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人生-孔目湖讲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与人生》心得体会
12软件+机电2班侯绍伟 20122110070215
在观看了文学与人生的名师讲座后,常常问自己到底文学与人生的关系是什么。我们所谓的文学是人定义出来的,所以没有人就没有人生也就谈不到文学。有了人,就有了人生,有了人的存在,就有了文学的萌芽,更近一步来说。随着人类逐步走向文明与繁荣。有话说:饱暖思淫欲。就是说人在满足了生理需求不再受到死亡的威胁的时候,这个时候“文学”才开始真正的茁壮成长。尽管随着历史上无数的改朝换代,人类的生存环境不是一直处于向文明发展的趋势,可是当人类的思想经历过原始到文明这个阶段的转变,即使朝代在更换,环境时而更加恶劣。可是人类的思想,潜在的文明与文学却无可阻挡的在进步,尽管并不一帆风顺,可是这个趋势时刻在成为历史。
有一句名言:英雄使自己成为英雄,懦夫使自己成为懦夫。按照基督教的教义,人是带着原罪来到世上的。按照进化论的学说,人是从兽进化来的,人性中总是带有某些兽性的痕迹,人需要时时用人性去克服兽性,用文明去克服野蛮。所以,一个人要成为优秀的人,杰出的人,首先需要战胜和克服的不是外界的困难,更多更重要的是需要战胜和克服本身的弱点。
从来有所作为的人,都是勇敢的人。或许,勇敢的人不一定都能干出成就,但不勇敢的人则绝对干不出成就。胆小懦弱的人即使聪明也只能给有胆魄的人出谋划策,当军师和参谋,因为他没有决策的魄力和勇气。勇敢是所有成功者的一个基本素质。
其实,我对“文学与人生”这个主题并没有多少的深刻的感悟。毕竟对很多人生的重要时刻我都还没有经历,少了很多经验和阅历,真要谈什么人生,也只是故作老成罢了。但要说说关于文学带给我的一些浅显的感性的感受,还是能说出点什么东西的。毕竟10几年的读书生涯以来,也颇有些感悟。
想起来,梁启超曾经在《〈晚清两大家诗抄〉题辞》里面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想,文学是人生最高尚的嗜好,无论何时,总要积极提倡的。即使没有人提倡他,他也不会灭绝。不惟如此,你就想禁遏他,也禁遏不来。因为稍有点子文化的国民,就有这种嗜好;文化越高,这种嗜好便越重。”可见,梁启超先生一生最大的喜好惟文学尔。
梁启超对文学,很重视文学中的情感因素。是的。人创造文学,文学也正是表现了人这种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主观内心精神世界,才获得了与人本身一样无限丰富多彩无限生动活泼的真实性、具体性和现实性,就像镜子,即使再擅长伪装的人,也会在文学这面“镜子”里反映中最真实的自己,悲与喜、爱与恨、生与死、感性同理性、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与矛盾都都原形毕露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人们在文学的世界里,感受他们抑或是自己的情感流露,并且代入自身去体验或者重新回味自己那些注入在文字间的情感。这种美妙的体验应该也就是有这么多人因文学而感伤,因文学而欢乐,因文学而感悟世界。梁启超也算是医生都目光犀利,然而在晚年离开康有为的时间里他还是没有达到足够的犀利。他没有能走上孙中山的彻底改革的道路,这中间有很多因素,当然他在欧洲的游历和调查是一个大的方面,但出于对康有为的尊重和对军阀的旧情也是不可排除的极大因素,因为他那因为文学而陶冶出来的感性情怀。
说到感性情怀,不禁想起来高二那段时间,很喜欢那个时期刚出道的作者郭敬明的文字。对他的很多字句,都很有深切的感受,就好像是自己的体验。基于高三的压力,那时候对未来充满向往又有些担心的内心,很容易就因为一些小事而触动。想到一年后就要分离的同班同学将来不知道要忘哪个方向奔向未来就心酸。而郭敬明的文字也在那个环境里给了我很多深刻的体会。多年过去了,那种情怀也渐渐地淡掉。而郭敬明的文字似乎也变了味,再也找不回当年的心境,也就没在关注了。但那个时期,文学带给我的那种心境和感悟是我很久很久都难以忘记的关于人生的体会。
从最早有记录的汉语文字殷商甲骨文一直到现代,随着3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中,汉语言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通过大学语文课,我得以比较全面的接触祖国的文字遗产,使得我对于祖国优美的文字、灿烂的文学成就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从先秦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直到现代文化的各类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都是我国劳动人民、知识分子智慧的结晶和产物,经过岁月的凝练和升华,代表着汉语言的魅力和水准。透过学习、欣赏这些前人的优秀作品,我学习到许多汉语修辞和结构方面的知识,使得我懂得如何更好的选择、运用词汇来准确的描述事物、恰当的抒发情感。比如朴实无华的《项脊轩志》(归有光),展现如何通过一些普通的琐事来抒发真挚的感情,大气磅礴如辛弃嫉,巾帼不让须眉如李清照,雄辩滔滔、感请充沛的贾宜(过秦论),华丽优雅如司马相如,拳拳报国如范文正(岳阳楼记),愤世嫉俗如杜少陵。
特别是透过一些经典古文名篇,结合自身的经历,对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在那些黑白颠倒的岁月里,文字成了灌输、攻击的政治工具,祖国古老、灿烂的文学艺术被不加区别的冠以封建糟粕加以否定、鞭挞。这种对传统文化片面的绝对否定,所造成的人文精神上的伤害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所受到的最严重的伤害之一。然而,正是通过学习大学语文我得以比较系统、正规的学习一些儒家经典。在这些古老文章中透出的智慧,在今天对我今天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对国家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比如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卫灵公》),能面向所有学生,不分贫贱、地域,一视同仁。这在今天恐怕都是我们这个社会要追求的目标;比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提醒我们要善于根据学生实际相机而发,注重引导学生去“乐学”;比如孟子说“夫天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不正是这种对国家、社会强烈的责任感,激励着千百劳动人民积极投身到四化的建设中去的吗?有人形容人的无知时说到:“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那么作为中国人,我们是否可以同样形容那些无知的人:“中国人不知道孔子”呢?
当然,有得必有失,在我提高文学修养,丰富自身知识的同时我失去了什么呢?回顾这一段的学习,我想我失去了许多家人团聚的机会,失去了一些球场上的欢乐。但是,我不感到后悔,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确实充实了自我。世上有什么东西比知识更有价值呢?