时向卫生部门报告。
二、报告要求:1.及时:立即上报可疑或确诊的传染病病例,不得拖延或隐瞒。
2.准确:报告内容应准确无误,包括病例基本信息、病情变化、流行病学特征等。
3.全面:对所有疑似和确诊的传染病病例进行报告,不得有遗漏。
4.科学:报告内容应符合科学原则,依据具体病种对病例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提供科学依据。
三、报告程序:1.确认病例:医务人员在初步诊断为传染病病例时,应立即进行相关检测以确诊,并向所在医疗机构报告。
2.医疗机构报告:医疗机构应及时将诊断为传染病病例的情况报告至地方卫生行政部门。
3.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应按照相关要求,将医疗机构报告的传染病病例情况及时上报至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4.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收到下级报告后,应做出科学判断,并对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指导地方预防控制工作。
四、报告联络:1.数据共享: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及时、准确地共享传染病病例相关数据。
2.多部门协作:为了加强传染病的监测和防控工作,各相关部门应加强协作,共同制定传染病报告管理规范,并在工作中实施。
3.多级协调:根据传染病防控需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建立协调机制,做好上下级之间的传染病报告衔接工作。
总之,传染病报告管理规范对于传染病发生、传播和防控的及时响应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是为了确保及时、准确地收集、报告和共享传染病相关信息,以便及时采取控制和预防措施,减少疫情扩散和传播风险而制定的规范。
以下是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的一些规范:
1. 报告责任: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及疾病防控部门应对发现或疑似传染病病例及时报告,确保报告渠道畅通。
2. 报告内容:报告应包括病例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职业、住址等,以及病情、传播途径等详细信息。
3. 报告时限:传染病病例应在发现后24小时内报告给疾病防控部门,疫情信息应每日定时报告。
4. 报告方式:可以通过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向疾病防控部门报告,也可以通过专门的报告系统进行在线报告。
5. 报告保密:疾病防控部门应对报告的传染病信息进行保密,不得泄露患者个人敏感信息。
6. 信息共享:疾病防控部门应及时将收集到的传染病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进行有效的信息共享,提供给相关部门和公众参考。
7. 多渠道报告:疾病防控部门应建立多渠道接收传染病信息的机制,包括医疗机构、实验室、监测站等,确保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8. 数据采集和分析:疾病防控部门应建立传染病信息的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及时采集、整理和分析,以便进行疫情预测和风险评估。
9. 监督和评估:相关部门应对传染病信息报告的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
以上是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一些内容,通过规范化的管理,能够加强传染病防控工作,保护公众的健康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年版)根据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新形势,为进一步加强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提高报告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一、组织机构职责遵循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各有关部门与机构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中履行以下职责:(一)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负责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管理。
1.负责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管理,建设和完善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网络报告系统,并为系统正常运行提供保障条件。
2.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辖区的具体情况,组织制定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实施方案,落实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
3.定期组织开展对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等工作监督检查。
4.国家卫生计生委及省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全国或各省(区、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可调整传染病监测报告病种和内容。
(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负责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负责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业务管理、技术培训和工作指导,协助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相关标准、技术规范和指导方案等。
(2)负责全国传染病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反馈,预测重大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开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质量评价。
(3)动态监视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对疫情变化态势进行分析,及时分析报告异常情况或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疫情。
(4)负责国家信息报告网络系统的规划、建设、维护和应用性能的改进与完善,并为省级相关系统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5)负责对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数据备份,确保数据安全。
(6)开展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的考核和评估。
2.地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负责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报告业务管理、技术培训和工作指导,实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和相关方案,建立健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组织和制度。
(2)负责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反馈,预测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开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质量评价。
(3)动态监视本辖区的传染病报告信息,对疫情变化态势进行分析,及时分析报告、调查核实异常情况或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疫情。
(4)负责对本辖区信息报告网络系统的维护,提供技术支持。
(5)负责对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分析相关数据备份,确保报告数据安全。
(6)开展对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考核和评估。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履行以上职责的同时,负责对本辖区内医疗机构和其他责任报告单位报告传染病信息的审核;承担本辖区内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报告的传染病信息的网络直报,或指导本辖区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任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报告的传染病信息进行网络报告。
(三)卫生监督机构。
配合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开展对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情况的监督检查,对不履行职责的单位或个人依法进行查处。
(四)医疗机构。
执行首诊负责制,依法依规及时报告法定传染病,负责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要求的落实。
1.制定传染病报告工作程序,明确各相关科室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中的职责。
2.建立健全传染病诊断、登记、报告、培训、质量管理和自查等制度。
3.确立或指定具体部门和专(兼)职人员负责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
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必须配备2名或以上专(兼)职人员,二级以下医疗机构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人员。
4.一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应配备传染病信息报告专用计算机和相关网络设备,保障疫情报告及其管理工作。
5.负责对本单位相关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诊断标准和信息报告管理技术等内容的培训。
6.负责传染病信息报告的日常管理、审核检查、网络报告(数据交换)和质量控制,定期对本单位报告的传染病情况及报告质量进行分析汇总和通报。
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传染病疫情调查和信息报告质量考核与评估。
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任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履行以上职责的同时,负责收集和报告责任范围内的传染病信息,并在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指导下,承担本辖区内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报告的传染病信息网络报告。
(五)采供血机构。
对献血人员进行登记。
按《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标准》对最终检测结果为阳性病例进行网络报告。
二、传染病信息报告(一)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
(二)报告病种。
1.法定传染病。
(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3)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4)国家卫生计生委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开展应急监测报告的其他传染病。
2.其他传染病。
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3.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等重点监测疾病。
(三)诊断与分类。
责任报告人应按照传染病诊断标准(卫生计生行业标准)及时对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进行诊断。
根据不同传染病诊断分类,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和病原携带者四类。
其中,需报告病原携带者的病种包括霍乱、脊髓灰质炎以及国家卫生计生委规定的其他传染病。
(四)登记与报告。
责任报告单位或责任报告人在诊疗过程中应规范填写或由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自动生成规范的门诊日志、入/出院登记、检测检验和放射登记。
首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发现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病原携带者后应按照要求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以下简称传染病报告卡)(见附件)或通过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自动抽取符合交换文档标准的电子传染病报告卡。
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也应填报(或抽取)传染病报告卡信息。
(五)填报要求。
1.传染病报告卡填写。
《传染病报告卡》统一格式,可采用纸质或电子形式填报,内容完整、准确,填报人签名。
纸质报告卡要求用A4纸印刷,使用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字迹清楚。
电子交换文档应当使用符合国家统一认证标准的电子签名和时间戳。
传染病报告卡中须填报患者有效证件或居民健康卡、社会保障卡、新农合医疗卡等身份识别号码;患者为学生或幼托儿童须填报其所在学校/幼托机构全称及班级名称。
2.传染病专项调查、监测信息报告。
国家根据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需要开展的专项调查、报告和监测的传染病,应在本规范基础上按照有关要求执行。
(六)报告程序与方式。
传染病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首诊负责制。
传染病报告卡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
现场调查时发现的传染病病例,由属地医疗机构诊断并报告。
采供血机构发现阳性病例也应填写报告卡。
1.传染病疫情信息实行网络直报或直接数据交换。
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在规定的时限内将传染病报告卡信息报告属地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网络报告,同时传真或寄送传染病报告卡至代报单位。
2.区域信息平台或医疗机构的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系统应当具备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功能,已具备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功能的要逐步实现与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自动交换功能。
3.军队医疗卫生机构向社会公众提供医疗服务时,发现传染病疫情,应当按照本规定进行传染病网络报告或数据交换。
(七)报告时限。
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
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及时向属地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至代报单位。
三、报告数据管理(一)审核。
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管理人员须对收到的纸质传染病报告卡或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系统中抽取的电子传染病报告卡的信息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对有疑问的报告卡必须及时向填卡人核实。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疫情管理人员每日对辖区内报告或数据交换的传染病信息进行审核,对有疑问的报告信息及时反馈报告单位或向报告人核实。
对误报、重报信息应及时删除。
对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按照甲类管理的病人或疑似病人以及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的报告信息,应立即调查核实,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完成报告信息的三级确认审核。
对于其他乙、丙类传染病报告卡,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核对无误后,于24小时内通过网络完成确认审核。
(二)订正。
医疗卫生机构发生报告病例诊断变更、已报告病例因该病死亡或填卡错误时,应由该医疗卫生机构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或抽取电子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
对报告的疑似病例,应及时进行排除或确诊。
实行专病报告管理的传染病,由相应的专病管理机构或部门对报告的病例进行追踪调查,发现传染病报告卡信息有误或排除病例时应当在24小时内订正。
已具备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数据自动抽取交换功能时,以唯一身份标识实现传染病个案报告与专病的数据动态管理。
暂不具备条件的,应及时在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完成相关信息的动态订正,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三)补报。
责任报告单位发现本年度内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应及时补报。
(四)查重。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每日对报告信息进行查重,对重复报告信息进行删除。
四、传染病疫情分析与利用(一)疫情分析所需的人口资料以国家统计部门数据为准。
(二)省级及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定期发布的本行政区域传染病疫情信息,对外公布的法定传染病发病、死亡数以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按审核日期和现住址统计的数据为准。
单病种疫情信息通报和对外发布时,报告发病数和死亡数应与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数据保持一致。
(三)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每日对通过网络报告的传染病疫情进行动态监控。
省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须按周、月、年进行动态分析报告,市(地)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须按月、年进行传染病疫情分析,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按季、年进行传染病报告的汇总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