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辈出罗驿村

合集下载

湖南氏族源流--孙氏

湖南氏族源流--孙氏

湖南氏族源流——孙氏浏阳珠溪孙氏始祖致主公,后唐同光3年(925)自吉安府泰和县凝滂乡车头井边迁潭州。

第三代铭公居善化太平乡;亮公居长沙锦绣都。

铭公长子万十一郎(号起俊)、次子万十四郎(号阊俊)、亮公子万十八郎(号赞元)于北宋时偕迁浏北珠溪。

后人分居浏阳、善化、长沙、湘潭等地。

1936年六修族谱,堂号乐安。

浏阳沙溪孙氏始祖致主公,系出江西富春孙氏支派,后唐同光3年(925)由江右迁湘。

三世汤盘公隐住于善化太平乡,汤聘公迁住于长沙锦绣乡。

之后二支嗣裔皆迁浏北珠溪,迨至二十七世平槐,于明季从县北南徙,定居于南乡沙溪大坪,为浏阳大坪孙氏始祖。

后裔主要分布于大坪、锁匙湾、官坡、上青山下、滥泥冲、老山冲、石牛潭及萍北、攸县等处。

至1948年,已传40余代,共3000余人。

宗祠在沙溪大坪。

浏阳浒澌段孙氏始祖致主公,后唐同光2年(924)自江西泰和迁居潭州,四传至永传公始迁浏北珠溪。

又传至应道公于明永乐初年迁浒澌段。

浏阳枨冲孙氏始迁祖文忠公,明崇祯13年(1640)自江西南昌迁此。

宁乡孙氏始迁祖若梅公、若桢公、若栋公,后唐同光2年(924)自江西乐安锦成里孙坊迁楚,分别开基于宁乡小水冲、中梅、资阳。

族谱始修于明嘉靖5年(1526),清乾隆9年(1744)续修。

二十一世孙玉瓒公,字廷宝,明正德时官吏部侍郎。

宁乡孙氏始祖绍四公,明初偕弟绍康自豫章迁湖北黄冈。

其十二世孙俊卿公,因避兵于明末携弟德卿、明卿转徙宁乡黄土潭,为迁宁始祖。

清乾隆间,俊卿后裔家相由楚入蜀,隶籍川东夔州府万县,为迁蜀始祖,后人散处云阳、万县及湖北利川。

1922年宁、蜀二地三修族谱。

湘潭韶山孙氏先祖万登公,安徽休宁人。

四世溱公,明代中叶由安徽贸游京口(今江苏镇江市)。

传至象乾,字健甫,初任沔阳同知,后任长沙湘阴分巡下湖南道佥事。

明末清初,弃官隐遁。

清顺治5年(1649)卜居湘潭七都韶山。

湘乡孙氏始祖盛公,三国时任长沙太守,遂居长沙,传至南仲公,宋时筑室湖湘之东,生四子:日奎之长子景秀、次子景和卜居邵阳沙田、西坪,三子景新、四子景週卜居衡山;日英之子景倾卜居祁阳;日宽之子景芢、景任卜居邵阳龙迴紫阳;日珣之长子景鸿卜居衡山,次子景鹤卜居邵阳冷水坑,景鹤公越十一世至邵寰、邵寅、邵寓等由邵阳迁居湘乡。

做好重大主题宣传 展现媒体担当——以浏阳市融媒体中心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宣传为例

做好重大主题宣传 展现媒体担当——以浏阳市融媒体中心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宣传为例

2022/6下市县全频道宣传笔记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光辉历程,取得的伟大成就无疑值得大书特书,全面讴歌总结。

做好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宣传报道,更是各级党的媒体职责所在。

湖南省浏阳市融媒体中心作为县级融媒主流舆论阵地,充分发挥自身全媒体优势,全力以赴,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精心策划系列报道,通过全网传输、全域覆盖,营造了浓厚的喜庆氛围。

提高站位,精心策划,狠抓落实如何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做好宣传,如何根据浏阳的实际做出特色,浏阳市融媒体中心党组、编委会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新闻敏感,从2020年即开始部署,多次召集编委会成员进行研究策划,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反复修改,制定了“八个一百”宣传方案(百年回望、百版特刊、百场直播等),用“八个一百”工程来献礼党的“百年大庆”。

特别策划全景式讴歌党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伟大创造,深刻反映党的伟大精神的历史轨迹和现实力量,生动讲好建党百年辉煌历程中的奋斗故事,用心用情用功为党写史,为民族铸魂,为人民立传,用有格局有分量的史诗之作、有筋骨有力量的精神丰碑、吸引人打动人的精品力作,为庆祝建党100周年献礼。

为确保宣传方案落到实处,做好“七一”特别报道《从胜利走向胜利》,浏阳市融媒体中心有关领导多次带队深入一线采访,统筹报道篇章构思,字斟句酌修改文字,从报纸清样审核到全网推介调度,均亲力亲为,把党媒姓党体现在报纸、电视、新媒体上,把党员带头当榜样体现在采编一线、在责任担当。

为做好《先烈志·两地红》系列报道,2021年4月3日凌晨3点,浏阳日报社主要领导带领6人采访组从浏阳城区出发,奔赴广西全州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兴安县湘江战役光华铺阻击战烈士陵园、界首渡口等地进行采访。

在领导的率先垂范下,“七一”特别报道、《先烈志·两地红》系列报道、《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光荣在党50年》等均受到了各界的好评。

《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共33张PPT)

《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共33张PPT)
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感动中国·袁隆平颁奖词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毛泽东《七律·回韶山》 离别后多少梦境在诅咒岁月的流逝,
我的故乡啊与你一别已过了三十二年。 红旗漫卷吹动农民的武装,
知人论世——知晓背景
2001年2月19日,袁隆平被授予2000年度中国国家最 高科学技术奖。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 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 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
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发表了这篇人物通讯。
文体知识:通讯
文体知识:人物通讯
写涉及的范围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 • ③群像式: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
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了解袁隆平
“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1)生平:
大学文化,1954年4月参加工作。历任湖南省安江农 校教师,省农科院讲师,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研 究员,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 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他发起的 “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现在, 我国大江南北的农田普遍种上了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 要作用。袁隆平的努力,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 出了贡献。
什么样的人物容易被写成人物通讯呢?
• 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人物 • 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名流 • 体现出某种人生价值,对人民有贡献的普通人 • 某些对社会有警示作用的反面人物 • 人物通讯有三种类型: • ①传记式: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

海南文化名镇——澄迈老城镇

海南文化名镇——澄迈老城镇

海南⽂化名镇——澄迈⽼城镇澄迈县是海南四⼤历史名⾢之⼀,早在西汉武帝元⿍6年即公元前30年建县城名为苟中县,属珠崖郡,县治设在今美亭乡。

隋朝⼤业3年 (公元607年),澄迈县城迁居⽼城,从此,⽼城的名字⼀直沿⽤⾄今,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

清光绪21年即公元1895年,由于倭寇的⼊侵和瘟疫的流⾏,澄迈县城迁⾄南渡江边的⾦江镇。

⽼城作为海南历史名⾢,在美丽的澄江和迈岭之间,留下千百年幽幽古韵,遗迹众多,名⼈辈出,历史⽂化底蕴深厚。

⽼城古街位于古县城的东南边,现称⽼街,也叫下街。

⽼街⼀百多⽶长,由青⾊的⽯块铺设⽽成,距今已有⼀千多年的历史。

⽼街的两旁仍住着淳朴的居民。

沿着青⽯板路⼀直往海边⾛,就是⽼城古码头,这是历史上海南最古⽼的码头。

它靠近琼州海峡,⽔深浪静。

据史载,早在唐朝,鉴真和尚东渡⽇本遭遇台风在振州(今崖城)逗留⼀年之后离开海南时,就由澄迈县令护送从这个地⽅登船北上,留下佳话;历代朝廷贬官也是从这⾥上岸,然后分流贬所。

唐朝著名宰相李德裕、宋代⼤⽂豪苏东坡、抗⾦英雄李光、李纲、赵⿍、胡铨等,他们的⾜迹都印记在这⽼城古码头的青⽯板⾥。

宋代海路畅通,海南对外贸易开始活跃,泉州、潮州,甚⾄是江浙⼀带,当时⼤陆来往货物进出必经由此地,各路商贾纷⾄沓来,⼀派繁忙景象,⾜见澄迈古码头在海南古代交通史、⽂化交流史和流放史上的独特地位,它的历史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通潮阁与苏东坡 从古码头往上望,就是⽼城著名的古迹通潮阁遗址。

历代贬官来到海南,都要经由这⾥。

通潮阁,⼜名通明阁,是隋朝到清朝历代官员交通联络的驿站。

毁于民国时期。

与通潮阁相倚的关帝庙,遗迹犹存。

它曾经是琼北最⼤的关帝庙,占地5亩,与通潮阁⼀起,见证了⽼城过往的历代名⼈与过客。

⼀个普通的驿站,因为苏东坡留下的著名诗词⽽闻名天下,吸引⽆数敬仰苏东坡的⼈们。

1100年6⽉,⼤⽂豪苏东坡获赦北归时在通潮阁驻⾜。

他站在通潮阁,近看澄江清澈碧绿,长桥横架;远眺迈岭青翠,抱吻着濒濒海潮,⾈楫穿梭;纵⽬琼州海峡,⼤海茫茫,烟波浩渺。

钟灵毓秀 名人辈出

钟灵毓秀 名人辈出

北 津 ,北 津戍 ” “ 之名 由此 而来 , 为 襄 阳建 城之 源 。 成
汉 高 帝 初 年 襄 阳 正 式 建 城 , 终 出 现 襄 阳县 这 一 行 最
很长 一 段 时期 内 , 国早期 都 城 皆 在今 襄 阳所 辖 区 楚 县之 境 。
政 实 体 ,9 10年 荆 州 刺 史 治 所 由武 陵 郡 汉 寿 县 徙 至 襄 阳 ,0 2 8年 曹 操 夺 取 荆 州 , 南 郡 编 县 以 北 及 南 阳 分 郡 山 都 县 置 襄 阳 郡 , 此 奠 定 襄 阳 在 中 国政 治 版 图 由 中 的 地 位 。此 后 襄 阳 城 千 余 年 一 直 成 为 府 州 县 等 治
度 成为 全 国的学 术 高地 , 而襄 阳著 名 人物 亦 在 东 汉 末 年 呈 现 第 一 波 高 峰 。这 对 于 后 来 的 精 英 人 物 来 讲
是 一 种 文 化 吸 引 。当 时 的佛 学 大 师 释 道 安 就 是 在 襄 阳文化 的吸 引 和名 士 习凿 齿 邀请 之 下 前 来襄 阳 , 其
剧 烈 的 土 地 兼 并 使 得 襄 阳 地 区 世 家 大 族 迭 出 。在 察 举 制 下 , 家 大 族 掌 握 着 人 才 的 选 拔 权 。 众 多 的 士 士 家 大族 为襄 阳人 物 的培 育 及脱 颖 而 出提供 了保 障 。 所 以一 时襄 阳名 士 云集 。据史 载 , 阳城 南 去往 宜 襄 城 一 带 , 住 的刺 史 级别 的官 员 就达 数 十人 。刘 表 居 正 是 在 一定 程 度 上整 合 部 分襄 阳名 士及 士 家 大 族 ,
的 基 础 。这 个 基 础 首 先 是 土 地 、 候 , 在 农 业 文 明 气 这 时 代 , 成 了 襄 阳 较 为 发 达 的农 耕 经 济 。其 次 自然 构

寻找黄开湘

寻找黄开湘

寻找黄开湘作者:屈永峰来源:《延安文学》 2021年第5期屈永峰2021年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们“赤都志丹、英雄故里”的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积极响应,主动作为,依托红色革命旧址学党史、悟思想,迅速掀起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热潮。

清明刚过,乍暖还寒。

今年的4月14日是“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刘志丹同志牺牲85周年,我们策划了专题的纪念活动来缅怀英雄、礼赞英雄。

4月13日上午,我从江西方志敏干部学院的微信公众号上读到《黄开湘:英雄传奇尘封八十年》这篇文章,文中写到:“黄开湘是著名的红军将领,也是红军长征途中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

然而,这位身经百战的红军英雄,没有牺牲在九死一生的枪林弹雨之中,却于1935年11月因病长眠在陕西甘泉县罗汉川洛河之畔,年仅34岁。

”黄开湘,这位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的“斧头将军”“开路先锋”居然长眠在“甘泉”,这既让我激动,又让我惋惜。

记得2018年我在方志敏干部学院考察时,曾经问过该学院的程小波副院长关于黄开湘的情况,因为长征的书籍中都记载着他率部飞夺泸定桥、突破腊子口的赫赫战功,到达陕北后却销声匿迹了,而有的书中还将他的名字写成“王开湘”。

我立刻将文章转发给时任甘泉县委书记的杨宏兰大姐。

我们曾经一起在安塞县工作过,而且都有县委宣传部长的工作经历。

近年来,她一直致力于甘泉红色文化的发掘整理,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这个信息对他们的事业应该有所帮助的。

“不知甘泉有没有相关的记录?”——收到信息后,当时在外学习的杨书记立即安排,转发了文章,并要求“有知道黄开湘烈士事迹或埋葬地的(同志),请把资料交宣传部”。

17日中午她又回复我:“暂时还没有找到,我发动人再让找烈士”。

29日,我读到了她写的文章《寻找》,从中了解到,十天来她们做了大量工作,在党史学习教育办公室成立了寻人小组,联系了《黄开湘:英雄传奇尘封八十年》的作者朱冬生和江西省党史办、方志敏干部学院等,进一步核实信息,加紧寻找,发布了《“寻找黄开湘、让英雄回家”倡议书》和《关于寻找黄开湘烈士遗骸的公告》,号召“要把寻找英雄的过程变成学习英雄弘扬英雄革命精神的过程”,“寻找那一种为国家为民族牺牲的精神”。

红色经典诗词30首

红色经典诗词30首

红色经典诗词30首以下是30首红色经典诗词:1. 《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 《浪淘沙·北戴河》毛泽东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3. 《十六字令三首》毛泽东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4. 《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5.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毛泽东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6.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7. 《菩萨蛮·黄鹤楼》毛泽东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8. 《西江月·秋收起义》毛泽东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修铜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9. 《清平乐·六盘山》毛泽东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10. 《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关于益阳的诗句

关于益阳的诗句

关于益阳的诗句1.介绍益阳的诗词《寄益阳武灌明府》【唐】杜荀鹤县称诗人理,无嫌日寂寥。

溪山入城郭,户口半渔樵。

月满弹琴夜,花香漉酒朝。

相思不相见,烟水路迢迢。

《赠益阳成之主簿》【宋】黄庭坚两祖门中种阴德,名塞四海世有人。

诸儿莫断诗书种,解有无双耸搢绅。

人间卿相何足道,胸次诗书要不忘。

男儿邂逅起屠钓,何如林下日月长。

《已亥杂诗 29》【清】龚自珍觥觥益阳风骨奇,壮年自定千首诗。

勇于自信故英绝,胜彼优孟俯仰为。

《临江仙》【现代】沈祖棻戊寅春,避地益阳,尝赁庑桃花江上。

望断小屏山上路,重逢依旧飘飖。

相看秉烛夜迢迢。

覆巢空有燕,换酒更无貂。

风雨吟魂摇落处,挑灯起读离骚。

桃花春水住江皋。

旧愁流不尽,门外去来潮。

笺曰:此首写一九三八年春小住长沙及益阳事。

其时余夫妇失业,奇寓孙家,居室短窄,而意气不衰。

暇时每共读楚辞,以抒其磊落不平之气。

他日,祖棻有诗寄止畺云:“湖海元龙让上床,肯令梁孟住长廊?楚脾共向灯前读,不诵湘君诵国殇。

”又云:“狂歌痛哭正青春,酒有深悲笔有神。

岳麓山前当夜月,流辉曾照乱离人。

”与此词之风与一句,皆纪实也。

旋余携棻去益阳,任教於桃花江畔之龙洲师范学校,月馀病罢,遂仍返长沙,转鄂入川。

2.求一首赞美湖南益阳的诗词,跪谢赞美益阳的诗歌作者不详江至青龙,豁然开朗,鳞次沙洲,波花缓畅,忽而石礁棋布,浪涛咆唱,万马飞奔,惊雷轰响;关羽屯兵,乘月借浪,偷攻鲁肃,史随浪逝,飞流湍急,九曲十廻,舟行窄江,落蓬霞飞,忽东忽西,柔橹绕桂。

诸峰蝉联,古木槎枒,峰入霄汉,绮翠凝霞,千山销寒云,万鸦栖月芽。

唐末宰相,裴休贬职,倚江建亭,苦读诗书,才思江涌;文芳留渚,草亭空悠,云树依旧。

白鹿衔花,闻经听法,青猴献果,供佛养斋,山瞑日沉,钟吼梵林,隔江误听,疑为龙吟。

益阳江心,洲诸露隐,波光闪烁,岸柳垂金,鱼跃暮晨,乐煞鹭鹰,渔筏穿梭,渔火江明,击掌互歌,笠夫钓春。

芳草似茵,花染红浪,柏杉如亭,日照浆动,曙雾朦然,农夫挑担,穿梭晓岸,菜果虾鱼,市井叫鲜,憧憧凡影,吴蜀对垒,筑城修寨,陆口高峻,扼江天险,洞若观敌,借光星月,古将远逝,天障依在。

江西吉水寻根记--血浓于水亲情绵长

江西吉水寻根记--血浓于水亲情绵长

人,随着年龄地增长,亲情地认知愈加浓烈,愈显重要.二十多年来,有一件事让我久久不能放下.小时候,常听父亲讲爷爷奶奶地艰苦岁月,偶尔也讲到先祖地片言只语,知道老祖先是多年前从江西吉水迁来地,先祖中也不乏名人志仕,从而留下了深深地烙印.岁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忙于事业和生活.偶翻族谱,因看不太懂,也就阁置.三十而立,下乡任职,奉献青春和热血.四十,事业略成,闲暇之余,翻阅家谱,方知谱中知识如此广泛,文化如此丰厚.年近不获,心境更宽,唯族谱中“谱末後之览者,谅有以鉴予之苦衷也,若族有贤智者,出不惮吉水之远,即本源而上溯之,是又吾之厚望也”.“吾族以诗书起家,惟期后世子孙奋志芸窗,绍前烈而光宗族,以副吾区区之意焉,斯幸耳是为序”地先祖遗愿时常萦绕于耳.为了寻根,上祖曾先后三次联系吉水宗亲或亲赴吉水寻访,但因种种因素限制,谱载不清.所谓长沙定王之后裔无从证实.作为先祖裔孙,此事不清,乃根源不明.每每祭祖之时,总感憾疚.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为秉承先志,两年多来,根据族谱记载地“始祖考讳洞仙公,公世居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五十三都紫溪村杨家桥”、“至江西吉水五十三都九峰故里,访晤德材贤品奇品诸族人请将老谱检出得悉始祖洞仙公为虎溪派二十五世郁达公之次子,长子洞俊,俊公后裔仍居九峰故里一带,耕读传家,亦足先德之厚,虽千百年而未艾也,余深愧不文未能善述”地信息,多少个不眠之夜,查遍刘氏网站,通过发函、发贴,联系吉安、吉水十多个市县乡地有关单位和部门均无果,五十三都、紫溪村、杨家桥、九峰等老地名更是无从查起.今年六月初,在吉水县委办公室有关领导和吉水县政府网“老棚友”(包括部分网友)地邦助和支持下,通过他们提供地资料,结合族谱地记载信息,最后圈定文峰镇炉村方圆十公里就是当年地吉水县五十三都.新屋下就是年曾祖刘子斌和叔祖刘泽普曾经访根问祖地地方,而炉村董富刘氏与我祖也有必然地血缘关系,其东南十公里左右富滩镇地古富就是当年地虎溪.七月二十二日,我及时把查访重点和圈定地旧葛山乡地图电传至吉水,并拜托吉水县委办两位领导前去协接查访.果然,于八月六日收到了他们从吉水文峰炉村发来地喜讯.之后,经与炉村妇女主任黄金香(宗亲刘详华地妻子)联系,敲定了具体地出访日期.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年月日,我和二叔自乾、侄儿少军及妻子袁英一行四人,从信阳出发经京九线,踏上了南下江西地火车,当夜十一点多到达吉安.安顿后,爷孙三人还品尝了吉安小吃.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月日,阳光明媚,风清气爽.上午九点,吉水县委办来人亲自到吉安市来接我们,上午十点半至吉水县委,县委办一位领导热情接待了我们,寒暄后,我们在他们地引导下,驱车前往城关文峰镇地炉村.中国地传统文化是有讲究地,途经旧葛山乡拐弯处时,我寻问进村都有哪些规矩,有经验地地县委办领导一一给予了指点,我们随即购买了香炮烛等物品,经“村村通”公路很快到达炉村村部.这时,县委办领导指着右前方不远地村庄对我说:“这儿就是你们要找地地方”.放眼望去,这个自然村座落在四面环山地一个盆地地中央,村西有一条小河流过,村里房屋绝大部分都是徽派建筑,坐北朝南,前后六排,掩映在村边地树林里.前行右拐不足一公里,经过一片稻田即到达目地地炉村地新屋下自然村.早已等候在村口地几位宗亲便热情地迎了上来,简单地介绍后,便来到村妇女主任黄金香地家.尚未进门,宗亲们便燃响了表示欢迎地鞭炮.坐定后,边品茶边简介了几年来地寻根情况,族长刘贵节、刘义节、组长刘详美和刘详华、刘详文等宗亲听后颇感不易.此时,已是中午十二点半,宗亲们要带我们到祠堂去,刚到祠堂前宗亲们又燃响了鞭炮,祠堂里随即擂响了堂鼓,更让我吃惊地是,当踏进大门时,就见祠堂里已聚集了五十多位宗亲,他们有地洗菜,有地做饭.原来他们知道我们今天要来,头天已杀了一头猪,做了认真地准备.宗亲们见我们进来,象见到久别地亲人,一下子围了上来,我们互相握手问候.此刻,就象当年会师地“红军”,历经“千难万险”,终于会合了,激动地心情难以言表.然后,我借此机会,把我所知地先祖和信阳(鄳城)灵山刘氏地繁衍、发展情况和近年来寻根问祖情况向宗亲们作了简单介绍,大家听后更增添了几分亲情.之后,族长指导我们祭拜先祖,燃响了双方准备地炮竹.事毕,大家坐下来叙起宗谊.借机我浏览了一下祠堂,原来祠堂位于村南头第二排房地中间,坐北朝南,是由前后各三间大房组成地一个正方形四合院,堂中有四根木柱子支撑地天井院,院中有一个用青石扣起地聚水池,池中间有一块条石供人通过,整个祠堂有一层半楼高,祠堂神龛上方悬挂着两面刘氏千年联修红花贺幅,上书“嵩华昌盛”、“沛丰一枝”.神龛后地墙壁上嵌挂着“安仁堂”地牌匾,祠堂中部北堂柱上下两根横梁间悬挂着九峰公地“举人”和公地“进仕”两块牌匾.祠堂两侧各有一排四张长方形地固定餐桌,板凳也是四周连体固定地.我猜想这种设计肯定有其深刻喻意地.祠堂大门头上嵌着“刘氏宗祠”四个字,门前有一片米见方地小广场.总之,这种造型可能是江南祠堂构建地普遍风格.说话间,午餐已好,请来县委办领导,我们即入席了.这里酒席打桌也有讲究,祠堂上前方摆了两张方桌,左右两侧各上了三桌,两位族长分坐主次席,我们依次而坐,这算是殊荣了,因为按谱排,这里辈份最高地比我长六辈,最小地也比我长两辈.桌上是可口地农家菜,每道菜每桌都是双份,很丰盛.酒是本地产地米酒,装在清式地大酒坛里,用竹舀子舀进碗里饮用.酒过三巡之后,热情地宗亲们开始轮流敬酒,辛好县委办领导提示我每次喝一点,否则,我早就晕堂了.吃完午饭已是下午两点,我们随即邀请宗亲们在祠堂前合影留念.返到主任家稍事休息后,又与多位宗亲们一道到村南公里多外地小山丘上去祭祖,祭毕即返到义节族长地家去对谱.我们把带来地信阳(鄳城)《刘氏宗谱》地一修谱序“吾中州汝南鄳城一族本,长沙定王之裔传至.始祖洞仙公,与其從兄弟洞仁、洞位、洞俊诸公,世居吴西吉水县五十三都.洞仙公子澄轰公,明洪武初奉母氏张太夫人应诏来罗,于今五百余年矣.”念给宗贤们听.宗亲钦品、品榆(年吉水十二次修谱人)也打开《虎溪刘氏族谱》,找到了嘉庆三年(年)陈会晃撰:《恕公官巷房重修谱序》载“恕公(应是伶公)二十五世孙郁达公复自芙蓉山下徒居炉村官巷,生二子:洞俊、洞仙.洞俊生一子顺,洞仙生一子澄轰,由官巷徒河南汝宁府罗山”.查《沛丰郡发公传下苍公系下世系图》和《嵩华(虎溪)刘氏千禧续谱序》(沛丰郡长沙定王位下湖广侯安成侯世系谱)所载,大始祖源明至定王刘发共世基本吻合.而长沙定王刘发地次子安成侯刘苍之裔孙刘茀禄(生子三:长子刘义,三子刘致)地次子刘伶地记载也较详细.同时,《虎溪刘氏族谱》以刘伶为一世祖,刘嵩为二世祖,在原苦富(虎溪)创立了孝敬堂.嵩公三子刘恕后裔多住今炉村.伶公二十四世孙刘均敏生子三,长子刘郁安,三子刘郁遂,次子刘郁达从芙蓉山徒居炉村官巷,建立了官巷房,创立了宏远堂.郁达公生子二,长子刘洞俊生子一刘顺(生子三,长子刘资才创立了资才堂,后裔住今炉村茶山,次子刘资恕,三子刘资德住今炉村新屋下,创立了安仁堂);郁达公次子刘洞仙可能殁于炉村,生一子刘澄轰,即鄳刘一世祖,创立了信阳宝纶堂.此外,宗亲们还介绍说,炉村长辈中有贤品、奇品其人,年从罗山来访祖地两位宗亲是骑马来地.而年(嘉庆三年)陈会晃撰:《恕公官巷房重修谱序》对信阳罗山房多年来后裔仕任情况记述也很详细.由此可见信阳《刘氏宗谱》地记载是真实准确地.啊!终于找到了,这里就是我们先人曾经居住过地地方!由于本村只有一套新谱,不便带走.经宗亲们同意后,我即拍摄了吉水谱地关键章节.此时已是下午五点多,我们便要告辞了,宗亲们说什么也不让走,原来宗亲们早已备好了晚餐.晚餐在祠堂里开了七桌,吃过晚饭已是七点多了,这时又有一位中年女宗亲象中午一样提了半箩筐桔子让我们品尝.十月地夜晚,屋外夜色很黑,屋内灯火通明,宗情融融.要走了,出了祠堂大门,我们一一与宗亲们握别.上车前,我把带来地礼物信阳毛尖分别赠给了两位族长,以表达谢意!宗亲们燃响了送行地炮竹.天下没有不散地宴席,我打开车窗抱拳致谢,告别了依依不舍地宗亲们,离开了新屋下.小车缓慢前行,我地思绪却难以平静.是啊,多年了,由于历史地变迁,多少战乱,多少遗弃,多少天灾,多少人祸,多少乡愁,还有那说不清道不明地心结,都像过眼烟云…….而相聚时地亲情,离别时地眷恋,令人终生难忘.我作不出刘邦地《大风歌》,而轻声哼起了由感而发地《寻根呤》: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同根生兮热血扬,寻本溯源兮归故乡.汉刘裔孙兮拓四方!”吉水县委办领导一直把我们送到吉安地宾馆,才驱车返回.之后几天,我们一行四人又借机游览了革命圣地井冈山和避暑胜地庐山,月日返回信阳.此行解决了五个问题:一是信阳(鄳城)灵山刘氏系江西吉水虎溪刘氏地支系,是汉景帝七子长沙定王刘发次子安成侯苍公之后裔.二是鄳刘迁始祖刘洞仙是吉水虎溪派伶公系二十五世孙郁达公地次子,一世祖刘澄轰于明洪武初奉母氏张太夫人应诏来罗逐籍地记载是正确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三是虽不能找到五十三都紫溪村杨家桥地准确位置,但炉村新屋下方圆十公里就是其准确定位;“九峰故里”就是新屋下;吉水文峰镇炉村就是信阳鄳刘地祖籍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四是多年来鄳刘裔孙一直与祖籍地宗亲保持着断断续续地联系.吉水虎溪谱嘉庆三年(年)陈会晃撰:《恕公官巷房重修谱序》对信阳罗山房多年来后裔仕任情况地详细记述和信阳一修谱康熙辛亥(年)九世祖刘梦兴作序载: “梦兴公司理衡阳,地近江右,说安福年家颜君为访吉水宗族,遂持有前代族谱刻本,来衡者余不肖细加披阅,知我系出自长沙定王,而明初有洞仁、洞位、洞俊诸名,其为洞仙公昆弟无疑,惜其谱亦间有残阙,…”及民国十二年(年)二修《续修谱序》十五世孙刘子斌撰: “至江西吉水五十三都九峰故里,访晤德材贤品奇品诸族人请将老谱检出得悉始祖洞仙公为虎溪派二十五世郁达公之次子,长子洞俊,俊公后裔仍居九峰故里一带,耕读传家,亦足先德之厚,虽千百年而未艾也,余深愧不文未能善述”足以说明此问题.所憾地是均未善述郁达公至长沙定王之世系.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五是建立了联系,祭拜了先祖,增进了宗亲之间地亲情和友谊.此行让我突出地感受到:.从吉水农村地祥和发展,更看到中国地太平盛世,是国之大幸,族之大幸..吉水人杰地灵,文化底蕴丰厚,民风淳朴, 加上吉水干部地扎实作风,为祖籍地地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地基础.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祖籍宗亲们地尊祖敬祖情怀,更启迪我们广大汉刘裔孙,为继承先祖宏德,弘扬汉刘文化,发展宗亲事业, 振兴地方经济,为复兴中华,做出应有贡献增添了信心和决心.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总之,吉水之行足补先祖遗愿,也终于圆了我地寻根溯源之梦.我想,时逢太平盛世,政策英明, 宗族地和睦,必将促进社会地和谐, 只有祖国地振兴富强,才有宗族地繁荣昌盛.我相信,宗亲事业地发展, 必将凝聚族力,作为汉刘裔孙,也必将与其他姓氏家族一道为复兴中华,谱写中华民族光辉灿烂地新篇章作出更大地奉献.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在此,我再一次对吉水县委办领导和吉水县政府网“老棚友”地重视、支持、帮助表示衷心地感谢!同时借此撰文以供广大寻根者借鉴.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河南信阳刘明亮(年月日)。

【湖湘人物】(总第278期)暮春谒罗亦农故居遗址、罗哲烈士墓

【湖湘人物】(总第278期)暮春谒罗亦农故居遗址、罗哲烈士墓

【湖湘人物】(总第278期)暮春谒罗亦农故居遗址、罗哲烈士墓嘤鸣年刊.《湖湘人物》专栏采风活动诗词集:小序:2020年4月26日,时值暮春,艳阳高照。

林木蓊郁,生机勃勃。

由罗石光先生精心策划组织,邀得嘤鸣诗友20多人,举办《湖湘人物》专栏采风活动,先后瞻仰了罗亦农烈士故居遗址(湘潭县易俗河镇赋江村);罗哲烈士墓(株洲市天元区马家河街道高塘社区)。

诗人们怀着对两位革命烈士的崇敬之心,创作了一组缅怀先烈的佳作,按收录时间顺序编成专辑。

(韩夫子)本次活动组织策划者罗石光先生谒罗哲烈士墓(外一首)罗石光少时几次过山冈,今日登临欲断肠。

翠柏两行环邑墓,诗人三盏洒高塘。

身投火海真金显,血溅星城浩气扬。

旷世英豪泉下聚,又随主席讨阎王。

瞻仰罗亦农故居遗扯暮春怀俊杰,遗址闪金光。

龙卷红潮浪,星沉浊水洋。

文章齐屈子,知慧敌张良。

莫道栏碑陋,忠魂万世芳。

唐多令.谒罗哲烈士墓(外一首)刘凌云雨霁绿桑麻,云红化紫霞。

马家河,浪拍高崖。

凭吊以恒心肃穆,看墓碣,忆生涯。

民运献春华,投身不顾家。

为苍生,血洒星沙。

手抚墓栏怀烈士,斟村酒,奠山花。

临江仙.访罗亦农烈士故居遗址红燕山前烟树碧,雷公塘畔鹰扬。

百年回首忆沧桑。

旅苏肩重任,起义辟新航。

热血一腔肥赤县,而今遍地花香。

精神砥砺万年长。

英魂归故里,鹤影绕东冈。

谒罗哲烈士墓(外一首)韩夫子今日迟来悼以恒,只因疫事误清明。

身投民运洪流涌,血溅星沙怒目横。

碑上毛公题六字,茔前吟友酹三觥。

魂随月下江涛跃,策马西风万里行。

访罗亦农故居遗址雷公塘畔是谁家?红燕山前日影斜。

万缕文思存向导,一汪碧血洒龙华。

线装书载青云志,遗址碑开白纸花。

赤子英灵萦梓里,亦如藤蔓绕篱笆。

谒罗哲烈士墓有吟(外一首)谭雳环翠堆靑拥墓碑,殷红六字对阳排。

金身但许长松柏,大德全酬垒玉台,漫谓初忱谁可捩?尤知主义敌难摧。

而今春景浑如画,凭吊无言奠一杯。

谒罗亦农故居遗址有吟林碑矗立玉栏干,浩气英风沛宇环。

红燕山头春烈烈,雷公塘畔水涓涓。

刘秋佩故居拾秘 凤来名臣的风云往事

刘秋佩故居拾秘 凤来名臣的风云往事

刘秋佩故居拾秘凤来名臣的风云往事在具有佛风神韵的“大石箐”山下的高楼村,紧傍观音岩的高台平地上,有一处明清古式的民居建筑群,乡人敬称为“高楼”,这里便是明朝重臣刘秋佩的故居。

故居草木深从“大石箐”一路向下,经过高楼村,在村里紧邻观音岩的高台之上,有座铁门紧闭的院子。

推开铁门,院子里面有几栋明朝式样的建筑,土木结构,外观应该是经过休整,非古非新,倒有些不太协调的意味。

院子如今看着有些颓败,房屋年久失修,院内草木丛生,满是岁月的痕迹。

不过,我们依旧能从当地老人的口中窥见这座庭院当年的辉煌――高楼坐北向南,如果从高处下望,能看到四周翠岗环绕,田埂盈盈如镜。

主建筑为三进三重堂的大院,房屋座基、木柱裆磴均以青石为料,还建有附属耳房,雕花门窗、镂花廊柱、青石院坝,自有大宅庭院的恢弘气象。

大门也不在如今的位置,老人还记得大院前门的一双气韵生动的威武石狮。

可惜时过境迁,这对护了庭院百年安顺的石狮,已经不见踪影,如今石狮所在的位置,只剩下满院的荒草萋萋。

这座庭院,就是明朝重臣刘秋佩的故居。

刘秋佩,名?,字惟馨,号秋佩,弘治十二年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户部给事中、金华知府、长沙知府、江西按察司副使等职,这位从凤来乡间一步步走上庙堂的名臣,以骨鲠清流著称。

这座庭院,一说乃是刘家世代居住的老宅,另一说这是刘秋佩辞官后回乡所建。

作为武隆籍写进中国正史的第一人,刘秋佩的传说故事甚多,版本不一,且各有机趣。

如刘秋佩凤凰山遇仙记、刘秋佩建白云书院、刘秋佩大石箐解藏宝诗……后来,随着刘秋佩后裔四散各地,这座大院也几易其主。

解放后,刘秋佩故居由人民政府征用,大部分用作粮仓。

周边几个村的公粮,全都囤放在这里,是周边远近闻名的大粮站。

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这座大院没能逃过“破四旧”的铡刀,原本独具明朝建筑风格的老宅院被改建成了如今看到的这三排粮仓。

1984年,凤来乡政府把刘秋佩故居申报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已经不做粮仓使用。

不过我们推开其中一间走进去,看见水泥地上堆满了装咸菜的坛子,都是周边乡民所腌制的,阳光从屋顶瓦片的间隙中投下来,颇有几分隔世之感。

故园忧思:喜看稻菽千重浪——《七律·到韶山》解析

故园忧思:喜看稻菽千重浪——《七律·到韶山》解析

《毛泽东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第四卷)记载:6月下旬作《七律·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在这首诗的前面,毛泽东写有小引:“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离别这个地方已有三十二周年了。

”这首诗最早发表于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

生于斯,长于斯,热爱于斯。

毛泽东的人生波澜壮阔,足迹遍及神州大地,但他始终满怀对韶山父老乡亲的深情眷恋,对韶山青山绿水的不尽依恋,始终带有故乡文化的深深烙印。

《七律·到韶山》看似并不费解,但因为对毛泽东家乡情结未作深刻体悟,对毛泽东重返韶山的心路历程没有全面了解,人们也不免对这首诗出现误读。

这也正是笔者重新解读《七律·到韶山》的用意所在。

题解:“到韶山”有何深意韶山是钟灵毓秀之地,《尚书·益稷》中有“箫韶九成,凤凰来仪”之语。

据同治刊《湘乡县志》载:“韶山因虞舜南巡而得名。

”相传舜帝南巡到湘江流域。

在一座山上,他让人演奏“韶乐”,竟引来凤凰起舞,后人就把这座山叫作韶山。

韶乐是孔夫子与颜渊谈论治国方略津津乐道的乐曲。

《论语·述而》中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

1902年春,毛泽东入南岸下屋场私塾读书。

此后,又先后就读于关公桥、桥头湾、钟家湾、井湾里、乌龟颈、东茅塘等私塾。

毛泽东的家境还算殷实,但山村的偏僻闭塞和天生的不羁个性,促使他想要离开韶山。

1910年秋,毛泽东考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从此他走向外面的世界。

1910年,他走出韶山时曾给父亲留言:“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他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发动秋收起义,引兵井冈,走□汪建新园忧思喜看稻菽千重浪——《七律到韶山解析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南征北战,离家乡越来越远。

2024浙江高考真题历史(1月)(教师版)

2024浙江高考真题历史(1月)(教师版)

2024浙江高考真题历史(1月)第Ⅰ卷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 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

这一时期()A. 种植粟和水稻,掌握养蚕缫丝技术B. 邦国林立,早期国家形成并发展C. 先后出现精美玉器、青铜器和铁器D. 氏族成员平等,未出现阶级分化2.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下列项中,由老子提出且体现朴素唯物观的是()A.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B.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C.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D.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 1896年,法国某考察团进入四川,留下了记载:“在彭山县进入了令人赞叹的成都平原——它遍地庄稼,人口稠密……繁荣富庶,令人难以置信,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当地人充分领悟、广泛使用的灌溉体系。

”这一“灌溉体系”得益于()A. 都江堰的修建B. 芍陂的兴建C. 郑国渠的兴修D. 灵渠的开凿4. 史载:“(西)汉成帝初置尚书五人,其一人为仆射,四人分为四曹:常侍曹(主公卿),二千石曹(主郡国二千石),客曹(主外国夷狄)。

后又置三公曹(主断狱),是为五曹。

”由此可知()A. 尚书台正式确立为新行政中枢B. 汉成帝开始设立中朝削弱相权C. 尚书各曹掌握朝廷的重要职能D. 尚书仆射控制中朝威胁到皇权5. 据《通典》记载,西汉末人口约6000万,历经700余年之发展,至唐中期鼎盛的天宝年间,人口约5300万,才大体接近西汉末的数字。

关于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生产工具、技术长期停滞不前B. 政局长期动荡、战乱频繁C. 疆域变化不定、人口不断外迁D. 土地兼并、南北经济衰退6. 明朝万历年间,浙江人李乐致仕回乡(嘉湖地区)后,感慨道:“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

英杰辈出的罗家大院

英杰辈出的罗家大院

英杰辈出的罗家大院编者按金寨县吴家店镇长源村罗家湾有处老宅,声名远播。

它为中国革命作出过重要贡献,从这里不仅走出“辛亥八子”之一的罗洁,还有先辈罗绍焕、罗绍炽、罗绍荣等十几位共和国烈士,侠士罗三巢的故事至今还在流传。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吴家店镇长源村罗家湾罗家大院——坐落于金寨县吴家店镇长源村罗家湾的罗家大院,建成虽晚,但在当地大有名气,从这里不仅走出“辛亥八子”之一的罗洁,先辈罗绍焕、罗绍炽、罗绍荣等十几位共和国烈士,侠士罗三巢的故事至今还在流传。

大院建于道光年间长源村79岁的老人罗资尧翻看族谱,追忆过往:罗家大院的先人明朝时居住在现今的湖北罗田一带,明末清初分家,罗氏的一支迁到了现在的金寨县吴家店松子关,清中期乾隆年间,由于人口繁衍,当地的土地满足不了偌大家族的生活,十五世祖罗大从松子关搬出,在马家湾落户,买了一户破败人家的几间茅草屋卜居。

落地生根几十年,罗家囤积财富,将茅草房翻盖成了一座大宅子,全家几十口住在一起非常拥挤。

道光十年前后,罗大的大儿子领头在剥驴寨的西山下,依托集云海、松涛、奇石于一身的永安寨山峰盖屋。

为了显示罗家实力,罗家大儿子特地在盖房之前带上工匠到武汉拜师学艺半月余,花了三年时间才将罗家大院建成。

罗家大院气势巍峨,前有飞蛾贴壁,后有青狮望月,左望鼓山,右观钟山,前方又有旗山,名曰“钟鼓旗堂”。

初建时,罗家按兄弟两人居住的要求设计修建,左右对称,后来罗家老四结婚,女方要求住新房才嫁女,罗家不得已临时对建成不久的新屋做了修改,厨、卧及工房各增一处。

在今天看来,这幢古屋格局与众不同,曾让一位建筑学者迷惑,专程实地寻访求解。

大院宏伟气势犹在翠竹掩映的池塘正前方,气派的大闸门里呈现出偌大一个四合院,四周是学屋、铺屋、马厩、辗屋、磨房、臼米屋。

四合院北方正中矗立着历代罕见的冲天门楼,门楼里嵌着一副石头大门,一对精雕细刻的石鼓立在门柱两侧。

进门是下人聚集的曹楼,楼上面是雕廓画柱的戏楼。

【原创】万发金:踏步罗驿古道

【原创】万发金:踏步罗驿古道

【原创】万发金:踏步罗驿古道原创作者:万发金图文编辑:阿拉善文化艺术传媒《踏步罗驿古道》当轿车沿着一条公路行驶到罗驿村附近时,一个高大的牌坊坐落在路旁。

牌坊上方是四个繁体的鎏金大字“罗驿古村”,大门立柱两旁依次挂着两块白色牌子,分别书写着“全国文明村镇罗驿村”、“中国传统村落罗驿村”,这两个牌匾是对罗驿村历史和文化底蕴的高度概括。

轿车右拐进入了牌坊大门,沿着乡村路继续前行。

两旁是葱绿的树木,夹杂着好看的花儿,风景甚是诱人。

行驶到路的尽头,一座灰色砖砌的巨大影壁出现在眼前。

影壁上分明刻写着两行鎏金大字,上行是“罗驿古村长寿家园”,下行是“美丽乡村欢迎您”。

我们感受到了古村的厚重和热情,下车移步走向影壁左边的莲花广场。

一座高大的古牌坊矗立在眼前,牌坊上方写着金色的大字“文奎”。

相传明代读书人李惟铭中举后,朝廷恩敕“文奎坊”一座,就是这座屹立于古驿道旁的“文奎坊”。

我作为一名慕名而来的拜访者,很虔诚的瞻仰“文奎”坊许久。

绕过“文奎”坊,眼前是一棵高大茂密的大榕树。

榕树是热带地区最常见也是最大的木本植物之一,广泛分布于中国和东南亚诸国岛屿。

榕树虽然枝繁叶茂,但它的最美在根系,最有特色也在根系。

榕树的根分为“气生根”和“营养根”。

“气生根”是露在地面、便于榕树进行呼吸及光合作用的根;生长在泥土下面的根叫作“营养根”,是根系提供给植物营养,让大榕树好好成长的根。

眼前这棵独树一帜的大榕树将营养根深深扎入地下,大约有十多棵气生根并立簇拥着,主根呈褐色状挺立在中央,它们根树相连,不分哪个是根,哪个是树,形成密集林立、盘根错节的奇观。

它用庞大根系支撑起这庞大的树冠来,长成一个超大的遮阳伞。

虽然是冬季,树形依然是遮天蔽日、独木成林。

榕树右侧十几米外,矗立着一座砖塔。

塔前有碑文大意是,这座“道乐塔”始建于元代,是当年为保住罗驿村金凤凰地而建。

传说罗驿村为金凤凰地,因村民挖井喷涌出了红水,说是挖伤了金凤的胃,金凤欲将飞走,需要在村的南和北各建一座塔压住金凤双翅,防止金凤飞走,保住金凤凰地。

常德也是罗姓人聚居的地区

常德也是罗姓人聚居的地区

常德也是罗姓人聚居的地区。

其中常德市区、桃源、临澧﹑汉寿等县,罗姓人口密集。

据传珠公四十六世孙应炽公的五世孙兄弟17人,于明初先后远迁:除永吉、永忠、永献仍住江西外,其余永华迁湖南安化,永昇迁桃源马冻观音巷,永介迁常德马桥,永陞迁桃源雷公堰麦湾,永海迁桃源莫漆乡,永启迁桃源港塌坪,永富落藉桃源七里桥录罗坪热水坑,永昌迁汉寿金鹅嘴,永高迁汉寿东岳庙,永远迁常德芦山观音庄,永道迁常德芦山台家铺,永佩迁武陵猫儿塌(今河伏白鹤村),永清迁桃源下坊村罗家档六房湾。

分布在这三个县市的这支罗姓人,枝繁叶茂,总人口在四万以上。

在常德还有湘水堂两个罗氏分祠:其一是尧天坪罗氏分祠,始祖清公,于明永乐年间,以宦籍流寓常武,爱其山之清秀,始居益水晒谷岩,定居尧天坪衣冠礼乐之乡,清初有秀公一支迁沅陵界亭驿,乾隆时斌公裔迁湖北施南,凤槐公迁四川彭水。

该祠下分崇仁崇礼两房,人丁2400余口。

主要人物有98中华全国百名中医学家罗志敏,国民党驻美末任大使罗邦亮等。

其二是白洋坪罗氏分祠,始祖仲奥公于元末明初,闻洞庭以南地广人稀,出吴入楚,于永乐二年率亲属数十人,落户于武邑前乡之百度村白洋桥,仙鸽山之船形山,现有人口约两千,更有散居于桃源、益阳、长沙等地者。

上述两个分祠,皆已三修族谱。

此外,永佩公裔成立豫章堂河伏白鹤分祠,丁口一千八百余人;永高永昌公裔建豫章堂,在汉寿有豫章堂金鹅嘴分祠,人丁约二千余。

桃源罗姓人称,在前几届人口普查时,罗姓是全县第二大姓。

其源流大都来江西。

一支如前述,由永昇公从江西迁来;一支为道履公裔,从沅陵迁来;一支为原禄公裔,由新化迁来;一支来自江西吉水鹅井大丘,入迁始祖用大公,率三子存五、存六、萝琏迁居桃源录罗冲、莫溪乡、观音巷以及麦湾等地,已传20代。

一支为应炽公八世孙万春、万金、万象与族兄万松,又于明万历年间,从江西吉水迁来,万春落籍桃源三叉港尖山寺,裔孙1800余人;万象落籍桃源畬田,裔孙1700余人;万松以杜青为开基创业之地,裔孙1800余人。

名人故里介绍

名人故里介绍

名人故里介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名人故里介绍一个名人的故乡往往会成为他们的重要象征,也是追寻他们足迹的热门景点。

在中国,有许多名人的故乡成为了旅游胜地,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了解名人的生平和事迹。

本文将介绍一些著名名人的故乡,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伟大人物的生平和成就。

第一位名人故里的介绍是毛泽东故乡——湖南韶山。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和领袖,也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

他出生在湖南韶山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就立志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韶山现今已成为毛泽东的纪念馆,里面展示了毛泽东的生平事迹、家庭背景,以及他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

游客可以在韶山感受到毛泽东的家国情怀,了解毛泽东的伟大意志。

第二位名人故里的介绍是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尊为“至圣先师”。

曲阜是孔子的故乡,也是孔子学院的所在地。

在曲阜可以参观孔子庙、孔庙、孔子修身殿等许多古建筑,了解孔子的生平和思想。

曲阜还有许多关于孔子的纪念物和文物,如孔子像、孔子学堂,带你重温孔子的伟大思想和教育理念。

第三位名人故里的介绍是杨继洲的故乡——浙江绍兴。

杨继洲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官员和诗人,被誉为“诗圣”。

绍兴是杨继洲的故乡,也是杨继洲的故宅所在地。

在绍兴可以游览杨继洲故居、杨继洲纪念馆等景点,了解杨继洲的生平和成就。

绍兴还有许多关于杨继洲的文学作品和纪念物,如杨继洲的诗集和寓言故事,让您感受杨继洲的文学魅力和人格风范。

第四位名人故里的介绍是李白的故乡——陕西咸阳。

李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被誉为“诗仙”。

咸阳是李白的故乡,也是李白的陵墓所在地。

在咸阳可以参观李白墓、李白纪念馆等景点,了解李白的生平和诗歌创作。

咸阳还有许多关于李白的文学遗产和纪念物,如李白的诗集和手迹,带您领略李白的浪漫情怀和豪迈风度。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不难看出,名人的故乡是一个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

通过参观名人的故乡,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名人的生平和成就,感受他们的文化影响和精神力量。

罗世文故居行

罗世文故居行

罗世文①故居行一玄许党为民②,苍山忠骨,碧水贞魂。

驻青龙岭下,游人密集;李公堤③上,落叶缤纷。

世事无常,文章有价,永望桥头尽望春.垂杨柳,婆娑随风舞,邑外流云.发扬革命精神。

齐努力,小城面貌新。

许穹窿百里,砦崖千仞;河山壮丽,日月浮沉。

每到清明,学生祭扫,怀念前贤怀念君.忘情处,问英雄安在?后笑何人④!--这首沁园春词是我为纪念罗世文同志诞辰110周年而作。

到观音滩罗家大房子去拜访罗世文故居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

终于在今年清明节后如愿以偿.我们从小城出发,经过新店镇和向义镇,越过雷公滩大桥,进入了自贡市的北环线,雨哥说:“这里是清溪河与旭水河交汇处,过了这段,下游就是釜溪河了。

"公路的一边是花语人间,林妹道:“你看看人家自贡市又打造一个能赚钱的景点,咱们什么时候才能有自己的AAAA景区啊……”雨哥道:“无花果公园或将建成four A景区。

据说将来也许会建成无花果世界博览园,打造我们的高端的乡村旅游品牌……”林妹道:“不用那么悲观,咱们不是还有罗世文故居吗?我们这一去,说不定一个著名的红色旅游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或者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就产生了……”雨哥说:“人家好像还做了一个花海和稻草人谷之类,加上这个花语人间,好像随便整点什么都可以用来赚钱……我们有周边地方不可同日而语的独特旅游资源,如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的6082——三线建设的工业遗址,有穹隆古砦群等……但旅游开发的效果总是差强人意……"大家一边走一边闲聊,不知不觉就走过了去罗世文故居的岔道。

幸好雨哥及时发现,我们才少走了一些冤枉路。

那是从一个十分不起眼的地方转入,一条小小的乡村公路一直延伸,我们看到了一个显得十分衰败的破旧的荒坝……据说是有位老板流转土地放露天汽车电影,后来亏本只有放弃了.继续往前行,我们来到了位于向义镇解放村的罗世文故居所在的罗家大房子.雨哥曾经来过一次,就成了我们的向导。

他引领着我们转了好几次弯,倒了好几个拐,在转角处还看到了用木头柱建的旧房,这么深的地方,木柱上居然贴有小广告,具体内容是什么看不清楚了,但祖传秘方四个字却清晰可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人辈出罗驿村作者:陈淀国来源:《科学养生》2011年第11期时间匆匆而过,不知不觉来到澄迈已经五六天,不论是在大街上,还是宾馆里,每当问起“罗驿村”,老年人也好,年轻人也好,甚至包括系着红领巾的小朋友,都知道,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且进一步的回答都是带着由衷赞扬和羡慕的口气:“历史悠久”、“名人荟萃”、“长寿老人多”、“幸福指数高”。

正是带着这样那样的“框框”,来到这块古老又充满青春活力的村落,开始了一次愉快的采访。

车子从金江镇驶出,沿着宽阔的水泥公路,一直向北过了著名景点美榔姐妹塔没多久,展现在眼前的是成排的绿树、怒放的鲜花、繁茂的菜田、整齐的新屋……我们要去的罗驿村,就坐落在风景如画的这条海榆西干线225国道旁。

这是个海南省有名的宋代文化古村,曾有3人科第中举,250多人出仕,享有澄迈“科举仕宦第一村”美称。

同时,也是远近驰名的革命老区,先后有70多位烈士为国捐躯。

更值得一提的是,千百年来,优越的自然环境,理想的气候条件,特别是从古至今代代不竭的和睦、孝顺、感恩、诚信的伦理道德和淳朴感情,使这个邻近最大的自然村始终稳坐“健康与长寿”的风水宝座。

就在不久前的一次人口普查,仍显示出各项指数均领先的可喜结果:全村户籍总人口3328人,其中男性1525人,女性1803人,人口预期平均寿命79岁;健在的百岁老人2名,占总人口的60.1/10万;80岁以上老人总数为102人,占总人口的3.06%;60岁以上老人总数376人,占总人口的11.3%,以上各项都远远超过“中国长寿之乡”澄迈县同类指标,被评为十大“长寿村”且名列第三,完全在情理之中。

走进村里,立刻会对一座座宝石般散落在各处、别具风格的庭舍、院落产生莫大兴趣,崭新漂亮的二层小楼“社区服务中心”,绿树成荫的宁静小院“罗驿小学”,古香古色的庙宇式建筑“李氏宗祠”……听过介绍,最打动我们的还是那个相当新颖、相当整洁、非同寻常的院落——2008年建成的白莲敬老院,眼下仍有42位无儿无女的“五保户”,在这里过着无忧无虑幸福美满的晚年生活。

小院不是很大,但布局合理,设施周全,处处体现出“以人为本,关爱老年”的构想理念。

其中最为重要住的“家窝”,全是小平房,不存在上下楼之苦,单门独户,如同宾馆酒店一样,多为双人,少有单人,不管哪种户型,厨房、卫生间家家都有,做饭、洗澡足不出户。

小院一端,还设有公共厨房、多功能活动室,平时不声不响,可是每逢到了新年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或是哪位老人生日庆典,这里便就成了热火朝天、欢唱劲舞的大戏台,从白天到晚上,有时一直闹到皓月当空都迟迟不肯离去。

这座普普通通的敬老院,真是处处都体现民政部门和设计者对无依无靠老人们无微不至的体贴。

庭院当中这块小小绿地,不失点睛之笔,眼前这一片一片长得葱茏、鲜翠的地瓜叶,就是老人茶余饭后、修身健体的“杰作”。

亲手担水、亲手浇灌、亲手除虫、亲手整枝,吃上自己亲手得来的硕果,不但口里是香香的,而且更是心里一生不忘辛勤劳动美德的延续,真是其乐无穷。

在对面平房檐下,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独自坐在磨得光光的竹椅上,两眼半睁半闭,嘴里似乎还在默默地叨念着什么,而左手握着的那把老式蒲扇,忽左忽右,不急不慢,如同机器一般有规律,有节奏,一刻不停地摇动着。

我们动作很轻,深怕惊扰了老人。

不料刚刚凑过,还是被发现,老人赶忙站起,高高兴兴迎了过来。

她红光满面,手脚灵便,根本看不出再有几个月就该过“八八大寿”的样子。

提起“摇扇子”,老奶奶可是有一肚子话要说,自己也弄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少则也有好几十载,一年四季从春到冬,几乎没有一天停歇过,如同吃饭一样,上午二三十分钟,下午二三十分钟,左手右手,摇着扇子,晒着太阳,差不多每次都会摇到两臂酸酸的,甚至还会冒出微微汗珠,真是有一股说不出的“舒坦”和“愉悦”。

她说,如果因为什么特殊情况,耽搁一次,很长时间心里都会有一股“压抑”和“欠债”的感觉。

曾经有不少人问过这个习惯和身体健康长寿少病有无必然联系,老人每次都是一笑了之——确实说不出个子午卯酉,直到那年“九九老人节”,县医院老中医登门巡诊,来到敬老院,才做出了科学有据的解释:在我国,很早以前就有一句这样的谚语:“老人多摇扇,盘骨更舒展”。

动上肢,手指、腕部和局部关节肌肉协调配合,必然促进肌肉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力量和各关节协调配合的灵活性,使筋骨更加舒展。

别小看这个简单又简单的“单侧肢体运动”,在锻炼肢体关节肌肉同时,还十分有益于大脑血管的收缩与舒张功能。

毫不夸张地说,天天不间断地摇扇,不仅健体还能健脑。

那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对老奶奶能坚持摇扇子这么久,深表敬佩,没想到,效果这么好,并十分诚恳地依据科学常理,对她提出进一步建议:研究发现,脑卒中患者大部分是在右脑半球微血管破裂出血,而多数中老年人的脑萎缩都发生在左半脑,其原因很大程度由于长时间习惯使用右手,比如写字、提物、拿筷子、搬东西等,左手却常常被闲在那里,从而造成左脑半球活动过多而右脑半球却锻炼不足的结果——老年人摇扇时应有意识“平均”给另一半,通过左手动动,活化右脑,改善左侧肢体的灵活性和肌体萎缩,还可以增强右脑半球血管弹性,减少脑血管疾病发生,天天不忘摇动手中小扇,既加强了肩关节肌肉韧带的力量与协调性,又可以减少使用空调、电扇的时间,低碳且省电,何乐而不为?在罗驿村采访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极为罕见的有趣现象,全村1200多户、3300多人中,无论是男还是女,无论是老还是幼,祖孙四五辈,前后几百年,竟然全都姓“李”,没有一个“外姓人”,世世代代,繁衍至今,仍然没有任何改变。

更令人惊奇不已的是,自古以来,不同年月,不同行业,在康泰长寿的同时,几乎都有非同寻常的名人、要员登榜,光宗耀祖,传承光大。

有文字确凿记载,从古至今,曾出仕知府、知县、通判等职32人,中举3人。

现代党政军处级以上任职44人,其中省级职务1人,历任县长2人,教授等高职及全国劳模34人,中级职称64人,博士、硕士、留学生19人。

其中出类拔萃的佼佼者有澄迈第一位举人元代的李震器,明代父子同科中举的李惟铭、李金,清代历任云南永昌、曲靖、丽江知府李恒谦,建国后曾任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李独清,澄迈县首任县长李定南等,且有两人以华南解放区代表身份出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和毛主席一起登上天安门城楼。

来到罗驿村的中外朋友,无一不对这惊人、感人奇特现象发生浓厚兴趣,无一不想探根求源,追溯历史。

而村中那座保存完好,且于2009年6月正式被列为“海南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的“李氏宗祠”,就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圆满答案。

其相关资料、故事佳话,许多报刊、书籍与网络都有翔实记述,只要耐心翻阅,便可对它的来龙去脉一清二楚:罗驿村,古时称倘驿。

古代的驿站,是传递朝廷文书或转运官物的人中途更换马匹、住宿的地方。

汉制三十里置驿。

倘驿,就是当时在琼州西道罗驿村现址上的一个驿站,后聚居遂而成村,改名罗驿。

罗驿村李氏入村始祖李文英,乃为乡贡进士,原籍琼州万安县(今万宁市)人,于南宋末年间(1265-1279年),游学澄邑,在罗驿村设学塾,便定居于倘驿。

据村民历代相传,李文英在驿村教学时,有天下午,几个学生迟到,遭到教鞭体罚,学生诉其原委称,在山塘洗澡时,看见几只大乌龟背着一只死乌龟,后面还有九只小龟排成一行随跟,向村后的松林山爬去,他们觉得好玩就跟着看,最后看完死乌龟被众活龟埋葬,才返回学堂,所以迟到了。

李文英感到此事惊奇,便掏钱给学生,买几支甘蔗,顺着原路一边走一边吃,直到死龟埋葬之地再返回。

李文英计上心头,趁路人少的时候,按路上丢下的蔗渣,找到松林山上,并在周围作上记号。

事后嘱咐儿子,在他百年之后葬此“风水宝地”。

果然,李氏后人丁旺家兴,人才辈出。

村中尚有纪念明永东辛卯科举人李惟铭的“文奎坊”,纪念明景泰癸酉科举人李金的“步蟾坊”,以及纪念李恒谦遗孀重文兴教出资所建文昌阁等,村内还有“道乐塔”、“南翠桥”、“马蹄井”等众多古迹。

罗驿村至今还保存民房古石屋120多间,村中道路,均为石铺,也是村古时官员李恒谦带头捐资所建。

此外,村中自元朝以来建有各支祖祠13间,其中清雍正元年(1723年)所建李氏宗祠规模最大,共有三进,每进均为五贴屋,配有雨廊和厢房,建筑面积达1900平方米,1919年“澄江书院”迁办于宗祠内。

清朝嘉庆壬申年(1812年),海南唯一探花张岳崧告养回定安县高林村故乡期间,受罗驿村友人李莹亭的邀请,来访罗驿村,并在李氏宗祠里为当地学子讲课授业。

当张岳崧听到村中孝子李朝钦的故事,后来在他主编的《琼州府志》中,收入了他所写的《李孝子歌》。

此外,张岳崧为罗驿村撰写了《李氏合族谱序》、《澄迈罗驿李氏祠堂记》、《茂春李翁八秩大庆》、《元哲太翁李老先生大人像赞》,并专门为这座李氏始祖祠题写“万叶枝柯”匾额和对联:祥自宋开,膺岁荐,登贡书,有创有垂于今为烈;族从元茂,守边陲,任民社,乃文乃武振古如兹。

自古以来,罗驿村人才辈出,这与其尊师重教是密不可分的。

早在元明时代,村民就竞相送子到外县求学,这些人回来后在村里设学馆招徒,教授学业,培养人才。

在当代,出类拔萃的罗驿人还有颇具影响的李定南,他是该县早期革命的领导人之一。

于1936年参加革命,曾在长海担任中华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党团书记兼组织部长(主席是宋庆龄女士)。

抗战初期,他组织武装参加云龙改编,同时说服伯父李传政捐款买机关枪支持革命,使琼崖纵队有了第一挺机关枪。

李独清,也是该县早期革命的领导人之一。

他曾任华南工学院党委书记,1940年12月15日,国民党保七团重兵围剿我县美合抗日革命根据地,制造“美合事变”,澄迈县革命处于低潮,李独清依靠群众,恢复党群组织,发展武装,扩大政权,创建六芹山游击根据地,以利琼崖区党委赴西柏坡向党中央汇报琼崖武装斗争情况,受到周恩来副主席的亲切接见,给予“海南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高度评价。

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有着悠久历史的罗驿人,继承祖宗伟业,不忘传统美德,孝顺长辈,邻里亲和,充分发挥非常珍贵李氏独有的凝聚力量,发展多种经营,增加村民收入,注重生态建设,关爱老年生活,在富裕美好的小康路上,又把中国“长寿之村”的大旗扛了回来,无疑为这座“李氏宗祠”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编辑/鲁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